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财政学部分章节课后复习题资料

财政学部分章节课后复习题资料

导轮:

1、名词:财政学、财政政策。

2、财政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

3、财政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1、名词:财政学、财政政策。

财政学是研究政府的经济行为(研究政府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维持经济稳定增长),分析政府与预算有关的经济活动的合理性,揭示财政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财政政策是指对税收和公共支出进行规划,抑制商业周期的波动,并有助于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和高就业率,避免过高或剧烈的通货膨胀。

2财政学研究的对象:1、政府与预算有关的经济行为或者是收支活动

2、研究财政收支活动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及其财政收支的效应

3、研究公共部门本身存在的合理性,公共产品的定价等

4、对宏观经济的管理与调节(财政政策),以及政府活动的恰当范围与方式

3财政学的研究方法:财政学研究可采用实证研究、规范研究、理论分析与计量研究以及案例研究等多种方法。

实证分析:即说明经济现象“是什么”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实际上是如何解决的”。

规范分析:即研究经济活动“应该是什么”或社会经济问题“应该是怎样解决的”。

第一章

1、判断:政府也会像市场那样失灵吗?

2、简答:市场失灵的表现有哪些?

3、论述:什么原因导致政府失灵

4、怎样评价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

5、简述财政职能的内容和含义

1政府会箱市场失灵吗?

会.

原因:政府决策失误、寻租行为、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2市场失灵地表现:

1、垄断—某一行业在产量达到相对较高水平之后,出现规模收益递增和成本递减问题,形成垄断。特例:自然垄断,如城市公用事业自来水、天然气、电力、邮政、电信和城市公交等。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风险和不确定性)

风险和不确定性是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信息不对称是现实中的常态,很难从根本上消除。市场要实现充分竞争,必须有充分信息。信息不对称会带来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和道德风险(moral hazard)等问题。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外部性是指一个个体(个人、家庭、企业或其他经济主体)的行为对他人产生的利益或成本影响。也就是说,某人承担了成本,但是没有获得相应的全部利益;或他捞到了好处,却没有为此付出全部的代价。

因此,外部性最早定义就是“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不一致”。正外部性、负外部性外部效应的典型例子是“公共物品”,因为大部分公共物品的效益是外在的。

4、收入分配不公: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分配不公状态是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结果。但社会要求收入分配的公正。

5、经济波动

市场经济的运行结果,总是会出现周期性波动。经济会出现过热,经济会出现衰退,甚至萧条。经济危机问题不是市场本身所能有效解决的。更为重要的是,人们对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缺少充分的认识,比如人们不知道衰退什么时候会到来,等等。

6、经济体制转轨成本市场机制无法自发的解决,比如国有企业债务问题,下岗职工的补偿问题,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债务的偿还等,也必须要靠政府承担。

7、非价值性商品即主流社会价值标准不认可,而市场又有需求的那一类“商品”,例如:黄色制品,盗版制品,毒品等。

3导致政府失灵的原因:

1政府决策失误:政府失效指政府为弥补市场失灵而对经济、社会生活进行干预的过程中,由于政府行为自身的局限性和其他客观因素的制约而产生的新的缺陷,进而无法使社会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佳的情景。政府主要是通过政府决策(即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的方式去弥补市场的缺陷,因此,政府失效通常表现为政府决策的失效。它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政府决策没有达到预期的社会公共目标;第二,政府决策虽然达到了预期的社会公共目标,但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大于受益;第三,政府决策虽然达到了预期的社会公共目标,而且收益也大于成本,但带来了严重的负面效应。

2寻租行为:寻租是指人们凭借政府保护而进行的寻求财富转移的活动。它包括“旨在通过引入政府干预或者终止它的干预而获利的活动”。寻租的根源是政府,它的主要特征是不经过相应的生产劳动而将社会公众财富转移到一部人手中。寻租从根本上是与劳动和公平原则相违背的,也是对公共资源的侵害和浪费。有的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利为个人捞取好处,有的企业出贿赂官员为本企业得到项目、特许权或其它稀缺的经济资源。后者被称为寻租。是一些即得利益者对即得利益的维护和对即得利益进行的再分配的活动。寻租往往使政府的决策或运做受利益集团或个人的摆布。这些行为有的是非法的,有的合法不合理的。往往成为腐败和社会不公和社会动乱之源。

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

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4、怎样评价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

市场失灵对于非公共物品而言由于市场垄断和价格扭曲,或对于公共物品而言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等原因,导致资源配置无效或低效,从而不能实现资源配置零机会成本的资源配置状态。

表现:⑴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⑵外部负效应问题。⑶竞争失败和市场垄断的形成⑷失业问题⑸区域经济不协调问题⑹公共产品供给不足⑺公共资源的过度使用

政府失灵,是指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在现代化议制民主政治中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致使公共支出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或者说政府做出了降低经济效率的决策或不能实施改善经济效率的决策。

