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勘察报告

勘察报告

勘察报告
勘察报告

1.6.5室内土工试验Array

⑴土工试验:测试项目有土常规、固结快剪、三轴试验(uu、cu)、固结系数、基床系数、静止侧压力系数、渗透系数、前期固结压力压缩指数、回弹模量、易溶盐分析、水质分析。土工试验严格按照《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执行。含水量采用烘干法;密度采用环刀法;液塑限采用联合测定法;固结试验采用快速法;剪切试验采用直接快剪、直剪固快、慢剪(砂性土)和三轴不固结不排水剪、三轴固结不排水剪;基床系数采用三轴试验法;静止侧压力系数采用K0仪法;渗透系数采用常水头或变水头法。

⑵水、土质分析:水、土样进行常规及侵蚀性含量分析。水的测试项目包括:PH值、酸度、碱度、硬度、溶解氧、游离CO2、侵蚀性CO2、矿化度、Ca2+、Mg2+、K+、Na+、NH4+、Fe2+、Fe3+、Cl-、SO42-、HCO3-、CO32-、NO3-、OH-等。土的测试项目包括:PH值、Ca2+、Mg2+、Cl-、SO42-、HCO3-、CO32-、等。

室内试验均按现行国家及行业规范、标准进行。

1.6.6热物理试验

用于隧道温控设计或冻结法施工设计。

1.6.7质量评述

上述各项试验均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各种原位测试仪器均经过校准并且在校准期内,试验方法、试验过程符合规范要求。各类样品的采集质量为Ⅰ~Ⅱ级,采集质量和试验数量均符合规范要求。

1.7实际完成勘察工作量

接受委托后,我院于2010年10月~12月分阶段对本区间进行外业钻探施工,后因线路调整,我院于2011年1月及2011年8月两次对该区段进行补充勘察。详勘共施工了158个钻孔,由于部分场地协调未成,有17个钻孔未能施工,待条件成熟后我院再进场补勘。

本次详勘实际完成工作量见表1-1。

1.8工程测绘

1.8.1基准点

本次工程测量主要依据《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进行,测量控制点坐标和高程由业主委托南京市测绘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供,坐标采用92南京地方坐标系,高程为吴淞高程系。

1.8.2测量方法和精度

我院先在业主提供的平面位置图上布孔,然后在电子文件上读出各勘察点坐标,根据南京市测绘院提供的控制点坐标和勘探点坐标,利用南方灵锐S86仪器(GPS)放出各勘探孔的实际位置,并读取高程。外业施工结束后,再用上述仪器复测实际孔位的坐标和高程。

本次测量精度要求为:平面位置误差±0.20m,高程误差±5cm。

1.8.3测量成果

各勘察孔位、孔号详见钻孔平面布置图,测量成果详见附件《孔位坐标、高程、孔深勘探点一览表》。

部分钻孔因受场地地形地物、地下管线影响,钻孔进行了适当位移。由于局部地段协调未成,部分钻孔无法施工。

2 自然地理与环境

2.1地形与地貌

本区间地形起伏相对较大,且后期人为改造较大,地面高程10.12~22.89米之间,属于侵蚀堆积岗地及岗间坳沟地貌单元。

2.2气象与水文

南京属北亚热带次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夏长而春秋短,为省区夏季高温中心。因地域狭长,南北气候差异较大。平均气温:全年15.1℃,一月1.9℃,七月27.6℃。极端气温:最高46.5℃,最低-16.9℃。年日照时数2090小时,无霜期230天,降水量1026毫米。

江宁地区极端最高气温45.6℃,极端最低气温-6.2℃,出现在1月。总降水量1037.6毫米,全年大于0.1毫米降水日119天,梅雨期为6月21日~7月12日,梅期22天,属正常范围。梅雨期间降水相对偏多。年日照时数2099.8小时,年无霜期225天。

南京市区地表水系除六合北部属淮河水系外,其他均属长江水系。次一级水系有沿江水系、秦淮河水系等。本区间地表水主要为牛首山河、九龙湖以及高湖路南侧东西向横穿的排水渠,水位主要呈季节性变化,春夏季为丰水期,水位较高;补给主要为降水、地表水汇入以及地下潜水的渗入,主要为向下游排泄,最后汇入秦淮河并汇入长江,在洪水期,河水对地下潜水也有短暂的补给。

2.3场地及周边环境条件

南京至高淳城际快速轨道南京南站站两端区间(4#~7#井)自秦淮新河南岸4#盾构井下穿秦淮新河后,向北延伸至农花村经济适用房小区后右拐向东一直至3#盾构井,其中要穿越机场高速、京沪高铁、南京地铁十二号线隧道、农花村经济适用房小区、宁芜货线、南京南站高架落客匝道等建(构)筑物。除4#盾构井、农花村经济适用房小区外,线路其它地段两侧已有建筑物相对较少,地下管线较少(机场高速两侧管线较密集,且均位于机场高速的东侧)。场地及周边无历史文物或古迹。

2.4邻近重要建(构)筑物

本区间沿线重要建(构)筑物主要为4#盾构井地段分布的民宅、厂房,农花村经济适用房小区住宅楼,机场高速、京沪高铁高架桥,十二号线隧道,宁芜货线,南京南站落客匝道等。

