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城市主义策略体系初探_浅析荷兰_鹿特丹城市农业空间_研究_高宁

农业城市主义策略体系初探_浅析荷兰_鹿特丹城市农业空间_研究_高宁

农业城市主义策略体系初探_浅析荷兰_鹿特丹城市农业空间_研究_高宁
农业城市主义策略体系初探_浅析荷兰_鹿特丹城市农业空间_研究_高宁

The Exploration about Agricultural Urbanism Strategic System: A Case Study of “Room for Urban Agriculture in Rotterdam ”

高宁 华晨 朱胜萱 葛丹东

农业城市主义策略体系初探

——浅析荷兰《鹿特丹城市农业空间》研究

Gao Ning, Hua Chen, Zhu Shengxuan, Ge Dandong

摘要:《鹿特丹城市农业空间》研究基于农业城市主义的理论背景和“可食的鹿特丹”社会背景,提出确定城市农业可能的类型、绘制城市农业机会地图以及进行案例研究的城市农业空间系统研究方法。在分析该案例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将农业城市主义策略体系总结为:技术联合以形成本地食物系统,空间整合以形成有农城市形态,行为整合以形成多元参与机制。

Abstract: The research of “Room for Urban Agriculture in Rotterdam ” is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background of agricultural urbanism and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Edible Rotterdam ”. The research method about urban agriculture spatial system was proposed, which include urban agriculture promising types, urban agriculture opportunity map and case studies. The agricultural urbanism strategic system can be concluded on the basis of the research: to form local food system through technical integration, to form urban morphology with agriculture through spatial integration; to form multi-participatory mechanism through behavior integration.

关键词:农业城市主义;鹿特丹;城市农业;

农业空间;食物系统

Keywords: Agricultural Urbanism; Rotterdam; Urban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Space; Food System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

(09YJCZH108),上海市科委基金资助项目(11DZ1501300)

作者:高宁,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博士。 tintin1980@https://www.doczj.com/doc/658250781.html, 华晨,博士,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 huachen1212@https://www.doczj.com/doc/658250781.html, 朱胜萱,东联设计集团,首席设计师。 shengxuan-zhu@https://www.doczj.com/doc/658250781.html,

葛丹东,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

zjugdd@https://www.doczj.com/doc/658250781.html,

近年来,有关中国城市中农业活动的报道屡见报端等媒体,并引发一系列争议,学者、市民、城市管理人员对于在中国的城市中是否应该有农业活动的存在以及如何管理往往各执一词,莫衷一是。既有学者(如蔡建明、宁超乔、单吉堃、马杰等[1-4])呼吁将农业活动纳入到城市规划中来,也有社区物管制定政策禁止在社区中进行农业活动;既有市民热火朝天地开荒种菜,也有市民不胜其扰屡屡举报。在食品安全危机频繁爆发,

“蒜你狠”、“火箭蛋”等食品价格巨大波动的社会背景下,城市居民对于农业活动的热情更加高涨,对于城市农业活动应该是支持还是反对,成为亟待解决的城市问题。目前国内鲜少对城市农业活动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因此,对国外研究的介绍和总结或许可以为中国的城市与农业关系问题提供有益的参考。

1 农业城市主义相关背景

实际上,自“城市农业”一词于1977年在美国农业经济学家艾伦尼斯的《日本农业模式》中正式出现,多数国家即对在城市中纳入农业活动持支持态度,并进而研究对城市中农业活动的管理和规划。2005年,英国布莱顿大学的卡特琳·波尔和安德烈·维翁所著的《CPULs 连贯生产性城市景观》开启了将城市农业活动纳入城市设计体系的研究[5],连贯式生产性景观、可食用的景观、城市食物系统、食物空间、社区支持农业等词汇也开始陆续进入中国学者的视野。2005年以后,各国城市农业活动的实践和研究进入活跃期,各类组织、研讨会、研究报告、展览、设计、实践纷纷涌现,各国政府也开始关注并介入到城市农业活动的管理引导中。如伦敦政府在城市中实行“增加健康水平和可持续的食物”战略以加强本地食物系统从生产到处理再到食用的短链联系,最近的战略则准备通过为社区提供实践和经济支持以实现“具有更高可达性的食物生长空间”[6];纽约市在2007年地球日启动名为“PlaNYC 2030”的项目,给建造“屋顶农场”的市民减税优惠[7];芝加哥都市规划局(CMAP )在2010年所制定的地区战略规划《GO TO 2040 Plan 》中明确提出促进可持续的本地食物系统,关注地区食物生产以及可负担的、营养的新鲜食物的可达性[8]。

2009年,新城市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安德雷斯·杜安尼(Andres Duany)提出农业城市主义理论(Agricultural Ur-banism),致力于将众多农业相关活动,包括生产、加工、运输、分配、消费、废物回收的过程以各种规模的农场、菜园、作坊、农夫集市、有机餐厅等组织到城市空间中,通过以农业为导向的创新规划方法,营造一种耕作社区[9]。农业与城市关系研究从将农业纳入城市规划体系演进到以农业、食物生产的视角组织城市空间。在诸多基于农业城市主义视角的研究中,荷兰《鹿特丹城市农业空间》所提出的方法具有广泛应用的可能性,该研究由荷兰建筑师赫拉夫(Paul de Greaf)及其团队开展于2009至2011年间,致力于探索“可食的鹿特丹”的空间可能性。

2 鹿特丹城市农业空间研究

2.1 研究背景

在鹿特丹,城市农业是永久的地方议程。自2007年起,一群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活跃在鹿特丹都市农业协会“可食的鹿特丹”运动中,致力于通过城市农业提升城市的宜居性。在鹿特丹都市农业协会制定的“可食的鹿特丹”的宣言中,认为城市农业具有社会、经济和文化多种功能,包括提供新鲜的本地食品、教育、锻炼、休闲、工作机会和促进社会融合的社区活动等;有助于改善环境和促进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促进地区食物系统的形成,使城市发展更有弹性;能够在城市中为乡村打开一扇联系城市居民和地区农民以及农产品的窗户;能够使不同城市发展目标的相互依赖性更为明显,激发多元主体联合运作方式并取代传统的单主体模式[10]。《鹿特丹城市农业空间》研究即建立在这样的背景下,其主体是绘制鹿特丹城市农业的机会地图,并通过设计案例对机会地图进行检测和验证,揭示实现机会地图的可能性。该研究与其他关于城市农业的倡议和规划的不同之处在于:这是一种对于理想和现实的结合,一种具体的连接城市与农业活动的空间策略。这种策略强调以一种对土地低干扰的方式展开农业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在城市宽广的尺度中灵活实施并能够作为一个整体对城市施加积极的影响[11]。

2.2 城市农业可能的类型

鹿特丹城市农业空间的研究区域为鹿特丹的城市地区以及北部和南部的边缘地带(图1)。由于城市中的农业在形式和组织方式上都不同于传统的农业并且被城市条件所影响,因此,研究首先对城市农业可能的形式进行了分析(图2)。研究认为城市的肌理特征、地区区划、资源、土壤条件等为每种城市农业类型提供了不同的机会。基于这些联合的空间指标,可以判断每种城市农业类型在城市中可能的空间区位(表1)。

2.3 鹿特丹城市农业机会地图

基于每种城市农业类型对于技术、空间、社会经济条件的不同要求,在对鹿特丹的空间、环境、社会经济进行地理

表1 城市农业类型表

城市农业类型特点可能的区位

农业公园分层多年生植物混合种植坚果、

水果、根茎类和其他的可食、

不可食作物

公共、半公共绿地,用于自然科

普教育

小块耕作土地在遍布于城市的小块土地上进

行水果和蔬菜的种植

利用后院和公共绿色空间的边角

屋顶农业在遍布于城市的屋顶上进行水

果和蔬菜的种植

丰产的绿色屋顶,具有环境和美

学的效益

屋顶水培温室在轻质的屋顶温室中进行蔬菜

种植

利用屋顶空间,促进城市的持续

更新

复合养殖结合了鱼和蔬菜以及其他可能

的与自循环圈相关的作物的复

合养殖

对休耕土地和废弃建筑的临时利

用,回收利用有机废物资料来源:根据参考文献[11]整理

图1 研究范围图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11]

