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六章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六章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六章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六章

第六章: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目录:

第一节:从现代到后现代

第二节:后现代主义

第三节:新理性主义

第四节:新地域主义

第五节:解构主义

第六节:新现代

第七节:高技派的新发展

第八节:简约的设计倾向

历年真题:

北京首斗机场三号楼的建筑师是。(10填空)

阿尔瓦罗.西扎是(国名)建筑师。(07填空)

艾森曼曾经对位于意大利科莫的长期进行研究,该建筑的设计者是。(10填空)《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一书的作者是。(06填空)

MVRDV是(国名)建筑师小组的名称。(06填空)

瑞典斯德哥尔摩公共图书馆的建筑师。(10填空)

《建构文化研究》的作者是。(09填空)

路易斯.巴拉干(luis barragan)是(国名)现代建筑师。(03填空)

位于德国维尔布的维特拉家具博物馆(vitra international furniture manufacturing facility and design museum,weil am rhine)的设计者是。(04填空)

20世纪60年代在意大利出现了一种颇具影响力的建筑思潮,它是——

《S M L XL》的作者是——

《建筑的矛盾性与复杂性》一书的作者是。(07填空)

《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10名词解释)

威尼斯学派(12名词解释)

解构主义(06名词解释)

后现代(03名词解释)

妹岛和世(11名词解释)

扎哈。哈迪德(13名词解释)

伊东丰雄(14名词解释?)

第一节:从现代到后现代

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中,建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出现了明显不同于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形成的,并在战后得到广泛传播的现代建筑的思想和实践。在开始十余年里,西方有学者将建筑领域这种新的思潮叫做后现代主义。进入20世纪80年代,建筑界又不断涌现出形形色色的思想,流派和新的探索,以至于很难用一个统一的名称来包容,一般将其作为后现代时期的建筑现象进行考察认识,也有将这些纷繁的建筑现象统称作“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

确切地说,后现代思考开始于西方世界对自身建立的工业文明与现代化模式的全面反思:20世纪60年代,高速发展——》70年代起逐渐凸显的城市问题,环境破坏问题,能源危机问题以及第三世界问题等等,引发了重新思考;现代化力量的扩展削弱了国家,地域和种族间的差异性导致了文化传统的破坏,而对科学和理性的一味崇拜,也造成了对人性,自然与个性的忽视。后现代开始重新关注这种个性与差异性。后现代尽管包含的内容宽泛,但有一个共同的时代特征:对现代主义所建立的形式与思想的统一性开始提出质疑与批判。

就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的种种现象看,建筑的多元化是这个时期的最大的特征,如果说后现代时期所包含的纷繁复杂的建筑思潮与倾向还存在共同性的话,那就是它都始于对现代建筑运动的质疑与批判,(自60年代后期起首先始于西方的,对现代主义思想以及现代建筑发展状况的种种批判)

西方的现代建筑运动在二次世界大战之间达到高潮,以现代派建筑大师的思想与实践为代表所推动发展的现代建筑派,关注大量住宅需求的设计实验,强调建筑的功能作用以及对建筑中新技术,新材料的创造性运用。但这个时期现代派建筑师的作品为数还不多,而且在20世纪30,30年代中叶,由于一些政治因素和官方的介入和支持,如在当时的苏维埃,纳粹德国,法西斯意大利甚至美国,先锋派倡导的现代性被变异成一种特殊的,被称为“新传统”的纪念性风格。更因为德国现代主义阵营的大师流亡国外,现代建筑并未很快在欧洲建立主导地位。到了战后,现代建筑派获得新生命,得到普及和发展。

战后,技术至上的意识形态还演绎出新的未来主义:富勒1968年用一个透明的大穹窿覆盖纽约曼哈顿中心区;Y。弗里德曼1959提出所谓空间城市的未来主义方案。无疑,60年代最引人注目的是高技派代,其代表是英国的阿基格拉姆集团和日本的新陈代谢派。阿基格拉姆的成员设想以强大的建造技术与工业化生产方式应对不断变换的城市需要,新陈代谢派更是将这种设想推向了实践领域。(阿基格拉姆学派亦译“建筑电讯团”或“阿基格拉姆集团”)1960年以彼得?库克(Peter Cook)为核心,为伦敦二建筑专业学生集团为主体成立的建筑集团,他们把使用建筑的人看成是“软件”、把建筑设备看成是“硬件”,是建筑的主要部分。“硬件”可依据“软件”的意图充分为之服务。至于建筑本身,他们强调最终将被建筑设备所代替,因此被看成是“非建筑”(Non-Architecture)或“建筑之外”(Beyond Architecture)。阿基格拉姆学派反对传统、反对专制、反对任何形式的束缚,提倡自由,对技术抱着乐观的态度。插入式城市:阿基格拉姆派建筑师库克于1964年设计了一种插入式城市,这是一幢建筑在已有交通设施和其他各种市政设施上面的网状构架,上可插入形似插座似的房屋或构筑物。它们寿命一般为40年,可以轮流地每20年在构架插座上由起重设备拔掉一批和插上一批。这也是他们对未来高科技与乌托邦时代城市的设想。新陈代谢派(Metabolism)在日本著名建筑师丹下健三的影响下,以青年建筑师大高正人、植文彦、菊竹清川、黑川纪章以及评论家川添登为核心,于1960年前后形成的建筑创作组织。他们强调事物的生长、变化与衰亡,极力主张采用新的技术来解决问题,反对过去那种把城市和建筑看成固定地、自然地进化的观点。认为城市和建筑不是静止的,它像生物新陈代谢那样是一个动态过程。应该在城市和建筑中引进时间的因素,明确各个要

素的周期(Cycle),在周期长的因素上,装置可动的、周期短的因素。1966年,丹下健三完成了山梨县文化会馆。它较为全面地体现了新陈代谢派的建筑观。)

这些高技派建筑师们真正的热情最终都投入到了如何运用现代技术建立城市巨型结构的空间时代形象上,无论是R.赫隆所谓的行走式城市,P.库克的插入式城市,还是菊竹清训所谓的海上城市。巴黎国立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显然是阿基格拉姆派城市巨型结构的一次建筑实验。

20世纪60年代初,建筑设计已经明显地体现出对现代主义理解的分化状态——“重理”和“偏情”,以小沙里宁,乌特松和沙龙等人为代表,其作品高度的形式表现与功能结构的合理性同样重要。但无论是强调逻辑还是赞赏表现,在理性精神或形式创造的作用被强化的同时,现实中的复杂性与人的需要却被忽视了;而一些风格的模仿更是造成现代建筑广泛传播所带来的场所性及地方特色失落的直接原因。

毫无疑问,现代主义的理想在在战后城市发展的实践中所带来的种种城市问题是人们对其产生质疑的最大理由。二次世界大战之间成立的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于1933年制定的,以“功能城市”思想为核心的雅典宪章,直接影响了战后欧洲众多城市有关重建,更新或开发的规划实践。主要源于从柯布西耶的“光明城市”构想所制定的雅典宪章,形成了以居住,娱乐,工作和交通四大功能来理解城市结构的规划思想,其实质关注的是功能秩序和生产合理化。结果带来城市中简单,死板的功能分区,也带来单一类型的城市居住方式。

印度的昌迪加尔和巴西的巴西利亚,这两个规划都是在柯布的直接参与或影响下(科斯塔)付诸实施的。(补充:1922年柯布发表《明日城市》,并同年提出“300万人口的现代城市”;1925年提出“巴黎中心区改建”方案;1931/1933推出了“光明城市”模式,强调用技术手段来引导人口的集中,形成以高层建筑为主体,拥有大片绿色空间的现代城市空间结构模式;1933CIAM提出了一个现代城市规划大纲-《雅典宪章》,光明城市的提出在30年代,而真正实施这一理念实在1956年的印度昌迪加尔)

当上述种种弊端不足呈现时,一批批判现代主义的声音在20世纪50,60已经出现:50年代末,从国际现代建筑协会中分离出来的第十次小组(TEAM X)已经十分尖锐地揭示了功能城市规划思想的不足:第十次小组的成员开始用居住与城镇的归属感问题来重新理解城市。代表人物,英国建筑师史密森夫妇以一种更接近现象学的分类方法提出了房屋,街道,区域和城市的概念,以之与功能城市的四大功能分区概念相对抗。第十次小组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荷兰建筑师A.范.艾克从更深层次批判现代建筑消除了“风格”和“场所感”,无法满足社会多元化生活。

路易斯.康:这一时期个别建筑师的设计实践由于显现了与现代建筑运动不尽相同的策略而被看作建筑走向后现代的重要转型任务。美国建筑师路易斯.康是最具影响力的。尽管康……但在康的设计创作中,非现代主义因素直接表现为他对历史的兴趣与对形式意义的重新理解上。古典传统的建筑与中世纪的历史建筑都可能成为他设计创作的形式来源。与前辈现代派建筑师不同的是,康超越了建筑形式依据建造技术与功能需要的逻辑关系,提出了形式本身存在的独立性与精神意义,并重新思考建筑的历史地位。这些思想在索尔克生物研究所(1959-1965)体现。他与历史独特的对话方式引领了一种超越现代主义的设计思想,使得建筑形式本身所能建构的意义得到关注。他的思想与实践对于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有很大影响。

20世纪60年代,在不到十年里出现的几部理论著作应该说是对现代建筑运动进行公开而严肃反击的开始:

美国城市理论家J.雅各布斯1961年出版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书中对柯布西耶为代表的功能城市的规划思想公开挑战,甚至对在这之前包括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在内的近代种种工业化城市的规划思想提出批判。她不回避城市的发展变迁与资金投入和金融运作有直接

关系这样的现实问题,但她最尖锐批驳的是,建筑师和规划师的规划理念完全无视城市原有的邻里关系和对地域性的历史资源的研究,她通过对自己居住的纽约街区街道空间各种可能的多样性与活力的挖掘,与新规划的建成的低收入社会住宅区相比,后者由于街道生活被抹杀而显得死气沉沉。他指出,被现代建筑师忽视的那些隐藏在街道中的秩序包含了丰富多样的都市生活包括日常生活的模式和人际关系网络。对于这些城市现存价值的保持才是规划中极为关键的。

1966年出版的两部著作可以说是战后建筑发展观念性转变的更重要的标志:一部是美国建筑师R.文图里所著的《建筑的矛盾性与复杂性》,另一部是欧洲意大利建筑师A.罗西所著的《城市建筑》。文图里着眼于建筑本身的设计范畴,批判现代建筑的技术理性排斥了建筑所应包含的矛盾性与复杂性,提倡要向历史吸取经验。而罗西更关注于揭示技术决定论者对城市历史的破坏作用,提出了城市中的建筑需要融入历史,城市形态和记忆来诠释。虽然两者是在不同的文脉环境中形成各自的批判性和设计途径,但他们都共同促进了对历史价值的回归,显现了对建筑回归历史的社会责任。现代建筑运动明确地以摆脱历史的途径获得其自身的历史地位,而文图里和罗西的理论鼓励了以后的一批建筑师抵抗现代建筑的理性主义,重新审视历史的价值,并获得了尊重地方传统和城市文脉的建筑设计时间的成果和经验。

1969年埃及建筑师H.法赛发表《为了穷苦者的建筑》——》可以看出,关怀地域特征称为60年代以后…..

