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_盐慌_OR_言谎_网络时代谣言引发的公共危机事件形成过程分析

_盐慌_OR_言谎_网络时代谣言引发的公共危机事件形成过程分析

_盐慌_OR_言谎_网络时代谣言引发的公共危机事件形成过程分析
_盐慌_OR_言谎_网络时代谣言引发的公共危机事件形成过程分析

2011年第17期总第295期前沿

Forward Position No.172011Sum No.295

“盐慌”OR “言谎”

———网络时代谣言引发的公共危机事件形成过程分析

轩欣

(周口师范学院团委,河南周口466001)

[摘要]网络时代,网络成了谣言肆意传播、蔓延的助推器,民众通过网络等手段传播、扩散谎言是公共危机事件产

生的起点;公共危机事件随着谎言通过网络等的传播和蔓延而发酵、酝酿,最终酿成公众在现实生活的群体行为导致公共危机事件爆发。

[关键词]谣言;网络参与;公共危机事件[中图分类号]C9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67(2011)17-0142-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

:“中国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0YJC710044)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轩欣(1979—),女,河南商丘人,硕士,周口师范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政治理论课。

2011年3月中旬,因日本东北部发生里氏9.0

地震引发的核泄漏事故在给世人带来“核恐慌”的

同时,也给我们这个邻国带来了一场“盐慌”

。这个看似有点荒唐的“盐慌”事件短短的几天内在中国大地上演变成为让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的公共危机事件,各级政府不得不采取加大供给、打击投机和澄清谣言等措施来化解这场危机。几天后,危机悄然淡去,面对这次“盐慌”事件,社会各界予以了高度的重视和深入的讨论。有网友在新闻中留言说,日本人很淡定,中国人很盲目,中国人心里发生了10级地震!凤凰网开辟了以“什么导致了无盐的结局”为题的专题讨论栏目。当危机悄然而去之后,我们不得不去思考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这次危机事件能在短时间内形成并发展成席卷全国之势,给国人带来如此大的恐慌?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先就此次事件做一个简单的回放:2011年3月16日在浙江萧山一带开始出现居民抢购食盐的现象,这一现象伴随抢购食盐的信息随之通过各种传播手段传遍全国,3月17日,一场抢购风潮席卷中国,一天之内全国货

架上的食盐几乎被全部买光。为什么要抢盐?有人说碘盐可防核辐射,有人担心核辐射污染海盐,还有人则是担心:盐价要上涨,能囤积多少算多少。这场波澜壮阔的抢购,让还在抢险中的日本

核辐射震区倒显得有些平静了。[1]

回过头来梳理这次事件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几个关键环

节:荒唐的判断形成谣言—

——谣言传播、蔓延———抢购风潮形成。在整个事件的发展中,谣言形成是“盐慌”事件的起因,谣言的传播是事件发展的关键。当今时代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网络为谣言的传播和蔓延提供了很好的载体,网络大大提高了谣言传播和蔓延的速度,缩短了公共危机事件爆发的时间,在事态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此次“盐慌”事件为例,探讨网络时代由谣言引发的公共危机事件形成的过程,以便对公众有所启示。

一、网络:谣言传播的助推器

(一)网络的普及是网络时代谣言传播的前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的研究结

果表明,随着宏观经济形势持续向好,网络基础建设务实推进,移动互联网加快发展,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农村信息化使用深度增强等,共同推动了我国网民规模和普及率的稳步提升。2010年,我国网民规模继续稳步增长,网民总数达到4.57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较2009年底提高5.4个百分点(如图1)。截至2010年底,我国网民规模已占全球网民总数的

23.2%,亚洲网民总数的55.4%。[2]

由此可见,我国的互联网发展已呈现出网民规模巨大、互联网普及率高、增长速度快等特点。目前,我国网民的总体规模跃居全球第一,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手机作为网络接收终端的功能日益增强,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迅速发展。互联网应用的更加深入,在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方式变革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谣言在互联网中的发生和传播已是当前不可回避的问题之一。

450003600027000180009000

6.2%

7.2%

网民数

10.5%

16.0%

22.6%

28.9%

34.3%

591079509400111001370021000

29800

38400

457300%

5%10%15%20%25%30%35%40%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

8.5%互联网普及率

万人

4.6%图1中国网民规模及普及率

(二)网络使得谣言的传播更加快捷

从谣言的发生和传播来看

,“谣言就像野草一样,只有在最适合成长的条件下才会生根发芽。

”[3]

实际上,谣言的传播和扩散不仅是一种信息传播活

动,更是一种复杂的群体心理或社会心理现象,而

这种心理动因则源于社会现实生活。有学者将面对面告知、电话通话以及手机短信合并为“人际传播”渠道,看电视、看报纸、听广播、上互联网合

并为“大众传播”渠道。[4]

今天,网络无可否认的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人际传播渠道,网络世界中的信息传播具有开放、便捷且难以控制,间接、片面和非理性等特点。网络传播信息的这些特点体现在谣言的传播上,即谣言的传播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谣言的传播在此需要的仅仅只是一个网络终端设备,网络的传播速度就是谣言传播速度,时间或空间对网民对其限制是微乎其微。在网络世界里谣言传播显示出了比其他“大众传播”渠道更为迅捷的特点,可以说网络为谣言的传播插上了翅膀。在2003年“非典”时期甚至出现了“手机短信流言纷飞,报纸电视稳定人心”的情况。二、网络参与:危机的起点

“参与”一词起源于西方,不同的机构或学者

对其的理解不同

:“公众参与指的是通过一系列的正规和非正规机制直接使公众介入决策(Sewell ,Coppock ,1997)”;“参与是在对产生利益的发展活动进行选择及实施行动之前的介入(Uphoff ,Es-man ,1990)”

;[5]“标准的参与概念是指公民(部分是勉强的)参与塑造公共空间,因而包含了对某

一共同体当中社会进程的共同参与”

。[6]我国也有学者将“参与”的概念划分为三个层面,即雏形、发展与成熟。雏形层是指被动参与;发展层是指参与者在决策者的引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但这种能动性不能超越决策者预先设定的框架;成熟层指参与

者有了平等的决策权、监督权和执行权。[7]

互联网的普及使公民通过网络进行参与成为可能,我们采取比较宽泛观点,将网络参与界定为公民通过网络表达意愿、诉求利益,从而达到影响公共事务发展或公共决策的目的。从起因上看,参与可能是有意识的参与,也可能是无意识的参与;从形式上看,参与可能是仅仅对某一事物关注,可能是对某一事物发表评论或看法,也可能是直接参与到事件的发展之中;从效果上看,可能起到正向作用,也可能起到反向作用。

谣言从其产生开始,就伴随着各种工具传播、蔓延。网络时代,网民的网络参与就是谣言通过网络传播的起点。众所周知,网络空间中相对宽松的“把关人”制度使得网民的网络参与存在“低门槛”的特点,网民的网络参与行为几乎可以不受任何约束;网络的虚拟性使得网民的网络参与更加自由、随意;相对于报纸、电视等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网民的网络参与呈现出成本低、信息传播量大、草根化明显等特点。另外,网络参与还使得网

