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泥盆纪生物礁与侏罗纪生物礁形成条件及演化的对比

泥盆纪生物礁与侏罗纪生物礁形成条件及演化的对比

泥盆纪生物礁与侏罗纪生物礁形成条件及演化的对比
泥盆纪生物礁与侏罗纪生物礁形成条件及演化的对比

泥盆纪生物礁与侏罗纪生物礁形成条件及演化的对比[摘要]通过对比华南泥盆纪生物礁,藏北三岔口地区生物礁,德国泥盆纪生物礁以

及藏北侏罗纪生物礁的形成条件与演化,表明其形成条件及演化均受温度,古气候,水体深度,植被-森林生态系统,盐度及陆源碎屑物的供给,大地构造及基底地形形态的控制的影响。并对藏北羌唐盆地的油气资源做出远景估计。

第1页(共14页)

1 概述文中采用的生物礁的定义为:生物礁是由原地生物构建的隆起,与周围同期沉积物有别的碳酸盐地质体(Wood, 1999; Kiesslingetal., 2002)。[1]生物礁的发育受构造作用、海平面变化及古地理环境控制,同时也受造礁生物兴衰演化的控制。近来研究认为,生物礁白云岩化膏盐油气金属矿床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与生物礁有关的油气藏、金属矿床赋存的盆地的地质背景是拉张的裂谷环境,导致深部物质大量涌入,深部流体携带大量金属成矿元素形成热水沉积矿床,同时富含CO2、CO、H2和CH4的流体与生物礁中的有机质相互作用,形成油气田[4]。

中国生物礁从震旦纪至新近纪均有发育,有泥盆纪、二叠纪和新近纪3个主要造礁期。

2 泥盆世生物礁

2·1早泥盆世生物礁(以埃姆斯期生物礁为例)

2·1·1古地理概况与生物礁特征

加里东运动之后,东南加里东造山带隆升,华南板块主体抬升为陆。

根据野外观察实测以及相关地质资料编制了华南早泥盆世埃姆斯期生物礁分布图(图1)。图片据[1]

第2页(共14页)

图1 华南早泥盆世埃姆斯期生物礁分布

Fig·1 Distribution of the EarlyDevonian Emsian bioreefs in South China 造礁生物:以床板珊瑚为主,少量层孔虫;

附礁生物:主要为单体四射珊瑚、腕足类、海百合等。

总的来说,埃姆斯期生物礁发育数量较少,分布比较零星,单个礁体规模较小,厚度一般小于20 m。

2·1·2早泥盆世生物礁(以埃姆斯期生物礁为例)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

1)水体连通性:生物礁发育地点以与外海相邻近的海域为主,水流畅通的海域容易发育生物礁。

2) 水体深浅:海盆基底或海平面垂向升降频繁,可以导致生物礁生长速率跟不上海平面升降的频率,致使生物礁暴露而死或溺死。

3) 水体盐度及陆源碎屑物质供给:盐度异常(海水循环)、陆源碎屑供给和营养物质输入对生物礁发育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2·2中泥盆世生物礁

第3页(共14页)

碳酸盐岩分布面积极大地增加.

根据野外观察实测以及前人地质资料编制了中国南方中泥盆世吉维特期生物礁分布图(图4).

造礁生物:主要以层孔虫为主,次为四射珊瑚和床板珊瑚.

附礁生物:主要为腕足类、枝状层孔虫、单体四射珊瑚、海百合和腹足类等。

图2 华南中泥盆世吉维特期生物礁分布(同沉积断裂据董榕生, 1992,有修改)

Fig·2 Distribution of theMiddle Devonian Givetian bioreefs in South China (Syndepositional

fracturesmodified from Dong, 1992)

2·2·2中泥盆世生物礁(以吉维特期为例)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

1)碳酸盐台地面积:海域迅速扩大,为造礁生物定殖—繁盛提供了合适的环境。

2)同沉积断裂:生物礁的分布与同沉积断裂密切相关,特别是台缘礁—斜坡礁—台盆礁的分布点的连线几乎与断裂走向平行(图2)。

3)水体盐度及陆源碎屑物的供给: 盐度可能仍然对生物礁的发育起重要作用。陆源物质的减少,为较大规模生物礁的发育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2·3晚泥盆世生物礁

第4页(共14页)

第5页(共14页)

华南泥盆纪海侵最大时期,海水继续向北东方向推进。

根据对前人资料的整理统计以及野外观察实测,编制了华南晚泥盆世弗拉期生物礁分布图(图

3)

图3 华南晚泥盆世弗拉期生物礁分布图

Fig ·3 Distribution of the Late Devonian Frasnian bioreefs in South China

造礁生物: 主要为层孔虫,其次为四射珊瑚和菌藻类,开始出现菌藻礁(微生物礁).

附礁生物:枝状层孔虫、菌藻类等。

2·3·2 弗拉期生物礁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

1) 水体深度:海平面快速上升,可能是导致弗拉期大范围台内礁和岸礁衰退(溺死)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之一

2) 菌藻类的繁盛:近岸海域海水恶化,如营养盐含量增加、海水富营养化、菌藻微生物繁盛(Martin, 1996;龚一鸣等, 2002, 2005;徐冉等, 2006; Fengetal.,2010)、菌藻类造礁作用加剧(表4),可能是造礁层孔虫及珊瑚衰退和大灭绝的重要原因。

3) 洋流的影响:弗拉期南华海表层洋流流经的地方(杜远生等, 2009),往往出现生物礁密集区,说明洋流可能对生物礁有重要影响。

2·4华南泥盆纪生物礁的总体面貌

2·4·1华南泥盆纪总体的生物礁古地理特征与主要生物组成

4)从浅水到深水,华南泥盆纪生物礁的“稳定性”增强;浅水礁变化最大,说明泥盆纪华南海域浅水区的环境变化大。

5)主要造礁生物为:床板珊瑚(埃姆斯期)→床板、四射珊瑚和层孔虫(艾菲尔期)→层孔虫和四射珊瑚(吉维特期)→层孔虫(弗拉期)→菌藻类微生物(法门期)(图4)。

图4 华南泥盆纪生物礁类型和组成与古地理环境的关系

Fig·4 Relationships between types and composition of theDevo-

nian bioreefs and palaeogeographic environments in South China

2·4·2华南泥盆纪生物礁的主控因素

2·4·2·1温度

目前,全球变暖引发的海水表面温度(SST)升高导致现代热带—亚热带海洋中珊

第6页(共14页)

瑚礁白化的现象受到了广泛的关注(Celliers and Schleyer, 2002;Douglas, 2003; Phinneyetal., 2006; Crabbe andJames, 2008)。因此,温度与生物礁的发育及其纬度分布是生物礁的重要控制因素。

华南泥盆纪生物礁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可与现代进行对比:一定范围内(如热带—亚热带海域), SST降低会导致生物礁的繁盛,而SST的升高则抑制生物礁发育和生长,进而导致生物礁衰退和灭绝。值得注意的是,现代礁型珊瑚发育的最佳温度范围是23~28℃(Fagerstrom, 1987),而艾菲尔期SST降低到23℃之下,到吉维特期SST开始上升至23~25℃(图5)。

2·4·2·2植被—森林生态系:植被—森林生态系对生物礁生态系的影响可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植被—森林对对气候产生影响; (2)植被—森林促进土壤的形成,植物根系进一步发达,促进大量的营养物质流入碳酸盐台地等近岸浅水区(Martin, 1996),促使礁相菌藻类繁盛(Riding,2006),进而出现微生物礁,极大地抑制了更喜欢寡营养环境的造礁层孔虫(Kershaw, 1998);菌藻微生物繁荣并最终导致频繁的赤潮及海洋水团缺氧(龚一鸣等, 2002, 2005),给宏体造礁生物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综上可知生物礁与植被—森林生态系之间关系可以简单地表示为以下两个方面:

1)早泥盆世—中泥盆世:植被繁盛———PCO2降低和PO2升高———气温降低———热带—亚热带地区SST降低———珊瑚—层孔虫礁繁盛。

2)中泥盆世—晚泥盆世:森林繁盛———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作用和土壤的形成加剧———海水(近岸浅水区)中营养物质过剩,菌藻类繁盛———珊瑚—层孔虫礁衰退。

第7页(共14页)

第8页(共14页)

图5 华南泥盆纪生物礁演化与全球环境参数变化的耦合关系Fig·5 Sketch showing coupl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evolution of the Devonian bioreefs in South China and changes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PAL—“present atmospheric level”的缩写,即“现今大气中的含量水

2·5藏西北三岔口地区泥盆系生物礁

图6 藏西北三岔口地区泥盆系生物礁

2·5·1藏西北三岔口地区泥盆系生物礁特征

1)礁体发育于碳酸盐岩地层中,两个礁体的礁格架均为叠置礁,喜礁生物由碗足、腹足及单体珊瑚组成。[13~16]

2)造礁生物: 生物礁主要由群体珊瑚、层海绵组成。

3)附礁生物: 主要有碗足、腹足、海百合及单体珊瑚。

2·5·2藏北三岔口地区泥盆纪生物礁的演化控制因素

水体深度: 1号礁体是由于海平面下降被干死。2号礁体则是由于海平面快速上升淹没所致。[7]

2·6德国泥盆纪生物礁

2·6·1德国泥盆纪生物礁特征

第9页(共14页)

第10页(共14页)

MoKerrow 和Scot 。se[8]的古地理研究成果表明,泥盆纪时,德国中部大体位于南纬300区以内。因此,在德国泥盆纪的海域里形成了大量的生物礁.

