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文地理复习资料第一章

人文地理复习资料第一章

人文地理复习资料第一章
人文地理复习资料第一章

第一章人地关系

复习思考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人文地理学是以研究()为核心,研究地表人文事象的分布演变和传播及其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特点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A.人地关系

B. 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

C.人文现象

D. 人文现象的空间差异

2、对人地关系研究与人文地理学之间关系的正确阐述是()A.人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唯一课题

B.人地关系的所有方面都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C.人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内容

D.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次要部分

3、“人定胜天”、“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是属于()的观点。

A.地理环境决定论 B人地相关论

C.二元论

D.生产关系决定论

4、“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思想具有()思想的萌芽。

A.人地协调论 B.人地相关论

C.生态论 D.适应论

5、在我国研究尚未成熟的人文地理问题有()

A、海域人文地理问题

B、经济地理问题

C、人口地理问题

D、政治地理问题

二、多项选择题

1、从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分析,人文地理学是一门()A.横断科学 B.理论科学

C.社会科学 D.应用科学

2、按照根据人类活动的基本特征归类,人文地理学分支学科包括()等

A.乡村地理学

B.经济地理学

C. 环境地理学

D.政治地理学

3、持地理环境论观点的学者有:()

A.亚里士多德

B.拉采尔

C.洪堡

D.梁启超

4、人地关系协调是:()

A、动态的协调

B、反映了人地关系的本质

C、以人和地为主的协调

D、与可持续发展在本质上一致

5、人地系统中的“地”具有()

A、数量上的有限性

B、地域上的差异性

C、制约性和可变性

D、不稳定性

6、下列论述中不属于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的有:()

A、气候王国才是一切王国的第一位

B、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C、人地各有规律,互不侵犯

D、自然是固定的,人文是无定的

三、填充题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表人文现象空间分布、发展变化及其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特点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

2、人地关系理论流派中的决定论包括环境决定论、生产关系决定论和文化决定论。

3、人地关系协调表现为一致性、对称性和有序的特点。

4、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5、人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中心课题,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6、认为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由人类选择利用什么、如何利用,属于人地关系论思想流派中的可能论。

7、人文地理学具有地域性、社会性、综合性和复杂性。

8、地理环境与人类经济活动是一个过程。

9、人地系统调控的中心目标是协调人地关系,重点研究人地关系的优化。

10、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主要的阶段:采集狩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11、部门人文地理学中发展比较快的分支(写出三个):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等。

12、人地系统中的人具有双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双重身份:生产者和消费者。

13、协调是一种动态的协调,衡量人地关系是否协调,不仅要看人地协调的程度,而且要看它能否实现持续发展。追求人地关系协调是人类的目标,协调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四、名词解释

1.人文地理学:是以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为核心,研究人文现象的分布演变、传播及其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特点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

2.人地关系: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

3.人地关系论:是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理论概括,是对人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程度的哲学观讨论。

4.协调:是指各种物质运动过程中内部各种质的差异部分、因素、要素在组成一个整体协调一致时的一种相互关系和属性,表现为一致性、对称性和有序的特点。

5.人地系统:由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两个各不相同,但又相互联系的子系统交错构成的复杂、开放的巨系统,其内部有一定结构和功能机制。

五、问答题

1、说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2、什么是地理环境决定论?详细阐述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代表性观

点,并加以分析和评价。

3、简述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及当前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

4、如何理解人地系统中的人与地?二者有何联系?

5、正确分析人地关系研究与人文地理研究之间的关系。

6、简述人文地理学学科体系及其在地理学分类体系中的地位。

7、“天人合一”观的基本内涵。

8、什么是协调?试简述地理环境决定论与协调论的主要观点并进行简要评论。

9、可持续发展与协调发展的联系。

10、正确阐述人地协调的基本观点。

11、试析地理环境决定论与生产关系决定论的异同。

12、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是人类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有何特

征?

13、从理论名称、代表人物、理论要点和简要评价四方面列表比较主要的人地关系理论?

14、现代社会人地关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5、分析人地关系理论演化的过程,为什么说协调论比过去的人地关系理论更科学合理?