2.5重要地下障碍物

本区间重要地下障碍物主要为京沪高铁高架桥桩基础(桩长约29.0m)、农花村经济适用房小区住宅楼桩基础(人工挖孔桩,桩长7.7~13.8m,桩径900~1000mm)、宁芜货线(底板标高-6.26m)、南京地铁十二线隧道(底板标高-10.0m),南京南站落客匝道桩基础,机场高速东侧地下管网(机场专用供水、供油管道)。

3 区域地质条件

3.1区域地质构造

南京地区大地构造属扬子准地台的下扬子凹陷褶皱带,这个凹陷从震旦纪以来长期交替沉积了各时代的海相、陆相和海陆相地层,下三迭系青龙群沉积以后,经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发生断裂及岩浆活动,并在相邻凹陷区及山前山间盆地堆积了白垩纪及第三纪红色岩系及侏罗~白垩纪的火山岩系。沿线地质构造主要处于宁镇弧形褶皱西段,各类不同期次、不同性质,不同方向的褶皱,断裂十分发育,沿线重要地质构造有:(1)龙~仓复背斜

沿长江南岸断续展布,由幕府山,栖霞山,龙潭等复背斜组成,轴向北东~近东西向。由于燕山期侵入岩的占据和侏罗系~白垩系地层的覆盖,走向上不连续,北翼被沿江断裂断失,只出露南翼。

(2)南京~湖熟断裂

该断裂自安徽滁县经南京延至溧阳,是一条区域性隐伏断裂。区内为其中一段(南京至湖熟),长30公里,宽度不明,走向300°~320°,倾向南西,倾角陡。北东侧为宁镇弧形隆起带,南西侧为宁芜火山岩盆地,断裂被中、新生界覆盖,地表不明显。

(3)沿江断裂带

该断裂带位于宁镇隆起的北缘,自幕府山一镇江焦山,区内仅为西段一部份。北东东向延伸,长达36公里,断层面倾向北,倾角陡,南北盘落差可达数公里。

(4)鼓楼~马群断裂

该断裂自南京市区鼓楼以西经九华山东延至马群,长达15公里。断层倾向南、倾角陡,由数条相互平行的断层组成。

(5)逆冲断裂

沿线主要有幕府山逆冲断裂组、老山逆冲断裂组等。该类断裂倾角大多在60°以上,往往数条断层平行发育,构成逆冲断层,规模不大,倾角较陡,有的几乎直立。

3.2区域地震历史

南京市地处华北地震区长江下游-黄海地震带内,是该带少数几个中强地震活动和原地复发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辖区内地质构造复杂,区域性断裂发育,具备发生中强地震的地震地质条件。自从有文字记载以来,南京共发生有感地震近300次,其中破坏性地震三次,即公元499年8月4日和548年10月27日发生在城区的4.75级和5.5级地震,以及公元1712年12月22日发生在南京江北的4.75级地震,震中烈度分别达到Ⅵ度、Ⅶ度、Ⅵ度。外地发生的强度较大地震对南京市也曾造成过的破坏:如1668年山东郯城的8.5级地震和1624年扬州6级地震,两次地震在南京造成的破坏均超过地震烈度Ⅵ度。现代地震中,1977年溧水4.6级地震和1979年溧阳6.0级地震等也曾使南京遭到破坏,地震烈度均达到Ⅵ度。2008年8月6日江苏省句容(北纬32.2°,东经119.1°)发生3.6级地震,震源深度9公里左右,震中位于南京汤山与句容下蜀之间,南京市及镇江市震感较明显。2009年11月13日南京市江宁区和句容交界地区(北纬31.9°,东经119°)发生里氏3.4级地震,镇江地区以及南京市江宁、河西等多个地区居民反映有震感。

由此可见,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近场区内有感地震时有发生,加上外围地震波及,几乎每年都有地震事件产生影响,现代地震活动频度较高,但强度较弱。

3.3区域地震构造

图1 近场区地震构造图

4 工程地质条件

4.1地基土的分布

⑴土层编号综合反映沉积时代、层序、土名、状态或密实度。

⑵土名、状态、密实度的代号见表4-1。

表4-1

⑶编号方法:

大层-小层-亚层-土名-状态或密实度。

例:③-3b1表示第③大层第3小层硬塑状粉质粘土。

⑷土层层序

土层层序见表4-2。

表4-2-2

⑸岩层层序

2时代、岩性、风化程度(1-全风化、2-强风化、3-中风化、4-微风化) 2燕山期侵入岩δ 2白垩系浦口组K 2p 2白垩系葛村组K 1g 2侏罗系龙王山组J 3l 2侏罗系象山组J 1-2xn

2三叠系黄马青组T 2h 2三叠系周冲村组T 2z 2震旦系灯影组Z 2d 4.2地基土工程地质特征

地基土工程地质特征详见表4-3。

各地层的具体分布和岩性变化特征,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和钻孔柱状图。

4.3地基土物理力学指标

土的物理性质指标(平均值)见表4-4

表4-4

注:()内为经验值

土的压缩、固结指标(平均值)见表4-5

表4-5

注:()内为经验值。

土的抗剪强度(快剪、固快、慢剪)指标(平均值、标准值)见表4-6

表4-6

土的抗剪强度(三轴UU 、三轴CU

)指标(平均值、标准值)见表4-7

表4-7

注:括号内为经验值。

标贯试验指标(平均值、标准值)见表4-8

表4-8

动力触探试验指标(平均值、标准值)见表4-9

岩石试验指标(平均值、标准值)见表4-10

表4-10

岩石坚硬程度、完整性指数、基本质量等级划分统计结果见表4-11。

表4-11

波速测试指标(范围值、平均值)见表4-12

表4-12

侧压力系数、基床系数(水平、垂直)、无侧限抗压强度、灵敏度指标见表4-13。

表4-13

注:1、括号内数值为经验值;

