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文学史(四)

中国古代文学史(四)

第七编:明代文学

绪论

概说:(1368——1644)

明王朝(1368——1644)历经16帝(17个年号)277年,文艺复兴时期与封建社会的暮年。

一、从明朝建立到正德末(1521)约150余年。

(一)社会概况:

1.政治:

极力巩固皇权,加强封建专制。废除丞相制(一千多年),及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七百多年),胡蓝【胡惟庸、蓝玉】之狱,消弱诸王权力,建立内阁制度,设立卫、厂。

【皇帝直接管理户部、礼部等,前两位皇帝励精图治,后面的皇帝在位时期出现许多弊端】

2.经济:不断恢复

3.文化思想:

①笼络开设文华堂(太祖),招三千人编《永乐大典》提倡程朱理学【不单纯是儒家的东西,以儒为主,也吸收其他文化。】行八股取士,朱棣制。

②高压斩高启、杀方孝孺、兴文字狱。

(二)文学概况:

1.诗文:高启、宋濂、刘基等人,经历了元末战乱,作品较有现实内容;歌功颂德的“台阁体”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三杨】为代表;“茶陵诗派”李东阳(推崇杜甫,但影响不大);成化末年至隆庆年间,在苏州一带出现了以唐寅,祝允明为首的“吴中四才子”,在京城出现了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

吴中四才子:【名词解释】

即江南四大才子,是指明代成化、正德年间,生活在苏州的四位才华横溢且性情洒脱的文人。一般认为是指唐寅、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他们为诗著文都能以抒写性情为第一义。不倚傍门户,卓然自立;同时擅长书画,以多才多艺见称。

《夷白斋诗话》顾元庆描述的是唐寅。

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种田。闲来画幅丹青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前七子:【名词解释】

弘治、正德年间,(1488-1521)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为区别后来嘉靖、隆庆年间出现的李攀龙,王世贞等七子,世称“前七子”此派强烈反对当时流行的台阁体,诗文和千篇一律的八股习气,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在文坛上掀起了一场文学复古运动。他们虽旨在拯救萎靡不振的诗风,并给台阁体文风以沉重的打击,却走上了一条以复古为革新的老路。

2.小说

①白话类: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与施耐庵的《水浒传》

②文言:以瞿佑的《剪灯新话》和李昌祺《剪灯余话》为代表,上承唐人传奇笔法而少创变。【《剪灯新话》《剪灯三话》《剪灯余话》《觅灯因话》邵景瞻】

《聊斋》把文言小说推向高峰。

3.戏曲:

宫廷杂剧作家朱有燉(朱元璋的孙子),后有邱濬、邵璨等人,以时文为南曲,无艺术感染力。中古文学的最后阶段,元文学的余波与明中后期文学突变前的准备。《五伦全备记》明传奇【明代戏曲】

二、后期:从嘉靖初年(1522)到明亡(1644),约120余年。

(一)社会概况

1.政治:腐朽黑暗

①无头政治,嘉靖皇帝与臣不和,笃信道教,后27年,只见过大臣4次。万历皇帝酒色财气俱全,30年不上朝。

②第二个宦官时代。四大名阉: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

③奸佞横行,嘉靖朝的严嵩。

2.经济与文化:

高度繁荣,农业衰退,工商业发展,刻书业发达,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文学出现产业化与商业化倾向,江南都市的崛起与文人群落所影响的社会风气。

【书坊《三言》中体现“读书不如做生意”的观念】

3.思想:

弘治、正德年间,王学兴起。又称心学,主张“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嘉靖、万历年间,形成王学左派,也称泰州学派。有王艮,何心隐,李贽等。提出“百姓日用即道”“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重视戏曲小说。晚明狂禅之风盛行。复苏人生,张扬个性。

良知:即所谓是非之比,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也。——《文录·书朱守乾卷》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艮

李贽“童心说”,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情与理的冲突李渔“风流道学”

【上海复旦大学提出近世文学划分:①成化—受挫期,②弘治、正德—复兴期前七子《西游记》《金瓶梅》③万历三十年—清康熙中期徘徊期④康熙中期—道光二年嬗变期(二)文学概况

1.戏曲

杂剧:徐渭《四声猿》《渔阳弄》【《狂鼓史渔阳三弄》】《雌木兰》《女状元》《翠香梦》“猿鸣三声泪沾裳”四声则更悲切

传奇:三大传奇《宝剑记》《鸣凤记》浣纱记》

①《宝剑记》李开先

②《浣纱记》梁辰鱼范蠡和西施相遇,浣纱始浣纱结尾(清代《桃花扇》扇始扇终)

③《鸣凤记》王世贞,我国文学上第一部实事剧(区分清代王士祯/禛)

四大声腔:昆山腔、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

两大流派:吴江派重音律、尚本色【沈璟】临川派轻音律、重文采【汤显祖】【明代艺术水平最高的是《牡丹亭》】

2.小说

长篇:神魔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传为许仲琳作)

世情小说《金瓶梅》(人情小说)

才子佳人小说《平山冷燕》

历史演义《新列国志》(冯梦龙)

英雄传奇《英烈传》

短篇:冯梦龙的“三言”凌濛初的“二拍”

陆人龙《型世言》(新发现的一部作品)

世情小说在《金瓶梅》之后有三个方向

《平山冷燕》四个人名(平如衡、山黛、冷绛雪、燕白颔)

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冯梦龙】

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凌濛初】

三言、二拍是我国文学史上文人独立创作的短篇小说集。

3.诗文:

后七子:王世贞、李攀龙

唐宋派:(归、王、唐、茅)《唐宋八大家文钞》归有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

公安派:(三袁)湖北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竟陵派:(钟、谭)钟惺、谭元春“幽深孤峭”没有发展前景【公安派衍生出的分支】

