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招聘考试 教育与教育学 资料

教师招聘考试 教育与教育学 资料

教师招聘考试 教育与教育学 资料
教师招聘考试 教育与教育学 资料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概念、起源与发展

【考点一】教育的概念及其本质属性

(一)教育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凡是能增长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完善人的个性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它是有计划的和偶然的,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外在的灌输和自发的感化的总和。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教育学研究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即狭义的教育。

(二)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人类社会所持有的一种现象,在其他动物界是没有的。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教育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与发展不可缺少手段,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必需,与人类社会共始终,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

(2)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但阶级性并不是教育所独有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特征。阶级性只是在阶级社会中教育的一种属性,并非教育所特有的质的规定性。(3)历史性:教育与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统治阶级制度密切相关,并随之变化而变化发展的。

(三)在我国古代“教”和“育”两个字起初都是分开来用的。最早将“教”和“育”两个字连用的是孟子。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考点二】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所谓要素是指构成活动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因素。认识教育的基本要素是认识教育内部结构的基础。教育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

(一)教育者

教育者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广义的教育者指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身心发展方面起到影响作用的人,如家庭中的父母等。自学校教育产生以后,教育者主要是指学校中的教师和其他教育人员。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和实施者,也是学生的主要影响者和引导者。

(二)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接受影响,从事学习活动的人,既包括在学校中学习的儿童、青少年,也包括在各种教育活动中学习的成年人。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育活动顺利有效地进行,有赖于受教育者的积极参与。

(三)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学习者相互作用的全部信息,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手段)等方面。

教育内容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主要包括各种教科书、教学参考书以及相关的影像资料、报刊等信息载体。

教育措施是教育活动中所采取的方式和方法,既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和学的方式和方法,如讲、读、讨论等,也包括开展教育活动时所运用的一切物质手段,如教具、实验设备等。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两个“人”的要素,教育影响属于教育过程中的“物”的要素。三个基本要素是开展任何教育活动都必不可少的,并且在活动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教育

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诸种矛盾,是认识教育现象的线索,是反映教育本的主要内容。

【考点三】教育的功能

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教育功能可按照下面三种方式分类:

1.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教育的个体功能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它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特征决定。发生于教育活动内部,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作为社会结构的子系统,教育通过对人的培养进而影响社会的生存于发展,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

由此可见,教育的基本功能(即个体功能)是影响人的发展,教育的扩展功能是影响社会发展。教育功能经历了从古代教育的政治伦理功能到近代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再到现代教育的社会改造功能的演变。

2.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正向功能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教育的育人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等往往是强调教育正面的、积极的功能。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要促进教育正向功能的实现,必须充分遵循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客观规律。

负向功能指教育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教育的负向功能是由于教育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相适应,教育者的价值观于思维方式不正确、教育内部结构不合理等因素,使教育在不同程度上对社会和人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3.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显性功能是指教育活动依照教育目的,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于之相吻合的结果。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等。

隐性功能是指在宏观主导下通过隐性目的、无计划、间接、内隐的社会活动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的教育过程。隐形功能是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

显性功能于隐性功能的区分是相对的,一旦隐性的潜在功能被有意识地开发、利用,就可以转变成显性教育功能。

【考点四】教育的起源

(一)神话起源说

1.地位: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

2.观点:教育的神话起源说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

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3.评价: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受到当时在人类起源问题上认识水平的局限,

不能正确提出和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二)生物起源论

1.代表人物:(法)利托尔诺、(英)沛西?能

2.地位: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3.观点: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者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指导,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尤其

是高等动物,生来就具备一种由遗传而得的潜在的教育能力,从而使后代能持续地繁衍下去。

4.评价: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

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三)心理起源论

1.代表人物:(美)孟禄

2.观点: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把全部教育都归之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

3.评价:心理起源说看似不同于生物起源说,但离生物起源说不远。它把人类有意识的教育行为混同于无意识模仿,同样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因而也是不科学的。

(四)劳动起源说

1.代表人物:(苏联)米丁斯基、(苏联)凯洛夫

2.劳动起源说是在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否认教育的社会性的基础上,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这种观点认为,生产劳动是人类和社会形成、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一切活动,包括教育产生与发展的基础。社会生产的持续和发展要依靠人类经验和自身的发展,这就使人在劳动中产生了对教育的需求的意识。

3.劳动起源说的直接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是恩格斯的著作《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考点五】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

根据历史发展的顺序,我们把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划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教育、近代教育和现代的教育。

(一)原始形态的教育

原始社会形态下的教育呈现出以下的特点:

1.教育还没有独立的形态,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相结合。

2.没有专门从事教育(职业)的人员和相对固定的教育对象,没有专门的为教育所用的内容和场所,更没有什么教育制度可言。

3.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生产和生活。这是一种很低级的没有专门化的处于萌芽状态的教育。在原始社会中,由于没有阶级,人与人的关系基本上是平等的。

4.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对每一个人来说,教育的机会是均等的,也可以认为教育是普及的,所有的儿童都在接受同样的教育。

(二)古代教育

人类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就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的机构,即学校。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统称为古代学校教育。

学校的产生需要具备以下条件:一是社会生产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同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专门从事学习的学生;二是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积累,为学校教育提供特定的教育内容;三是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水平。

1.古代中国

(1)根据历史记载,我国在夏朝就出现了以“庠、序、校”为名称的早期学校。

西周以后,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即设在王城和诸侯国都的学校与设在地方的学校、设在闾里的塾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一是礼:包括政治、历史和以“孝”为根本的伦理道德教育;二是乐:包括音乐、诗歌、舞蹈教育;三是射:射技教育;四是御:以射箭、驾兵车为主的军事技术教育;五是书:学字习写的书写教育;六是数:简单数量计算教育。

(2)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其中以孔子私学孔子私学的规模最大。

(3)汉朝时,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了思想专制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宋代以后,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5)明代以后,八股文被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科举制度被废除。

2.古代印度

(1)印度是世界文明的古国之一,它的教育也有着同样悠久的历史。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

(2)婆罗门教的教条是指导思想,婆罗门教的经典《吠陀》是主要的教育内容,婆罗门教的僧侣僧侣是唯一的教师。教育的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

3.古代埃及

(1)根据文献记载,埃及在古王国末期已有宫廷学校,它是法老教育皇子皇孙和贵族子弟的场所。

(2)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文士精通文字,能写善书,执掌治事权限,比较受到尊重,“学为文士”成为一般奴隶主阶级追求的目标。为了满足这种需要,许多文士便设立私学,同时也有传授天文、数学、医学等实用知识的文士学校。于是“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当然,农民子弟与奴隶子弟是没有受教育的权利的。

