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训练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训练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训练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训练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训练

1.材料一: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

材料二:

材料三:

(1)材料一中的“轩辕”指的是谁?

指黄帝

(2)是哪两个部落联合起来平定了蚩尤部落?

炎帝和黄帝

(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这个人物对人类做出哪些贡献?被后人尊称为什么?

他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们挖井,发明了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他的属下仓颉发明了文字,伶伦编出了乐谱,等等。被后人尊称黄帝为“人文初祖”。

2.材料一:夏朝的国王把人当做坐骑,还把自己比为太阳,人们对他恨之入骨,纷纷咒骂他。

材料二:后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

(1)材料二出自哪部书?

《史记》

(2)材料一中所描写的“夏朝的国王”和材料二中所描写的“商朝的国王”分别是谁?

夏桀、商纣

(3)他们的所作所为最终导致了怎样的后果?给你的启示或者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国家的覆亡。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或者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论语》

材料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鞅

材料三:

(1)材料一,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采取了哪些措施发展本国的势力?(改革措施)这些措施起到了

什么作用?

重用人才,实行改革,整顿内政,发展生产,强大军队。

使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2)材料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意思是什么?商鞅变法是在什么时间进行的?是在谁的支

持下开始变法的?变法的内容是什么?具有什么

作用?

“治理国家不一定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公元前356年。秦孝公。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建立县制。作用是:使秦国的经济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3)材料三是描绘了什么场景?请说说: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是当时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我国封建社会形成。

4.材料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材料二:

(1)材料一出自那首诗?

《离骚》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他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定为什么?

屈原。世界文化名人。

(3)作者生活在什么时期的哪个国家?他创作了一种新体诗歌是什么?他的代表作是什么?

战国末期的楚国。《楚辞》。《离骚》。

(4)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我长叹一声禁不住流下眼泪,哀怜人民的生活这样多灾多难!

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5)我国的哪个传统节日和这位诗人有关?

端午节。

(6)结合材料,谈谈你觉得应该学习他什么样的品质?对理想的执着的追求;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等(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

5.材料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材料二:

(1)材料二的人物是谁?

孔子

(2)他是哪个学派的创始人?他所创立的学说在战国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谁?

儒家。孟子。

(3)他的主张是什么?

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4)他对教育的贡献有哪些?

①创办私学,广收门徒;②他注意“因材施教”,善于

启发学生思考问题;③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④他要求学生时常复习,以便“温故而知新”。

(5)请用一句话评价该人物?

孔子是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6)读了材料一的三句话,你受到什么启发?

学习要实事求是,经常复习,要谦虚谨慎。

6.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材料五:

(1)材料一的这句话是谁说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李白。秦王扫平了天下,虎视眈眈,何等雄武!(2)材料二的人物是谁?你如何评价他?

秦始皇。

(3)材料三、材料四、材料五反映了秦朝的哪些方面的措施?

①政治上: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②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以圆形方孔铜钱为全国统一货币;并对尺寸、升斗、斤两作出整齐划一的规定。)

③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4)这些措施的实施有何积极作用?

7.材料一:

材料二: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领导者是谁?这一事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大泽乡起义(或秦末农民起义)。陈胜、吴广。①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②徭役繁重;③赋税沉重;④刑法残酷和秦二世统治的更加残暴。

(2)材料二的这句话出自哪?是哪位农民领袖说的话?

《史记》。陈胜。

(3)请说出这次起义的时间和地点?

公元前209年。大泽乡起义。

(4)请用一句话来评价这次农民起义?

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8.材料一:

材料二:

(1)材料一中的中间人物是哪位皇帝?请你结合史实谈谈他在位时的统治措施有哪些?

汉武帝。措施有:①在政治上实行削藩,加强中央集权;②在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实行抑商政策;③在军事上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大力反击匈奴,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④在思想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⑤在外交上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场景?我国古代最高的学府是什么?其地点在哪?其主要教材是什么?

汉代讲学。太学。长安。儒家的五经。

(3)材料二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9.材料一: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后汉书》

材料二:

(1)材料二,这是什么工具?

水排。

(2)它是什么时期谁发明的?它反映了汉代什么技术的发达?

东汉的南阳太守杜诗。汉代冶铁技术处于当时世界先列。

(3)它的利用比欧洲早了多少年?

一千多年。

10.材料一: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材料二:

(1)材料一是谁说的?写成了有关中医方面哪一部书?他被后世尊称为什么?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医圣”。

(2)材料中的“众方”指的是什么?

指民间采用的药方、秘方。

11.材料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1)这句话是谁说的?

司马迁。

(2)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其代表作是什么?

这部书记述了什么史实?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史记》。记述了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3)这句话给你什么启示或感悟?

12.材料一: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材料二:观察下图

材料三:

(1)材料一的作者是谁?

杜甫。

(2)该材料是颂扬哪位古代军事家的?

诸葛亮。

(3)请你谈谈被颂扬之人的主要功绩?

建议刘备,联合孙权,打败曹操;帮助刘备,建立蜀国。

(4)结合材料三核材料四,谈谈三国鼎立的形成及三国的经济?