爱国诗文:夏完淳《狱中上母书》《别云间》陈子龙

4.散曲、民歌

三、俗文学地位的提高和繁荣

(一)思想观念的变化

明中叶后,心学和禅宗对本心的强调

“此心纯是天地”王阳明《传习录》上。

“率性之谓道,率情之谓倒”《紫柏老人集·法语》

后期思想家、文学家对世俗情欲的张扬

“人必有私”李贽《藏书》

“世总为情”汤显祖《汤显祖诗文集》

(二)文学观念的变化:世俗化、个性化、趣味化

从前期李梦阳到后期李贽、袁宏道、汤显祖、冯梦龙等,李贽称《西厢记》《水浒传》“古今之至文”《童心说》

金圣叹以《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传》《西厢记》为“六才子书”

毛宗岗父子点评“《三国演义》是第一才子书。”

第一章:《三国演义》

第一节:古代小说的发展回顾与章回小说

一、小说的概念和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

1.从语源上说:原之琐屑之言。如:

(1)饰小说以于县令,其于大达而远矣。《庄子·外物》【饰:修饰,于:求,县通悬令:好的名声和大道理距离是很远的】

(2)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迈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词。桓谭《新论》(3)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用造也。班固《汉书·艺文志》

宋元时期“小说”成为说话的一个门类,明中叶之后,成为各类白话小说的统称。

明胡应麟:志怪、传奇、杂录、丛谈、编订、箴规6类

清·纪昀《四库全书》:杂事、异闻、琐语(把小说分为三类)

2.从创作发展上来看

(1)孕育期:从远古至先秦,西汉。神话传说、寓言故事、野史杂记,以及大量史传作品。为后来小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形成期:魏晋至唐,魏晋南北朝,志怪志人,唐传奇的兴起,标志着古典短篇小说创作趋于成熟。

刘义庆《世说新语》,干宝《搜神记》那时志怪小说,还是把怪当实事来写,并不是虚构。他们目的是为了补正史之遗,另外宗教发达,自神其教而不是为了创作。佛教一苇渡江,如干宝《搜神记》序言,把事当新闻写。

唐传奇初期、中期、晚期(诗分四个时期)纪昀反聊斋《阅微草堂笔记》

(3)转型期:宋元,宋元话本从文言向白话,从短篇向长篇,以单纯的市民或文人情趣向两者结合。《三国演义》《水浒传》奠定了我国白话长篇小说的主体风趣。

(4)繁荣期:明中叶——清中叶

(5)更新期:1895-1911,近代小说时期。从甲午海战-辛亥革命,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

二、话本小说及其发展

1.说话:话即故事,说话就是讲故事,隋唐已有记载。如“好话”“市人小说”宋元时期,高度繁荣。

2.“说话”四家数:南宋时,“说话”分为四家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妓)

①小说:银字儿,以讲烟粉、灵怪、传奇、公案等故事为主,多为短篇,讲述现实内容。

②说经:即演说佛书,“说禅请”“说诨经”【变文】

③讲史:讲说前代兴废争战之事,以说为主,有说有评,又称平话(不叫平书)

④合生:两人表演,对答式的指物题咏,(有点像现在的相声)

其中,小说和讲史【章回小说的源头】最兴旺最受欢迎。

3.话本:指以口传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本,以及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生的其他故事文本等。

①叙事粗略(大多数),文字粗糙的说话人底本《三国志平话》

②以说话艺人口述故事为主要内容的记录整理本,如《错斩崔宁》《碾玉观音》等

③文人依据史书,野史笔记,文言小说等改编的通俗故事读本,如《宣和遗事》

体制:入话(头回)正话话尾“得胜头回”话本开端部分所讲的正话题首相关的小故事。

三、章回小说及其发展

1.章回小说: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分回标目,首尾完整,故事连接,段落整齐。

2.起源及发展

①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全相平话五种》《五代史平话》讲史年代久远,人物众多,(带插图的)事件纷繁,要讲若干回。

②第一批章回小说《三国演义》《残唐五代史演义》《水浒传》等。主要讲历史,分若干卷,卷分节,节前有单句的目录。如“祭天地桃园结义”

③明中叶后,日趋成熟《西游记》《金瓶梅》描写细腻,内容与讲史无一定联系,明确分回。

④清初中叶,金批,毛评《儒林外史》《红楼梦》圆融统一。

第二节:《三国演义》的成书作者和版本

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所谓历史演义,是用通俗的语言,以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衍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理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一、《三国演义》的成书:世代累积型:

素材

1.正史: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和南北朝裴松之的注

2.民间传说、野史笔记、讲唱文学故事流传:裴注引用了三百多种魏晋著作

刘义庆《世说新语》隋唐·杜宝《大业拾遗记》李商隐《娇儿》诗:“或虐张飞胡,或笑邓艾吃。”

3.宋元(1) 讲史:“霍四究”说三分;《东坡志林》载;话本《三国志平话》《三分事略》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今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苏轼《东坡志林》【已有拥刘贬曹的倾向】(2)戏曲:《单刀会》《赤壁鏖兵》等六十多种,存21种

二、《三国演义》作者

早期版本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贯中编次”

1.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籍贯:太原(《录鬼簿续编》贾仲明)杭州(郎颖《七修类稿》说罗贯中是钱塘人)东原(山东东平,庸愚子序)庐陵(江西吉安)

2.生平:生活在元末明初,“有志图王者”曾做张士诚的幕僚。入明,退而“传神稗史”相传是施耐庵的门人

3.创作:《三国演义》约成书于明初

致力于通俗文学,贾仲明《录鬼簿续编》录其杂剧三种:现仅存《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小说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评遂平妖传》

