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景观都市主义的涌现

景观都市主义的涌现

景观都市主义的涌现
景观都市主义的涌现

87

传统的城市设计中,景观总是处于从属的地位,建筑的围合决定了城市的空间形态。在过去的20年内,一种新的城市设计理论——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开始出现,并广泛被欧美的设计领域所接受。其中既有景观设计师的自我发现,也有哲学与技术领域研究的引导和建筑师的大力推动。

1 景观设计的两大阵营

“二战”以后的景观设计学大体沿着2条道路发展,一条是延续对景观艺术的执著追求,这一阵营沉迷于对花园涵义的诠释、关注人性空间的营造,并且注重创新性的设计过程、实施的新兴技术,从丹·克雷(Dan Kiley)、劳伦斯·哈普林(Lawrence Halprin)、彼德·沃克(Peter Walker)[1]以及乔治·哈格里夫斯(George Hargreaves)[2](图1)等人的作品中可见端倪。在生物进化论、生态学和土地伦理学等理论的催化下,雷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的《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 )》[3](图2)和麦克哈格(Ian McHarg)的《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 )》[4]等著作的发表,标志着景观设计学的另一阵营——生态规划体系架构基本形成。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进一步夯实了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

景观都市主义的涌现

The Emergence of Landscape Urbanism

摘 要:过去20年内,在后现代哲学和技术领域研究的推动下,源自建筑却在景观与城市设计学科开花结果的设计理论——景观都市主义逐渐深入人心,并为欧美的大多数设计师所推崇。从传统景观设计学的困境出发,讨论了景观都市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和实践。城市都市主义是基于生态功能和人类活动的复杂系统,它意味着城市设计的一种新范式,为现代城市化提供了从图像转向组织和策略的、具有文化、生态和经济可行性的新途径。关 键 词:风景园林;景观都市主义;涌现文章编号:1000-6664(2012)11-0087-05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2-03-29; 修回日期:2012-08-15

Abstract: Driven by the post-modern philosophy and new technologies, landscape urbanism, originated from architecture but becoming mature in landscape and urban design disciplines, has been widely accepted by the designers from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in the past 20 years.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traditional landscape design and its difficulties,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forming process and practice of landscape urbanism. It is the complex system about ecological functions and human activities, a new urban design paradigm for the current urbanization, which is transforming from the image to strategy and organization methods with cultural,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feasibilities.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landscape urbanism; emergence

刘东云 / LIU Dong-yun

两大阵营试图以尺度来划分自己的领地:前者针对单一场地尺度的设计,以及消除开发带来的不良后果;后者主要针对区域尺度,全面运用生态过程和自然系统方面的知识来规划人居环境。这样的后果,必然使得艺术与设计成为一派,而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成为另一派。尽管整合两大阵营的呼吁层出不穷,但却因为在处理城市化研究和生态设计方面的问题几乎没有说服力的解决方案而未能实现。

2 景观设计的觉醒

查尔斯·瓦尔德海姆(Charles Waldheim)[5]认为,3个方面的因素阻碍着景观设计学的再生和发展:一是景观设计实践中的惯性,表现为对大尺度的社会和文化演化的漠不关心;二是景观历史的建构维系相关利益集团的表现手法;三是景观设计师对“自然”的形而上学的崇拜。然而,仍有一些重要的研究力图把生态学和自然过程的知识应用于复杂的城市过程研究,如C.A.Smyser1982年出版的《自然的设计(Nature's Design )》[6]、迈克尔·霍夫(Michael Hough)1984年出版的《城市形态与自然过程(City

Form and Nature Process )》[7](图3)以及安妮·斯波(Anne Spirn)的《花岗岩花园(Granite Garden )》[8]。

风景园林论坛

88

风景园林论坛

生态学和创造性之间的相似性预示着景观设计学的另一方向[9]。在《丈量美国景观(Taking Measures Across the American Landscape )》一书中,詹姆士·科纳(James Corner)和航空摄影师亚历克斯·麦克莱恩(Alex S. MacLean)合作,从高空捕捉工业化生产和都市蔓延所造成的大尺度景观[10](图4)。在这里,科纳试图探索包含自然和文化的人工生态学(constructed ecology),即在城市环境中创造的包含生态功能和人类活动的复杂系统;其设计方法也转向组织和策略、功能和量度、栖居和过程。

欧洲的城市化进程与北美不同,景观设计师越来越多地关注后工业或后农业的废弃地和模糊地带。鲁尔地区1989年至1999年连续10年举办的国际建筑展览,核心议题是在保护和重新利用工业建筑遗址、修复环境损害的同时,刺激经济和文化的全面复兴。彼得·拉茨(Peter Latz)设计的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11],保留了场地中的植被和工业构筑物,并利用原有的“废料”塑造公园的景观,从而减少对新材料的需求,昔日的钢铁厂被改造成为一个综合的休闲娱乐公园。在荷兰,景观设计师和理论家对非自然式景观表现了极大的兴趣。传统农业景观被认为要注重实效,但林地、沼泽地、荒地和精心耕作的农田,从空中看表现为宏伟的巨大拼图。West 8的一些项目摒弃了传统的总体规划方法,尝试构建生态学、基础设施和景观设计之间联系的桥梁[12](图5)。西班牙的城市基础工程与艺术、城市生活相结合,创造出新的城市景观。由琼·罗伊格(Joan Roig)和恩里克·巴特列(Enric Batlle)设计的巴塞罗那东北立交桥项目,不仅考虑了合理的交通功能,而且结合了城市公共空间和休闲娱乐设施,力图创造新的都市活动场所[13](图6)。

上述景观实践表明,对都市化和自然景观关系的批判性再认识可以强化景观设计学的责任;景观可以恢复成多变的、透明的和当代都市化的主要秩序与机制。

3 建筑学领域的思想转变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和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的后现代哲学体系和对图解概念的哲学解释,是后现代建筑实践的理论基础。福柯[14]认为:“图解是一种函数关系,是从具体用途中抽象出来的关系”。在《福柯》中,德勒兹进一步解释了福柯的图解概念,认为图解是一部抽象机器(abstract machine),包含可述的功能及事物的定义,以及产生出不同的可见形式[15]。荷兰UN Studio的建筑师本·伯克尔(Ben van Berkel)写道:“建筑学与科学有了令人惊喜的结合点,这完全归功于德勒兹及他的注释在我们职业内部转换所产生的巨大吸引力。[16]”

1960年成立的伦敦阿基格拉姆小组(Archigram),是俄罗斯构成主义之后最重要的一次建筑设计革命。该小组以皮特·库克(Peter Cook)为首,成员包括沃伦·乔克(Warren Chalk)、丹尼斯·康普顿(Dennis Crompton)、大卫·格林(David Greene)、罗恩·赫伦(Ron Herron)和迈克·韦伯(Mike Webb),他们拥有艺术和建筑的学术背景,深谙社会的快速多变,主张建筑和城市应该与“当代的生活体验”紧密结合。他们的建筑和城市大都直接取材于大众传媒中的城市、生活和政治等波普文化,通过平面传媒、照片、卡通画等道具,并融入预制构件、舱体单元和网状结构等多种拼贴道具表达未来城市的各种景象。阿基格拉姆小组实际建成的建筑非常少,但其“流动和运动”“消费性和易变性”等概念成为当代建筑和城市设计研究的核心理念[17](图7)。