表现:

1)缺乏竞争压力。由于官僚机构垄断了公共物品的供给,没有竞争对手,就有可能导致政府部门的过分投资,生产出多于社会需要的公共物品;另一方面,受终身雇佣条例的保护,没有足够的压力去努力提高其工作效率。

(2)没有降低成本的激励机制,行政资源趋向于浪费。首先,官员花的是纳税人的钱,由于没有产权约束,他们的一切活动根本不必担心成本问题。其次,官员的权力是垄断的,由无穷透支的可能性。

(3)监督信息不完备。理论上讲,政治家或政府官员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权利让渡,因此他们并不能为所欲为,而是必须服从公民代表的政治监督。然而,在现实社会中,这种监督作用将会由于监督信息不完全而失去效力。再加上前面所提到的政府垄断,监督者可能为被监督者所操纵。

(4)寻租行为:有的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利为个人捞取好处,有的企业出贿赂官员为本企业得到项目、特许权或其它稀缺的经济资源。后者被称为寻租。是一些即得利益者对即得利益的维护和对即得利益进行的再分配的活动。寻租往往使政府的决策或运做受利益集团或个人的摆布。这些行为有的是非法的,有的合法不合理的。往往成为腐败和社会不公和社会动乱之源。

5财政职能的内容含义:简述

资源配置职能就是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以及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达到优化资源结构的目标,其核心就是效率问题。研究的主要问题是:资源配置效率用什么指标来表示、如何通过政府与市场的有效结合来提高资源配置的总效率以及财政在配置资源中的特殊机制和手段。我国当前主要是采取GDP增长率指标,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

收入分配职能是指财政通过收入再分配来调节初次分配形成的收入分配差异,促进社会公正、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收入分配的核心问题是实现公平分配,当前各国几乎公认采取由洛伦兹曲线计算基尼系数来显示公平分配的程度。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处于0.3~0.4之间是合理的,我国目前的基尼系数超过0.5,收入差距较大,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已被政府作为一项重要经济决策。财政可以通过规范工资制度、调节税收、转移性支出来调节收入分配。

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经济稳定包含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多重含义。经济发展则意味着随着产出的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投入结构、产出结构、产业比重、分配状况、消费模式、社会福利、文教卫生、群众参与等在内的变化。财政实现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手段:

⑴运用“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保证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大体平衡;

⑵利用“自动稳定器”:累进税、失业救济;

⑶加快公共设施建设,消除经济增长“瓶颈”;

⑷使增长与发展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避免出现“无发展的增长”。

1、以下属于纯公共产品的是( C )。

A、高等教育

B、农业生产

C、社会治安

D、住房建设

2、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提供的服务主要是( C )

A、私人物品

B、公共物品

C、混合物品

D、私人物品与公共物品

3、政府具有收入分配职能,但在下列的选项中,(C )不属于财政收入分配的范围?

A、国家公务员工资的调整

B、离退休人员工资的调整

C、企业职工工资的调整

D、部队官兵津贴的调整

洞庭湖生态在呼救

1、试分析洞庭湖生态危机的实质。

2、政府在该危机中所起的作用和应起的作用是什么?

3、怎样保护洞庭湖的生态?

第二章

1、名词解释:公共生产、3E原则、公共选择、阿罗不可能定理

2、用图形分析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市场均衡问题。

3、准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有哪些?

4、政府支出效益的评价方法有哪些?

5、试分析多数票投票规则的特点和优缺点

1 公共生产是指由政府出资(即由预算拨款)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单位。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有效性(Effectiveness)兼顾的原则,即所谓的“3E原则”

公共选择理论又叫公共决策理论,是研究政府如何运行和如何做出决策的一门经济学分支学科,该理论主要分析公共部门生产和提供多少公共品及其成本怎样在社会成员中分摊等问题。

公共选择(集体选择或社会抉择)是与个别私人选择相对应的集体选择的概念。它指人们通过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产品的需求、供给和产量,从而把个人偏好转化为集体决策的一种机制或过程,它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机制。

“阿罗不可能定理”指出多数票规则的一个根本缺陷是它在实际决策过程中往往导致循环投票。它意味着,在通常情况下,不可能通过一定的方法从个人偏好次序得出社会偏好次序,不可能使社会移动到效用可能性曲线上它最满意的那一点。

2用图形分析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市场均衡问题。

3准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

准公共产品:具备纯公共产品的一个特征的产品(共有资源和俱乐部产品)、能带来正外溢性的私人产品(例如:教育)

⑴ 政府授权经营,适用于自然垄断行业;

⑵ 政府参股,适用于初始投资量较大的基础设施项目;

⑶ 政府补助,对于提供教育服务、卫生服务的私人机构及从事高新技 术产品开发的私人企业,给予补助。

4政府支出效益的评价方法有哪些?