三、《三国演义》版本—形成“嘉靖本”“志传本”“毛本”三个系统。

1.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24卷,240则,每则前有七言单句回目,为现存最早版本。

2.志传本:嘉靖至天启间,主要在万历年间,穿插关羽三子花关索一生的故事。

3.李评本:《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简称“李评本”。此本不分卷,将240则合并为120回,回录由单题变双题。有眉批、总批,系叶昼假托,故后人称“伪李评本”

4.毛本: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刊本,对“李评本”回目、正文多有修改,增删,正统道德色彩更浓,评点多精辟见解,是三百年来最流行的版本。

第三节:主旨和典型人物

一、基本内容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共97年的历史,全书120回,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宴桃源豪杰三结义”——33回“曹丕乘乱纳甄氏”)主要写汉末动乱和群雄并峙,曹操集团的崛起和壮大。

第二部分:(34“刘皇叔跃马过檀溪”——85“刘先王遗诏托孤”)主要写刘备集团的崛起和壮大,三国鼎立,互相争雄的局面。

第三部分:(86“难张温秦宓逞天辩”——120“降孙皓三分归一统”)写三国的衰落,最终为司马氏所统一,建立西晋王朝。

二、主题纷争:

1.“正统说”2“斗争说” 3.“天下归一说” 4.“歌颂理想英雄说”

5.“人才学教科书说”

6.“追慕圣君贤相鱼水相谐说”

7.“总结争夺政治经验说”

8.“反映民族心理意识说”9.“悲剧说”

通过描写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兴衰过程及其彼此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真实反映出社会历史发展的动荡,以及各种斗争的激烈和残酷,寄寓着作者对封建历史的反思与他自身的政治理想,同时也体现出作者对众多霸王英才的歌颂,以及对他们不同悲剧命运的深切哀婉。

1.乱世英雄的歌颂

董卓郿坞存二十余年粮食,袁术得玉玺而身败名裂,吕布勇武而丧命白门楼,袁绍累世公卿而兵败,陶谦老实无用,刘表缺乏大志,刘璋懦弱无能。

政治上行“仁政”,人格上重“道德”,才能上尚“智勇”

①仁心:刘备宽仁爱民,的卢马带十万百姓败向江陵“若济大事,必以人为本。”曹操割发代首,平生好处为不杀立德,不追陈宫。

②人才:【爱惜】刘备三顾茅庐,曹操对刘、关、陈琳、许攸、孙权;【甄别】马谡、张松、庞统【使用】关羽斩华雄,刘备被“黄口孺子”,陆逊败

③谋略、智勇。突出智慧的重要,诸葛亮的作用

总之,本书宣扬“民心为立国之本,人才为兴邦之本,战略为成败之本。”其是说给有之王天下者听得英雄史诗,是有志图王者的启示录。

2.震撼人心的道德悲剧

杨慎《临江仙》(明代)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书尾)

道德悲剧:

刘备集团作为仁义之师,寄托着作者的政治理想,而曹操集团是恶德的渊薮。“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及天下人之天下,唯有德者居之。”【但是蜀先灭,反差,悲剧色彩】

以“忠义”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规范“义不负心,忠不顾死”

①集团利益与个人恩怨之间的矛盾,事业与道德准则,华容道杀与不杀曹操。刘备伐吴“不为兄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贵。”

②个人的道德情操和历史的必然趋势间的矛盾—刘备集团,孔明的命运

“君不仁,臣不忠,则可以霸王矣。《韩非子》

庞统说:“离乱之时,用兵争强,固非一道;若拘执常理,寸步不可行矣!宜从权变……”

③个人不可克服的性格缺陷与完善的道德原则之间的矛盾,关羽骄傲自大,刚愎自用又重义尚气。

3.“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内因:刘备算是个好皇帝,在他身上寄托了古代“仁君贤相”的政治理想。

外因:人心思汉(元朝少数民族统治)

表现:

①称谓上,刘备:刘玄德、皇叔、豫州、先主;曹操:曹贼、汉贼、国贼、阿瞒

②形象塑造上,刘备——仁君曹操——奸雄

③作品情节结构:把刘集团兴衰作为主要线索,把刘关张,诸葛亮等作为全书的中心人物。

毛宗岗“三绝”: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奸绝—曹操

【诸葛亮】忠贞和智慧的化身

主要人物,前后占将近70回,出场前24年只写了36回,死后25年只15回。181年,诞生于琅琊

207年,刘备三顾茅庐,出山辅佐刘氏

208年,说服孙权在赤壁抵御曹操

214年,被封军师

221年,被封蜀国丞相

225年,平定南蛮

227年,上出师表,初出祁山

228年,街亭失守,斩马谡

232年,发明木牛流马

234年,病逝五丈原

古代政治家,军事家:(历史上的他)

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三国志·诸葛亮传》

术士与妖:诸葛本是一神仙,自小学业,时至中年,无书不览,生天地之机……

①智绝:博学多能,才智过人,具有卓识远见。

隆中对火烧博望草船借箭舌战群儒智击孙权三气周瑜安居平王路七擒孟获空城计

②忠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竭尽忠诚,至死方休”

“心地坦诚,大公无私,不居功自傲”

