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大纲

《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大纲

目录

《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大纲 (1)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 (5)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 (10)

《数值分析》教学大纲 (13)

《矩阵论》教学大纲 (16)

《飞行器飞行力学》教学大纲 (18)

《线性系统理论》教学大纲 (22)

《C++ Builder程序设计》课程大纲 (26)

《智能化测量与控制系统》课程大纲 (30)

《数字图像处理》教学大纲 (33)

《信号的检测与估值》教学大纲 (37)

《系统辨识》教学大纲 (40)

《现代飞行器制导与控制》教学大纲 (44)

《DSP系统设计及应用》教学大纲 (47)

《模糊数学》教学大纲 (50)

《现代无线通信网络》教学大纲 (53)

《计算机网络与编程技术》教学大纲 (57)

《遥测遥控系统》教学大纲 (61)

《现代EDA技术》教学大纲 (64)

《计算机控制原理》教学大纲 (68)

《人工智能》教学大纲 (71)

《文献检索》教学大纲 (74)

《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大纲

Course Outline of English for Postgraduates

编写人:万涛审核人:刘冰泉

学时:120 学分:6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1. 课程代码:05016

2. 课程类型:学位课

3. 课程性质:公共课

4. 学时/学分:120/6

5. 课程目标:研究生英语课程旨在培养研究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通过本课程的

学习,能借助专业词典阅读英语文献,读懂报刊、杂志等上的英语学术论文,从而更快捷地了解和掌握先进的西方文化知识和技术,并能用英语和他人较顺畅地进行交流。读懂报刊、杂志和各不同专业的学术论文。

6.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自学与讨论相结合

7. 考核方式:考试

8. 预修课程:

教材:

(1) 高桂珍,王慧莉主编. 新世纪研究生公共英语教材阅读 A.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2) Jeo Jones. 大学英语基础口语教程Let’s Talk (2).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参考资料:

(1) 王同顺主编. 研究生英语系列教程熟谙.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 吴依弟. 研究生英语系列教程.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3) Miriam Espeseth编著. 高年级英语听说.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4) 何福胜主编. 研究生英语系列教程进阶听说.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Unit 1Text: A Y oung Boy’s Ambition

Supplementary Readings: A. A Pound of Butter

B. Brave Ballerina

教学内容:阅读理解主课文A Young Boy’s Ambition,掌握词汇表中的词汇和课文中重要的句型结构,理解文中语言点。分析课文的主旨和文章的写作与结构。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能就课文涉及的话题“志向”进行讨论,用英语阐述自己的观点。完成课文学习后能就课文内容表达自己的看法。阅读课后补充材料,完成课后练习。

Unit 2 Text: What the Internet Cannot Do?

Supplementary Readings: A. Tim Berners-Lee (I)

B. Tim Berneers-Lee (II)

教学内容:阅读理解主课文What the Internet Cannot Do?,分析课文的主旨和文章结构,掌握词汇表中的词汇和课文中重要的句型结构。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能就课文涉及的话题“因特网”进行讨论,用英语阐述自己对科技产品的看法和对科技进步的观点。完成课文学习后能就课文内容表达自己的看法。阅读课后补充材料。完成课后练习。

Unit Three Text: Oceans of Sand

Supplementary Readings: A. Desert

B. Moles Are Happy As Homes Go Underground

教学内容:阅读理解主课文Oceans of Sand,分析课文的主旨和文章结构,掌握词汇表中的词汇和课文中重要的句型结构。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能就话题“环境”进行讨论,用英语阐述自己对环境变化的看法。完成课文学习后能就课文内容表达自己的观点。阅读课后补充材料。完成课后练习。

Unit Four Text: Three Kinds of Fatigue

Supplementary Readings: A. The Breath of Life(I)