(一)成本—效益分析法:在公共支出决策程序中,对边际社会效益和边际社会成本的对比,选择最优的支出方案.该分析法是将项目的受益收入与支出成本、经营成本相对比,用净收

入和收入成本率来评价项目经济效益的一种方法。适用于项目发生的收益能用货币计算的情况。

(二)成本—效用分析法:该分析法通过对各种可能的方案的成本计算,帮助选择效率最高位方案的方法,适用于在进行项目评估时,其效益不能以用货币计量,而是采用相应的数量A B

Q Q Q =+A B

P P P ==A B

A B

Q Q Q P P P ===+0(1)n i i i i B C NPV r =-=∑+=等额年成本

成本效用比率效用=+等额年成本等额年支出成本年经营成本

单位来度量(如速度、运输能力、负荷能力等)。

(三)最低成本法:最低成本法,又称最低费用选择法。这种方法只计算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以成本最低作为择优的标准。该方法适用于评价那些成本易于计算而效益不易计量的支出项目。

评价财政支出配置效率有多方面内容:

1、财政支出占GDP比重适度的问题。

2、政府对公共物品的提供进行资源配置,就是要把居民的消费需求集合为:“社会”(或政府)的需求。

5、试分析多数票投票规则的特点和优缺点

必须由只有在所有利益相关者中有超过半数表示同意的情况下,即一半以上的利益相关者表示同意或者不反对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批准。多数同意规则具有强制性,多数派可以把意愿强加于少数派,往往只能改善多数利益相关者的福利而损害少数利益相关者的福利,因此,公共选择中有最优多数的概念。多数同意规则损害少数利益相关者,这种损害称为外在成本,外在成本是一个方案得到批准所需要的最低多数的递减函数;为了使一个方案得到批准所需要的最低多数的数值越大,则协商所需要的时间越长,称为集体选择的时间成本。把外在成本函数式与时间成本函数式联立,则可以求出最优多数。

1、存在多数人强制现象(多数人*)。这就是所说的外部成本。

2、与一致同意规则相比,单个参与者的选择行为不再具有决定性,影响个人参与投票的积极性,最终影响真实的偏好显示。

3、存在多种结果的可能。“投票悖论”,即无法得出明确的均衡结果,而与投票次序有关。

4、无法表达偏好强度。个人只能排列出对不同议案的偏好顺序,但无法反映出偏好的强度。这可能在总体上产生无效率的结果,并同时可能产生投票交易行为。

上文所选用的广播法立法过程是公共选择过程的一个典型案例。

1. 虽然公共产品(广播法)的提供与否是由少数政治家决定的,但是政治家是由公众选举的,而且在立法的过程中,社会各界人士也纷纷通过上访有关部门、游说议员、游行等方式,来表述自己的偏好,因而公共产品其实是公众选择的结果。

2. 公共政策是私人决策协调的结果,这就意味着在公共决策过程中,必然有某些人的利益要受到侵害,但是只要多数人得到的效用高于少数人损失的效用,那么公共决策就是有效率的。

3. 显然,公共选择程序和规则是否恰当,是影响公共决策效率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不同利益集团之间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是公共选择制度演进的根本动因。

4. 同市场活动一样,政治活动中也存在着竞争,政治竞争促使政治家考虑自己的政治行为对自身前途的影响,从而使他们不能一味按照自己的想法执政,而必须反映公众意愿。因此,政治竞争促使利己主义的政治家做出有利于社会公众的举动。

第三章

1、名词解释: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

2、影响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有哪些?

3、分析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的原因,阐述其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思路和具体措施。

4、为什么有必要将财政支出分为有偿性支出与无偿性支出?

1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以有偿购买的方式取得为实现国家各种职能所需要的商品和劳务的支出。这类支出主要包括各种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支出以及行政国防支出等。

转移性支出是政府单方面的资金无偿支付,它不能获得相等价值的商品和劳务。仅仅是对企业或个人的单方面的货币或实物的授予的这类财政支出,主要包括社会保险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利息支付、补贴等等。

2㈠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

1、经济性因素。主要指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当前经济政策等。

2、政治性因素。政治性因素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三个方面:一是政局是否稳定;二是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三是政府干预政策。

3、社会性因素。包括人口、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社会保障以及城镇化等因素。

㈡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微观因素

如公共物品的需求、公共物品的成本和价格、公共物品的质量、生产组织形式等,来分析和研究财政支出规模

3、分析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的原因,阐述其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思路和具体措施。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逐步弱化,社会管理职能日益增强,伴随着政府职能的这种转变,财政支出结构必然发生变化。

