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细胞生物学期末复习纲要重点总结

细胞生物学期末复习纲要重点总结

细胞生物学期末复习纲要重点总结
细胞生物学期末复习纲要重点总结

细胞生物学复习纲要

本版整理由陆如星,邢祥军等同学提供,表示感谢

1. 细胞的基本共同点

细胞的共同的基本点

细胞膜:脂质双分子层和镶嵌蛋白构成

核酸:所有细胞都具有两种核酸,即 DNA and RNA

核糖体:蛋白质合成场所或曰机器

增殖方式:一分为二的细胞分裂方式,遗传物质在分裂前复制加倍,分裂时均匀分配

到两个子细胞中,是生命繁衍的基础与保证

2. 类病毒、朊病毒

只有核酸且仅发现只是一种核酸(RNA ) ——类病毒(viroid )(烟草花叶病毒)

只有蛋白质——朊病毒(prion (疯牛病)(重新挑战生命科学的基础理论)

3. DNA

DNA 病毒 蛋白质壳体裂解 释放DNA ,进入胞核 翻译 早期蛋白(关闭宿主基因调控;病毒特异性聚合酶) 以病毒DNA 为模板复制 新DNA 转录mRNA 与核糖体结合,翻译病毒结构蛋白 装 配 释放

4.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

真核细胞有膜系统的分化演变形成细胞核与细胞器。

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遗传装置及基因表达方式比较

(1)遗传信息的重复序列与染色体的多倍性

(2)遗传信息的转录与翻译有严格的阶段性与区域性

(3)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简单,真核细胞复杂

5.为什么说支原体是最小的细胞

(1)除了作为细胞必需的结构,没有其他结构复杂的装置了

(2)依赖外源脂肪酸来合成膜的脂质

(3)核糖体是唯一可见的细胞内结构

从支原体的大小来看,他正好可容纳一个细胞的基本结构,推测不可能有更小的细胞了。. 6.细菌细胞的核区和基因组特点

(1)没有核膜,核区由一个环状DNA分子组成。

(2)没有或只有极少的组蛋白与DNA结合。

(3)DNA复制与细胞分裂不同步,一个细胞内可以同时存在几个DNA分子,往往出现几个核区。

(4)基因组是单复制子,双向复制。

(5)DNA复制、RNA转录和蛋白质合成在时空上连续。

7.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区别

(1)动物细胞所具有的溶酶体植物细胞具有其类似物:圆球体和糊粉粒

(2)植物细胞具有动物细胞所不具有的细胞器:液泡、叶绿体和质体、细胞壁

(3)相应细胞结构动植物细胞具有相似的结构和功能

8.生物膜的概念

细胞膜又称质膜,是指围绕在细胞最外层,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的生物膜。细胞膜只是真核细胞生物膜的一部分,真核细胞的生物膜包括细胞内的膜系统(细胞器膜和核膜)和细胞膜。

9.磷脂的主要特征

(1)具有一个极性头部和两个非极性的尾部(心磷脂除外)

(2)脂肪酸碳链碳原子为偶数,大多数由16,18或20个组成

(3)不饱和脂肪酸多为顺式结构

10.流动镶嵌模型的要点

要点:细胞膜是流动的脂质双分子层中镶嵌的球形蛋白,并按二维排列方式所组成.流动的脂质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连续主体,蛋白质分子则以不同方式和不同深度嵌入到磷脂双分子层中,形成外在膜蛋白和内在膜蛋白。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的不对称性。

缺点:不能说明具有流动性的质膜在变化过程中如何保持膜的相对完整性和稳定性。11.膜脂的四种运动方式

膜脂的四种运动方式:

(1)沿膜平面的侧向运动

(2)脂分子围绕轴心的自旋运动

(3)双层脂分子之间的翻转运动:发生频率还不到脂分子侧向交换频率的10-10。但在内质网膜上,新合成的磷脂分子翻转运动发生频率很高(磷脂转位因子)。胆固醇

的翻转也经常发生。翻转运动保证膜脂分子分布的不对称性。

(4)脂分子尾部的摆动

12.膜蛋白的流动性

主要有侧向移动和旋转运动两种运动方式。旋转扩散指膜蛋白围绕与膜平面垂直的轴进行旋转运动。膜蛋白的侧向运动受细胞骨架的限制,有些细胞90%的膜蛋白是自由运动的,有些细胞只有30%自由流动,破坏微丝的药物如细胞松弛素B能促进膜蛋白的侧

向运动。可用荧光标记技术和光脱色恢复技术检测膜蛋白的流动性。

细胞骨架不但影响膜蛋白的运动,也影响周围膜脂的流动.膜蛋白与膜脂的相互作用也是影响膜流动性的重要因素。

13.影响细胞膜流动性的因素

(1)胆固醇的影响

(2)脂肪酸链的长短与不饱和度

(3)环境温度

(4)膜蛋白的影响

(5)卵磷脂和鞘磷脂比值的影响

14.细胞膜的功能

(1)物质屏障与渗透作用: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相对稳定的内环境;

(2)参与转运过程:选择性的物质运输,包括代谢底物的输入与代谢产物的排除,其中伴随着能量的传递;

(3)细胞识别:提供细胞识别位点,并完成细胞内外信息跨膜传递;

(4)组织和定位:为多种酶提供结合位点,使酶促反应高效而有序地进行;

(5)细胞连接: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基质之间的连接;

(6)其他:质膜参与形成具有不同功能的细胞表面特化结构。

15.小分子、大分子的运动方式

物质的跨膜运输是细胞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之一。

小分子的运输方式:(1)被动运输(2)主动运输

大分子和颗粒物质的运输方式:胞吞作用与胞吐作用

16.膜转运蛋白(通道蛋白和载体蛋白)

(1)通道蛋白

通道蛋白介导的被动运输不需要与溶质分子结合,横跨膜形成充水通道,在特异信号调控下开启或关闭,允许适宜大小的分子和带电荷的离子通过。

通道蛋白的种类:

1)水通道:通道蛋白的亲水基团位于小孔表面,小孔能持续开放,能使水和大小适宜的分子与带电荷的溶质经过小孔通过膜。

2)门通道:具有闸门作用,不是持续开放,特定刺激下才打开。

(2)载体蛋白——通透酶性质

载体蛋白能与所运输的物质特异性结合,通过自身构象变化运输该物质通过膜.

1)只转运一种类型的分子或离子

2)转运过程具有与酶类似的饱和动力学曲线

3)具有竞争性及非竞争性抑制剂,对pH有依赖性

与酶不同的地方:

1)可以改变过程的平衡点

2)对转运的分子不作任何共价修饰

17.通道蛋白的特征

1)具有离子选择性

驱动力:溶质的浓度梯度;跨膜电位差

2)门控的

电压门通道

配体门通道

压力激活通道

3)各种门通道的开放关闭具有顺序性

18.钠-钾泵工作原理及功能

N a+,K+ - ATP酶由α,β两个亚基组成,α亚基有ATP酶活性,胞内α与N a+结合ATP酶活性被激活水解A TP α亚基上Asp被磷酸化

α亚基构象改变N a+ 泵出胞外胞外K+ 与α亚基另一点结合

α亚基去磷酸化α亚基构象改变,K+ 进入胞内

整个过程消耗1分子A TP,泵出3个N a+ ,泵入2个K+ 。

钠钾泵的功能:

(1)维持细胞内低钠高钾的环境;

(2)维持膜电位;

(3)控制细胞体积,并为细胞主动转运葡萄糖和氨基酸创造条件

19.钙泵

钙泵工作与ATP的水解相偶联,每消耗一个A TP分子转运出两个钙离子,钙泵主要存在于细胞膜与内质网膜上,将钙离子输出细胞或泵入内质网腔中储存起来,以维持细胞内低浓度的游离钙离子。钙泵在肌质网内储存钙离子,对调节肌细胞的收缩与舒张至关重要。

20.P型、V型、H+——ATP酶

植物细胞、真菌和细菌细胞膜上没有钠钾泵,只有质子泵,将质子泵出细胞,建立跨膜质子梯度。分为三种:P型、V型和H+——ATP酶

P型:与钠钾泵和钙泵类似,转运质子中有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细胞膜上;

V型:存在于动物细胞溶酶体膜上和植物细胞液泡膜上,从细胞质基质中将质子泵入细胞器,保持基质的中性和细胞器内的酸性;

H+——ATP酶:存在与线粒体和植物类囊体膜及多数细菌质膜上,作用相反,让质子顺浓梯度走,将释放的能量与A TP合成偶联,如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和叶绿体的光

合磷酸化。

21.静息电位,动作电位

静息电位:在静息状态下的膜电位。其产生原因是由于质膜上有K+渗漏通道,K+外流,产生内负外正的电位差。对K+通透大于Na +是产生静息电位的原因。静息电

位使质膜内电位为负值,质膜外为正值,这种现象又称为极化。

动作电位:在刺激作用下产生行使通讯功能的快速变化的膜电位。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22.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

胞吞作用分为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和非特异性胞吞作用。

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是一种选择浓缩机制,可保证细胞大量摄入特定的大分子,同时避免吸入大量的液体。

胞内体(endosome)及其分选作用

(1)大部分受体返回原来的质膜结构域

(2)有些受体进入溶酶体被消化

(3)有些受体被运至质膜的不同结构域,称为跨细胞的转运

23.细胞通讯的三种方式

(1)分泌化学信号进行通讯

内分泌、旁分泌、自分泌、化学突触

(2)接触性依赖的通讯:

细胞间直接接触,信号分子与受体都是细胞的跨膜蛋白

(3)间隙连接实现代谢偶联或电偶联

24.受体

受体:是位于细胞膜表面或细胞内具有特异识别和结合功能的蛋白质。

受体的特性:

(1)灵敏性:只要很低的信号分子浓度就能产生显著效应;

(2)亲和性:以解离常数Kd 表示;

(3)特异性:同一类型的激动剂与同一类型的受体结合产生的效应相似;

(4)饱和性:

(5)可逆性:受体与信号分子结合后还可以解离

25.细胞内受体、细胞表面受体的三大家族

细胞内受体:被亲脂信号分子激活

细胞表面受体:被亲水信号分子激活

细胞表面受体分属三大家族:(1)离子通道偶联的受体

(2)G-蛋白偶联的受体

(3)酶偶连的受体

不同的细胞应答于同一种信号分子可能有不同的受体,同一细胞上不同的受体应答于不同的胞外信号可能产生相同的效应。

26.第二信使

第二信使(second messenger ):胞外化学物质作用于细胞表面受体产生胞内第二信使,激发一系列生化反应,产生一定的生物学效应。cAMP 、cGMP 、IP3 等都是第二信使。

27.细胞内信号传递的过程

(1)细胞内受体的本质是激素激活的基因调控蛋白,构成细胞内受体超家族。

(2)具有激素结合位点(C 端)、Hsp90结合位点(中部)及转录激活结构域(N 端)。 甾类激素介导的信号通路

两步反应阶段:

初级反应阶段:直接活化少数特殊基因转录的,发生迅速;