对历史与地域特征的价值回归也促进了对历史建筑与城市历史环境的极大关注。20世纪70年代以后:一方面以建筑理论家柯林.罗的著作《拼贴城市》为代表的理论学说,建立了一种重新认识城市的崭新理念;另一方面,西方国家历史建筑遗产保护逐渐成为城市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如意大利建筑师C.斯卡帕,他以独特方式将传统手工艺与历史元素纳入现代设计,并出色完成了诸多历史建筑改造设计---1956-1964,维罗纳古城堡中的中世纪博物馆改造设计。//20世纪70年代由T.库哈斯规划的阿姆斯特丹附近的阿尔麦尔,整个新区既是现代的,又有宜人的建筑与步行街尺度,尊重了荷兰传统生活方式。

从强调技术与理性转向对人文关怀的后现代时期,,,,1972年,文图里的又一部著作《向拉斯维加斯学习》发表,呼吁建筑师关注商业文化景观。///F.盖里为自己在圣。莫尼卡的自宅所做的改建,以“废料建筑”的形象大胆改变着现代建筑固有形式概念/////相比之下一些建筑师放弃了形式的先入为主,进而转向对建筑社会性的关注:英国建筑师R.厄斯金设计的拜克墙低租金社会住宅综合体,比利时建筑师L.克罗尔设计的鲁汶大学医学院住宅楼,二者都让业主使用者参与.荷兰建筑师N.哈布拉肯—》“支撑体系大众住宅”

20世纪70年代初,荷兰结构主义学派的实践探索也开始了建筑形式创造的新思维,结构主义学派以范.艾克和H.赫茨伯格为代表,同样充满社会人文关怀,认为建筑师的任务并不是提供任何现成结论,而应提供空间框架,最终由使用者自己选择,占有并呈现特征,结构主义学派最著名的实例就是赫茨伯格设计的在荷兰的中央贝赫保险公司大楼。

高技派传统仍在延续,这一时期的建筑师对技术的热情已经不再投入到制造巨型结构的幻想中,而是转向通过技术手段解决各种建筑使用问题的设计创造。如英国建筑师N.福斯特的建筑,利用大空间组织建立了自然调节高层建筑室内气候的设计模式。1980年代引起轰动的努维尔设计的巴黎阿拉伯世界研究中心卓越的立面形式:高度技术与高度感人融合。

后现代时期的建筑状况总体上呈现出更多的人文关怀。

一、后现代主义

1.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基本概念:

西方建筑界出现的所谓后现代主义是指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由部分建筑师和理论家以一系列批判现代建筑派的理论与实践而推动形成的建筑思潮,有其自身发展的特点。后现

代主义真正被广泛关注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这是因为更多的理论著作的出现,以及一系列对现代主义原则离经叛道的建筑作品的出场。到80年代,它被描述为一种乐于吸收各种历史建筑元素、并运用讽喻手法的折衷风格,因此,它后来也被称作后现代古典建筑或称作后现代形式主义(Postmodern-formalism)美国是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中心

2.三大理论倡导者

(1)罗伯特·文丘里(美国建筑师)。

他反对密斯·范·德·罗的名言“少就是多”,认为“少就是厌烦(Lessisbore)”。主张用两个方面的元素来丰富建筑:①历史建筑因素②美国的通俗文化

他在著作《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In Atchitecture ,19 66年)中提出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原则。

《向拉斯维加斯学习》(1972年)中强调了后现代主义的戏谑成分和对于美国通俗文化的新态度,主张激进的折中主义。

这两本书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宣言。

代表建筑作:费城母亲住宅、费城富兰克林故居、伦敦国家美术馆等。

(2)罗伯特·斯坦因(RobertStein)美国建筑家

从理论上把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加以整理,分门别类,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他在《现代古典主义》(Modeill Classicism)一书中完整地归纳了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理论依据,可能的发展方向和类型,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重要奠基理论著作。

(3)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Jencks)美国作家、建筑家

1977年发表的《后现代建筑语言》,体现价值多元的后现代建筑要点“就是他本身的两重性”------“双重译码”

3.后现代主义建筑代表作

(1)宾州栗子山文丘里母亲住宅(1962)

设计人:文丘里与劳奇

(2)意大利广场(圣·约瑟夫喷泉广场)(1975年)

设计人:C·摩尔

(3)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总部大楼(1978年)

设计人:P·约翰逊

(4)波特兰市市政厅(1980年)

设计人:格雷夫斯,还有海豚旅馆与天鹅旅馆

(5)奥地利维也纳旅社(1976年)

设计人:H.霍莱因(奥地利建筑师)

(6)德国斯图加特州立美术馆扩建工程(1982年),

设计人:J.斯特林

(7)筑波市政大厦(1979年)

设计人:矶崎新

4.后现代主义在建筑创作实践当中的共同特征

(1)回归历史,喜用古典建筑元素

(2)追求隐喻的设计手法,以各种符号的广泛使用和装饰手段来强调建筑形式的含义及象征作用

(3)走向大众和通俗文化,戏谑地使用古典元素

斯特恩将这样一些后现代建筑的特征总结为“文脉主义”、“引喻主义”、“装饰主义”

二、“新理性主义” (威尼斯学派)

1.基本概念

也称“坦丹扎学派”,20世纪60年代后期兴起,中心在意大利,后向欧洲其它国家扩展,代表人物是意大利建筑师、建筑理论家A·罗西。

新理性主义运动要寻找的是:一种基于文化与历史的发展逻辑来建立的、合乎理性的建筑生成原则。

产生背景:(1)早在20世纪20年代,欧洲现代建筑运动方兴未艾,意大利也涌现了一批积极探索者,与柯布为代表的激进的先锋派建筑时所持主张不同的是,他们想把意大利古典建筑的民族传统价值与机器时代的结构逻辑进行新的更具理性的综合,这就是以G.特拉尼为代表的,被称为意大利理性建筑运动的7人小组的基本思想。60年代开始的新理性主义运动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那一时期的思想理论发展起来;(2)60年代末反叛文化浪潮,一方面多元化,另一方面彷徨,在此危机中建筑界又开始呼唤向传统职业价值学习的回归,以A.罗西和G.格拉西为代表的意大利理性建筑师开始“回归秩序”的建筑探索。

新理性主义的兴起以两部重要的理论著作的发表为标志。一是以1966年罗西的《城市建筑》,另一部是格拉西的《建筑的结构逻辑》,在他们的理论中,回归秩序的途径就是引用类型分析方法,其中以罗西的类型学理论最有影响。罗西的类型学方法与以往有所不同,他超越了一般关于建筑性质特征的识别与认同的讨论,而是把建筑现象归源于人类普遍的建筑经验的心理积存。罗西认为,建筑的本质是文化的产物,建筑的生成联系着一种深层结构,而这种深层结构存在于由城市历史积淀的集体记忆之中,是一种“集体无意识”,它隐藏了共同的价值观念,具有一种文化中的原型特征。这就是他对类型的理解。

基于这样的认识,罗西认为,城市的建筑可以简约到几种基本类型,而建筑的形式语言也可以简约到几个最典型的,简单的几何元素;但这些基本类型和典型元素存在于历史形成的传

统城市建筑中,是从这些建筑中抽取的。从罗西看来,传统的城市建筑潜藏着一些历史积淀形成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决定着这个城市所有建筑的形式特征。

(1)圣.卡塔多公墓:1971年,罗西设计,是他类型学理论的一次典型实践。从中可看出,罗西的类型学方法有着两个关键的特征:一方面他立足于抽象和形而上的概念,试图建立一种绝对的,普遍而永恒的建筑形式原则;另一方面,罗西又极为强调与一项设计任务相关的具体历史环境,立足于对传统建筑的学习和理解,从历史文化的积淀中形成对类型的认识,以寻找形式创造的依据。

对罗西来说,类型研究的一个关键就是去揭示建筑对于城市历史的依存关系,这在他著名的《城市建筑》一书中充分论述,他站在城市历史主义的立场,认为建筑应存在于城市发展的历史逻辑中(城市与建筑的历史关联)。因此建筑形式的自然法则可以通过城市中建筑类型的研究获得。

(2)米兰的格拉拉公寓(1970-1973年)

设计人:A·罗西

(3)为1980年威尼斯双年展设计的水上剧场(1979)是其又一代表作。

(4)罗西后期的作品日渐显出了对更丰富的材质与构造的追求以及对地方历史的更戏剧性的提炼: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设计的博尼芳丹博物馆(1990-1994)

建筑师及理论家格拉西也是这场运动中颇有建树的任务,他的著作《建筑的逻辑结构》是倡导新理性主义思想的又一力作。

新理性主义的探索还包含了意大利以外的一些重要的建筑师:在瑞士南部的提挈诺地区,几十年来,这里一直活跃着一支尝试将历史传统与现代建筑结合的建筑探索队伍,形成了所谓的提挈诺学派。20世纪70年代以来备受关注的瑞士建筑师M.博塔就是这个学派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70年代,博塔从一系列的独立住宅设计中逐渐建立了自己在建筑界的影响。一方面,博塔致力于以类型学的方法从历史中寻找建筑形式的逻辑表达,另一方面,他的作品也大都是由纯粹的几何体组成,体现着一种强烈的秩序感和古典精神。博塔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回应历史的策略是更多地关注提挈诺地区的地域性历史文化特征,他“回归秩序”的途径是喜用单个完整的几何体,以减法的方式处理内部空间,建立建筑自身的完整建筑。

(1)在圣.维塔莱河旁的住宅是博塔形成自己建筑道路的第一个重要作品,棱柱体和圆柱体在他以后的系列住宅世界中一直出现

(2)卢加诺的戈塔尔多银行:博塔在许多城市公共建筑的设计也体现出同样的思想与策略

(3)1995年落成的美国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

新理性主义的探索在德国也有相应。建筑师O.M.昂格尔斯:(1)马尔堡市利特街的住宅(2)法兰克福旧宅改建的博物馆

除此之外,新理性主义运动还有两位颇受关注的人物:卢森堡建筑师R.克里尔和L.克里尔:L.克里尔所做的:卢森堡市中心规划;R.克里尔所著的《城市空间》

毫无疑问,新理性主义运动的核心:是抵抗功能主义和技术至上的现代工业化城市及其建筑,试图将建筑重新返回到城市历史文脉中,并以类型学的方式建立一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建筑形式原则,以保持城市历史与建筑艺术的延续性。///新理性主义强调历史,但主要关注建筑的深层结构,与后现代建筑中引用历史符号不同。评价:但从实际看,新理性主义的类型学方法和抽象概念更适合作为一种理解城市与建筑的途径而不是一种普遍使用的建筑实践原则。

2.代表著作及理论

(1)格拉希的《建筑的结构逻辑》。

(2)A·罗西的《城市建筑》(1966年),揭示了建筑对于城市历史的依存关系。

在这两部著作中指出回归秩序的途径就是引用从类推法而产生的类型分析方法。

3.代表人物:罗西、博塔

4,代表作品,,,,

三、新地域主义

1.基本概念

是一种分布广泛、形式多样的建筑实践倾向,这些实践有一个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努力目标,那就是建筑总是联系着一个地区的文化与地域特征,应该创造适应和表征地方精神的当代建筑,以抵抗国际式现代建筑的无尽蔓延。