民既是信息传播的接受者也可能是下一轮次信息传

播的发起者。因此,在网络时代草根化的网络参与深入广大网民的喜爱和欢迎,并且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网络参与“在大众传播史上第一次你将体验不必是有大资本的个人就能接触广大的视听群,因特网把所有人都变成了出版发行人,这是革命性的转

变。”[8]

2003年的一项关于互联网使用情况的调查表明,“71.8%的网民和69.1%的非网民都非常赞成或比较赞成“通过互联网,可以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观点”;60.8%的网民和61.5%的非网民都非常赞成或比较赞成“通过互联网,可以有更多的机会

评论政府的工作”

;79.2%的网民和77.4%的非网民都非常赞成或比较赞成“通过互联网,可以更加

了解政治”;72.3%的网民和73.3%的非网民都非常赞成或比较赞成“通过互联网,政府官员可以更多地了解群众的看法”。[9]任何事物都有其矛盾的地方,网络参与同样是一把“双刃剑”,网民在网络参与过程中即可以传播正面的信息,也可以传递负面的信息。当谣言诞生之后,网络和网民的网络参与不可避免地成为了谣言传播的重要工具,公民的网络参与就成为了谣言爆发的起点。从本次“盐慌”事件来看,谎言的初始传播正是通过手机短信、QQ信息和其他网络传播途径进行,然后再通过下一轮次的传播,加上民众之间的口口相传甚至是一些传统媒体的不科学报道,逐渐形成了影响全社会的“弥天大谎”,最终演变成了抢购风潮,使得食盐这个原本普通的日常用品变成了民众戏称的“盐王爷”。

三、网络传播:危机的酝酿

网民在网络参与中,因为网络的虚拟性、高介入性和互动性,使网络参与在其效果中充分展示了混沌学的“蝴蝶效应”。“蝴蝶效应”是20世纪的70年代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提出的,他做了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一只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所引起的微弱气流对地球大气的影响可能随时间增长而不是减弱,甚至可能在两周后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龙卷风。目前,网络论坛、博客、微博、网络社区、QQ等即时通讯工具、手机媒体、网络评论、新闻跟帖等都是我国网民进行网络参与的重要渠道,网民通过这些渠道的初始参与,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引起众多网民的关注,其中的部分网民又会进行下一轮次的参与,经过网民的不间断的、非线性的、接力式的参与,初始网络参与事件的影响力在民众中呈几何级数的增长(如图2);随后,大型的门户网站、专业媒体网站,甚至是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也会加入到对初始事件或相关问题的参与之中,形成了“网民—网络媒体—传统媒体”三者互动的局面,

图2信息在网络中的传播示意图由此形成“蝴蝶效应”也在所难免。

在网民网络参与中,“谣言”是我们十分不愿意看到的一种参与形式。但是,基于公众因对某一事物的了解欠缺产生恐慌心理从而引发的谣言,在网络这个“低门槛”的虚拟世界里传播,是不可避免的。谣言一旦在网络世界里肆意传播,其受众主体的巨大、传播速度之快捷、膨胀速度之迅猛,是任何传统的大众传媒所无法比拟的,“蝴蝶效应”在此能更加明显的体现出来,势必能在现实世界里酿成轩然大波。由此可见,谣言在网络世界里的传播,实际上是谣言不断被放大,在民众之间不断扩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权威消息使民众对事件的真相或是对事物的本源进一步了解清楚,他们无从判断事情的真相,恐慌的心理自然就会加重,现实中的危机事件就会在民众之间不断酝酿,事件的爆发也仅仅剩下一个时间问题。回顾本次“盐慌”事件,民众无法从权威渠道得到更多的权威消息和核辐射知识,出于对自身安全的考虑,相互的打听和对事件的猜测致使谎言通过包括网络在内的各种途径的传播,迅速引发了现实问题。同时,也正是政府一方面普及相关知识另一方面加大供给,才使得这场危机迅速淡去。“盐慌”事件的产生和解决从正反两个方面清楚地证明了谣言肆意传播的过程是危机事件发酵、酝酿的过程。

四、虚实互动:危机的爆发

谣言的肆意传播,必然会在民众的现实行动中体现出来。探讨谣言引发的现实危机事件,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研究集群心理和集群行为的信息传播理论和感染理论。信息传播理论认为,在社会生活中,集群行为还表现为一种更加分散的方式,即有信息传播影响的集群行为。集群行为是非组织行为,其信息不是来自组织渠道,而是来自非组织渠道———流言和谣言。流言和谣言是在社会大众中相互传播的关于人或事的不确切信息。它们可以在任何时候发生,但一般而言,在社会突发事变或面临某种危机状态时是流言和谣言的易发多发时期。正是流言和谣言的传播,引导了一致认识和共同情绪的产生,从而导致集群行为。感染理论认为,集群行为是人们情绪感染的结果。参与集群行为的人,其有意识的人格已经丧失,无意识的人格占据主导地位。情绪和观众的感染以及暗示的影响,使得人们的心理朝着某一方向发展并有将暗示的观念立即转变为行动的倾向。[10]从对以上对信息传播理论和感染理论基本内容的叙述中我们起码可以有这么两个印象:在特殊情况下流言和谣言导致了集群行

为;集群行为的爆发在一定程度上受外界的感染及暗示。现实生活中,随着谣言的传播,民众的心理不断地被谣言所感染和暗示,当这种感染和暗示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形成谣言传播与民众的实际行动互动的局面,危机事件就在现实世界中酿成。如前所述,“盐慌”事件发生的第一阶段就是谣言的出现,当谣言通过各种形式传播、蔓延时公共危机事件已经开始发酵、酝酿,此时因为民众的思想没有得到纠正和引导,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抢购风潮,危机事件彻底爆发也是必然。

在此,还需要讨论的一点就是,在谣言引发的公共危机事件产生过程中,谣言的传播和民众的行动往往是联系、交织在一起的,二者之间没有清晰的界限,往往是谣言一边传播民众一边行动,在民众的行动中谣言更加肆意的传播、蔓延,最终酿成大势。这无论是从事件自身的发展还是民众的心理上来说,都更符合实际情况。在“盐慌”事件中,我们看到谣言首先在江浙地区形成抢购风潮,随之是谣言在全国范围内传播,最终发展成为全国的危机事件。

五、结语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使分布在世界每一个角落的人们都在享受着科技带来的优秀成果,但是也不可避免的承担着科技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本文讨论的问题来说,我们在享受互联网带给我们丰富的资源和便捷的交往的同时,我们也遗憾地看到互联网也给谣言的传播插上了肆意飞翔的翅膀。

民众对某种事物的了解不足便会产生敬畏之感,这种感觉在外界条件的刺激下可能就会形成谎言,当民众通过网络等手段把谎言传播、扩散出去,我们讨论的公共危机事件就迈开了其产生的第一步;当谎言通过网络等传播渠道不断的蔓延,公共危机事件也在不断的发酵、酝酿;此时谎言的泛滥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遏制,公共危机事件就会爆发。

近年来,我们经历了“蒜你狠”“豆你玩”“苹什么”等事件的产生与消退,也领略了“盐王爷”的风采。面对这些事件,我们除了要探讨其产生的过程之外,不禁还想追问:看似简单可笑的谎言为什么会酿成如此大的事件?是民众对未知的恐慌?还是传说中的炒作?这些事件留给我们的思考远远不只这些。正如一位学人对于“盐慌”事件的评论一样,“也许,若干年以后,当我们回头再看,在这个突发事件中,政府、媒体、民众的各自行为,已经构成了一次典型的公共危机管理的社会学教材。”

[参考文献]

[1]浙江在线新闻网,凤凰网等网站[OL].http://www.zjol.com.cn/05gotrip/system/2011/03/18/017373531.shtml,http://

news.ifeng.com/opinion/special/dizhenshiyan/.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http://research.cnnic.cn/img/h000/h12/at-tach201102211453210.pdf.