4.古代希腊、罗马

古希腊雅典教育和古罗马的斯巴达教育是西方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

(1)斯巴达教育具有浓厚的军事色彩。其教育目的是为了把奴隶主贵族子弟培养、训练成为体格强壮,受过严酷军事体育锻炼的武士。斯巴达把教育看成是国家的事情,教育全都由国家组织、管理和控制。儿童属国家所有,7岁前由父母代替国家抚养,7至18岁被送入国家的教育机构,接受严酷的军事训练和道德灌输,使他们养成健康的体魄、顽强的意志,以及勇敢、顺从、爱国等品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为赛跑、跳跃、掷铁饼、投标枪、角力五项竞技,此外还包括肉搏术、骑马、游泳、音乐与舞蹈等等。18至20岁的青年被送到士官团接受专门的军事训练。

(2)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包括哲学、政治、文学、体操、艺术等学科,教育方法也较为灵活。雅典的教育制度既有公共教育,也有私人教育。儿童7 岁以前受家庭教育,7 岁以后,男孩进入文法学校和弦琴学校,学习读、写、算等知识以及音乐、唱歌和朗诵等;13 岁以后,在文法学校和弦琴学校继续学习的同时,还进入体操学校接受体育训练。大部分青年在学习2 至3 年后即告结束,少数显贵者的子弟升入国立体育馆继续学习。他们年满18 岁,从体育馆毕业后可升入士官团深造,被培养成军事领导人。到20 岁被授予公民称号,成为国家正式官吏。

5.欧洲的封建教育

欧洲的封建教育以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最为流行。欧洲中世纪教会教育内容为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为的是培养教士和僧侣。骑士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这种教育也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并且具有鲜明的等级性和阶级性。

6.古代教育的特点:

(1)阶级性/等级性:学校成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的场所。

(2)道统性:天道、神道、人道往往合而为一。

(3)专制性:教育的过程是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灌输的过程。

(4)刻板性: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比较单一,都是死记硬背、机械模仿。

(5)象征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能否受教育和受什么样的教育是区别社会地位的象

征。

(三)近代教育

16 世纪以后,世界进入近代社会。工业革命的成功变革,引发了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也引起了教育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具体表现在: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英国)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德国)

3.教育的世俗化

4.教育的法制化

(四)现代教育(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二战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整个世界日新月异。人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的美妙成果的过程中,益发认识到教育的重要作用。教育被看成是增强国力的基础,教育在数量上迅速膨胀,尤其是高等教育更是突飞猛进。

1.现代教育的趋势(特点)如下:

(1)教育的终身化

这是对于将人一生分为学习阶段和学习结束后阶段的否定。终身教育是指人的一生应该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永远和接受教育联系在一起。提出者保罗·朗格朗,被称为终身教育之父。

(2)教育的全民化

1990 年3 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泰国宗迪恩召开了世界全民教育大会。大会提出的全民教育思想为国际所普遍接受,并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所有人都能受到基本教育的运动。

(3)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的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

(4)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的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是社会生活多元化和人的个性多元化要求在教育上的反映。包括教育思想的多元化,教育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形式、评价标准等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技术上的应用,包括教育设备、教育手段、教育方法等的现代化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教育思想、观念的变化。

2.现代教育的一般原则:

所谓教育原则,是人们在总结教育经验的而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整个教育的根本性准则。

(1)人道性原则:指的是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珍重学生的生命、学生的幸福,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权利,使教育过程和教育目的充满仁爱、人道精神和生命的意义。

(2)个性原则:指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独立性和自主性,并有意识地培育学生的个性。

(3)创造性原则:主要是指在教育过程中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

(4)活动性原则:指通过教育活动并在教育活动中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影响获得主动发展。

(5)民主性原则:一是指教育机会均等;二是指教育内部人与人的平等。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考点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一)教育现象

1.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2.教育现象具有广泛的含义:一方面,教育现象作为研究对象,说明教育学研究对象是存在于现实之中的客观存在物,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而不是主观臆测的各种观念;另一方面,教育现象是正在从事着的教育实践,它包括各种形式、各种类型、各种模式的教育现象,还包括教与学过程中的教育因素和教育行为。

(二)教育问题

1.问题是教育研究的核心,一切研究都是围绕问题进行的。

2.教育学探询和发现教育问题、分析和解释教育问题,应答和解决教育问题。例如教育本质问

题,教育、社会、人三者关系问题,教育目的、内容、教育实施的途径、方法、形式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问题,以及教育过程问题,教育主体问题,教育制度、教育管理问题等。

(三)教育规律

1.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2.教育学研究教育规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存在于教育领域中的某一规律进行揭示和说明;二是对整个教育活动的规律体系进行阐释和解释。

【考点二】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一)萌芽阶段(从奴隶社会到 17 世纪)

1.孔子:《论语》,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教育相关的文献记载。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记载《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

(1)关于教育的地位与作用:“性相近,习相远也”

(2)关于教育的对象:“有教无类”,“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3)关于教育的目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礼贤下士”,“举贤”,(士:德才兼备)

(4)关于教育内容: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5)关于教学: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关于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我国的《学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系统地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学记》中的教育思想包括:(1)关于教育的作用:“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军民,教学为先”(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2)关于教师及师生关系:“教学相长”,“师严而道尊”

(3)关于教学经验:“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长善救失”;“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藏息相辅(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4)关于教学原则:“豫、时、孙、摩”

①“禁于未发之谓豫”

②“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③“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学不躐等”

④“相观而善之谓摩”

3. 西方第一本教育著作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名《雄辩术原理》)。该书系统总结了古代罗马的教育观和教育经验,被誉为欧洲古代教育理论的最高成就。

4.苏格拉底:助产术。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问答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强调运用问答式的启发法引导学生寻求知识和问题的答案。

5.柏拉图:柏拉图是欧洲教育史上第一个有大量著作流传下来的哲学家,他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他认为:女子应该和男子享受同样的教育;早期教育应该得到重视;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促使“灵魂转向”,提倡“寓学习于游戏”等。

6.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的教育思想体现于其著作《政治学》中,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并主张按照儿童的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其进行分阶段教育,这成为后来强调教育中注重人的发展的思想渊源。

(二)创立阶段(17 世纪到 18 世纪)

随着资本主义教育的发展和近代科学的出现,教育学的发展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逐渐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形成一门独立的科学。文艺复兴期间,很多著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都很注重教育问题,他们反对封建教会对儿童本性的压抑,强调教师要尊重儿童的个性,关心儿童,信任儿童。