③悲剧:虽得其主不得其时“知其不可而为之”“才”与“德”“生命”与“奉献”“天命”与“人事”等的矛盾出师未捷身先死

【关羽】

古今名将第一奇人“义”的化身

163年,诞生于河东解县

184年,桃园三结义,讨伐黄巾首立功

200年,斩颜良,诛文丑

214年,刘备入蜀,镇守荆州

219年,攻下襄阳,水淹七军,斩于禁、庞德,被孙权手下陆逊设计陷害。

①“义绝”患难相扶,福祸与共。追随于穷愁破败之时

降汉不降曹,绝对化“白马解围”险至刘备死“义释华容”留下极大后患

②神勇(威)古代战神,带有磅礴正气,凛然之威,外貌过荥阳

崇高的道德操守,降汉不降操出神入化的武功:斩华雄、颜良、文丑、蔡阳

惊人的胆力和毅力:单刀会、千里走单骑,刮骨疗毒

③傲:刚愎骄矜、瞧不起敌人、甚至自己人

不愿与黄忠为伍,荆州欲和马超比武“虎女安肯嫁汝犬子乎”忽视吕蒙

后主刘禅封“壮缪侯”宋徽宗“忠惠公”“义勇武安王”明万历皇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清顺治帝“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刘备】“仁君”典范

①善良仁厚“仁”为安身立命的准则

宁失军师不强徐庶所难,不顾幼子唯恐赵云有失

三让徐州而不受,出入荆州而不夺,兵临西川不忍取

当安喜尉“与民秋毫无犯”“远得人心近得民望”

理政新野:“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

当阳撤退:“携民渡江”“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

兵进西川:“秋毫无犯”百姓“焚香礼拜”

②坚毅执着,贩履织席,到处流浪

③重义轻利,一日哭绝三五次,三日水浆不进泪湿衣衫,斑斑成血

④尊贤爱才隆中对(三顾茅庐)张松识马谡

【曹操】

“奸雄”的代名词

统观全书,倒是曹操写得最好。盖奸雄之为物,旷世而不一见者。刘先主奸而不雄,孙伯符雄而不奸,兼之者独一操耳。(冥飞《古今小说评林》)

奸绝①自私自利“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杀吕伯奢一家晋魏公荀彧死

②狡诈多疑见许攸,杀蔡瑁、张允疑冢哭笑无常

③专横残暴疑而杀人:水军都督蔡瑁、张允;梦中杀人:贴身侍卫;酒中杀人:扬州刺史刘馥;借刀杀人:名士祢衡;伺机杀人:行军主簿杨修

枭雄“奸雄曹操是篡贼丕的父亲”

①志向远大,胸襟开阔“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

②胆识卓异,勇猛机警挺身杀董卓,官渡以少胜多,不杀张辽。

③广揽人才,不拘一格刘、关、赵云、陈琳。

第四节:《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一、叙事艺术

(一)“七实三虚”的创作手法

章学诚认为它是“七分事实,三分虚构”。以致观者往往为所惑乱“应实则全实,虚则全虚”【主要技法】

1.巧妙穿接,精于构思,如“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

2.于史无证,采用传说如“三结义、古城会、借东风、华容道”

3.本末倒置,改变史实“单刀赴会”张辽降曹操

4.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如“怒鞭督邮”斩蔡阳改刘备为张飞、关羽。“草船借箭”非诸葛亮,斩华雄为孙坚。

5.妙笔生花,善于铺叙“三请诸葛亮”“赤壁之战”

(二)宏伟壮阔的艺术结构

“陈叙百年,概括万事”(高儒《百川书志》)规模宏大而不散乱,结构严谨而不呆板

将各个空间分头展开的故事化成以时间为序的线性流程,全书约可归纳为五条线。以汉亡为引线,以晋国一统天下为终局,中间的主线是魏、蜀、吴三方的兴衰。作者兼用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不同笔法,详略得当。

魏蜀矛盾是主干,蜀汉为重点,诸葛亮为中心,隆中决策为关键

“其余枝节,皆从此生”

诸葛亮开头分析形势,即前35回情节概括;其出山后主要故事,即隆中决策具体演绎;

诸葛亮死后姜维九伐中原,则是“受丞相遗命”译继其志;最后一卷才以三国归晋作结。(三)出色的战争描写

全书共写四十多次战役、上百个战斗场面。

1.犯中求避同中见异,千变万化,特点鲜明

毛宗岗:“作文者以善避为能,又以善犯为能。不犯而求避之,无所见其所避也。唯犯之而后避之,乃见其所避也。”

三大战役都是以弱胜强的火攻,但官渡之战是烧粮草,赤壁之战是烧战船,彝陵之战是烧营盘。烧粮草在平原,烧战船在水上,烧营盘在山林。曹操决漳河淹袁绍,不同于关羽放湘江淹七军。陈琳、祢衡骂曹操,孔明骂王朗。

【犯中见避法】

犯:故事类型重复避:故事类型变化

在重复中出新意,于重复中求变化。在相同的场面,情节,人物中抓住各自的特殊性。做出不同的艺术处理如三顾茅庐,七擒孟获。

2.注重表现战争中的“智谋”和政治因素。

详写战前谋划如官渡之战,袁绍败于无智;赤壁之战,孙刘胜于斗智;彝陵之战,蜀汉败于失去理智。旗号的作用

3.善于根据不同的人物的性格特征展开故事,推进情节从不同人物性格的冲突中产生故事,又从故事情节发展中凸显人物性格。如张飞长坂坡退敌、关羽斩颜良、赤壁之战的层层深入

4.能够将紧张激烈的战争描写和平缓轻松的笔调合理结合,从而使情节张弛有序,疏密适度。袁绍与公孙瓒,孙坚与刘表之争后,叙述貂蝉之计

官渡之战后纳甄氏,孙刘争荆州,周瑜施美人计。

刘备跨马跃檀溪后,赤壁之战前夜,曹操宴请江、庞统夜读

在激扬高昂的格调中,洋溢着诗情画意。

5.运用实写和虚写结合的手法使作品重点突出,简洁畅达。实写即直接的正面描写,详写;虚写即间接地侧面描写,略写。“善写妙人者,不于有处写,正于无处写。”