阿基格拉姆小组之后,库哈斯(Ren Koolhass)领导的OMA的“社会学研究”实践为图解在建筑和城市设计方面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纽约时报》评论的封面人物库哈斯,称之为“建筑师时代建筑师的建筑师”。考察OMA历代员工的名单,可以发现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

MVRDV、FOA、NOX等名字。早年的记者和剧作家经历,使其把对社

图1 哈格里夫斯Crissy Field公园[2]图2 《寂静的春天》封面[3]

图3 《城市形态与自然过程》封面[7]

89

LA Forum

会的本能关注带入到建筑,把建筑作为发掘和制造事件的方式。《癫疯的纽约——曼哈顿的回溯宣言(Delirious New York,a retroactive manifesto for

Manhattan )》[18]是一个里程碑,之前是对都市文化的研究,之后是物质化的建筑实践。1996年出版的《S, M, L, XL 》[19],将库哈斯近20年实践分为小、中、大、超大等4类。与此同时,库哈斯带领哈佛学生进行的“都市考察”研究(又称为AMO,出版了《哈佛设计学院购物指南》和《大跃进》2本书),使用平面设计、媒体技术等手段来处理数据,并使分析过程图解化[20-21]。1998年,在IIT的演讲中他提到:“建筑不再是城市秩序的首要元素。城市秩序由植物构成的水平表面所界定,景观成为首要元素。[22]”同时,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斯坦·艾伦(Stan Allen)也写道:“渐渐地,景观成为当代都市主义的模型。景观被定义为组织各种水平表面的艺术……通过关注它们的情况——结构、材料和特性——设计师可以突破传统空间生成的途径来塑造空间和激发城市活力。[23]”普遍认为,惜败于曲米的库哈斯拉维莱特公园方案是景观都市主义最早的案例(图8)[19],而Downsview Park竞赛方案的完胜,则显得水到渠成[24] 。

UN Studio、MVRDV、FOA等,着眼于计算机技术主导的设计过程和动态的建筑空间形态,从技术上探索出一条清晰有力的道路。相对以牛顿力学范式描述的简单系统,当代的都市环境是一个巨大的复杂系统,其呈现的动态和自组织特性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系统中的个体行为和它们在虚拟环境下的相互作用与演化而“涌现”出来。FOA设计的巴塞罗那东南海岸公园(图9)和日本横滨国际码头就是建筑、景观相结合的案例[25],MVRDV的数据景观(图10)[26-27]从另一个层面阐述了景观系统的可操作性。

4 景观都市主义的涌现

位于传统城市中心和郊区之间的“中间地带”或“中间景观”,以及城市中心转型出现的城市“空墟(Void) ”,对当代城市公共空间的塑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8]。城市学家维克多·格鲁恩(Victor Gruen)1995年合成“城市景观”(city-scape)一词,指由建筑、地面和市政基础设施所构成的建成环境。“城市景观”可进一步细分为“技术景观(technoscapes)”“交通景观(transpotation-scapes)”“郊区景观(suburb-scapes)”。城市设计学家的努力朝着2方面发展:一方面考虑将自然景观引入到城市,另一方面将城市融入到周边的景观及城市中拥有广大农田、林地和自然保护地[29]。

在瓦尔德海姆与詹森·杨(Jason Young)合编的《寻找底特律》(Stalking

Detroit )一书中,AA DRL的帕特里克·舒马赫(Patrick Schumacher)和克利斯汀·罗格纳(Christian Rogner)所写的“后福特(After Ford)”,为衰退和荒废的都市状况提供了最具说服力的解释[30]。按照舒马赫和罗格纳非常清晰地描述了福特主义演化的3个阶段,每个阶段对应相应的逻辑和组织结构,这种系统导致了传统城市的封闭形态。新的都市研究应放在西方工业经济的重组、后现代主义的兴起以及全球资本化和分散化等为特征的后工业城市转型上。

1993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举办的“景观营造”研讨会,与会者包括科纳、瓦尔德海姆等。次年在伦敦建筑联盟由主席艾伦·巴尔弗(Alan Balfour)组织的景观研讨会,试图拟定一份景观实践的宣言,雄心勃勃地探讨新景观的形成。上述2次研讨会的主要论文被收录在《论当代景观建筑学的复兴(

Recovering

图4 美国加州Bakersfield人工景观[10]图5 荷兰伊兰德贝壳工程[12]

图6 巴塞罗那东北立交桥景观[13]

图7 阿基格拉姆小组建筑“行走城市”概念[17]

7

90

风景园林论坛

设计领域的诞生。在《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 Reader )》一书中,瓦尔德海姆写道:“景观都市主义展现了当前学科的重新定位。其中,景观取代了建筑成为当代城市发展的基本单元。景观突破学科的界限,不仅成为洞悉当代城市的透镜,也成为重新建造当代城市的媒介[32](图12)。”

瓦尔德海姆领导的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建筑学院(th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Chicago)的景观都市主义研究项目和科纳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景观设计研究,对景观都市主义的涌现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主席巴尔弗和继任莫森·莫斯塔法维(Mohsen Mostafavi)的领导下,AA DRL硕士课程尤其是景观都市主义(AA LU MA)硕士课程的开设,第一次把景观都市主义作为独立的学科建立起来。2002年4月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召开的景观都市主义研讨会上,莫森·莫斯塔法维发表了主题演讲,展示了AA景观都市主义课程在西罗(Ciro Najle)带领下对大尺度的基础设施工程的研究(《Landscape Urbanism: A Manual for the

Machinic Landscape 》)(图13)。该书中,科纳的“景观都市主义”一文,首次澄清了景观都市主义作为一门全新的学科,更多的是一种对已然

失败的传统建筑和城市设计实践层面的回应和新的态度与思维方式。科纳把当代城市的研究分为5个主题,即平面性(Horizontality)、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过程和形态(form of process)、技术(technique)和生态学(ecology),概括了景观都市主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手段[34]。

景观都市主义第一次将建筑、城市设计、景观和市政工程等学科融合在一起,比较令人信服地回应了当代都市状况,展示了人们对当代消费文化的全新诠释。截至目前,景观城市主义的所有胜利还都处于都市边缘或“空墟 ”的场地上,这些项目包括纽约高线公园(图14)和垃圾填埋场项

目(图15)、多伦多滨水地区城市设计(图16)、加拿大Downsview Park、日本横滨国际码头等。景观都市主义的范式和方法尚未完全成形,但随着景观都市主义的倡导者入主诸多设计院校, 景观都市主义必将成为未来几十年内城市与景观设计研究的核心问题。

图8 库哈斯拉维莱特公园方案[19]

图9 日本横滨国际码头建筑和景观[25]

图10 MVDRV的2001年BUGA “Plant City”[27]图11 《论当代景观建筑学的复兴》中译本封面[31]图12 《景观都市主义》封面[32]

11

12

图13 《Landscape Urbanism: A Manual for the Machinic Landscape 》封面[33]

10

Landscape: Essays in Contemporary Landscape Architecture )》一书中[31](图11)。1997年3月,瓦尔德海姆在他组织的研讨会和展览中,首次使用“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一词来描述众多设计师以景观取代建筑作为城市塑造的首要媒介的实践活动,标志着一个新

91

LA Forum

1617

Architecture , 1955, 72 (9): 18-19; 36.

[30] Patrik S, Christian R. After Ford[C]//Georgia D, Charles W, Jason Y. Stalking Detroit. Barcelona: 2001, Actar.