现代建筑日渐国际化的趋势和“国际式”风格的无限蔓延甚至拙劣模仿,带来了建筑文化的单一化和地方精神的失落。--》对建筑地域性的关注逐渐成为自觉意识,并且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新地域主义的倾向就是这一文化反思在建筑领域的直接反映。///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新地域主义实践首先是任何权威性设计原则与风格的反抗,它关注建筑所处的地方文脉和都市生活现状,(比后现代主义所提倡的文脉主义要表现得更为全面和深刻,后现代建筑师往往是将传统的形式作为符号,从历史中抽取出来用于新的建筑中)而新地域主义则是关注于那些试图从场地,气候,自然条件以及传统习俗和都市文脉中去思考当代建筑的生成条件与设计原则,使建筑重新获得场所感与归属性。

20世纪70年代后期,西班牙建筑界人才辈出///西班牙新地域主义的真正活跃是70年代开始的,至80年代已出现了像J.R.莫奈奥这样的优秀建筑师

马德里建筑师莫奈奥自70年代开始的实践活动已使他成为西班牙地域主义活动的活跃人物。(1)马德里银行大楼1973-1976

(2)国家罗马艺术博物馆

在葡萄牙——A.西扎,西扎的智慧,在于他能把对场所精神特有的敏感性同创造富有力度的现代建筑的才能融合在一起,他设计的作品总是既像环境中的自然组成,又显然赋予环境以新的生命。外形简洁,外墙光洁的建筑体量,极其灵活地穿插在起伏的自然地貌或错综的城市脉络中,这就是西扎作品最突显的特征。

(1)加利西亚当代艺术中心:是西扎为西班牙圣地亚哥市设计的艺术博物馆。

新地域主义的设计策略显现出了极为广泛的灵活性和综合性特征。但也不难看出新地域主义绝不是指那种仅仅吸取本土经验的建筑实践,他总是既响应场所精神,同时又积极地为本土文化建立新的时代品质。新地域主义对“国际式”的抵制并非意味着对现代建筑的全然排斥,而是以某种方式转换它,以建立一种新的综合。西扎的作品明显受到现代建筑语言的鼓舞,但它们同时又证明了理论家弗兰普顿所揭示的地域主义所隐含的一个辩证的特征,即它们是“已扎根的价值观念和想象力结合外来文化的范例,自觉地去瓦解和消化世界性的现代主义”。

荷兰建筑师A.阿尔伯兹和M.凡.胡特设计的位于阿姆斯特丹的NMB银行总部

美国建筑师A.普雷多克,被誉为“土坯建筑师”,设计“奈尔森美术中心”

一些自60年代起就相当活跃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建筑师,正是因为其探索具有地方精神的现代建筑的出色实践而越来越受到关注:墨西哥的L.巴拉干;斯里兰卡的G.巴瓦;埃及的H.法赛;马来西亚的杨经文以及印度的C.柯里亚和B.V.多西

墨西哥的L.巴拉干:其建筑都是由大块冼练的几何形组成,着以高亮度的,魔幻般的鲜艳色彩,并与水组合成一体,包含在浓郁的绿化之中,传达着一种具有浓重墨西哥风情的诗意的人工环境。巴拉干最著名的作品是艾格斯托姆住宅,迈耶住宅

印度建筑师柯里亚:甘地纪念馆///斋普尔市博物馆

马来西亚的杨经文自宅——“双顶屋”; B.V.多西:桑迦的事务所;侯赛因-多西画廊

新加坡林少伟:吉隆坡的中心广场;C.佩里(阿根廷裔美国人):马来西亚吉隆坡的双塔大厦; 芝柏文化中心:意大利建筑师R.皮亚诺

80年代K.弗兰普顿发表的论述“批判的地域主义”, 弗兰普顿这样总结了批判地域主义的七个特征:1.在坚持批判态度的同时并不拒绝现代建筑带来的进步,但其片段性和边缘性特征已经远离早期现代建筑规范化的理想与幼稚的乌托邦色彩;2.这种倾向关注“场所——形式”的关联性认识到一种有边界的建筑,即建筑总是生成于特定的环境;3.建筑设计注重“建构的事实”,而非将建筑沦为舞台布景;4.关注建筑如何回应特地场地的因素,如地形、气候与光的特征,反对存在着一种“普世文明”的趋向;5.关注视觉之外的建筑品质,如温度、湿度、空气流动以及表面材料对人体的影响;6.反对感情用事的模仿乡土建筑,而要寻找乡土建筑的转译方式,要在世界文化的背景中培育具有当代特征的地方精神;7.这种倾向可以在摆脱普世文明理想的文化间隙中获得繁荣。

批判的地域主义这个该你强调的也是这种“再创造的能力”

2.建筑特征

(1)适应地方气候。

(2)利用地方资源。

(3)吸取地方传统建筑经验或形式。

(4)对任何权威性设计原则与风格的反抗。

(5)关注建筑所处的地方文脉和都市生活状况。

(6)试图从场地、气候、自然条件以及传统习惯和都市文脉中去思考当代建筑的生成条件和设计原则。

(7)使建筑重新获得场所感和归属性。

(8)既响应场所精神,又积极为本土文化建立新的时代品质。

3.代表人物:莫奈奥、A·西扎、柯里亚、杨经文、多西、R·皮亚诺

4.代表作品

(1)马德里银行大厦(1973年)设计人:马德里建筑师莫奈奥

(2)国际罗马艺术博物馆(1980年)设计人:莫奈奥

(3)西班牙圣地亚哥市艺术博物馆(1993年)设计人:A·西扎(葡萄牙建筑师)

(4),斋普尔市博物馆(1990年)设计人:柯里亚(印度建筑师)

(5)马来西亚建筑师杨经文的自宅(1984年)

(6)侯赛因—多西画廊(1995年)设计人:多西

(7),芝柏文化中心(1998年)设计人:R·皮亚诺(意大利建筑师)

四、解构主义

20世纪80年代后期,西方建筑舞台上又出现了一种很具有先锋派特征的,被称为解构主义的新思潮,并成为建筑界关注的新焦点。这一思潮的名称有两个来源:一是来自法国哲学家J.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哲学,还有一个来自20实际20年代俄国的先锋派构成主义

从总体上可以说,解构主义是一个具有广泛批判精神和大胆创新姿态的建筑思潮,它不仅质疑现代建筑,还对现代主义之后已经出现的那些历史主义或通俗主义的思潮和倾向都持批评态度,并试图建立起关于建筑存在方式的全新思考

解构主义作为一种新思潮的兴起与两项重要活动与此密切相关:

一是在1988年的6月至8月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一个名为“解构主义建筑”的7人作品展,参展的7位建筑师分别是美国的F.盖里和P.艾森曼、法国的B.屈米、英国的Z.哈迪得、德国的D.李伯斯金、荷兰的R.库哈斯以及奥地利的蓝天设计小组。威格利称,这是一场新的运动,“一场纯净形式的梦想已全然被打破的运动”。

另一重要活动是在同年的7月,在伦敦德尔泰勒美术馆举办的一个名为“建筑与艺术中的解构主义”的国际研讨会,这个研讨活动及其相应的专辑也是将同一些作品和人物推向公众,以揭示一种全新的建筑观念正在形成。所不同的是,纽约7人展的主办人声称解构主义建筑与哲学中的解构主义无关,而在伦敦的研讨会上,解构主义哲学却成为讨论这一建筑新思潮直接的理论话题。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1)法国建筑师屈米

思想基础: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福柯的后现代哲学。

代表实例:巴黎拉维莱特公园(1982-1989):“点”的系统——红色立方体小品建筑,“线”的系统——道路系统,“面”的系统——,公园设计实际上是“点”,“线”,“面”三个迥然不同的系统的叠合。每个系统自身完整有序,但叠置起来就会相互作用。它们的相遇有可能造成彼此冲突,也有可能相得益彰,还有可能相安无事。屈米的策略是,先建立一些相对独立的,纯净几何方式的系统,再以随机的方式叠合,迫使它们相互干扰,以形成某种“杂交”的畸变。

(2)美国建筑师彼得·艾森曼

早在70年代初,作为“纽约五人”的一员受关注////艾森曼反复探索一种从立方体框架中演绎出来的L形几何结构,1978年他设计的11a号住宅就是这一几何结构的典型操作。11a 号住宅又称福斯特住宅,1978年,它以一系列的L造型为基调;////艾森曼80年代引起广泛关注的作品是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维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1985-1989///哥伦布会议中心,1989-1992艾森曼又一个重要作品////艾森曼又一个作品辛辛那提大学设计,建筑,艺术与规划学院大楼

(3)荷兰建筑师R. 库哈斯

?库哈斯也被看作是解构主义思潮的一位中坚人物,而他最关注的是大都市问题的研究。

?1975年组建了大都市建筑事务所(OMA)

?1978年他出版了一本分析大都市文化如何影响建筑的著作:《颠狂的纽约:关于曼哈顿的回顾性宣言》

?1983年,OMA事务所在巴黎拉维莱特公园的设计竞赛

?库哈斯第一个引人关注的实施作品是海牙国立舞剧院(1984-1987)

?进入20世纪90年代,库哈斯以更多的理论著作与都市实践而成为世界关注的人物。

1995年出版的《广普城市》(赖特是广亩城市),由于他对大都市的认识与思考

作出了独一无二的贡献,获2000年普利策奖

(4)柏林建筑师D.李伯斯金:柏林犹太人博物馆

相对而言上述的建筑师比较关注哲学或试图将建筑纳入深层的人文思考,而下面的则更关注建筑形式与空间语言的全新创造

(5)Z.哈迪德:她的建筑创作较多的是对建筑形式与空间可能性的再探讨,并在这个领域有独特的创见。

思想来源:俄国构成主义派,库哈斯城市思想,计算机技术应用。

代表实例:第一个产生影响的作品:香港山顶俱乐部设计(1983),第一个建成作品:维特拉消防站(1993),东京札晃餐厅

(6)蓝天组:设计组成立于1968年,由W·普瑞克斯和H·斯维琴斯基组成,以维也纳为基地。

?代表实例:屋顶加建(1983-1989),汉堡天际线大楼。

(7)结构主义思潮中最具有形式创新精神的美国建筑师F.盖里

维特拉家具设计博物馆

巴黎美国中心,布拉格的尼德兰大厦,威斯曼艺术博物馆,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

1.基本概念

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是从“结构主义”(constructionism)中演化出来的。它的形式实质是对于结构主义的破坏和分解。

从哲学意义上来讲,解构主义早在1967年前后就已经被哲学家贾克·德里达(JacquesDerrid a)提出来了,但是作为一种设计风格的形成,是80年代以来的事情。解构主义建筑师将周围日益纷杂、疯狂甚至走向自我毁灭的世界反映到建筑形式当中。

