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夷夏东西说”看民族研究的文明与关系理论&何贝莉 来自《中国人类学评论 第10辑》 王铭铭主编 2009

从“夷夏东西说”看民族研究的文明与关系理论&何贝莉 来自《中国人类学评论 第10辑》 王铭铭主编 2009

从“夷夏东西说”看民族研究的文明与关系理论&何贝莉 来自《中国人类学评论  第10辑》 王铭铭主编  2009
从“夷夏东西说”看民族研究的文明与关系理论&何贝莉 来自《中国人类学评论  第10辑》 王铭铭主编  2009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硕士研究生必读书目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硕士研究生必读书目 Part I: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经典导读》,何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彭英明,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陈国新主编,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中国民族理论研究二十年》,金炳镐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政策(干部读本)》,民族出版社,2002。《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民族理论与实践》,金炳镐、青觉,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民族问题著作选》(增订本),中央民族学院民族学研究所,1985。 《中国民族理论发展论纲》,周传斌,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 Part II:民族主义理论 《民族与民族主义》,(英) 厄内斯特〃盖尔纳著;韩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民族与民族主义》, (英)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著;李金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民族主义:理论, 意识形态, 历史》(英) 安东尼〃史密斯著;叶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民族主义》,(英) 埃里〃凯杜里著;张明明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美)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族群性和民族主义:人类学透视》,埃里克森. (王亚南译),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2。

Part III:民族学与民族社会学 《民族学基础》(苏) 勃罗姆列伊, 马尔科夫主编;赵俊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民族学理论与方法》宋蜀华, 白振声主编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马戎编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西方民族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马戎,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民族社会学:目的、方法和某些研究成果》,(苏) 阿鲁秋尼扬等著;马尚鳌译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 《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美)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主编,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多元文化与社会进步》,[美]P .K.博克.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 《社会转型:多文化多民族社会》,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族群社会学:美国及全球视角下的种族和族群关系》,(美) 马丁〃N. 麦格著;祖力亚提〃司马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Part IV:世界民族问题 《民族主义、国家结构与国际化:南斯拉夫民族问题研究》余建华著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少数的权利:民族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和公民》(加拿大) 威尔〃金里卡著;邓红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 《少数人权利的法理》,周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民族主义与当代国际政治》,刘中民, 左彩金, 骆素青著,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全球化进程中的东南亚民族问题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

国民性格之我见解

国民性格之我见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个人的性格不管受过什么影响,其本质变化不会太大。一个民族亦是如此,中华上下五千年,已经凝聚形成了谦逊奋学、自强不息、忠贞爱国的精神主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稳定中也存在着起伏和细微的变化。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唯一至今还在蓬勃发展的国度,离不开古人的聪明智慧和后代人生生不息地传承。在原始社会,中国人一步一个脚印,通过实践发现了许多自然规律,并巧妙地通过微小地利用或改变这些规律方便生活。就是这些许许多多的先代经验,多多少少地影响着后代人的生活,使后代人获得一批批宝贵的财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进入封建社会,他借鉴原始社会“家天下”的模式,发展成国家,并使自己成为“酋长”的升级版领袖,这一升级,便使得这种模式得到了不可取代的传承,其实到了现代,我们依然是一个最高领导人领导国家的形式,国家主席集军、政、财权于一身,只是冠以民主之名罢了。还有一个重要性格是委曲求全,这个在水浒里面表现得淋漓尽致,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反抗。 上面说了,我们民族性格继承了传统,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继承都是合理的、正确的,如果一味延续一些性格,没有顺应时代发展,不结合实际,那也是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比如甲午战争后,中国人兴起西学大潮,他们虚心学习先进技术,使得中国很快地发展,也逐渐强大起来了。但是到现在,我们的学习似乎变味了,我们叫这种学习为崇洋媚外,我们学得太多了,快把我们民族之根给抛弃了,我想这也算是悲哀吧。 另外,国民性格也有变化,零零星星地算起来也有太多了,有好有坏的,好的不说,下面谈谈我对部分不好的现状的见解。 长期以来,中国人一直以“五千年文明古国”自居,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然而,中国人往往不大深究自身是什么样子,不大想自己究竟是什么。在中国,很少有人像日本人那样去研究和理解自身的民族性,但近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掀起了三场反省和改造自身民族性的热潮。第一次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学者对中国民族性弱点的解剖;第二次是五四运动对中国民族性的批判;第三次是80年代文化反思热对中国人自身的全面反省。 1987年10月,人类学家费孝通代表中国接受美国学者的采访时曾坦白地说:“我要努力去了解中国,为的是想解决中国的问题。但是直到现在,我尚未真正认识清楚显示于中国社会之中的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和形成中国人的行为方式的中国精神实质。” 被称为“中国革命之父”的孙中山在1890年到1924年通过各种论文和演讲对中国人的民族性做了如下概括: (1)没有排外意识

