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执笔:直溪中心小学于琴

一、对教材的粗读建构:

本册教材仍然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课文”、“习作”和“练习”这几部分组成。

承接前11册“习惯篇”的内容,本册教材安排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和“在实践中学会运用”两项习惯培养,并能从整册教材编排及教学实施中得以具体的体现。

入选的24篇课文(其中韵文3篇),分7个主题单元安排,分别是“壮丽山河”、“正义必胜”、“诗文精粹”、“探索与发现”、“感悟人生”、“咏物抒情”、“师恩难忘”,并根据课文特点相机安排了语言文字的训练。本册教材所编写的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人文内涵丰富。从内容看,既有反映历史人物的课文,如《孔子游春》,又有颂扬现代英雄人物的课文,如《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既有描写著名自然景观的课文,如《烟台的海》、《三亚落日》,又有蕴含人生哲理的课文,如《学会合作》;有的课文主要介绍学习语文的方法,如《读书要有选择》,有的课文则引领我们走近名著,如《三打白骨精》等。从体裁看,不但有记叙文,还有诗词、故事、说明文等。从单元主题线性串联来看,第七单元是“师恩难忘”,尤其是《明天,我们毕业》最后一篇课文,既符合毕业前夕六年级学生当时的心理情感实际,又是对学生感谢师恩情怀的启迪教育。而习作教材及综合练习(各7个)仍然单列,编排体系依旧。

整册教材这样编排,既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认识自然、受到多方面的教育,又可以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扩大他们的阅读视野,真正使大语文教育观得以有效渗透。课后众多的练习安排,能让学生感受、把握、体味、领悟语言丰富的内涵,在品评中增强语感。

二、对教材的研读把握:

作为小学语文教材的压卷之作,承上启下,在教材序列中应该自有其特殊的地位和功用,很明显地就是为六年级学生进入初中做好了提升性的“启下衔接”:

首先本学期安排的习惯训练——“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在实践中学会运用”,实际上是“多种渠道学语文”的延伸和深化,这些习惯的养成不仅对正在进行的语文学习有很大的裨益,而且对今后学生继续学习和走上社会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要站在“向学生负责,向未来负责”的高度,切实重视这部分的教学,并能在平时的教学中予以渗透。

其次研读这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你会敏锐地发现,本册阅读教材均为难得的精品佳作,更重视强化渗透学生品悟赏析、深度思维等提升性语文素养训练。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从中积累大量的优美词句,而且能从不同体裁的课文中获得“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写法的无痕引领。

再次本册的作文教材与课文配合巧妙从不同的角度实现了读写结合。本册习作教材七次习作只有两篇例文,重视学生习作逐渐由“模仿”到“借鉴”,由“仿”到“创”的循序渐进过程。学生学习范文的方式,主要不是低层次模仿,而是借鉴。六年级习作,既要注重引导学生多方借鉴主题单元中的“范文”信息,相似激活;又要重视仿效“例文”,由仿到创。本册作文注意联系旧知,引导学生在原有的训练基础上向更高的层次延伸。因此作文安排了多种类型的作文训练,除了一贯练习的简单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本册要求学写读后感和常见的应用文——书信。而且习作与活动相整合,其中重视学生探究发现、调查统计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作为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册课本,其作文训练面广,有深度,是对全套教材的总结和概括。因此作文教学是本册教学的一个重点。

最后,练习中的“口语交际”,除了秉承一贯的“生活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特点,更是体现了与课文的“同步性”。如:第一单元课文主题为“壮丽山河”,口语交际安排了“我来当导游”;第四单元课文主题为“探索与发现”,口语交际则安排了“漫话奇思妙想”。而本册综合性学习“学与做”以“我的成长册”为主题,一方面既是对学生六年小学生涯的一个回顾追忆式总结,另一方面通过探索和研究活动又切实培养了学生实践与应用的能力,再次应征了“在实践中学会运用”良好学习习惯的渗透。

总之,本册教材,全方位地、渗透性地对学生进入初中学习做好了“承上启下”式的“衔接过渡”。

三、对教材的实施定位:

基于教材以上特点,本学期的语文教学,我们可以把握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有效实施,整体推进:

1、从主题单元整体备课入手,抓住单元阅读教学重点切实加强“双基”训练

结合第三学段阅读教学重点目标:①提高默读速度,学会浏览。②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③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④学会阅读叙事性作品、诗歌和说明性文章。在教学中,除了朗读、背诵等常规训练外,务必要集中力量,认真抓好上述四项重点。

(1)、抓关键词句:理解它们在语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其感情色彩,推想它们的内涵,体会表达效果,学会遣词造句。

在教学中,除了要不折不扣地完成文后安排的此类专项练习,更要敏锐地从文中发现可供训练的语言点。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中品味“一路迎着溪流。”句中的“迎”字用得好在哪儿;《半截蜡烛》一文中比较“绝密”和“绝妙”的用法;《夜晚的实验》一文中分辨“灵活”和“灵巧”是不是同一意思。

(2)、抓篇章结构: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文章的表达方法不同于文章的写作特点,写作特点是知识性的,表达方法是综合性的,它涉及写了什么,怎么写的,还可以怎么写,为什么要这样写等内容。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是实现以读促写的重要途径。如教学《烟台的海》一文,要引导学生揣摩、领悟文章写“ 景” 的同时也写“ 人” ,“ 景” 与“ 人”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总——分——总” 的行文结构,突出了文章重点;语言简洁凝练、生动形象。并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烟台的海绮丽壮观,烟台的人勤劳、能干。

(3)、以读书为主线,加大思维训练力度。

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将学生的视角从美丽的图画转移到优美的文字,在与文本的对话及同学的交流中,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并适时移情,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如教学《长江之歌》,学生熟读课文后,可要求学生边看图,边读文,边思考,说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说:“ 我看到一位阿姨正在引吭高歌,她一定在唱《长江之歌》。” 也可能会说:“ 我看到大江岸边矗立起一座座现代化的建筑,想到大江具有无穷的力量。她像巨人一样推动着我们的时代前进。” 还可能会说:“ 我看到大江的源头——雪山。想到她浩浩荡荡地流经那么远的地方,最后流入东海。这是一条母亲河啊!”通过此环节让学生捕捉图文连接点,展开合理想象。把学生引入一个自主驰骋的思维空间,既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有利于促进思维的发展,把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有机统一起来。

(4)、加强语言积累:积极运用积累的书面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整个小学阶段积累的大量词汇、名言警句、富有表现力的优美语段,只有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不断地被调用,才能成为真正的文化底蕴。如学习《三亚落日》后,在熟读、背诵课文的基础上,可借鉴作者的写法,观察日落的过程,并做一次小练笔。当然,还可以推荐阅读同主题的相关课文,如巴金的《海上日出》,体会作者不同的写作角度及用词的生动形象。又如学习《烟台的海》后,开展“我是一名小导游”实践活动,介绍家乡一处景点。学以致用,强化积累,并对自己语言仓库中的存储进行激活、调动、重组,学用结合,增强底蕴。

(5)、抓文体的辨别:明确记叙性、说明性课文及诗歌的基本特征和教学重点。

在对不同文体课文的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都应有所区别。诗歌宜一边朗读一边想象描述的情境,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熟读成诵。散文特别是借景抒情的美文,如《三亚落日》《烟台的海》,

宜用指导朗读和通过学生声情并茂地读的方法,理解景物的境,体会作者的情,在熟读的基础上,积累优美的语言。叙事性文章,宜先了解事情梗概,再抓住重点部分发表感受,借鉴写法。说明性文章,宜在初步了解说明了什么之后,有重点地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这样,就能避免不同文体的课文教法大一统、抓不住不同体裁文章特点的局面。当然,具体到教学某一篇课文的侧重点,则要因文而异。同样是写景的课文,课文不同,应有不同的侧重点。如《烟台的海》是按季节的顺序描写景色的不同的,教学时可以把了解和学习按时间顺序、抓住特点描写景物作为重点。《记金华的双龙洞》具有按游览顺序写的特点,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理清描述的顺序,学习、借鉴这种写法。《三亚落日》则以拟人化的手法,动态地展现落日美景,可以引导学生如临其境地品读,熟读背诵,积累内化。