B. The Breath of Life (II)

教学内容:阅读理解主课文Three Kinds of Fatigue,分析课文的主旨和文章结构,掌握词汇表中的词汇和课文中重要的句型结构和语言点。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能就话题“压力”进行讨论,用英语阐述自己对生活和工作压力的看法以及如何缓解压力。完成课文学习后能就课文内容表达自己的观点。阅读课后补充材料。完成课后练习。

Unit Five Text: Bringing Up Children

Supplementary Readings: A. Let Children Learn to Judge Their Own Work

B. Five Parenting Styles

教学内容:阅读理解主课文Bringing Up Children,分析课文的主旨和文章结构,掌握词汇表中的词汇和课文中重要的句型结构,理解文中语言点。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能就话题“孩子的抚养和教育”进行讨论,用英语阐述自己看法。完成课文学习后能就课文内容表达自己的观点。阅读课后补充材料,完成课后练习。

Unit Six Text: How Service Experiences Affect Students Supplementary Readings: A. The Futrue of the Universities

B. Education Does Count

教学内容:阅读理解主课文How Service Experiences Affect Students,分析课文的主旨和文章结构,掌握词汇表中的词汇和课文中重要的句型结构,理解文中语言点。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能就话题“工作经历”进行讨论,用英语阐述自己看法。完成课文学习后能就课文内容表达自己的观点。阅读课后补充材料,完成课后练习。

Unit Seven Text: Supporting Science

Supplementary Readings: A. U.K. Joins Fight for IT Workers

B. The History of Space Observation and Travel

教学内容:阅读理解主课文Supporting Science,分析课文的主旨和文章结构,掌握词汇表中的词汇和课文中重要的句型结构,理解文中语言点。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能就话题“科技发展”进行讨论,用英语阐述自己看法。完成课文学习后能就课文内容表达自己的观点。阅读课后补充材料,完成课后练习。

Unit Eight Text: How Trees Are Killing Our Rivers

Supplementary Readings: A. A Fable for Tomorrow

B. Lightning in the Mountains

教学内容:阅读理解主课文How Trees Are Killing Our Rivers,分析课文的主旨和文章结构,掌握词汇表中的词汇和课文中重要的句型结构,理解文中语言点。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能就话题“自然灾害”进行讨论,用英语阐述自己看法。完成课文学习后能就课文内容表达自己的观点。阅读课后补充材料,完成课后练习。

Unit Nine Text: The Most Important Day in My Life

Supplementary Readings: A. Signs of a Changing Season (I)

B. Signs of a Changing Season (II)

教学内容:阅读理解主课文The Most Important Day in My Life,分析课文的主旨和文章结构,掌握词汇表中的词汇和课文中重要的句型结构,理解文中语言点。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能用英语讲述“我的一次难忘经历”及它对自己的影响。完成课文学习后能就课文内容表达自己的观点。阅读课后补充材料,完成课后练习。

Unit Ten Text: How to Build a Body Part

Supplementary Readings: A. Embryos and Real Lives

B. Clone: Will There Be “Carbon Copy” People?

教学内容:阅读理解主课文How to Build a Body Part,分析课文的主旨和文章结构,掌握词汇表中的词汇和课文中重要的句型结构,理解文中语言点。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能就话题“How to Build a Body Part”进行讨论,用英语阐述自己看法。完成课文学习后能就课文内容表达自己的观点。阅读课后补充材料,完成课后练习。

Unit Eleven Text: Etiquette

Supplementary Readings: A. American Classroom Customs

B. A World Guide to Good Manners---How not to behave badly abroad 教学内容:阅读理解主课文Etiquette,分析课文的主旨和文章结构,掌握词汇表中的词汇和课文中重要的句型结构,理解文中语言点。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能就话题“东西方礼仪”进行讨论,用英语阐述自己看法。完成课文学习后能就课文内容表达自己的观点。阅读课后补充材料,完成课后练习。

Unit Twelve Text: Knowledge Management Is a Business Imperative Supplementary Readings: A. The Muddle of MBAs