16、论述人地关系结构演变的几个主要阶段及其特征。

《人文地理学》全文复习资料

王恩涌《人文地理学》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 学,狭义的人文地理学不包括经济地理学。 (二)解析: (三)1.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对象。 学科性质: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2.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分类体系中的地位。 3.简述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1)人文地理学的产生: 19世纪中叶之前,是积累地理知识和资料的过程。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赛德》被认为是关于人文地理知识的最早记述性著作。 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创立了自然地理学,卡尔.李特尔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2)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9世纪下半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 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拉采尔提出环境决定论。 法国人文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竭力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提出“人地相关论”,白吕纳进一步发扬了他的思想。 英国地理学家麦德金提出“心脏地带学说”,将全球作为一个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美国形成了文化景观学派。 俄国形成了经济地理学。 (3)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理论和哲学方法的多元化:实证主义,经验主义,人本主义,结构主义。 研究方法不断革新: ?计量方法和数学模型广泛应用, ?引入了心理学的分析方法——行为地理学, ?遥感技术的应用。 研究内容和方法的社会化,应用化趋向。 4.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流派主要有哪些。 (1)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拉采尔提出环境决定论。 (2)法国人文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竭力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提出“人地相关论”,白吕纳进一 步发扬了他的思想。 (3)英国地理学家麦德金提出“心脏地带学说”,将全球作为一个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 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4)美国形成了文化景观学派。 (5)俄国形成了经济地理学。 5.简述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近代人文地理学: 公元前500年左右,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 汉司马迁著《史记》中的《货殖列传》卷, 汉班固著《汉书》中专辟《地理志》, 明末的《徐霞客游记》。 (2)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引进和发展: .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先驱者,张相文,竺可桢等, 竺可桢等人的推动下,中国近代地理学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得到了发展, (3)文地理学的发展: .1949-1979年,是经济地理学一枝独秀,人文地理学衰落的时期,

世界自然地理复习资料最终版

名称解释 1.板块:指的是岩石圈板块,包括整个地壳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顶部 2.岛屿:面积小且散布在海洋、河流或者湖泊中的小块陆地 3.自然带:是指在地球表层中呈南北更替,东西延伸的复杂的自然综合体 4.边缘海:位于大陆边缘,一侧以大陆为界,另一侧以半岛、岛弧与大洋分隔的海域。 5.陆间海:介于大陆之间的海,深度较大,有海峡与外海或大洋相通。 6.洋流:指具有稳定流速和流向的海水运动 7.梯度流:海水密度分布不均而产生的的洋流 8.补偿流:海水的流失和相邻海区的海水补充空缺所形成的海流。 9.风海流:风对海面的摩擦作用产生的洋流 10.纬向地带性:即地表地理现象近于南北更替,东西延伸的带状规律性 11.非纬向地带性:即地表自然地理现象的分布呈偏离纬向地带性规律的特性。 七大洲四大洋的大小排序 大洲面积:亚洲4400、非洲3000、北美洲2400、南美洲1800、南极洲1400 欧洲1000、大洋洲900 大洋面积:太平洋:17 968万平方千米、大西洋:9 336.3万平方千米、印度洋:7 491.7万平方千米、北冰洋:1 310万平方千米 全球地表形态基本特点 大陆大洋的基本特点 大陆地形主要特征 1)、地形高低起伏悬殊: 全球陆地以海平面为基准,平均海拔为840 m。陆地上的最高点是喜马拉雅山脉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 844.43 m,最低点是西南亚的死海海面,海拔为-392 m,陆地的高差约为9 240 m。 2)、地形类型多种多样 常态地形:山地、高原、盆地、丘陵与平原; 特殊地貌类型:冰川地貌、冻土地貌、风沙地貌、黄土地貌、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流水地貌、火山地貌、海岸地貌等; 两条高山带:一条是环太平洋褶皱带,它沿太平洋周边大体呈弧形延伸;另一条是阿尔卑斯-喜马拉雅褶皱带,它沿亚欧大陆中南部及非洲大陆西北缘大致呈东西向展布。 3)、地形结构因洲而异 亚洲大陆地形中高周低,高大的山脉和较高的高原位于中南部,较低的高原和平原镶嵌在四周;欧洲大陆山脉分布在边缘地区,中部为广大连绵的平原;非洲是个古老高原大陆,山脉分布在西北部和南部边缘地区;南北美和澳大利亚大陆,则形成南北纵列的三大地形单

人文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目录 第一章绪论 (3) 德国近代人文地理学 (3)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4) 一、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 (4) 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的扩散(基本形式) (5) 三、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5) 四、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 (5) 五、文化现象综合体—文化景观 (6) 六、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 (6) 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 (7) 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7) 二、分学科(常考名词) (8) 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 (8) 一、人口转变理论和模式 (8) 二、人口与发展—适度人口 (8) 三、人口分布与迁移 (9) 四、人种 (10) 五、民族 (10) 六、民俗 (10) 第五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10) 一、农业类型 (10) 二、农业景观: (11) 三、农业区位论 (11) 第六章工业的出现和工业区位 (11) 影响工业区位分布的因素 (11) 第七章聚落与城市化 (11) 一、城市化概念 (11) 二、城市化进程(阶段的划分) (12)

三、城市化机制 (12) 四、当代城市化的特征 (12) 五、城市地域 (12) 六、城市内部地域结构模型(学说、名称、内容) (13) 七、城市体系 (14) 八、城市景观与感知 (14) 第八章语言的传播与影响 (15) 一、语言语系分布范围 (15) 二、语言传播的特性 (15) 三、语言传播与环境 (15) 四、语言扩散及其结果 (16) 第九章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 (16) 一、世界三大宗教起源及分布 (16) 二、宗教的传播 (16) 第十章旅游地理 (17) 一、旅游文化 (17) 二、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17) 第十一章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18) 一、政治与政治地理 (18) 二、国家政治地理特征 (19) 三、国家权利 (19) 四、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20) 第十二章人类行为与空间环境 (20) 一、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20) 二、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21) 第十三章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 (22) 可持续发展 (22)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赵荣)

