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朝阳目标检测必修五选修一答案剪辑

语文朝阳目标检测必修五选修一答案剪辑

4.冯谖客孟尝君
1. D 2. ① C ② D 3.B 4. D 5.B 6. C 7. B 8.C 9.A 10. D. 11. C 12. A 13. 略
14. “诺,先生休矣”表明孟尝君对冯煖的不满和存疑,说明其缺乏远见;“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则体现其对冯煖的心悦诚服(折服)。
开篇先写冯谖故意藏才不露和受轻视,是为欲扬先抑,其后情节扬中见抑,层层推进:冯谖署记、孟尝君谢罪是扬;焚券市义,民称万岁,是再扬;孟尝君不悦且言“先生休矣”,是扬中见抑;“顾谓冯谖”心悦诚服是抑后再扬;而“复凿二窟”,“高枕为乐”,“无纤介之祸”则是再起高潮,扬而又扬。这种抑扬兼行的的写法,使故事情节的发展跌宕起伏,摇曳多姿。
15.略
综合练习一

1.C 2.A 3.C 4.C 5.B 6.B 7.B 8.C 9.B 10.D 11.D 12.A 13.D 14.B.
15. (1)使军队劳累去袭击远方的国家,不是我听说过的事。军队劳累精力枯竭,远方的国家作好了被进攻的防备,这样,恐怕不可以吧?
(2)我违背了蹇叔的忠告,而使你们几位受辱,这是我的罪过。没有撤换孟明,也是我的过错。你们几个人有什么罪过?况且也不能因为一次过失而抹杀你们的大功。
(3)“我没有福气,遭受祖宗神灵降下的灾祸,又被身边阿谀逢迎的臣下迷惑,得罪了您。我是不值得您来帮助(辅佐)的,(但)希望您顾念齐国先王的宗庙,暂且回国都来治理国事吧。”
16.(用“/ ”):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氏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玉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17①说—悦 ②介—芥 ③共—供 ④知—智 ⑤孰—熟 ⑥惠—慧
⑦政—征 ⑧ 责—债 反—返
18. 《国语》 19.《左传》左丘明 《战国策》 西汉 刘向
20. 公、侯、伯、子、男 21. 崩薨 不禄 死
2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戍边战士的赞扬和战士杀敌报国的决心。
23.手法是反衬和用典。用典,就是指用“折柳”。所谓反衬,在本诗中有两处:①用环境的荒凉来反衬战士的杀敌报国的英勇精神。②用战士的思乡之情来反衬战士的戍边为国的情操。
24.D 25.B 26.C 27.B 28.D
29.D(“田”指祭田)
30.A(两个“亦”,均为“也

”;两个“焉”,前者为语气词“了”,后者为疑问词“怎么”)
31.B 32.C
33.①臣子们把罪恶看作是正义的行为,国君却对奸诈给以奖赏。②明知是罪过,却要去仿效,罪就严重了。③用这块祭田记下我的过失,并且表彰爱惜名节的人。
34、略
【附译文】:
晋文公赏赐跟从他逃亡的人,介之推不谈爵禄,爵禄也没有轮到他。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九人,只有国君在世了。惠公、怀公没有亲人,国内外都厌弃他们。上天没有断绝晋国的后嗣,一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国君是谁?实在是上天立的他,而那几个人以为是自己的功劳,不是骗人吗?盗窃别人的财物,还叫他做小偷,何况窃取上天的功劳当作自己的功劳呢?下面的人赞美他们的罪过,上面的人奖励他们的欺诈,上下相互欺骗,就难以和他们相处了。”他的母亲说:“何不也去请求爵禄?就这样死了,怨谁?”介之推回答说:“明知是错误而效法它,罪过更要加重了。而且我发出过怨言,不吃国君的俸禄。”他的母亲说:“也要让国君知道这件事,怎么样?”介之推回答说:“言语,是身上的装饰品。身子将要隐藏,哪里还要用盲语去装饰它?这样做,就是为了显露自己了。”他的母亲说:“能够象你说的这样去做吗?我和你一块儿隐居。”于是母子俩隐居到死。晋文公寻找他没有找到,就以绵上作为介之推的封地,说:“以此铭记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专题二 《史记》《汉书》
5.鸿门宴
1、
(1)名词用作动词,驻军 (2)名词作状语,连夜
(3)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4)使动用法,使……活命
(5)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6)形容词用作动词,接近(此句为据为己有之意)
(7)名词用作动词,登记 (8)名词作状语,连夜
(9)名词用作动词,使眼色 (10)名词作状语,像鸟的翅膀一样
2、
(1)幸——宠幸 / 幸亏 (2)数——几 / 屡次 / 定数
(3)善——与……交好 / 好 / 善待 / 善行
(4)蔽——掩护 / 蒙蔽 ,此为受蒙蔽之意
(5)谢——谢罪 / 感谢 / 辞谢 / 凋落 (6)如——到,往 / 比得上
(7)故——特意 / 旧交情 / 所以 / 老的,旧的,过去的
(8)过——超过 / 指责 / 过错、过关 (9)若——你 / 如
(10)安——哪里 / 怎么 / 安稳 (11)道——路 / 道理 / 途径
(12)从——自,由 / 使……跟从 / 追随
3、
(1)判断句 (2)宾语前置 (3)被动句 (4)介词短语后置
4、D(例