图2 城市农业可能的形式分析矩阵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11]

高宁华晨朱胜萱葛丹东 农业城市主义策略体系初探——浅析荷兰《鹿特丹城市农业空间》研究

城市研究图3 鹿特丹城市农业机会地图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11]

信息分析的基础上绘制城市农业机会地图(图3),可视化了每种城市农业类型在鹿特丹城市中可能的空间区位。需要说明的是,这张地图并不是一个明确的指明了每种农业活动形式确切地点的规划图,而是指出某种农业活动形式在某个地区有可能找到合适的具有潜力的空间,这些地区能够从城市农业活动中获益并且对城市农业活动有较少的限制或者没有限制。

研究者希望利用城市农业机会地图协助政府在公共政策的层面决定最大限度有利于城市农业活动的形式,使城市农业成为城市向可持续系统进化的战略部分。研究者认为对城市农业的管理并不应该通过严格的规划和管制,而应该致力于在正确的地点引导和激发参与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4 案例研究

为了更为详细地描述机会地图,研究者选择了四个可能的地点进行案例研究,把这些案例结合到一起就可以代表鹿特丹城市农业可能的形式。这些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且能够显示出城市农业的发展潜力。从可食的绿地到屋顶温室,每一个案例都有独特的平衡城市社会、环境和空间品质的内在机制。它们是城市食物系统有益的补充方式,并且基于潜在的能生存的商业模式之上,以保证其实现的可能性。因此,研究者认为这些案例可以在其他的城市进行复制。图4显示了每个案例中的利益相关者、对城市食物系统的贡献以及空间的组织方式 。

3 农业城市主义策略体系

鹿特丹城市农业空间研究基于农业的视角审视城市发展,以一种与现实紧密结合的方法在城市中寻找可能的农业

发展空间,并将农业发展与地区发展相联系,利用农业整合地区的食物、休闲、健康、商业等方方面面,形成以城市农业、城市农民为中心的新型的城市社会和空间结构。通过对该研究的分析和总结,可以认为,农业城市主义的策略体系主要包括:通过技术联合形成本地食物系统,通过空间联合形成有农城市形态,通过行为联合形成多元参与机制。在规划学科的研究中,空间联合是主体,技术联合、行为联合是空间联合的支撑系统。

3.1 技术联合与闭合的本地食物系统

技术联合是指将农业的生产、加工、运输、分配、食用和废物处理过程整合到城市的环境、能量、营养、水、交通、公共设施等基础设施结构中,以形成闭合的本地食物系统。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迅速推进,城市不断向郊区蔓延,大量城市周边的耕地流转为建设用地,农业被慢慢挤出城市系统;与此同时,城市的消耗不断增加,城市自给自足的食物系统转变为依靠外来供给的线性食物系统。这样的线性系统由于高昂的农产品中间成本及其所带来的碳排放而不断受到诟病。在我国的食物系统中,蔬菜从农民“菜园子”到市民“菜篮子”

,一般要经过“菜农—小贩—产地批发商—长途运输户—销地批发商—小贩—市民”等多个中间环节,每个环节至少加价5%。尤其是“最后一公里”,有时菜价会上涨一倍。同时,食物的远距离运输会增加碳排放量,耗费大量的能源资源,佩尔特(Pirogand Pelt )关于能源消费的一项研究曾揭示美国大多数新鲜食物从农场到餐桌需要运送1 300英里(约2 092km )的距离[12]。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呼吁建立本地食物系统,缩短食物轨迹,将线性的食物系统转变为闭合的本地食物系统(图5)。当然,在现在的城市中,任何的闭合系统都是不可能存在的,因此,闭合的本地食物系统应该理解为可持续的区域性食物生产、消费、回收系统,以不同规模和形式的城市食物系统作为对线性工业食物系统的有益补充。“可食的鹿特丹”即是对本地食物系统的生动呼吁。

在微观的层面上,应该精明整合不同生物生产的过程与城市废物处理、制冷取暖和其他城市生产过程。城市废物可以作为城市农业资源的作用尚未得到重视,实际上,堆肥和厌氧消化可以把厨房垃圾和花园废物甚至城市黑水(尿液、粪便)转变为肥料;雨水可以用于灌溉。如建筑师杨经文致力于探索植物在摩天大楼中的角色,高层建筑里农业作物与阳台、屋顶和温室的结合可以帮助控制室内温度和空气质量。这些分散的卫生设施和利用方式可以成为城市环境卫生系统的另一种选择,小尺度的闭合系统可以更容易地被整合和实施在现存的城市肌理中。这些小的闭合食物系统能够交换物

图4 鹿特丹城市农业案例分析图资料来源:参考文献[11]高宁华晨朱胜萱葛丹东 农业城市主义策略体系初探——浅析荷兰《鹿特丹城市农业空间》研究

城市研究质流和经验,并且互相补充,为城市大的闭合食物系统增加活力。可以通过将这些系统整合在城市的闲置空间或消极空间(如屋顶)中以减少投资,增加实现的可能性。

3.2 空间联合与有农的城市空间模式

空间联合是指将农业的生产、加工、运输、分配、食用和废物处理空间整合到城市现存的空间肌理中,以形成有农的城市空间模式。

在城市的背景中,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分配、食用、废物处理的过程即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再回到农田的过程,与城市空间有着密切关系。在这一条农业产业链中,涉及到农产品的生产空间(农田、屋顶、校园、社区、私家庭院、公园等)

、加工空间(食品加工厂、加工作坊、储存地窖、酒窖、冰库等)

、运输空间(城市道路系统)、分配空间(集市、杂货店、超市、配送点等)、食用空间(餐馆、食堂、咖啡店等)

,以及废物处理空间(废物回收点、堆肥点、厌氧池等)

。这其中,生产空间直接关系到城市土地、空间利用方式,是闭合食物系统的起点和终点,并且在中国的城市农业自发实践中是最具有争议的空间,因此农业生产在城市中出现的形式和位置是研究的重点。农业城市主义并不是不加选择利用一切城市空间进行农业生产的极端主义,也不是脱离现代城市发展现状的理想主义,而是基于城市现存肌理,强调对土地最小干扰,实现最大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

图6 有农城市空间模式发展示意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理性主义规划思想(图6)

。根据鹿特丹城市农业空间研究,可以将城市与农业的空间联合分为确定城市农业类型、绘制城市农业地图、设计城市农业模式等三个主要步骤。

(1)确定城市农业类型

根据城市发展现状和发展需求,确定可能出现的城市农业类型。城市农业类型的确定必须基于我国土地权属、社会结构、人口结构等现状,寻找城市中空闲和过渡期的土地以及建筑空间,包括屋顶、待复兴的工业区、建筑立面等,选择合理的城市农业类型。分析每种城市农业类型的特点、空间需求、发展潜力、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等,为进一步绘制城市农业地图提供参考。

(2)绘制城市农业地图

结合城市农业类型的需求和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现状,设定指标体系,以此作为判断何种地区有可能出现何种城市农业类型的标准,绘制城市农业地图,可视化城市农业的发展潜力,在宏观层面实现闭合的城市食物系统。进一步影响城市公共政策的制定,鼓励和激发个人以及社会团体对城市农业活动的积极性,以弹性的方式引导城市农业活动的发展。

(3)设计城市农业模式

基于城市农业地图对具体地区进行进一步的分析,选择恰当的地点开展城市农业实践,针对该地点的现状条件设计具体的城市农业模式,在微观层面实现闭合的食物系统。出于土地权属、管理方式、受益群体等考虑,城市农业模式一般应该

图5 闭合的本地食物系统示意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废物处理

废物处理

分配

分配

分配

分配

分配

运输

运输

运输

运输

运输

食用

食用

食用

食用

食用

生产

生产

生产生产生产

废物处理

废物

处理

废物处理

废物处理

废物处理

生产

加工

加工

加工加工

加工

运输

基于社区或者某一地域集合体(如学校、机构、工业园等)

