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开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凝心聚力建设富庶美丽文明大连”大讨论活动实施方案

关于开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凝心聚力建设富庶美丽文明大连”大讨论活动实施方案

关于开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凝心聚力建设富庶美丽文明大连”大讨论活动实施方案
关于开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凝心聚力建设富庶美丽文明大连”大讨论活动实施方案

大连市统计局党组印发《关于开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凝心聚力建设富庶美丽文明大连”大

讨论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时间:2011-09-14

大统党组发〔2011〕10号

各处室、局属事业单位: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凝心聚力建设富庶美丽文明大连”大讨论活动的方案》(大委发〔2011〕13号)文件要求,为切实把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落到实处,进一步解放思想、凝心聚力、转变作风,为建设富庶美丽文明大连提供坚强有力的统计保障,结合全市统计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落实。

中共大连市统计局党组

2011年9月6日

关于开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凝心聚力建设富庶美丽文明大连”

大讨论活动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落到实处,扎扎实实开展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凝心聚力建设富庶美丽文明大连”为主题的大讨论活动,现制定活动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的

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学习宣传贯彻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围绕在新的起点上抢抓机遇、推动大连更好更快发展,组织全市统计系统干部职工在深入学习讨论中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振奋精神,转变作风,为建设富庶美丽文明大连提供坚强有力的统计保证。

主要目的:以大讨论活动为有效载体,使全市统计系统干部职工能够进一步掌握并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的要义和精髓,全面把握、深刻理解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把思想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对大连面临形势、所处方位的分析判断上来,统一到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思路目标、战略举措和方针政策上来,统一到全市统计改革发展大局中来,形成共谋和谐稳定、促科学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主要原则

(一)坚持解放思想。坚持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和国际视野看待大连的巨大发展成就,用科学发展理念研究分析今后的奋斗目标和战略任务,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使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更加符合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更加符合大连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更加符合全市统计改革发展实际。

(二)注重解决问题。着力解决全市统计系统干部职工对市情认识不全面、不准确的问题;着力解决全市统计系统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上与科学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着力研究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的对策和办法;着力解决全市统计系统干部如何履职尽责、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问题。

(三)贯彻群众路线。要深入基层、企业、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组织所属部门的干部参与讨论,认真听取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从实际出发,深入细致地做好干部群众的思想工作。

(四)正面宣传为主。要利用局域网站、纸质信息等平台,做好正确的舆论导向,旗帜鲜明地宣传大连科学发展的成就和经验,宣传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十二五”规划纲要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决策和部署,回应社会关切,形成共同意志。

三、组织领导

(一)成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面领导局大讨论工作。党组书记、局长邢战坤同志任组长,党组成员安旗、单联峰同志任副组长,局机关各处室、局属事业单位负责人为成员。

(二)成立局大讨论活动办公室。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局活动办),负责大讨论活动的日常指导、管理和推进工作。办公室设在局机关党委,主任由黄东同志兼任,成员为江跃志、刘超、刘艳。

四、活动载体

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凝心聚力建设富庶美丽文明大连”为主题,以“争做履职尽责的统计先锋”讨论实践活动和开展全市统计工作调研检查活动为载体,以“三个密切联系、有机结合”推动大讨论活动深入开展。

一是要密切联系我市统计工作实际,把开展大讨论活动与当前正在进行的致力“三个提高”、推进“四大工程”建设有机结合,切实增强做好统计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二是要密切联系当前统计队伍建设实际,把开展大讨论活动与建设学习型、服务型机关、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着力培育统计系统核心价值观,深化统计机关文化建设。三是要密切联系我市“十二五”时期目标任务和市党代会提出的“开放引领、转型发展、民生优先和品质立市”发展战略,把开展大讨论活动与贯彻落实大连市“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建立和完善统计指标体系、评价体系有机结合起来。要围绕贯彻落实规划确定的“五大目标”、“八项主要任务”、“九个重点工程” 和市党代会提出的四大发展战略广泛深入进行讨论,就贯彻实施的具体措施从统计角度提出意见建议,研究如何围绕全市中心工作进一步加强统计监测与统计分析工作。

五、讨论的主要内容

讨论今后一个时期应该建设什么样的大连、怎样建设好大连等相关重大问题;讨论如何在统计工作中履职尽责、怎样为大连发展提供良好的统计保障等问题,具体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如何认识和评价大连振兴发展的巨大成就和经验;

2、如何分析和判断大连面临的形势和所处的发展阶段;

3、如何正确理解大连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定位和实现发展路径;

4、如何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怎样实现三者的良性互动;

5、如何认识发展质量与发展速度的关系,怎样保持又好又快发展;

6、如何促进经济发展、全域城市化与民生改善和环境保护相互统一;

7、如何促进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和制造业并行不悖、协调发展;