[3][美]罗伯特·门斯切.市场、群氓和暴乱:对群体狂热的现代观点[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43.

[4]徐晖明,严三九.广州非典型肺炎事件中的流言传播[J].新闻大学,2003(冬).

[5]董小苹.全球化与青年参与[M].上海:上海社科学院出版社,2004:14.

[6][德]托马斯·海贝勒,等.从群众到公民———中国的政治参与[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9.

[7]董小苹.全球化与青年参与[M].上海:上海社科学院出版社,2004:17.

[8][美]约翰·布洛克曼.未来英雄———33位网络时代精英预言未来文明的物质[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108.

[9]杨孝芝.中国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18.

[10]王赐江.基于不满宣泄的集群行为———对2008年贵州“瓮安事件”的考察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0:106.

(责任编辑:方洲)

复杂网络及其在国内研究进展的综述

第17卷第4期2009年10月 系统科学学报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Vo1.17No.4 oct ,2009 复杂网络及其在国内研究进展的综述 刘建香 (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上海200237) 摘要:从复杂网络模型的演化入手,在简要介绍复杂网络统计特征的基础上,对国内关于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现状从两方面进行综述:一是对国外复杂网络理论及应用研究的介绍,包括复杂网络理论研究进展的总体概括、复杂网络动力学行为以及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应用研究介绍;二是国内根植于本土的复杂网络的研究,包括复杂网络的演化模型,复杂网络拓扑性质、动力学行为,以及复杂网络理论的应用研究等。并结合复杂网络的主要研究内容,对今后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复杂网络;演化;拓扑;动力学行为中图分类号:N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08(2009)04-0031-07 收稿日期:2009-01-05 作者简介:刘建香(1974—),女,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系统工程。E-mail :jxliu@https://www.doczj.com/doc/656859889.html, 0引言 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1]。而网络是由节点和连线所组成的。如果用节点表示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即系统的元素,两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系统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那么网络就为研究系统提供了一种新 的描述方式[2、3] 。复杂网络作为大量真实复杂系统的高度抽象[4、5],近年来成为国际学术界一个新兴的研究热 点,随着复杂网络逐渐引起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国内已有学者开始这方面的研究,其中有学者对国外的研究进展情况给出了有价值的文献综述,而方锦清[6]也从局域小世界模型、含权网络与交通流驱动的机制、混合择优模型、动力学行为的同步与控制、广义的同步等方面对国内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概括,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系统介绍国内关于复杂网络理论及应用研究现状的综述文献。本文从复杂网络模型的演化入手,在简要介绍复杂网络统计特征的基础上,对国内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希望对国内关于复杂网络的研究起到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1.复杂网络模型的发展演化 网络的一种最简单的情况就是规则网络 [7] ,它 是指系统各元素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些规则的结构来表示,也就是说网络中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联系遵循既定的规则。但是对于大规模网络而言由于其复杂性并不能完全用规则网络来表示。20世纪50年代末,Erdos 和Renyi 提出了一种完全随机的网络模型———随机网络(ER 随机网络),它指在由N 个节点构成的图中以概率p 随机连接任意两个节点而成的网络,即两个节点之间连边与否不再是确定的事,而是由概率p 决定。或简单地说,在由N 个节点构成的图中,可以存在条边,从中随机连接M 条边所构成的网络就叫随机网络。如果选择M =p ,这两种构造随机网络模型的方法就可以联系起来。规则网络和随机网络是两种极端的情况,对于大量真实的网络系统而言,它们既不是规则网络也不是随机网络,而是介于两者之间。1998年,Watts 和Strogatz [8]提出了WS 网络模型,通过以概率p 切断规则网络中原始的边并选择新的端点重新连接 31--

国内网络舆论文献研究综述

国内网络舆论文献研究综述 管理学院2011级行政管2班姓名艾尼瓦尔·吾斯曼学号20112555 摘要:互联网的发展为公众参与社会事务提供了开放、互动、自由的环境,公众可以随时在这个公开的环境中表达意见和看法。而公民在网络上表达观点和看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因此近几年以来政府部门和社会看重对网络舆论和网络舆论监督管理,同时对网络舆论进行监督和管理。作者通过收集整理大量的文献,就现在网络所拥有的表象分析,对于舆论所表达的概念,还有出现的问题及其必要性展开梳理,期望能为网络舆论的治理提供全面的总结资料。 关键字:网络舆论、网络论舆监管、文献综述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for the public to participate in community affairs offers an open, interactive, free environment, the public can express their views and opinions at any time in the open environment. While citizens to express their views and opinions in the network also had a negative impact of some of the inevitable, seriously affected the social harmony, so in recent ye ars since the government and the social value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and public opinion manag ement network, while the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The authors col lected a lot of literature, the concept of a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necessity, status, and its im pact on the conduct of the system comb, hoping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summary of inform ation management for the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目录 国内网络舆论文献研究综述 (1) 一、网络舆论与网络舆论监管的概念界定 (3) (一)网络舆论的概念 (3) (二)网络舆论的特征 (3) (三)网络舆论形成和传播的主要原因 (4) (四)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必要性 (4) (五)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内涵 (4) (六)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基本原则 (5) 二、国内外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研究现状 (6) (一)国外网络舆论监督管理的研究现状 (6) (二)国外对于网络舆情引导监督和管理的主要特点有 (7) (三)国内网络舆情监管的研究现状 (8) 三、我国网络舆情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9) (一)应对网络舆情的态度被动,行动速度迟缓 (9) (二)网络舆情监管部门执行网络法规刚性不强 (9) 四、网络舆情有效监管的路径选择 (10) (一)政府信息公开 (10) (二)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 (10) (三)完善对网络舆情预防和处理 (11) (四)完善网络立法 (11) (五)提高全民的综合素养 (12) 参考文献 (12) 一、网络舆论与网络舆论监管的概念界定 (一)网络舆论的概念

网络谣言问题调查问卷

关于大学生对网络谣言态度的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 您好!我们是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网络谣言主题社会实践团,为了调查当今网络环境下社会领域谣言的起源、传播及影响,我们组织了这次活动,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和协助。 本调查不涉及个人隐私,调查结果仅作为针对课题的学术研究使用,请您按照实际情况和自己的真实想法回答问题。我们将严格遵守统计法,对您的信息给以保密,请您不必担心。非常感谢您的合作! 调查员:调查时间: 1. 您在网络上拥有(可多选) A. 博客或微博B.QQ/MSN等通讯工具 C. 个人网站 D. 人人等社交网站E.论坛注册账号 F. 其它(请填写) 2. 您认为当今网络舆论是否真实可信 A. 非常可信 B. 比较可信 C. 比较不可信 D.非常不可信 E.说不清楚 3. 如果收到了网络谣言信息,你会怎么做 A.不辨其来源及真实性,转发给别人 B.略加思考或分辨后,转发给别人 C.看过之后,口头跟别人讲 D.看过就算了,不置任何评论,持保留态度 E.看都不看,完全不相信 4. 您在上网时是否意识到您所承担的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 A.两者都有 B.只意识到法律责任 C.只意识到道德责任 D.两者都没有 5. 您觉得网络谣言是否影响到了您的正常学习生活?