3.3 行为联合与双向的多元参与机制

行为联合指将农业生产、加工、运输、分配、使用和回收中所涉及的行为主体包括政府、社区、企业、个人等整合到统一的平台中,形成上下联动的双向的多元参与机制。

在传统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农业生产者无论在地理位置、心理接受度还是社会福利系统中均孤立于城市。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使“农民”

、“务农”成为社会底层的代名词,城乡居民之间社会排斥问题严重。尽管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制度等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制度排斥问题,但心理排斥、文化排斥仍然存在。而要实现城乡心理、文化的融合则必须搭建农业生产者和城市消费者共同参与的活动平台,共同的活动可以在不同的群体间搭建交流的通道,产生互惠互利的关系。在传统的长链销售模式中农业生产者与城市消费者之间被层层中间商所阻隔,导致菜价离奇波动,农业生产者和城市消费者均成为长链销售模式的受害者。鹿特丹城市农业空间案例研究基于潜在的短链商业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城市农业活动成为农业生产者与消费者交流的平台,双方可以进行直接接触,消费者既可以第一时间从田间或作坊甚至自家的屋顶选购合适的农产品,也可以在餐厅中享受田间直供的新鲜食物。在中国的城市农业实践中,城市消费者与农业生产者结合的程度较低,仅限于雇佣关系,尚未纳入农村社区或者农民合作经济组织[13]。因此,政府、企业/合作组织以及社区应该服务于合作平台的搭建,探索直接连接农民与市民的短链生产、销售模式,提高农民参与程度,形成包括农民、市民、政府、企业/合作组织、社区在内的城市农业双向的多元参与机制(图7)

。基于以上的分析,可以认为,城市农业主义的潜台词是城市农业不仅仅在技术上是可行的,而且在空间上也是可以

融入城市肌理的;同时为了使这个系统具有弹性和活力以适应需求的改变和科技的进步,不应该依赖于任何单独的参与者而应该基于多元的参与机制之上。或许鹿特丹城市农业空间研究可以为中国目前对城市农业的争议提供一种答案——“农业是城市的希望,不是城市的问题”。参考文献

[1] 蔡建明, 罗彬怡. 从国际趋势看将都市农业纳入到城市规划中来[J].

城市规划, 2004(9): 22-25.

[2] 宁超乔, 徐培玮, 邢记明. 都市农业的城市规划思考[J]. 城市发展研究,

2006(2): 69-71, 84.

[3] 单吉堃. 促进都市农业规范发展对策研究[J]. 经济纵横, 2006(11): 34-36.

[4] 马杰, 张洪波. 大城市都市农业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初探[J]. 四川建筑,

2006(8): 23-24, 26.

[5] Viljoen A, Bohn K, eds.. CPULs Continuous Productive Urban

Landscapes: Designing Urban Agriculture for Sustainable Cities[M]. Oxford: Architectural Press, 2005.

[6] Graaf P. de. Integrated Urban Agriculture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Design Principles for Locally Organized Food Cycles in the Dutch Context[C]. SASBE2009 3rd CIB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mart and Sustainable Built Environment, Delft, 2009.

[7] PlaNYC. https://www.doczj.com/doc/658250781.html,/html/planyc2030/html/home/home.shtml.[8] CMAP. Go To 2040. https://www.doczj.com/doc/658250781.html,/2040/main.

[9] Duany Plater -Zyberk&Company, LLC. Agricultural Urbanism. http://

https://www.doczj.com/doc/658250781.html,/pdf/QuickReadAgf.pdf., 2009.

[10] Eetbaar Rotterdam. https://www.doczj.com/doc/658250781.html,/node/153/167.

[11] Room for Urban Agriculture in Rotterdam. http://www.pauldegraaf.eu/

downloads/RvSL_Summary.pdf. 2011.

[12] 刘娟娟, 李保峰, 宁云飞, 等. 食物都市主义的概念、理论基础及策略

体系[J]. 规划师, 2012(3): 91-95.

[13] 程存旺, 周华东, 石嫣, 等. 多元主体参与、生态农产品与信任——“小

毛驴市民农园”参与式试验研究分析报告[J]. 兰州学刊, 2011(12): 54-60.

图7 多元参与机制示意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农民

餐厅

政府服务超市/集市

个体消费者

社区服务服务平台

企业/合作组

织服务

生产

消费

高宁 华晨 朱胜萱 葛丹东 农业城市主义策略体系初探——浅析荷兰《鹿特丹城市农业空间》研究

荷兰鹿特丹港的四大特色及发展趋势

世界之窗 荷兰鹿特丹港的 四大特色及发展趋势 上海市交通运输和港口管理局 吴心宏 摘 要 荷兰鹿特丹市是世界上典型的实行地主港模式的著名港口城市,本文对该城市在地主港模式运作管理方面的主要特色及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介绍,对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鹿特丹港 地主港管理模式 特色 发展趋势 国际航运中心 鹿特丹港历史悠长,并几经兴衰。特别是二战后,随着欧洲经济复兴和共同市场的建立,鹿特丹港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得到迅猛发展。1961年,鹿特丹港口货物吞吐量首次超过纽约港,达1.8亿吨,成为世界第一大港。此后40多年来,它一直保持世界第一大港的地位。虽然2004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超过鹿特丹港,但是鹿特丹港货物吞吐量仍居世界第四位、欧洲第一位。经考察,鹿特丹港在地主港管理模式下,港区建设、物流园区、临港产业及集疏运体系等4个方面非常有特色,以下逐一介绍。 1 港区建设 1.1 港区分布 港区建设以新航道为主轴,由上游向下游、由北向南、由东向西、由近市区向大海延伸,港池多采用挖入式,分布于主航道两侧。自东向西主要港区有7个(见图1),分别是瓦尔-埃姆港区(W aal-Ee mhaven)、梅尔沃港区(Mer wehaven)、维尔港区(V ierhavens)、波利斯港区(Pernis)、博特莱克港区(Botlek)、欧罗波特港区(Eur opoort)和马斯莱可迪港区(Maasvlakte)。港区水深从6.8m(接纳内河船舶)到22m,可以停靠从内河驳船到50多万吨的特大油轮等各类船舶,同时可供600多艘轮船停泊作业。按功能分为集装箱、石油化工、煤炭、矿石、农产品、滚装船等专用和多用码头。

荷兰空间规划体系研究

基于垂直协调视角下的空间规划体系研究 ——以荷兰国家空间规划为例摘要 作为重视政府干预的国家,荷兰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了国家层面的基于公共和市场干预的战略规划,逐步建立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统筹完善协调机制,以管制性而著称。本文将以荷兰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垂直协调为重点,阐述各层级规划内涵以及规划新动向,最后提出我国可以从规划模式、规划体制、协调机制等方面参考和借鉴荷兰经验,从而完善和优化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关键词 荷兰;空间规划;纵向协调

1背景 1.1研究背景 我国的空间规划开展之初就建立了相应的规划体系,但是随着各部门越来越重视空间规划,现有空间规划体系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大多数的空间规划和相关规划由不同等级不同部门组织编制,以致于空间规划类别虽多但规划内容与职能常常相互重叠冲突,空间规划分级明确但下级规划受限且不能结合实际,最终导致空间规划难以协调和衔接。因此,我国迫切需要对现有空间规划体系进行调整,总结国外先进国家和地区规划的经验教训,建立和完善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1完善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寻求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平衡 荷兰国土空间规划历史悠久,特点鲜明,在欧洲乃至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尤其规划思想和追求的生态理念对世界规划界产生深远影响,实现了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研究学习荷兰的空间规划理念,对于推进我国城镇化背景下节约用地、经济建设和绿色和谐发展具有积极的启发和借鉴价值。 2汲取荷兰国土空间规划经验,在有限土地资源中创造宜居环境 荷兰国土面积只有4.15万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408人/平方公里,却承担了欧洲水路运输门户、世界重要空港、国际金融中心等重要职能,是欧美世界中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本次研究旨在更好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在保证良好生态环境和农业空间的基础上满足城镇发展需求,建设高水平宜居环境。 3探讨荷兰规划垂直协调机制,优化我国空间规划纵向协调管理 长期以来,我国各层级政府的规划权、决策权、审批权及财权混乱而僵化,部门规划权限范围自我膨胀、互相重叠,加之缺乏统一的编制标准和目标体系,多种空间规划自成一体、各自为政现象明显。荷兰作为一个非中央集权的国家,却有着非常有效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互协调的规划体系,强调横向和纵向的沟通、协商和共赢的原则。因此研究荷兰空间规划纵向协调对解决我国规划垂直衔接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2荷兰空间规划体系的垂直构建