2、试验方法:基床系数在室内采用三轴试验或固结试验的方法测得;静止侧压力系数采用静止侧压力仪进行排水试验测定侧向有效应力与轴向有效应力,计算土的静止侧压力系数。

4.4地基土的分析与评价

勘察查明,拟建场地处于岗地-岗间坳沟地貌单元。场地覆盖层表层为①层填土,厚度一般,局部厚度较大,松散~较松散,工程地质性质差;②-1b2-3粉质粘土,软-可塑,中压缩性,主要分布于坳沟上部和边缘地带,工程地质性质一般;②-3b3粉质粘土,软塑,中高压缩性,工程地质性能较差;③-1b1-2粉质粘土,可-硬塑,中压缩性,工程地质性能较好;③-2b2-3粉质粘土,软-可塑,粉粒含量较高,中压缩性,工程地质性能一般;③-4e 含砾粉质粘土,由粉质粘土、风化岩碎屑、砾石混合而成,土质不均,中压缩性,工程地质性能较好。

场地底部基岩为白垩系葛村组K1g-2强风化泥质粉砂岩,风化强烈,砂土状夹碎块状,工程地质性能良好;K1g-3中风化泥质粉砂岩,风化程度较弱,岩芯较完整,工程地质性能良好。

4.5电阻率

电阻率试验指标见表4-14。

表4-14

4.6岩土热物理参数

热物理指标统计见表4-15。

表4-15

5 水文地质条件

5.1地表水

本区间地表水主要为4#盾构井北侧的秦淮新河,水位主要呈季节性变化,春夏季为丰水期,水位较高;秋冬季为枯水期,水位相对较低。上述地表水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潜水渗入、城市雨水管网排水等,主要向下游径流排泄;地表水主要就接受地下潜水的排

入,在洪水期对地下潜水存在短暂的补给。

5.2地下水

5.2.1地下水类型

本区间场地地下水主要为孔隙潜水,其中孔隙潜水主要赋存于①填土中。填土层结构松散,厚度不均,富水性一般,透水性一般。

③-4e含砾粉质粘土以粉质粘土为主,夹少量砾石,包裹性较好,勘察时未测得承压水水位。

场地底部基岩主要为白垩系葛村组(K1g)泥质粉砂岩,裂隙不甚发育,且呈紧密闭合状,裂隙连通性差,含水微弱。

5.2.2地下水补给、迳流、排泄条件

地下水的补给有大气降水入渗,地表水入渗,及区域外的侧向径流补给,其中,大气降水入渗为主要补给来源。丰水季节短时期内,地表水也有一定的补给作用。就地蒸发、排入地表水体是地下水的主要排泄途径。该场区临近秦淮新河段地下水和地表水水力联系较明显,表现在浅部潜水向地表水排泄,丰水期地表水短时间内补给潜水。

5.2.3地层渗透性

场地土层大多为粘性土组成,透水性较差。风化基岩虽发育少量裂隙,但裂隙多呈闭合状或为细脉充填,其透水性差。地层渗透系数及透水性评价见表5-1。

表5-1

注:()内数据为经验值。5.2.4地下水水位

勘察期间通过干钻测得地下水初见水位埋深 1.0~2.5m,地下水静止水位埋深为1.20~3.20m(随地形高差变化)。年水位变化幅度约1.00~1.50m。

5.2.5地下水水质

场地地表水、地下水主要离子含量及水质类型见表5-2,详见报告附件——《水质分析报告》。

表5-2

土中易溶盐分析见表5-3。

5.2.6地下水、土腐蚀性

南京地区处于湿润区,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附录G

环境类型分类表G.0.1规定,按表中规定划分,场地环境类型为Ⅱ类。

按上述规范中表12.2.1、12.2.2、12.2.4的评价规定的评价规定综合评定如下:

(1)按环境类型、腐蚀介质SO42-和Mg2+含量及总矿化度判定,地下水和地下水位之上土层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

(2)按土层渗透性、PH值、侵蚀性CO2含量和HCO3-含量判定,地下水和地下水位之上土层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

(3)按水和土中Cl-含量判定,在长期浸水状态或干湿交替作用条件下,地下水和土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微腐蚀。

5.2.7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

场地地下水主要为孔隙潜水,孔隙潜水含水层为近地表①填土层中,厚度分布不均,潜水含水层远离隧道主体,对本工程影响不大,主要是对明挖施工有一定影响;本区段无承压水分布。

5.3抗浮设计水位

地下水对盾构施工及盾构隧道结构具有浮力作用,但由于隧道埋深较深(一般均超过16.0米)无需采取专门抗浮措施;盾构井、竖井为明挖法施工,根据给区段的地形、地貌,地下水的埋藏条件、补给和排泄条件等,综合考虑抗浮设计水位根据盾构井具体位置分别提供:4#盾构井按吴淞高程+11.00米、5#盾构井按吴淞高程+14.00米、6-盾构井及7#竖井按吴淞高程13.00米计算。

