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5、以消费为主导的转型与改革

5、以消费为主导的转型与改革

5、以消费为主导的转型与改革
5、以消费为主导的转型与改革

加快推进以消费为主导的转型与改革

迟福林

今年二季度我国经济增长率下降到7.6%,创2009年二季度以来新低。而更多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经济转型正处在历史拐点。如何解决好短期与中长期矛盾,关键要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着力推进走向以消费主导的转型与改革。

稳增长:重在经济转型还是政策刺激?

稳增长不是保增长。稳增长重在统筹当前与长远,寻求可持续发展之路。问题在于,面对经济增速下降,经济政策的重心是以短期的经济刺激为主,还是以中长期的经济转型为主;是短期的稳增长还是中长期的稳增长?应当说,未来几年我国的经济增长正处在全面性的历史拐点。这就需要以转型与改革推动国内发展方式转变,释放中长期经济增长空间。

1.经济下行的本质: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

对当前经济下行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经济下行是结构性矛盾和周期性波动的叠加的结果;一种看法认为,经济下行是经济增长由高速向中速转换阶段不可避免的现象。在我看来,当前我国的经济下行有国际国内经济周期性的因素,但其本质是结构性下滑,是结构性矛盾长期积累的反映,是投资出口主

导型的增长方式确实面临着不可持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第一,投资消费严重失衡。例如:目前市场钢铁的需求量只有6亿吨左右,但现在我国的生产能力将近9亿吨,今年第一季度钢铁全行业亏损,但一些新的钢铁项目仍在上马。第二,投资的边际产出效应明显下降。比如固定资产投资,每一元的投资产出效应,1997年为3.17元,到2010年下降到1.44元。第三,结构调整进程缓慢。尽管我们一再讲调整结构,但2000年我国的服务业比重为40%,到2012年服务业仅增加了3个百分点,为43%。服务业43%的比例,与城市化率一年大约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的进程不相适应。

2. 政策刺激的效应:难以达到目标。

长期的结构性问题很难通过短期的政策刺激效应得到有效解决。对于当前的经济下行,许多人寄希望于第二轮4万亿投资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保增长。但从财政政策看,原来4万亿投资所产生的刺激效应只维持了两三年,而且造成投资过剩的负面效应逐渐凸显。从货币政策看,目前应当说变化的频率比较快,但同以往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相比,其作用并不明显,可操作的空间也不大。就是说,经济增长处在“转变”的背景下,难以通过短期宏观政策调整实现中长期持续增长的目标。为此,需要把适度的政策刺激与有利的经济转型相结合,并且把重心放在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上。当前,继续坚持政策刺激为主不仅无助于解决中长期结构性的矛盾,搞不好,还会使矛盾进一步积累和加剧。

3. 经济转型的临界点:历史拐点、关键时刻。

当前的经济下行意味着我国无论是增长还是转型,都到了关键的临界点。第一,高增长、低通胀开始成为历史。由于结构性的问题,比如要素成本的上升,低成本扩张的模式已经走到尽头。增长的目标未来能在8%左右已经是比较理想的。即使达到7-8%,不加快转型,也是难以得到保障的。第二,我国经济运行正处于投资出口主导向消费主导转变的历史拐点。我国从生存型阶段进入发展型阶段,需求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与人的自身发展相关的教育、医疗、旅游等成为多数家庭消费支出的主要部分,发展型消费比重在逐步提高。在这个特定阶段,消费将逐步取代投资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内生动力。第三,市场环境的深刻变化留给经济转型的时间、空间十分有限。从国际环境看,欧美市场的萎缩是一个中长期的趋势,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从国内市场看,投资拉动动力减弱的同时,消费一时难以取代投资成为新的增长动力。在这种情况下,加快经济转型至关重要。“十二五”期间如果不能初步实现从投资出口主导向消费主导的转变,“十三五”不能实现基本转变,不但经济下行的风险无法得到有效的克服,由经济下行所引发的社会矛盾和问题都会急剧放大,处理不好,可能会出现某些灾难性的后果。

消费需求释放:能否支撑未来10年8%左右的增长?

我国未来10年的增长前景,取决于走向消费主导经济转型的实际进程。如果转型与改革安排得当,我国城乡居民巨大的消费需求潜力有望得到全面释放。在欧债危机背景下,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仍处于上升的通道,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拥有巨大的消费需求潜力这个突出的优势。为此,尽快建立与消费主导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启动国内消费大市场,有可能保障未来10年8%的增长。

1. 未来10年消费率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

第一,与历史相比,消费率还有15—20个百分点的提升空间。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最终消费率为62%左右,居民消费率50%左右;现在,最终消费率只有47.4%,居民消费率只有33.8%,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第二,与同等发展水平国家、尤其是金砖国家相比,消费率相差近20个百分点。第三,与发达国家相比,消费率相差30个百分点左右。

2. 未来10年消费需求将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一个近14亿的人口大国由生存型阶段迈向发展型新阶段,是史无前例的大事。未来10年中国经济将迎来消费的黄金时期,按照年均实际消费需求增长10%左右,我国的潜在居民消费需求将由2011年的16万亿,有可能到2020年达到45—50万亿左右。中国在不远的将来会从世界工厂变为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对世界的经济增长和世界经济的再平衡作出巨大贡献。

3. 我国拉动消费需求的主要条件何在?

我国进入发展型新阶段,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更为突出了。我国拉动消费需求的客观基础已经具备:第一,城镇化的发展有巨大的空间。城镇化是支撑消费释放的最大潜力所在。我国的城镇化从2001年的37.66% 提高到2011年的51.37%,年均提高1.37个百分点。预计城镇化率在未来5-10年至少还有10—15个百分点的空间。到202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有望达到62—63%。第二,服务业的发展有巨大的空间。2010年,我国服务业比重只有43%,远低于世界70%的平均水平。未来10年,政策调整与体制改革到位,服务业有可能提高10—15个百分点左右。比如,2011年我国居民休闲消费规模超过2.8万亿,等于全社会零售商品总额的15.3%。社会的需求结构变化必然带动服务业的发展。第三,改善城乡居民消费预期有很大的空间。实现了消费主导的国家,大都有比较好的社会福利制度安排。安全而有保障的社会福利可使人们放心实行当期消费,既能增加消费倾向,又能提高消费能力。我国如果能够实现到2020年基本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目标,将明显改善居民消费预期,提高消费率。与此同时,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如果能够尽快出台,将十分有助于提高老百姓的消费水平和能力。

4. 消费需求能够支撑未来10年8%左右的增长。

依据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测算:如果潜在的居民消费释放程度达到80%以上,能支持未来10年8—9%的经济增长;如果潜在的居民消费释放程度达到70%左右,能支持未来7—8%的经