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典型生态农业模式(一)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基本概念:它是一种庭院经济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的生产模式。它以生态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为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通过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在农户的土地上,在全封闭的状态下,将沼气池、猪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等组合在一起,所以称为“四位一体”模式。具体形式:在一个150平方米塑膜日光温室的一侧,建一个约8—10立方米的地下沼气池,其上建一个约20平方米的猪舍和一个厕所,形成一个封闭状态下的能源生态系统。主要的技术特点是:1、圈舍的温度在冬天提高了3-5度,为猪等禽畜提供了适宜的生产条件,使猪的生长期从10-12个月下降到5-6个月。由于饲养量的增加,又为沼气池提供了充足的原料;2、猪舍下的沼气池由于得到了太阳热能而增温,解决了北方地区在寒冷冬季的产气技术难题;3、猪呼出大量的CO2,使日光温室内的CO2浓度提高了4-5倍,大大改善了温室内蔬菜等农作物的生长条件,蔬菜产量可增加,质量也明显提高,成为一类绿色无污染的农产品。经济效益:1、蔬菜增产,如冬季黄瓜、茄子1平米可增产2-5公斤,增收5-6元,年节

省化肥开支约200元;2、温室育猪可提前150天出栏,降低成本40-50元;3、沼气点等年节电60元,节煤130元。4、改变了北方地区半年种田半年闲的习俗,也改变了冬闲季节“男人大麻将,女人玩纸牌,邻里吵架和打骂”的陈陋风俗,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5、农村庭院面貌整齐、清洁、卫生,完全改变了“人无厕所猪无圈,房前屋后多粪便,烧火做饭满屋烟,杂草垃圾堆满院”的旧面貌。现有规模:“四位一体”模式在辽宁等北方地区已经推广到21万户。(二)南方“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基本概念:以沼气为纽带,带动畜牧业、林果业等相关农业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主要形式:“户建一口沼气池,人均年出栏2头猪,人均种好一亩果”。经济效益:1、用沼液加饲料喂猪,猪可提前出栏,节省饲料20%,大大降低了饲养成本,激发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2、施用沼肥的脐橙等果树,要比未施肥的年生长量高0.2多米,多长5-10个枝梢,植株抗寒、抗旱和抗病能力明显增强,生长的脐橙等水果的品质提高1-2个等级。3、每个沼气池还可节约砍柴工150个。现有规模:在我国南方得到大规模推广,仅江西赣南地区就有25万户。(三)西北“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是解决西北地区干旱地区的用水,促进农业持续发展,提高

荷兰国家空间规划

荷蘭國家空間規劃(Ir Steef C. Buijs) 序言 0.1.目的 本文介紹荷蘭國家層級的空間規畫,提供一般性的資訊給想要了解荷蘭國土規畫的人參考。 0.2.大要 本文討論的重點是:為什麼在全國的層次上需要空間規劃。地方或區域層次的空間規畫不夠嗎?為什麼需要空間規劃?為什麼空間規畫不能夠只是經濟計劃或是環境政策的一部份就好了? 如果全國空間計畫是有用的,我們是不是應該走得更遠,思考到跨國的或是歐洲的層次? 除了回答上述問題,本文也試圖釐清空間規畫兩個基本功能--規範功能與發展功能的不同。 規範功能是重複性的活動:個別市民、公司或機構,各基於不同目的,提出使用土地的提案(不一定有營建行為)。這個時候,各層級政府必須依據明定的條件給與許可或不許可。 發展功能則是預先的作為。例如政府提案要做某項基礎設施、擴充城市實質範圍、利用土地或保全自然資源…等等。 這兩項功能在本文中將會一再深化討論。討論重點會放在規劃概念以及決策程序:包括法定的與財政上的執行工具、政府內與政府間的協調、非政府組職與私部門和社區的參與。 1. 為什麼在國家層次上需要空間規劃 上一章提出的問題,本章以兩個步驟來回答,第一個步驟是一般性地說明為什麼須要作空間規畫,第二個步驟回答為什麼在國家層次上需要空間規劃。 1.1 空間規劃的功能 一旦法令綱舉目張、國家安全獲得確保,則荷蘭政府日常的政策必須滿足下述四個基本目標: (1)經濟效率 (2)社會公平

(3)環境(生態)永續 (4)保存及豐富文化認同 上述四個目標都有其空間意涵。為了達成經濟效率,國家必須提供空間供各種產業活動使用、提供基礎設施支持生產及貿易活動。空間和基礎設施是社會公平的基本要求:人們以何種居住條件住居在何處、可以使用哪些教育、健康照護及其他設施?減少水、土、空氣污染,避免耗用竭盡自然資源,都有其空間意涵,保護生態系、維持生物多樣性亦然。此外,文化與建成環境息息相關,老城是文化資產同時也是文化新生的機會。 不只個別目標有其空間意涵,這些空間意涵之間有時也互相衝突,所以,空間規畫不只為了滿足個別功能,重要的是整合所有需求,經過衝突、折衝,達成互惠,強化空間使用、增加基礎建設和資源。 如此一來,空間規畫配合綜合的財務政策(財政、預算及貨幣),就是整合政府政策的主要工具。 1.2. 國家層次的空間規劃 地方空間規劃的需求 地方需要空間規劃的理由很明確。某人擁有一塊地,想使用時卻會影響到他的鄰地或更遠的土地;或是影響到公共利益(如環保)。這就是地方政府必須規範土地使用最基本的理由。地方政府也可以參與開發新的土地、建造基礎設施、開採資源,這些活動也需要空間規畫,以確保執行的效果和效率。 區域 區域需要空間規劃行之有年。一開始,地用的衝擊是非常地方性的,隨著經濟和其他活動規模越來越大,個別單一地域的規劃,必須在區域層次進行協調和監督。公共設施的建設計畫也有類似的狀況。當我們說「都市網絡」或「網絡城市」時,我們處理的是超越地方的社會和經濟系統,傳統上必須在區域層次監測與管理。 國家 順著同樣的理路思索下來,許多人類活動是超越區域的。荷蘭空間規劃史就是一個明確的例子。一百年前,荷蘭空間規劃正式由單一法規規範(1901住宅法),剛開始住宅法只規範地方的空間規劃,1930年檢討後,省府被賦與區域空間規劃的職權,二次大戰後,中央政府才開始作全國的空間規劃。 國界之外 再進一步,當代歐洲交通運輸、河川管理、環境保護、自然資源保全都需要

