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XXXX年硕士生入学考试试题遥感概论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XXXX年硕士生入学考试试题遥感概论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XXXX年硕士生入学考试试题遥感概论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XXXX年硕士生入学考试试题遥感概论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XXXX年硕士生入学考试试题遥感概论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辐射出射度

2.信噪比

3.极化雷达

4.数字地形模型

5.叶面积指数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 一个光子的能量频率为3.75*1014赫兹(Hz),则该光子的能量为

焦耳,其对应的波长为微米,波数为厘米-1。(已知普朗克常数为6.626*10-34焦耳秒,光速为3*108米/秒)

2. 已知标准漫反射板在某一波长的反射率为50%,在相同的入射角度和观测角度条件下,分别测量目标和反射板在相同波长处的辐射亮度,得到观测仪器的读数分别为800和2500,则在该入射角度和观测角度条件下目标的双向反射率因子BRF为,双向反射率BRDF为。

3.在地球大气层顶测得太阳的平均辐照度为1380瓦/米2,地球大气层顶到太阳中心的距离为1.5*1011米,则太阳的总辐射功率为:瓦。

4. 空间数据结构主要有和。

5.请列出2个你熟悉的植被指数和。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决定大气散射特性的主要因素包括: ( )

(a) 大气粒子的成分; (b) 大气粒子的大小; (c) 大气粒子的含量; (d) 波长; (e)观测仪器。

2.属于遥感传感器的包括: ()

(a) TM; (b) NOAA; (c) SIR-C; (d) MODIS; (e) SPOT; (f) AVHRR

3.下面关于植被光谱特征的描述是正确的包括:()

(a) 0.45微米和0.67微米波段为叶绿素吸收谷;

(b) 0.54微米为胡萝卜素的吸收谷;

(c) 0.74-1.3微米波段为木质素的吸收谷;

(d) 1.4微米,1.9微米,2.7微米波段为水吸收谷。

4.热红外遥感的大气窗口主要包括:()

(a)0.4-0.7微米;(b)1-2微米;(c)3-5微米;(d)6-7微米;(e)8-14微米;(f) 15-17微米。

5.颜色的属性包括:()

(a)明度;(b)波长;(c)色调;(d)饱和度;(e)频率。

6.空间数据的基本属性主要包括: ()

(a)空间属性;(b)相位属性;(c)专题属性;(d)偏振属性;(e)时间属性。

7.土地覆盖分类中的主要问题有:()

(a)同物异谱;(b)同物同谱;(c)同谱异物;(d)异谱异物。

8.海洋水色遥感包括以下方面的应用:()

(a) 通过叶绿素吸收波段测定浮游生物分布;

(b) 利用海水浑浊度遥感海洋悬浮沉积物含量;

(c) 通过遥感黄色物质含量测定海水盐度

(d) 通过海洋初级生产力分布研究海洋生物过程和海洋生态系统;

(e) 通过海洋近红外波段的吸收特性反演海面温度。

9. 海洋雷达散射计主要根据风生成的浪和粗糙海面对雷达信号的后向散射回波信号来估算海面风场——风速与风向。由此可知,雷达散射计是:

()

(a) 不成像主动式微波遥感器;

(b) 不成像被动式微波遥感器;

(c) 成像主动式微波遥感器;

(d) 成像被动式微波遥感器。

10.土壤水分遥感研究包括以下途径:()

(a) 利用土壤及土壤上覆盖的植被光谱反射特性来估算土壤水分;

(b) 根据土壤湿度不同时比辐射率的差异利用被动微波手段来遥感土壤水分;

(c) 根据土壤湿度不同时比辐射率和温度的差异利用热红外遥感反演土壤水分;

(d)基于水和土壤之间介电常数差异利用主动微波来探测土壤水分。

四、是非辨析题(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每题4分,共20分)

1.物体的温度越高,则其辐射的电磁波能量越强,波长越长。

2.雷达信号的穿透深度与地物的介电常数和雷达波长成正比。

3.水体的反射率很低,因此在白天和晚上的遥感图像上均呈黑色调。

4. 垂直植被指数的主要特点是能滤除土壤背景的影响,但对大气效应比较敏感。

5. 在地质填图中,常利用不同地质体反射光谱特征差异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纹理、色调等影像差异划分不同岩石类型或岩石组合类型。

五、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1.结合雷达遥感图像的特点,说明雷达遥感应用的优缺点?

2.什么是数字图像处理?任举一例加以说明。

3.什么是多角度遥感?说明植被冠层几何光学模型的主要特点。

4.什么是遥感图像的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他们之间有什么异同?

5.什么是遥感反演?为什么遥感反演属于“病态反演”,请举例说明先验知识对遥感反演的作用。

六、综述题(每题15分,共45分)

1.结合典型地物光谱特性,说明在标准假彩色合成的遥感图像上,为什么植被呈现红色,水库呈现黑色(或深蓝色),雪呈现白色,重盐碱地呈现偏白色?2. 结合大气的成分,阐述大气的吸收、散射和发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大气对可见光、近红外和热红外波段遥感图像的大气影响有什么异同,如何进行大气效应纠正。

3.从空间、时间和波谱等方面阐述遥感图像的特征,说明在遥感应用中选择遥感信息应遵从的主要原则。以农作物遥感估产与长势监测为例,说明TM和MODIS 遥感图像的作用。

中科院遥感所考博 遥感图像处理2000-2004.