A.影响很大 B.较大影响 C.有一点影响 D.几乎没有影响 6. 您对网络谣言的态度是 A.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防患于未然 B. 大部分群众科学素养较低,对谣言缺乏判别能力 C. 不是群众的错,政府和媒体没有及时尽到破除谣言的责任,让群众缺乏安全感 D. 谣言止于智者 E. 我对谣言真假有良好的分辨能力 F. 谣言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民意 7. 对于我爸是李刚事件,您觉得以下哪种可信度最高 A. 官方公布的解释说明 B. 论坛里事件相关方的真相披露 C. 网易等门户网站的记者采访结果 D. 著名新闻评论人的博客、微博的评论以及分析 E.其他(请填写) 8.若您曾转发谣言,您的动机是 A.从众心理,大家都转发了我也这么做 B.猎奇心理,有点幸灾乐祸 C.信以为真,想让更多的人知道 D.纯属娱乐 9. 审视各类后来真相大白的谣言,您最大的感受是? A.受到了欺骗迷惑,情感被利用 B.虽然这次真相大白,但遇到类似的还是宁可信其有,防患于未然 C.哭笑不得,反思轻信谣言的行为 D.想要提高自己对谣言的辨别能力,谨防以后再被欺骗 E.说不清楚

复杂网络研究概述,入门介绍

复杂网络研究概述 周涛柏文洁汪秉宏刘之景严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安徽合肥:230026 摘要:近年来,真实网络中小世界效应和无标度特性的发现激起了物理学界对复杂网路的研究热潮。复杂网络区别于以前广泛研究的规则网络和随机网络最重要的统计特征是什么?物理学家研究复杂网络的终极问题是什么?物理过程以及相关的物理现象对拓扑结构是否敏感?物理学家进入这一研究领域的原因和意义何在?复杂网络研究领域将来可能会向着什么方向发展?本文将围绕上述问题,从整体上概述复杂网络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复杂网络小世界无标度拓扑性质 A short review of complex networks Zhou Tao Bai Wen-Jie Wang Bing-Hong? Liu Zhi-Jing Yan Gang Department of Modern Physics,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230026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discoveries of small-world effect and scale-free property in real-life networks have attracted a lot of interest of physicists. Which are the most important 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s for complex networks that known from regular networks and random networks? What is the ultimate goal of the study of complex networks? Are physical processes sensitive to the topological structure of networks? What are the reason and meaning that physicist come into the research field on complex networks? What are the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In the present paper, we concentrate on those questions above and give a general review about complex networks. Keyword: complex networks, small-world, scale-free, topological characters 1 引言 自然界中存在的大量复杂系统都可以通过形形色色的网络加以描述。一个典型的网络是由许多节点与连接两个节点之间的一些边组成的,其中节点用来代表真实系统中不同的个体,而边则用来表示个体间的关系,往往是两个节点之间具有某种特定的关系则连一条边,反之则不连边,有边相连的两个节点在网络中被看作是相邻的。例如,神经系统可以看作大量神经细胞通过神经纤维相互连接形成的网络[1];计算机网络可以看作是自主工作的计算机通过通信介质如光缆、双绞线、同轴电缆等相互连接形成的网络[2]。类似的还有电力网络[1]、社会关系网络[1,3-4]、交通网络[5]等等。 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在考虑网络的时候,往往只关心节点之间有没有边相连,至于节点到底在什么位置,边是长还是短,是弯曲还是平直,有没有相交等等都是他们不在意的。在这里,我们把网络不依赖于节点的具体位置和边的具体形态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网络的拓扑性质,相应的结构叫做网络的拓扑结构。那么,什么样的拓扑结构比较适合用来描述真实的系统呢?两百多年来,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在最初的一百多年里,科学家们认为真实系统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些规则的结构表示,例如二维平面上的欧几里德格网,它看起来像是格子体恤衫上的花纹;又或者最近邻环网,它总是会让你想到一群手牵着手围着篝火跳圆圈舞的姑娘。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数学家们想出了一种新的构造网

【知识学习】网络评论员培训心得体会

网络评论员培训心得体会 通过这两天在党校的培训学习,自己对网络评论工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网络评论工作是引导公众导向的舆论工具,在互联网日益发达的今天,越来越重要。网络评论工作就是要及时发现负面信息并进行正确的引导,这样可以有效地维护社会稳定,消除网络谣言,促进政府与民众沟通,对建设和谐社会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通过学习,主要有五方面体会: 一、网评应及时主动 网评工作往往涉及党和政府作为不作为的讨论,作为一员网络宣传员应及时发现,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发表评论。对于网络舆论关注的焦点,要以最后快的速度评说跟贴,把握主动权。对于一些政治敏锐感,除了评论外,还要及时上报上级,并密切关注舆论的趋势和变化。 二、网评要实事求是 互联网上有各类信息,真假难辨。对于网络评论工作人员来说,我们在评论过程中要以事实为依据进行网评,心事实为依据,这样既能规范自己,也能规范其他网民。 三、网评应有平民和个人属性 在互联网上,受关注的讨论,往往带有个人体验和情感在里面。只讲党的政策方针,没有具体的结合群众事实,干

枯入味,长篇大论会让群众日久生厌。所以网评工作者在网评时要贴近生活,更多的联系群众生活动发表意见,进行引导。 四、网评要接受人在舆论监督 网络的舆论场的热度,更容易在一些司法案件、官场现象上引发热议,而这些话题是最难管理和引导的,在某种程度上,各种猜测和分析会上升到攻击党和政府体制上来。这种情况下,网评要以事实为依据,接受群众监督,在出现不对时在敢于更正,及时更正。 五、网评要受网民的认同 互联网是一个互动的平台,网民可以自己发表自己的言论,网评人员要及时的回复网民的留言,与网民互动,让他们感到受尊重,使更多的人参与其中,这样也可以更好的思考评论工作的本质和意义。