济增长。收入分配改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镇化如果有大的突破,年均增长速度达到7.5—8.2%的现实基础是存在的。问题在于,从政府的工作层面应当切实作为重点。正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立足点,也是今年工作的重点。

扩大消费需求:能否有效地促进投资增长?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尤其是在西部,投资需求还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点。温总理一再强调,稳定投资是扩内需稳增长的关键。现在的问题是:最需要稳什么投资?投资如何才能稳住?如果投资仍然以“铁公基”为主,难以对中长期的增长和转型产生明显的拉动作用。

1. 以消费拉动投资。

第一,从短期看,消费增长是一个慢变量,投资对稳增长是至关重要的。第二,从中长期看,投资要有效地转化为消费,才能形成内在的增长动力。由此,使其不至于在保短期增长的同时,给中长期的经济增长制造更多障碍,积累更多的结构性矛盾。第三,实现扩大消费与增加投资的动态平衡,使投资的增长能够反映社会需求结构变化的基本方向和客观趋势。

2. 尽快改变投资结构。

第一,改变以重化工业和基础设施为重点的投资结构。以政

府为主导的投资模式,尤其是避免政府主导的投资扭曲市场供求关系。第二,加大公益性项目的投资。比如,未来10年,估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大概20万亿元的投资规模。未来5年,切实完成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需要约4.68万亿元的投资;未来5年,按照一般的要求,环境治理需要至少5.4万亿元的投资。第三,加大消费供给能力的投资。例如,未来5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要由2.75%上升至5%是有条件的,预计需要4万亿元的投资。美国的文化增加值占它的GDP总量高达20%左右,韩国、日本是15%左右。从现实看,我国文化消费的供给结构和供给能力与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是不相适应的。第四,加大城镇化建设的投资。例如,我国每增加一个市民,需要新增综合投资10万元。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1.5个百分点,需新增1500-2000万人,年综合投资在1.5-2万亿元左右。从人口的城镇化来看,对拉动城镇化的投资需求很大。

3. 关键在于优化投资来源。

第一,投资需求增长会给社会资本带来巨大的投资空间。优化投资来源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以政府投资带动社会资本的投入。初步估计,新增投资的70%左右需要社会资本投入,未来的发展需求给社会资本投入提供了巨大空间。第二,支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公益性领域和垄断行业。促进民间资本进入金融、能源、交通和社会事业等领域,这不仅能缓解经济发展的困难,而且还能够提高投资效率,改善经济结构。第三,民营经济发展:

从打破“政策玻璃门”到打破“利益玻璃门”。“新36条”的出台表明,当前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既有“政策玻璃门”的阻碍,更有“利益玻璃门”的阻力。垄断行业的行业利益相当普遍,这种局面不打破,有了好的政策也很难使社会资本进入垄断性行业。

推进消费主导的经济转型:是否需要改变国有资本配置的格局?

今天在加快消费主导的经济转型中,国有资本如何发挥有效作用,有赖于国有资本配臵格局的改变。

1. 以公益性为目标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

第一,国有资本不能等同于一般的社会资本,哪里有盈利就往哪里去。2003年—2008年的5年间,国有资本在房地产领域扩张年均增长33.5%。2009年,129家央企中超过70%以上的企业涉足房地产。到2011年末,央企开发建设的保障性住房仅占总额的13—15%。第二,把公益性作为优化国有资本配臵的战略目标,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有利于推进消费主导的经济转型。把国有资本主要配臵在公益性领域,是进入公共产品短缺时代、社会需求结构变化升级的客观要求。在公共产品短缺成为突出矛盾的背景下,国有资本满足于全社会的需求,对消费主导的经济转型意义重大。第三,把国有资本主要配臵在公益性领域,是把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民生保障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

2. 加快国有资本的公益性回归。

适应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调整投资结构,使新增国有资本投资主要配臵在自然垄断领域、公共产品领域、以及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领域。第一,国有资本逐步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重点转移到公共产品领域;第二,把竞争性领域的国有资本,集中配臵在事关中长期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能源、资源和高科技等新兴战略产业,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的优势,支持国有资本参与更高层次的国际竞争,以提升国家竞争力;第三,对确有必要保留在其他竞争性领域的国有资本,要提高收租分红比例,并将收租分红收益主要投入到社会公益领域,使城乡居民直接受益。如果国有资本的收支分红比例能够在未来5年切实提高到25%左右,将会有几万亿资金,能大大弥补养老资金的缺口。

3. 加快垄断行业改革。

第一,对改革严重滞后的铁路、盐业等行业,尽快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第二,对电力、电信、石油、民航、邮政等行业,应将自然垄断和竞争环节切实分开,在自然垄断环节强调国有资本主导,在竞争性环节对民营经济放开。第三,对城市公用事业,要尽快健全特许经营制度,形成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需要60—70%的投资来自社会资本,只有社会资本的投资成为主要部分,才有可能使投资适应于消费主导的转型,使投资继续成为拉动经济增

长的重要基础。

走向消费主导:关键在于尽快破题收入分配改革

目前正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各方面对收入分配改革寄予很大希望。从总的来看,收入分配改革牵动影响消费主导的经济社会转型全局,如果往后拖对经济转型将十分不利。

1. 收入分配改革牵动影响经济社会转型全局。

未来20年里我国保持8%的增长速度能否实现,关键在于能否实现收入分配改革的新突破。第一,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导致社会总需求不足,对消费主导的经济转型不利;第二,国家、企业、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格局没有好转,导致经济运行中,投资与消费失衡的矛盾更加突出;第三,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导致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因素的增大。如果能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加快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会在相当程度上缓解社会矛盾,化解社会风险因素。

2. 以民富优先破题收入分配改革。

客观地说,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存在着某些国富优先的突出特征。第一,GDP增长速度快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十一五”期间我国GDP年均增长1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9%。第二,国家财政收入增长成倍快于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2000年—2010年我国财政增长平

均在24%左右,高于同期城乡居民收入增长3倍左右。第三,国有资本扩张速度快于GDP增长。破题收入分配改革,应当加大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力度,明显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尽快让农民工成为历史;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切实改善民生。

3. 着力扩大中产阶层的比重。

第一,中产阶层是扩大消费的社会主体。中产阶层具有稳定的职业和中上水平收入,而且收入稳定。有研究指出,占人口不到25%的中等收入者,其消费约占社会消费总量的50%。第二,我国中产阶层发展有很大的空间。有学术机构测算,若以收入等组合标准来测算,我国的中等收入群体约为2.4亿人,约占23%。未来10年我国要基本实现消费主导的目标,中产阶层比重至少应当在40%左右。第三,推进有利于中产阶层发展的结构性改革。我国纳税的主体是需要尽快成长的中等收入群体,需要在结构性减税上破题;建立健全居民财产权保护制度,使中等收入群体对政策具有稳定的预期和现实的保障;进一步完善就业和创业体系。

