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老年人社会服务需求_供给及利用情况分析_以北京市西城区为例_王红

老年人社会服务需求_供给及利用情况分析_以北京市西城区为例_王红

第14卷第1期2015年1月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14No.1

Jan.2015

老年人社会服务需求、供给及利用情况分析

——以北京市西城区为例王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872)

要:利用2013年北京市西城区老年人社会服务调研数据,对当前西城区老年人社会服务的供给、需求和

利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西城区社会养老服务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服务的需求率、供给率与使用率之间严重不平衡,即高需求率、低供给率和低使用率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老年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又造成社会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无法实现物尽其用。总结起来说就是“一高二低”,一高,即目前西城区社会养老服务需求量高;二低,即服务供给率低、利用率低。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可总结为“七缺少”,即缺少资金、场地、人员、专业性、个性化、便利性和知晓度。社会养老服务的供给量应与需求量相适应,加大为老服务的资金支持力度,引进专业技术人才,拓展服务种类和范围,加大宣传力度等,以适应养老模式的转变、满足人民群众的养老服务需求。

关键词:老年人社会服务;供给;需求;利用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8106(2015)01-0124-08收稿日期:2014_11_26

作者简介:王红,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满族,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老年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①2012年西城区老龄工作汇报,

http ://wenku.baidu.com /link ?url =06p8pBwDfFodDjWncIn -YY2XgFXIcJnv15cD -FABEKRowVp0-73F -YWDFCO3Ta13SmDHQxhzNCS0S6EVLdHG7aziLQiHYtj1zLmHIhD85O

一、引言

我国从2000年底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

截止2010年底,60岁及以上人口约为1.78亿,2012年底达到1.94亿,而据预测,2015年将增至2.21亿,2020年将达到2.43亿,到2025年将突破3亿[1]

。《中

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中也指出,2030-2050年前后,中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考验

[2]

。如此庞大的老年人口规模,对老年人社会服务提出了巨大的要求和挑战。尤其在当今时代,

与人口老龄化相伴随的还有中国社会、家庭及老年人自身所发生的深刻变化:由于社会转型、城市化进

程加速,传统家庭规模缩小,子女流动性加大,空巢老人不断增多,家庭养老功能弱化,而国家社会保障

体系尚不健全;与此同时老年人与子女分开居住的比例逐渐上升[3],对家庭成员供养的依赖程度下降[4]

等等。在这种背景下,

考察现有社会条件下老年人社会服务的现状,评估社会服务的供需情况和社会养老服务利用情况,不仅有利于丰富和提高老年人社会服务的内容、质量,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的

质量和幸福感,也有利于及时调整相关政策,提高社会养老服务资源的利用率,避免资源的短缺或浪费,还将对未来老年人社会服务体系的逐渐成熟和完善提供积极的借鉴。

北京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之一。截至2012年底,全市常

住人口2069.3万人,户籍人口1297.5万人[5]

,其中户籍老年人口(60岁及以上)数量为262.9万,占当

年北京市户籍人口总数的20.3%[6]

。西城区位于北京腹地核心,全区面积50.7平方公里,下辖15个

街道、255个社区。西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情况较为特殊。首先地理位置特殊,且没有扩展空间,

因此显得“人多地少”、“寸土寸金”;其次,由于西城区经济发展相对成熟、人口密度较大,因此各项与老龄化程度相关的指标均名列前茅,截至2012年底,西城区老年人口数量排名第3(31.9万),老年人口

比例排名第3(23%),高龄人口数量排名第2(7万),高龄人口比例第1(21.8%)[6]。预计到“十二五”末,西城区老年人口将增至35万,也就是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位老年人①。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家

庭小型化特征明显,老年人社会服务需求将不断增加,并且多样化、个性化服务需求将与日俱增。那么,

当前西城区老年人社会服务的内容主要有哪些?服务的供需是否平衡?服务的利用情况怎样?今后需

要修正和调整的方面有哪些?本文将利用2013年“西城区社会养老服务与需求调研”数据对当前西城区老年人社会服务的利用情况、相关需求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二、文献回顾