2、重视常态阅读教学的写法渗透,有效落实“读写结合”、积极改进实施单元习作教学。

习作教学,不仅仅是单元习作教学的事儿,更离不开平时阅读教学中写法的无痕渗透、借鉴、迁移以及平时“读写结合”、“日记练笔”等的巩固性训练。因此,习作教学,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实施:(1)、加强平时练笔的指导。

一方面把练笔辐射到阅读课上,经常写写感受、启示,仿写典型的句、段,续写结尾等,体现从“读中学写”、“读写结合”;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在生活中经常练笔,以日记形式随时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提高写作水平,积累写作素材。

(2)、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平时应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重视指导学生做好读写笔记,使读写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灵活多样。

(3)、长短课结合改进作文教学。

有的习作话题可以当堂尝试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在课堂上即时反馈、修改;有的习作话题可以预先布置相关的家庭活动、户外活动,然后当堂完成;有的习作话题,则可以先在课堂引导,学会讨论、观察、采访、调查、收集资料的方法,再组织实践,在活动后动笔,一周后,再在习作课堂进行反馈、修改、加工、评价。

(4)、多创造一些学生作品交流的机会。

对于学生写下的日记及单元习作,教师要定期评选出优秀的作品给予展示机会,如学习园地展示、黑板报刊登、向校园电视台及各级刊物推荐等,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促进交流,与更多的人分享习作的乐趣,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外不定时的评讲一些典型的作品,引导学生在内容上不断创新,鼓励有能力的同学踊跃投稿。

3、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质量观,扎实做好“小升初”最后阶段的复习工作。

本学期是小学学习的最后阶段,我们应该围绕全套教材提出的“双基”总目标,以“注重基础,注重积累,利于学生认识语文学习的规律,利于学生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发展”为原则,扎实做好即时性复习、阶段性复习和总复习工作。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执笔:直溪中心小学于琴

【单元整体概述】

本单元的4篇课文围绕主题“壮丽山河”来组织,由《长江之歌》、《三亚落日》、《烟台的海》、《记金华的双龙洞》四篇课文组成。四篇课文虽表达的主题相同,但各篇课文写作的方法却各有特色,尤其是《三亚落日》、《烟台的海》、《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三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文。因此本主题单元很值得高年级段学生多角度地去品悟赏读,同时获得“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写法的借鉴与迁移。

《长江之歌》以诗歌形式出现,表达了强烈的热爱之情,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反复吟诵体会。《三亚落日》则以比喻、拟人修辞手法,形象化地、动态性地展现出落日美景,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如临其境地品读,熟读背诵,积累内化。《烟台的海》是按季节的顺序描写景色的不同的,教学时可以把了解和学习按时间顺序、抓住特点描写景物作为重点。《记金华的双龙洞》具有按游览顺序写的特点,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理清描述的顺序,学习、借鉴这种写法。

《练习1》“比较句子的表达效果——学会用拟人方法把句子写得生动形象”以及口语交际“我来当导游——介绍自己的家乡”两项训练,其实就是这一单元语文知识能力与生活相整合内化运用的提升巩固性检测。这就印证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2》中强调的“在实践中学会运用”能力的培养。

针对本单元鲜明的写景文特色,再结合课后练习“学当小导游(片段情境内化)”及《练习1》口语交际“我来当导游——介绍自己的家乡”,建议可结合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学科整合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学当小导游》(重点学习导游词串联,而后让学生结合本单元教学内容自主选择话题,合理分组,开展实践创作、情境演练,从而为《练习1》口语交际的全方位提升训练做好铺垫。)

另外,教学本单元,在品悟赏读中渗透审美情趣的同时,还要渗透弘扬民族精神,如渗透“无私奉献、积极进取”的“长江精神”,渗透勤劳、追求美好生活的个性品质,渗透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熏陶引领。

【单元教学目标】

1、学会2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在阅读中理解和积累词语,体会课文语言用词的准确、生动与精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课文,背诵相应的段落。

3、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悟,感受祖国山河的博大与壮美,升腾起强烈的爱国情怀。

4、体会比喻句和拟人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学会用比喻和拟人手法把句子写得生动形象。

5、体会游记的一般写法,领悟如何在游记写作过程中书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的方法。

6、(口语交际)通过搜集资料,准备导游词,当众作介绍,把家乡的名胜古迹,民风民俗等有条理、有重点地介绍给大家。

7、明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逐步养成深入社会学习语文,投身自然增长知识的学习习惯,形成在生活实践中积极运用语文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课时

●《长江之歌》 2课时

●《三亚落日》 2课时

●《烟台的海》 2课时

●《习作1》 2课时

●《练习1》 2课时

【常态教学理念】

强化课前预习,尝试“目标前置”,追求“朗读感悟与情趣性训练”和谐共生的朴实课堂。

1、长江之歌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长江之歌”题意是关于长江的歌,唱长江的歌,赞长江的歌,作者没有实写长江的景象,而是用第二人称,将长江作为一个抒情的对象,以雄浑的气势,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观,以真切的情感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

整首诗歌共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

第二部分(第2节):写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

第一节主要从地理特点的角度描写长江歌颂长江一泻千里,滋润两岸的气概,该节侧重写实;第二节主要从时空的角度描写长江,赋予长江一种象征意义,永远充满青春活力,永远向前发展,该节长于抒情。

但这两部分又通过前后两次出现的“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贯通起来,以对长江“赞美”、“依恋”的真挚感情作为主线,把长江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力量无穷、贡献巨大融为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进而升腾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歌词运用了人格化的精炼语言,句式整齐,结构基本依次对应,巧妙运用比拟、比喻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节奏鲜明流畅,在抒情状物、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中,塑造了长江伟大的母亲形象,表现出了长江的丰富内涵和精神价值,朴实无华地表达出中国人民对长江的深深的依恋与无尽的赞美。

从课后思考题3(说说你是怎样理解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和“有母亲的情怀”的。)也不难看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应是引领学生体会“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进而在读中体悟情怀、读中丰富情感,与作者产生心的共鸣。

【要点提示】

借助文本,学生除了要完成保底的基础性目标,如学习生字新词、朗读感悟、背诵课文等,但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及课后作业提示,学生还应适当完成年级段提升性目标,如收集资料整合表述、专项词句的积累、借助资料想象性感悟、体会修辞的表达效果等。以此为基础,还应重视把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有机整合,培养学生想象练说、善于发现探究、善于质疑促思等语文能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通过查词典、联系课文、换词等方法理解“风采、气概、哺育、源泉、依恋、荡涤、磅礴”等词语。

3、收集整合有关长江的资料,能简要概述对长江的初步了解。

4、积累描写长江、黄河的古诗句及形容气势大的成语。

5、通过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相结合,有效提升学生想象练说、善于发现、个性品读、简要概括、巧妙背诵等语文能力。

6、从文中找出哪些句子说明长江“是无穷的源泉”“有母亲的情怀”,并根据资料发挥想象说说,从而感悟长江的源远流长、宏伟博大、气势磅礴,乃至无私奉献、自强不息的长江精神,体会作者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并在品词朗读中产生共鸣,进而升腾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7、了解诗歌的写作特色,在品悟吟诵中感受拟人、反复、比喻等方式的表达效果。

【教学策略】

本课可以采取自主探究、诵读法、主线研读、合作学习等与情趣性训练相整合的教学策略

【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的教学应以学生课前充分预学(自学生字词,读通课文,收集有关长江的资料及古诗句。)为前提,可以整合“预习反馈,导入新课”——“疏通课文,整体感知”——“引导发现,质疑促思”——“概括

内容,内化背诵”这四个板块进行教学,相机落实(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②学会本课2个生字,通过查词典、联系课文、换词等方法理解“风采、气概、哺育、源泉、依恋、荡涤、磅礴”等词语。③积累描写长江、黄河的古诗句及形容气势大的成语。④收集整合有关长江的资料,能简要概述对长江的初步了解。⑤通过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相结合,有效提升学生想象练说、善于发现、个性品读、简要概括、巧妙背诵等语文能力。)这几项目标的达成。

●“预习反馈,导入新课”

新课伊始,以“母亲河”的话题引入长江,相机说说有关古诗句,并尝试交流搜集的资料,教师再以补充文字资料和地图引导学生体会长江流域面积大,推动了沿岸经济的发展。以此为基础,相机以电视系列片《长江之歌》主题曲话题引入课题、理解课题。