地下水抗浮设计水位的确定原则:当无长期水位观测资料或资料缺乏时,按勘察期间实测最高稳定水位并结合场地地形地貌、地下水补给、排泄条件及施工工况综合确定。

6 场地与地基地震效应

6.1场地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分组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附录A,南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划分,场地抗震设防分类为乙类。

6.2场地类别

根据《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111-2006)判别,本区间覆盖层厚度1.60~27.00米,根据波速试验成果资料,地面以下25.0米剪切波速为186.0~490.7m /s,根据上述规范表4.0.1-2判别,按不利因素考虑,场地类别为Ⅲ类。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综合判别,按不利因素考虑,场地类别为Ⅱ类。

6.3饱和砂性土液化判别

根据野外钻探及室内土工试验结果,土层均为粘性土层,无液化土层分布。

6.4抗震地段

拟建场地局部分布有厚度较大的填土和新近沉积的软~流塑状粉质粘土,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划分,属抗震一般地段。

6.5软土震陷评价

根据波速测试资料,饱和软土层剪切波速值Vs均大于90m/s。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5.7.11条文说明以及表5.5综合判定,拟建场地可不考虑地震作用下软土层的震陷影响。

6.6地震动参数

动参数见报告表4-13。

7 工程地质评价

7.1场地稳定性及工程的适宜性

线路区内地质构造相对简单,地层产状一般比较和缓,走向北西,倾角小于30°。据区域地质资料反映,区内仅发育低序次NE和NW二组断裂,对基岩面的起伏变化有一定的影响。

新第三纪以来的地壳活动,区域表现形式主要为和缓的升降差异运动,一般不易产生构造应力积聚,属区域地质构造相对稳定地区。

根据区域构造、地震历史及场地岩土层分布特征,可以判定建设场地为稳定场地,适宜本工程建设。

7.2岩土层工程地质评价

场地岩土层的分布状况、分析评价岩土层的强度、变形特征、对工程的影响见表7-1。

表7-1

7.3地基均匀性评价

根据场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结合区间底板埋深,本区间底板主要位于K1g-3中风化泥质粉砂岩,局部地段位于K1g-2强风化泥质粉砂岩,其物理力学性质差异较大,属于不均匀地基。

7.4特殊岩土

本区间涉及的特殊岩土主要为人工填土、软土层。①-2b2-3素填土,湿润-饱和,由软-可塑状粉质粘土组成,工程地质性质差,土层厚度最大约10.00米;②-3b3粉质粘土,软塑状,中高压缩性,易产生流泥,受扰动强度降低;K1g-2强风化泥质粉砂岩,砂土状,遇水易软,以坍塌。上述土层对明挖法施工会造成一定影响。

7.5不良地质作用

场地地形平缓,勘察过程中未发现岩溶,无滑坡、泥石流、危岩、活动断裂等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不存在地下水强烈的潜蚀作用。综合判别,场地不良地质作用不甚发育,对工程影响不严重。7.6围岩类别、土石分级

(1)根据《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1999),对场地岩土层围岩类别和土、石可挖性进行划分见表7-2。

表7-2

(2)根据《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TB10012-2007)、《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2005),对本场地各土层进行围岩基本分类和岩土工程施工分级见表7-3。

表7-3

7.7施工影响、环境评价

本区间自秦淮新河南岸,下穿秦淮新河后往北,下穿机场高速、京沪高铁,自农花村经济适用房小区南侧绕行后,向东下穿宁芜货线后,从高铁南京南站站北广场下通过,向东延伸至设计中的7#井,隧道穿越段地面存在已有建筑物及高铁高架桩基础,住宅楼桩基础,南京南站落客匝道桩基础,十二号线、宁芜货线隧道等,良好的施工水平能避免盾构穿越、矿山法施工而导致地面不均匀沉降现象;盾构法及矿山法施工位于地下深处,一般不会对地面交通、安全、环境卫生等产生明显不利影响。

8 天然地基分析与评价

8.1天然地基持力层选择

根据场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结合本区间底板标高,基础底板下岩土层主要为K1g-3中风化泥质粉砂岩(局部为K1g-2强风化泥质风砂岩、③-1b1-2粉质粘土);上述岩土层均可作为天然地基基础持力层。

8.2承载力设计参数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分析结果见表8-1。

表8-1

a b d m c k

推荐承载力特征值fak依据多种方法结合地区经验综合提供;

基本承载力σ0依据《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提供。

8.3沉降验算参数

地基基础设计应对地基强度和变形进行验算,将地基变形控制在容许范围内。地基土变形参数(平均值)见表8-2。

表8-2

(7)在地铁施工完成后,根据建筑物地基基础的最终沉降值以及建筑物的倾斜量对建筑物的地基承载力、建筑物结构的承载力进行复核,判断建筑物的安全状态以及还能承受的附加沉降值或倾斜量。如果经过复核后,建筑物地基基础或建筑物结构承载力接近甚至

超过极限承载力时,则应对地基或建筑物本身采取加固措施,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使用。