8、统计机关干部在思想作风建设上怎样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

9、贯彻落实大连市“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紧密围绕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实施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和大连“三个中心、一个聚集区”建设,如何建立和完善统计指标体系、评价体系;

10、紧紧围绕和服务于市党代会“开放引领、转型发展、民生优先和品质立市”的发展战略,如何加强统计监测与统计分析工作。

六、步骤安排

活动从9月初开始,至11月中旬结束,共两个半月时间,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学习动员阶段(9月7日-9月23日)。

1.筹备动员(9月7日-9月9日)。制定活动方案,成立领导机构,召开动员大会。

2.学习研究(9月9日-9月16日)。采取集中学习、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学习讨论相关文件和材料。重点学习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社会管理的意见》,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市委书记唐军和市长李万才在全市领导干部大会上的讲话,《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近期国家、省、市统计工作会议精神等文件资料。

3. 集中讨论(9月16日-9月23日)。组织全局干部职工结合本单位实际,就对大连市情认识、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战略部署的理解和如何履职尽责等问题,进行交流学习体会,形成共识。

第二阶段:考察交流、查找不足阶段(9月26日-10月28日)。

1.实地考察调研(9月26日-10月15日)。适当组织机关干部实地考察,形成实地考察工作报告,并以调研检查的形式,探索统计改革发展的长效机制,扎扎实实组织全市统计执法大检查活动。

2.查找不足(10月17日-10月21日)。对照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的部署和要求,对照“十二五”规划纲要,查找不足,并形成对照检查报告,提出整改措施。召开班子民主生活会,对照中央和省委要求、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和先进地区经验,结合正在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查找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在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推进科学发展能力和方法上的不足及工作作风方面的差距等。

3.提意见建议(10月24日-10月28日)。从全市发展大局出发,以如何提升全市统计工作水平为着力点,根据本单位、本处室工作实际,提出意见和建议,形成书面材料。

第三阶段:总结检查阶段(10月31日-11月15日)。

1.总结交流(10月31日-11月8日)。各单位、各处室要总结履职实践活动工作情况并加以汇总,形成讨论成果报局活动办,局活动办梳理提出的意见建议,向局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报告,召开全局大讨论活动总结大会。

2.贯彻总结大会精神(11月8日-11月15日)。将贯彻市统计局大讨论活动总结大会精神的情况汇总,提出加强和改进工作的对策措施,形成书面报告报市大讨论活动办。

七、方法要求

(一)做好发动参与。做到公开讨论,广开言路,全市统计系统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做好评价工作。

1.强化宣传:市局将在网站上开辟大讨论专栏,宣传全局大讨论进展情况和相关文章,编发各部门、各单位大讨论的进展情况、好的经验做法等。

2.征求意见:各部门、各单位可以通过召开座谈会、向横向部门和企业发放征求意见函、向干部群众发征求意见短信等方式,就大讨论的相关内容,征求意见和建议。

(二)理论联系实际。要认真学习理论,提高理论素养。每位参与讨论人员都要全面研读指定学习内容,把握重点,做好读书笔记,写出心得体会。要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利用统计部门独有的、丰富翔实的第一手经济信息资源优势,有针对性的提出意见、建议及解决对策。每人至少提交一份建言献策材料,每个处室至少推荐出1至2篇有代表性的学习研究报告和建言献策文章。活动结束后由局活动办汇编成册,作为一项实实在在的活动成果,使大讨论活动成为统一思想的平台、解决问题的手段、推进工作的动力。

(三)举办局“争做履职尽责的统计先锋”实践讨论会。适时召开局实践讨论会,局内各级领导干部、职工群众进行“大履职”讨论,形成发言提纲材料。各处室要同时组织其他工作人员以部门、处室为单位组织履职讨论活动,每名参与活动的机关干部都要形成发言材料,提出意见建议和对策,汇总后报局大讨论活动办公室。

(四)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各支部、党员干部,特别是“一岗双责”党支部书记和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参加,发挥示范引导作用。