次级反应:初级反应产物再活化其它基因产生延迟的放大作用

脂溶性信号分子与受体结合 Hsp90从DNA

结合位点解离

DNA 结合位点暴露,被激活

通过核孔进入核

受体与DNA 结合

结合基因是受体依赖的转录增强子

目的基因大量表达(初步反应)

表达产物又去激活其他基因 (次级反应)

28.GABA 受体的工作原理

GABA 是一种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其受体可分为两种类型:GABAA 和GABAB ,

其中属于GABAA离子通道受体。配体和受体结合后不通过第二信使直接调控离子通道的开启与传递信息。

GABA↑与突触后神经元的特异性GABA受体结合——氯离子通道开放——氯离子进入↑——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处于超极化状态——突触后抑制

29.什么叫调质

调质:有些物质本身不直接激动受体产生效应,而对递质的效应起调节作用,这些物质称为调质。

30.cAMP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

(1)cAMP信号通路

反应链:激素→G-蛋白偶联受体→G-蛋白→腺苷酸环化酶→cAMP→cAMP依赖的蛋白激酶A→基因调控蛋白→基因转录

组分及其分析

G-蛋白偶联受体(激活型Rs和抑制型Ri)

与GDP结合调节蛋白(活化型Gs和抑制型Gi)

效应酶——腺苷酸环化酶

细菌毒素对G蛋白的修饰作用

(2)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

“双信使系统”反应链:胞外信号分子→G-蛋白偶联受体→G-蛋白→

→IP3→胞内Ca2+浓度升高→Ca2+结合蛋白(CaM)→细胞反应

磷脂酶C(PLC)→

→DG→激活PKC→蛋白磷酸化或促Na+/H+交换使胞内pH

反应的终止

钙调蛋白(calmodulin, CaM)

31.脂质体的类型及应用

(1)脂质体的类型:(a)水溶液中的磷脂分子团;(b)球形脂质体;(c)平面脂质体膜;

(2)脂质体的应用:(a)研究膜脂与膜蛋白及其生物学性质;(b)脂质体中裹入DNA可用于基因转移;(c)在临床治疗中,脂质体作为药物或酶等载体

32.内膜系统

内膜系统: 真核细胞特有的,在结构、功能和发生上相互关联的膜性细胞器或膜性结构。包括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多种液泡、过氧化物酶体等。

33.内质网的基本结构

内质网的基本结构分为:扁囊、小泡和小管三种。

①扁囊状:常见的内质网结构,内质网膜形成腔,形状扁而长,常为细胞旺盛合成蛋白

质的结构特征。

②小泡状:常单独存在,是一种过渡型内质网,也出现在特殊生理状态的细胞及病变

的细胞内。

③管状:呈分枝而细长的管,互相连通,交错成复杂的网状。

内质网扁囊、小泡和小管连成一个连续的网状膜系统。

34.粗(光)面内质网的功能

糙面内质网的功能

(1)参与蛋白质的合成

糙面内质网合成的蛋白包括:

1)分泌蛋白2)膜蛋白

3)间隔区域化蛋白质:如溶酶体蛋白、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固有的蛋白

4)需要复杂修饰的蛋白质:如黏液中的糖蛋白。

(2)参与蛋白质的糖基化作用

糖基化:指单糖和寡糖与蛋白质共价结合形成糖蛋白的过程,分为N-糖基化和O-糖基化。

(3)参与新生肽链的折叠、组装

(4)参与蛋白质的分选和运输

光面内质网的功能

(1)解毒作用

(2)固醇类激素的合成与脂类代谢

(3)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4)光面内质网与肌肉收缩

(5)其他功能

1)与盐酸的分泌和渗透压有关

2)参与胆汁的形成

3)与血小板的形成和有丝分裂末期核被膜的形成有关

35.蛋白质合成的信号假说

蛋白质N-端的信号肽

信号识别颗粒

信号识别颗粒的受体(又称停泊蛋白)等

现在认为,不管是分泌蛋白,还是非分泌蛋白,在合成开始时都在游离核糖体上。合成多肽的命运是由mRNA中的特异编码顺序决定的。主要内容:

(1)编码分泌蛋白的mRNA,在起始密码子AUG之后,紧跟着一组特定的信号密码子(约有45-90、48-78个核苷酸),由此编码一段多肽。

(2)多肽链的开始合成在游离核糖体上,信号密码子转译信号肽(signal peptide ,疏水性āā占优势),约有15-30个氨基酸(16-26)。

(3)在RER膜上有信号识别蛋白(signal recognition protein ,SRP),可以释放到细胞质中去,识别正在合成信号肽的核糖体,并与之结合,合成暂停,引导核糖体与ER膜上的易位子结合,而SRP 则与SRP受体(又称停泊蛋白,docking.P)结合,合成继续。SRP 脱离释放返回基质重复利用。

(4)信号肽与易位子作用并使RER形成隧道,合成的多肽链通过隧道进入内质网池。

(5)信号肽已无用,被位于RER膜内表面的信号肽酶(Signal peptidase)切掉。

(6)多肽链继续生长,直至合成完毕。

(7)最后在一种分离因子作用下,核糖体脱离开膜,隧道封闭。

36.驻留蛋白

驻留蛋白:是在内质网腔中发挥作用的驻留蛋白和结构蛋白,如蛋白二硫键异构酶和分子伴侣等。

37.分泌蛋白排出胞外的途径(参与蛋白质的分选和运输)

分泌蛋白→内质网腔→糖基化→运输小泡→与顺面高尔基体融合→在高尔基体中进一步加工→形成浓缩泡→浓缩成分泌颗粒,与细胞膜融合→排出细胞外

38.磷脂酰胆碱的合成过程

脂酰CoA+甘油磷酸磷脂酸二酰甘油

内质网腔侧

39.高尔基体4个组成部分及它们的大体功能

4个组成部分:顺面网状结构、中间膜囊、反面网状结构和周围大小不等的囊泡。

功能:(1)顺面网状结构

1)接受来自内质网新合成的物质并将其分类后大部分转入高尔基体中间膜囊,小部分蛋白质与脂质返回内质网:具有KDEL(HDEL)信号序列的返回,如Bip蛋白、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

2)蛋白质的O-糖基化、跨膜蛋白在细胞质基质侧的酰基化、病毒的装配都发生在此

(2)中间膜囊

多数糖基修饰;糖脂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的多糖的合成。

扁平膜囊的特殊形态使其具有很大的膜面积,大大增加了进行糖的合成与修饰的有效面积

(3)反面网状结构

1)pH比高尔基体其他部位低,标志酶CMP阳性

2)参与蛋白质的分类与包装,最后从高尔基体运输,在蛋白质与脂类的转运过程中起“瓣膜”作用,保证单向转运

3)某些“晚期蛋白”的修饰发生在此,如唾液酸化、蛋白质酪氨酸残基的硫酸化及蛋白原的水解加工)

(4)周围大小不等的囊泡

1)顺面囊泡较小,为物质运输小泡,负责内质网与高尔基体间的运输(双向);

2)反面体积较大的为分泌泡或分泌颗粒,将物质运送到细胞特定部位(单向)。40.高尔基体的功能

蛋白质的分选与运输;蛋白质的修饰与加工;参与细胞的分泌活动

41.信号序列、信号斑

信号序列:存在于蛋白质一级结构上的线性序列,通常含15-30个AA,有些序列在完成蛋白质的定向转移后被信号肽酶切除。

信号斑:存在于完成折叠的蛋白质中,构成信号斑的序列可以不相邻,折叠在一起构成蛋白质分选信号。

42.膜泡运输的三种方式

(1)网格蛋白包被小泡(2)COPII包被小泡(3)COPI包被小泡

43.什么叫溶酶体

溶酶体:几乎存在于所有的动物细胞中。溶酶体是单层膜围绕、内含多种酸性水解酶类的囊泡状细胞器。其主要功能是进行细胞内的消化作用,分解各种内源性和外源性物质。44.溶酶体膜的特点

(1)嵌有质子泵,形成和维持溶酶体中酸性的内环境;

(2)具有多种载体蛋白用于水解的产物向外转运;

(3)膜蛋白高度糖基化,可能有利于防止自身膜蛋白的降解。

45.溶酶体的分类

初级溶酶体:只含水解酶没有作用底物,尚未开始消化。

次级溶酶体:初级溶酶体与细胞内的自噬泡或异噬泡融合形成的复合物

(1)自噬溶酶体(2)异噬溶酶体

残余小体,又称后溶酶体:次级溶酶体经过一段时间的消化后,小分子物质通过膜上载体蛋

白转运的细胞质基质中,供细胞代谢使用,未被消化的物质残存在溶酶体中形成残余小体,通过胞吐作用排除。

46.溶酶体的功能.

(1)清洁作用

(2)防御作用

(3)消化营养作用

(4)自溶作用

(5)参与激素合成与分泌的调节过程

(6)溶酶体的其他特殊功能

精子的顶体是一个大的特华的溶酶体;

骨发生和骨再生过程中,溶酶体释放到细胞外,分解消除陈旧的骨基质,对骨质的更新起重要作用。

47.溶酶体的形成过程

溶酶体酶的合成及N-连接的糖基化修饰(RER)

高尔基体cis膜囊寡糖链上的甘露糖残基磷酸化

N-乙酰葡萄糖胺磷酸转移酶磷酸葡萄糖苷酶

M6P 磷酸化识别信号:信号区

高尔基体trans-膜囊和TGN膜(M6P受体)

溶酶体酶分选与局部浓缩

以出芽的方式转运到前溶酶体

48.线粒体的超微结构

线粒体是由两层单位膜套叠而成的封闭的囊状结构。包括:外膜、内膜、膜间隙和基质四个功能区隔。

49.线粒体的半自主性

mtDNA的复制、转录、翻译等活动虽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但却无一不依赖于核DNA的协同作用,受核遗传系统的影响和控制。

线粒体合成的蛋白质约占线粒体全部蛋白质的10%,多数靠核基因编码。

线粒体有自己的DNA和蛋白质合成体系,有一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但自主性有限,绝大部分蛋白质依赖于核基因编码,转录和翻译过程依赖核基因,自我繁殖及一系列功能活动受核基因和自身基因组两套遗传系统的控制,是一个半自主性细胞器。

50.线粒体的呼吸链(四个复合物)

概念:有序排列在线粒体的内膜,能可逆的接受和释放电子或H+的酶体系称为电子传递链或呼吸链。

复合物Ⅰ

NADH脱氢酶,以二聚体形式存在,作用是催化NADH的2个电子传递至辅酶Q,同时将4个质子由线粒体基质(M侧)转移至膜间隙(C侧)。

电子传递的方向为:NADH→FMN→Fe-S→Q

复合物Ⅱ

琥珀酸脱氢酶,含有一个FAD,2个铁硫蛋白,作用是催化电子从琥珀酸转至辅酶Q。

电子传递的方向为:琥珀酸→FAD→Fe-S→Q

复合物Ⅲ

细胞色素c还原酶,以二聚体形式存在,每个单体包含两个细胞色素b、一个细胞色素c1和一个铁硫蛋白。催化电子从辅酶Q传给细胞色素c,每转移1对电子,同时将4个质子由线粒体基质泵至膜间隙。