中国民族报--介绍金炳镐20150213

中国民族报2015年2月13日第8版 金炳镐:相伴中国民族理论40年 □ 本报记者李翠 金炳镐给学生们授课。 2003年,金炳镐被授予“国家级教学名师”荣誉称号,成为全国民族院校首位获此殊荣的教师。

在他的学术生涯中,伴随着诸多“第一”:见证并参与全国第一个民族理论本科专业的诞生,牵头申报并获得全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点,成为全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博士生导师。 在中央民族大学从教40年,他著作等身:在国内外出版学术著作83部,发表学术论文550多篇,编写全国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材20多部。 在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关系研究领域,他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的观点和概念,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学科体系,开拓了民族理论研究视野和研究领域。 他就是国家级教学名师、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学科的代表性人物—— 熟读经典著书立说 1974年夏天,24岁的朝鲜族大学生金炳镐从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政治系毕业,被分配留在母校工作。考虑到他学习的是政治理论专业,学校将他安排在政治系民族理论教研组做助教。 留校的头3年,金炳镐受到了我国当代著名的民族学家施正一的悉心教导。3年后,学院干训部民族理论政策教研室和政治系民族理论教研组共同组建了研究部民族理论政策教研室,金炳镐转入该教研室,又得到了教研室主任白静沅和刘锷、何润等教授的指导。这一时期在协助编纂《民族问题语录》、《民族问题著作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民族问题》、《毛主席关于民族问题的部分论述》、《民族问题文献汇编》的过程中,金炳镐埋头苦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人的经典著作,做了大量的积累。 1980年至1981年、1985年至1987年,金炳镐先后在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理论教师进修班、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理论助教进修班在职学习,得到了老一辈革命家、老一辈民族理论工作者的当面教授。 这段时间,金炳镐在认真教学的同时,还刻苦钻研、勤奋写作,试图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研究领域开拓一片新的天地。在前人的基础上,金炳镐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得到了我国著名民族理论家牙含章等专家学者的肯定,并被推荐至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兼职。 担任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常务理事、办公室主任、秘书长、副会长等职务的30多年间,金炳镐参与组织了近40次全国性民族理论学术讨论会和青年民族理论工作者学术座谈会,连续16年编辑学会季刊《民族理论研究》。1989年,此刊物被评为全国17种民族研究核心期刊之一。 “做编辑的16年使我收获颇丰。我从来自全国各地专家学者的大量文章中吸取了不少养分。”在金炳镐看来,如饥似渴地阅读理论大家的著作和文章为他奠定了理论的根基,而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能擦出他思想的火花,点燃他研究的激情。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

文化人类学A卷答案

文化人类学A卷答案 一、选择题 BACBC 二、名词解释 1、涂尔干: 法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是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主要致力于研究古代宗教和人类学的问题,他认为宗教不是要给人们一种对于物质世界的描述,而是服务于社会。图腾是民族的标志、旗帜,图腾原则就是民族本身。人们崇拜图腾实际上是崇拜他们所属的那个团体,图腾是团体的象征,犹如国旗之于近代国家。 2、图腾: 图腾(totem)一词最早见于1791年在伦敦出版的英国商人、人类学家龙格所著的《一个印第安译员兼商人的航海探险》一书中,是原始人群体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的标志和象征,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图腾就是原始人迷信某种动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缘关系,因而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标志。 3、文化圈: 文化圈是社会学与文化人类学描述文化分布的概念之一。它涉及的地域范围比文化区和文化区域更为广泛。文化圈概念最早由弗罗贝纽斯提出,但是对其做系统理论与论述的是德国民族学家格雷布纳尔。他在1911年出版的《民族学方法论》一书中使用文化圈概念作为研究民族学的方法论。他认为,文化圈是一个空间范围,在这个空间内分布着一些彼此相关的文化丛或文化群。从地理空间角度看,文化丛就是文化圈。 4、部落: 部落一般指原始社会民众由若干血缘相近的宗族、氏族结合而成的集体。是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社会组织,有较明确的地域、名称、方言、宗教信仰和习俗,它分为血缘部落和地缘部落两个阶段。 四、简答题 1、田野工作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本学科特色的研究方法,与一般的调查研究既有共同之处,又有自身鲜明的特点,概括起来如下: 一、社会性和多元性; 二、文化性和生活性; 三、历史性和现实性; 四、实践性和探索性; 五、艰苦性和变化性。 2、文化传播理论与进化论的观点是对立的,他们发对进化论,强调文化传播在文化发展