4. 以公开透明为重点建立收入分配的基础制度。

公开透明是理顺收入分配最基础的制度。如果公开透明做好了,从“三公”经费公开开始,很多事情都能寻求较好的解决办法。第一,尽快建立居民收入登记制度与完善的纳税申报制度。这是杜绝灰色收入,健全收入分配体系的前提。第二,逐步全面推进

官员财产公开。财产公开不是一个技术问题,是一个决心和判断问题。推进财产公开对我国的收入分配、解决腐败问题是一个重大的基础性建设,对于理顺收入分配关系是一个决定性的措施。第三,全面实现财政预决算公开透明。以加快“三公”经费公开透明为重点,管好政府的“钱袋子”,对降低行政费用、调节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意义重大。

(作者系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

互联网正在改变中国人的消费观念

互联网正在改变中国人的消费观念 作者:谭浩俊 据媒体报道,截至11日上午9点52分,天猫“双11”购物狂欢节交易额突破500亿,无线占比72.93%。据了解,去年天猫“双11”突破500亿的时间节点是21时12分。这也意味着,今年“双11”突破500亿的时间整整比去年缩短了一半。 网购从小众走向大众 虽然早就预料到今年的“双11”会比去年更疯狂,但是,当阶段性结果公布以后,还是感到十分惊讶、十分难以令人置信,广大居民购物的狂欢程度,还是远远超出了想象。甚至有人怀疑,这会不会是最后的疯狂。 疯狂之后,最令人担心的问题,无疑还是物流,亦即消费者能否准时拿到所购的商品。不过,这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从“双11”的狂欢到平时网购业务的不断扩大,已经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中国人的消费习惯,改变着中国人的消费观念。尤其重要的是,新的消费习惯和观念,已经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利”,大量的中老年人也在逐步加入到网购和互联网消费的行列;也不再是城市人的“专利”,大量的农村人也开始学会利用网络来选购自己喜欢的商品。 而网购之所以为各类人群所喜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网购商品的结构越来越合理、品种越来越齐全、服务越来越周到,高、中、低档商品,都可以通过网购买到,不同需求的消费者,也都可以通过网购满足需要,且价格要比实体店便宜很多。不仅如此,互联网金融带给消费者的便捷服务,也在从另一个层面改变着中国人的消费与观念。 居民消费习惯和观念在改变 美国等发达国家,居民的消费意识是非常强的、观念也是超前的。美国老太太贷款买房的故事,也一直为中国人所多乐道。正是因为消费意识强、消费观念超前,因此,消费对美国经济的拉动力也非常的强。严格地讲,消费已成为决定美国经济走向的最主要力量。美国经济能够率先复苏,也是居民消费起到了关键作用。正是居民消费的启动,拉动了经济增长,经济增长速度的恢复与加快,带动了就业,就业的好转,又进一步拉动消费,形成消费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复习资料

《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综合复习资料 一、判断题 ()1. “平安计划”是我国面向高危行业的农民工推出的工伤保障计划。 ()2. 只有法定范围内的劳动者失业后才可以享受失业保险待遇。 ()3. 住房公积金最终归职工个人所有。 ()4. 实施社会保障的目的是为了保障社会成员的最低生活需要。 ()5. 医疗社会保险是与其它保险项目关联性最强的保险项目。 ()6. 失业者无正当理由,拒不接受当地人民政府指定部门或机构介绍工作的,停止领取失业保险金。 ()7. 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具有强制性的特征。 ()8.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 ()9. 社会保障管理必须坚持政、事分开。

()10. 社会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具有权利与义务对等的特点。 ()11. 住房公积金制度是我国政府为解决职工家庭住房问题的政策性融资渠道。 ()12. 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主要由基础医疗保险金和个人账户构成。 ()13. 购买经济适用住房不满5年上市交易的政府拥有优先回购权。 ()14. 医疗社会保险项目与其他社会保险项目一样也是为了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 ()15. 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所做出的鉴定结论为最终结论。 ()16. 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金主要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构成。 ()17. 德国的义务医疗保险具有强制性的特点。 ()18. 住房公积金的根本功能是住房保障。 ()19. 我国的失业保险金由社会保障经办机构按年发放。

()20.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由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负责管理。 ()21. 周期性失业是在经济发展的周期性波动中,由社会需求下降、经济萧条引起的劳动力供给过剩而产生的失业。 ()22. 社会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的最主要特点是权利与义务的对等。 ()23. 工伤保险实行“无过失补偿”的原则。 ()24. 住房公积金制度是中国政府为解决职工家庭住房问题的政策性融资渠道。 二、单选题 1. 失业社会保险中风险形成的原因主要来自()因素。 A、自然 B、非自然 C、自然和非自然 D、各种综合因素 2. 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通过国民收分配和再分配,依法保障社会成员的()需要的社会安全制度。 A、基本生活

传播学课后题

传播学课后题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4、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6、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7、什么是“传播隔阂”? 8、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是唯物论传播观的出发点? 9、试述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 10、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是什么?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1、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语言? 2、人类语言具有哪5个特点? 3、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根本特性是什么? 4、人类传播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5、人类传播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是什么?其产生有什么意义? 6、试论述中国的印刷术的发明对印刷传播发展的贡献和古登堡印刷

术的意义。 1 / 12 7、试论述电子传播的发展在人类传播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8、如何理解媒介的进化与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9、试述传播学家哈特对媒介系统的分类。 10、什么是信息社会?它具有哪些特点? 11、体外化信息系统经历了功能分化和多样化的过程,正在迎来一个重新统合的时代。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1、简述符号的定义。 2、象征符具有哪些特性? 3、非语言符号有哪些类型? 4、符号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5、什么是意义?意义是如何产生的? 6、符号的意义有哪些分类? 7、如何理解语言符号的暧昧性和多义性? 8、情境意义指的是什么?在传播过程中,除符号本身的意义之外还有哪些意义在起作用? 9、什么是象征行为?它有哪些特性? 10、为什么说象征能力是人类特有的基本能力?

