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中国古代刑法中人性化法律制度 (1)

论中国古代刑法中人性化法律制度 (1)

论中国古代刑法中人性化法律制度 (1)
论中国古代刑法中人性化法律制度 (1)

内蒙古科技大学

本科生毕业论文

题目:论中国古代刑法中人性化法

律制度

学生姓名:张轩

学号:1070133109

专业:法学

班级:法2010-1班

指导教师:张万军副教授

论中国古代刑法中人性化法律制度

摘要

法是社会的行为规范,法对于日常生活的人们具有指引作用,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法律有其内在的重要性和外在的强制性,两者相结合保证司法、立法、执法的正常执行,法律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力。而同时作为法律本身属性有其自身的人性化,法律的人性化表现在不强人所难以及证据存疑时有利于被告人的类推等等一些人性化的制度,从现在回顾历史的车轮,法律也是由浅入深的发展着,变化着,古代的法律制度也是由残酷到慢慢趋于人性,即使在身产力低下的古代社会,法律的也是没有停止其自身走向人性化的脚步。随着生活的提高民主与人权的两大主题也是由浅入深的在人们的脑海里深化。本文通过阐述古代法律制度的思想来界定法律人性化的内涵,结合中国古代的法治进程的发展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并结合古代法律人性化的制度提出了几点浅词拙见。旨在有积极效率的利用刑事执法,惩罚犯罪的同时考虑到法律对人权的保障。

关键词:古代法律人性化法治发展进程保障人权

On the humanism legal system in ancient China

Abstract

Law is a social norm, law has guidelines for everyday people, is inextricably linked to people's lives. Law has its intrinsic importance and outside mandatory, combined guarantee the normal execution of Justice, legislation, law enforcement, the law has an essential influence in real life. And while as legal itself property has its itself of Humanized, legal of Humanized performance in not asking and evidence doubts conducive to accused of analogy wait some humanized of system, from now recalled history of wheels, legal is complexity of development with, changes with, ancient of legal system is by brutal to slowly tends to humanity, even in body produced force low of ancient social, legal of is no stopped its itself towards humanized of footsteps.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life the two themes of democracy and human rights is also deepening complexity in people's minds. This paper, by elucid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rights law and national, to define the legal connotation of the humanistic,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cess of rule of law in ancient China set out his point of view, combining legal and human relations made several shallow words of instruction. To have positive efficiency of the use of criminal law enforcement and punish the crime of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legal guarantees for human rights.

Keywords:ancient law human nature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rule of law protect human rights

目录

摘要........................................................................................................................................ I I Abstract .................................................................................................................................... III 第一章引言. (1)

1.1 研究背景 (1)

1.1.1 结构歧义 (1)

1.1.2 理性主义的研究方法 (1)

1.1.3 经验主义的研究方法 (2)

第二章古代人性化法律制度出现的思想基础及内涵 (3)

2.1 明德慎罚 (3)

2.2 礼治思想的产生 (3)

2.2.1亲亲、尊尊 (3)

2.2.2中国礼制——“五礼” (4)

2.2.3礼”与“刑”相结合,即“出礼则入刑” (5)

2.3 儒家思想在古代社会的表现 (5)

2.4 汉律儒家化的法律思想 (5)

2.4.1德主刑辅 (6)

2.4.2“惩”和“治”结合 (6)

2.5 法律人性化的价值 (7)

2.6 法律第一性问题 (7)

第三章古代法律对特殊类人群的人性化规定 (9)

3.1 矜恤老幼智障残疾 (9)

3.2 优恤女性 (9)

3.3 存留养亲 (10)

3.4 准五服以治罪 (11)

3.5 秋冬行刑和秋审 (11)

3.5.1 秋冬行刑 (11)

3.5.2 秋审 (12)

3.5.3 保辜制度 (13)

第四章古代人性化法律对当代法律的影响 (15)

4.1 当代中国刑法理念 (15)

4.1.1 民主自由和人权 (15)

4.1.2 刑法的属性——谦抑性 (16)

4.1.3 犯罪的管辖——属地主义 (16)

4.2 中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和存在的问题 (17)

4.3 法律和道德的作用的不同 (18)

4.4 正确对待中国古代的“德治”思想 (19)

4.5 确立新型的社会主义德治观[] (22)

第五章结合古代法制的人性化对完善法律制度上的几点建议 (24)

第六章结语 (26)

参考文献 (27)

致谢 (29)

第一章引言

1.1 研究背景

法律文化的焦点是德,而古代中国法律文化的类型就是道德与法律的结合,古代的伦理在社会上有必须的因素,在古代中国的专制统治长期统治之下形成的经济关系所影响的,法律文化的主流方向就是以民主和自由为核心的人性化法律制度。在当今社会经济和生活都飞速发展的客观环境下,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带来快感的同时也需要来自社会的保障。而这种保障的需要的范围也是逐渐扩大的,不仅是在人际交流关系上或是自发行为上都是需要一种来自社会的稳定和社会自身的保障。当然这种社会的保障是需要国家通过立法的手段加以实现的。当然在法律保障人们社会生活和人际交互行为的同时,人们对法律所赋予安全感的需求也是日益增长且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但是这些多元化的需求其实质的核心就是保障人权和民主自由。随着人们法治观念的增强,民主自由和保障人权这些名词已不再是梦想而是急需紧迫实现的。

1.1.1结构歧义

在古代和当今社会的法律制度相比较来看,是存在的时空的差距的。古代人性化法律制度脱离了当今社会的具体情况,而古代的人性化法律制度若照搬过来用以规范当今社会人们的行为的话在运用和实行上也是存在难度的。

1.1.2理性主义的研究方法

在研究讨论本文时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从整个古代法律制度的发展环境的方面去承认客观的实际存在,将具体的理论结合实践,从客观的存在中抽象出理论来指导本文的研究。

1.1.3经验主义的研究方法

本文对结合古代法律的精华和一些法律制度来剖析其思想和内涵,承认前人经验的总结的基础上以各个朝代刑法中人性化法律制度为研究文本,阐明了个人的观点,并对人性化法律制度提出了几点可行性建议,旨在为进一步发展人性化的法律制度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依据,希望对主题的研究活动能起到作用。

第二章古代人性化法律制度出现的思想基础及内涵

从古代的人性化法律制度上来看与其所处的时代的人们的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制度的出现有赖于思想的辅助。在古代中国法律的初级阶段,那种条件下产生的法律制度它需要适当的介入一些人性化的法律思想的介入,其思想的基础也是有赖于当时各个社会的具体情况的主观反映。

2.1 明德慎罚

西周在古代中国是文化发展的全盛时期,在法律上基于神权的思想提出了“明德慎罚”的法律主张,此主张是汉以后法律思想“德主刑辅”的基础渊源。明德慎罚是西周

“明德”在以德配天的思想指导下提出来的主张,据此作为处理立法与司法事务的的依据。

是主张崇尚德治与提倡德教,通过思想根源上去教诲普通大众,[1]从根源上减少犯罪的现象,而“慎行”就是以法律的规范的形式说明在惩罚犯罪的同时要谨慎的适用刑罚,用刑一定要宽缓不可太过严重,不主张滥杀无辜和冤枉无辜无罪的人,禁止严峻残酷的刑罚来迫使普通大众去遵守,明德慎罚的思想基础就是教化和刑罚的结合。

以德配天始于西周,德者高也,西周的法律制度旨在强调德教和慎行,将德的思想加在大众的心里,让普通大众在素质上和思想根源上教化。郭沫若先生分析德字是旨在强调教化内心,端正思想正如《大学》中说的那样,如果想要修炼自身就必须先要修炼端正自己的自身,自身如何端正就需要端正思想,保持身心一直才是“德”的目标。而“德”的思想说明了周朝的普通民众就是旨在用人的力量去救济思想的欠缺。而《尚书.周书》里面的《康诰》和《梓材》中都在阐明“德”的思想。

2.2 礼治思想的产生

“礼治”是在西周那个时候的统治者将注重内心的教化和处以刑罚相结合的基础上

形成的,而两者的这一结合就形成了早期礼治与惩罚的相结合的法治特色。西周以宗法制为基础,将血缘为纽带确定尊卑高低贵贱,而与王室越亲者就代表血缘关系越紧密、身份越久越高,越尊贵。西周时期实行宗法制,以宗法制为基础的前提下实行以“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制度体制,而在宗族里嫡长子的地位尊贵,嫡长子有很高的待遇,因其身份而尊贵。然而庶子的地位却是很卑微的,身份也不尊贵。

2.2.1亲亲、尊尊

礼的核心原则——亲亲、尊尊。以父权我为核心的宗族里,家族的伦理与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强调亲亲父为首,每个人都必须爱自己的家人,不做出格的事情,家族里不允许的事情就禁止做,时刻做到尊老爱幼,夫妻之间和睦,兄长之间保持敬意,父子之间保持着父慈子孝的和睦关系,我们应该在家族当中承认保持并维护长父的地位和权威。然而在“尊尊”的社会关系中强调,要时刻尊重皇权,以君为核心的社会关系模式,要时刻保持君臣之间以君为首的地位观念,要尊重君主也就是周天子,在臣子要忠于周天子,尊尊君为首强调忠,维护以君全为核心的秩序。

2.2.2中国礼制——“五礼”

