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略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经济法的职能作用

略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经济法的职能作用

略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经济法的职能作用
略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经济法的职能作用

=文章编号>1002)6274(2005)05)039)06

略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经济法的职能作用

v

张卫华

(山东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济南250014)

=内容摘要>经济法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所需的法律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法调整社会关系的/平衡协调0的特质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和精神是一致的。这一特质及其/综合性0的特点,对于解决或缓和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并使之形成良性互动的最佳状态,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现实意义。同时,亦可由此对经济法的作用、地位、与其他相关法律部门的关系等基本问题有进一步的认识。

=关键词>和谐社会 经济法 科学发展观 公平与效率=分类号>DF41

作者简介:张卫华,男,山东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副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经济法学。

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5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6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之后,举国上下,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重要性已有较充分的认识,并对和谐社会的最终实现充满期待。同时,包括法学界在内的社会各界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讨也日趋活跃、逐步深入。值此,经济法学界对于经济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职能作用问题亦应有明确的认识,以在经济法得以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的同时,也使自身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强调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高度概括。由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及其建设要求可以看出,现代法治与和谐社会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作为现代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经济法治也不可能例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亦应具有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构建和谐社会要以民主法治为基础。这已是人

们的普遍认识。由于构建和谐社会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和社会协调等各个方面,因而与此相关的民主法制建设就需要通过一个以和谐、发展为目的法律系统工程来实现。只有法律系统工程运行良好、形成稳定的社会运行机制,才能构建理想的和谐

社会。1

而在这一法律系统工程中,经济法应是不可

或缺的。

/经济法天然是平衡协调法、社会本位法,平衡协调是其首要的基本原则。这项原则要求经济法在其调整社会关系时,按社会化的内在要求,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0。/平衡协调原则作为经济法社会本位的体现和基本要求,无论在宏观还是微观的调整中都应发挥其基本指导准则的作用:经济法的立法和执法要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整体利益出发,来调整具体经济关系,协调经济利益关系,以促进、引导或强制实现社会整体目标与个体利益目标的统一。也只有通过经济法的平衡协调,方能创造并维护一个令自由市场机制和民法得以发挥作

用的外部环境0。o尽管经济法学界在经济法基本理

论研究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亦步亦趋的痕迹,且不同的理论流派的观点亦不一致,但对经济法具有的/平衡协调0的本质特征或基本原则是有共识的。这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亦完全吻

政法论丛

第5期 No.52005年10月

Zheng Fa Lun Cong

Oct.10,2005

合。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将经济法主张的/社会本位0与社会公平对立起来,那种以/社会整体利益0或/社会公共利益0为由对某些个人或阶层的利益予以不应有剥夺的做法,并非经济法的要求。从价值取向看,经济法既尊重经济社会主体通过市场经济机制获得的竞争和利益分配方面的平等机会,又主张避免可能由此造成的引起影响社会平衡协调发展的不公平问题,并要求在其超过一定限度时予以必要的限制。

关于经济法和构建和谐社会之间的联系,有必要通过对它们与科学发展观的密切关系来分析、说明。

构建和谐社会,是在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的基础上,为适应我国在历史性的经济社会转型期所形成的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和文化多样化特点而提出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科学发展观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新发展,是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合乎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观。从其所包括的系统而丰富的内容以及对发展目标到发展模式等各个方面所做的新的阐释可以看出,构建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在社会建设层面合乎逻辑的展开,二者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因而,尽管构建和谐社会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和社会协调等各个方面,但无论是解决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还是解决城市与农村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以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存在的不协调、不和谐问题,都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统领,通过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才能顺利实现。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5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6明确提出,在/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驾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0;/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0时,特别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0。

关于经济法与科学发展观之间的关系,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5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6之后,经济法学界便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经济法与科学发展观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天然的联系,经济法是以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为其宗旨,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有助于经济法学研究的发展0;?坚持/以人为本0与经济法的社会上本位理念并不冲突,事实上,社会本位是实现/以人为本0的手段,而不是目的。经济法所体现的社会整体经济利益带有总括性、全局性和代表性,这种利益的实现最终将使个人利益得到实现;?/经济法理念和科学发展观具有同质性、本位性和利益性0;?/以人为本,五个统筹,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很大的进步,与经济法的一些基本的理念是十分一致的0;?/科学发展观某种程度上验证了经济法的理念0;?/科学发展观实际上是一个观念,经济法早已将此纳入经济法体系之中0。à这些观点尽管在内容和表述上各有不同,但在说明经济法与科学发展观所具有的精神和理念的同质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方面是基本一致的。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厘清经济法与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证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不仅与科学发展观密不可分,而且也是现代经济法治的内在要求,为进一步认识和探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经济法所应具有的职能作用和如何发挥其职能作用,以及如何自我完善和发展等问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根据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和我国现存的经济社会问题的实际状况,以及经济法的功能和本质特点,笔者认为,在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经济法的职能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的发展。这是由科学发展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统领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如前所述,我国目前所存在的各种不协调、不和谐的问题,都需要通过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来解决,构建和谐社会与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尽管也有学者通过调查研究认为,在某些国家(如某些北约国家和不丹等发展中国家)社会的和谐与经济的发展水平之间并没有必然的相关性。á但其与我国的国情不同,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在国际和国内都面临着非常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许多是必须通过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才能得以解决的。如果我们丧失了加快发展的机遇,不仅会失去构建社会主

40政法论丛2005年

义和谐社会的机遇或条件,甚至可能进一步激化各种社会矛盾,恶化社会环境。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展依旧是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经济法仍然应当把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的发展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能作用或任务之一。

(二)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是包括经济法在内的宪法和法律追求的永恒目标。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不论是基于法的精神,还是出于解决和纠正我国目前存在的种种有失公平的现象和问题,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都应是经济法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任务。为此,在相关的立法中,应认真贯彻和体现国家对弱势地区、行业、群体的扶持政策,力求其应有的权益得以法定化;在相关的执法或司法活动中,则应确保其法定权益得到实现。从当前我国存在的有失公平的突出问题看,在今后一个时期,经济法应当在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别是/三农0问题、贫富两极分化等方面,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

(三)加强市场规制,确保市场秩序良好有序。良好有序的社会秩序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之一,市场秩序则是社会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市场的规制,确保市场秩序良好有序,不论对于经济的发展还是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是非常必要的。其中,应特别注意加强对市场主体的各类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查处或取缔。鉴于我国现行5反不正当竞争法6的局限性,应积极推动作为/经济小宪法0的5反垄断法6尽快出台。

(四)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及其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转变政府的职能是我国在改革开放不久便提出的一项重要的体制改革任务。多年来,对其改革的方向、目标和具体措施,在国家的相关政策和立法中,都曾做过具体规定,通过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由于种种原因至今尚未达到预期的目标。其结果是,不仅损害了企业和其他市场主体的权益,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因其机构臃肿、冗员膨胀,增加了财政和人民的负担,恶化了党群、干群关系。这在农村的表现尤为突出。这也是国家十几年来农民负担居高不下、备受关注,最终不得不推行农村税费改革的重要原因。鉴于政府职能的转变,既是一个政治体制问题,也是一个经济体制问题,并涉及政府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和发展社会事业的效能问题,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和存续状态密切相关,因而通过经济法的调整或规范促其尽快/达标0,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亦是显而易见的。