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1.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答: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人类对生态文明的探索,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表现。生态文明与生态自然观有着紧密的联系,生态文明是生态自然观的应有之义,生态自然观对现今世界生态文明发展及实践有着广泛的指导意义。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人类通过遵守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则,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人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仍应以人类为主体,仍应包括改造自然的内容,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生态自然观指出,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同促进的关系。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人类的发展不仅要讲究代内公平,而且要讲究代际之间的公平,不能以当代人的利益为中心,甚至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后代人的利益。而必须讲究生态文明,牢固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 3.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是什么?科学研究中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答:(1)思维与想像的有机统一;(2)与创造性活动相联系;(3)常用“灵感”出现;(4)分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相结合;(5)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的统一。其基本特征为敏感性、独特性、流畅性、灵活性、精确性、变通性。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科学探究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培养创新思维的过程。(一)整合思维的培养。整合思维所追求的目标是:做出正确的选择或者决策,并力求在最短时间内解决问题。(二)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性思维包括流畅性思维、变通性思维、独创性思维、精致性思维等。(三)直觉思维的培养。直觉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判断或抉择,猜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四)想象思维的培养。想象性思维是对已有的表现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科学探究是一种创新活动,是推动创新思维的一种强烈和稳定的动力源泉,也是创新教育的关键环节。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运用科学探究的方式,采用科学探究的内容,学会发现新问题,发现新思路,形成科学的创新思维培养模式。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形态及其相互关系?答:系统自然观是在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特别是系统科学的基础上形成的。系统自然观主张自然界既存在着又演化着,既有确定性又有随机性,既是简单的、线性的又是复杂的非线性的。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人工自然观是在工程技术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人工自然观主张人工自然界是人类通过采取、加工、控制和保障等技术活动创造出来的,它具有目的性、客观物质性、实践性、价值性和中介性等特征,它在总体上经历了一个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它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既遵循天然自然规律,有遵循其自身的特殊规律,它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生态自然观是人们面向生态环境问题,依靠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形成的。生态自然观主张自然界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非线性的生态系统;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要与自然界和谐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由来及实质 工业革命以来产生的环境问题: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酸雨、荒漠化、森林锐减、资源短缺、耕地减少、生物多样性丧失、臭氧层损耗、全球气候变化、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面临这些严峻的环境问题,人类进行了思考。 1962年: <寂静的春天> 美国Carson 1972年: <增长的极限> 罗马俱乐部 1972年: 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 1987年: <我们共同的未来> 1992年: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200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 之后,人们提出了新观念,新口号: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这个地球不是我们从上代人手里继承下来的, 而是我们从下代人手里借来的。从而为可持续发展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1、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不仅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2、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3、可持续发展谋求的是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公平性:代内公平,代际公平;持续性:不应该损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共同性:共同目标,共同努力。 (三与传统发展理论的对比

从单纯以经济增长为目标转向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综合发展;从以物为本的发展转向以人为本的发展;从注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发展转向注重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发展;从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知识推动型的发展。 中国迫切需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拥有量比世界人均资源拥有量少得多,而且近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世界工业发达国家,对资源的消耗十分严重,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依然粗放,突出表现在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 二、我国对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所做的努力: 中央再三强调要实施科学发展观;要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 的社会;要改变发展模式,调整经济结构;要发展循环经济;要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实质,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着重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协调相处,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基础。 1、率先于1993年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 2、制定并实施了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循环经济,提出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 3、制定和完善了120多部关于人口与计划生育、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管理、防灾减灾等法律法规; 4、建立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多部门、多层次运作的组织管理体系; 5、加入了一系列国际公约,积极参与环境国际合作。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科学发展观形成和提出的时代背景分析