鹿特丹港的地理位置

鹿特丹港简介 交运083 沈骏200810611106 ◆鹿特丹港的地理位置 鹿特丹(Rotterdam)是荷兰第二大城市,欧洲第一大港口,位于欧洲莱茵河与马斯河汇合处。它是欧洲最大的海港,直到近年来甚至曾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港。整座城市展布在马斯河两岸,距北海约25公里,有新水道与北海相连。港区水域深广,内河航船可通行无阻,外港深水码头可停泊巨型货轮和超级油轮。鹿特丹是连接欧、美、亚、非、澳五大洲的重要港口,素有“欧洲门户”之称。 ◆鹿特丹港的天然地理条件 1.位于欧洲莱茵河与马斯河汇合处。 2.地势平坦,河道宽阔,河床深`适合泊船。 3.经济腹地广阔,具有欧洲大陆经济支持。 4.历史发展早,早期欧洲航海事业发达,经济覆盖广。 5.没有结冰期,全年可以通航。 6.水深港阔,可以避风躲雨。 7.陆上交通网密布,易于运输。 ◆鹿特丹港的发展 在16世纪,鹿特丹城市建设逐步发展,在泥沼地上挖掘出了许多港口,为对外交通和贸易奠定了基础。到18世纪;鹿特丹的对外贸易更为蓬勃兴旺,集中对法国和英国开展贸易,当时也有船只远航到印度尼西亚和美国。到19世纪,鹿特丹在转口贸易方面的地位日益重要。由于德国在1870年统一,在莱茵地区,特别是在鲁尔地区实行工业化,使鹿特丹也相应地得到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及苏伊士运河的通航,特别是1877年铁路接通南部市区和1895年建成通往北海的运河新河道,使其运输条件大为改善。城市的扩展,港口运输网络的建立,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河流和运河联为一体,至20世纪初鹿特丹一跃而成为荷兰第一大港,世界上设备最好的港口之一。 目前,它有400条海上航线通往世界各地,每年约有3.1万艘海轮和18—20万艘内河船舶停靠。港口年货物吞吐量高达5亿吨,装卸集装箱达400多万只标准箱。港口设备先进,拥有机械化装卸码头,大型仓库和冷藏库,是世界最大集装箱港口之一(其余为香港、新加坡、高雄、纽约等)。港内可停泊30—50万吨巨型油轮。进口和过境的大宗货物有石油、石油制品、矿石、煤炭、粮食、化肥等。进出口主要对象为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欧盟国家。鹿特丹港区服务最大的特点是储、运、销一条龙。通过一些保税仓库和货物分拨中心进行储运和再加工,提高货物的附加值,然后通过公路、铁路、河道、空运、海运等多种运输路线将货物送到荷兰和欧洲的目的地。 ◆鹿特丹为什么能成为世界第一大港 鹿特丹在荷兰并非第一大城市,但它保持的港口年吞吐量超过5亿吨的记录却使它当之无愧地居世界第一大港的地位。与我国的上海港一样,鹿特丹港是一个典型的河口港,海洋性气候十分显著,冬暖夏凉,船只四季进出港口畅通无阻。鹿特丹港港区面积80多平方千米,海轮码头岸线长56千米,江轮码头岸线长33.6千米,总泊位656个,航道最大水深22米。鹿特丹港共分7个港区,40多个港池,码头岸线总长37千米,可以停靠54.5万吨级的特大油轮。这里的起重设备应有尽有,大小作业船只500余艘。船只进入鹿特丹港,从来就不存在等泊位和等货物的问题。 从1947年到1974年,鹿特丹在新水道建成了3个大港区,一个是博特莱克港,包括港

荷兰的现代农业

荷兰的现代农业 作者:文章来源:发表时间:2013-12-20 点击量: 130 第一部分荷兰的现代农业概况 荷兰是重要的欧盟成员国,荷兰的农业在欧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荷兰又是世界上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荷兰农业的迅速发展代表了当今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 一.荷兰农业的地位 荷兰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部,西、北两面临海,东与德国接壤,南与比利时为邻,其疆域南北长约 250公里,东西宽约 180公里。从其幅员范围和地理位置上讲,荷兰仅仅是一个 “海边的小国”,但就其经济发展水平而言,荷兰却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特别是农业,荷兰自1989年以来一直是世界第三大农产品出口国,仅次于美国和法国。近两年来,由于法国农产品出口略有下降而荷兰农产品的进出口继续保持增长,如以净出口量计算,荷兰甚至超过了法国而排名世界第二。 荷兰的主要贸易伙伴为欧盟成员国,德国、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是荷兰主要的农产品供应国,1998年约62%的进口来自欧盟;同时出口的80%也在欧盟内部,主要是德国、法国、比利时、卢森堡、英国和意大利;与德国的关系尤为密切,如荷兰60%蔬菜出口德国。 就欧盟现有的12个成员国的农业状况比较而言,荷兰的耕地面积、农业劳动力及农场规模等均无明显优势,荷兰农产品产值在本国经济中所占的比例等与其他成员国也没有太大的差别,荷兰农业惟一独特的是人均耕地最少,仅0.126公顷(约合1.89亩),而其农业劳动生产效率最高,与国内平均劳动生产效率之比达到0.93,明显地高于其他欧盟国家。 二.荷兰的农业生产 1.农业生产基本条件荷兰国土面积 4.2万平方公里,海岸线很长,有1075公里,境内均为低洼平原,25%的土地低于海平面,60%的土地海拔不到 1米,境内最高海拔321米;70%的土地用于农业种植,其中34%为耕地,6%用于园艺种植,60%为草场。全国人口 1600万,其中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5%,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435人,是一个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国家。荷兰纬度较高,因而光照较少,但由于受黑潮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温暖潮湿,冬暖夏凉,年降雨量600~800mm,且分布较均匀,一月份平均气温2℃~3℃,七月份为18℃~19℃,昼夜温差较大,地势平坦,土壤多为沙壤性淤积土。土壤和气候条件十分适宜蔬菜、花卉以及牧草的生产。 2.农业生产基本结构 荷兰农业分为种植业、畜牧业和园艺业。以高产值的畜牧业和园艺业为主,种植业不占主导地位。1995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51.3%,园艺业产值占35.4%,种植业仅占13.3%。20世纪90年代后,荷兰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表现为种植业产值下降,畜牧业产值、园艺业产值稳步增加。荷兰的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黑麦、大麦、燕麦和马铃薯;主要经济作物有甜菜、亚麻、油菜籽。园艺作物以蔬菜、花卉为主, 大部分供出口,花卉品种多达上千种,其中最多的是郁金香,80%供出口。畜牧业历史悠久,在农业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全国约有三分之一的地区是牧场,主要饲养黑白花牛奶牛,奶牛业相当发达,全国共有6万个奶牛饲养场,饲养奶牛450万头,在畜牧业中奶牛及其奶制品占畜牧业产值的70%以上,其次是猪、羊及家禽。 3.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规模荷兰的农业生产多以家庭为主的大农场经营, 集约化程度高、专业化水平也普遍较高。据统计, 1996年荷兰农场的总数为11.07万个,其中专业化农场为9.11万个。在这些农场中, 种植业农场(包括大田作物、园艺、多年生作物、混种作物)3.81万个,其中专业化农场3.23万个;畜牧业农场(包括放牧牧场、猪和家禽养殖场、畜禽混养场)6.76万个,其中专业化农场5.51万个;混合农牧场(即多种经营农场)4927个,其中专业化农场3682个。每个农场的平均规模在18公顷左右。 4.农业劳动生产力水平荷兰农业劳动生产力水平相当高,平均每个劳动力生产的农畜产品产量也远高于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平。1994年平均每个劳动力生产谷物总量为6809.4公斤, 世界平均为1731.3公斤;生产块根和茎作物总量为38934.7公斤(第1位),世界平均为517.2公斤;生产蔬菜17894.5公斤(第1位),世界平均为431.0公斤;生产水果为4386.9公斤,世界平均为344.3公斤。平均每个劳动力生产肉类14201公斤(第2位),世界平均为173公斤;生产鸡蛋3045公斤(第1位),世界平均为35公斤;生产牛奶为54045公斤(第2位),世界平均为407公斤;生产羊毛(原毛)为21公斤,世界平均为2.4公斤。 .c.1999年,荷兰农业劳动力的人均产值达55862欧元,是当年欧盟国家人均农业产值平均值(21210欧元)的2.63倍;而且荷兰的农业效率与其国内总的劳