完善社会保障与促进居民消费

完善社会保障与促进居民消费 买方的形成,标志着我国以短缺和数量扩张为基本特征的国民经济发展阶段已经基本结束,开始进入以结构优化和整体素质提高为特征的新的发展阶段。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已由原来的资源约束和供给约束转变为需求约束和结构升级的障碍。国民经济运行态势的这种转变,意味着驱动经济增长的空间已经变得相对狭窄,并迫切要求对有支付能力的最终消费需求进行引导。特别是在当前有效需求不足,价格持续低位运行和亚洲危机对我国国内市场的影响逐步显现的情况下,为确保实现国民经济的增长,必须拓宽居民消费领域,启动居民潜在需求,提高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通过居民消费引导投资。这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新阶段宏观经济政策的必然选择。制约居民消费增长的因素很多,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则是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居民消费不仅取决于居民前期和当期的收入,也受对未来收入和支出预期的影响。 社会保障的一般属性是国民收入社会化消费的一种再分配形式。它通过立法,以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以保证社会成员在特殊情况下的基本生活需要。社会保障通过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和给付两个方面对居民消费产生影响。

通过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对居民消费产生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延期消费。它是指将目前取得的消费基金推迟到一定时期以后再使用;二是均衡消费。它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劳动者在一段时间内获得的收入在更长的时间内平均使用。社会保障作为一种社会调剂,使收入与消费在时间上衔接起来,使每个劳动者都有一个终生比较稳定的收入。其二是均衡不同收入水平的劳动者的贫富差别,使低收入者获得基本的生活消费。总之,通过筹集社会保障基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即期消费,但它却营造了一个让劳动者消除后顾之忧的社会消费,减少了对未来不确定因素的预期,不用担心年老、生病、失业等问题,可以在现有的可支配的货币收入基础上放心地去消费。 通过社会保障基金的给付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则更为直接。由于社会保障基金给付具有选择性,主要获得者是老年人、失业者、伤病者、低收入者和其他救济、优抚对象。它会立即用于消费,使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残有所扶、灾有所救、贫有所帮,从而得到基本生活保障。 但是,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尚在改革探索之中,致使社会保障在促进消费方面的积极作用受到限制。 1、由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加大了人们对未来不确定因素的预期。最近一些社会机构对居民储蓄动机的调查

社会变迁与人的观念变化

社会变迁与人的观念变化调查报告 一:调查前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第一,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第二,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从质的方面看,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着不同性质的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落后的、反动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第二,从量的方面看,无论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什么性质的作用,都会对社会存在起作用。 自1979年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来,陆续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从“五讲四美三热爱”到“讲文明树新风”,从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到“百城万店无假货”,从“心连心,手拉手”到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蓬勃开展,三十余年过去了,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人们的观念是如何发展变化的,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随机选取了几名志愿者对其生育观,婚恋观,消费观,休闲观等进行调查。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的人对于二胎政策开放问题表示支持,认为现在的中国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孤单与自我重心的叛逆性越来越严重,放开二胎政策或能从中解决这个问题。现在的家庭,特别是城市家庭,一个孩子的占据多数。由于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多,很多年轻人结了婚之后,彼此之间商量着怎么着维护这个家庭,要一个孩子成为他们不得不做出的选择,有的甚至为了减轻压力选择了一生都不要孩子。相信,丁克族这个词已经不再陌生。当然,我们不能绝对的左右人的自由权和选择生活的权力,但是相信每个年轻人都不希望结了婚,一辈子就两个人空守着诺大的屋子吧!可是生活压力让他们不得不做丁克或者一生都不婚不嫁的这类人。就算现在结了婚生了孩子的,大部分也是一个独苗,一个孩子压力是小,但父母为了工作给孩子的爱却很少,孩子从小缺少欢乐,自闭症的孩子是不是也逐渐增多。 而且二胎政策开放可以避免对孩子过度保护和溺爱;只有一个宝宝,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口里又怕化了。什么事情都不让他做,好好地当少爷/公主就行了,该骂的时候舍不得骂,做错了事,该罚的时候又舍不得罚。不经意间,疼爱就变成了溺爱。对孩子过度保护和溺爱,到头来只会害了孩子,当孩子踏入社会的时候,不能在残酷的竞争中生存,更扛不起一丁点生活挫折。有两个宝宝,可以促进两个孩子相互的竞争;一个宝宝在家里是“最大”的,没有人跟他竞争,往往说什么就是什么,想要什么也很快就能得到,就算什么都不做,大家都是围着他转的。这样的生活环境,容易让宝宝缺乏竞争意识,如果有两个宝宝,有了比较之后,在无形中,从小就会形成一种相互竞争的意识。 现在的家庭只有一个小孩,他的成长过程都没有兄弟姐妹的陪伴,没有知心的小伙伴,长大了也没有可以商量的兄弟姐妹,遇到困到也找不到最近亲的人来帮助自己,小时候没有人陪着过家家,成长中没有人互相学习,长大了没有人一起照顾父母。小时候5-6个大人疼一个小孩,小孩大了结婚成家后,两口人一起承担数位老人,压力山大。 第二个方面:人口老龄化需要二胎政策的放开。从人口老龄化角度看,放开二胎政策对这个问题有一定的缓解,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不是解决人口老龄化的直接钥匙。人总归要变老,谁都不能让自己永远年轻,这是客观的事实。但是,让出生率和死亡率平衡起来,让出生一族和老另一族所占的比例平衡,不是单纯的靠只生一胎就能把这个问题彻底解决好。因此,适度的放开二胎政策,对缓解老龄化问题,有利是绝对的,毕竟我们国家现在的出生率已经很低,和大多数国家相比,我们的出生率都是非常非常低的。之所以我们国家还有那么多人,是上个世纪的某个时间段没有控制好的原因,和21世纪后近五六年来没有任何关系。 但是也有一部分人认为二胎政策开放以后,照顾两个孩子精力不足;一个宝宝的时候,或许只是刚开始升级妈妈那会,你会显得手忙脚乱;不久后你就适应并喜欢上了妈妈的角色,并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 人们消费观念也产生了明显的变化, 我国居民食物消费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不断下降,饮料已从昔日的生活奢侈品转为日常的生活必需品。 我国饮料市场发展非常迅速,市场容量不断扩大。饮料市场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潜力。同时,由于饮料行业的进入壁垒并不高,在原有的饮料生产企业不断加大投入,推出新产品的同时,又有新的企业纷纷加入这个行业,饮料市场上的竞争变得异常激烈。 对于我国的饮料企业来说,无论是产品还是营销,高品质仅是企业参与竞争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而了解市场,掌握消费者的购买习惯及口感偏好是企业研发新产品、制定营销策略的基础因素。作为消费者,人们所考虑的因素除去饮料最基本的解渴功能,情感和审美的个性化需要开始成为主导。 随着消费者追求健康,天然的意识的不断提高,国内饮料市场对品种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消费者在购买饮料时的考虑因素主要是味道、健康效果、品牌,而且在购买饮料时成分构成及价格也是主要因素。对于一个饮料产品来说,好喝肯定是排在第一位的;与此同时,在目前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问题的今天,饮料的健康效果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不仅要喝出美味,也要喝出健康。 对于购买饮品的信息收集途径,大多数人还是通过电视这一传统的广告渠道获取信息,其次店面的宣传单及各类促销活动也是收集信息的主要渠道。自90年代电视普及以来,收听广播的人数有所下降,所以从收音机广播中获取信息的比例下降严重。 下面,将各类饮料消费调查各信息分列如下: 在目前的饮料市场上,矿泉水/纯净水在人们日常所饮用的饮料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其次是果汁类饮料和茶饮料,植物蛋白饮料和蔬菜类饮料较少。在碳酸饮料、牛奶类/酸奶类饮料不能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生活需要的今天,我们发现果汁类饮料越来越受人们喜爱,果汁饮料汇集了新鲜水果的精华,融营养、保健为一体,深受消费者喜爱;茶饮料因其更解渴、口味更适宜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而矿泉水/纯净水由于既能解渴,且健康卫生、价格便宜这一性价比的优势,成为大多数人的首选,大大高于其它品种。 矿泉水/纯净水饮料在40-49岁人群的选择比例略高于其他年龄段;果汁类