2·6·1·1德国泥盆纪生物礁相特征

归纳为四种岩相:盆地相 礁前相 礁核相 礁后相

2·6·1·2德国泥盆纪生物礁生物组合

造礁生物: 孔虫分布广泛、形态多样。大型块状层孔虫是主要的造礁生物。

住礁生物:常见的住礁生物是腕足动物、棘皮动物、枝状层孔虫、单体四射珊瑚、有孔虫、介形虫和钙藻等。

2·6·1·3德国泥盆纪生物礁形成及演化控制因素

1) 海底隆起: 该阶段是生物礁的萌生时期,在今天的布瑞隆地区曾形成了一个海底隆起。相应的岩石地层单位在德国被称为布瑞隆页岩。[8]

2)碳酸盐沉积: 大量的碳酸盐。大体相当于台地碳酸盐相,在布瑞隆和德国中部地区被称为施维尔姆相[9]。

3)水体深度:海底的沉降速度虽然加快,但却与礁的生长保持平衡。 [9]布瑞隆环礁的灭亡可能与该地区的地壳上升有关。[11]

4)温度:Malmsheimerd 等[12]则认为气候的变冷可能是导致布瑞隆环礁灭亡的主要原因。[13]

3侏罗纪生物礁

图7 侏罗纪生物礁

3·1 生物礁类型及特征

障积岩隆礁(2) 粘结障积岩隆礁(3) 生物岩隆礁[15]

3·2 造礁生物

层孔虫:1)枝状层孔虫2)柱状层孔虫3)块状层孔虫

六射珊瑚

双壳类[16]

3·3藏北安多巴青地区侏罗纪生物礁类型及形成条件

大地构造条件: 研究区侏罗纪生物礁主要沿班公错怒江缝合带一线展布。肖传桃、龚文平等认为尹光候等的观点较为合理,即班公错怒江缝合带东段经历了克拉通化阶段、克拉通阶段、怒江洋盆扩张阶段、俯冲消减阶段、闭合碰撞阶段和碰撞期后阶段。

古气候条件:生物古地理研究表明,研究区在侏罗纪处于热带地理位置,为生物礁的发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0]

岩相古地理条件及其对生物礁发育的影响:

1)浅滩亚相的存在是生物礁发育的基础在研究区内均构筑于浅滩亚相基础之上。

2)基底地形的形态控制了礁体的横向延伸规模基底地形控制浅滩在横向上的连续性和延伸规模的同时,最终控制了生物礁的横向连续性和延伸规模。

3)相对海平面变化控制了生物礁的厚度和纵向上的连续性相对海平面变化控制沉积物的类型和结构。相对海平面上升速率略大于沉积物的堆积速率时,生物礁才能连续生长,并且可形成较大的厚度。[17]

3·4藏北地区侏罗纪生物礁的发现意义

首先,该发现填补了藏北地区侏罗纪生物礁领域的空白。其次,近年来,我国在最后一块大陆区—藏北地区进行油气勘探的目的层为侏罗系,为藏北地区油气勘探与

第11页(共14页)

评价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领域。第三,对于班公错—怒江缝合带的拼合时间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肖传桃,龚文平等认为班公错—怒江缝合带在索县一带,至少在中侏罗世以前拼合,在安多东巧一带则在中侏罗世晚期拼合,往西该缝合带可能拼合于晚侏罗世。3·5 藏北羌唐盆地油气远景预测

羌塘盆地沉积有上万米厚的沉积物,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天然气后备普查区之一,具有大规模的油气远景,羌塘盆地的“生”、“储”、“盖”条件中,“生”、“盖”条件均较有利[18],目前找油重点集中于中生代盆地的坳陷区。本次工作在泥盆纪碳酸盐岩地层中发现生物礁体,而生物礁是油气藏的良好储层。侏罗纪生物礁的发现,为羌塘盆地寻找及扩大油气资源提供了新思路。[7]

4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比华南泥盆纪生物礁,藏北三岔口地区生物礁,德国泥盆纪生物礁以及藏北侏罗纪生物礁的形成条件与演化,表明其形成条件及演化均受温度,古气候,水体深度,植被-森林生态系统,盐度及陆源碎屑物的供给,大地构造及基底地形形态的控制的影响。

因此,加强中国生物礁的发育分布规律和成因预测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生产实践意义。多年来利用沉积学、层序地层学、海平面演化、地震属性分析和各种测井等方法,努力探索并综合预测生物礁的发育和分布特征,寻找隐伏生物礁和油气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这为寻找礁型隐伏油气藏创造了条件。鉴于中国各地质历史时期生物礁普遍发育且分布范围较广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再加上生物礁与油气藏、金属矿产的密切关系,必将能够大力推进生物礁的深入研究,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吴义布龚一鸣张立军冯启等华南泥盆纪生物礁演化及其控制因素*古地理学报,2010年6月,第12卷第3期 1 :9-15

[2] 刘春燕林畅松吴茂炳云金表巩固等中国生物礁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地质意义世界地质, 2007年3月第26卷第1期 4:16-19

[3] 鞠天吟,杨达铨.中国南方震旦纪至三叠纪造礁生物演化及生物绝灭事件对礁丘发育的控制[J].南方油气地质, 1995,1(4): 14-18.

第12页(共14页)

[4]张景廉.生物礁与油气田、金属矿床的相互关系讨论[J].海相油气地质, 2001,6(1): 53-59. ZHANG Jing-lian. Discussion on the relation betweenreef, oil (gas) and mental deposit [J].Marine OriginPetroleum Geology,2001,6(1): 53-59.

[5]唐永忠.镇旬盆地南西缘泥盆纪碳酸盐台缘生物礁与层控铅锌矿[J].陕西地质, 2000,18(2): 30-37.TANG Yong-zhong. The biogenic reef and strataboundlead-zinc deposit in the Southwest margin of Devoniancarbonate platform of Zhenxun Basin [J].Shaanxi Ge-ology,2000,18(2): 30-37.

[6]姚意莎,覃朝春.广西大厂锡石—多金属硫化物矿床100号矿体物质成分研究[J].矿产与地质,2002,16(5): 281-286

[7] 夏军钟华明童劲松鲁如魁等藏西北三岔口地区泥盆系生物礁特征及其意义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6年6月第26卷第2期 1 26-28

[8]12MullerH.ZurAlterfrageundfaunonfuehrungderbrilonersehieforimnoroeestliehensauor land

(Mitreldevon,RheinisehesSehiefergebirg。).GeolJb,1990,95:7~42

[9] 3KrobsW.Dovonianearbonaroeom一)l。、xoso土ConrralEuropo.InLaportoIJF.(Hrsg.):R。。fsinrirn。andspaeesPeepublSoeEeonPaloont入Iin丁,1974,18:155~208

[10]BaerP.Stratigraphie,FaziesundTokto一likamBrilonerMssenkalk一Sattol(Osrsauerland).DissUniGiesson,Germany,1966

[11] MestermannB.DieGeologie山5GebietesBrilon〔)st/SauerlandundFenstergefuegeineinem lagunaerenKalkzyklusdesBrilonerRiffes,oostliehBrilon.RuhrUniversitaetBoehum,Germany,1988

[12]Malmsheime,MensinkH,Srrit:keR.Gosteinsvielfaltimriffgobietumbrilon.GeolPalaeont Westf,1991,18:67~83

[13] 洪天求等德国泥盆纪生物礁的基本特征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1995年1月第25卷第1期 3 28-36

[14] 龚文平肖传桃胡明毅李艺斌柳书兵等藏北安多—巴青地区侏罗纪含礁层系岩相及沉积环境地质科学 2006年7月 5 36-39

[15] 龚文平,肖传桃,胡明毅,李艺斌藏北安多巴青地区侏罗纪生物礁类型及形成条件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4年12月第26卷第4期 6 28-36