句中“因”是连词,于是,就。A为介词,趁着、趁机;B沿袭;C凭借、依靠。)
5、B和D(都是名词作状语)
6、C (A、B、D与题干中的句子同为被动句,C项不是。)
7.D
8、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秋毫无犯 劳苦功高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解释略)
9、略

6. 信陵君窃符救赵
1.D 2.D
3.BD 4、①以……为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②轻视,形→动 ③使……立,动词的使动用法④从袖中拿出,名→动;椎击,名动
5、①有什么用处呢?宾语前置 ②公子能够解救别人困难(的精神)表现在哪儿呢?谓语前置 ③你们认为廉将军与秦王(哪个更厉害)?省略谓语句
6.D 7.B 8.C 9.C 10.略
11、鲁哀公问孔子说:“你的学生中谁是好学的人?”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身上,也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年纪轻轻就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


7. 苏武牧羊
1.(1)女:通“汝”,你 (2)畔:通“叛”,背叛。(3)旃:通“毡”,毛织品。(4)去:通“()”,收藏。
2.(1)古义:相抵偿。今义:副词,表程度。(2)古义:提拔。今义:业绩。(3)古义:位;官位。今义:位置、地位。列:一般的,普通的。今义:排列。 (4)古义:亲近的侍臣。今义:动词,靠近(5)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6)古义:趁这时。 今义:相当于所以。(7)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8)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9)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3. (1)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膏:使动用法,使……肥沃。(3)雨:名词做动词,下(4)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5)杖:名词做动词,拄着(6)舆:名词做动词,抬。
4.(1)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 (2)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女为” (4)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5) 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6) 判断句 (7) 判断句 (8) 判断句 (9) 被动句 (10) 被动句 (11) 被动句
5.断代史;西汉王朝;纪,表,志,传
6、(1)第二年(2)宫殿台阶(3)妹妹(4)几乎(5)自己料定
7、(1)你终究不能回归本朝了,白白的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你对汉庭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2)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十几家,安危不可预料,你打算为谁守节呢?(3)现在得到牺牲自己以效忠国家的机会,即使受到斧钺和汤镬这样的极刑,我也心

甘情愿。
(译文)当初,苏武与李陵都为侍中。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访求苏武。时间一久,单于派遣李陵去北海,为苏武安排了酒宴和歌舞。李陵趁机对苏武说:“单于听说我与你交情一向深厚,所以派我来劝说足下,愿谦诚地相待你。你终究不能回归本朝了,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以前你的大哥苏嘉做奉车都尉,跟随皇上到雍的棫宫,扶着皇帝的车驾下殿阶,碰到柱子,折断了车辕,被定为大不敬的罪,用剑自杀了,只不过赐钱二百万用以下葬。你弟弟孺卿跟随皇上去祭祀河东土神,骑着马的宦官与驸马争船,把驸马推下去掉到河中淹死了。骑着马的宦官逃走了。皇上命令孺卿去追捕,他抓不到,因害怕而服毒自杀。我离开长安的时候,你的母亲已去世,我送葬到阳陵。你的夫人年纪还轻,听说已改嫁了,家中只有两个妹妹,两个女儿和一个男孩,如今又过了十多年,生死不知。人生像早晨的露水,何必长久地像这样折磨自己!我刚投降时,终日若有所失,几乎要发狂,自己痛心对不起汉廷,加上老母拘禁在保宫,你不想投降的心情,怎能超过当时我李陵呢!并且皇上年纪大了,法令随时变更,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十几家,安危不可预料。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希望你听从我的劝告,不要再说什么了!”
苏武说:“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官职升到列将,爵位封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帝的亲近之臣,常常愿意为朝庭牺牲一切。现在得到牺牲自己以效忠国家的机会,即使受到斧钺和汤镬这样的极刑,我也心甘情愿。大臣效忠君王,就像儿子效忠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可恨,希望你不要再说了!”
李陵与苏武共饮了几天,又说:“你一定要听从我的话。”苏武说:“我料定自己已经是死去的人了!单于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乐,让我死在你的面前!”李陵见苏武对朝廷如此真诚,慨然长叹道:“啊,义士!我李陵与卫律的罪恶,上能达天!”说着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