从字义来看,解构主义是指对于现代主义、国际主义的正统原则与正统标准的否定和批判。

从实质来讲,解构主义从来没有像20年代俄国的结构主义,1918~1928年的荷兰的风格派,或者1919—1933年德国包豪斯设计学派那样成为一个运动的根源,更没有现代主义、国际主义那种控制世界几十年之久的力量。它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个人性、表现性等特点。

2.建筑特征

(1)无绝对权威,个人的,非中心的。

(2)恒变的,没有预定设计。

(3)多元的,非同一化的(反二元对抗,反非黑即白的理论),破碎的,凌乱的,模糊的。

解构主义建筑理论的中心内容之一就是“建筑的主要问题是意义的表达”建筑传达的意义并

不可靠,一个符号有时候会传达不同的几个意义。

3、代表人物: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伯纳德·屈米Bernard Tschu—mi、彼德·埃森曼P eter Eisenman、扎哈·哈迪特Zaha Hadid、丹尼·雷柏斯金Daniel Liberskind、库柏·辛门布劳CoopHimmelblau等人。

其中伯纳德·屈米把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引入建筑理论。他认为应该把许多存在的现代和传统的建筑因素重新构筑。

而弗兰克·盖里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解构主义的建筑设计家。

4.解构主义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1)关注哲学,试图将建筑纳入深层的人文思考

①伯纳德·屈米

1982年,拉维莱特公园,一个不和谐的几何叠加系统。

②彼德·埃森曼

1978年,lla号住宅(福斯特住宅)

1985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维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

1989年,哥伦布会议中心;

阿洛诺夫设计与艺术中心。

③荷兰建筑师R·库哈斯,

1984年,海牙国立舞剧院

④柏林建筑师D.李伯斯金

1989年,柏林犹太人博物馆

(2)关注建筑形式与空间语言的全新创造

①伊拉克建筑师哈迪

1983年,香港山顶俱乐部,“反重力的爆炸性空间”;

1993年,维特拉消防站,由一系列不稳定、不规则的元素构成室内空间;

②蓝天设计组,1983年,屋顶加建

③美国建筑师F.盖里

倾向于从感性出发,以艺术家的敏感把握时代精神,颠覆了古典传统,在文化上反叛,在形式上革新。

1987年,维特拉家具设计博物馆

1994年,布拉格尼德兰大厦

毕尔巴鄂古根汉姆博物馆

解构主义挑战了形式与功能的逻辑关系;挑战了符号与意义传达的必然性、挑战了一种形式与一种意义的对应关系,是一种更加多元的设计策略。

同时体现在艺术上的前卫姿态,证明了西方建筑艺术试图不断走向形式突破的创新传统。

五、新现代主义

1.基本概念及建筑特征

新现代主义是坚持现代主义思想,同时对早期现代主义的局限性进行改良、发展和完善。较之现代主义,新现代主义具有更为客观的、冷静的、多样的、成熟的、非教条的特征。新现代主义者们坚持现代主义理性和功能化,但同时又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进行重新诠释。

新现代主义在坚持现代主义核心的前提下,吸收类型学、构成主义,甚至环境心理学、行为空间以及生态理论、资源理论等多方面思想,即可成为全面地、整体地解决建筑设计面临的新老问题的一把钥匙。

新现代主义建筑师在使他们的建筑达到功能要求,并为进一步达

到社会的需要而操心。

新现代主义与其说是一种风格,不如说是一种方法。形式最终作为一个结果而不是目标呈现出来,形成一种自律的造型风格。

2.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1)约翰·海杜克

1966年,住宅10,关于空间与形式的抽象试验。

(2)彼得·埃森曼

住宅I,住宅Ⅱ,将形式的结构逻辑区别于功能与技术要求下的结构逻辑。

(3)麦克尔·格雷夫斯

1967年,汉索曼住宅,

1969年,贝纳塞拉夫住宅,按照勒·柯比西耶几何秩序的方式来形成建筑形式与空间格局。

(4)理查德·迈耶

1965年,史密斯住宅,通体洁白,由明显的几何形体构成,具有清晰的形式逻辑关系;

1980年,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的海尔艺术博物馆,建筑呈现了更复杂的形体组合和更丰富的内外空间;

1985年,格蒂中心,建筑群落的组织与环境完美结合。

(5)贝聿铭

1981年,巴黎卢浮宫扩建。

(6)日本建筑师桢文彦、黑川纪章、矶崎新、安藤忠雄,他们自觉将现代建筑的设计原则及设计语言与日本城市文脉、传统精神联系在一起,创建了受到世界赞誉和认同的日本现代建筑的独特景观。

六、高技派的新发展

1.基本概念及建筑特征

60年代的高技派,一方面表现为积极开创更复杂的技术手段来解决建筑甚至城市问题;另一方面表现为建筑形式上新技术带来的新美学语言的热情表达。

70年代之后的高技派呈现出新的特点:

(1)以新技术手段创造性地解决建筑问题以及表现独特建筑美学的尝试。

(2)不再坚持技术的主导作用,而是更加关注如何拓展建构语言,如何使建造方式更加精良。

(3)在人文关怀建筑思潮的影响下表现出对环境、生态、文化历史的思考。

(4)复杂的外形下,具有高度完整性和灵活性的内部空间。

(5)注重建筑部件的高度工业化、工艺化,从而显示建筑的工业技术含量。

(6)热衷于结构的外露,热衷于插入式舱体的使用。

2.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1)R.罗杰斯

1978年,伦敦劳伊德大厦,减弱了文化上的反叛,多了建造技术的精美追求;

1989年,欧洲人权法庭,

1990年4月,频道电视台总部。

他常常把服务设施和交通体安排在建筑物之外,创造出室内无障碍的空间效果,并频繁使用张力结构。

(2)英国福斯特,认为反技术如同向文明宣战一样站不住脚,认为建筑是产品,主张采用先进的大跨度结构。

1965年,信托控股公司;

1974年,塞恩斯伯里视觉艺术中心;

1979年,香港汇丰银行新楼;

1980年,雷诺公司产品配送中心。

(3)英国建筑师N.格瑞姆肖

1984年,牛津滑冰馆;

1988年,金融时报印刷厂;

1992年,塞维利亚世界博览会英国馆。

(4)英国建筑师M.霍普金斯

1984年,苏拉姆伯格研究中心。

(5)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

1987年,巴黎阿拉伯世界研究中心

(6)西班牙建筑师S.卡拉特拉瓦

1992年,埃拉米洛大桥;

1994年,法国里昂郊区萨特拉斯车站。

七、简约的设计倾向

1.基本概念

简约是对现代建筑的继承和发展,又称“新简约”、“极少主义”、“极简主义”。都是以尽可能少的手段与方式感知和创造,即要求去除一切多余和无用的元素,以简洁的形式客观理性地反映事物的本质。

简约符合20世纪纷繁的艺术世界中从具象到抽象的艺术趋势,试图以最有限的手段创造最强劲的视觉冲击。

2.建筑特征

(1)空间的开放性与连续性。

(2)建筑的线性和逻辑性。

(3)对传统建筑形式和观念的突破。

(4)洁白墙体上光与影的丰富变化。

(5)融人现代美学和地区文化的相互作用。

(6)对建筑形式、元素和方式的简化。

(7)追求建筑整体性地表达,强调建筑与场所的关系。

(8)重视建筑材料的表达。

(9)对大面积表面构造的重视。

3.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1)英国建筑师J.鲍森,

1995年,纽约麦迪逊大街CK分店。

(2)美国建筑师彼得·马里诺

1996年,纽约阿玛尼时装店,简洁的白色盒体形象。

(3)葡萄牙建筑师德·穆拉

1989年,波尔图文化中心;

1995年,阿威罗大学地学系馆。

(4)奥地利建筑师鲍姆施拉格和厄伯勒

1998年,BTV银行商住综合楼;

1995年,格拉夫电力公司办公楼扩建。

(5)瑞士建筑师赫佐格和德·默隆

1994年,沃尔夫信号楼;

1992年,戈兹美术馆;

1997年,法国鲁丁住宅;

1998年,美国加州多米纳斯酿酒厂;

2000年,伦敦塔特现代美术馆。

(6)瑞士建筑师P.祖姆

1996年,阿瓦尔斯镇温泉浴场;

1997年,奥地利布列根兹美术馆。

(7)瑞士建筑师组合吉贡和古耶

1992年,克什纳博物馆、苏黎世铁路转换站;2002年,卡尔克瑞斯考古公园。

(8)西班牙建筑师A·C·巴埃萨

1998年,西班牙马洛卡岛高技术中心。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讲稿(图片版)

外国建筑史 第二部分近现代史部分 第十节资产阶级革命至19世纪上半叶的西方建筑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建筑:革命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缺乏创造新文化的自觉性,把法国宫廷倡导的古典主义文化当作榜样。 (一)古典主义代表——王室建筑师克里斯道弗·仑 1、伦敦的重建。 2、设计修建了一批伦敦的教区小教堂,其钟塔构图很成功。 3、圣保罗大教堂,体现唯理主义理论原则,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纪念碑。 (二)帕拉第奥主义 18世纪中后期,在英国的庄园府邸中流行的建筑风格,追求豪华、雄伟、盛气凌人风格与追随意大利文艺复兴柱式规范和构图原则的大型公建,忽视使用

功能,缺乏创造性和现实感。因为其是深受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师帕拉第奥的影响,所以称做“帕拉第奥主义”。 代表建筑有:坎德莱斯顿府邸 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一)启蒙主义的“理性”与唯理主义的“理性”不同 启蒙主义建筑理论的核心——批判的理论,认为合乎理性的社会是“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的社会,宣传唯物主义和科学。 (二)代表作品 1.波尔多剧院,标志着马蹄形多层包厢式观众厅的成熟。 2.巴黎万神庙,又叫圣什内维埃夫教堂,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最大的建筑物,启蒙主义的重要体现者。 (三)以列度、部雷为代表的激进建筑师,力求标新立异,表现了昂奋、狂热的激情和昂扬的英雄主义。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体现资产阶级高亢激昂的斗争热情和英雄主义的建筑风格。 代表作品:部雷和他设计的牛顿纪念堂、伟人像陈列馆;列杜的农村公安村宿舍、盐城规划。

(四)帝国风格——拿破仑帝国的纪念性建筑物上形成的风格,如马德兰教堂(军功庙)、雄师凯旋门。 帝国风格是指法国拿破仑帝国的代表建筑风格。它追求外观上的雄伟、壮丽,内部则常常吸取东方或洛可可的装饰手法;建筑大多是罗马帝国建筑样式的翻版;它的作用是颂扬对外战争的胜利。 代表作品:军功庙和雄师凯旋门、演兵场凯旋门等。 三、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上半叶的西方建筑 (一)欧洲各主要国家在资产阶级革命影响下,建筑创作中复古思潮流行的社会背景主要是新兴资产阶级政治上的需要。 1.古典复兴: 古典复兴是资本主义初期最先出现在文化上的一种思潮,在建筑史上是指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在欧美盛行的古典建筑形式。这种思潮曾受到当时启蒙运动的影响。既有政治原因也受到考古发掘进展的影响。 法国以罗马样式为主,如巴黎的万神庙,雄师凯旋门。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笔记