[16] 肖传桃李艺斌胡明毅龚文平肖安成林克湘张存善中国科学基金2000年

[17] 龚文平肖传桃胡明毅李艺斌藏北安多巴青地区侏罗纪生物礁类型及形成条件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4年12月第26卷第4期

第13页(共14页)

生物礁储层的识别与盐丘、泥丘、潜山的区别

生物礁储层的识别与盐丘、泥丘、潜山的区别 (1)生物礁储层的识别: 地震 外形:在有生物礁分布的层位上沿相邻两同相轴追踪时,厚度明显增大处则可能是礁块(或生物滩)分布的位置。生物礁(滩)在地震剖面上的形态呈丘状或透镜状凸起, 其规模大小不等,小者面积仅数平方千米,大的可达400多平方千米。其形态各异,有的呈对称状,有的为不对称状,与礁的生长环境及所处地理位置有关。 顶底反射界面: 礁体顶面直接被泥岩覆盖,泥岩和礁灰岩之间存在明显的波阻抗差,故出现强振幅反射相位。而礁体的底部由于多与砂岩接触,砂岩的速度一般为4000m/s , 与灰岩的波阻抗差没有顶面那么大, 故底部反射界面明显比顶部反射界面弱, 且连续性也变差, 甚至还可能出现断续反射现象。 礁体内部反射特征:生物礁是由丰富的造礁生物及附礁生物形成的块状格架地质体,不显沉积层理,但可以看到生物层理(如结壳状构造、 缠绕状构造等),故礁体内部呈杂乱反射。但当生物礁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 伴随海水的进退而出现礁、滩互层, 礁滩沉积显现出旋回性时, 也可出现层状反射结构。 礁体周缘反射特征:由于礁的生长速率远比同期周缘沉积物高, 两者

沉积厚度相差悬殊, 因而出现礁翼沉积物向礁体周缘上超的现象, 在地震剖面上根据上超点的位置即可判定礁体的边缘轮廓位置。 礁体上覆地层的披覆构造:因生物礁一方面其厚度比周缘同期沉积物明显增大, 另一方面礁灰岩的抗压强度远比周围砂泥岩大, 所以在礁体顶部由差异压实作用而产生披覆构造, 其披覆程度向上递减。礁体底部的上凸或下凹现象:当礁体厚度较大, 礁体与围岩存在明显速度差时, 在礁体底部就会出现上凸或下凹现象。礁体速度大于围岩时, 则底部呈上凸状;反之则呈下凹状,上凸或下凹的程度与礁体厚度及二者波阻抗差的大小成正比。、 (2)生物礁与盐丘、泥丘的区别: 盐丘的没有底界面, 顶界面也缺乏完整而连续的反射相位, 这是与礁的反射特征有明显区别之处。 (3)生物礁与潜山的区别: 古潜山是指海相沉积正好超覆其上、经过侵蚀而残留的古山头。其外貌也呈凸起状, 两侧有上超反射结构, 内部也具杂乱状反射特征, 顶部有披覆现象且顶界面为强振幅连续反射, 这些特征均与礁的反射特征相似。但它没有底界面, 而且其顶界面常常为平行的双相位, 这是基底所共有的反射特征。只要在较大范围内追踪对比基底, 就能比较容易地将其区分开。 2 生物礁储层的识别与盐丘、泥丘、潜山的识别 生物礁的基本依据为1以生物成因为主2由造礁生

石灰岩特征

石灰岩矿的分布与特征 石灰岩是主要由方解石矿物组成的碳酸盐岩,通常作矿物原料商品名称为石灰石。在建筑、冶金、化工、轻工、食品、石油、农业等诸多领域中,具有广泛的用途,是水泥工业的重要原料。水泥是一种应用广、用量大的现代建筑材料,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矿产资源分类细目(1994)中,用作水泥原料的石灰岩矿及大理岩矿,均单列矿种。本章所指水泥石灰岩矿即指在矿产储量表中单列的专用于水泥原料的石灰岩和大理岩,统称为水泥石灰岩矿。 一、矿石矿物原料特点 石灰岩呈灰或灰白色,性脆,硬度不大,小刀能刻动,密度一般2.6~2.7t/m3,抗压强度垂直层理方向一般60~140MPa,平行层理方向一般50~120MPa,松散系数一般1.5~1.6。矿物成分以方解石为主。方解石[CaCO3]的理论化学成分:CaO 56.04%、CO2 43.96%,属三方晶系,常呈复三方偏三角面体及菱面体结晶,集合体呈晶簇、粒状、钟乳状、鲕状或致密状,无色或白色,玻璃光泽,硬度3,密度2.6~2.8t/m3,遇稀盐酸剧烈起泡。石灰岩中常混有白云石和粘土物质等杂质,使矿石质量降低。 表 4.19.1水泥石灰岩的分类t4-19-1.jpg

表 4.19.2水泥石灰岩矿石化学成分t4-19-2.jpg 石灰岩的结构分为粒屑、生物骨架、晶粒及残余结构4种。粒屑结构与波浪和流水的搬运、沉积作用有关,由颗粒、泥晶基质、亮晶胶结物、孔隙四部分组成,颗粒分为内碎屑、生物碎屑、包粒、球粒及团块等多种,颗粒大小具有指相意义;生物骨架结构为生物礁石灰岩所特有,系由原地固着生长的群体造礁生物组成;晶粒结构见于化学及生物化学沉淀的石灰岩及重结晶的石灰岩中;残余结构是经重结晶或其他成岩后生作用,改造了原来结构使其变得模糊不清。石灰岩的构造类型很多,常见沉积岩的各种层理和层面构造以及缝合线、豹皮状、蠕虫状、竹叶状、纹层状、花斑状、叠层状等构造。 石灰岩可按化学成分、矿物成分或结构进行分类,按结构分类较适合于石油地质工作,按矿物成分分类可能因标本切片位臵选择而存在缺陷,在水泥石灰岩地质工作中多采用按化学成分进行分类见表4.19.1。 石灰岩矿的矿石类型很多,矿石类型与岩石类型是相互联系的。水泥石灰岩矿石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其化学成分见表4.19.2。 (一) 竹叶状石灰岩

从寒武纪演化以来各个时期生物高级程度及生物演化的阶段性

从寒武纪演化以来各个时期生物高级程度及生物演化 的阶段性 寒武纪 寒武纪——第一次生物大爆发。当时出现了丰富多样且比较高级的海生无脊椎动物,保存了大量的化石,从而有可能研究当时生物界的状况,并能够利用生物地层学方法来划分和对比地层,进而研究有机界和无机界比较完整的发展历史。 寒武纪是显生宙(Phanerozoic Eon)的开始,标志着地球生物演化史新的一幕。在寒武纪开始后的短短数百万年时间里,包括现生动物几乎所有类群祖先在内的大量多细胞生物突然出现,这一爆发式的生物演化事件被称为“寒武纪生命大爆炸”(Cam brian explosion)。带壳、具骨骼的海洋无脊椎动物趋向繁荣,它们营底栖生活,以微小的海藻和有机质颗粒为食物,其中,最繁盛的是节肢动物三叶虫,故寒武纪又称为“三叶虫时代”,其次是腕足动物、古杯动物、棘皮动物和腹足动物,寒武纪的生物形态奇特,和我们现在地球上所能看见的生物极不相同。寒武纪的生物界以海生无脊椎动物和海生藻类为主。无脊椎动物的许多高级门类如节肢动物、棘皮动物、软体动物、腕足动物、笔石动物等都有了代表。其中以节肢动物门中的三叶虫纲最为重要,其次为腕足动物。此外,古杯类、古介形类、软舌螺类、牙形刺、鹦鹉螺类等也相当重要 在潮湿的低地,可能分布有苔藓和地衣类的低等植物,但它们还缺乏真正的根茎组织,难以在干燥地区生活;无脊椎动物也还没有演化出适应在空气中生活的机能。寒武纪没有真正的陆生生物,大陆上缺乏生气、荒凉一片。 此外,寒武纪还产生了进化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在很短(地质意义上的很短,其实也有数百万年之久)时间内,生物种类突然丰富起来,呈爆炸式的增加。它意味着,生物进化除了缓慢渐变,还可能以跳跃的方式进行。 奥陶纪 奥陶纪:当时气候温和,浅海广布,世界许多地方(包括我国大部分地方)都被浅海海水掩盖。海生生物空前发展。奥陶纪末期发生第一次生物大灭绝。 在奥陶纪广阔的海洋中,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荣,生活着大量的各门类无脊椎动物。除寒武纪开始繁盛的类群以外,其他一些类群还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中包括笔石、珊瑚、腕足、海百合、苔藓虫和软体动物等。 在奥陶纪晚期,约4.8亿年前,首次出现了可靠的陆生脊椎动物--淡水无颚鱼;淡水植物据推测可能在奥陶纪也已经出现。 志留纪