B. Keepers of the Dream

教学内容:阅读理解主课文Knowledge Management Is a Business Imperative,分析课文的主旨和文章结构,掌握词汇表中的词汇和课文中重要的句型结构,理解文中语言点。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能就话题“知识管理”进行讨论,用英语阐述自己看法。完成课文学习后能就课文内容表达自己的观点。阅读课后补充材料,完成课后练习。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

Dialectics of nature

编写人:钟小石审核人:饶国宾

学时:48学时学分:3学分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1. 课程代码:13040

2. 课程类型:学位课

3. 课程性质:学位公共课

4. 学时/学分:48/3

5.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认识自然界、科学技术研究和科学技术社会(STS)发展

的客观规律。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科技素养,开阔视野,推进科技文化事业可持续地和谐发展。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科学创造力,并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分析和处理科学技术发展中的现实问题。紧密结合科学技术发展的实际,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准确概括当代科学技术的成果,正确地回答当代科学技术提出的重大社会与管理问题。

6.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自学与讨论相结合。

7. 考核方式:考试

8. 预修课程: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哲学、自然科学史、系统科学、科学方法论。

10. 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

(一)教材:

《自然辩证法概论》江西科技出版社,陈禹政钟小石等编。

(二)教学参考资料: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 人民出版社,1971

[2]、钱三强等. 科学技术发展的简况. 知识出版社,1980

[3]、A·查尔默斯. 科学究竟是什么. 商务印书馆,1982

[4]、B·贝弗里奇. 科学研究的艺术. 科学出版社,1984

[5]、J·贝尔纳. 科学的社会功能. 商务印书馆,1982

[6]、J·里夫金等.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7]、邓小平. 邓小平论科学技术. 科学出版社,1997

[8]、江泽民. 论科学技术.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9]、曾国屏等. 当代自然辩证法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10]、教育部教育司. 自然辩证法概论. 理工农医使用,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

绪论

第一节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

第二节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与性质

第三节自然辩证法与中国现代化建设

教学要求:

熟练掌握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内容、性质和自然辩证法学科的逻辑体系,了解自然辩证法创立、发展的历史线索,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提高科学理论思维和科技实践的能力,增强从事科学技术活动的自觉性,提高贯彻我国科技政策的自觉性。

第一篇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第一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第一节古代自然科学与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第二节 16世纪、17世纪自然科学与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第三节 19世纪自然科学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教学要求:

熟练掌握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内容、性质和自然辩证法学科的逻辑体系,了解自然辩证法创立、发展的历史线索,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提高科学理论思维和科技实践的能力,增强从事科学技术活动的自觉性,提高贯彻我国科技政策的自觉性。

第二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系统自然观第一节系统自然观的现代自然科学基础

第二节自然界的系统存在方式

第三节自然界的系统演化

教学要求:

理解和把握自然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自然界物质形态的统一性、自然界的宏观构成和微观构成的客观实在性、掌握认识自然界客观实在性的方法论。了解和把握自然界物质联系方式的理论发展、物质系统的类型、自然界物质系统的结构和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功能。理解和掌握层次的一般理论、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层次类型及物质系统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三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第一节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生态危机”

第二节生态自然观的理论来源与科学基础

第三节生态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

教学要求:

综观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战略的提出、基本原则的形成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途径的探寻,均贯穿了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可持续发展是生态自然观的必然要求和实践形式。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确立生态自然观,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战略提供重要的哲学依据。

第二篇自然科学观与方法论

第四章科学的本质与科学认识过程

第一节科学的本质

第二节科学的认识过程

第三节科学价值

教学要求:

熟练掌握科学认识的内涵、特征、性质,科学认识的系统构成和科学认识的过程。把握科学方法的内涵、性质,重点把科学方法与科学认识的关系。了解和把握科学技术方法的特性、内容、层次和分类,重点把握学习和研究科学技术方法的意义。