网络谣言的政府应对_现状及对策_刘翠莲

2017 年第1期 应用新闻研究 互联网的诞生和快速发展,使网络逐步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网络媒体具有内容丰富、资讯获取方便、传播速度快等诸多优点。因此,各种网络媒体平台的关注量呈几何级数增加。但与此同时,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这其中“不实信息”即网络谣言则是影响最大的一环。不实的网络信息如不加控制,可引发社会恐慌,影响各级政府的公信力。 一、网络谣言的产生及分类 网络谣言从不同角度可以进行多种方式的划分。、仅从内容角度进行划分,即可产生与自然相关的“自然灾害类谣言”、与公众人物相关的 “人物行为类谣言”、与职能单位相关的“职能失职类谣言”、以及引发社会恐慌的“社会伤害类谣言”“食品安全类谣言”这几类。 1.自然灾害类谣言,比如地震传言、核泄漏传言、水污染传言等。2016年2月17日,乌鲁木齐微信圈里,一条“今晚23:00到3:00乌鲁木齐及鄂托克前旗一带有9.6级地震!”的微信被广泛传播,使得人心惶惶。一些信以为真的市民甚至连夜搬家“避难”。这条谣言直到2月18日早上经实践证明不实之后才被粉碎。从网络散布群体来看,自然灾害类谣言传播人群主要以青年人群和城市务工人员居多。 2.人物行为类谣言,主要是围绕 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公众人物所产生的谣言。比如,2016年9月16日,偶像派演员乔任梁在家中去世,年仅28岁。由于乔任梁在演艺事业中具有一定知名度,自其去世消息传出之后,各种谣言在网络滋生,谋杀论、性虐论等层出不穷,愈演愈烈。再如娱乐圈常见的整容论、上位论等,都属于人物行为类谣言。公众人物类谣言传播者以青少年和公众人物的崇拜者、粉丝居多,这部分人群对自己偶像的一举一动都格外关心,从而极易产生捕风捉影的联想。 3.职能部门失职类谣言。近些年,关于政府部门失职行为的谣言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的传播并不罕见。例如2015年的“黑龙江庆安火 网络谣言的政府应对:现状及对策 刘翠莲 孙晓红 申灿 【摘要】网络谣言是社会舆论的一种投射,尤其在互联网转型时期更为明显。各 种类型网络谣言的产生有不同诱因,也有不同的应对策略,结合实际案例对政府的应对策略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提出了遏制网络谣言的根本途径,为政府部门净化网络空间的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网络媒体;网络谣言;职能政府;应对策略 100

【调研问卷模板】关于大学生对网络谣言态度的调查问卷

【调研问卷模板】关于大学生对网络谣言态度的调查问卷 1. 您在网络上拥有(可多选) 博客或微博 /MSN等通讯工具 个人网站 人人等社交网站 论坛注册账号 2. 您认为当今网络舆论是否真实可信 非常可信 比较可信 非常不可信 说不清楚 3. 您在上网时是否意识到您所承担的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 两者都有 只意识到法律责任 只意识到道德责任 两者都没有 4. 您怎么对待您所见到的网络谣言? 看看就算,一笑了之,不予理会。 在看到与自己有关的谣言,比如地震、皮革奶粉、谣盐等发生时,会加以思考,但还是认为非官方观点可信度不强。 大为紧张,并通过转帖、对他人叙述等方式传播出去,提醒大家做好防范准 5. 您对网络谣言的态度是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防患于未然 大部分群众科学素养较低,对谣言缺乏判别能力 不是群众的错,政府和媒体没有及时尽到破除谣言的责任,让群众缺乏安全感 谣言止于智者 我对谣言真假有良好的分辨能力 6. 审视各类后来真相大白的谣言,您最大的感受是? 受到了欺骗迷惑,情感被利用 虽然这次真相大白,但遇到类似的还是宁可信其有,防患于未然哭笑不得,反思轻信谣言的行为 想要提高自己对谣言的辨别能力,谨防以后再被欺骗 说不清楚 7. 你认为网络谣言对社会的危害大吗? 大,网络目前已影响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不大,毕竟与现实社会不一样,虚拟的网络难以真正撼动人们的生活 不一定,看具体情况而定 8. 你认为谣言产生是为什么 经济利益 政治利益 娱乐 其他 9. 你认为网络谣言流传的原因是什么? 社会信息未及时公开 网络虚拟环境为传谣作保护

人的心理因素 10. 对于遏制网络谣言,在您看来最关键是什么? 、严厉打击、查处网络造谣、传谣相关人员 网民进行实名认证 政府部门及时地进行信息公开,提高公信力 完善网络造谣、传谣的相关司法解释 11. 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去抵制网络谣言?(可多选) 增强社会责任感及道德感,负责任的发言和传播信息。 提高警惕意识,利用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主动承担起辟谣的责任。当遇到网络谣言时,积极向有关部门举报。 积极向人们宣传和普及网络法律知识。 事不关己,无须理会。

危机传播研究文献综述

危机传播研究文献综述 危机传播研究文献综述一、危机传播研究的理论范式和研究取向危机传播研究主要有传播学、管理学和公共关系学三种不同的理论范式。从传播学视角来看,危机传播是一种特殊的传播形式,重点研究危机传播过程中的传播效果、媒介、受众等变量;从管理学视角而言,危机传播是一种特殊的管理活动;从公共关系的视角来看,危机传播就是危机公关。这三种视角的研究侧重点不一,但都共同关注和强调信息在处理危机事件中的核心地位与作用。危机传播研究主要有个案研究、技巧研究和理论研究三种研究取向。最初的危机传播研究集中在个案研究上,技巧研究是在案例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少。史安斌在《危机传播研究的西方范式及其在中国语境下的本土化问题》一文中

对危机传播研究范式的演变做了较为清晰的梳理。他指出,西方危机传播研究的历史并不长,参与早期危机传播研究的多为管理学者,他们把“危机传播”作为“危机管理”的一部分,关注的是危机处理当中的传播和公关模式和策略。随着越来越多的传播学者的介入,危机传播逐渐跳出了管理学的窠臼,成为传播学研究中的一个新兴的“亚学科”,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成熟的“西方范式”。传统的危机传播研究采用的是诊断式的、线性的“组织危机”模式,这与早期传播学的SMCR具有一定的传承关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芬克的“危机前——危机中——危机后”阶段模式和巴顿的危机处理五环节模式,即:察觉——防止——遏制、恢复、反思。这类模式的共同特点是,把组织作为危机处理的核心,按照危机发展的脉络为组织开出合适的“诊断书”。在这类模式的基础上,危机传播研究逐渐发展出两个不同的路径:一个是管理取向,另

浅析网络谣言的危害与应对

浅析网络谣言的危害与应对 当今互联网时代,人们话在网上说、钱在网上花、事在网上办,已成为一种习惯。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网络传播的受众者也越来越多。网络媒体传播的快捷特点,使得信息发布和传输方式越来越简便和多样化,很多信息难辨真假,一些人不负责任地渲染事实,夸大细节,随意编造,制造和传播网络谣言,误导、欺骗大众,造成了诸多不良的社会影响。近些年来,网络谣言越演越烈,逐渐成为威胁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如何结合本地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建立起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和谐,有利于有效遏制网络谣言传播,适应时代特征与要求的社会公共管理模式,已成为各级党政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网络谣言传播的特点和起因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同时缺乏网络舆情的有效监管给谣言制造者和传播者提供了一个非常自由的言论空间,网络匿名性与易于向公众传播的特性大大助长了网络谣言的传播与影响力。其主要特点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传播速度快。网络文档复制的低成本、无成本和高度的便利性,使网络谣言传播快的特点最为突出,与口相传、书信传、电话传更为廉价,传播速度要比人际口头传播快千倍万倍。二是传播范围广。因以网络为媒介,减少了地域的限制,互联网信息是数字化的、超

