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由和自由的困境——由《孤独漫步者的遐想》透视卢梭

自由和自由的困境——由《孤独漫步者的遐想》透视卢梭

自由和自由的困境——由《孤独漫步者的遐想》透视卢梭
自由和自由的困境——由《孤独漫步者的遐想》透视卢梭

World Literature Studies 世界文学研究, 2014, 2, 15-21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4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676726757.html,/journal/wls

https://www.doczj.com/doc/676726757.html,/10.12677/wls.2014.22003

Liberty and Liberty’s Dilemma—Analysis of

Jean-Jacques Rousseau from His Work

“Reveries of a Solitary Walker”

Zimin Liu

School of Hanhong,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Email: wzplws9@https://www.doczj.com/doc/676726757.html,

Received: Apr. 8th, 2014; revised: Apr. 17th, 2014; accepted: Apr. 21st, 2014

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doczj.com/doc/676726757.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As a "child of nature and truth", Rousseau had been pursuing his ideal of freedom and happiness throughout his life. However, such a mental giant was not accepted by his peers at that time. He had experienced no honor or respect but criticism and misunderstandings until his quiet death. By studying his last work “Reveries of a Solitary Walker”, this article talks about the spirit of liberty in Rousseau’s eyes and his personal way to get liberty. What’s more, here we come to a deep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why Rousseau cannot obtain the liberty: his paradoxical view of himself, hu-manity and the world. To some extent, what Rousseau had gone through mentally falls on almost every people from different generations. The dilemma is that the pursuit of liberty will not lead us to spiritual freedom while the strong desire of pursuing liberty is just like a morass. The more we struggle, the deeper we fall.

Keywords

Jean-Jacques Rousseau, Liberty, Happiness, Sensibility

自由和自由的困境——由《孤独漫步者的遐想》透视卢梭

刘子旻

西南大学含弘学院,重庆

Email: wzplws9@https://www.doczj.com/doc/676726757.html,

收稿日期:2014年4月8日;修回日期:2014年4月17日;录用日期:2014年4月21日

摘要

作为“自然与真理之子”,卢梭终其一生都在追求他理想的自由和幸福,然而这样一位饱含情感的思想巨人却不被当时的世人所接受。这位死后哀荣备至的思想家生前遭受着深沉的磨难和痛苦。本文深入解读《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讨论了卢梭眼中的自由、追求自由的方法以及其向往自由而不得的三条原因:矛盾的自我认知;矛盾的人世观;矛盾的出走心态。其实一定程度上讲,卢梭所经历的也正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困境——追求自由的欲望最终成了围困我们的泥沼,挣扎越狠,沦陷就越深。

关键词

卢梭,自由,幸福,感性

1. 引言

让–雅克?卢梭(1712~1778)是法国十八世纪杰出的思想家、作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1794年,卢梭的遗骸被隆重迁入巴黎先贤祠,受到后代无比的敬仰。然而卢梭生前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会有如此受人爱戴的一天。

1750年,三十八岁的卢梭参加法国第戎学院的有奖征文《论科学与艺术对道德的影响》获得头奖并因此成名。此后十三年中问世的三部作品使卢梭的名字家喻户晓,但是成名后的卢梭却饱受折磨、倍感孤独。“人生而自由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是卢梭离经叛道又备受争议的一生的真实写照。面对自己与时代的不相容,卢梭的理解是“这世界就是这样,正直和坦率在任何场合都是骇人听闻的罪过;在同时代人们的眼里,我只要不像他们那样虚伪奸诈那就是罪孽,我就是个凶狠残暴的人[1]”。

从《忏悔录》等诸多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卢梭身上充满着一种感性泛滥的浪漫主义气质,尤其又处于备受非议的社会环境,卢梭就好似一枚精神的酵母,在痛苦的酝酿中不断地发酵、膨胀。虽然他曾大胆地喊出了“我愿做一个自由的、有道德的人,无视财富与非议而傲然自得,才是最伟大、最美好的人[2]”。这一时代的最强音,但卢梭终究没有成为像萨特那样坚定的自由卫道士。来自社会的压力虽然没有使他奴颜婢膝,但却使他深陷入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困境。迁徙、隐居、不敢作为,悲伤使得这个敏感的男人变得格外的脆弱。他睁大了一双绝望的眼睛观看他生活的寂寞,想要超脱,却无法超脱。他多疑、偏激、到后期甚至发展成近乎有被害妄想症的精神病态。可想见,虽为伟人,卢梭也终究未能摆脱其身为人的局限性。在追求自由的种种探索中,他不断地受挫,而一直以来使他勉力支撑的解脱法却也更像是对命运的顺从和逃遁。

1776年,六十四岁的卢梭开始着手写《孤独漫步者的遐想》一书,两年后的4月2日,卢梭完成了十篇漫步遐想的最后一篇,7月2日便在吉拉尔丹侯爵府第去世。虽然历史上从未停止过对卢梭思想矛盾性的争论,但笔者认为,作为卢梭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孤独漫步者的遐想》一书应该可以被视为卢梭思想的定型之作。故而本文中,笔者以此书为依据分析了卢梭欲求自由而不得的思想挣扎,并以此为契机,阐释了人类共同的精神困境——即便得到了自以为寻找的一切,依然得不到内心渴望但却说不清对象的自由和幸福。

2. 卢梭眼中的自由

古往今来,自由一直是人类苦苦思索的哲学命题。1789年8月26日颁布的法国人权宣言在第四条中规定:“自由就是指有权从事一切无害于他人的行为。因此,各人的自然权利的行使,只以保证社会上其他成员能享有同样权利为限制。此等限制仅得由法律规定之。”然而这样规定的自由却远远没有卢梭追求的那样彻底。卢梭渴望的自由是一种赤诚的自然状态,这样的自由人心中没有别的感受,“没有失去、没有享受、没有快乐、没有痛苦、没有欲望,也没有恐惧。唯一感到的是自身的存在,而且单凭这个感觉就能完全充实他的心灵[1]”。要想实现这样的自由,需要依赖于人的两点本性,即自爱心和怜悯心。在漫步之六中,卢梭用通俗的语言阐述了他对自由的看法:“我从来就认为人的自由不在于随心所欲,而在于可以不做他不愿做的事;这就是我一直要求获得的、是我经常保存的那种自由[1]”这句话的表述本身就甚为含糊,而当我们再来看卢梭在其政治哲学中对自由所下的定义时,便不难发现其中的矛盾性了。政治观点上,卢梭认为,人的自由包括自然自由、社会自由和道德自由三种形态。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就表现为由自然自由到自由的丧失再到社会自由和道德自由归复的梯级发展过程。这三种自由涉及到人类社会的两种状态,即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很明显,理性的卢梭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要实现社会自由必将以一定的牺牲和妥协为代价,然而感性的卢梭却一味地追求着自由的自然状态。这样的矛盾让我们看到了卢梭身为一个思想家的精神深度和高度,但同时也注定了他终生纠缠于自由之困境的命运。《孤独漫步者的遐想》中卢梭表示“我决定我的一生中选择感情这个东西”,但事实是卢梭同样无法摆脱理性对他过于浪漫的理想的残酷矫正。在这番感性和理性的交锋中,卢梭的纠结其实也正是人类所面临的纠结。有一句话似乎可以很好地概括自由与人之间这种矛盾的关系——它令他动了,它也令他痛了。在对自由的追求中,人们血泪交加,但苦难的阻挡却无法熄灭人们向往自由的源源热情。

3. 自由的困境及其表现

被感性占了上风的卢梭始终渴望作为一个自由人来认识世界,甚至由此建立起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但其时代的局限性和其性格的特殊性却使得他的人生处处充满了矛盾。

3.1. 矛盾的自我认知

这种矛盾首先表现在他对自我的认知偏差上。戴尔菲城神庙里唯一的碑铭上镌刻着一句箴言——“你要认识你自己”。卢梭也曾不无夸张地写道,这句话比伦理学家们的一切巨著都更为重要,更为深奥。但生活中的卢梭却不能够以一种理性客观的态度来审视自己,甚至到了后期,他也只能依靠自欺欺人的态度来寻求内心的平静。《孤独漫步者的遐想》一开篇卢梭便提到了自己孑然一身的悲凉处境,他坚称自己是“最合群,最富爱心的人”,但“竟被众口一词地排斥在人类之外”。对此卢梭也禁不住反思“如今他们终于如愿以偿地与我形同路人,成了陌生人,成为对我没有意义的人。可是我,与他们和这一切脱离了关系的我,又成了怎样的人呢?这正是有待我去探索的[1]”。