第五章科学理论的形成

第一节科学问题的确立

第二节科学事实的获取

第三节科学假说的形成

第四节科学抽象和科学思维

教学要求:

了解和把握科学研究的概念、类型和一般程序。重点掌握科研选题的重要性、科研选题的原则和科研选题的方法。联系学生专业,熟练掌握科学研究的观察方法和实验方法。了解和把握机遇及其来源,重点掌握机遇在科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捕捉机遇的主客观条件;科学抽象涵义、意义,把握科学思维品质的基本要素和科学抽象的特性及过程;辩证思维的内涵及意义,重点掌握归纳和演绎、抽象和具体、逻辑与历史等逻辑思维的方法,并依据这些方法来分析所学专业的有关问题。把握形象思维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理解联想的三条定律,把握想象的创造力作用。灵感与直觉思维、类比与理想化思维方法。理解和掌握如何培养思维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怎样实现思维能力的开发。了解科学假说的含义及特点,重点掌握构建科学假说的方法论原则。把握科学理论的特征及其功能,重点掌握建构科学理论体系的原则和方法。

第六章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

第一节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

第二节科学理论的实验检验

教学要求:

本章从科学理论的特点,即它必须满足的逻辑条件与经验条件出发,讨论对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与实践检验,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在整个科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第七章科学理论的发展

第一节科学理论发展的模式

第二节科学理论的调整与更替

第三节科学理论的创新

教学要求:

使学生了解科学理论形成之后,科学理论的发展是科学观的重大问题,认识科学理论发展的模式和科学理论的调整和更替,探讨科学理论创新的思维过程与思维形式,是科学理论发展的重要内容。把握科学哲学研究中提出的几种最有代表性的科学发展模式。

第三篇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

第八章技术的本质与结构

第一节技术的本质与特征

第二节技术的要素和分类

第三节技术结构及其演化

教学要求:

了解和把握技术方法的特点和性质,重点掌握形象组合法、置换要素法、扩大缩小法、设问质疑法、智力激励法等技术发明构思的基本方法。熟练掌握技术方案设计方法和技术实验方法。

第九章技术认识和技术方法

第一节技术认识观

第二节技术方法的特点与原则

第三节技术方法的种类

教学要求:

了解和把握技术是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标志,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最初的技术,一般是指劳动者的技巧、技能和操作方法。近代科学兴起以后,技术成为科学与生产的中介,其表现形式为技术理论、物质手段和工艺方法的总和。

第十章技术价值和技术社会观

第一节技术价值

第二节技术伦理

教学要求:

在当代,技术对社会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作用与影响,同时,技术也给社会带来了许多不良后果。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技术价值及技术伦理的概念,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技术价值和技术伦理观。

第十一章技术创新与高技术产业化

第一节技术创新

第二节技术创新的动力和能力

第三节技术创新的过程

第四节高技术产业化与中国

教学要求:

本章旨在让学生了解技术创新的概念及其特点,它与技术发明、技术改造等传统概念的联系与区别;把握技术创新的动力、能力和机制。对如何通过实施高技术产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等问题作些深入思考。

第四篇科学技术与社会

第十二章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第一节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特点

第二节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不平衡

第三节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保障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确立把握以下观点:只有把科学技术作为一个整体,来讨论它在社会大系统中运行的新特点与新机制,把握现代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新特点,才能更深入地了解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新机制。通过研究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机制,才能对科学技术活动进行合理的调节与控制,保障科学技术健康持续地运行发展。

第十三章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第一节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

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

第三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

教学要求:

了解古代科学技术、近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科学技术不同的特点。重点把握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和内在动力。了解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模式。重点掌握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第十四章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发展新阶段

第二节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经济增长方式

第三节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发展模式的选择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科学技术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及科学技术革命曾经对世界历史产生的深远的影响。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更加显著,它深刻影响着国家发展战略和发展道路的选择。

第十五章科学技术与中国现代化

第一节科学技术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

第二节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中国发展道路

第三节科学技术进步与中国现代化建设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把握科学技术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建构和谐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Scientific Socialism