8. 谈《史记》《汉书》
1.全文分十三篇。其一“《说文解字》”其二“《周易》”,其三“《尚书》”,其四“《诗经》”,其五“三《礼》”,其六“《春秋》三传,其七“四书”,其八“《战国策》”,其九“《史记》《汉书》”,其十“诸子”,其十一“辞赋”,其十二“诗”,其十三“文”,
2原名自华,号秋实;《睡罢,小小的人》;《诗》;《背影》、《荷塘月色》《欧游杂记》;3.纪传体

,一百三十篇,本纪、书、表、世家、列传;司马迁;“千古之绝作”;“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纪传体断代史,班固。
4.其一是这两部书是“最早的有系统的历史”。 二则,这两部书都成了文学的古典。
5、剥笋式;层层推进。
(补充说明)作者首先肯定《史记》《汉书》是最早的有系统的历史,这是基本论断,是第一层。但事实上还有比这两部书更早的历史书,例如《尚书》《鲁春秋》《国语》《左传》《战国策》等等,这一点跟上面提出的基本论断似乎是矛盾的,不能不加以解释。作者说,这些书虽比《史》《汉》早,但内容体例都与《史》《汉》不同。其中《尚书》《国语》《战国策》都是记言的史,不是记事的史,这是第二层。可是这里还有问题,因为上面所举的书里,《春秋》《左传》也都是记事的史,这又该如何解释呢?作者说,《春秋》虽是记事的史,可是失之于简短,不能跟《史》《汉》相比,这是第三层。但这一点理由只能用来解释《春秋》,不能用来解释《左传》,因为《左传》不但是记事的史,而且记得相当详尽,跟《春秋》不同。作者说《左传》叙事虽详,但因为是编年体,所以记事失之于散碎,不够集中。这是第四层。接着从正面指出《史记》跟这些书都不同,创造了“纪传体”,自黄帝以来到汉武帝,叙三千年史事,井井有条,蔚然大观。这是第五层。《汉书》虽然沿用《史记》体制,但只记汉事,是断代史,不是通史。以后的正史都承袭《汉书》的体制。因此,《史记》《汉书》可以说是正史的“源头”。这是第六层。
6、略 7、略

综合练习二
一、1. C 2. B 3.C 4.B 5.C 6.D(向/对于/在/比)
二、7.C(让(安置)------到树阴下)
8.A(两个“虽”字都是连词,表假设,即使。其他三项,两个“故”字,前一个是连词,所以;第二个是副词,本来,原来。两个“与”字,前一个是介词, “跟”“同”;后一个是动词,相当于“结交”“亲附”。两个“必”字,前一个是副词,“一定”“必定”;后一个是连词,“如果真的”。)
9.B(这里应是“罢武”)
10.D(①是“察于小好,而塞于大道”的人的表现;③是对第一段内容的总结,包括正反两个方面;④只是表明田子方见到老马表示感慨,还没见到他的行为。)11.C(“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是御者说的话;齐庄公并没有否定螳螂的做法,反而赞赏它的勇气)
三、12.C D 13.①他们有顽强的生命力②他们有坚定的信仰③他们有执著的追求
④他们没有俗利和杂念
14.渲染环境的博大苍凉;表现环境的恶劣

;衬托出生命力的顽强;为下文议论抒情作铺垫。
15.西藏是一个能与作者心灵相通的地方;西藏让人淡漠生存以外的欲望,使人的心灵变得单纯宁静;西藏成为人抵御城市中伤的精神力量。

