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省淳中高三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教学案 世界近代现代史 执笔人张典胜

省淳中高三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教学案 世界近代现代史 执笔人张典胜

专题三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史

●知识整合

1、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1)萌芽——简单协作时期(14—16世纪):重大事件: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文艺复兴。

(2)兴起——工场手工业时期(17—19世纪初期):重大事件: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英法美三大革命)、启蒙运动。(3)发展——蒸汽时代(19世纪初~1870年):重大事件: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运动(美国内战、日俄改革、德统一)、社会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国际、巴黎公社)、民族解放运动(亚洲革命风暴)。(4)成熟——电气化时代前期(1870年—1917年):重大事件: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产生、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导致一战爆发。

(5)相对稳定发展——电气化时代后期(1918~1945年):

①战后初期(1918~1923),一战给欧洲资本主义国家造成严重破坏,美国开始取代英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②二十年代(1923--1929),经济复苏,相对稳定繁荣。

③三十年代(1929--1939),爆发世界经济大危机,法西斯上台并对外侵略扩张。

④二战时期(1939--1945),法西斯与反法西斯的矛盾成为世界主要矛盾。

(6)进一步发展——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1945 年~至今):

①1945-1950年,西欧、日本经济快速复苏并达到战前水平,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②1950—197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强(西德、日本经济崛起),经济格局由美国独霸发展美日欧三足鼎立。

③1973-80年代初,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相互交织(“滞胀”阶段)。

④1980初-90年代初,经济回升并增长。

⑤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加强、知识经济兴起。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1)形成过程:

①开始形成:新航路开辟后

原因: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加强各地之间的联系,早期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初步形成: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工业资产阶级对外强占商品市场与原料产地,世界各地许多国家和地区被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其标志是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③最终形成:二十世纪初

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掀起瓜分世界的高潮,世界被瓜分殆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世界市场的作用(评价)

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增长,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和发展,并使世界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②列强对世界其它地区国家的侵略、宰割,使亚非拉国王地区陷入长期落后状态,但客观上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展到世界各地,冲击了当地落后的社会生产方式;

③加强了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联系,导致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3、列举世界近现代史上三种资本主义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经济思想,简要指出它们的核心内容,实践措施,并分析它们兴衰的原因。

①重商主义(非考点)

②自由主义:

核心内容: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实践措施:资本家自由经营工厂,国家不干涉其内部事务;消除关税堡垒,各地正常贸易。

兴衰原因:为各私营企业发展消除了限制,自由资本主义盛极一时,但无法调整各企业间的无政府状态。

③凯恩斯主义:

核心内容:政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各方面干预经济

实践措施:加强对经济的宏观管理,鼓励资本家按照政府的计划进行投资。政府直接投资高风险工业,不同程度地推行国有化政策。

兴衰原因: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规模经营和良性发展,但无法克服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4、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脉络:

(1)英国的兴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历经近半个世纪的曲折与反复,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并通过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英国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使英国率先进入大机器时代和蒸汽时代,成为“世界工场”。与之相适应,在对外关系上实行“光荣孤立”政策。19世纪末,英国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下来,英德矛盾激化,为维护英国的殖民利益,英国调整了对外政策,与俄法协约。一战后,英国工商业衰退,伦敦不再是世界唯一的金融中心,政党政治随之发生变化,殖民地独立运动高涨,国际地位下降。二战使英国削弱,以后逐渐恢复,但很快就进入了“滞胀”状态。

(2)欲称霸欧洲大陆的法国:路易十四改革客观上推动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法国大革命确立了大资产阶级的统治,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19世纪中期法国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仅次于英国的工业国家。普法战争,法国战败,被迫割地赔款,元气大伤。在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工业生产退居第三。一战中损失惨重,由战前的债权国变为债务国。法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经济才逐渐恢复。对外竭力恢复欧洲大陆霸主地位。二战后,追随美国,由于民族解放运动,法国力量大大削弱。

(3)美国资本主义持续发展:美国独立战争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政治上建立了北方资产阶级和南方种植园主的联合专政,称霸美洲的野心也迅速暴露。19世纪中期,美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南北战争,北方工业资本主义取得胜利,19世纪末美国工业上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一位,对外则走上了海外扩张道路。美国是一个托拉斯帝国主义。一战中,美国大发横财,战后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并妄图凭借经济实力支配全世界,但遭到英法抵制。20年代,出现“柯立芝繁荣”,但这种经济繁荣是暂时的,1929年就发生了资本主义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遏制美国法西斯势力。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对外企图称霸全世界,积极推行“冷战”政策,在美苏争霸中最终取胜。但霸主地位也逐渐发生了动摇。

(4)德国三落三起:维也纳体系建立后,德意志仍处于四分五裂中。19世纪中期,普鲁士首相俾斯麦为适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实行“铁血政策”,通过王朝战争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经济长足进展,成为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国家,对外扩张野心增强,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于1914年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果战败。《凡尔赛条约》使其政治、经济、军事受到严格限制。在美英等国扶植下,迅速成为经济、政治大国。为了摆脱1929年经济危机困扰,希特勒纳粹党在德国垄断资产阶级支持下,建立了法西斯专政。1939年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战败投降,被英法美苏分区占领,后来形成为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的分裂局面。联邦德国经济发展迅速,60年代初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80年代末,民主德国合并于联邦德国,德国再次统一。

(5)亚洲强国日本:19世纪中期,日本幕府统治面临全面危机,倒幕派推翻幕府统治。明治维新标志着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接着,在政府扶持下产生垄断组织。日本帝国主义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积极侵略朝鲜和中国,并趁一战之机暂时独霸了中国。战后,日本在巴黎和会上继承了德国在华特权,但在华盛顿会议上却受到压抑,美日争夺远东和太平洋的矛盾斗争激烈。30年代,为了转嫁经济危机,1931年发动“9.18”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三省。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企图灭亡中国。1941年又发动太平洋战争,使二战进一步扩大。1945年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由于美国庇护,战后没有受到严厉制裁。日本政府大力改革,并利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期间美国订货之机大力发展经济,60年代末,日本已发展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6)扩张野心强烈的俄国:1689年彼得一世改革,加强了俄国经济、军事力量,为其侵略扩张奠定了基础。19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制面临严重危机,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于1861年进行了废除农奴制的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并于19世纪80年代完成了工业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成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20世纪初,列宁主义诞生,布尔什维克党建立,并发动了两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05年革命和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但政权落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列宁发动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内外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苏联解体。

(7)意大利:长期处于分裂状态,19世纪中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意识的增强,撒丁王国依靠人民的力量,完成了意大利的统一,接着走上侵略扩张道路,同德国和奥匈帝国结成三国同盟。一战爆发后,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加入协约国作战。战后经济混乱,革命运动高涨,墨索里尼法西斯政党在大资产阶级支持下建立了法西斯统治。1935年入侵埃塞俄比亚,后来又伙同德国干涉西班牙内战。二战爆发后,致力于北非扩张。1943年9月,宣布投降。

●规律认识:

一、简单协作时期的资本主义(14世纪~16世纪)

特征:资本主义萌芽在欧洲兴起,封建社会逐渐解体。

经济: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体地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首先在欧洲出现(意大利)。条件: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即非常繁荣——>雇佣关系(特征)欧洲经济发展,生产力提高(根源)政治:形成中的资产阶级掀起反封建(天主教会)斗争(宗教异端形成,宗教改革,尼德兰革命)

思想: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性质:反天主教会]主张人性的解放。影响: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对外关系:新航路的开辟。

二、手工工场资本主义(17世纪~18世纪)

特征: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度。

经济:自然经济占主体地位,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控制工业的发展,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对内剥削,对外殖民扩张)。重商主义政策广泛盛行——>挽救封建统治危机。作用: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政治:1. 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任务:反封建

根本原因: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旧的封建传统统治)

文件:英《权利法案》,法《人权宣言》,美《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限制封建作为资产阶级的思想武器,革命过程曲折。

影响:资本主义制度应少数国家确立,工业资产阶级还未真正掌权,处于劣势。

思想:启蒙运动(理性主义),自由,平等。主张:天赋人权

对外: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各地区联系日益密切,市场体系进一步形成。扩大殖民地和海外市场。英和西:英国确立海上霸权。英和法:世界殖民霸权。

民族解放运动:以美洲为中心,反对殖民统治的解放运动。(由资产阶级领导)(美国独立战争,拉美独立运动)

同一时期的中国

特征: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衰落。

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体地位,但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清朝有了缓慢发展。主张:重农抑商政策。

政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表现:明度丞相,清设军机处。

思想文化:明——八股取士,明清——大兴文字狱,科学技术逐渐落后,总结性科学巨著的出现。

对外关系:闭关锁国,危机四伏,腐朽落后的制度。

三.蒸汽时代的资本主义(19世纪初-1870年)