第三十九讲 生物礁的类型和特征

第三十九讲生物礁的类型和特征 学时: 1学时 基本内容: 1、生物礁的常用分类(重点介绍按几何形态分类、按地理位置和形态复合分类、按造礁生物的属种分类、按照生物礁的沉积相分类) 2、古代生物礁中的礁灰岩组合类型。对骨架礁、粘结礁核障积礁分别举例分析生物礁沉积亚相的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不同的地质时代出现不同的生物礁类型,根据造礁生物的种属分类比较合适,但是不利于古代生物礁的成因研究,针对不同的研究目标,如何选择合理的分类方法 2、生物礁的地理位置和形态特征复合分类中,其各自的成因机制解释 教学思路: 首先简单介绍常用的生物礁分类方法。并重点介绍生物礁的几何形态分类、按地理位置和形态特征复合分类、按造礁生物属种分类以及生物礁的沉积相分类。其次,针对古代生物礁中的礁灰岩组合类型,按照生物骨架岩、生物粘结岩以及障积礁灰岩三大类依次用实例进行了介绍。 主要参考书: 1、冯增昭主编《沉积岩石学》上册第三、四、五章,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 2、曾允孚、夏文杰主编《沉积岩石学》第六章,地质出版社,1986. 复习思考题: 1、你觉得哪一种生物礁灰岩的分类是最为有效的,为什么?建议不同专业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回答。 2、沉积相分类中,礁前和礁后哪一种亚相更为有利于油气储集?为什么?建议从成因的角度进行回答。 3、古代生物的礁灰岩组合类型有哪几种,各自主要发育的造礁生物有什么特征? 教学内容提要: 第一节

生物礁灰岩常用的分类方法。重点介绍几何形态分类、按地理位置和形态特征复合分类、按造礁生物属种分类及生物礁的沉积相分类。针对这几种分类,对不同类型的礁或亚相的平面分布进行总结。其中,根据几何形态分类可以把礁分为补丁礁(点礁)、丘礁、堤礁(堡礁)、宝塔礁、环礁以及马蹄礁。根据地理位置和形态特征复合分类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图39.1)。按照生物造礁属种分类可以分为珊瑚礁、层孔虫礁、苔藓虫礁、海绵礁、水螅礁、有孔虫礁、厚壳蛤礁和藻礁等。根据沉积相进行划分可以分为礁前亚相、礁核亚相、礁基亚相、礁盖(礁顶和礁坪)亚相、礁后亚相以及礁间亚相。 图 39.1 根据地理位置和形态特征复合分类示意图 第二节古代生物礁中的礁灰岩组合类型 古代生物礁中的礁灰岩组合类型多样。总体可以分为骨架礁灰岩、粘结礁灰岩、障积礁灰岩三大类型。并举例对几种礁灰岩的形态特征进行补充,其中对几种典型的生物礁亚相给出了实例。

川东_鄂西地区二叠纪生物礁成因类型及潜伏礁预测

收稿日期:1999-08-13 作者简介:陈子火斗(19652),男(汉族),福建尤溪人,工程师,博士生,从事沉积储层、层序地层学研究。 川东—鄂西地区二叠纪生物礁 成因类型及潜伏礁预测 陈子火斗,沈安江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杭州石油地质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3) 提要:从相对海平面升降对礁生长发育控制的角度建立新的生物礁成因分类(进积礁、并进礁和退积礁),据此描述川东—鄂西地区二叠纪生物礁的属性,认为该区进积礁和退积礁并存。根据礁体的进积和退积方向对潜伏礁进行预测,指出鄂西地区见天坝礁群的东南侧应该存在层位相当于长兴组三段的潜伏礁带,华蓥山—川东成礁带以西可能存在层位相当于长兴组三段顶的潜伏礁带。 关键词:川东—鄂西地区;进积礁;并进礁;退积礁;潜伏礁 中图分类号:P53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967(2000)03-0288-09 川东—鄂西地区已发现的二叠纪长兴期生物礁点(露头及井下)共30余处,有关这些礁体的属性和层位变迁问题存在以下3种不同的观点:(1)张继庆等[1]指出川东—鄂西地区二叠纪长兴期生物礁的产出层位由北东向南西方向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当时,川东—鄂西地区为一呈南西—北东向的菱形碳酸盐台地,海水由北东向南西方向侵进导致礁体层位由北东向南西方向升高,属海侵礁性质。但这种观点无法解释丰都太运以南及华蓥山以西的产礁层位有下降趋势的现象,石柱冷水溪及彭水礁的产出层位均为长兴组一段(P 2c 1),华蓥山以西的北川通口礁的产出层位也为长兴组一段。(2)范嘉松等[2]提出鄂西地区二叠纪长兴期生物礁的产出层位由西向东呈逐渐升高的趋势。曾学思等[3]根据近年来新的剖面资料提出这种现象可以扩大到川东地区,从石宝寨→建南→见天坝(由西向东)或由石宝寨→梁平→开县红花(由西南向北东),礁核的层位亦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川东—鄂西碳酸盐台地由西向东进积,鄂西台盆萎缩,礁体由西向东向海推进,属海退礁性质。(3)刘大成等[4]提出川东—鄂西地区海侵礁与海退礁并存。海侵礁在含礁剖面上表现为下部为潮坪—沼泽相含煤沉积,向上为台地相、礁格架相和浅海相,由下至上呈海水逐渐加深序列,川东华蓥山礁群、板东4井、双15井等均属此类型礁;海退礁在含礁剖面上表现为下部为台盆相,向上为台地相、礁格架相和潮坪相,由下至上呈海水逐渐变浅序列,鄂西见天坝礁群、开县红花礁群均属此类型礁。 上述任何一种观点均无法圆满地解释川东—鄂西地区所有礁体的属性和层位变迁现象。首先,用海侵礁和海退礁这样的术语来描述礁体的属性是欠妥的,因礁体的属性是由相对海平面升降决定的,相对海平面上升过程中的海退或海侵均是可能的,本文将从相对海平面升降对  第19卷第3期2000年8月中 国 区 域 地 质REGIONAL GEOLO GY OF CHINA Vol.19,No.3Aug.,2000

在距今约三亿六千万年前的古生代泥盆纪时期

在距今约三亿六千万年前的古生代泥盆纪时期,石林一带还是滇黔古海的一部分。大约二亿八千万年前的石炭纪,石林才开始形成。大海中的石灰岩经过海水流动时不断冲刷,留下了无数的溶沟和溶柱。后来,这里的地壳不断上升和长时间的积淀,才逐渐变沧海为陆地。海水退去后,又历经了亿万年的烈日灼烤和雨水冲蚀、风化、地震,就留下了这一童话世界般的壮丽奇景。远远望去,那一支支、一座座、一丛丛巨大的灰黑色石峰石柱昂首苍穹,直指青天,犹如一片莽莽苍苍的黑森林,故名“石林”[1]。 石林的主要游览区李子营石林,面积约12平方公里,游览面积约1200亩。主要由石林湖、大石林、小石林和李子园几个部分组成,游路5000多米,是石林景区内单体最大,也是最集中、最美的一处。进入景区内,但见石柱、石壁、石峰千姿百态,争奇竞丽。有的石柱高达40—50米,乍一看,正如一首轶名的打油诗所云:“远看大石头,近看石头大。石头果然大,果然大石头。”但这里的石头与众不同,它是一幅绝妙的画,每天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游人前来驻足观赏;它是一首优美的诗,古往今来有无数骚人墨客把它咏叹吟哦;它又是有灵性和生命的;有双马渡食、孔雀梳翅、凤凰灵仪、象距石台、犀牛望月;有唐僧石、悟空石、八戒石、沙僧石、观音石、将军石、士兵俑、诗人行吟、母子偕游、阿诗玛等无数象生石,无不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除了动物外,还有许多酷似植物,如雨后春笋、蘑菇、玉管花等。有一处“钟石”,能敲出许多种不同的音调。整个李子营石林就是一座巨大的自然石景艺术宝库,任凭游客去观察,去发现,去自由驰骋地想象。景区内峰回路转,曲径通幽,移步易景,使人如入迷宫仙境,游者莫不流连忘返,赞不绝口。景区内建有狮子亭、望峰亭、石台、石凳等供人小憩。 景区有很多肖形石,极像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其中,比较明显且富有情趣的是:唐僧朝观音、猴王诵经、八戒探路、神龟驮经等。唐僧、观音是相距十数米的两座石峰,从侧面看,是很像唐僧与观音的。早晨与傍晚,浴着霞光,两尊石像熠熠生辉,很是好看。 早在明代,石林即已成为名胜,但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政府才组织有关单位和人员认真进行勘察、设计、施工、修筑游路和外面的公路、宾馆、饭店、商场等,给一些象生石取了名,石林才逐渐名扬五洲,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 游览[2]石林也可以从距石林6公里的“石航”乘直升飞机鸟瞰,又别有一番情趣。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火把节,石林四周的彝、汉等各族群众都要从四面八方汇聚到石林欢庆佳节。人们在白天举行摔跤、爬竿、斗牛等比赛活动,夜晚则燃起熊熊篝火,耍龙、舞狮、表演民族歌舞。阿细跳月、大三弦舞则是最受欢迎的传统节目。成千上万的中外宾客尽情狂欢,通宵达旦。神奇的自然景观和优美的人文景观相结合,更使石林锦上添花,撼力倍增。彝族服饰、路南卤腐、宜良烤鸭、油炸蜂蛹是游览石林值得购买或品尝的特色产品。彝族的歌舞也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和文化内涵。