[31] James C. 论当代景观建筑学的复兴[C].吴坤,韩晓晔,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32] Charles W. The Landscape Urbanism Reader [C]. New York: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2006.[33] Mohsen M, Ciro N. Landscape Urbanism: A

manual for the machinic landscape [C]. London: AA Print Studio, 2003.

[34] James C. Landscape Urbanism[C]//Mohsen M, Ciro N. Landscape Urbanism: A manual for the

machinic landscape . London: AA Print Studio, 2003.[35] 佳图文化,HKASP.城市生态景观[C].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

[36] [EB/OL]https://www.doczj.com/doc/657370203.html,/feature/water-front/10227.

[37] Frank S. Toronto Waterfront the New Blue Edge[J]. Topos , 2010(73): 180-185.

[38] Julia C. CASE: Downsview Park Toronto [M].Harvard Design School, 2001.

(编辑/邵丹锦)

参考文献:

[1] Peter W, Melanie S. Invisible Gardens [M].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1996.

[2] Maria K. Landscape Architect Ⅱ Hargreaves

Associates, Inc [M]. Seoul: Kwang Young Jeong, 2008. [3] Rachel C. Silent Spring [M].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Mariner Books, 1962.

[4] Ian M. Design with Nature [M]. New York: Natural History Press, 1969.

[5] Charles W. Aerial Representation and the Recovery of Landscape[C]//James C. Recovering Landscape:

Essays in Contemporary Landscape Architecture . New York: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1999.

[6] Carol A S. Nature's Design [M]. PA: Emmaus, 1982.[7] Michael H. City Form and Nature Process [M].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1984.

[8] Anne W S. Granite Garden: Urban Nature and

Human Design [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85.[9] James C. Ecology and Landscape as Agents of Creativity[C]// George Thompson, Steiner F. Ecology

Design and Planning . New York: Wiley, 1997.[10] James C, Alex M. Taking Measures across the

American Landscape [M].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6.

[11] 卡尔斯布罗托.城市主义[M].何炳威,译.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12] Luca M, Adriaan G. West 8[M]. Milan: Skira, 2000.

[13] Robert H. Environmental Spaces [M]. London: Calmann & King Ltd, 1996.

[14] https://www.doczj.com/doc/657370203.html,/wiki/Multi-agent_system.

[15] Gilles D(trans). Foucault [M].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8.

[16] Ben V B, Caroline B. Move [M]. Amsterdam: UN Studio & Goose Press, 1999.

[17] Kenneth F. Modern Architecture: a critical

history [M]. London: Thames and Hudson LTD, 1980.[18] Ren K. Delirious New York,a retroactive

manifesto for Manhattan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19] Ren K, Bruce M, Hans W. S, M, L, XL [M]. New York: Monacelli Press, 1997.

[20] Jeffrey I, Ren K, Sze T L. The Harvard Design

School Guide to Shopping/Harvard Design School Project on the City 2[C]. MA: Taschen, 2002.

[21] Chuihua J C, Jeffrey I, Ren K, Sze T L. Great

Leap Forward [C]. MA: Taschen, 2002.

[22] Ren K. IIT Student Center Competition Address [C]. Chicago: 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1998.

[23] Stan A. Mat Urbanism: the thick 2-D[C]// Hashim S. Case: Le Corbusier's Venice Hospital. Munich: 2001, Prestel.

[24] Julia C. Downsview Park Toronto [M]. Munich; New York; Cambridge, MA: Prestel; Harvard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 2001.

[25] Michael K, Albert F, FOA. Phylogenesis Foa's

Ark [M]. Barcelona: Actar, 2004.

[26] 施蘅. 信息转译的图解:MVRDV和数据景象[J]. 城市环境设计,2005(2):68-72.

[27] MVRDV. MVRDV1991-2002[C]. Spain: EL Croquis, 2003.

[28] Peter R. Making a middle landscape [M]. Cambridge, MIT Press, 1991.

[29] Victor G. Cityscape and Landscape[J]. Arts and

图14 纽约高线公园[35]图15 垃圾填埋场项目[36]

图16 多伦多滨水地区城市设计[37]图17 加拿大Downsview Park [38]

作者简介:

刘东云/1976年生/男/湖北荆门人/博士/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生态规划、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可持续环境设计(北京 100083)

景观都市主义与景观设计

景观都市主义与景观设计 Landscape Urbanism Versus Landscape Design by钟惠城Dec 10, 2010译者按:“景观都市主义”大行其道之时,很高兴能听到不同的声音:景观都市主义不是新鲜的产物,它更多地作用在大尺度上,也许更多地是一个宣传手段;我们也不能因为它的野心而遮蔽了自己的视线,景观都市主义应把设计的空间让出来,它可以很好地包含设计,并被设计表达。 声明:此翻译为正式授权文章,已征得作者同意在风景园林新青年(Youth La ndscape Architecture)上发表,严禁转载。 Notice: This article is a reprinted version in Chinese with the official per mission of the author Thorbj?rn Andersson. Do not copy without permissi on. Article Source: Thorbj?rn Andersson. Landscape Urbanism Versus Landscape Design. TOPOS, VOL. 71., 2010. 于1748年雕刻的Nolli 地图(Nolli Map),展现了一个易达、清晰、开放而复杂的罗马公共空间网络,这套网络塑造了罗马城的形态。在这张网里,建筑被诠释为封闭、独立并且不可渗透的。与黑色的建筑实体形成对比,公共空间被渲染成光亮而透明的。城市生活是由公共空间界定的;同时,也是由它的对立面——私生活界定的。

规划还是设计? 十多年来,景观都市主义的概念一直被风景园林界讨论着。像许多兴起的思想一样,这个概念是由风景园林学术界与从业界共同思考而产生的果实。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一词,由现任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风景园林系系主任Charles Waldheim提出,他与他的同事Alex Krieger和Mohsen Mo stafavi,以及宾夕法尼亚大学的James Corner一同致力于该概念的成形。 与欧洲比较起来,在美国,一场关于景观都市主义的深刻辩论一直进行着,辩论中时不时还会划一条“谁同意谁反对”的界线。主要来说,争论基本聚焦于三

城市景观生态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城市景观生态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来了城市人口的剧增和城市的扩张,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问题,城市景观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凸显。本文阐述了城市景观生态研究的现状,并展望了这一领域的发展趋势。 标签:城市景观;生态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速度很快,城市急剧扩张,城市人口数量增多,城市建设速度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城市人口和管理者对城市景观生态建设越来越重视,各个城市的绿化建设在城市建设费用中占有很高的比重。但是相关的一些城市化进程、景观格局、生态设计等方面实践缺乏理论的指导,本文客观阐述城市景观生态研究的现状,并对今后这一领域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 1.城市景观生态研究的现状 1.1城市景观的格局研究 目前,我国各大中小型城市景观多数是以人为活动占优为主的景观,这种景观受到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层次的限制,具有很明显的地域性和差异性。城市景观本身具有较强的辐射力和渗透力,影响着周围其他景观,也决定了本身的结构层次和格局。因此,对城市景观格局做研究,不能作为孤立的个案来研究,还要将城市景观和周围的景观,作为一个整体展开研究。 1.2城市景观的生态合理性研究 在城市中建设绿色空间是改善城市景观生态的最合理途径。在国内的城市建设中,建设城市绿色空间主要依靠两方面工作:一是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尽可能的合理设计绿色植物结构,使绿地系统成为有机整体;二是保护和恢复城市中的水系,保护水质,完善沿河生态建设。但是这两方面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维护都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后续的跟进和管理,而生态又十分脆弱。如何科学合理地打造城市建设绿色空间是近年来城市景观生态研究的重要课题。 1.3城市景观生态脆弱性研究 城市景观生态因为其特殊的条件和环境,格外脆弱。城市中的景观生态过程,人为因素比较明显,主要依靠人为输入或输出不同性质的物质或者能量,帮助维持。随着城市化经常的加快,城市景观更迭速度快,政令、文化、风俗等因素的影响和变动,城市景观变化很快,尤其是城市边际地带变化尤其明显。城市景观系统高度依赖人类调控,城市中的自然生态被割裂和简化,城市中生态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很脆弱。一但人类没有按照规律加以保护和管理,很容易影响城市生态,城市的总体环境下降。