编写人:马万利审核人:刘芝平

学时:32 学分:2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1. 课程代码:13011

2. 课程类型:学位课

3. 课程性质:公共课

4. 学时/学分:32/2

5. 课程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社主义思潮的产生、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

展以及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的基本观点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情况有较好的把握,对社会主义改革的不同模式及其结果有全局性的了解并且能够做出判断。

6. 教学方式:1.讲授,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

2.讨论,提出问题,分组讨论。

7. 考核方式:考查

8. 预修课程:无

10.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

教材:

教育部社政司编著.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参考资料:

1.冯干文,蒋永莆编著.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

2.高放,李景治,蒲国良主编.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3.关志钢等著.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当代反思.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

4.黄宗良,孔寒冰主编.世界社会主义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5.唐大盾等著.非洲社会主义:历史、理论与实践.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年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专题讲授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主要包括: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科学社会主义在苏联和东欧的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各地的展开、当代资本主义的挑战和社会主义的前景等。

本课程要求联系实际,注重理论性和知识性,以科学的理论和知识帮助学生提高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

第一讲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教学内容:

1.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形成阶段

2.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3.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历史功绩

4.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历史局限性

教学要求:

了解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发展的历史线索、历史功绩及局限性

教学建议:

1.教学重点: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历史功绩和局限性。

2.教学难点:如何评价空想社会主义

第二讲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教学内容:

1.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观和政治立场的转变

2.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基石

3.《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4.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极其重大意义

教学要求:

弄清楚社会主义是如何从空想变成科学的

教学建议:

1.教学重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2.教学难点: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历史意义

第三讲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教学内容:

1.列宁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2.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3.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4.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地位

教学要求:

1.了解列宁的社会主义首先在不发达国家实现的理论

2.理解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3.理解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其划时代意义

教学建议:

1.教学重点:列宁的社会主义理论

2.教学难点: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第四讲社会主义国家从改革到“改向”的回顾与反思教学内容:

1.改革是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2.苏东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兴起

3.苏东社会主义国家从改革到“改向”的演变历程

4.苏东社会主义国家从改革到“改向”的反思

教学要求:

1.了解东欧巨变的过程、原因与教训

2.理解改革是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与难点:苏联解体的过程、原因和教训

第五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教学内容:

1.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极其历史地位

2.当代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影响

3.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并存与竞争

教学要求:

理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并存与竞争

教学建议:

1.教学重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并存与竞争

教学难点:当代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影响

第六讲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现状与社会主义发展前景探析教学内容:

1.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的世界社会主义形势

2.越南、古巴、朝鲜、老挝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和实践

3.社会主义发展前景展望及其主要特征探析

教学要求:

了解世界社会主义现状与社会主义发展前景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与难点:社会主义发展前景展望及其主要特征探析

《数值分析》教学大纲

Numerical Analysis

编写:危地审核:江慎铭

学时:48 学分:3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1.课程代码:07033

2.课程类型:学位课

3.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

4.学时/学分:48/3

5.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种常用的数值算法的构造原理和过程分析,提高算法设计和理论分析能力,并且能够根据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然后提出相应的数值计算方法,并能编出程序在计算机上算出结果,这既能为学生在理论学习方面以及在计算机上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提高数学推理能力。

6.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教学为主。

7.考核方式:考试。

8.预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C-语言,Matlab等。

9.本课程的学时分配表:

10.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

1、李庆扬等编. 数值分析.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

2、李庆扬等编. 数值分析.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6年

3、易大义等编. 计算方法.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

4、封建湖等编. 数值分析导教导学导考.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年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第一章:绪论

教学内容(1)研究对象与特点;(2)数值计算的误差;(3)误差定性分析。

教学要求(1)了解算法和误差的基本概念,掌握误差分析的基本原则。(2)了解有效数字的基本概念,掌握确定有效数字的方法,知道有效数字与相对误差限的关系。(3)知道算法的数值稳定性的概念及基本原则。