2000年遥感图像处理 一、基础部分 1.简述傅立叶变换和小波变换的特点及其适用条件 2.分别从空域和频域上解释图像增强原理,并说明它们的关系 3.写出图像退化模型,并简述各个量的意义及其求法 4.简述局部自适应几何纠正的原理及优点. 5.试述SSDA(序贯相似性检测)图像配准算法的原理 6.如何抑制斑点噪声?如何去除不均匀光照的影响? 二、综合部分(40) 在已学过(或从事过)的遥感图像处理内容中,选择你最熟悉的一个方向并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论述(包括:1.该方向所要解决的主要的问题2.目前的发展状况与主要存在的问题.3.可能的解决途径等)。 2001年遥感图像处理 一、 基础部分 1.如何利用傅立叶变换计算卷积(图示)? 2.如何判定并消除斑点噪声? 3.简述几何精纠正的步骤 4.如何利用直方图进行色调调整? 5.设一幅图像大小为N=64*64,有8个灰度级,其灰度概率分布如下表: k r k n k n /n o r =0 790 0.19 7/11=r 1023 0.25 7/22=r 850 0.21 7/33=r 656 0.16 7/44=r 329 0.08 7/55=r 245 0.06 7/66=r 122 0.03 7如何对图像进行直方图均衡化处理。 6.假设薄云覆盖下地面景物的成象模型为: s(x,y)=L*r(x,y)* t(x,y) 其中, s(x,y)表示所成的象, r(x,y)表示地面景物的发射率,代表原始信号, t(x,y)表示云层的透射率,代表云层噪声,L 为太阳光强度。试问采用什么方法可以实现薄云覆盖下地面景物的恢复,简述恢复原理及过程。 二、综合部分:试分析为什么目前自动图像分类方法不能完全取代人工,并指出可能的突破点。 2002年遥感图像处理 一、考试内容包括 1.如何抑制斑点噪声? 2.说明什么情况下进行线形拉伸处理. 3.什么叫灰度共生矩阵? 4.计算二维离散傅立叶变换时,用到傅立叶变换的那些性质? 5.试述RS 图像的几何纠正过程. 二、考试内容包括 1.试述图像分类的方法及原理,并指出不同分类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2.假设薄云覆盖下地面景物的成象模型为: s(x,y)=L*r(x,y)* t(x,y)

遥感基础与应用试卷(土管级)Word版

遥感基础与应用试卷(土地资源管理专业2003级) 一、解释下列名词(1分/题,共10分) 1.像片纠正 2.判读 3.大气窗口 4.地物波谱特性 5.绝对定向 6.像片比例尺 7. 重采样 8.采样 9.发射率 10.多波段遥感 二、填空(0.5分/题,共20分) 1.电磁波遥感是利用物体的特性进行遥感的;遥感技术的电磁波辐射源主要有太阳、、人工辐射源,按照遥感电磁波谱段主要分为、和微波遥感。 2.遥感技术体系主要有空间探测技术、、、等,其中是获取遥感信息的核心技术。 3. Landsat-7资源卫星有个全波段、7个多光谱波段,其图像几何分辨率为15米、米,地面实际分辨率为米、84米,一景TM图像的地面覆盖面积为185*185平方公里,成图比例尺可达到1:50000; SPOT-4资源卫星的HRV数据有1个全波段、个多光谱段,其图像几何分辨率分别为米、20米,地面实际分辨率分别为28米、米,一景SPOT图像的地面覆盖面积为60*60平方公里,成图比例尺可达到1:25000。 4.遥感图像判读是依据影像的几何特征、物理特征及应用地学分析完成的,几何特征判读主要依据影像的、,物理特征主要依据影像的和,同时还要考虑影像的阴影、相关位置等因素。5.像片纠正亦称配准,其目的是使图像具有,图像的配准有相对配准和配准。 6.遥感图像的计算机自动分类有、两种,计算机分类时需对图像进行大气校正和辐射校正预处理,其目的是;分类前一般又根据遥感研究的内容不同进行主成分变换、缨帽变换、比值变换等处理,其目的是获取特征图像,再根据特征图像进行分类。 7.ERDAS遥感图像软件的增强处理模块有增强、增强和增强三大模块。 8.我国早期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的任务主要是监测、。 9. 相关或多源图像是指同一地区、、获取的信息。 10. 地形图是投影,航空摄影测量像片是投影,卫片是多中心投影。航空摄影测量像方坐标系统主要有、、等,物方坐标系统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1. 已知摄影机的焦距为70mm,飞机的航高为1400m,地面点的高程为150.48m,则该航片的比例尺为,飞机的绝对航高为。

样题-程序设计与算法语言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样题 科目:《程序设计与算法语言》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 1、对于一个具有n个结点的二元树,当它为一棵________二元树时具有最小高 度,当它为一棵________时,具有最大高度。 2、设数组a[1..50,1..80]的基地址为2000,每个元素占2个存储单元,若以行序 为主序顺序存储,则元素a[45,68]的存储地址为_________;若以列序为主序顺序存储,则元素a[45,68]的存储地址为____________。 3、对于一个具有n个结点的单链表,在已知的结点*p后插入一个新结点的时间 复杂度为________,在给定值为x的结点后插入一个新结点的时间复杂度为______________。 4、已知int*p(),(*q)();则p是________________,而q是______________。 5、已知一棵二叉树的前序序列为abdecfhg,中序序列为dbeahfcg,则该二叉树 的根为__________,左子树中有___________,右子树中有___________。 6、己知有序表为(12,18,24,35,47,50,62,83,90,115,134)当用二分法查找90 时,需__________次查找成功,47时__________成功,查100时,需__________次才能确定不成功。 7、XML在地理空间信息领域的应用是____________。利用它可以存储和发布各 种特征的地理信息,并控制地理信息在Web浏览器中的显示。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用来表示一个变量的地址或者表示另一变量的地址的变量是()。 A.函数; B.指针; C.数组; D.结构体; 2、在C语言中,若函数调用时实参是数组名,则传递给对应形参的是()。 A.数组空间的首地址;B.数组的第一个元素值;C.数组中元素的个数; D.数组中所有的元素; 3、int a = 2,则执行完表达式a+=a+=a-=a*a;后,a的值是() A.-4;B.0;C.-8;D.16;