:科学发展观形成和提出的时代背景分析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基于对现阶段基本国情和新发展要求的科学判断我国当前最大的国情,是仍然处于并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但是进入新世纪后,基本国情又表现出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对这些特征的科学判断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前提和基础。报告详细阐述了现阶段经济增长、体制改革、人民生活、经济结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对外开放等八个方面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既包括正面的成绩,也包括负面的问题和困难。特别是对困难和问题进行这样系统深入的分析,在党的正式文件中还是第一次。明确这些阶段性特征,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国情,判断形势,保持清醒头脑非常重要;对于我们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地位和科学内涵,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具有重大意义。这些困难和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很快,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但是经济发展方式仍然是粗放型的。一是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较弱,缺少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二是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第二产业发展较快,第一产业基础薄弱,第三产业明显滞后;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拉动,消费需求启动缓慢;制造业规模较大,但技术结构偏低,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中下游。三是物质资源消耗严重,环境污染加剧,生态逐渐恶化,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 第二,发展不够协调。近几年在协调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很突出。一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发展较快,农村发展较慢,城乡差距持续拉大的趋势尚未扭转,二元结构没有根本改变。二是地区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周边地区发展较快,中西部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发展较慢,地区差距仍存在不断扩大的趋势。三是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还不够协调,经济对外依存度过高,随着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 第三,发展不够全面。经济发展领先,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出现“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状况。一是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适应,和公民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二是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思想文化建设还不能适应这种新变化,还不能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的要求。三是随着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管理社会的难度明显增大。四是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安全等方面积累的问题很多。 第四,发展不够公平。虽然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利益分化问题日趋严重。一是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阶层之间、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还在扩大,基尼系数已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二是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农村贫困人口有两千多万,城镇低保人口有两千多万,低收入人口还有一亿多。三是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利益矛盾比较突出,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严重影响着社会和谐与稳定。 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我国面临着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呈现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五大发展趋向。发展的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也前所未有,但机遇大于挑战。全面认识我国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既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背景,也是我们自觉走科学发展道路的现实要求。 全面把握和贯彻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科学发展观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科学发展观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面对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进一步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为五大建设。“生态文明”主题的提出与发展,说明科学发展观在理论深化与实践探索中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科学发展观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实践既是对科学发展理念的现实检验,又为科学发展观理论本身提供了一步丰富与发展宝贵资料。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是我们党对于几大文明建设整体推进的理性思考和果抉择,标志着我们党对文明认识达到了新的阶段;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化; 是科学发展观内涵的丰富与发展,标志着我们党对科学发展理论新贡献。要深入把握科学发展观新成果——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内容就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占有率在世界各国中处于低位;同时,我国的资源和人口分布呈逆相关,许多资源分布在人口稀疏、环境恶劣且难以开发的中西部地区,而人口集中的东部地区资源却较为稀缺,人均可利用资源相对匮乏。这些现实的情况,决定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不能走资源消耗型之路,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不可忽视生态环境保护。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经济繁荣的同时也付出了过度消耗资源和深度环境污染的代价。据资料显示,我国每创造一美元的产值,能耗是美国的 4.3倍、德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因此,在今后一段比较长的时期内,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发展全局,强调在发展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地处理地区间、城乡间、经济与社会间、人与自然间、国外与国内间的关系。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加强生态文明 应该做到: (一)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观。 人类自始至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这是人类永远无法否定和摆脱的。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自然是人类生命的依托,自然之死必将导致人类之死。人类即便为了生存改造自然,也必须服从自然规律。然而,人类在长期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巨大的本质力量不断地膨胀,在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支配下不断地向自然界进行掠夺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在人类还在对自己的物质成果沾沾自喜的时候,人类已经陷入了恶劣生态环境的困扰与折磨中。因此,目前人类只有一种选择来弥补人类自己种下的恶果,那就是要建立一种人与自然界和谐共处的价值观,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同自然界的主奴关系,走出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树立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自然就是造福人类的观念,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在全社会长期有效地开展生态文明的道德建设理论宣传,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德育的实践活动,使生态自觉、生态关心成为一名普通地球人的良知。唯有首先转变观念,人类才能在实践中展开保护环境的自觉行动。 (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赶超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战略,采取追求国民经济总产值高速增长和数量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产业结构也极不合理。工农业中高消费、高污染、低效益的以量取胜的产业居多。为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做到:首先,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继续巩固农业的基础性地位,逐步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因地制宜地利用现代科技结合传统农技,在不对土壤、水资源进行破坏的前提下,对中低产地区进行综合治理,对高产地区进行生态功能的强化,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的持续发展,达到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的协调发展。其次,改变过去那种高投入、高污染、高耗费的工业发展路子,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

科学发展观与城市发展

科学发展观与城市发展 Revised by BETTY on December 25,2020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建设与发展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经营与发展理论的迅速兴起和传播,引起了全国各城市的普遍关注。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理论与实践为经营城市资产、挖掘城市资源、拓展城市空间提供了新的领域与手段,打开了各级政府城市发展建设的思维空间。从上海浦东新区建设规划到“长三角”和珠江“泛三角”的跨省市区的区域规划功能布局,都无不体现经营城市和城市建设发展的理念。效仿区外城市发展的先进经验,我区的赤峰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满洲里市、海拉尔区、集宁区、伊金霍洛旗等一批城市,用经营城市的理念指导实践,掀起了大规模经营城市、建设城市的高潮,城市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然而,城市建设规模越大,发展越快,越需要各级政府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牢固地树立科学发展观,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城市经营和发展,打造城市品牌,更加理性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构建和谐城乡。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树立科学的城市发展新理念 关于城市经营与发展,城市政府和理论界有不同的解释,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这样一种思路,就是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市场手段对城市的各类资源、资产进行优化配置和有效运作与管理。其核心是将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的思想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发展的全过程。遵循经济规律、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及其承载力、辐射力、带动力和竞争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勿庸违言,经营城市不是单纯和片面的扩大城市、改建城市,搞标志性建设和政绩工程。而是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城市的经营和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基础。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的经营与发展,至少应把握三个观念:一是泛资源观念。即把城市看作是资源整体,包括土地、自然、人文、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以及由此延伸的城市无形资产,如城市形象、城市精神,政策、制度、理念和各领域所产生的社会文化需求等等。二是价值观念。即城市的资源通过经营都可以成为城市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方式,作为现金资本并能进行再投入。但应当重视城市资源的特殊性、有限性,避免过量地靠资源获取资金,也就是说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破坏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更不能吃子孙的饭。要有计划地开发、合理利用,兼顾城市功能与环境,实现人、自然、经济、社会各系统间和谐发展,走内涵式、节约型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三是和谐理念。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将趋于和谐,城市自身客观的资源和属性,决定了它做为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载体,必须与其他自然和社会资源一样,进入市场领域,接受并适应市场规律和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实践规律的作用,从而实现合理配置各类资源,发挥其内在生机与活力。 长期以来,各级政府在城市建设发展和管理中,一直沿用“只投入、不收益;只建设、不经营”的建设管理模式。在传统体制下,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只是为社会提供生产、生活条件的无偿服务型、共享型的公共产品。在这种管理建设发展的模式下,政府只注重了社会