1.【英国】培根:英国哲学家培根1623 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确立下来,并与其他学科并列。

2.【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1632 年)。

①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②提出直观性教学原则。

③提出自然主义教育。

④对班级授课制进行了概括和总结。

⑤夸美纽斯提出“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泛智教育理论。“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内容观。

3.【英国】洛克:《教育漫话》。洛克提出“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此外,他提倡绅士教育,轻视国民教育。

4.【法国】卢梭:《爱弥儿》。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发展。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但被现存的环境和教育破坏了,加入能为人造就新的、适合人性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人类就能在更高阶段回归自然,因此,人为的、根据社会要求加给儿童的教育是坏的教育,让儿童顺其自然发展才是好的教育,甚至越是远离社会影响的教育才越是好的教育。

5.【瑞士】裴斯泰洛奇:《林哈德和葛杜德》,第一个明确提出“使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把教育提高到科学的水平,认为教育科学应该建立在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裴斯泰洛齐建立了初等学习各科教学法,由此赢得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的称号。另外,他虽不是第一个提出教育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人,却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三)科学教育学阶段(18 世纪末到 19 世纪上半叶)

18 世纪末,教育学以哲学、心理学、伦理学为基础,形成了自己的初步理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并不断走向科学化。

1.【德国】康德:《康德论教育》。在康德等哲学家的参与和建设下,教育学逐渐跨入学术行列。康德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走上大学讲台。康德的相关观点:“教育一定要成为一种学业,否则无所希望”;“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否则决不能成为一种有系统的学问”。

2.【德国】赫尔巴特:其教育思想被看做是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两大理论基础:哲学伦理基础和心理学基础。教育学要根据伦理学建立教育目的论,根据

心理学建立教育方法论。

三个中心: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

四阶段论(教学过程):“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明确观念;将某个观念与其它观念结合起来;知识的系统化;知识的应用)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

(四)发展多样化阶段(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

这一时期在欧洲出现了“新教育”思潮,在美国出现了“进步教育运动”。反对传统教育中以传递知识为教学中心的倾向,强调儿童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等,主张以儿童为中心。这一时期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更为多样,以梅伊曼和拉伊的实验教育学和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学占据着重要地位。

1.【德国】梅伊曼首次提出“实验教育学”。而德国拉伊的《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他们坚持科学主义的实证研究,把实验心理学的观察、实验、统计方法引入了教育学的研究,倡导通过科学的观察和实验来研究和建构教育学的理论和体系。

2.【美国】杜威:现代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民主主义与教育》从实用主义出发,反对传统的教育以学科教材为中心和脱离实际生活;主张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他的这种学说以“经验”为基础,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

新三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五步教学法,即“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3.【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总结了苏联社会主义教育的经验,构建了教育学的理论体系,

论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极其重视智育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一套比较严格和严密的教学理论。这本书对我国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中国】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教育学是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

(五)教育学的分化与拓展阶段(20 世纪中期至今)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进入新的技术革命的时代,为了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的要求,教育改革的浪潮不断兴起,教育科学研究日益深入,丰富了教育学的内容,形成了大批现代教育理论。随社会的发展,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的教育学科如教育哲学、教学论、课程论等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通过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出现了许多教育交叉学科,如教育经济学、教育政治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统计学等等,形成了系统、繁复的教育学科体系。在此期间,比较具有影响力的著作有:

1.【美国】布卢姆的《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

2.【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提出“结构教学论”,强调“无论选取何种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倡导发现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科学兴趣和创造能力。这些主张在各国的教学改革中普遍受到重视。

3.【苏联】赞可夫的《教育与发展》。苏联教育家赞科夫通过长期教育改革实验,提出了“发展教学论”。理论核心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强调学生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的结合,提出了五条新的教学原则(以高难度进行教学;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使班上全体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推动了苏联20 世纪60 年代的教学改革。

4.【苏联】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提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使指在一定的教学条件下寻求合理的教学方案,使教师和学生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初的学习效果,得到最好的发展。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

第一节教育与社会经济

【考点一】经济对教育的决定和制约

(一)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之所以发展缓慢,是因为当时较低级的生产力水平不能为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所需的物质基础。而资本主义社会机器大工业生产时期教育得之迅速发展的原因就是当时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二)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课程设置与内容

学校教育是为当时形态下的社会培养人才的,所以学校的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设置总是依据并反映着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如,中国古代教育内容从西周的六艺到宋代以后“四书五经”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教材;科举制度废除以后国家的教育内容开始面向实用知识和基本科学知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现在的教育内容特别是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涵盖面越来越广,越来越细化。

(三)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在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的古代社会,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教学手段和设备也很简单,主要就是教师讲解、学生听。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出现后,促进了教育的发展,班级授课制也应运而生,教学手段也越来越丰富,除了基本讲授法,还出现了演示、实验、实习等多种形式;经济的发展也为教学提供了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计算机、投影、录音、录像等等。

【考点二】教育的经济功能

(一)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教育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成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实现劳动力的再生产。劳动者是生产力诸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发展:1.提高生产者对生产过程的理解程度和劳动技能的熟练程度,从而提高工作效率;2.能合理操作、使用工具和机器,注意对工具的保养和维修,减少工具的损坏率;3.提高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能力,缩短学习新技术和掌握新工种所需的技巧;4.提高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5.提高加强生产管理的愿望和能力。

(二)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由学校教育过程实现的科学知识再生产是一种无限的永恒的再生产;由学校教育过程实现的科学知识再生产是一种扩大的再生产;由学校教育过程实现的科学知识再生产是一种高效率的再生产。

(三)教育是创造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

教育不仅可以通过教学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产,而且也可通过科学研究实现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的生产;高等学校是基础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主要力量,也在应用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教育对经济的作用具有周期性长、发效性迟缓的特点。因此,在处理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时,既要考虑经济发展的状况和水平,实事求是地追加教育投资,发展教育事业;又要克服只顾眼前短期经济利益,忽视教育对经济作用的长期性、迟效性作用的观点,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考点三】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

1960 年12 月,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所做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章”。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因为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主要观点:1.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2.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

3.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

4.教育投资应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依据,以人力价格的浮动为衡量符号。

第二节教育与政治制度

【考点一】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一)政治制度决定和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

教育的领导权直接关系到教育为谁服务和怎样服务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一个国家的教育领导权受政治的控制。统治阶级首先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来掌握教育的领导权,通过国家所颁布的政策和法令,规定办学的宗旨和方针,并以强制手段监督执行,以此把教育纳入他们所需的轨道。