老年人社会服务是社会服务体系中的一部分,它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属于社会福利服务体系范畴中的老年人福利服务,即为老年人提供基本养老服务[7]

,具体指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为满足老年人在基本生活、日常照顾服务、医疗保健、维护合法权益等方面的基本需要,使老年人享有幸福愉快的晚年生活

而向他们提供的各种社会服务[8]

。老年社会服务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是

适应传统养老模式转变、满足人民群众养老服务需求的必由之路

[1](P2)

。我国政府提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就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得出的。

老年社会服务体系是整个社会对养老服务提供的各种制度、政策、机构等所构成的系统,面向所有

老年人,

以提供老年人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各种服务为出发点,满足其物质和精神需求,以提高其生活质量的一种运行机制和服务制度。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是由养老服务主体、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规范、运作机制、保障资金等各要素组成的系统,每个要素互相协作,共同承担责任

[9]

目前业内对老年社会服务的研究大概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是概念及内容研究,一个是政策研究,一

个是具体评估。老年社会服务并不是一个新命题,

现有研究多是从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和政策研究角度进行考量,例如,发展老年社会服务的重要意义[10-13]、老年社会服务政策研究[14]

、老年社会服

务与人口老龄化研究[15]

等等,

而实证研究则相对较少,韩振燕曾对南京市栖霞区空巢老人的社会服务进行过实证研究,指出老年人有着情感、被尊重、文化娱乐、社会交往、法律等精神层面的服务需求[16]

。从老年人社会服务的供给与需求方面进行评估的研究更少。因此,本文试图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从供给

与需求的角度出发,

对老年人社会服务现状进行初步评估。三、数据与方法

(一)数据来源

受西城区民政局委托,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执行了本次调查,所有参与者均为在校教师和研究生。本次调查采用PPS 抽样方法,在西城区随机选取8个街道43个社区,共调查老年人2030位,获得2000份老年人有效基础问卷信息。同时对43个社区进行调查,

掌握了社区老年人服务的实际供给情况。调查者的专业性及调查过程中的严格把关确保了数据的优质。剔除不符合条件的样本,本文对1995个样本进行了分析。

(二)变量的测量与分析方法

对于西城区老年人社会服务需求的考察,本文以老年人问卷中的下列问题作为考察变量:您的社区提供下列服务吗?您认为自己需要社会服务吗?近12个月您是否接受过这些服务?您觉得社区卫生服务站能否满足您日常看病就诊的需要?您希望社区卫生服务站在哪些方面改进服务;对于老年人社会服务的供给状况,以社区问卷中的下列问题作为考察变量:社区内或周围是否有下列服务?服务的组织和提供者是谁?服务的利用情况怎样?通过对供给和需求的数据对比来考察当前西城区社会养老服务的具体现状。文中所涉及的社会服务内容包括上门护理、上门看病、聊天解闷、老年服务热线、陪同看病、帮助日常购物、康复治疗、法律援助、老年餐桌服务、上门做家务、上门送餐、老年人日间照料室,基本涵盖了老年社会服务的一般内容,这为本研究的展开提供了恰当的支持。在数据处理上,根据研究需要选择了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分析软件为spss16.0。

(三)样本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中,从性别看,男性老人876人,占总样本量的43.91%,女性老年人1116人,占总样本量

的56.09%。从年龄组看,

60-69岁组老年人848人,7079岁组老年人709人,80岁及以上组老年人5

21第1期王红:老年人社会服务需求、供给及利用情况分析

435人,分别占调查总样本量的42.57%、35.58%和21.84%。文化水平上,整体受教育水平较高,文盲率为9.27%。婚姻状况上,有配偶的老年人占72%,女性丧偶率是男性的2.2倍。家庭结构方面,无子女家庭占2.36%,独生子女、双子女和多子女家庭的比例各占三分之一左右。空巢老人高达49.43%,其中独居老人占10.83%,且绝大多数为女性老人。健康方面,患有一种及以上慢性病的老年人比例高达82%,其中主要以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和腰/颈椎病为主。从日常生活自理情况来看,失能老人的比例为12.38%,其中超过50%是中重度失能。从经济收入看,西城区老年人家庭平均月收入近5200元,最低200元,最高17000元,近一半家庭集中在5000到8000元之间(见表1)。