中科院(国科大)2016年843遥感概论考研专业课复习方法、初试经验总结

中科院849遥感概论复习方法 1、专业课该怎样复习?(地学考研中心提供) 中科院遥感考研指定参考书为赵英时版《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和梅安新版《遥感导论》。通过对历年真题分析,出题基本都来自于它所指定的这两本书。所以我们不再推荐其他遥感书籍。另外遥感有些概念比较抽象,所以建议大家多上机,如果没条件,可以利用本中心提供的课件和ESRI培训资料中数据,以便加深理解。此外还应关注遥感前沿技术、发展趋势等相关宏观问题。另外在复习方面,我们始终认为遥感是门科学,虽学校不同,可能考查点会有所不同,但基本的内容是不变的。原因有二,第一,有些人会认为,考研就是考查的大家的科研能力,所以出题方面,就以题目偏、怪为主。这个观念是错误的,老师是招研究生,但短短的一个试卷,是看不出大家是否具有科研能力的,并且题目还要保证有一定的通过率,所以老师一般都以考查该科目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的学科能力为主;第二,学校不同,学校里面不同老师研究方向不同,但并不意味着老师出题也是以个人爱好为主,所有的学校大部分都是考查的对该科目的基础知识和概念。而同一个科目,可能会有不同的参考书,这方面,要改变大家一个观念,就是不要觉得指定了参考书,所有的内容都来自该书本,不同的参考书都是从不同角度对该科目进行论述,所以,如果有时间,建议大家多看该科目相关的参考书,特别是该科目经典的参考书。基于此,我们得出两个结论,第一,复习的时候,应多看几本相关书籍;第二,其他学校该科目的真题答案也是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另外,在附录部分,对该科目中特别重要的概念、相关理论、技术前沿、未来发展等内容进行了补充,以便让资料更为全面,建议大家要掌握。 2、完整的专业课复习流程(结合资料)(地学考研中心提供) 第一遍复习,结合书本和资料的笔记部分进行复习,书本在细节方面比较详细,但笔记在考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题(Final Version)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题 一、名词概念 1. 遥感 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狭义: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 传感器 传感器是遥感技术中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收集和记录地物电磁辐射能量信息的装置,如光学摄影机、多光谱扫描仪等,是获取遥感信息的关键设备。 3. 遥感平台 遥感平台是转载传感器进行探测的运载工具,如飞机、卫星、飞船等。按其飞行高度不同可分为近地平台、航空平台和航天平台。 4. 地物反射波谱曲线 地物的反射率随入射波长变化的规律称为地物反射波谱,按地物反射率与波长之间的关系绘成的曲线称为地物反射波谱曲线(横坐标为波长值,纵坐标为反射率) 5. 地物发射波谱曲线 地物的发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称为地物的发射波谱。按地物发射率与波长之间的关系绘成的曲线称为地物发射波谱曲线。(横坐标为波长值,纵坐标为总发射) 6. 大气窗口 通常把通过大气而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射率较高的电磁辐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7. 瑞利散射 当微粒的直径比辐射波长小许多时,也叫分子散射。 8. 遥感平台 遥感平台:遥感中搭载传感器的工具统称为遥感平台。 遥感平台按平台距地面的高度大体上可分为地面平台、航空平台和航天平台三类。 9. TM 即专题测图仪,是在MSS基础上改进发展而成的第二代多光谱光学-机械扫描仪,采用双向扫描。 10. 空间分辨率 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指像素所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即扫描仪的瞬间视场或地面物体能分辨最小单元,是用来表征影像分辨地面目标细节能力的指标。通常用像元大小、像解率或视场角来表示。 11. 时间分辨率 时间分辨率指对同一地点进行遥感采样的时间间隔,即采样的时间频率,也称重访周期。 12. 波谱分辨率 波谱分辨率指传感器在接收目标辐射的波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也称光谱分辨率。间隔愈小,分辨率愈高。 13. 辐射分辨率 指传感器接收波谱信号时,能分辨的最小辐射度差。 14. 传感器 传感器,也叫敏感器或探测器,是收集、探测并记录地物电磁波辐射信息的仪器。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遥感概论》考试大纲 本《遥感概论》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遥感概论》是地球科学的重要分支,主要内容包括地物电磁波谱理论、遥感成像原理与遥感图像特征、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和遥感专题信息提取与应用等方面。要求考生对其基本概念有较深入的了解,能够系统地掌握地物电磁波谱和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内容,掌握遥感对地观测技术和方法,并具有综合应用遥感信息分析地理现象和特征的能力。 一、考试内容 (一)地物电磁波谱理论 1.地磁波谱与电磁辐射 2.太阳辐射与大气对辐射的影响 3.地球辐射与地物波谱 (二)遥感成像原理与遥感图像特征 1.遥感平台 2.摄影成像与扫描成像 3.微波遥感与合成孔径雷达遥感 4.遥感图像分辨率与图像特征 (三)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数字图像处理 1.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原理与影像合成 2.遥感影像分类与特征提取 3.多源遥感信息融和 4.遥感与相关技术集成 (四)遥感应用 1.遥感应用的一般原理与技术 2.遥感在资源与环境调查中的应用 3.遥感在灾害调查和评价中的应用 二、考试要求 (一)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基本了解遥感发展的历程,理解并掌握遥感地磁波的基础理论,对光学遥感和微波遥感的成像机理和图像特征有较直觉的理解和认识,对遥感平台和相关的遥感仪器指标与性能有较深刻的了解。 (二)遥感图像处理、分析和应用的技术与方法 比较深刻地认识地物遥感影像特征,基本掌握遥感影像合成和信息融和原理与方法,熟悉遥感目视解译的流程和方法,掌握数字遥感影像的分类和特征提取,并对遥感应用有一定的认识和实际经验。 三、主要参考书目 1 陈述彭、赵英时.遥感地学分析.北京:测绘出版社,1990 2 梅安新、彭望录等.遥感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周成虎、骆剑承等.遥感影像地学理解与分析.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04年7月13日

地理信息导论总结

地理信息科学,顾名思义,与地理信息系统相比,它更加侧重于将地理信息视作为一门科学,而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实现,主要研究在应用计算机技术对地理信息进行处理、存储、提取以及管理和分析过程中提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随着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核心的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的发展以及其间的相互渗透,逐渐形成了3S集成化技术系统,为解决区域范围更广,复杂性更高的现代地学问题提供了新的分析方法和技术保证。七十年代以来,由于整个人类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各方面的问题,逐渐开始重视全球变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研究,这两个方面的推动,最终促成了地球信息科学的产生。 地球信息科学以信息流的手段研究地球系统内部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人流的运动状态和方式,它由三部分组成,“地球信息学”是其理论研究的主体,“地球信息技术”是其研究手段,“全球变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其主要应用领域。 地理信息科学有三大部分:个人、系统以及社会。其中个人部分包括认知科学、环境心理学、语言学等;系统部分包括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等;社会部分包括经济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地理学、政治学等。 在这个领域上,国内外启动了很多项目,影响很大,好多理论研究都顺着这个项目设立的方向在做。其中包括空间数据获取与集成、分布式计算、地理表达扩展、地理信息认知、地理信息互操作、尺度、GIS