湖南省五市十校教研教改共同体2019届高三12月联考生物

湖南省五市十校教研教改共同体2019届高三12月联考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 人体血液中有血浆蛋白质和血红蛋白,下列关于这两类蛋白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缺铁会引起血浆蛋白含量减少进而导致缺铁性贫血 B. 婴儿营养不良会引起血桨蛋白含量不足导致组织水肿 C. 这两种蛋白质的分子结构不同,但氨基酸之间的结合方式相同 D. 参与血浆蛋白加工的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答案】A 【解析】铁是人体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因此缺铁会引起血红蛋白含量减少进而导致缺铁性贫血,A 错误;婴儿营养不良会引起血桨蛋白含量,血浆渗透压降低,进而引起组织液增多,最终导致组织水肿,B正确;不同蛋白质的氨基酸之间都是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键相连的,C正确;血浆蛋白属于分泌蛋白,其加工需要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的参与,D正确。 2. 研究表明,每个人的DNA都不完全相同,因此DNA也可以像指纹一样用来识别身份,这种方法就是DNA指纹技术。下列关于DNA指纹技术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应用DNA指纹技术首先需用合适的酶将待检测的样品DNA切成片段,该酶是DNA酶 B. 切出的DNA片段可以用差速离心的方法进行分离 C. 该技术利用了DNA分子的特异性 D. 通过检测线粒体DNA可以鉴定父、子关系 【答案】C 【解析】将待检测的样品DNA切成片段的酶是限制酶,A错误;切出的DNA片段可以用电泳的方法进行分离,B错误;该技术利用了DNA分子的特异性,C正确;儿子的线粒体基因来自于母亲,因此要鉴定父子关系应该检测细胞核DNA,D错误。 3. 细胞衰老的“自由基学说”认为,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细胞不断进行各种氧化反应,在这些反应中很容易产生自由基。自由基产生后,即攻击和破坏细胞内各种执行正常功能的生物分子,如磷脂好。根据这一观点,试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自由基的产生可能会引起浆细胞分泌抗体减少

江苏省如皋市共同体七年级生物第一学期12月联考试题 苏教版

七年级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是: ( ) A.有机物、能量和水 B.有机物、能量和氧气 C.有机物、水和二氧化碳 D.水、二氧化碳和能量 2.在探究阳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的实验中,部分叶片进行遮光处理的目的是( ) A.验证植物在没有阳光的条件下也能制造有机物 B.验证植物光合作用在遮光部位产生有机物 C.验证植物的光合作用必须在光下才能进行 D.验证植物在有光和无光的条件下都能制造有机物 3.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 ) A.叶B.根C.茎D.花 4.下列叶的结构中含有叶绿体最丰富的是( ) A.上表皮细胞B.构成叶脉的细胞C.叶肉细胞D.下表皮细胞5.下列措施中,能够增强光合作用强度的是( ) A.适当增加氧气的浓度B.适当减少氧气的浓度 C.适当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D.适当减少二氧化碳的浓度 6.养鱼缸里经常要放一些新鲜的水草,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 A.水草的呼吸作用可以增加鱼缸内二氧化碳的含量 B.新鲜的水草可以美化养鱼缸 C.水草是鱼的重要饵料 D.水草的光合作用可以增加鱼缸内氧气的含量 7.植物可以进行无土栽培的原因是 ( ) A.植物只吸收土壤中的水分 B.无土栽培培养液能替代土壤为植物提供水和无机盐 C.土壤对植物只起到固定作用 D.植物只吸收土壤中的微量元素 8.用盐腌菜,菜发生的变化是( ) A.细胞失水,菜变得硬挺 B.细胞吸水,菜变得硬挺 C.细胞失水,菜变得软缩 D.细胞吸水,菜变得软缩 9.蚕豆幼苗的根尖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 ) A.根冠B.分生区C.伸长区D.成熟区 10.如果一次给植物施肥过多就会出现“烧苗”现象,其原因是( ) A.根毛细胞内溶液的浓度过大,根大量失水 B.根毛细胞内溶液的浓度过小,根大量吸水。 C.土壤溶液浓度过大,根大量失水。 D.土壤溶液浓度过小,根大量吸水。 11.下列食物中,糖类含量较高的是( ) A.鸡蛋 B.豆腐C.肥肉D.米饭 12.食用油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 ) A.糖类 B.脂肪C.水D.蛋白质 13.依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大多数人每天摄入的食物中含量最多的应该是( )

生物礁分布与勘探开发

生物礁分布与勘探开发研究报告 引言:中国生物礁从震旦纪至新近纪均有发育,分布范围广,并有泥盆纪、二叠纪和新近纪3个主要造礁期。不同地史时期造礁生物及其附礁生物的组合不同,形成的礁体具有不同的类型、规模和特征。生物礁的发育受构造作用、海平面变化及古地理环境控制,同时也受造礁生物兴衰演化的控制。生物礁与油气藏、金属矿床空间上关系密切,成因上可有联系。笔者系统总结了20多年来中国生物礁的研究进展和成果,并指出利用多学科综合方法能较成功地预测隐伏生物礁的发育和分布,寻找礁型油气藏和礁型矿床。 川东北地区长兴中—晚期沉积相演化模式 本报告从国内外主要生物礁油田区块入手,从分布情况,地质构造等特征详细讲述生物礁的成藏特征、分布规律。 德国中部泥盆纪生物礁的分布

川西马鞍塘组露头观察点分布图 根据国内外勘察仪器与技术的不同,从不同方向讲述生物礁的勘探开发情况。 琼东南盆地松南三维区海侵体系域台缘礁滩孔隙度分布预测

台湾地区离岛的现代生物礁生境第一章生物礁滩的主要特征分析 第一节生物礁滩的基本概念 一、生物礁的定义 二、滩的定义 第二节生物礁滩的基本特征 一、生物礁的基本特征 二、滩体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生物礁滩的主要类型 一、生物礁的主要类型 二、滩的主要类型 第四节礁的形成及生物造礁作用 一、礁的形成条件 二、生物造礁作用 三、生物礁的形成 第五节生物礁滩的地球物理识别标志 一、生物礁滩的地震资料识别 1、外部几何形状 2、内部反射结构 3、顶部反射特征 4、底部反射特征 5、礁体边界的反射特征 6、气烟囱效应 7、古地理条件影响生物礁的发育 二、生物礁滩的测井资料识别 1、生物礁的自然伽马测井相特征 2、生物礁常规测井的综合响应特征 3、生物礁的倾角测井相特征 4、生物礁的成像测井相特征 生物礁分布

共同体生物(四高中)

---------------------------------------------------------------最新资料推荐------------------------------------------------------ 共同体生物(四高中) 四小共同体生物一、选择 1.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并且危害严重的心律失常疾病。 最新研究表明,其致病机制是核孔复合物的运输障碍(核孔复合物是位于核孔上与核孔的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的物质)。 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 A.核膜由两层磷脂分子组成,房颤的成因与核膜内外的信息交流异常有关 B.核孔运输障碍发生的根本原因可能是编码核孔复合物的基因发生突变所致 C.人体成熟的红细胞中核孔数目很少,因此红细胞代谢较弱 D. tRNA 在细胞核内合成,运出细胞核发挥作用与核孔复合物无关 2. 实验在生物学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 检测试管内梨汁中是否含有还原糖,可加入适量斐林试剂,摇匀后观察颜色变化 B. 观察细胞中的线粒体,可以用藓类叶片作为实验材料 C. 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能看到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中都含有的细胞器核糖体 D. 观察口腔上皮细胞中的 DNA 和 RNA 的分布实验中,需要用盐酸处理将各个细胞分散开 3.将若干生理状况基本相同,长度为 3cm 的鲜萝卜条分为四组,分别置于三种浓度相同的溶液(实验组)和清水(对照组)中,测量每组萝卜条的平均长度,结果如下图。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说明萝卜细胞膜上运载甘油的载体比葡萄糖载体数量多 B.对照组中萝卜条长 1 / 8