在探讨谎言和真诚这个话题的时候,他提到“我在隐善方面时常是比隐恶方面下更多的功夫。我天性就是这样……对于自身的恶习,我常常说得淋漓尽致,相反很少宣扬我善行的可爱之处,有时候完全隐去不说[1]”然而在这段自白之后卢梭就写出了自己“守口如瓶”的两段经历,皆是表现自己的宽怀善良。书中卢梭再次提及早年偷窃并栽赃于女仆玛丽永的事件时,仍旧以“羞怯心”作为借口。他极力把自己描写成一个羞涩、内向、不谙世事的人儿,却似乎无论如何也不肯承认自己身上也具有着作恶的冲动。在这样反复的告白申诉和自我暗示中,他终于把自己也迷惑了,他成了他幻想中的至善之人。对卢梭种种的“忏悔”,持批驳态度的人向来嗤之以鼻,认为他刻意表现的真诚其实是最大的谎言,这种行

为的可鄙之处就在于,他把自己的缺点也写成了可爱之处,塑造了一个“坦荡无欺”的圣人形象。

在漫步之八中,卢梭说“我很少为预见得到的痛苦担心,我只为此时此刻亲历的痛苦而难受,于是乎,我的痛苦就化解到微不足道的地步了[1]”。然而在漫步之十中他写到“我唯一的痛苦就是担心好景不长……从那时起,我就考虑如何派遣这种担忧,同时寻找预防不测的办法[1]”。卢梭以为自己是足够潇洒的,他甚至把这种潇洒当成是一种美德引以为傲,可是从书中这样前后矛盾的表达中,我们便不难看出他这种自我认知上的明显偏差了。

曾经与百科全书派并肩作战的卢梭,到了后期也因坚持己见而与狄德罗等人决裂。他向来是以自己的内心为出发点来观察这个世界,于是便不能理解理性主义者审视世界时那种冷冰冰的目光。他坚持于自己感性的认知结果,声称那就是他理智的思考。他拒绝接受那些使他在陷入绝望之际时徒增其苦难的见解,“良心”和“对自己理性的赞同”成了这个孤独者坚守阵地的精神堡垒。不愿以一种开放的态度接受其他学说,他甚至变得自欺欺人起来,“我就这样封闭于原有知识的狭隘圈子里,没有梭伦那样的福分,可以年事渐长而学习不辍[1]”如果不那么苛刻,其实这样倔强而又不失可爱的坚持并非卢梭的错误,也正是这种感性才成就了一个非凡的卢梭。但是不得不说,卢梭对“认识你自己”这道命题,并未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人类对自身的探索就如同在迷宫绕行,我们用上半生寻找入口,用下半生寻找出口。有些人一辈子没有找到入口,始终徘徊于这座迷城之外,但卢梭找到了。可惜的是他最终也没能走出这座围城。

3.2. 矛盾的人世观

这种矛盾还表现在卢梭对世界和人的矛盾态度上。他赞美人性本善以及顺从自然、享受人生的欢乐。尽管深陷攻讦,却仍旧坚称自己是爱人类的,全然学不会憎恨。他有时极力描写人性淳朴之美好,有时却又恣意地贬斥人性之丑恶:“他们活跃、好动、野心勃勃。他们讨厌在别人身上看见自由,自己也不需要什么自由,只要能为所欲为,或者说凌驾于别人的意愿之上,他们一生都会强求自己做他们自己都反感的事,并为了发号施令而用尽一切下贱的手段[1]”、“他们那奸诈的抚慰,夸张可笑的恭维或者居心叵测的谄媚,使我成为他们手中的玩偶……透过他们拙劣的伪装,我看到他们内心充满仇恨[1]”。不单是对人性,卢梭对幸福的感受也相当矛盾。《孤独漫步者的遐想》中,表示幸福欢快的词汇频频从卢梭弊端淌出,单是plaisir(欢乐,愉快)一词就出现了84次,但同时卢梭又写到“幸福是一种尘世里的人似乎享受不到的永久状态[1]”、“表面上我很幸福,但仔细想想,其实没有一份感情经得起推敲,没有一种感情真的让我得到满足。无论对别人还是对我自己,我从来没有完全满意过。社交的喧嚣使我头昏脑胀,孤独寂寞让我烦恼,我不停地需要变换环境,可是无论到哪儿,我都感到不自在[1]”。罗曼 罗兰曾说,柔和的态度对于一颗被轻蔑的心,的确是很大的安慰。卢梭想要以柔和的态度去宽和世界,但被轻蔑的打击却让他变成了一只刺猬,时而在无人的角落孤独窝藏,时而压抑着满腹的愤懑牢骚一触即发。这种乐观和悲观的交替于是也成为了卢梭不得心灵之自由的枷锁。

3.3. 矛盾的出走心态

为了避开敌人的攻击,晚年的卢梭不断地迁徙。隐居的生活似乎给他带来了安逸和平静,但矛盾的是,他为孤独出走,却依旧消不去内心的焦躁。他以为“世间的一切对我来说都已经结束。再也不能对我施恩,也不能对我迫害了。我在这世上无所期待,也无所畏惧;如今我这个可怜不幸的凡夫俗子竟然在苦难的深渊得带了安宁。居然像上帝那样超然物外[1]”。但在梅尼蒙丹被狗撞倒的事故发生后,他却被挥之不去的揣测和疑惧折磨得惶惶不可终日:“……还有那么多模棱两可、吞吞吐吐的话,别人跟我谈及时带着一副可笑的神秘表情,所有这些谜团使我不安起来[1]”。“我千百次猜测、担心、忧愁,推

断身边发生的所有事情。那不像一个万念俱灰的人的冷静态度,而更像高烧引起的狂热[1]”、“我满心伤悲,精神因苦恼而萎靡,想象力受到惊吓,头脑也被困扰我的种种可怕的谜团搅乱,我的智力渐渐衰退,在惶惑不安的岁月中丧失了活力……[1]”。

多少次,在这种近似神经质的疑虑和动摇中,卢梭都走到了绝望的边缘。他一方面无法挽回被搅扰的安宁,一方面又不断地安慰自己,“轻微的不安触动不了我的心,就像一根羽毛飘落在河中,改变不了水流的方向……[1]”。确实,这些打击并没有阻挡他自由的灵魂,可每一次现实或臆想的交锋中,外界的轻微举动都会被他悲观的神经无限放大,使他原本就不堪重负的精神雪上加霜。这些羽毛固不可改变水流的方向,但却一次次在卢梭悲凉的心湖中激起绵延扩大的涟漪……

晚年的卢梭寄情山水,一度将植物学当做他唯一的工作。他翻山越岭,深入幽谷丛林,图的就是尽量忘却人类。“我从这样的幻想中尝到了一种莫大的甜蜜……我可呵呵地到荒野寻找新的植物,这种快乐盖过了摆脱那些迫害我的人所带来的快乐;来到杳无人迹的地方,我更加纵情地呼吸,仿佛是到了不再受他们仇恨折磨的避难所[1]”。可是在这样的隐居中卢梭果真就放下了社会对他的牵绊吗?他果真达到了如他表现出的那般平静祥和了吗?在漫步之七中,卢梭来到罗贝拉山庄附近采集标本,自以为找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隐秘处。但当他在这罕有人迹的峡谷中偶然发现了一座织袜厂时,内心复杂的骚动瞬间代替了艰难维持的平静。“真是难以形容,我最初的反应是返回人世的高兴,刚才我还以为自己是孤身一人呢……”看吧,卢梭无论怎样逃遁,都逃不出自己对“社会性”的依赖。尽管那被他厌斥的社会加诸了他种种的不公,尽管他以为自己在自然母亲的怀抱中找到了安慰,但他始终无法扯断自己与尘世的纽带。他还有不舍,无论逃到天涯海角,无论怎样嘴硬,他的内心都还是跳跃着一丝重返社会的希望。这样不彻底的绝望和不现实的希望共存于卢梭的体内,怎能不把他引入自由的困境呢?