220年,曹丕建立魏国,定都洛阳,东汉结束;221年刘备建立蜀国,定都成都;222年孙权建立吴国,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魏国修建许多水利工程;蜀国的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吴国的造船业发达,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5)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一次战役是什么?

赤壁之战。

13.材料一:(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材料二:下面是汉族服饰俑、鲜卑服饰俑图

①说汉语;②穿汉服;③改汉姓。

(2)你如何看待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

促进了民族融合。

14.材料一:后人称:“遒媚劲键,绝代更无。”

材料二:“其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材料三:

材料四:

(1)材料中反映的是什么人的艺术成就?

王羲之。

(2)他的代表作是什么?有何美称?

《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1)后人是怎样尊称此人的?

“书圣”。

(2)观察材料四“马”字的演变,说出字体的演变过程?

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15.材料一:

材料二:《水经注》对三峡两岸猿声的描写: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图片中书籍的作者是谁?什么时期的?什么学家?

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

(2)该书是一部什么专著?主要内容是什么?

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详细地介绍了江河流经的山川城镇、地形物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等。

(3)请简要说明它的历史价值?

16.材料一:

材料二:

(1)这两幅绘画作品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谁?代表作有哪些?当时人称他有哪三绝?

东晋的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才绝、画绝和痴绝。

(2)他在绘画上有什么特点?仔细欣赏这幅画,看看他的画有什么特色?

17

材料一: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汉书》

材料二:张骞出使西域图

材料三:丝绸之路图

(1)谁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几次出使西域?分别在哪一年?出使西域的另一位是谁?

汉武帝。两次。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班超。

(2)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了什么机构总管西域事务?它的设置的标志是什么?

西域都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具有什么影响?

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

(4)西汉时期,人们所称的西域是指今天甘肃什么地方以西?“西域”是今天的什么地方?

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5)张骞在出使西域的路途中历经坎坷,我们应从他身上学习什么精神?

提示: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等。

(6)丝绸之路的路线及作用是什么?

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

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完整版)七年级历史上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

七年级历史重点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 1.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材料二: (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出自战国时期什么人之口?是什 么意思?其中“孝公”是谁? 答:出自商鞅之口;意思是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只要 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的制度。“孝公”是秦孝公 (2)他曾在历史上有过什么作为?这一作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答:作为:于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支持下进行变法。 主要内容: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奖励军功;建立县制。 (3)这一作为有何影响? 答: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4)此人的主张是什么?这一理论属于哪家学派?代表哪个阶级? 答:他主张不因循守旧,实行变法。这一理论属于法家,代表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5)此人的变法是在什么时期的哪个诸侯国进行的?答:战国时期;秦国 (6)这次变法中对当代行政管理制度也有重要影响的是哪一条?答:建立县制 (7)这次变法实施奖励农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答:增强国力 (8)如果你是当时的新兴地主,你会对法令中的哪些措施表示欢迎?理由是什么? 答:①承认土地私有,保证地主对土地的占有,确保了地主的利益;②建立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治安定。 (9) 材料二是描绘了什么场景?请说说: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是当时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场景: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变化: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我国封建社会形成。 (10)这一理论对我国现在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答: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也应该根据现实的需要及时改变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地方,坚持改革的方针不动摇。 (11)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次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答:变法成功的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有效的办法;敢于同旧势力斗争;国君的支持和百姓的欢迎。(答出三点即可) 2.阅读下列材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通悦)乎?”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该材料是谁说的?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答:是孔子说的,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他在政治上主张什么?有何影响?答: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他对教育的贡献有哪些?答:①创办私学,广收门徒;②他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③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④他要求学生时常复习,以便“温故而