荷兰国家基础设施与空间规划战略的评估与启示

荷兰国家基础设施与空间规划战略的评估与启示 2015-06-28 摘要:荷兰的空间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典型,其规划评估体系十分先进成熟,覆盖了规划的编制与运行的全过程。与此对照,我国城镇规划的实施评估刚刚起步,尚未形成连续动态的评估系统。本文介绍了荷兰于2012年出台的《国家基础设施与空间规划战略》的制定过程,并对其实施前后的规划评估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重点评述了实施前评估中的预评估和战略环评的容、方法及程序,探讨了各阶段评估的意义及对规划的影响,并对我国规划评估机制的完善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荷兰,基础设施与空间规划战略,预评估,战略环评,监测 基金项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3年科技计划软科学研究项目(2013-R2-43)省社科联2014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20141slktzdian-12) 引言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城市规划逐步由“规划蓝图”走向“公共政策”[1]。荷兰空间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典型,要求所有空间利益相关者参与到规划过程中,并设立了严格的事前和事后规划评估及反馈机制。荷兰空间规划的评估体系渗透到了其规划的编制和运行的全过程,形成了良好的动态循环:规划制定时进行预评估(Ex-ante Evaluation)和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EA: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或SEIA:Strategic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以下简称战略环评),讨论规划的可行性及对环境的影响,帮助公众和决策者做出正确的政策选择;规划执行后进行定期的过程监测和实施后评估,动态考察规划的结果绩效,反映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反馈给决策者进行必要的规划调整。 我国2007年颁布的新城乡规划法规定: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城镇总体规划要进行定期的规划实施评估。虽然目前许多城市都开展了评估尝试,包括空间发展战略实施评估、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环境影响评估、交通影响评估、项目选址建设评估等[2],但大多集中在宏观规划实施后的结果评估和微观项目实施前的方案评估上,尚未形成动态、连续、完整的评估系统。鉴于此,本文对2012年新颁布的荷兰《国家基础设施与空间规划战略》(Structuurvisie Infrastructuur en Ruimte,以下简称《战略》)的规划评估体系进行了深入介绍和分析,希望能为我国规划评估机制的完善提供有益的参考。由于《战略》的出台时间不长,因此本文将把实施前评估作为介绍的重点,这也正是目前我国空间规划评估机制亟待加强的环节。 1 荷兰国家基础设施与空间规划战略的制定 面对经济危机、气候变化和地区差异带来的挑战,荷兰在2008年7月通过了新的空间规划法[3],提出简化程序、明确职责、权力下放、政策指引等要求[4]。在此基础上,荷兰中央政府于2009年合并了住房、空间规划与环境部(VROM)和交通及水管理部,成立了基础设施与环境部(I&M)。随后,该部门编制了新一轮的国家空间规划,

鹿特丹港口

港口-期末报告 题 目: 鹿特丹港港口之物流研究 班 级: 物流081 指导老师: 王一帆 组 名: 三缺一 组 员: 郁包樑 3080125041 徐 璨 3080125038 陆恒杰 3080125034 宁波理工学院

目录 一、鹿特丹港港组织 (一)、历史沿革 (2) (二)、组织结构 (4) (三)、经营理念/企业文化 (6) 二、鹿特丹港港服务 (一)、服务项目 (7) (二)、服务特色 (8) 三、鹿特丹港港港口设施 (一)、码头类型及港口设施 (9) (二)、未来投资计划 (11) 四、鹿特丹港港港口物流 港口物流发展 (13) 五、结论与建议 结论及建议....................................................................................... .. (16)

一、鹿特丹港港组织 (一)历史沿革 鹿特丹(Rotterdam)是荷兰第二大城市,世界最大的港口,位于欧洲莱茵河与马斯河汇合处。荷兰的世界性港口。鹿特丹港区是该市的主体位于该国西南、莱克河三角洲的北翼,莱口克河和瓦尔河,以及马斯河汇流以下的新马斯河两侧和新开河左侧的敞开港池内,西南至提尔伯里港168海里,至直布罗陀1370海里、东北至汉堡310海里;近洋海轮还可顺莱因河而上至德国科隆,500吨级汽船可直达瑞士巴塞尔。铁路、公路、航空与欧洲联系都很方便。港区从市区铁路桥开始下至河口、东西延伸约35公里,分布大小30多座港池,但下游2/3地段主要分布着8个石油港池区,只有密西西比转运港、比荷卢港和博特来克港等港池区除外。远洋班轮主要停靠在靠近市区的新马斯河南北,这里有埃姆港池、瓦尔港池、威尔明娜港池、维尔顿港池和富尔坎港池等。入港航道高潮时,30万吨级油轮能进入第八港池,20万吨级也能进入4、5、6、7、石油港区以及密西西比、比荷卢散货港区;吃水10万吨的船可随时进出博特来克港池区,10.6米的船可上航至莱茵港。全港有远洋船泊位380多个,其中有石油泊位70多个,最大可停靠35万吨级油船;散货码头线长8850米,主要分布在河口马斯平原、博特来克、富尔坎和瓦尔等港区;谷物码头线长2800米,主要分布在比荷卢港区、博特来克港区等;集装箱、滚装船码头线总长20870米,主要分布在欧洲港的马斯平原码头不列颠港,埃姆港和瓦尔港、梅尔沃港、威尔明娜港区;此外,还有5200米的杂货泊位线分布在希斯、来克、梅尔沃、马斯、瓦尔等港区。本港不仅港区宏伟,设备完善优良,且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内通莱茵河、马斯河流域航运网,外接北海国际航道,每年大约有3万艘国际海轮来此挂靠,把莱茵-马斯河流域发达的经济腹地与世界紧紧地联系起来,使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吞吐和中转港。 鹿特丹在历史上几经兴衰。它原本是鹿特河附近的渔村,该河古时从南荷兰的沼泽地区鹿特丹流人马斯河,鹿特丹因鹿特河而得名。1250年在马斯河北岸修建堤坝,用闸门将鹿特 鹿特丹风光欣赏(20张)河与马斯河隔开。1340年荷兰伯爵威廉四世治理鹿特丹时,挖掘运河与代尔夫特和莱顿相通,使鹿特丹开始繁荣起来。1563年城市大部分曾被大火破坏。1572年鹿特丹被西班牙军队占领和掠夺,几个月以后西班牙人撤退。当时有许多来自比利时安特卫普的商人和工匠在鹿特丹定居下来,使鹿特丹进入一个恢复发展时期。 到了16世纪,鹿特丹城市建设逐步发展,在泥沼地上挖掘出了许多港口,为对外交通和贸易奠定了基础。到18世纪;鹿特丹的对外贸易更为蓬勃兴旺,集中对法国和英国开展贸易,当时也有船只远航到印度尼西亚和美国。到19世纪,鹿特丹在转口贸易方面的地位日益重要。由于德国在1870年统一,在莱茵地区,特别是在鲁尔地区实行工业化,使鹿特丹也相应地得到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及苏伊士运河的通航,特别是1877年铁路接通南部市区和1895年建成通往北海的运河新河道,使其运输条件大为改善。城市的扩展,港口运输网络的建立,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河流和运河联为一体,至20世纪初鹿特丹一跃而成为荷兰第一大港,世界上设备最好的港口之一。鹿特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鹿特丹遭受了巨大损失。1940年5月14日,德国空军对这座城市狂轰滥炸,整个市中

生态城市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以深圳西海岸生态农业旅游区规划为例

生态城市.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以深圳西海岸生态农业旅游区规划为例 作者:郑光中张敏袁牧 阅读:2322次 上传时间:2005-03-10 推荐人:yiming (已传论文1137套) 简介:本论文首先概略地阐述了生态城市、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的概念与原则,随后介绍了在以上原则指 导下的深圳西海岸生态农业旅游区的规划设计。 关键字:生态城市生态农业生态旅游 一、绪言 1999年新年伊始,根据江泽民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由国家计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并向全国发布。该《规划》明确指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在面临世纪交替的最后年头,该《规划》的颁布实施,表明了我国政府将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的决心和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庄严承诺。 在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观念早已有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体思想的 儒家学派,其自然保护的理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草木零落,再入山林”的保护森林资源的思想。 2.“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保护动物资源的思想。 3.“往来井井,涣其群吉”的保护水资源的思想。 4.“得地则生,失地则死”的保护土地资源的思想。 所有这些无不体现了一种朴素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正如太极八卦图案所形象地表示着的 一种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哲理。 近些年来,生态城市、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概念,逐渐为人们所熟悉并得到各有关行业的大力提倡。这是因为在生态环境中,农业生态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生态环境。与此同时,由于人们对自然生态的不断向往和关注,也使得生态旅游成为当今最具活力和朝 气的旅游类型之一。 二、生态城市、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的基本概念 1.生态城市 客观而论,人类建立城市的初衷是为了营造一个区别和独立于天然环境的人类聚居环境,以免受自然灾害、动物侵扰之苦。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城市变得愈来愈脱离自然,由人口和工业的聚集而引发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如空气与水体的污染、交通拥挤等愈来愈突出和严重。因此,早在一百年前,英国学者霍华德就提出了“田园城市”的设想,他在其所著《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Tomorrow——A P