4. 卢梭的解脱法

卢梭自以为承受了整个时代的误解,那么在汹涌而来的非议中,卢梭是如何寻求解脱的呢?笔者认为卢梭的解脱法主要有以下四点。

第一,寄情山水。《孤独漫步者的遐想》不仅是卢梭晚年的心灵独白,还是一部讴歌大自然的名著。在卢梭之前,历代法国人——特别是古典主义作家——之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对自然没有兴趣。是卢梭首先将湖光山色、乡村旷野引入了文学的殿堂。离开物欲横流的社会,卢梭走进田间、树林,徜徉于山水,以涤荡心中一切的杂念。“草地、河流、树林、孤寂、安宁……让我忘记了人们对我的迫害,忘记了他们对我的仇恨、蔑视、侮辱……使我在凡人从未遭遇过的最悲惨的命运中经常感到幸福[1]”晚年的卢梭将植物学发展成为了一种嗜好,逃亡隐居的日子里他甚至着手编写了《圣皮埃尔岛植物志》。他想写尽岛上所有的植物,好打发自己的余生。投身植物学让卢梭获得了愉快的消遣,他甚至认为“这是个很明智的举动,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高尚的美德:这是一种不让我心中萌发任何报复或仇恨念头的办法……这也是我以自己的方式来报复迫害我的人:我不理睬他们,自得其乐,其实就是对他们最严厉的惩罚[1]”。

第二,弃绝肉体,崇尚精神。卢梭的心灵在苦难的熔炼中获得了净化,他想要铲除自己一切的情感,只全身心地投入到与自己灵魂亲切温馨的交谈之中。因为“只有灵魂是唯一别人无法从我身上夺走的东西了。”他渴求了断一切世俗的患得患失,只把余生用于促进自己的精神生活。“对我来说,我的肉体只是一种累赘,一种障碍,我将尽可能早日摆脱它[1]”。他反对世人把什么都与现实利益联系起来,“一切牵扯到我躯体需要的东西都使我悲哀,都使我精神堕落,只有在把肉体的利益完全抛弃之后,我才能寻到真正的精神乐趣[1]”。

第三,寄希望于后世或者是上帝。尽管受伤,但卢梭对世人心存的一丝希望还是时而唤起他的千思万绪。当一次又一次的悲恸终于使他看到今生今世他的命运已经万劫不复的时候,他只能寄希望于后世

了:“我希望以后会有比较优秀的一代人,通过仔细考察这一代人对我的评价以及他们对我的所做作为,会轻易地识破这一代领军人物玩弄的阴谋诡计,还能够以我的本来面目来看我[1]”。卢梭相信自己的不幸并非偶然,他以为所有那些掌握国家大权的人,那些错误指导公众舆论的人,那些身居高位的人,统统都沆瀣一气地促了成共同的阴谋。敌人们如此惊人的合作让他不得不相信这种合作的彻底成功是“早就卸载神谕上面了[1]”。这样的想法不仅没有使卢梭觉得残忍和心碎,反而给他带来了安慰,也帮助了他顺应天命。他认为“上帝是公正的;他要我受苦受难,他知道我是清白的。这就是我信念的源头;我的心灵、我的理智向我呐喊,说我的信念绝不会欺骗我。就让那些人、让命运去折腾吧,要学会毫无怨言地承受;所有一切终将回归到正轨,我的那一天也迟早会到来[1]”。

第四,一定程度上讲,晚年的卢梭选择了对命运的臣服以麻痹自己,换取内心的解脱。早在年轻的时候,他就把四十之年当做一个界限,“在此以前可以有各种抱负,力求闻达;我抱定主意,一旦到了这个岁,无论在什么状况里,都不再为摆脱现状而苦苦挣扎。我将顺其自然地度过余生,再也不为未来操心[1]”。果然,困境中的卢梭开始反省的时候就深深地感到,“我曾经想方设法解释我遭遇的一切,我的理智告诉我这些解释都是荒唐的。我因此明白了:我既然我从了解、也无法解释这一切的原因、手段、方式,那么它们对我也就没有任何意义;我应当把我命运的所有细节看成是纯粹命中注定的举动,根本不必去揣测什么方向、意图、道德动机之类的东西,我只要服从就行了,因为思考和反抗都无济于事;我在这世上唯一该做的就是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完全被动的人,绝不该把仅剩的那点用来承受命运的勇气去徒劳地反抗命运[1]”。卢梭终究没有成为那种为了自由和幸福不惜粉身碎骨的斗士,他更像是一颗沙粒,在苦涩的浸泡和波浪的侵蚀中,完成了病蚌成珠的蜕变。

5. 结语

莫拉斯认为,浪漫主义的要义是依照一己的世界观来看待世界,看出世界有太对的缺陷而希求依照自我的形象来重塑世界。卢梭之困的全部根源,就在他绵延四溢的感性将他整个地湮灭,并最终成为他束缚自我的牢笼。这种感性使得人类自身的诸多矛盾在他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于是难怪卢梭的痛苦,似乎总要比常人的痛苦要剧烈深沉得多。

习惯了浪漫演绎的卢梭完全不习惯按照谨慎的法则去思考,“这种法则对我而言是如此陌生,我感到自己根本不想得到它。如果拿它作为我的向导,简直就像驾着一叶既没有舵也没有罗盘的小舟,在风雨交加的大海上,寻找一座几乎无法接近的灯塔,而这灯塔又不会把我领向任何港湾[1]”。

卢梭的智慧就在于他尽管备受折磨但起码能够认识自己的问题所在。在漫步之八中他就曾反思过,“我是一个无论如何摆脱不了自己感官制约的人,从来不懂得如何抵抗感官印象的作用[1]”、“我一生中唯一的痛苦来自感官对我心灵的这种影响……然而我很少能避开某些感觉得到的伤害,在我最意想不到的时候,哪怕瞥见一个手势、一道阴森的目光,或者听见一句恶毒的话,碰到一个心怀敌意的人,都足以使我惊慌失措……[1]”。

卢梭的失败并不仅仅来源于他个性的缺陷,也许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一个折射和暗喻。它透露着人类自身暧昧模糊的存在,透露着人纠结于其中而不可摆脱的困境。真理,将无可挽回的处在五光十色之中,处在艰难的悖论之中,无从救赎。卢梭的存在本身,显示了人类固有的伦理困境。那是一个模糊而无法解释的世界,不具备善与恶、黑与白,虚幻与现实,希望与绝望的清晰界限。在卢梭那里,任何的评判都因感性的蒙蔽而失去了固有的确定性。他的存在显示出,我们在庸碌而琐屑的日常生活里,一直想要自我麻醉、自我宽恕,原来不过是一场多么肤浅的自欺欺人,多么虚伪华丽的表演。一个人的成长和全人类的成长一样,要付出伦理的自我审视的代价,其结果绝不会轻松。卢梭可能来不及明白,他自始至终期待追寻的初始纯真,完美无缺的道德救赎,他所阐释与实践的反抗压迫的教义,他苦心孤诣塑

造起来的为真理受难的圣哲形象,包涵了多么残酷的矛盾和自我讽刺。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卢梭, 筱一(2007)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Les rêveries du promeneur solitaire.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

[2]方卿·爱弥儿(2008) 北京出版社, 北京.