(一)按政府职能分类的支出结构变化的原因分析

经济建设支出比重下降原因分析

一、流动资金支出下降。从1983年7月开始,绝大多数国企的流动资金供应从拨款改为由银行贷款,从而使流动资金支出占总财政支出的比重大幅度下降。

二、基本建设支出下降。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以及投资主体的资金来源多元化,使得预算内基本建设支出比重迅速下降。

社会管理支出比重上升原因分析

一、为了推动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政府不断加大对科教文卫领域的投入。

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公共事务”日益增多,行政管理支出的增加有一定的必然性。

(二)按支出经济性质分类的支出结构变化原因的分析

一般而言,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过渡过程中,财政支出中购买性支出呈下降趋势,而转移性支出呈上升趋势,这也应是我国今后的发展趋势。因为:

⑴ “两项补贴”是随着经济改革而产生的,也要随着经济改革而逐步走向规范。

⑵国债还本付息支出从2000年开始已实行还本与付息分离,付息纳入预算内,作为经常性支出,而债务收支单独核算。

⑶社会保障支出一旦实行社会保障税,则应全部纳入预算内,将构成转移性支出的主要部分。

思路:

㈠内生增长理论基本思想是:劳动投入中包含着因教育、培训及职工再教育而形成的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积累中包含着因研究开发活动而形成的技术进步,生产性公共投资的增加也有助于提高物质资本的边际收益率,因此,生产要素积累的收益率不会发生递减趋势,长期增长率将大于“0”。

贡献将原来认为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外在要素内在化,所以人们将这种理论称之为内生增长理论。

内生增长理论认为生产性公共资本、人力资本和研究开发活动是一个国家长期经济增长的内

在因素和内在动力,而这些因素具有明显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外溢效应,具有“公共物品”的某些属性。所以,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特别是对长期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具有重要作用。

具体措施方针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体来说,财政要从那些从属于市场竞争性的投资中解脱出来,大力支持诸如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基础科学、治理污染以及支持“三农”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4、为什么有必要将财政支出分为有偿性支出与无偿性支出?

旨在更有效地准确反映支出活动的性质、范围、规模和结构;

反映财政活动和国民经济运行之间所存在的多方面的联系;

有利于科学编制政府预算,进而有利于提高财政支出的社会经济效益。

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对经济分析意义的区别

(1)参与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方式不同

购买性支出是政府的市场性再分配,政府同其他经济主体一样,在从事等价交换的活动。转移性支出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政府直接拨付款项,不存在交换问题。

(2)在经济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购买性支出直接影响社会生产和就业,间接影响微观利益主体的分配状况。

转移性支出直接影响企业和个人的分配状况,间接影响社会生产和就业。

(3)执行财政职能侧重面不同

购买性支出主要实现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

转移性支出主要实现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

(4)对政府的效益约束不同

购买性支出要遵循等价交换,对政府的效益约束力较强。

转移性支出无需等价交换,对政府的效益约束力较弱。

(5)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不同

购买性支出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是硬的,

转移性支出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是软的。

在财政支出总额中

1.若购买性支出所占比重大,财政分配活动对生产和就业的直接影响就比较大,直接通过财政配置资源的规模也比较大,财政更大程度上有能力执行其配置资源的职能。

2.若转移性支出所占比重大,财政分配活动对于收入分配的直接影响就比较大,财政执行其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

财政支出按目的性可以分类为预防性支出和创造性支出,社会福利、行政部门支出属于(D )

A、预防性支出

B、创造性支出

C、社会福利属于预防性支出,行政部门支出属于创造性支出

D、社会福利属于创造性支出,行政部门支出属于预防性支出

⑴预防性支出:包括国防、司法、公安与政府行政部门的支出

⑵创造性支出:包括经济、文教、卫生和社会福利等项支出

第四章

1比较社会消费性支出与投资性支出的异同。

2、我国现阶段行政管理费支出的现状怎样?如何改善这种现状?

3、财政对文教科卫投资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1比较社会消费性支出与投资性支出的异同

相同点:它们都是为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所必需的。

不同点:最大的区别在于社会消费性支出是非生产的消耗性支出,它的使用并不形成任何资产。

社会消费性支出满足的是纯社会共同需要,它所提供的服务可为全体公民共同享受,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效应,它是国家执行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保证,其性质是非生产性支出。2、我国现阶段行政管理费支出的现状怎样?如何改善这种现状?