19c下半叶~20c初对新建筑地探求 1)探求新建筑地先驱者 K·F·辛克尔[德国]:做了大胆地尝试,柱式形式简化及窗户加大 柏林老博物馆 柏林宫廷剧院 柏林百货商店 拉布鲁斯特[法国]:巴黎圣日纳维夫图书馆 巴黎国立图书馆 2)工艺美术运动(Arts and Crafts Movement)——19c50年代英国小资产阶级浪漫主义思想地反映 起源时间:19c50年代 起源地点:英国 代表人物:拉金斯,莫里斯 主要观点:敌视工业文明,认为机器生产是文化地敌人,热衷于手工业地效果和自然材料地美.在建筑上助长建造“田园式”住宅,来摆脱象征权势地古典建筑形式. 代表作品:莫里斯住宅(“红屋”),设计人:魏布 特点:平面据功能需要不知成L形,使每个房间都自然采光,并用当地产地红砖建造,不加粉饰,大胆摒弃传统地贴面方式,表现出材料本身地质感,这种将功能.材料与艺术造型结合地尝试对后来地新建筑有一定启发. 局限性:把机器看成一切文化地敌人,他们向往过去,只主张用手工艺方式进行生产,但成本昂贵,不能推广 3)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 起源时间:19c80年代 起源地点:比利时布鲁塞尔 代表人物:凡·德·费尔德 主要观点:主张创造一种不同以往地,能适应工业时代精神地简化装饰,反对历史图样,其装饰主题是模仿自然界生长繁茂地草木形状地线条并大量使用便于制作曲线地铁构件,目

地是想解决建筑与工艺品地艺术风格问题,极力反对历史样式,想创造出一种前所未见地,能适应工业时代精神地简化装饰,脱掉这种主义外衣. 限制性:这种改革只局限于艺术形式与装饰手法,没能解决建筑形式与内容地关系,以及与新技术地结合问题. 代表作品:布鲁塞尔都灵路12号住宅设计人:比利时地霍尔塔 德国魏玛艺术学校设计人:费尔德 在其他国家地影响: 德国:青年风格派(Jugendstil)主要人物:贝伦斯,恩德尔 代表作品:埃尔维拉照相馆 慕尼黑剧院 路德维希展览馆——奥别列去 英国:格拉斯哥学派 代表作品:格拉斯哥艺术学校图书馆部分——麦金托什 西班牙: 代表作品:米拉公寓(具有隐喻性地塑性造型)——高迪(属新艺术派,与新艺术运动无渊源上地联系,但同样是探求一种语复古主义学院派全然不同地建筑风格) 4)维也纳学派和分离派(维也纳学派中地一部分人成立了“分离派”) 维也纳学派: 起源时间:19c末 起源地点:奥地利地维也纳 代表人物:瓦格纳 主要观点:认为新结构.新材料必然导致新形式地出现,并反对历史样式在建筑上地重演 代表作品:维也纳邮政储蓄银行——瓦格纳 特点:大厅线条简洁,所有饰物都废除,玻璃与钢用来为现代结构理论服务.

[总结]西方近现代建筑史概要

[总结]西方近现代建筑史概要 西方近现代建筑史,在考研范围内所占比例近1/4,主要题目类型均有覆盖(填空,名词,画图,简答,论述),但总体还是可以分为记忆和论述两大类,记忆类考点集中在与现代派建筑相关的内容,而分析类则很有特点,往往是整份考卷中最为灵活的题目,可谓仁者见仁,有很大的发挥余地,在大方向有适当把握的基础上,主要靠个人的理解和表达。 西方近代史纲的核心线索很明确,就是现代派建筑,具体又可分为产生,发展,兴盛,流变等几个环节。 产生 产生的背景有以下: 现代建筑产生之前的建筑形式主要是各种复古风格和折衷主义,(各自的代表作…)总的来说古典的建筑形式和建造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成为桎楛,所以必须从根本上改变 新建筑的产生,最重要的应该还是技术背景,新材料,新结构,新设备的出现,从根本上打下了新建筑形式产生的基础,(如最早应用生铁的一批建筑如赛文桥,水晶宫等,最早的大跨结构,最早的钢筋混凝土建筑蒙马特教堂,最早的电梯otis,最早的钢框架建筑芝加哥家庭保险大厦等等,还需总结) 思想背景,工艺美术运动,它的积极方面,反对古典样式的束缚,开始了新风格的探索,但消极方面,它的某些思想受到浪漫主义的影响,比如热衷于手工艺的表现,这与工业革命的进步潮流又有相悖的地方。 探索与发展 早期的探索大致从两个方向,即样式表现方面的探索和理性的技术角度与建造方式的探索,其中后者更为本质和重要。 样式表现方面的探索 1)新艺术运动(在各国家的不同表现风格特点,代表人物,作品需总结) 起始,比利时 在德国,青年风格派 奥地利,维也纳学派与维也纳分离派 英国,格拉斯哥学派,麦金托什 西班牙,高迪! 荷兰,贝尔拉赫 芬兰,老沙利宁 等 2)西方现代绘画艺术风格的影响 绘画流派:立体主义(毕加索·亚维农少女),表现主义(蒙德里安)等 建筑上的表现: 荷兰风格派 俄国结构主义 3)其它 表现主义,探讨混凝土的塑性表现力 意大利未来派(伊利亚·桑等),对未来建筑与城市形象的想象,包括巨型尺度的建筑,城市立体交通,强调速度和机器的力量(当时无一建成但很有远见,后来大都实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考试重点