特征:人类历史进入了蒸汽时代。

思想理论:自由主义

经济: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随后工业革命在法、美相继完成,德意志、俄、日等国也陆续开始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在世界范围内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政治: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广大人民及被压迫民族不满自身的地位,展开了各种形式的反封建斗争。维也纳体系受到严重动摇。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有了较大发展,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扫除障碍,加快发展的步伐,于是各地纷纷出现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浪潮。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运动以及日本的明治维新,标志着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民族解放:亚洲革命风暴新特点:反殖反封建。

同一时期的中国

特征: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逐渐加深。

经济:1、仍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体地位。2、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洋务运动产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开始产生(原因:条件,)

政治:列强侵华开始,农民阶级掀起反侵反封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自救运动(洋务运动)。

思想文化:新思潮出现。早期维新思想的传播。

四、电气时代的资本主义(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特征:资本主义向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过度(帝国主义),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思想理论:自由主义

经济: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力—>资本主义经济—>垄断(组织)—>各国发展不平衡[美、德(迅速),英、法(缓慢),日、俄(迅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政治:1.垄断资产阶级开始干预国家政治。

2.实行民主政治,各国随着经济实力的膨胀开始对外扩张—>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正式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3.各国政治发展不平衡,各国之间矛盾重重——>激化——>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同盟国,协约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及殖民扩张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为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扫除障碍,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垄断组织出现.调整。

对外关系:资本主义列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亚非拉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经形成。

民族解放:世界亚(亚洲觉醒,中国义和团,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印度民族解放)非(反对英国殖民)拉(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民族解放运动。新特点;经济:新的经济因素—>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政治:新的阶级力量的出现登上历史舞台—>资产阶级队伍壮大—>获得胜利。性质:1.旧式的农民战争仍然肩负起反帝反封建的任务。2.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工人运动:新阶段:1.欧美工人运动(芝加哥工人大罢工)

2.第一国际与列宁主义的机会主义的泛滥。

同一时期的中国

特征: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及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的发展。

经济:1.仍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体地位。2.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原因:条件,戊戌,辛亥背景中有)政治:70年代以后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法,甲午,八国联军侵略),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强占租界地,划分世界范围,农民阶级掀起反帝斗争——义和团,资产阶级的反地主的民族民族运动(辛,戊戌),清政府自救运动(戊戌)新政与预备立宪。

思想文化:80.90年代,康有为,梁启超维新思想的传播。特点:1.与儒家大同思想向隔阂。2.主要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理论(达尔文的进化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4人)。陈天华:明确反帝。

五、一战后的资本主义

特征: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经济:1. 战后欧洲经济的衰退(英法有战前的债权国转为战后的债务国,20世纪中期开始复苏。美国金元外交政策,道维斯计划)。

2. 美国经济实力大增(由债务国转为债权国)

美国:金元外交政策—>20世纪的经济繁荣—>一战美国确立了世界经济霸权地位,国际经济结构变化(表现:国际金融中心由伦敦转至纽约)

政治: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确立,列强各国矛盾重重十分尖锐。

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变化:德国法西斯专政。

3.无产阶级夺取十月革命的胜利,苏俄的成立,建设及外交。建设:战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

对有错,1921年“新经济政策”正确的,承认市场和商品货币。1922年苏联成立,25年工业化方针,27年农业化方针,向社会主义改造过度(1936宪法的颁布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有对有错—>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原因:(1)战后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2)各国经济发展措施。

国际关系:美国实力大增,苏联的诞生,国际关系的中心从欧洲向其两侧转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确立(凡尔赛:欧洲与中东。华盛顿:远东和太平洋地区。其中美国是最大的收益者。体系瓦解,经济危机的出现导致二战爆发。

民族解放:一战后的亚非民族解放运动。1919年,中国五四运动的爆发,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新特点: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担当起民主革命的领导任务,民族民主革命属民主革命范畴。

工人运动:高潮(社会主义运动,十月革命,无产阶级夺权)—>只有苏联一个国家。第三国际(共产国际)的建立。

同一时期的中国

特征:新旧民主主义革命转折时期,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经济:仍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体。/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主要是日本。/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短暂的春天”。

政治: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复辟帝制,对内独裁,对外卖国)。/资产阶级掀起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二次革命,护国护法运动)/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活动(一大,二大,三大)。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国民大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思想:新文化运动。达尔文《进化论》《天赋人权》结合起来。二阶段五四运动:(前期)三提倡,三反对,后期传播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

六、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

概况

45~50年代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恢复时期(美国除外)

50~70年代经济迅速发展期(黄金时代)

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滞胀时期

8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低速发展期

90年代末资本主义经济缓慢回升时期

美国

1、45~50年代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恢复时期(美国除外)。50年代中期,一半产品由美国制造

原因1.客观: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2.主观:采纳第三次科技革命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新兴工业。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宏观指导(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行生产关系布局调整。

采取有效经济政策,发展科学和教育事业,培养人才。3.战后夺取经济霸权,大力拓展经济市场。

2、70年代初国内生产总值比战后初增加一倍多,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布”崩溃,经济衰退,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直接原因:中东石油国提高油价,引发第四次中东战争,经济危机爆发。客观原因:西欧,日本崛起冲击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调节作用有限)

3、8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低速发展期

开始复苏且持续增长,通货膨胀和失业率降低,政府采取降低税率。

经济增长加快,就业率上升,财政赤字递减,信息产业为主等,经济繁荣。

4、90年代末资本主义经济缓慢回升时期

减少政赤字,减少政府对企业干预等措施。政府采取大刀阔斧的改革。

西欧

概况

1、50年代工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

原因

原有自身生产力基础较好。

1.客观: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2.主观:各国采纳第三次科技革命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新兴工业。各国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宏观指导(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行生产关系布局调整。

采取有效经济政策,发展科学和教育事业,培养人才。

3.客观:马歇尔计划援助。

4.主观:政治改革,根除法西斯势力,国民经非军事化,劳动者素质提高。

2、50~60年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国力上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德国发展迅速。60年代初超过英法成为欧洲头号强国。67年欧共体成立。

3、70年代很多经济领域赶上或超过美国,西欧和日本开始冲击美国霸主地位,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经济格局变动: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布”崩溃经济危机)西欧,日本:经济迅速崛起,在许多领域赶超美国。三足鼎立(经济)—影响—>政治:两极格局被冲击—>世界朝多极化发展。

日本

概况

1955年后,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政治上谋求大国地位。80年代以后发展高科技产业。87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跃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

原因

1. 2. (略:同美国)

3.客观:美国由战后单独占领到扶植,朝鲜越南战争爆发后,美国大批军事及后勤物资定货,刺激日本经济发展。

4.主观:社会改革,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制定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消除封建落后因素

资本主义发展的一般原因

①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与封建制度相比,显示出先进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大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②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

③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最直接的因素。

④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在一定程度上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往往也极大推动了生产的发展。

思考题:日本和俄国同样在19世纪60年代进行改革,同样是改革成功,同样是保留封建残余,而日本成为强国,俄国却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中的薄弱环节。请根据你的理解,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管理体制、国际环境几个方面分析问题出在哪里?

(1)生产关系。日本改革前,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引起了阶级结构的变化,自下而上已形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俄国改革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比较薄弱,1861年只改革了生产关系的一个环节:农民和土地,且问题解决的并不好,封建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

(2)上层建筑。日本发生了政权的变动和转移,即政权从幕府转移到天皇;而俄国没有发生政权的变动和转移,原来的沙皇统治者和专制体制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贵族利益没有受到丝毫触动。

(3)管理体制。日本比较彻底地改革了旧体制,建立了新体制;而俄国改革后并没有形成新的体制,旧体制是在五十多年后的二月革命时才被推翻的。

(4)国际环境。日本改革时所处的国际环境相对宽松,日本在远东没有竞争对手,更没有争霸对手,反而通过发动侵略战争来发展自己的势力;而俄国主要是欧洲国家,欧洲大国林立,争霸形势复杂,俄国难以建立和巩固自己的霸权。

●重点讲解

一、关于三次技术革命

除了要掌握前提条件、主要成就、特点和影响(因这些中学课本叙述较详,略)这里我们必须明确两点:1.科学和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和思维等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而技术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反复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有关生产劳动的经验和知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科学与技术尚未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时,科学与技术已经结合;第三次科技革命时,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正因为如

此,我们一般称前两次为工业革命,而最后一次(也只有这一次)为科技革命,即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前两次革命的实质是解放人手,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实质是解放人脑。

2.科学和技术的关系问题。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中,科学的发展都为技术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科学与技术虽然尚未结合,但自然科学已为技术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自然科学的成就为蒸汽机的发明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二、三次技术革命中,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更是显而易见。

二、关于工业革命

(一)关于英国的工业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开始于英国?