网络时代消费习惯的变化和商业结构的调整

传统商铺另售业在电商冲击下的困境 1999年,在北京曾经上演过一场“互联网生存实验”,实验者被锁在一间透明的房屋里,尝试依靠网络购物,向外界证明自己能活下去。 而现在,当初的“行为艺术”早已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为了健康,你该出门了,”妈妈们说着,一边抱怨你太过沉浸网络,一边又接过快递员送来的包裹。 “淘宝十周年时光机”带领每个用户回顾了改变的历程。这款网络互动产品今天正式发布,当你打开它,可以看到自己从2003年淘宝成立之后到2013年的消费状况。这期间,社会的变迁又是如何影响每个人的消费观。 一;网络的发展 事实上计算机网络是二十世纪60年代起源于美国,原本用于军事通讯,后逐渐进入民用,经过短短40年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现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并正以高速向前迈进。20年前,在我国很少有人接触过网络。现在,计算机通信网络以及Internet已成为我们社会结构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网络被应用于工商业的各个方面,包括电子银行、电子商务、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信息服务业等都以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基础。从学校远程教育到政府日常办公乃至现在的电子社区,很多方面都离不开网络技术。网络在当今世界无处不在。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09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2.1%,较2011年底提升3.8%。从数据来看,两项指标均延续了自2011年以来的增速趋缓之势,随着中国人的文化素质的整体提高,网民数量会越来越高,再过10-15我国网民数量可达到全民的70%超过10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网络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生活了。工厂不能开工,公司不能运转,政府机关失灵。现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依附的网络上的一个生态,没了他整个世界将瘫痪。 图一,2003-2013网民数量直方图 二;电子商务的发展及现状 前五年,电子商务是一个很专业的名词,说到淘宝也是一个很时髦的词。而现在已经是年轻人时常用到的一种生活方式。就我们小区有500户,入住也不到400户,每天经过传达室的包裹就100个左右,还有很多是发到单位的。

中国居民的消费观念转变研究论文

中国居民的消费观念转变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着眼于我国金融危机后的居民消费状况,从我国居民当前的消费观念入手,介绍了当前居民的消费观念,并结合目前的环境对其成因作出了分析,提出了通过转变消费观念以刺激居民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途径。 【关键词】消费观念扩大内需金融危机 2009年,经过不懈的努力,我国实现了保证经济增长的目标,但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单纯依靠投资难以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消费的滞后,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而我国居民当前的消费状况与其消费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现阶段我国居民消费的消费观念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物质上长时间处于相对短缺的状态,居民消费受到严重制约,中国社会传统的重积累、倡节约的消费观念没有得到根本改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逐渐抛弃了自然经济模式下自给自足的消费观念,代之以量入为出、注重消费效益,强调消费带来的精神满足等新型消费观念。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住房、通信及电子产品、节假日消费及旅游、文化教育、汽车等逐渐成为市场消费热点,信贷消费、理性消费、个性消费等消费形式也开始在人们的消费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也就形成了当前中国居民西方消费主义与东方重积累思想并重的有中国特色的消费观念。 二、现阶段消费观念的成因 1.中国传统文化及伦理价值对国内居民消费观念具有深远的影响。我国传统社会商品经济不发达,小农经济是社会的主要经济形式,经济发展和社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不稳定的生存状态使我们的先人养成了勤俭持家的习惯,进而形成了以节俭为核心的消费观念。在现实生活中,这一习惯转化为人们日常的消费倾向,如重勤俭、轻生活;重储蓄,轻消费,满足于简单的物质供给,轻视甚或羞于精神消费等。此外,中国传统的伦理价值也与西方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中国的父母认为自己对子女将来的幸福具有无可推卸的责任,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努力保证子女过上最好的生活,“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是大多中国父母的消费心态。因此,国内居民在子女的生活、教育甚至婚嫁等方面的消费上往往不惜血本。这种对伦理亲情的崇尚,也使国人十分注重为子孙积累财富。 2.外部环境变化的冲击是形成当前居民消费观念的主因。消费观念的形成既是民族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又是社会现实的直接反映。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居民的收入得到显著提高,消费水平也日益提升,消费结构也得到了明显改善。随着改革的逐渐深入,职业的“铁饭碗”被打破、公费医疗制度消失、住房商品化提速等现实问题又唤醒了人们的风险意识,特别社会保障制度的滞后及房价的居高不下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到未来的不确定。虽然信贷消费的理念已被很多人接受,但大多数人的消费观念趋于理性,更认同量力而行、有计划甚至略有盈余的消费方式。 3.受教育程度、收入高低、地域差异等个人因素也在消费观念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影响居民个人消费观念的因素包括收入、年龄、性别、地域环境、受教育程度等。受教育程度对个人消费观念的影响最大。一般来说,受教育的程度越高,接受新鲜事务的速度越快,在消费

社会保障与居民消费实证分析

社会保障与居民消费实证分析社会保障与居民消费实证分析 一、前言 纵观社会保障发展的历史,社会保障的发展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更不是一元的,而且是多元的,总体趋势制度不断完善,体系不断优化,观念不断深入。且各国社会保障制度也有差异。因此,在执行制度的时候,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怎样才能使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适合于本国国情,这是每个国家或地区正在思考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旨在揭示社会保障与居民消费水平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便于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提供依据。1.研究背景。安徽省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二者开始趋向于平稳。下面将具体介绍两者在安徽省的发展现状。(1)安徽省社会保障水平现状。国际上通常采用社会保障支出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来具体测度社会保障水平,该方式计算得到的结果可以有效地反映一个地区或国家用于居民社会保障支出方面的经济社会资源有多少。建国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发展总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创建与调整阶段,停滞阶段,恢复与发展阶段。安徽省的社会保障在起步阶段仅覆盖了国有企业以及部分事业单位,经过安徽社会保障部门的不懈努力,才逐渐覆盖到企业单位,甚至安徽省全体居民。如表1所示,自