荷兰鹿特丹DOKHAVEN污水处理厂介绍

荷兰鹿特丹DOKHAVEN污水处理厂介绍 荷兰鹿特丹DOKHAVEN市政污水处理厂始建于1979年,负责处理来自鹿特丹市中心、南部与西部部分地区城市污水。其主体污水处理工艺构筑物完全置于地面附近存在大量居民住宅的地下,使之成为荷兰,乃至世界污水处理厂建设史上为数不多的经典工程之作。同时,因其污水与污泥处理工艺升级时不断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工艺流程,如 SHARON(中温亚硝化)与ANAMMOX(厌氧氨氧化)等现代技术已生产化应用于其污泥消化液的脱氮处理之中,从而使它成为世界上技术装备最为先进的污水处理厂。它的总占地面积仅相当于普通处理厂的1/4,这意味着它不仅在能源与材料消耗方面有着很大程度上的可持续意义,而且在节省占地方面亦呈现出十分紧凑的可持续特点。此外,该处理厂在通风尾气的利用与处理、防振消音等方面的工程措施也有独到之处。 本文从DOKHAVEN污水处理厂兴建的历史背景、工艺沿革、除磷脱氮、污泥处理、尾气处理、过程控制、安全防护等方面一一介绍该处理厂的情况,目的是使国内同行在跟踪先进污水处理工艺设计以及升级过程的同时,了解发达国家在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方面的阶段性与总体发展思路以及具体工程实施办法。 1 历史背景 1977年荷兰ZHEW水务局决定在鹿特丹兴建3个市政污水处理厂,以处理从鹿特丹市排放的全部污水。其中一个打算建在鹿特丹市中心的污水处理厂选址在当时成了一大难题。在市中心Vaanplein附近建处理厂不仅耗资巨大,而且也存在着很多棘手的问题,例如通向新马斯河的截流下水道不得不改变方向而穿过鹿特丹市中心地区。这些实际问题迫使市政当局寻找另外较为合适的场址,最后选定了DOKHAVEN——一个已有一个世纪历史但已被废弃多年的船坞码头。 由于地表可用面积的限制以及周围已经存在大量居民住宅,污水处理构筑物不得不选择全地下式结构,而且能够利用的最大地下占地面积也仅为传统工艺所需面积的1/4。DOKHAVEN污水处理厂于1979年决定兴建,1981年开始施工,1987年11月3日正式开始运行。 因占地所限,在污水处理工艺的现场不可能再兴建污泥处理与处置设施,只好将污泥送往距 DOKHAVEN 主场地 600 m以外的另一场地进行单独处理。同时,利用这一场地对从地下式全封闭污水处理工艺中排出的尾气进行必要的处理并排放。实际上,从DOKHAVEN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伊始,污水排放标准便不断提高。这意味着处理工艺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不断升级与变型。在此方面,DOKHAVEN污水处理厂不仅设计时便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AB法,而且在近两年内又及时吸收了研发于荷兰的最新脱氮技术——SHARON与ANAMMOX 工艺,最大限度地以较可持续的方式降低出水中氮的排放浓度。 2 排放标准提高与处理工艺升级 根据欧洲委员会《地面水污染协定》(75/440/EEC及79/869/EEC)与《市政污水处理协定》(91/271/EEC)[1],荷兰为满足境内《地面水污染协定》的目标,相应制订了自己严格的排放标准——《市政污水排放规范》。污水处理厂出水不仅要满足这个规范对出水水质的要求,而且还不得不满足对臭味与噪音控制的需要,即满足《环境管理协定》所规定的内容。

《市县国土空间规划分区与用途分类指南》解读与研究

《市县国土空间规划分区与用途分类指南》解读与研究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时间表(资讯来源:中国城市规划)本文从发展历程、规划体系和管理体系将日本、德国、英国、荷兰和中国的国土空间规划做了横向比较,发现国外空间规划优点,对比我国规划体系的不足,主要体现在: ●法律法规上,缺乏国家层面上统一、完整、权威的上位法,配套规章、规范性文件滞后。 ●规划管理上,部门分割自成体系,当然新的机构改革从管理体系上已经逐步厘清,但是如何弥合割裂的体系,除了部门整合,更要以来配套法律法规出台和内部管理体系整合。 ●规划编制上,规划目标存在矛盾、规划要素存在差异,源自于原有各部门利益出发点差异导致的规划指标、规划内容、规划基期、编制年限、配套技术标准等规划要求的差异。 ●在规划运行上,缺乏统筹,操作适应性不强,存在“就土地谈土地”、“就城市谈城市”的矛盾问题。 本文依据上述问题提出来建议,空间规划体系的价值目标应该从单一目标的经济增长向多目标的可持续发展转变,注重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的协调。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应统筹考虑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明确空间开发的限制性和适宜性,引导人口和产业向资源环境承载力较高的区域聚集,优化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同时推进公众参与协商机制,让基层利益相关者了解并参与规划的制定过程,提交规划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山水林田湖草相关规划接受横向与纵向两个纬度的行政管理。从横向来看,住建、国土、海洋、林业等多个部门,通过多种类型的法律法规和空间类规划实行要素管控;从纵向来看,国家、省、市、区县、乡镇多级部门,通过规划上报审批、任务督办落实等手段实施层级管理。由于同一空间要素的多层多头管理,造成横向规划内容打架和纵向编审重点不清这两个核心问题。 十九大以来,国家通过机构改革成立自然资源部,基本上解决了横向多头管理的问题。但各层级政府对于国土空间规划“报什么”、“批什么”尚未明确,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重点也就无据可依。本文以市县国土空间规划为研究对象,从事权划

鹿特丹中央火车站

鹿特丹中央火车站/Benthem Crouwel Architects + MVSA Architects + West 8 ? iarch001 2015-02-07 1740 浏览 ? 建筑交通建筑火车站荷兰鹿特丹2013木质材料玻璃不锈钢太阳能屋顶 ? Jannes Linders 来自于建筑事务所的描述。鹿特丹中央火车站是荷兰最重要的交通枢纽 达110000人次,与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机场齐平。除了连接欧洲的高速列车 连接到轻轨铁路系统(RandstadRail )。随着HST 和RandstadRail 的开通,鹿

年预计将增加至约323000人次。 From the architect. Rotterdam Centraal St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ransport hubs in The Netherl passengers a day the public transport terminal has as many travelers as Amsterdam Airport Schiphol. In a network of the High Speed Train (HST), Rotterdam Centraal is also connected to the light rail system, Rand of both the HST and RandstadRail the number of daily travelers at Rotterdam Centraal is expected to incr 323,000 by 2025. ? Jannes Linders