复合物Ⅳ

细胞色素c氧化酶,以二聚体形式存在,将细胞色素c接受的电子传给氧,每转移1对电子,在基质侧消耗2个质子,同时转移2个质子至膜间隙。

51.ATP酶的合成机理

ATP合成酶(A TP synthetase)或F1 F0-ATP酶,成蘑菇状。分布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在跨膜质子动力势的推动下,ADP磷酸化生成A TP,参与氧化磷酸化和光合磷酸化。氧化磷酸化是指当电子从NADH或FADH2经呼吸链传递给氧形成水时,同时伴有ADP磷酸化形成ATP的过程。

52.氧化磷酸化(电子传递抑制剂、磷酸化抑制剂、解偶联剂)

(1)电子传递抑制剂

1)抑制NADH→CoQ的电子传递。如:阿米妥、鱼藤酮、杀粉蝶素A。

2)抑制Cyt b→Cyt c1的电子传递。如:抗霉素A。

3)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O2。如:CO、CN、NaN3、H2S。

(2)磷酸化抑制剂

与F0结合结合,阻断H+通道,从而抑制ATP合成。如:寡霉素、二环己基碳化二亚胺(DCC)。

(3)解偶联剂(uncoupler)

质子载体:2,4-二硝基酚(DNP,图7-13),羰基-氰-对-三氟甲氧基苯肼。

质子通道:增温素(thermogenin)。

其它离子载体:如缬氨霉素。

某些药物:如过量的阿斯匹林也使氧化磷酸化部分解偶联,从而使体温升高。

53.细被膜的超微结构

(1)外核膜,胞质面附有核糖体,是特殊的内质网(ER)

(2)内核膜,有特有的蛋白成分

(3)核纤层,内核膜核质面的一层纤维蛋白构成的网络状

(4)核周间隙,与内质网相通

(5)核孔,内外膜融合的部位

54.核纤层的主要功能

(1)为核膜提供支架

(2)有助于维持间期染色质高度有序的结构

(3)是联系胞质中间纤维与核骨架之间的桥梁

55.核孔复合体由什么构成

(1)胞质环,外环

(2)核质环,内环

(3)辐

1)柱状亚单位

2)腔内亚单位

3)环带亚单位

(4)中央栓

56.核孔复合体的功能

核孔复合体是双功能(被动扩散和主动运输)、双向性(入核和出核)的亲水性核质交换通道。

被动运输

一般10nm的分子可以被动运输的方式自由出入核孔复合体,有的则由于含有信号序列或者和其它的分子结合成大分子而不能自由出入核孔复合体。

主动运输

通过核孔复合体的主动运输主要是指亲核蛋白的入核,RNA分子及核糖核蛋白颗粒出核运输。

选择性:(1)对运输颗粒大小的限制;

(2)是信号识别和载体介导的过程;

(3)双向性:蛋白质的入核;RNA和核糖体亚单位的出核。

57.核定位信号

核定位信号(NLS):引导蛋白质进入细胞核的一段信号序列。受体为improtin。

—第一个被确定的NLS是病毒SV40的T抗原,序列为:pro-pro-lys-lys-lys-Arg-Lys-val。—NLS对连接的蛋白质无特殊要求,完成输入后不被切除。

58.RNA聚合酶Ⅰ、Ⅱ、Ⅲ分别转录什么

RNA聚合酶I转录的rRNA分子:以RNP的形式离开细胞核;

RNA 聚合酶II转录的hn RNA,在核内进行5’端加帽和3’端附加多聚A序列以及剪接等加工过程,然后形成成熟的mRNA出核,5’端的m7GpppG“帽子”结构对mRNA的出核转运是必要的;

RNA聚合酶III转录的5s rRNA与tRNA的核输出由蛋白质介导。

59.染色质

染色质是指间期细胞核内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及少量RNA组成的线性复合结构,是间期细胞遗传物质存在的形式。

60.异染色质、常染色质

异染色质:指间期核内染色质纤维折叠压缩程度高, 处于聚缩状态, 用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深的那些染色质。

类型:结构异染色质(组成型异染色质):除复制期以外,在整个细胞周期均处于聚缩

状态,DNA包装比在整个细胞周期中基本没

有较大变化的异染色质。

兼性异染色质:在某些细胞类型或一定的发育阶段, 原来的常染色质聚缩, 并丧

失基因转录活性, 变为异染色质

常染色质:指间期核内染色质纤维折叠压缩程度低, 处于伸展状态(典型包装率750倍), 用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浅的那些染色质。

61.核小体的结构要点

(1)每个核小体单位包括200bp左右的DNA超螺旋、一个组蛋白八聚体和一分子H1。(2)由H2A、H2B、H3、H4各两分子形成八聚体,构成核心颗粒。

(3)DNA分子以左手螺旋缠绕在核心颗粒表面,每圈80bp,共1.75圈,约146bp,组蛋白H1在核心颗粒外结合额外20bpDNA,锁住核小体DNA的进出端,起稳定核小体的作用。(4)相邻核心颗粒之间以一段0~80bp的线连接。

(5)组蛋白与DNA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结构性的,基本不依赖于核苷酸的特异序列。(6)核小体沿DNA的定位受不同因素的影响,进而通过核小体相位改变影响基因表达。62.染色体DNA三种功能元件

(1)自主复制DNA序列(ARS)

具有一段11-14bp的同源性很高的富含AT的共有序列及其上下游各200bp左右的区域是维持ARS功能所必需的。

(2)着丝粒DNA序列(CEN)

共同点是两个相邻的核心区:80-90bp的AT区;11bp的保守区。

(3)端粒DNA序列(TEL)

端粒序列的复制

端粒酶

63.核型

核型是指染色体组在有丝分裂中期特征的总和,包括染色体数目、大小、形态特征的总和。

64.核仁的功能、超微结构

核仁的主要功能是核糖体的生物发生,这一过程包括rRNA的合成、加工和核糖体亚单位的装配。整个过程从核仁纤维中心开始,向致密纤维组分延伸,最后到达颗粒组分。核仁的超微结构

(1)纤维中心

(2)致密纤维组分

(3)颗粒组分

(4)核仁相随染色质(核仁内染色质和核仁周边染色质)

核仁基质(除去DNA、RNA后的残余结构)

65.核糖体上与蛋白质合成有关的结合位点和催化位点

核糖体上与蛋白质合成有关的结合位点与催化位点

(1)mRNA的结合位点,位于小亚单位。(16SrRNA的3`端有一段顺序同多数原核生物的mRNA(AUG上游3-9个碱基)的核糖体结合位点有互补关系)(2)A位点。与新掺入的氨酰-tRNA的结合位点,又称氨酰基位点,大亚单位和小亚单位都参与。

(3)P位点。与延伸中的肽酰-tRNA的结合位点,又称肽酰基位点,大亚单位和小亚单位都参与。

(4)E位点(exit site)。肽酰转移后与即将释放的tRNA的结合位点,位于大亚单位。

(5)GTP酶的结合位点。催化肽酰tRNA从A位点转移到P位点有关的转移酶,即延伸因子EF-G的结合位点,位于大亚基上。

(6)肽酰转移酶的催化位点。催化氨基酸之间形成肽键的酶(催化P位上肽酰tRNA 的羟基与处在A位上氨酰基tRNA的氨基之间形成肽链)。位于大亚基上。

(7)与蛋白质合成有关的其它起始因子、延伸因子和释放因子的结合位点。66.多聚核糖体及其生物学功能

多聚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功能单位

概念:核糖体在细胞内并不是单个独立地执行功能,而是由多个甚至几十个核糖体串连在一条mRNA分子上高效地进行肽链的合成,这种具有特殊功能与形态结构的核糖体与mRNA的聚合体称为多聚核糖体。

多聚核糖体的生物学意义

(1)细胞内各种多肽的合成,不论其分子量的大小或是mRNA的长短如何,单位时间内所合成的多肽分子数目都大体相等。

(2)以多聚核糖体的形式进行多肽合成,对mRNA的利用及对其浓度的调控更为经济和有效。

67.组成

r蛋白质:35%,核糖体表面

rRNA: 65%,,核糖体内部

68.以原核细胞为例,简述蛋白质合成过程

自己看书,太多了。

69.哪些抗生素作用核糖体

(1)四环素类药物:抑制氨酰-tRNA与原核细胞核糖体的结合,抑制多种细菌的蛋白质合成;

(2)氯霉素:与原核细胞核糖体的50S亚基结合,阻断肽键形成;高浓度时对哺乳动物线粒体内核糖体50S亚基也有作用;

(3)链霉素与卡那霉素:与原核细胞核糖体30S亚基结合,改变核糖体构象,引起读码错误,合成错误蛋白质;

(4)嘌呤霉素:结构与酪氨酰-tRNA末端相似,带有游离氨基,可取代氨酰-tRNA进入核糖体受位,使正在延长的肽链转移到嘌呤霉素的氨基上,异常肽链从核糖体释放,阻止肽链延长。对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都有作用。

(5)放线菌酮:抗真菌,抑制真核细胞生物核糖体上的多肽转移酶,作用于60S核糖体抑制蛋白质合成的起始和延长。

(6)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克拉霉素、麦迪霉素、阿奇霉素、乙酰螺旋霉素、交沙霉素等。

通过阻断转肽作用和mRNA的移位,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耐药机制:抗生素与核糖体结合部位改变。耐药菌合成甲基化酶,使50S亚基的23SrRNA 腺嘌呤甲基化,导致抗生素不能与核糖体结合部位结合。

70.细胞骨架的概念(狭、广)

细胞骨架是指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细胞质中的蛋白纤维网架结构体系

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涵义

狭义:在细胞质基质中包括微丝、微管和中间纤维。

广义:在细胞核中存在核骨架-核纤层体系。核骨架、核纤层与中间纤维在结构上相互连接,贯穿于细胞核和细胞质的网架体系。

71.细胞骨架的主要功能

(1)作为动态的支架,提供结构支撑以决定细胞形状和抵抗细胞变形。

(2)作为在细胞内定位各种细胞器的内部框架。

(3)作为高速公路网指导物质与细胞器在细胞内的运动。

(4)作为产生力的装置,将细胞从一个地方移至到另一个地方,细胞的运动功能的实现都与细胞骨架有关。

(5)作为锚定mRNA并促进其翻译成多肽的位点。

(6)作为细胞分裂的必要组分,细胞骨架成分组成的细胞器负责牵引染色体的分离,并将亲代细胞分成两个子代细胞。

72.微丝的定义

微丝:又称肌动蛋白纤维, 是指真核细胞中由肌动蛋白组成、直径为7nm的骨架纤维。73.微丝的装配(踏车行为)

(1)A TP-肌动蛋白对微丝纤维末端亲和力高,ADP-肌动蛋白对纤维末端亲和力低,容易脱落

(2)MF是由G-actin单体形成的多聚体,肌动蛋白单体具有极性, 装配时呈头尾相接, 故微丝具有极性,既正极与负极之别。

(3)体外实验表明,MF正极与负极都能生长,生长快的一端为正极,慢的一端为负极;去装配时,负极比正极快。由于G-actin在正极端装配,负极去装配,从而表现为踏车行为。

(4)两条F-肌动蛋白链螺旋盘绕形成微丝(或1条形成的螺旋链)