9.2.4穿越复合地层的安全影响及施工措施分析

该区间矿山法施工穿越复合地层时,若开挖和支护方法方法不能根据地层变化及时调整,常常造成掌子面失稳、地面塌陷,危及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影响工程的顺利进行。因此,应根据不同的围岩类别,采用相适应的开挖支护方法和辅助工法。同时应根据理论和实践经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复合地层地表及建筑物的沉降规律进行预测,用以指导施工,同时要加强施工监测。

9.3区间其它结构施工工法分析与评价

9.3.1明挖法施工

9.3.1.1深基坑涉及土层分析

5#盾构井(YCK34+176.170~YCK34+226.170,底板标高约-7.55米)、5#a竖井(YCK34+782.800~YCK34+797.200,底板标高约-7.22米)、6#井(YCK35+415.305~YCK35+552.239,底板标高约-1.00米)、7#井(YCK35+697.625~YCK35+772.160,底板标高约1.90米)、基坑开挖最深处达36.0米,开挖深度范围的土层主要为人工填土、软~可塑粉质粘土、可-硬塑的粉质粘土(局部分布软~流塑粉质粘土)。表层的人工填土层普遍厚度为2.0~4.0米,局部达5.0米,且结构松散,密实性差,开挖易坍塌;局部分布的软土含水量高,压缩性高,土质差,基坑开挖时极易产生侧向变形或土体流动,从而引起成开挖面失稳。

9.3.1.2基坑围护参数

基坑围护参数见表9-1。

表9-1

9.3.1.3基坑围护方案建议

5#盾构井(YCK34+176.170~YCK34+226.170,底板标高约-7.55米)、5#a竖井(YCK34+782.800~YCK34+797.200,底板标高约-7.22米)、6#井(YCK35+415.305~YCK35+552.239,底板标高约-1.00米)、7#井(YCK35+697.625~YCK35+772.160,底板标高约1.90米),根据场地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可能的施工方案,并对周边环境加以综合考虑,其中5#盾构井建议采用钻孔灌注桩加止水帷幕形式(支撑体系为钢支撑砼支撑)、6#井及7#井采用钻孔灌注桩或人工挖孔桩加桩间止水形式。止水帷幕的插入深度按《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公式4.1.3:

h d≥1.2γ0(h-h wa)

其中h d为插入深度(米)

γ0为基坑安全系数,取1.0

h为基坑开挖深度(米),取23.0

h wa为抗浮水位埋深(米),取2.0

根据上述公式计算,5#盾构井止水帷幕插入深度分别为h d≥39.6、25.2米,根据该地段岩土层分布,在此深度范围内已经进入中风化基岩,建议止水帷幕插入风化基岩中一定深度即可。

9.3.1.4基坑抗浮设计分析

盾构井上部荷载小,但建成后上部覆土厚度较大,无需考虑永久性抗浮措施(仅需考虑施工时临时抗浮),临时施工时可采用与围护结构共同抗浮。

9.3.1.5基坑降水

该工程各盾构井基坑开挖较深且平面尺寸相对较大,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主要含水层为:①填土和②新近沉积土层中的潜水,水量一般,富水性一般,透水性一般,建议采用集水明排方法。

9.3.1.6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影响分析

由于基坑开挖深度大,开挖施工时产生的变形(如坑底隆起、支护结构侧向位移)对周边环境有较大影响,可能导致支护结构体系失效,从而导致地面沉降、塌方等问题;场地周边地势开阔,临近无已建建筑物。建议施工时对周围地面的沉降进行变形观测,发现有异常变形时,分析原因,及时调整开挖进度,必要时进行跟踪加固处理。

10 地铁建设与周边环境的相互影响

10.1各种施工工法引起的环境岩土工程问题

(1)盾构机掘进过程中改变了周围土体的初始应力,破坏了土体的极限平衡状态,引起土层的下沉,造成地面及其建筑物的沉降和处于工作面上方土体中的各类管线发生沉降,差异沉降过大将造成管线的变形和断裂,影响施工范围内建筑物和人员的安全。

(2)盾构施工对土体的挤压和剪切作用,使土体的孔隙比减小,土体被压密,从而引起地表的下沉,在盾构前方由于挤压作用,局部产生土体隆起。

(3)盾构在进出工作井时,隧道经常要采取降水措施,降水使土层中的有效应力增加,土层被压密,另外,由于周围土体的不断补给,在一定范围内会产生动水压力,从而使土中有效应力进一步增加,使土体产生固结沉降。

(4)盾构掘进后土体处于应力释放的状态,如果盾尾空隙充填不足和不及时,将引起土体的下沉。

10.2与地表水、地下水相关的环境问题

本区段除4#盾构井北侧的秦淮新河,无其他地表水系分布,在4#盾构井施工时,加强靠近秦淮新河侧的支护,其地表水对基坑施工影响较小。

当地铁隧道通过含水层时,破坏了原有地下水的渗流条件,在没有施作防水层及防护结构之前,地下水流入隧道,稀释泥浆,降低泥浆的浓度,丧失护壁作用,导致土体向侧向变形,甚至塌方。在施作防水层及防护结构之后,直至使用运营期间,尽管采取了一定的防治水措施,但总做不到滴水不漏,即使采取了排水措施,渗漏水的危害还还将长期存在,地下水可以通过衬砌背后的盲沟流入地铁坑道,对于封堵方式治水的隧道,地下水也可能通过施工缝、变形缝、裂缝及混凝土空隙中渗漏进隧道从而形成危害。