1.复古主义思潮时间:建筑从旧形式走向新形式的过程中,出现了复古的建筑潮。流星雨十八世纪60年代到十九世纪末。原因:主要由于新兴的资产阶级的政治需要,他们企图从古代的建筑遗产中寻求思想上的共鸣。 2.古典复兴:是指资本主义初期最先出现在文化上的一种思潮,在建筑史上是指十八世纪60年代到十九世纪末在欧美盛行的仿古典的建筑形式。这种思潮曾受启蒙运动的影响,由于对民主、共和的向往,唤起了人们对古希腊、古罗马的礼赞,这就是古典复兴建筑思潮的社会基础。建筑风格:反对巴洛克、洛可可,束缚建筑的创造性,不适合新时代艺术观,要求简洁明快。代表人物代表作品:部雷(伟人博物馆方案、牛顿纪念碑方案)勒杜(巴黎维莱特关卡、勒.桑戴关卡) 3.浪漫主义:是指十八世纪下半叶到十九世纪上半叶活跃于欧洲文学艺术领域的另外一种主要思潮,它在建筑上也有一定的反映。先浪漫主义时期:十八世纪60年代到十九世纪30年代流行于英国。表现:a.模仿中世纪寨堡或哥特风格。b.追求非凡的趣味和异国情调。 19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是浪漫主义第二阶段,又称为哥特复兴。反映了当时西欧一些人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倾向,同时,他们也尝试以哥特建筑结构的有机性来解决古典建筑在新时代所遇到的建筑艺术与技术的矛盾。 4.折衷主义:19世纪上半叶兴起的另外一种建筑思潮,这种思潮在19世纪至20世纪初在欧美盛极一时。折中主义越过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在建筑形式上的局限,任意选择与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把他们组成各种试样,也称为“集仿主义”。产生的原因:a.在当时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社会,资产阶级也把文化当成是可以买到的商品,于是花大量钱建造各种历史样式的建筑,从而满足人们玩赏和猎奇的喜好。B.学术方面,为了弥补古典复兴和浪漫主义各自设计上的局限性,就随意借鉴历史上的各种样式。C.交通的便利、考古、出版摄影的发展都有助于人们认识和掌握古代建筑遗产,进行模仿和拼凑。 建筑的新材料、新技术、新类型: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方式和建造工艺的巨大变革,对建筑的影响:新材料(钢铁、玻璃)、新技术(框架结构)、新设备(升降机、电梯)、新建筑类型(图书馆、百货商店、博览会与展览馆、火车站、码头等)。1.水晶宫:英国国际博览会,1851年,伦敦海德公园由帕克斯顿设计,第一座现代建筑:a.现代材料--玻璃钢铁b.现场装配和拆除--预制构件、模数化。C.施工工期短---九个月。 2.埃菲尔铁塔:法国国际博览会建筑,高328米,工业革命的一座纪念碑。直接表现建筑结构本身,不附加任何繁饰,突破传统美学观念。 巴黎规划与改建:1853年奥斯曼目的:装点帝国首都:拓宽道路,疏导城市交通:从市中心迁出贫民,改善贵族居住条件与环境。改建内容:a.改建道路结构网,形成新的城市结构,重要内容是完成巴黎“大十字”感到和环行路。b.城市中心区建设。c.新建主要基础设施:自来水、照明汽灯、出租车城市公共交通系统。d.新建社会类型城市服务设施。e.把市中心分散成几个区中心,以适应城市结构变化而产生的分区要求。f.美化巴黎城市面貌。实施状况:未能解决城市贫民窟问题:未能解决城市工业化提出的新要求:铁路网所造成的城市交通障碍问题未能解决。新协和村:十九世纪伟大空想社会家欧文提出的规划方案。空想社会主义,公社,土地国有。人数300-2000人,耕地0.4公顷/人或略多。意义:1.将城市作为一个完整的社会经济范畴和生产生活环境进行研究,城市建设与社会改造同步进行。2.成为以后田园城市、卫星城镇等理论的源泉。田园城市: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1898年提出的一种思想城市规划模式。缘由:解决大城市拥挤和不卫生问题。概念:“田园城市”即为健康、生活和产业而设计的城市,他的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该超过这个度,始终要有永久性的农业地带环绕,城市土地归民众所有,由委员会托管。 工业城市:法国建筑师加尼埃1901年工业城市的规划方案,出发点基于大工业的发展需要。内容:1.功能分区:中央为市中心,长条形居住区与市中心紧邻,工业区位于居住区东南;各区间均有绿带隔离。2.城市交通 3.住宅组群... 优点:布局紧凑,工业用地连片,居民用地较为集中:重视规划的灵活性,为城市各功能要素的发展留有余地。 带形城市: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伊.马泰在1882年提出的,认为圈层发展是导致城市拥挤和不卫生的原因,主张城市呈狭长带状发展。方格城市:华盛顿,采用放射加方格的道路网系统。艺术与工艺运动(工艺美术运动)1.代表人物:罗斯金(1834—1896年)和莫里斯(1834—1895年)。他们赞扬手工艺产品;建筑上主张 到城郊建造“田园式”的住宅,摆脱象征权 势的古典建筑形式。这种艺术主张,积极 的方面体现在:1)反对复古(认为:复 古艺术代表了上层资产阶级的艺术,它远 离了人民大众)。2)热衷于手工艺效果 和自然材料的美。3)力求功能、材料、 艺术造型的完美结合。消极的方面体 现在: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代表人物始终 站在工业生产的对立面,将工业生产、机 器看成一切文化的敌人。进入20世纪, 英国工艺美术运动转向形式主义的美术 装潢,仅仅追求表面效果。3.代表作品: “红屋”(1859-1860年)大胆摒弃了传统 的贴面装饰,表现出材料本身的质感。这 种将功能、材料与艺术造型结合的尝试, 对后来的新建筑有一定的启发。 新艺术运动: (比利时、德国、英国、西 班牙建筑师高迪)是在欧洲真正发出改 变“建筑形式“信号的运动。始于19世纪 80年代的比利时布鲁塞尔,随后向法国、 奥地利、德国、荷兰以及意大利等地区扩 展。 “新艺术派”在建筑方面的表现:1)在朴 素地运用新材料新结构的同时,处处浸透 着艺术的考虑。2)建筑内外的金属构件 有许多曲线,或繁或简,柔化了冷硬的金 属材料,结构显出韵律感。3)努力使工 业艺术在房屋建筑上融合起来,但是,这 种特征主要表现在室内,外形一般较简 洁。它的进步性在于不把目光局限于 石材雕塑上,而是探索了新材料;局限性 在于只限于艺术形式和装饰艺术手法,只 是在形式上反对传统形式而已,并没有全 面解决建筑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以及新技 术的结合问题。 比利时新艺术派:凡.德.费尔德 (1863-1957年)是新艺术运动的创始人 之一。在建筑上他们极力反对历史样式。 由于铁便于制作各种曲线,因此在建筑装 饰中大量应用铁构件,包括铁梁柱。新艺 术派的建筑特征主要表现在室内,外形保 持了砖石建筑的格局,一般比较简洁。有 时用了一些曲线或弧形墙面,使之不致单 调。代表作品:布鲁塞尔都灵路12号住 宅。 德国青年风格派:新艺术运动在德国称之 为青年风格派(中国近现代史中提到,我 国青岛有不少这种风格的建筑),其主要 据点是慕尼黑。代表人物:贝伦斯和恩德 尔代表作品:路德维希展览馆 英国格拉斯哥学派:新艺术派在英国叫 “格拉斯哥学派”,是19世纪末,以苏格 兰的格拉斯哥为基地,以追求建筑及各种 设计中艺术革新的学派,以麦金托什、赫 伯特.马可奈、麦当娜姐妹为核心(被称 为“格拉斯哥四人”)格拉斯哥学派的 设计构图以直线和直角为基调,配合以细 长流畅的曲线,秩序感强,色彩效果紧张 而又华丽。代表人物:麦金托什代表作 品:格拉斯哥艺术学校的图书馆格拉斯 哥艺术学院大楼 西班牙建筑师高迪(后现代派的始祖) 代表作品:1) 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圣家 族”教堂。该建筑是巴塞罗那的标志性建 筑(2) 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巴特罗公寓这 个建筑标志着他的个人风格的形成。3) 西班牙巴塞罗那的米拉公寓。该建筑以造 型怪异而闻名于世: 维也纳学派及分离派:1.背景:在新艺 术运动影响下,奥地利形成了以瓦格纳为 首的维也纳学派。1895年他发表了《现 代建筑》一书,指出新结构、新材料必然 导致新形式的出现,并反对历史样式在建 筑上的重演。1897年,维也纳学派中的 一部分人员成立了“分离派”,宣称要和过 去的传统决裂。代表人物:奥尔布里希 和霍夫曼,后瓦格纳也参加了该学派。 2.理论:维也纳学派主张去掉多余装饰, 保持造型线条简洁,尽可能使用新材料如 玻璃、钢材等。反对历史样式在建筑上的 重演。 分离派主张与过去的传统决裂,建筑造型 简洁,常用大片的光墙和简单的立方体, 只有局部集中装饰。和新艺术派不同的是 装饰主题常用直线,使建筑造型进一步走 向简洁的道路。 3.代表人物及作品:1)瓦格纳代表作 品:维也纳邮政储蓄银行2)奥尔布里希 代表作品:维也纳分离派展览馆3)洛斯 代表作品:维也纳的斯坦纳住宅 高层建筑的发展与芝加哥学派:19世纪 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芝加哥学派,是 现代建筑在美国的奠基者。创始人:詹尼 理论奠基人:沙利文背景:城市用地 紧张新材料和新技术的促进作用。高 层三段式:底层和二层相似,为一段落。 办公室各层通过窗户把外立面统一起来, 为一段落。顶层设备层-小窗户、加压檐、 可以有不同的外貌。作用:突出强调功能 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地位,明确功能、结 构与形式三者之间的主从关系,摆脱了折 中主义的形式羁绊,为现代建筑发展开辟 了道路。探讨了新技术在高层中的应 用,使芝加哥成为高层建筑的故乡。在 建筑造型上趋向简洁、明快与适用的独特 风格使建筑艺术符合建筑技术特点,并符 合工业化精神。局限性:芝加哥学派 不过是资本家追逐利益的技术手段,市中 心高楼林立,带来城市交通卫生问题。 1893年芝加哥国际博览会折中主义全面 复活,对美国刚兴起的新建筑思潮沉重打 击。 草原住宅特点:1)造型上力求新颖,彻 底摆脱折衷主义的常套;2)在布局上与 大自然结合,多建于森林地区与湖滨;3) 平面常作成十字形,并以壁炉为中心;4) 层高一般较低,出檐大,故室内较暗淡; 5)惯用水平线条;6)起居室开窗较大, 以保持与自然界的接触7)屋面坡度平 缓,外墙多为砖石本色,与自然协调一致。 莱特设计理念:a崇尚自然的建筑观b连 续运动空间c属于美国建筑文化d表现建 筑材料本性e室内空间和陈设着重低层 布局,显得有几分日本式室内面貌f采用 特性和诗意的形式 德意志制造联盟:1907年成立了由企业 家、艺术家、技术人员等组成的全国性的 组织“德意志制造联盟“ 。同时该联盟也 是建筑方面新思潮的支持者。因它里面有 许多著名的建筑师。其中最享有威望的是 贝伦斯,它以工业建筑为基地来发展真正 符合功能与结构特征的建筑。他认为现代 结构应当在建筑中表现出来,这样才会产 生前所未见的新形式。德国通用电气公司 透平机车间:贝伦斯该车间造型简洁, 摒弃任何附加装饰,成为现代建筑的先行 者,被西方称之为第一座真正的“现代建 筑”。 表现主义:产生于德国、奥地利,首先表 现在绘画、音乐、戏剧方面。表现主义者 认为艺术的任务在于表现个人的主观感 受和体验。在这种艺术观点的影响下,第 一次大战后出现了表现主义的建筑。这一 派建筑师常常采用奇特、夸张的建筑体形 来表现或象征某些思想情绪或某种时代 精神。未来主义派:是第一次大战之前, 首先在意大利出现的一个文学艺术流派。 在很多中层阶级,对资本主义工业化下的 社会现实表示不满的时候,未来主义派却 对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大加赞赏,对未来 充满希望。未来主义者否定文化艺术的规 律和任何传统,宣称要创造一种全新的未 来的艺术。风格派:1917年,荷兰一些 青年艺术家组成了一个名为“风格”派的 造型艺术团体。风格派有时又被称为“新 造型主义派”或“要素主义派”。风格派认 为最好的艺术就是基本几何形象的组合 和构图。所以认为线条和色彩是绘画的本 质与要素,应该允许独立存在。并认为最 简单的几何形和最纯粹的色彩组成的构 图才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永恒的绘画。风格 派雕刻家的作品,则往往是一些大小不等 的立方体和板片的组合。构成主义: 第一次大战前后,俄国有些青年艺术家也 把抽象几何形体组成的空间当作绘画和 雕刻的内容。他们的作品,特别是雕塑, 很像是工程结构物。这一派别被称为构成 主义。 现代建筑师们设计方法共同点(1)重视 建筑的使用功能并以此作为建筑设计的 出发点,提高建筑设计的科学性,注重建 筑使用时的方便和效率;(2)注意发挥 新型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的性能特点,例 如,框架结构中的墙可以不承重,在建筑 设计中就充分运用这个特点而决不按传 统承重墙的方式对待它;3)努力用最少 的人力、物力、财力造出适用的房屋,把 建筑的经济性提到重要的高度;4)主张 创造现代建筑新风格,坚决反对套用历史 上的建筑样式。强调建筑形式与内容(功 能、材料、结构、构筑工艺)的一致性, 主张灵活自由地处理建筑造型,突破传统 的建筑构图格式;5)认为建筑空间是建 筑的主角,建筑空间比建筑平面或立面更 重要。强调建筑艺术处理的重点应该从平 面和立面构图转到空间和体量的总体构 图方面,并且在处理立体构图时考虑到人 观察建筑过程中的时间因素;6)废弃表 面外加的建筑装饰,认为建筑美的基础在 于建筑处理的合理性和逻辑性。 包豪斯校舍特点:1)把建筑物的实用功 能作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2)采用灵活 的不规则的构图手法。3)按照现代建筑 材料和结构的特点,运用建筑本身的要素 取得建筑艺术。有机建筑论:1)有机建 筑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建筑,它的目的是整 体性。2)有机建筑是一种“自然的建筑”, 结合自然,使自然成为建筑的一部分。3) 空间是建筑的本质,空间和形式相互作 用,达到一种整体目标。4)建筑是用结 构表达观点的科学之艺术,建筑的结构、 材料以及建筑的方法融为一体,合成一个 为人类服务的有机整体。5)强调建筑的 人性化,更多地考虑人的心理。6)对待 材料,主张既要从工程的角度,又要从艺 术角度理解各种材料不同的天性,发挥每 种材料的长处,避开它的短处。7)它认 为装饰不应该作为外加于建筑的东西,而 应该是建筑上生长出来的,要像花从树上 生长出来一样自然。它主张力求简洁,但 不像某些流派那样,认为装饰是罪恶。8) 对待传统建筑形式的态度是,认为应当了 解在过去时代条件下所有能形成传统的 原因,从中明白在当前条件下应该如何去 做,才是对待传统的正确态度,而不是照 搬现成的形式。9)认为机器是人的工具, 建筑形式应表现所用工具的特点,有机建 筑接受了浪漫主义建筑的某些积极面,而 抛弃了它的某些消极面。住宅是居住的机 器:住宅是供人居住的机器,书是供人阅 读的机器,在当代社会中,一件新设计出 来为现代人服务的产品都是某种意义上 的机器。他的美学原则是独特的,并不随 古典艺术的美学原则,只有面对这种新的 社会状况,我们才能把握新的美学立场和 美学原则,那就是代表20世纪新时代的 机器学美学在具体的设计上,柯布西耶强 调以数学计算和几何计算为设计的出发 点,一方面使建筑有更高的科学性和理性 特征,同时也体现了设计的原则。理性主 义是指形成于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以格 罗皮乌斯和他的包豪斯学派和以勒.柯布 西耶等人为代表的欧洲的“现代建筑”。它 因讲究功能而有“功能主义”之称。后在世 界范围内演变为“国际式”建筑风格:方盒 子、平屋顶、白粉墙、横向长窗。优点: 1)同折中、复古进行斗争;2)使建筑适 应工业社会。缺点:1)过分强调功能和 技术;2)否定历史;3)过分强调客观性、 普遍性;4)手法生硬、形式雷同。充实 与提高:1)讲究功能技术的同时,结合 环境与服务对象的生活兴趣需要;2)采 用对功能、技术、社会、经济、环境综合 统一的方法。粗野主义:用来识别像柯布 西耶的马赛公寓和昌迪加尔行政中心那 样的建筑形式,或者受他影响的一些建筑 形式,粗野主义经常采用混凝土,把材料 最毛糙的一面暴露出来,夸大那些沉重的 构件,并把它冷酷的撞在一起。技术精美 的倾向:最早流行于美国,在设计方法上 属于比较“重理”的,人们常把以密斯.凡. 德.罗为代表的纯净、透明与施工精确的 钢和玻璃方盒子作为这一倾向的代表。基 本主张:1)结构逻辑性:结构就是一切。 2)全面空间:功能服从于空间,提出“全 面空间”。3)强调“条理性”设计思想方法: 外形纯净与透明,清澈地反映着建筑的材 料、结构与它的内部空间。4)“少就是多”: 全部用钢和玻璃来建造,简化结构体系, 精简结构构件;净化形式、精确施工。密 斯风格:以少就是多为理论依据,以全面 空间、纯净形式、模数构图为特征。典雅 主义:典雅主义(又译成形式美主义,又 称新古典主义)是与粗野主义同时并进然 而在审美取向上却完全相反的一种倾向, 不过两者从设计思想上说都是比较“重 理”的。粗野主义主要流行于欧洲,典雅 主义主要是在美国。特点:运用传统的美 学法则,使现代的材料和结构产生规整、 端庄与典雅的庄严感。现代建筑的传统美 学法则:a)以“纯几何形态“作为现代建 筑美学的基础(认为建筑就是直线及各种 几何形体的组合体。b)以表现材料、结 构、施工特点来作为建筑美学的依据。优 点:表现为优美、古典、安定、雄伟。缺 点:表现为缺乏时代创造性、思想简单、 手法贫乏。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是 指不仅在建筑中坚持采用新技术,并且在 美学上极力鼓吹表现新技术的倾向。讲究 人情化与地域性的倾向:战后讲究“人情 化”与“地域性”倾向,以及追求“个性”与 “象征”的尝试,都被称为“有机的”或“多 元的”建筑。其设计方法是战后“现代建 筑”中比较“偏情”的方面。是一些既要讲 技术又要讲形式,在形式上要强调自己特 点的倾向。建筑特点:1)突破技术范畴 而进入人情、心理的领域,重视人们的生 活和心理感情。2)传统材料结合新结构、 新材料。3)处理亲和、多样。4)空间有 层次、变化丰富。5)建筑体量符合人体 尺度。6)建筑化整为零、重视细部。讲 究个性与象征的倾向:它是与讲人情化与 地域性接近但又不完全相同的一种倾向, 是各种讲求个性与象征的倾向。特点:运 用几何形构图、运用抽象的象征、和运用 具体的象征。后现代主义建筑:首次在设 计领域引用“后现代主义”这一概念的是 英国建筑评论家查尔斯·詹克斯。他用来 描写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对现代主义 建筑背离的建筑新趋势。从此产生了后现 代主义设计,80年代,后现代设计达到 高潮。广义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是指现代 主义之后的,或者反对现代主义的一切建 筑设计思潮。狭义的后现代主义建筑:从 哲学理论上讲,它主要体现在以“二元论” 和“双重性”取代现代主义的“一元性”和 “排他性”。强调传统和向波普艺术(接近 生活的艺术,是对抽象的表现主义的叛 逆)学习的重要意义。后现代主义共同特 征:1)重新确立历史传统的价值,采用 古典建筑元素。2)建筑形式有独立存在 的联想及象征含义。3)采用装饰、追求 隐喻与象征。4)走向多元、大众与通俗 文化。5)具有开放性与折中性,主张二 元论。总结为“文脉主义”、“引喻主义”、 “装饰主义” 新理性主义:发源于意大利的新理性主义 运动,也称“坦丹扎学派”,代表人物是意 大利建筑师、建筑理论家A·罗西。一种 基于文化与历史的发展逻辑来建立的、合