●疏通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边看书边欣赏这豪迈奔放的歌曲,而后让学生结合歌曲及收集的资料谈谈感受,再让学生带着“作者想赞美长江的什么”去读文,相机检查字词认读情况(春潮、丰采、惊涛、气概、哺育、臂膀、荡涤、尘埃、灌溉、磅礴),其中渗透形近字辨析训练。再分别指名、全班分男女角色读文,随文理解词语,结合“磅礴”一词渗透拓展积累训练(说说形容气势大的成语)。而后交流作者想赞美长江什么?相机引出反复句“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齐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边看图边看文边思考:说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说:“ 我看到一位阿姨正在引吭高歌,她一定在唱《长江之歌》。” 也可能会说:“ 我看到大江岸边矗立起一座座现代化的建筑,想到大江具有无穷的力量。她像巨人一样推动着我们的时代前进。” 还可能会说:“ 我看到大江的源头——雪山。想到她浩浩荡荡地流经那么远的地方,最后流入东海。这是一条母亲河啊!”通过此环节让学生捕捉图文连接点,展开合理想象。把学生引入一个自主驰骋的思维空间,既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有利于促进思维的发展,把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有机统一起来。

●引导发现,质疑促思

让学生再用心地默读诗歌,引导学生能从诗歌的构段特点及表述特点(结构相似,结尾相同、采用第二人称)去发现问题产生疑问(如:①第一节和第二节写长江的句子都是以“你从”、“你向”、“你用”作为句子的开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②第一部分末尾与第二部分末尾完全相同,这有什么作用?③诗歌为什么用第二人称来写?④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有母亲的情怀”?)而后教师再针对第一个疑问边板书(相同的用词)边引领学生两小节对比着进行“初悟赏析”

【“初悟赏析”的细化实施】

(学生画句子,比照着吟诵、思考)

生:我发现第一节“你从”句讲的是长江“从雪上走来”;第二节“你从”句讲的是长江“从远古走来”。

生:我认为第一节“你从”句讲的是讲长江从什么地方来的,讲长江的发源地;第二节的“你从”句是讲长江从什么时候就有的,说明长江古老悠久。)

……

●概括内容,内化背诵

在初悟赏析的基础上,让学生简要说说这首诗歌两部分的主要内容。再让学生结合线索式板书练习背诵,结合评议。随后安排机动作业(完成补充习题1、2题。),布置第二课时预习作业(从文中找出哪些句子说明长江“是无穷的源泉”“有母亲的情怀”,并根据资料发挥想象简要写下随文批注。)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的教学应以学生课前围绕研读主线圈画自学(从文中找出哪些句子说明长江“是无穷的源泉”“有母亲的情怀”,并根据资料发挥想象简要写下随文批注。)为前提,可以整合“复习检测,回顾导入”——“主线研读,深入感悟”——“回归整体,激情促读”——“拓展延伸,深化情感”这四个板块进行教学,相机落实(①从文中找出哪些句子说明长江“是无穷的源泉”“有母亲的情怀”,并根据资料发挥想象说说,从而感悟长江的源远流长、宏伟博大、气势磅礴,乃至无私奉献、自强不息的长江精神,体会作者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并在品词朗读中产生共鸣,进而升腾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②了解诗歌的写作特色,在品悟吟诵中感受拟人、反复、比喻等方式的表达效果。)这几项目标的达成。

●复习检测,回顾导入

新课伊始,结合上节课教学知识点进行提炼性复习检测,而后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小节来朗读或背诵(个别与全班相结合),再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没解决的疑问及课前预习来组织精读教学。

【复习检测(知识点内化)】

(1)、《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主题歌歌词。长江发源于,流经个省、市、自治区,注入,全长公里,是世界第、中国第的大河。长江和黄河都被称为中华民族的“”。

(2)、《长江之歌》文中的“你”是指,诗歌采用第人称来写的,作者把“你”比作,深切地表达了的思想感情。

主线研读,深入感悟

引述齐读(相机出示)“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提出研读主线,四人小组交流(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和“有母亲的情怀”?相信课前大家都已经结合诗歌具体语句及了解的资料写下了自己的阅读感受,下面就请四人小组交流各自的看法。)。

反馈学情环节,要引导学生分别抓住两小节体现长江“是无穷的源泉”、“有母亲的情怀”的诗句结合资料并扣住重点词去感悟内化。交流过程中,教师还可借助地图去引导学生形象体会,相机指导读悟,体会拟人、比喻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针对第一段交流重点】

(1)、无穷的源泉

a、指名说一说,师相机板书:雪山——东海(再次利用地图了解长江发源及流经路线)

b、通过扣“走”与“奔”两个词,引导学生深切体会长江的源远流长及磅礴气势,相机感情朗读(先柔和,后有气概)。

(2)、母亲的情怀

a、指名说一说,师相机板书:哺育——挽起(相机体会拟人、比喻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b 、指导朗读:深情

【针对第二段交流重点】

(1)、无穷的源泉

a、指名说一说,师相机板书:远古——未来

b、通过扣“走”与“奔”两个词,引导学生深切体会长江的古老悠久及永葆青春的磅礴气势,相机感情朗读(先柔和,后有气概)。

c、联系上下文理解“尘埃”在此处的用意。

d、根据学生补充交流,相机板书:磅礴——推动(结合资料,体会长江的力量是巨大的,对新时代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母亲的情怀

a、指名说一说,师相机板书:灌溉——清流(体会长江像母亲一样滋润着祖国的每寸土地。)

b 、指导朗读:深情

●回归整体,激情促读:

小结作者从地理特点和时空角度歌颂了长江,(板书:地理特点时空)让学生说说“学完了这首诗歌有什么感想”再激情引读(是啊,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去赞美长江,表达出我们对这位伟大母亲的依恋之情。你从——,你向——,你用——,你用——……)以此为基础,再引申长江精神(在这首歌词里,长江其实已变成了一条有生命的河流,一条和人们的思想感情相交融的河流,一条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充满着无穷活力的河流。她像一位母亲,为了子女默默无私奉献,她灌溉花的国土,哺育各族人民。更主要的是她给予了新时代每个炎黄子孙一种伟大的精神感召,即无私奉献、自强不息的长江精神。),激情促读(也正因为如此,作者由衷地付出了赞叹——齐读: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相机体会反复修辞的作用。

●拓展延伸,深化情感

小结本课的写作特色,进一步体会拟人、反复、比喻等修辞的作用。再次欣赏歌曲《长江之歌》,学生试着跟唱。课堂机动:完成补充习题3~5(课堂上大都有所渗透)

【板书链接】

第一课时板书第二课时板书

母亲河

长江之歌长江之歌

你从——

你向——雪山——东海(地理特点)

你用——是无穷的源泉远古——未来(时空)

你用——

我们赞美——无穷的源泉哺育——挽起

我们依恋——母亲的情怀有母亲的情怀灌溉——推动

1、简介长江的小资料:

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主峰、海拔6221米的各拉丹东雪山。干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上海市注入东海。全长6300余公里,比黄河长800余公里,在世界大河中长度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是中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但尼罗河流域跨非洲9国,亚马孙河流域跨南美洲7国,长江则为中国所独有。

长江流域面积辽阔,有180多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面积的1/5,而且各种资源十分丰富:水资源,近1万亿立方米,居全国七大江河之冠;水能资源,蕴藏量十分丰富,年发电量约1万亿度,占全国的53.4%;水运资源,长江干流通航里程达2800千米,素有“黄金水道”之称;农业资源,有耕地3.5亿亩,占全国的25%,

而粮食产量占全国的40%,水稻产量占全国的70%,棉花产量占全国的33%以上;森林与野生动物植物资源,林木蓄积量占全国的1/4;淡水鱼资源,长江流域湖泊众多,河川如网,鱼类的品种、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占60%以上;矿产资源,在全国已探明的130种矿产中,长江流域有110余种,占全国的80%;旅游资源,长江流域幅员广大,历史悠久,景观纷呈,旅游资源富甲全国。

2、有关长江的神话传说:

远古时,在须弥山外的青涧洞里,住着青黄二条孪生龙,他们嫉恶如仇,常常与那作恶人间的东海之滨的“魍魉”作战。

有一年,人间大旱,山神土地纷纷告急天界,如来佛知道青黄龙深谙人间世道,便差他们俩来到人间除恶救人。

不久,青黄二龙便查知,原来是“魍魉”二妖又在人间作怪,它让魔子魔孙分散到人间,到处放火。又使魔力让每个人心里藏一种“疠火”,互相作恶,搅乱人间清凉世界,于是很多人都崇拜它跟随它。