环境下的空间分析、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未来、地理数据不确定性与基于GIS的分析、GIS与社会。 从虚拟现实这个角度来看,GIS发展和计算机技术发展和后来到网络的发展,一直到数字地球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林珲教授说GIS包括空间数据库、空间分析、可视化三大功能,后来把模型库和虚拟环境加进来,还包括一个网络支撑环境。从地图到地理信息系统与虚拟地理环境,是地理学语言的演变, 回头从GIS来看,它的发展主要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GIS作为地理学者的研究助手;第二个阶段GIS作为交流工具;第三个阶段,GIS作为扩展人类感觉地理现实的手段,这个阶段才刚刚浮现。 武汉大学朱庆教授总结了GIS技术的发展动态,认为GIS向多维、动态、一体化方向发展;GIS系统体系结构向开放式、网络化、信息栅格发展;软件实现向组件化、中间件、智能体方向发展;空间信息技术和通信进一步融合;数据获取向“3S集成”方向发展,尤其是Sensor Web的发展;数据存储管理向分布式存储及其互操作方向发展;数据处理向移动计算、普适计算和语义网方向发展;人机交互向自然的虚拟环境方向发展等。 将GIS技术放进地理信息科学这门科学当中,其应用领域,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向。 第一是地理认知、地理信息本体论以及概念格。这个领域目前比较热,地理认知研究很早,它和认知心理学、地理思维、地图认知、地理行为学密切相关。地理信息本体论,主要是讨论各个专业应用领域概念

历年中科院遥感所 GIS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考博真题

2000年中科院遥感所博士入学考试(GIS) 一、名词解释(每个4分,共20分) 1. 空间拓扑关系 2. 地址匹配 3. 元数据 4. 栅格数据结构 5. 空间数据精度 二、简答题(每个10分,共30分) 1. 简述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 2. 数字地形模型(DTM)的构建与应用 3. 叠加分析 三、问答题(任选二,每个25分,共50分) 1. 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及趋势 2. 时空动态数据结构研究 3. 结合你的专业,论述GIS应用的关键技术问题 2001年中科院遥感所博士入学考试(GIS) 一、名词解释 1. 地址匹配 2. 地图精度 3. 关系数据库 4. 四叉树 二、简答题 1. GIS的特点及应用 2. GIS的结构及功能 3. 空间分析方法及应用 三、论述题 1. GIS的发展趋势 2. GIS与RS、GPS的集成方法 3. GIS空间分析功能的缺陷及改进方法 2002年中科院遥感所博士入学考试(GIS) 一、名词解释 1. 地理空间 2. 行程编码 3. 地址匹配 4. 拓扑关系 5. 空间数据元数据 二、简答 1. 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2. 数字地形模型的建立方法与特点 3. 地理信息系统互操作

三、问答 1. GIS的发展历程 2. 结合你的专业,谈一谈gis的应用与关键点 2003中科院遥感所GIS部分试题(版本一) 一、名词解释 1. GIS 2. 数据挖掘 3. 空间索引 二、简答题: 1、GIS标准化的意义及作用 2、数据质量标准 三、论述 1、关于长江三峡搬迁的,求几个数据。很麻烦。 2、关于温度梯度的 2003年GIS试题(版本二) 一名词解释 DEM、TIN、平移转换、栅格结构 二、简答 1、GIS的组成 2、空间拓扑分析 3、GIS互操作 三、论述(任选二个) 1、GIS的发展简史和趋势 2、WebGIS的核心模型及其应用 3、结合您的专业,谈谈GIS的应用关键和潜在领域 2005年中国科学院遥感所GIS考博试题 一、简答题 1. 传统数据库管理空间数据的缺陷 2. GIS中TIN的生成步骤 3. 空间信息分析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4. GIS标准化的内容 5.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策略 6.谈谈GIS与RS的关系 7. 开放式地理信息系统实现技术 8. 电子地图的特征 9. 空间索引有哪些,特点是什么 二、论述题 1. 印度洋海啸造成重大伤亡。请设计一个海啸预警、检测、评估系统的系统方案。

最新《遥感原理与应用》试卷(A)答案

A卷参考答案要点 名词解释 1.绝对黑体:指能够全部吸收而没有反射电磁波的理想物体。 2.大气窗口:大气对电磁波有影响,有些波段的电磁波通过大气后衰减较小,透过率较高的波段。3.图像融合:由于单一传感器获取的图像信息量有限,难以满足应用需要,而不同传感器的数据又具有不同的时间、空间和光谱分辨率以及不同的极化方式,因此,需将这些多源遥感图像按照一定的算法,在规定的地理坐标系,生成新的图像,这个过程即图像融合。 4.距离分辨力:指测视雷达在发射脉冲方向上能分辨地物最小距离的能力。它与脉冲宽度有关,而与距离无关。 5.特征选择:指从原有的m个测量值集合中,按某一规则选择出n个特征,以减少参加分类的特征图像的数目,从而从原始信息中抽取能更好的进行分类的特征图像。即使用最少的影像数据最好的进行分类。 二、简答题(45) 1.分析植被的反射波谱特性。说明波谱特性在遥感中的作用。 由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各类绿色植物具有相似的反射波谱特性,以区分植被与其他地物。 (1)由于叶绿素对蓝光和红光吸收作用强,而对绿色反射作用强,因而在可见光的绿波段有波峰,而在蓝、红波段则有吸收带; (2)在近红外波段(0.8-1.1微米)有一个反射的陡坡,形成了植被的独有特征; (3)在近红外波段(1.3-2.5微米)受绿色植物含水量的影响,吸收率大增,反射率大大下降;但是,由于植被中又分有很多的子类,以及受到季节、病虫害、含水量、波谱段不同等影响使得植物波谱间依然存在细部差别。 波谱特性的重要性: 由于不同地物在不同波段有着不同的反射率这一特性,使得地物的波谱特性成为研究遥感成像机理,选择遥感波谱段、设计遥感仪器的依据;在外业测量中,它是选择合适的飞行时间和飞行方向的基础资料;有效地进行遥感图像数字处理的前提之一;用户判读、识别、分析遥感影像的基础;定量遥感的基础。 2.遥感图像处理软件的基本功能有哪些? 1)图像文件管理——包括各种格式的遥感图像或其他格式的输入、输出、存储以及文件管理等; 2)图像处理——包括影像增强、图像滤波及空间域滤波,纹理分析及目标检测等; 3)图像校正——包括辐射校正与几何校正; 4)多图像处理——包括图像运算、图像变换以及信息融合; 5)图像信息获取——包括直方图统计、协方差矩阵、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计算等; 6)图像分类——非监督分类和监督分类方法等; 7)遥感专题图制作——如黑白、彩色正射影像图,真实感三维景观图等地图产品; 8)三维虚拟显示——建立虚拟世界; 9)GIS系统的接口——实现GIS数据的输入与输出等。 3.遥感图像目视判读的依据有哪些,有哪些影响因素? 地物的景物特征:光谱特征、空间特征和时间特征。 影响因素包括:地物本身复杂性,传感器的性能以及目视能力。