从总体上看,我国行政支出规模的变化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行政支出规模迅速扩张

2.行政支出增长速度超过财政支出增长速度

3.行政支出占GDP比重稳中有升

GDP是行政支出增长的物质基础,行政支出占GDP比重指标显示了一个国家非经济费用支出的负荷能力和负担水平。

4.行政支出的实际增长率平稳增长

影响行政支出增长的外在因素主要有:

1.财政收支水平

2.经济发展水平

3.物价指数水平

——但似乎并不影响相对指标

影响行政支出的内在因素主要有:

1.政府机构膨胀

2.财政秩序紊乱

3.预算约束软化

4.政府部门运作效率低下

从目前来看,我国行政支出的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科学界定政府职能范围

(2)严格控制机构膨胀和人员增长。

(3)进一步完善公务员制度。

(4)认真落实政府采购制度。

(5)改进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约束。

另外,还要加强上下级之间、审计部门、监察部门、社会和公众的监督,使行政支出逐步科学化、规范化。

3、财政对文教科卫投资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非生产性支出—不进入生产领域,不形成生产资金,一般情况下不能增值

社会消费性支出—非投资性支出,不形成固定资产,是维持性消费支出

公共补偿性支出—对事业产品的外部收益部分进行补偿,矫正市场失灵

教育

(1)教育具有正外部性,它会使整个社会因受教育者文化程度的提高而受益。具有正外部性的私人产品,通常市场无法充分提供。

(2)教育通常被视为“德优产品”(merit goods,又译为“有益产品”“优值品”)。(3)教育作为特殊产品,公共部门提供教育服务带有收入再分配的性质,有助于社会公平目标的实现。

(4)(指高等教育上)资本市场在提供教育贷款上可能失效,从而要求公共部门给学生以相应的帮助。

总之,尽管教育也有一定的负外溢性,如提高犯罪技能等。但总体说来,教育的正外溢性大大高于负外溢性,这是为什么近现代国家大体上都必须大力介入教育,都必须直接为教育提供大量经费的根本原因所在。

缺陷

⑴重视正规教育,忽视职业教育发展;⑵教育深化和知识失业;⑶智力外流严重。

财政投资科研的依据:

1、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2、基础科学研究具有很大的外部效应,具有纯公共物品的性质;

3、科学研究具有较大的风险性和成果使用的滞后性;

4、市场无法对科研人员的付出和努力做出合理的价值评价.

世界银行提出政府要对卫生事业进行干预的三条理由:

第一,减少贫困是在医疗卫生方面进行干预的最直接的理论基础;

第二,许多与医疗卫生有关的服务是公共物品,其作用具有外部性;

第三,疾病风险的不确定性和保险市场的缺陷。

试分析“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成因,及如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成因分析:

1、卫生资源总体不足,结构不合理。

2、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一些环节偏离了公平原则和群众可承受的能力。

3、对医院管理不规范、不科学、不严格。

4、药品和医用器材流通生产秩序比较混乱。

5、广大群众医疗保障水平不高。

解决的措施:

1、坚持政府主导作用。

2、建立财政补偿政策机制。

3、制定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政策。

4、改革药品和医用器材的生产流通体制。

5、加快建立城乡医疗保障体系。

6、加强卫生全行业监管。

第五章

1、简述凯恩斯的投资乘数理论与加速数理论。

2、简述财政投资的主要标准,并以此来评价我国财政投资的现状。

3、分析基础设施投资与一般产业投资的关系。

4、财政投资农业的依据和范围是什么?

1、简述凯恩斯的投资乘数理论与加速数理论。

凯恩斯的乘数理论表示投资增加会引起收入增加到什么程度;加速原理表示收入或消费增加会引起投资增加到什么程度。

增加投资要有资金来源,国民收入由消费和储蓄组成,投资来源受储蓄的限制。储蓄等于投资是总量平衡的公式,储蓄增加会加速投资,投资超过储蓄则会导致通货膨胀。

凯恩斯在消费倾向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乘数原理,乘数原理的经济含义可以归结为,投资变动给国民收入带来的影响,要比投资变动更大,这种变动往往是投资的变动的倍数。通过

乘数原理,凯恩斯得到了国民收入(Y)与投资量(I)之间的确切关系,将其经济理论导向经济政策,并指导经济实践。K(投资乘数)=1/(1-MPC)=1/MPS

乘数作用是一把“双刃剑”

当投资增加时,它引起的收入(需求)增加数倍于所注入的投资。

当投资减少时,它引起的收入(需求)减少也会数倍于减少的投资。

乘数的扩张作用只有在经济衰退,大量存在闲置资源时才能表现出来。

乘数原理说明了投资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而加速原理要说明国民收入变动对投资变动的影响。

因为收入的增加引起消费者需求的增加,而消费者需求的增加即是对生产者所生产出的产品欲望增加,厂商会加快投资,以多产出商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此,国民收入变动对投资也有间接影响。

加速系数(a)指产量增加一定量所需要增加的净投资量,其公式:I=a(Y-Y-1)

2、简述财政投资的主要标准,并以此来评价我国财政投资的现状。

政府投资决策的三个标准

资本—产出比率最小化(稀缺要素)标准

资本—劳动力最大化标准

就业创造标准

我国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投资来推动的,投资波动与经济增长波动具有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当经济增长缓慢时,增大投资可以刺激经济增长;当投资过旺及造成经济过热或出现通货膨胀时,政府会首先压缩投资,迫使经济过热的势头减缓。我国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投资来推动的,即要素的增长来推动。

3、分析基础设施投资与一般产业投资的关系。

基础设施是处在“上游”的产业部门,基础设施投资是一种“社会先行资本”。它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构成其他部门(也包括本部门)必需的投入品和服务,如供电、供水、道路和交通等等。

基础设施在产业锁链中属于这样一类产业,即当基础产业、加工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时,一般要求适度加大基础设施投资,要求基础设施的适度超前发展。

图形分析:图5-1结论:为达到一定的产出量,基础设施投资和一般产业投资之间

必须保持一定的配比关系,且按一定的比例递增。

4、财政投资农业的依据和范围是什么?