由于对许多社会关系的调整或适法主体行为的规范是由不同的部门法从不同的角度或方面进行的,因此论及经济法的职能作用,必然要涉及经济法与民法、行政法的关系问题。

众所周知,经济法在我国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蓬勃发展阶段之后,实际上一直处于民法和行政法两面夹击的境地。在此/三国演义0的过程中,客观地讲,各方都存在某些失序扩张的冲动或行为。早在数年前便有学者指出:/民商法原则内涵的过度膨胀,使得主观权利客观化的过程简单化或者是消失。很少看到有人站出来问一问各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民商法原则的法理和法律源泉出自何处,原则成了不证自明的公理,可以无限演绎,或者直接用比较法上的证据来论证。不加限制的民商法原则的发展致使各个部门法的存在和发展日益画地为牢,体系日益庞大,内容各自为战。0?近期,又有学者对于在/调整平等主体之间因物的归属和利用而产生的财产关系0的5物权法(草案)6中,规定财产征用补偿制度质疑。 l v上述意见虽然主要是对民商法而言,但对其他部门法也并非没有提示意义。

在行政法学界,尽管主流观点在基本理论问题上,明确界定/行政法是政府行为的控制法0,但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也有扩张的迹象。例如,前不久,有行政法学者在谈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律问题时,虽然没有明确将经济法排除在外,但在其提出或论证的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发挥主要功能作用的法律部门中,便只明确肯定了宪法、民法、行政法乃至诉讼法所具有的功能作用,而并未提及经济法。 l w这难免会使人产生为行政法的扩张而对经济法予以边际化的感觉。而经济法学界,在面对/腹背受敌0,且内部在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上尚有分歧的情势下,也不免时而出现寻找经济法更大/生存空间0的/单边0举动。

多年来,学界一直对某些政府部门利用立法或起草法律文件的机会来谋取或争夺自身利益的做法提出批评,指责其对/部门利益法定化0的不当追求,影响了立法的效率和质量。这种批评对法学界也不无警示意义。切望我国法学界能够认真吸取过去

第5期张卫华:略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经济法的职能作用41

/因为把法律调整对象的地位推至极端0,/导致为争论经济法调整对象过多耗费学术资源而影响其他重要问题研究的深刻教训0 l x。切不可将构建和谐社会法律问题的研究演变为不同法律部门之间的/门户0之争。

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产生不和谐问题的因素主要是:发展的不平衡、收入的悬殊或贫富两极分化、改革成果未能共享、生态环境的破坏、社会不安定因素的积累。其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缺乏良性互动,特别是/三农0问题方面公平的严重缺失尤为令人关注。

尽管在某些欠发达国家也会有比较和谐的社会环境,但我国是一个必然要在世界政治经济和其他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发展中大国,而且在国内面临着社会结构越来越复杂,社会分化越来越严重等诸多严峻的挑战,在此情况下,发展问题无疑仍是首要问题,且许多问题也只有在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中才能解决。这也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同时,仍然/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0的主要原因。当然,与以往不同,这里强调的是科学发展,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发展。因此,建立和谐社会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应是我们的必然选择。按科学发展观的含义,讲科学发展既要涉及效率问题,也必须考虑公平问题。至于如何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面对的课题,亦是充分发挥经济法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职能作用必须解决的问题。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原本主要是经济学界关注的问题,然而随着现代法治社会的建立和发展,法学界对其也愈益重视。多年来,尽管其一直是国内外理论界探讨的热点问题,但时至今日仍未达成共识。现实中论及的主要是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公平与效率彼此之间的关系。要搞清楚的是:它们之间究竟是正相关关系还是负相关关系,是对立还是相辅相成。二是应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目前,关于公平与效率彼此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公平和效率之间完全是矛盾的关系。即对效率的追求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不平等,公平与效率如同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兼得,要效率就不能要公平,要公平必然牺牲效率。第二种观点认为,公平与效率是可以兼容的,二者可以相互促进、相互统一,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不是以牺牲另一方为代价的,公平分配有助于效率的提高,效率的提高可以更进一步地促进公平。第三种观点认为,公平与效率是矛盾的统一,二者既有相互矛盾、相互排斥的一面,又有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的一面。它们的统一性主要表现在:效率是公平的基础;公平促进效率。它们的矛盾性主要表现在其二者之间也存在此长彼消的一面。一方面,公平对效率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效率开始提高了,旧的公平观仍居于主导地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在一定的时期内,为了达到公平,要以牺牲一定的效率为代价;而为了促进效率,又要以牺牲一定的公平为代价。 l y

鉴于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市场竞争规则有待健全,诸如行政性垄断、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身份界限等依然存在,非竞争性因素还是导致分配不公平的重要原因,因而尽管公平与效率具有此消彼长的对立性,但其一致性远大于对立性。 l z 由此而论,显然第三种观点更符合我国的实际。

当然,在公平与效率/对立统一0的情况下,如何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理论界也有不同的意见:一是主张效率优先。这种观点来自西方自由竞争的各个学派,他们认为自由竞争是最平等的,主张把效率放在优先的政策目标,反对政府通过行政干预进行收入的再分配,认为这样会阻碍经济的发展。二是主张公平优先。他们认为应将公平作为优先考虑的政策目标,如果听任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必然会产生两极分化,主张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缩小收入分配的差距。三是主张,公平与效率这两个政策目标同等重要,没有先后次序之分,二者必须兼顾,即如何以最小的不平等换取最大的效率,或以最小的效率损失换取最大的公平。市场机制要限制,但是不能限制过分,收入均等化措施要有,但也不能过度。 l{自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0的论断之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一直是我国分配制度所坚持的原则。从国家或政府实行这一原则的要求看,尤其在公平问题日益凸显,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及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以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

42政法论丛2005年

则在实践中更接近上述第三种意见。/二者必须兼顾,即如何以最小的不平等换取最大的效率,或以最小的效率损失换取最大的公平0,当是执政者构建和谐社会的最佳追求。

在法学界,/面对效率和公平两种价值的冲突,法学家持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政策选择。有些法学家认为,公平是较高的价值,是一个社会最重要的美德,因此,不能舍弃公平而追求效率。他们宁愿选择较公平而低效率的政策,而不要高效率但不公平的政策0。另有一些法学家则认为,效率是较高的价值,它是评价和选择政策、宪法和法律的首要标准0。主张效率至上的法学家强调,在发展社会财富的要求面前,公平是应该退居第二位的。权利和义务的分配应是扩大社会财富的一种手段。把权利授予有能力和高效率工作的人,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社会财富就会极大发展;社会财富发展,能力低的人也会得到好处,如贫困线的水平会大大提高,会有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显然是更高层次上的美德。 l|