①出于政治理想和道德标准,蜀或处于主动的详写

②性格描写与情节变化的需要,二路进川、平王路、斩华雄

二、人物塑造的艺术

沈伯俊等《三国演义辞典》统计有1240人,91人突出

(一)类型化的性格专门突出人物的某种性格,并不惜浓墨重彩加以渲染。甚至强化到极致,主要特点:

1.单一性:指这类形象都有一个主要的、突出的特征,它在形象内部诸因素中占决定性的位置,足以撑得起整个形象。

2.稳定性:指人物主要特征及其他因素基本稳定不变,类似雕塑,处于古典的静穆状态。

3.和谐性:指形象内部诸因素非常和谐,没有现象与本质,理智与情感的矛盾。

(二)出场定型:人物一出场,一亮相,就对其性格给与概括性评论,为其性格定型,此后就不再发展变化。如:诸葛亮隐居隆中时的非凡抱负

(三)反复皴染:即围绕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多角度、多层次的加以强化、深化,使其性格在单一中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

(四)善勇传奇故事,生动细节突出性格特征。关羽斩华雄张翼德大闹长坂坡

(五)善用对比,烘托手法

官渡之战袁曹对比,三顾茅庐、层层烘托

对比如秋后溪涧,水落而石出,衬托如雨后春江,水涨而船高;

不足单一平面无发展【鲁迅: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亮之多智而近妖。】优点:深透

三、语言艺术

1.“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三国志通俗演义序》)

既有史志文言的精华,又有讲史话本的通俗,半文半白,“易观易入”雅俗共赏

2.侧重叙述而简于描写,叙述长于简笔勾勒,简洁明快,富阳刚之气。

3.语言开始注意个性化,张飞快人快语、曹操好爽机诈、关羽心高气盛

在善用口语乃至方言方面,与《水浒传》《金瓶梅》仍有一定的差距。

四、地位和影响

毛宗岗:“《三国演义》一书乃文章最妙者。吾谓才子书之目,宜以《三国演义》为第一”(一)小说发展:

在《三国演义》影响下,历史演义小说极盛,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统计有163部。

1.列国系统:明代余邵鱼《列国志传》冯梦龙《新列国志》清代蔡远方《东周列国志》

2.隋唐系统:明代罗贯中《隋唐两朝志传》齐东野人《隋炀帝艳史》表于令《隋史遗文》褚人获的《隋唐演义》

3.时事小说:《梼杌闲评》《辽海丹忠录》

(二)思想文化:起义军、商战、刘关张的影响

(三)海外发展与比较隆庆三年传到朝鲜,崇祯八年传到牛津大学。

第二章:《水浒传》

“四大奇书之一”英雄传奇代表作

英雄传奇与历史演义:

英雄传奇与历史演义同属历史小说,主要人物和题材都有一定的历史依据

区别:

1.历史演义着眼于描写一代或几代的兴废,多称“演义”或“志”;英雄传奇以塑造一个或多个英雄人物为重点,多称为“传”

2.历史演义基本依据史实(七实三虚)英雄传奇多吸收民间传说(虚多实少)

3.历史演义是由“讲史”演化而来,英雄传奇一般是由宋元说话中的铁骑儿、说公案、朴刀、杆棒及发迹变泰之类发展而成。

第一节:成书、作者和版本

一、《水浒传》的成书世代累积型

(一)历史依据

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

——《宋史·徽宗本纪》

宋江起于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缨其锋。——《宋史·候蒙传》

(二)流传与成书

1.龚开《宋江三十六人赞》

宋末元初宫廷画家,为宋江等三十六人画像,还写了《宋江三十六人赞》,有三十六人的姓名,绰号及赞语。序中说“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不足采著,虽有高如李嵩辈传写,士大夫亦不见黜。”

2.《大宋宣和遗事》

南宋罗烨《醉翁谈录》载《石头孙立》《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名目。

《大宋宣和遗事》源于宋而成书于元的笔记小说辑录。其中元、亨两集中的三、四千字讲梁山故事,写了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等情节,形成了较连贯和完整的情节。笔墨简省,可能是加工说话底本而成。

3.水浒戏

今存元代“水浒戏”剧目33种,现存6种,故事的核心地点固定在水泊梁山,人数扩展为“三十六大伙,七十二小伙”以写李逵的最多。

二、《水浒传》的作者

1.“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嘉靖间高儒《百川书法》郎颖《七类修稿》)

2.罗贯中作(稍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王圻《稗史江编》

3.施耐庵作(见于万历间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

4.施耐庵作,罗贯中续(见于明末清初金圣叹《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

5.另有作者(胡适、鲁迅、戴步凡)

目前一般认为:施耐庵作,门人罗贯中在施“本”基础上,又做一定加工。

三、《水浒传》的版本

七种不同回数的版本【先是100回本,再70回本,再120回本】

1.繁本:文繁事简,既描写细致,一般缺少平田虎、王庆的内容。主要包括70回本、

100回本、120回本三种。

100回本

①嘉靖武定侯郭勋家刻本,佚

②万历十七年,天都外臣序刻《忠义水浒传》题“施耐庵撰,罗贯中纂修”最早的百回本。现存康熙五年石渠阁修补本。

③万历三十八年,容与堂刊《李卓吾先生批评水浒传》

120回本

明袁无涯刊《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增平田虎、王庆的内容,文字与百回本略有不同,附李评,简称《水浒全传》

70回本

明末金圣叹将《水浒传》120回本腰斩成70回本,删去大聚义以后的部分,以卢俊义惊梦作结。名《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成为清300年间最流行的本子。

2.简本:文简事繁,即文字简略多出招安后平田虎、王庆的内容。102回本、110回本、115回本、124回本、120回本。《水浒志传评林》较早而完整

3.现行本百回本《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百二十回本《水浒全传》

第二节:《水浒传》的思想内容

一、故事梗概

120回本可分为六个部分

1.(1-71回)起义的发生和发展

2.(72-82回)义军同官军对抗,受招安

3.(83-90回)奉命征辽(保境安民)