依据

1、农业为人类生存提供最基本的条件,为其它生产活动提供基础,稳定农业是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无粮不稳)

2、农业对国民经济具有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和外汇贡献四大作用。

3、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工业化的起点和基础

4、农业是弱质产业。表现在:一方面,它受到气候条件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有稳定的需求;再者,农产品供求的价格弹性比较小,扰动生产力低,这些缺陷很难依靠农业自身力量通过市场加以克服。

范围特点:

1、以立法的形式规定财政对农业的投资规模和环节(投资具有稳定性)。

2、财政投资范围具有明确界定,主要投资于以水利为核心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业信息服务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

3、注重农业科研活动,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我国财政的支农政策的具体措施:

1、大幅增加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

2、将农业投资的重点放在解决影响农业整体效益提高的薄弱环节上。

3、深化改革对农业的投资方式。

4、确保国家支农资金及时全额到位,完善农业投资法律体系,加强国家对农业财政投资的约束。

以下不属于投资的是()

A、某公司购买了一台新机床

B、某公司建立了一条新装配线

C、某公司增加了500件存货

D、某公司购买政府债券

第六章

1、如何完善我们的社会保障制度?

2、政府介入社会保障的依据是什么?

3、试分析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的经济效应

4、财政补贴的功能与内容分别是什么?

5、试用图形分析财政补贴中“明补”与“暗补”的经济效应。

1、如何完善我们的社会保障制度?

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覆盖面还不够宽;(2)资金运营方式单一;(3)救助水平过低;(4)没有建立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改革思路为:(1)保障水平必须和我国当前的发展阶段及生产力水平相适应;(2)必须建立社会保障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3)建立社会保障预算。

2、政府介入社会保障的依据是什么?

1、政府可以弥补私人保险市场存在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市场不存在问题;

2、政府可以弥补收入分配上的市场缺陷;

3、社会保险是一种优值品,政府强迫人们购买,以便在退休时维持恰当的消费水平;

4、政府的介入可以减少交易成本,有利于分散风险。

3、试分析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的经济效应

养老

正面效应

养老保险制度诱使职工提前退休,反过来促使职工为应付更长的退休期而增加储蓄—退休效应

可以将收入从父母手中转到子女手中,这样老年人可能会增加储蓄,更多的给子女以馈赠,即养老保险对其子女收入的影响—遗产效应

负面效应

养老保险会减少职工为应对老年风险而储蓄的动机—称为财产的替代效应

社会保险税直接减少职工的收入,使其储蓄能力降低,从而进一步降低储蓄率

失业

效应分析:

一方面失业保险的存在可能促使失业者比在没有保险时花更多时间去找工作;另一方面,使一部分失业者更倾向于在失业概率很大的行业中就业

医疗

效应分析:

医疗保险有助于人们减少医疗支出。不过,一旦人们知道自己参加医疗保险制度,又会倾向于过多的消费医疗服务。这就是医疗保险制度中存在的道德风险问题。

医疗保险的经济效应分析图中,Dm表示医疗服务数量的需求曲线,Sm表示医疗服务的供给曲线。没有保险时,医疗服务的市场均衡点在E,原料市场的总支出是矩形OP0EQ0 ,引进了医疗保险后医疗服务支出为OP0AQ1。从病人的角度上看,他们增加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所获得的收益为Q0EE`Q1。从而导致的总体效率损失为EAE`。

4、财政补贴的功能与内容分别是什么?