(5)微丝有些是永久性的结构(如肌原纤维、微绒毛等),有些是暂时性的结构,处于动态的装配和解聚过程中。

(6)体内肌动蛋白的装配在两水平受到结合蛋白的调节:1、ATP-肌动蛋白单体的浓度;2、微丝连接成束或成网的程度。

74.微丝特异性药物(2种)

(1)细胞松弛素:可以切断微丝,并结合在微丝正极阻抑肌动蛋白聚合,因而导致微丝解聚。

(2)鬼笔环肽:与微丝侧面结合,防止MF 解聚。只与F 肌动蛋白结合,不与G 肌动蛋白结合。使微丝纤维稳定而抑制其功能。

75.肌肉收缩系统的构成,肌肉收缩怎么完成

肌肉收缩系统

肌肉收缩:肌细胞上的动作电位引起肌质网Ca2+电位门通道开启,肌浆中Ca2+浓度升高,肌钙蛋白与Ca2+结合,引发原肌球蛋白构象改变,暴露出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的结合位点。肌动蛋白通过结合与水解ATP 、不断发生周期性的构象改变、引起粗肌丝和细肌丝的相对滑动。

76.微管组织中心

微管组织中心是微管进行组装的区域,着丝粒、成膜体、中心体、基体均具有微管组织中心的功能。所有微管组织中心都具有γ微管球蛋白,这种球蛋白的含量很低,可聚合成环状复合体,像模板一样参与微管蛋白的核化,帮助α和β球蛋白聚合为微管纤维。

77.微管的功能

(1)支架作用

(2)细胞内运输

(3)形成纺锤体

(4)纤毛与鞭毛的运动

78.作用微管的药物

(1)秋水仙碱类

阻断微管装配,抑制有丝分裂,作为抗肿瘤药物开发。

(2)长春碱类

抗有丝分裂,具有广泛的抗癌谱和可逆的毒性反应。

(3)紫杉醇类

促进微管装配,形成高度稳定、无功能的微管蛋白聚合物,治疗卵巢癌。

79.中间纤维的类型(5类)

(1)角蛋白(2)结蛋白(3)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4)波形纤维蛋白(5)神经纤丝蛋白

80.中间纤维的功能

(1)增强细胞抗机械压力的能力

(2)角蛋白纤维参与桥粒的形成和维持

(3)结蛋白纤维是肌肉Z盘的重要结构组分,对于维持肌肉细胞的收缩装置起重要作用(4)神经元纤维在神经细胞轴突运输中起作用

(5)参与传递细胞内机械的或分子的信息

(6)中间纤维与mRNA的运输有关

81.细胞周期的概念(四阶段)

细胞周期指由细胞分裂结束到下一次细胞分裂结束所经历的过程,所需的时间叫细胞周期时间。

可分为四个阶段:

1)G1期,指从有丝分裂完成到DNA复制之前的间隙时间;

2)S期,指DNA复制的时期,只有在这一时期H3-TdR才能掺入新合成的DNA中;3)G2期,指DNA复制完成到有丝分裂开始之前的一段时间;

4)M期又称D期,细胞分裂开始到结束。

.PLM测定原理、计算

标记有丝分裂百分数法(percentage labeled mitoses,PLM)

原理:是一种常用的测定细胞周期时间的方法。其原理是对测定细胞进行脉冲标记、不同时间取样做细胞放射性自显影,找出正处于有丝分裂的分裂期细胞,计算其中带3H标记的细胞占有丝分裂细胞的百分数。

测定原理:

(1)待测细胞经3H-TdR标记后,所有S期细胞均被标记。

(2)S期细胞经G2期才进入M期,所以一段时间内PLM=0。

(3)开始出现标记M期细胞时,表示处于S期最后阶段的细胞,已渡过G2期,所以从PLM=0到出现PLM的时间间隔为TG2。

(4)S期细胞逐渐进入M期,PLM上升,到达到最高点的时候说明原先才进入M期的细胞,已完成M,进入G1期。所以从开始出现PLM到PLM达到最高点(≈100%)的时间间隔就是TM。

(5)当PLM开始下降时,表明处于S期最初阶段的细胞也已进入M期,所以出现PLM到PLM又开始下降的一段时间等于TS。

(6)从PLM出现到下一次PLM出现的时间间隔就等于TC,根据TC=TG1+TS+TG2+TM 即可求出的TG1长度。

具体计算可参考ppt中的图

83.DNA阻断法原理(控制时间计算)

TdR 阻断法阻滞细胞周期的原理是: TdR 是细胞DNA 合成不可缺少的前体, 但向培养基中加入过量的TdR, 能形成过量的三磷酸腺苷, 后者能反馈抑制其他核苷酸的磷酸化, 从而阻抑DNA合成。

关键:控制时间

第1次阻断时间相当于G2、M和G1期时间的总和或稍长,释放时间不短于S期时间,而小于G2+M+G1期时间,这样才能使所有位于G1/S期的细胞通过S期,而又不使沿周期前进最快的细胞进入下一个S期。第2次阻断时间同第1次,再释放。

HeLa细胞周期时间为21 h,其中G1期为10 h,S期为7 h,G2期为3 h,M期为1 h 84.有丝分裂的6个时期

有丝分裂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为了便于描述,人为的划分为六个时期:间期、前期、

前中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其中间期包括G1期、S期和G2期,主要进行DNA复制等准备工作。

85.纺锤体微管包括哪三部分

着丝点微管、星体微管、极性微管

86.有丝分裂后期A、B的特点

后期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1)后期A,指染色体向两极移动的过程。这是因为染色体着丝点微管在着丝点处去组装而缩短,在分子马达的作用下染色体向两极移动,体外实验证明即使在不存在ATP的情况下,染色体着丝点也有连接到正在去组装的微管上的能力,使染色体发生移动。

(2)后期B,指两极间距离拉大的过程。这是因为一方面极体微管延长,结合在极体微管重叠部分的马达蛋白提供动力,推动两极分离,另一方面星体微管去组装而缩短,结合在星体微管正极的马达蛋白牵引两极距离加大。可见染色体的分离是在微管与分子马达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

87.减数分裂Ⅰ包括哪几个时期

减数分裂I包括(1)前期I(2)中期I(3)后期I(4)末期I(5)减数分裂间期88.减数分裂的意义

(1)有丝分裂确保世代间遗传的稳定性;

(2)增加变异机会,确保生物的多样性,增强生物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3)减数分裂是生物有性生殖的基础,是生物遗传、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础保证。

89.细胞分化的概念

细胞分化概念: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中,由一种相同的细胞类型经细胞分裂后逐渐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形成稳定性差异,产生各不相同的细胞类群的过程。

90.细胞分化的组织特异性基因和管家基因

(1)组织特异性基因:是指不同的细胞类型行特异性表达的基因,其产物赋予各种类型细胞特异的形态结构特征与特异的功能。

(2)管家基因:是指所有细胞中均要表达的一类基因,其产物是对维持细胞基本生命活动所必需的。

91.转分化、去分化、再生

转分化:一种类型的分化细胞转化为另一种分化类型的细胞的现象。

去分化:分化细胞失去所特有的结构和功能变成具有未分化细胞特征的过程。

再生:是指生物体缺失部分后重建过程,广义的再生可包括分子水平、细胞水平、组织器官水平及整体水平的再生。

92.影响细胞分化的因素

(1)胞外信号分子对细胞分化的影响

(2)细胞记忆与决定

(3)受精卵细胞质的不均一性对细胞分化的影响

(4)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与位置效应

(5)环境对性别决定的影响

(6)染色质变化与基因重排对细胞分化的影响

《食品微生物学》复习资料总结版

《食品微生物学》复习资料总结版

《食品微生物学》复习资料 一.微生物学发展中的几个重要人物的贡献。 1初创期--形态学时期:代表人物:列文虎克,首次观察并描述微生物的存在。 2奠基期--生理学时期:代表人物:巴斯德,建立胚种学说(曲颈瓶试验);乳酸发酵是微生物推动的;氧气对酒精发酵的影响;用弱化的致病菌防治鸡霍乱。科赫,建立了科赫法则,证实了病原菌学说,建立微生物学实验方法体系。3发展期--生化、遗传学时期:代表人物:Buchner,开创微生物生化研究;Doudoroff,建立普通微生物学。 4成熟期--分子生物学时期 二.什么是微生物?广义的微生物和主要包括哪几大类? 1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是指大量的、极其多样的、不借助显微镜看不见的微小生物类群的总称。 2微生物主要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某些藻类。 3微生物分类: 六界(病毒界1977年加上,我国陈世骧):

三元界: 三.微生物具有哪些主要特性?试简要说明之。 1体积小,比表面积大。2吸收多,转化快。3生长旺,繁殖快。4适应性强,易变异。5分布广,种类多。 四.细菌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大小及繁殖方式如何? 1细菌的基本形态分为:球形或椭圆形、杆状或圆柱状、弧状和螺旋状,分别称为球菌、杆菌、弧菌和螺旋菌。 2细菌细胞的大小一般用显微测微尺测量,并以多个菌体的平均值或变化范围来表示。 3细菌的繁殖主要是简单的无性的二均裂殖。

球菌:单球菌,双~,链~,四联~,八叠~,葡萄球菌。。大小以直径表示 杆菌:种类最多,长杆菌(长/宽>2);杆菌(=2);短杆菌(<2)。。大小:长度×宽度 弧菌:弯曲度<1 ;螺旋菌2≤弯曲≤6;螺旋体:弯曲度>6 ..大小:自然弯曲长度×宽度 细菌的重量:1×10^-9~1×10^-10mg,及1g细菌有1~10万个菌体 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质膜、细胞质及细胞核等四部分 五.细菌细胞壁的结构(Gram+、Gram-)与功能?Gram染色的原理和步骤?知道常规的几种Gram+、Gram—的菌种。 1结构:在细菌菌体的最外层,为坚韧、略具弹性的结构。 其基本骨架是肽聚糖层,由氨基糖(包括N-乙酰葡萄糖胺,NAG和N-乙酰胞壁酸,NAM两种)和氨基酸组成。 2 Gram+的细胞壁具有较厚(30-40nm)而致密的肽聚糖层, 多达20层,磷壁酸是革兰氏阳性菌的特有成分,可加强肽聚糖的结构。 3 Gram-的细胞壁薄(15-20nm)、结构较复杂,分为外膜(基本成分是脂多糖LPS)、肽聚糖层和壁膜间隙。 4功能:(1)保护细胞及维持外形(如果人工去掉细胞壁后,所有菌的原生质均变成圆形)。