从社会契约论看始于自由终于专制的卢梭

从社会契约论看始于自由终于专制的卢梭卢梭作为自然法学派的扛鼎大家,没有人能够否定他的成就,但也源于他的理论,卢梭可谓是自然法学派中最具争议的人物。赞美者称其为专制主义敲响了最后的丧钟,批判者说他是法西斯的始作俑者。本文作为一篇期末论文,受字数和笔者水平的限制(最主要)只能怀着惴惴的心情从卢梭的传世名著《社会契约论》浅谈一下卢梭的思想如何从自由嬗变到专制。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加是奴隶。”这句时常被人引用的名言是第一卷开宗名义所提出的问题,而整本《社会契约论》可以说都是为了解释这句话。 为此他提出了本书的核心观点公意学说。卢梭追溯了现实社会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他认为人类在原始状态下是天然平等的,广袤无垠的森林给他们提供了足够的活动空间,人们的欲求极少,他们不需要依靠别人来生活,他们饿了吃野果,渴了饮溪水,困了就地而卧,连野兽都和他们没有敌意,和平共处。人们在这种状态中不必处心积虑地讨好他人,更没有必要靠奴役他人来实现自己不劳而获的目的,因为那是很不划算的做法:“有没有这样一个人,因为他力量不但比我大,而且还相当腐化、懒惰、凶恶,竟至强迫我替他觅取食物,而他自己却无所事事呢?那么,这个人就必须下定决心时时刻刻注意着我,在他要睡觉的时候,还得十分小心地把我捆绑起来,免得我会逃掉,或者把他杀死,也就是说,他必须甘愿给自己增加一种负担,而这种

负担远比他自己想避免的和他所加给我的大得多。”但是私有制的出现使得这一切都被破坏了,为了私利人类开始表里不一,开始了争斗,开始了奴役状态。所以有了生而自由但又无往不在枷锁中。毫无疑问人们对于这种奴役已经毫无知觉,统治者为了统治必须建立契约,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依照卢梭的观点,这种契约不是依靠强力而完成的,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一种协商的结果。他认为这种结合的形式是用共同的力量保证生命和财产,服从契约就是服从自己的意愿,这是人们组建契约的本意,因为这里人们没有失去他最本质的东西——自由,虽然自由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但是人们仍然像以往那样自由。只要这个契约是符合公意的,人们所得就大于所失,因为人们失去的是“天然的自由以及对于他所企图的和所能得到的一切东西的那种无限的权利”,获得的却是“社会的自由以及对于他所享有的一切东西的所有权”,此外还有道德的自由,这使“人类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 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公意理论有着自己的致命缺陷,首先就是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公意和众意的界限尽管可能自己已经尽力的区分了,但无疑在很多人看来中区分是不严密的,不清晰的,也是有着内在的矛盾的。在卢梭看来,公意就是人类自由意志的升华,首先它不是众意,众意只是个别意志的总和,是“1+1=2”的简单累加,而公意却是个别意志相加后多出来的一部分,是“1+1›2”的结构形式,“除掉这些个别意志间正负相抵消的部分而外,则剩下的总和仍然是公意。”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就是构功能大于元功能之和,产生的一种系统优化力量;按照涂尔干主义的解释,它是一种“看不见的

对卢梭教育思想的评价

对卢梭教育思想的评价 让·雅克·卢梭,是法国18世纪最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他一生动荡不安,四处流浪。在流浪生活中,通过自学获得渊博的知识。长期艰难的流浪生活,对卢梭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看到人民所遭受的痛苦与不幸,对此深表同情,又亲身感受到社会不平等所带来的屈辱,因此对巴黎上层社会生活的豪华奢侈与虚伪无耻,表示了极大的轻蔑与愤恨。 卢梭发表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等著作。他的这些著作极力抨击了社会不平等现象,并寻求克服不平等的办法。在其诸多论著中,尤以提出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的《爱弥尔》振聋发聩。《爱弥尔》一书,表达了他对教育的独特、深刻的领悟,既是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的经典之作,它引导了西方教育的现代发展方向,又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开浪漫主义写作风格的先河。 他是西方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他的自然教育论及其思想完成了教育中儿童观的革命,使教育发展方向发生了根本的转变。重提卢梭的教育思想,是因为其中涉及到的一些观点、主张对我们当今教育理论和倡导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的改革实践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一、教育思想内容 1.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归于自然”。“归于自然”,不仅是卢梭政治哲学思想的基础,也是他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帝创造万物,都使为善;而人滥于施为,便成为丑恶的了。”?仲”所以,要想造就理想的人,就要推行自然主义的教育。他认为,教育是一门艺术,必须协调自然、人为和事物这三种教育的关系,使事物教育和人为教育适应于自然教育,即使一个人的教育适应他这个人的天性,而不要去适应他本身以外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真正目标——归于自然,成为自然人。 卢梭认为,人在自然状态下,既不是帝王贵族,也不是亿万富翁,所有的人生来都是赤条条的一无所有,都要遭遇人生的苦难、忧虑、疾病、匮乏以及各种各样的痛苦,最后注定都要死亡。做人的意义正在于适应这种种境遇。所以,真正的教育就是教他按他的本性生活。2.教育目标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体现在培养目标上,便要求教育培养自然人。卢梭反对封建教育所培养的王孙公子和显宦达官,他所理想的自然人是身心调和发达的人,不同于公民。这种自然人身体强壮、心智发达、良心畅旺、能力胜强;能适应各种客观情况发展变化的需要;不固

浅析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

浅析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 摘要:人民主权是西方近代政治思想的一个核心内容,卢梭是人民主权思想的集大成者,在其《社会契约论》一书中他从公意出发系统地论述了人民主权的思想,虽然在理论上有不可忽视的缺陷,但在倡导民主政治的道路上是重要的里程碑,为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如今,卢梭主权在民的思想己成为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光辉的篇章,其政治理念仍然影响着现代社会的各种政治制度。 关键词:卢梭、公意、人民主权、局限性 人民主权,也即“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西方近代政治学说的一个核心内容。让雅克·卢梭是人民主权理论的集大成者,将人民主权学说推向了顶峰,他从社会契约论出发,对主权理论做了全新的阐述。 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是社会契约论的根本观点,也是社会契约论的精神所在,人民主权的思想倡导自由和平等,激烈地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的腐朽思想。“要寻找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得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其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在订立社会契约时,把自身的一切权利全部都转让给整个集体,同时又从这个集体“获得自己本身所渡让给他的同样的权利,所以人们就得到了自己所丧失的一切东西的等价物以及更大的力量来保全自己的所有。社会公约即是“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正是基于这种社会公约,卢梭提出了人民主权的思想。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虽然受阶级与时代的局限,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民主,但是这种思想对于人民民主意识的觉醒,反对封建专制集权统治来说有很大的积极意义,人民主权思想更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去追求自由和平等 一、卢梭人民主权思想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 18世纪的欧洲是资本主义蓬勃兴起的时期,同时也是封建专制统治逐渐土崩瓦解的时期。这一时期,社会矛盾尖锐和激烈化,价值观念冲突严重,启蒙运动在法国的掀起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开启了辉煌的新时代。让·雅克·卢梭作为18世纪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法国大革命思想先驱者。卢梭出身寒微,生活困苦,境遇悲惨,属于当时法国的第三阶层,贫寒困苦、饱受压迫、 居无定所的生活使他体验了社会的不公,辗转于社会最底层让他了解到穷人的悲哀,这些经历让他对于封建制度重压下的民众疾苦感同身受,他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痛恨封建专制集权,这些使他成为启蒙运动中的思想激进派,他代表当时的小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对封建专制集权进行了激烈、彻底地批判,所以说他的民主思想在当时具有彻底的革命精神。其《社会契约论》中人民主权的思想是法国大革命的直接指导思想,并且影响波及世界范围内的很多国家。 卢梭提出要订立社会契约就必须进行个人权利的全部让渡,由此形成公共意志,而主权则是公意的体现,因此,主权属于人民。卢梭人民主权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公意,公意是全体人民的公共意志,体现人民共同的利益。从公意出发,他提出了人民主权的思想,主权是公意的