在我国经济法学界,对于公平与效率作为经济法的基本价值虽有一定共识,但在探讨二者在经济法价值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时,也存在不同观点。这些不同观点可分为/经济法公平价值优先论0、/经济法效率价值优先论0和/经济法公平效率价值兼顾论0。 l}其中,/经济法的公平与效率价值兼顾论0认为,经济法的公平价值与效率价值都是经济法不可或缺的价值和价值取向,二者不可偏废。无论是效率说还是公平说,都只是将效率和公平视为经济法的主体性价值,都不过是在承认价值多元的基础上对效率或公平有所侧重而已。 l~笔者认为,前两种观点,不论是主张公平优先还是效率优先,均有失偏颇,也不符合经济法/平衡协调0的本质特征,故赞成/经济法的公平与效率价值兼顾论0对公平和效率/二者不可偏废0的主张。这与前文提及的/公平与效率这两个政策目标同等重要,没有先后次序之分,二者必须兼顾0的意见也是一致的。但不赞成在处理二者的关系时,仅仅将之限于/不可偏废0或/没有先后次序之分0、/必须兼顾0的层次。这是因为,如此对待或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既不能解决公平与效率的/矛盾性0问题,令人在二者发生矛盾时无所适从,更难以体现经济法/以兼容并蓄之精神,在调整中处处以平衡协调当先0 m u的特质。所以,笔者主张应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放在动态的条件下去考虑和处理,并努力将其/平衡协调0为一种良性互动的最佳状态,使之/统一性0能够发挥到极致,共同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当二者发生矛盾时,则应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标准,确定公平与效率的优先次序。例如,为使二者不失衡、不失调,当社会出现收入悬殊、贫富两极分化等现象,社会不公平问题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时,经济法就应通过国家的立法、司法活动,加大对维护社会公平的协调力度;反之,当社会出现个人利益和社会资源的配置缺乏激励机制,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效率低下时,则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促使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刺激效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增长。只有这样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才能充分体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0 m v的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才能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得以实现。

基于对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的上述分析,在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既不能对种种不公平问题,特别是对陷入生活困境的农民等弱势群体的凄然境况漠然视之,也不能感情用事,不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实际,将/公平0抬升至不应有的位置。应当指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绝不是要在分配上重搞/大锅饭0,取消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更不是为追求绝对公平而牺牲/良性效率0(即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可以与社会公平良性互动的效率)。要清醒地认识到,当人们对于效率的追求超过一定限度时,社会成员的收入悬殊、两极分化等社会问题便会接踵而至,这种失度的效率即不复存在;同样,如果公平以牺牲/良性效率0为代价,那么,这种失去效率的公平也将是难以维持的。

鉴于公平与效率的相关性极强,对彼此/度0的把握的要求甚高,因而在运用法律手段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的过程中,若能充分考虑经济法调整社会关系的/综合性0特点,并充分发挥其综合调整作用,将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从经济法对于公平与效率关系的调节作用也可以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经济法是我国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不可或缺的/调节器0。同时,还应看到,按照笔者主张的/经济法公平与效率平衡协调论0的要求,根据经济社会发

第5期张卫华:略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经济法的职能作用43

展的实际需要对公平与效率的优先次序进行适时调整,不仅有助于缓和或解决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将彼此的负面影响或者损害降低到最低限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充分发挥其良性的互动效应,而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如果把公平列为经济法的根本价值取向,极易导致经济法行政化;而把效率列为经济法的根本价值取向,又会走向民法和经济法不分的道路0 m w的问题,对经济法的自我完善或发展有所裨益。

[注释]

1徐: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律条件6,5法制日报62005年3月10日,第9版。

o史际春:5新发展观与经济法治新发展6,5法学家62004年第1期。

?徐孟洲:在/经济法的理念与科学发展观学术研讨会0暨/中国商业法研究会房地产与物业管理法专业委员会0成立大会上的发言,参见殷武:5/经济法的理念与科学发展观学术研讨会0暨/中国商业法研究会房地产与物业管理法专业委员会0成立大会综述6,载https://www.doczj.com/doc/697400370.html,。

? 李占荣:5经济法社会性背景的法理学考察)))兼论德国经济法的社会市场经济背景6,载http://www.cel.c n。

?程宝山:在/经济法的理念与科学发展观学术研讨会0暨/中国商业法研究会房地产与物业管理法专业委员会0成立大会上的发言,参见殷武:5/经济法的理念与科学发展观学术研讨会0暨/中国商业法研究会房地产与物业管理法专业委员会0成立大会综述6,载HYPER LINK/https://www.doczj.com/doc/697400370.html, w-li https://www.doczj.com/doc/697400370.html,0。

? 朱大旗:在/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04年年会暨第十二届全国经济法理论研讨会0上的发言,参见5第一次分组讨论摘要:经济法学总论组6。

?刘文华:在/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04年年会暨第十二届全国经济法理论研讨会0上的发言,参见5第二次分组讨论摘要:经济法学总论组6。

à顾功耘:在/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04年年会暨第十二届全国经济法理论研讨会0上的发言,参见5第二次分组讨论摘要:经济法学总论组6。

á王绍光:5在平等中构建和谐社会6,参见https://www.doczj.com/doc/697400370.html,,原载5凤凰周刊6总第176期。

?莫纪宏:5宪政新论6,中国方正出版社1997年3月版,第2页。

l v傅蔚冈:53物权法4不应有财产征收征用条款6,5新京报62005年8月18日。

l w杨海坤先生认为,/一般而言,构建和谐社会至少需要形成四种健全的社会机制,即利益表达机制、激励动力机制、整合平衡机制和利益救济机制0;/利益表达机制的主要法律形式应该是宪法及宪法性法律0;/激励动力机制的主要法律形式就是民法0;/至于整合平衡机制除了宪法作为根本依据之外,最主要的法律形式应该是行政法0;/利益救济机制的法律形式除了各类实体法之外,主要包括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在内的各类诉讼法0。参见5法治是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之术6,5文汇报62005年3月15日,第8版。

l x王全兴:5经济法基础理论专题研究6,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11月版,第67页。

l y白津夫主编:5经济理论前沿问题6,济南出版社1999年5月版,第283~284页。

l z马宏伟:5漏桶里的水为什么会越来越多)))也谈公平与效率的关系6,5人民日报62005年5月13日,第14版。

l{同 l y,第285~286页。

l|董延林:5经济法原理问题6,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8月版,第92页。

l}肖江平:5中国经济法学史研究6,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10月版,第219页。

l~肖江平:5中国经济法学史研究6,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10月版,第221页。转引自李昌麒、鲁篱:5中国经济法现代化的若干思考6,5法学研究61999年第3期。

m u董延林:5经济法原理问题6,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8月版,第91页。转引自史际春、邓峰:5经济法总论6,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64页。

m v5邓小平文选6(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版,第373页。

m w同 l},第221页。

The Function of Economic Law

and Composition of the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Zhang Weihua

(Shangdong Politico-legolity Management Cadre Institute,Jinan250014)

=Abstract>Economic la w is a important component part of the legal system which is leaded by scientific developmen-tal theory and is necessary to the practice of composing the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The balance and c oordinate feature of economic law to adjust the social relations is consistent to the essence of composing the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The feature and its comprehensive charac ter have momentous current significance to solve or relax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impartiality and efficiency,promote the coordinat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society and c ompose the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Furthermore,the further recognition to these essential proble ms,such as the effect and position of ec onomic law, the relations with other corresponding legal departments,can be made.