青龙和黄龙决心替人类除去恶魔,重整人间正道。他们化装成两个出家人,以治病疗邪为名去除人的恶念心疾。

由于受“魍魉”的毒害,当时的人普遍患了一种叫“魇”的病,只有暗算别人,或做一些损害别人有利自己的事才暂时缓解这种病痛带来的痛苦。化装成和尚的青龙和黄龙,让人们服一些朱砂、珍珠、海澡之类,教人们念一种驱除“疠火”的咒诀,经过这种调治,很多人恢复了良性,解除了痛苦,一传十,十传百,人们奔走相告,三个月后,便有成千上万的人依此法而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人们也纷纷传说来了二位活神仙。

居住在东海之滨的“魍魉”,听说有人破了它们的法术,于是便派手下二员得力干将,鳄鱼精和蛤蟆精去探听虚实。那蛤蟆精一肚子坏水,诡计多端,它说服头脑简单而又凶悍的鳄鱼精扮成二个前去疗疾的病人,混在一群人里面来到和尚居住的地方,已有成精千年的蛤蟆精远远望去,在一片树阴下,两位和尚头上放出青黄两道光,直通太虚,知道对方来头不小,于是心生一计,它告诉鳄鱼精这是俩个小毛神,不必放在心上,让鳄鱼精坐那竭息,它一个人便可以手到擒来抓回去进见主子。鳄鱼精一听大怒,这便宜不叫你蛤蟆精一个人拣了吗?于是急忙现了原神,张开铡刀般的大嘴直扑两个和尚而来。

青龙和黄龙早知是两个妖精来了,只是也不动声色而已。这会儿见鳄鱼精忽现原神直扑过来,其中一位手中打出一个弹子大小的龙珠,对准鳄鱼精猛的一击,只一下便把它打翻在地,鳄鱼精见识不妙正要翻身逃跑,另一个和尚手一翻,便把它抓个脑浆崩裂。蛤蟆精却趁此机会驾一阵风急忙跑回东海之滨,告诉“魍魉”是青龙和黄龙。

“魍魉”大怒,亲点魔兵五万前来挑战。青龙和黄龙让人吩嘱所有医好的人们,隐藏起来千万不要出来,于是驾云布阵,在空中迎战“魍魉”。青龙和黄龙各施法力,与魔兵大战了七天七夜。

自古以来邪不胜正,“魍魉”二妖也逃不出此一天理。只见青龙和黄龙赢了一场又一场,“魍魉”二妖接二连三败兵折将。

“魍魉”二眼看自己的魔兵越来越少,不甘失败,于是商量了一个歹毒的主意:“魍魉”二妖各施魔法招集所有中了魔毒死心踏地跟随它们的人,由自已驾驭分南北排成两条长蛇阵,远远望去妖雾缭绕,像盘踞在大地上的两条滚滚喷火的巨蛇,缓缓向中间挤来,所过之处,万物皆为焦土。它们企图把青黄二龙和已经挣脱它控制的人一齐同归于尽。

青龙和黄龙已经和魔兵苦战几天几夜,身疲力竭,当他们看到“魍魉”二妖妄图毁掉自已救出的人时,决心保护他们。于是青龙和黄龙不顾安危,化成青黄两条冰凉的大河,分别迎着两条火龙而去。当大河与“火蛇”接触时,魔子魔孙纷纷被巨大的旋涡卷入河中,那些死心踏地跟随“魍魉”二妖的人也难以幸免。经过三天三夜,两条“火蛇”赶出一千多里外。

青龙和黄龙又用巨大的身躯渐渐的把“火蛇”压在身体之下。两条龙因付出太大,伤了元气,渐渐嵌入地下,形成了现在的长江与黄河。

直到今天,长江和黄河两岸的炎黄子孙,仍靠两条大江大河养育生生不息地繁延着。

1、利用综合实践课播放长江相关图片与影像资料(《话说长江》系列片1——源远流长、《话说长江》系列片2——巨川之源、长江的神话传说、美丽风光等),整合拓展课文的学习时空。

2、出一期有关介绍长江的小队报。

2、三亚落日

初读课文,我们一定会情不自禁被《三亚落日》这一篇写景散文给深深吸引。课文描写三亚落日时的美丽景色,先用细腻的笔触铺陈了一幅如诗如画的景色,蓝蓝的天,蓝蓝的大海,几只洁白的海鸥,银光闪闪的沙滩,椰树婆娑的倩影,一切让人心醉神迷,久久不愿醒来。以此为背景,此时的主角落日上台了,上演了精彩绝伦的独幕剧,如一位顽皮的孩童,又如一只大红灯笼,又像一位训练有素、身手不凡的跳水运动员,美仑美奂,荡气回肠。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句话是对这篇文质兼美写景文最好的诠释。作者对三亚浓浓的热带风情的赞美和喜爱,渗透在字里行间。不管是精妙的比喻,还是生动的拟人,无不呈现着大自然景色的奇妙与瑰丽,而作者对此情此景的留恋与惊叹的情感也随着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画面跃然纸上。因此,《三亚落日》像是专门为孩子们写的,文中的落日依附了一颗童心,活脱脱像个活泼、快乐的孩子,活力四射,动感十足。读这篇课文孩子们会感到那轮三亚的落日就是自己。

整篇文章层次清晰,行文优美,词汇丰富,想象丰富,语言清新,文质兼美,读上去琅琅上口,让人情不自禁地漫步于绵延不绝的画卷之中,受到美的熏陶。尤其是3~5自然段对落日美景的描写应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时要通过对语言文字进行朗读品味,使学生了解三亚落日的神奇景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并背诵积累一定的好词好句。而品悟语言的精妙,从而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这可谓教学的难点所在。因此朗读品悟过程中,我们可以以课后“练习3”为起点,在引导学生感悟“担心”和“生怕”两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进行方法的迁移,让学生逐渐感悟到文中大量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从而逐渐走入文本语言为读者所营造的氛围之中。另外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可以尝试对学生语言库中的存储进行激活、调动、重组,安排内化文本式的“读写结合”。

【要点提示】

关注基本目标达成的同时,我们还要学会提取内隐性目标。结合文本解读,我们可以发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语言文字,领悟表达的技巧,这应是本课学生学习的重点。首先,学生除了要借鉴学习写景文描摹现实生活中自然物象的习作方法,还可通过同一题材的课外拓展比较性赏析阅读让学生体会同一景物不同的写作角度。另外,本课“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围绕中心句写具体”的写作特色可随文对学生进行渗透性引领。结合课后相关练习及补充习题,不难发现,朗读感悟中进行品词赏句培养语感的训练,这应是本文语言训练的

重要目标。另外,尝试背诵积累优美词句,这也应是本课不容忽视的教学目标。而进行内化文本式的情境练说、读写结合训练则能进一步促进学生“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表达,从而有效促进情感的升华。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节。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通过学过的成语联系法及查词典和联系语境理解“诗意、美妙绝伦、逊色、玉屑银末、赤朱丹彤、涨溢”等词语的意思。

3、欣赏并积累描写落日景象的语句以及描写颜色的AAB式的词和四字并列式词语。

4、理清文章脉络,随文渗透性学习“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围绕中心句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5、通过品词赏句,促进学法迁移,从而逐渐感悟比喻句和拟人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并感受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6、通过内化文本式的情境练说、读写结合,促进学生“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表达,有效升华情感。

7、通过课外类似主题拓展的比较性赏析阅读,体会同一景物不同的写作角度。

【教学策略】

本课可以采取“由景入情,由情到文,再由文升情”的品读感悟与情趣性训练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的教学以(学生课前充分预学——“自学生字词,读通课文”及考虑到本课时教学容量较大,实施“目标前置”——利用晨读时间逐段检查读书情况,相机正音,理解词语。)为前提,可以整合“插图导入,质疑激趣”——“整体感知,理清脉络”——“质疑促思,感受风情”——“情境练说,回归主旨”这四个板块的教学,相机落实(①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②、学会本课10个生字,通过学过的成语联系法及查词典和联系语境理解“诗意、美妙绝伦、逊色、玉屑银末、赤朱丹彤、涨溢”等词语的意思。③理清文章脉络,随文渗透性学习“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围绕中心句写具体”的写作方法。④拓展积累描写颜色的AAB式的词和四字并列式词语。⑤通过内化文本式的情境练说,促进学生“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读悟及表达,有效升华情感。)这几项教学目标的达成。

●插图导入,质疑激趣

(投影出示课文第一幅插图)让学生说说这是哪儿(板书:三亚),相机交流对“三亚”的了解,再激情导入:海南三亚,山清、水碧、沙白、石怪、洞幽,全年长夏无冬,气候温和,阳光灿烂,东可避暑,夏能消暑,是闻名天下的旅游胜地。这节课,我们就随作者一道去欣赏三亚的落日。(板书“落日”,学生齐读课题)而后质疑激趣:其实,三亚在海南岛的最南端,本是观看日出的好地方,课文却特意写了三亚“落日”,对此你们又有什么见解,能结合预习谈谈吗?、相机出示(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夕阳滑落的景象美妙绝伦,一点儿也不比日出逊色。)齐读,引导学生结合成语“诗情画意”理解“诗意”,结合查字典及联系课文情境理解“美妙绝伦”、“逊色”,相机感悟促读,设置悬念: 这是课文的第一段,读后现在你迫不及待地想干什么?