附:文言译文
通晓事理的人,外在的行为会发生变化而内心思想不会变化。外在的行为变化,是为了与世人和谐相处,内在思想不变化是用来保全他的身心。因此内心有了固定的操守,外部就能够曲伸变化,或长或短,或卷曲或舒展,与外物一起变迁,因此即使有一万次举动也不会陷入失败之中。(人们)尊重圣人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能像龙一样善于变化。现在的人,苦苦地恪守一种节操,推行一种德行,即使达到粉身碎骨的程度,也还不能改变初衷,是因为他们对小的利益看得很清楚,而在大的道理上却被壅蔽了。赵宣孟在桑树荫下救活了饥饿的人,天下称颂他的仁惠;楚国的佽非面对江中的恶龙果敢地冲了上去,没有失去他的勇气,天下人称赞他的勇敢。因此看一个人具体的行为,就可以评价他的思想了。
田子方在路上看到一匹老马,深有感触地叹息了一声,问他的车夫说:“这是一匹什么马?”车夫回答说;“这原是您家里喂养的一匹马,因为年老体衰,不中用了,所以把它拉出来卖了。”田子方说:“年轻的时候贪图它的力气,老了就抛弃它,这是仁德的人所不愿做的。”于是用五匹丝绸把它赎了回来。老病军人听到这件事,都衷心地归附田子方。
齐庄公出外打猎,看到有一只昆虫举起它的脚要击打庄公的车轮。庄公问他的车夫说:“这是什么虫子?”回答说:“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螳螂。这种虫子,知道前进而不知道后退,它不自量力并且轻敌。”庄公说:“这要是一个人的话,必定是天下最勇敢的人了。”于是齐庄公便掉转车头躲开了它。那些勇敢的人听到这件事,都知道自己应该为谁效死力了。
因此田子方同情一匹老马,而魏国人拥戴他;齐庄公避开一只螳螂,而天下勇士归附他;商汤王让祷告的捕鸟人把网撤去三面,而四十个国家朝拜他;周文王用礼节安葬死人骨骸,而九夷都来归附;周武王把中暑的人安置在树荫之下,左手抱着他,右手给他搧扇子,而天下的人怀念他的恩德;越王勾践一次断案错杀无罪之人,拿起龙渊之剑切开自己的大腿,血流至脚,用来自我惩罚,而战斗的武士有了必死的决心。因此圣人在小的地方的行为,就可以影响到大众;慎重地对待身边的事情,就可以使远方的人归附了。


专题三 报告文学
9.王选的选择
1 .sè、yì、jùn qiào、lào、lù、lélé、lòu
2.A 3.B
4. 荡气回肠:形容文章、乐

曲十分婉转动人。
茅塞顿开:原来心里好象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无可置疑: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
如饥似渴:形容要求很迫切,好象饿了急着要吃饭,渴了急着要喝水一样。
5.报告文学是用文学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的一种文体,他肩负着向读者“报告”的任务。因此报告文学中常常出现作者的议论。文章结尾两段正是作者发出的具有理性色彩的议论。他认为,王选的成功不仅在于科技上的创新,更是在于他将科研成果和企业相联系,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指出许多人认识上的误区,使读者在敬佩王选的同时,对我国科技创新的现状和未来产生理性的思考。
6.第一次:大学选择冷门数学专业;第二次:从事软硬件结合的研究;第三次:收听英语广播学英语;第四次:研制西方没有产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第五次:研究成果产品化;第六次:大力扶植年轻人;第七次:科研力量与企业力量结合。
7. 择定目标,锲而不舍;独劈蹊径搞创新;人的一生会碰到很多机会,但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多方面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对社会需求(包括未来需求)的敏感,对技术发展方向的正确判断,一丝不苟和锲而不舍的精神,都有助于把握机遇,取得成功。 ——王选
8、略

10、包身工
1、D 2、B 3、B(其他三个选项破折号的用法都是解释说明,只有B选项破折号的用法是强调)4、D
5、(1)夏衍 沈端先; 《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赛金花》; 《祝福》《林家铺子》
(2)新闻性 文学性 真人真事 文学 真实性 文学性
6.他们的生活条件超出了人类可以忍受的最底线,过着非人的生活。在老板们的残酷管理和压榨下,她们的精神已变得麻木不堪,丧失了作为女性乃至作为人的全部尊严。
7.这是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控诉,运用了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指斥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后一句中,“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代表了人类技术文明的进步,这同“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形成巨大反差,两种事物结合在包身工身上,揭露了包身工遭受的压迫之深。
8.直抒胸臆,表现了作者要摧毁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强烈的愿望。同时,向肆无忌惮地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帝国主义者和一切反动统治者发出了警告: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这就使这篇侧重于揭露黑暗的报告文学,显出了一点亮色。
9、略
11.火中的凤凰(节选)