完整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本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考试试卷,既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课程理念,又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努力探索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新途径。 一、试卷分析 (一)试卷结构 历史考试时间60分钟,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其中选择题23个,46分,非选择题四个,54分,总分100分。 (二)试卷特点 就全卷内容来看,本套试题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科书为依据,没有超出规定的范围;试卷的设计与题型以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来考查学生;基础性强,试题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试卷的编排遵循了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符合考生的作答心理,试卷紧扣大纲,依据课本,重点突出,难易适中,导向明确。试题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与考试标准的基本要求,在题型、题量、难度系数基本保持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知识考查内容,突出了能力考查要求,对指导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 从试卷中我们可以看出: (1)全卷两种题型,即:选择、材料分析。两种题型的优化,全面考查了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全卷主客观试题分配恰到好处,其中选择题占了46%,便于检测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而材料分析和论述题占54%,则侧重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两种题型的配置充分体现了水平测试的双重功能。充分反映了课改、教改与考改新思路,考查了学生正确处理历史材料以及综合分析与表达能力。 (2)全卷涉及的知识面广,且知识范围分配合理。试题全面覆盖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知识点,而且知识范围的分配也充分反映了课程标准与考试标准的要求。这就有利于全方位检测学生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侧面的历史知识。 (3)突出了对学科主体内容和历史知识内部联系的考查。今年试卷考查的内容全 部都是学科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没有偏题、怪题,体现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普及性、基础性。同时材料分析题和论述题又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现实性,特别是从历史事件本身的联系与影响方面着题。 (4)试题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规定的知识与能力目标,灵活考查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理解、比较、分析、综合及迁移等多方面的能力,很明显地反映出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综合层次的知识内容达54%,侧重考查了学生多元历史思维能力。 二、答卷评述 1、总得分居中,及格率有待提高。原因有两点:一在历史教学中仍然只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与记忆,还没有真正转轨到能力的培养上来,而许多学生只知道死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及参考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 1、阅读下面材料: 公元前一世纪,欧洲罗马共和国执政官恺撒,曾穿着丝袍出现在剧场,轰动一时。到后来,身着 中国锦衣绣服,成为罗马上层社会的风尚。 ①材料中提到时间,在这个时期中国是什么朝代?西汉请回答: ②中国的“丝袍”是通过什么通道转运到当时欧洲的?请写出他的路线为及其开辟做出突出贡献 的人物? 长安、河西走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张骞丝绸之路③欧洲当时把中国称为什么?中国称当时罗马称为什么? 丝国大秦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匈奴人失去河西,损失重大,唱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意为生长繁殖)。失我焉支(胭脂)山,使我嫁妇无颜色(不能打扮得漂亮了)。” 材料二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边关的城门很晚才关闭,处处都是放牧和贸易的牛马,好几代人不再听到报警的狗叫声,老百姓再也没有战争之苦。 回答:⑴上述材料反映了汉与匈奴的哪两种关系?战到和的关系 ⑵材料中的两种历史现象是如何出现的? 出现的原因材料一霍去病大破匈奴,收复河西走廊 材料二昭君和亲 ⑶你如何评价材料中的两种历史现象? 处理民族关系,“和”可以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当受到侵略时,必以“战”为主,反抗外族侵略 4.(P78)“在造纸术发明以前,我国通常用竹木简或帛作为书写材料……,纸的造价低,携带方便” [1].我国的纸发明于何时?——西汉前期 [2].后来谁改进了造纸术?蔡伦在造纸术方面的贡献是什么?——蔡伦;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扩大了原料来源,降低了造纸成本,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 [3].纸的发明有什么重大意义?——(1)便利了人们的书写和记载;(2)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3)有利于世界人类文化的传播。 5( P87 )“……陵墓里有骑步兵俑七千多种,武士俑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神态……” [1].材料中的“陵墓”指的是谁的陵墓?——秦始皇 . [2].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雕塑艺术?其杰作是什么?该杰作被誉为什么?——秦汉时期;秦始皇陵兵马俑;“世界第八大奇迹” 6.( P72 )“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惟二人得还” 材料中提到的“骞”指的是谁?——].张骞[1[2].他初行时间及目的是什么?——公元前138年,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2017——2018年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学科期中考试试卷及成绩分析 古云中学七年级:薛洪才 一、试题分析: 1.总体分析:命题依据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重点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试题紧密联系教材和生活实际,杜绝了难、偏、怪题,起到了实施新课程的导向作用。 2.题型及特点: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共三道大题,34小题。第一大题选择题,计2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50分;第二大题填空题,5个小题10个空,满分10分;第三大题材料解析题,5个小题,满分40分。 试题内容覆盖面宽,考查的各个知识点分布适当,知识结构合理,难度适中。题型比例与大纲要求基本一致,试题设计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整个试卷基本反映了历史考试大纲的规定和要求,较好地体现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方面的能力考查。 3.考试内容:本次期中试卷主要考查了有关中国历史的史前时期和夏商周时期相关内容,从而了解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况。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优点及存在的问题) 从整体上看,客观性题、基础性试题得分率较高,但主观试题及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的试题得分率较低。 答题优点:1. 对历史教材的主干知识掌握较好;2. 有些学生能根据题意认真答题; 3. 卷面干净整洁,书写规范; 4. 部分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较强。 从考试成绩看:一部分学生学得比较好,知识落实到位,个别学生因基础和落实问题,分数不太理想。本次考试历史是所有学科里面考的最为理想的一科。 三、问题原因分析 教师问题分析: (1)教学手段不够先进,不能充分调动生学习的积极性; (2)对考试中出现的题型的答题方法还要给予指导,让学生掌握答题的技巧与方法; (3)课下对学生督促力度不够,使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扎实; (4)检查力度不够,平时应多用时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检查。 学生问题分析: (1)复习时间太短,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太扎实,有许多基础知识记记忆模棱两可; (2)一些学生不能认真审题,不能按要求答题,导致失分; 四、日后改进措施: 从试卷的方向来看,今后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 (1)强化基础知识教学,突出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的教学。在教学中,我们要紧紧依据新课标,以教材为载体,对在整个历史长河中起重要作用、地位明显的内容,要重点突出,讲清来龙去脉,采用多种方法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学中注重平时单节课的积累,做到日清月结。 (2)重视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避免走弯路。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3)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养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快乐的学习。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的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现象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归纳、综合能力。 (4)创建知识网络,给学生整体化的历史。近来的考试越来越综合化,专题化。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要一味地强调微观的知识点,而要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网络,同时在平时教学中注意随时总结一些小专题。 (5)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是加强学生的审题能力训练,教会学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精编(附答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2016年部编教材)材料 分析题 一、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论语》 材料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鞅 材料三: (1)材料一,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采取了哪些措施发展本国的势力?(改革措施)这些措施起到了 什么作用? 重用人才,实行改革,整顿内政,发展生产,强大军队。 使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2)材料二商鞅变法是在什么时间进行的?是在谁的支持下开始变法的?变法的内容是什么?具有什 么作用?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建立县制。作用是:使秦国的经济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材料三是描绘了什么场景?请说说: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是当时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我国封建社会形成。 二、材料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材料二: (1)材料二的人物是谁? 孔子 (2)他是哪个学派的创始人?他所创立的学说在战国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谁? 儒家。孟子。 (3)他的主张是什么? 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4)他对教育的贡献有哪些? ①创办私学,广收门徒;②他注意“因材施教”, 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③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④他要求学生时常复习,以便“温故而知新”。 (5)请用一句话评价该人物? 孔子是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6)读了材料一的三句话,你受到什么启发? 学习要实事求是,经常复习,要谦虚谨慎。