时空的、全球性的,尤其是在微时代来临后,拥有众多粉丝的微博、微信以及QQ交流群,每一个线上网民都是网络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信息的反馈者和传播者,使得网络谣言一旦发布,在短短几分钟内就可以形成各地浏览、转发,可以在几小时甚至几分钟之内即可传遍至全国各地。三是传播方式多,除了常见的各类新闻网站、社区、论坛、贴吧、微博、微信、QQ聊天软件等等之外,还有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传播方式,都是可以借助有线网络与无线网络的同时传播。因此,网络谣言造成的负面影响也远比传统口头传播的谣言更具有危害性。 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在网络技术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一些网络谣言制造了可乘之机。一般而言,一个谣言的产生都带有一定的目的性,一些谣言可能是出于善意的,但大多数谣言都带有恶意的目的。 从客观方面说,首先,在一个谣言开始传播的时候,由于权威机构或者涉事个人没有及时的公布真实、详尽、准确的信息,造成了事实真相的缺失或者模糊,网民势必会对事态产生种种猜测,并相互流传,从而导致谣言的产生;其次,网络谣言起因也有源于信息过量。当网络信息对某种事态解析传播过量,信息量超过大家的接受和理解范围,使网民被淹没在五花八门的信息泡沫里,从而产生新的疑惑或因繁乱而难以选择正确信息,便也会作出个人解析,同时也会造成新的谣言;再次,

复杂网络理论及其研究现状

复杂网络理论及其研究现状 复杂网络理论及其研究现状 【摘要】简单介绍了蓬勃发展的复杂网络研究新领域,特别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随机网络、小世界网络和无尺度网络模型;从复杂网络的统计特性、复杂网络的演化模型及复杂网络在社会关系研究中的应用三个方面对其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复杂网络无标度小世界统计特性演化模型 一、引言 20世纪末,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人类社会步入了网络时代。从大型的电力网络到全球交通网络,从Internet 到WWW,从人类大脑神经到各种新陈代谢网络,从科研合作网络到国际贸易网络等,可以说,人类生活在一个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复杂网络世界中。 在现实社会中,许多真实的系统都可以用网络的来表示。如万维网(WWW网路)可以看作是网页之间通过超级链接构成的网络;网络可以看成由不同的PC通过光缆或双绞线连接构成的网络;基因调控网络可以看作是不同的基因通过调控与被调控关系构成的网络;科学家合作网络可以看成是由不同科学家的合作关系构成的网络。复杂网络研究正渗透到数理科学、生物科学和工程科学等不同的领域,对复杂网络的定性与定量特征的科学理解,已成为网络时代研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挑战性课题,甚至被称为“网络的新科学”。 二、复杂网络的研究现状 复杂网络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传统的对网络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伟大数学家欧拉提出的著名的“Konigsberg七桥问题”。随后两百多年中,各国的数学家们一直致力于对简单的规则网络和随机网络进行抽象的数学研究。规则网络过于理想化而无法表示现实中网络的复杂性,在20世纪60年代由Erdos和Renyi(1960)提出了随机网络。进入20世纪90年代,人们发现现实世界中绝大多数的网络既不是完全规则,也不是完全随机

网络环境下政府危机公关的特征研究和对策分析的文献综述

网络环境下政府危机公关的特征研究和对策分析的文献综述 第一部分引言 近年来网络开始成为大众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问责的一种新途径,这与传统的监督方式有着很大的区别,政府在应对公共危机事件中面临着新的挑战,政府在处理公共危机事件中需要转变观念、采取新的应对手段以提升政府形象和公信力。政府需要合理并有效的引导网络舆论,避免网络舆论对社会和政府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政府必须首先对网络环境下的危机公关有着清醒的认识。由于研究条件的限制,在此我们仅以网络环境下的危机公关的特征为研究视角,研究网络环境下政府危机公关发生和发展过程的特殊性,并基于这一特征提出相应的对策。 第二部分相关的概念界定 界定相关概念是开展本选题研究的重要前提,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结合本项目研究的需要,对网络环境下政府危机公关的相关概念做出了界定,以作为开展本次研究的基础,更好地把握研究的方向。 2.1网络环境 网络环境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主要指随着互联网,电子公告,手机网络等新媒介的迅速发展而形成的由新媒体所主宰的生态环境。这一概念,是特别针对过去由那些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的主流媒体占传播主导地位的一个生态环境而提出的,要与传统环境明显区别开来。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技术的改造下,也向着互动媒体的方向努力迈进,所有的媒体都将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平台在网络上运行、汇聚、展现和传播。网络新媒体的互动特性和传统媒体的革命共同塑造起了一个全新的完整的网络环境。本文在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政府危机公关的研究时,基于研究条件的限制,网络环境仅仅指在互联网环境下的政府危机公关面临的生态环境。 2.2 危机 由于本文涉及的主要概念之一就是“危机",因此有必要对什么是危机进行一个界定。在现代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中,危机一般是重大突发事件的总称,

网络谣言的产生与舆情引导

网络谣言的产生与舆情引导

————————————————————————————————作者:————————————————————————————————日期:

网络谣言的产生与舆情引导-行政管理 网络谣言的产生与舆情引导 杨兴坤,吴向向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100044) 摘要: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媒介而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消息。 网络谣言的产生原因是极为复杂的。其中,心理原因是滋生谣言的内部因素,社会原因是产生谣言的重要因素,网络技术为谣言提供了便利,政府公信力下降助长了谣言滋生。此外,个人、社会、政府等各方面的合力加剧了谣言的形成和传播。要有效应对网络谣言,需要政府、社会、传媒、个人等都担负起相应的责任,多管齐下,多措并举。 关键词:谣言;网络谣言;谣言应对;舆情引导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68(2015)03-0085-06 DOI:10.16326/https://www.doczj.com/doc/656859889.html,ki.1008-7168.2015.03.013 收稿日期:2014-10-08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基层政府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研究”(11ZD03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供应链应急管理研究”(61203148);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社科计划面上项目“北京市突发事件舆情研判与应对策略研究”(SM201410016002)。 作者简介:杨兴坤(1975-),男,重庆开县人,北京建筑大学经济与管理工程学院副教授,危机管理研究中心、网络舆情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博士;中国人