景观都市主义研究_理论模型与技术策略

设计与理论 DESIGN & THEORY 2011.3 ARCHITECTURAL JOURNAL 建筑学报8 景观都市主义研究 —理论模型与技术策略 陈洁萍 葛明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南京,210096)收稿日期:2010-09-26 摘要/试图建立一种景观都市主义的理论模型—景观模型;发展操作性景观都市技术策略,拓展地图术(Mapping)的功能;并以南京为例针对城市空墟及变迁的基础设施区域提出技术应用的框架。 关键词/景观都市主义 景观模型 地图术 ABSTRACT/ This paper tries to establish a kind of theoretical model for landscape urbanism, to develop the practical technical t a c t i c s f o r l a n d s c a p e c i t y, t o e x p a n d t h e f u n c t i o n o f “m a p p i n g ”, a n d t o p r o p o s e a technical frame for application by case study o n u r b a n v o i d a n d t h e c h a n g e s o f b a s i c facilities in Nanjing. KEY WORDS/ Landscape Urbanism, scape-model, mapping 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体现了当代城市与建筑学科发展中的景观学转向,同时它还体现了一种方法论转向。 目前其研究手段十分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 特定框架的针对性研究。如英国AA School 开设的景观都市主义研究计划,致力于建立一套媒介、系统、原型、计划、文脉的框架研究体系[1];斯坦·艾伦(Stan Allen) 开展的场域理论(Field theory)研究;埃森曼(Peter Eisenman) 根据后结构主义哲学开展了场地的“踪迹”(trace)研究(图1)。 2) 特定主题的针对性研究。如库哈斯(Rem Koolhaas)的普通城市(Genric City)研究;屈米(Beonard Tschumi)的事件城市(Event City)研究;以及K ·福斯特(Kurt Foster)的变形(Metamorph)研究等。 3) 特定区域的针对性研究。如荷兰低地国家的数据景观、高密度景观、3D 城市(3D City)研究;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的山地都市景观研究等(图2)。 4)特定技术的针对性研究。如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ETH)开展的3DGIS 景观技术研究,F O A 事务所开展的一系列结合场地处理与建筑表皮的技术研究;哥伦比亚大学无纸工作室等开展的一系列从环境出发的数字生成研究(图3)。 本文的关注点是探讨景观都市主义的操作性都市景观策略,思想基础为景观都市主义概念的重新界定—突出对“景观”的重新认识,突出对特定城市 问题的界定。因此,操作性策略研究首先需要研究景观进入城市与建筑领域的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资助项目(51008057)过程与技巧。 研究分为以下3个层面: 1)理论模型研究。具体而言是建立“景观模型”(Scape-model); 2)技术策略研究。“地图术”(Mapp-ing)是其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3)应对后工业时代以及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基质(matrix)碎片化、流动化等现象,初步提出在局部地域的应用策略。 1 理论模型 景观模型(Scape-model)是景观都市主义操作策略的理论模型之一。 Scape-model 中的Scape 概念源于库哈斯。它一方面是对无边界、无图底城市的特殊表达,试图消除城市景观和自然景观的二元关系,将城市理解为特殊的场域结构,以不断调整的表面覆盖广阔区域;另一方面,它表现出各种新的对立并置加剧而形成的差异[2]。它拓展了都市环境的研究领域,涵盖了开放的地形学,流动的基础设施,连续性的表皮结构,多样化的信息社会场景。 景观模型Scape-model 试图成为反映scape 的秩序模型,这种秩序模型能摆脱景观的再现负担,突出景观的基本特性,如水平性、过程性、暂时性、功能不确定、操作性和开放性。景观原本在图像思维中柔弱不确定,易受影响,难以控制的缺点在此反而成为了优势,可以抽象成一种连续、渗透、强于联系,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没有边界的流动,为当代后工业城市建立一种秩序。可以说,景观模型强调景观的生态属性和社会属性—过程、实效、可调节性。

城市景观规划生态发展之路

城市景观规划的生态发展之路探析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景观规划和生态发展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生态发展为城市景观规划提供宏观的思维指导,避免城市规划走入误区。为创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景观规划指明方向。在生态发展的原则指导下,景观规划的外在形式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更加有内涵。 关键词:城市景观规划;景观生态发展;生态美学;生态产业;可持续发展 landscape planning analysis of eco-development of the road bi-fang, zhu bing division henan university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urba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ecological development of the increasingly close integration of ecological landscape planning for urban development to provide macro-thinking guide to avoid the urban planning into errors. to create a sustainable urba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irection. in the ecological development principl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landscape planning and external development of diversified forms, more content. keywords: urban landscape planning; landscape ecological development; ecological aesthetics; eco-industry;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景观城市_翟俊

ARCHITECTURAL JOURNAL 建筑学报建筑理论 ARCHITECTURAL THEORY 6 1 景观都市主义概念的提出 在当今人类所面临的诸多环境问题中,有许多是由于我们不合理的设计所造成的。由于城市无序扩展而造成的天地人关系的失衡、岌岌可危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所有这些都对我们习以为常的设计方法提出了重大的挑战。 源于建筑学的传统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无论是现代主义的功能分区,还是后现代主义的历史借鉴—在城市发展所面对的日益复杂的问题与矛盾面前似乎都显得力不从心,急需一种建立在生态规划原理之上,综合而统筹的新途径加以应对。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景观都市主义应运而生,它是经过了西方数百年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之后,是在对于城市的客观发展态势和现行城市设计的主观意识走向进行深入反思后,对 “千城一面”的建筑都市主义提出的挑战。 景观都市主义是一种跨学科、跨领域的新型理论,它用景观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相关专业的媒介,通过跨专业的分工合作与协同整合来综合而统筹地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以景观为载体创造一种新的城市形态和空间结构。它是当今城市建设以及处理人地关系新的世界观(Worldviews)和方法论(Methodoloies)。 2 景观都市主义的主要观点与策略“景观既是表现城市的透镜,又是建设城市的载体,景观取代建筑成为当今 城市的基本要素。”[1]这段由景观都市主义的创造者,查尔斯·瓦尔德海姆(Charles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景观城市 翟俊 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合肥 230009) 美国伊思特(上海)咨询有限公司(上海 200003)收稿日期:2010-09-29 摘要/将城市理解成一个生态体系,从景观都市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出发,阐述了景观都市主义在描述与解读城市化过程、构建城市结构方面的优势所在,提出一个新的更具弹性和适应性的城市发展模式:景观城市,以适应当今乃至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和实践的需要。 关键词/景观都市主义 生态体系 过程 载体 加厚的地面 景观基础设施 景观城市 ABSTRACT/ To understand the city as an ecosystem, based on theories and practices of landscape urbanism to a systematic introduction of the advantage of landscape urbanism on representing, understanding u r b a n p r o c e s s , a n d e s t a b l i s h i n g u r b a n structures. This essay attempts to propose a more flexible and adaptive new model of urban development: Scapecity, which will adapt c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earch and the practice needs both at present and even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Landscape Urbanism, eco-s y s t e m , p r o c e s s , m e d i u m , t h i c k e n e d ground, landscape infrastructure, scape- city Waldheim)给出的景观都市主义的核心思想至少包含两层含义:首先,以景观作为视角能更好地理解和表述当今城市的发展与演变过程,更好地协调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其次,景观作为载体介入城市的结构,成为重新组织城市形态和空间结构的重要手段。2.1 景观视角 为适应城市不断变化的需要,建筑师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在试图寻找建筑的动态特质。他们采用各种方法来探索建筑连续的可变性、不确定性和暂时性,甚至不惜将外在的“运动性”强加于建筑之上,以求随外力的变化而变化(图1)。然而这些在建筑物静态载体之外的力量影响下所产生的“运动性”只不过是一种幻觉,毕竟不是建筑形体本身。此外建筑师还用图式化的横向规划和事件空间等手法,试图将不确定性和暂时性引入到建筑形体之中,同样这些只是建筑的使用特性而不是建筑本性1)。相反,景观却能为城市演变提供一个高度结构化且具有层叠性(多功能性)、无等级性(开放性、无中心、可蔓延)、弹性(可塑性)和不确定性(暂时性)的模式。 2.1.1 城市也是生态体系 “城市和基础设施正如森林和河流一样生态”[2]。景观都市主义应用生态学和自然过程的知识来阐述复杂的城市化过程。詹姆斯·康纳(James Corner) 指出:地球上的所有因子都存在于相互依存和互动的生态系统之中,它们瞬息万变且充满暂时性;同时系统中各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不足以用线型、机械的等级式模型全面解释的;其次个体因