显生宙以来重大的生物灭绝事件

1显生宙重大地质和生物事件 1.1在显生宙第一银河年(文德纪末和寒武纪初—泥盆纪)共发生了7次这类事件,第1次出现在文德系与寒武系分界处, 第2次记录于下、中寒武统分界处, 第3次出现在下寒武统与奥陶系分界处: 第4次记录于奥陶系兰维尔恩阶, 第5次出现在奥陶系与志留系分界处, 第6次记录于志留系与泥盆系分界处, 第7次出现在中、上泥盆统分界处,并分成三个阶段, 1.2在第二银河年(石炭—白垩纪),上一银河年的7次事件又重复出现, 第8次记录于石炭系密西西比阶与宾西法尼亚阶分界处, 第9次出现在石炭系与二叠系分界处, 第10次出现在二叠系与三叠系分界处, 第11次记录于上三叠统, 第12次记录于下侏罗统的普林斯巴赫阶与托阿尔阶分界处 第13次记录于上侏罗统卡洛阶并分为三个阶段, 第14次分两阶段出现在白垩统的亚普第阶与阿尔必阶之间和上白垩统的赛诺曼阶与土仑阶之间, 1.3在尚未终了的第三银河年(始于侏罗纪末和白垩纪初—现代)已经发生了3次这类事件 第15次发生在晚下白垩统与古新统之交界处, 第16次发生在晚始新世到渐新世初, 第17次出现于中中新统。 2重大地质和生物事件的特征 在这些事件中最大的三次出现在文德系(震旦系)与寒武系、泥盆系与石炭系、侏罗系与白垩系之间。这些重大事件的共同特征是:地球上玄武岩强烈喷发、海浸、海相放射性黑色页岩聚积、铀矿大量形成和高强放射性环境、宇宙星体撞击地表火山坑大量出现、以及由这些原因造成的生物群的大量灭绝、新的动植物种属的出现。-----如何建立起这些事件合水合物之间的关系?如何找到二者相互关联的地质记录?是不是和米兰科维奇理论对应?微生物之间的关系?矿物成分之间的关系? 3..重大地质和生物事件的周期性和周期系统 这些事件的出现有其周期性和周期系统。在过去的两个银河年每年发生7次重大地质和生物事件,第三银河年已发生了3次,共计17次。第一银河年长度为2.16~2.17亿地球年,第二银河年长度亦为2.16~2.17亿地球年,第三银河年已经过了1.44亿地球年。若将寒武系到中新世的地层年龄确定为5.7亿年,那么,地史上发生的17次重大地质和生物事件的平均周期则为3300万年。 这点是不是能对应2012地球大灾难? 银河年:是太阳系在轨道上绕着银河系中心公转一周的时间,估计在2.25亿至2.5亿“地球年”之间。银河年相较于地球年(地球在轨道上绕着太阳转一圈的时间间隔)和月(月球在轨道上绕着地球转一圈的时间间隔),可以提供一个更“易于理解”的单位来说明宇宙和地质时代的期间。 这份年表开始于太阳系的诞生,现在被认为是第20个银河年。 4 GY:地球出现海洋 5 GY:生物出现

石灰岩

石灰岩是主要由方解石矿物组成的碳酸盐岩,通常作矿物原料商品名称为石灰石。在建筑、冶金、化工、轻工、食品、石油、农业等诸多领域中,具有广泛的用途,是水泥工业的重要原料。水泥是一种应用广、用量大的现代建筑材料,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矿产资源分类细目(1994)中,用作水泥原料的石灰岩矿及大理岩矿,均单列矿种。本章所指水泥石灰岩矿即指在矿产储量表中单列的专用于水泥原料的石灰岩和大理岩,统称为水泥石灰岩矿。 一、矿石矿物原料特点 石灰岩呈灰或灰白色,性脆,硬度不大,小刀能刻动,密度一般2.6~2.7t/m3,抗压强度垂直层理方向一般60~140MPa,平行层理方向一般50~120MPa,松散系数一般1.5~1.6。矿物成分以方解石为主。方解石[CaCO3]的理论化学成分:CaO 56.04%、CO2 43.96%,属三方晶系,常呈复三方偏三角面体及菱面体结晶,集合体呈晶簇、粒状、钟乳状、鲕状或致密状,无色或白色,玻璃光泽,硬度3,密度2.6~2.8t/m3,遇稀盐酸剧烈起泡。石灰岩中常混有白云石和粘土物质等杂质,使矿石质量降低。 表 4.19.1水泥石灰岩的分类 t4-19-1.jpg 表 4.19.2水泥石灰岩矿石化学成分

石灰岩的结构分为粒屑、生物骨架、晶粒及残余结构4种。粒屑结构与波浪和流水的搬运、沉积作用有关,由颗粒、泥晶基质、亮晶胶结物、孔隙四部分组成,颗粒分为内碎屑、生物碎屑、包粒、球粒及团块等多种,颗粒大小具有指相意义;生物骨架结构为生物礁石灰岩所特有,系由原地固着生长的群体造礁生物组成;晶粒结构见于化学及生物化学沉淀的石灰岩及重结晶的石灰岩中;残余结构是经重结晶或其他成岩后生作用,改造了原来结构使其变得模糊不清。石灰岩的构造类型很多,常见沉积岩的各种层理和层面构造以及缝合线、豹皮状、蠕虫状、竹叶状、纹层状、花斑状、叠层状等构造。 石灰岩可按化学成分、矿物成分或结构进行分类,按结构分类较适合于石油地质工作,按矿物成分分类可能因标本切片位置选择而存在缺陷,在水泥石灰岩地质工作中多采用按化学成分进行分类见表4.19.1。 石灰岩矿的矿石类型很多,矿石类型与岩石类型是相互联系的。水泥石灰岩矿石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其化学成分见表4.19.2。 (一) 竹叶状石灰岩 广泛发育于华北地区中上寒武统、中下奥陶统中,是一种典型的砾屑灰岩。这种岩石是产于潮上带或潮间带的微晶灰泥沉积物发生干裂后,经潮水冲刷磨蚀再沉积而成。呈灰、灰黑色,泥-亮晶砾屑结构,中-薄层状构造。砾屑呈扁平状,平行或微斜交层面排列,截面似竹叶状,“竹叶”大小不一,直径数毫米至数厘米的都有。砾屑成分为亮晶团粒、粉晶、生物碎屑、鲕粒石灰岩等,具良好的磨圆度,但分选不佳。矿物成分中方解石含量大于90%,白云石含量5%~10%。 (二) 鲕粒石灰岩 广泛发育于华北地区中上寒武统中,形成于温暖浅水、搅动剧烈、强烈蒸发的环境,常产于碳酸盐台地边缘浅滩及潮汐沙坝或潮汐三角洲地区。呈灰-深灰色,鲕粒结构,厚层块状构造。鲕粒呈圆形、椭圆形,直径0.1~0.2nm,亮晶、泥晶胶结。矿物成分中方解石含量75%~99%,白云石含量1%~25%。 (三) 生物碎屑石灰岩