我的家乡——大连(共四篇)

我的家乡——大连(共四篇) 我的故乡大连 大连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它气候宜人,非常适合居住和旅游。大连的城市非常美丽,蓝蓝的天,蔚蓝的海,比率的参天大树,造型独特的建筑群和干干净净的、一尘不染的公路。大连有三多。广场多、喷泉多、各个线路的公交车也有好多。仔细看看,大连有大大小小、风格各异的广场30多个。在大连的公园和广场上,随处可见的五彩,来缤纷的喷泉,让大连变得更加优雅。还有在宽敞无比的八车道上,给公交车留了一个专线这样一来公交车你来我往,无比的畅通、四通八达。而且大连的小摊小贩也很少,摩托车也很少,使城市的环境免得非常整洁. 我的家乡大连 我的家住在大连的民生街,我家的附近有一条宽阔的沥青马路,笔直地穿过一条街道。在马路的尽头,有一个很美、很漂亮的广场——中山广场。 每当夜暮降临,中山广场就变得格外光彩夺目。广场内的松树下面安了许多彩灯,那时松树就像一位位仙女,婷婷玉立。我和我的妹妹经常在晚上去中山广场玩耍,有时,我还会顽皮地揪根松枝,把松枝的

尖弄成圆的,握在手里,把手背过去,然后假装温和地对妹妹说:“把眼睛闭上。”等她闭眼后,我悄悄地把松枝取出,轻轻挠挠她的小脸蛋,她不禁痒得叫出声来。她睁眼后,还打趣地说我真是“笑里藏刀”。 到了早晨,中山广场的鸽子都出来嬉戏,有的黑,有的白。一大群鸽子欢快地飞翔在蔚蓝的天空中,真像一个个穿着黑白绒衣的小天使,和伙伴们一起玩耍。我和妹妹有时会去买些鸽食喂鸽子,我们把鸽食放在手心里,坐下来。会有一大帮鸽子飞到我们的胳膊上,肩膀上,腿上,抢着吃我们手里的鸽食,虽然手被啄得有些疼,但我们一点儿也不在乎。 我的童年,因为有了中山广场,充满了欢声笑语。 我的家乡——大连 我的家乡——大连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这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大连有许多风景美丽的地方,有金石滩的发现王国、星海公园、森林动物园、圣亚极地世界、老虎滩海洋公园、日俄监狱等。 大连一年四季景色宜人,也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广阔的海洋为大连提供了丰富的海产品,鲍鱼产量就占全国的60%。大连海域含盐量占全国的30%,极适鱼类、龙虾、鲍鱼、刺参、扇贝、紫海胆、螺类、蟹类等海珍品生长。所以不少游客都是冲着美味来的。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措施

精心整理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措施 人存在于自然,也可以说人是自然的一分子。因此对于我们人类而言,我们的存在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而是应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的生存不能发展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自然生态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的基础条件和基本要素,自然生态的破坏,失衡,不仅会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发展,而且还可能会彻底毁灭人类。因此,爱护自然,只有通过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生态平衡,才能更好的保障人类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观,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密切联系、相互制约、融为一体的基本观点和思想,构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基础和指导思想。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核心命题是如何科学理解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重在建设、重在实践,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提高全社会对保护自然生态的重视及全人类共同保护和建设地球家园的认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声。把保护自然生态提到文明建设的高度,是对我国现代文明建设基本经验的深层次认识和理性升华,是检验执政能力的一项新标准,是生产方式的一项重要变革和拓展。它能够进一步引起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对此项工作的重视,完善执政理念,增强生态意识,树立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从而促进现代文明建设全面、健康、协调、有序发展。在生态文明时代,人类活动将逐步由以经济活动为主转到以文化活动为主,科学、艺术、教育、信仰、道德、审美、健康、娱乐等方面的活动日益成为社会活动的主导内容,而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将从着力追求物质利益、过度消费日渐转为主要追求丰富多彩、简朴、清净的“绿色生活”。生态文明将使人类突破民族、国家、阶级的藩篱,超越狭隘的个人利益与集团利益,而强调整个人类对地球的共同责任和义务,促使人与人之间在更广泛领域实现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共同保护和建设地球家园。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科学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体现了人类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它有助于唤醒全民族的生态忧患意识,认清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尽最大可能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环境,但我们不能无节制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不能忽视自然规律去改变自然环境,更不能牺牲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地球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它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它对人类活动的承载力更是有一定限度的。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人类的活动必须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才能得以长久地生存与发展。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充分体现了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对于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由此可见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 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 第一,加强节能减排。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进一步形成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市 精心整理