(1)英国有安定的环境。(2)英国有大量的资金和充足的廉价劳动力,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丧失了土地沦为可雇佣的廉价自由劳动力;在广大殖民地进行的掠夺和野蛮的奴隶贸易中,英国资产阶级积累了巨额原始资本。(3)英国有高度发展的手工工场,为技术革新和创造发明提供了可能。而英国政府又十分重视和鼓励发明创造。这就为从手工业向大机器生产的过渡准备了物质技术条件。(4)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开拓,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到来。市场的日益扩大,尤其是海外市场的扩大,使工场手工业的生产能力,已经满足不了对商品日益增长的需要,这就刺激了生产上的技术革新。市场的扩大呼唤了工业革命的到来。

2.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从棉纺织业开始?

因为:(1)投资少、技术简单、资金周转快、利润高。(2)气候温和湿润,棉纱不容易断,适合发展棉纺织业。(3)棉纺织业是当时的新兴工业,受旧习惯的束缚比较少,如没有成立行会组织,对于新方法的采用比较容易。(4)不像毛纺织业那样分散,因此也容易改变成大机器生产。

3.关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三个因素

19世纪4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完成,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工厂”的英国将整个世界作为它的产品销售市场的原料产地,一度几乎垄断了整个世界工业。它为什么能成为世界工场呢?

第一,机器使用的普及为工业生产保持世界首位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19世纪中期,煤、铁、纺织品的产量都超过了法、德、美三国的总和,同时它还控制了世界20%左右的贸易额。英国获得了世界范围内的工商业垄断地位。

第二,欧美大陆从英国进口各种机器,引进先进技术和借贷资金,也促进英国工业急剧发展。

18世纪末,工业革命逐渐从英国向欧洲北美传播,直至19世纪中期欧美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第三,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增强了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有利于占领世界各地市场。适应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英国政府逐渐取消了17世纪末以来的重商主义政策,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凭借这一政策,英国以优质价廉的工业品成功地击败了世界市场上的所有竞争对手,夺取了世界工商业的霸主地位,使“世界工厂”的美誉一直维持到19世纪70年代。

(二)工业革命与工业文明时代的来临

1.工业文明时代是一个“机器时代”。工业文明在许多方面截然不同于古老的农业文明:结构复杂的机器取代了简单的手工工具;蒸汽、煤炭取代了人力、畜力、水力,成为最主要的动力能源;钢铁及各种人工合成材料取代了石块、木头等自然原材料;火车、汽船取代了马车、牛车和帆船;喧闹、拥挤、快节奏的城市取代了宁静、闲散的农村;汽笛长鸣盖过牧笛田歌,绿草地被黑煤屑污染,蓝色天空布满暗灰的阴霾。

2.经济布局的变动。第一次科技革命时,由于蒸汽动力代替了水力,使工厂能远离河流峡谷,在煤、铁产地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形成和发展一批新的工业城市,使工业生产由分散走向集中。“煤铁复合体型”的工业布局方式出现。第一次工业革命形成的工业中心都分布在英国,主要以伯明翰为中心的钢铁工业基地,以曼彻斯特为中心的棉纺织工业区。

3.产业结构的变化。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农业在持续发展的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不断缩小,第二、第三产业已成为英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4.城市化和工业制度。城市化速度过快,城市交通、供水、居住、卫生条件很差,严重污染了居住环境和居民身体健康。工厂沿河而建,大烟囱冒出的浓烟笼罩着市区,工厂废弃物对城市造成严重的污染。

5.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工人运动兴起。

6.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和新的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工业革命极大地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地位确立,英国很快成为世界霸主。随着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抢占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开拓殖民地,东方开始从属于西方。另一方面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猛烈冲击着这些地方旧的思想和旧制度。从19世纪中期起,逐渐形成了以英国为首的欧美少数发达国家为中心和以亚非拉广大地区为边缘地带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和国际政治格局。

7.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自由改革运动的高涨,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强大,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三)科技革命给我们的启示

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科技革命不仅对社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社会政治、社会思想、社会生活也产生重大影响,这就说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也说明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经济搞上去,为科技的发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要大力发展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重视人才、尊重人才,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要建立知识创新体系,鼓励知识创新。

三、世界近现代史上资本主义经济的四次快速发展

1.第一次快速发展(19世纪中期)

(1)发展原因:①第一次科技革命的开展——科技条件;

②欧洲殖民者对亚非拉的掠夺——市场、资源条件。

(2)影响:

①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影响:促进世界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浪潮掀起,最终于19世纪中期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②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壮大资本主义国家的扩张实力,刺激资本主义国家进一步疯狂扩张,最终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③对经济结构的影响:工业文明逐渐取代农业文明。

④对阶级结构的影响:工业无产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的队伍不断壮大。

⑤三大进步政治思潮相伴而生。

(3)特点: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头号强国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2.第二次重要发展(19世纪晚期)

(1)原因:

①科技条件:19世纪70年代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

②市场条件:19世纪末,帝国主义疯狂瓜分世界。

③社会环境:19世纪70年代以后30年,欧美处于相对和平发展时期。

④生产关系的调整: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产生了垄断组织。

(2)影响:

①资产阶级剥削方式:资产阶级注重相对剩余价值的剥削;

②殖民侵略:刺激帝国主义国家疯狂瓜分世界和资本输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③世界格局:帝国主义国家矛盾加深,最终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

(3)特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

3.第三次快速发展

(1)原因:

①社会环境:一战后确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在一定时期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②市场:一战后,以“委任统治”制度对殖民地进行瓜分。

③科技条件:20世纪20年代,欧美各国重视技术的革新。

④生产关系的调整: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注重调整政策。

(2)影响:

①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帝国主义国家矛盾日益尖锐。

②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严重,最终引发1929~1933年的“大危机”。

(3)特点:

①美、日发展突出,美国掌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权。

②潜藏危机,发展短暂。

4.第四次快速发展(20世纪50~70年代)

(1)原因:

①二战后确立的雅尔塔体系,在一定时期内使世界局势相对安定。

②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展开,成为最强有力的因素。

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空前发展。

④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国际经济旧秩序,加强对第三世界的掠夺。

(2)影响:

①对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②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西欧、日本经济发展迅速,为70年代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奠定了基础。

③对世界格局:西方国家利用雄厚的经济实力,加紧“冷战”的实施,加强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干预。

④使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⑤对教育地位:经济发展最主要得益于科技推进,教育在国际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日渐突出。

⑥对文学艺术生活:具有新的特点。(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特点)

(3)特点:日本、联邦德国发展尤为迅速,美国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由进一步巩固到出现动摇。

近现代史上,资本主义四次快速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1)对经济快速发展原因的认识:

①经济发展需要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国内国际环境);

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促进经济不断发展;

③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巨大发展;

④市场是资本主义的生命线,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的征服与掠夺也是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2)对经济快速发展影响的认识:

①经济的快速发展,影响到资本主义政治的发展;

②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加剧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影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乃至影响到资本主义政治格局的变化。

③经济的快速发展,更促进资本主义对世界的瓜分、掠夺、奴役。

④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影响到人们思想意识的变化。

四、关于经济危机

(一)关于经济危机

1.原因:其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直接原因是生产与销售之间的脱节(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巨大增长与劳动群众支付能力相对缩小造成的矛盾激化,导致经济危机)。

2.本质特征及表现: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是生产的相对过剩,它往往发生在资本主义经济最繁荣的时期。表现为商品积压、市场萧条、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工人失业、经济与社会生活混乱。

3.面对经济危机资本家采取的手段:资本家往往用缩减生产、降低销售、销毁存货等手段缓和矛盾。

4.趋势:繁荣――危机――萧条――复苏――再次繁荣――再次危机

5.突出事例及社会影响:1825年爆发了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主要社会条件;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工人运动高潮,促成第一国际成立;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加深了资本主义各国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也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20世纪70年代由两次石油危机引起的战后资本主义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结束了稳定发展时期,进入“滞胀”阶段。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严重动摇。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

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推动了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

从根本上决定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成为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经济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在30年代大危机中,很多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和管理,特别是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为那些投资大、规模大的新兴高科技工业准备资本和进行有效管理,资本主义经济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五、关于欧洲经济共同体

(一)关于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的原因

二战后,西欧所面临的特殊环境,为欧共体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1.生产力迅速发展的迫切需要。战后随着生产力的大大提高,西欧六国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

2.战后垄断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为国际间的协调提供了基础。二战后各国为协调经济,普遍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干预经济的体制日益完善,这就为国际间的协调提供了条件。