都市景观主义-俞孔坚

景观都市主义:是新酒还是陈醋? 收藏| 分类: | 查看: 1437 | 评论(10) 长期以来,建筑物决定城市的形态,而城市被当做放大的建筑来设计。从文艺复兴时期城市作为艺术品和图案,到柯布西耶的光明城市,关于城市的模式和设计理论都是以建筑和建筑学为基础的。管道、路网和各种铺装构成没有生命的灰色基础设施连接一个个同样没有生命的建筑,规范着人们的活动,定义着所谓城市和城市性(urbanism)。这种城市和城市设计理论可以被称为建筑城市学或建筑城市主义(Architecture Urbanism)。这种主流意识主导了设计学院的课程和实际的工程项目。其后果是我们看到的城市对自然生态过程的忽视、对城市空间系统的吝啬、城市与自然环境的矛盾与冲突,城市形态的随意与混乱等等。城市由单个物体主导,典型的例证是各种标志性建筑堆砌而成的上海浦东和北京及迪拜近年来的城市建设。建筑都市主义正使城市走向荒诞不经。 在过去10年内,一种新的关于城市和城市设计的理论——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开始在北美和欧洲的景观设计与城市设计领域开始被议论、被宣扬、并广受学生们的欢迎。景观都市主义的核心论点是:景观,而不是建筑,更能决定城市的形态和城市的体验。这一观点把景观设计学推到了城市设计的前台,可以认为是对景观和景观设计学的再发现。而且,更有意思的是,景观的这次再发现,主要是由建筑师和建筑学背景的学者发起的。 Landscape Urbanism一词的创造者Charles Waldheim,是建筑师和建筑学背景的景观设计学者,让景观都市主义在全球掀起波澜的是建筑学教授Mohsen Mostafavi及其当时领衔的英国AA 建筑学院,在全球推波助澜的学者和实践者或多或少都与AA 关。因此,可以这样认为,是建筑学和建筑师从他们的角度发现了景观在城市中的重要作用。于是,建筑师米丘和库哈斯的巴黎莱维莱特公园设计(前者的方案获得了实现,后者只是方案,但两者异曲同工),就理所当然地被认为是景观都市主义实践的最早案例。在这个案例中,不但建筑师主导了一个公园的设计,更重要的是这个公园在组织城市和人们的行为体验中

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

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 园林城市是在中国传统园林和现代园林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城市发展,适应城市需要,顺应当代人的需要,以整个城市辖区为载体,以实现整个城市辖区的园林化和建设国家园林城市为目的的一种新型园林。它的总目标是“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居和谐”。它的 一个突出特点是城中有乡,郊区有镇,城镇有森林,林中有城镇,总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渗透,共同提高。 1、保护生态与环境的要求 经过工业化、城市化急速的发展,人们猛回首,惊觉我们的环境已经变的如此恶劣,生态失去平衡,大自然饱受蹂躏,空气、水、土壤遭受污染,动植物灭绝,森林消失,水土流失,沙漠化,温室效应等使人类生活品质下降,各种“城市病”随之而起威胁人的健康。这些促使人类觉悟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我们必须从工业化的黑色道路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道路转折。建设园林城市可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维护生物多样性。 2、发展民族文化特色的要求 由于信息传播和网络化的发展,造成了文化国际化倾向的加剧。城市和建筑的标准化和商品化,使建筑和城市特色逐步消失,城市面貌千篇一律,文脉难以继承,这是一种文化的失落。文化是衡量经济和技术进步的真正尺度,只有文化的发展,才能进一步带动经济的发

展和社会的进步。在科技和经济国际化的时代,更加要求文化的民族化,地方化和多样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全球的。园林由于更贴近人的生活,承载着大量历史文化的积淀,反映当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建造园林所用材料,如植物、山石等更具有地方特色,因而更有利于产生具有民族化、地方化的效果。中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特点,在发展过程中又产生了许多不同的地方流派和民族风格,对东亚国家和欧洲的园林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这些传统特色要很好地继承和发扬。随着时代的前进,创作具有时代精神,符合现代人生活需要,又具有民族的、地方的文化特色的园林,是时代对园林工作者的呼唤。 3、城市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又会促进经济的发展。据联合国1995年统计:全世界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 48.1%,我国1998 年城镇人口约占30%,据预测,到2030 年我国城镇人口可达60%。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将会使小城市增多,大城市扩大。城市是人口大量聚居的地方,城市生态环境的好坏,对市民的身心健康影响至深。因此,园林城市的建设也越来越重要. 4、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 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1.3亿,占总人口的10%;等到2020年,这个比率将达到16%,进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目前我国已有1/4 的省市率先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包括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广东、山东等经济较发达地区。老龄化社会将带来一系列