=Key words>harmonious society;ec onomic la w;scientific developmental the ory;impartiality and efficiency

(责任编辑:张保芬)

44政法论丛2005年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 一、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有关论述 ①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②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 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④到二0二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二、时政观点解读 1、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关系: ①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②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 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展望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后的中国经济和社会的美好愿景: ①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②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 ③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 ④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 ④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团结友爱互助共建和谐社会

团结友爱互助共建和谐社会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一分子。团结、互助、友爱是人生必不可少的道德品质,只有拥有这种优秀的品质,我们才能有机结合起来,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在校园,就在我们身边,团结互助友爱的行为随处可见。在学校春季运动会中,我们举行了别开生面的拔河比赛。虽然我们班没有多少“重量级”选手,却奇迹般的夺得了好的成绩,同学们欢呼阿,跳跃阿!靠的是什么?是我们全班同学一颗颗无比团结友爱的心,想为班上争得荣誉。所以在非常紧要的关头,大家齐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动作协调,终于在那心惊肉跳的一瞬间,拼尽全力取得了胜利。不容易呀!这就是团结合作的力量! 以前学校组织了“帮助贫困学生捐款”的主题活动。让我们小学生多一份爱心,伸出援助的手,让那些贫困的同龄人也和我们一样,在鲜花和快乐中读书,也接受同样的教育。听到这消息后,同学们都踊跃地捐出自己平时积攒的零花钱,1元、5元、10元......有的同学甚至捐了100元!虽然我们捐的钱不多,但是滴水成河,表达了我们的一份爱心。我们在这么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真是幸福,可想想在那些偏远山区里的同学,别说读书,有的连吃饭都困难,这对他们多么不公平!也给社会带来不和谐,真希望全社会都来关心、帮助他们! 在我们校园生活中,也时常有一些不和谐的事情的发生。前不久,我们班的两位同学因为一件芝麻大点儿的事儿而伤感情。一个同学在做操时无心的手碰到了前面的同学,前面的同学以为是后面的同学在逗她,就回打了后面的同学,于是,她们就这样你一下,我一下真的打了起来。要不是同学及时制止,还不知会打成什么样呢。从那以后,他们互不理睬,有时还要找点小事报复,吵架。这件事一直延续了几个星期,其中一位同学还想转学呢!多亏同学把这事告诉了老师,老师把这两位同学请进了办公室,对他们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和耐心的教育,使这两位同学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来还成了互相帮助的好朋友。要是同学间互相谦让,互相容忍,宽宏大量,就不会有这些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同学们,让我们多一份关爱,少一些争执,多一份真情,少一些矛盾,让生活中不和谐的音符通通消失,让我们用团结互助奏出美妙的交响乐!让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校园充满和谐,让我们每一个同学在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让大家在这个温馨的大家庭中快乐的拥抱着,让我们感受到人性之善良的互通,频繁的亲情往来让我们激动不已。这种感知时常在我的心中静静的流淌…… 作为新一代的中学生,我们更应该在呼吁共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中,努力学好科学知识的同时,与民族同学团结友爱、互帮互助,让民族之花开遍祖国每个角落。 和谐社会,从我做起 和谐是什么呢?《说文》解释:和,相应也。《尔雅》解释:谐,和也。可以这样说,和谐二字简洁、生动而又朴实无华地反映了中国人心灵深处对于人、社会与自然最深刻的理解,是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精神最精辟的诠释。那什么又是和谐社会呢?和谐社会简而言之就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而又充满活力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众所周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所提出的“和谐社会”一词,现已成为当前国内政治主题词之一.对我们普通老百姓而言,“家和万事兴”,安宁有序的工作生活,诚信公平的社会风气与丰富健康的文化娱乐就是和谐社会的具体表现。所以,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我们执政党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目标,同样也是每个公民的应尽职责,更是新时期农业系统中的每一位成员理所担当的光荣义务。 “和谐社会,从我做起”,我想,就应该从我们自身具体的农业行业的点滴工作做起。这里,我想起了古人说过的两句话:“仓廪实,知礼仪”,“五谷足而道方行”。它的意思是说:只有当一个国家的粮食仓库充实起来了,老百姓生活有保障了,那么,知书达理、诚信公平的社会风气才能形成并得到保证。粮食丰收了,治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各项政策措施才能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前人的这两句话说明了一个浅显而又深刻的道理: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是: 一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 二要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 三要和谐兴国、和谐创业、和谐安邦。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它既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最近目的和利益”,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未来”利益。它完全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进入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要保持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努力实现人民群众期盼社会稳定、和谐的愿望。这样,我们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社会主义才能充满活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巩固党执政的基础、实现党执政的任务,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 由于资源能源紧缺压力加大,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由于发展不平衡,城乡矛盾、区域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更加突出;由于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并更趋多样化;由于劳动者就业结构和方式不断变化,人员流动性大大加强,社会组织和管理面临新问题,人与社会的矛盾更加突出,等

等。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是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前提,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 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格局处于向多极化过渡的重要时期,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国际产业升级和转移速度加快,各国注重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从总体上看,这些因素给我国的改革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实现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强调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强调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强调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强调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等,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取得了新的重要的进展。也只有把社会建设搞好了,我们党才能不断增强执政的社会基础,才能更好地实现

经济法与民商法的关系

经济法与民商法的关系 经济法与民法都是调整社会经济关系的基本法律部门,它们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这是由经济法和民法自身的特性所决定的 1、两者的调整对象不同 民法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这种社会关系的特点,在于它的 平等性、私人性和自治性;强调意思自治;强调对所有市场主体都平等保护。 而经济法调整的是国家在干预、协调、调节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这种社 会关系的特点,在于它的管理性、公共性和干预性。限制意思自治;强调对部分市场 主体偏重保护。 2、两者的调整的方式不同 民商法侧重从微观、从经济发展所需动力方面,通过保障自由交易、自由竞争以提高 效率来促进人们的利益。重视经济目标,国际通用,强调全球化,稳定性较强。 经济法侧重于从宏观利益协调方面减少社会经济震荡造成的破坏,从而提高效率来促 进人们的利益。注重经济社会和生态目标,有国别特色,突出本土化,稳定性较弱。3、两者的主体不同 民法的主体主要是公民和法人,这两者都是私人;而经济法的主体是与国家调控关系 有关的当事人,主要是国家经济监管机关,都是社会公共性机关。民商法对其所规范 的市场主体假设为平等、匀质的“经济人”;经济法对其所规范的市场主体假设为不 平等、非匀质、各有具体个性的经济人兼社会人。 4、两者的构成要素不同 民法包括物权法、债权法等;而经济法主要由市场监管法和宏观调控法构成。 5、两者的法律属性不同 民法是一种典型的私法,它以私人为主体,以私权为本位,以意思自治为圭臬,是一 种自主性调整机制的法;而经济法是一种以公法为主的法,它以社会为本位,以维护 社会公共利益为宗旨,是一种社会整体调整机制的法。 6.两者的法律责任不同 民法的责任形式多为民事责任,注重事后补偿性,而经济法的法律责任则是三者兼有。法与民商法的关系 为什么经济法是一个独立法律部门 (一)法理依据:

共建美好和谐社会教案

《共建美好和谐社会》教案 《共建美好和谐社会》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目前文化发展的现状,增强文化发展的紧迫感。 2、理解先进文化的内涵,明确先进文化的方向。 3、辩证认识精神文明两个建设的关系,自觉投身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去。 4、能够为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重点难点】重点: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难点:如何大发展文化产业【教学方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本知识,解决基础问题,围绕重点知识,分组讨论,各组展示,教师点拨指导,提高学生的认识。【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大家看一下时政材料: 1、2009年2月28日上午9时,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高票表决通过了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2、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公布。《意见》提出了“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 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近期目标。 3、2009年党 和政府将采取一系列好政策促进农业稳定发展: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加大补贴;扶贫标准上调;开辟返乡农民工创业“绿色通道”;家电下乡,购全4项补贴近千元;农村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等。这 些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党和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采取的 重要措施,这些措施有利于社会和谐。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共建 美好和谐社会二、自主学习(一)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本P53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文化的重要作用有哪些? 2、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济发展与文化进步_____,文化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_____,是_______竞争的重要因素。 3、目前我国文化发展的现状如何? (二)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学生阅读课本P53下内容,思考回答 以下问题: 1、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历史性,有_____的文化,有_____的文化,也有_____的文化。 2、什么是先进文化? 3、我们要发展什么样的文化? 4、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什么? (三)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知道学生阅读课本P54―55内容,思考

浅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

浅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 拿到老师布置的这样一个宽泛的题目,刚开始真的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于是上网搜索了一些2010年大事件,当回顾过去一年的事情,我们却会看到西南五省市旱灾、玉树地震、煤矿事故等等自然界的、人类社会的不和谐所导致的一个个悲剧,既然这样的矛盾围绕着我们整一年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就更加显得义不容辞。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信大家对它都并不陌生,这是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是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胡锦涛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 也许大家会觉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太多于抽象化了,与实际生活联系不大,但如果我们认真想想,其实和谐社会的构建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正如,面对金融危机这一个大浪潮时候,中国采取的三个转变的应对政策,使得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发展这就是一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伟大尝试。这是在经济发展的层面上的向和谐社会迈进的一大步。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除了像上述所说的,对经济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之外,在其他方面也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对中国的整体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意义。总的来说我们可以归结为下面几大内容: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也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客观要求。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也是共产党人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各种来自国际环境的挑战和风险的客观需要。当前,尽管人类社会进入了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新时代,但国际形势继续处于深刻复杂的变化之中,天下并不太平,引起动荡的因素还很多。面对如此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要有效地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挑战和风险,必须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集中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力量,聚精会神进行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浅谈如何认识经济法与相关法律的关系

浅谈如何认识经济法与相关法律的关系 李平摘要:部分法的划分具有相对性。对经济法与民法、商法、行政法之间关系的认识不能绝对化。其间的联系与区别按照民法、商法、经济法、行政法的排列顺序,从民法到行政法,私法属性不断减弱,公法属性不断增长。其中,以社会法为纽带,私法属性与公法属性的消长变化,说明法律对于社会关系的调整,分别有自身的任务和功能,并呈现出相继联结的内在联系。 一、法律部门划分的一般理论 经济法与相关法律的关系,肖先涉及到法律部门的划分问题,其次是作为独立法律部门的经济法与其他相关法律部门的联系和区别。 划分法律部门的意义,在于力求准确地制订、解释、适用法律,以恰当地调整现实社会中越来越复杂的各种关系。法律从旱期的“诸法合体”状态到今人“各法分离”格局,既说明了人类社会关系的客观多元性,也反映了人对所生存环境的认识能力不断强化。法律发展的历史和现实表明,法律部门的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是法律发展的规律;因而在尊重传统部门法划分时应当小局限于已有分类。 对法律分类的基本观念,大体有三种主张:1.主观论,认为法律划分是人的主观假设,诸如“自然法”、“实在法”的划分;2.客观论,认为法律划分是山特定的社会关系的性质和内容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社会关系就应当有什么样的法律;3.主客观统一论,认为法律的划分是现实社会的客观存在和法学家的主观认识相统一的结果。在主客观关系方面,主观主导’一。法律划分,应当属于认识论范畴,相对而言,主客观统一、主观主导的观念史符合认识论原理。认识

具有相对性,法律的划分也就具有了相对性一般认为,部门法划分的基本标准是法的调整对象。有特定调整对象的法就可以成为独立的法律部门。尽若学界对经济法的调整对象表述不一,但是经济法具有特定调整对象——以社会整体性和国家调控性为基木要索的经济关系——的共识是客观存在的。无论在法学理论上还是立法机关对于法律的分类上,经济法都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与经济法有较为密切联系的法律部门主要有民法、商法、行政法。 二、经济法与民法的关系 经济法与民法的关系曾经是学界讨论的热点,少于且由立法机关来阐述其关系(参见顾昂然关于《民法通则》(草案)的说明)。在实务界,两者的关系曾经是模糊不清的,以往法院的经济审判庭审理的多数是民事案件,以至于法院系统将经济审判庭史名为民事审判庭,让一些人认为经济法本存在了。这是误解。现在看来,经济法与民法的个性大于共性,它们是具有不同法律理念和法律制度的两个独立法律部门。 (一)经济法与民法的联系 经济法与民法的联系,主要体现为两者的调整对象都与经济关系有关。经济法调整社会性经济关系,民法调整个体性经济关系,即平等主体之间的则产关系。其次表现为两者都具有相同的法律渊源。 (二)经济法与民法的区别 经济法与民法的区别,首先表现为调整对象本同,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则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经济法调整社会性经济关系。所谓社会性经济关系,是指具有社会影响的经济关系,包括具有社会性的公平交易秩序建立和运行关系及社会经济平衡协调持续发展关系。前者主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是什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为什么: ①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而繁重。(现实原因) ②社会建设是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方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③这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体现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④这是我国政府对人民负责,努力为人民服务的要求。 ⑤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怎么办: (1)国家怎么办 ①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③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