表1研究样本的分布情况

变量类别样本数(n)比例(%)

性别

男性87643.91女性111650.09 60-6984842.57

年龄70-7970935.58

80+43521.84

婚姻状况

未婚190.95有配偶143371.94离异40 2.01丧偶50025.10

教育水平

不识字1859.30小学及初中100650.4高中或中专43721.9大专及以上36718.4空巢98649.43

居住安排夫妻户77038.60

独居36510.83

患有慢性病156880.80健康情况无慢性病37219.20

失能老人24712.38

需照料否是52026.10否147173.90

四、西城区老年人社会服务的需求与供给情况分析

(一)西城区老年人社会服务的需求现状

总体来看,西城区老年人对社会服务的需求十分巨大,并且不同年龄、性别、居住方式和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对社会服务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如表2所示。

首先分年龄组来看,各个年龄组的老人均有巨大的服务需求,但并未呈现出随着年龄增大服务需求就一定越大的状况。值得注意的是,70-79岁组老年人无论在哪种服务内容的需求量上都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其次是60-69岁组,而高龄老人的服务需求则相对最低。从服务内容看,无论哪个年龄组的老年人,均对上门护理、上门看病、陪同看病、康复治疗等医疗类服务项目需求迫切。这说明健康始终是老人最为关注的问题。同时,老年餐桌、法律援助等服务的需求也很大,特别是老年餐桌服务需求特别巨大,达到83.0%。这与西城区人口高龄化程度深、经济发展迅速,老年人生活水平较高的现状相吻合。不同性别老年人对社会服务的需求没有显著差别。除了对老年餐桌的需求略高外(达到35%左右),其他服务需求均在25%左右。

从家庭结构看,独居老人的服务需求最大,基本上独居老人的每一项服务需求都是最高的,这与独居老人的日常生活无人照顾有关。特别是对老年餐桌的需求,独居老人达到39.0%。独居老人对于医疗类、精神慰藉类服务的需求也很大,这反映出独居老人面临着治病难和孤独寂寞的困境。而夫妻户、621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

隔代家庭和二代或三代家庭的老年人对上述服务的需求也都较高,且无明显差异,这说明虽然有家人陪

在身边,但是老年人的需求却依然得不到保障和满足。

表2

分年龄、性别、居住、生活自理能力的西城区老年人社会服务需求情况

%

上门护理上门看病聊天解闷服务热线陪同看病日常购物康复治疗法律援助老年餐桌

60-69

39.641.632.045.128.724.332.646.956.0年龄

70-7947.752.740.355.238.633.346.044.783.080+

30.834.520.125.824.318.523.722.538.2性别

男23.425.918.125.418.514.921.023.934.8女23.925.719.024.918.415.519.821.435.4家

庭结

构独居

28.628.224.628.622.119.219.021.639.0夫妻户22.624.717.424.918.214.620.122.138.1隔代家庭21.225.918.821.216.511.821.217.634.1二代或三代

24.326.818.525.018.115.321.223.532.3其他结构15.917.514.522.614.512.914.521.022.6自理能

力能够自理21.523.417.824.616.414.018.522.134.3轻度失能29.737.824.325.232.423.430.025.242.3中重度失能

46.6

47.4

24.2

31.1

32.3

24.8

36.1

24.8

38.3

生活自理能力对老年人社会服务的影响巨大。随着老年人身体机能的逐渐衰退,老年人对社会服务的需求不断加大。失能老人的各项服务需求均较高,特别是中重度失能的老年人,需要各类服务的比例都非常高,服务内容也主要集中在与健康密切相关的服务项目上,如对上门护理、上门看病需要的比例已经接近五成,反映出失能老人在医疗问题上所面临的困境。而失能老人在老年服务热线、法律援助、