中科院遥感所课程介绍

一.中科院遥感所博士专业选修课介绍 一、近年开设课程 1.高光谱遥感 40学时/2学分(张兵) 2.遥感物理 54学时/3学分(牛铮、柳钦火) 3.微波遥感 40学时/2学分(李震) 4.地球系统科学 40学时/2学分(毕思文) 5.遥感图像处理 60学时/4学分(唐娉) 6.虚拟地理环境 30学时/2学分(龚建华) 7.网络空间信息技术 30学时/2学分(杨崇俊) 8.数字城市 30学时/2学分(池天河) 9.量子遥感 10学时/1学分(毕思文) 10.滑坡遥感 10学时/1学分(王治华) 11. 遥感应用方法论 60学时/3学分(吴炳方) 12. 海洋遥感 30学时/2学分(唐军武) 13. 热红外遥感 10学时/1学分(陈良富) 14. 定量遥感反演 15学时/1学分(薛勇) 15. 遥感数据智能处理、程序设计与应用(马建文) 16. 遥感图像解译(刘亚岚、魏成阶) 二、年度授课情况 2006博士专业课(秋季) 1.遥感物理54学时/3学分(牛铮、柳钦火) 2.热红外遥感 10学时/1学分(陈良富) 3. 高光谱遥感 20学时/2分(张兵) 4. 定量遥感反演 15学时/1学分(薛勇) 5、海洋遥感 30学时/2学分 07年博士专业课(春季)所开课程 1.遥感图像解译 12学时/1学分(刘亚岚、魏成阶) 2.“数字城市”理论、技术与方法30学时/2学分(池天河等)3、遥感数据智能处理、程序设计与应用 21学时/2学分(马建文)07年博士专业课(秋季)开设课程 1、遥感物理 54学时/3学分(牛铮、柳钦火) 2、微波遥感 40学时/2学分(李震) 3、遥感应用方法论 40学时/2学分(吴炳方等) 08年博士专业课(春季)课程 1、遥感图像解译 12学时/1学分(刘亚岚、魏成阶) 2、遥感数据智能处理、程序设计与应用 21学时/2学分(马建文) 3、遥感图像处理 21学时/2学分(唐娉)

遥感知识点综合

中科院博士遥感入学考试 1995年博士生(地学分析)入学试题 一、简答题(40分) 1.遥感地学评价标准。 2.LandsatTM数据特征。 3.我国风云一号气象卫星主要通道及特征。4.遥感信息处长合分析。 二、问答题(任选二题,60分) 1.评述我国遥感应用的发展特点。 2.遥感在自然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3.举例说明遥感在地学研究中应用与作用。4.遥感监测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作用。 1996年博士生入学试题(遥感地学分析) (任选四题,每题25分) 1.遥感地学分析及其意义 2.遥感在资源调查中的应用特点 3.论述遥感在全球变化研究中作用 4.遥感信息增强方法 5.专题遥感信息提取的方法与应用 2000年中科院博士入学考试(RS) 遥感概论 一、简答与名词解释: 1. 混合像元(98) 2. 高光谱(98) 3. 监督与非监督分类(97) 4. 最大似然法(97) 5. 纹理特征用于信息提取(98) 6. 主成分分析(99) 7. TM的七个波段(97) 8. 高光谱遥感(99) 9. 遥感影象的特征(99) 二、论述 1. 最小二乘法的原理、公式及应用。(98) 2. 结合工作,谈遥感的应用与发展前景。(99) 3. 遥感地学评价基础。(97)

2000年中科院遥感所博士生入学考试RS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25分) 1.高光谱遥感 2.空间分辨率 3.大气纠正 4.色度空间 5.小波变换 二、论述题(任选三,每个25分,共75分) 一、微波遥感的成像机理 二、多源数据复合的方法及关键技术 三、遥感的发展及前沿综述 四、结合你的专业,谈谈遥感应用的关键技术 2002年中科院遥感所博士入学考试(RS) 一、名词解释(20分) 五、波谱分辨率 2. 密度分割 3. 全球定位系统 4. 遥感制图 5. 监督分类 二简答(40分) 1. 多源数据信息融合的基本原理 2. 雷达遥感的主要特征 3. 纹理特征提取的方法 4. 遥感信息地学评价标准 三问答(40分) 1. 成像光谱仪的基本原理 2. 遥感影像解译的主要标志 3. 结合您的专业,谈谈遥感应用的关键技术 中国院遥感所XXXX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遥感概论)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60分) ?地物反射波(光)谱 ?双向反射率分布函数 ?基尔霍夫定律 ?瑞利散射 ?大气窗口 ?分辨率 ?辐射亮度 ?维恩位移定律 ?高光谱 ?小波分析

遥感原理与应用知识点汇编

学习-----好资料 第一章电磁波及遥感物理基础 一、名词解释: 1遥感:(1)广义的概念:无接触远距离探测(磁场、力场、机械波); (2)狭义的概念:在遥感平台的支持下,不与目标地物相接触,利用传感器从远处将目标 地物的地磁波信息记录下来,通过处理和分析,揭示出地物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2、电磁波:变化的电场和磁场的交替产生,以有限的速度由近及远在空间内传播的过程称为电磁波。 3、电磁波谱:将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依次排列为一个序谱,将此序谱称为电磁波谱。 4、绝对黑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的物体称为绝对黑体。 5、绝对白体:反射所有波长的电磁辐射。 6、光谱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 8、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电磁辐射波 段。 11、光谱反射率:p =P P/P O X 100%,即物体反射的辐射能量P P占总入射能量R的百分比,称为反射率p。 12、光谱反射特性曲线:按照某物体的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以波长为横坐标,反射率为纵坐标所得的曲线。 二、填空题: 1、电磁波谱按频率由高到低排列主要由丫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等组成。 2、绝对黑体辐射通量密度是温度T 和波长入的函数。(19页公式) 3、一般物体的总辐射通量密度与绝对温度和发射率成正比关系。 4、维恩位移定律表明绝对黑体的最强辐射波长入乘绝对温度T是常数2897.8。当绝对 黑体的温度增高时,它的辐射峰值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5、大气层顶上太阳的辐射峰值波长为0.47 卩m。 三、选择题:(单项或多项选择) 1、绝对黑体的(②③) ①反射率等于1②反射率等于0③发射率等于1④发射率等于0。