4.(91-100回)奉命征田虎

5(101-110回)奉命征王庆 6.(111-120回)征方腊及凄惨结局

二、思想内容

(一)主题争议

1.农民起义说或认为歌颂农民革命,或认为宣传投降主义,都承认他写农民起义。—冯雪峰

2.市民说:写市民阶层生活,反映市民阶层情绪和利益,是为市井细民写心。—伊永文

3.忠奸斗争说:写忠与奸斗争,歌颂忠义思想

小说主题出现多元融合,与下面事实相关

①北宋末年宋江起义是农民起义,作品揭示了它的基本规律和客观意义。

②水浒故事长期在都市流传,既有对市民生活的描写,又有市民阶层感情的渗透。

③小说成书时经过封建文人加工改造,后又有不少修改评点,故儒家忠义思想贯穿全书并不奇怪。

(二)主题

通过生动的艺术描写,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整个过程。作品深刻挖掘起义的社会根源,成功塑造了起义英雄的群像,并通过他们不同的反抗道路展现了起义不断壮大的场景,同时也具体揭示初起义失败的原因。

1.忠臣义士的悲歌

明·杨定见《忠义水浒全书小引》:“《水浒》而忠义也,忠义而《水浒》也”

李贽《忠义水浒传叙》:“盖自宋室不竟,冠履倒施,大贤处下,不肖处上。……若以小贤役人,其肯甘心束手就缚而不辞乎?其势必至驱天下大力大贤而尽纳水浒矣。”

儒家伦理观念的重要范畴,龚开《宋江三十六人赞》称宋“不假称王,而呼保义”

《大宋宣和遗事》称36人“广行忠义,殄灭奸邪”水浒戏“则俺那梁山泊上宋江,须不比那帮源洞里的方腊”梁山泊上多忠义。全传本第55回忠为君王恨贼臣,义连兄弟且藏身。既有“为君”的一面,也有“爱国”的一面,民本的思想。融合市民和江湖游民在内的广大百姓愿望和意志。

自古权奸害忠良,不容忠义立家邦。——114回

千古蓼洼埋玉地,落花啼鸟总关愁。——120回

【宋江】(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

小说第一主角,忠义观念的化身,他既勇敢仗义又懦弱虚伪,在他身上革命性和妥协性,进步性和落后性同时存在。

性格发展:在既矛盾又统一的忠义主导下曲折的发展,“刀笔精通,吏道纯熟”的押司

①忠君孝亲,安于现状②仗义疏财,济困扶危

私放晁盖担着血海也似干系,于法度上却饶不得,杀阎婆惜后去柴进庄、孔太公庄,闹青州后,打算上梁山,回家探父,刺配江州,自刎明志,题诗写心【举报反诗,被迫上梁山】。忠义堂,聚义厅替天行道与忠义两全的旗号

2.英雄好汉的颂歌

【李逵】《英雄谱》力量、忠义、神勇

最活跃,最生动的人物。“是一团仇恨和反抗的烈火,一股扫荡腐朽黑暗势力的旋风”

(1)性格核心是其强烈的斗争意识和坚定彻底的反抗精神

①对梁山大业无限热爱与忠诚,积极主动,“都去、都去!但有不去的,吃我一鸟斧,砍作两截罢!”负荆报安 A 菊花会“招安招安,招甚鸟安!”B拳打陈宗善

②大胆无畏,坚定彻底的叛逆品格。无法无天,高唐州。“条例条例,若还依得,天下早不乱了,我只是先打后商量。”“放着我们许多兵马,便造反怕怎地?晁盖哥哥便做大宋皇帝,宋江哥哥便做小宋皇帝,吴先生做……”

③嫉恶如仇,勇往直前的气概,闹江州、三打祝家庄、打大名府等,像火像风的震撼力。

2.善良朴实,敦厚坦诚,救柴进、宋江对李鬼淳朴本色的善

3.爽直乐观,一派天趣透明,赖账

总结:莽撞嗜杀,缺少理性自觉,任天而行,率性而动,充满童心

【鲁智深】

1.鲁莽粗豪,爽直阔达,蔑视强暴,敢于反抗“遇酒便吃,遇事便做,遇弱便扶,遇硬便打”“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大闹桃花村”“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竹林”

2.善恶分明,嫉恶如仇“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

主动出击救金氏父女(金翠莲)救林冲(落草)

3.粗中有细,沉着从容,打镇关西,救林冲

4.外表冷僻孤独,内心炽热天孤星单枪匹马救史进、征方腊、淡然祝招安、阴郁色彩【武松】

1.打虎、杀嫂、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

2.心雄胆大,勇武刚烈,果敢沉着,富于传奇色彩

3.正派人江湖好汉“平生只要打天下硬汉,不明道德的人”

3.农民起义的史诗

①乱自上作——梁山起义的社会根源

高俅发迹,统治集团的代表,贯穿全书的黑线。

破落户-柳世权-董将士-小苏学士-大王都尉-端王-天子-殿帅府太尉

贪官酷吏,相互勾结,孝州知府慕容彦达(慕容贵妃之兄)高衙内(高俅义子)

高廉(高俅弟)梁中书(蔡京女婿)