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④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⑤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使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⑦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2)青少年怎么办(和谐社区、和谐校园等) ①要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和社会责任,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 ②要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遵守社会公共生活准则。 ③要诚实守信,关爱他人,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 ④要保护环境,珍惜爱护资源,与自然和谐相处。 ⑤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善于和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⑥积极参加改社会实践,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测试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专题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决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 B ) A.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B.社会和谐 C.公平正义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中国要全力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 B )为指导 A、党的基本路线 B、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C、宪法 D、初级阶段的理论。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容,实现了四位一体的飞跃。这个飞跃是我们党对( A )问题的新的探索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改革开放 C、对外开放 D、小康社会 4、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全新的理念和机制,但最核心的就是( A ) A、以人为本 B、解决三农问题 C、科学发展 D、和平与发展 5.《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 A ) A.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B.走共同富裕道路 C.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D.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 6.《决定》指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 B )

A.改革 B.发展 C.稳定 D.开放 7.《决定》指出,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是( A ) A.社会公平正义 B.建设和谐文化 C.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 D.充满活力、团结和睦 8.《决定》指出,社会和谐的必然要( C ) A.社会公平正义 B.建设和谐文化 C.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 D.充满活力、团结和睦 9.《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 A )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B.社会主义荣辱观 C.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 D.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10.《决定》指出,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是( B ) A.法律 B.制度 C.体制 D.党的领导 二、多项选择题 1.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有(ABCDEF ) A法治B公平正义C诚信友爱D充满活力E安定有序F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 ABC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B.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C.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D.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然要求3.《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ABC ) A.是我们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 B.反映了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

共建和谐社会作文(2篇)

共建和谐社会作文(2篇) 共建和谐社会作文(1)爱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爱是关心、是理解、是包容、是尊重、是责任。 因为有爱才使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朝气和活力。 在当今和平年代,和谐社会已成为新的主题,也成为我们共同探讨的课题,这也是我们党和人民在今后相当的一段时期里又一工作中心。 如今,在学校中,同学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争先恐后,谁都想当第一,谁都想比别人好。 难道,竞争愈激烈,愈不和谐吗?回答是否定的,竞争中就没有合作吗?是有的。 竞争与合作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1。 没有合作的竞争是孤单无力的竞争;2。 合作离不开竞争,没有合作的竞争是一潭死水;3。 合作是为了更好的竞争,合作越好,竞争越强,取得成功的可能性越大。 美国着名心理学家荣格曾列出这样一个公式:i+we=fully1。 意思是说,一个人只有把自己融入到集体中,才能最大程度的实现个人价值,绽放出绚丽的人生花朵。 我们每个人的个性和才干只有在团结合作中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是所处的这个团体更好的和谐共同发展。

在学校中如此,在社会中呢?当然亦如此,在社会中,甚至比学校中的竞争更为激烈。 那我们如何在社会中与人和谐共处呢?这就是我们下一个要探讨的问题。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社会中的激烈竞争我们比谁都清楚。 我们共处一世,使社会和谐是我们每一个人应尽的职责。 我们该怎样做呢?助人为乐可以说是使社会和谐发展最基本的要求。 如果说,一个人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你就是一个不合格的公民,将被众人所耻笑,所指责。 做到了助人为乐”这一点,我相信,你将成为众人所学习的榜样和模范。 也许你此时得到的不仅仅是你付出的一点,收获的将是你付出的几倍,甚至几十倍。 这样,别人快乐,你也快乐,这不是使社会和谐发展最基本的要求吗?自然,和谐社会离不开秩序,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说明了社会还离不开安定有序”。 每个人都谦让一下别人,那社会就会安定有序的可持续发展下去,社会才会和谐。 如果,一个社会中没有活力,没有生气,那这个社会就会马上变

谈谈你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看法

谈谈你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看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十一五”期间社会发展的一个新课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构建和谐社会历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早就有和谐的思想。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孟子的;“天人合一”;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建立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的社会;孙中山“天下为公”的思想;这都充分反映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美好描绘和追求。 从古至今,构建和谐社会都是我们的一个伟大目标,可是我们又该怎么做才能实现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又要使不同社会阶层人群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与尊重,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有力应对各种挑战的紧迫需要。其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保证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我国是一个多人口、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能否把社会各界人士的心凝聚在一起,能否把全民族力量团结在一起,拧成一股绳,能否把全体中国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人与人之间在诚信友爱、融洽互助的社会中和谐相处,有助于凝聚人心、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从而保证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但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使全体中国人民走上共同富裕之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为此我们要付出长期的艰苦卓绝的努力。我相信,只要我们都紧跟在党的领导下,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坚持科学发展观,增强发展动力,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就一定能够顺利实现。

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关系

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关系 A.一般区别与联系。1、调整对象的区别与联系。两法共同规范政府干预经济的行为,这是其连接点,但经济法侧重从内容上规范,行政法侧重从形式上;同时行政法相对稳定,而经济法多变。2、调整方式的区别与联系。a.直调与间调。行政法以直调为主,经济法…b、弹性调整与刚调。行政法以刚调为主,经济法…c、共性调整与个调。经济法以个调为主d、实体调整与程序调整,经济法以实调为主。 B.深层区别。1、观念与方法论区别。行政法的观念与方法论是个体主义的,其出发点和归宿都在于保护个人的权利和利益,是个体本位法;而经济法的观念和方法论是整体主义的,积极防止个体对整体利益的侵害,是社会本位法。2、精神区别与联系。经济法强调科学精神,行政法有浓厚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上的差异对两法其他方面也有影响,具体表现在a、国别异同方面b、理性程度方面。经济法与社会法的区别与联系 A.二者联系。都属于广义的社会法,都是因国家对社会关系的干预而产生,有以下共同点:a、方法论,都秉承整体主义方法论,抱社会与个人,个人与个人间关系看作有机的相互依存关系b、法本位。都认为任何个体都富有社会责任,同时社会对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也负有责任c、法益,都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出发点d、功能互补,都兼具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 B.二者区别。a、干预范围,社会法主要对劳动关系及社会再分配领域的一些关系干预,而经济法对整个社会经济各领域进行干预。b、干预宗旨。社会法保障基本人权,社会安全和维护基本的社会公平;经济法则旨在维护社会经济结构合理,市场竞争有序,以实现经济持续稳定,高效发展,人民福利的不断提高。C、干预手段。社会法手段相对单一和固定,经济法则相反。 经济法与民商法的关系 A.二者区别。1、表层区别。a、主体意思的限度.民商法强调意思自治,而经济法对意思自制有所限制,法律层授权或依法设立某种经济规制或调控机关,使其行使社会权利限制个人自由而争取社会整体自由。b、权利保护的特性。民商法对所有主体平等保护,赋予相同的权利与义务;经济法因主体角色不同而给予不同对待,权利义务不同。C、调整的经济关系层次,民商法注重微观经济关系,经济法相反。d、目标内容。民商法主要重视当下个人的经济利益,而经济法更重视整体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历史中的人。e、国际比较。民商法国际间差异不大,全球趋同,而经济法极具本国特色。 2、深层区别。a、对主体的认识和假设不同。民商法的主体是有自由意志的、单个化的人,拥有“完全理性”;经济法的主体则是“社会人”,且假设市场主体间信息存在偏差,市场主体只有“有限理性”。b、对社会构成的假设。民商法认为社会利益是个人利益之和;经济法认为社会是有机体,社会利益并非个人利益的简单加总。C、对政府与市场功能的假设。民商法认为国家外在于市场,市场是一个功能自足的体系;经济法认为市场并非一个功能自足的体系,政府需与市场各自发挥其功能,经济才能正常进行。 B.二者联系。1、调整范围交叉。民商法主要调整围观经济关系;经济法既涉及市场失灵的微观经济领域又涉及市场缺陷的宏观经济领域。2、功能互补。民商法主要功能是防止外来的人为因素对市场机制造成的破坏;经济法的功能不仅需要克服市场失灵和弥补市场缺陷,同时还要克服政府失灵,其功能具有互补性。3、取向趋同。二者在保护社会利益的取向上有些趋同,都是为了把社会经济调整到较为理想状态,只是方法和路径不同。 经济法学与法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A.两者联系。都是对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律现实和法律现象进行研究的理论,都涉及法学和经济学理论,都研究法律制度与经济运行相互之间的关系。 B.两者区别。1、在研究对象上。法经济学几乎涉及所有的部门法领域;而经济法学则仅以经济法这一部门法为研究对象。2、在研究方法上。法经济学是用经济学理论方法来研究探讨法律理论和法律体制运行及其他具体的法律问题,研究方法具有独特性。而经济法学运用法学理论方法研究特定经济社会关系的法律调整问题,它的研究方法和其他部门法学的研究方法一样。3、在理论基础上。法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经济学的准则和基本观念——效益,在词基础上又形成了一套理论体系:“一个基本假设”、“一个理论基础”及“四大定理”;而经济法学的理论基础是法学的价值观念——公平和正义,并以此为核心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4、在目的上。法经济学的目的在于建立解释法律现实和法律现象的全新方法论体系提供从法律的价值等基本理论到具体法制制度的分析工具,用来指导包括经济法制在内的整个法律制度的变革和完善;经济法学的目的在于解释经济法现象并发现其运行规律,协调经济法与其他部门法的关系。