民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政府管理与改革研究中心研究员。 突发事件爆发后极易引发谣言。如1923 年日本东京大地震后,关于旅日朝鲜侨民纵火、投毒的谣言,使2613 名在日朝侨被杀;1978 年希腊塞萨洛尼基市地震后,谣言造成该市超过半数人逃走、固定资产被抛售和食品遭抢购等恐慌。谣言不仅扰乱社会生活秩序、危害社会稳定,还会降低政府公信力。消除谣言是政府的职能之一。舆情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有效地应对谣言、消弭谣言。 一、谣言与网络谣言 谣言,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一般是指没有事实基础、被捏造出来并通过一定方式传播的言论。某些人(或者某一群体、集团和国家)出于特定的动机和目的,可能会主动制造或散布一些没有得到确认的、缺乏事实根据的谣言。 美国社会学家波斯特曼和奥尔波特(PostmanAllport)曾提出一个决定谣言的公式: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他们通过这个公式指出谣言的产生和事件的重要性及其模糊性成正比关系,即事件越重要且越模糊,谣言产生的社会效果就越大,而当事件的重要性与模糊性一方趋近于零时,谣言也就不会产生了[1]。 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媒介(如网站、邮箱、聊天软件、社交网站、网络论坛、手机短信等)而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消息。网络谣言与社会现实的谣言没有本质区别,只是传播介质和传播方式不同而已。当前网络谣言多涉及公共事务尤其是突发事件。网络谣言传播具有突发性且速度极快,因此容易对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造成不良影响。 二、谣言的产生原因

关于网络谣言治理问题的思考

关于网络谣言治理问题的思考 摘要:近年来政府和社会都加大对网络谣言的治理,针对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应从健全法律法规,保障信息公开,加大技术投入,提升网民素质等多方面完善措施,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在网络舆论环境。 关键词:网络谣言;问题;治理; 中图分类号:TN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2-00-0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的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以通过一台电子设备接收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这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给人们日常生活的有序进行埋下了隐患,网络谣言便是其中之一。 谣言作为社会舆论的一种正常现象,自有人类社会开始便一直存在。互联网的虚拟性和便捷性则为谣言的传播带来了“蝴蝶效应”。无不危及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如何有效防治谣言成为全球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 关于网络谣言的治理,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防治措施,取得了一定的防治成效,然而也面临着一些现实问题。为此笔者根据我国的国情,并结合国外的治理经验,就如何治理网络谣言问题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健全法律法规,为网络谣言治理提供法律上的充分保障 为有效治理网络谣言,世界各国纷纷制定健全相关法律法

规。美国先后颁布了《电脑犯罪法》、《通讯正当行为法》等约130项对网络传播内容加以规制的相关法律法规。日本政府制定了《个人信息保护法》、《电子契约法》等专门法规来处置包括谣言在内网络违法行为。韩国印度等国家也为治理网络谣言,颁布了严厉的惩罚措施。 对于我国来说,虽然刑法内已有关于惩治网络谣言的相关内容,而且还出台了一系列专门法规。但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法律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体系不够完善,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求。二是相关法律法规缺乏相应认定标准和处罚施,一些条文规定的原则性较强,无法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三是我国对造谣者的惩处力度较轻,刑法中明确规定以刑事犯罪的方式定罪,然而现实中多采用警告、罚款、拘留等较轻处罚。 针对以上问题,第一要在现有法律的基础上,根据互联网现实发展的变化对现有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增强法律规范的完整性和可操作性,制定更加具体的法规及实施细则完善相应的法律责任追究制度,第二,要明确执法主体,确定相关部门的执法权限、执法资格和执法范围,避免令出多家产生权力交叉,造成不能及时执法甚至产生监管盲区。第三,建立完善的程序机制,加强互联网管理,提高执法力度,确保对造谣者能够有效追究。同时,根据实际的危害后果确定相关责任人的罪行,并采取相适应处罚标准。 二、建立健全辟谣机制,确保正确信息充分及时公开

网络谣言成因及治理对策研究(一)

网络谣言成因及治理对策研究(一) 摘要:本文针对网络谣言进行研究,总结网络谣言的特点以及多方面成固,提出有效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网络谣言成因对策 谣言作为一种舆论现象早巳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着社会传播活跃度、社会心态、社会透明度等方面的特征。而当谣言和网络结合起来,网络谣言则具有了更多新的特征,产生了更大的社会影响力。网络使谣言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对网络谣言的探究,对于深入了解网络谣言新特点,有效的规避网络谣言的危害,促进社会舆论的健康运行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 《现代汉语词典》对谣言的界定是,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学者胡钰认为“谣言是一种以公开或非公开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传统的谣言往往采取人际传播的方式,对公众关注或者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未经证实的信息传递。大多数情形下,谣言包含着很多虚假,夸大,以讹传讹的因素。而谣言的传播与影响往往和谣言事件的重要度、事件的不透明(模糊)度以及受众兴趣成正比,和公众理性程度成反比,同时受到社会环境和社会传播机制的影响和制约。 在网络环境中,谣言传播有了新的变化。网络谣言是指以互联网为载体进行传播的未经证实的阐述和诠释。网络将谣言的传播途径由人际传播、口头传播变为网络信息传播。传播载体的变化,使网络谣言具有了一些新的特点: 快捷性,网络快速的传播速度带来了信息的高速流动,同时网络谣言也伴随着网络信息快捷传播。这就导致网络谣言具有比传统谣言更快的流动速度,容易在短时间内造成巨大社会影响;广泛性,网络覆盖的范围较大,相比传统谣言的小规模传播,网络谣言能够迅速在大范围进行扩散;难控性,传统谣言由于人际传播的速度、范围相对有限,往往容易得到控制,而互联网具有虚拟。自由,匿名等特点,网络谣言也因而难以得到完全控制;互动性,传统谣言也存在社会互动,而网络谣言经常以论坛讨论的方式进行传播,参与的人数更多,互动的程度更强,网络谣言信息传播变得更加复杂;“精确性”,谣言因为其“貌似真实”而被广泛的传播,而网络的多媒体特性,更能够图文并茂,直观生动的展现事实,网络谣言往往具有相比传统谣言更为精确、形象的材料来证实其可信度,以利于其传播。比如“农妇被蟒蛇吞吃”的网络谣青配合几张照片,大大增强了其可信度和影响力。 二 网络谣言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多方面原因的共同作用下,网络谣言得以扩散传播。一般而言,网络谣言的传受主体为普通网民,本文以网民为参照主体,从客观和主观两个层面对网络谣言的主要成因进行总结分析,以图廓清网络谣言的形成原理。 首先从客观方面而言,网络谣言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针对网络谣言事件,权威信息存在缺失、滞后或者模糊。 网络谣言往往是基于一定的事件,尤其是一些重大的突发事件。当这些事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权威信息又没有及时出现,就为网络谣言提供了发展空间。网络谣言成为人们获取事件信息的主要途径,并不断扩散变化。而这时,舆论往往存在一定的失控情况。如果对于谣言尤其是网络谣言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受众最需要了解事情真相的关键时期,缺乏有效及时的信息发布,或者采取简单封堵的方法遏制网络谣言的蔓延。由于网络空间的虚拟自由使得网络谣言很难被有效封堵。那么在权威信息不作为或者作为不够的情况下,网络谣言则易于占据舆论阵地,谣言包括网络谣言肆意泛滥,对社会产生巨大负面影响。 2、网络把关人的缺失。 在传统媒体中,由于信息发布有着严格的选择和监控,谣言信息很难通过正规途径进行传播,往往通过人际传播的方式进行扩散。而网络作为开放的网状传播系统,传播主体多元,传播