最新细胞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细胞通讯的方式 (1)细胞通过分泌化学信号进行细胞间通讯,这是多细胞生物普遍采用的通讯方式。 (2)细胞间接触依赖性的通讯,指细胞间直接接触,通过与质膜结合的信号分子影响其它细胞。 (3)动物相邻细胞间形成间隙连接以及植物细胞间通过胞间连丝使细胞间相互沟通,通过交换小分子来实现代谢耦联或电耦联。 细胞分泌化学信号可长距离或短距离发挥作用,其作用方式分为: (1)内分泌,由内分泌细胞分泌信号分子到血液中,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体内各个部位,作用于靶细胞。 (2)旁分泌,细胞通过分泌局部化学介质到细胞外液中,经过局部扩散作用于邻近靶细胞。在多细胞生物中调节发育的许多生长因子往往是通过旁分泌起作用的。此外,旁分泌方式对创伤或感染组织刺激细胞增殖以恢复功能也具有重要意义。 (3)自分泌,细胞对自身分泌的物质产生反应。自分泌信号常存在于病理条件下,如肿细胞合成并释放生长因子刺激自身,导致肿瘤细胞的持续增殖。 (4)通过化学突触传递神经信号,当神经元接受刺激后,神经信号以动作电位的形式沿轴突快速传递至神经末梢,电压门控的Ca2+通道将电信号转换为化学信号。 通过胞外信号介导的细胞通讯步骤 (1)产生信号的细胞合成并释放信号分子。 (2)运送信号分子至靶细胞。 (3)信号分子与靶细胞受体特异性结合并导致受体激活。 (4)活化受体启动胞内一种或多种信号转导途径。 (5)引发细胞功能、代谢或发育的改变。 (6)信号的解除并导致细胞反应终止。 核被膜所具有的功能

一方面,核被膜构成了核、质之间的天然选择性屏障,将细胞分成核与质两大结构与功能区域,使得DNA复制、RNA转录与加工在核内进行,而蛋白质翻译则局限在细胞质中。这样既避免了核质问彼此相互干扰,使细胞的生命活动秩序更加井然,同时还能保护核内的DNA分子免受损伤。 另一方面,核被膜调控细胞核内外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核被膜并不是完全封闭的,核质之间进行着频繁的物质交换与信息交流。这些物质交换与信息交流主要是通过核被膜上的核孔复合体进行的。 核被膜的结构组成及特点 (1)核被膜由内外两层平行但不连续的单位膜构成。面向核质的一层膜被称作内(层)核膜,而面向胞质的另一层膜称为外(层)核膜。两层膜厚度相同,约为7。5 nm。两层膜之间有20~40nm的透明空隙,称为核周间隙或核周池。核周间隙宽度随细胞种类不同而异,并随细胞的功能状态而改变。 (2)核被膜的内外核膜各有特点:①外核膜表面常附有核糖体颗粒,且常常与糙面内质网相连,使核周间隙与内质网腔彼此相通。从这种结构上的联系出发,外核膜可以被看作是糙面内质网的一个特化区域。②内核膜表面光滑,无核糖体颗粒附着,但紧贴其内表面有一层致密的纤维网络结构,即核纤层。内核膜上有一些特有的蛋白成分,如核纤层蛋白B受体。③双层核膜互相平行但并不连续,内、外核膜常常在某些部位相互融合形成环状开口,称为核孔,:在核孔上镶嵌着一种复杂的结构,叫做核孔复合体。核孔周围的核膜特称为孔膜区,它也有一些特有的蛋白成分。

医用细胞生物学知识点

医用细胞生物学知识点 细胞生物学 (cell biology ):细胞生物学是以细胞为研究对象,经历了从显微水平到亚显微和分子水平 的发展过程,成为今天在分子层次上研究细胞精细结构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 医学细胞生物学 (medical cell biology):医学细胞生物学以揭示人体各种细胞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 的生 命活动规律为目的,期望能对人体各种疾病的发病机制予以深入阐明,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 供理论依据和策略。 对细胞概念理解的五个角度: ①细胞是构成有机体的基本单位; ②细胞是代谢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③ 细胞是有机体生长与发育的基础; ④细胞是遗传的基本单位; ⑤没有细胞就没有完整的生命。 生物界划分的三个类型:原核细胞、古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 p13 表 2-1 生物大分子:是由有机小分子构成的,大约有 3000种,分子量从 10000到 1000000。 核酸 (nucleic acid ) 的基本单位 :核苷酸。 核苷酸:核苷的戊糖羟基与磷酸形成酯键,即成为核苷酸。 DNA 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p18图 2-8):DNA 分子由两条相互平行而方向相反的多核苷酸链组成, 即一条链中磷酸二酯键连接的核苷酸方向是 5'→3',另一条是 3'→ 5',两条链围绕着同一个中心轴 以右手方向盘绕成双螺旋结构。 基因组:细胞或生物体的一套完整的单倍体遗传物质称为基因组。 动物细胞内含有的主要 RNA 种类及功能: p20 表 2-3 核酶 (ribozyme ) :核酶是具有酶活性的 RNA 分子。 蛋白质 ( protein )的基本单 位:氨基酸。 肽键:肽键是一个氨基酸分子上的 羧基 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上的 氨基经脱水缩合 而成的化学键。 肽 (peptide) :氨基通过肽键而连接成的化合物称为肽。 蛋白质分子的二级结构: α -螺旋, β-片层。 酶 (enzyme):酶是由生物体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剂作用的蛋白质。 酶的特性:高催化效率,高度专一性,高度不稳定性。 光学显微镜的种类:普通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相差显微镜,暗视野显微镜,共聚焦激光扫描显 微镜。 细胞培养:细胞培养是指细胞在体外的培养技术,即无菌条件下,从机体中取出组织或细胞,模拟机 体内正常生理状态下生存的基本条件,让它在培养器皿中继续生存、生长和繁殖的方法。 细胞膜 (cell membrane ):细胞膜是包围在细胞质表面的一层薄膜,又称质膜 ( plasma membrane ) 生物膜 ( biomembrane ):目前把 质膜 和细胞内膜系统 总称为生物膜。 细胞膜的组成:主要由脂类、蛋白质和糖类组成 磷脂 (phospholipid)可分为两类:甘油磷脂 由于磷脂分子具有亲水头和疏水 尾,故称为 膜蛋白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膜内在蛋白 蛋白 (lipid anchored protein) 。 细胞外被 ( cell coat ):在大多数真核细胞表面有富含糖类的周缘区,称为细胞外被或糖萼。 细胞外被的基本功能: 保护细胞抵御各种物理、化学性损伤 ,如消化道、呼吸道等上皮细胞的细胞外 被有助于润滑、防止机械损伤,保护黏膜上皮不受消化酶的作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20. 21 . 22 . 23 . 24 . 25 . 26. 27. 28. (phosphoglycerides )和鞘磷脂 (sphingomyelin,SM) 。 两亲性分子 或兼性分子 。 intrinsic protein )、膜外在蛋白 (extrinsic

细胞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细胞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导读:细胞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细胞通讯的方式 (1)细胞通过分泌化学信号进行细胞间通讯,这是多细胞生物 普遍采用的通讯方式。 (2)细胞间接触依赖性的通讯,指细胞间直接接触,通过与质 膜结合的信号分子影响其它细胞。 (3)动物相邻细胞间形成间隙连接以及植物细胞间通过胞间连 丝使细胞间相互沟通,通过交换小分子来实现代谢耦联或电耦联。 细胞分泌化学信号可长距离或短距离发挥作用,其作用方式分为:(1)内分泌,由内分泌细胞分泌信号分子到血液中,通过血液 循环运送到体内各个部位,作用于靶细胞。 (2)旁分泌,细胞通过分泌局部化学介质到细胞外液中,经过 局部扩散作用于邻近靶细胞。在多细胞生物中调节发育的许多生长因子往往是通过旁分泌起作用的。此外,旁分泌方式对创伤或感染组织刺激细胞增殖以恢复功能也具有重要意义。 (3)自分泌,细胞对自身分泌的物质产生反应。自分泌信号常 存在于病理条件下,如肿细胞合成并释放生长因子刺激自身,导致肿瘤细胞的'持续增殖。 (4)通过化学突触传递神经信号,当神经元接受刺激后,神经 信号以动作电位的形式沿轴突快速传递至神经末梢,电压门控的Ca2+

通道将电信号转换为化学信号。 通过胞外信号介导的细胞通讯步骤 (1)产生信号的细胞合成并释放信号分子。 (2)运送信号分子至靶细胞。 (3)信号分子与靶细胞受体特异性结合并导致受体激活。 (4)活化受体启动胞内一种或多种信号转导途径。 (5)引发细胞功能、代谢或发育的改变。 (6)信号的解除并导致细胞反应终止。 核被膜所具有的功能 一方面,核被膜构成了核、质之间的天然选择性屏障,将细胞分成核与质两大结构与功能区域,使得DNA复制、RNA转录与加工在核内进行,而蛋白质翻译则局限在细胞质中。这样既避免了核质问彼此相互干扰,使细胞的生命活动秩序更加井然,同时还能保护核内的DNA分子免受损伤。 另一方面,核被膜调控细胞核内外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核被膜并不是完全封闭的,核质之间进行着频繁的物质交换与信息交流。这些物质交换与信息交流主要是通过核被膜上的核孔复合体进行的。 核被膜的结构组成及特点 (1)核被膜由内外两层平行但不连续的单位膜构成。面向核质的一层膜被称作内(层)核膜,而面向胞质的另一层膜称为外(层)核膜。两层膜厚度相同,约为7。5 nm。两层膜之间有20~40nm的

微生物学总结16各论部分的复习提纲

Weishengwuxue zhishidianzongjie 三、球菌

主要知识点: 1葡萄球菌A蛋白:(Staphylococcal protein A,SPA):存在于葡萄球菌细胞壁表面的一种单链多肽,与胞壁肽聚糖共价结合。能与IgG抗体的Fc段非特异性结合,而IgG抗体的Fab段仍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这决定了SPA具有多种生物学意义:1.抗调理吞噬作用;2.协同凝集试验; 2 凝固酶coagulase:是葡萄球菌能使含有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发生凝固的蛋白类物质;有两种:游离凝固酶和结合凝固酶;是鉴别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作用:有助于抵抗体内吞噬细胞的吞噬,同时保护细菌不受血清中杀菌物质的破坏;与葡萄球菌感染容易局限化和形成血栓也有关系; 3葡萄球菌肠毒素作用特点:50%临床分离株产生;耐热(100oC for 30 mins!);是一种超抗原;毒素通过胃肠道吸收入血,进而对呕吐中枢产生刺激,导致以呕吐为主要症状的食物中毒。在进食含肠毒素食物后1-6小时发病,主要症状是呕吐和腹泻,属自限性疾病; 4致病葡萄球菌的鉴定:产生金黄色色素、有溶血性、凝固酶试验阳性、耐热核酸酶试验阳性和能分解甘露醇产酸 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coagulase negative staphylococcus,CNS):指葡萄球菌属中不产生血浆凝固酶的葡萄球菌,过去认为CNS不致病,近年来发现CNS已经成为医源性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且耐药菌株日益增多,引起重视。主要引起泌尿系统感染感染、心内膜炎、败血症、术后感染等。 5 链球菌的分类:根据溶血现象分类链球菌在血琼脂平板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后,按产生溶血与否及其溶血现象分为3类。 (1)甲型溶血性链球菌(α-hemolytic streptococcus):菌落周围有1~2mm宽的草绿色溶血环,称甲型溶血或α溶血,因而这类菌亦称草绿色链球菌(streptococcus viridans)。α溶血环中的红细胞并未完全溶解。这类链球菌多为条件致病菌。 (2)乙型溶血性链球菌(β-hemolytic streptococcus):菌落周围形成一个2~4mm宽、界限分明、完全透明的无色溶血环,称乙型溶血或β溶血,β溶血环中的红细胞完全溶解,因而这类菌亦称为溶血性链球菌(Streptococcus hemolyticus)。这类链球菌致病力强,常引起人类和动物的多种疾病。 (3)丙型链球菌(γ-streptococcus):不产生溶血素,菌落周围无溶血环,因而亦称不溶血性链球菌(Streptococcus non-hemolyticus)。一般不致病,常存在于乳类和粪便中。 除此以外,根据胞壁中C多糖抗原不同分群,其中主要为A群致病,两种分类方法并不平行,但A群链球菌大多为乙型溶血。 6 M蛋白(M protein)是A群链球菌细胞壁中的蛋白质组分,,是重要的毒力因子。含M蛋白的链球菌有抗吞噬和抵抗吞噬细胞内的杀菌作用。此外,M蛋白与心肌、肾小球基底膜有共同的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损害人类心血管等组织,故与某些超敏反应疾病有关。 7 链球菌促进扩散的侵袭性酶:(扩散因子,spreading factor) 透明质酸酶:能够分解连接结缔组织间以及细胞间的透明质酸,使组织产生空隙,细菌得以迅速在其间扩散、繁殖及进入宿主组织内的酶类物质。 链激酶:水解纤维蛋白;