论文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下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 一、生态文明的本质及其重要性 生态文明的本质是文明与自然生态相融合,当前地球自然生态条件下,学习和效法自然生态规律,发展绿色工业,并用于指导人类文明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道路。十八大会议中指出: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我国为促进生态平衡采取的措施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1、在我国,首先应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

科学发展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作用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业 题目:科学发展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作用 延边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2012级 \

科学发展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作用 【摘要】在工业文明迅速高效地发展、其丰硕成果被人类各阶层所享用的同时,我们不得不面对所陷入的生态环境危机。在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下,必须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这样发展计划,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建设 一、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含义 在2003年7月28日,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讲话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首先,核心是以人为本,指的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把依靠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能让人民有梦可做,有梦可实现,人民的利益是一切工作的根本。 其次,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进步,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国家整体的前进发展要处于可循环、可持续的良性运转状态,不能出现为了经济发展而破坏环境保护这样目光短浅的做法,而是应该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国家、建设环境友好型国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最后,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是指始终调控环境与发展的平衡:科学发展观不赞成单纯为了经济增长而牺牲环境的容量和能力,也不赞成单纯为了保持环境而不敢能动地开发自然资源。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调节和控制,达到在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时,也能相应地将环境能力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谈城市规划与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关系

谈城市规划与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关系摘要:作为社会现代文明的标志,城市的发展方向与规模依赖于政府对城市的规划,城市规划的重要性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可持续发展是当代人类对社会、经济、环境发展认识的进步,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愈来愈重要。 关键词: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城市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 abstract: as a social modern sign of civiliz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with the direction of the scale on the government to the city planning, city planning of the growing importance of cause the attention of peopl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to contemporary human society,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know progres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ity planning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keywords: urban plann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rban development; the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市是一个社会现代文明的标志,是商品流通和现代工业的集散地、交通中转的枢纽,是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的中心。改革开放来,特别是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成熟,我国城市化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城市化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城市环境、

2021年我爱美丽的大连作文300字

我爱美丽的大连作文300字 今天,我们来到了美丽的大连。大连真是一个旅游的好地方。蔚蓝的大海一望无际,沙滩上的贝壳千姿百态…… 大连的星海广场是亚洲最大的广场,它比北京的 ___广场还要大2.3倍呢! 大连的极地馆可好玩了!在极地馆里,我看见洁白的雪地和冰山,可爱的企鹅宝宝们有的摇摇摆摆的走着;有的在兰色的海水里快活的游泳;笨重的北极熊在冰冷的雪地上呼呼的睡大觉;凶猛的北极狼恶狠狠的盯着我们;可爱的海豹、海狮和海象举着它们胖胖的“小手”,仿佛在给我们打招呼呢! 我们还去了美丽的海洋馆,那里有一条长长的海底隧道。那是一个用玻璃隔开的水下隧道。站在里面,自己好象真的来到了神秘而美丽的海底世界。身边是五光十色的珊瑚,一群群五彩缤纷的小鱼从身边游过。那感觉真是神奇极了。 大连的景色美,大连的海水美,我爱美丽的大连。 人们都说大连的景色美,这个暑假,我们全家一起去大连游玩,果然名不虚传,我感到那里大连真是风景如画。

我去过祖国的首都北京,我去过中国的名城天津,却没见过这么 美的大连。大连的山真多呀!一座座拔地而起,挺立俊秀。有的像大机器人在保卫着城市,有的像威武的狮子向大海怒吼,还有的像刚 从海里爬出来的神龟在沙滩上晒太阳。大连的树真多呀!山上长满了密密麻麻的树,形态各异,像给山披上了绿色的衣服,城市里也到 处都是树,公园里,路边,社区里,都能看见树。有梧桐树、柏 树、柳树,人就好像生活在树的海洋里。大连的海真美呀!远处是金色的沙滩,我在沙滩上堆城堡,在海里游泳、踏浪。真是流连忘 返。 我喜欢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你有空一定去那里一睹它的风采哟!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论自然生态观与建设美丽中国的必要性、可行性及意义

论生态自然观与建设美丽中国的必要性、可 行性及意义 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专业:桥梁与隧道工程 学号:201209425 姓名:徐鑫