中科院遥感考博真题整理

2011年3月RS真题 一、名词解释 1、成像光谱仪 通常的多波段扫描仪将可见光和红外波段分割成几个到十几个波段,对遥感而言,在一定的波长范围内,被分割的波段数愈多,及波段取样点愈多,愈接近于连续波谱曲线,一次可以使扫描仪在取得目标地物图像的同时获得该地物的光谱组成,这种既能成像又能获取目标光谱曲线的“谱像合一”的技术,称为成像光谱技术,按该原理制成的扫描仪称为成像光谱仪。 2、空间分辨率 针对遥感器或图像而言,指图像上能够详细区分的最小单元的尺寸或大小,或指遥感区分两个目标的最小角度或线性距离的度量,反映了两个非常靠近的目标物的识别区分能力,有时也称为分辨力或解像力;对地面而言,指可以识别的最小距离或最小目标物的大小。一般有三种表示方法:①像元,指单个像元所对应的地面面积大小;②线对数,对摄影系统而言,影像最小单元常通过1mm间隔内包含的线对数确定;③瞬时视场,指遥感器内单个探测元件的受光角度或观测视场,单位为毫弧度,瞬时视场越小,最小可分辨单元(可分像素)越小,空间分辨率越高。 3、叶面积指数 叶面积指数(LAI)是指每单位地表面积的页面面积比例,它对植物光合作用和能量交换是十分有意义的。叶片的叶绿素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和作用,产生植物干物质积累,并使叶面积增大,叶面积增大则光合作用更强,产生更多的干物质积累,则生物量扩大,同时,叶面积越大,植物群体的反射辐射越强。页面指数与植被生态生理、叶片生物化学性质、蒸散、冠层光截获、地表第一生产力等密切相关,使它成为研究生态系统一个十分重要的参数。4、光谱分辨率 遥感信息的多波段特性,多用光谱分辨率来描述。光谱分辨率指遥感器所选用的波段数量的多少、各波段的波长,及波长间隔的大小,即选择的通道数、每个通道的中心波长、带宽这三个因素共同决定光谱分辨率。光谱分辨率越高,专题研究的针对性越强,对物体的识别精度越高,遥感应用分析的效果越好,如TM在0.45-12.5um有7个波段,记录了同一物体在7个不同波段的光谱响应特性的差异,而航空可见、红外成像光谱仪AVIRIS,在0.4-2.45有224个波段,可以捕捉到各种物质特征波长的微小差异。 5、植被指数 植被指数指选用多光谱遥感数据经分析计算(加、减、乘、除等线性或非线性组合方式),产生某些对植被长势、生物量等有一定的指示意义的数值,它用一种简单而有限的形式—仅用光谱信号,而不用其他辅助资料,也没有任何假设条件,来实现对植物状态信息的表达,以定性和定量的评价植被覆盖、生长活力及生物量等。在植被指数中,通常选用对绿色植物(叶绿素引起的)强吸收的可见光波段(0.6-0.7um)和对绿色植物(叶内组织引起的)高反射的近红外波段(0.7-1.1um)。 6、地物方向谱 地物方向谱主要用来描述地物对太阳辐射反射、散射能力的空间变化的波谱变化。 7、主动遥感 按遥感的工作方式分为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主动遥感,又称有源遥感,指从遥感平台上的探测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能量的电磁波,再由传感器接收和记录其反射和记录其反射波的遥感系统。其主要特点是不依赖太阳辐射,可以昼夜工作,而且可以根据探测目的的不同,

遥感基础原理与应用学习知识重点概括

名词解释 1. 遥感:遥感即遥远感知,是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探测和感知的一种技术.一般指的是电磁波遥感.p1 2. 电磁波:根据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变化的电场能够在它的周围引起变化的磁场,这个变化的磁场又在较远的区域内引起新的变化电场,并在更远的区域内引起新的变化磁场.这种变化的电场和磁场交替产生,以有限的速度由近及远在空间内传播的过程称为电磁波.p1 3. 干涉:有两个(或以上)频率、震动方向相同,相位相同或相差恒定的电磁波在空间叠加时合成的波振幅为各个波的振幅矢量和。因此会出现交叉区域某些地方震动加强,某些地方震动减弱或完全抵消的现象成为干涉。P2 4. 衍射:光通过有限大小的障碍物时偏离直线路径的现象成为光的衍射。P2 5. 电磁波谱:不同电磁波由不同波源产生,如果按照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按递增或递减的顺序就能得到电磁波谱图p2 6. 绝对黑体(黑体):如果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P4 7. 基尔霍夫定律:任何物体的单色辐出度和单色吸收之比,等于同一温度绝对黑体的单色辐出度。 8. 太阳常数:太阳常数指不受大气影响,在距离太阳的一个天文单位内垂直于太阳辐射方向上,单位面积黑体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P6 9. 太阳光谱辐照度:指投射到单位面积上的太阳辐射通量密度,该值随波长不同而异。 10. 散射: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发生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称为散射。P10 11. 米氏(Mie)散射:如果介质中不均匀颗粒与入射波长同数量级,发生米氏散射。P10 12. 瑞利散射:介质中不均匀颗粒直径a远小于电磁波波长,发生瑞利散射。P10 13. 无选择性散射(均匀散射):当微粒的直径比辐射波长大得多时所发生的散射。符合无选择性散射条件的波段中,任何波段的散射强度相同。P10 14. 大气屏障:遥感所能使用的电磁波是有限的,有些大气中电磁波通过率很小,甚至完全无法透过电磁波,称为大气屏障。P10 15. 大气窗口:有些波段的电磁辐射通过大气后衰减较小,透过率较高,对遥感十分有利,这些波段通常成为大气窗口p10 16. 热惯量:热惯量是物体阻碍其自身热量变化的物理量,它在研究地物尤其是土壤时特别重要。P15 17. 镜面反射:镜面反射是指物体反射满足反射定律。P16 18. 漫反射:如果入射电磁波长不变,表面粗糙度h逐渐增加,直到h与λ同数量级这是整个表面均匀反射入射电磁波,入射到此表面的电磁辐射按照朗伯余弦定律反射。P16 19. 反向反射:实际地物由于地形起伏,在某个方向上反射最强烈,这种现象称为方向反射。它是镜面反射与漫反射的结合。P16 20. 反射率:物体的反射辐射量与入射辐射量之比ρ=Eρ/E。这个反射率是在理想的漫反射下整个电磁波长的反射率。P16