在古代中国礼的制度一直持续,而礼也有其自身的内容,包括吉、凶、宾、礼、嘉五礼,吉礼就是祭祀时用的礼仪,西周时期很是注重祭祀,因此在礼当中吉礼是第一位;凶礼是丧葬时用的礼节,并不单纯一种方面的不幸,而是适合多种不幸的事情进行的礼节,在中国古代封建迷信思想十分的严重,因此吉礼和凶礼在礼节的排位中比较靠前,同时凶礼中有对哀痛和忧思的要求;宾礼是接人待物的礼节,就是待客之礼仪,因为西周鼎盛时期四面八方的小国会来进贡,周天子向各国的使节慰问时的礼仪,此礼节也很重要,相当于外交时的政策,要求礼貌的对前来进贡的使臣进行慰问;而在军事方面西周要求要重视“军礼”,无规矩不成方圆,为了强兵固国,需要在军队之间以军队的最高统帅为核心,忠于统帅,遵守军队的纪律和规范;嘉礼就是婚配时用的礼节,在宴饮和

节庆活动方面的礼节仪式。

2.2.3礼”与“刑”相结合,即“出礼则入刑”

在“用礼”的基础上要掌握“用刑”的方法,将两者结合,“礼”和“刑”在其相互适用上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用“礼”和“刑”的统一来维护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秩序以及调整当时的社会关系,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这种先进的法律体制对当时稳定社会起到了重要的影响。“礼和刑”的结合表现为“礼”的主动积极和防患于未然,而“刑”的实质是在司法执行上的消极处罚与制裁,两者是同一个问题两个侧面,“礼”要求正面的主动地提出要求行为的规范,而“刑”就是惩治罪恶于已然的状态。“礼”和“刑”要求的也不同两者分别表现了当时社会的法治。西周时期以法律的规范形式要求或禁止人们的行为,重在教化。而“刑”则是针对那些违反“礼”的要求的人们进行惩罚,有言“出礼则入刑”。

2.3 儒家思想在古代社会的表现

儒家思想的产生的重要时期就是在百家争鸣以后,同时儒家思想的产生也标志着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又进一步的趋向于人性化,在儒家思想出现后重视的德教和入刑紧密联系在一起。儒家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时期,始于百家争鸣,经过董仲舒将现实和理论相结合以及程朱理学和明清时期顾炎武的思想主张这一系列的发展,从无到有,从起步到完备这一路看来,儒家思想贯穿封建王朝始末,其作用至关重要,其影响深远经历了相当长的时期。

2.4 汉律儒家化的法律思想

汉代时期主要思想是儒家的思想,在法律上也着重强调了儒家的思想在法律重的地位,从汉代立法的制度上就可以清晰的看到儒家四想贯穿始终,一些制度也因其思想上

坚持儒家思想而进一步的人性化,汉武帝以后再法律制定上考虑了各种较为人性化的制度,最为代表的就是废除肉刑,以下几点也可以说明汉律儒家化的法律思想:

2.4.1德主刑辅

汉代,汉武帝以后主要以儒家思想为主,其中主张的“德主刑辅”。而在汉武帝时期统治者结合当时的国情,积极想要权力都集于他一人之下,因此为加强中央集权而巩固自己统治地位采纳了董仲舒发展的儒家思想观点上的主张,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汉代在立法上承袭了秦制,但并不是完全的承袭,汉代的法律体制有其独特的特色,较之秦制也有很大的变化。儒家的思想是以“亲亲得相首匿”为思想代表,“亲亲得相首匿”的含义是指在近亲属三代的直系血亲以内以及夫妻之间,可以相互包庇隐匿罪犯,但是谋反和大逆的不允许隐匿,这一点也体现着古代法律的人性化特点。“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和“亲亲得相首匿”是汉律中定罪量刑的重要原则,其孩子隐匿父母,妻子隐匿丈夫,都不实行连坐制。汉律中有“自告或自出”的制度其类似于自首,犯罪事实在没有被官府知道以前要自行检举自己的罪行,叫“先自告其罪”,汉律中规定自己首先告诉犯罪行为的可以再犯罪的范围内相应的免除其罪。“先请”制度的出现,贵族官员有罪先请,五服之内的有名籍的亲属有犯罪的情况可以享受“有罪先请的”特权。

2.4.2“惩”和“治”结合

汉初,儒家和道家在政治和思想上的斗争相当的激烈,儒家的集权思想和大一统的思想与汉武帝时期的国情十分符合,因而为了统一思想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并以儒家的礼治思想得以钳制社会思想及行为。汉朝吸取秦覆灭的教训,[2]看到法家思想的弊端,从而改变了思想观念,惩治犯罪不在于“惩”而在于“治”,因此单纯的处罚不能从根本上去根除犯罪的诟病,而重点要从思想上去强调人们的行为,从而起到指引的作用,以顺应统治者的要求。

2.5 法律人性化的价值

法律不强人所难,不会去残酷的要求人们不能做到的事情,伴随法律制度的进步和发展,[3]引导人性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人性与法治是相互作用的,人性引出法律的同时又被法律服务。法治和人权其在关系上是有联系的,在关系上两者缺一不可,密不可分,而人权的基础就是法治。人性化是在解决规范与人们行为之间的冲突,人性的法治基石有其内在的含义,法律的本质的、自然的性质和精神的属性之间的平衡,尊重人权以及关爱他人,尊重人的基本理念让所有的活动都旨在发展人性的能力。首先,法制的人性化表现在法治是以人为基础,对象是现实真实的人。其次,法律的手段是法律应当通过人民主权实现人民统治的人性化思想,法治应基于对人性的尊重,通过人际交互的方法去和人民交流,为促进社会生活的进一步发展而努力,从中国古代看来从夏商西周到三国两晋南北朝,从唐宋到明清,治理国家的同时都没有离开法律的支撑。

法令的人性化的作用恰是表现在:法律的产生离不开人的参与,而人在制定法律的同时也会从人的角度出发,去趋于尊重民主、自由和人权,基于人需要进而产生了体系,[4]而作为人的工具和治理社会的手段,需要以人的生活目的为基准,在现实生活中指引人们的活动与行为,人权是人性化的法律制度的明显的体现,伯尔曼曾经说过,生活地终极目标和意义的一部分就是法律,而法律同时也是现实生活中的工具,崇尚人权就是法律人性化的核心所在,法律人性化的价值在于法律是具有评价和预测的作用。

2.6 法律第一性问题

法律以人为逻辑起点,我不难发现在考虑和回答法律是否是第一性的问题上,我们不难看出在回答者个问题的同时一定要首先考虑人的因素,而人的因素加好就是这个问题的答案,法律是人为第一性的问题,没有人的存在就不会有后来法律的出现,法律人

性化价值的体现就是在于人性是第一位的概念,而法律要服务于人,作为人管理和生活的工具和指南。以法律作为人生活的逻辑起点,有助于人们规范自己的将要做的行为,指引、教育、评价和预测我们的行为。所以有任何史籍的记载都应该从这些自然基础和历史进程中由人们的活动的出发而改变。

第三章古代法律对特殊类人群的人性化规定中国在古代立法上有诸多规定无不体现着对弱势群体的照顾和体恤,其在法律规定上对老幼、残疾、智障、妇女始终都有特殊的照顾和对待,给予其这些弱势群体的待遇也是和正常人有区别的,以下列举了几点能说明对特殊人群的不同待遇和照顾:

3.1 矜恤老幼智障残疾

矜恤老幼智障残疾。在古代法律规范中,国家在规定犯罪时对老幼、病残等罪犯在用刑上做了宽缓的规定,使其在用刑上不同于平常的普通的大众,例如:在法律中规定八十、九十以上的老人、七岁以下的孩童和残疾智障的人在发生犯罪后可以免除刑罚,此项规范一直在各个朝代都有体现。在回顾历史在看当今的时代,我国刑法刚刚被修改,在刑法修正案第八版来看,在其中就有关于对超过七十五岁以上的老人不适用死刑的规定,这一规定源于矜恤老幼的规定。

3.2 优恤女性

优恤女性。古代中国是一个封建王朝统治的专治社会一向重男轻女,其实在重男轻女的同时也可以发现出另一个侧面就是女性在当时的社会是弱势群体,女性的承受能力也和男性的不同,因此虽然在古代中国没有充分做到男女平等,但是也没有完全的剥夺女性应该有的权利。在惩治犯罪和适用刑罚上女性就和男性的惩罚力度不一样,有一定程度上的是为了照顾和关爱女性的因素在里面。女性怀孕者可不用带刑具,而是等待分娩结束后才开始执行刑罚,当然有些轻微的犯罪,没有社会危害性或危害性不大的情况就可以免除刑罚,但要处以罚金,罚金的数额是男性的一半。当然在古代社会也会有部分会主张自己权利的女性,在主张权利的同时也必须注意到女性的优恤。

3.3 存留养亲

存留养亲。这项制度的设立其实是在体恤老年人,也就是说如果一家人当中只有一个主要成年劳动力犯罪了,可以考虑其这个家庭的具体情况,为了照顾家中有需要养老的人,可以采用折抵的方式来惩罚罪犯,而不实行逮捕或关押。北魏时期出现了“存留养亲”的制度,规定凡家中有需要赡养的老年人的且老年人的年龄达到了七十岁以上的,考虑是其唯一的养老人,可以将其情况如实上报给中央,由中央决定给予罪犯一定的笞刑后,中止抓捕的刑罚让罪犯留在家中赡养老年人。虽然只是暂时的,但是也体现了法律不断的进步,其在注重人权的道路上越来越深入。这项制度也一直为中国古代历代王朝所沿用至今。