1.B 2.C 3.D 4. A
5. 一气呵成:一口气做成。形容文章结构紧凑,文气连贯。

也比喻做一件事安排紧凑,迅速不间断地完成。
滔天罪行:滔天:漫天。比喻罪恶极大。
痛饮黄龙:黄龙:即黄龙府,辖地在今吉林一带,为金人的腹了。原指攻克敌京,置酒高会以祝捷。后泛指为打垮敌人而开怀暢饮。
克勤克俭:克:能够。既能勤劳,又能节俭。
6. “窗玻璃上像有海浪在滚动。”表明主人公因获得好消息而心潮澎湃。
“这个孤岛似的大城市突然间变得十分的清新可爱。长街上没有什么行人,它的一盏盏的被雨水浇湿的街灯更加耀眼。”表明主人公此时内心无比喜悦,因而街景都显得清新可爱。
“水花一圈圈的,好像在邀请他狂奔前去。”表明主人公内心充满了无法抑制的激动之情。
7.得知图书落入商人之手后,主人公焦虑不安、彻夜难眠。但却从未绝望,重新燃起希望之火。后将图书购回,主人公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收回国宝的自豪感充斥内心。
8.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主人公收回国宝后的兴奋与自豪。
9.是国宝图书的得和失牵动了主人公的喜忧。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主人公心系民族利益和祖国文化事业,坚忍不拔、全身心投入的高尚品质。


12.西行路上左公柳
1、lěisì diāo qì yìn bì gèn hùn dùn chì chuàng zhì
jiǎn jué zhèn gòu mò
2、B(A穷困潦倒 C、崛起 D、感慨)
3、B
4.C(“从一而终”,本指感情始终如一,后来指妇女不再嫁。句中指对“平价医院”从始至终的关注程度。)

5.(1)既突出了左宗棠的开拓精神,又强调了左宗棠气魄之大、功绩之伟。(2)作者引用后人的诗赞,一方面直接歌颂了左宗棠造福后人之功,另一方面也增强了作品的文化内涵。
6.不能。作者选取这些内容,就是为了表现“一个伟大的工作,开头难,坚持下去更难”的主题。
7.①“局部……改善”:三北地区建设了十五年的防护林体系。(像“新栽杨柳三千里”那种左宗棠式的实践。)②“整体恶化”:西北地区越来越严重的沙漠化趋势。③表明作者希望西北的绿色工程彻底完成,而不仅仅是一时一地的尝试。

综合练习三
1、D 2、B 3、C 4、D 5、D
6.A 【解析】A中“遇”应解释为“对待”,而不是“遇到”。
7.B 【解析】A.学习的人,今指有学问的人。C.内心、今存心,多含贬义。D.送书信,今指死者临死前留下的书信。
8.C 【解析】A.①给,②结交;B.①比如,表举例,②像;D.①助词,构成名词性短语,②助词,起提顿作用。
9.C 【解析】不是“用‘一仆、书数卷’为母发丧”,而是在回家给母亲发丧时只带了“一仆、书数卷”。
10、入朝觐见的官员中哪一个

最廉洁?
11.A (“丝绸之路”的名称由西方人提出,并非更名的原因;更名的原因是命名者只站在西方的角度,不能准确反映“丝绸之路”的实际情况。)
12.A(“这个问题”是指“一条路的货物流向是双向的,从东向西运送的是丝绸,那么从西向东运什么?”;“深化”是指“丝绸之路”命名的深层原因 —— 文化内涵,或文化背景。B划线句中没有“命名问题”和“‘玉石之路’的命名”的意思。C划线句中没有“‘玉石之路’的命名”的意思。 D划线句中没有“命名问题“的意思。)
13.D(汉、藏学者对“茶马古道”解释的差异,是各自的文化背景不同所致。)
14.C(“所运送的货物不同”与“知名度不能相提并论”之间不存在必然的推论关系。A历来考古发掘中发现大量的玉器,以及“玉石古道”的运行,说明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用玉、赏玉的习惯。B “茶马古道”的存在和运行,说明西藏人民需要茶叶。D由于各自的文化背景不同,因此也就影响了各自的命名立场和角度。)
15.政协委员提议将鲁迅诞辰纪念日定为国家读书节(关键词:国家读书节 鲁迅诞辰纪念日或9月25日 提议或建议)