摘要:生态自然观在西方学者看来,以环境伦理学的形式展开的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思考,提倡自然权利论和内在价值论。恩格斯的辩证自然观在批判机械自然观的基础上,论证了人与自然内在统一的辩证关系,强调从自然优先角度,用辩证思维方式去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去分析和处理生态环境问题,努力维护生态环境的自然平衡,使人与自然协调一致发展。在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无疑会为我们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理论体系提供一种全新的思想认识和有力的理论支持。它不仅对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有指导意义,而且对我们怎样建设生态文明也有重要的启发。而“美丽中国”首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体现科学发展的和谐之美;展现温暖感人的人文之美。人类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他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时,才是正确的;人和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 关键词:美丽中国;生态自然观;可持续发展。 1.概述 20世纪以来,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这为人类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但随着人类干预自然能力的增强,在创造了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使人类面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挑战。长期以来,由于片面追求生产总值而不顾环境代价的经济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和规模庞大“征服自然”活动,这既破坏了宝贵的地球自然资源,又向环境排放了大量有毒有害污染物,从而,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气候变化、臭氧层损耗、生物多样性锐减、资源匾乏等全球性生态环境的逐步恶化。 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七大政治报告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充分说明生态文明建设对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建设生态文明,我们必须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吸取养分,充分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生态自然观中有关人与自然的辩证思想。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美丽中国”的观念:山要绿起来,人要富起来。为了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也为了让中国更好的了解世界。也为了充分展示中国人文神韵的丰富文化内容。将带领大家穿越中华大地的时间和空间经纬度;追寻中华文明传承文化历史的故事;展现中华文明的行进轨迹;在国际化的视野下,表现华夏文明的独特景观、风俗、娱乐、审美和思辨。展示中国各地的,各民族的灿烂文化遗产。引领观众体验和领悟自然和人文景观的丰富内涵。在世界范围内更好的展示中国最精华的民族瑰宝。为世界展示一个最美丽的中国。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自测及标准答案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返回上一级 单选题(共5题,每题4分) 1 . 联合国《21世纪议程》把什么思想由理论变成了各国人民的行动纲领? ?A.实现现代化 ? B.发展工业化 ?C.实现共同富裕 ? D.推行可持续发展 我的答案: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2.国际上讨论循环经济,有所谓的“3R原则”,指的分别是Reducing(减量化)、Recycling(循环)以及Reusing(资源化),3R原则中,居于最优先地位的应该是? ?A.Reducing(减量化),即减少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消耗 ?B.Recycling(循环),即资源要循环利用 ?C.Reusing(资源化),即将废弃物变为可利用的资源 我的答案: 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3 . 当前我国环境发展的形势是 ?A.局部有所改善,整体仍在恶化 ? B.整体有所改善,局部出现恶化 我的答案: 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4 . 世界范围内,第一个制定清洁生产促进法,且到现在为止是唯一的一个有清洁生产促进法的国家是? A.美国 ?B.德国 ? C.中国 ? D.日本 我的答案: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5.以下各项措施中,能有效防治酸雨的是 ? A.禁止排放氟氯烃,研制新的制冷系统

? B.植树造林,扩大森林覆盖率 ? C.减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 D.发展煤炭生产 我的答案: 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多选题(共8题,每题4分) 1. 联合国提出的生态城市的几个原则包括 ? A.保护生态 ? B.建设生态基础设施 ? C.提高居民的生活标准 ? D.保护文化历史 ?E.将自然融入城市 我的答案:ABCDE 参考答案:ABCDE 答案解析:暂无 2.环境伦理观核心意涵包括 ? A.要尊重和善待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活,不要违背自然的规律和自然的生活? B.我们每个人都要关心自己,并且关心人类 ?C.做任何事情,既要着眼当前,并且思虑未来 ?D.先保证GDP的发展,后思考环境问题的改善 我的答案:ABC 参考答案:ABC 答案解析:暂无 3 . “清洁生产”的核心是 ? A.生产采用的原料是清洁的 ?B.减少生产的过程对环境的污染 ? C.生产的车间和工人要保持要清洁干净 ? D.减少生产对环境产生危害的产品 我的答案: ABD 参考答案:ABD 答案解析:暂无

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

自然辩证法论文 建设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是当代中国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 务。在经过了近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后,13亿中国人的生活正在逐步走向富裕,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的生态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一方面,我国人均资源十分紧张,人均耕地面积、淡水和森林资 源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27.4%和12.8%,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沙化土地面积为173.9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12% ;水土流失土地的总面积已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1%;平均每年农田受旱面积近4亿亩,受涝耕地面积1.5亿亩,损失粮食100亿公斤左右。 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实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我国承受着传统 发展模式给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在大多数经济指标基本完成的 情况下,十五”计划规定的环境指标没有如期完成。要完成十一五”期间将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 等涉及资源环境的规划指标,任务十分艰巨。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明确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提了出来,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

立,反映了党和政府对于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重视,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分享生态文明的迫切愿望,必将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产生重大影响。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过程中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把它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协调包含了人与自然的协调、人与人的协调和人与自我的协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环境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中国的先哲们的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调谐思想和生态伦理智慧,为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和思想源泉,生态文明正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营养而探寻出的一条新的文明发展之路。科学发展观依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按照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演进逻辑,总结世界各国发