3.4 准五服以治罪

古代出现很多的类似于区分家族当中亲疏远近的制度,其中在西晋时期出现了“准五服以治罪”的制度,此项制度的规定又是中国法治史上又一大进步,中国古代注重礼教,规定五服是亲人死去由丧服的质量区分远近、亲疏、高低、贵贱。血缘不同导致丧服不同,其中“五服”由亲至远一次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把五服制度规定在法律中,以此用来判断罪犯是否已构成犯罪及衡量罪行轻重的标准,这项规定适用于亲疏之间赡养和继承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同时也适用在亲属之间互相侵权和伤害的情况,“准五服以治罪”体现着古代社会很强的关系系统和人际交互的关系。

五服治罪的原则的本质在于相通的犯罪但处罚和刑罚适用却是不同的,这项制度适用的原则就是,亲属之间相互侵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卑幼侵犯长者或长辈这种情形处罚和刑罚的适用要高于正常的人,而且最重要的是五服之内血缘越亲密的,在其惩罚犯罪方面适用的刑罚要重于其他,另一种情况就是凭借长辈侵犯卑幼的,处罚则轻于常人,且关系越亲密,处罚的刑罚则越轻,亲属之间相奸的刑罚,刑罚的适用和惩治犯罪处罚重于常人其遵循的特点“关系越近,处罚就越重”。亲属之间相互盗窃的,处罚则轻于常人,在财产上的犯罪转让时有犯罪的情况,关系越近,处罚越轻。

3.5 秋冬行刑和秋审

3.5.1秋冬行刑

秋冬行刑是对死刑方面适用的惩治犯罪的制度,因为其顺应“天人感应”的原则,死刑的适用死刑方面上也是有规定的,春天和夏天不允许执行死刑等级的刑罚,要顺应天气时令的变化,不得违反时令去处罚犯罪以适用死刑制度,而且适用的时候也是有要求的,如果一般的案件不是谋大逆或非立即处决不可的,在秋天双将以后和刚入冬以前,

在这期间内执行死刑,其余任何时间不允许执行死刑。秋冬行刑这一制度对后世的法律制度中关于死刑执行反面有着很深远的影响为以后的“朝审”和“秋审”奠定了较强的基础。

3.5.2秋审

秋审的传统非常深厚,其带有一定的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古代比较重要和影响较大的适用于死刑当中的“死刑缓刑”的复核制度,秋审是清朝时期比较重要的司法程序,秋审制度深刻的体现了儒家思想当中有关“明德慎行”的观点,另外也将以德为主,刑罚为辅的思想的到了充分的展现,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特殊意义,朝审制度就是秋审制度的前身,秋审就是在借鉴朝审的基础上创设的,清代一直沿袭明代的朝审制度,当然朝审是有渊源的,而我们在说朝审的同时不能忽略朝审的前身,即:录囚,审核被抓捕的罪犯时要看其所犯的罪行轻重,可以再询问明白后,根据各个不同的案件,针对他们的罪行来决定那些事因为罪行较轻可予释放的,而哪些适用刑罚的等级是偏重的,是否有冤屈需要平反,录囚是中国国代法制史发展过程中又一项重要的制度,其内涵中包含着儒家思想“慎行”的思想,录囚在汉代以后到明清以前一直是比较常用的一项法律制度,而到了清代以后秋审制度弥补了录囚制度的一些缺陷,丰富充实了录囚制度,因此清代时的秋审是录囚制度的完善与改良。清代的死刑案件可以根据罪行轻重和犯罪情节分为“立决”和“监侯”。

所谓的立决就是指死刑立即执行的制度,监侯则是缓刑的在法律制度上的适用,等到秋天和冬天的时候再决定是否执行死刑,在法律制度上规定死刑制度,必须有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组成“三法司”[5]的最后审核判决,审判是由刑部负责的,而监察则是由都察院负责,复核有大理寺负责。处死刑的案件需要上报皇帝批准以外,三法司都要在刑部为核心的前提下分工合作,共同执法。

3.5.3保辜制度

保辜制度,有的伤害不是马上显示出来的,在一定的期限内要求罪犯踊跃的帮助受害者,罪犯从轻处罚的前提是被害人没有出现更严重的后果的时候可以适用,可以从因果关系确定行为与结果间是否有必然联系,同时也可以使使罪犯通过努力减少受害人的伤害而减、免刑罚的适用。其实从保辜制度的规定中不难发现在惩治犯罪保护法益的同时也是人权思想的体香,是法律变得人性化,而不再是冷冰冰的一纸条文。在保辜制度中因为受害人挽回或及时的救助了自己的损害而让罪犯减轻其罪责,从而实现儒家思想的旨意。例如《唐律。斗讼》中有关保辜制度的规定,凡是采取保辜的人,徒手致人伤害的可以处十日的拘留,用物品打伤他人的,处二十日的拘留,凭借利刃或火烧伤害他人的被处罚三十日,导致人骨折的要被关押五十天,在限度内将人杀死了,当然还要依杀人论。这种有法律明文规定的辜限,是定罪处罚的依据,”辜限由法律规定,以辜限期内不同结果作为最后定罪量刑的依据。被害人若在辜限内死亡,则构成杀人罪;在辜限外,或虽在辜限内,但系因其他疾病死亡的,只构成伤害罪。[6]如殴打他人的头部成伤,如果"风从头疮而入,因风致死”,仍依杀人罪论处;如"不因头疮得风,别因它病而死”便属于"它故”,只构成伤害罪。[7]而且规定辜限的时间和伤害的程度是平行的,明清时期规定被害人保护体系比较唐律中的规定更为详细。明律中有有关保辜时间的规定,凡是被保辜的人,要求罪犯给其看病医治,但在保辜期限内,因罪犯的伤害导致其死亡的,定杀人罪论处;在保辜期限外,[8]即使是因罪犯的伤害所致但是伤情平复的,而且是清楚,认定充分不是因为其他情况致死的,如果是因为骨折伤情以上的,在保辜期限内治愈的可以依照原来的处罚规定减少两个等级。《问刑条例》中有法律条文规定,手足、他物、金刃及汤火的处罚拘留十日以内,如果是被害人是因为罪行伤害而致死的,对被告也要处以杀人罪,大明律中对唐代立法是的法律规定做出了进一步的更加细致的规定,

第一个就是要求犯罪的人也就是加害人要对受害者进行赔偿和治疗。在规定的期限和时间内为加害人进行治疗,这点明确的体现了保辜制度的一种内在的属性,另一个就是对处以保辜的罪犯的优待也做了具体的规定,幅度也做了从宽处理的规定,隔着肢体以上的或者伤情程度比较大的,比较严重的,比较残酷,残忍手段的如果还能在保辜期限内进行治疗达到痊愈的可以将罪行按照原来的等级减两个等级。在保辜制度的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对保辜的期间做了相当的延长,相比较唐代的一些针对保辜的期间作了一些改变。《清律.刑律.斗讼》中对保辜的条注说,保辜中的保就是从宽的意思,而辜的意思就是在于惩治罪犯,在保辜期间内没有将人伤害致死的应当交官设立限度来达到“保”的程度,而在治疗期间是由罪犯伤人的就是应该认定为保辜的犯罪,这样就明确了保辜的目的。区分对待不同的情况,设立一个保辜的期限,在保辜的期限内如果通过医治,伤害平复,当然可以减轻处罚,在保辜期限内出现医治无效、致残、致死,各依律科断而处罚其罪行。这就是保人之伤正所以保己治罪,[9]同时调动了罪犯给加害者给予积极治疗的行动,这样一来不仅仅是罪犯可以得到刑期上的减免,而且加害人可以通过治疗而达到康复。

第四章古代人性化法律对当代法律的影响古往今来有人的社会就会不可避免的出现规范,而这些规范也是通过人的行为以法律或律例的形式出现的,从夏商西周到三国两晋,从隋唐到明清在到当今的社会,中间不能缺少的过程就是立法的过程,古代皇帝因为各种目的将规范以法律的形式表现在普通大众面前,用以规范指引、教育、评价和预测人们的行为规范,以法律规定的形式来告诉人们什么是权利和什么是义务,哪些行为应该做,而哪些行为时禁止做的,以及将罪犯的产生的罪责要承担法律的责任后果都详细的规定下来。当然法律不是从来就有的所有朝代的更迭都会有沿袭前朝所留下来的法律,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现代社会现行的法律中就有古代一些制度的影子,那些古代制度一直得以延续至今,有的直接运用,而有的则被转化为与现代化接轨的内容。

4.1 当代中国刑法理念

4.1.1民主自由和人权

当代中国刑法的理念有着古代法律所影响过的影子,古代法律有人性化的一面从思想上尊崇儒家的思想观点,而现代国家现行的法律在人性化的程度上比过去古代的中国法律的规定还要更进步的多,现代社会当今主流的观点就是人权,人权的保障是主流的观点,并不指保障一般人权利,也不是保障个别某个人的权利更不是保障人民的权利,这里的保障就是指国家法律赋予犯罪分子和被告人的权利,保护他们平等的受到法律的保护的同时也平等的受到法律的制裁。民主与自由是人权核心,而在当今的中国在法律规定的时候首先要想到的就是人权如何的到保障,以及保障人权的具体的细则,人权保障与惩罚犯罪的价值追求相联系,它涉及刑法的技能问题和自身属性的问题,在本质上就是保障和惩治。