(二)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和制约着人们接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

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下,谁能接受教育,接受教育到什么程度,是由这一社会形态的政治制度决定的。原始社会没有阶级,所以教育是面相所有人的,只是由于分工不同男女之间在教育内容上会存在一些差异;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教育只是为统治阶级培养所需的人才,大多数的劳动人民是不能够接受教育的,并且不能阶级等级的人的子女所接受的教育程度是不同的。各国义务教育逐渐普及后,不同阶层的子女才逐渐拥有相对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三)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和制约着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制度

教育目的的制定是一定的社会政治对教育提出的要求的集中表现,直接反应统治阶级的利益和需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由一定的政治制度所决定的。不同的历史阶段,社会的政治要求不同,教育目的也必然不同。统治阶级会利用教育这一工具来传播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观念,从思想上统治被统治阶级,所以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下教育内容也随之不同。不同的政治制度也必然会具备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制度,并且政治体制改革会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如,比较流行的学校教育制度主要有西欧的双轨制、美国的单轨制以及苏联型学制。

【考点二】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能为政治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

2.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3.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

第三节教育与社会文化

【考点一】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一)社会文化影响教育内容

教育文化必然是对一定社会文化的选择。学校教育中多种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各种伦理道德规范的内容和渗入其中的价值观都是社会文化本身。因此,社会文化是教育内容的重要来源,社会文化制约着教育内容的选择。

(二)社会文化规范影响着人的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是人们头脑中对教育的看法,它表现为具体的人才观、育才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等等。它的形成直接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具体表现在这两个方面:一是文化观念制约和影响着人民对教育的态度和行为;二是文化观念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教育思想。

(三)社会文化还具有非正式的教育作用

社会文化能通过电视、广播、网络、艺术等非正式的形式对人的态度、观念、行为、道德品质起到影响和教育的作用。不过社会文化对人的影响中既有积极的因素也有消极的因素。【考点二】教育的文化功能

(一)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文化的传承是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教育依靠基于教育目的而创设的教育机构来传输知识、价值观、技能和态度。所以,教育是传递文化最主要的手段。传递文化是教育的基本职能,也是文化的内在要求。

(二)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发展和进步,更重要的是它将极大地影响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学校教育选择文化的精华编成教材,提供适应社会发展变化需要的观念、态度与知识、技能,并通过教育评价手段进一步保证和强化这种选择的方向性。学校教育的本质就

是一种文化价值的引导工作。

(三)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教育是对文化进行有选择性的传播与传承,而不只是对文化进行简单的复制,在教育选择文化、传承与传播文化的过程中同时也包含着对文化的创造与更新。

(四)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

教育可以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文化的融合不是不同特质文化的简单相加,也不是一方对一方的替代,而是要以某种文化为主去吸收其他文化的有益成分。

【考点三】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可分成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其中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一旦形成往往代代相传,具有不易消散的特点。

学生文化:

1.学生文化的成因包括(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

2.学生文化的特征

(1)具有过渡性;(2)具有非正式性;(3)具有多样性;(4)具有互补性。

第四节教育与社会人口

【考点一】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一)人口的数量和增长制约着教育事业的规模和发展速度

教育事业的扩展虽然与多种因素有关,但人口的增长是一个根本性的原因。如果教育经费随着人口的增长而增长,教育规模必然扩大;如果教育经费不能增长,必然导致两种结果:一是限制教育事业的发展,降低入学率;一是保持入学率,而降低生均经费。这两种情况都有损于教育的发展。这也是现在许多不发达国家所面临的难题。

(二)人口的质量影响教育的质量

人口的质量是指人口身体素质、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

人口的质量对教育质量的影响表现为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直接影响是指入学者已有的水平(个体发展的重要的内部条件)对教育质量的总影响;间接影响是指年长一代的人口质量影响新生一代的人口质量,从而影响以新生一代为对象的学校的教育质量。他们通过遗传和对青少年的养育过程来影响受教育者,还通过对学校教育的期望和协调程度来影响学校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

(三)人口的结构和流动影响着教育的发展

人口的结构包括人口的性别、年龄、阶级、文化、职业、地域、民族等方面。人口的结构直接制约着地方教育的规模、结构和层次。

人口的流动包括城乡间、贫困向发达地区、不发达国家向发达国家的流动等。这种流动对教育影响也会体现在教育的规模、各地域教育的差异性、目标的制定、人才的培养、结构的选择、移民教育等方面。

【考点二】教育对人口的优化功能

(一)控制人口的数量

一个国家全体国民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与人口出生率的高低成反比。其原因是,教育事业的发展刺激了家庭对教育的需要,而家庭教育需求的提高增加了抚养儿童的费用,这就能起到控制生育率的作用;教育程度的提高,也能改变人们传统的“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的生育观和家庭观;教育程度的提高,也增加了育龄妇女的就业机会和就业需求,减少了生养子女的时间和精力。

(二)提高人口的质量

教育在提高人口的质量方面的功能首先表现在对青年一代的培养。其次还表现在对成年人的教育上。通过教育,能使总体人口的思想觉悟、道德修养、文化水平和身体素质都得以提高。

(三)改善人口结构,调整人才构成与流动

通过教育,可以改变人口的文化结构和职业结构,使劳动者在不同的劳动部门或工作类别合理分布,以适应社会分工及社会职业结构的需求。并且,能变无序人口的流动为有序流动,使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化。

第五节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考点一】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含义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教育的基本属性之一。它是指教育在一定的范围内、在一定的程度上具有独立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其他社会现象的特征。

【考点二】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的表现形式

(一)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完全是同步的。从根源上和发展的总趋势上来说,教育的发展依存于社会存在的发展。但在一定阶段,教育发展的某些方面或某些环节,会表现出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的现象,如前面所提到的“教育先行”。

(二)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还表现为教育发展本身所具有的继承性上

教育的继承性具体表现在对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理论与教育经验的继承。一定形态下的教育,无论是其思想、制度、内容还是方法、组织形式等,都不可能是凭空产生的,也不可能是完全崭新的,新的教育总是继承了以往教育的全部成果,吸收和利用那些能够促进人身心发展的、具有真理性和永恒性的教育要素,并将其纳入到新的教育理论体系之中。

(三)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的培养人,这是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本质区别。人的发展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并不是同质的,而是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这也使得教育具有特殊的规律。

(四)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

教育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与影响,但同时教育也能够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这就是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的表现。认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对理解教育的作用和发展规律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分析研究教育问题时,不能仅仅从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去考察,还必须从教育内在的、特有的规律性去考察,更不能简单地照搬解决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方法去解决教育问题。这不仅不利于教育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发展。