土豪恶霸郑屠户、蒋门神、毛太公、西门庆、牛二等

②星火燎原——梁山起义的发展过程

奔上梁山,多出身社会底层,性格豪爽。李逵、三阮、二解

逼上梁山,或出身高贵,或地位较高如林冲、柴进、宋江

赚上梁山,或出身大地主,大富豪之家,或身居要职如卢俊义、秦明、关胜、呼延灼等

③接受招安——起义失败的根本原因

宋江的矛盾性格: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

【如何看待梁山起义军接受招安】

忠君依据:宋江降后,又打方腊的史料凄惨结局:客观昭示投靠朝廷绝无出路

思想基础:封建农民的皇权主义思想历史背景:宋元矛盾尖锐,爱国意识增强

直接原因:宋江忠义思想的恶性膨胀

第三节:《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一、“同而不同”的英雄群像

《水浒传》文字,绝妙千古,全在同而不同处有辨。如鲁智深、李逵、武松、阮小七、石秀、呼延灼、刘唐等众人,都是性急的,渠形容刻画来各有派头,各有光景,各有家数,各有身份,一毫不差,半些不混,读者自有分辨,不必见其姓名,一睹事实就知某人某人也。”

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

(一)善于在真实的历史环境中,紧扣人物的身份,经历,遭遇来展现他们的性格差异。从上梁山的过程看

林冲、杨志和鲁达

相同:军官身份,被逼迫造反经历

不同:林冲“保官”表现为软弱性;杨志“求官”表现为奴才相鲁达既不保官也不求,表现为较彻底的反抗性

(二)能够把人物放在激烈紧张的矛盾冲突中,甚至生死存亡的关头,来凸显不同性格。鲁智深救金翠莲父女林冲避害石秀跳楼

(三)善于以对比的手法,突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

1.在处理类似事件的对比中,显示人物性格的不同

“看他一样题目,写出两样文字,曾无一笔相近,岂非异才”

同是打虎,写武松打虎纯是精细,写李逵杀虎,纯是大胆。

同是杀嫂,武松杀潘金莲,全是为兄报仇而已不曾与焉,表现为义烈;石秀杀潘巧云,不过为己鸣冤而已,并与扬雄无与也,显示出狠毒。

2.在处理同一件事的对比中,以不同人物的反应,显示性格的差异。

岳庙:林冲鲁智深杀嫂:乔郓哥何九叔胡正清

3.能够写出性格相似人物的细微差别

《水浒传》只写人粗鲁处,便有许多写法。如鲁达粗卤是性急,史进粗卤是少年任气,李逵粗卤是蛮,武松粗鲁是豪杰不受羁绊,阮小七粗卤是悲愤无处说,焦挺粗卤是气质不好。李逵与鲁达:

同:粗中有细

异:粗有野气是粗野,有豪气是粗豪;细幼稚、天真、诚朴;锐利、稳健、富有经验。(四)通过富有特征的细节以及采用夸张、想象等表现手法去深化人物性格。

李逵追兔,武松打虎,鲁达拳打镇关西,吴用神机妙算,鲁智深倒拔垂杨柳

简评:

1.人物的性格开始有发展变化,林冲

2.对人情世态及社会众生相的描写有长足进展

3.人物个性特征更为鲜明

传奇性与现实性,超人与凡人的结合

惊奇与逼真的结合,夸张和细节

粗笔勾勒与工笔细描的结合

二、《水浒传》的叙事艺术

1.作品围绕官逼民反的总线索展开情节,生动再现了农民革命的真实图景。

2.情节的展开,能够和人物性格紧密结合。随人物的出场与行动,出现一组组情节,形成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

3.情节生动曲折,大小事件都显得腾挪跌宕,变化多姿。

层次:“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棒打洪教头”

细腻:“拳打镇关西”“青面兽北京斗武”

有趣:“醉打蒋门神”“大闹五台山”“大闹桃花村”

4.采用单线穿接,环环相扣的链式结构,使全书故事完整,情节发展顺畅。

2-12回(鲁智深)13-22回(七星聚义)23-32回(武松)33-42回(宋江)

单线纵向进行(上半部以人为单元,下半部以事为顺序)

71回以前,以人为单元;71回以后以事为顺序,写义军两赢童贯,三败高俅,接受招安。北征辽,南打方腊,悲剧告终。

三、语言艺术【成熟的白话文体】

1.语言明快洗练,无论叙述事件或刻画人物,都能以寥寥几笔便达到形神毕肖的地步。

2.生动准确,富有表现力。泼辣、酣畅【吸收变文、话本和市井语言的精华】

3.人物、语言符合不同的身份,个性、神态。

四、《水浒传》的影响

1.三大系列英雄传奇

说杨系列:《北宋志传》《杨家府演义》《呼家将》

说岳系列:《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岳武穆精忠传》《说岳全书》

说唐系列:《隋史遗文》《隋唐演义》《说唐全传》

2.《水浒传》的续书

陈忱《水浒后传》40回,叙述李俊、阮小七、燕青等

青莲室主人《后水浒传》45回,梁山英雄传世后

俞万春《结水浒传》又称《荡寇志》

《金瓶梅》《三侠五义》等

3.其他艺术形式

戏剧:李开先《宝剑记》陈与郊《灵宝刀》沈璟《义侠记》

说书:柳敬亭

4.海外:1757年传到日本,出现全译本。

第三章:《西游记》

第一节:《西游记》成书、作者、版本

一、“西游”故事的由来与成书世代累积型

将历史的真实不断神化,幻化,最终以“幻”的形态定型。

1.本源:源于唐代玄奘(陈祎)印度取经的真实故事。

2.宗教神化阶段:

《大唐西域记》玄奘口述,弟子辨机辑录,记述了西行亲历的见闻记一些灵异故事和传说。《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弟子慧立、彦琮撰写,十万余字弘扬业绩,使宗教故事涂上宗教神秘色彩。

《独异志》《大唐新语》等载录的传说具有浓厚的神奇色彩。

3.文学化阶段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寺院俗讲逐步摆脱历史的束缚,俗讲本约刊印于南宋。十七节,一万六千字左右。白衣秀士、猴行者和深沙神,无猪八戒,且猴行者为主角。文字粗略情节简单,初具轮廓。为最后写作奠定基础。