地下水的渗漏可能引起土体固结沉降、水土流失等问题。主要表现为:

(1)地铁施工降水引起土层的压密和缺失,导致地面及其周边建筑物的沉降和变形,地下管线的沉降和移位,乃至破坏。

(2)是地铁建设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在一定范围改变地下水的渗流路径和分布状态,甚至有可能对水质造成污染。

10.3隧道施工对既有建(构)筑物的影响

本区间穿越机场高速、京沪高铁、农花村经济适用房小区、宁芜货线、12号线隧道及南京南站落客匝道等多种重要建(构)筑物、其中京沪高铁、农花村经济适用房小区、宁芜货线、南京南站落客匝道均采用桩基础,在地铁施工过程中,由于开挖破坏原始应利状态,引起地层移动,进而导致地面沉降变形,必然会对地铁结构周围的建筑物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严重时导致建(构)筑物变形、产生裂缝甚至倒塌。

为使地铁施工在保证邻近建筑物正常使用的前提下得以安全有序地进行。建议采取以下处理措施:

(1)对既有建筑物的现状进行调查和评价,调查范围建议区间隧道原则上为隧道中线左右各20m范围内的建筑物;车站调查范围原则上为车站中线左右各50m范围内的建筑物。

(2)预测地铁施工的影响范围和对邻近地层和既有建筑物产生的影响程度;制定地铁施工沉降控制标准和地铁施工过程管理和控制程序,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遵循“先加固、再施工”的原则对既有建筑物采取保护措施,除根据建筑物变形情况加强两次注浆外,还需根据监测结果采用地面跟踪注浆,确保建筑物安全。

(3)应加强施工过程监测和施工过程控制工作。加强建筑物的监控量测,及时掌握建筑物的变形情况,调整施工工艺,确保建筑物保护管理在可控状态。

(4)在盾构施工穿越邻近建筑物时应做到以下几点:设置合理的土压力值,保持正面的平衡,严禁超挖和欠挖;穿越时降低推进速度,控制总推力,减少对土层扰动;穿越前调整盾构姿态,穿越时尽量减少纠偏次数及纠偏量,减少对土体的扰动;在穿越邻近建筑物地段,确保一次性穿过,做到不在中途更换刀头,如果实在避免不了在上述地段更换刀头,要有充足的预案,先从盾构前部预留的超前加固装置对土仓上部及前方顶部的土

体进行注浆加固,以保持开挖面稳定不出现塌方,然后再对土仓加气压后更换刀具。

(5)在地铁施工完成后,根据建筑物地基基础的最终沉降值以及建筑物的倾斜量对建筑物的地基承载力、建筑物结构的承载力进行复核,判断建筑物的安全状态以及还能承受的附加沉降值或倾斜量。如果经过复核后,建筑物地基基础或建筑物结构承载力接近甚至超过极限承载力时,则应对地基或建筑物本身采取加固措施,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使用。

10.3.1隧道施工对既有桩基的影响

随着隧道开挖的推进,受影响范围内桩基础的桩身轴力、剪力、弯矩和侧向位移都会逐渐增大。随着隧道埋深的增加,桩身内力与侧向位移极值均有所增加。桩身轴力、剪力、弯矩和位移的极值均出现在隧道水平轴线处。当有桩基侵入隧道时(穿越宁芜货线段),需要进行桩基托换。当有桩基分布在隧道两侧附近时,在盾构隧道施工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数值模拟预测结果,提前通过调整同步注浆、及时补浆等加固措施,减轻施工对桩身内力及位移的影响。可采用的措施如下:

(1)合理控制推进速度,保证连续均衡施工,避免较长时间的搁置;

(2)严格控制出土量,防止不合理的超挖和欠挖;

(3)盾构在穿越这些建(构)筑物的过程中,变化不可过大、过频,每次纵坡变化不得超过0.2%;

(4)同步注浆要及时、适量,以有效控制地层沉降;

(5)根据地面沉降情况,必要时可针对性地进行二次补压注浆;

(6)配备必要的机动设备,一旦发生意外情况则迅速投入抢险;

(7)预先设置观测点对建(构)筑物进行监测,如果发现异常变形,必须立即停止施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调整施工参数或对建(构)筑物进行适当处理。

10.3.2隧道施工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

隧道施工掘进时所引起的地层损失和隧道周围地层受到扰动或剪切破坏的再固结造成了地面沉降,形成沉降槽,势必造成了邻近建筑物差异沉降。

施工前调查所有在施工影响范围内的建筑物,着重查明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基础形式、数量、修建年代、材质、质量状况、工作状态、与地铁线路的位置关系等。当建筑物具有很大的破坏风险时,应遵循“先加固、后施工”的原则。避免和减弱地铁施工引起地表及邻近建筑物沉降变形的控制技术措施包括地层加固措施、邻近建(构)建筑物加固措施、地铁隧道施工参数优化和监控量测。