古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变迁 (自动保存的)

古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变迁 一、秦朝的民族政策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秦大一统后,国家疆域空前辽阔,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与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融合问题显得十分棘手。秦朝首创皇帝制度,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独揽一切大权,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政治组织体系,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个最高官职。设置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分管国家各项事务1。“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把全国分成36个郡,由中央直接管辖,一个郡下又分若干县。始皇帝采取了一系列维护国家统一的政策。秦朝颁布统一全国的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与车轨;统一文字;修建了从帝都咸阳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开通联系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的灵渠;修筑长城以及进行大规模的移民等等。这些措施对封建王朝的经济文化发展,巩固国家统一以及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秦朝面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管理,也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以后各封建王朝的民族政策,大都有借鉴与延续秦朝

的制度,具体有以下2: 1、在民族聚居地设“道” 秦在征服边疆各少数民族,完成统一大业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并根据边疆少数民族具体情况进行了特殊的设置。在郡下设“道”就是秦始皇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设置,道就是县的特殊形态。道的设置,就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羁縻政策的发端,为后代皇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设置开创了先河。 2、武力征服少数民族 秦始皇统治中原后对少数民族实行的就是武力征服的政策,最突出的就就是“北击匈奴”与“南平百越”。秦始皇的武力征服统治,虽对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但这种战争,对被征服者带来了灾难的痛苦,它也加深与激化了秦皇朝内部矛盾,就是秦皇朝短命速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3、制定管理少数民族的法律 秦始皇在对少数民族的统治过程中,制定了专门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民族法,涉及少数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面相当广,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步专门治理少数民族的成文法。 4、少量征收、贡献方物 面对靠近内地的少数民族,秦始皇在赋税方面对她们有优惠政策,每年只需缴纳少量的赋税。面对偏远的民族地区,秦实际上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标准(2014修订)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标准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 社会科学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室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代码204005 课程类型 A 课程性质必修 总学时16 学分1学分 实践学时实践学时比例 适用专业所有在校各专业专科学生 备注信息 二、课程定位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始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在最近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坚持不懈地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以及民族基本知识的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增强珍惜和维护民族团结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从新情况、新形势、新任务出发,不断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不断加强现实民族问题和党的民族政策研究,对于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和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有着极端重要性。我校作为一所少数民族地区的高职院校,必须全面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部署,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主题,充分发挥我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优势,继续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教学与研究。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使各族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自觉地珍惜和维护民族团结,在我们这样的一所民族地区的高职高校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就是出于这一教学目的而专门开列的。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一门系统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它的理论性、政策性、现实性、知识性和导向性很强。 本课程内容大体按照“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政策”的逻辑顺序展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关于中国和世界民族及民族关系特点的认识和理解;

文化人类学期末考试试题

文化人类学 ----------------------------------------------------------------------------------------------------------------------- 一、单选题(共10分) 1、文化唯物论的代表人物哈里斯的代表作是() A《文化唯物论》B 《原始文化》C 《洁净与危险》 D 《忧郁的热带》 2、《江村经济》的作者是() A 林耀华 B 费孝通 C 瞿同祖 D 吴文藻 3、基诺族属于() A 平等社会 B 阶层社会 C 阶级社会 D 开放的阶级体制 4、马埃男子社团属于() A 年龄社团 B 性别社团 C 区域社团 D 民族社团 5、《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作者是() A 韦伯 B 涂尔干 C 斯旺森 D 马克思 6、“男耕女织”表达的是一种() A 年龄分工 B 性别分工 C 地域分工 D 阶层分工 7、认为宗教是精神鸦片这是()的观点 A 韦伯 B 涂尔干 C 斯旺森 D 马克思 8、《癫狂与文明》的作者是() A 德里达 B 福柯 C 涂尔干 D 米德 9、年龄和性别分工() A 存在于狩猎社会 B 存在于采集社会 C 存在于工业社会D存在于一切社会 10、对“神圣”与“凡俗”的区分出自() A 布朗 B 涂尔干 C 马克思 D 韦伯 二、多选题(共20分) 1、狩猎与采集社会的一般特点() A小规模的社会群体B以性别为基础的社会分工C没有恒久稳定的领导者 D食物共享 2、下面关于形式主义流派说法正确的是() A以研究市场经济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为自己的基础 B以西方经济学的方法论作为自己的方法论指导 C形式主义流派是经济人类学中历时最久的、影响最大和人数最多的一个学派。 D主张从社会、生态自然环境与人类之间的互动、交换关系的角度来考察经济问题。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 一、专业简介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学科(专业)是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兼容、理论与政策兼纳的综合性新兴学科,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立学科(专业)(世界上只有中国单列其为独立学科),也是中央民族大学的特色、优势学科。本专业是部委级重点学科、中央民族大学“211工程”重点学科、“985工程”重点学科,同时也是全国同类专业中唯一拥有本科、硕士、博士(包括博士后)教学培养层次和系列的学科。 1984年我校开始设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方向;1995年,经国务院学位办审核批准,获得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获得了该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这也是在全国范围内第一个获得了该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本专业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在全国同类学科(专业)中领先,拥有首批北京市精品课程、北京市精品教材。 二、培养目标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学科的科研、教学及行政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其基本要求为: 1、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遵纪守法,品行端正,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系统掌握马列主义、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理论,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纲领、政策及实践经验,系统了解世界民族问题和民族政策、中国历代民族政策,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胜任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方面较高层次的科研、教学或管理工作。能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