医学细胞生物学知识点归纳

线粒体: 1.呼吸链(电子传递链)Respiratory chain一系列能够可逆地接受和释放H+和e-的化学物质所组成的酶体系在线粒体内膜上有序地排列成互相关联的链状。 2.化学渗透假说(氧化磷酸化偶联机制):线粒体内膜上的呼吸链起质子泵的作用,利用高能电子传递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将H+泵出内膜外,造成内膜内外的一个H+梯度(严格地讲是离子的电化学梯度),A TP合酶再利用这个电化学梯度来合成A TP。 3.电子载体:在电子传递过程中与释放的电子结合并将电子传递下去的物质称为电子载体。参与传递的电子载体有四种∶黄素蛋白、细胞色素、铁硫蛋白和辅酶Q,在这四类电子载体中,除了辅酶Q以外,接受和提供电子的氧化还原中心都是与蛋白相连的辅基。 4.阈值效应:突变所产生的效应取决于该细胞中野生型和突变型线粒体DNA的比例,只有突变型DNA达到一定数量(阈值)才足以引起细胞的功能障碍,这种现象称为阈值效应。 5.导向序列:将游离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的N-端信号称为导向信号,或导向序列,由于这一段序列是氨基酸组成的肽,所以又称为转运肽。 6.信号序列:将膜结合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的N-端的序列称为信号序列,将组成该序列的肽称为信号肽。 7.共翻译转运:膜结合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通过定位信号,一边翻译,一边进入内质网,由于这种转运定位是在蛋白质翻译的同时进行的,故称为共翻译转运。 8.蛋白质分选:在膜结合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通过信号肽,经过连续的膜系统转运分选才能到达最终的目的地,这一过程又称为蛋白质分选。 核糖体: 1.原核生物mRNA中与核糖体16S rRNA结合的序列称为SD序列(SD sequence) 。 2.核酶:将具有酶功能的RNA称为核酶。 3.N-端规则(N-end rule): 每一种蛋白质都有寿命特征,称为半衰期(half-life)。研究发现多肽链N-端特异的氨基酸与半衰期相关,称为N-端规则。 4.泛素介导途径:蛋白酶体对蛋白质的降解通过泛素(ubiquitin)介导,故称为泛素降解途径。蛋白酶体对蛋白质的降解作用分为两个过程:一是对被降解的蛋白质进行标记,由泛素完成;二是蛋白酶解作用,由蛋白酶体催化。 细胞核: 1.核内膜:有特有的蛋白成份(如核纤层蛋白B受体),膜的内表面有一层网络状纤维蛋白质,即核纤层(nuclear lamina),可支持核膜。 核外膜:靠向细胞质的一层,是内质网的一部分,胞质面附有核糖体 核周隙:内、外膜之间有宽20~40nm的腔隙,与粗面内质网腔相通 核孔复合体:内、外膜融合处,物质运输的通道 核纤层:内核膜内表面的纤维网络,支持核膜,并与染色质、核骨架相连。 2.核孔复合体:是细胞核内外膜融合形成的小孔,直径约为70 nm,是细胞核与细胞质间物质交换的通道。 3.核孔蛋白:参与构成核孔的蛋白质,可能在经核孔的主动运输中发挥作用。 核运输受体:参与物质通过核孔的主动运输。 核周蛋白: 是一类与核孔选择性运输有关的蛋白家族,相当于受体蛋白。 5.输入蛋白:核定位信号的受体蛋白, 存在于胞质溶胶中, 可与核定位信号结合, 帮助核蛋白进入细胞核。 输出蛋白:存在于细胞核中识别并与输出信号结合的蛋白质, 帮助核内物质通过核孔复合

(全)药学细胞生物学复习总结

药学细胞生物学复习总结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细胞生物学概述 一.细胞生物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1.概念 (1)细胞生物学:应用现代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的方法与技术,以细胞作为研究对象,从显微、超微与分子水平研究细胞各个组成部分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以动态的观点探索细胞的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 (2)形态研究:显微结构、超微结构、分子结构三水平有机结合。 (3)显微结构:在0.2μm分辨率的光镜下能够观察到的物质结构。 (4)超微结构:普通光学显微镜分辨率下无法观察到,只有在电镜下才能观察到的精细结构。 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核糖体,质膜,染色质纤维,核膜,内质网,细胞骨架,溶酶体系 2.主要研究内容 (1)细胞核、染色体以及基因表达 (2)生物膜与细胞器 (3)细胞骨架系统 (4)细胞增殖与周期调控 (5)细胞分化与调控 (6)细胞衰老、凋亡与调控 (7)细胞工程 二.细胞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第二节 第三节细胞生物学与现代药学 药物靶标:是指细胞内与药物相互作用,并赋予药物效应的特定分子或结合位点,包括基因位点、受体、酶、离子通道、核酸、糖等生物大分子与复合物。 药学细胞生物学:是研究与药学学科相关的细胞生物学理论与应用新模式的一门交叉学科,它采用现代细胞生物学的理论、技术与方法,应用于新药开发、药物研究、药品生产、药品质量监督以及药品临床应用的一门基础与应用学科。 第二章细胞概述 第一节细胞的基本概念 一.细胞的基本生物学意义(了解) 二.细胞的基本共性(简答) 1.所有的细胞表面均有由磷脂双分子层与镶嵌蛋白质构成的生物膜,既细胞膜 2.所有的细胞都含有两种核酸:即DNA和RNA作为遗传信息复制与转录的载体 3.作为蛋白质合成的机器---核糖体,毫无例外地存在于一切细胞内。 4.所有细胞的增值都是以一分为二方式进行分裂。

微生物知识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1.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噬菌体基因与宿主染色体整合,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但噬 菌体DNA能随细菌DNA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代。 2.溶原性:温和噬菌体这种产生成熟噬菌体颗粒(前噬菌体偶尔可自发地或在某些理化和生 物因素的诱导下脱离宿主菌基因组而进入溶菌周期,产生成熟噬菌体,导致细菌 裂解)和溶解宿主菌的潜在能力,称为溶原性。 3.溶原性细菌:带有前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 4.荚膜:荚膜是一些细菌在其细胞表面分泌的一种黏性物质,把细胞壁完全包围封住,这层 黏性物质就叫荚膜。 5.菌胶团:有些细菌由于其遗传特性决定,细菌之间按一定的排列方式互相黏集在一起,被 一个公共荚膜包围形成一定形状的细菌集团,叫做菌胶团。 6. 芽孢:某些细菌遇到不良环境时,在其细胞内形成一个内生孢子叫芽孢。 7.酶的活性中心:是指酶的活性部位,是酶蛋白分子直接参与和底物结合,并与酶的催化 作用直接有关的部位。 8.生长因子:是一类调节微生物正常生长代谢所必需,但不能用简单的碳、氮源自行合成的 有机物。 9.培养基:根据各种微生物对营养的需要(如水,碳源,能源,氮源,无机盐及生长因子等), 按一定的比例配制而成的,用以培养微生物的基质,称为培养基。

10.选择培养基:根据某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对各种化学物质敏感程度的差异而设计、 配制的培养基,称为选择培养基。 11.鉴别培养基:几种细菌由于对培养基中某一成分的分解能力不同,其菌落通过指示剂显 示出不同的颜色而被区分开,这种起鉴别和区分不同细菌作用的培养基, 叫鉴别培养基。 12.发酵:是指在无外在电子受体时,底物脱氢后所产生的还原力[H]不经呼吸链传递而直接 交给某一内源性中间产物接受,以实现底物水平磷酸化产能的一类生物氧 化反应。 13.好氧呼吸:是有外在最终电子受体(O2)存在时,对底物(能源)的氧化过程。 14.无氧呼吸*:无氧呼吸又称厌氧呼吸,是一类电子传递体系末端的受氢体为外源无机氧化 物的生物氧化。 15.土壤自净:土壤对施入一定负荷的有机物或有机污染物具有吸附和生物降解的能力,通 过各种物理、化学过程自动分解污染物使土壤恢复到原有水平的净化过程, 称土壤净化。 16.水体自净:天然水体受到污染后,在没有人为的干预条件下,借助水体自身的能力使之 得到净化,这种现象成为水体自净,其中包括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作用。17:水体富营养化(环化有) 18.硝化作用:氨基酸脱下的氨,在有氧的条件下,经亚硝酸细菌和硝酸细菌的作用转化为 硝酸的过程。

细胞生物学复习重点修订稿

细胞生物学复习重点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第四章细胞膜和细胞表面 1.组成细胞膜的组要化学成分是什么这些分子是如何排列的 2. 膜脂、膜蛋白、膜糖类。膜脂排列成双分子层,极性头部朝向内外两侧,非极性尾部相对排列位于膜的内部;整合膜蛋白镶嵌于脂质双分子层中,外在膜蛋白主要分布于膜的内表面;膜糖类是分布与细胞膜外表面的一层寡糖侧链。 3.生物膜的两个显着性特征是什么? ①流动性:膜脂和膜蛋白都是可运动的。②不对称性:膜的内外两层的膜脂种类、分布不同;整合膜蛋白不对称镶嵌,外在膜蛋白在内表面;膜糖类分布在外表面。 3.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4. (1)被动运输其转运方向为顺浓度梯度,不消化代谢能。 (2)主动运输需要消化细胞的代谢能,但可以逆浓度梯度转运;包括离子泵和协同运输。①离子泵本身具有ATPase活性,在分解ATP放能的同时实现离子的逆浓度梯度转运;②协同运输在动物细胞是借助顺浓度转运Na+,即消耗Na+梯度的同时实现溶质的逆浓度转运,是间接地消耗ATP。 5.以钠钾泵为例,简述细胞膜的主动运输过程 ①在胞质侧结合3个钠离子;②水解ATP,本身磷酸化;③构象变化,钠离子转移到胞外侧,释放钠离子;④结合胞外2个钾离子;⑤去磷酸化;⑥构象变化,钾离子转移到胞质侧,释放钾离子。 6.以低密度脂蛋白(LDL)为例,简述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的主要过程