关于网络传播和网络谣言的调研报告

天津师范大学 “网络传播实务”校选课作业 题目: 关于网络谣言的调研报告 作者: 王朝阳 学号: 院系: 法学

一,研究背景 网络传媒是一种依赖高新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传媒,它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发布信息和进行信息服务。经过多年的发展,互联网已成为连通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国际网。年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上,网络媒体被称为“第四媒体”,成为正式提出了的新媒体概念。 网络媒体作为新型媒体自然有其独特的方面,从传播角度分析,网络媒体的出现拓宽了传播的广度与深度。打破了传统媒体对时间空间的许多限制,通过国际互联网络,网络媒体可以将信息小时不间断地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是信息时效性的重大进步。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近年来网络谣言也在滋生蔓延,既有针对公民个人的诽谤,也有针对公共事件的捏造。网络谣言不仅败坏个人名誉,给受害人造成极大的精神困扰,更损害国家形象,影响社会稳定。 在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网络谣言的危害不容小视,必须依法惩处。近年来,在社会上产生严重后果的谣言案例越来越多,从致力于给雷锋等名人抹黑的已锒铛入狱的网络水军领袖秦火火和立二拆四,从“地震”、“爆炸谣言”导致山西江苏群众大逃亡和部分民众遇难,从被“嫖娼”的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和滴血投毒的新疆艾滋病人,到不久前的杨幂醉酒视频,到还在与微博博主打官司的刘强东,到近日娃哈哈网络谣言侵犯名誉权纠纷案件在杭州市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一个个案例层出不穷。网络带来了“扁平的世界”,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但是,网络普及的背后,也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良莠不齐。那些网络谣言往往以超乎想象的速度与范围,影响和干扰着人们的正常生活。网络谣言和恶搞信息泛滥,已经严重污染了公共信息环境,扰乱了社会秩序,成为一种公害。

网络谣言的传播学分析

网络谣言的传播学分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博客、论坛、微博等的兴起,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大大提高了一般受众的信息传播地位,为受众提供了发表意见的平台,然而网络谣言也应运而生,各式各样的网络谣言涉及社会各个层面,不仅扰乱了网络秩序,同时也对现实社会环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分析了网络谣言现象,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传播学网络谣言媒介 谣言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舆论现象,通常是通过口语传播的方式进行传播,这样的传播效果与范围是有所限制的。然而随着近年来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普及,现在的谣言借着网络快速的扩散,其影响力不再像先前的口语传播会局限于某一地理区域,它的传播范围更为广泛,出现了跨国、跨洲、跨语言和种族的大规模传播现象;它的传播速度更为迅速,可以一夜之间到达全球网络用户;它的产生原因更为多样,出现了国与国之间利用网络谣言进行政治斗争的现象,出现了利用谣言影响股市谋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它的传播路径更为复杂,出现了网络谣言与口头传播和传统媒体传播交错互动的现象。显然网络谣言比起口传谣言来,危害更为严重,控制也更为困难。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网络谣言是谣言发展的新阶段。 1 网络谣言的现状 谣言自古有之,成语“天花乱坠”、“捕风捉影”、“三人成虎”等便是谣言在古代的反映。我国学者胡珏给谣言下过一个定义:一种以公开或非公开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所以说谣言是虚假传闻,有的掺杂一定的事实,有的则完全凭空捏造。 谣言在互联网和手机等通讯工具日益普及、民意表达更加顺畅、信息传播愈加快捷便利的“自媒体”时代,搭上了网络的快车,在速度、广度、力度方面都有了空前的扩展。在传播特点上,网络谣言传播更加快捷和广泛,网络上的信息通常以惊人的速度在各国、各洲、各种族之间传播。因特网的用户有能力在几分钟内传播上万条无从证实的新闻、流言、诽谤、假情报,并在同一过程中不断增加一些虚构的情节。”[1]网络谣言的泛滥与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有很大关系,网民在网络上的身份脱离了其真实的社会组织关系,失去了一种社会约束力,在一种“法不责众”的情绪支配下,往往做出种种宣泄原始情绪的冲动行为。而且在快速的、大规模的连续转发后,对传播谣言源头的追寻查证比较困难,这为不少网民制造、传播谣言提供了保护伞。 2 网络谣言的传播学意义 2.1网络谣言:人际传播中的未知新闻信息 传播学上看,一般认为谣言代表的是有一定涵义的信息,它赋予与现实有关的某人或某事一些新的因素。在这一点上,谣言与传言不同,因为传言只与过去的某桩事实有关;谣言所流传的内容是一种正在发生、流传的信息。谣言是通过朋友或同事传到我们身边的,而且他们往往并非都是所叙述事件中的直接见证人,他们的朋友才是目击者。信息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大众传播媒介;另一个是人际传播。然而,在很多情况下,人际传播的信息往往却走在其他传播媒介的前面。对于公众来说,信息与谣言之间的分界线并非是客观的,它是的分

探析网络谣言的成因危害及应对策略

探析网络谣言的成因、危害及应对策略 ——以“秦火火造谣事件”为例 【摘要】2014年4月17日,备受关注的秦志晖(网名“秦火火”)诽谤、寻衅滋事一案在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一审宣判。他是自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在2013年出台相关司法解释以来,首个获罪的网络造谣者。“秦火火”等人以网络为平台, 故意通过扭曲事实、无中生有等各种方式先后制造出3000多个谣言,造谣对象直指道德偕模、知名媒体人、军事专家等等,严重损害了当事人的名誉和个人利益,扰乱公共秩序,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秦火火造谣事件”使网络谣言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成为大众普遍关注的话题。本文主要以该事件为例,分析了网络谣言的产生原因,特征以及危害,从而得出关于网络谣言的一般性规律,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深入探究网络谣言的治理措施。旨在为消灭网络谣言,净化网络环境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对于人们了解和辨别网络谣言,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关键词】网络谣言秦火火应对策略

Analyzing the cause of the Internet rumors, harm and coping strategies——Taking “Qin Huohuo Disinformation Event” as an example 【Abstract】On April 17th ,2014, Qin Zhihui event was announced its first-instance judgement by Chao Yang District People’s Court in Beijing. Qin Zhihui (whose screen name is Qin Huohuo)has gained widespread attention because of his intentional rumor spreading which has caused great disturbances. He was the first internet rumor mongers since 2013 after the Supreme People’s Court and the Supreme People’s Procuratorate have established the relevant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Qin Huohuo” and some other people have fabricated more than 3000 pieces of rumors by twisting truth or fabricating some facts. The main objects of their attack include moral models, famous journalists and military experts. Those rumors have seriously damaged the reputation and personal interests of the victims, and have also caused public disorders and negatively effected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Qin Huohuo Disinformation Event”has pushed cyber rumor to an unprecedented height-becoming a topic of universal concern. This thesis mainly focuses on analyzing the causes, features and harms of cyber rumors. It makes a summary about the general laws of cyber rumor and futher discusses the relevant coping strategies. It aims to provide some theoretic basis for the purifying of network environment. For people who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cyber rumors and be able to identify them, this thesis is of som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I nternet rumors Qin Huohuo Coping strategy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