●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理脉初读: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到了落日的美景?(相机板书“落日美景”)课文还写了什么内容?(相机板书“热带风情”,并说说这一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强调中心句。)齐读最后一段,辨析训练:哪句表达效果好,为什么?相机读出由衷地赞叹之情。(①、哦,这就是三亚落日!②、这就是三亚落日!)再引导学生结合课题去思考,第一段及最后一段与全文有什么关系?(了解“总—分—总”的结构及“总领全文、前后照应”的写作特色,相机渗透“开门见山”式的写作方法)渗透拓展积累训练:出示本课分组排列的几组词语,先让学生分组读一读,再引导学生发现(叠词、很多是描写颜色的,结构有AAB式、并列式),再相机让学生说说描写颜色的AAB式的词和四字并列式词语。

【拓展积累训练】

1、读一读下面的词语,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分组排列)

蓝蓝的浓浓的韧韧的

软软地暖暖地悄悄地徐徐地慢慢地

金灿灿亮闪闪红扑扑

赤朱丹彤

2、你能再说几个描写颜色的AAB式的词和四字并列式词语吗?

AAB式:金灿灿

四字并列式:赤朱丹彤

●质疑促思,感受风情

质疑过渡(课题写“三亚落日”,理应承接第一段,课文第二段就直接向我们描述落日的美景,可课文第

二段写得却是——三亚热带风情,这又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领略一下三亚浓浓的热带风情。),欣赏三亚美丽风景图(配以优美轻柔的音乐、穿插鸟叫、风声、浪声,以及南国热带风情的多媒体课件更好),教师配乐范读,然后让学生说说听后感受,再提出自读要求(默读课文第二小节,想想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三亚很美?在有关语句或词语下做上记号。)(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引导学生对文中“海天一色、白鸥低翔、椰树挺秀、细沙闪亮”几个画面的具体词句从“品词句、品情感”两个方面进行赏析,渗透课后练习3品词的语感训练,相机指导朗读,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三亚浓浓的热带风情。)充分读悟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释疑:写三亚落日,课文第二段为什么先写三亚浓浓的热带风情?(浓浓的热带风情,更为落日美景增添了诗情画意,)

【教学重点的细化实施】

(1)、品词句:从哪些地方读出三亚很美?

A“蓝透子”、“碧玉般”、“玉屑银未般”、“金灿灿”等词写出了海、椰子树、细沙的色彩美和形状美,

B“挺拔俊秀”等词突出了椰树的姿态美。

C“低翔”和“摇曳”等写出了白鸥、椰子树的动态美。

(2)、品情感: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的喜爱之情?

A“浓浓”、“金灿灿”、“软软”等叠词的运用:

B“蘸”、“搔”拟人化手法的运用。

C“真让人担心”、“谁都想”等心理描写。

(3)、激情促读:三亚的海那么蓝,鸥那么白,树那么秀,沙那么亮,怎能不让人喜爱至极呢?如果你来到三亚,你想做些什么?(想象连说的基础上)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二段,读出喜爱之情。(配乐) 情境练说,回归主旨

教师创设练说情境:如果现在要你为三亚做一次旅游形象宣传,你准备怎样来介绍三亚呢?能否结合第二段的学习来说一说。(给予学生思考组织语言的时间,再交流评议)接着教师相机小结:清新的海风、湛蓝的海水、低翔的白鸥、挺秀的椰树、玉屑银末般的细沙,使每个来到三亚的游客都能感受到浓浓的热带风情。或许这就是三亚的魅力。难怪,作者一开始就说(齐读:“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布置机动作业(完成补充习题1~2题)及预习作业(认真读读课文第三、四小节,找一找,作者将落下的太阳分别比作了什么?你

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结合具体语句谈谈感受,可结合补充习题练习3思考,在书上简要写下批注,并尝试有选择地背诵。)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的教学应以学生课前围绕研读主线预习(认真读读课文第三、四小节,找一找,作者将落下的太阳分别比作了什么?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结合具体语句谈谈感受,可结合补充习题练习3思考,在书上简要写下批注,并尝试有选择地背诵。)为前提,可以整合“复习导入,再感‘热带风情’”——“赏析交流,感受‘美妙绝伦’”——“读写结合,升华情感”——“课外拓展,有效训练”这四个板块进行教学,相机落实(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择课文3~4小节喜欢的句段尝试背诵。②通过品词赏句,促进学法迁移,从而逐渐感悟比喻句和拟人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并感受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③通过内化文本式的读写结合,促进学生“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表达,有效升华情感。

④通过课外类似主题拓展的比较性赏析阅读,体会同一景物不同的写作角度。)这几项教学目标的达成。

●复习导入,再感“热带风情”:

新课伊始,结合上节课教学知识点进行提炼性复习检测,接着让学生说说“三亚哪些美景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带着交流感受配乐美美地读一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复习检测】

1、读出下列加点字正确的读音:

逊.色(xùn sūn)玉屑.(xiè xuè)银末

掠.(lüè nüè)过悄.(q?āo q?ǎo)无声息

2、全文第一句“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起到了的作用,与之相呼应的句子是:“!”

●赏析交流,感受“美妙绝伦”

教师创设情境:在具有浓浓热带风情的三亚看落日,是一件具有诗情画意的事情。因而此时在作者眼中,那以海、天为背景徐徐落下的太阳已经不仅仅是太阳了。它像什么呢?通过课前预习,谁能说说作者将即将落下的太阳分别比做了什么?(相机板书:快乐的孩童——管严柔和的大红灯笼——跳水员),随之让学生根据板书相机找出对应的语段,在文中用“[ ]”标出。教师再相机引读三部分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同桌交流:想一想,在太阳“像孩童”“像大红灯笼”“像跳水员”这三个场景中,你更喜欢哪一个?结合昨天的预习,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细读品味,同桌之间再相互交流交流。(先读读所画的句子,再说说喜欢的理由)