最新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研究

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研究

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研究 ?作者:张耐红来源:《安徽建筑》2009,168(5):22-23 浏览: 540 ?0 前言 ?1987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的命题,迅速成为地理、环境、经济、规划等学科研究的焦点与前沿课题。 ?城市景观,作为城市的外部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的有机体,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的室外场所。目前我国城市建设正在快速的发展和空前的发展,城市环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城市系统在自然演变与城市发展间的相互关系更加脆弱。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是城市及城市景观的出路。 ? 1 城市景观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含义 ?可持续性发展原则,就是以生态学的观点,对城市系统进行分析研究,以最小最少的资源消费最大限度满足人类的要求,同时保持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保证城市的2 个组成系统—以保护自然的演变过程的开放空间系统和城市发展系统的平衡。 ?联合国在《人与生物圈计划》第57 集报告中指出“生态城市规划即要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诱发人的创造性和生产力,提供高水平的物质和生活方式”。 ?城市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同样要以生态城市的结论作指导,从“自然的”和以生态为中心着手,用环境保护的最新成果去指导城市规划设计,达到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 ? 2 城市景观可持续发展原则及实施细则 ? 2.1 土地使用的高效性原则 ?土地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最有效的资源之一,尤其在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极度匮乏、城市化的迅速提高的背景下,土地的合理高效率利用,是我们应考虑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城市景观而言,如何高效地利用土地呢?立体化是高效使用土地的最有效的手段。城市景观“立体化”思路包含以下六个方面的含义。 ?①在有限的用地上,尽可能多地提供活动场所,形成多层次活动平台的立体化景观环境。?②提高绿化用地效率,在同一块土地上,采用符合生态位的地被、灌木、乔木共生共荣的立体种植布局。 ?③解决好人、绿地争地的矛盾,采用绿地和人的活动空间立体交叉的布局。 ?④上下左右、四面八方的立体化视点观察,增加了景观环境视觉形象的可视率。 ?⑤从静态景观走向动态景观。 ?⑥不仅从传统的技术入手,更要引入现代的技术(如立交桥、轻轨、电动轨等),表现出一个多彩的立体空间。 ? 2.2 能源的高效性原则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迅速发展,我国的能源需求越来越大,能源缺口也越来越大。近年来,我国各大城市均提出了“亮光”工程,各公共区域夜间照明所消耗的电能巨大。在对能源的高效性的认识上,首先应不仅从节能上考虑,而应站在更高的保护环境的高度去认识,这样意义就更广泛、更深远。(因我国目前70%以上的发电量仍由燃煤获得,存在SO2、CO2 及氮氧化合物等有害气体的排放及燃煤尘埃的排放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 2.3 植物配植的生态性原则

论现代城市景观园林设计问题的技术研究

论现代城市景观园林设计问题的技术研究 发表时间:2019-09-21T12:31:54.14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9期作者:张志鸿 [导读] 摘要:城市景观园林建设对城市的环境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城市景观园林设计的发展趋势也日益显著。 身份证号码:35078419870105XXXX 摘要:城市景观园林建设对城市的环境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城市景观园林设计的发展趋势也日益显著。在城市景观园林设计发展中,分析可能产生的问题,根据产生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从而促进城市景观园林建设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化的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现代城市;景观园林;设计 前言 景观园林的快速发展不仅体现了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还体现出我国人民对于精神文化的追求。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园林设计大国,各地都分布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名园,甚至于享誉世界。新时期下,我国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工作要在传承中华园林设计优秀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设计理念与我国实际的发展情况,才能使得我国的园林事业迈向另一个高峰。 1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意义和作用 新世纪以来,我国号召建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将生态保护的理念贯彻到社会发展的每一个方面。城市园林的建设就正好是生态建设在城市环境中的合理运用,对于净化城市的空气,改善城市的布局,美化城市的外貌有着重要的作用,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另一种可选择的娱乐休闲场所,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幸福感。城市化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势必会带来很多环境污染问题。工业的飞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污染了城市原本清新的空气,很多工厂将未经处理的有毒气体直接排放进大气之中,我们可以看到雾霾、酸雨等各种危害人类健康的现象不断发生。城市引进大量绿色植物景观园林之后,可以有效吸收掉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可以降低城市高温,缓解热岛效应,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还可以净化空气,营造和谐美好的居住环境。 2现代景观园林设计现状 2.1设计的观念陈旧 现阶段内,很多园林设计师还是跳不出传统园林设计的模板,设计师大多都缺乏大胆的创新思维;或者是直接照搬西方城市园林的模式,运用在中国的城市建设中,产生很明显的违和感。这些守旧的设计观念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城市景观园林发展的步伐,使园林设计质量也偏低。主要表现在:①我国园林在设计的时候引进了很多西方优秀园林创作模式,但是其中反映出的中国文化元素较少,西方园林并非完全吻合我国现代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理念,因此难免发生水土不服的现象,导致我国至今没有形成自成一派的园林艺术风格。②还有很多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过多引用传统园林的设计方案,设计出来十分古朴的园林与周边钢筋水泥的建筑环境格格不入,显得十分突兀。 ③很多景观园林设计的过程中将重点全部放在了硬件景观的选取上,比如石材、假山、小路等,反而忽略了软质景观的重要作用,比如轻视花草的栽培、水景景观的设计、树木的选址等等的规划问题,使得人造景观喧宾夺主,掩盖了自然景观的主体作用,二者之间的关系趋于失衡。 2.2忽视生态效益 很多园林设计师在设计城市园林的时候过于追求艺术的美观性,强调景观园林对于城市外貌的装饰作用,而忽视了园林最基本的生态净化作用。城市景观园林应该是具有观赏和环保双重作用的有机结合体,必须使二者达到平衡,不能厚此薄彼,否则就违背了景观园林诞生的初衷。设计师还可能过于追求园林的视觉效果而导致园林的质量出现问题,比如过于强调园林的对称结构或者是视觉冲击力,但完全摒弃了园林对于自然环境的改善功能,这种条件下设计出来的园林不能起到改善居民生存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幸福感的作用,使园林仅仅是一件只有观赏价值没有实用价值的艺术品,浪费了城市用地,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3不合理的植物配置 很多设计师在设计城市景观园林的时候,忽略了不同植物之间的均衡搭配,或者在植物的选取上与本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不符。同时在设计规划的时候没有考察当地的土壤结构性质、年降水量、年均温等问题,也未选择当地的优势种植植物,选取的植物不能适应当地城市的自然环境,或者选取的植物对城市环境的保护和净化不起作用;有时候为了追求美观和高级感,从外地大量运输名贵的植物,大大增加了设计成本,造成资源浪费,也使得这种园林丧失了城市特色。 2.4重复单一的规划设计 很多城市进行景观园林规划的时候过于急功近利,直接照搬其他城市的园林设计成果到自己的城市中建造成不伦不类的效果。很多具有特殊地域性特点的园林被复制到其他城市,这种情况挫伤了设计师的设计热情,也阻碍了我国景观园林行业的发展。这些千篇一律被复制的园林,既不能体现城市的区位特色,还会导致居民的生活幸福感下降。还有一些设计师在设计园林的时候,很多造景手法直接照搬中国古代园林,但是没有充分理解到其中的内涵和精髓,抄袭的现象较为严重,抄袭的内容也仅仅是流于表面。 3相应的解决措施 3.1树立创新规划设计理念 创新是我国当前景观园林走出困境的必经之路,设计师在进行园林设计的时候首先应该精准把握园林的定位。我国现阶段园林的目标主要是满足居民的游憩需要、装饰城市的外貌和净化城市生态环境,其中最主要要满足的功能是净化城市生态环境。对于满足居民的游憩要求,设计师要重点把握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之间的比例平衡,使这两种景观更好地服务于居民的休闲、娱乐、观赏的需求,在园区内规划好基础设施,完善园区的各项基础功能。对于满足城市外貌的需求上,要合理规划园林内部的景观建筑,与城市的整体外观契合,在传统中融入现代化元素,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使园林景观一直处在动态的发展过程中。 3.2规划设计与生态环境相结合 设计者首先应该把城市发展建设的理念和城市生态保护工作结合起来,在设计时要遵循绿色、环保、低碳、低耗、美观等原则,设计出高水准的园林作品。园林是我国的老牌优势建筑项目之一,苏州的四大园林享誉全球,所以可以将中国传统元素纳入城市园林建设中,比如重视动景和静景的结合,使园林整体上达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和谐效果,体现我国“天人合一”的生活理念。另外,设计师还应该将西方先进的园林设计理念引入我国园林设计之中,但是不能完全照搬,要作出适当调整,使其能够适应中国城市的发展;要善于将新型