外国建筑历史授课大纲(近现代部分)

外国建筑历史(近现代部分) 课程主要内容: 近代部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建筑. 欧美对新建筑的探求. 现代部分――――二十年代欧洲理性主义建筑. 战后现代建筑的普及与发展. 后现代建筑及其他. 关于近现代的划分: 依据世界史的划分,近代史: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现代史:1917年至今. 近现代建筑史大体分为四个阶段: 1.十八世纪下半叶~十九世纪下半叶. ――――传统建筑出现了新的矛盾,新旧思潮开始斗争,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出现建筑革新的先驱者. 2.十九世纪下半叶~二十世纪初. ――――欧美对新建筑的探求时期,出现一系列新建筑学派. 3.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之间. ――――是现代建筑形成与发展时期. 4.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城市规划及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建筑与技术的结合,纷繁的学派. 注:其中前两个阶段属于近代史的范畴,后两个阶段属于现代史的范畴.

上篇外国近代建筑史 第一章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建筑 第一节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及其社会背景 一.欧美各国的革命. 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始于16世纪末.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60,资本主义近代史的开端. 英国产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30,40年代, 标志着由手工工场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 美国资产阶级革命――1775-1781,独立战争.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789-1794, 极大推动了欧洲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革命的意义: 新的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的诞生→生产关系的建立→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意识形态领域的变革.以启蒙运动为代表. 二.启蒙运动.(The Enlightenment) 1.启蒙思想家; 启蒙思想的核心―资产阶级人性论,'Liberty','Equality','Fraternity'. 思想武器―――批判的理性. 2.启蒙主义建筑理论; 功能,真实,自然. *比较启蒙运动的理性与法国古典主义的理性. 第二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建筑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复习资料概要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发展概述 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欧洲与美国的建筑(看出与古代建筑思潮的脉络联系) 第二章.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对新建筑的探索(体会到现代建筑是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达、以及政治等各方面因素而发展起来的) 新建筑运动的高潮—现代建筑与代表人物(了解现代建筑各种代表思潮的产生及代表人物)——达到了解现代建筑的发展渊源、开阔知识面、提高素养的目的。 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给城市造成的各种矛盾;初期城市规划的各种设想,有些对现在都有借鉴价值) 战后40-70年代的建筑思潮—现代建筑派的普及与发展(现代建筑派的成熟与提高;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又显现出其不足的一面,蕴酿着后现代建筑的产生)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区分各种思潮与现代建筑派思潮的差异;代表人物;代表建筑) 第六章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发展概述 外国建筑史的近现代年限划分(与世界史的划分略有不同) 近代开端: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现代开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 近现代建筑发展的分期: 1.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 工业革命前后的近代建筑(复古主义思潮) 2.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 新建筑运动早期(艺术与工艺运动<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维也纳学派及分离派、芝加哥学派、德意志制造联盟) 3.20世纪初—20世纪中期的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新建筑运动的成熟期 现代建筑早期(表现派、未来派、风格派、构成派) 现代建筑成熟期(现代主义建筑、五位大师:格罗皮乌斯、柯布西耶、密斯、赖特、阿尔瓦。阿尔托)4.20世纪中叶以后:二次世界大战后——由现代建筑向后现代建筑过渡 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 粗野主义倾向 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 典雅主义倾向 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 讲究人情化与地域性的倾向 讲究个性与象征的倾向 5、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后现代主义、新理性主义、新地域主义、解构主义、新现代、高技派的发展、简约的设计倾向 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欧洲与美国的建筑 工业革命对城市与建筑的影响: 从1640—166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1760—1842年英国工业革,到 1789—1794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欧洲封建制度瓦解和灭亡的时期,是自由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同济建筑考研答疑—“几凡设计”老师编辑

同济建筑考研答疑—“几凡设计”老师编辑 1.同济大学建筑学研究生每年招多少人啊? 答:每年建筑研究生一共170名左右,其中外校报送20名,本校报送2 0名,每年真正可以报考的名额在120人左右。名额会根据每年的情况有所浮动,但基本都维持在百人规模。具体的招生信息会在同济招生网上公布。 2.我是跨专业的考生学校也很一般,同济导师会不会不要我啊?听说 同济很排外啊? 答:同济是个很公平的学校,不会歧视跨专业的考生,甚至有些导师由于研究需要还特别希望有跨学科背景的学生。跨专业的考生最大的问题是你如何提高自己的设计能力并且通过考试,所以需要更多努力便是了。去年,我们“几凡设计”就有三名跨专业同学考入。实际地讲,跨专业同学更应该接受系统的考研培训。同济的导师都比较负责也不排外,同济的研究生基本都是外校考上的。同济本校的学生除了保送和出国的,真正考本校的人很少,每年就十来个吧。 3.同济初试复试都考什么内容啊?大概要考多少分能过线啊? 答:同济建筑研究生即“085100建筑学硕士”一共有三个研究方向,“0 1 建筑历史与理论 02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03建筑技术科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初试和复试这三个专业考试科目都是一样的,初试共四门:10 1政治,201英语,355建筑基础(这三门必考),第4门三选一:802 建筑理论与历史(中外建筑史)、803 建筑设计(3小时快题)、805 建筑技术(结构构造等内容)。也就是说你选报01历史方向也可以选考80

3或者805,你选02设计方向也可以选考802或805。初试分数线历年都在320左右,各科合格线一般是50,50,90,90。分数线根据当年的情况都会不同。 复试考6小时快题专业英语翻译及面试,但是复试其实就看快题,6小时快题分值比重极大,快题及格就能考上,复试不及格必然被刷哦。 4.同济建筑基础都考哪些科目呢? 答:官方公布的参考书目:《建筑概论》(第二版),崔艳秋等编著;《建筑初步》(第三版)田学哲、郭逊主编;《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第四版)张文忠主编;《中国建筑史》潘谷西主编;《外国建筑史》《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罗小未主编;《建筑批评学》郑时龄著;《室内设计原理》陈易著;《建筑物理》,柳孝图;《节能建筑设计和技术》,宋德萱;《建筑构造》,颜宏亮;《建筑特种构造》(第二版),颜宏亮; 这些科目都是同济本科的课程,像中外建筑史这样的课都还是要以同济老师常青、卢永毅、王俊阳等老师的课程为主,光看上面的书是没用的。复习各科请以同济本科课程笔记课件为宜。这门课具体考察形式以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简述题、论述题、作图题、设计实践分析题为主,复习的时候要根据真题的方向为依据,要不然太庞杂会没有方向。 5.同济初试3小时快题为啥都是轴侧,表现要达到多高水平能得高分 呢? 答:同济快题考察的要点在解题和方案能力的考察上,也就是说同济考察的是学生的设计能力,而不是表现能力,这个是不了解同济的学生有