3.战后国际形势与西欧地位的变化促使西欧走联合之路。战后初期西欧各国痛感苏联的威胁,不得不依赖美国的保护,这又导致了西欧与美国之间在政治上的不平等,经济上受约束,失去了往日的大国的地位。他们认识到单靠一国的力量根本无法与美苏相抗衡,因此只有加强各国之间的联合,才能维护他们在欧洲乃至全世界上的地位,五、六十年代,西欧经济迅猛发展,使得要求联合的呼声更为强烈。

(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1.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演变

确立的原因: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经济实力最强大,19世纪中期,英国煤、铁、纺织品的产量超过了法、美、德三国的总和,英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

确立: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丧失的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资本家不愿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美、德经济迅速发展。

2.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原因:美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工业总产值跃居第一位,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发横财;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战争中力量削弱。

表现:二战后,美国操纵了国际金融,建立了以后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它的建立,标志着美国在国际资本主义经济领域霸主地位的确立。

3.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原因:欧共体和日本的崛起

表现: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的崩溃,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三)习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这次工业革命使工业生产和布局产生了巨大变化,其正确描述是

①使工厂的布局摆脱了河流的限制②使工业由分散走向集中③人才和交通成为布局的决定因素

A.①③B.①②③C.①②D.②③

2.为制造发电机和电动机提出了理论根据的科学家是

A.英国人吉尔特B.德国人西门子

C.英国人法拉第D.丹麦人奥斯特

3.19世纪末,促进美德日三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因素之一是

A.国内市场广阔资源丰富B.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C.采纳科学技术的新成果D.取得了巨额的战争赔款

4.19世纪末,英法经济缓慢发展的共同原因之一是

A.小企业长期和大量存在B.战争失败支付了大量的战争赔款

C.大量资本输往国外D.农业中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优势

5.垄断组织产生的决定因素是

A.第二次工业革命B.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扩张

C.阶级斗争的激化D.资本主义企业相互兼并、联合

6.1857年发生的经济危机,从美国开始蔓延到欧洲大陆,这说明

A.美国向欧洲转嫁危机B.欧美大陆形成世界性市场

C.美国积极在欧洲扩展商务D.资本主义各种矛盾空前尖锐

7.1973年爆发了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其直接原因是

A.欧洲共同体的成立B.日本与美国的竞争

C.中东国家提高石油价格D.美国宣布美元贬值

8.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工业布局进一步摆脱了能源和地域的限制,原因有

①核电技术的出现②电力工业的兴起③超高压输电技术的出现④空间技术的出现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9.关于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促使许多国家优先发展教育

B.西方国家普遍加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缩小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

D.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

10.“不管走哪一条道,在第一阶段即资本主义的手工工场时期,都不可能使(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最后完成。”这是因为该时期

A、封建顽固势力依旧强大B.资本主义生产力水平尚低

C.资本主义改革方式不彻底D.资产阶级革命只在少数国家进行

11.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进入一个短暂的相对稳定发展时期。对“相对稳定”解释正确的是①时间是在1924--1929年②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③无产阶级革命进入低潮④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和平相处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

12.由于微机处理运算能力成倍增长而成本大幅下跌,使个人计算机的市场迅速庞大起来。今天计算机工业发展成为一个年产值5000亿美元以上的庞大企业。这说明

A.技术革命迫使劳动者不断提高素质

B.全球经济形成以知识为中心的新的国际分工

C.技术革命对世界经济结构变化有巨大影响

D.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市场全球化和竞争全球化

1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出现与下列历史现象有密切联系的是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B.英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C、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胜利D.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14.“二战期间,美国研制了原子弹并用于实战;1946年美国投入使用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最初是用来计算炮弹弹道的;德国研制成功远程液体燃料火箭,是用于空袭英国的。”以上史实说明

A.科技革命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索B.科技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C.第三次科技革命加速了二战的爆发D.二战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

15.第三次科技革命与前两次工业革命相比,最明显的不同是

A.其出现是由于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B.它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它从科学到技术再到生产的速度大大加快

D.它大大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

16.在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中,日本工业生产下降的幅度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最小,但同样给日本造成巨大困难并引起严重的政治危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日本

A.封建残余严重B.国内市场狭小

C、军事开支过大D.经济基础薄弱

17.在面临空前的经济危机的情况下,罗斯福说:“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主义秩序的新运用。”由此可以看出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

A.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性调整

B.用提高国家垄断的程度来消除经济危机

C.在保护资本家利益的前提下改善工人和小生产者的状况

D.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扩大国营经济成分

18.1840年一位英国人说:“关于我们对印度贸易的整个问题是他们是否能用他们的土地产物来偿付我们准备输出的工业品。”由此可以看出英国

A.要把印度变为它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B.要转移贸易对象

C、认为印度经济水平低,商品输出受影响D.对印度的贸易出现人超

19.19世纪的英国经历了从贸易保护到自由贸易政策的发展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B.“世界工场”的发展要求

C.英国的议会民主制度比较成熟D.英国拥有广大的殖民地

20.1895年美国300家大垄断公司联合组成“全国制造商协会”。协会设有各种常务委员会,研究对内对外政策,并由顾问委员会同政府联系,这表明

A.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B.国家加强对经济干预

C、垄断资本家干涉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D.美国民主政治不断发展

21.马克思曾说过:“俄国人民苦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又苦于资本主义的不发展。”马克思这句话的本意是A.俄国是一个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国家

B.俄国人民受封建专制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

C.封建农奴制残余和资本主义的矛盾是俄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D.俄国工人阶级肩负反对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双重任务

22.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德俄意日四国在政治上都是专制或半专制主义,进入现代历史之后,这四国有三国建立了法西斯专政,而苏联则出现了斯大林的极权主义。这一历史现象的本质在于

A.这些国家都是通过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且商品经济不够发达

B.这些国家资本主义发展都相当落后

C.这些国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封建残余借现代技术而还魂

D.垄断资本家和封建残余紧密结合

23.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进行,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本家的利润大幅度增长,就业率较高,失业率较低,物价上涨速度较慢,劳动人民的物质生活状况有了相当的改善。这说明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经济地位已发生改变

B.科技对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增长贡献巨大

C.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已得到解决

D.科技的发展是资本家利润的源泉

24.1989年,亚太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1992年,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1993年欧共体12国宣告欧洲联盟诞生。这些表明

A.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强B.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C.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D.世界发展形势的总趋势走向缓和

25.1998年5月3日,欧盟特别首脑会议宣布:“1999年1月1日,欧元成为货币,各金融市场以欧元结算,……2000年7月1日欧元取代各国货币成为统一的欧洲货币。”这表明①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得到进一步加强②有利于欧盟各国政治、经济的发展③有利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④西欧经济一体化已经形成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D.②④

二、材料解析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据统计,美国福特汽车主要部件生产商分布于美、欧、亚三大洲20多个国家,美国制造的波音747飞机,由450个零部件组成,这些零部件除自制外,还有来自6个国家的2万家企业制造。日本丰田汽车是世界著名的汽车品牌,但汽车零部件大多数并非日本国产,而是来自20多个国家的160家工厂,汽车轮胎等产品甚至是马来西亚等第三世界国家生产的。由于生产成本低于国外同等企业,而质量和售后服务优于国外同类

产品,销售状况一直呈上升态势。

材料二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不少跨国公司,他们在原料最便宜的地方采购原料,到劳动力价格最低的地方加工产品,然后再销往全球其他地区,以获取最大利润。这样做的后果是,发达国家将本国不允许设

——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第126页

材料三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决定。从1986年7月10日,我国政府正式提出申请要求恢复中国;在关贸总协定中的缔约方地位,到中国正式入世经历了15年的谈判,黑头发都谈成了白头发。

请回答:

(1)材料中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特点?简要说明其历史过程及根源。

(2)结合材料二,说明世界经济发展的这种特点将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产生什么影响?

(3)在加入世贸组织的问题上,中国政府坚持既要争取,又不能放弃原则的立场。试结合材料及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说明中国采取这种立场的原因。

三、问答题

27.当代史学家认为,到1900年前后,世界才最终覆盖并形成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有机整体,世界史到此时才具有真正的世界性。请结合19世纪末的有关史实,分析说明这种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分析说明这种现象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影响。

28.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是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资本主义的这两次高速发展有什么类似的历史条件?对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产生了哪些影响?

29.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欧与亚洲两大地区的经济、政治总体发展各有什么特点?造成两地经济发发展不同特点的根源何在?