2004年以后,安徽省社会保障支出是逐步增加的,占安徽省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却是下降的。在2004年和2005年,社会保障支出仅为133.32与157.88亿元,相对来说支出数额比较少,这与当时安徽省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而从整体上看,安徽省社会保障事业正迎来一个美好的时代。自2000年开始,安徽省社会保障总的来说上呈螺旋式上升的趋势。2009年,安徽省社会保障水平出现了小幅度倒退的现象。2011年安徽省社会保障水平为2.86%,全国的平均水平为3.82%,由此得知,安徽省比全国低0.96个百分点,为2000年以来的最大差距。2009年、2010年和2011年安徽省经济增速高,但是社会保障水平增速低,其与全国平均社会保障水平相比较有一定的差距。(2)安徽省居民消费水平现状。由表1得知,安徽省居民消费水平自2004年~2010年是不断增长的,在这期间,农村和城镇居民消费水平都有所增长,农村人均消费水平增加了2.21倍,城镇人均消费水平增加了2.12倍。总体上,消费水平增加了2.06倍,但是农村消费水平与城镇消费水平有一定的差距,比例一直维持在3倍左右。2016年第一季度,安徽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427亿元,增长幅度达12%,在全国排名第四位、中部地区排名第一位,增长幅度比全国多了1.7个百分点。2016年3月末,安徽省金融机构外币存储余额大幅度的增加。与此同时,居民收入也在平稳增长。2.研究意义。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和法律,并且

我国大学生消费观念和行为变化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第25卷 第4期 河 北 工 程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V ol.25 N o.42008年12月 Journal of H ebei U niver sity of Eng ineer ing (So cial Science Edition) Dec.2008 [收稿日期]2008-10-13 [作者简介]张杨(1970-),女,河北无极人,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比较教育学。 我国大学生消费观念和行为变化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张 杨1,张立彬2 (1.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院(筹),河北保定071003;2.南开大学图书馆,天津300071) [摘 要]当今大学生的消费出现了许多新现象,对此,人们有褒有贬,但无论大学生消费观 念和消费行为怎样变化,归根结底还是社会影响所促使。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试图通过抑 制大学生消费来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使大学生认同于/过来人0业已形成的消费观念,显然不是 明智之举。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当今大学生的消费现象,注重引导,合理消费,使消费成为学 生个性完善过程中必须经过的重要环节,跟上时代发展的脉搏,逐步成为适应社会的人。 [关键词]社会消费;消费观念;消费行为;消费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9477(2008)04-0025-02 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然带来社会财富的迅 速增加,其结果必然带动整个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 反过来,社会消费水平提高了,可以更大幅度地刺激物 质产品的生产和精神产品的出现,这就为生产力的进 一步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因此,一个稳定发展的 社会从来不反对消费,特别是有计划合理适度地超前 消费。 今天的社会财富较之以前,其增长呈加速的态势, 因此,不但社会中的个体消费欲望逐渐增加,整个社会 的消费要求也普遍提高。这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 景象。 大学生作为社会消费的特殊阶层,其消费观念总 带有一定的超前性。而这种观念一旦产生,反应在消 费行为上,就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积极消费、 消极消费。或者说是科学消费、畸形消费。一、影响大学生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变化的原因分析(一)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提高,是大学生消费观念变化的主要原因。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发展的速 度呈现加速度的态势,而社会发展的前提是其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与提高。当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到一 定程度之后,原有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不足以消化掉社会的物质产品和精神文化产品,就必然要求社会 追加广泛的、高质量的消费方式。可见,社会从来不反对消费,特别是适度的超前消费。而科学的消费带来 的不仅仅是产品的消耗与再生产,更主要的是促进人们思想观念发生变化,使人们用更加科学的态度来对 待社会的进步。大学生作为知识层次比较高的群体,对社会的认识也是比较深刻的,能够理解和接受新的 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而且经常作为一种需要或感觉去体验,因此,大学生无形中成为新潮消费中的主导。 尤其是在学习以及运用方便高效的信息技术方面,绝大部分学生舍得投入。当然,社会对这种消费态度并不一概反对,对其中的相当一部分是肯定的。(二)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变化,使得大学生消费方 式不断变化更新。社会经济结构的走向大体是由简单劳动向复杂劳动发展,由简单的经济结构向复杂的经济结构变化。仅仅为了衣食住行的需要而进行的简单劳动简单消费的方式,逐步向提高生活质量提高消费层次方面转化。而对经济结构变化了解比较清楚的大学生,经常用一种审视的眼光来看待社会结构变化与消费方式的必然联系。由于社会对大学生抱的希望很大,希望他们将来承担起发展社会的重任,当然也允许他们在大学期间文明消费和适度超前消费,并试图通过大学生有序的消费来带动社会消费观念的变化和整体消费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在信息社会里,很多消费现象是由于了解了科学的信息,掌握了先进的技术而出现的。所以,当大学生为了完善自己而进行适度的超前消费时,社会(包括家庭)采取的态度是理解和支持。而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变化,大学生的消费方式也会不断更新,力保高层次的消费姿态。(三)家庭消费观念的变化,使得学生从小形成一 种新的消费观。家庭是社会最小的组成单位。家庭成员的构成也是不断变化的,社会越向前发展,家庭成员的构成也就越简单,而社会拥有的家庭数量也就越来 越多。由于我国目前以父母子女的方式构成的家庭占 了主流,代沟减少,认识容易接近,在家庭消费观念上也便于达成一致。在以独生子女居多的现今家庭之 中,其消费方式更多地考虑到了子女的需要,尽可能地满足子女消费的愿望。久而久之,子女就成为家庭消 费,尤其是家庭正常消费之外消费的中心。如果把握得不好,最容易导致子女非正常消费观念的滋生,出现 超越家庭承受能力的高消费要求。大学阶段,学生的基本生活态度已经形成,超前消费的观念也经过了不 少的验证,而且恰恰又离开了家庭,失去了家长的监控,再加上耳闻目睹中的各种信息的狂轰滥炸,如果大 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家庭的经济状况,有可能走向畸形消费的歧途。 (四)高校环境的相对稳定性和对外信息的畅通性特点,使得大学生消费存在着片面性。从地域上看,高 校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场所、设施、人员有着相对的稳定性,而且,生活和活动的方式比较简单。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学生的认识和行为带有特定的趋同性。反应在消费方面,则呈现一致或倾向一致的特点。 因此,大学生的消费往往集中几个方面,如饮食、衣着、交际、娱乐、学习、通信等。即便在这其中的某一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理念与心理的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理念与心理的演变 摘要:社会消费理念和消费心理的演变既是人民自身心理历程的反映,更是社会变迁的折射。从1978开始,从农村开始的改革迅速席卷到全国各行各业中去了。依据社会经济条件和发展状况的变化,我国人民的消费理念与消费行为也随之发生着重大变化。本文以时间为线索,以消费理念和心理为依据,将改革开放的三十余年划分为较为清晰的三个时代,这三十余年经历了从1978年到80年代末的节俭型消费观变迁到90年代的消费主义出现,再到如今的消费主义和理性消费并存的局面,并分析了造成这种消费观念的经济、社会、文化原因,同时提出了树立健康消费观念的建议。 关键词:改革开放;消费理念;消费心理;演变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Consumption Concept and Consumption Psychology since its Reform and Opening-up Abstract: The evolution of consumption concept and consumption psychology mirrored both people’s mental processes and social change. Reform which first took place in farming occurred in all walks of life since 1978. As economic condition and state of development got change, people’s consumption concept and consumption psychology were likely to change. This paper divided the thirty years sinc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into three ages with the time clue and the consumption concept and consumption psychology basis. From 1978 to 1990s, people held frugal consumption concept and transformed to consumerism in 1990s. From 2000s on, rational consumption concept appeared and coexist with consumerism. This paper also analyzed reason caused the evolution from aspect of the economic, society and culture, and proposed some suggestions of erecting healthy consumption concept Keywords: reform and opening up; consumption concept; consumer psychology; evolution