财政补贴是一国政府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形势及方针政策,为达到特定的目的,对指定的事项由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补助支出。财政补贴同社会保障支出从性质上,他们都属于转移性支出。但这两类支出也有差别,差别主要体现在同相对价格体系的关系上。

(一)财政补贴经济影响的机理分析

1、财政补贴可以改变需求结构。补贴可以改变相对价格结构,进而改变需求结构,故财政补贴在各国都是被当作一种重要的调节经济手段。

2、财政补贴还可以改变供给结构。通过改变企业购进的产品价格来改变企业的盈利水平,从而改变供给结构。

3、将外部效应内在化。对科学研究的补贴是矫正外部效应的一个典型例证。

4、财政补贴运用的限度。财政补贴作为一种调节手段,使用范围和规模就有一个限度,超过限度,则可能发生一些消极作用。

(二)财政补贴的实际经济效应

1、财政补贴的首要意义,在于有效地贯彻国家的经济政策。财政补贴的最终目的是顺利实施国家的方针政策,如对交通,供水供电等部门补贴是为了平抑物价、减轻居民负担。

2、财政补贴可以以少量的财政资金带动社会资金,扩充财政资金的经济效应。

3、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产业升级。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中,财政补贴扮演着重要角色。

4、消除“排挤效应”。

5、社会经济稳定的效应。

5、试用图形分析财政补贴中“明补”与“暗补”的经济效应。

“暗补”的短期经济效应分析右图中,E代表补贴品的数量,Z代表非补贴品的数量,KL 是没有补贴时的预算线。政府对E实行了补贴,使得KL移到KL`,这表明消费者的实际购买力提高了。从该图中可以看出,政府对某一类商品实行“暗补”时,主要通过改变预算线(价格线)而发生作用的

1.我国社会保险中,实行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模式的有( A )

A. 养老保险

B. 医疗保险

C. 生育保险

D. 工伤保险

2.目前我国社会保障的辅助项目主要包括(ABCD )

A、工伤保险

B、生育保险

C、社会救济

D、社会福利

第八章

1、名词解释:税收“三性”、税收努力、税收中性、税收超额负担

2、怎样理解税收原则?

3、用图形分析税收的超额负担(无谓损失)。

4、影响税收转嫁的因素有哪些?

5、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税负转嫁提供了空间?

1强制性。税收的强制性,是指国家征税是凭借政治权力,通过颁布法律或法令实施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抗,否则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强制性形式的另一面:不是绝对的。无偿性。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即为国家所有,不再归还给纳税人,也不向纳税人直接支付任何代价或报酬。无偿性的另一面:整体有偿性

固定性。税收的固定性:指国家在征税前就以法律或法规的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的标准,包括征税对象、征收的数额或比例,并只能按预定的标准征收。固定性的另一面:征税标准的相对稳定性。

以上称为税收三性

税收努力,是指税务当局征收全部法定应纳税额的程度,决定了潜在的税收能力中有多大比例能转变为实际的税收收入。

税收中性,是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

税收超额负担是指政府通过征税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转向政府部门的转移过程中,给纳税人造成了相当于纳税税款以外的负担

2怎样理解税收原则?

税收原则是政府在税制的设计和实施方面所应遵循的理论准则,也是评价税制优劣、考核税务行政管理状况的基本标准。

两大标准:效率与公平

公平原则被公认为税收的首要原则,包括普遍征税和平等征税。

横向公平(horizontal equity)

指的是纳税能力相同的人应缴纳相同的税收。

纵向公平(vertical equity)

指的是纳税能力不同的人应缴纳不同的税收。

在税收公平理论上形成了两种主要的观点,即受益原则和支付能力原则。

1.受益原则

受益说要求每个人所承担的税负应当与他从公共产品中的受益相一致。

理论依据:政府为提供公共产品而课税,纳税人从中受益

实践中存在的困难

实行受益原则要求每个纳税人缴纳的税收和他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一致,或者必须测定每个纳税人从公共支出中到底享受了多少利益,这是很难的。这意味着,总体税收按受益原则进行分摊是做不到的。

对受益程度的不同看法。

局限:

免费搭车现象的存在,使受益情况的信息不真实

2.支付能力原则

支付能力说要求根据纳税人的支付能力来确定其应承担的税负,不考虑其对公共物品的享用程度。把政府收入和支出分开,一直遭到反对,但从实践角度来看,它最具可行性,已成为被广为接受的指导税制建设的理论之一

运用此原则时,需解决度量支付能力的标准问题。

度量标准有客观说和主观说之分:

客观说主张以个人的所得、财产和消费支出为标准,主观说主张以在享用公共物品时个人感受到的牺牲程度为标准。

税制效率原则要求税制的设计应使税收造成的社会成本应最小。

税收造成的社会成本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税收干扰私人经济部门的选择造成的超额负担,即征税对经济运转效率的影响;二是税务成本,即征税费用。

由此引出了税收效率的两个原则,即促进经济发展原则和征税费用最小化原则。

3、用图形分析税收的超额负担(无谓损失)。

4、影响税收转嫁的因素有哪些?

1、商品或要素供求弹性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大部分可转嫁给消费者负担;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的课税,大部分由生产者负担。

2.课税范围。课税范围越宽广,越有利于实现税负转嫁;反之,课税范围越狭窄,越不利

于实现税负转嫁

3.反应期间。需求方:在短期内会接受转嫁,长期内接受的程度变小。

4、税种属性。商品为课税对象比较容易转嫁的,要素收入课征的所得税,不易转嫁.