遥感基础与应用

遥感基础与应用 “遥感基础与应用”测试A 1,名词解释(3×8=24点) 1,遥感:遥感通常指空对地遥感,即不直接接触物体本身,通过仪器(传感器)从远处探测和接收目标物体的信息(如电场、磁场);电磁波、地震波等信息),通过信息传输和处理分析,识别物体的属性和分布等特征2.图像操作:在完成两个或多个单波段图像的空间配准后,可以通过一系列操作(加、减、乘、除)来提取一些信息或去除一些不必要的信息,从而实现图像增强。3.主动遥感:指当传感器具有能够发射信号(电磁波)的辐射源并在工作时将信号发射到目标时,从放牧目标反射或散射回来的电磁波。用这种方法制成的探针 4.辐射失真:实际测量地面物体的光谱反射率时,由于传感器本身、大气辐射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光谱反射率会发生变化。也就是说,由传感器获得的测量值与诸如目标的光谱反射率或光谱辐射率的物理量不一致。 5,大气窗:透过大气但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射率较高的电磁辐射波段通常称为大气窗 6,辐射分辨率:指传感器接收光谱信号时可分辨的最小辐射差异。在遥感图像中,它被表示为每个像素的辐射量化水平。 7,遥感数字图像:可由计算机存储、处理和使用并以数字表示的遥感图像8.遥感图像判读专家系统:一种计算机技术系统,将遥感判读专家的知识和经验形式化,并输入计算机,计算机模仿遥感判读专家思考和解决问题10.空间分辨率:传感器上的扫描镜捕捉地面上的最小

点元素 11,多光谱摄影:使用不同滤光片和感光胶片的多光谱摄影仪,在不同波段同步拍摄同一场景的黑白照片,然后在特定波段进行色彩合成,得到不同类型的彩色照片,如自然色彩效果或假色彩效果。12,遥感过程:指遥感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分析、解释和应用的全过程13.空间遥感:又称卫星遥感,是指利用人造卫星、航天飞机和在空间运行的航空器作为 199遥感平台进行遥感,是在远离地球的空间观察地球及其表面的一种技术手段14.航拍照片的间接解释:指根据地物间的相互位置和相关规律,综合运用逻辑推理解释航拍照片的方法。 15,超光谱遥感:超光谱分辨率遥感的简称,指使用许多非常窄的电磁波波段从感兴趣的物体获得相关数据这是一种在电磁波谱的紫外、可见、近红外和中红外区域获得许多非常窄且光谱连续的图像数据的技术。 16,相对高度:指拍摄时拍摄物镜相对于拍摄区域地面的高度17.绝对高度:指摄影时摄影物镜相对大地水准面的高度,即高度18.摄影高度:指摄影时,摄影物镜相对于被摄区域地面平均高程基准面的高度2,判断对错,画“√”正确,画“x”不正确(2× 8 = 16点) 1,航空摄影是中心投影,由于存在投影误差和倾斜误差,实际上航空摄影上各点的比例是不同的。(√) 2,不同波段、不同周期或不同传感器卫星图像中相同位置的地物,像素亮度值相同(x)

中科院所有研究所

北京市 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力学研究所 物理研究所 高能物理研究所 声学研究所 理论物理研究所 国家天文台 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理化技术研究所 化学研究所 过程工程研究所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大气物理研究所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遥感应用研究所 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数学科学学院 物理学院 化学与化工学院 地球科学学院 资源与环境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计算机与控制学院 管理学院 人文学院

外语系 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 材料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 电子电气与通信工程学院 华大教育中心 动物研究所 植物研究所 生物物理研究所 微生物研究所 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心理研究所 计算技术研究所 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半导体研究所 电子学研究所 自动化研究所 电工研究所 软件研究所 国家科学图书馆 微电子研究所 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青藏高原研究所 光电研究院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信息工程研究所 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筹)天津市 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河北省 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 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山西省 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辽宁省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 金属研究所 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吉林省 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上海市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上海天文台 声学研究所东海研究站 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上海药物研究所 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遥感原理与应用》习题答案

遥感原理与应用习题 第一章遥感物理基础 一、名词解释 1 遥感:在不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感知的一门探测技术。 2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从人造卫星、飞机或其他飞行器上收集地物目标的电磁辐射信息,判认地球环境和资源的技术。 3电磁波:电磁波(又称电磁辐射)是由同相振荡且互相垂直的电场与磁场在空间中以波的形式移动,其传播方向垂直于电场与磁场构成的平面,有效的传递能量和动量。电磁辐射可以按照频率分类,从低频率到高频率,包括有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光、4电磁波谱:把各种电磁波按照波长或频率的大小依次排列,就形成了电磁波谱 5绝对黑体:能够完全吸收任何波长入射能量的物体 6灰体:在各种波长处的发射率相等的实际物体。 7绝对温度:热力学温度,又叫热力学温标,符号T,单位K(开尔文,简称开)

8色温:在实际测定物体的光谱辐射通量密度曲线时,常常用一个最接近灰体辐射曲线的黑体辐射曲线作为参照这时的黑体辐射温度就 叫色温。 9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 10发射率:实际物体与同温度的黑体在相同条件下的辐射功率之比。11光谱反射率:物体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之比。 12波粒二象性:电磁波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 13光谱反射特性曲线:反射波谱曲线是物体的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以波长为横轴,反射率为纵轴的曲线。 问答题 1黑体辐射遵循哪些规律 (1 由普朗克定理知与黑体辐射曲线下的面积成正比的总辐射通量密度W随温度T的增加而迅速增加。 (2 绝对黑体表面上,单位面积发射的总辐射能与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3 黑体的绝对温度升高时,它的辐射峰值向短波方向移动。