我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我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 一、公仆与人民的三次对话 “我一直认为群众有权力知道政府在想什么、做什么,并且对政府的政策提出批评意见,政府也需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推进政务公开和决策的民主化。和网友们进行在线交流,对于我来说是第一次。第一次的事情难免有点紧张,但是我总记得母亲常跟我说的一句话,无论是对什么人,要诚实,要用心讲话。虽然她在前几天患了脑栓塞,两眼几近失明,但是她这一番话我一直记在心里,我想今天的在线交流应该是一次谈心,或者说用心谈话,应该诚实,就是把真实情况告诉大家,倾听群众真实的声音。” “看到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常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我还想当一个人为多数人所信任的时候,他已经不再属于自己,他已经是‘公共财产’,属于人民了。我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真正做到无愧于人民,我要带着真心、真意、真情来同网友们交流的。我愿随意地同大家谈心。” “如果说第一次和网友们在线交流我感到有点紧张,第二次我感到十分珍惜,那么这次我感到责任重大。我的任期还有两年,我以为这两年的工作不比前八年任何一年要容易,反而要艰巨得多。我必须恪尽职守,和人民一道克服困难,使我们国家更加繁荣昌盛。” 这三段话是从2009年以来,温家宝总理三次通过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走进访谈直播间,与广大网民在线交流时的开场白。从这三段话中,我们能感受到总理质朴亲切的气息,能看到到政府服务方式的改变,也能体会到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以一种崭新的方式走向我们身边。正如总理所说的那样,政府与民众之间应该是一种紧密的、交互式的关系。带着“真心、真意、真情”为人民服务,了解百姓疾苦、民心所向。政府想要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就应该更多地了解人民群众的切身需求,同时,民众有权利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真正实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民主一直以来都是社会主义的追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

高一作文:同心共建和谐社会

高一作文:同心共建和谐社会 爱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爱是关心、是理解、是包容、是尊重、是责任。因为有爱才使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朝气和活力。在当今和平年代,和谐社会已成为新的主题,也成为我们共同探讨的课题,这也是我们党和人民在今后相当的一段时期里又一工作中心。 如今,在学校中,同学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争先恐后,谁都想当第一,谁都想比别人好。难道,竞争愈激烈,愈不和谐吗?回答是否定的,竞争中就没有合作吗?是有的。竞争与合作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1。没有合作的竞争是孤单无力的竞争;2。合作离不开竞争,没有合作的竞争是一潭死水;3。合作是为了更好的竞争,合作越好,竞争越强,取得成功的可能性越大。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曾列出这样一个公式:I+We=Fully1。意思是说,一个人只有把自己融入到集体中,才能最大程度的实现个人价值,绽放出绚丽的人生花朵。我们每个人的个性和才干只有在团结合作中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是所处的这个团体更好的和谐共同发展。

在学校中如此,在社会中呢?当然亦如此,在社会中,甚至比学校中的竞争更为激烈。那我们如何在社会中与人和谐共处呢?这就是我们下一个要探讨的问题。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社会中的激烈竞争我们比谁都清楚。我们共处一世,使社会和谐是我们每一个人应尽的职责。我们该怎样做呢? 助人为乐可以说是使社会和谐发展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说,一个人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你就是一个不合格的公民,将被众人所耻笑,所指责。做到了“助人为乐”这一点,我相信,你将成为众人所学习的榜样和模范。也许你此时得到的不仅仅是你付出的一点,收获的将是你付出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这样,别人快乐,你也快乐,这不是使社会和谐发展最基本的要求吗? 自然,和谐社会离不开秩序,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说明了社会还离不开“安定有序”。每个人都谦让一下别人,那社会就会安定有序的可持续发展下去,社会才会和谐。 如果,一个社会中没有活力,没有生气,那这个社会就会马上变得死气沉沉,社会又怎能和谐可持续发展下去呢?一旦一个社会充满了活力,竞争就会变得激烈,人的各方面素质也就会自然而然地跟着提升了;反之,大家都会放松自己的工作,没有了竞争,那还谈什么和谐可持续发展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多选题