15消费与社会保障-消费经济学(各章问题解答)

第十五章消费与社会保障 1、如何理解社会保障的基本涵义? 社会保障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第一,社会保障的对象是全体公民。每个人及其家庭,出于健康与幸福的需要,有权得到衣、食、住、医疗及其他必需的社会服务设施供给的保障,因此,完全的社会保障应该把全体社会成员列为保障的对象。 第二,社会保障制度的责任主体是国家或政府。社会保障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承担社会保障是政府理所当然的责任。当然,在一些国家,企业和社会团体也承担了一些社会保障的重要责任。 第三,社会保障制度的首要目标是促进社会公平。社会保障不仅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而且是实现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的重要机制。社会保障通过济贫、防贫,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水平,通过生活福利保障安定社会成员生活,提高生活水平与质量,保证社会的稳定,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 第四,社会立法是社会保障制度得以实施的保证和依据。 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各社会保障项目、保障措施等构成的整体,就是社会保障体系。 2、如何理解医疗消费的特点? (1)医疗消费的强制性。健康和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宝贵的,一旦人们的健康受到病痛的困扰,生命受到疾病的威胁,就需要进行医疗消费。即医疗消费的价格弹性很小,甚至可以看成是人的基本生理需求。医疗消费具有强制性的特征。 (2)医疗消费的被动性。由于医疗服务具有高专业性和高技术性的特征,消费者往往缺乏信息,在医疗服务的消费种类和数量等方面的自主选择性相对较小,对医疗消费品的价格水平也缺乏了解,在消费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所以,通常在消费者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许多医疗服务的使用由医生进行决策,出现医疗消费“供给诱导需求”(Evans,1974)现象,导致医生所提供的服务没有满足病患的最大利益,消费者对医疗服务的消费超过其实际需求量。 (3)医疗消费的不确定性。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疾病的类型、患病时间和严重程度是难以准确预测到的。也就是说,由于受患者的生活环境、健康状况、生理特征等的影响,同一类型的疾病在不同的患者身上可能具有不同的临床症状,或者同一患者在不同患病时期患同样疾病的症状具有差异,疾病的表现复杂多样。所以,医疗消费需求的类型和数量是不可预知性的,具有不确定性。医疗消费需求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4)医疗消费的不可逆性。即人们在接受医疗服务后,进行的手术不可能再恢复,吃下去的药也不可能吐出来,治疗后果不管是什么,自己都必须承担。医疗消费过程不同于其它商品的消费过程。由于消费者信息不完全,对医疗服务的效果和质量缺乏准确的判断,医疗消费的效果又往往具有滞后性。消费者在支付费用时并不知道是否获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当消费者发现就诊后并没有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时,他们并不能将消费的医疗服务和药品等进行退换。尽管人们可以选择另外的医院和医生就诊,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能得到医院一定程度的赔

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 英文名称: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 总学时:36学分:2 适用对象:新闻学专业本科2年级学生先修课程: 二、编写说明(一)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面向新闻学专业课,21世纪的今天,人类已经生活在一个全新的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的资源。信息产业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核心动力,其基本特征是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有两大支柱,一是以高新科技为代表的传播技术产业,二是从事新闻和信息产品生产的媒体产业。当今高校开设的新闻、广告、广播电视等专业正是为未来的媒体产业培养人才。如何才能培养出掌握一定信息传播基础理论和基本技巧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以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为研究对象,系统第揭示信息传播规律;同时它又与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彼此互相影响、互相渗透,成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的地位和作用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b5E2RGbCAP (二)课程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使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对传播学这一新兴学科的总体框架有大致的认识,对它的发展脉络有基本的了解,并能够对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思考。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提高跨学科学习的能力,运用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当代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并为今后的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打下基础。p1EanqFDPw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程的讲授为1个学期。本课程重点是传播的定义、传播过程、传播的要素、传播发展史、传播效果等。掌握传播学的三基: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难点是提升学生运用基本理论解决传播现象和传播问题的能力。DXDiTa9E3d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1、系统讲授有关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使学生有一个比较明晰的整体把握。持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通过对精选个案的剖析,使学生充分认识、2到传播学对社会实践的指导价值;注意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实习中主动运用所学1 / 18 知识。RTCrpUDGiT 3、讲授中强调传播过程的人文和文化精神,使学生主机培养起大传播的意识。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从学生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关注传播学的前沿性话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逻辑思辨能力;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也可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即通过学生关注的话题抓住当下学术研究的热点或空白点,并把之贯穿到教学中加以总结和提炼,为传播学的学科建设寻找实践与理论的最佳结合点,达到学以致用,实践出真知、理论指导实践的教学目的。课余阅读,课堂讲授、讨论或答疑。采用多媒体教学。5PCzVD7HxA (五)教学时数分配表传播学概论教学时数分配表 教学内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采用何多媒体训讨主要内讲实学手 传播学的对象和基问人类传播的历史与人类传播的符号和义章第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22 四统结构章第22五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章第群体传播、集合行为、22六组织传播章44大众传播第