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一、试卷概况 本套试卷分选择题(40分)与非选择题(60分)两大类,非选择题又有辨析题(18分)材料解析题(22分)与问答题(20分)。从题型、题量、与内容要求上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紧扣教材,把历史知识和历史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考查,充分体现历史课程的综合性特点和情感教育功能,同时注意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无偏题怪题,难易程度恰当。 二、试卷特点 1、从试卷内容上看,符合新课标规定的知识点及能力层次要求,立足课本,注意考察学科的基础知识,尤其是重点知识与主干知识。 2、试题角度新颖,表现在选择题上,很多题都有一个题引,引导学生走近历史,感悟历史,进而考察学生再认历史,理解历史的能力。 3、试题体现了生活化色彩,从生活中的习俗或节日切入,引导学生感知历史是过去的现在,现在是将来的历史,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这种切入点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易于激起学生的兴趣。 4、试题体现了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分析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延伸,要求谈认识,体会,启示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这些润物无声,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的作用。 5、试题体现了较强的时代性特点。关注社会热点,紧密结合社会现实,回顾历史,联系今天,史为今用是近几年历史命题的重要特点,本次试题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6、试题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特点。注重学科内主干知识的交叉渗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思维。 7、试题体现了乡土特色。注意在乡土历史与中国历史之间寻求结合点,引导学生将爱国与爱家结合起来,这也是近几年来,各地中考的一个趋势。 8、试题图文并茂,涉及文物、图表、地图、新闻图片,且形象直观,信息量大,可读性强,注意考察学生的读图能力,有利于引导学生养成图文结合学习历史的方法与习惯。

七年级下册历史试卷分析

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试卷分析 (一)试题分析: 本试题满分为100分,共24个小题。题型有选择题、材料分析题、简答题。可以说题型多样,内容全面。 容易题约占70%,中档题占20%,稍难题占10%; (二)试题结构及特点: (1)命题紧密联系实际、答案开放性等趋势,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发挥空间,调动学生的思维。 (3)本试卷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材料解析题部分能从学生实际出发,有效地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说,有话说,起到很好的效果。又有一定的区分度,改变过去照搬的习惯,可以说是一种不错的尝试。 (4)试题设计整体较合理,侧重对基础知识的考察,并合理的搭配了有一定难度的提高题,难易程度的把握和比例分配较为适当,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也考察和锻炼了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 (三)教学建议 1、应加强审题的训练。解题思路要注意从多方面、多角度来分析。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教材,课堂上多引进一些课外史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2、要强化学生组织答案的条理性和规范性。注重学生分析、概括和综合能力的训练。分析、概括和综合是历史学习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检验学生能力的基本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引导学生对教材的重视,避免材料解析题出现口语化过于严重的现象。 3、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平时要求学生要细以看题,不要因为粗心造成漏题没答。 4、根据目前命题的趋势和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后主观性题目还会适当增加,教学中多联系实际生活,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尽量用课本来组织语言。加强对学生答题技能技巧的训练,强调课本知识的应用,注重题目设问的多样性。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非选择题 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鼓励 ..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 以免除 ..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 罚.作奴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 ..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编定户口,五家为伍,十家 为什,相互监督,一家犯法,邻里如不告发,则十家连坐 ..。 材料二旧贵族由于既得利益受到损害,他们与太子串通一气,诽谤他。……他被诬陷“谋反”,惨遭“车裂”而死。他虽遭不幸,但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 (1)上述材料从内容和结果两个方面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次著名的变法?这次变法发生的时间和目的分别是什么? (2)为便于记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一中的四项内容。(限20个字以内) (3)根据材料一中加点的字,概括并写出这次变法的特点。 (4)材料二中的哪句话说明这次变法取得了成功?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次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2.阅读下列两幅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一图二 (1)请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为两幅示意图确定适当的名称。 (2)图一说明秦朝在全国推广的标准文字是什么?秦朝时日常文书往来通用的字体又是什么? (3)图二是谁采取的措施?据图说出这一措施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它在历史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图一、图二所反映的两项措施有什么相同点?(提示:可从目的、基础、作用、影响等方面回答) 3.秦王嬴政兼并六国后建立了一套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中央集权制度。请回答: (1)秦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采用的是战国末期哪一位思想家的理论? (2)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幅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政治体制)示意图 ...。 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时,农民每年要将收成的2/3以上交给国家。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被征发去打仗、服劳役的有二三百万,连妇女也被迫转运军粮,许多服役的人活活累死。 材料二秦朝时死刑种类多,共有10多种,如腰斩、车裂等。犯罪的人,轻者罚作苦役,重者动辄处死。一人犯法,亲族都得处死;一家犯法,邻里都受牵连。 材料三他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在大泽乡爆发了。(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2)材料二中“亲族都得处死”“邻里都受牵连”的刑罚当时分别称作什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训练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 1 复习资料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训练 1.材料一: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孙中山材料二: 材料三: (1)材料一中的“轩辕”指的是谁?(2)是哪两个部落联合起来平定了蚩尤部落? (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这个人物对人类做出哪些贡献?被后人尊称为什么? 2.材料一:夏朝的国王把人当做坐骑,还把自己比为太阳,人们对他恨之入骨,纷纷咒骂他。材料二:后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 (1)材料二出自哪部书? (2)材料一中所描写的“夏朝的国王”和材料二中所描写的“商朝的国王”分别是谁? (3)他们的所作所为最终导致了怎样的后果?给你的启示或者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3.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论语》材料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鞅 材料三: 1 人教版七年级 2 复习资料(1)材料一,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采取了哪些措施发展本国的势力?(改革措施) 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2)材料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意思是什么?商鞅变法是在什么时间进行 的?是在谁的支持下开始变法的?变法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1)上图的人物是谁? (2)他是哪个学派的创始人?他所创立的学说在战国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谁? 2 人教版七年级 3 复习资料(3)他的主张是什么? (4)他对教育的贡献有哪些? (5)请用一句话评价该人物? (6)读了材料一的三句话,你受到什么启发? 6、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材料二: 材料三:

七年级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七年级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执笔人:甘竹中学综合教研组胡昌珍 一总体情况 本次考试由县教研室统一出题,考试时间是6月26日中午第一场,学生安排四个考场混合参考,每个考场两名老师监考。试卷为全开卷考试试题,考生可携带和查阅七年级课本及相关资料,禁止讨论,交流。思想品德与历史合卷,总分120,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其中历史共二大题14小题,第一大题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单项选择,第二大题综合题2小题,共26分。试卷由县教研室统一阅卷。本次考试应考学生129人,缺考0人,实到129人。平均分21.81,及格人数31人,及格率26%,优秀人数1人,优秀率0.8%。 二成绩与亮点 这次考试成绩较差,平时学生的成绩平均分都在26多,最高分有过45。可能是没有适应合卷考试。但是学生的基础还是较好的,平时掌握的知识在成绩中就有很多体现。选择题是得分的优势,12小题,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对8题,有12名学生得满分,平均分14。1,2,3,4,5,6,9,10,11题大部分学生都做得很好,其中第5小题:我国的四大名著《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是A玄奘B鉴真C马可波罗D唐朝和尚几乎所有的学生都选择了A,说明学生对历史上玄奘去印度取经的故事还是很熟悉的。第6题:两宋时期盛产瓷器,有瓷都之称的是A洛阳B长安,C苏州D景德镇,很多学生也选择了D,学生对江西景德镇的瓷器还是很了解的。这些基础知识在他们以后的生活中肯定能发挥作用的,对建设和谐社会,美好生活打下扎实的底子。 三问题与根源 综合题是学生的弱项,很多学生都不愿意去翻书,26分的综合题,平均分才7.81。好多学生综合题都是空白。平时考试过后,问学生为什么不做,他们回答得很干脆:懒写。可见现在的学生真是很懒,开卷考试连课本都不去翻,不去查找答案。很多学生上课玩游戏,聊QQ,讲闲话,已经成为很普遍的现象,应该引起国家和社会的重视。部分老师上课没有责任心,对学生要求不严格,没有让学生完成自己的作业,甚至经常请假,都造成成绩的低落。学生的心不在课堂上,对学习无所谓,部分家长不管教孩子,使学生随意懒散。总之,现在的成绩是现在社会环境下的必然结果,既有社会的责任,也有家庭的,学校的责任。所以,大家都应该站起来看问题,各自承担起应该的责任,将学生的成绩升上去,提高国家的教育质量 四措施与希望 每位教师都应该树立责任心,确实上好每一堂课,做好学生的辅导,特别是差生的辅导,帮助他们,拿出爱心,跟他们做朋友,谈心,了解学生的喜好。严格要求他们,对作业要求一定要做,一定要改正,字要写规范,写正确,一笔一画,只有从细处开始抓起,才能真正打好学生的基础。教师要互相学习,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特别是每周的集体备课。学校也要加强常规教学管理,奖勤罚懒,提高大家的积极性。学校还应该建立和家长的联系机制,发现问题及时跟家长联系,建立家访制度,让全社会都来做好教育工作。通过大家的努力,真正把工作做实了,学生的成绩肯定有一个大跨越!