转变政府职能要做到() A、强化公共服务职能 B、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C、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D、加强政府部门的专业化建设 标准答案:A,B,C,D 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措施和途径有() A、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B、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 C、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 D、完善政策、深化改革,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 E、逐步增加国家财政投资规模,不断增强公共产品供给能力标准答案:A,B,C,D,E 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实践活动要按照的“三贴近”的要求是() A、贴近发展 B、贴近生活 C、贴近实际 D、贴近群众 标准答案:B,C,D, 要发展教育,就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就应该() A、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 B、优化教育结构 C、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D、更新教育观念 E、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教育投入等等。 标准答案:A,B,C,D,E 基层党组织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A、基层的特点和地位决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在基层 B、社会组织形态的转变决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 C、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的作用 D、新的形势和任务决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 E、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 标准答案:A,B,C,E 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本思路是() A、以人为本来决定服务导向 B、以市场竞争来提高服务效能 C、以社会力量来改善服务供给 D、以维护社会公正来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E、以法治化建设来强化服务保障 标准答案:A,B,C,D,E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涉及到的内容有() A、积极推进城乡统筹 B、发展现代农业 C、深化农村改革 D、促进农村公用事业发展 E、增加农民收入 标准答案:A,B,C,D,E 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要靠() A、政策 B、投入 C、科技 D、财政 E、改革 标准答案:A,B,C,E 医疗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总体 目标是() A、完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水 平 B、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 C、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 D、适应人民健康需求和承受 能力的比较完善的基本医疗卫生 服务体系 E、使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 服务 标准答案:B,C,D,E 以下各项属于传统安全威胁 的是() A、军备竞赛 B、军事威慑 C、经济安全 D、恐怖主义 E、战争乃至核大战的危险 标准答案:A,B,E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四 个尊重”的重大方针包括() A、尊重劳动 B、尊重知识 C、尊重人才 D、尊重创造 E、尊重创新 标准答案:A,B,C,D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在当 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以 下几项工作() A、国家集中力量对落后地区 的扶持 B、坚持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C、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区 D、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 E、完善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 标准答案:B,C,D,E 政府实施促进就业的长期战 略和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具 体的措施有() A、实施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 并举的战略,确立有利于扩大就业 的经济增长方式 B、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C、不断完善市场就业机制, 促进城乡统筹就业 D、建立制度化、专业化、社 会化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E、加强失业调控及完善境外 就业管理体制 标准答案:A,B,C,D,E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保障人民 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就应该 () A、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 B、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着力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C、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努力 建设学习型社会 D、建立健全保障教育优先发 展的机制和制度 E、推进教育改革和制度创新, 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标准答案:A,B,C,D,E 公民“四权”的意义体现在 () A、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 需要 B、是建立健全能够全面表达、 有效平衡、科学调整社会利益的体 制机制的需要 C、使宪法上的公民民主政治 权利更加明确化、具体化和规范化 D、表明国家充分意识到这些 公民权利对于发展民主、健全法 制,构建和谐社会的极端重要性 E、是我国公民民主权利的一 次重要充实,也是法治政府建设的 一次重大转折。 标准答案:A,B,C,D,E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包括() A、爱国守法,明理诚信 B、团结友善,勤俭自强 C、积极向上,融洽和谐 D、敬业奉献 标准答案:A,B,D 社会组织的公共性在于() A、合法性 B、自主性 C、自律性 D、服务性 E、多样性 标准答案:A,B,C 在我国,之所以要发挥民间组 织的作用,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 A、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 求 B、适应深化体制改革的要求 C、适应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 要求 D、适应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 要求 E、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扩 大对外开放的要求 标准答案:B,C,E 调整好各种利益关系,共享改 革发展成果,必须() A、以人为本,加强民主法治 建设 B、妥善处理社会矛盾 C、健全社会组织,增强服务 社会功能 D、推进社区建设,完善基层 服务和管理网络 E、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经 济快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标准答案:A,E 按照比较常见的做法,突发事 件可以氛围四种类型() A、自然灾害 B、事故灾难 C、公共卫生事件 D、社会安全事件 E、涉外突发事件 标准答案:A,B,C,D 从全局出发全面落实社会主 义新农村建设,就必须()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推动农村全面进步 B、落实好党的农村政策,深 化农村改革 C、实行城乡统筹,加大对农 业和农村的发展的支持力度 D、坚持尊重实际、尊重群众, 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E、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注 重解决农民最关心、最迫切的问 题。 标准答案:A,B,C,D,E 完善司法体制机制的途径有 () A、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 改革 B、完善司法民主程序,加强 司法民主建设

社会整合经济法与社会法的功能配合.doc

社会整合:经济法与社会法的功能配合- 社会是由差异构成的,差异是社会成员与社会事物相互间存在的差别、相异与距离。差异既使社会具有多元特征而变得丰富多彩,也使社会具有不平等性与非平均性而充满危机。各种合理差异与非合理差异的混同作用必然形成社会差距,社会差距累积的直接后果是社会分化现象的产生。社会分化在外在形式上表现为地区分化、强弱分化、贫富分化,在内在机理上则与社会冲突逻辑关联。社会冲突的本质在于社会不同分化主体对有限稀缺资源的对峙与争夺。一定范围内的矛盾与冲突,可以成为社会博弈与竞争的基础,促进社会运行效率的提高与资源的优化配置,但就其本质而言,冲突均具有其反社会性的一面,其对社会正统性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具有动摇与瓦解作用,并会导致运行社会成本的增加。 和谐社会秩序的构建与维系,需要将社会冲突发生的可能性与冲突后果的破坏性降低至最低点,而排解社会冲突的核心机制与效率机制是进行有机的社会整合,即在矛盾、分化、冲突的社会主体间进行资源、机会、利益的调适、妥协与再次分配,通过社会合作使强者与弱者、富者与贫者共存共荣、互惠互利、和谐相处。社会整合包括利益整合、力量整合、秩序整合三个方面的内容,社会利益整合是指社会利益的分配格局在各社会主体的合理承受力之内,社会利益心理健全;社会力量整合是指各种社会力量包括国家力量、私人力量、集体力量、群体力量达到相生相融状态,边缘力量与边缘群体的形成得到了有效控制;社会秩序整合是指公共秩序与私人秩序、国家秩序与民间秩序、法律秩

序与伦理秩序、强者秩序与弱者秩序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状态,不是相互间的压制与控制,而是彼此间的共存与吸收。 经济法与社会法共同担负着社会整合的法律功能,并且在功能上相互配合。 (一)经济法承担着发展性社会整合功能,社会法承担着保障性社会整合功能 就经济法承担的发展性社会整合功能而言,在经济法的制度设计中,市场机制与竞争机制得到法律保护并且要求保持高效、持续的运转,一方面,国家在市场化指向下运用各种政策促动工具,发挥各种能动作用,为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公平、安全发展提供动力与支持,使国家在市场机制中内化为一种发展力量;另一方面,国家帮助市场克服其自我颠覆倾向,市场难以自身矫正的缺陷被借助于国家之手得到治理,市场秩序在国家与市场的合力中得以维持。市场机制与竞争机制是具有分化倾向的,优胜劣汰、强胜弱出是市场制度的必然结果,但经济法并不因其导致社会分化的趋向性与规律性而对市场机制与竞争机制进行否定,而反过来是对这两种机制进行保护与强化,目的在于使可供社会分配的资源与产品得到更大的丰富与更多的增加,使实现社会再分配与社会公平具有前提与条件上的可能性与保障性。经济法的发展性整合功能还表现为国家在社会分配中的资源安排能力与财富调节能力。国家可以通过预算安排、计划实施、财政转移性支付、政府控制价格等方式进行社会资源的分配与安排,使经济力的配置符合社会整合的要求。国家还可以通过收入税调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