选修一综合练习
一、基础积累
1.B(A间jiàn C长zhǎng D屏bìng)
2.A(“祥明”应为“详明”)
3.D
4. D(褒义词,精微的语言中包含深奥的含义 )(A项比喻本来不行却要硬充好汉或硬充门面。应为“装腔作势”。 B项比喻某一事物或文章议论新奇惊人,应为“惊天动地”。 C项贬义词,形容书法拙劣或胡乱写画。)
5.C(A指教……问题,搭配不当;B准确地理解……成败的关键,一面对两面;D改善……准确性,搭配不当)
6.B(拟人)
7.D(穷:失意)
8.B(劳:使动用法,“使……劳”)
9.D(“中篇小说”应为“报告文学”)
10.略
二、阅读理解
11.(1)王诗描写了天色半阴、暮云欲雨,青山云雾缭绕,江面千帆隐现的景象。景物朦胧而幽远。董诗描绘出一幅江天辽阔,澄江如镜,白鸥飞翔,秋光明艳的画面。景象辽远而明净、清新。
(2)王诗的情感低沉转为开朗。(一、二句以阴沉低徊的雨云衬托心情的低沉;三、四句诗人于迷蒙中望见千帆竞渡时显时隐,寓示心情积极向上。)
董诗表现悠闲、恬静的心境,同时又蕴含着希望。(也有人认为表达了惜别之情。)(一、二句写赏心悦目的秋景,三、四句写盼望柳树早日长大能系住垂钓的扁舟。“柳”的意象含有惜别之意。)
12.(1)“暗”字写出了夜晚中鱼灯的昏黄暗淡,巧妙体现了题目中“夜”的特点,同时,以“暗”字开篇,为主曲奠定了暗淡感伤的氛围。
(2

)第一句是叙写离人之状,间接表现了离人之苦。第二句直接抒发离人之情(直抒胸臆),“孤舟五更家万里”中的“孤舟”是暗写离人的孤单和孤苦,“五更”言夜之深,“万里”则言离家之远。这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写出了离人在深夜的孤独寂寞之感,是间接表现“心碎”。“是离人几行情泪”,是用直抒胸臆的手法,直接抒发思家的痛苦,是“心碎”的具体情状。
13.(1)夸张与借代。揭露了君王大兴土木、纵情声色、荒淫误国的社会现实。
(2)范诗先叙事议论,交代南陈灭亡原因,然后借景抒情,渲染其亡国后的悲凉。陈诗则先借景抒情,表现其亡国的悲哀,然后揭示原因:你不管万里河山,最后就只能留一口井给你去钻了。
14.B(这里指憎恶)
15.A(A都是代词,自己;B前“乃”表判断,后“乃”表转折;C前“为”动词,担任,后“为”介词,替;D前“于”介词,引进动作对象,后“于”表被动。)
16.D(①写容貌③侧面刻画⑥不是讲郑燮)
17.A(文中说郑燮“幼时殊无异人处”。)
18.(1)虽然高大,但容貌丑陋,人们都看不起他。(“长大”,“寝陋”,“易”)
(2)平生不研究经学,喜欢读史书以及诗文词集;传奇小说之类的书籍,没有不研读的。(“治”,“说簿”,“靡不览究”)
(3)有人自夸文章高超古雅而近于唐宋,我就恼怒呵斥他。(“或”,“几”)
参考译文
板桥居士,姓郑,名燮,是扬州兴化人。父立庵先生,凭他的文章品行成为士人模范。教授学生几百人,都成了才。
板桥小的时候跟随父亲学习,没有其他的老师。小的时候没有特别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稍微长大了些,虽然个子高,但容貌丑陋,人们都看不起他。又喜欢说大话,极其自负,批评人不论其身份。那些前辈都很憎恶他,告诫子弟不要跟他来往。但是他读书能够自己刻苦努力,自己有独到见解,不随便屈从流俗,自悟书中曲折难尽的深意,从浅到深,从低到高,从近到远,到达古人学问深奥的地方,使自己的性情才力在不能达到的地方也能充分发挥。人们都说板桥读书善于记忆,他们不知道板桥并非善于记忆,而是善于诵读罢了。板桥每次读一本书,一定要读千百遍。在船上,在马上,在被子里,有的时候在吃饭的时忘记了勺子筷子,有的时候没有听见客人对他说的话,有时又忘记自己说的话,这都是在默诵书中的话。书还有不被记住的吗?
平生不研究经学,喜欢读史书以及诗文词集、传奇小说之类的书籍,没有不研读的。有时谈经,也喜爱它多姿多彩。
喜好山水,却没有远游,游历经过,也不必尽到