中国法制史答案

1.质剂:买卖双方各执一半。这种竹简分为长短两种,2、六礼:西周结婚的程序;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币,长(券)叫质,用来买卖奴隶或牛马等;短(券)叫剂请期,亲迎,后来封建社会基本上沿用西周的六礼制度。,用来买卖兵器或珍异物品。 3.五听:审判官在审判活动中观察当事人心理活动的五4.《法经》: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系统的封建法律。 种方法,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由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制定了《法经》。《法经》六篇,分别是盗、贼、五曰目听。”囚、捕、杂、具。从《法经》的内”容,总之,《法经》是新兴地主5.以古非今罪:秦朝设立的罪名,就是以过去的事例指阶级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体现,是封建地主阶级镇压农民反抗的暴力责现实的各项政策和制度工具 五、案例分析1.商纣争太子案 (1)在商代妻和妾区别是什么?(2)嫡长子继承制的含义及意义。 答:妻妾的地位截然不同,二者处于极不平等的地位。答:嫡长子继承制就是王位和爵位由正妻所生的长子继承的制度。 大多数妾是奴隶主贵族从女奴中强娶来的,还有的是此制度始于商朝末期至西周初期正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决定了通过“嫔嫁”来的,即奴隶主贵族娶妻,往往同妻的隋嫁奴隶社会私有制下的一妻多妾制,如果在多妻的情况下,就会因争夺财女一同收为妾。一妻多妾制是由于奴隶社会私有制决定产和王位产生混乱,乃至战乱。所以妻妾之分也就有了嫡子和庶子之分,嫡长子继承制,如果多妻就会造成王位混乱和争斗财产,就以避免在继承问题上发生争执,进而影响奴隶阶级专政的统治秩序影响奴隶阶级专政的统治秩序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奴隶主阶级统治秩序。 2.车裂商秧案(1)结合教材,简述商秧改革的主要内容(2)请叙述刑、法、律的概念 答:商鞅在秦国进行两次变法第一次变法(公元前359)。答:从词源看,汉字“法”确有“平”、“正”、“直”和“公正裁判”的含义。 重点是打击奴隶主贵族的政治势力。具体内容是:一是整顿户籍,与“法”字有密切联系的另一个字是“律”。据(说文解字)的解释,设立连坐法,防止隐匿坏人;二是奖励告奸;三是.奖励农业生产;“律,均布也”。可见,“法”总是指一种判断平、正、直的标准四是.奖励军功。第二次变法(公元前350)。重点是废除奴隶制而“律”则主要强调的是人人必须遵守的东西。把“法”与“律”连用,的土地制度。具体内容是:一是.进一步强调分户居住;二是.取消就是说“律”是一种包含有国家确认的判断公、正、直的标准的“律”。 分封制,普遍建立郡县制;三是.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法律”一词在清末民初才被广泛使用,据说是受日本的影响。 四是.统一度量衡制度。商鞅变法意义,在于通过变法改革,促进了 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使得秦国国势日强,在战国“七雄”中跃居六国 之首,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亲亲得相首匿:允许一定范围的亲属之间对于一定的犯2.官当:中国封建社会指官员犯罪可用官品或爵位折抵徒刑和流罪可以首谋隐匿刑的刑罚。 2.官当:中国封建社会指官员犯罪可用官品或爵位折抵 徒刑和流刑的刑罚。 3.唐律疏议:《唐律疏义》就是《永徽律疏》,它是我们研4.宋刑统: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法典。 究唐律的范本,而且是我国封建法典的典范,成为中华法系的其条文只是《唐律疏议》的翻版,变化之处在于:增加“折杖法”; 代表。《永徽律》以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维护封建宗法制度,收集自唐末至宋初150年间的敕、令、格、式中的刑事规规范加强皇帝的权力,统治和镇压农民为主要内容,是中国现存最209条附于律文之后;篇目仍是12篇、502条但在每篇下设有门,完备的一部封建法典,全文保存在《唐律疏议》中。合计213门 5.秋审:秋审是清朝的一种审判制度,从明朝发展而来。 秋审的对象是复审各省上报的被处以死刑的囚犯。 1

论中国古代神话的特色概要

广西灌阳县水车乡初级中学:陆先进 邮政编码:541606 【内容摘要】神话是人类创造的第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有着自己的本质特征。勤劳、勇敢、智慧的华夏初民们亦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神话。而且,中国古代神话具有典型的东方特色。论文从中国古代神话的思想内容及其所蕴含的精神特质、艺术特性等方面对中国古代神话具有篇幅短小而缜密,内容丰富而全面、形态齐全、题材形式多样,且贯穿着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中心思想,蕴涵着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的传扬,语言简洁、质朴、传神,善于使用各种修辞,富于意象性和想象性,悲壮与崇高的和谐统一等东方性特色进行了研究、论述。从而揭示了神话全方位地展现中华民族文化基础的价值。 The myth is the first precious spiritual wealth which the humanity creates,it has own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Industrious, is brave,wisdom China Initial people also creates be longs to own myth. Moreover, China ancient times the myth had the model the Eastern characteristic. Paper aspect and so on spiritual special characteristic, artistic characteristic which ancient times the myth content and its contained from China to China ancient times myth length short and meticulous,content rich and comprehensive, shape diverse, also took still German spirit spreading succinctly, the language, plain, is expressive, is good at using each rhetoric, was rich in and the imagination characteristic,the tragically heroic and lofty diapason unifies and so on the image has conducted the research, the elaboration. Thus omni-directionally

中国古代刑法的基本原则

中国古代刑法的基本原则 【摘要】众所周知,刑法在中国法制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理论界甚至有“法源于刑”的说法。从奴隶制社会到封建制社会,从夏商周到元明清,刑法一直都是统治国家最重要的工具。刑法原则贯穿于刑法立法、执法的始终,反映着当时的政治思想和司法理念。古代刑法的基本原则因其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不同而各具特色,但有些共同的原则却一脉相承,直至今日仍发挥着巨大的影响。本文就中国古代刑法的基本原则做简要介绍,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法制史穿针引线。 【关键词】刑事政策犯罪主体犯罪客体刑法的基本原则影响 一、刑事政策、犯罪主体和犯罪客体 在介绍中国古代的刑法基本原则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的刑事政策、犯罪主体和犯罪客体。 (一)刑事政策 中国古代的刑事政策主要表现为“刑罚世轻世重”理念。该理念起源于西周。周穆王时制订《吕刑》,上载“轻重诸罚有权,刑罚世轻世重,惟齐非齐,有伦有要”,即强调适用刑罚必须懂得轻重权变,根据社会情势确定刑罚的轻与重,既要注意刑罚适用的统一性,又要注重适用刑罚的灵活性,这样做有助于正确处理案件,也有利于制定完备的刑律。 周代之后,“刑罚世轻世重”成为历代奉行的一项基本原则。春秋时代,子产有“宽猛相济”的主张,战国时法家强调“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儒家的荀子则强调“治则刑重,乱则刑轻,犯治之罪固重,犯乱之罪固轻”。曹操治魏,也强调“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而明太祖朱元璋更明申此旨,称:“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汝治平世,刑自当轻。”可谓深得此中真谛[1]。 (二)犯罪主体 中国古代的犯罪主体可分为“化外人”、“官贵”、“良贱”[2]。

论中国古代法律特征及其缺陷

目录 前言 (2) 1.我国是典型的成文法国家 (2) 2.法律的渊源 (2) 2.1.司法机关的判例,就是已行的成例 (2) 2.2.法律的外延成为开放性 (2) 3.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判例制度 (3) 3.1.判例的效力 (3) 3.2判例的发布 (3) 3.3.判例的制作与筛选 (3) 3.4判例的运用 (3) 3.5判例的清理的废止 (4) 4.总结 (4) 5.参考文献 (5)

论中国古代法律特征及其缺陷 内容摘要 在中国现时法渊源中,只有成文法规范,没有判例。然而成文法的局限性,导致在一部成文法典颁布后不久,又要针对该法的空白和漏洞发布法律解释,但仅凭法律解释,是不能解决成文法所固有缺陷的。纵观我国历史,判例也曾经是法律的渊源,成为中国古代法制的特点也是其优点。因此,笔者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论证在我国建立判例制度的必要性,并提出构建判例制度的具体设想。 关键词:法的渊源判例制度建立 1.我国是典型的成文法国家。 早在秦代,集法家思想之大成者韩非就曾说过“法者,宪令著于官府”,“法者,编著之图藉,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明确了法是由国家制定的、成文的和公开的。如今,作为中国法现时渊源的是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法规、行政规章、特别行政区法以及国际条约。尽管现在有《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定期发布案例,还有《中国审判案例要览》、《人民法院案例选》、《刑事审判参考》等刊物登载案例,但由于我国立法者并未认可判例制度,以上案例只具有指导性,不具有规定性,没有法律约束力。 2.纵观我国历史,判例也曾经是法律的渊源。 早在殷商时期就有“有咎比于罚”的原则,即有了罪过,比照对同类罪过进 行处罚的先例来处理。在秦代有“廷行事”,即法廷成例。 2.1司法机关的判例,就是已行的成例。 宋朝规定,“法所不载,然后用例”。明代则实行律例并行,“除以大明律及大诰为依据外,仍然采用唐、宋以来的‘以例断案’的传统”。在清代由于例的形式灵活,乾隆十一年确定:“条例五年一小修,十年一大修”,以后遂成定制。后