5.市场结构控制市场价格的能力不同,税负转嫁的情况不同

完全竞争(基本不能转嫁)

垄断竞争(只能实现部分转嫁)

寡头垄断(能转嫁)

完全垄断(能转嫁)

5、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税负转嫁提供了空间?

⑴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发展,在物质利益驱动下,利用税负转嫁机制减轻税负的动机很强;

⑵税负转嫁以价格的自由浮动为条件,我国价格的市场化为此提供条件;

⑶我国税制以商品课税为主体,为税负转嫁提供广阔的空间。

计算题

1我国个人所得税征收标准如下:个人月收入2000以下不征税,月收入超过2000元,超过部分按下面标准征税:不超过500元的5%,超过500-2000元的部分10%,2000-5000元的部分15%,5000-20000元的部分20%,…,明明的爸爸月收入3300元,妈妈月收入4900元,他们各自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2全额累进税率:对征税对象的全部数额都按与之相应的税率计算税额。

超额累进税率:把征税对象按数额大小划分为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税率,每个等级分别按该等级的税率计征。

(1)在名义税率相同时,全额累进税率累进程度高,税负重;超额累进税率累进程度低,税负轻。

(2)在级距的临界点附近,全额累进税率会出现税额增长超过税基增长的不合理现象,后者则不存在这种问题。

第九章

1、分析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2、分析税收对居民储蓄的影响。

3、分析税收对投资的影响。

4、供给学派的税收观点有哪些?

5、试述“拉弗曲线”及其经济含义。

1、分析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分析

收入效应:指征税后减少了个人可支配收入,促使其为维持既定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而减少或放弃闲暇,增加工作时间。

替代效应:由于征税使劳动和闲暇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劳动收入下降,闲暇的相对价格降低,促使人们选择闲暇以替代工作。

如果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征税对劳动供给主要是激励作用,促使人们增加工作;如果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征税对劳动供给会形成超额负担,人们可能会选择闲暇替代劳动。

2、分析税收对居民储蓄的影响。

税收对居民储蓄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1)对储蓄的利率所得不征税,只对个人所得征税时,税收对居民只有收入效应。即征收个人所得税时,个人可支配收入减少,个人消费和储蓄水平同时下降。

(2)对储蓄利息征税时,使得当前的消费和未来的消费的相对价格发生了变化,即未来消费的价格变得昂贵了,个人将增加当前消费。于是产生了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收入效应在于,利息征税降低个人收入,收入的减少会使居民降低当前或未来消费。而替代效应是指,对利息所得征税后,减少了纳税人的实际税后收益率,使未来消费变得相对昂贵,从而降低人们储蓄意愿,引起纳税人以消费代替储蓄。

所得税与储蓄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纳为:

⑴税收对储蓄的收入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所得税的平均税率水平,替代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所得税的边际税率高低;

⑵所得税的累进程度越高,对个人储蓄行为的抑制作用越大;

⑶高收入者的边际储蓄倾向一般较高,对高收入者征税有碍于储蓄增加;

⑷减征或免征利息所得税

我国家庭储蓄增长速度很快,税收对储蓄的影响并不明显,因为人们对储蓄的态度还取决于税收以外的很多因素,如居民对未来消费的预期。将提高储蓄的收益率,有利于储蓄。

3、分析税收对投资的影响。

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决定因素,而投资决策是由投资的净收益和投资的成本决定的。

税收对投资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征收企业所得税的税率、税前抵扣和税收优惠等措施影响纳税人的投资收益和投资成本。

替代效应:课征公司所得税,会压低纳税人的投资收益率,如果因此而减低了投资对纳税人的吸引力,导致投资者减少投资而以消费替代投资,即发生税收对投资的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如果征税和提高税率减少了投资者的税后净收益,而投资者为了维持过去的收益水平倾向于增加投资,这是税收对投资的收入效应。

4、供给学派的税收观点有哪些?

三个基本命题

1、高边际税率会降低人们的工作积极性,而低边际税率会提高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2、高边际税率会阻碍投资,减少资本存量,而低边际税率会鼓励投资,增加资本存量。

3、边际税率的高低和税收收入的多少不一定朝同一方向变化,甚至可能朝反方向变化。5、试述“拉弗曲线”及其经济含义。

该曲线阐明了税率、税收收入和国民产出之间的关系。

E点代表的税率,是与生产相结合能提供最大税收的税率。

阴影区是税率禁区。

拉弗曲线的经济含义:

⑴高税率不一定取得高收入,高收入也不一定要实行高税率;

⑵取得同样多的税收收入,可以采取不同的税率,采用低税率可以刺激经济增长;

⑶税率、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理论上应当存在一种兼顾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的最优税率。

我国近年来所提出的开征物业税、房产税等税收对经济运行会产生何种效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