六年级教材分析

作业2-1:本学科全年段教材的内在联系 执教年段初中()小学(√ )执教学科数学 执教年段教材的内在联系点 在数与代数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负数和比例两个单元。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比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会解比例和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圆柱与圆锥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使学生通过对圆柱、圆锥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掌握有关圆柱表面积,圆柱、圆锥体积计算的基本方法,促进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有关数据可能产生误导的内容。通过简单事例,使学生认识到利用统计图表虽便于作出判断或预测,但如不认真分析也有可能获得不准确的信息导致错误判断或预测,明确对统计数据进行认真、客观、全面的分析的重要性。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等知识的学习,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经历探究“抽屉原理”的过程,体会如何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模型化”,从而学习用“抽屉原理”加以解决,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学年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多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整理和复习单元是在完成小学数学的全部教学内容之后,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一次系统的、全面的回顾与整理,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原来分散学习的知识得以梳理,由数学的知识点串成知识线,由知识线构成知识网,从而帮助学生完善头脑中的数学认知结构,为初中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分解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依次是: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心灵之歌,珍爱我们的家园,初识鲁迅,轻叩诗歌的大门,人与动物,艺术的魅力。 本册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二组“祖国在我心中”和第六组“轻叩诗歌的大门”。其中,“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除去第六组,共有课文28篇,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各14篇。这七组教材,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课例包括4篇课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两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安排“资料袋”三次,安排“阅读链接”两次。口语交际?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回顾?拓展由三个栏目组成,“交流平台”“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另有“展示台”“成语故事”“课外书屋”“趣味语文”穿插安排,其中,“趣味语文”“成语故事”“课外书屋”各安排了两次,“展示台”安排了一次。 本套教材学习到五年级下册,学生累计认字3000个,提前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前三学段识字量。故从本册教材开始不再安排识字任务。 本册要求会写120个字。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教材后附生字表。为便于复习检测生字和积累词语,在每组课文之后设“词语盘点”。其中,“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是精读课文里的,由会写的字组成,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中的词语,有的是精读课文里的,有的是略读课文里的,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 本册教材的注音方式与五年级保持一致。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同一篇课文中同一个字只在第一次出现时注音。其他部分中出现的生字不再注音。生字注音用圆括号标出,多音字随文注音,用方括号标出。为便于识字,课文中的生字注本音;一些在语言环境中要变调读出或读轻声的字,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一定的提示。 二、教材的主要特点 (一)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并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 一、教材概述 本册教材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原通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编者一方面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同时注意所采用措施的可行性,使实验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另一方面注意处理好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既要反映当前数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又注意保持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二、教学内容 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与代数安排了第一单元负数和第三单元比例;空间与图形安排了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统计与概率安排了第四单元统计;综合应用安排了数学广角、自行车里的数学和节约用水。 三、本册教材教学目标是: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3、会用比例尺,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4、认识圆柱与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与圆锥的体积。 5、能从统计图表准确提取统计信息,正确解释统计结果,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的预测,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 (二)能力目标: 1、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历对“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分析,推理的能力。 3、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比较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册教学重点:圆柱与圆锥、比例和整理和复习的教学。 本册教学难点:圆柱与圆锥、比例的教学。

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材分析

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以《全日 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编写的,供六年级第二学期使用。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了六个专题,依次就是:人生感悟,民风民俗,深深的怀念,外国名篇名著,科学精神,难忘小学生活。在六组教材之后,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诵”,提供了10首供学生读背的古诗词。在教材的最后,还安排了“综合复习”,为教师准备了9篇复习材料以供期末复习时使用。 本册教材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六组“难忘小学生活”。这个专题包括“活动建议”与“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本册教材除去第六组,共有课文21篇,其中精读课文10篇,略读课文11篇。这五组教材的编排体例: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课例包括4--5篇课文。每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安排“资料袋”三次,安排“阅读链接”五次。“口语交际、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 立的栏目,在有的单元中提供多个角度供教师与学生选择。 二、教材的主要特点 (一)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六年级下册教材,既注意落实整体性目标,又注意落实阶段性目标。 为了落实整体性目标,对课文严格筛选,认真选择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与时代精神的文章作课文,使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言,又能陶冶情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与教育。本册 教材保留了一些优秀篇目,如,《匆匆》《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这些课文文质兼美、历久弥新,

教师们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材还增选了新文章,如,《手指》《北京的春节》《藏戏》《跨越百年的美丽》《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我最好的老师》。第六组“难忘小学生活”中选编的阅读材料,有一些就是回忆小学生活的文章,还有儿童诗、书信、演讲稿、建议书等,在拓宽教材的题材、体裁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第三学段的语文学习目标,则作为本册教材的学习重点,加以妥善安排。本册涉及到的读写方法,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与感受;详写与略写;文章的叙述顺序;学习浏览。当然,作为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册教材,六年级下册特别重视将小学阶段所积累与习得的各种学习方法融会贯通,综合运用。 (二)在教材内容与呈现方式上,体现与初中教材的衔接 首先就是在专题设置方面的继承与发展。如第一组“人 生感悟”单元。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材的第一、二两组,都就是“感悟人生”的单元。主题相近,但难易不同,衔接有些难度。为此,我们在六年级下册设置了“人生感悟”单元,希望能够通过本组的学习,加强学生对自身、对生活、对世界的观察力与感受力,初步学会表达自己的一些感悟。学生通过学习这一单元,有了一定的基础,到初中再学习相关单元时,就不会感觉有太大的落差。 “阅读链接”的呈现方式与用途与以往相比,有所继承与发展。 “外国名篇名著”单元的设计,与以往所有单元都不同,不仅更加强化了“阅读整本书”的观念,同时也很好地体现了小学向初中教材的过渡。 本册安排了两篇文言文《学弈》与《两小儿辩日》。这样,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了四篇文言文,对文言文的样式与学习方法有了 一点认识与了解,为初中学习文言文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另外,与本套的其她各册教材不同,古诗词并没有根据内容安排在相应的专题中,而就是在六个单元之后,集中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诵”。这10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中没有太多生字,意思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鸽巢问题》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教材编排的“抽屉原理”涉及三种基本的形式:第一种,只要物体的数量比抽屉多,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放进了至少两个物体。第二种,即是“把多于kn(k是正整数)个元素放入n 个集合,总有一个集合里至少有(k+1)元素”。若k为1,就是第一种情况,可见第一种情形实际是第二种情形的特例。第三种情况是把无限多个物体(如红球、蓝球各4个)放进有限多个抽屉(两种颜色),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放进了无限多个物体(至少2个同色的球)。 二、教材例题分析 例1:本例描述“抽屉原理”的最简单的情况。着重探讨为什么这样的结论是成立的。教材呈现了两种思考方法:第一种方法是用操作的方法,罗列所有的方法,通过完全归纳的方法看到在这四种情况都是满足结论的;还可以是说理的方式,先放3支,在每个笔筒里放1支,这时剩下1支。剩下的1支不管放入哪一个笔筒中,这时都会有一个笔筒里有2支铅笔。这种方法比第一种方法更为抽象,更具有一般性。 通过本例的教学,使学生感知这类问题的基本结构,掌握两种思考的方法──枚举和假设,理解问题中关键词语“总有”和“至少”的含义,形成对“抽屉原理”的初步认识。 例2:本例描述“抽屉原理”更为一般的形式,即“把多于(是正整数)个物体任意分放进个空抽屉里,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1)个物体”。教材首先探究把7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3本书的情形。当数据变得越来越大时,如果还用完全归纳的方法把所有的情形罗列出来的话,对于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这时需要学生用到“反证法”这样一种思想,即如果所有的抽屉最多放2本,那么3个抽屉里最多放6本书,可是题目中是7 本书,还剩1本书,怎么办?这就使学生明白只要放到任意一个抽屉里即可,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3本书。通过这样的方式,实际上学生是在经历“反证法”的这样一个过程。 例3:跟之前教材的编排是一样的,是抽屉原理的一个逆向的应用。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把两种“颜色”看成两个“抽屉”,“同色”就意味着“同一个抽屉”。这样,就可以把“摸球问题”转化为“抽屉问题”。教材通过学生的对话,指出了可以通过先猜测再验证的方法来解决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全集