景观城市主义在美国工业废弃地改造中的应用

景观城市主义在美国工业废弃地改造中的应用 景观城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未的美国,当时的 美国社会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如城市中心大量工业废弃地(Brownfield)的产生,经济的不断衰退和城市发展的“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等,越来越多的居民搬离城市的中心,城市人口出现了负增长。在这种大背景下,景观逐渐替代建筑,成为新一轮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最基本的要素,成为重新组织城市空间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是一个媒介”正如著名的美国景观设计师詹姆斯·科纳(James Corner)和斯坦·阿伦(Stan Allen)所描述的那样,“景观有能力对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逐渐适应和交替演变等问题做出有效的回应”,“它不仅是当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模型,景观设计更是一个能很好地体现这个发展过程的模型。” 景观城市主义理论经过近30年的发展,证实对工业废弃地的再生改造、不断萎缩的城市再生以及快速发展的新城开发等问题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其间产生了一系列的优秀设计作品,如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机场的景观规划(1992)、加拿大多伦多的Downsview Park设计竞赛(1999),美国纽约的 Fresh Kills Land—fill Park(2004)设计竞赛、以及最近的中国深圳龙岗工业区的 景观规划竞赛(2008)等。本文以美国马萨诸塞州军事保护区的景观再生规划为例,重点阐述了景观城市主义在工业废弃地改造过程景观设计的运用。

1项目概况 马萨诸塞州军事保护区(Massachusetts Military Reservation)位于波士顿(Boston)东南方向约100km处的海角区(Cape Cod),占地面积8502hm2,为整个海角区的十分之一(图1)。该保护区自1911年以来一直用作美军的新兵训练、军事器械的维修和保养基地使用着,目前整个保护区仍分属于6个不同的联邦及州立的军事部门。频繁的军事训练给场地的土壤和水源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该地区逐渐变成了一块工业废弃地。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末,马萨诸塞州当地的环境质量监督组织发现保护区内的污染水源已经超越了界限,开始威胁到附近集镇的饮用水安全。由此展开了对军事区内的种种污染源的大规模调查,到2004年底,基本摸清了基地内绝大多数污染源的位置,污染地块的面积大小及污染类型等,并采取了相应的控制措施。 在调查污染源的同时,于1980年代中期在基地内建立污水处理设备,开始了对地下水资源的净化处理;于1990年代中期开始了对污染土壤的清洗工作,主要采取相应的化学工程措施,如用化学试剂对土壤进行清洗等。总之,这些工作为下一步的规划提供了翔实、准确的第一手资料(图2)。 2006年9月至12月,在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宾西法里亚大学景观系兼职教授、波士顿Stoss Landscape Urbanism设计事务所主设计师克里斯·里德(Chris Reed)的带领下,一支来自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景观设计团队开进了马萨诸塞州军事保护区,尝试着从景观设计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设想及一系列的策略来指导未来基地的发展,笔者作为其中的一员提出了本文的方寨构想。 2方案介绍 2.1设计理念 面对如此巨大面积的基地以及日益退化的自然生态系统,设计师希望通过以对基地最小化的干预手段,使基地内的污染状况得到有效控制,自然生态环境得到逐步改善,由一个受限制的军事保护区改造成为开放的公众公园。 该项目在初期就决定放弃建造新的建筑,而是首先从处理污染的具体方法着手,挑选出一些与景观设计最相关的方法如植物修复(phytoremediation)、自然稀薄(monitered natural attenuation)、翻地更新(landfarming)、建造人工湿地(constructed wetlands)、固定封装(encapsulation)等,其中最经济、最易操作的方式无疑是植物修复法(phytoremediation)。即通过种植对基地内的土壤进行有

景观设计要看的书要点

风景园林参考书目 一、历史类: 01.《中国古典园林史》周维权 03.《西方造园变迁史》针之谷钟吉 04.《造园史纲》童寯 05.《西方园林》郦芷若,朱建宁 06.《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王向荣,林菁 07.《外国造园艺术》陈志华 08.《寻求伊甸园——中西古典园林艺术比较》周武忠 09.《世界园林发展概论--走向自然的世界园林史图说》张祖刚 10.《世界公园》郦芷若,唐学山译 11.《世界景观设计》伊丽莎白,罗杰斯 12.《西方现代园林设计》王晓俊 二.理论类 104.《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俞孔坚李迪华 105.《风景景观工程体系化》刘滨谊 107.《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李敏 108.《艮岳景象研究》朱育帆 16.《设计结合自然》麦克哈格 17.《景观设计学》西蒙兹 18.《人性场所》克莱尔库珀马库斯(译者:俞孔坚等) 19.《外部空间设计》芦原义信 20.《风景园林设计要素》曹礼昆译 21.《园冶》计成 22.《说园》陈丛周 23.《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彭一刚 26.《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刘滨谊 28.《理想景观探源》俞孔坚 29.《景观:生态.文化.感知》俞孔坚 31.《风景园林设计》王晓俊 32.《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俞孔坚 33. 《交往与空间》扬·盖尔 35.《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同济大学等编 36.《园林设计-造园意匠论》(日)小形研三 37.《园林设计和园林艺术》孙筱祥 38.《图解人类景观》译著者:刘滨谊 39.《园林设计》李雄,唐学山 40.《作庭记》 41.《日本造园的艺术与鉴赏》 42.《学造园》胡德君 43.《法国勒诺特尔式园林的艺术成就及其对现代风景园林的影响》林箐 44.《景观设计思想发展史》斯坦尼兹 45.《景观形式的生成与系统》董骢 97.《避暑山庄园林艺术》孟兆桢