专题三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CCCCA BCACB CCCDC DAABB BCBBB

二、材料分析题

26.(1)反映了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走向一体化和国际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导致了世界经济的形成;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二战后,世界经济一体化更加迅猛发展。根源是社会分工和生产社会化的发展。(2)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可借此机遇发展同世界的联系,吸收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加入到世界经济的大循环中去,以发展本国经济。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要防止发达国家借此机会,利用自己在政治、经济、科技上的优势控制发展中国家。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注意自己的政治、经济安全,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3)加人世贸组织符合世界经济——体化要求,有利于我国对外开放,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所以我们要积极争取加入;但是,我们又要保证我国经济安全,经济独立,所以,要坚持原则。

三、问答题

27.形成:①在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过渡,其政治经济模式基本定型,加速了这些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②过渡到垄断阶段后,资本主义国家要求进一步扩大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并要求把过剩资本输往国外,从而推动瓜分世界的狂潮,殖民体系最终形成。③亚非拉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影响:①使世界经济的增长及生产力的发展达到史无前例的水平。②进一步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飞跃发展,客观上也促使东方国家新的经济结构的发展壮大。③它同时与列强对其他国家的宰割、奴役联系在一起,是一种很不公正的现象,造成了东方的贫穷和落后。

28.(1)类似的条件:①在自然科学重大突破的基础上形成的第二次和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②垄断组织的形成和发展对经济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19世纪晚期形成的垄断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生产的盲目性,有利于组织社会化大生产。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强了资本主

义自我调节的能力,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迅速增长。③相对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有利于经济发展。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处于和平发展时期,资本主义各国很少发生战争,国内阶级矛盾相对缓和。二战后尽管局部战争不断,但基本上保持了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发达国家劳动人民生活水平相对改善而未出现严峻的阶级斗争形势。(2)影响:①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的快速发展使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不平衡性加剧,导致了一战的爆发。②20世纪50~70年代的高速发展,使日本、西欧在经济上崛起,美国对国际经济的控制削弱,使世界走向多极化。

29.欧洲:(1)经济: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②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强,德较快,英法较慢。(2)政治: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资产阶级议会制度、政党政治得以完善,国家机器得以加强。②争夺世界霸权的矛盾尖锐,逐步形成两大军事侵略集团。亚洲:(1)经济:①被完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成为西方国家的商品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资本输出的场所。②主要国家的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发展,但受到阻碍。只有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完成工业革命并向帝国主义过渡。(2)政治:①除日本外,主要国家都沦为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②亚洲掀起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高潮,亚洲进入觉醒时期。③民族资产阶级参加并领导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根源:①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的普遍确立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与影响,极大的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发展。②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腐朽的封建制度和西方的殖民侵略严重阻碍了亚洲经济的发展,东西方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

高三历史训练题及答案2

历史训练题 1.1917年,列宁发表《四月提纲》后,立即遭到布尔什维克内部普列汉诺夫、加米涅夫等人的激烈反对。考茨基在1918年出版的《无产阶级专政》-书中,大肆攻击十月革命,把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比作“一个怀孕的妇女为了缩短她不堪忍受的妊娠期,竟然极其愚蠢地剧烈运动,以致早产”。这些现象反映出 A.无产阶级政党认识层面的交锋激烈 B.暴力夺权加快了俄国历史发展进程 C.布尔什维克党内思想混乱、矛盾尖锐 D.当时俄国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 2.二月革命是一个“料想不到”的奇迹,在短短的8天之内瓦解了统治俄国几个世纪的沙皇政权。促成这一“奇述”的因素主要是 A.列宁的英明领导 B.“一战”激化了各类矛盾 C.四月提纲的提出 D.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建立 3.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立后,对外宣布:“要恪守我国同其他大国结成同盟的义务”,“将竭尽全力去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俄国临时政府的对外态度 A.遭到了俄国人民的一致反对 B.促使布尔什维克党发动起义 C.赢得了英法意协约国的支持 D.导致革命运动不断走向高潮 4.李大钊指出:俄罗斯之革命20世纪初期之革命,是立于社公主义上之革命,是社会的革命而并著世界的革命之采色者也。”这主要表明十月革命 A.推动了世界革命的进程 B.担负起多重的历史使命 C.产生了多种社会影响力 D.作用与以往革命完全不同 5.列宁认为,当时不能采取一般的暴力方式去推翻临时政府,因为苏维埃支持它,这样做会同苏维埃对立,会脱离群众。他要求苏维埃把全部政权收回到自己手中,然后通过苏维埃内部的斗争,使苏维埃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列宁的这一认识体现于 A.《共产党宣言》 B.《土地法令》 C.《和平法令》 D.《四月提纲》 6.1918年,美国国务卿兰辛说:“他们以恐怖的手段获得政权,对自由、财产的破坏远远大于 法国革命……我们不要去理睬这些危险的理想主义者,而且不与他们发生直接往来!”下列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美国谋求夺取世界霸权B.俄国二月革命引起美国恐慌 C.美、俄意识形态存在严重对立D.美国否定法国大革命及其思想 7.1917年4月,“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德国的最高指挥部用一列密闭的火车将列宁和其他革命者运回俄国”。德国这样做的初衷在于 A.为俄国制造麻烦迫使其退出战争 B.以实际行动支援列宁的革命斗争C.避免在德国发生激进的社会变革 D.与布尔什维克党结成暂时的联盟 8.“它使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突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创了两种社会制度竞争的世界新格局。”这里的“它”指 A.宪章运动 B.巴黎公社革命 C.十月革命 D.五四运动 9.战争进行了将近三年,劳动群众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三八妇女节那天,彼得格勒妇女走上街头,高喊:“打倒沙皇!打倒战争!面包!”的口号。各工厂工人纷纷响应。政府派警察和军队镇压,但军队支持罢工工人。当月27日晚,起义的工人、士兵取得了胜利,建立了苏维埃及其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这次革命使俄国 A.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B.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解决了民众的温饱问题 D.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10.俄国二月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先后经历了十月党、立宪民主党、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领导下的民主改革,但他们根本没有改变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无法满足人民的迫切要求。这表明 A.二月革命未完成革命任务 B.俄国当时的民主宪政比较活跃 C.俄国的资产阶级软弱无能 D.布尔什维克是人民的必然选择 11.1917年3月,“彼得格勒自发的示威游行转变为士兵起义……布尔什维克无力影响革命自发性蓬勃展开的过程。”这次“革命” A.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统治 B.完成了“四月提纲”的任务 C.结束了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D.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12.有学者指出,从长时间远视界来看,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革命、中国的长期革命(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皆发生于具有大陆性格的国家,也都被强迫放弃过去以农业为国民经济本位的体制,而采取以“数目字”管理(指一个国家进入到资本主义体制时的状态)的趋向。这三场革命都A.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B.体现了普遍民主原则 C.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 D.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 13.《全球通史》载:“1917年3月至11月是临时政府和苏维埃之间为权力而斗争的时期。在这场斗争中,临时政府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这场斗争 A.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 B.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C.以和平的方式而终结 D.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14.有俄罗斯学者把俄国1917年发生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称为“伟大的俄罗斯革命”,将其划分为“2月阶段”和“10月阶段”,认为“他们不是相互矛盾的”。上述观点的主要依据是两者都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

写在复习前面的话 一、历史高考的备考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历史高考主要考什么?简单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即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情感。 1.基础知识 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其次,储备好知识(记忆知识)才是备考的基本方法。历史高考像建房,知识记忆是准备沙、石、砖和钢材。历史高考像煮饭,知识是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1、全面掌握 教材= 主干知识+隐性知识 教材= 目录+正文+ 黑体字+小字+ 图表+注释+ 习题+大事年表 2、重点掌握 主干知识=历史事实+ 历史结论+历史线索+阶段特征 重点知识= 考纲要求+ 时事热点 重点知识= 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现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3、多层次掌握 历史事实 =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 历史结论 = 背景、目的、原因、特点、性质、实质、影响、意义 只有主动读教材,喜欢读教材,善于读教材,能自主整理教材,练习后回归教材,才能全面掌握教材。 理清章节的知识结构,构建立体的知识体系;透彻理解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阶段特征;归纳历史线索;进行纵横比较。 理解基础上强化记忆,务求过关;按史实、结论的要素进行索引式记忆、尝试记忆;简化记忆,牢记关键词;自主整理知识,按自己的方法牢记;切忌从头看至尾,什么也没记。 第三,历史高考以能力为主导。历史选择题的解题还是:熟记课本主干知识,运用相应历史学科能力正确选择。历史非选择题的解题还是:以课本历史知识为资源,独立运用阅读和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去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评价历史事实。 1.学会主动学习、积极学习历史; 2.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3.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4.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5.学会认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第四,历史高考复习不可能一撮而就,成功在平时,所以每天进行适量的、规范的训练,这才是成功之道。 1.以练习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主体; 2.依据高考模式进行三限:限时、限量、限分值; 3.严格要求按规范答题,主观题进行上本训练; 4.强调更正,每人必须准备错题本和草稿本; 5.练习更正后必须回归训练目标,务求举一反二。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精选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 一、眼中有高考 高考是学生考,但离不了老师的引导、指导,所以要让学生考得好,首先老师引得好,“引”的关键是老师时时眼中有高考,事事围绕高考转.我们的做法是: 1.合理安排高考复习时间 为了保证高三有充足的复习时间,在学期初,我就结合以往高三辅导经验,按市统考要求,拟定了三轮复习计划,力争做到一轮夯实基础,二轮狠抓提高,对于第三轮复习,“调整(心态)、巩固(基础)、充实(补漏)、提高(能力)”的八字方针,逐步提高学生成绩及能力. 2.研究高考收集高考试题 高考结束后,我们注意收集各地高考试题,并把它们与前两年的高考试题进行分类分章整理,仔细研究试题特点,做到心中有高考、心中有试题.在教学过程中,随进度和教学内容适时调出使用,这样学生既熟悉了近年的高考难易程度新颖程度,对高考不再那么恐惧;同时还可排出一些刚考过的考点,减轻复习的负担. 3.关注社会热点以现实的热点带动历史知识,以历史知识去解读热点,编制热点小专题.不过,一些特别热的点往往命题时表现并不明显.因此,复习中也不要太强调,以免淡化对其它基础的掌握. 4.团队协作备战高考 这里的团队包括教师团队,更包括教师与学生的班级团队.与备课组的教师共同研究、分工协作备战高考;与学生多沟通,对学生多帮助,多留时间给学