聊天解闷、老年餐桌等方面的服务需求也均显著高于自理老人。由此可知,当前西城区老年人对社会服务的需求巨大,特别是集中在就餐、医疗、康复、帮助日常购物等生活基本内容的层面;老年人的心理慰藉、法律援助服务需求也日益增多,成为不容忽视的需求。同时,老年人差异化、个性化服务需求也开始逐步显现,不同年龄组、家庭结构、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其服务需求出现了较大差异,这无疑对老年人社会服务的充足性、多样性和灵活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西城区老年人社会服务的供给与利用情况在本次所调查的43个社区中,大院型社区9个,社会型社区28个,其他类型社区6个,分别占20.9%、65.1%和14.0%。通过调查,得到西城区老年人社会服务的供给情况及近一年内老人们对社区服务内容的接受情况,见表3。

表3

各社区服务提供情况及老人在一年内接受服务情况

%

上门护理上门看病聊天解闷服务热线陪同看病日常购物康复治疗法律援助老年餐桌

提供情况39.544.274.472.141.951.239.595.369.8一年接受服务情况没有接受

96.896.695.595.798.298.598.096.593.2偶尔接受 2.2 2.7 2.8 3.6 1.3 1.1 1.6 3.2 4.5经常接受 1.00.8 1.70.70.50.40.40.3 2.3总计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从服务供给的内容上看,总体上,西城区老年人社会服务内容较为丰富,包含了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几大方面,如吃饭、日常护理、治病、聊天、购物、做家务、法律援助等,基本上包括了老年人晚年生活所要面临的各种问题,能够维持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基本需求。

从服务供给的数量来看,各个社区的服务差异较大。能够提供法律援助服务的社区最多,达到95.3%,而能够提供上门护理和康复治疗的社区最少,只有39.5%,这巨大的差异显示出西城区为老服务缺口大,在未来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从服务供给的分布来看,目前西城区社会服务存在较为严重的不均衡现象,并不是每一个社区都能提供全部的服务项目。例如能够提供上门护理、上门看病、陪同看病、康复治疗等老年人非常需要的医疗类服务项目的社区比例均未达到45%,也就是说超过一半以上的社区还不能提供医疗类社会服务。

7

21第1期王红:老年人社会服务需求、供给及利用情况分析

821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

而像聊天解闷、服务热线、上门做家务、老年饭桌等服务项目,因为专业性不强,不需要特定的人员、场地、设备等,因此提供比例均较高,基本上能够达到七成,而法律援助服务虽然具有一定专业性,但因不需场地设备,特别是多为志愿者提供服务,因此供给率很高。也就是说,越是专业性强、需要一定场地、设备和资金支撑的服务类项目其覆盖率越低。因此当前西城区社会养老服务面临主要问题就是分布不均、专业服务供给不足、总体供给有限的困境。

从服务的利用情况上不难看出,同庞大的服务需求相比,西城区社会养老服务的利用率极低,九成以上的老人在一年内未接受过社区提供的任何服务项目,偶尔接受服务和经常接受服务的比例最高值为4.5%,特别是经常接受社区社会服务的老人比例更低,最高比例为2.3%,其他绝大多数不足1%。

五、西城区老年人社会服务现状及原因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西城区社会养老服务面临的最重要问题就是服务的需求率、供给率与使用率之间的严重不平衡,即高需求率、低供给率和低使用率之间的矛盾,一方面需要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又造成了社会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无法实现物尽其用。总结起来就是“一高二低”:即目前西城区社会养老服务需求量高;服务供给率低、利用率低。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七缺少”,即缺少资金、缺少场地、缺少人员、缺少专业性、缺少个性化、缺少便利性、缺少知晓度。

人生进入老年后,身体机能日益下降,需要更多的照顾与服务来安度晚年。随着中国社会、家庭结构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又使得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家庭照料供给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17]。老年人在医疗、康复、日常照料、心理慰藉等方面服务需求巨大,特别是我国老年人口众多,因此对这些服务的需求也就更大。在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社会服务供给与需求和利用之间是很容易出现矛盾的。