人文地理 根据人文地理的研究任务可以大概了解考试重点 关键词:形式、基本特征、起源及发展历程、影响因素、产生的影响、 第一章绪论 人文地理: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异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2011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以及在地理环境影响下它们的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一)古代:对人文地理现象的描述。 (二)近代—19世纪中叶: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 1. 德国流派:拉采尔、赫特纳、施吕特尔,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注重学术思想的研究。 2. 法国流派:白兰士、白吕纳,注重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察。 3. 英国流派:麦金德的“大陆腹地学说”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罗士培的“适应”论思想。 4. 美国流派:森普尔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亨丁顿的《气候与文明》、苏尔的文化景观学思想、哈特向区域观点的代表作《地理学的性质》。 5. 俄国流派:十月革命之后,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经济地理学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在经济地理学内部形成了两大学派:地理学派和经济学派。前者以巴朗斯基、萨乌什金等人为代表后者以费根、康斯坦丁诺夫为代表。 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围绕的五大专题(对每一个认为地理想象应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述):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文化各特征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文化景观 文化区:是指各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商的分布 文化区有哪些类型(P23)☆2008 ①形式文化区formal culture regions: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 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②功能文化区functional culture regions: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 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③乡土文化区vernacular culture regions: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 的区域自我意识。 举例说明如何确定形式文化区(例如确定一个民族的总的界限): 1.首先要确定作为研究对象的某一种或几种文化现象,然后通过调查研究,把所要研究的 现象落实到一定比例尺的地图上。例如,我们选择某种语言作为研究对象,先需要根据语言学家的成果,确定能反映该语言的典型词汇的语音,然后进行调查。 2.一般情况下,经过调查,把有关数据表现在适当比例尺的图上,就能发现该语言分布现 象的特征。大体上,在该语言分布的相对中心区域,典型词汇的语言表现不仅典型,而且掌握这种典型词汇语音的人的比例高而且集中,从这个中心区向四周扩展,举例越远,其典型性就越弱。到一定距离后,就会与其他语言相遇,开始出现操其他语言的人。操不同语言的人共同生活交往,语言就出现相互混杂的现象。 3.对一个民族来说,民族往往是根据语言、宗教、风俗、心理等因素来划分。这些因素划 分出个因素的文化区并非一定都彼此吻合,这样在确定该民族的总的界限时就会有取舍。

专题气候

专题五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影响因素(第12版) 【专题突破】 本专题为世界自然地理,涉及到气候的两大要素和气候类型分布、特征等知识。复习中着重通过实例理解相关概念,结合世界气候分布图和气温降水的图表资料,描述各地的气候特点,联系生活实际说明气候与人类相互影响的关系。 一、世界的气候类型及分布 名称 特征 分布 热带 热带雨林 全年高温多雨 刚果河流域,亚马孙河流域,马来群岛等地 热带草原 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两季 中部大部地区,澳大利亚北部和东部,巴西等地 热带季风 全年高温,一年分旱雨两季 以亚洲中南半岛、印度半岛最为显著 热带沙漠 全年酷热干燥 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大沙漠区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我国秦岭—淮河以南,热带季风气候区以北 地中海气候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如地中海沿岸 温带 温带海洋性 冬季温和,夏季凉爽,全年降水比较均匀 西欧、北美和南美大陆西海岸狭长地带 温带季风 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我国秦岭—淮河以北的东北、华北地区,俄罗斯 远东地区,日本和朝鲜半岛等地 温带大陆性 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全年较为湿润。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全年干燥少雨 亚欧大陆和北美洲的内陆地区,另外还有南美洲 的潘帕斯和巴塔哥尼亚地区 亚寒带 亚寒带针叶林 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降水不多,但气候比较湿润。 南北极圈附近。主要在欧洲、亚洲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大约为北纬50°~70°之间 寒带 苔原气候 长冬无夏,终年严寒,降水少 主要分布的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 冰原气候 终年酷寒,降水稀少 主要位于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内陆地区 高山高原 气候垂直变化明显 主要分布在高大的山地、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 南美洲安第斯山等 【典例例题】读甲、乙两图,回答1~2题。 1.图中关于①、②、③、④四地自然条件的叙述错误.. 的是( ) A.①地为荒漠 B.②地降水集中在夏季 C.③地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 D.④地降水最多 2.甲图四地气候类型与乙图一致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和分析气候资料图的能力。②地位于地中海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气候特点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降水集中在冬季。所以答案B 错。乙气候资料图由气温特点夏季高温,冬季温和得知位于亚热带,通过观察各月平甲 乙