生,大家齐心协力奔高考. 二、学、练为高考 为了让学生考好,就要让学生把知识烂熟于心,还要让学生把知识用得得 心应手. 1.夯实历史基础知识 一是要将课本读“薄”,在认真钻研教学大纲、考试说明和近年的高考试题的前提下,有选择、有针对地将课本里大量的阅读文字和不少孤立、静态的 陈述性语句,以及夹杂在字里行间的相当部分的修饰性词句果断删减,减轻学 生的负担,提高备考的效度. 二是将课本读通,充分利用课本的目录,探求章目、子目录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融会贯通,深化理解;同时又能系统化课本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2.有针对性地自编试题就非常重要和有用.这类考题考查内容主要是与市 诊断考试以及高考同步,试题形式与高考题相同,检测时间控制在40分钟左右.在每一次诊断考试前准备多套,集中训练,效果很好. 3.考前强化训练高三的考试有点多,综合的月考、学科的单元考、专题考,似乎一个都不能少.但我认为学科检测在日常应减少一些,以增加学生阅读教材、领悟知识的时间. 三.心中有学生 1.赏识、尊重学生 与直属校比较,我们算是二流的学校;与理科生比较起来,我们的学生绝 大多数是三流学生.整理知识体系、记住该记的知识点、有不错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对他们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赏识学生的微小进步,理解学生的一次次的失败,会让学生心理上更能感受学习的快乐与兴趣.

高考历史历年真题大题整理练习分析

大题练习 (2011年湖南)材料一:一九○六年秋天,我到日本去留学……我以为保存国粹的目的,不但要光复旧物;光复之功告成以后,当将满清的政制仪丈一一推翻而复于古。不仅复于明,且将复于汉唐;不仅复于汉唐,且将复于三代。总而言之,一切文物制度,凡非汉族的都是要不得的,凡是汉族的都是好的,非与政权同时恢复不可;而同是汉族的之中,则愈古愈好。 ——钱玄同:《三十年来我对于满清的态度的变迁》材料二:我将此文看了一遍,更恍然于共和与孔经是绝对不能并存的东西,如其要保全中华民国,惟有将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弃如土苴”。如其要保全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惟有请爱新觉罗·溥仪复辟或请袁世凯……称帝。 ——钱玄同:《姚叔节之孔经谈》(1919年2月12日)(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8分) (2)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变化在清末民初颇具代表性,简要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7分) 2.(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科一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 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 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 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l70张,机匠补充 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相依为命久矣。”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材料二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商人发放原材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 为“原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l6世纪初,纽 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用了l l40名工人,其中近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海外市 场的需求大大地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 国,l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棉纺织业作为新兴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 业也迅速扩张。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摘编自[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等

2020高三历史专题知识点归纳

2020高三历史专题知识点归纳 一.中国近代主要不平等条约 1.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南京条约》 2.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条约》、《瑷珲条约》 3.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4.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 5、日本侵略中国:《二十一条》(“五九国耻”)(注意:割地的主要条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马关条约》) 二.中共成立以来召开的会议 1.中共一大:1921,上海→宣告中共成立 2.中共二大:1922,上海→制定革命纲领 3.中共三大:1923,广州→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及第一次国共合作方针 4.八七会议:1927,汉口→纠正陈独秀右倾错误、决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5.遵义会议:1935,遵义→纠正王明“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6.瓦窑堡会议:1935,瓦窑堡→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7.洛川会议:1937,洛川→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8.中共七大:1945,延安→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9.七届二中全会:1949,西柏坡→决定工作重心转移和革命胜利后中国的转变 10.新政协会议:1949,北京→讨论新中国成立问题(《共同纲领》) 11.一届人大:1954,北京→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2.中共八大:1956,北京→提出社会主要矛盾、党的主要任务、经济建设方针 13.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北京→提出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 14.中共十二大:1982,北京→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5.中共十三大:1987,北京→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 的基本路线 16.中共十四大:1992,北京→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7.中共十五大:1997,北京→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 想并写入党章 三.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1.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路线:靠贫、联中、限富、保中小、灭地主(1931)作用: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翻了身;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 2.抗战时期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作用:有利于团结农民、地主一致抗日 3.解放战争时期政策: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地主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路线:靠贫、联中,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土地制度作用:农民分得土地, 积极参军、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高三历史专题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史

高三历史专题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史 一、发展概况 1、18世纪后期——19世纪初:以为中心的独立革命 (1)背景: A西欧国家(英、西、葡)对美洲大肆进行殖民掠夺,以屠杀、掠夺贩卖黑奴等方式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并进行殖民统治。 B 经济的发展,美洲人民强烈要求摆脱欧洲殖民统治,双方矛盾尖锐。 C 思想传播,殖民地人民意识觉醒。 (2)主要事件: ~年美国战争;~年革命(杜桑·卢维杜尔); 1815~1826年战争(玻利瓦尔解放今天的、和;圣马丁解放了、和首府以后引退);葡属独立。 (3)性质:反对,美国独立战争还具有的性质。 (4)特点: A 为中心。 B以的形式进行。 C运动受思想的影响。 D带有和的双重性质。 (5)影响: A美国独立战争: B拉美独立运动的影响有哪些?: 2、19世纪上半期:以为代表的反殖反封建斗争 (1)背景: A 使西方国家实力进一步加强,对外殖民扩张加剧,殖民侵略以为主要形式。 B殖民主义者与势力开始勾结,亚洲各国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激化。 (2)主要事件: 、、、、 (3)性质:具有和的双重性质。 (4)特点: A以为中心。(同时期欧洲民族解放运动:19世纪20—30年代希腊、比利时独立;1848年革命中的东南欧民族解放运动) B_______或__________领导,提不出___________纲领,大都带有_______色彩。 C具有______________的双重性质(最突出) D发生在工业革命完成后 (5)影响:沉重打击了西方殖民者和当地封建势力,表达了人民不畏强暴,要求改革现状的决心和勇气。 ※从总体来看,这些民族起义大多以失败告终。尽管各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各有不同,但根本原因在于这些起义均属_________________运动,即领导起义的多为__________或__________阶级,他们不是_____________的代表者,没有先进思想指导,提不出________纲领,尽管有的起义规模大、时间长、地域广,对殖民主义打击也很沉重,但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联合镇压下,终究难以胜利。同时期亚洲______进行资产阶级改革。 3、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亚洲觉醒

高三历史必修三综合练习题

高三历史必修三综合练习题(2016.2)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产生的影响有【】 ①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形成②使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成为主流思想 ③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④“学在民间”取代了“学在官府”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 A.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 3.汉宣帝(西汉第十位皇帝)曾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用德教,用周政乎?”这表明汉代统治者的主张是【】 A.以道家无为而治为指导思想 B.以兼爱非攻尚贤为治国理念 C.权势法制与伦理劝导相结合 D.推崇理学扶为官方统治哲学 4.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5.顾炎武在其《日知录》中,列举了历史上大量的“称臣下为父母”、“人臣称人君”、“人臣称万岁”的例子。这表明他【】 A.提出初步的民主思想 B.提出经世致用思想 C.宣传三纲五常等级秩序 D.否定封建礼教传统 6.与西方启蒙思想相比,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没有发展成为改造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从内容主张上,其不同于西方启蒙思想的【】 ①有设想未来社会②批判专制制度③宣扬民主法制④尊重科学知识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④ 7.公元前5世纪,希腊出现了智者学派。下列有关其表述不确切的是【】 A.它是希腊民主政治的产物 B.他们的思想蕴含着人文主义的萌芽 C.促进了希腊文化的发展 D.它使哲学真正成为研究“人”的学问 8.15世纪,意大利人开始用各种地方性通俗语言文字翻译拉丁文《圣经》,这一现象说明【】 A.天主教会已经放松思想控制 B.宗教改革在意大利已经有了较大影响 C.人文主义思想在意大利兴起 D.通俗语言文字取代拉丁文成为官方文字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古代政治知识点归纳