(一)社会服务供给率低的主要原因

第一,从服务商的角度看,由于效益低,有风险,没有太多服务商愿意提供为老服务。因为对于服务商来说首先考虑的是效益。如白纸坊街道樱桃园社区居委会曾向调查者反映:给老人做饭,就算政府给你优惠,你也要给老人优惠回去…商家肯定在盈利方面差,我们也在找服务商,但是很难找。再比如说我们社区有一个给低保老人免费洗澡和理发的服务,这个卡也下来了,但是到最后呢只能理发不能洗澡,这个中间有什么问题呢?我们都不知道,但是我可以想象,洗澡的开销肯定比较大,风险也比较高。牵扯的环节太多,钱的问题、安全问题。

第二,从社区来看,也面临着缺少场地、经费、人员、政策支持以及存在潜在纠纷等困境。在提供服务的同时意味着承担风险,这必然会影响他们服务的积极性。调查中很多社区反映了这方面的问题:场地紧缺是我们为老服务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以前曾经建过托老所,但被公安局占用了(西长安街未英胡同社区居委会);经费是我们的大问题。国家每年才给我们捌万元公益金,而且是用于老龄工作、青少年活动等一切开销,所以八万其实远远不够。特别在购买服务这一块,因资金有限,只能是开展一部分为老服务,如果说也把日间照料室、托老服务这一块开展起来,那这点钱就更少了,光水、电这几块下来就没了,更别提还要有场地了(新街口街道西四北六条社区居委会);人手严重不足。老龄工作这一块只有一个主任,还什么事活都要干(白纸坊街道平原里社区居委会);我们也是有心无力,因为政策支持到不了你这啊!其实我们给居民开会就听到居民有各种服务需求,但是我们确实没有这个能力…不管是设施还是人员,反正跟不上(白纸坊街道樱桃园社区居委会);我们目前没有送餐服务…老人众口难调,各种各样的要求(甜了、咸了、贵了、便宜了)太难满足。此外,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万一出了事怪到我们头上怎么办?(德外街道)我们没有托老所。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场地、缺乏专业护理人员(新街口西三里三区居委会);我们社区没有托老所,有什么闪失谁也承担不起责任(大栅栏大安澜营社区居委会)。

第三,一些诸如法律援助、聊天解闷、心理慰藉与疏导等服务的提供者多为志愿者,流动性较大,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服务供给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二)西城区现有服务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

第一,服务知晓度低。数据显示,绝大多数老年人都不知道或者干脆认为所在社区没有为老服务,

即西城区社会为老服务的知晓度很低,特别是陪同看病、康复治疗、日常购物、聊天解闷等服务项目的知

晓度均不足两成,绝大多数服务项目的知晓度低于三成,知晓度最高的老年餐桌服务,也不到四成。第二,一些为老服务项目因其便利程度、购买力、政策设计、收费等原因也使得其利用率打了折扣。一些老人反映:(北京与地方)政策没有对接。我户口在张家口回不来,有些待遇享受不了(王某某,男,79岁,新街口街道西里三区);西城区老人全是用这个(服务卡)购买社会服务的,但是南区和北区还不

一样。南区现在能通用,

北区现在还不行…不能通用。当时的初衷是老人可以请家政、理发、修脚、买点日常用品,比如说馒头、面条,老年餐桌。不过每个月才100元钱,要是请小时工做清洁还可以接受,你

要说做什么上门康复,这些钱简直就是杯水车薪。(白纸坊街道樱桃园社区居委会)拿来买馒头吧,还必须买5元以上的,老人说我一人在家买5块钱馒头得吃好几天,我干嘛啊。这就是细节的问题。政策肯定是好的,老人的需求也大,但就是政策和老人的需求之间的差距太大了,中间环节跟不上,不落地…(白纸坊街道樱桃园社区居委会);送餐需要老人自己支付送餐费,跟社会的其他人员是一样的,这样一来老人就又不买了(德外街道)。

第三,一些心理和观念层面的问题也是造成现有服务利用率低的原因。一些社区负责人反映:比如

心理慰藉服务,

你一弄得特正规了吧,反倒没人用了,他说“那是心理有问题的才去,我又不是神经病”。实际上他们有时候说那些神神叨叨的话,就是心理有问题。这样的老人比较多(白纸坊街道樱桃园社