教学建议(1)重点:判断算法优劣的原则,误差的概念及分析。(2)难点:有效数字的确定和算法的数值稳定性。

第二章插值法

教学内容:(1)拉格朗日插值;(2)均差与牛顿插值公式;(3)差分与等距节点插值;(4)埃尔米特插值;(5)分段低次插值;(6)三次样条插值。

教学要求:(1)理解插值法的基本概念及多项式插值的基础理论,了解插值余项的概念及估计。(2)熟练掌握插值基函数的运算及拉格朗日线性插值和抛物插值计算公式。会用其进行计算并估计误差。(3)理解均差、差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性质。熟练掌握牛顿基本插值公式,会用等距节点下的牛顿向前(后)插值公式,掌握埃尔米特插值公式,知道三次样条插值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会求三次插值样条函数。(4)知道分段线性插值和分段三次埃尔米特插值的基本方法。

教学建议:(1)重点:插值法的基本思想,拉格朗日插值公式,均差与牛顿基本插值公式,埃尔米特插值公式。(2)难点:插值基函数的确定,均差的计算与牛顿基本插值公式。

第三章函数逼近与曲线拟合

教学内容:(1)函数逼近的基本概念;(2)正交多项式;(3)最佳一致逼近多项式;(4)最佳平方逼近;(5)曲线拟合的最小二乘法。

教学要求:(1)了解函数逼近和正交多项式的基本概念;(2)掌握最佳一致逼近多项式和最佳平方逼近的理论和方法;(3)了解曲线拟合的最小二乘法的基本原则,记住其公式;(4)会用线性最小二乘法处理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1)重点:函数逼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曲线拟合的最小二乘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公式。(2)难点:函数逼近的理论;曲线拟合的最小二乘法。

第四章数值积分与数值微分

教学内容:(1)引言;(2)牛顿-柯特斯公式;(3)复化求积公式;(4)龙贝格求积公式;(5)数值微分

教学要求:(1)理解数值求积的基本思想,掌握机械求积和插值型求积的方法与公式;(2)理解代数精度的概念,会求插值型求积公式的代数精度;(3)掌握等距节点下的几个求积公式:梯形公式、辛卜生公式、牛顿-柯特斯公式,理解复化求积的基本方法,掌握复化求积的几个公式并用其计算积分;(4)知道误差的事后估计法,掌握龙贝格公式,会求低阶求积公式的余项;(5)知道机械求导的基本方法,会用插值型的求导公式并估计余项。

教学建议:(1)重点:数值求积的基本思想;代数精度的确定及应用;梯形公式、辛卜生公式、牛顿-柯特斯公式;复化求积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公式;事后估计法与龙贝格公式,插值型的求导公式。

(2)难点:代数精度的相关计算;复化梯形公式、复化辛卜生公式的应用;插值余项的估计。

第五章解线性方程组的直接方法

教学内容:(1)高斯消去法(2)高斯主元素消去法(3)矩阵三角分解法(4)向量和矩阵的范数。

教学要求:(1)了解高斯消去法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理论,熟练掌握高斯列主元素消去法;(2)理解矩阵的三角分解的基本理论,熟练掌握直接三角分解法和追赶法;(3)了解向量和矩阵的范数的基本概念,掌握并会求向量和矩阵的各种范数。

教学建议:(1)重点:高斯消去法,列主元素消去法、直接三角分解法和追赶法。(2)难点:矩阵的三角分解的基本理论,向量与矩阵的各种范数。

第六章解线性方程组的迭代法

教学内容:(1)引言(2)基本迭代法(3)迭代法的收敛性。

教学要求:(1)了解求解线性方程组的迭代方法及收敛性的定义;(2)熟练掌握雅可比迭代法及高斯-塞德尔迭代法,知道超松弛因子迭代法的基本思想及方法;(3)理解迭代法的收敛性的基本理论,熟练掌握用迭代法的三个基本定理判断迭代过程的收敛性。