①膜外侧LDL受体与LDL结合;②膜内陷形成有被小凹;③内陷进一步形成有被小泡;④有被小泡脱衣被,与内体融合;⑤内体酸性环境下受体与LDL分离,返回膜上。、 第五章细胞信号传导 1.cAMP信号通路和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是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主要2条信号转导通路。信号通路的前半段是相同的:G 蛋白偶联受体识别结合胞外信号分子,导致G蛋白三聚体解离,并发生GDP与GTP 交换,游离的Gα-GTP处于活化状态,导致结合并激活效应器蛋白。但两条通路的效应器并不相同,因此通路后半段组成及产生的细胞效应存在差别:(1)cAMP 信号通路:第一个效应器是腺苷酸环化酶(AC),活化后产生第二信使cAMP,进而活化蛋白激酶A(PKA),导致靶蛋白磷酸化及一系列级联反应;(2)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第一个效应器是磷脂酶C(PLC),活化后产生第二信使IP3和DAG,DAG锚定于质膜内侧,IP3扩散至内质网,刺激内质网释放Ca2+,至胞质Ca2+浓度升高,DAG和Ca2+活化蛋白激酶C(PKC),并进一步使底物蛋白磷酸化。 2.试述细胞内Ca2+浓度的调控机制 细胞膜和内质网膜上均有Ca2+泵和Ca2+通道,①Ca2+泵以主动运输方式将胞质中的Ca2+转运至胞外或内质网腔,使静息状态下胞质Ca2+浓度极低(10-7摩尔浓度);②当信号分子与Ca2+通道蛋白特异结合(如内质网上的Ca2+通道蛋白与IP3结合、突触后膜上的Ca2+通道蛋白与乙酰胆碱结合),会引起Ca2+通道瞬间开放,使胞质Ca2+浓度迅速升高,产生细胞效应。 3.总结细胞信号转导途径的组成与基本特征 组成:①配体即胞外信号分子;②受体:细胞表面受体和细胞内受体;③第二信

微生物学复习题-答案总结

微生物复习题 一、单选题 1.关于共生相关概念下列哪一个是错误的C A、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相互依赖,双方互利 B、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的现象 C、共栖是指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双方互不侵害互不受益 D、共栖、互利共生和寄生是根据两种共生生物之间的利害关系来分的 E、寄生指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获取营养并使对方受害2.用来测量细菌大小的单位是C A.厘米(cm) B.毫米(mm) C.微米(μm) D.纳米(nm) E.微微米(pm) 3.有完整细胞核的微生物是B A、细菌 B、真菌 C、放线菌 D、衣原体 E、支原体 4.正常微生物(菌)群是E A、无侵袭力的细菌 B、不产生毒素的细菌 C、健康人的致病菌 D、健康带菌者所携带的细菌 E、在人体内长期存在的有益或无害的细菌5.机体受病原菌侵入后不出现或仅出现不明显临床症状的感染过程称为C A、带菌者 B、局部感染 C、隐性感染 D、显性感染 E、潜在性感染6.下列哪种消毒灭菌方式不合适E A、空气—紫外线 B、牛奶—巴氏消毒法 C、接种环—烧灼法 D、皮肤—碘酒 E、血清—高压蒸气灭菌法 7.肉眼直接观察细菌有无动力常选用C A、液体培养基 B、固体斜面培养基 C、半固体培养基 D、固体平板培养基 E、选择培养基 8.革兰氏染色的步骤是C A、结晶紫-酒精-碘液-复红 B、复红-碘液-酒精-结晶紫 C、结晶紫-碘液-酒精-复红 D、复红-酒精-碘液-结晶紫 E、结晶紫-复红-酒精-碘液 9.哪一项不是细菌质粒的特点E A、化学性质是环状双链DNA B、可在细菌间转移 C、非细菌所必需的遗传物质 D、能自主复制 E、是细菌的特殊构造 10.在细菌生长曲线中菌数增加最快的是:B A、迟缓期 B、对数期 C、稳定期 D、衰亡期 E、全部生长过程 11.溶原性细菌是指A A、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 B、带有R质粒的细菌 C、带有毒性噬菌体的细菌 D、带有F质粒的细菌 E、带有Col质粒的细菌 12. 关于原核细胞型病原生物的基因转移,下列陈述哪项正确D A、转化与转导具有相同的转移途径 B、接合是质粒转移的非自然方式 C、转化与接合的不同在于后者依靠F+菌,前者依靠温和噬菌体 D、转化是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共同拥有的基因转移方式 E、溶原性转换是由溶原性噬菌体引起的转化现象 13.细菌的遗传物质不包括C

华师细胞生物学简答题(个人复习总结)

1、何谓成熟促进因子(MPF)?包括哪些主要成分?如何证明某一细胞提取液含有MPF? 成熟促进因子是指M期细胞中存在的促进细胞分裂的因子,是由两个不同亚基组成的异质二聚体,其一为调节亚基,有周期蛋白组成;其二为催化亚基,是丝氨酸/苏氨酸型蛋白激酶,其活性有懒于周期蛋白,故称为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可以通过蛙卵细胞质移植实验证实MPF。成熟蛙卵细胞的细胞质可以诱导未成熟的蛙卵细胞提前进入成熟期。 2、简述微管、微丝和中间纤维的主要异同点?(顺序为微管、微丝、中间纤维) 直径:22nm、7nm、10nm;基本构件:α、β—微管蛋白,肌动蛋白,中间纤维丝蛋白;相对分子量(乘10的3次):50,43,40~200;结构:13根原丝围成的α—螺旋中空管状,双股α—螺旋,多级螺旋;极性:有,有,无;单体蛋白库:有,有,无;踏车现象:有,有,无;特异性药物:秋水仙素、长春花碱,细胞松弛素B、鬼笔环肽,无;运动相关蛋白:驱动蛋白、动力蛋白,肌球蛋白,无;主要功能:细胞运动、胞内运输、支持作用,变形运动、形状维持、胞质环流、胞质分裂环的桶状结构,骨架作用、细胞连接、信息传递;细胞分裂:纺锤体,无,包围纺锤体。 3、为什么将内质网比喻“开放的监狱”? KDEL信号序列为内质网驻守信号,如果内质网驻守蛋白被错误的包装进了COPII,并运输到顺面高尔基体,高尔基体膜上存在KDEL识别受体,能识别错误运输来的内质网驻守蛋白,并形成COP I小泡,将内质网驻守蛋白运输返回内质网。 4、在研究工作中分离得到一个与动物减数分裂直接相关的基因A,如果想由此获得该基因的单克隆抗体,请简要叙述实验方案及其实验原理。 英国科学家Milstein和Kohler因提出单克隆抗体而获得198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它是将产生抗体的单个B淋巴细胞同肿瘤细胞杂交,获得既能产生抗体又能无线增值的杂种细胞,并一次生产抗体的技术。其原理是:B淋巴细胞能够产生抗体,但在体外不能进行无限分裂;而肿瘤细胞虽然可以在体外进行无限传代,但不能产生抗体。将这两种细胞融合后得到的杂交瘤细胞具有两种亲本细胞的特性。 实验方案:a、表达基因A的蛋白,免疫小老鼠,获得免疫的淋巴细胞;b、将经过免疫的小老鼠的淋巴细胞与Hela细胞融合;c、利用选择培养基对融合细胞进行培养筛选,只有真正融合的细胞才能继续生长;d、融合细胞的培养,抗体的纯化。 5、微管是体内膜泡运输的导轨,请分析体内膜泡定向运输的机制? 微管是有极性的,微管的马达蛋白(动力蛋白和驱动蛋白)运输小泡也是单向的。动力蛋白向微管的负极运输小泡,驱动蛋白向微管的正极运输小泡。,另外,起始膜泡上有V-SNARE,靶膜上有T-SNARE。V-SNARE与T-SNARE选择性识别并定向融合。这两种因素共同导致了膜泡的定向运输。 6、简述细胞周期蛋白B的结构特点和动态调控机制?

细胞生物学复习要点整理

春2周细胞膜 1.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及其特性:膜脂;膜蛋白;膜糖。 2.细胞膜的分子结构模型:流动镶嵌模型,脂筏模型。 3.细胞膜的生物学特性:不对称性;流动性(膜流动性的影响因素)。 1.脂质体(liposome):当脂质分子被水环境包围时,自发聚集,疏水尾在内, 亲水头在外,出现两种存在形式:球状分子团、形成双分子层,为防止两端尾部与水接触,游离端自动闭合,形成充满液体的球状小泡称为脂质体。 2.细胞外被(cell coat)或糖萼(glycocalyx):质膜中的糖蛋白和糖脂向外表面 延伸出的寡糖链构成的糖类物质。 3.脂筏(lipid raft):膜双层内含有特殊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的微区,微区中富含胆 固醇和鞘脂,其中聚集一些的特定种类的膜蛋白。由于鞘脂的脂肪酸尾部比较长,这一区域比膜的其他部分厚,更有秩序且较少流动,称脂筏。 1.细胞膜的基本结构特征与生理功能? 1)脂类:包括磷脂、胆固醇、糖脂,构成细胞膜主体,与膜流动性有关。 2)蛋白质:可分为内在蛋白和外在蛋白,是膜功能的主要体现者,如物质运输、 信号转导等。 3)糖类:包括糖脂和糖蛋白,对细胞有保护作用,在细胞识别起作用。 2.影响膜脂流动性的因素? 1)脂肪酸链的饱和程度(不饱和流动性大)。 2)脂肪酸链的长短(短链流动性大)。 3)胆固醇的双重调节(相变温度以上降低,相变温度以下提高)。 4)卵磷脂和鞘磷脂的比值(比值高的流动性大)。 5)膜蛋白的影响(膜蛋白越多,流动性越差)。 6)极性基团、环境温度、pH、离子强度。 春3、4周细胞内膜系统、囊泡转运 1.细胞内膜系统的概念、组成。 2.粗面内质网功能:蛋白质的合成;蛋白质的折叠装配;蛋白质的糖基化;蛋白 质的胞内运输。 3.滑面内质网的功能:参与脂质物质的合成运输;参与糖原代谢;参与解毒;参 与储存和调节Ca2+;参与胃酸、胆汁的合成分泌(内质网以葡萄糖-6-磷酸酶为标志酶)。 4.信号肽假说:新生肽链N端有独特序列称为信号肽,细胞基质中存在SRP能 识别并结合信号肽,SRP另一端与核糖体结合,形成复合结构,然后向内质网膜移动,与内质网膜上SRP-R识别结合,并附着于移位子上,然后SRP解离,肽链延伸。当肽链进入内质网腔时,信号肽序列会被内质网腔信号肽酶切除,肽链继续延伸至终止。 5.高尔基体是高度动态、具有极性的细胞器,以糖基转移酶为标志酶,主要功能 有:糖蛋白合成;参与脂质代谢;是大分子转运枢纽;加工成熟蛋白。 6.溶酶体酶的形成:①在内质网中合成、折叠和N-连接糖基化修饰,形成N-连 接的甘露糖糖蛋白,运送至高尔基体;②溶酶体酶蛋白在高尔基体中加工时甘露糖残基磷酸化为甘露糖-6-磷酸(M-6-P),为分选重要信号;③溶酶体酶分选并以出芽方式转运到前溶酶体。 7.溶酶体以酸性磷酸酶为标志酶,主要功能为:细胞内的消化作用;细胞营养功 能;机体防御和保护;激素分泌的调控;个体发生和发育的调控。 8.过氧化物酶体(peroxisome)又称微体,特点:①内有尿酸氧化酶结晶,称作 类核体;②模内表面界面可见一条称为边缘板的高电子致密度条带状结构。以过氧化物酶为标志酶。主要功能:清除细胞代谢所产生的H2O2及其他毒物; 对细胞氧张力的调节作用;参与脂肪酸等高能分子物质的代谢。 9.三种了解最多的囊泡:①网格蛋白有被囊泡:来源于反面高尔基体网状结构和 细胞膜,介导蛋白质从反面高尔基网状结构向胞内体、溶酶体和细胞膜运输; 在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过程中,介导物质从细胞膜向细胞质或从胞内体向从溶酶体运输;②COP Ⅰ有被囊泡:主要产生于高尔基体顺面膜囊,主要负责回收、转运内质网逃逸蛋白返回内质网及高尔基体膜内蛋白的逆向运输;③COP Ⅱ有被囊泡:产生于粗面内质网,主要介导从内质网到高尔基体的物质转运。