人文地理知识点整理

地理必修2知识归纳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自然环境、自然灾害、经济基础(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社会因素(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人口政策、战争)等 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人口一亿以上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俄罗斯、日本、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巴基斯坦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a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少年儿童比重大 b加大了资源、环境、就业压力;c人均资源减少; d影响了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安定。 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人口老龄化——a劳动力或兵源不足b社会负担加重 c老年人生活困难、孤单 措施:a关心照顾老人b建立社会保障制度;c适当鼓励移民和生育;d提高老人退休年龄。 中国的人口问题:人口总量大;未富先老(老龄化);出生性别比严重失衡;人口总体素质不高;流动人口规模庞大;就业压力大……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森林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资源(首要)、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地区开放程度—成正比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第三节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 人口迁移的类型①按地理范围划分(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要类型)、城市→农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80年代中期以来人口迁移的原因:①大批农村潜在的剩余劳动力; ②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的政策;③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意义: ①弥补了人口流入地区劳动力的不足;②提高了人口流人地区的城市化水平; ③缓解了人口流出地区的就业压力;④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与人口流出地区的经济社会交流。 1、对迁出地环境的影响 利:①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在农村有利于缓解当地人地矛盾,更好地保护农村自然环境。 弊:会引起人才外流 2、对人口迁入地的影响 利:①补充劳动力,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②利于迁入地资源的开发,活跃市场; ③促进了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④加强多元经济、科技、文化交流 弊:①加剧迁入地的环境压力,加剧城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的状况、教育压力; ②增加城市就业难度等; ③带来不稳定的社会因素(如难民问题)——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自然灾害 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城市化推进、区域开发、大型项目建设 政治:政策、战争、政治中心变更, 社会: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文化=物质财富+精神财富) 外国文化与人口:文化的差异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婚俗(如初婚年龄、婚姻的稳定

人文地理学复习重点

人文地理学 第一章 ⒈★什么是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解释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提前地域分布的规律性。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决定。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地域体系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之一。 人文地理学具有其特定内核(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具体包括三大主题: ①人地关系的传统。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②区域研究的传统。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创造了各种人文现象,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地域上进行的,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③空间分析的传统。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探讨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 ⒉★人文地理学的特性: ①社会性。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人文现象的 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

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受各种因素影响,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还突出的反应在其历史性上。各地区的人文现象的分布面貌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要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 ②区域性。区域性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性。任何地理现象都有一 定的分布区域,都有特定的空间和地域。人文现象的地理位置的研究,他的恩不范围、界限、类型、规律的研究,区域特征和特征条件的研究,区域划分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及地理的编制等,都是区域性的体现。人文地理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差异根本点之一也在于人文地理学包含的区域研究的特性,重视了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③综合性。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人 文地理学自身的优势也在于它在综合研究一个区域的人口、经济、社会、文化、政治、聚落等各方面形成发展的条件、特点、分布规律和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后,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发现问题,提出解决矛盾的构思。综合性特点决定了人文地理学的性质是一个横断学科,与研究地球表面的人文要素的学科都有密切关系。 ⒊古代、近代、现代人文地理学的特征 ①古代人文地理学:从地理思想的萌芽直到19世纪上半叶为止,以描述自然和 人文现象为中心内容,还未形成独立的学科。 ②近代人文地理学:19世纪下半叶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开始分化为一 门独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 ③现代人文地理学:⑴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⑵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

人文地理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被分成自然地理学和两部分。 A、经济地理学 B、人文地理学 C、文化地理学 D、政治地理学 2.首创“地理学”(Geographe)这一名词的是希腊学者。 A、希罗多德 B、希波革拉第 C、柏拉图 D、埃拉托色尼 3.编著了我国第一批地理教科书。 A、竺可桢 B、胡焕庸 C、张相文 D、李旭旦 4.制度文化亦称为文化。 A、社会 B、政治 C、经济 D、法律 5.文化扩散可以分为两类,即扩展扩散和。 A、接触扩散 B、等级扩散 C、刺激扩散 D、迁移扩散 6.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除历史、政治、社会经济因素外,还有。 A、自然因素 B、行为因素 C、气候因素 D、海拔因素 7.人口迁移一般是指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的行为。 A、出生地 B、定居地 C、迁入地 D、迁出地 8.1934年,在《人口革命》一书中提出了人口转变理论。 A、寇尔 B、布莱克 C、兰迪 D、诺特斯坦 9.人口构成,又称人口结构,指的是内部不同属性之间的比例关系。 A、人地系统 B、生态系统 C、社会系统 D、人口系统 10.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大体分为两类:一是人口压力说,二是说。 A、食物短缺 B、食物过剩 C、宴享 D、需求 11.原始农业是农业起始阶段的农业类型,即农业。 A、狩猎 B、采集 C、定居 D、迁移 12.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问题是与生产能力过剩。 A、需求不旺 B、需求过旺 C、需求稳定 D、需求波动 13.种族是指在特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A、文化形态 B、社会形态 C、自然体质 D、心理素质 14.一般认为,是语言产生的唯一源泉。 A、思维 B、劳动 C、行为 D、心理 15.以下属于宗教传播方式之一的是。 A、交流和转教 B、经商与贸易 C、武力侵略 D、文化侵略 16.以下属于影响旅游决策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的是。 1 / 5 A、资源价值 B、收入水平 C、距离远近 D、感知环境 17.行为空间是指人们活动的界限。 A、移动 B、通勤 C、地域 D、网络 18.最基本的政治地理单元是。 A、区域 B、国家 C、地区 D、世界 19.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提出了世界战略重点“陆缘”学说。 A、麦金德 B、马汉 C、柯恩 D、斯皮克曼 20.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系是。 D、印欧语系C、闪一含语系、科依桑语系A、汉一藏语系B得分