论近代中国消费转型与社会阶层多极化趋势变迁_王敏

论近代中国消费转型与社会阶层多极化趋势变迁 王敏 摘要: 晚清以降,中国社会出现“三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开始了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与此同时出现了消费转型的现象。换言之,近代中国消费转型是社会阶层结构变迁的具体表现之一。在近代上海,中国第一批现代意义上的消费者诞生了,与传统消费者相比,他们的消费以满足欲望为最终目的。近代消费转型源于中国社会阶层多极化的变迁历程,新的消费观念和消费形式由原来的社会底层引发,进而遍及社会各个阶层,并一度成为新潮时髦的流行时尚标志。这种超乎生存必需的过度消费,使得原有的社会底层迅速跃居为近代中国的上流社会。于是,消费已不再是生产的附庸,于个体而言,它更是一种社会个体自我建构的手段。从这一意义上讲,中国近代的消费转型与社会阶层多极化趋势之变迁亦具有同质之意义。 关键词: 近代史研究; 社会转型; 消费转型; 社会阶层多极化 近代,随着以上海为代表的通商城市深受西方消费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我国社会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经历了重大的历史变迁。本文拟以近代中国社会经济转型为研究语境,考察近代中国社会消费观念及消费行为之历史变迁,进而揭示近代中国社会心态及社会阶层之变化轨迹。 一、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引领近代中国消费转型 晚清以降,中国社会出现“三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中国社会内部在思想意识、观念形态等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思维模式与价值观念开始发生动摇甚至出现崩裂。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引领近代中国消费出现转型,一种新的消费观念洋溢在人们的消费行为中,最明显的表现是中国传统消费观念经历了重大的变迁,奢侈型消费观念逐渐取代节俭型消费观念。“黜奢崇俭”的传统消费思想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经历了一个不断被修正和改写的历程。在新旧两种消费观念的冲突中,奢侈逐渐完成了自身去道德化的过程,不再是道德败坏的象征,而是个人价值实现的标志。中国自古以来信守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节俭的消费思想是中国社会几千年的主流思想。 在中国历史上,节俭型消费观念有过非常积极的作用。它在物质不丰富的条件下,约束个体的贪欲,使人们仅注重满足生存需要,除此之外没有其它的消费欲望。如孟子提出一般家庭“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这种理想的消费标准在古代中国长期受到尊奉。此外,节俭型消费观念促进财富的积累,节约社会资源,可以说是社会的稳定器,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在这种观念影响下,历朝历代都将节俭视为美德,把奢侈视为恶行和道德败坏的象征。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面对这种新情况统治者反映相当迟缓,因为“在朝贡制度下,中国作为东道国通常把对外关系和通商当作一回事”。① 中国统治者阶层提出以商制夷的策略,幻想通过主动地开放或关闭市场来控制西方国家。可开埠以后,西方列强怀着迫切的心情竞相进入中国开辟市场,代表西方物质文明的物品大量涌入中国,如洋布、煤气灯、电灯、电话、电报、自来水、火车等。在新兴的通商城市里,出现了繁华的商业街区,商品货物琳琅满目,供普通市民尽情选购,这些商品逐步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1871 年《上海新报》刊登一位外地游客的来信,描述他对上海这个通商城市商业繁盛的震惊之情: “人杂五方,商通四城。洋货、杂货,丝客、茶客,相尚繁华,钩心斗角,挤挤焉,蜂屯蚁聚,真不知其几多数目。”②通商城市的商品繁盛不仅给传统社会中的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重要的是有力地挑战了节俭型消费观念,甚至发展成以节俭为耻,以奢侈为荣。当时上海流传与传统截然相反的羞耻观,即一耻衣服之不华也,一耻不乘肩舆也,一耻狎幺二妓( “幺二”为下等妓女之称) ,一耻肴馔之不贵也,一耻坐

从“房奴”现象看居民消费观念的变化

摘要:文章着眼于“房奴”现象,通过对“房奴”的定义及其产生原因的分析,看“房奴”现象对中国当前消费观念的影响,最后提出解决“房奴”现象带来的相关问题的四点建议。 关键词:房奴;房屋贷款;消费观念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住有所居是民生之保障,是社会安定之基础。近年来,一部名叫《蜗居》的电视剧在全国各地陆续热播,并且在各地播出均获得收视冠军。片中展现的“房奴”问题引起了全国的热议,《蜗居》表达了现实社会中无数年轻人“买房难,住房难”的心声,抒发了他们的心理诉求。 一、“房奴”的定义 “房奴”一词是教育部2007年8月公布的171个汉语新词之一,“房奴”是指城镇中低收入居民为了解决居住问题,不得不采取借款和贷款的方式获取购房款,在生命黄金时期中的20到30年,每年需用占可支配收入的40%至50%甚至更高的比例还贷款本息,从而造成家庭生活的长期压力,影响正常消费的一种社会现象。高比例的还贷使家庭基本生活支出、教育支出、医药费支出和抚养老人的支出显著减少,使家庭生活质量下降,甚至让人感到奴役般的压抑。 国际通行看法认为,如果月还贷额超过个人月收入的1/3,将出现较大还贷风险,并影响生活质量,而据焦点房地产网的一项最新调查,我国32.18%的人月还贷额占到了收入的50%,成为名副其实的“房奴”。他们在享受自有住房的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和精神上的压力。 二、“房奴”产生原因 (一)传统观念及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影响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住有所居是民生之保障,是社会安定的基础。马斯洛需求理论认为,人最基本的需求是生理需求,即对衣食住行的需求。其中的住就是指对住房的需求,住房是人生存的基本需求,也是人们归属感的重要保证。传统观念认为,房屋作为“家”的载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房屋作为实体财产也是自身实力的一种象征。在物质至上的婚恋观大行其道的今天,大部分人都倾向于用物质来衡量价值,所以女人在选择另一半的时候,是否有房就成为评价男性实力和能力的重要指数。 (二)租房政策及法律的不完善 有专家指出,在欧美一些国家,年轻人一般大学毕业以后,大概十年以后才进入房地产市场买房子,购房人中35岁以上的人占大多数,而我国购房人中多数是25到35岁的年轻人。他们宁愿身负重压,贷款买房,也不选择租房,问题在于我国租房的相关法律不健全,导致租房很没有安全感。如果中国能出台相关对租房者利益保护的法律法规,“房奴”的压力会减轻不少。 (三)城市化进程加快及分配制度的变化 改革开放后,我国居民收入显著提高,消费水平也日益提升,但是随着改革深入,职业铁饭碗被打破,住房分配政策的改变又唤醒了人们的风险意识。市场机制转变的过程中,住房资源由国家分配向由市场分配,而房屋具有居住和投资双重价值,使得房屋价格不断上涨。由调查预测,到2025年中国将有大约10亿人居住在城市。中国进入超速的城市化进程。大量青年涌入城市,随之而来的是住房的紧张,从而产生蜗居、蚁族以及蛋形蜗居等新生的社会现象。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每年至少有600万的大学毕业生,其中大部分在城市工作,面临着结婚,成家,购房的实际问题,他们希望在梦想的城市立足,却缺乏充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