《中外建筑史》考试大纲

《中外建筑史》考试大纲适用专业名称:建筑与土木工程(建筑学方向) 科目代码及名称839中外建筑史 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与要求 测试考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外国古代和近现代建筑的基本理论知识,各时 期主要的建筑风格特点,主要作品代表人物和艺术特色。 测试考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类 型建筑的特点、构成形制;了解传统园林建筑的造园思想和设计手法。 考生还应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论述问题的能力,并能够徒手绘制与中外 建筑史有关的图形。 二、试卷结构 内容比例: 外国古代建筑部分约 40分 外国近现代建筑部分约 35分 中国建筑史部分约 75分 题型比例: 1.名词解释约 30分 2. 绘图题约 40分 3.简答题约 40分 4.论述题约 40分 三、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外国古代建筑部分 考试内容 奴隶制社会建筑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中世纪拜占庭建筑与哥特建筑的结构与空 间特色 ; 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主要代表建筑的艺术特色; 意大利巴洛克和法国古典 主义建筑的代表建筑和艺术特色; 欧美资本主义建立初期复古主义建筑的特色。 考试要求 1.基本概念:奴隶制社会建筑;拜占庭建筑;哥特建筑;意大利文艺复兴建 筑;意大利巴洛克建筑;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复古主义建筑。 2.各时期主要的建筑风格特点,主要作品和代表人物。 3.各时期主要的主要作品样式。 4.各时期主要的建筑风格艺术特色。 (二)外国近现代建筑部分 考试内容 新建筑运动诸流派代表建筑和艺术特色; 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建筑理论; 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埃、密斯·凡·德·罗和赖特的建筑理论与代表建筑; 二战后西方建筑思潮建筑理论。 考试要求 1.基本概念:新建筑运动诸流派;现代主义建筑;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 埃、密斯·凡·德·罗和赖特的建筑理论;二战后西方建筑思潮建。 2.四位大师建筑风格特点,主要作品和艺术特色。 3.各时期主要的建筑风格特点,主要作品和代表人物。 4.各时期主要的主要作品样式。

最新《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笔记

第一章 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欧洲与美国的建筑 复习概要: 1.工业革命对城市与建筑的影响 2.建筑创作中的复古思潮 3.建筑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类型 4.面对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城市矛盾而提出的探索 第一节、工业革命对城市与建筑的影响 1.工业革命的背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出现在17世纪,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城市与建筑 的重大变化却是在18世纪的工业革命以后。特别是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已经从轻工业扩至重工业,铁产量的大增为建筑的新功能、新技术与新形式准备了条件。 2.工业革命的冲击,给城市与建筑所带来的一系列新问题: 首先,是工业城市问题。工业革命导致了生产集中,由此而引起的人口恶性膨胀,以及由于土地私有制和房屋建设的无政府状态而造成的交通堵塞、环境恶化,使城市陷入了混 乱之中。 其次,是住宅问题。虽然资产阶级不断的建造房屋,但他们的目的是为了牟利,广大的民众仍只能住在简陋的贫民窟中,严重的房荒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大威胁。 最后,是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促成了对新建筑类型的需要,并对建筑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在建筑创作方面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反映当时社会上层阶级观点的复古思潮;另一种则是探索建筑中的新功能、新技术与新形式的可能性。 3.为什么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人口会迅速增长? 18世纪下半叶,随着机器大生产的发展,原来的一些封建手工业城市已经逐渐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的工业城市(首先在英国,其次是法国、比利时等),旧城不断扩建、新城陆续产生,大工业企业需要很多的工人在同一个建筑物里共同劳动;但这些工人必须住在附近以便于工作,于是他们便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村镇,由此而产生的人们的各种需要,相应的诸如手工业者、裁缝、鞋匠等等都搬到这里来了,于是小城镇就发展为小城市,继而发展成大城市。城市越大,交通运输越发达,越利于人口集中。这就决定了大工厂城市以惊人速度成长。

(整理版)外建史题纲

复习提纲 知识要点: 1.古代希腊的规划建筑师希波丹姆提出了以棋盘式路网为城市骨架的规划结构型式,规划实例是? 米利都城、庇拉伊斯、塞利伊城 2.古罗马帝国广场是由哪几个广场群组成? 凯撒广场、奥古斯都广场、内尔瓦广场、图拉真广场 3.中世纪早期西欧城市的三种类型? 要塞型、城堡型、商业交通型 4.阿尔伯蒂于1450年著述是? 《论建筑》 5.较完整地按照费拉锐特的设想建造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想城市是? 威尼斯的诺伐城 6.罗马市政广场设计者? 米开朗琪罗 7.开创了城市中的“三支道”系统的广场是? 17世纪,罗马建筑师丰塔纳建造的罗马波波罗广场 8.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代表作品是? 凡尔赛宫 9.1853-1870年间,主持了巴黎大规模改建工作的是? 赛纳区行政长官欧斯曼主持 10.1817年,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提出的示意方案是? 新协和村的示意方案 11.近现代三大人文主义规划思想家是?各自理论? 霍华德:田园城市(详细:针对现代工业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把城市和乡村结合起来,作为一个体系来研究,设想了一种带有先驱性的城市模式,代表作《明日的田园城市》,田园城市把乡村极好的自然环境和城市的就业机会和服务设施结合起来,提出“城乡磁体”,以改良社会为城市规划的目标导向,将物质规划与社会规划结合) 盖迪斯:盖迪斯提出了区域规划理论,把自然地域作为规划的基本骨架。盖迪斯为了把城市和乡村结合,提供的方法是:“调查—分析—规划”的城市规划体系(盖迪斯特别强调注重保护地方特色,认为每一个地方都有一个真正的个性,这个个性也许深深熟睡,规划师的任务就是把它唤醒。著作(《城市发展》、《进化中的城市》) 芒福德:城市和区域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生态系统,芒福德在很大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盖迪斯的理论.极力主张科技社会同个人发展及地区文化上的企望必须协调一致 12. 有机疏散理论提出者是? 芬兰建筑师伊里尔-沙里宁,(为了缓解城市机能过于集中所产生的弊病) 13.世界上第一个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城市连绵区是? 波士顿--华盛顿大城市连绵区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试题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新古典主义 2、解构主义 3、有机建筑 4、包豪斯 5、工艺美术运动 6、表现派 7、德意志制造联盟8、古典主义9、芝加哥学派 10、粗野主义11、密斯风格12、帝国风格 13、草原式住宅14.、风格派15、CIAM 16、国际式17、雅典宪章18、浪漫主义建筑 19、典雅主义20、新陈代谢派21、功能主义 22、高技派23、“净化”建筑24、先浪漫主义建筑 25、柯布西耶的“光明城市”26、理性主义建筑27、后现代主义 28、“装饰即是罪恶”29、西塔里埃森30、贝瑞 二、简述<答>题: 1、如何理解“少就是多”的内涵和意义 2、维也纳的斯坦纳住宅反应了设计人什么样的观点?简要评述其观点。 3、简要论述你对后现代主义、晚期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的看法。 4、结合里特维德设计的荷兰乌德勒支住宅,简述风格派建筑的特点和意义。(或) 结合里特维德设计的荷兰乌德勒支住宅,谈谈风格派艺术是怎样把握绘画、雕刻和建筑的 5、在现代建筑的重要代表人物中,密斯、柯布西耶与阿尔托、赖特的作品既表现出某些共同特征, 又有一些不同之处,简述这些不同及意义。 6、简要论述现代建筑在空间方面的特点,并说明这些特点及意义。 7、简要评价本世纪70至90年代西方建筑的主要现象。 8、简述勒.柯布西耶设计的巴黎瑞士学生宿舍的空间布局手法特点及其对现代建筑发展的影响。 9、简述风格派、构成派艺术的主要特点及其对现代建筑创作的影响。 10、简述密斯凡纳德罗在设计中如何处理结构、空间、形式的相互关系。 11、简要评述一下柯布西耶的马赛公寓大楼。 12、简述“ARCHIGRAM”派在城市设计方面的构想,归纳其基本的指导思想。 13、美国高层建筑的发展从“板式”建筑逐渐转变为“塔式”建筑的原因何在。 14、简要评述“装饰即是罪恶”的内涵及意义。 15、简要评述密斯与赖特在空间观念及空间艺术上的异同。 16、从建筑评论的角度简要评述巴黎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 17、从城市的角度评述"未来派”的城市主张。 18、简要评述沙利文及密斯关于形式与功能关系的观点。 19、简述丹下健三山梨文化会馆的设计特点。 20、简要评价霍华德的“花园城市”构想。 21、如何理解的有机建筑。 22、两次世界大战间的现代建筑是否等同于“国际式”?为什么? 23、结合珊纳特扫罗镇中心或奥尔夫斯贝格文化中心的设计,简述A.奥尔托作品的主要特征。 24、简述你对西班牙建筑师A.高迪作品的看法。 25、结合的设计思想,简要评述草原式住宅的特征。 26、简要评述F.L.赖特的“广亩城市”构想。 27、分析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在欧美建筑创作中出现古典复兴的原因及各国之不同。

2021年一级建筑师外国近现代建筑史讲稿考试专用图片版

外国建筑史 第十节资产阶级革命至19世纪上半叶西方建筑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建筑:革命妥协性和不彻底性,缺少创造新文化自觉性,把法国宫廷倡导古典主义文化当作榜样。 (一)古典主义代表——王室建筑师克里斯道弗·仑 1、伦敦重建。 2、设计修建了一批伦敦教区小教堂,其钟塔构图很成功。 3、圣保罗大教堂,体现唯理主义理论原则,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纪念碑。 (二)帕拉第奥主义 18世纪中后期,在英国庄园府邸中流行建筑风格,追求豪华、雄伟、盛气凌人风格与追随意大利文艺复兴柱式规范和构图原则大型公建,忽视使用功能,缺少创造性和现实感。由于其是深受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师帕拉第奥影响,因此称做“帕拉第奥主义”。 代表建筑有:坎德莱斯顿府邸

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一)启蒙主义“理性”与唯理主义“理性”不同 启蒙主义建筑理论核心——批判理论,以为合乎理性社会是“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社会,宣传唯物主义和科学。 (二)代表作品 1.波尔多剧院,标志着马蹄形多层包厢式观众厅成熟。 2.巴黎万神庙,又叫圣什内维埃夫教堂,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最大建筑物,启蒙主义重要体现者。 (三)以列度、部雷为代表激进建筑师,力求标新立异,体现了昂奋、狂热激情和昂扬英雄主义。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体现资产阶级高亢激昂斗争热情和英雄主义建筑风格。 代表作品:部雷和她设计牛顿纪念堂、伟人像陈列馆;列杜农村公安村宿舍、盐城规划。

(四)帝国风格——拿破仑帝国纪念性建筑物上形成风格,如马德兰教堂(军功庙)、雄师凯旋门。 帝国风格是指法国拿破仑帝国代表建筑风格。它追求外观上雄伟、壮丽,内部则经常吸取东方或洛可可装饰手法;建筑大多是罗马帝国建筑样式翻版;它作用是颂扬对外战争胜利。 代表作品:军功庙和雄师凯旋门、演兵场凯旋门等。 三、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上半叶西方建筑 (一)欧洲各重要国家在资产阶级革命影响下,建筑创作中复古思潮流行社会背景重要是新兴资产阶级政治上需要。 1.古典复兴: 古典复兴是资本主义初期最先出当前文化上一种思潮,在建筑史上是指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在欧美盛行古典建筑形式。这种思潮曾受到当时启蒙运动影响。既有政治因素也受到考古发掘进展影响。 法国以罗马样式为主,如巴黎万神庙,雄师凯旋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