园林花卉学试题一及答案

园林花卉学试题一及答案 一、选择题(20分,每题1分) 1.凤梨科植物要求的pH值( A ) A. 4.0 B. 4.5~5.0 C. 5.5~6.0 D. 6 2.瓜叶菊要求的腐叶土、培养土、园土比例( B ) A. 4﹕4﹕2 B. 5﹕3.5﹕1.5 C. 5﹕2﹕3 D. 3﹕5﹕2 3.微量元素占植物体重() A. 0.1~0.2% B.3.6~4.5% C. 0.001~0.0001% D. 一半以上 4.形成灰分的矿物质元素有(a ) A. N. P. K. Ca. Mg B. N. P. K. Ca C. P. K. S. Ca. Mg. Fe D. D. O2. H2 5.叶暗绿色,生长延缓,下部叶的叶脉间黄化,表明缺( b )的表现。 A. N B. P C. Na D. Fe 6.低温温室温度应保持在() A. 3~8℃之间 B. 4~10℃之间 C. 8~15℃之间 D. 15℃以上 7.不等屋面温室两屋面宽度比( A ) A. 4﹕3 B. 5﹕2 C. 6﹕5 D. 3﹕1 8.当温室为东西延长时,南北两排温室间的距离通常为温室高度的( C )。 A. 3倍 B. 1倍 C. 2倍 D. 4倍 9.温室布置以()投射角为宜。 A. 450 B. 600 C. 90 0 D. 300 10.秋菊适宜生长温度( a )。 A. 20℃ B. 21℃ C. 40℃ D. 30℃ 11.调节繁殖期的栽培期,采用( d )等措施可有效调节花期。 A. 修剪 B. 摘心 C. 施肥 D. 控制水分 12.温度催延花期的主要作用( b ) A. 打破休眠 B. 花芽分化 C. 春化作用于 D. 影响花茎的伸长 13.催延花期的主要途径( d ) A. 温度处理 B. 加速生长 C. 日照处理 D. 药剂处理 14.菊花平瓣类有( a ) A. 宽带型 B. 平盘型 C. 雀舌型 D. 芍药型[ 15.菊花有抗( c )等毒气的功能。 A. SO2 B. HF C. HCl D. Cl2 16.瓜叶菊是花品种在8月播种,于11月以后增加人工光照,给予()光照,12月可开花。 A. 10小时以下 B. 15~15.5S C. 15.5~16S D. 16S以上 17.唐菖蒲别名(abc ) A. 菖兰 B. 剑兰 C. 扁竹莲 D. 水薄荷 18.催延花期包括(ab ) A. 促成开花栽培 B. 抑制栽培 C. 打破休眠 D. 春化作用 19.实生苗和扦插苗的培养土比例() A. 3﹕5﹕2 B. 5﹕3﹕2 C. 8﹕3﹕5 D. 4﹕4﹕2 20.缺铁表现( B ) A. 病斑不常出现 B. 叶脉间黄化 C. 严重时叶缘及叶尖干枯

中国法制史笔记全整理

中国法制史 绪论 一、关于中国法制史学科 (一)中国法制史是法律史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 (二)中国法制史的研究范围 (三)中国法制史的发展历程 二、关于中国法制史的基本线索 (一)夏商西周春秋时期法制的萌芽和成长 (二)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法制的形成和发展 (三)隋唐法制的完善 (四)宋、元、明、清法制的成熟及演变 (五)中国近代法制的演变 (六)新民主主义法制实践及其转型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法制的建设 三、关于中华法系 【中国传统法制的基本特征】 (一)以儒家学说为法制的基本的指导思想和立论基础 (二)引礼入法、礼法结合 (三)家族本位的伦理发占有重要地位 (四)鲜明的专制特性? (五)融合了以汉族为主题的各民族的法律意识和法律原则 (六)刑事、行政、经济立法比较发达,民事立法相对薄弱 (七)无讼是求,调处息争 论述中华法系及特点: 中华法系是指以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为母体,在东南亚早期封建国家之间形成的一个影响广泛的法系。中华法系的母法就是经千年积累而成的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中华法系的子法系统,主要有封建时期的日本、朝鲜、越南等仿效中国古代法而建立起来的法律体系。 中国法系的特点表现在:从立法和法典结构上看,是“诸法合体,民刑不分”;从司法体制上看,是“行政兼理司法”。但是,中华法系的基本特点应该是“礼法合一”。礼法合一”是指在中华法系法律制度中,中国传统的论理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完全融为一体,法律的评判标准与道德的评判标准完全一致。 第一章夏商西周的法律制度 司考考点: 明德慎罚、出礼入刑、五刑、契约、婚姻继承、大司寇、五听、五过、三刺。

·神话传说时代——习惯法 ·夏商周——形成了礼刑结合的国家法体系 ·西周的法制思想已形成一个较为完备的体系,其内容趋于成熟,促进了礼刑结合的法律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司法制度。 第一节中国法律的起源 一、原始人的法 ·法人类学的基本观点 (一)法是社会生活需要的产物 (二)无论原始社会还是文明社会都有其法律制度 ·中国原始人的法表现为礼与刑两个方面 二、礼来源于原始人的祭祀 三、刑始于兵,兵狱同制 (一)刑起源于部落战争----刑始于兵,兵狱同制 (二)战争产生了刑罚---- 奴隶制五刑的产生是战争的需要和结果; (三)一些罪名产生于战争----弗用命.不从誓言罪等; (四)刑官产生于战争----皋陶作士. 第二节夏商西周的礼 一、周公制礼★ 西周的重大立法活动.西周初期在周公的主持下,以周族原有的习惯法为基础,结合 现实需要,对夏商的礼进行全面的整理增删,重新厘订了一套完备的典章制度和礼节 仪式,史称周公制礼. 二、周礼的分类 (一)可分为“本”和“文”;“本”指精神原则;“文”指礼节仪式。 (二)可分为“五礼”、“六礼”或“九礼”。(五礼:吉、凶、军、宾、嘉) 三、周礼的实质 ·西周的礼法制度以差序为基础,所谓差序就是强调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等级秩序。 ·礼的实质就是“别”,反映了西周的社会秩序是一种等差秩序。 四、周礼的内容 (一)土地所有权 1、土地王有制度:“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2、分封制度:“授民授疆土”; 3、贡赋制度:“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 (二) (三)婚姻 1、婚姻形式:贵族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民间实行一夫一妻制。 2、婚姻条件:(1)禁止性条件:同姓不婚、五不娶。 (2)成立条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中国古代刑罚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刑罚制度的演变 一、早期的五刑 1、五刑的渊源 (1)三苗造刑 (2)象刑 *以特殊的服饰象征刑罚 *刑罚形态的画像展示 *象天道而作刑 2、五刑的内容 (1)墨,或黥:在面部刺字并涂墨; (2)劓:割鼻; (3)剕,或刖、膑,秦汉时称斩趾; (4)宫,或腐、淫、椓:破坏人的生殖机能; (5)大辟:辟,甲骨文中指灾祸。大辟是最大的灾祸,即死刑。 3、西周的刑罚 (1)圜土之刑 “以圜土聚教罢民,凡害人者,寘之圜土而施职事焉,以明刑耻之。” “司圜掌收教罢民,凡害人者弗使冠饰,而加明刑焉,任之以事而收教之。能改者,上罪三年而舍,中罪二年而舍,下罪一年而舍。其不能改而出圜土者,杀。虽出三年不齿。凡圜土之刑人也,不亏体;其罚人也,不亏财。” (2)嘉石之刑 “以嘉石平罢民,凡万民之有罪过而未丽于法,而害于州里者,桎梏而坐诸嘉石,役诸司空。重罪,旬有三日坐,期役;其次九日坐,九月役;其次七日坐,七月役;其次五日坐,五月役。其下罪三日坐,三月役。使州里任之,则宥而舍之。” (3)其他刑罚 “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肆赦,怙终贼刑。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窜三苗于三危,殛鳏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4、西周刑罚的适用要求 (1)简孚 “两造具备,师听五辞,五辞简孚,正于五刑。五刑不简,正于五罚。五罚不服,正于五过。五过之疵,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其罪惟均,其审克之。” (2)中刑 “士制百姓于刑之中,以教抵德” “惟良折狱,罔非在中” “兹式有慎,以列用中罚” “在今尔安百姓,何择,非人?何敬,非刑?何度,非及。” (3)考察主观心理 《尚书·康诰》:“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终,自作不典,式尔,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杀。乃有大罪,非终,乃惟眚灾,适尔,既道极厥辜,时乃不可杀。” 《周礼·秋官·司刺》有“三宥之法”:不识、过失、遗忘 5、早期刑罚的特点