卢梭的生平及其思想

卢梭的生平及其思想 郭晓蓉 (内蒙古大学,01004025,哲学学院2010级) 关键字:社会契约论;自由民主;人民主权;自然状态 主要内容:卢梭是启蒙思想的代表之一,他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他的政治主张和思想也对后人以及世界各地的哲学思想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的文学作品更是为许多人所喜爱,被广为流传。德国哲学家康德(Kant)因读他的作品而为之神往,说卢梭“使我双目重光”所提出的“自由是人类的特性”的原则也是受到卢梭的启示。可见,卢梭在历史上的作用或者是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卢梭可以说能够超过德国所有的天才,连著名的莱辛(Lesing)、赫德(Herder)、歌德(Goethe)和席勒(Schiller)都是他的崇拜者。他是法国的大思想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先驱,是启蒙运动的卓越的代表之一。卢梭的一生耐人寻味,要了解他,我们还要从头说起。 一、卢梭的生平 在那黑暗的中世纪之末、近代社会肇始不久的时代里,卢梭敢于在政治社会制度方面、自由平等权利方面超越同时代的众多思想家,历经来自包括朋友在内的多方的诽谤,官方的焚书与追捕,民众的骚扰(他曾遭到石头甚至手枪的威胁),终使他晚年处于阴影之中,以致精神的错乱,这一切都与他生存的环境与经历有关。 卢梭在1712年6月28号出生在“日内瓦共和帮”。他是一个被迫从法国逃离的新基督教的后裔。他的父亲是一个制表匠,很仁慈,但脾气暴躁,他是个冒险者和游荡者的结合体,而且酷爱读书。 卢梭的母亲在他生下来便难产而死。所以在卢梭的一生中他受他的父亲的影响巨大。因此,他常常和他的父亲一起读书,甚至到深夜。他阅读极其广泛,从古希腊的今典著作到启蒙论著,从文学历史到自然科学读物他都有涉及。 卢梭热爱日内瓦,也热爱法国,他的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法国度过的。在卢梭10岁的时候,他从被收养的人的家中出走,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华伦夫人,并在她家他得到了良好的教育,两人分手后,在1742年,卢梭来到巴黎和百科全书派还有休谟有来往。在巴黎,他写了《社会契约论》、《爱弥儿》等著作。1749年,在狄容学院悬赏作品中,他因为《论科学和艺术》获得了一等奖,使他一举成名,自信心大大的提高。1764年巴黎法院查禁《爱弥儿》一书,并下令逮捕作者。卢梭流亡到了英国。休谟虽然极力想要帮助他但他却猜忌休谟要害他,两人关系破裂。 后来,卢梭不得不回到法国,最终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 卢梭是个感情极其丰富而不免多疑的人。他一辈子都是在流浪之中。他寄人篱下的时候也并没有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格,他的自信、幻想、多愁善感也许就是他成功的源泉。 二、卢梭的主要思想和主张

卢梭

试评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 (此文是作者参加清华远程教育研究班课程毕业论文之一) [内容提要]:卢梭是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代表作是著名的《爱弥儿》。他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中世纪宗教教育和封建教育对儿童个性的压抑,主张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实施自然教育。以卢梭为代表的自然教育理论在批批判传统封建教育制度弊端的基础上,强调教育“顺应自然”的原则,提倡培养自然,因而在教育思想上被称为“哥白尼式的革命”并为后人革新教育提供了指导思想。卢梭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影响至深,从卢梭开始,教育理论开始进入重视研究儿童的新时期。 [关键词]:卢梭《爱弥儿》自然天性教育 让·雅克·卢梭(Jean Jacques Roussoau,1712~1778 )处于近代社会转折点上,是法国十八世纪最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他一生动荡不安,颠沛流离,没有受过系统的学校教育,通过长期勤奋的自学获得了渊博的学识,写作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著作,如《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社会契约论》等。这些作品对近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诸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批判和改革,推进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在其诸多论著中,尤以构思二十年、撰写三十年,融哲学、教育和文学于一体,提出自然教育理论,塑未来社会新人的《爱弥尔》振聋发聩。这是极富内在意蕴,具有历史和现实价值、颤栗中世纪社会的一本书①。 一、自然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 18世纪的法国是欧洲最主要的封建专制国家,由于封建王朝的专横统治、政府官员的贪婪腐败、教会势力无孔不入,封建生产关系的严重束缚,再加上壁垒森严的等级制度,使得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极大阻碍,因此,推翻封建专制制度,砸碎宗教思想对人的禁锢、取消森严的等级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政权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18世纪中叶,在法国兴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思想启蒙教育运动,奏响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奏曲。在这一运动中,以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犾德罗和爱尔维修等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揭露并抨击了封建制度和教会统治的黑暗,提倡以理性的思想取代迷信盲从,以编纂百科全书为武器,宣扬新知识、新思想,探索建立资本主义社会思想、方法和途径,这种思想启蒙运动为自然教育思想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而卢梭的《爱弥儿》的问世,标志着自然教育思想的最终形成。 二、“自然教育思想” 之思想——“ 归于自然” 卢梭崇尚“归于自然”的思想,其理论依据源于他的天性哲学。它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它的主要理论: (一)教育要顺应自然 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他在《爱弥儿》开卷即写道,“出自造物主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你就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引②。” 在卢梭看来,人所受的教育,来源不外三种,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之于事物”。他认为顺应自然的教育必然也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最重要的自然权利就是自由。卢梭声称:“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这就是我的第一基本原理。只要把这个原理应用于儿童,就可源源得出各种教育原理。”因此,他要求要尊重儿童的自由,让儿童享有充分自由活动的可能和条件,并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自然的、自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儿童的身心发育水平和个别差异。 (二)教育要培养“自然人”

卢梭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

卢梭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 卢梭是18世纪法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与其的行为、性格, 尤其与他的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生性爱好自然,行为不拘,一生只受过2年正规教育。但他善于学习, 与一些社会名流交往, 深受影响, 形成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他认为, 所有社会的压迫和腐败, 都是由于文明进化; 科学徒示人以技巧, 而艺术则只召人以浮华,剥夺人类心灵的自由和本性的发展,因此科学和艺术的进步不但不能给人类带来愉快, 却足以使道德堕落。他还认为, 人类不平等的根源实在于文明的进步。他指出, 在原始社会,人类不平等的程度极小,而在所谓文明发生之后,不平等的程度加深了,尤其在私有制产生之后, 为了保护私有制, 人们定出法律和道德规范, 名义上是人类行为的共同准则, 实际上则强者压服弱者的工具。因此, 要减轻人类的不平等,只有回归自然,服从自然的法则,脱离社会的约束。他教育遵循自然的著名思想, 就是其社会政治和哲学观点的具体体现。 卢梭主要政治著作是《民约论》,主要的教育思想著作是《爱弥尔》, 而《忏悔录》则是其自己的传记体小说。因此, 从《爱弥尔》中, 我们可以看到卢梭闪闪发光的教育思想。其中, 也蕴涵着他在学前教育课程方面的真知灼见。 1.教育思想 卢梭主张儿童的教育应顺应自然, 以儿童为本位。他在《爱弥尔》中开宗明义地说, “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边坏了。”他认为,人性本善,教育应顺应儿童的内在欲望而行动, 不必加以干涉。一旦受了社会认为的干涉,儿童极易产生不自由、不平等, 甚至产生罪恶。所以他极力主张, 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 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返自然, 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接受人类的影响。换言之, 教育要发展儿童天生的禀赋,应使儿童有自然的生活,

卢梭的教育教学思想

卢梭的教育教学思想

————————————————————————————————作者:————————————————————————————————日期:

卢梭的教育思想 卢梭(1712-1778)是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爱弥尔》是其最有影响的一部教育代表作品。 1、论人的天性 卢梭是坚定的“性善论”者。他认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在他看来,儿童之所以乖张任性,不是自然造成的,而是由于教育的不良导致的。 卢梭的天性哲学体现在教育上,便要求教育脱离社会文化的监牢而使人性得到发展。教育的任务应该使儿童“归于自然”,弃恶扬善,恢复其天性。也就是说,教育要“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人要成为“天性所造成的人,而不是人所造成的人”。 2、自然教育理论及其影响 卢梭指出:“教育有三个来源:或来自自然,或来自人,或来自事物。人的器官和能力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学习利用这种器官和能力发展是人的教育,从周围事物经验中获得的是事物的教育。”如果在一个人身上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互相冲突的话,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如果这三方面的教育是一致的,他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卢梭还进一步指出,“教育的这三种要素,其中自然教育完全非人力所能控制,事物的教育我们对他也只具有一部分的势力;只有人的教育是我们所能够支配的。”因此,应该以自然的教育为中心,使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服从于自然的教育,使这三方面教育相配合并趋于自然的目标,才能使儿童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卢梭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自然人并不是回复到原始社会的退化之人,而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即身体强壮、心智发达、能力强盛的“新人”。 卢梭猛烈地抨击封建教育。他指出,封建教育不顾儿童天性发展、抹杀儿童天性与成人的区别,以至不根据儿童特点施教,硬将对成人适用的教育强加于儿童,使儿童成为教育的牺牲品。因此,他把儿童的发展和教育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主张根据每个阶段儿童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进行教育。 (1)婴孩期(出生—2岁)。这一时期教育以身体的养护和锻炼为主。通过合理的饮食、衣着、睡眠和游戏,养成健康的体魄,为儿童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础。 (2)儿童期(2岁—12岁)。这一时期是“理性的睡眠时期”,以感觉教育为主要教育内容。另外,仍应继续培养受教育者的健康身体。他认为,“真正的老师是经验和感觉。”主张通过各种活动,发展儿童的触觉、听觉、视觉等。反对这一时期让孩子读书。在他看来,读书是孩子们在儿童时期遇到的灾难。他假想的受教育对象—爱弥尔长到12岁还不知道什么叫书。