世界著名博物馆艺术经典部分试题(见面课)答案

世界著名博物馆艺术经典 见面课1 1. 单选题(2分) 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以下的哪一位艺术家被合称为文艺复兴三杰? A拉斐尔 B多纳泰罗 C提香 D波提切利 2谁在绘画领域里的地位如同但丁在文学领域里的地位? A丁托列托 B达·芬奇 C乔托 D丢勒 3、在达·芬奇《最后的晚餐》里的十二位门徒,最为年轻的是A约翰B小雅各C大雅各D犹大 4,米开朗琪罗在西斯廷礼拜堂的创作的天顶画,尺寸大得惊人,约有A200平方米B500平方米C400平方米D300平方米 5,拉斐尔《雅典学院》中的柏拉图的形象其实 A是以毕达哥拉斯为模特儿的 B是以阿波罗为模特儿的 C是以达·芬奇为模特儿的 D是以欧几里得为模特儿的 (错2个) 见面课2 1,关于荷兰国立博物馆,以下哪个说法有误: A荷兰国立博物馆充满荷兰商业社会的特点 B荷兰国立博物馆位于海牙 C荷兰国立博物馆与法国卢浮宫同时期落成 D荷兰国立博物馆是荷兰国家级的历史和艺术博物馆 2,关于荷兰国立博物馆的收藏,以下哪个说法有误: A荷兰国立博物馆的艺术收藏展现了荷兰十七世纪黄金时代的社会风貌 B该博物馆收藏了大量与荷兰东印度公司有关的绘画和器物 C该博物馆的收藏并未纳入奥兰治家族的王室收藏 D该博物馆的很多艺术品曾被运往卢浮宫 3,关于伦勃朗的《夜巡》,以下哪个观点有误(两个): A这幅画现在的尺寸是伦勃朗最开始创作时的尺寸 B这是一幅描绘阿姆斯特丹射手连队的群体肖像画 C伦勃朗通过人物的姿势、光线的明暗对比等方式表现出人物的动感 D《夜巡》描绘的是夜间场景 4,关于荷兰国立博物馆收藏的十七世纪中国青花瓷,以下哪个说法有误: A中国青花瓷对荷兰本土制陶业并未产生影响 B中国青花瓷为欧洲的“中国风”提供创作源泉 C十七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进口大量青花瓷,并分销到欧洲各国 D中国瓷器因其精美并具有异国情调,很快成为人们竞相收藏的物品 5,荷兰国立博物馆收藏的以下哪幅作品并不属于风俗画:A弗洛里斯·凡·戴克的《餐食》 B扬·斯蒂恩的《欢乐家庭》

人文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1)

第一章绪论 德国近代人文地理学 洪堡:德国地理学家,和李特尔被尊为近代地理学的开山大师。对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也有很重要的影响。洪堡的伟大功绩在于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他的成就主要在自然地理学方面,但他也注意到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洪堡创立了因果原则、综合原则、比较原则等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地理学从古典的对地理现象的描述和记述,走向近代地理学解释和探讨因果关系,他强调地表事物的整体研究。 李特尔: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他认为地理学研究的是人类家乡,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的地理学,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与洪堡不同的是,李特尔应用区域方法来论证人地关系,研究世界各地区不同地理现象的因果关系,他学术思想上最大的缺陷是,他把“人地关系“看作为“神的意志“。 拉采尔2: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致力于研究人类迁移、文化借鉴和人地关系,对人文地理学提出系统概括。拉采尔被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的引入者,在他著作中,阐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国家等的支配作用,是人文地理学理论体系中完整和系统的早期思想。 赫特纳: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研究的地域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人文现象都是区域的特征。施吕特尔:景观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地理学者应该首先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察觉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 景观的整体,他注重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景观,探究一个原始景观转换成人文景观的过程,这就是地理学的主要任务。 杜能:首先创立了农业区位论 韦伯:创立了工业区位论 克里斯泰勒:提出了城市区位理论—中心地学说 廖什:建立了市场区位理论 法国近代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