论中国古代的家族与父权制度

论中国古代的家族与父权制度 摘要:我国古代的社会是以家族为基础的父权社会,儒家通过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建立起家国天下,并运用礼制与法律保障家族与父权制度。家是族的一部分,家族是国家的基础,维护家族的稳定是国家稳定的前提,父权是为维护家族稳定的核心。父权的范围很广,并受到法律的承认,包括教令权,主婚权,财产权。父权家长制对我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家族父权 中国古代法律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家族主义与阶级概念上,二者是儒家意识形态的核心,和中国社会的基础,也是中国法律所着重维护的制度和社会秩序。[1]家族和父权是家族主义的核心内容,父权是维系家族稳定有序的保障。瞿同祖先生在《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一书中,第一章家族篇,阐述了家族的范围:中国的家族是父系的,家族的亲近范围是通过丧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等五服制度确立的。《礼记》云:亲亲以为三为五,以五为九,上杀,下杀,旁杀而亲毕矣。又说,四世而缌,服之无穷也,五世而袒免,杀同姓也,六世亲属竭矣。[2]所谓亲属的范围,是以四世为限,缌服为界。随后,瞿同祖先生指出中国的家族是父系的,在社会和法律都承认家长或族长权力的时代,家族被认为是政治、法律的基本单位,以家长或族长为每一单位之主权而对国家负责,家族是最初级的司法机构,家族团体以内的纠纷及冲突应先由族长仲裁,不能调节处理的才由国家司法机构处理。虽然之后随着君权的发展,法律制度发展到生杀权完全操纵在国家机构和国君手里,仍没有动摇族长或家长的初级司法地位。 近几年来, 许多涉足家族父权这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诸多进展。关于族之来源,考之史籍,正如春秋时鲁国之众仲所言:“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肺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溢,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3]我国古代社会为农业社会,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家庭和家族是社会最基本的经济组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我国古代的社会结构是以家族为基础的。重家族、重血缘、重伦理等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固有特征,在古代法律中表现的极为明显,具体到家庭生活中,家长拥有管理监督生产和支配家庭成员的权力。而调整家长关系,维护家长权和族长权的法律,也就成了古代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4]费孝通先生“父子”纵向关系为传统家族主轴关系的理论暗示了处于父子纵向链条末端的“人子”首鼠两施、左右失据的尴尬地位。作为家族血脉延续的“人子”,如果没有自觉自愿承担起振兴家族的重任,就常常被长辈视为“小肖之子”,这也使父子间的冲突作为反复出现的典型意象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常态。[5] 一家与族的关系 家族在古代是一个复合名词,族的范围包括家庭,但是一般情形下,家为家,族为族。前者为一个经济单位,为一个共同生活体,后者则为家的综合体,为一血缘关系。[6]中国

园林花卉学试题及答案上课讲义

花卉资料简答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4小题,共计12分) 1.露地花卉:在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下能完成其全部的生长发育过程而不需要其他的保护措施。 2.水生花卉:在水中或沼泽地生长的花卉,包括湿生、沼生和两栖植物。 3.旱生花卉:这类花卉耐旱性强,能忍受较长期空气或土壤的干燥而继续生长。 4.湿生花卉:该类花卉抗旱性弱,生长期间要求经常有大量水分存在或有饱和水的土壤和空气,它们 的根茎叶内多有通气组织的气腔与外界相互通气,吸收氧气以供给根系需要。 5.岩生花卉:指耐旱性强,适合在岩石园栽培的花卉。 6.春播花卉:在一个生长季内完成生活史的植物。 7.秋播花卉:又叫二年生花卉,指在两个生长季内完成生活史的植物。 8.春植球根花卉:春季种植,春夏开花,秋冬地上部分枯死,地下根茎为球星或块状的多年生花卉, 喜较高的温度,不耐寒冷。 9.秋植球根花卉:秋季栽植,春季开花,夏季休眠度过高温,地下根茎变态成为球形或块状的多年生 花卉,较耐寒冷。 10.宿根花卉:地下部分的形态正常,不发生变态的多年生花卉。 11.温室花卉:在当地需要在温室中栽培,提供保护方能完成整个生长发育过程的花卉。 12.春化作用:某些植物个体发育过程中要求必须通过一个低温周期,才能获得成花的能力,这个低温 周期就是春化作用,也叫植物的感温性。 13.光周期:指以日中日出日落的时数(一天的光照长度)或指一日中明暗交替的时数。 14.光照强度:单位面积上接受可见光的能量。 15.光质:即为照射光中包含的不同波长的光,不同波长的的光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不同。 16.年周期:植物在一年内其植株个体所经历的休眠、萌发、生长、开花、结实的过程。 17.生命周期:植物从种子萌发时起,经过营养生长变成植株,然后经历生殖发育阶段(开花、结果或贮 藏器官形成),最后死亡的全过程成为植物的生命周期。 18.景天植物代谢途径:一些旱生植物夜间气孔开放吸收二氧化碳,白天关闭气孔,并利用夜间吸收和固 定在苹果酸内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以减少水分损失。由于这种代谢方式最早在景天科植物中发现,所以叫景天植物代谢途径。 19.有效积温:每种植物都有其生长的下限温度,当温度高于下限温度时,植物才能生长发育;对植物生 长发育其有效作用的高出的温度值称作有效积温,是植物在生个生育期的有效温度的总和。光补偿点: 20.光饱和点:当光照强度增加到某一点时,再增加光照强度也不会提高植物的光合强度,这一点的光照 强度称为光饱和点。 21.花芽分化:当植物生长到一定阶段,在外界环境满足其生理要求植物由营养到生殖生长的整个过程。 22.分株:将根际或地下茎发生萌蘖切下栽培使其形成独立的植株。 23.扦插:利用植物营养器官(根、茎、叶)的再生能力或分生机能将其从母体上切取,在适宜条件下, 促使其发生不定芽和不定根,成为新植株的繁殖方法。 24.压条:将接近地面的枝条,在其基部堆土或将其下部压入土中;较高的枝条则采用高压法,即以湿 润土壤或青苔包围被切伤枝条部分,给予生根的环境条件,待生根后剪离,重新栽植成独立植株。 25.嫁接:将植物的一部分(接穗)嫁接到另外一个植物体(砧木)上,其组织相互愈合后,培养成独 立个体的繁殖方法。 26.有性繁殖:又称种子繁殖,是雌雄两配子结合形成种子,再用种子繁殖得到新的个体的方法。 27.营养繁殖:又称无性繁殖,利用花卉植物体(根、茎、叶、芽)的一部分进行繁殖,培育成新的植 物体的方法。 28.组织培养:是指在无菌条件下,分离植物体的一部分(外植体),接种到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在人 工控制的环境条件下,将其产生完整植株的过程。 29.吸芽:某些植物根际或地上茎与叶腋间自然发生的缩短,肥厚星莲座状的短枝。

中国法制史习题

中国法制史习题 前言 一、问答题 1.中国法制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中国法制史的基本发展线索及基本特点是什么? 二、论述题 1.学习中国法制史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章中国法律的起源和夏商法制 一、选择题 1.讨伐有扈氏时发布战争动员令《甘誓》的是( )。 A.周武王B.秦始皇C.黄帝D.夏启 2.夏朝的法制观是( )。 A.奉"天"罚罪 B.威侮五行 C.禹刑 D."昏、墨、贼、杀" 3.“昏、贼、贼,杀”是夏朝法律内容,其中“杀人不忌为( )”。 A.昏B.杀C.墨D.贼 4.中国古代以羞辱、恐吓为特征的象征性惩罚称为() A.象刑B.赎刑C.鞭刑D.流刑 5.商朝的王位继承制先后实行了( )。 A.禅让制B.父死子继B、兄终弟及 D.嫡长继承制E.遗嘱继承制 二、问答题 1.简述中国法的起源。 2.什么是《禹刑》、《汤刑》? 3.夏商时期的刑法原则主要有哪些? 4.什么是奴隶制五刑? 三、论述题 1.试述夏商法制中的神权法思想。 第二章西周的法制 一选择题 1.《吕刑》的制定者是( )。 A.李悝B.商鞅C.邓析D.吕侯 2.汉代学者认为西周已经对民、刑诉讼作了一定区分。根据这种见解,西周时,民事诉讼称为( )。 A.质剂 B.傅别 C.狱 D.讼 3.西周时期全面负责中央司法事务的是()。 A.司寇B.小司寇C。大司寇D。士师 4.赎刑作为一个制度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5.西周的主要立法有( )。 A.《工律》B.《誓命》 C.《吕刑》D.《九刑》E.《九章律》 二、问答题 1.什么是宗法制?其内容和影响是什么? 2.西周礼与刑的关系是什么? 3.西周刑法的主要原则有哪些? 4.什么是"五听"? 三、论述题 1.试述西周的法制指导思想。 2.什么是"礼"?西周礼的实质是什么? 第三章春秋战国的法制 一、选择题 1.我国古代首次公布的成文法是在( )。 A、竹简上 B、鼎上 C、纸上D.帛上 2.《竹刑》是郑国大夫( )私自编撰的。 A.子产 B.邓析 C.赵鞅 D.赵盾 3.春秋时期,郑国公布成文法,提出反对的是( )。 A.孔丘B.商鞅C.魏文侯D.叔向 4.春秋时期楚国的最高司法官叫( )。 A.司寇 B.廷理 C.廷尉D.大理 5.春秋时期,首次公布成文法典的国家是( )。 A.郑 B.晋 C.齐 D.楚 6.战国时期,提出"刑无等级"法治主张的是( )。 A.韩非 B.商鞅 C.李俚 D.吴起 7.《法经》共( )。 A.三篇B.七篇C.六篇D.九篇 二、问答题 1.春秋时期法家法制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法经》的篇目及内容是什么?它在中国法制史上的地位如何? 3.试述商鞅在秦国的法制改革。 三、论述题 1. 春秋时期公布成文法的意义是什么? 第四章秦朝的法制 一、选择题 1.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提出的立法原则有()。 A.约法省刑B。礼法结合C.独尊儒术D。法令由一统 2.秦时主张在全国实行郡县制的是( )。 A.李斯 B.韩非 C.商鞅 D.李悝