七年级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垣曲初中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 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一、试卷的评价 1、试卷的基本情况: 历史考试时间为70分钟,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简答题、材料解析题、问题探究四类题。 2、试卷的基本特点: (1)基础性强。试题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2)标高适度。基于目前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试卷没出现较大的偏题、怪题,试题适中。但是考试内容期中前的占的多,期中后学的知识考的太少。 (3)题目设计具有简明性。题意指向明确,题目的表述较清楚, 二、试卷成绩情况

本次考试,我校七年级十个班,总体考试成绩来看,十个班优生率和及格率差距都较大,306班和309班退步了,需要进一步抓紧。 三、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1、优点 (1)对历史教材的主干知识掌握得较好。学生能根据要求加以复习巩固,对重点知识的掌握较熟练。 (2)能正确地运用解题方法。大部分学生能采用较常用的直选法和排除法来解答选择题。 (3)能根据题意认真解答。大部分学生能根据题目的要求,认真分析问题,正确地得出答案。 (4)部分学生的学科能力有所提高。大部分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较强;部分学生善于运用已知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此次材料解析题的得分率略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具备了理解、分析能力。 2、存在问题 (1)基本功不扎实。书写不工整、不规范。字很难认,

字的大小不一。 (2)概念混淆不清。学生对同类知识不同概念掌握不牢固,张冠李戴的现象很普遍。如:把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混淆。 (3)分析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试题中考查考生分析能力的题目比例很小,但此类题目的得分率较低,反映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影响未能正确地加以分析。 (4)复习不到位。本次考试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是太好,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拿出的时间太少,没有方方面面的集中精力去记忆。 四、改进措施 1、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教材,课堂上多引进一些课外史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2、注重学生分析、概括和综合能力的训练。分析、概括和综合是历史学习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检验学生能力的基本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3、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 4、根据目前命题的趋势和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后主观性题目还会适当增加,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出问题、解决问

七年级上册历史资料题及答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资料题及答案 以平常的心态参加期中考,发挥自己的水平,胜利就在前方。祝你七年级期中考试!这是学习啦的期中测试题,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隋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继往开来的朝代。它结束了两晋南北朝时期长期的分裂局面,再度实现全国的统一是在 A.581年 B.605年 C.589年 D.611年 2.李渊在隋朝的废墟上建立了唐朝,开启了大唐盛世的历史。你知道唐朝是哪年建立的吗 A.626年 B.618年 C.581年 D.589年 3.唐朝时期,内地与边疆少数民族加强联系的方式最准确的一项是 ①唐朝册封少数民族首领②唐朝与少数民族政权通婚

③在边疆设立管辖机构④与边疆少数民族进行贸易往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4.唐朝时农业非常发达, ___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出现的新农具有: ①耧车②曲辕车③翻车④筒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唐朝的吐蕃是今天哪一民族的祖先 A.回族 B.藏族 C.朝鲜族 D.族 6.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开辟汉藏友好历史篇章的皇帝是 A.唐高宗 B.唐中宗 C.唐太宗 D.唐玄宗 7.下列关于赵州桥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唐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

B.设计科学,跨度很大,桥面平缓,便于交通 C.造型很美,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D.七百多年后,欧洲人才建成类似的桥 8.其诗歌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被称为“诗仙”的著名诗人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王维 9.“他的诗,有的气魄雄伟,有的沉郁悲怆,语言凝练,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人们 尊称他为诗圣“,这段话是对谁的描述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王维 10.唐代文坛名人顾况在读过某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诗后,曾感叹到:“有句如此,居亦不难”,某人是

高中历史试卷分析

历史试卷分析 一、试卷分析 本试题注重基础知识,考查知识的覆盖面大,面向全体学生,试题难度适中,试题依据新教材、课标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注重全面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联系实际为背景设置题目,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试题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课程改革的要求,体现了过程和方法。 试卷结构:满分100分,时间是60分钟。考查资料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试题分两种类型题型。选取题,50分非选取题值50分。满分100分。 二、学生答题存在问题及原因 问题一:选取题共20题。题的难易程度中等每单元的“之最累”“人物类”“文化类”。 问题二:非选取题21—24题。题的难易程度中等偏难。“商业经济”“明朝政治的改革措施、皇权特点”“和同为一家—民族祖先、与唐往来史实、对西藏管辖的主要措施”“科技文化按时间归类”“对我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评价”。 1、学生基本概念掌握模糊不清,基础知识不牢固,学习不够系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有待提高。与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不够端正有关,部分学生偏科思想严重,认为历史学平时不用学,考试之前看练习册或单元过关题就能够了。还有的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历史学的方法,对历史学知识不理解,死记硬背,平时达标检测反馈