游趣。乾隆十三年,皇帝东巡,郑燮做为书画史,整治住所,在泰山绝顶住了四十多天,也足以称豪了。又在闲暇画画兰竹,那些王公大人、卿士大夫、诗人词人、山中老僧、黄冠道士,得到他一小片纸、几个字,都珍藏起来。但是板桥从不借助他人出名。板桥是康熙秀才,雍正壬子举人,乾隆丙辰进士。最初担任范县令,接着调任潍县。
板桥的诗词文章,都是出于自己的意思,说理必定归结于圣贤,文章必定切合于实用。有人说文章高超古雅而近于唐宋,板桥就恼怒呵斥他。说:“我的文章如果流传下去,那一定是清诗清文;如果不能流传,那就是它不能成为清诗清文。何必大言比于前古呢?”明清两个朝代,用八股文录用士人,即使是有奇异才能的人,也必须从这条路寻出身,这才是正道。如果漫不经心,不能录取,就说:“我是古学。”天下人未必同意你的说法,只是自我称道而已。老来不得志,仰仗他人,有什么得意的呢?
19.B(讽:暗示)
20.D(A项第一个“其”,代词“他的”,第二个“其”,代词“他”。B项第一个“乃”,副词“竞”,第二个“乃”,副词“才”。C项第一个“而”表转折连词“却”,第二个“而”表结果连词“因而”。D项两个“以”都表因果关系“因”、“因为”之意。)
21.B(①是其善治政,④是其善治政受称赞。有①④的项不能选。)
22.D(“因此被关押等候定罪”误,实为尹思贞闭门不出等候定罪,是抗争之举。)
23.译文:
(1)李承嘉羞愧恼怒,弹劾尹思贞,让尹思贞做了青州刺史。
(2)这不是良好的政事导致出现祥瑞吗!
(3)他就拂衣离去,关上家门不出等候定罪。
参考译文
尹思贞,是京兆长安人,20岁的时候因为通晓典籍而被推荐,补了隆州(地名)的参军(官名)这个缺位。当时晋安县有姓蒲的豪族,横行霸道,违法乱纪。前任后任的官吏都无法治服它。隆州的上司命令尹思贞调查取证,查到了数以万计的赃物,于是根据律法将他杀了。周围的人拍手称快,刻下石碑记载这件事,尹思贞也因为这件事名声大作。他接着转去当了明堂县令,以凭着仁德从政而闻名。第三次升迁当了殿中少监(官名),兼任铭州刺史。在这个时候碰到会契丹的孙万荣作乱,河朔很不安定,但由于思贞善于绥善处理,安抚民众,所以他管辖下的地方一点都没有惊扰的现象。于是(武)则天降下圣旨赞扬他。
神龙初年,提拔为大理卿。雍地人韦月将告发武三思叛逆,唐中宗下令斩韦月将,尹思贞认为正处在春天萌发滋长的月份,坚持奏告不能斩杀,就判处杖刑,把他流放到岭南。武三思暗示主管