景观都市主义背景下的城市商业开放空间绿地设计研究

景观都市主义背景下的城市商业开放空间绿地设计研究 发表时间:2019-04-30T10:47:27.12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4期作者:陈帆 [导读] 摘要:城市商务空间因其独特的区域特点,相较于其他类型的建筑外环境更具地标性、开放性和高使用率。 (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000) 摘要:城市商务空间因其独特的区域特点,相较于其他类型的建筑外环境更具地标性、开放性和高使用率。在景观都市主义背景下,城市商务空间绿地不仅是商务商业建筑的附属绿地,更是城市开放空间系统中的子系统,承载了游览体验、文脉展现、区域地标等多种功能。本文首先对城市商业开发空间的定义及属性开始阐述,接着分析归纳了景观都市主义的内涵和核心理念,并以北京金融街绿地等景观设计为实践例证,探究城市商业开放空间的规划设计方法。 关键词:城市商业开放空间;景观设计;景观都市主义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集约化、功能复合化已成为城市建设的必然要求,城市商务区的建设已成为城市建设的热点。同时,人们也不断渴求一处与自然亲密接触之地,因此,城市商业开发空间势必成为景观工作者重点研究探讨的设计类型。本文力图通过研究探讨在景观都市主义背景下,城市商业开放空间更为合理化和人性化的设计思路,为城市商业开放空间的建设提供一定指导。 1城市商业开放空间概述 城市商业开放空间是商务空间与城市开放空间的结合体,兼具二者特性,本文也将从这两个层面对城市商业开放空间的定义和内涵进行阐述。 1.1城市开放空间概述 城市开放空间是城市空间系统中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其定义随着城市的发展不断更新。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房屋法》中,开放空间被定义为城市中未开发场所。高原容重从使用需求出发,认为开放空间是公众需求的进行游憩活动、城市生活、安全防护和整顿市容的非建筑永久空间。(刘佳雪,2010)C.亚历山大从视觉感受出发,认为开放空间是“那些让人感到舒适、目光能够触及更加开阔区域的空间。” 不同学者对城市开放空间的定义都有其独特的见解,本文探讨的主要是狭义开放空间,在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具有开放性、人工性、户外性、功能性、地域性等特点。本文中将城市开放空间定义为建筑体外部,向公众开放,容纳各种城市生活的空间场所及环境;是居民日常活动的载体,兼具展示城市形象、改善微气候环境等职责,承载了生态、人文、景观、防护等多种功能。 1.2商务空间概述 商务空间的用地性质决定了其定义和特性,商务区是以商务办公为主,并聚集商业活动、展现文化特性、兼具居住服务设施,包含大量商务办公建筑的城市局部核心区域。商务空间具有高聚集性、辐射性、标志性、高可达性等特点,从设计层面需要注重人群的复合需求、合理的交通流线、合宜的尺度设计、城市文脉的传承。 1.3城市商业开放空间的内涵和属性 在新的都市主义理念中,基于人性化考虑的城市商业开放空间设计为城市发展和居民需求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结合点。顾名思义,城市商业开放空间兼具城市开放空间与商务空间双重特性,同时具有开放性、户外性、功能性、地域性、地标性、商业性、高聚集性等特点,是具有公共价值的城市商务空间, 2景观都市主义与城市商业开放空间绿地设计 2.1景观都市主义的概念与缘起 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新的人居理念的渗透,人们对栖息环境的需求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成为人们日常关注的热点,景观都市主义应运而生。景观都市主义反对将景观与城市剥离开,强调城市景观的肌理整合能力和尺度转化能力,将城市建设容纳在动态的环境进程中。与建筑相同,景观也将成为构建城市的最基本元素。 2.2景观都市主义的核心理念 2.2.1城市的重要肌理 景观都市主义反对景观与城市间的对立,倡导将二者整合,景观作为城市的重要脉络在城市规划之初就应加以考虑。景观以其融合不同空间尺度的物质过程的能力将破碎的城市环境拼接整合,使城市呈现各具特色且紧密联合的景观风貌。 传统的生态学科则往往将人工活动和自然活动剥离开,着重于生态效益的体现而忽视了美学的追求。在景观都市主义的背景下,我们更希望将人工与生态结合,探索在不同尺度下创造既能满足城市生活需求又能适应自然生态系统的复合系统;力图根据不同的场地特点,通过引入现代工程技术手段,达到保障生态效益和满足人们使用的双重目的。 2.2.2时间与空间的历时性 城市形态的生成往往和最根本的景观结构有关。景观基础设施网络成为城市演变的底图,为土地的日后发展提供支撑。生态学强调物质处在变化的过程中,景观设计应具弹性,容纳事件景观。景观都市主义强调设计一方面应从大尺度的区域气候和文化历史层面获取信息,成为社会和自然结合的纽带;另一方面景观也处在变化中并容纳变化,推动城市事件的发生。 2.2.3表述性 哈格里夫斯事务所的研究强调设计应注重体现场地的特质、基于场地特质的事件在当代景观中的意义和场地的生成潜力。并强调把小场地的特质置于复合规划策略、多维度生态要求、多角度设计动机等形成的大景观体系中。景观承载了大众记忆,引发社会和文化思考,并启发新的想象,好的设计可通过构建空间场所的实践引领创新生活模式。 2.2.4生态性 景观都市主义支持设计师在景观设计中进行生态人文的探索,譬如棕地修复,设计师往往尝试通过景观手法整合破碎的场地环境,唤

景观都市主义的涌现

87 传统的城市设计中,景观总是处于从属的地位,建筑的围合决定了城市的空间形态。在过去的20年内,一种新的城市设计理论——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开始出现,并广泛被欧美的设计领域所接受。其中既有景观设计师的自我发现,也有哲学与技术领域研究的引导和建筑师的大力推动。 1 景观设计的两大阵营 “二战”以后的景观设计学大体沿着2条道路发展,一条是延续对景观艺术的执著追求,这一阵营沉迷于对花园涵义的诠释、关注人性空间的营造,并且注重创新性的设计过程、实施的新兴技术,从丹·克雷(Dan Kiley)、劳伦斯·哈普林(Lawrence Halprin)、彼德·沃克(Peter Walker)[1]以及乔治·哈格里夫斯(George Hargreaves)[2](图1)等人的作品中可见端倪。在生物进化论、生态学和土地伦理学等理论的催化下,雷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的《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 )》[3](图2)和麦克哈格(Ian McHarg)的《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 )》[4]等著作的发表,标志着景观设计学的另一阵营——生态规划体系架构基本形成。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进一步夯实了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 景观都市主义的涌现 The Emergence of Landscape Urbanism 摘 要:过去20年内,在后现代哲学和技术领域研究的推动下,源自建筑却在景观与城市设计学科开花结果的设计理论——景观都市主义逐渐深入人心,并为欧美的大多数设计师所推崇。从传统景观设计学的困境出发,讨论了景观都市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和实践。城市都市主义是基于生态功能和人类活动的复杂系统,它意味着城市设计的一种新范式,为现代城市化提供了从图像转向组织和策略的、具有文化、生态和经济可行性的新途径。关 键 词:风景园林;景观都市主义;涌现文章编号:1000-6664(2012)11-0087-05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2-03-29; 修回日期:2012-08-15 Abstract: Driven by the post-modern philosophy and new technologies, landscape urbanism, originated from architecture but becoming mature in landscape and urban design disciplines, has been widely accepted by the designers from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in the past 20 years.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traditional landscape design and its difficulties,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forming process and practice of landscape urbanism. It is the complex system about ecological functions and human activities, a new urban design paradigm for the current urbanization, which is transforming from the image to strategy and organization methods with cultural,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feasibilities.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landscape urbanism; emergence 刘东云 / LIU Dong-yun 两大阵营试图以尺度来划分自己的领地:前者针对单一场地尺度的设计,以及消除开发带来的不良后果;后者主要针对区域尺度,全面运用生态过程和自然系统方面的知识来规划人居环境。这样的后果,必然使得艺术与设计成为一派,而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成为另一派。尽管整合两大阵营的呼吁层出不穷,但却因为在处理城市化研究和生态设计方面的问题几乎没有说服力的解决方案而未能实现。 2 景观设计的觉醒 查尔斯·瓦尔德海姆(Charles Waldheim)[5]认为,3个方面的因素阻碍着景观设计学的再生和发展:一是景观设计实践中的惯性,表现为对大尺度的社会和文化演化的漠不关心;二是景观历史的建构维系相关利益集团的表现手法;三是景观设计师对“自然”的形而上学的崇拜。然而,仍有一些重要的研究力图把生态学和自然过程的知识应用于复杂的城市过程研究,如C.A.Smyser1982年出版的《自然的设计(Nature's Design )》[6]、迈克尔·霍夫(Michael Hough)1984年出版的《城市形态与自然过程(City Form and Nature Process )》[7](图3)以及安妮·斯波(Anne Spirn)的《花岗岩花园(Granite Garden )》[8]。 风景园林论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