不及时有关,与平时训练和巩固练习少都有关系。 2、应用历史学知识迁移的潜力差,不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缺乏生活的基本常识,对基础知识在新课标下不能正确应用,对问题不善于分析。 3、审题潜力差,不能提取题目中的隐含信息,不能依据题目带给的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对题意一知半解就凭经验或印象答题。与学生阅读理解潜力较差有关,不会找关键词,不会总结中心意思。 三、改善措施 1、教师要转变历史学教学观念,牢固树立新课程理念,明确历史学教学的功能和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学的兴趣,设法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持续下去并转化为学习动力,从而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落实三维目标,切实提高每节课的教学质量,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认真研究课标和新教材,充分认识学生的差异,有效开展分层次教学和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张扬个性,认真钻研新教材,挖掘教材的深度,扩展教材的广度,整合课程资源,认真备好每节课,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潜力。 2、不断改善教学方法,创设生动搞笑的课堂气氛,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按课标的要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精讲多练,扎扎实实落实好基础知识,方法灵活多样,要启发不要硬灌,更不能死记硬背,要引导,不要代替,要让学生思考,不要一讲到底,要因学论教,而不要因教论学,要注重改变教学方法,变注重学习结果为注重学习过程。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测试试卷分析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测试试卷分析 四排山中学肖玉兰 九年义务教育中学历史中国历史七年级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于20XX年1月9日结束,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共6页,试卷批改完毕,现进行分析如下: 一、考试目的: 历史期末考试是检测本学期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和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能力, 也是对在教教师的一次考核。在考核中,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诸种问题, 以便日后教学予以加强。在考核中,使教师了解到教学中不足之处,以及日后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及加强的问题,使日后的任教更加得当,为教师教学指明方向, 为今后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依据。 二、试题分析: 本次试题由客观题(选择、填空、列举、连线)和主观题(材料分析、简答)构成,其中客观题占78分,主观题占22分。试题侧重对期中考试以后的知识点 的考察,第一、二单元知识占24%,第三、四单元占76%,以《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和新人教版版教材为命题依据。 本次考试,试题内容灵活,难度适中,“死”的东西少,“活”的东西多, 完全脱离了“死读书,读死书”的状态,熟练的掌握了基础知识和灵活运用才能 考出好成绩,二者缺一不可,基础知识掌握了未必能答出题,要想答出题必须熟练的掌握基础知识,完完全全的考察了学生的能力。 侧重对基础知识考察的同时合理的搭配了有一定难度的提高题(书本基础知识占67%,需要分析思考的知识占33%),难易程度的把握和比例分配较为适当,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也考察和锻炼了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出题方式符合了现今历史试题命题紧密联系实际、答案开放性等趋势,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发挥空间,调动学生的思维。 本次考试中(一)选择题,直接考书中的基础知识点,但是个别题在拐点儿 弯之后才能答出知识点,这考核了教学目标之一——知识目标,考核基础知识, 这对教学来说有益无弊,须知万丈高楼平地起,首要重视的就是基础。但以往“死读书”就能出成绩的日子一去不返复了,更多的考题需要利用基础知识和运用能 力二者结合进行解答。(二)材料题从当中反映出的问题:学生不会看题,也不 会答题,两个问题答案不全,答题不全面,漏题是主要丢分点。这需要以后多加 强平时习题的练习。(四)过程性评价没有统一的尺度,平时遇见的问题也很多,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本次试题,有利于学生扩大视野,舒展个人才情,突出了学以致用,通过身 边的事物,提出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暴露出的问题和教学建议: 通过本次测试,反映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

【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附解析)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 1.材料论述 材料据史料记载,唐朝时来自各国的使臣、商人、留学生云集。他们将唐朝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数学、建筑、音乐、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带回了自己的国家。日本“百事皆仿唐制”,参照隋唐律令制定了《大宝律令》;参照唐都城长安结构布局兴建了藤原京、平城京等都城;日本语中沿用的汉字是因佛教僧侣将中国的经书带到日本而传入的……唐朝时期印度佛教、音乐、文学语言、制糖工艺、眼科医术等先后传人中国。同样,中国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载的西游经历的国家地理、物产,习俗等资料,成为印度重构古代历史的基础。 (1)据材料,分别写出唐朝时期为中日、中印交流做出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 (2)阅读材料,围绕其主体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楚) 【答案】(1)中日交流:鉴真;中印交流:玄奘。 (2)【示例】 观点: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发展进步。 论述:唐朝时期,日本派出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制度、文化等传回日本,推进日本社会的发展;鉴真东渡,传播了中国的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贡献。汉朝时期开通丝绸之路,汉朝的先进技术向外传播;同时西方等地区的物产等也传入中国,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大动脉。 结论:总之,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世界各国与地区只有加强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各个国家与地区的进步与发展。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为中日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唐贞观时期,玄奘西行天竺,为中印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 (2)材料反映的是唐朝的对外交流,促进了双方的发展和进步。 观点: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发展进步。 论述:唐朝时期,日本派出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制度、文化等传回日本,推进日本社会的发展;鉴真东渡,传播了中国的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贡献。汉朝时期开通丝绸之路,汉朝的先进技术向外传播;同时西方等地区的物产等也传入中国,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大动脉。 结论:总之,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世界各国与地区只有加强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各个国家与地区的进步与发展。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材料二红色的脸谱代表忠勇、正直的人物,黑色的脸谱代表刚烈、正直、勇猛、鲁莽的