中国古代神话思想性研究——开题报告

1、选题的理论、实际意义 (1)选题理论意义 神话以其故事情节的浪漫独特、情节结构的怪异离奇、神祇形象的鲜明生动,反映了人们对宇宙、人生、自然的解释,广泛地描绘了自然现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作为民族文化的神话,包含着强烈的思想性、丰富的人文性、鲜明的民族性。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同为世界上最优秀的神话,希腊神话情节丰富,神祇形象较为丰满,而中国神话内容零散,但文化内涵较为原始。中国社会是世俗社会,神话的影响主要是精神领域,更多的是深层次的文化影响。 (2)选题实际意义 对中国古代神话中教育思想的研究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神话中描绘的生动情景在当代社会仍能给人以思想精神上的激励和道德行为上的规范。神话是民族的共同意识和精神支柱。在神话中描绘了壮烈的自我牺牲,崇高的抱负,坦荡的心胸,坚贞不渝的爱情,集中反映了人类的奋斗精神、奉献精神、乐观主义精神等等,这些精神在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中起着巨大的鼓舞和教育作用。尤其是在当今文明社会受到权势和金钱等物欲等抑制下,人类这些美好的品质趋于淡化。从神话中汲取现代生活与现代文化里所缺乏但又为人性所渴望的精神要素,已成为时代所需。 对我国古代神话教育思想的深入挖掘,在学校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教育学生继承民族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应充分利用神话这一民族文化遗产,重视神话中的教育意义,让学生在感受神奇浪漫的故事的同时,透过故事情节、英雄形象去发现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从而深刻了解中华民族、由衷热爱中华民族,激起青少年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培养青少年具有迎难而上的勇气、战胜困难的信心、顽强拼搏的意志,使青少年潜移默化的接受民族文化的教育,自觉自愿的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的优良传统。同时神话中丰富的想象和幻想,也能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追求。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简答论述】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简答论述整理 1、神话的基本特征: 2、简述我国古代神话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3、试论我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4、《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5、简述《七月》的内容梗概。 6、试述《诗经》最具影响的两类作品——情爱诗和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7、分析《诗经》史诗重要篇章的艺术特色。(即《大雅》五篇史诗的主要内容) 8、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9、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 10、简述《老子》的文学价值。 11、简述《论语》的文学特色。 12、简述《墨子》的文章特点。 13、简述《荀子》说理文特色。 14、简述《韩非子》说理文的特点极其寓言的特点。 15、试述《左传》的文学特色。 16、试述《战国策》的文学特色。 17、试论《孟子》文章的主要特点。 18、试论《庄子》寓言特色。(即《庄子》的文学特色) 19、简述《九歌》艺术表现的特点。 20、简述《招魂》的艺术特色。 21、试叙楚辞产生的相关要素。

22、试论楚辞的文体特点。 23、试论《离骚》的思想内容。 24、试论《离骚》的主要艺术特色。 25、试论《九辩》的艺术特色极其与《离骚》思想、艺术上的异同。 26、概述《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 27、简述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28、简述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29、论述《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点 30、简述贾谊骚体赋的创作特点。 31、简述枚乘开创大赋体式的《七发》及其特点。 32、简述《天子游猎赋》所代表的汉大赋的主要特点。 33、论述杨雄大赋的创作特点。 34、论述王褒《洞箫赋》在咏物赋发展中的地位。 35、论述班固《两都赋》。 36、论述张衡在赋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37、试叙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38、试叙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39、试叙《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40、试叙《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及主要内容。 41、简述曹操诗歌思想内容及创作成就。 42、简述曹丕诗歌的特点。 43、简述王粲诗歌艺术特点。

中国古代刑法

一、刑事政策 中国古代刑事政策主要表现为“刑罚世轻世重”。“刑罚世轻世重”起源于西周。周灭商之后,如何统治广大的“殷顽民”及原来臣服于殷商的众多诸侯方国成为棘手问题。据说,周武王“皇皇若天下之未定”,不惜汙尊降贵,向殷朝元老箕子请教作为治国安邦的大法。 周朝最高统治层内部的观点也不一致,据说当时有三种代表性的意见,一是姜太公主张应“咸刘厥敌,靡使有余”,即将敌人全部杀光,不留残余;二是召公奭主张“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即只杀掉有罪之人,留下无辜的人;三是周公旦主张“各安其宅,各田其田,毋故毋私,惟仁之亲”,即保持原来的社会经济关系不变,利用殷商贵族,以仁为本,进行统治,但如果有谁胆敢作乱,不论商人还是周人,都应镇压。 最后,周公的主张得到了多数的支持,强调应根据具体情形,由朝廷编订“建国之三典”:“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 相传到周穆王时制订《吕刑》,将上述原则概括为“轻重诸罚有权,刑罚世轻世重,惟齐非齐,有伦有要” ,即强调适用刑罚必须懂得轻重权变,根据社会情势确定刑罚的轻与重,既要注意刑罚适用的统一性,又要注重适用刑罚的灵活性,这样做有助于正确处理案件,也有利于制定完备的刑律。 周代之后,“刑罚世轻世重”成为历代奉行的一项基本原则。春秋时代,子产有“宽猛相济”的主张,认为“惟有德者能以宽服其民,其次莫如猛” ,表现在刑事政策上,也就是轻重相济,以重为主。战国时法家大都强调“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 ,当时之世既“争于气力”,故必须“重刑轻罪”。儒家的荀子则强调“治则刑重,乱则刑轻,犯治之罪固重,犯乱之罪固轻”。曹操治魏,也强调“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 ;而明太祖朱元璋更明申此旨,对建文帝称:“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汝治平世,刑自当轻。” 可谓深得此中真谛。 附带需要说明的是溯及力问题。在汉代,采从旧主义,依据犯罪时的法律定罪科刑。至唐代改采从轻主义,凡犯罪未发、已发未断而逢格改者,若改重则依旧条,减轻则从新法。到明代又改为从新主义,无论轻重,并依新律拟断。清同明制。这也是“刑罚世轻世重”政策的一个方面。 二、犯罪主体 1、“化外人” “化外人”类似我们现在说的外国人,但当时的范围要广一些,除了外国人以外,还包括在中国境内的各少数民族之人。按照《唐律疏议》的解释,是指“蕃夷之国,别立君长者”。这一定义适用于以后历代。

古代法律制度

第二节古代法律制度 奴隶制法和封建制法都是古代的法律制度。一方面,两者各自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及其体现的国家意志的性质有深刻区别;另一方面,多数国家的奴隶制法和封建制法又都是建立在自然经济和专制政治基础之上的,因而,在许多方面也有重要的共同之处。换言之,两者所确认的生产关系不同,所反映的国家意志的阶级属性不同,但是,在体现自然经济关系和专制政治关系的一般规律方面,却是相同的。 一、奴隶制的法律制度 奴隶制的法律制度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剥削阶级类型的法,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在氏族制度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奴隶制的法律制度具有如下重要特征: (一)否认奴隶的法律人格,公开确认对奴隶的人身占有 由奴隶主对奴隶的人身加以占有,是奴隶制生产方式最突出的特征。在发展到极端的奴隶制法中,奴隶在法律上是没有人格的,即,法律完全不承认奴隶是人,而将他们视为纯粹的财产。由于奴隶在任何意义上都被法律归入财产,他们也就不能享有任何权利,而只能成为权利客体,可以像其他财产一样,由主人任意处置,包括出卖或处死。在相对温和一点的奴隶制法中,法律可能要在绝大部分的社会关系中否认奴隶的人格,而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承认奴隶有不完全的法律人格,即,在某些事项上被法律当做人来对待,可以享有一定的权利,在其他事项上仍然被视为非人即财产,仍然只是权利的客体。例如,古希腊某一时期曾有过这样的法律规定:一个奴隶如果受到主人极端虐待,可以要求主人把他卖给另一个人;因负债而成为奴隶的人,可以用赎金赎回自由;无正当理由杀死奴隶的人,要被施以惩罚。这些规定,在人身权关系的某些特定事项上,承认了奴隶享有某些有限的人身权。当然,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奴隶主对奴隶的人身占有仍然是受法律保护的。无论如何,以直接占有人身的方式来实现剥削和压迫,这确实是阶级统治最野蛮的形式。 (二)惩罚方式极其残酷,带有任意性 奴隶制社会是刚刚脱离了蒙昧状态的最初的文明社会,这就决定了奴隶制法必然带有野蛮、残酷的特点。例如,在古雅典奴隶制国家最终形成之前,处于正在成长过程之中的法律制度曾规定(德拉古立法)偷窃水果和蔬菜的一律处死,甚至连“懒惰”也要处死。在奴隶制国家和法律最终形成之后,为了维持有利于奴隶主阶级的社会秩序,更是