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夕阳滑落的景象美妙绝伦,一点儿也不比日出逊色 三亚在海南岛的最南端,被蓝透了的海水围着,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蓝蓝的天与蓝蓝的融成一体,低翔的白鸥掠过蓝蓝的海面,真让人担心洁白的翅尖会被海水蘸蓝了。挺拔俊秀的椰树,不时在海风中摇曳着碧玉般的树冠。海滩上玉屑银末般的细沙,金灿灿、亮闪闪的,软软地暖地搔着人们的脚板,谁都想捏一捏、团一团,将它揉成韧韧的面 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它歪着红扑扑的脸蛋,毫无倦态,潇潇洒洒地身上抖落下赤朱丹彤,在大海上溅出无数夺目的亮点。于是,天和海都被它的笑颜感染了,金红色,热烈一片 时光悄悄地溜走,暑气跟着阵阵海风徐徐地远离。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海与天的边缘。兴许是悬得太久的缘故,只见它慢慢地下沉,一挨到海面,又平稳地停住了。它似乎借助了大海的支撑,再一次任性地在这张硕大无朋的床面顽皮地蹦跳。大海失去了原色,像饱饮了玫瑰酒似的,醉醺醺地涨溢出光与彩。人们惊讶得不敢眼,生怕眨眼的那一瞬间,那盏红灯笼会被一只巨手提走。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动了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入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 哦,这就是三亚的落日! 烟台的海 中国的沿海城市,东面或南面临海的居多,北面临海的却很少。烟台恰是北面临海,所以便有了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 冬天,深褐色的海面显得很凝重。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经常气势汹汹的掠过这片海域。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有时竟把岸边数百斤重的石凳掀到十几米远的马路中央。每到这巨浪拍岸的日子,许多烟台人和外地的游客,纷纷顶着寒风跑到岸边,观赏这蔚为壮观的景象。还有的不顾被浪花打湿衣服,站在岸边,以那数丈高的浪花作背景拍照留念,形成一道壮丽的风景线。 春天,海水变得绿盈盈的。微波泛起,一道道白色的浪花,从北面遥远的地平线嬉笑着追逐着奔向岸边,刚一触摸到岸边的礁石、沙滩,又害羞似的退了回去,然后又扑了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大海也不例外。脱去冬装的渔民们驾船驶过平静的海面,到养殖区去播下希望的种苗,期待着收获的季节。夏天,来自南太平洋的风使许多南面临海的城市感到湿漉漉的,而这股带着潮气的风经过胶半岛崇山峻岭的阻拦、过滤,到达北面临海的烟台时,只剩下凉爽和惬意。因此,夏日烟台的海常水平如镜,宛如一个恬静、温柔的少女。清晨,太阳像被水冲洗过的红色气球,飘飘悠悠地浮水面,海面上拖着长长的倒影,每一次的海边日出都使人如痴如醉。傍晚,平静的海面倒映着万灯火,岸边的石凳上坐满了游人,他们脚下,是海浪与堤岸的呢喃细语 走出夏日的浪漫,烟台的海步入秋的高远。久居这座城市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一到立秋天,海水立刻变得格外湛蓝,天空也显得格外明朗,较之昨日,空气中立刻就有了秋的凉意。告了冬日的凝重、春日的轻盈、夏日的浪漫,秋天的海平添了几分充实与忙碌,渔家驾船出海了,轮起锚远航了… 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壮丽的舞台。世世代代的烟台人在这里上演着威武雄壮的活剧。 记金华的双龙洞 1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代课教师:朱以军 一、教材概述 本册教材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原通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编者一方面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同时注意所采用措施的可行性,使实验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另一方面注意处理好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既要反映当前数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又注意保持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二、教学内容 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与代数安排了第一单元负数和第三单元比例;空间与图形安排了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统计与概率安排了第四单元统计;综合应用安排了数学广角、自行车里的数学和节约用水 三、本册教材教学目标是: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3、会用比例尺,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4、认识圆柱与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与圆锥的体积。 5、能从统计图表准确提取统计信息,正确解释统计结果,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的预测,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 (二)能力目标: 1、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历对"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分析、推理的能力。 3、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比较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册教学重点:圆柱与圆锥、比例和整理和复习的教学 本册教学难点:圆柱与圆锥、比例的教学 五、编排特点: 1.增加认识负数的教学,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知识的理解。 认识负数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数概念的一次拓展 学生以往所认识的数--整数、分数、小数等都是算术范围之内的数,建立负数的概念则使学生认数的范围从算术的数拓展到有理数,从而丰富了小学生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各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各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围绕“人生感悟”这一专题编写。五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文言文两则》表达了学习应该专心致志和看待事物应该有不同角度的道理;《匆匆》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惋惜和无奈,渗透着珍惜时间的意识;《桃花心木》借物喻人,说明人的成长应该经受考验,学会独立自主。《顶碗少年》蕴含着“失败乃成功之母”的哲理。《手指》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书和搜集资料,读懂课文内容,从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 2、引导抓住重点语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蕴含的哲理,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3、引导学生在把握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三、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把握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 四、教学措施 引导抓住重点语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蕴含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 五、教时安排 13——15课时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围绕“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编写。五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北京的春节》描绘的是节日风俗。“藏戏”被称为藏族文化的“活化石”。《各具特色的民居》侧重写了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土楼和“傍水而居”的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和

田的维吾人》介绍了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性格特征和饶有趣味的风俗。 二、教学目的 1、了解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民风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 2、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三、重点难点 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四、教学措施 1、拓展课程资源,加强学科整合; 2、加强教学内容整合; 3、避免把语文课上成品德与社会课或艺术课。 五、教时安排 10——12课时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追忆了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我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被捕后倍受酷刑,但面对敌人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解放战争时期的郝副营长在一次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壮烈牺牲;开国总理周恩来为了新中国的发展,呕心沥血,日夜操劳;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虽然没有具体介绍张思德的事迹,但通过查找资料我们可以知道战士张思德打仗、纺线、烧炭,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为救战友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本组教材中的人物所处时期不同、岗位不同、事迹不同,“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却是相同的。为了人民的利益,他们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因此,本组课文的教学可以围绕革命志士共同的理想与信念,加强各篇课文教学之间的联系,还可以尝试进行单元整组教学。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各单元教材分析

六年级下册语文各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围绕“人生感悟”这一专题编写。五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文言文两则》表达了学习应该专心致志和看待事物应该有不同角度的道理;《匆匆》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惋惜和无奈,渗透着珍惜时间的意识;《桃花心木》借物喻人,说明人的成长应该经受考验,学会独立自主。《顶碗少年》蕴含着“失败乃成功之母”的哲理。《手指》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书和搜集资料,读懂课文内容,从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 2、引导抓住重点语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蕴含的哲理,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3、引导学生在把握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三、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把握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 四、教学措施 引导抓住重点语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蕴含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 五、教时安排 13——15课时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围绕“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编写。五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北京的春节》描绘的是节日风俗。“藏戏”被称为藏族文化的“活化石”。《各具特色的民居》侧重写了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土楼和“傍水而居”的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和田的维吾人》介绍了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性格特征和饶有趣味的风俗。 二、教学目的 1、了解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民风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 2、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三、重点难点 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四、教学措施 1、拓展课程资源,加强学科整合; 2、加强教学内容整合; 3、避免把语文课上成品德与社会课或艺术课。 五、教时安排 10——12课时

苏教版小学1到6年级语文课本上的所有必背古诗词

苏教版小学1到6年级语文必背古诗词 一年级 1.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2.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3. 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4.一去二三里 宋邵康节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5.江南乐府民歌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鱼戏莲叶间。 6.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7.悯农二首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8.咏华山 宋寇准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二年级 1.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青松 陈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3.长歌行 汉乐府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4.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 5.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6.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7.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8.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三年级 1.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2.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夜书所见 南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4.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6.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7.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8.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9.塞下曲 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10.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1.夏日田园杂兴 南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2.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13.滕王阁序 唐王勃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14.明日歌 清钱鹤滩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苦被明日累, 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 四年级 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人教版六年级教材分析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下册教材内在联系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该教材的编写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同时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与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主要内容有: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百分数,位置,圆,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应用等。对于这些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以整套实验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体现了前几册实验教材同样的风格与特点,所以本册实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本册实验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改进分数乘、除法的编排,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实验教材的编排与原通用教材相比有以下几方面的改进。 (1)不单独教学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的意义,而是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具体情境和计算过程去理解运算意义。 (2)通过实际问题引出需要用分数乘、除法计算的问题,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理解分数乘、除法算法和算理,将解决问题教学与计算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学习计算的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借助操作与图示,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分数乘、除法的算法和算理。 (4)不再出现文字叙述式的计算法则,简化了算理推导过程的叙述及解决问题思路的提示,通过直观与操作等手段,在重点关键处加以提示和引导,为学生探索与交流提供更多的空间。 (5)调整了分数乘、除法应用问题的编排,注重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改进百分数的编排,注意知识的迁移和联系实际,加强学生学习能力和应用意识的培养。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逐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1)提供丰富的培养学习数学兴趣爱好的素材。 (2)注意反映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的文化价值。 (3)通过自主探索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该教材的编写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继续体现前几册实验教材中的风格与特点。教材的主要内容有:负数,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数学广角和综合应用等,并对小数阶段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了整理与复习。教材内容丰富、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分析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依次就是: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心灵之歌,珍爱我们的家园,初识鲁迅,轻叩诗歌的大门,人与动物,艺术的魅力。 本册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二组“祖国在我心中”与第六组“轻叩诗歌的大门”。其中,“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个专题,采用的就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与“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除去第六组,共有课文28篇,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各14篇。这七组教材,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课例包括4篇课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两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安排“资料袋”三次,安排“阅读链接”两次。口语交际?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回顾·拓展由三个栏目组成,“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就是固定栏目,另有“展示台”“成语故事”“课外书屋”“趣味语文”穿插安排,其中,“趣味语文”“成语故事”“课外书屋”各安排了两次,“展示台”安排了一次。 本册要求会写120个字。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在每组课文之后设“词语盘点”,其中,“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就是精读课文里的,由会写的字组成,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中的词语,有的就是精读课文里的,有的就是略读课文里的,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 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同一篇课文中同一个字只在第一次出现时注音。其她部分中出现的生字不再注音。生字注音用圆括号标出,多音字随文注音,用方括号标出。为便于识字,课文中的生字注本音;一些在语言环境中要变调读出或读轻声的字,在教学中给予一定的提示。 二、教材的主要特点 (一)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六年级上册教材,既注意落实必须一以贯之的目标,又注意落实阶段性比较明显的目标。 为了落实一以贯之的目标,在选文上认真选择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与时代精神的文章作课文,使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言,又能陶冶情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与教育,使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 另外,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设置了关于爱国主义(“祖国在我心中”专题)、