视觉人类学

一、日本动漫中的中国形象刻板印象分析 我是一个喜欢看动漫的人,而众所周知,日本动漫在动漫行业确实是独树一帜的。而看了多年的动漫,不难发现很多框架较大的动漫都会涉及到中国。而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日本动漫对中国形象有了一个刻板印象。 (1)中国人出场男人唐装女人旗袍的复古印象。这一点可以说是一种积极的印象了,在国内已经被大多数人给遗忘的古典服饰好歹还是被日本人给记住了。这种刻板印象却突显了国人的悲哀,日本人的和服至今依旧是一种正式的正常的穿着,而在国内却是鲜少见到唐装旗袍,这些东西都是出现在特定的场合了,真正的只能成为一种文化而已了。再从日本人的角度来看,为什么他们的印象都是停留在这些复古服饰呢?即使在现代甚至是未来背景的动漫中(如《叛逆的鲁鲁修》《四驱兄弟》等),中国人依旧是穿着复古,这是不是意味着日本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就是如此一个古代的文明国度?发人深思。 (2)日本动漫中的中国只有乡村没有城市。这种刻板印象的产生实在令人不可思议,无论是在怎样的一部动漫中看到的始终只是中国那么一个乡村,更甚者中国角色是从深山老林出来的。这样的刻板印象,是中国的落后所造成的,虽然地大物博,虽然中国人自己自信满满,但是外国人却始终是把中国划归了落后的国家。 (3)日本动漫中的中国充满了神秘感。在绝大多数提到中国的日本动漫中,中国始终是一个神秘的古老的令人好奇的国度,而其中的中国角色也会拥有一些神秘的能力,切换到中国的场景也经常是一个充满神秘感的地方。不难看出日本人对中国的好奇与向往的刻板印象。 总之,从日本动漫中可以发现许多日本人对中国形象的刻板印象,或好或坏。我们也需要反思反思这种刻板印象产生的原因了。 二、浅谈孙明经 孙明经,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一个被尘封的记忆,一段没能载入历史的遗憾。 孙明经先生一生都在为中国的影视建设而奋斗,他参与了国家电影、广播、摄影高等教育的创建工作,创建了国家电影、广播、电视、摄影高等教育最早的十几门课程,同时也建设了其教材,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电影、电视、广播、摄影的大学教师和高级人才,还拍摄了可观数量的教育电影及科学考察照片(亲自摄制科考及教育电影63部,负责组织摄制110

民族理论08试卷A

注意事项: 1.考生将姓名、学号等信息写在试卷相应位置; 2.必须使用蓝(黑)色钢笔或签字笔在规定位置答题; 3.注意字迹清楚,保持卷面整洁。 A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D.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8.《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于 A.1979年B.1952年C.1984年D.1956年 9.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民族有 A.44个B.45个C.46个D.47个 10.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 A.1947年B.1948年C.1949年D.1950年 11.到目前为止,我国共建立了民族自治区 A.3个B.4个C.5个D.6个 12.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 A.80%左右B.64%左右C.45%左右D.27%左右 13.做好民族工作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 A.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B.正确执行民族团结政策 C.大力举办民族教育D.各民族一律平等 14.1999年由国家民委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倡议发起的一项边境建设工程,实施范围是我国135个陆地边境县(旗、市、市辖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58个边境团场。这项工程的名称是 A.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B.兴边富民 C.国防建设工程D.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工程15.克拉玛依油田位于 A.内蒙古自治区B.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西藏自治区D.广西壮族自治区 16.旗袍是中国以下民族的传统服饰 A.汉族B.满族C.蒙古族D.瑶族 17.《阿诗玛》是中国以下民族的民间长诗 A.傣族B.苗族C.白族D.彝族 18.好来宝是中国以下民族的民间曲艺