浅析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学科代码:030404 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浅析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系别:教育历政系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年级:2010 级 学号:102006010105 学生姓名:张洪 指导教师:杨芳(教授)

完成时间: 201 年月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题为《浅析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老师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注释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设计)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与本研究成果相关的所有人所做出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设计)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生签名: 年月日 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许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规定,即: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毕业论文(设计)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毕业论文(设计)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许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可以将毕业论文(设计)《浅析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论文(设计)。 学生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浅析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摘要:自古以来,人性论一向是中外哲学家们探讨和争论的话题,无论是性善论者抑或是性恶论者,他们都从自己的立场对人性论作出了表达和研究。十八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卢梭也对人性论作了深刻研究,且取得了巨大成就。作为西方教育史上人性论和教育理论的代表,卢梭关于自然、自然人及自然教育的论述,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其自然规律,教育应当顺应儿童的天性,遵循和尊重这些规律而不能与其对抗。本文主要从卢梭的自然主义人性论思想和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等方面入手,对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生背景及其思想内涵进行分析论述,并对其积极意义和局限性分别进行评述。 关键词:卢梭;自然主义;教育;人性观

论卢梭的自由或平等

论卢梭的自由观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思政二班刘自鹏222009********* 摘要:卢梭一生中主要探讨的问题是自由。他认为自由是人的天赋权利,但是现实社会中人却受奴役而不能享有自由,人只有深刻的认识到了自由的本质,才能成为自由的主人,同时人要成为国家主人,获得社会平等地位,也要认清什么事自由,不仅仅是自然自由,认清社会自由就意味着社会解放;人成为自己的主人,获得道德自由,实现人自身的解放。 关键字:启蒙运动自由观卢梭 18世纪的法国,还处于封建时期,但是资本主义工商业有着一定的发展,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涌现出了一批解放人类思想的著作和启蒙思想家。当时的法国是一个封建等级十分森严的国家,天主教是其主要的宗教。然而在这个处于封建后期的国家,正在酝酿着一场思想风暴,正将人们的思想从牢笼中解放出来,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英国的霍布斯和洛克,法国的伏尔泰和卢梭等一些出色的思想家,他们的理论抨击了落后的封建制度,轰轰烈烈的掀起了一场思想大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制度的根基,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发言人,从此欧洲开始了一场启蒙运动,形成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 在这场启蒙运动中,卢梭的自由观影响较为深远,其再继承了孟德斯鸠的某些观点,又有了一些创新。孟德斯鸠和卢梭同为法国18 世纪启蒙运动的卓越的思想家, 资产阶级的主要代表。两人都关心自由, 并为实现自由提出了相应的制度性的主张。但二人自由观并不不同。 孟德斯鸠的自由观主要体现在政体方面,孟德斯鸠认为, 在政制中发现政治自由并非十分困难, 因此, 从他关于政制的分析中, 我们将看到自由是怎样产生的。他把政体分成三种类型: 共和政体、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其中, 共和政体性质是人民全体或某些家族握有最高权力; 君主政体是君主握有最高权力, 但他依据既成的法律行使这一权力; 专制政体是个人依据他的意志和反复无常的爱好治国。。孟德斯鸠坚决反对专制政体, 他认为, 君主政体相对于专制政体来说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国家比较长久, 政制比较巩固, 进行统治的人们, 比较安全。 孟德斯鸠认为, 古代民主政治缺乏个人观念, 近代民主政治强化个人观念。对孟德斯鸠来说,古代民主政治与近代君主政治之间的对比, 既是不同政体之间的对比, 又是不同价值 目标的对比, 他试图通过这种对比来向人们表明, 平等让位于自由, 自由取代平等而成为近代民主政治的价值目标, 是近代民主政治发展的逻辑使然。① 自由也是卢梭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孟德斯鸠研究进路不同的是, 卢梭以自然自由和平等为其逻辑起点; 并且与孟德斯鸠强调政治自由不同的是, 卢梭在平等问题上的建树更为突出。卢梭认为, 自由与平等是一切立法体系两大主要目标, 而平等是自由的前提。对照一下《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和《社会契约论》这两本书中关于自由的见解, 可以看到卢梭在该问题上的思想发展过程: 从赞美野蛮人的“自然的自由”, 向经历了社会不自由之后的更高的“社会的自由”的转化。这个否定之否定过程可以简单地归结为如下三段式: 自然的自由———普遍的奴役和不自由———社会的自由(和道德的自由)。自由演进的三段式是与平等演进的三段式(即自然状态的平等———社会不平等———社会平等)相对应的, 真正的社会自由只有在社会平等的前提下才能实现。⑵正因为平等是自由的前提,卢梭把很大的精力投入到对平等理论的研究中。罗素指出: “自由是卢梭思想的名义目标, 但实际上他所重视的、他甚至牺牲自由以力求的是平等。”⑶ 卢梭也特别注意用法律来帮助实现自由。他认为, 人类由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后, 丧失的只是他的自然的自由, 而获得的乃是社会的自由、道德的自由等。“唯有道德的自由才使人类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 因为仅只有嗜欲的冲动便是奴隶状态, 而唯有 服从人们自己为自己所规定的法律, 才是自由。”⑷

卢梭的教育思想

卢梭的教育思想 法国教育家卢梭(1712-1778)是自然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1755)、《社会契约论》(1762)、《爱弥儿》(1762)等。 (一)教育要顺应自然 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他在《爱弥儿》开卷即写道,"出自造物主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你就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引。"因此,卢梭反对那种不顾儿童的特点,干涉并限制儿童自由发展,违背儿童天性的传统的古典教育,提出了教育要顺应自然的思想。 在卢梭看来,人所受的教育,来源不外3种,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之于事物"。他说,"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这三方面的教育是相互联系的。如果在一个人身上这3种不同的教育互相冲突的话,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如果这三方面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趋于同一目的,他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达到他自己的目标,而且生活得很有意义。卢梭还进一步分析:"在这3种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决定的;事物的教育中人在有些方面能够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地加以控制的。"因此,应该以自然的教育为中心,使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服从于自然的教育,使这三方面教育相配合并趋于自然的目标,才能便儿童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卢梭所说的"自然"是指人的才能和器官,也就是人的天性。因此,"自然教育"就是服从自然的法则,顺应儿童天性发展进程,促进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教育。卢梭强调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在他看来,如果以成人的偏见加以干涉,剥夺儿童应有的权利,结果只会打乱自然的次序,破坏自然的法则,从根本上毁坏儿童。 卢梭认为顺应自然的教育必然也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最重要的自然权利就是自由。卢梭声称:"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这就是我的第一基本原理。只要把这个原理应用于儿童,就可源源得出各种教育原理。"因此,他要求要尊重儿童的自由,让儿童享有充分自由活动的可能和条件,并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自然的、自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儿童的身心发育水平和个别差异。 (二)教育要培养"自然人" 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达、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这种"自然人",从小就被训练尽可能地自食其力,既没有永远求助于人的习惯,也没有向人夸耀的习惯;能够对事物进行观察、判断、独立的思考和分析;从小就以自然为师获得许多经验,而不以人为师;身体和头脑同时都得到锻炼,不仅身体健壮,而且头脑聪明,富有见识。这种"自然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是能够尽到社会职责的社会成员,而不是回到原始社会的没有文化的人,也不是脱离现实的野蛮人。 应该看到,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不受传统(等级、阶段、职业)的束缚,按本性发展;第二,不依附于他人,能够自食其力,具有独立性;第三,具有社会适应性,能够承当社会责任;第四,体脑发达,身心健康,具有独立思考能力。 (三)教育要注意人的年龄特性 从教育要"顺应自然"的原则和教育要培养"自然人"的目的出发,卢梭强调指出,教育应该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特性。根据年龄阶段的分期,卢梭提出,在不同时期所进行的教育是不同的。 1、在婴儿期,主要是进行体育。这一时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儿童身体的健康发育。因为健康的体魄是智慧的基础,是儿童接受自然的教育的条件。卢梭主张应该让婴儿在乡村环境下自然地生长,注意婴儿对于食物的自然选择能力。他反对用襁褓去束缚婴儿,更反对对婴儿娇生惯养,指出要"锻炼他们的体格,便他们能够忍受酷烈的季节、气候和风雨,能够忍受饥渴和疲劳"。 2、在儿童期,主要是进行感觉教育。这一时期儿童的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能力都发展了,他们的感觉能力也发展了,但还不适宜进行抽象的概念和文字知识方面的教育。应该指导儿童锻炼及发展各种感觉器官,