元代杨景贤《西游记》杂剧:六本二十四折,元末明初猴行者已变为孙悟空,深沙神已改为沙和尚,首次出现猪八戒形象。“江流儿”故事占了一本,火焰山借扇,女人国逼婚等已出现。《西游记》平话:元末明初问世

据《永乐大典》13139卷“送、韵、梦”条,录梦斩泾河龙约1200字,相当于第九回。

《朴通事谚解》朝鲜汉语教科书,载车迟国王与第46回相似,另有八条注文,人物情节、结构大体定型。

4.吴承恩加工改造,创造性的总结者

二、《西游记》的作者

明刊百回本均无作者署名,李志常撰《长春真人西游记》

清初刊《西游道书》题邱处机,并置虞集的序置于卷首。乾隆年间吴玉搢《山阳志遗》提出为吴承恩,上世纪鲁迅、胡适响应,成为定论。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唯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复善谐剧,所著杂

记几种,名震一时《安府志》

三、《西游记》的版本

明刻本:现存最早刻本是明万历20年金陵十德堂刻本,20卷100回。崇祯刊《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100回。

清刻本:汪象旭、黄周星评刻《西游证道书》陈士斌《西游真诠》张书绅《西游记》

刘一明《西游原旨》均补唐僧出身

简本:《唐三藏西游释厄传》10卷,共69则,25回本朱鼎臣编辑,万历间刻有唐僧出身故事,《四游记》中的杨志和的《西游记传》共4卷41回,篇幅与朱相近,无唐僧出身故事。

现在通行本:百回本《西游记》

第二节:《西游记》的思想内容

一、主题

胡适《西游记考证》“道士说,这部书是一部金丹妙铁。和尚说,这部书是禅门心法。秀才说,这部书是一部正心诚意的理学书。”

修道说:有清一代,以为是修道奇术,刘一明《西游原旨序》“其书阐三教一家之理,传性命双修之道……悟之者,在儒即可成圣,在释即可成佛,在道即可成仙。

游戏说:出现较早,亦更接近题旨。清人焦循《剧说》此特射阳游戏之笔,聊资村翁童子之笑谑。鲁迅此书实出于游戏,以为游戏之中又兼以讥讽当时之世态。胡适全书以诙谐滑稽为宗旨,强调作品的幽默,诙谐。

童话说:林庚提出,认为《西游记》的成功在于其童话般的活泼自由精神,其喜剧性也来源于这种童话性。认为这种童话性乃是时代思潮在文学的一种反映。

农民起义说:建国后,借妖怪们的造反来描写农民起义,皈依佛门则走上了招安之路。反抗——取经的主题。

心学哲理说:最有特征性的精神:“游戏中暗藏密谛——个性思潮冲击,改造过的心学。回目诗赞内容框架(放、定、修)孙悟空:人心的幻相,有个性、有理想、有能力的人性美的特征。

【原因】

神话小说,并非反映现实生活的原始形态和具体过程,仅是现实生活的某些抽象化本质。成熟过程中加深了思想内容的复杂性,把宣扬宗教、提倡正统的东西,改造成富有人民性的。

二、三大段落及其表现内容

1.孙悟空大闹天宫(1-7回)叛逆者

2.唐僧出世即取经缘起(8-12回)如来说法、唐僧出世、魏征斩龙、太宗入冥

3.西行取经(13-100回)

妖魔:自然灾害的幻化,邪恶势力的代表,如意真仙、灵感大王。

神佛:玉皇惩罚凤凰郡,太上老君的童子,菩萨的坐骑

神佛下凡可以为妖魔,妖魔升天可以成神佛

九个人间国度,三个地方“文也不贤,武也不良,国君也不是有道。”乌鸡国,国王被推入井中;比丘国,用1111个小孩心肝做药引;灭法国,要杀一万个和尚;车迟国,捉拿和尚。

三、文学形象

【孙悟空】

以《取经诗话》为标志,成为取经的主角。

原型①我国古代关于猿猴的传说鲁迅

李功佐《古岳渎经》中的“淮涡水神”“形若猿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颈伸百尺,力逾九象,搏击腾……无支祁

②印度古代史传《罗摩衍那》猴子国大将哈奴曼能在空中飞行,可以从印度跳到锡点,背走希玛那山等。

③综合说:孙悟空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又是明代思想解放的产儿。

1.来历不凡,聪明机智,神通广大。仙石化育,从菩提祖师学72般变化,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龙宫获得13500斤重的金箍棒,闹天宫、大智大勇大力

2.追求自由,反对压抑,蔑视权威

美猴王“不伏鹿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所拘束”闹三界、对玉帝、如来、老君的蔑视“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3.勇敢无畏,积极乐观

“明知山有妖,偏向妖山行。”猪八戒称“钻天入地,斧砍火烧,下油锅都不怕的好汉。”金兜山连战一天一夜小雷音寺狮驼山

4.善恶分明,嫉恶如仇

唐僧糊涂,悟空火眼金睛主动出击,除恶务尽,救人救彻,乌鸡国、车迟国、通天河、火焰山

充满奇幻色彩的神魔形象,一方面沉积着我们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又是对明中叶后期社会思潮与生活的鲜明反映。

①强者为尊的思想强者为尊该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

②对人及人的才能尊重,体现了对人的个体价值与人格的肯定和尊重,非受压迫而造反,为追求无拘无碍,自由自在生活,要求自己的个性和本领得到充分的发挥,人人平等而不受轻视。

【猪八戒】

始见于元末明初的杂剧《西游记》及《西游记平话》百回本中才成为重要角色,对构成全书幽默诙谐的格调具有特殊意义。

悟空的主要帮手和陪衬,目标一致,能吃苦,敢于斗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