★★★★★中国古代政治 (本专题为高考超星级核心考点,几乎每年必考,请同学们务必重视)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与演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1.夏: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2.商:国家大事通过占卜来决定,王权和神权的结合(甲骨文) 3.西周:分封制、宗法制 分封制⑴目的:进行有效统治⑵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的后代⑶影响:积极:巩固王权、加强统治;消极: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壮大,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 宗法制: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三种宗法形式:家谱、宗祠、族规 4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⑴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 ⑵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太尉(管理全国军务)御史大夫(副丞相,监察百官) ⑶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 5西汉 ⑴中央集权:汉初郡国并行,封国常与中央抗衡;汉武帝: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⑵君主专制:汉武帝:内(中)外朝制度削弱相权 6唐 ⑴中央集权问题并未很好的解决,唐朝后期藩镇割据,节度使作乱(安史之乱) ⑵君主专制:三省六部制 三省:中书(草拟、颁布政令)、门下(审核政令)、尚书(执行政令)三省长官均为丞相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7宋 中央集权 ⑴军事:杯酒释兵权;地方精兵强将编入中央禁军 ⑵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 ⑶财政:设转运使,地方财政大部分运往中央 特点:重文轻武;分割权力,相互制约;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积贫积弱 影响:积极: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三冗(冗官、冗兵、冗费) 君主专制 ⑴宋初,设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⑵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行政权、军权、财权 8元

2020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微专题训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选择题 1.清光绪年间,有大臣上奏称:“棉布为中国自有之利,本无须取给于外洋,乃洋人以机 器织成,幅宽盾(质)细,价廉而适于用,人皆便之,反弃土布而不用。其夺我之利,实为最 巨。”此现象反映了( ) A.棉纺织业彻底衰败 B.自然经济日渐解体 C.经济结构全面转型 D.农产品开始商品化 2.鸦片战争后,我国东南沿海农业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主要“新”在( ) A.增加了许多农业新品种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 C.出现了近代大农业 D.生产方式出现了质的飞跃 3.“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近代中 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这一社会经济现象的实质是( ) A. 传统纺织业的发展 B. 国内贸易中心的转移 C.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 民族工业的产生 4.下表是1843年与1858年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的比较表。这一现象造成( )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C.列强控制中国棉纺织业的命脉 D.中国洋务棉纺织企业大量破产 5.鸦片战争前,中国粮食产量中商品粮比重在10%以下;鸦片战争后,这一比重上升至17%。 材料直接反映了( ) A.外资入侵破坏民族工业 B.传统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C.中国被迫卷入世界市场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6.时文有曰:“洋人与中国通商……从此反客为主,洋人得操丝市、茶市之权。华商之业 丝茶者,反仰洋人鼻息,毫厘不能主持。”对这种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广大农村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 B.传统农业和手工业遭到严重破坏

2020届高考历史江苏省二轮复习训练题:选择题综合训练4

训练4 1.“不论西周氏族……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分封制( ) A.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意识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C.强化了王室对土地人口的控制 D.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 答案 D “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说明分封制成为后世一统天下的文化基础,故D项正确。 2.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美事召美类,恶事召恶类,类之相应而起也。如马鸣则马应之,牛鸣则牛应之,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他提出此观点的主要目的是( ) A.借助天意加强君权 B.教导百姓积德行善 C.巩固中央集权统治 D.强调人民力量巨大 答案 A 根据材料中“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联系所学可知,这是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的主张,借助天意来神化皇权。故A项符合;材料中没有体现B、C、D三项的内容,故排除。 3.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的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答案 C 艺术的价值不仅需要自身水平来体现,还要符合时代需要。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成就价值和唐太宗的时代特征相符,朝廷特别推崇他,因而奠定了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故C项正确。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王羲之的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课程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 课 件 写在复习前面的话 一、历史高考的备考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历史高考主要考什么?简单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即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情感。 .基础知识 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2.基本能力 目标\要求 Ⅰ Ⅱ Ⅲ 获取和 解读信息 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 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 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调动和 运用知识 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 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相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 体现学科渗透,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分析问题。 描述和 阐释事物 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 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 辩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与阐释,意义完整。 论证和 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 在论证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 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体现创新性思维。 3.基本情感 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

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其次,储备好知识(记忆知识)才是备考的基本方法。历史高考像建房,知识记忆是准备沙、石、砖和钢材。历史高考像煮饭,知识是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全面掌握 教材=主干知识+隐性知识 教材=目录+正文+黑体字+小字+图表+注释+习题+大事年表 2、重点掌握 主干知识=历史事实+历史结论+历史线索+阶段特征 重点知识=考纲要求+时事热点 重点知识=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现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3、多层次掌握 历史事实=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 历史结论=背景、目的、原因、特点、性质、实质、影响、意义 只有主动读教材,喜欢读教材,善于读教材,能自主整理教材,练习后回归教材,才能全面掌握教材。 理清章节的知识结构,构建立体的知识体系;透彻理解历史

高三历史专题课例研究

高三历史专题课例研究 南汇区教师进修学院周月军 一、问题的提出 高三专题课例研究是在当今教本建设大背景下,针对高三教学实际而提出的以课例为载体,以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以教师对专题的理解与反思为主导,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学生自学迁移,应变创新,完成课堂教学最优化、师生素养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案例,现作一具体介绍。 二、专题课例的设计与实施 1、专题的划分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因此,有必要根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对历史知识进行系统性重构,对复习容通过专题形式进行纵横归类,以增加复习的针对性、实效性及成功率,对知识进行重构时,一般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1)大历史观: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应放在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考虑,甚至可以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使学生形成“大历史”观念,使学生能对事件、人物,从中国、世界等纵横各方面思考、感悟,养成其世界意识、历史意识。 (2)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知识是基础,能力是目标,能力的质取决于知识的量。根据这一原则可将高中历史分为几大专题,如中国古代史可分为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民族关系史及对外关系史五大专题系统复习(或从纵向可分为汉史、三国两晋南北朝史、隋唐史、五代辽宋夏金元史、明清史);中国近代史可分为:近代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四个专题;世界近现代史可分为:近代资本主义产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资本主义高潮时期、主要国际关系演变史等专题进行复习,一般一个专题可用1-2个课时进行学习。 (3)学以致用,发展能力:根据史学特点,可选择提高学生历史思辩及实践能力的重点、难点、常考点进行专题设计,设计的主要思路有:一是历史问题的有机结合。如全球化的问题、中国、世界近现代化的问题、南北经济的差距、的改革开放等……二是学以致用,用历史的视角来审视、解释现实中的现象(并不从政治的角度),从而感悟历史与社会的责任。如军国主义的问题、中美关系问题、美国的对外政策、文明的传承与交融等等…… 2、专题课例的设计原则 课例是教师指导学生的反思再现和描述,并不是教师教案的浓缩,为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原则:(1)主体性原则:在课例设计中应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激励人人参与成功的机会,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2)问题化原则: 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的层层设问,把问题以大化小或以小化大,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品格与创新素质。切忌所引史料和所提问题太难,当然也不能使学生感到太简单而索然无味。 (3)“跳远性”原则:问题的设计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由浅入深,问题设计应是“跳远式”而非“跳高式”的,学生能跳多远就算多远,而不是学生跳不过去就失败。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能有进一步探索的余地和积极性。 (4)方法化原则:强化过程与方法,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具”,在引导学生形成基础性学习方法的同时,重视学生的体验性,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能用已有的知识,已知的信息来解决新的历史问题。学生不仅应掌握历史知识,掌握基本技能,还应在教师指导下发展自己的技能,培养自己的能力。 3、专题课例设计基本容 每个课例设计应包括以下容:1)高考复习基本要求;2)知识结构(专题在整个教学中的价值、地位);3)典型例题(包括近几年高考中的试题及原创精彩例题);4)能力训练;5)精彩案例或课例。 设计中五大块容有机结合,各有侧重,例如: (1)高考复习基本要求: 根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制定便于操作的具体要求,使学生能明确本专题复习的具体重点及方向,可用“知识与技能”“过程及方法”“情感及价值观”等具体区分。