城市开发公司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城市开发公司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通过讨论学习科学发展观,我深刻地感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 出成果,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 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对我们把握大局、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坚持 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我们的重大国策,我就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收获,谈以下几点体会。 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 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 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 及全体人民。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纠正一些 地方和领域出现的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重物质成果,轻人的价值;重眼前利益,轻 长远发展的观念。我们必须在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基础上,来统筹各方面,促进全面 发展。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注重以人为本, 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 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 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做好了、做扎实了,我们就能凝聚起齐心协力战胜困难、推进事 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3、制度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重心。从根本上说,树立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是体制、制度问题。科学发展观同时也是科学的改革观。因此问题不仅在于我们“要”以人为本,“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必须着眼于“怎样”实现这一要求。这就 要靠体制改革,制度创新。但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在诸多方面的不完善,因此根本的解决之 道在于按“五个统筹”的发展要求来深化改革,致力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4、“五个统筹”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 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中国的经济 的发展,实现中国经济的振兴,并让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上一个新的台阶,这五个统筹的实质,就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如何发展得更好的问题。 学习讨论社会发展观结合公司当前的具体情况,社会发展观是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我们 要抓紧抓好,努力做到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全面把握、融会贯通,搞好资产营运工作, 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做好“结合”文章,把学习同实际工作联系起来,把学习同促进目标 任务结合起来,推动和促进我们的各项工作。

我的家乡大连作文(精选10篇)

我的家乡大连作文(精选10篇) 我的家乡大连作文(精选10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的家乡大连作文(精选10篇),欢迎大家分享。 我的家乡大连作文1我的家乡_大连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这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大连有许多风景美丽的地方,有金石滩的发现王国、星海公园、森林动物园、圣亚极地世界、老虎滩海洋公园、日俄监狱等。 大连一年四季景色宜人,也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广阔的海洋为大连提供了丰富的海产品,鲍鱼产量就占全国的60%。大连海域含盐量占全国的30%,极适鱼类、龙虾、鲍鱼、刺参、扇贝、紫海胆、螺类、蟹类等海珍品生长。所以不少游客都是冲着美味来的。 春天树木抽出了新的枝条,小草从土里钻了出来,展开可嫩绿的叶子。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大连的美景增添了一

丝色彩。 夏天,太阳火辣辣的照在大地上,一批一批的游人来到大连,到海里游泳、堆沙子,享受日光浴。童牛岭海边有许多的人在钓鱼;金石滩海边有许许多多的人在与巨大的浪花一起游泳;在草坪上,花儿开得是那么鲜艳,草又是那么的绿,小蜜蜂的采蜜活动也开始了。 秋天是大连最热闹的时候。丰收了,大批的水果被出售,有一些被运到了别的地方。 冬天,大连并不是十分寒冷,因为它濒临海洋,属于海洋性气候。所以冬天在大连生活是很舒服的。 我的家乡大连作文2我的家乡是美丽的城市_大连,她三面环海,一面靠山。大连虽然有过悲壮,但也有过辉煌,就因为这样才使今天的大连成为北方最著名的港口,素有“北方明珠”的称号。 在改革开放前,大连是一座不知名的小城市,处处是窄窄的道路,晴天随风而来的灰尘刮得行人睁不开眼睛。下雨时,脚上就会沾满泥巴。一到夜晚,黑暗便吞没了整个城市,令人毛骨悚然。 但是改革开放后,大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笔直的柏油马路代替了窄窄的道路,马路两旁种上了高大的梧桐树,枝叶茂盛,绿荫如盖,整个城市都笼罩在绿色的海洋中。 大连是一个海滨城市。每到夏天,大连的海边热闹起来。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措施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措 施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措施 人存在于自然,也可以说人是自然的一分子。因此对于我们人类而言,我们的存在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而是应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的生存不能发展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自然生态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的基础条件和基本要素,自然生态的破坏,失衡,不仅会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发展,而且还可能会彻底毁灭人类。因此,爱护自然,只有通过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生态平衡,才能更好的保障人类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观,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密切联系、相互制约、融为一体的基本观点和思想,构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基础和指导思想。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核心命题是如何科学理解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重在建设、重在实践,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提高全社会对保护自然生态的重视及全人类共同保护和建设地球家园的认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声。把保护自然生态提到文明建设的高度,是对我国现代文明建设基本经验的深层次认识和理性升华,是检验执政能力的一项新标准,是生产方式的一项重要变革和拓展。它能够进一步引起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对此项工作的重视,完善执政理念,增强生态意识,树立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从而促进现代文明建设全面、健康、协调、有序发展。在生态文明时代,人类活动将逐步由以经济活动为主转到以文化活动为主,科学、艺术、教育、信仰、道德、审美、健康、娱乐等方面的活动日益成为社会活动的主导内容,而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将从着力追求物质利益、过度消费日渐转为主要追求丰富多彩、简朴、清净的“绿色生活”。生态文明将使人类突破民族、国家、阶级的藩篱,超越狭隘的个人利益与集团利益,而强调整个人类对地球的共同责任和义务,促使人与人之间在更广泛领域实现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共同保护和建设地球家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