区居委会);老人在观念上还不完全接受(托老所),一些老人觉得家就在社区,有什么事可以给居委会打电话,居委会来帮忙,我们这些服务提供的都很到位,所以就不愿意从家里走出去再去托老所(大栅

栏街道延寿街社区居委会);就算社区有日间照料,

白天把老伴送过去临时照顾一下,晚上再接回来,也够麻烦的。你看啊,你早上起来还得折腾,她起得晚,还得送过去,要是近点还行,要是远了就更麻烦了,

得一个钟头(石某某,女,75岁,大栅栏延寿街社区)。第四,社区为老服务的条件还有待改善。例如大栅栏安澜社区居委会反映:我们社区没有托老所,

银鹤老年服务站有,没运行起来,主要原因一是屋子里冬天太冷,只有空调,没有暖气,老年人怕冷,不愿来。

第五,老年人自我调节能力和对服务的认可度也影响着社区为老服务的利用率。有些老人表示:社

区有个悄悄话室,我没用过,我没什么不高兴,有的话也自己调节好了,不较真(孟某某,女,73岁,新街口街道西里三区);(我需要心理慰藉的时候)社区没有关心过…原来社区服务还不错,现在不行了,换

人了,忙不过来(刘某某,女,53岁,新街口西三社区);社区有心理慰藉室,我觉得社区其实不能了解的那么全面,谁知道你心里想什么呢。人家工作也挺忙的(徐惠玲,女,65岁,新街口西四北六条)。

第六,还有出于安全因素的考虑。例如有老人表示:我觉得不安全。外地的,万一有企图什么的(怎么办),所以一直没用过…(李某某,女,77岁,女白纸坊街道樱桃园社区)。

六、总结与讨论

老年社会服务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是适应传统养老模式转变、满足人民群众养老服务需求的必由之路。我国政府提出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就是充分肯定了社区在社会养老服务中的地位和作用。西城区是北京市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区之一,也是老年人社会服务开展较早、服务项目较为全面的地区之一,很具代表性。西城区遇到的问题和挑战,今后其他地区也会陆续遇到,因此研究西城区社会服务的经验和不足可以为今后其他地区的社会养老服务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社会为老服务不是一个简单的课题,它涉及到政府、社区街道、服务商、政府委托的商家、社会福利组织、志愿者、老人自身等方方面面。今后,社区在提供老年社会服务过程中,要做到思路明晰、定位准确,并从社会服务的供给和需求关系出发,及时调整服务内容、数量与战略,维持供需之间的平衡,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第一,社会养老服务的供给量要与需求量相适应和对接。在服务供给不足时,应千方百计提高服务供给率,并使服务能够真正为老人所使用,而不是一方面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一方面又造成资源的闲置

9

21第1期王红:老年人社会服务需求、供给及利用情况分析

031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

与浪费。

在增加社会服务供给量方面,首要工作就是拓展为老服务渠道。具体包括服务场地的供给、服务人员的供给、服务数量的供给和服务种类的供给。目前西城区社会养老服务的组织提供者主要是社区街道和志愿者,服务商和政府购买服务所占比例有限。这决定了提供服务的内容、数量和人员都是很有限的。解决这一问题除了要靠政府资金投入、给予服务商和政府委托商家一定的补贴和优惠政策外,更重要的是要交给市场,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并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增加社会服务供给,不断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同时吸引更多的志愿者和福利性社会组织加入进来,不断拓展社会养老服务渠道,增加社会养老服务的项目,提高服务质量。

第二,加大为老服务的资金支持力度,只有资金充足了,场地、人员、技术等难题才能逐步解决。除需政府加大支持外,政府和社区也应积极鼓励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参与,大力吸引社会资本,不断加强政府、市场、社区和家庭的协调配合,逐步形成互补联动的工作机制。政府可以通过加大奖励、委托、补贴或购买服务等方式扶持企业和社会组织开展为老服务,不断拓展政府购买服务的补贴项目,加大对为老服务的支持力度。