花卉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花卉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春播花卉 2.花卉的生命周期 3.春化作用 4.生态因子 5.花芽分化 6.分生繁殖 7.温度三基点 8.间苗 9.花镜 10.莲座化 二.单项选择 1.下列属于草本花卉的是() A.月季 B.牡丹 C.二月兰 D.樱花 2.天下第一香花是指() A.菊花 B.兰花 C.桂花 D.夜来香 3.下列属于观叶花卉的是() A.金鱼草 B.无花果 C.马蹄莲 D.猪笼草 4.兰科植物按其生长习性分类中属于附生兰的是() A.剑兰 B.兜兰 C.春兰 D.惠兰 5.下列花前成熟期最短的为() A.牡丹 B.牵牛花 C.瓜叶菊 D.欧洲落叶松 6.郁金香的地下部分形态类型为() A.块茎类B.球茎类C.根茎类D.鳞茎类 7.下列花卉通过春化的阶段的方式为种子春花的是() A.紫罗兰B.月见草C.香豌豆D.毛地黄 8.短日照可促进其开花的植物是() A.一品红B.福禄考C.瓜叶菊D.紫罗 9.下列不属于花芽分化的阶段的是() A.生理分化期B.形态分化期C.花前成熟期D.性细胞形成期

10.月季一般采用的催芽方法为() A.锉伤种皮B.温水浸种催芽C.去蜡浸种D.低温沙藏 11.适于细小种子的播种方法是() A.撒播法B.条播法C.双盆法D.点播 12下列植物中一般采用的吸芽分生繁殖方式的是() A.春兰B.芦荟C.狗牙根D.香蒲 13.嫁接方法中不包括() A.茎接B.枝接C.芽接D.根接 14.一二年生花卉的整地深度大致为() A.20—30cmB.35—45cmC.40—50 cmD.45—55cm 15.以下哪一项不属于摘心的作用() A.促进分枝生长,增加枝条数目B.幼苗期间早摘心促其分枝C.抑制枝条徒长,使枝梢充实D.抑制新梢的徒长,而促进花芽的形成 16.以下花卉进行长日照处理可推迟开花的是() A.紫罗兰B.秋菊C.三色堇D.四季报春 17.以下不属于赤霉素的作用的是() A.打破休眠B.使茎叶伸长生长,促进开花C.促进花芽分化D.延迟开花18.依下哪项不属于花镜依设计形式的分类() A.单面观赏花镜B.双面观赏花镜C.混合式花镜D.对应式花境19.以下花卉中只有生长期没有休眠期的是() A.万年青B.水仙C.郁金香D.芍药 20.以下植物类别通过春化阶段时所需的温度由低到高依次为() A.春性植物、半冬性植物、冬性植物 B.半冬性植物、冬性植物、春性植物 C.春性植物、冬性植物、半冬性植物 D.冬性植物、半冬性植物、春性植物 三.多项选择 1.下列属于一年生花卉的有() A.万寿菊B.百日草C.紫罗兰D.鸡冠E.芍药2.下列属于观果类花卉的有() A.代代B.佛手C.山影拳D.石蒜E.冬珊瑚3.四大切花花卉是指() A.唐菖蒲B.康乃馨C.玫瑰D.非洲菊E.百合 4.光周期作用对植物的影响有() A.影响植物的成花B.影响花卉种类的分布C.影响器官的衰老、脱落和休眠D.影响分枝习性E.影响块根、球茎、块茎等地下器官的形成5.随温度的升高和光强的减弱,花色会变浅的植物是() A.落地生根B.矮牵牛C.月季D.蟹爪兰E.倒挂金钟 6.增强植物耐寒力的措施有() A.早播B.地面覆盖C.施磷钾肥D.晚播E.炼苗 7.以下属于培养土特点的是() A.富含腐植质B.土壤松软C.空气性好 D.能长久保持土壤的湿润状态E.不易干燥

中国法制史 (2)

中国法制史 课程代码:LAW 101 课程名称:中国法制史 英文名称:The Legal History in China 课程性质:本学院必修,其他学院选修 学分课时:3学分,54课时 主讲教师:李俊教授 所属院系:法学院法学基础理论系 办公室:宁远楼704 电话:64493003 邮箱:lijun665@https://www.doczj.com/doc/6a6060074.html, 教学对象:法学院一年级本科生,其他学院各年级本科生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为辅,师生互动 考核方式:平时成绩依参与课堂讨论的情况、出勤情况等评定 期中考试,开卷考试 期末考试,闭卷考试,笔试 其中平时及期中成绩占30%,期末考试占70%。 出勤要求:整个学期缺勤超过5次者不得参加考试 使用教材:李俊、刘夕海编著《中国法制史》,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 2004年9月版 参考书目:1、《论语》(学而、为政、八佾)等篇; 2、刘俊文点校《唐律疏议》(名例律),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课程简介 中国法制史是研究中国历史上各种法律制度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特点、本质及其规律性的学科。它是法学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全国法学学科本科学生14门必修的核心课程之一。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同样,中华法制文明也具有历史悠久、沿革清晰、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等特点,其影响曾远及相邻东亚各国,因此被称为“中华法系”,在世界法律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今天,学习中国法制史,其主要价值在于:总结中国法制历史的经验教训,为现实的法制建设提供借鉴;认识我国的法律文化传统,加深我们对于中国法制建设国情的把握;同时,学习中国法制史将有利于充实学生的专业知识,完善其法学知识结构,提高学生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导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部分主要对中国法制史学科的特点和意义进行讲解,同时对中国法制史课程的学习方法、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介绍,使学生对中国法制史课程有一个宏观的基本了解,为进入具体问题的学习作好铺垫。 1、中国法制史学科特点和在法学学科体系中的地位; 2、学习中国法制史的意义、方法。 【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讲中国法律的起源与夏、商、周法律制度的发展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讲主要介绍中国法律起源的基本途径和影响,夏商法制概况以及西周法制的主要内容。目的是让同学们了解中国法制发展源头的不同特征及其原因,为把握中国法律的后期发展奠定基础。 一、中国法律的起源

中国古代神话论文

中国古代神话论文 一神话的产生及其价值 神话产生于生产力极为低下的远古蒙昧时期。在那个时期,人类的意识开始发展,但思维能力极为简单,面对林林总总的天地万物和变化多端的自然现象,人们感到神奇莫测,不能理解。诸如天地开辟、人类起源、日月运行、风云雷电等等问题和现象,都使人们迷惑惊异。自然界的无穷威力甚至使人们恐惧不已。于是产生了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出现了冥冥之中有着支配自然力量的模糊观念。人们凭借自身狭隘的生活体验,通过想象和幻想,创造出人格化的神的形象;按照人们幼稚的思考,造作出神的故事,以解释自然现象,征服和支配自然力。这些故事在古代人民的口头代代流传,后世称之为神话。 神话不仅以特殊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远古时代的人类生活及历史发展进程,而且展现了远古人民的心灵世界,为探索远古时代的历史奥秘透露了许多可贵的信息,也为了解远古人民的意识、情感、精神、意志和性格提供了不少形象的资料,具有不朽的认识价值。不仅如此,古代神话还以自身的瑰丽壮伟给人们以美妙的艺术享受,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同时,古代神话还是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的源头,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取之不竭的丰富营养,无愧为文学艺术的肥沃土壤。 二中国古代主要神话 中国神话的产生固然很早,但用文字记录下来则较晚,而且没有系统地记载神话的专门典籍,只在《山海经》、《庄子》、《楚辞》、《淮南子》、《列子》等古籍中保存了一些神话片断,虽不够系统、完整,内容却很有特点。

按其内容划分,现存中国古代神话主要包括创世神话、自然神话、英雄神话和传奇神话。 对于宇宙产生和人类起源的探索与解释,构成了创世神话的基本内容。天地是如何开辟的?万物是怎样生成的?人类是从哪里来的?总之,宇宙是怎样产生的?这个最原始、最基本也最重大的问题,是人类意识发展处于开始阶段的原始人类首先要思考的,难怪它要成为所有神话中最普遍的主题了。创世神话的创作者尽管对这些问题不可能作出科学的回答,但那些充满幻想的描述却极富魅力。例如《淮南子·精神训》所记天地蒙、有二神混生、经天营地的神话,《艺文类聚》一引徐整《三五历记》所记天地混饨、盘古首生、宇宙开辟的神话,《风俗通》所记女娲造人的神话和《淮南子·览冥训》所记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的祖先对宇宙开辟和人类起源这些重大问题的思考、探索和解释。虽然看似荒谬而无道理,却表现了我们的祖先认真探索、大胆想象的创造精神。 大自然森罗万象,千变万化,威力无穷,神秘莫测,使得原始人类由迷惑而生畏惧,由畏俱而生崇拜。在他们看来,大自然如此生机勃勃,富于活力,俨然是有人格、有意志的实体;而风云雷雨、山川鸟兽也往往被他们认作神灵。在这种“万物有灵”观念的启示下,他们通过想象和幻想,以有形的事物去表现无形的自然力,进而创造出自然神的形象和故事。这便是自然神话。在中国古代神话中,自然神话是颇为出色的一支。《山海经》中有较多自然神话的记载,其中不乏神奇怪异、令人惊叹的自然神形象。如“龙身而人头,鼓其腹”的“雷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的“海神”,“身长千里”,主宰昼夜明晦、冬夏寒暑的“钟山之神”烛阴,“十日所浴”的神树“扶桑”,衔木石而填东海的神鸟“精卫”等等,都是自然神话中出色的自然神形象。更值得注意的是《夸父逐日》的神话: 夸父与日逐走,人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山海经·海外北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