当然,教育的独立性是相对的,我们也不能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理解为绝对独立性。因为:首先,教育归根到底是受生产力的发展和政治制度决定的。第二,每一时代的教育从以往教育中继承什么,也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和政治制度分不开。第三,在新的政治制度下,与旧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和内容,决不会长期存在下去,迟早要改变。第四,新的教育思想、只能在新的政治制度下才能真正得到普遍的实施和发展。

教师招聘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三、名词解释 系。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解释之二: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改变人的身心素质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这是广义的教育;但广义的定义外延过大,在现代社会,学校教育构成现代教育的主要形式,而学校教育是由专职机构的专职人员承担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系统性社会活动。 2.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相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略原则和行动纲领。 3.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三个方面。 4.课外活动:是中小学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 5.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类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 四、简答题 1.科技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科技进步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2)现代科技知识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内容;(3)科学技术改变了教育技术。 2.为什么学校教育工作必须要坚持以教学为主 (1)以教学为主是由学校教育工作的特点所决定的;(2)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3)教学为主是由教学自身特点决定的;(4)历史经验已经表明学校工作必须要以教学为主,如我国建国以来教育实践能说明这个点。 3.请说明教育目的同培养目标的关系。 首先,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而培养目标是根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总体教育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其次,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建立在教育目的的基础上,而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实现。 4.简述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完整版)教师招考教育学知识点大全(超详细)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11) 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2.“教育”一词最早提出的是孟子的《孟子·尽心上》,许慎的《说文解字》最早对“教育”作出解释。 3.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4.狭义: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11) 1.本质属性——育人,即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2.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时代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民族性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12) 教育者——教师的主体 受教育者——学习者,具有主观能动性 教育影响——教育内容、材料、教科书、教育手段、教育方法 四、教育的起源(12) 五、教育的发展历程(13)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特征:

(1)非独立性,与社会社会、劳动相连接 (2)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阶级性、平等性 (3)原始性(内容简单、方法单一) (二)古代(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 1.奴隶社会、出现教师,产生学校教育 特征: (1)阶级性 (2)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 (3)学校教育趋于分化和知识化 (4)学校教育制度不健全 2.封建社会(与生产劳动脱离)—-等级性、专制性、保守性 3.东西方教育的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4.古代社会教育的发展 其他国家 古代印度把人分为四个等级:僧侣祭祀、刹帝利、吠舍种姓、普陀罗种姓。婆罗门教的经典《吠陀》是主要的教育内容。 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是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古代雅典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 古代巴斯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严厉。 中世纪西欧: (1)教会教育——培养教士和僧侣,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几何、算数、天文、音乐)。 (2)骑士教育——培养骑士,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中国 1.五帝时期——“成均”“庠”教育场所,萌芽状态的学校 2.夏——“序”和“校”

深圳教师招聘考试内部资料主观题

2016深圳教师招聘考试 考前辅导内部资料 班别:主观题专项班 科目:教综主观题

第三模块师生关系 一、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一)尊师爱生尊师与爱生是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换取学生发自内心的尊敬和信赖,而这种尊敬和信赖又可激发教师更加努力地工作,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和学习条件。 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不同的地位,承担着不同的角色,但是双方有着共同的目标和利益,相互之间存在依赖关系。学生的健康成长有赖于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教师教的成效有赖于学生的积极配合。作为教师要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交知心朋友。 (三)教学相长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促进教师的教,教师与学生是相互促进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促进自己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同时,在教育过程中,虚心的教师也会从学生那里学到不少东西,从而不断充实自己。 教学相长包括三层涵义:一是教师的教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二是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三是学生可以超越教师。 (四)心理相容心理相容指的是教师与学生在心理上协调一致,表现于教学实施过程中师生关系密切、感情融洽、平等合作的人际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心理情感总是伴随着认识、态度、情绪、言行等的相互体验而形成亲密或排斥的心理状态。不同的情绪反应对学生课堂上参与的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起着重大影响。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到,学生对所学各门课是有不同感情的,它影响着学生注意力和时间的分配,导致学生各门课程学习的不平衡,这都可以从师生之间的心理相容性,提高教学效果,应该着重在三个方面努力:第一,多接触学生,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第二,遵循教育规律,多采取讨论、启发等教学方法;第三,为人师表,以人格力量感化学生。 二、师生关系的构成 (一)教学上的授受关系 (二)人格上的平等关系 (三)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 三、师生关系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良好教学秩序的维护。 (二)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三)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四)有利于德育的实施。 四、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一)树立新型的师生观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考点总结

---------------------------------------------------------------最新资料推荐------------------------------------------------------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考点总结 教育学总结绪论教育学概念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 教育学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学研究内容: 揭示教育规律教育学研究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论语》一书汇集了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关于哲学、伦理、政治和教育方面的言论。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夫人教育思想寓于他的政治学著作《理想国》一书中。 (寓教于乐)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礼记.学记》乐正克著(孟子的学生)化地成俗,其必由学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写的《论演说家的培养》一书,又名《雄辩术原理》,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1623 年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提出把教育作为独立的学科从哲学中独立出来。 1632 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在这部著作中,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思想,论述了班级授课制的作用以及教学内容、教学原则与方法。 1 / 12

高度地评价了教师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这些主张在推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方面起了开创性作用。 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 1762 年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出版了他的小说体教育名著《爱弥儿》,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儿童应自然地发展)按个体生长的自然年龄阶段,依次阐明了自己对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个体教育的目标、重点、内容、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独特见解。 该书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开拓了以研究儿童生长与教育的关系的教育研究新领域,提升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促进了近现代教育思想的变革。 1776-1778 年,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曾先后四次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是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之一。 著作《康德论教育》 1806 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内容: 强调教师的作用: 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1861 年,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学家斯宾塞的《教育论》出版。 斯宾塞是实证主义者、他反对思辨,主张科学是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 他提出的教育任务是为完善生活做准备。 1901 年,德国的梅伊曼提出了实验教育学。