A、哈萨克族 B、朝鲜族 C、撒拉族 D、蒙古族19.泼水节是中国以下民族的传统节日 A.京族B.壮族C.傣族D.苗族20.“那达慕大会”是中国以下民族的节庆活动 A.柯尔克孜族B.俄罗斯族C.塔塔尔族D.蒙古族21.邓恩铭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代表之一,他的民族成分是 A.汉族 B.蒙古族 C.满族 D.水族 22.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共有 A.8个B.9 个C.10 个D.12个23.“芦笙会”是中国以下民族的重要节庆 A.苗族B.瑶族C.畲族D.布依族 24.根据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51条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非法剥夺公民的正当的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情节严重的,其处罚为A.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B.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C.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D.处1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5.到目前为止,我国共有自治州 A.30个B.35个C.25个D.20个 26.、作为中国现代杰出的革命军事家、战略家,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的粟裕的民族成分是 A.蒙古族 B.苗族C.侗族 D.土家族 27.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的共同因素 A.在逐渐增多B.在逐渐减少C.没有增多,也没有减少D.正在消失28.除特殊情况外,构成民族自治地方名称的顺序是 A.族名、地名、行政级别名 B.地名、族名、行政级别名 C.族名、行政级别名、地名 D.地名、行政级别名、族名 29.首次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表述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的是A.中央民族工作会议(1992年1月) B.中共十五大 C.中共十六大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后思考题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人文研究 一、填表题 请填写以下人类学体系表格空白部分 二、填空题 1.人类学者在田野工作后,最终调整知识和思路,进而完成的文化撰写的文本 形式就是。 2.体质人类学研究人类的和。它的作用在这里主要是加深人 文学者对于文化的生物学基础的理解。 3.1958年,发表《物种起源》,系统阐述了生物进化理论。从而 直接影响了进化论人类学的产生。进化论代表人物泰勒著要关注的是原始宗教,并提出了泛灵论,也叫做。 4.1870年,在经典民族志作品《易洛魁联盟》的基础上,出版了 名著,系统地提出了家庭进化的理论,后来,他又在他一生最为重要的著作中全面的发展了社会进化的思想,并对原始社会进行分期,大致分了、、三个时代,并将作为每个阶段的

具体标志。 三、选择题 1.衡量文化没有普遍绝对的评判标准,因为任何一个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各族文化没有优劣、高低之分,这是理论的观点。 A.文化相对论B.文化中心论 C.种族主义D.文化普同论 2.恩格斯曾经指出:是“从人和人种的形态学和生理学过渡到历史的桥 梁”。 A.人类学B.社会学 C.民族学D.考古学 3.体质人类学包括(多选) A.人体形态学社会生物学B.生物进化论古人类学 C.考古人类学 四、名词解释 1.文化 2.进化学派 3.传播论 4.文化圈、文化层、文化亲缘关系的两个标准 5.社会决定论 6.历史特殊论 7.濡化 8.文化模式、国民性 9.功能论& 新功能论 10.社会冲突论 11.普同论、文化相对性、适应、整体性、跨文化比较

五、简答与问答 1.人类学学科在广义和狭义上有哪些分支。 2.如何理解人类学的进化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与哲学思潮的关系? 3.简述摩尔根将原始社会划分的几大阶段。 4.新功能论“新”在何处? 5.文化功能论与结构功能论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6.叙述文化人类文学理论发展的脉络 7.费孝通、林耀华等人类学前辈如何借鉴西方功能主义理论研究中国社会? 8.试从中国人类学的历史发展说明中国人类学的本土特点。 9.是论述人类学与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等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10.思考学习人类学有什么作用或者意义。 11.说明跨文化比较的方法及其前提条件 12.如何认识整体性的文化研究 13.如何认识文化相对主义 14.阐述你所知道的人类学的认识论主题 第二章田野民族志与人类学研究(3课时) 一、填空题 1.在其他社会科学家看来,人类学中的质性研究主要在于探讨文化现象、形成 民族志、和研究的学术传统。 2.在一书中已经提出了田野工作的具 体方法,并认为通过这些方法和一定程序有望获得可靠而有效的民族志资料。 3.从事田野民族志研究的人类学家的选题一般有两种选择,即: 和。