推荐-高三历史高考41题专题训练

肥西实验高级中学高三历史专题训练(全国卷41题题型) 1.(2015年高考卷Ⅰ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 生产力=科学技术X(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认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2015年高考卷Ⅱ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表 表2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3.(2014年高考卷Ⅰ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两条战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展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4.(2014年高考卷Ⅱ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 目录A 第一章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一节革命的社会经济前提 第二节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革命形势 的成熟 第三节革命的开始第一和第二次 内战共和国的建立 第四节共和国时期的阶级斗争 第五节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 第六节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政变 第二章(略) ——摘编自《世界历史·近代部分》,1972年版 目录B 第一章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同一时期 东方中国和日本 第一节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破·商业革命 第二节文艺复兴 第三节宗教改革 第四节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尼德兰革命 第五节16世纪的中国与日本 第二章17世纪至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 第一节17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 英国 第二节(略) ——摘编自《世界史·近代史编》,1972年版,2011 年版 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以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5.(2013年高考卷Ⅰ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9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图10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之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之《我国封建社会的行政制度》 一、我国封建社会的中央行政制度 1、三公九卿制:(1)、形成和演变:A、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后,在确立皇权至上的基础上,建立起三公九卿制,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B、汉承秦制,汉朝继续沿用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只是在某些官职在名称上有所变化,职权范围变化不大。(2)、影响: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的确立和完善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对以后历代王朝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2、三省六部制(1)、形成和演变:三省六部制是隋朝在继承魏晋以来中央行政制度的基础上创立的,唐朝延用并完善。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他们相互牵制和制约,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宋元明清时期在沿用的基础上稍有变化,但变化了只是局限于形式。(2)、影响: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中央行政制度的建立,表明我国古代封建国家的官僚制度完全趋于成熟。该制度有效地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使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这一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唐朝以后的中央行政机构的格局一直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3、上述两种制度的主要区别:(1)、确立和盛行的时代不同:三公九卿制确立于秦朝,盛行于汉;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朝,盛行于唐。(2)、内部结构不同:三公九卿制是综合性的中央行政机构,其中行政、军事和监察等权力融为一体,皇帝的家政与国政混为一谈;三省六部制则是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机构。(3)、丞相的组成和地位不同:三公九卿制中,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三省六部制中,由于三者长官都是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从而加强的皇权。(4)、作用和地位不同:三公九卿制的确立,使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趋向巩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则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二、我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 1、分封制:①、经济基础:井田制;②、受封的诸侯王在自己的领地内具有行政、军事、经济上的相对独立性;③、作用: 2、郡县制:(1)、起源于春秋初期。秦统一全国后,这种制度在全国推广,并被后世所沿用,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郡县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份,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与分封制不同,郡守与县令不是世袭,而是由皇帝直接任免,各郡县在政治、经济上没有独立性,也没有自己的军队。所以郡县制的实施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3、郡县制与封国制并行制汉初在地方推行。封国分王国和侯国两级。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实际上与割据无异。形成了王国问题。侯国相当于县,受所在郡监督。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法”,解决了王国问题。 4、行省制度开始于元朝。行省制度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统治需要,巩固和发展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我国选官(才)制度的演变 1、世袭制;军功受爵; 2、察举制度两汉时期,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汉朝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拨人才的选官制度。包括察举和征召等内容。选官标准:前期是才能和品德,后期却变成门第望族。九品中正制 3、科举制度(1)、隋唐时期:创立和完善:A、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B、唐朝时:①、贞观时,增加了科举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②、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2018届高三历史国别史专题复习

2014届高三历史国别史专题复习之美国史

第三单元第2课美国国父华盛顿战争与和平全册中涉及美国知识点。 【重难点解析】 1.美国的“中立政策”的演变及其实质: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个中立法案,禁止向一切交战国输出武器。1937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了永久中立法,规定军火禁运使用于一切交战国,美国与交战国的非军火贸易实行现款现自运。中立法在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时得到运用。1939年欧洲战争爆发前后,F.D. 罗斯福总统多次向国会提出修改中立法。1939 年11月3日通过修正的中立法,废除武器禁运的条款,允许交战国在美国购买军火,但实行“现购自运”的原则。新法案在武器和物资上支持了英法;在东方则有利于日本而不利于中国,因中国无力自运。1941 年3月11日国会通过罗斯福提出的《租借法案》。中立法至此名存实亡。12月,美国对德意日宣战后,中立法正式废除。 在法西斯侵略弱小国家,英、法等大国采取绥靖政策之时,美国的中立政策使得弱小国家无法获取自卫的武器,使被侵略国家处于孤立无援的地步,实际上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所以中立政策实质上是绥靖政策。 2.美日关系 ①美国打开日本大门(1853)②日俄战争(1904-1905)美国支持日本③一战中日本独霸中国,引起美国强烈不满,出现了府院之争④一战后美日矛盾激化,争夺远东太平洋利益,导致华盛顿会议的召开,签订了《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和《九国公约》,拆散了英日同盟,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⑤二战中美国于1940年对日本禁运,扶蒋抗日⑥二战中美日争夺亚太地区,爆发太平洋战争(1941)1942年中途岛海战美国逐渐掌握主动权⑦美国参与发表《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支持中国恢复领土,敦促日本投降⑧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⑨二战后美国独占日本,扶持日本发展⑩70年代后期,日本与美国展开激烈的经济竞争,进行反控制斗争,80年代,与美国建立起伙伴关系。 3、美国与20世纪世界格局变动的关系及认识 ①第一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对比,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英、美等帝国主义战胜国为重新瓜分世界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调整这它们在欧洲、亚洲与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②第二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原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欧洲受到严重削弱,美国的经济军事力量空前膨胀,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与美国抗衡的国家。美苏在实力均衡的基础上,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形成了两极格局的“雅尔塔体系”。 ③第三次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原因是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而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必然导致世界政治格局朝“一超多强”的多极化趋势。认识:国际政治格局实际上是大国争夺和妥协的产物,由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争夺的持久性,妥协的暂时性,任何格局都将发生变化;决定国际政治格局的终极力量是大国间经济力量的对比;任何国际政治格局都不可能真正缓和国际关系,只能暂时掩盖诸多矛盾。 【专题训练】 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6分) 材料一19世纪末美国工业发展大事记 1863年,纽约股票交易所建立。 1873年,经济大危机,大量中小企业破产,铁路、采矿等大工业大量涌现。 1874年,投资银行摩根银行操纵了宾夕法尼亚铁路、伊利铁路及纽约中央铁路的股权联合,组成了自己的立法、执行和裁决机构。 1875年,新泽西州颁布《公司法》,宣告:公司只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市场组织,成立公司是每个公民都享有的权利。 1878年,洛克菲勒集团的美孚石油公司控制了全国利用铁路和管道的石油运输业。并向铁路、电气、炼钢、信贷行业渗透。 1897年,美国最高法院宣称一个制造业的股份公司不受《谢尔曼反托拉斯法》约束,此后企业并购达到历史的顶峰。 ——[美]兰德斯《世界近代史参考文献资料》

高三历史主观题专项训练精选

高三历史主观题专项训练 1.(2016·盐城三模)19世纪末,德国走上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71年宪法是一部照顾各种势力利益的妥协性宪法,是在考虑各邦原统治者利益、资产阶 级自由派关于建立统一民族国家的要求以及普鲁士的霸权等三个主要因素的基础上产生的.该宪法有关行政机构的设置、政治体制的架构等,皆可从以上三大因素中找到根据. ——齐世荣、钱乘旦、张宏毅《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 材料二1883年德意志帝国议会颁布《疾病保险法》,矿工、农工、仆役、船员、教师等,都必须进行强制保险.1884年议会颁布《意外事故保险法》,保险费由雇主承担,赔付金额按照法律规定,包括免费医疗保险、现金抚恤、死亡丧葬等.1889年议会又颁布了《伤残及养老保险法》. ——胡继晔《追寻中西方社保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材料三俾斯麦说:“一个期待养老金的人是最守本分的,也是最容易被统治的.”社会保险是“一种消除革命的投资.”……“只有现存国家统治政权采取行动,由她去实现社会主义要求合理的、并与国际及社会制度相一致的东西,才能制止社会主义运动的混乱局面.”只要“给健康工人以劳动权,保证他病有所医,老有所养”,“那些先生们(社会主义者)就会成为鸟的空鸣”. ——陈晓律《以社会福利促社会控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特点.这对近代德国代议制产生了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近代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在推行方式上的特点.这与材料一有何内在联系?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德意志帝国加强社会保障的主要目的.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的历史作用. 2.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偶然与必然 工业革命英国时清时期的中国禁烟运动 材料二商务与碰撞 有的历史学家认为,“(鸦片战争)不过是一个持续了二十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今天有的历史学者又提出了“鸦片战争——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碰撞”的新认识. 材料三破坏与建设 有人说,如果没有鸦片战争砸开我们这个封闭的铁罐头,中国不知道还要经历几百年、几千年才能进化到现代文明社会.也有人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四个词语,以“偶然与必然”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紧扣主题,观点合理;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字数在150字左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