七年级上册历史重点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

重点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 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鼓励 ..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 或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罚.作奴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 ..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编定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互 监督,一家犯法,邻里如不告发,则十家连坐 ..。 材料二旧贵族由于既得利益受到损害,他们与太子串通一气,诽谤他。……他被诬陷“谋反”,惨遭“车裂”而死。他虽遭不幸,但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 (1)上述材料从内容和结果两个方面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次著名的变法?这次变法发生的时间和目的分别是什么? 答:商鞅变法。时间:战国时期目的:富国强兵。 (2)为便于记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一中的四项内容。(限20个字以内)答: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建立县制;编定户口。 (3)根据材料一中加点的字,概括并写出这次变法的特点。 答:奖罚分明(奖勤罚懒,奖功罚罪) (4)材料二中的哪句话说明这次变法取得了成功?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次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答:说明变法成功:“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 变法成功的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有效的办法;敢于同旧势力斗争;国君的支持和百姓的欢迎。(答出三点即可) 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中西交往的通道。后来,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对西域进行政治、军事管理,在通往中亚、西亚的路线上修道路、设驿站、筑长城,为来往使团、商旅提供食宿、交通和安全保护。沿着这条道路,千余年间,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汉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 (1)材料中“张骞出使西域”发生在哪位皇帝执政时期?他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 答:皇帝:汉武帝。目的:联络大月氏夹攻匈奴。 (2)材料中“这条道路”指的是什么?其大致路线是怎样的? 答:道路:丝绸之路。 大致路线: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大秦。 (3)读了上述材料,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和认识? 答:张骞对开辟丝绸之路做出了重大贡献;今新疆地区早在西汉(汉朝)时期就归属中央政权;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亚欧(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桥梁);丝绸之路是佛教和佛教艺术等传入中国的通道;佛教在两汉之际(汉朝

(完整)七年级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垣曲初中2017--2018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 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一、试卷的评价 1 、试卷的基本情况: 历史考试时间为70 分钟,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简答题、材料解析题、问题探究四类题。 2 、试卷的基本特点: (1 )基础性强。试题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2 )标高适度。基于目前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试卷没出现较大的偏题、怪题,试题适中。但是考试内容期中前的占的多,期中后学的知识考的太少。 (3)题目设计具有简明性。题意指向明确,题目的表述较清楚, 二、试卷成绩情况

本次考试,我校七年级十个班,总体考试成绩来看,十个班优生率和及格率差距都较大,306 班和309 班退步了,需要进一步抓紧。 三、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1、优点 (1)对历史教材的主干知识掌握得较好。学生能根据要求加以复习巩固,对重点知识的掌握较熟练。 (2)能正确地运用解题方法。大部分学生能采用较常用的直选法和排除法来解答选择题。 (3)能根据题意认真解答。大部分学生能根据题目的要求,认真分析问题,正确地得出答案。 (4)部分学生的学科能力有所提高。大部分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较强;部分学生善于运用已知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此次材料解析题的得分率略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具备了理解、分析能力。 2 、存在问题 (1)基本功不扎实。书写不工整、不规范。字很难认, 字的大小不一。 (2)概念混淆不清。学生对同类知识不同概念掌握不牢固,张冠李戴的现象很普遍。如:把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混淆。

(3 )分析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试题中考查考生分析能力的题目比例很小,但此类题目的得分率较低,反映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影响未能正确地加以分析。 (4)复习不到位。本次考试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是太好,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拿出的时间太少,没有方方面面的集中精力去记忆。 四、改进措施 1、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教材,课堂上多引进一些课外史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2、注重学生分析、概括和综合能力的训练。分析、概括和综合是历史学习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检验学生能力的基本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3、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 4、根据目前命题的趋势和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后主观性题目还会适当增加,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尤其要重视中考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坚持讲练结合。 6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看到成绩的进步,要善于表扬学生。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训练

精品文档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训练 1.材料一: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一中的“轩辕”指的是谁?(1 指黄帝 2)是哪两个部落联合起来平定了蚩尤部落?(炎帝和黄帝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这个人物对人类做出哪些贡献?被后人尊称为什么? 他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们挖井,发明了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他的属下仓颉发明了文字,伶伦编出了乐谱,等等。被后人尊称黄帝为“人文初祖”。 2.材料一:夏朝的国王把人当做坐骑,还把自己比为太阳,人们对他恨之入骨,纷纷咒骂他。 材料二:后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 (1)材料二出自哪部书?

《史记》 (2)材料一中所描写的“夏朝的国王”和材料二中所描写的“商朝的国王”分别是谁? 夏桀、商纣 (3)他们的所作所为最终导致了怎样的后果?给你的启示或者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国家的覆亡。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或者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论语》 材料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鞅 材料三: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1)材料一,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采取了哪些措施发展本国的势力?(改革措施)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重用人才,实行改革,整顿内政,发展生产,强大军队。 使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2)材料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意思是什么?商鞅变法是在什么时间进行的?是在谁的支持下开始变法的?变法的内容是 什么?具有什么作用? “治理国家不一定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公元前356年。秦孝公。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建立县制。作用是:使秦国的经济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材料三是描绘了什么场景?请说说: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是当时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我国封建社会形成。4.材料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