中国古代民族融合问题研究摘要

中国古代民族融合问题研究 陈玉屏 四川民族出版社 前言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 民族发展的实质是一个不断融合的过程 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四次民族大融合:先秦时期是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天下万国”——为数众多的族群不断聚散分合,但其趋势是一些主要的族群规模不断扩大,而族群数量减少,到了周初,以“周礼”的形成为标志,华夏民族最终形成,继而四夷各族逐步形,经春秋战国,四夷中一大批民族或族群融入华夏,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完成,秦汉时期,民族融合出现了“互动”现象,少数民族与汉族间的相互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北方五胡政权的建立和南方经济的大发展,中华大地上各民族前所未有的大交融,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二次民族大融合,后果产生了一个经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峰的盛唐王朝,辽宋金元时期第三次民族大融合。清朝时期,经济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长,汉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民众的双向流动大规模进行,我国历史上第四次民族大融合完成 建立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里素质——共同文化 达到相当的理性高度的文化认同,在民族融合进程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华夏族最终形成理论意义上的民族是在周朝初期,周礼的形成和同遵同礼,此后的发展趋势是华夏族——汉族犹如滚雪球越滚越大 融合是民族从产生直至消亡的严演进过程中的永恒主题 本书目的:客观的系统的研究中国历史上汉族占主体,少数民族占部分这种独特的民族融合现象,科学的分析其原因,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时实践价值 1、儒家民族观与中国古代民族融合 儒家的民族观具有凯敏包容的时代特点 强调夷夏之分的意识源于实践——夷夏碰撞的社会现实 孔子首创了自觉的、系统的民族理论——孔子以他的仁学为出发点看待和处理人际关系的归宿,孔子的理想社会是不分民族、世界大同的社会,孔子十分推崇没有剥削,没有阶级,泯灭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界限的、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孔子的民族观,有事与他提倡的仁和主张的德政密切联系,孔子对人生命的重视——当时战乱连连的现实,孔子的民族观有着朴素的民族平等思想的因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的民族同化思想——政治上,经济上,教育上。儒家以礼仪作为标准来区分夷夏 重夏轻夷的倾向,华夷存在这较大的差别和摩擦冲突,轻视落后的优越感 孔子“夷不乱华”的主张中包含了在夷夏冲突中保护现金的华夏文明,不能倒退到“披发左衽”的落后状态的意愿,是有一定的进步性的 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民族是孔子民族观的重要内同,孔子提出一种以文化心里素质为记住、部分族类、一视同仁、兼容并包、共同发展的民族观,正确总结了华夏族发展壮大的历史经验,也反映了春秋时代民族关系进程的主流,这是合乎理性的明智选择,更是他的仁学思想在民族问题上的逻辑结论,孔子主张行仁德之政和修文德以来远人的民族观对后世处理民族问题上有着积极的影响 战国时儒家民族观的进一步发展,孟子对四夷的看法又进了一步 秦汉时期的民族观是以坚持大一统的主张为基础的 大一统观念的成熟标志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董仲舒完成 大一统的国家观念被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接受,汉儒认为只有华夷统一的国家,才是完全意义上的中国,主张“爱及四夷”,强调对四夷以仁义道德的感怀和礼制,进一步发展孔子修文

复旦考研文化人类学真题2008-2016

文化人类学(2008年) 科目:文化人类学总分:150分 一、名词解释(任选四题,每题5分): 濡化(enculturation) 涵化(acculturation) 结构性暴力(structural violence) <<努尔人>> (The Nuer) 萨皮尔 - 沃尔夫假设 (Sapir-Whorf hypothesis) 泰勒(E. B. Tyler) 二、简答题(任选四题,每题10分): 1) 举例说明互惠(reciprocity) 关系的三种形式。 2) 简述人类学视野中文化的几个基本特征。 3) 以本尼迪克特 (Benedict) 的 <<菊与刀>>为例,谈谈你对人类学田野研究中伦理问题的看法。 4) 简述亲族(kinship)研究对于人类学学科的重要性。 5) 什么是特定语境中的“代码转换”(code-switching)? 田野工作者为何要关注这一现象? 6) 简述文化相对主义对于人类学田野研究的意义。 三、论述题(共二题,每题20分): A 请在下列二题中任选一题: 1) 以你对人类学学科的理解,阐述文化人类学对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和公共政策研究的意义。可适当引用人类学理论和民族志(ethnography) 经典案例加以说明。 2) 在人类学家眼中,一个目不识丁的老农是否比大学教授的“文化程度”要低?为什么?可适当引用人类学理论和民族志( ethnography) 经典案例加以说明。 B 请在下列二题中任选一题: 1) 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相比,人类学的研究视角有无独特之处?如有,请说明有那些独特之处?可适当引用人类学理论和民族志( ethnography) 经典案例加以说明。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常考点