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3年GIS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地理信息系统 2、空间信息网格 3、空间数据挖掘 4、数据互操作性 5、空间索引 二、填空题(每空答对得2分,不答或答错不扣分,共40分) 1、地理信息系统萌芽于()年代。 2、我国的地理信息系统工作起始于()年代,其标志是()。 3、()、()和()是地理空间分析的三大要素。 4、地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转换主要包括()和()。 5、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分为()、()和()三个层次。 6、空间关系通常分为()、()和()三类。 7、手扶跟踪数字化的精度受()、()和()三种条件的影响。 8、空间信息查询方式主要有()、()和()三种方式。 三、判断题(请根据判断在每题的括弧中写入“对”或“错”,每一题答对得4分,答错不扣分,共20分) 1、若某一弧段的左、右多边形分别为A和B,则A、B两个多边形相邻。() 2、若弧段A和多边形P无交点,则A和P是分离关系。() 3、利用游程编码数据结构一定能够减少数据存储空间。() 4、对于等角投影,面积越大,造成的畸变越大,因而大面积的区域制图不适合使用等角投影。() 5、开放式GIS的目的是实现异构分布数据的共享和不同系统之间的互操作。() 四、简答题(共三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地理空间数据库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2、简述空间数据质量的标准要素 3、简述地理信息系统标准化的内容及意义 五、论述题(共两题,45分)

1、长江三峡工程是举世注目的重大水利工程。若根据蓄水前后的水位计算淹没区范围、淹没耕地面积及淹没区移民数量,你需要哪些基本数据?并结合GIS 的功能给出详细的技术方案和实现过程。(25分) 2、给定某一海域的海面观测点分布地图及每个点的海面日平均温度观测数据,现需要计算该海域内某一天的海面温度等值线分布及温度变化梯度分布,请利用GIS的功能给出求解方法和步骤。(20分) 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5年GIS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 一、填空题 1.数据建模的三个步骤: 2.空间分析的三种类型: 3.矢量对象按其维数分为五类:分别判断集中对象是人为、还是自然空间对象。 4.GIS的硬件的四个组成部分 5.地图投影按几何畸变分为三种类型:高斯投影为哪种投影。 6.数据库的类型 二、简答题 1.简述地理信息的组成部分。 2.元数据的概念和作用。 3.关于空间分析 三、论述题 1、为测定区域的水土分布情况,在区域内布设100个观测点,问如何布设?如何根据这100个观测值,分析区域的水土分布情况。(大意就是这样) 2、给出遥感数据的行程编码,你能将数据还原为原来的形式。并转换为二维的Morton码,然后求第5行第6列的Morton码是多少? 3、数据质量的各个要素和内容? 4、地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步骤? 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6年GIS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 一、名词解释:(4' X 5) 1、虚拟现实 2、空间信息网格 3、空间信息挖掘 4、数据互操作性 5、空间索引 二、填空(大概意思,不全,少4空,望补充!顺序不对)(每空2分,答错倒扣1分) 1、数据建模三步骤()()()

《遥感原理与应用》试题答案及要点

《遥感原理》试题及答案要点(3-12) 《遥感原理》试题三答案要点 一、名词解释(20分) 1、多波段遥感:探测波段在可见光与近红外波段范围内,再分为若干窄波段来探测目标。 2、维恩位移定律:黑体辐射光谱中最强辐射的波长与黑体的绝对温度成反比。黑体的温度越高,其曲线的峰顶就越往左移,即往短波方向移动。 3、瑞利散射与米氏散射:前者是指当大气中的粒子直径比波长小得多的时候所发生的大气散射现象。后者是指气中的粒子直径与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现象。 4、大气窗口;太阳辐射通过大气时,要发生反射、散射、吸收,从而使辐射强度发生衰减。对传感器而言,某些波段里大气的投射率高,成为遥感的重要探测波段,这些波段就是大气窗口。 5、多源信息复合:遥感信息图遥感信息,以及遥感信息与非遥感信息的复合。 6、空间分辨率与波谱分辨率:像元多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后者是传感器在接收目标地物辐射的波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 7、辐射畸变与辐射校正:图像像元上的亮度直接反映了目标地物的光谱反射率的差异,但也受到其他严肃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这一改变的部分就是需要校正的部分,称为辐射畸变。通过简便的方法,去掉程辐射,使图像的质量得到改善,称为辐射校正。 8、平滑与锐化;图像中某些亮度变化过大的区域,或出现不该有的亮点时,采取的一种减小变化,使亮度平缓或去掉不必要的“燥声”点,有均值平滑和中值滤波两种。锐化是为了突出图像的边缘、线状目标或某些亮度变化大的部分。 9、多光谱变换;通过函数变换,达到保留主要信息,降低数据量;增强或提取有用信息的目的。本质是对遥感图像实行线形变换,使多光谱空间的坐标系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旋转。 10、监督分类:包括利用训练样本建立判别函数的“学习”过程和把待分像元代入判别函数进行判别的过程。 二、填空题(10分) 1、1999年,我国第一颗地球资源遥感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2、陆地卫星的轨道是太阳同步轨道-轨道,其图像覆盖范围约为185-185平方公里。SPOT卫星较之陆地卫星,其最大优势是最高空间分辨率达到10米。 3、热红外影像上的阴影是目标地物与背景之间辐射差异造成的,可分为暖阴影和冷阴影两种。 4、TM影像为专题制图仪获取的图像。其在光谱分辨率、辐射分辨率、空间分辨率方面都比MSS图像有较大改进。 5、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由三大部分组成,即图像处理和特征提取子系统、解译知识获取子系统、狭义的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 6、全球定位系统在3S技术中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精确的定位能力和准确定时及测速能力。 7、固体自扫描是用固定的探测元件,通过遥感平台的运动对目标地物进行扫描的一种成像方式。目前常用的探测元件是CCD,它是一种用电荷量表示信号大小,用耦合方式传输信号的探测元件。 三、问答题(40分) 1、微波遥感的特点有哪些? (1)全天候、全天时工作(2)对某些地物有特殊的波谱特征(3)对冰、雪、森林、土壤等有一定的穿透能力(4)对海洋遥感有特殊意义(5)分辨率较低,但特性明显 2、遥感影像变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遥感平台位置和运动状态变化的影响(2)地形起伏的影响(3)地球表面曲率的影响(4)大气折射的影响(5)地球自转的影响 3、遥感影像地图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丰富的信息量(2)直观性强(3)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4)现实性强 4、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1)未充分利用遥感图像提供的多种信息(2)提高图像分类精度受到限制 1)气状况的影响 2)垫面的影响 3)他因素的影响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