语文教师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语文教师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及参考答案(三)[ 来源:华图网校点击数:3857 更新时间:2008-9-26 16:35:35 ] 1、结合实例,谈谈您对现行考试评价的看法。(10分) 2、什么是综合性学习?为什么要提出综合性学习?(10分) 3、阅读短文,回答以下问题(10分) 没有秋虫的地方 叶圣陶 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鸽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这样趣味干燥呢。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可是一点影响也没有,邻舍儿啼人闹弦歌杂作的深夜,街上轮震石响邪许并起的清晨,无论你*着枕儿听,就着窗沿听,甚至贴着墙角听,总听不到秋虫的一丝声息。并不是被那些欢乐的劳困的宏大的清亮的声音掩没了,以致听不出来,乃是这里本没有秋虫这东西。阿,不容留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屑居留的地方! 若是在鄙野的乡间,这时令满耳朵是虫声了。白天与夜间一样的安闲,一切人物或动或静,都有自得之趣;嫩绿的阳光或者轻淡的云影覆盖在场上,到夜呢,明耀的星月或者徐缓的凉风看守着整夜,在这境界这时间唯一的足以感动心情的就是秋虫的合奏。它们高,低,宏,轻,疾,缓,作,止,仿佛曾经过乐师的精心训练,所以这样地无可批评,踌躇满志。其实它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众妙毕集,各抒灵趣,那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 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但是这正是无尚的美的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不独是旁人最欢喜吟味的,就是当境者也感受一种酸酸的麻麻的味道。这种味道在一方面是非常隽永的。 大概我们所蕲求的不在于某种味道,只要时时有点儿味道尝尝,就自诩为生活不空虚了。假若这味道是甜美的,我们固然含着笑意来体味它;若是酸苦的,我们也要皱着眉头来辨尝它:这总比淡漠无味胜过百倍。我们以为最难堪而亟欲逃避的,唯有这一个淡漠无味! 所以心如槁木不如工愁多感,迷蒙的醒不如热烈的梦,一口苦水胜于一盏白汤,一场痛哭胜于哀乐两忘。但这里并不是说愉快乐观是要不得的,清健的醒是不需求的,这汤是罪恶的,狂笑是魔道的,这里只说有味总比淡漠远胜罢了。 所以虫声终于是足系恋念的东西。又况劳人秋士独客思妇以外还有无量数的人,它们当然也是酷嗜味道的,当这凉意微逗的时候,谁能不忆起那美妙的秋之音乐。 可是没有,绝对没有!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水门汀地,秋虫早已避去唯恐不速了。而我们没有它们的翅膀与大腿,不能飞又不能跳,还是死守在这里。想到“井底”与“铅色”,觉得象征的意味丰富极了。 ㈠这里为什么“不容留秋虫”?而秋虫为什么也“不屑居留”此地? ㈡与加点的“一方面”相对应的“另一方面”指的是什么? ㈢“井底”和“铅色”在文中分别象征什么? ㈣以下是对本文的分析,其中有错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用人不如笼中的鹁鸪来渲染一种枯燥乏味、孤独凄凉的气氛,从而奠定了全文的基调。 B.城市里没有秋虫和乡间满耳的虫声形成强烈的对比,通过对乡间秋虫的怀念,表明作者对乡间生活的向往,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想要归隐荒野的思想感情。 C.作者认为生活中的苦味酸味比没有味道要好,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比心如槁木要好,从这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态度,丝毫没有想要归隐的意思。 D.作者借秋虫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憎恨和对改变这样的社会现状的急切而又无奈的心情。 E.本文写到虫声引起秋士伤怀,郁达夫在《古都的秋》中写到落叶引起秋士伤怀,两者的用意都在强调秋士特别容易伤感。 参考答案 1、答:(1)视野更加宽广 (2)更切合学生的实际 (3)强调选文要适合学生学习 (4)强调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通用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

(3)存在教育的基本三要素。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 ◆考点 5:教育的起源 ※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无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2)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3)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4)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考点 8: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1.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 ※巧记:“全民多现终”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教师招聘《教育学》基础精讲班讲义-石杨平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 (一)广义的教育 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 学校、家庭、社会 (二)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 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教育现象的是(B ) A.妈妈教孩子洗衣服B.初生婴儿吸奶C.成人学开汽车D.木匠教徒弟手艺 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教育现象的是(B ) A.到电影院看电影B.幼蜂学筑巢C.师傅带徒弟D.课外活动学做航空模型 (三)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本质 ——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四)教育的特点 1.永恒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2.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存在 3.历史性:与社会的生产力和政治相关西汉初期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体现了教育的(B ) A.永恒性B.历史性C.相对独立性D.继承性 (五)“教育”二字追溯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二、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一)教育者(二)受教育者(三)教育影响1.教育内容2.教育措施 在教育系统的诸种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是(B ) A.学生与课程B.学生与教师C.学生与教材D.学生与教学 三、教育的起源 (一)神话起源说——最古老(二)生物起源说——第一个正式 (三)心理起源说(四)劳动起源说——最科学、正确 生物起源说 1.基本观点:动物的本能行为 2.代表人物:(法)利托尔诺(勒图尔诺)(英)沛西.能 3.评价: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心理起源说 1.基本观点: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2.代表人物:(美)孟禄 3.评价: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劳动起源说 1.理论依据: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2.基本观点:劳动 3.代表人物:(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 1.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教育起源的学说是(B ) A.神话起源说B.生物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D.需要起源说 2.主张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模仿的主要代表人物是(A ) A.孟禄B.沛西?能 C.利托尔诺D.华生 四、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 (一)原始社会 (二)古代社会 (三)近代教育 (四)20世纪世界教育 (一)原始形态 1.无独立、无专门化、无阶级性 2.目的:为了生产和生活 3.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二)古代教育:奴隶+封建 1.中国 2.印度 3.埃及 4.希腊、罗马 中国 夏代——学校教育形态的产生 商朝(殷朝)——考古材料确切证实。 西周: 1.完备形态,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 2.国学和乡学 3.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分科课程的雏形) 春秋战国:官学衰落、私学大兴 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 1.剩余产品 2.相当的经验积累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2009—2010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试题及答案(二) 单项选择题 1.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是( C ) 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B.要素主义教育思想; 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2.在17世纪,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B A.北欧的尼德兰; B.捷克的夸美纽斯; C.法国的斯图谟; D.德国的福禄培尔 3.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C)。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 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4.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 D )。 A.观察法; B.读书法; C.文献法; D.行动研究法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A )。 A.劳动起源论; B.生物起源论; C.心理起源论; D.生物进化论 6.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 B )。 A.十五大; B.十四大; C.十三大; D.十二大 7.反映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这是指( C )。 A.教育制度; B.学校教育制度; C.教育体制; D.学校领导制度 8.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D )。 A.1985年; B.1986年; C.1987年; D.2006年 9.北京师范大学学制研究小组于1981年在其附属中小学开始进行的学制实验是(D)。 A.六三制; B.双轨制; C.分支型; D.五四制 10.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是( A)。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加强现代科学教育; C.开展网络教; D.高等学校扩招 11.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 A )。 A.认识活动; B.教师教的活动; C.学生学的活动; D.课堂活动 12.师范学校的出现,与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从时间上来说,(C )。 A.是同时的; B.师范学校出现得早; C.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的时间早; D.说不清楚 13.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C)。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不能起到主导作用 14.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个性( B)。 A.并不重要的时期; B.非常重要的奠基时期; C.没有效果的时期; D.最不会受外界影响的时期 15.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 B)。 A.儿童中心论的代表; B.教师中心论的代表; C.劳动教育中心论的代表; D.活动中心论的代表 16.在1951年提出“范例教学”主张的是( B )。 A.赫尔巴特; B.瓦?根舍因p; C.怀特海p; D.克伯屈 17.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问题上,应坚持的是( C )。 A. 坚持人文教育为主; B.坚持科学教育为主; C.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携手并进; D.要看情况而定 18.教育内容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的(B)。 A.主体; B.客体; C.教的主体; D.学的主体 19.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