第一章绪论 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2、简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性。 3、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4、简述洪堡创立的人文地理学研究三个原则。 5、简答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理论思想。 6、如何理解西方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过程及其最新的研究趋向? 7、现代人文地理学主要特征是什么? 8、认识建国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思考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 9、讨论人文地理学科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1、文化和文化地理学的概念是什么? 2、简述文化结构的层次内容? 3、论述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4、分析文化区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5、文化扩散有那几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 6、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试举例说明。 7、对比文化适应和生物适应的异同。 8、列表比较主要人地关系理论名称、代表人物和理论要点。 9、讨论为什么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并探讨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 10、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讨有什么实践意义? 11、名词解释: 文化景观、文化整合、文化扩散、文化区、文化史层说 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1、简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如果你要写一篇论文,你准备如何着手拟订研究步骤和计划。 2、试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及内容。 3、人文地理学研究中,获取和搜集地理信息和资料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4、在相关的国外网站上检索1990年以来社会地理学进展的文献,并做一个综合评述。 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 1、简述农业革命之前、农业革命期间、工业革命期间人口增长的特点。 2、简答现在世界人口增长趋势。 3、论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4、试述中国人口转变模式及成因。 5、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是什么? 6、举例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7、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基本空间形式。 8、举例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基本因素。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人文地理学 二、填充题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表人文现象空间分布、发展变化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人地关系理论流派中的环境决定论、神的意志决定和生产关系决定论。 3、在我国研究比较成熟的人文地理问题有经济地理问题、人口地理问题、文化地理问题和政治地理问题。 4、人地关系协调的有序性包括协调各要素比例、对立统一和空间布局。 5、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地理环境。 6、人地关系研究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中心课题,人地关系论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7、认为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由人类选择利用什么、如何利用,属于人地关系论思想流派中的人地相关论论。 8、现代国外人文地理研究的新方法包括“计量革命”和“行为革命革命”。 9、我国建国初期人文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一枝独秀阶段。

10、人文地理学具有区域性性、综合性性和社会性性。 三、名词解释 1.现代地理学:地理学系统,三大子系统,五大圈层,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 联系。2.二元论:自然地理二元论:地理学是纯粹的自然科学,不包括研究人文现象 的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二元论:经济地理研究应从经济部门为出 发点,抛弃自然地理空间基础。3.人地关系适应论:人地关系的本质是适应,即人对地理环境及社会环境的适 应性。4.人文地理学: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空间分布、发展变化及形成原因的科学。5.人地关系:人与地理环境之间以物质流、能量流为纽带,相互联系、相互作 用。6.人地相关论:人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人是积极因素;人地互为因果。7.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人文现象是社会现象;人文现象时间发展即变化。8.人地关系的动态变化性:人类利用环境的范围和强度不断扩大;人类对环境 的改造能力不断加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不断加强。9.人地关系的多样性:人地关系包括人与自然地理环境、人与人文地理环境的 关系,内含多种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 10.现代人文地理学中新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论: 新的科学理论:和谐论、人地共创论 新的方法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协调论、耗散结构。 四、问答题 1、详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地表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形成演化过程及产生原因。 包括(1)空间分析(2)时间序列分析(3)人地关系分析 主要内容:(1)基本理论:元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人文地 理学方法论;(2)应用理论:区域人文地理学、部门人文地理学(3)应用学科:综合人文地理学 2、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全面夸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认为人的意志可以决定一 切,时代背景(1)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2)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

中考历史和社会三轮复习专项训练世界自然地理

中考历史与社会三轮复习:世界自然地理 一、单选题 1. )下列四图中,可以表示印度最主要的气候类型的是 ( D. B. C. A. 32”1562.411“次南极科考顺科考船,至此历时日,上海吴淞锚地迎来了天的第雪龙号月”“)(见右图)雪龙号科考船行驶过程中经过的甲、乙、丙三个海域分别是(利完成。

A. B. 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D. C. 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 3.“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3-4 小题。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据此,完成 1 ))文中表现的聚落类型及判断理由是(( B. A. 乡村,这里以农业生产为主乡村,这里有河流 D. C. 城市,这里以工业生产为主城市,这里有田野 2 ))该聚落地处((B. A. 冰天雪地的高原地表崎岖的山区 C. D. 灌溉便利的平原干旱缺水的荒漠 3 )()下列四幅图是图幅相同的等高线地图,表示坡度最陡的是 ( B. A.

D. C. 4. )下图为四个大洲轮廓图,关于图中四个大洲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②A. ① B. 大洲主要人种是黑色人种和黄色人大洲有世界 上最高的高原 种④ C. ③D. 大洲有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大洲有世界上最长的山脉 5.赤道地区全年高温多雨,南极大陆终年严寒少雨且温差大,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 因)素(D. A. B. C. 纬度位地形因素海陆因素洋流因素 置——6.珠穆朗玛峰,也有世界陆地最亚洲最明显的特点是地表起伏很大,既有世界最高峰)低点是( B. A. C. D. 里海贝加尔湖红海死海7. )爱斯基摩人住在北极地区,他们以肉为食,毛皮做衣物,这是 ( B. A. 为了体现他们的生活特色他们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 C. D. 因为他们喜欢与众不同因为爱斯基摩人特别 耐寒 8. )下图反映了海洋为人类提供了