教学建议:(1)重点:求解线性方程组的迭代公式的收敛性;雅可比迭代法及高斯-塞德尔迭代法,超松弛因子迭代法。(2)难点:用迭代法的三个基本定理判断迭代过程的收敛性。

第七章非线性方程求根

教学内容:(1)方程求根与二分法(2)迭代法及其收敛性(3)迭代收敛的加速方法(4)牛顿法。(5)弦截法与抛物线法。

教学要求:(1)了解二分法的基本思想,会用二分法求方程的根;(2)理解迭代法的基本思想,熟练掌握迭代法收敛的一般理论并会判断迭代过程的收敛性,会用迭代法求方程的根;(3)熟练掌握和应用牛顿法的迭代公式,理解其局部收敛性;(4)了解迭代公式的加速方法,知道牛顿下山法;(5)知道弦截法的基本思想和公式,能用其求方程的根。

教学建议:(1)重点:方程求根的二分法、迭代法、牛顿法;迭代过程的收敛性与局部收敛性;迭代公式的加速方法。(2)难点:迭代公式的收敛性的判别;利用迭代公式和牛顿公式求方程的根。

第九章常微分方程初值问题数值解法

教学内容:(1)引言(2)简单的数值方法与基本概念(3)龙格-库塔方法(4)单步法的收敛性与稳定性。

教学要求:(1)了解数值解法的概念和结论;(2)掌握欧拉法的基本思想并会用公式进行数值计算;(3)了解龙格-库塔法的一般形式及基本思想;(4)知道单步法的收敛性与稳定性。教学建议:(1)重点:数值计算的基本思想;用欧拉法、龙格-库塔法进行数值计算;(2)难点:龙格-库塔法的基本思想;单步法的收敛性。

《矩阵论》教学大纲

Teaching(Course) Outline of The Theory of Matrices

编写人:王金林审核人:李曦

学时:48 学分:3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1. 课程代码:07018

2. 课程类型:学位课

3.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4. 学时/学分:48/3

5. 课程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研究生掌握矩阵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学习后续课

程、开展科学研究打好基础。

6.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7. 考核方式:考试

8. 预修课程:线性代数、高等数学

教材:

戴华. 矩阵论.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1

参考资料:

1.北京大学. 高等代数.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二版.1988

2.Lancaster P. and Tismenetsky M. The Theory of Matrices with Applications. Academic Press.1985.

3.史荣昌.矩阵分析.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4.罗家洪.矩阵分析引论.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

5.程云鹏.矩阵论.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古典的线性代数理论已不能满足现代科技的需要,矩阵的理论和方法已成为科技领域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因此,学习和掌握矩阵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

将来从事科技工作的研究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本课程较全面、系统地介绍矩阵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某些应用,重点是线性空间及其映射、变换,以及矩阵运算等。难点是理解线性空间、线性映射、线性变换的不变子空间、算子范数等抽象概念以及计算线性映射在基下的矩阵、

λ矩阵在相抵下的标准形和矩阵的各种因子分解等。通过本课程中基本概念和基本定理的-

阐述和论证,培养研究生的抽象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提高研究生的数学素养。在重视数学论证的同时,强调数学概念的物理、力学等实际背景,培养研究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第一章线性空间与内积空间

教学内容:

1.1 预备知识:集合·映射与数域 1.2 线性空间

1.3 基与坐标 1.4 线性子空间

1.5 线性空间的同构 1.6 内积空间

教学要求:掌握线性空间、基与坐标的概念。

教学建议:难点:基与坐标、同构

第二章线性映射与线性变换

2.1 线性映射及其矩阵表示 2.2 线性映射的值域与核

2.3 线性变换 2.4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2.5 矩阵的相似对角形 2.6 线性变换的不变子空间