细胞生物学重点总结

细胞生物学重点总结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细胞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第一章:1、细胞生物学cell biology:是研究细胞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是在显微、亚显微和分子水平上,以研究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增殖、分化、 衰老与凋亡,细胞信号传递,真核细胞基因表达与调控,细胞起源与进化等为 主要内容的一门学科。P2 1、什么叫细胞生物学试论述细胞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P3-5 答: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在三个水平(显微、亚 显微与分子水平)上,以研究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增殖、细胞分化、细胞衰 老开发商地亡、细胞信号传递、真核细胞基因表达与调控、细胞起源与进化等 为主要内容的一门科学。 细胞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大方面: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重要 生命活动。涵盖九个方面的内容:⑴细胞核、染色体以及基因表达的研究;⑵ 生物膜与细胞器的研究;⑶细胞骨架体系的研究;⑷细胞增殖及其调控;⑸细 胞分化及其调控;⑹细胞的衰老与凋亡;⑺细胞的起源与进化;⑻细胞工程; ⑼细胞信号转导。 2、试论述当前细胞生物学研究最集中的领域。 P5-6 答:当前细胞生物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领域:⑴细胞信号转导;⑵细胞 增殖调控;⑶细胞衰老、凋亡及其调控;⑷基因组与后基因组学研究。人类亟 待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研究,阐明当今主要威胁人类的四大疾病:癌症、心血 管疾病、艾滋病和肝炎等传染病的发病机制,并采取有效措施达到治疗的目 的。 3.细胞学说(cell theory) p9 细胞学说是1838~1839年间由德国的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所提出, 直到1858年才较完善。它是关于生物有机体组成的学说,主要内容有: ①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单细胞发育而来,即生物是由细胞和细 胞的产物所组成; ②所有细胞在结构和组成上基本相似; ③新细胞是由已存在的细胞分裂而来; ④生物的疾病是因为其细胞机能失常。 4、细胞学发展的经典时期 P10 ⑴原生质理论的提出;⑵细胞分裂的研究;⑶重要细胞器的发现。 第二章:试论述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最根本的区别。 P35-37 答: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最根本的区别在于:①生物膜系统的分化与演变:真 核细胞以生物膜分化为基础,分化为结构更精细、功能更专一的基本单位—— 细胞器,使细胞内部结构与职能的分工是真核细胞区别于原核细胞的重要标 志;②遗传信息量与遗传装置的扩增与复杂化:由于真核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复

细胞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细胞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细胞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导语:细胞学说是施莱登和施旺所提出: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体的基本单位。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细胞生物学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参考。 细胞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细胞通讯的方式 (1)细胞通过分泌化学信号进行细胞间通讯,这是多细胞生物普遍采用的通讯方式。 (2)细胞间接触依赖性的通讯,指细胞间直接接触,通过与质膜结合的信号分子影响其它细胞。 (3)动物相邻细胞间形成间隙连接以及植物细胞间通过胞间连丝使细胞间相互沟通,通过交换小分子来实现代谢耦联或电耦联。 细胞分泌化学信号可长距离或短距离发挥作用,其作用方式分为: (1)内分泌,由内分泌细胞分泌信号分子到血液中,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体内各个部位,作用于靶细胞。

(2)旁分泌,细胞通过分泌局部化学介质到细胞外液中,经过局部扩散作用于邻近靶细胞。在多细胞生物中调节发育的许多生长因子往往是通过旁分泌起作用的。此外,旁分泌方式对创伤或感染组织刺激细胞增殖以恢复功能也具有重要意义。 (3)自分泌,细胞对自身分泌的物质产生反应。自分泌信号常存在于病理条件下,如肿细胞合成并释放生长因子刺激自身,导致肿瘤细胞的持续增殖。 (4)通过化学突触传递神经信号,当神经元接受刺激后,神经信号以动作电位的形式沿轴突快速传递至神经末梢,电压门控的Ca2+通道将电信号转换为化学信号。 通过胞外信号介导的细胞通讯步骤 (1)产生信号的细胞合成并释放信号分子。 (2)运送信号分子至靶细胞。 (3)信号分子与靶细胞受体特异性结合并导致受体激活。 (4)活化受体启动胞内一种或多种信号转导途径。 (5)引发细胞功能、代谢或发育的改变。 (6)信号的解除并导致细胞反应终止。 核被膜所具有的功能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整理汇总

一、解释下列名词 1.伴胞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其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边形成一颗菱形或双锥形的碱溶性蛋白晶体——δ内毒素,称为伴胞晶体(59) 2.菌落:分散的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成为菌落。 3.选择培养基:用来将某种或某种微生物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来的培养基。根据不同种类微生物的特殊营养需求或对某种化学物质的敏感性不同,在培养基中加入相应的特殊营养物质或化学物质,一直不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有利于所需微生物的生长。(91) 4.革兰氏阳性菌:在革兰氏染色法里,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胞膜内形成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革兰氏阳性菌由于其细胞壁厚度大和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故遇乙醇或丙酮酸脱色处理时,因失水反而使网孔缩小,在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处理不会溶出缝隙,因此能吧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仍呈紫色。(49)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特点是厚度大、化学组分简单,一般只含90%肽聚糖和10%磷壁酸,从而与层次多、厚度地、成分复杂的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有明显的差别。革兰氏阴性菌因含有LPS外膜,故比革兰氏阳性菌更能抵抗毒物和抗生素对其毒害。(40) 5.LPS:脂多糖,位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最外层的一层较厚的类脂多糖类物质,由类脂、可信多糖和O-特异侧脸三部分组成。(43) 6.营养缺陷型:某些菌株发生突变(自然突变或人工诱变)后,失去合成某种(或某些)对该菌株生长必不可少的物质(通常是生长因子如氨基酸、维生素)的能力,必须从外界环境获得该物质才能生长繁殖,这种突变型菌株成为营养缺陷性(85)(218) 7.氨基酸异养型生物:不能合成某些必须的氨基酸,必须从外源提供这些氨基酸才能成长,动物和部分异养微生物为氨基酸异养型生物。如乳酸细菌需要谷氨酸、天门冬氨酸、半胱氨酸、组氨酸、亮氨酸和脯氨酸等外源氨基酸才能生长。(baidu) (氨基酸自养型:能以无机氮为唯一氮源,合成氨基酸,进而转化为蛋白质及其他含氮有机物。 8.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团圆性、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55) 9.鉴别培养基:用于鉴别微生物。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特殊化学物质,某种微生物在培养基中生长后能产生某种带些产物,而这种带些产物可以与培养基中的特殊化学物质发生特定的化学反应,产生明显的特征性变化,根据这种特征性变化,可讲该种微生物与其他微生物区分开来(91) 10.PHB:聚-B-羟丁酸,直径为0.2~0.7um的小颗粒,是存在于许多细菌细胞质内属于类脂兴致的碳源类贮藏无。不溶于水,可溶于氯仿,可用尼罗蓝或苏丹黑染色。具有贮藏能量、碳源和降低细胞内渗透压的作用。(53) 11.糖被: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胶状物质。(60)

最新医用细胞生物学知识点(完整版)

医用细胞生物学知识点 By 小羊,小生(修整)友情提示:知识点很多,重点加粗,书中的表格均有,有些重点需掌握绘图(请查阅书本)。主要考点:名词解释,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建议系统总结一下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的标志酶和各自的功能。1.细胞生物学(cell biology):细胞生物学是从细胞的显微,亚显微和分子三个水平对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开展研究的学科。 2.对细胞概念理解的五个角度: ①细胞是构成有机体的基本单位; ②细胞是代谢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③细胞是有机体生长与发育的基础; ④细胞是遗传的基本单位; ⑤没有细胞就没有完整的生命。 ⑥细胞具有全能性。 3.生物界划分的三个类型:原核细胞、古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4.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p13表2-1 5.真核细胞特点的理解: ①以脂质及蛋白质成分为基础的膜相结构体系-生物膜系统 ②以核酸,蛋白质为主要成分的遗传信息表达体系-遗传信息表达系统 ③由特异蛋白质分子构成的细胞骨架体系-细胞骨架系统 ④细胞质溶胶 6.生物大分子:细胞内主要的大分子有核酸,蛋白质,多糖。 7.核酸(nucleic acid)的基本单位:核苷酸。 8.核苷酸:核苷酸由戊糖,碱基和磷酸三部分组成。 9.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p18图2-8):DNA分子由两条相互平行而方向相反的多核苷酸链组成,

即一条链中磷酸二酯键连接的核苷酸方向是5’→3’,另一条是3’→5’,两条链围绕着同一个中心轴以右手方向盘绕成双螺旋结构。简而言之: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核苷酸链组成。 10.基因组:细胞或生物体的一套完整的单倍体遗传物质称为基因组。 11.动物细胞内含有的主要RNA种类及功能:p20表2-3 12.核酶(ribozyme):核酶是具有酶活性的RNA分子。 13.蛋白质(protein)的基本单位:氨基酸。 14.肽键:肽键是一个氨基酸分子上的羧基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上的氨基经脱水缩合而成的化学键。15.肽(peptide):氨基酸通过肽键而连接成的化合物称为肽。 16.蛋白质分子的二级结构:α-螺旋,β-片层。 17.酶(enzyme):酶是由生物体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剂作用的蛋白质。 18.酶的特性:高催化效率,高度专一性,高度不稳定性。 19.光学显微镜的种类:普通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相差显微镜,暗视野显微镜,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 20.细胞培养:细胞培养是指细胞在体外的培养技术,即无菌条件下,从机体中取出组织或细胞,模拟机体内正常生理状态下生存的基本条件,让它在培养器皿中继续生存、生长和繁殖的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