2020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

2020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 【编者】:教客网语文教学计划频道精选《2015苏教版小学六年 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供您参考,欢迎您提出宝贵意见或建议! 标题:2015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课本主要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⑿”“课文”“习作”和“练习”组成. “习惯篇”的主题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和“在实践中学会 运用所学语文”,以生动的图片让学生懂得走出课本,走出课堂,丰富 生活,开阔视野,逐步养成深入社会,亲近自然学习语文以及在实践中 运用语文的习惯. 本册习作安排了7课,内容分别为“童年趣事”、“一件往事”、“写一篇读书笔记”、“记一次实验”、“成长的烦恼”、“调查 统计谈感受”、“给老师的一封信”,每课习作,均对习作要求、习 作要点等作了分析与指点,从而让学生获得具体明确的习作知识.有 的习作课文还安排了范例,以便学生借鉴、迁移. 本册共安排综合练习7个,包括字词句训练、写好钢笔字、读读 背背、口语交际及学写毛笔字等内容,既相对独立又形成系列.本册 综合性学习以“我的成长册”为主题,让学生通过“整体策划”、 “搜集资料”、“精心制作”这一系列过程,做成反映自己小学学习 生活情况的成长册,记下自己六年来走过的足迹. 二、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现在学生34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14人.总体来看,这个 班的知识基础处于显的两级分化,处于中间位置的学生寥寥无几,有 近十名学生基础知识不太乐观.班上的部分男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 习习惯,平时放松自己,学习上和生活上皆如此,特别是特殊家庭的孩子,各方面表现要相对落后.基本情况如下:

上课时善于动脑,积极发言,平时又乐于帮助同学,学习成绩优秀 的占班级总人数的近30%,是这个集体的主体力量.他们学习态度端正,学习习惯较好,团结同学,不仅能较好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还 能和后进生结对,解决他们在学习上的困难,但自身的学习主动性还 有待加强,竞争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激发. 基础较差但要求上进的学生他们上课能积极发言,认真完成作业,态度好,但缺乏一定的学习方法及缺少学习毅力,在某种程度上还是 不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这五名同学是本学期的培养重点,希望从习惯 到最终成绩都能有一个明显的提高. 三、教学总要求: 1、学习习惯. (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 (2)继续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培养朗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的习惯. (3)继续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 (4)继续培养专心听别人讲话的习惯;能够当众说话,声音响亮、态度大方;养成爱护学习用品的习惯 (5)继续学习写钢笔字的正确姿势和方法,并养成习惯;培养预习课文的习惯. (6)继续学习写毛笔字的正确姿势和方法,并养成习惯. (7)继续培养留心观察的习惯;能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籍; 培养读书做记号的习惯. (8)继续培养写日记的习惯;能够做到爱护图书,并养成习惯. (9)继续培养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学会使用工具书,并养成习惯. (10)继续培养自己修改作文和通过多种渠道学习语文的习惯.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野茶小学:孙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数学》,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原通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编者一方面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同时注意所采用措施的可行性,使实验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另一方面注意处理好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既要反映当前数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又注意保持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下面就这册教材中几个主要问题作一简要说明.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一)本册教学内容:负数、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数学广角、整理和复习等。 (1)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负数和比例两个单元。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比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会解比例和用比例知识解决问。 (2)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圆柱与圆锥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使学生通过对圆柱、圆锥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掌握有关圆柱表面积,圆柱、圆锥体积计算的基本方法,促进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3)统计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有关数据可能产生误导的内容。通过简单事例,使学生认识到利用统计表虽便于作出判断或预测,但如不认真分析也有

可能获得不准确的信息导致错误判断或预测,明确对统计数据进行认真、客观、全面的分析的重要性。 (4)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等知识的学习,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经历探究“抽屉原理”的过程,体会如何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模型化”,从而学习用“抽屉原理”加以解决,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本册教学重点:圆柱与圆锥、比例和整理和复习的教学。 (三)本册教学难点:圆柱与圆锥、比例的教学。 (四)教材的教学目标,使学生 1、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3、会看比例尺,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4、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5、能从统计图表准确提取统计信息,正确解释统计结果,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的预测;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经历对“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至六年级知识大全

苏教版小学语文知识大全! NO1苏教版课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大全 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2、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4、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出自《说勤奋》 5、在科学上面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马克思 6、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鲁迅 7、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竺可桢 8、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9、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10、从善如流,疾恶如仇--古格言 11、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出自《祁黄羊》 12、人心齐,泰山移。--谚语 13、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谚语 14、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谚语 1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16、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酒肉亲。--俗语 17、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18、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古训 19、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0、人活着不是为了白吃干饭,我们活着就是要给我们生活其中的社会添上一点光彩。--巴金 21、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22、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24、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 25、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香气满乾坤。--王冕 26、不教一日闲过--齐白石 27、昔促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三字经》 28、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三字经》 29、竹篮打水---------一场空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31、才华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很锋利的刀刃,若日久不用石磨,也会生锈,成为废物。--老舍 32、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茅以升 33、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爱迪生 34、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35、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古格言 36、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37、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释志南 38、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古格言 39、闻过则喜,知过必改--古格言 40、户枢不蠹,流水不腐--古格言 4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42、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孙子》 4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44、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孟子》 4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46、许多人对待机会,一如孩童在海滩那样:他们让小手握满了沙子,然后让沙粒掉下,一粒接一粒,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

六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全册教材分析 一、教材基本结构 本册教材共设计了六个专题,依次是:人生感悟,民风民俗,深深的怀念,外国名篇名著,科学精神,难忘小学生活。在六组教材之后,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诵”,提供了10首供学生背诵的古诗词。在教材的最后,还安排了“综合复习”,为教师准备了9篇复习材料以供期末复习时使用。 本册教材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六组“难忘的小学生活”。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本册教材除去第六组,共有课文21课,其中精读课文10篇,略读课文11篇。这五组教材的编排体例与高年段前三册一致,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课例包括4—5篇课文。每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五次。“口语交际·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在有的单元中提供多个角度供教师和学生选择。“回顾·拓展”由三个栏目组成,“交流平台”“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另有“成语故事”“趣味语文”“课外书屋”穿插安排,不再设“展示台”栏目。其中,“趣味语文”“课外书屋”“成语故事”各安排了两次,“课外书屋”安排了一次。 本套教材到五年级下册为止,学生累计认字3000个,提前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前三个学段识字量,故从六年级上册开始不再安排识字任务。 本册教材要求会写80个字。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

格的形式排列。教材后附生字表。为便于复习检测绳子和积累词语,在每组课文之后安排了“词语盘点”;栏目。其中,“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是精读课文里的,由会写的字组成,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中的词语,有的是精读课文里的,有的是略读课文里的,只要求识记,不要求书写。教材后面附有生字表,按课序列出本册要求书写的80个字。 本册教材的注音方式与高年段前三册保持一致。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同一篇课文中同一个字只在第一次出现时注音。其他部分中出现的生字不再注音。生字注音用圆括号标出,多音字随文注音,用方括号标出。为便于识字,课文中的生字注本音;一些在语言环境中要读变调或读轻声的字,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一定的提示。 二、教材的主要特点 1.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2.在教材内容和呈现方式上,体现与初中教材的衔接。 3.加强整合,使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4.加强导学功能,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自主学习。 5.“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三、全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中既要注意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又要注意阶段目标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使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得到全面、准确的落实。 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文学习的总目标和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的阶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