人文地理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绪论 一、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 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关关系的学科。 二、人文地理学传统范式:人地关系、区域研究、空间分析 1.人地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探 讨如何适应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2.区域研究:从地域的观点: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 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空间性和时间性) 3.空间分析:关注区位和空间变化,人文活动和人文特征的“地方性”和“空间性”,探 讨其空间分布特征和空间过程的形成机理,预测发展趋势 三、近代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 ①环境学派: 拉采尔:地理环境决定论—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和国家的支配作用 ②人地关系学派: 白兰士:人类对外界环境的主动适应。 白吕纳:细化了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重视实地考察和小区域研究 ③区域学派 赫特纳:研究空间分布;区域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哈特向:人的世界和非人文世界之间的关联=人地关系;描述和解释区域之间差异 ④景观学派 施吕特尔:景观是自然和人类社会共同创造的;原始景观转变成人文景观的过程 索尔:文化景观:人类文化与景观的关系;人类根据其文化标准改变自然形成文化景观⑤区位理论学派 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 廖什:市场区位理论克里斯泰勒:城市区位论-中心地学说 ⑥政治地理学派 麦金德:全球作为整体探讨世界政治活动规律—大陆腹地说(世界岛、腹地、边缘) 四、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 1、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 (1)文化区: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某种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2)分类: ①形式文化区: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 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举例:语言、民族),自然状态形成 ②功能文化区:内部存在功能联系而中心位置及边界线确切的文化区(例:国家城市农 场学区),形成受政治、经济等影响 ③乡土文化区:居民在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的地区。(例:美国迪克西) 与特定历史、文化有关。

世界地理(自然部分)期末整理

世界地理(自然部分)期末整理 一、大题(简答或论述) 1、全球海陆分布特点 总特征:分布不均 ①陆地主要集中于北半球 北半球陆地面积占北半球总面积的2/5,且在中、高纬度,分布几乎连绵不断;南半球陆地只占其总面积的1/5,且在中、高纬度陆地显著收缩,特别是在56o~65oS之间,除仅有少数岛屿外,几乎全部为海洋。 ②多数大陆南北成对分布 除南极大陆以外,所有大陆南北成对分布,即亚洲和澳大利亚、欧洲和非洲、北美和南美,而且每对大陆之间都是地壳破裂地带,形成规模较大的陆间海。 ③多数大陆通过狭窄的海峡或地峡(运河)断续相连 除南极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以外,多数大陆通过狭窄的海峡或地峡(运河)断续相连,即亚非之间的苏伊士地峡(运河)、欧非之间的直布罗陀海峡、亚洲与北美之间的白令海峡、南北美之间的巴拿马地峡(运河)。 ④某些海陆分布具有鲜明的特点 大西洋两岸大陆海岸线的走向具有明显的一致性,两岸大陆能够拼合起来;亚洲大陆东缘弧沟系发育,即岛弧和海沟伴生;南北半球极地的海陆分布正好相反,北为北冰洋,南为南极大陆。 2、大陆地形的主要特征 ①地形高低起伏悬殊 陆地上的最高点是喜马拉雅山脉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 m,最低点是西南亚的死海海面,海拔为-392 m,陆地的高差约为9240 m。 ②地形类型多种多样 常态地形:山地、高原、盆地、丘陵与平原; 特殊地貌类型:冰川地貌、冻土地貌、风沙地貌、黄土地貌、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流水地貌、火山地貌、海岸地貌等; 两条高山带:一条是环太平洋褶皱带,它沿太平洋周边大体呈弧形延伸;另一条是阿尔卑斯-喜马拉雅褶皱带,它沿亚欧大陆中南部及非洲大陆西北缘大致呈东西向展布。 ③地形结构因洲而异 亚洲大陆地形中高周低,高大的山脉和较高的高原位于中南部,较低的高原和平原镶嵌在四周;欧洲大陆山脉分布在边缘地区,中部为广大连绵的平原;非洲是个古老高原大陆,山脉分布在西北部和南部边缘地区;南北美和澳大利亚大陆,则形成南北纵列的三大地形单元,即大陆中部是平原,其东西两侧为山地或高原。 3、洋底地形的主要特征 ①深度大、高差大 以海平面为基准,世界大洋的平均深度为3800 m。洋底地势起伏的高差要远远超过陆地,如洋底最深处的马里亚纳海沟,深11034 m,而由洋底火山喷发形成的夏威夷群岛上的冒纳罗亚山,海拔4170 m,所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1、地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A.古代地理学b.近代地理学c.现代地理学 2、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的分类 一般来说,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通常分成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部分,或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三部分。 3、人文地理学的概念 概念:人文地理学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4、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 (1)人地关系的传统(2)区域研究的传统(3)空间分析的传统5、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6、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A.社会性b.区域性c.综合性 7、世界和中国最早的人文地理著作 世界: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国:《禹贡》 8、不同发展阶段人文地理学的代表人物 古代地理学:亚历山大.冯.洪堡和卡尔.李特尔 近代地理学:拉采尔、白兰士、白吕纳、赫特纳、哈特向、施吕特尔、索尔 现代地理学:谢佛、加里森、阿努钦 9、现代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