谈卢梭的政治思想及其影响

谈卢梭的政治思想及其影响学习《西方政治思想史》作业 北师大哲学管理系 云南教学点 章俊骏

谈卢梭的政治思想及其影响 关于《西方政治思想史》 北师大哲学管理系云南教学点 章俊骏 主体摘要:卢梭是法国启蒙运动中小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他的政治思想对法国政治思想的影响很大,他的“平等思想”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的 “社会契约论”强调“个人利益不可剥夺,不可转让的同时,也要服 从整体不损害他的利益只会使他自由”,他提出“人民主权学说”,在 法国历史进程中发挥过巨大影响。 关键词:法国,卢梭,政治思想,平等理论,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学说,思想论者的影响 正文: 让·雅克·卢梭(1712年—1778年)是法国启蒙运动中特色鲜明的小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兼著名的文学家,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卢梭的政治思想在法国历史的进程中发挥过巨大的影响。生前他的小说和政治著作已经赢得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全集在晚年多次出版。特别是在法国大革命中,《社会契约论》一版再版,形成了对卢梭空前的政治崇拜。他的精神和思想鼓舞了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派领袖们。罗伯斯庇尔是卢梭政治学说的忠实实行者,马拉是当时少数真正研读并理解卢梭著作的人之一,圣·鞠斯特在1794年7月事变前草拟过一个建立平等的小私有者民主制的计划。同样,卢梭对科学、文化、艺术的全部否定,他对公意绝对正确的信仰,他对人民直接行使主权的主张,在法国大革命的全部进程,尤其是雅各宾专政时期,也暴露出它们可能有的弊病,为后人留下值得长久思考的课题。

一、平等理论 平等思想是卢梭政治思想的核心。卢梭在《社会契约论》的开篇就提出一个振聋发聩的名言:“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①在他看来,要实现个人自由,离不开平等,因为没有平等,“自由便不能存在”。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卢梭提出了人人生而平等,财产占有应该尽可能地平等,以及在法律规定下人人权利平等的原则,为人民主权奠定了一个理论基础。 卢梭相信,人与人之间本来都是平等的,只是人类社会才打破了大自然在它们之间建立的平等;又说,各种等级的人都是一样的,人数最多的等级最值得我们尊敬。从人的天生平等出发,卢梭对封建特权制度作过无所不至的尖刻讥讽。其一,他完全否认国王和贵族的特权地位,公开宣称自己看不起企图在衰败的王权下疯狂挣扎的“这个破落的国王”,并坦白承认自己对贵族的强烈厌恶,包括不喜欢他们的残酷、偏见、卑劣与虚荣心。其二,他辛辣、透彻地批判天主教神学,指责“要信上帝才能得救”这个教条严重地摧残了人的理智,主张不要因为一个人不信上帝而惩罚他。其三,他彻底否定封建的教育制度,认为当时人们的种种智慧都是奴隶的偏见,一切习惯都在奴役、折磨和遏制人们;主张教育要诉诸人的天性,要培养青年人爱人民的习惯。其四,卢梭抨击文明的价值,认为科学、文学与艺术用花冠点缀了专制统治的锁链,使人们身处奴役而不自知。 卢梭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充满了叛逆和革命精神。他尖锐地指出,危机和革命的时代已经来临,旧秩序不可避免地要被革命所推翻。卢梭的激进思想,集中地代表了第三等级中广大小资产阶级劳动者的革命情绪。他的有些想法后来直接变成了法国大革命中的民众实践和法律条文。 力图挖掘造成种种恶果的原因,探寻社会政治不平等产生的根源,是卢梭平等思想中最为深刻的步伐。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里,卢梭首先指出,在自然的状态下存在着一种不可毁灭的真实的平等,人们即便有体质上的自然的不平等,其影响也几乎等于零。由于人类有一种自我完善化的能力,他们学会使用工具和火,发明了农业和冶金业。特别是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财产上的不平等,接着产生了统治和奴役,人们之间便处在暴力和掠夺的最可怕的战争状态。富人通过欺骗穷人的契约,组成了社会,产生了法律,但是一切国家的法律的普遍精神,是袒护强者,欺凌弱者,袒护富人,欺凌穷人。社会把保障私有财产和

谈卢梭的教育思想

浅谈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 心理学院傅樊 学号2009213717 著名教育家卢梭在他的著作《爱弥儿》中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的观点。在这本书中,他主张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天性,反对压抑个性。 总的来说,在《爱弥儿》中,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方法。首先,对于婴儿期,他主张婴儿应该由父母教养,要进行体育锻炼,卢梭反对溺爱儿童。在幼儿期的儿童,卢梭主张进行感官教育。另外,他还提出了智育教育。他认为,教育应该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而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对于十五岁以后的青少年,他主张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此外,他主张对成年后的男女青年进行爱情方面的教育。虽然,从现代教育的观点来看,他将体育,智育,德育分为几睂阶段来教育显得不科学,但是他的观点在教育史上是一个重大的进步。 卢梭认为,凡是出于造物主手中的东西都是好的。这点反应了他的性善观。换句话说,他认为,人是一个善良的自然状态,天生如此。一个人出生后,如果不顺应自然和天性,他便会在社会中慢慢变得与自己的天性渐行渐远。 从卢梭的自然教育观出发,我想谈谈,他阐述的关于教育的两个方面。 首先是德育方面。他认为人天性是善良的。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纯净的,没有杂质,我们拥有那个人类起始就有的美好的品质,善良,快乐,乐观,自由。我们爱自己,爱亲人,爱朋友,爱身边的人以及陌生人。我们内心的那种善良让我们总是快乐地向善。没有猜忌,冲突,贪婪,暴力等等。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一份美好,我们总会倾向于让这个世界更和谐更美妙。所以卢梭主张,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上,建议去乡村,也就是安宁,祥和,淳朴的地方。这样,一个孩子在年少时更多的接触便是大自然,而不是尘世的虚浮,这种大自然的陶冶也会对他的将来产生好的影响。 卢梭强调一个自然状态下的人的是没有“你我”之分的,他们有自己想要的并努力去追求,但是他们的欲求只是限于他们力所能及的;他们善于自我保护,但不会以牺牲他人的利益为代价。在那样的世界里,就好比中国古代的一个田园诗人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一样,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相亲相爱,没有敌视,仇恨,嫉妒,算计。 其实,是在智育方面。卢梭认为,孩子的成长有不同的阶段,家庭,学校和社会不能任意打乱孩子的成长次序,否则有可能会适得其反。其实反思我们现在的一些教育,很多家长总是不断让孩子上各种补习班,有的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让他们学习两门语言,有些学校过分重视成绩,让学生学习超出他们能力范围的知识,其结果只能是很多孩子被迫去学习他们并不感兴趣的特长,产生抵触情绪,或者在早期的成长中,不仅没学会两门语言,相反,连一门语言也没有学好,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也过于机械化,对于一些重要的知识没有很好的理解,创新意识也被无形的扼杀掉了。不能不说,这是一个悲剧。再来看卢梭的观点,他反复强调,儿童天性中包括自由,理性和善良。他们具有纯真的天性,他们的成长应该是在适当的年龄学习适当的知识,在大自然中去捕获他们所缺乏的知识,慢慢体会和成长。就像爱弥儿那样漫步于乡间小道,流连于湖光山色,吸吮天地之精华,回归自然,去学习,去锻炼。 看了这本书后,我对卢梭的自然教育观最大的感悟是,我们要关注孩子的天性,要尊重他们,让他们在一个相对自由的条件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浅谈洛克、卢梭民主思想之比较