(1)加固措施

a.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选择进行地层注浆、隔离桩等措施,严重时可以采用建筑物桩基托换或加固措施;

b.暗挖隧道严格遵循“管超前、严注浆、短进尺、强支护、快封闭、勤量测、早成环、环套环”的施工原则进行开挖支护,控制地层的下沉量。

c.不良的地质地段必须采取特殊的施工技术措施,如进行地质改良,缩短循环进尺等,以防止沉降超限;

d.喷射混凝土施工时应预留注浆管,支护完成后压注水泥浆或水泥砂浆回填背后空隙,并加固被扰动土体;

e.当建筑物为桩基础,可以考虑实施桩间注浆,提高外侧土体的固结程度与密实度,增加桩底部承载区域内的约束,力求将桩周的摩阻力损失降至最低。从而减小建筑物本身的变形程度。

f.如果建筑物基础为桩基础,且桩长较短,应考虑在地面打设深桩,通过后植筋技术承台扩大,并将部分荷载转移至新增设的深桩上,使之能与短桩共同承受上部荷载,一起抵抗后续施工中的变形。

g.当邻近建筑物破坏的风险一般时,可以边施工、边加固,并进行施工过程量测监控。当邻近建筑物破坏的风险较小时,可以先施工、后加固,即在施工结束后,再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是否需要对建筑物进行加固。

(2)施工参数优化

地铁工程在穿越邻近建筑物时,应合理设置土压力值,保持正面的平衡,防止超挖和欠挖;穿越时降低推进速度,控制总推力,减少土层扰动;穿越前调整好盾构姿态,穿越时减少纠偏次数及纠偏量,减少土体的扰动;在穿越邻近建筑物地段,保证一次穿过,不能中途换刀,如果实在避免不了在上部地段换刀,事先要准备充足的预案。首先从盾构前部预留的超前加固装置对土仓上部及前方顶部的土体进行注浆加固,以保持开挖面稳定不出现塌方,然后再对土仓加气压后更换刀具。

(3)监控测量

加强建筑物的监控量测,根据建筑物的性质、结构形式、基础形式等建

立不

地质勘察报告样本模板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勘) 1、工程与勘察工作概况 1.1、工程概况 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委托书》,拟建建筑概况见表1.1。 表1.1 拟建建筑概况 1.2、勘察目的与要求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委托书》及设计要求,依据相关规范、规程,本次勘察目的及任务如下: 1.2.1、查明建筑场地各岩土层的成因、时代、地层结构和均匀性以及特殊性岩土的性质,查明基础下软弱和坚硬地层分布,以及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 1.2.2、查明有无液化地层,并对液化等级作出评价; 1.2.3、查明湿陷性土层厚度、分布情况,判明场地的湿陷性等级; 1.2.4、评价场地的稳定性,适宜性;提出各岩土层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提供计算变形所需的计算参数; 1.2.5、对场地进行抗震地段划分,判明场地土类型和建筑场地类别,为抗震设计提供有关参数; 1.2.6、根据场地和施工条件,提出经济、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案;对复合地基或桩基类型、适宜性、持力层选择提出建议;提供桩侧摩阻力和桩端阻力值,对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意见; 1.2.7、对基坑工程提出建议,提供有关的岩土参数; 1.2.8、在季节性冻土地区,提供场地土的标准冻结深度; 1.2.9、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提供地下水位及其变化幅度;

1.2.10、判定地下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1.3、勘察依据 本次勘察主要执行以下勘察文件和标准: 《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委托书》(2013.05)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DBJ04-258-2008)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建筑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标准》(DBJ04-248-2006) 《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0年版) 1.4、岩土工程勘察等级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3.1.1条~第3.1.4条确定: 拟建建筑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一级;场地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中等复杂场地);地基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中等复杂地基);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甲级。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第3.0.1条确定:拟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 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第3.0.1条确定:拟建建筑为甲类建筑。 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第6.0.12条确定:拟建建

生态补偿实施方案

科才乡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 政策实施方案 为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切实加强我乡的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促进草原牧区可持续发展,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草原和牲畜基本情况 全乡土地总面积1063平方公里,拥有天然草原145万亩,其中可利用面积145万亩。截至目前,全乡共落实禁牧草原面积74.5万亩,共有各类牲畜12万头(只)。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生态优先,以保护草原生态、促进牧民增收为目的,以落实草原经营管理制度为基础,以强化草原执法监督为保障,以加强草原动态监测和技术推广为支撑,充分发挥牧民的主体作用,全面落实补奖政策,转变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增强畜产品生产和供给能力,稳定提高农牧民收入,促进草原牧区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协调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正确处理草原牧区人、畜、草的关系和牧民生产、生活、生态的关系,推动草原畜牧业提质增效,促进农牧民收入增长,改善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草原牧区人与自然、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2.政府主导,牧民自愿。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尊重农牧民意愿,发挥农牧民主体作用,明确农牧民权利、义务和责任,全面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确保农牧民在政策落实中直接受益。 3.强化基础,健全制度。做好基本草原划定、草原规范承包、基础数据核实等各项基础工作,为补奖政策落实创造条件。制定工作规程和管理制度,加大落实和执法监督力度,构建补奖政策落实的长效机制。 4.封顶保底,注重公平。充分发挥补奖政策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注重各区域间的合理公平,在与退牧还草饲料粮补助政策合理衔接的基础上,确定符合我县实际的补奖标准。参照上年度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对每户的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资金发放总额度实行封顶保底。 5.明确责任,稳步推进。明确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责任,分级落实,积极实施,稳步推进。因地制宜,科学编制实施方案,加强工作指导,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注重政策落实,确保取得实际成效。 (三)主要目标。通过落实补奖政策,进一步巩固草原保护建设成果,推动基本草原划定,完善草原家庭承包经营,落实草原禁牧、草畜平衡制度,改善草原生态环境;调整牧草种植结构,加强优良牧草种植基地建设,为减轻草场压力、发展草业提供物质基础;改良畜牧品种,开展舍饲养殖和异地育肥,转变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增加农牧民收入,切实做到“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肉、减畜不减收”。 三、实施任务和要求 (一)实施禁牧补助。 1.划定禁牧区域。按照国家“对生态脆弱、生存环境恶劣、草场严重退化、不宜放牧以及位于大江大河水源涵养区的草原实行禁牧封育”的要求,对重要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功能区的天然草原实行了禁牧封育,共落实禁牧草原面积74.5万亩。并按照《甘肃省禁牧管理办法》的规定,严格落实禁牧制度,减轻天然草原放牧压力,促进草原植被恢复。 2.兑付禁牧补助资金。根据国家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规定,青藏高原禁牧区补助标准为20元/亩,对实施禁牧的农牧户给予补助。禁牧期满后,根据草场生态功能恢复情况,继续实施禁牧或者转入草畜平衡管理。对落实禁牧措施、实行禁牧管护的农牧户,在核实造册、张榜公示的基础上,将禁牧补助资金通过惠农财政补贴“一册明、一折统”的方式,直接发