教师招聘教育学复习资料(供参考)

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关系与社会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教育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构成的。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1.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2.教育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成不平衡关系。 教育的功能包括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 教育的起源论:生物起源论(错)、心理起源论(错)、劳动起源论(对)。 原始社会教育特征:1.有社会性无阶级性。2.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3.主要的教育方式是言传身教和有意识的模仿学习。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四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二馆指的是:弘文馆和崇文馆。 宋代时,程朱理学成为国学。依据是《四书》。明代,八股文被列为科举考试固定格式。 古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学校,特点是“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是: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 西欧封建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是:骑士教育和教会教育。 骑士教育的内容是:骑士七技。教会教育的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几何、算数、天文、音乐)。 古代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近代社会教育的变化特征: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教育的世俗化。 3.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教育的现代化特征: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教育发展经历了:萌芽阶段、独立形态阶段、发展多样化阶段、理论深化阶段。 教育学著作: 朱熹《四书集注》王守仁《传习录》韩愈《师说》无名氏《大学》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 孔子学说的核心“仁”“礼”。强调“学而知之”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 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墨翟主要思想“非攻”“兼爱”认为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有:“亲知”“闻知”“说知” 史上第一部教育学文献是:《学记》。 产婆术出自“苏格拉底”。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是:亚里士多德。 卢梭《爱弥儿》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 福禄贝尔《人的教育》斯宾塞《教育论》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凯洛夫《教育学》

2020年整合浙江教师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名师精品资料

2010浙江教师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认为实验归纳法是获得真正知识的必由之路,为后来的教育学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的是( C )。 A.苏格拉底 B.夸美纽斯 C.培根 D.梅伊曼和拉伊 解析:英国哲学家培根(1561~1626)为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出现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近代实验科学鼻祖”,培根猛烈地批判了亚里士多德以来的经院哲学,提出了实验的归纳法,将其看成是获得真正知识的必由之路,为后来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此外,1623年培根还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 2.下列哪一观点是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C )。 A.美德是否可教 B.教学具有教育性 C.人的和谐发展和年龄分期 D.教育即生活 解析:亚里士多德的和谐教育思想以灵魂论为基础、以培养优良的公民为目标、以德智体和谐发展为内容、以音乐陶冶为途径。其最早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提出按年龄划分教育阶段的主张。 3.独立形态时期的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是( C )。 A.《雄辩术原理》 B.《康德论教育》 C.《大教学论》 D.《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 解析:在教育学史上,一般把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看成是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此后,人们开始了教育学的独立探索时期。 4.与封建社会教育特征不符的是( A )。 A.师生关系民主化,出现了双轨制 B.教育具有阶级性和宗教性 C.以“四书五经”等经典为教育内容 D.官学与私学、书院和社学并存 5.首先提出“普及教育”口号的是在( C )时期。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解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的结合越来越紧密,要求工人的文化程度越来越高,再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民主化运动的发展,资本主义提出了“普及教育”的口号。 6.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是( D )。 A.壬寅学制 B.壬戌学制 C.甲午学制 D.癸卯学制 解析: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我国近代学制的情况:1902年,我国颁布了第一个近代学制“壬寅学制”,但未实施;1904年,我国颁布了“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22年,我国颁布了“壬戌学制”,即通常所说的六三三学制,一直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 B )的教育目的观。 A.教育无目的论 B.社会本位论 C.科学本位论 D.个人本位论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知识考点汇总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2、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3、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其最根本的任务是促进受教育者身心的发展。 4、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的影响。 5、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6、教育的发展阶段: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封建社会的教育)、近代教育、现代教育(20世纪以后的教育)。 近代教育特点:教育的国家化、初等教育的义务化、教育的世俗化、教育的法制化。 现代教育的特点: (1)教育普及化程度越来越高。 (2)教育逐渐走向民主化。 (3)教育内容更趋丰富与合理。 (4)教学组织形式、方法、手段越来越多样化、有效化。 (5)从阶段性教育走向终身教育。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现存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学记》(《礼记》中的一篇),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和个体的发展 第一节教育社会的发展 1、教育与社会生产力 (1)教育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决定和制约。 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动力,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以及教育的内部结构、决定和制约教育的目的以及学校对课程内容的设置,还对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有重要的制约作用。 (2)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科学知识再生产的的重要手段。(教育的经济功能) 2、教育与政治制度 (1)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目的、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权以及教育内容和教育制度。 (2)教育可以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推动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以及在关键时候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教育的政治功能) 3、教育与社会文化 (1)文化对教育有制约作用,社会文化影响着教育内容、人的教育观念以及各种非正式形式的社会文化对人的态度、观念、行为、道德品质的不同程度的影响。 (2)教育具有传承文化、传播文化、选择文化以及创造和更新文化的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 (3)学校文化:包含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等等,其中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学校精神文化包括办学的指导思想、教育观、道德观等,校风则是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 4、教育与社会人口 (1)人口对教育有着制约的作用,人口的数量和增长速度制约着教育事业的规模和发展速度,人口的质量