1 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2民族经济不同的发展形态,(1)汉族地区生产发展水平较高资本主义产业活动也比较活跃(2)在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杂居,或同汉族聚居的地区相互连接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达到或接近当地汉族水平,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侧相对落后。 3民族的概念:是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的作用。 4构成民族的六大特征:(1)共同的历史渊源(2)共同的生产方式(3)共同的语言(4)共同的文化(5)共同的枫树习惯(6)共同的心理认识 5民族识别的必要性:第一民族识别是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是个少数民族真正成为民族大家庭平等一员的需要。第二:民族识别时确定民族数量和称谓的需要。第三:是试试民族区域自治的需要。第四:是增强民族团结,推动民族发展繁荣的需要 6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产品交换的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内部条件,(2)战争,暴力冲突等是民族发展的外部条件, 7民族是在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时期出现。 8民族的一般规律: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 9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在民族形成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也称作此生形态民族,他表现为“同源异流,同源同流”。 10民族的同化:是指民族在自身的发展和会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11民族同化的类型有自然同化和强迫同化。 12民族融合: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消失。 13民族消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 14全世界各民族将经过一定的发展,最终走向融合消亡,这是一个客观规律。 15民族问题的内涵:(1)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2)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3)民族与阶级之间的关系问题。(4)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 16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是利益问题。 17民族差异是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 18民族问题的特征:(1)民族问题的普遍性(2)民族问题的长期性(3)民族问题的复杂性(4)民族问题的国际性。(5)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19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特点:(1)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的交织。(2)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的交织。(3)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交织。(4)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的交织 20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基本内容(1)主张一切民族的平等。坚决反对任何民族有任何的特权。(2)主张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平等。更对少数民族的权力上给予更多的保护。(3)主张通过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产出导致民族不平等的社会根源来实现各民族的真正平等。(4)主张民族平等不仅表现在政治法律上,还应体现在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成为真实的社会关系。(5)主张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民族联合,民族发展有机的统一。 21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发》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22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质:是在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内,聚居区的少数民族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本事务的权利。 23民族区域自治的依据:{1}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形势和一般原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11.6)--参考书目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参考书目: 1.金炳镐.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概论[M](修订本).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2.金炳镐.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发展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金炳镐.民族关系理论通论[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4.金炳镐.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 [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5.彭英明.民族新论 [M].广西民族出版社,198 6. 6.彭英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 [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 7.彭英明,王奎正.邓小平民族理论研究[M].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 8.吴仕民主编.民族问题概论 [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9.龚永辉著.民族意识调控说 [M].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

10.王希恩主编.当代中国民族问题解析[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11.金炳镐主编.中国民族理论研究二十年 [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 12.陈国新主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 [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13.金炳镐主编.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通论 [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 14.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15.彭谦著.中国民族政策法律化研究 [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16.图道多吉.中国民族理论与实践 [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 17.金炳镐,王铁志主编.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通论 [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 18.金炳镐,青觉著.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民族理论与实践[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

文化人类学-谈中国文化类型中的民族性格

谈中国文化类型中的民族性格 ——读林语堂《中国人》有感政院思政0903 邹龙0120919630307 文化模式是一个民族文化或一种文化的各个文化特质丛(内容)相互联系整合成为协调一致的系统(整体)的结构状态。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来为世人所称道。中国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于其构筑了一个以人为中心,融自然、人文和科学为一体的文化模式,中国文化模式是一个综合、整体、系统地发展过程。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中国人具备老成温厚、遇事忍耐、消极避世、超脱老猾、和平主义、知足常乐、幽默滑稽、因循守旧的性格特点。属于东亚文化区的中国文化,对中国的国民性的形成有着深远影响。 第一、在个人性格表现上,中国人的“个人”在整个社会所采取的态度是把自己看作全体的一小点。对整个环境的存在是采取协调、和谐的态度;个人在社会中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整个群体的存在。《中国人》中写到: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首先应该是通情达理的人。他通常富有庸常的见解,喜欢随和与克制,痛恨抽象理论与逻辑极端,庸见为所有普通人所具有。这是典型的‘中庸之道’,其无所不包,淡化了所有的理论,摧毁了所有的宗教信仰。其作用在生活与知识的各个方面都会体现出来。 第二、在人际关系方面,中国人的行为颇受他人看法的影响。中国人的社会可以说是一个家庭为中心的社会,而“父子伦”模