官员施加法令杀韦月将,尹思贞又坚持争论,御史大夫李承嘉帮助武三思,因而拿别的事情弹劾尹思贞,使尹思贞不能见官陈述。尹思贞对李承嘉说:“您为天子执行法令,竟擅自使用权威,轻视法度,阿谀依附奸臣图谋不轨,现在您将要除掉忠良来自己任意妄为吗?” 李承嘉羞愧恼怒,弹劾尹思贞,让尹思贞做了青州刺史。有人问他说:“您勤勉修养自身,为什么要与李承嘉辩论呢?”他回答道:“石头不能说话,可是有时也会发出声音。李承嘉依仗权势侮辱我,我坚持正义不受辱,也不知道这些话从哪里来的。”他治理青州有政绩,蚕甚至一年结四次茧,黜陟使路敬潜到他的辖区,感叹道:“这不是良好的政事导致出现祥瑞吗!”上奏章说此事。
睿宗即位,征召尹思贞授官职为将作大匠,封他为天水郡公。仆射窦怀贞总管兴建金仙、玉真两座道观,大量的征用民夫工匠,尹思贞多次减少用人数量,窦怀贞责备尹思贞,尹思贞回答道:“您是辅佐大臣,不能辅助君王宣扬教化,却大兴土木,来讨好皇帝损害百姓,又听小人诬陷的话来在朝廷上侮辱士人,现在不能侍奉您了。”他就拂衣离去,关上家门不出等候定罪。皇帝知道了此事,特地下命令让他办理公事。窦怀贞被处死后,尹思贞被任命为御史大夫,多次提升为工部尚书,后请求辞职,皇帝答应了。尹思贞前后当了十三年郡的刺史,他的政事都因清明最佳闻名。
24.光和色彩是梵高追求的艺术生命,(取得的突破性成就),提奥是当时唯一一个理解梵高艺术追求的人,没有提奥的指引、理解、也就没有梵高的艺术成就。这样命题,概括出梵高与提奥的兄弟加知音的情感状态,表达效果鲜明、突出。
25.文中“还记得吗?”这句话转入插叙。文中提到的握手感觉构成了弟弟对哥哥一生温暖的一处记忆,后上升为一种弟弟对哥哥宗教式的感情崇拜,还是化解兄弟隔阂的力量。
意思相同即可。
26.提奥因支持画家而被解职,这让画家感到自己拖累了弟弟(或“愧疚”),他不愿兄弟之间的圣洁情感受到一点伤害,故此开枪自杀。
27. B(“喻指提奥对他的生活供给”的理解不对。“脐带”喻指维系兄弟加知音,相互理解、支持帮助的情感纽带。)、C(“很快就获得大众肯定”,与文意不符。)
28.(1)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环境的凄冷,烘托露宿街头穷人生活的痛苦。(2)与城市中的人情冷漠相比,南国山中纯真的人情,使作者十分向往。同时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29.从中可以看出山里人纯真善良、热情厚道、仁慈友爱等美好的品质。作用:与城里人的冷漠自私、相互戒备构成鲜

明对比。(品质,作用)
30.文章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来表现主题,如山里人土俗,而城里人“文明”;山里人随时随地欢迎别人来家做客,而城里人则家家关门闭户,老死不相往来;山里人与人之间充满信任和默契,而城里人则相互提防着,没有人情味。(或答“城里环境暖与人情的冷”,“山里环境冷与人情的暖”)
31.[ C ] [D ] (C并非是要“说明他初进城里,还没有融入城市生活”而是在批评城里人的冷漠。D文中并没有运用“心理描写”。)
32.指充满了善良、真诚、生机和活力的高尚精神。(意思对即可)
33.城市的绿色:顽强、无私、是城市不可或缺的元素(答出一点可得1分),失去了自由生长的权利(或受束缚),缺乏内在的气质(答出一点可得1分)。乡村的绿色:自然、质朴、温情,不受约束、自然生长、是真正的自然绿色。
心灵的绿色:既有固有的天性善良(或独自体现着生命的本质),又有后天的教育和修养,(答成“原生的”、“人造的”只给1分)。
34.因为城市的绿色和乡村的绿色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而要耕耘好、护卫好这个家园,必须依靠人类纯洁的心灵和高尚的精神,依靠人类的文明健康发展。(按要点给分,意思对即可)
35.A E(A项错在“着力强调草木绿色的特点和作用”;E项“开门见山”错,本文抒写的中心是“恪守心灵的绿色”,而开篇先从城市的绿色、乡村的绿色写起,通过铺垫、对比,引出主旨)
三、探究应用
36.(1)元月10日上午10时将于百货大楼举行的开奖仪式开出的是金奖。
(2)将于百货大楼举行的开金奖仪式的时间是元月10日上午10时。
(3)元月10日上午10时将举行的开金奖仪式的地点是在百货大楼。
37.(1)北宋的婉约词意境优美,像飘逸的荷花,一朵朵开得人生都清雅芳香。
(2)老舍的一生就像一部长篇小说,他以他的情感诠释了善恶更迭的人情。(比喻修辞;句式语言)
四、作文训练
38.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