荷兰空间规划体系的演变及启示

荷兰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国土面积为4.19万平方公里,土地利用结构中农地占60%,水域占18%,建成区占12%。荷兰是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欧洲农业强国。同时在城市快速发展中仍然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空间,因此其空间规划享有国际声誉。分析荷兰空间规划体系的演变,对构建我国空间规划体系,实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目标具有借鉴意义。 空间规划体系的演变 空间规划体系通常由法律、行政区划和运行体系构成。荷兰国家空间规划运行体系与三级行政建制一致:国家和省级编制结构远景规划,属于战略性非法定规划;市级编制两层规划,上层是结构远景规划,一个市或几个市联合编制;下层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总体看,空间规划体系的演变过程主要有3个阶段: 源于住宅需求的空间规划体系雏形(1941年~1965年)。荷兰历经第一次技术革命引致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加上大型基础建设加速了城镇空间的集聚,导致城市中心住宅环境简陋,而富裕阶层搬迁至城市外围带来城市蔓延。因此,1901年制定了《住宅法》,提出了发展公共住宅与城市规划的框架。规定人口1万以上或过去5年中人口增加了20%及以上的城市需要编制城市发展规划,旨在规范私人的建设项目开发活动。到20世纪20年代,城市规划扩展到乡村领域。在此基础上,1941年成立重建与公共住房部国家规划局,开始尝试空间规划编制。1956年《空间规划法》草案送交国会,1965年正式生效实施,标志着荷兰空间规划迈入新阶段。 集权主导的垂直型等级体系(1965年~2008年)。1965年的《空间规划法》奠定了荷兰规划体系制度基础。按照这一体系,中央政府编制了第2次~第5次国家空间政策,分别是1966年“组团式分散”理念的政策文件、1973年“新城式分散”理念的政策文件、1988年“紧凑城市”为理念的国家结构规划、1996年~2006年“城市网络”理念下,实现竞争力、活力、安全和保护为目标的国家规划战略。 分权主导的平行型层级体系(2008年以来)。进入21世纪后,为适应欧盟一体化、全球经济竞争、气候变化等新形势,需要调整规划思路。荷兰对1965年以来《空间规划法》实施进行评估表明,规划存在过于被动、导向不清和法律效力不够等问题。为此,2008年通过了旨在简化程序、明确职责、权力下放的新《空间规划法》,2010年机构也调整为基础设施与环境部。在规划效力方面,国家、省和市编制空间远景规划取代国家的关键规划决策、省级区域规划和市级结构规划。空间规划政策及实施内容尽可能落实到市级规划,市级规划有法律效力,市政府可以设置相应的条例。在内容方面,国家编制《基础设施与空间规划愿景》,重点关注改善交通可达性等国家利益。省政府编制省级空间愿景,关注景观管理、城市化和保护绿色空间等省级利益。市政府编制具有法律效力的土地利用规划,规定建设区位、类型、规模以及可能的用途。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有 荷兰空间规划体系的演变及启示 ◎ 蔡玉梅 高延利 张丽佳 -33-

生态农业策划书

生态农业策划书 生态农业策划书 一、基本情况福建宁化县淮土乡寒谷村,著名的革命老区红土地,长征出发地之一,地处该县西部沿307省道延伸。以赣相邻四面环山紫色风化页岩土为主。全村303户、1296人,主要特产:山茶油、地瓜干、辣椒、豆角干、酸菜干等。交通方便距离宁化县25公里、距永宁高速客家祖地石碧出口8公里。江西石城县20公里,江西瑞金市67公里。江西南昌市3小时路程。长宁永铁路建设中,完工后距离火车站10公里左右。村周边主要风景名胜--中国著名的世界石碧客家祖地、道教名山—宁化祖山东华山、---龙华峰、---通天岩名胜风景区。还有距离寒谷村3公里一眼长年源源不断天然温泉和20米高的瀑布龙潭生态风景区等有待开发。寒谷村气候属中亚热带气候,因山地走向及高低地形变化复杂,造成日夜温差悬殊,干、湿、冷、热明显,光照充足。平均气温为17.5℃,极端最高温度为38.3℃,最低气温-3℃。年日照总数达1900小时,相应湿度81%,平均年降雨量为1633.6mm,雨量时空分布不均,一般中低山地多于高山丘、河谷盘地。多年平均陆面蒸发710~750毫米,水面蒸发890毫米,无霜期214~218天。 二、规划依据: 1、区位优势。寒谷村紧靠闽赣两省两个县城交界,交通便利、经济基础较好,而且两个县城有常住人口63.6万多人,流动人口近2万人,有强大的消费群体做后盾,具有能消售、能带动的优势和消费群体消费层次较高的优势。5

2、地理优势。寒谷村处于武夷山脉南端、宁化县城的西部,平均海拔300~400米,龙华峰海拔500米。最高东华山1140米。区域自然环境良好、生态植被丰富、山上主要经济林种植多年生山油茶3.5万亩。黄连木- 生物柴油树种的发源地。村有耕地870多亩,可开发利用500亩。800多亩山地几乎全部荒芜,水库资源200多亩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利用。非常适合发展养殖业及种植业。可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丰富: 土壤为酸性沙质土壤与黄粘土壤。是亚热带特定的生物气候形成的,表现出典型的土壤地带性特征。地带性分布的水稻田地有灰泥田土和黄泥田土。呈非地带性分布的水稻田有紫泥田土和石灰泥田土,旱地及山地土壤以红壤、黄壤、紫色土为多。 3、开发优势: 现在村里水、电、有线电视网络,移动通讯网络覆盖100%: 电话,宽带、水泥公路,新盖学校、卫生所;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近年里,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部份都已外出创业,部分家庭已经进城买房居祝给开发利用这片土地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当前,国家的政策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开发农业产业链。省市县政府出台农(转载自百分网.oh100.,请保留此标记。)业发展优惠政策支持农村项目: 可形成规模化、市场化的持续发展。发展前景也非常广阔。生态农业项目给以投资者长期的丰厚回报。 4、产权优势。3.5平方公里的区域,产权由同一法人所有,有利于形成产业集聚、集生产基地+公司+生产+农户合作+深加工+市场销售

荷兰农业概况

荷兰农业 荷兰是欧盟的第六大经济体,其国内生产总值(GDP)占欧盟的5%。荷兰是欧盟各国中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之一。2003年荷兰的人均GDP为27500欧元,高于欧盟平均水平15%。 1概况 虽然农业生产只占荷兰全国GDP的25%,但荷兰却是世界主要的农产品出口国之一。 按照荷兰农业部2002年统计,农业及其相关产业(加工、运输、销售、研发、咨询)创造的增加值为393亿欧元,占GDP的10%,为全国提供了67万个就业岗位。 荷兰农业多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共有农户86万户,农业用地约200万公顷(占全国土地面积的57%)。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农业信息化、机械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生产资料不断地向大农户集中。农户用地的平均规模已从1990年的16公顷发展到2003年的225公顷。有1500户用地超过100公顷。据荷兰农业部预测,在未来的10~15年内,将有40%的小农户在激烈竞争中难以为继,因而被淘汰出局。目前,25%的农户生产了2/3的农产品。 荷兰农业为出口导向型,其生产的农产品70%用于出口。出口的大宗农产品为花卉、蔬菜和畜禽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为欧盟成员国,德国是其最重要的出口目的地国家。2002年荷兰农产品出口增长35%,进口下降05%,农产品进出口顺差约为200亿欧元。 2002年,荷兰农户的平均收入约为4万欧元,其中14万元为来自农场以外的经济收入。 荷兰农业依赖于欧盟的巨额补贴。2004年,荷兰预计得到的农业补贴高达157亿欧元(1999年可比价)。 2花卉蔬菜园艺业 近年来,荷兰的花卉蔬菜园艺业发展迅速。其中,温室大棚生产扮演了重要角色。2002年,温室大棚生产了价值118亿欧元的蔬菜,213亿欧元的切花,129亿欧元的盆栽植物。通过建造温室大棚,农业实现了全天候、高度机械化、计算机管理生产,大大减少了劳动力的投入。同时,温室大棚生产使种植业实现了农产品的优质、高产、稳产。以三种主要蔬菜为例,西红柿每平方米的最高单产为60~65公斤、黄瓜为75~90公斤,甜椒为28~32公斤。 农业高产需要高投入。在荷兰建造1公顷现代化温室大棚所需投资为约100万欧元。目前,荷兰拥有超过1万公顷的现代化温室大棚。 2001年,荷兰花卉蔬菜园艺业出口达152亿欧元,占出口总额的6%,大大超过畜禽产品的出口。 3畜禽养殖业 据2002年统计,荷兰共饲养150万头奶牛,110万头肉牛,140万只羊,690万头猪,3889万只蛋鸡,5466万肉鸡。除羊、小肉牛和肉鸡外,其它动物的饲养量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按照欧洲共同农业政策,分配给荷兰产奶总配额为110亿公斤/年。 近年来,畜禽养殖业连遭重大挫折。自1997年以来,疯牛病例时有发生,至今未能根除。2003年,荷兰爆发了禽流感,造成了2500万只禽类动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