型的扩大并经过儿童教养的过程,使得中国人具有较强的服从权威的性格。《中国人》中写到:中国的家庭制度给孩子们上的第一课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责任,相互调整的必要,自制、谦恭,明确的义务感,对父母感恩图报和对师长谦逊尊敬。这种家庭制度维系着中国社会的稳定发展。 第三、在对宇宙或自然的态度上,中国人表现的是“乐天知命”的观念;《中国人》中这样写到:中国人在低劣的环境中生活着居然颇感快乐和满足。即使像陕西那样闹着饥荒的省份,这咱自足精神也盐分普遍。从这点可以看出中国人的知足常乐。在维持自然与人的和谐上,“天人和一”的观念是中国人宇宙观的最高境界;在时间观念上,中国人则一向采取延续性的想法。 林语堂先生的《中国人》中无进不透出对中国国民性的思考,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在林先生看来无疑是存在很多问题的,是需要改进的。我们应该从中国文化的语言、物质特质、美术、神话与科学知识、宗教习惯、家庭与社会体制、财产、政府及战争来综合选择,继承精华,去其糟粕。正如英格尔斯所言:任何一个国家如果国民心理和行为向现代化转变,‘一旦现代性深入到大多数国民的性格中去时,现代的态度、舆论、行为就会变成一种巨大的内在动力’。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教学大纲)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况 1.课程名称:中国民族理论新编 2.学时学分:40学时 3.开课对象:少数民族预科学生 4.课程类别:公共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 二、教学目的与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少数民族预科生全面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观点,系统地理解和掌握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系统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少数民族的基本情况,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纲领原则和政策措施,进一步增强少数民族预科生贯彻执行民族政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祖国观。 三、课程各章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重点与难点 【总体要求】 本课程教学,总体上要求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的教育,进行系统、深入的中国共产党关于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主要民族政策的教育;进行全面的民族基本知识的教育;进行良好的运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观察和分析以及解决实际民族问题能力的教育和训练。 [各章具体要求及教学内容] 绪论 【教学内容】 一、中国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 二、中国民族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三、中国民族理论的基本特点 四、学习中国民族理论的意义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了解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学习中国民族理论的意义;要了解中国民族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掌握新中国历代领 导集体的民族理论主要观点。 【教学重点】中国民族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学习中国民族理论的意义。 【教学难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理解;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民族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第一章民族的一般特征 【教学内容】 第一章民族的一般特征 第一节民族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民族与宗教 第三节中国的民族识别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掌握民族概念的定义和民族的基本特征,特别是要深入认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民族六个特征的理论;掌握民族与宗教的联系和区别,深 入领会中央提出的“有些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的论

人类学论文

《代沟》之我见 ----- 读玛格丽特·米德《代沟》有感本学期初次接触人类学,在此之前对其并未有很深的了解。通过一个学期的人类学学习,我发现人类学所包含的内容及知识量是巨大的,我们的学习任务仅仅在这一个学期是无法完成的。作为历史博物馆方面的初学者来说,文化人类学的学习要求远远大于体质人类学。最初学习这门课程时在不断的思考:如何学习人类学?怎样才能了解更多人类学的知识,尤其是文化人类学的知识。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学习与了解文化知识仅从教材中学习是无法满足你对知识的渴望的。于是,阅读人类学名著以及观看有关人类学的影片是提高我们知识水平的另一个有效途径,填充了我们对人类学知识学习的空白。 我不知如何去选择一本好的人类学书籍去阅读和学习。在文化这个广义的概念下,我们不能仅从一点去概括它。文化是有地域性﹑时间性划分的,很多同学都对个别国家的文化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兴趣,阅读了一些能表现这些国家文化的书籍,如:日本的《菊与刀》。而我思考的却是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不同文化模式。由于文化模式的不同,各文化发展中便产生了文化间的差异。“求同存异”是周总理在处理我国外交事务时提出的,从文化角度来说也是一样的,如果两种文化处理不恰当,互相排斥便会很容易产生文化代沟。代沟不仅在各民族间的文化研究出现,在现阶段的家庭中也很常见。研究差异产生的原因,了解“代沟”的来源,寻找消除代沟的方法,这便是我选择本书的最初目的。 玛格丽特·米德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以研究太平洋无文字民族而闻名,米德提出的“文化决定人格论”在人类学中产生了很大影响。“代沟”一词从英文generation gap直译过来,由著名女性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所创用。本书原名《文化与义务——论七十年代隔代人之间的新关系》,书中提到了几种不同的文化类型及其之间存在的差异。但是,因现在人们对它的理解给本书换了个流行的叫法----代沟。或许这个名字更能表达出书中文化差异见发生的问题。 “本书1970年间问世,通过对二战前后两代人的生活环境﹑文化差异的分析比较,阐明了代沟形成的社会和文化背景。运用文化人类学的基本理论分析人类现实问题,堪称一部杰作”①。本书分上下两篇,分别讲述了六七十年代的概览,上篇中介绍六十年代我们面临的任务,反思文明的发展。然后通过文化的不断变化得出文化的三种类型以及如何区分三种文化类型。本章节中详细地描述了三种文化类型的特征。产生原因与表现形式。下篇从七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