中公内部资料教师招聘教育学习题集

教育学 一、教育的概念和本质 【真题回顾】 1.在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老子 2.【多选题】广义的教育包括()。 A.学校教育 B.社会教育 C.家庭教育 D.全民教育 E.素质教育 3.一般而言,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 A.学校教育 B.家庭教育 C.社会教育 D.社区教育 4.【多选题】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式主要有()。 A.互访 B.家长会 C.家长委员会 D.电话访问 5.【判断题】学校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X ) 6.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教育现象的是()。 A.妈妈教孩子洗衣服 B.初生婴儿吸奶 C.成人学开车 D.木匠教徒弟手艺 7.教育是()。 A.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B.人类与动物共有的活动 C.现代社会特有的活动 D.人类与其他高等动物独有的活动 8.【多选题】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A.发展性 B.历史性 C.永恒性 D.相对独立性 9.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表明教育具有()。 A.依赖性 B.继承性 C.相对独立性 D.历史性 10.【判断题】因为教育受社会发展制约,为此,教育不可能超前发展。(X )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11.构成教育活动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是(a )。 A.教师和学生 B.教师和教科书 C.学生和教科书 D.教学内容和手段 12【多选题】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abd )。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学校 D.教育影响 13.教育具有人口功能、文化功能、经济功能,这些是教育的(d)。 A.社会遗传功能 B.人的培养功能 C.本体功能 D.社会功能 14.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共同特点是都否认了(a)。 A.教育的社会性 B.教育的平等性 C.教育的阶级性 D.教育的生产性 15.认为动物界也存在教育活动的学者是(c )。 A.孟禄 B.杜威 C.利托尔诺 D.斯宾塞 16.教育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b)。 A.生产劳动 B.模仿 C.语言 D.动物本能 17.【多选题】劳动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bc )。 A.沛西·能 B.米丁斯基 C.凯洛夫 D.利托尔诺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打印版)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库含答案 1、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近代。 2、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 3、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子。 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6、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凯洛夫。 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9、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婆罗门。 10、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近代的:学校教育系统。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14、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 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是:杜威。 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23、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24、英国教育家洛克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的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 25、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6、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是(学校教育制度)。 27、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修辞、音乐、算术、几何、文法、天文、辨证法) 28、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 29、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癸卯学制”)。 30、宋代以后,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的是(四书五经)。 31、欧洲中世纪用于对普通贫民子弟传授宗教及读写知识的教会学校是(教区学校)。

2020年最新教师招聘教育学心理学必考100题及答案

教师招聘教育学心理学必考100 题及答 案 一、选择题: 1.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是我国的( C) A.《论语》 B.《大学》 C.《学记》 D.《中庸》 2.教育“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 D ) A.孟禄 B.洛克 C.卢梭 D.利托尔诺 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规律,应做到( A )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防微杜渐 4.在教育目的问题上,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主张体现了( A ) A .社会本位论思想 B.个人本位论思想 C.社会效益论思想 D.教育无目的论思想 5.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 D) A.学校教育制度 B.高等教育制度 C.社会教育制度D.国民教育制度 6.在下列主张中,比较准确地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是( C ) A .学不躐等 B.各因其材 C.开而弗达 D .温故而知新 7.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德育方法是( D ) A .品德评价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陶冶教育法 8.尊重信任学生是教师的(C ) A .知识素养之一 B .能力素养之一 C.思想品德素养之一 D .基本任务之一 9.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之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是( D ) A .课外教育 B.校外教育 C.业余教育 D.课外校外教育 10.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B ) A.备课 B.上课 C.布置作业 D.成绩评定 11.心理现象就其产生方式是( B )

A.精神活动 B.反射活动 C.意识活动 D.技能活动 12,下列选项中哪种是一般能力 ? ( A ) A.观察力 B.曲调感 C.节奏感 D.色调感 13.狼孩的心理障碍主要原因是(D ) A.缺乏营养 B.遗传因素 C.狼的影响 D.缺乏社会性刺激 14.勤奋和懒惰属下列哪种特性 ? ( B ) A.气质 B.性格 C.能力 D.兴趣 15.长时记忆的遗忘属于下列哪种障碍 ? ( D ) A.生理性障碍 B.心理性障碍 C.存储性障碍 D.提取性障碍 16.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品质的哪种特性? ( C ) A.广度D.空间 17.直观时运用变式方法的目的是( D A .激发兴趣 B.引起注意 C.丰富想象 D .区分本质与非本质特征 18.“人逢喜事精神爽”是下列哪种情 绪状态 A .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热情 19.个性结构的核心成分是( C ) A .能力 B.气质 C.性格 D.兴趣 20.听觉中枢位于(C ) A.额叶 B.顶叶 C.颞叶 D.枕叶 21.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论演说的教 育》 A .柏拉图 B.昆体良 C.夸美纽斯 D.苏格拉底 ,其作者是( B )

(山香版)教师招聘笔试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 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3、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 民族性。 5、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6、教育的功能:按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按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按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原始性、非独立性、全民性、自发性、无阶级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使教育成为独立的形态。东西方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1)古代中国: 4、教育起源

……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 ……西周,“学在官府”并有:“国学”“乡学”之分。其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稷下学宫。 ……两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立国子学与太学、九品中正制。 ……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宋元明清:八股文。 ★(2)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与佛教教育 四个等级按高到低: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3)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文士(书吏)学校。 ★(4)古希腊罗马:雅典教育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 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 ★(5)中世纪的欧洲: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组要内容: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投枪、打猎、下棋、吟诗。 ★(6)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意)维多利诺(尼德兰)伊拉斯谟(法)拉伯雷和蒙田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贵族性、 3、近现代的教育:1763年德国普及义务教育 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趋势):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即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平等性)、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简答、填空 ……教育民主化的内涵:a.实现教育机会均等;b.师生关系民主化;c.教育方

美术教师招聘试题2020(内部资料)

绵阳外国语实验学校2020年公开招聘自聘教师美术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一、填空(共9小题,每空1分,共30分) 1.《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根据学生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大学习领域。 2.新课程下的课程总目标按照三个维度表达,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色彩三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工笔白描要求笔锋垂直于画面,每勾一笔都要做到入笔准确,行笔稳健,收笔到位,使线条圆润均匀,这种用笔方法是_________。 5.美术的分类一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6.上海世博会举世瞩目,中国馆尤其耀眼,世博会中国馆利用_________形状作为外形设计。 7.中国四大木板年画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中学美术课程中涉及的形式美法则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9.民间美术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二、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使用红色和黄色两种原色调配出的颜色是( ) A.橙色 B.紫色 C.绿色 D.蓝色 2.被郭沫若赞为“一剪之巧夺神工,美在民间永不朽”的民间艺术形式是( ) A.年画 B.泥塑 C.刺绣 D.剪纸 3.元代画家黄公望的作品《富春山居图》使用的透视方法是( ) A.成角 B.平行 C.散点 D.圆形 4.古希腊雕塑《掷铁饼者》的作者是( ) A.米开朗基罗 B.米隆 C.布鲁内莱斯基 D.多纳太罗 姓名: 准考证号: 联系电话: 密 封 线 密 封 线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