生物礁油气藏

生物礁油气藏地质概况 摘要: 本文通过对我国近十几年有关生物礁油气藏成藏模式,储集层特征,以及分布规律的研究的总结,基本归纳出现在比较成熟的国内有关生物礁油气藏的理论。主要包括:生物礁油气藏近源成藏模式即近地生成就近储集;储集层特征分析,生物礁油气藏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较大,且以次生溶孔溶洞为主要的储集空间;在全国以及在具体区域的分布状况。由此,我国应当进一步加深生物礁油气藏的相关深入研究,并且重视生物礁油气藏在未来油气勘探及产能上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礁油气藏近源成藏储层特征分布规律 一.引言 生物礁以其良好的储集性能在碳酸盐岩油气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蕴藏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一直是世界瞩目的宝贵财富。礁型油气藏因具有储量大、产量高及勘探成本较低等特点而备受人们关注。国外生物礁油气勘探开发始于20世纪初。与国外相比,我国生物礁油气钻探及研究起步较晚。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近20年的发展,我国生物礁油气勘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相继发现了一些高产油气田,油气储量得到快速增长,生物礁油气在油气勘探中已被列为重要对象。我国生物礁油气资源丰富,勘探前景好。重视礁型油气田勘探的研究,对于缓解我国油气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促进当前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全球生物礁油气资源丰富。据统计,目前世界上礁型油气田总的可采储量达45 亿吨以上,随着生物礁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更多的礁型油气田被发现,其储量值可能远超此数。礁油气藏的储量占全球油气探明储量的比例非常大,世界上可采储量达8000万吨以上的大型生物礁油气田有10多个,主要分布在墨西哥、加拿大、美国、伊拉克和利比亚等国家。在许多国家的油气产量中,礁型油气藏占有较大的份额,如加拿大占60%,墨西哥占70%。因此,全球生物礁油气资源潜力巨大,勘探前景良好,为今后世界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领域。 二.生物礁的近源成藏模 油气藏成藏模式中的所谓“近源”,是指烃源岩与储盖层在空间上紧密相邻,有时候甚至烃源岩本身同时又是盖层。“近源成藏”是生物礁油气藏的主要成藏模式。从已知的部分国内外礁油气藏来看,在礁体中赋存的油气大部分来源于与礁体直接接触的上下左右(同期或相近时期)沉积的泥页岩或石灰岩,属于“近源”或“近地生成就地储集”,至于“远源”成藏的油气田即生物礁油气藏中的油气来源于远距离的运输,极为少见。生物礁近源成藏模式归纳起来有两大类,即单源生烃型和多源生烃型。单源生烃指生烃层只有一层,它又包括盖生型、侧生型和下生型3类;多源生烃指生烃层包含两层及两层以上,目前只发现侧生-盖生型、侧生一顶生型和上下共生型3类(吕俏凤,2011)。因此生物礁近源成藏模式可划分为两大类6种类型(表1)。 表1 生物礁近源成藏模式分类及实例(据吕俏凤,2011)

网络环境下生物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实践研究

网络环境下生物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实践研究 社会信息化的推进推动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也促使生物教育的体制以及模式进行全面的创新,形成新型的生物教学新模式,那么作为新时代的生物教师来说需要顺应时代的改变以及教育形式的变革,接受网络环境下生物教育的机遇以及挑战,积极推进生物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从而促进生物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从整体上提高生物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有效彰显网络环境对于教育的促进支持作用。 一、构建网络支持平台 网络环境下生物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首先需要拥有良好的网络支持平台,使他们能够拥有共同的网络学习空间,真正形成广大生物教师的合力,有效解决共同体学习渠道以及学习方法等方面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虚拟学习变得更加真实可感,同时广大生物教师之间的信任程度能够大大增强,让整个共同体真正成为一个家庭,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首先,要积极构建推动生物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知识平台,建立起系统完善的教育门户网站,充分发挥教育网站在构建生物教师学习共同体实践当中的基础作用,使得生物教师能够解决共同体学习渠道以及学习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另外,生物教师还需要认识到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原

因,真正了解到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巨大效用,这样才能够在明确的学习主题下通过共同的努力实践来保障提供同级的可持续性发展。例如,可以建立以生物教学为主题的论坛,并吸引各地的多用户博客平台来积极互动交流,从而推动生物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同时也能够凝聚大量的人气和学习者,使得他们能够不断参与和充实到生物教师学习共同体当中。 二、积极实践共同项目 生物教师学习共同体在构建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是要实践共同的项目或者问题,在共同的实践活动当中来不断的磨合和促进彼此之间的融合互动,并在网络环境的支持下实现共同体构建以及长远发展。在实践共同项目当中,需要关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以便培养广大生物教师的共同体意识和观念:第一,生物教师学习共同体所要共同实践的项目必须具备一定的挑战性和意义,从而极大地激发生物教师的参与热情,强化共同体构建的动力和动机。另外,共同实践的项目需要具有综合性以及复杂性的特点,因为这样会引起广大学习者之间的探讨和互动,积极主动地提出差异化的思路和观点,这样的讨论和交流必要性也能大大增强,而且在整个共同体当中生物教师能够逐步实现取长补短和共同进步。第二,要想保障网络学习共同体形成和发展起来,持续性的交流互动以及反思反馈是必不可少的,也是磨练生物教

腕足类与生物大灭绝

腕足类与生物大灭绝 许汉奎 当今一提起生物灭绝人们很快就会想到恐龙的灭绝,并跟随着想像—10公里长的陨星撞击地球时的悲惨情景:那冲天的灰尘遮天蔽日、气温骤降、万物枯萎、恐龙因寒冷和食物匮乏而相继死去、大地一片荒凉……。事实上地质历史中生物灭绝事件较常见,有学者认为光泥盆纪5千多万年中就发生82次生物灭绝事件,当然这有争议。公认的生物大灭绝就有5次,至于灭绝的原因现仍众说纷纭,不仅不同地质时期灭绝的原因可能不同,而且同一时期原因也可能不止一种,光恐龙灭绝的原因就有10几种假说,陨星撞击只是其中一种。总之,生物灭绝是个复杂而未解之谜。另外,生物灭绝和造化是密切相关的。灭绝从某种角度看它加速了生物本身的进化过程,因灭绝既有外因也有内因。过份强调外因只会使生物灭绝问题更加扑朔迷离。腕足类在地史上的灭绝与进化也许会提供一些启示。 腕足类在古生代海洋中是一种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底栖动物,而且一直延续至今天,它又是固着为生,所以环境改变对它影响最大。在地球的5次大灭绝中它都受到影响,故能延续至今天委实不易。其中海豆芽竟能从距今5亿年延至今天。而且经历了5次大灭绝之后其生活方式仍一 点未变,堪称腕足类中的“老不 死”。 在奥陶纪末发生了第一次生 物大灭绝。可分两期,一期距今 约41355亿年,与当时出现冰期 有关。气候变冷致使大洋每天蒸 发的水不断以冰雪滞留在陆地而 形成巨厚极地冰原和山地冰川, 最后造成海平面下降100多米, 从而使生活于深水和暖水的腕足 类遭灭顶之灾。到距今4135亿 年,也就是50万年后的奥陶纪末 期,冰期结束,冰雪消融,海平面 又上升100多米,使早已适应浅 海和冷水环境的腕足类又遭毁灭 性打击。前后两次使原奥陶纪 200多个属的腕足类有130多个 属灭绝了,占总数的65%,而这 些延续下来的腕足类大多是比较 进化的,如具有较牢的铰合结构, 像奥陶纪大多数扭月贝类被志留 纪铰合线也具小齿的齿扭月贝类 所代替;具较强的内部构造,像共 凸贝类被具板槽的五房贝类代 替;具较硬的壳,像无疹壳的正形 贝类被有疹壳的德姆贝类所代替 等。 第2次生物大灭绝发生在泥 盆纪,据研究共发生3期灭绝。 第1期在距今3175亿年的泥盆 纪中期结束时,可能由于气温增 高,海平面上升及缺氧,致使中泥 盆晚期盛极一时的鹗头贝类等6 个科、四射珊瑚16个科、菊石类 三个科的大部分属种灭绝了;到 了距今3165亿年的晚泥盆世早 期之末,可能由于气温变冷导致 腕足类的无洞贝类,齿扭月贝类、 五房贝类灭绝了,特别是喜暖的 成礁珊瑚、层孔虫、海绵类全部灭 绝了,包括漂浮的大量竹节石类 也灭绝了,……。通常所指的第 2次大灭绝是指的第2期;泥盆 纪的第3期灭绝是距今3155亿 年的泥盆纪之末,可能气候进一 步变冷及缺氧事件,使晚泥盆世 极为繁盛的早期石燕贝类、某些 小咀贝类、菊石类的海神石目、三 叶虫类的几个目、鱼类的盾皮鱼 类和无颌鱼类全部灭绝了……。 其实泥盆纪并没有出现冰期,故 气温变化的幅度能否造成这样大 规模生物灭绝,确令人生疑。因 石炭———二叠纪和第四纪的冰期 均未严重影响珊瑚等的生长,更 谈不上腕足类、特别是竹节石。 所以有些学者认为出现黑色页 岩、缺氧可能是泥盆纪生物灭绝 的主因。而从腕足类的进化角度 来分析,鹗头贝类、无洞贝类等发 展到最大和特化时,必然走向灭 绝并被其它更适于生存的小咀贝 类、弓石燕贝类等所代替。 第3次生物大灭绝发生于二 叠纪末,这次灭绝的规模最大,海 生的无脊椎动物50%的科、80% 的属、95%的种灭绝了。造成灭 73 研究进展