(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2)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3)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应用化趋向 10、胡焕庸线 即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最初称“瑷珲—腾冲一线”后因地名变迁,先后改称“爱辉—腾冲一线”、“黑河—腾冲线”。 1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或人文地理学对社会的主要贡献 (1)对科学认知的贡献(2)社会实践方面对决策的贡献(3)文化教育方面的作用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1、文化区的概念及其类型 概念: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类型: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和乡土文化区。 2、文化扩散的两种类型、概念 (1)扩展扩散: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 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2)迁移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当拥有这种文 化的人或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时,会将文化传播到该地的过程。 3、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2)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 (3)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 (4)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 4、文化整合、文化景观的概念 (1)文化整合:指不同文化相互吸收、融化、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 (2)文化景观:人文景观,亦称为文化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5、文化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哪三个方面? (1)聚落型式(2)土地利用类型(3)建筑 6、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主要反映在哪三个方面? (1)人对自然的崇拜阶段(2)人对自然的独立阶段(3)人对自然的利用控制阶段 7、几种人地关系理论的主要观点 环境决定论: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可能论: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适应论:一方面人群对他们的自然环境的适应,另一方面居住在一定区域内人群及其和地理 区域之间的关系;

(精选)人文地理学考研问答题大全

人文地理学考研问答题汇总

人文地理学 第一章 1、说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2、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3、对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进行分析比较。 4、试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5、什么是人地相关论?详细阐述人地相关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加以分析和评价。 7、建国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8、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是人类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有何特征? 第二章 1、什么是文化景观?详述文化景观的主要组成成份。 2、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是什么? 3、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有何联系? 4、简述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5、举例说明文化的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有何不同。 6、什么是环境感知?举例说明环境感知在人类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7、举例说明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有什么区别。 第三章 1、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因素是什么? 2、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是什么? 3、中国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 4、人口的空间移动有什么社会经济意义? 5、现代国际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 6、现代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7、人口迁移的主要机制是什么? 第四章 1、人口增长有何地区差异?其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2、试分析中国的人口增长转变模式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3、试分析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具体表现及其引发的问题。 4、原始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 5、农业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 6、兰迪的人口转变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五章 1、分析农业起源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分析比较世界五大古文明起源的地理环境条件。 3、阐述原始农业的特点及区域分布。 4、比较东西方传统农业的特点。 5、阐述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及其地域类型。 第六章 1、分析现代工业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2、说明现代工业的发展历程。 3、从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变化,分析现代工业的空间格局有什么特点。 4、工业发展对社会经济有什么影响? 第七章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1、地理学概念: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 关系的学科。 2、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以人地 关系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展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地域结构形成的科学。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狭义的则不包括。 3、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环境特征、结构及其地域分异规律的科学。人文地理 学——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以人地关系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展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地域结构形成的科学。 经济地理学——以有关经济理论为基础来阐述人类经济活动各现象的空间结构的科学。 4、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系统;二是区域研究系统;三是空间分析系 统。 5、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6、古希腊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 堡和卡尔·李特尔被尊为近代地理学的开山大师。希腊学者把荷马推崇为地理学的祖师。 7、下列提出人地关系论的是拉采尔,被称为是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德国地理学家有亚历 山大·冯·洪堡、卡尔·李特尔、拉采尔、赫特纳、施吕特尔、杜能、韦伯、克里斯泰勒、廖什等。 8、人文地理研究五大方面(Tery G. 乔丹):⑴人文地理学的空间表征——文化区;⑵文化 时间现象——文化扩散;⑶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⑷文化与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⑸各主题之间的有机联系——文化景观。 9、文化区概念: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10、文化的时间现象(举例说明扩散):分为扩展扩散(接触扩散或传染扩散、等级扩 散、刺激扩散)和迁移扩散。P26 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这种扩散的特点是空间上的连续性。 迁移扩散:某种文化现象伴随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的迁移,而将此文化传播到该地。 11、文化生态:文化生态是应用生态学的观点研究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既研 究自然地理环境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也研究人的文化作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在人类活动的地域中,文化是人地关系的具体形态,“人—文化系统—环境”共同构成地域文化系统。在人地关系中,“人”处于主动地位,是主体,“地”处于被动地位,是客体。 12、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 这就是该文化系统的文化整合。 13、文化景观概念:亦称人文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 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14、人口转变概念: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 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 人口转变模式旨在揭示不同类型的国家或地区人口转变过程与经济再生产类型之间的相关规律。理论模式:兰迪的“三个序列”;诺特斯坦将第三序列划分为三个阶段;寇尔进一步深化了人口转变理论,对五个阶段进行了重命名并提出了各阶段的数量界限; 布莱克提出的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融合了上述观点。 15、人口分布概念:人口分布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 它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人口分布的测度指标主要有人口密度,它反映一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