浅谈洛克、卢梭民主思想之比较 摘要:同样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表,洛克、卢梭的思想看似很相近,但实际上对立很深,对立的主要方面在于,卢梭把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完全对立起来,从而使社会等级状态及其全部制度,尤其是私有制失去了任何存在的天然依据;而洛克的全部努力就在于以自然权利为基础论证私有制的正当性,因而建立在此差别基础上的两人的民主思想,也有很多差异。 关键词:洛克;卢梭;民主 正文:对公民社会之前的人类原始状态的假设是近代大多数资产阶级契约论者的理论基础,洛克、卢梭也不例外。霍布斯曾经从人性恶的方面出发, 认为“自然状态”是“人对人是狼的战争状态”,洛克则从人性善的方面出发, 认为“自然状态”完备无缺, 人人享有自由权和财产权,他强调“国家的真正功能和目的在于把这些权利纳入它的秩序。”洛克设想,人类社会最初处于一种自然状态之中。“这种‘自然状态’是一种完美无缺的自由状态。这种社会状态具有三个特征:第一,这是一个自由的社会。社会成员在不违反自然法的情况下,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他们的生活,自由地处理他们的财产和人身,而不会受到任何其他人的制约,无须服从他人的意志。第二,这是一个平等的社会。在自然状态下,社会成员的权力和管辖权都是相互的,也是平等的,任何人没有凌驾于其他人之上的特权。第三,这是一个理性的社会。在这种社会状态中,人们享有充分的自由,但是却不放任,社会成员是具有理性的人,任何人不能为获取个人的自由而造成对其他人自由状态的威胁。”①自然人受到自然法的约束,具体来说,人的理性就是对人的平等互助、自由独立的训令。 但是,自然状态有着许多缺陷。自然状态中的人们由于缺乏统一并且具有强制性的制度要求,人们只能依靠道德和良心来规约自身的行为,一旦人们突破了这道防线,人们相互的关系就会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结果只能通过施行暴力才能保全社会的稳定。由此可见,自然状态的完美无缺并不符合人类求交往、尚合作、趋合群的社会化本性。在洛克的眼中,自然状态虽然美好,但是它并不能满足人类社会化的需求,因此,人们必须走出自然状态,进入公民社会。人们订立契约,将自己的部分权利交给某个公共机构,这两种权利是:为了保护自己和他人而做的任何事情的权利和自由地惩处违反自然法的罪犯的权利。 然而在卢梭这里,自然状态是非理性、非语言的存在,卢梭理论的一大特点,就在于他认为自然状态是与社会状态完全对立的一种状态,自然状态下的人们几乎没有任何的社会性,而洛克则认为,自然状态下的人已经服从于理性,个人已经开始有所有权,原始人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性,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并不是对立的。卢梭不像近代契约论者那样抽象地谈论人性善恶问题,他更倾向于把类似问

卢梭的自由

卢梭的自由 卢梭的自由 2010-12-26 13:17:22 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见《社会 契约论》)这句话好像是一个悖论,自由似乎应该是没有枷 锁的,有了枷锁还能有自由吗?人们通常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没有绝对的自由,只有相对的自由,或者说人应当是自由的,而现实生活中是没有自由的。但事实上这都不是卢梭的本意。卢梭认为,自由是绝对的,放弃自由就意味着放弃做人的权利,就不再有做人的权利,也不再有做人的义务。那枷锁是什么呢?如果它们是习俗的枷锁,是暴君的枷锁,如果是那些想利用你达到他们自已目的人的枷锁,那这些枷锁的确是枷锁,你必须抗争和奋斗,为争取个人自主和自由清除障碍。这是一般意义上的争取自由,有些人可以为之放弃生命。但如果枷锁是你自己制造的,是内在天性最自由、最有力和最自发的表现呢,那么这副枷锁就不束缚你了,这是自我控制而不是枷锁,自我控制也是自由。自由不仅是能够去做某些事情,而且是能够不去做某些事情。现在,我们有很多外在的枷锁,社会组织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严密地控制着我

们的行为和思想。这些控制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我们有很多弱点,有太多的需求(其实有很多需求是虚假的,是社会文化制造出来并强加给每个人,把柔性的欲望变成了刚性的需求,而这一切是没有通过个人理性判断的)。我们内心缺少枷锁,缺少节制,缺少尊重,缺少敬畏感。很多外在枷锁的根源就在于内在枷锁的缺乏。个人不能选择历史和社会文化 环境,但优秀的个体可以选择怎样生活,特别是可以选择过怎样的精神生活,并最终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卢梭认为,幸福并不是人追求的目标,正确的生活才是人追求的目标。比如,奴隶制下的奴隶可能比自由人更幸福,但这并意味着奴隶制更合理。我认为,快乐(现代的快乐更大意义上是享乐)也不是人追求的目标,很多时候欲望的满足会获得快乐,但很快就会陷入空虚无聊之中,这其实是空乏、虚假的快乐。节制、理性、注重内心的生活才是真正幸福、快乐、正确的生活。人之所以烦恼、空虚、无聊,就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让·雅克·卢梭(1712-1778)是18世纪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古典自然法学派中最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他的法律 思想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过在罗 素的《西方哲学史》中对其评价并不甚高,不认为卢梭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哲学家,但可以称为思想家,认为他作为一个社会力量有极重要的地位。《社会契约论》对卢梭的政治法 律思想有着比较全面的概括,为十八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民

浅析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浅析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毛小玲 (西华师范大学研究生部,四川617002) 摘要:《社会契约论》是法国思想家卢梭在启蒙思想已广泛传播时完成的著作。在本书中,卢梭全新的阐述了社会契约,强调了主权在民的思想,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性和革命性的观点。 关键词:社会契约;公意;主权在民; 民主制 《社会契约论》是卢梭政治法律思想最深刻、最成熟的著作,卢梭针对封建制度和等级特权,鲜明地提出了自由、平等的战斗口号,强烈主张建立以社会契约为基础的民主共和国,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民主思想,为18世纪美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纲领。 一、社会契约 契约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其内在原则是基于商品交换关系的平等、自由精神。以卢梭为代表的思想家们把契约理论运用到社会政治领域,扛起“社会契约”的旗帜,向封建专制社会发起猛烈的攻击, “社会契约”成了震古铄今的政治词汇。《社会契约论》的第一卷写道:“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这里表达了卢梭这样一种思想,即人一旦诞生,就获得了在世界中存在的自由,存在的展开过

程即是生存,而生存就是一种不自由的状态,这种不自由的状态构成了人生存自由的"枷锁"。[1]接着卢梭又说:“一旦它挣脱枷锁而且是正在挣脱枷锁之时,那么它就做的更对。因为同样的权利剥夺了人民的自由,人民又凭借这种权利重新获得了自由,这就说明或者人民重获自由是正当的,或者别人根本无权剥夺他的自由。”卢梭坚持认为,最好的国体是民主制,因为国家的主权应该在于人民。由此,他在《社会契约论》中做出了这样一种构想,即从人的自然状态出发,设想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出现了作为个体的人所不能承受的种种生存阻力之时,人类就必须改变他们的生存方式。而在个体的力量不够强大的时候,这种改变只能从共同协作开始。但是,“每个人的力量和自由是他生存的主要手段”,是不能轻易转让和放弃的,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要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得每一个与全体相联系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其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的自由。”[2]也就是说,不仅要从集体的角度来构建这个共同体,同时也要把道德和理性视为共同体所不能缺少的成分。这种共同体产生的过程也就是卢梭所谈的社会契约建立的过程,自然法精神体现了整本书的核心思想。同时卢梭认为,订立社会契约必须遵守三个原则:第一,每个人都必须转让,必须坚持“同等”原则。对于所有的人条件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