2.7 酉(正交)变换与酉(正交)矩阵

教学要求:掌握线性映射及其矩阵表示、线性变换和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相关概念。

教学建议:难点:不变子空间

第三章λ-矩阵与矩阵的Jordan标准形

3.1 一元多项式 3.2 λ-矩阵及其在相抵下的标准形

3.3 λ-矩阵的行列式因子和初等因子 3.4 矩阵相似的条件

3.5 矩阵的Jordan标准形

3.6 Cayley-Hamilton定理与最小多项式

教学要求:掌握λ-矩阵及其在相抵下的标准形、行列式因子和初等因子、矩阵的Jordan标准形。

教学建议:难点:矩阵Jordan标准形的求法

第四章矩阵的因子分解

4.1 初等矩阵 4.2 满秩分解

4.3 三角分解 4.4 QR分解

4.5 Schur定理与正规矩阵 4.6 奇异值分解

教学要求:掌握满秩分解、三角分解和奇异值分解。

教学建议:难点:矩阵的奇异值分解

第五章 Hermite矩阵与正定矩阵

5.1 Hermite矩阵与Hermite二次型 5.2 Hermite正定(非负定)矩阵

5.3 矩阵不等式 5.4 Hermite矩阵的特征值*

教学要求:掌握Hermite矩阵与Hermite二次型及其相关结论。

教学建议:难点:矩阵不等式

第六章范数与极限

6.1 向量范数 6.2 矩阵范数

6.3 矩阵序列与矩阵级数 6.4 矩阵扰动分析

教学要求:掌握向量范数、矩阵范数。

教学建议:难点:矩阵扰动分析

第七章矩阵函数与矩阵值函数

7.1 矩阵函数 7.2 矩阵值函数

7.3 矩阵值函数在微分方程组中的应用 7.4 特征对的灵敏度分析* 教学要求:掌握矩阵函数、矩阵值函数。

教学建议:难点:矩阵值函数

第八章广义逆矩阵

8.1 广义逆矩阵的概念 8.2 广义逆矩阵A-与线性方程组的解 8.3 极小范数广义逆A m-与相容方程组的极小范数解

8.4 最小二乘广义逆A i-与矛盾方程组的最小二乘解

8.5 广义逆矩阵A+与线性方程组的极小最小二乘解

教学要求:掌握广义逆矩阵的概念、以及四种常用关义逆的求法。

教学建议:难点:各种广义逆的求法

《飞行器飞行力学》教学大纲

编写人:贾杰审核人:俞子荣

学时:48 学分:3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1. 课程代码:04004

2. 课程类型:学位课

3. 课程性质:基础理论课

4. 学时/学分:48/3

5.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讲授,使学生获得以下飞行力学的基本知识:飞行器弹道学的

有关基本概念;?坐标系及其相互转换,飞行器的力学环境;?飞行器运动方程组的建立方法;?过载的概念及应用;?导引规律与弹道特性分析方法;?飞行器动态特性分析的基本概念;?飞行器纵向扰动运动方程组的建立及求解方法;?飞行器纵向扰动运动动态性质的分析方法;?飞行器弹体的侧向动态特性分析方法;?飞行器扰动运动的自动稳定与控制方法;?导引飞行的动态特性分析方法。

6.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自学与仿真实验相结合

7. 考核方式:考查(论文与读书笔记)

8. 预修课程:空气动力学、刚体力学、结构力学、控制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等

教材:

《飞行器飞行力学》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吕学富等编著。

教学参考资料:

(1) 刘同仁等编著:“空气动力学与飞行力学”,北京航空学院出版社,1987

(2)(加)埃特肯.B 等编著:“大气飞行动力学”,科学出版社,1977

(3)陈士鲁等编著:“导弹飞行力学”,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7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作用在飞行器上的力和力矩

(1)空气动力;(2)气动力矩、压力中心和焦点;(3)俯仰力矩;(4)偏航力矩;(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