生物礁是南海北部深水区的重要勘探领域-中国海上油气

第21卷第5期2009年10月 中国海上油气 CHINAOFFSHOREOILANDGAS Vol-21NO.5 oCt.2009 生物礁是南海北部深水区的重要勘探领域 龚再升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摘要论述了南中国海及周边地区中新世生物礁油气田及南中国海现代生物礁的分布,指出了生物礁的生成环境条件及地震响应特征,认为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新近纪存在生物礁发育生长的良好务件,特别是琼东南盆地的西沙台地区,不仅有新近系生物礁发育的良好环境,更有生物礁油气藏形成的优越条件,是未来深水区勘探的重要领域,应进一步加深研究。 关键词生物礁南中国海成礁环境深水勘探 1南中国海及周边地区新生代生物礁 1.1南中国海及周边中新世生物礁油气田的分布 南中国海及周边地区新生代已知含油气盆地中 主要发育3种组合类型的储集体,如图1及图2所 示。其中,以生物礁储层为主的盆地有宾图尼、萨尔 瓦蒂、森康、东北爪哇、西北爪哇、西北巴拉望、东纳土 纳[1。3],砂岩和生物礁储层并存的盆地有北苏门答腊、 图1南中国海新生代沉积盆地储层性质分类图 图2印度尼西亚新生代沉积盆地储层性质分类图 南苏门答腊、巽它、昆仑、沙捞越一曾母、珠江口等,以碎屑岩储层为主的盆地有泰国湾、马来、西纳土纳、文莱沙巴、库太、中苏门答腊、莺歌海一琼东南等。由此可见,生物礁储层在本区已知新生代含油气盆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几乎和碎屑岩储层各占半壁江山。在本区有生物礁储层存在的盆地内发现了大量储量规模不等的油气田,较知名的油气田有F6气田[4’5]、Malampaya气田E5.63、Arun气田‘7’8]、Mum—baihight油田L1’2J、L气田[9]、LHll油田[M等。 (1)F6气田:位于沙捞越一曾母盆地,是中卢科尼亚近岸浅水台地上的塔礁,主成礁期为中一晚中新世,礁体厚度1300m,含气面积210km2,天然气储量963x108m3。 (2)Malampaya气田:位于西北巴拉望盆地,是离岸浅水碳酸盐台地上的塔礁,主成礁期为渐新世至中新世,礁体厚度500m,含气面积约54km2,天然气储量约800×108m3。 作者简介:龚再升,男,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原总地质师。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北大街25号海洋石油大厦(邮编:100010)。 万方数据

第7章 礁与礁相

第7章礁与礁相 第一节概述 一、关于礁的概念 礁(reef)这一术语最早来自航海家,指在海底突起的岩块,能使船触之失事。现代海底这种岩体主要由珊瑚组成,故往往称珊瑚礁(Coral reef),又称生态礁(ecology reef),以强调珊瑚生态在礁中的意义,由于在古代礁中往往看不到像现代珊瑚中那样明显的造礁骨架,而只能看到残留的造礁生物原地生长的痕迹,因此,一些学者又提出一个生物礁(organic reef)的概念。现代生物礁的概念是: 造礁生物在原地生长造成的坚固的抗浪骨架,它在地形上具有隆起的正性地貌特征。包含下述含义:①是造礁生物的原地生长而且经常迎着波浪带营造起来的;②具有水下突起的地貌,沉积厚度比相邻地区大;③或是具有完整的生物骨架,或是只见造礁生物原地生长的痕迹;④形成深度从海水表面到水深200米以下,有些地区可延伸到400~500米,视造礁生物所需的温度和阳光而定。 二、礁的分类 根据礁的形态和礁与海岸的关系,可把礁分为: (一)岸礁 (二)堤礁不对称 (三)塔礁

(四)点礁对称 (五)环礁 三、生物礁环境中的生物及礁相灰岩 (一)生物礁环境中的生物 1.造礁生物:原地生长的,形成地貌隆起的骨干生物。又可分为 (1)造架生物:构成生物礁抗浪骨架的生物 (2)粘结生物:附着在造架生物上的结壳状、板状生物 (3)障积生物:波基面附近生长的枝状、棒状固着生物 2.附礁生物:为生物礁建造提供大量碳酸盐碎屑,又称为造屑生物。 (二)礁相灰岩 1.原地礁灰岩 (1)骨架岩 (2)粘结岩 (3)障积岩 2.异地礁灰岩 第二节生物礁的相带划分与识别标志 一、相带划分 礁主要由礁核和礁翼相带组成,在一些礁复合体中,礁间沉积也与礁的发展密切相关。 (一)礁核相 1.岩石类型:生物岩或粘结岩 2.生物特征:少,为造礁生物和一些附礁生物

中国奥陶纪生物礁的类型和造礁生物群的演替

2012年第57卷第11期:924~932 https://www.doczj.com/doc/676016471.html, https://www.doczj.com/doc/676016471.html, 英文版见: Wang J P, Deng X J, Wang G, et al. Types and biotic successions of Ordovician reefs in China. Chin Sci Bull, 2012, 57: 1160–1168, doi: 10.1007/ s11434-011-4936-7 《中国科学》杂志社 SCIENCE CHINA PRESS 论文 中国奥陶纪生物礁的类型和造礁生物群的演替 王建坡①, 邓小杰②, 王冠②, 李越②* ①武汉地质调查中心, 武汉 430205; ②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南京 210008 *联系人, E-mail: yueli@https://www.doczj.com/doc/676016471.html, 2011-10-21收稿, 2011-12-08接受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121201112014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72002)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方向性项目(KZCX2-YW-Q05-01)资助 摘要低纬度的华南、塔里木、华北三大陆表海的大部分区域在奥陶纪长期维持海水覆盖状态, 在远 岸区形成了大规模碳酸盐岩台地和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各类生物礁. 古生代动物群辐射演化背景下, 重要造礁生物门类的起源和在特定海区繁盛的时差是决定礁群落基本生态结构的历史因素, 早奥陶 世早期的藻礁、早奥陶世晚期至中奥陶世早期的Calathium-硬海绵-藻礁、苔藓虫礁、晚奥陶世早期 的珊瑚-层孔虫-藻礁可诠释为幕式群落演替, 这或许是古生代演化动物群起源及早期演化并逐渐取 代寒武纪演化动物群的几个阶段, 特别是后者(珊瑚-层孔虫-藻礁)代表了古生代演化动物群中典型格 架礁群落, 奠定了之后近100 Ma动物格架礁最常见的生态组合方式, 呈现出礁群落结构由简单到复 杂的宏演化脉络. 中国的实例基本吻合于全球奥陶纪生物礁宏演化趋势, 特殊之处表现为: (1) 湘西 张家界特马豆克早期南津关组和塔里木巴楚达瑞威尔期一间房组的Calathium-藻礁分别定位成此类 生物礁的先驱和孑遗; (2) 中扬子区特马豆克晚期分乡组苔藓虫礁为当时独有的类型; (3) 早期的珊瑚 -层孔虫-藻礁分布特别局限; (4) 奥陶纪末冈瓦纳冰川初期扬子区西缘的藻礁是极端环境造礁的实例. 关键词 奥陶纪 造礁生物 演化 古地理 生物礁是物种多样性的摇篮, 地史进程中造礁 生物的更迭可产生新生态类型[1]. 元古代叠层石礁为 优化后生动物出现之前的水圈和大气圈进行了漫长 铺垫, 非洲纳米比亚元古代末Nama群中出现最早的 Namacalathus与钙质微生物造礁[2]标志后生动物首 次进入礁群落, 之后的藻类(蓝菌类或/和钙藻)仍可单 独造礁[3], 但更多的时候是与造礁动物如影随形[4], 但在量值上与后生动物多样性此消彼长[5]. 在时限约 45 Ma的奥陶纪, “古生代动物群”[6~8]辐射为后生动物 和藻类共同构建更多元化的礁群落提供了契机. 基 于华南板块的奥陶纪大多数动物门类在不同深度相 区的宏演化轮廓日渐清晰[9~12], 造礁型式的变革则更 能诠释大辐射过程中群落整体演化的阶段性. 早奥 陶世苔藓虫、硬海绵、Calathium单独或组合式群落 的起源可视为后生动物造礁的新起点, 而中-晚奥陶 世的珊瑚-层孔虫-藻礁群落则标志着造礁格架构建 方式的整体更新, 并在志留纪-泥盆纪保持相对稳定. 已统计出的奥陶纪全球生物礁约200个[13,14], 以冈瓦 纳周缘、劳伦古陆和西伯利亚台地为相对集中区, 中 国约占40个, 主要分布于华南、塔里木、华北三大 板块之上以及周缘[15]. 随着近年来全球奥陶系划分 标准的确认以及论及中国礁相单元新地点和层位资 料的积累, 生物礁群落更替的轮廓日渐清晰. 作者通 过近年来的实地考察, 对部分文献中记录的“礁”真 实性进行质疑, 并将生物礁时代界定直接纳入全球 地质年代划分标准, 以造礁生态群落特征为线索, 勾 勒群落演替轨迹. 1 时空分布和群落组成 1.1 华南 虽然已有对华南奥陶纪生物礁综述的文献[16,1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