第三,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医疗、心理疏导等方面的专业医师及具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咨询师等。数据显示,老人对精神慰藉方面的需求很大,这也与韩振燕等人对于南京市老年人社会服务的研究结论相一致。对于医疗服务的需求则更大。而目前西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站只能提供一般的急救或量血压、取药等常见服务,一些需要较高专业技术水平的服务项目则难以提供。

第四,拓展为老服务的种类和范围,增加个性化服务。老年人千差万别,特别是特殊老年人(如高龄老人和失能、失智老人)需要的服务内容更复杂更细致,这些因素在政策制定中应充分考虑到注意满足不同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

第五,在提供社会养老服务过程中,要注意服务项目的可行性、便利性,在制定政策的时候要考虑到如何把政策和现实相结合,让政策具有可操作性,减少不同区域之间的壁垒,简化程序,减少中间环节,把为老服务落到实处。

第六,应加大社会养老服务的宣传力度,提高服务知晓度,让更多需要服务的老年人知道和了解社区为老服务,并注意引导老年人的心理和行为观念,进一步提高社会养老服务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EB/OL].http://jnjd.mca.gov.cn/article/zyjd/zcwj/201310/ 20131000534003.shtml

[2]全国老龄委.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EB/OL].http://www.shangxueba.com/ask/3772962.html [3]曲嘉瑶,孙陆军.中国老年人的居住安排与变化:2000-2006[J].人口学刊,2011,(2):40-45.

[4]杜鹏,武超.1994-2004年中国老年人主要生活来源的变化[J].人口研究,2006,(2):20-24.

[5]北京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北京统计信息网http://www.bjstats.gov.cn/xwgb/tjgb/ ndgb/201302/t20130207

243837.htm

[6]北京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北京市2012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EB/OL].http://zhengwu.beijing.gov.cn/tjxx/tjgb/t1326148.htm

[7]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关于社会服务发展演进与概念定义的探析[J].中国民政,2011.(6).

[8]关信平.社会政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9]魏文斌,李永根,高伟江.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模式构建及其实现路径[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

[10]关秀芳.发展社区老年服务是构建健康老年社会的重要环节[J].南方人口,1997,(4):38-42.

[11]周君玉.发展社区老年服务事业的社会意义[J].南方人口,1999,(3):34-35.

[12]姜向群,万红霞.人口老龄化对老年社会保障及社会服务提出的挑战[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11):67-71[13]齐美胜.人口老龄化与老年社会服务———基于转型社会背景下的探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3):77-80.[14]杨艳东.中国老年社会服务政策的发展与完善[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33-35.

[15]王放.中国人口老龄化与老年社会服务[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3):134-138.

[16]韩振燕,郑娜娜.空巢老人心理需求与老年社会服务发展探析—

——基于南京市鼓楼区的调查研究[J ].西北人口,2011,(2):58-60.

[17]穆光宗.家庭养老面临的挑战以及社会对策问题[J ].中州学刊,1999,(1):65-68.

An Analysis of the Supply ,Demand ,and Utilization of Social

Services for Senior Citizens in Xicheng District of Beijing

WANG Hong

(Center for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Studie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China )

Abstract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the social services for the senior citizens in Xicheng District of Beijing based on the relevant data in 2013.Results show that the social elderly care service in Xicheng District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short supply and inadequate utilization.On one hand ,the seniors ’need of social service cannot be satisfied ;on the other hand ,the recourses of social service are not made full use of.It is also found that such a circumstance results from the inadequacy in seven aspects ,namely ,fund ,space ,personnel ,and the professionalism ,individualism ,convenience and popularity of the services.Several conclusions can be drawn from this study.First ,the supply of social service for senior citizens should meet the demand.Second ,the financial support should be enhanced.Third ,the professionals and more types of indi-vidualized services should be introduced.Last ,the popularity of the services should be promoted.Key words :social service for senior citizens ;supply ;demand ;utilization

(责任编辑:刘

越)

1

31第1期王红:老年人社会服务需求、供给及利用情况分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