全国草原监测报告

全国草原监测报告 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编制说明 草原监测是开展草原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的重要基础性工作。2007年,全 国草原监测采取地面监测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法,重点监测了草原生产力、植被状况、生态状况、利用状况、灾害状况和保护建设工程效益等。地面监测主要在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湖北、广西、重庆、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20个省(区、市)开展。全国有4000多人参加了今年的地面监测工作,调查总行程超过25万公里,共采集样方近9000个,入户调查5000余户。运用MODIS影像植被指数与地面监测数据的相关性建立草原生产力计算模型,测算全国草原生产力;依据《天然草地合理载畜量的计算》(农业行业标准:NY/T635-2002),计算天然草原载畜能力。 本监测工作由农业部畜牧业司负责,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具体组织、协调和指导,全国畜牧总站承担了草原监测的技术支持与服务工作。农业部遥感应用中心、中国农科院区划所、国家气象中心承担了草原利用状况分析、牧草长势监测和气象条件分析等工作。有关省(区、市)草原监测机构承担了本省(区、市)的地面监测工作。农业部发展计划司、财务司对本监测给予了大力支持。 草原监测结果概要 草原植被生长属偏好年份与常年相比,2007年全国草原植被总体长势属偏好 年份。全国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为95214万吨,折合干草约29865万吨,载畜能力约23369万羊单位。

草原保护建设工程效果显著草原保护建设工程区植被恢复明显,与非工程区相比,工程区内植被盖度平均提高16个百分点,植被高度提高51%,产草量提高64%。其中,退牧还草工程区内植被盖度平均提高15个百分点,植被高度提高47%,产草量提高58%。 草原利用状况有所改善全国重点天然草原的牲畜超载率为33%,较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全国266个牧区、半农半牧区县(旗)中,牲畜超载率大于20%的有178个县(旗)。 草原火灾明显减少2007年,全国共发生草原火灾248起,受害草原面积11419.2公顷。与上年同期相比,草原火灾次数减少102起,受害草原面积减少76%。 草原鼠虫害面积增加草原鼠害危害面积3894万公顷,占草原可利用面积的11.8%,较上年增加3.9%。虫害危害面积1758万公顷,占草原可利用面积的5.3%,较上年增加4.5%。 草原生态状况依然严峻草原生态建设工程区以及禁牧、休牧区草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但全国草原生态环境仍呈现总体恶化的态势。局部区域由于受干旱、鼠虫灾害等因素影响,草原生态恶化进一步加剧。 草原资源状况 全国拥有各类草原近4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41.7%。草原在全国各省(区、市)均有分布。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北方16个省(区、市)有天然草原面积3.1亿公顷,占全国草原面积的77.6%。其他15个南方省(区、市)有天然草原面积约7958万公顷,占全国草原面积的19.7%。西藏、内蒙古、新疆、青海、四川、甘肃六大牧区草原面积2.9亿公顷,占全国草原面积的75.1%。全国人工种草保留面积约1086万公顷,约占全国草原面积的2.7%。

2017年畜牧兽医站工作总结

2017年竹院乡畜牧兽医站工作总结 2017年,我站在乡党委、政府以及县畜牧兽医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单位的关心支持下,随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及“两学一做”活动的深入开展,在全乡养殖户的密切配合下,以创建“群众满意基层站所”为主题,对照创建标准,按照服务规范的要求,攻坚克难抓落实,凝心聚力谋发展,促使了常规工作有创新,重点工作有突破,阶段工作有成效,提升了服务水平,提高了养殖效益,赢得了群众的满意,促进了全乡畜牧业稳定发展。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如下:一、完善制度管理体系,加强强化队伍建设,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根据党的“两学一做”活动和党的十八届五中、六中全会的会议精神以及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统一思想,提高理论知识,掌握政策方针,使大家认识到:进一步转变服务观念,以群众满意为标尺,全面推动全乡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我站明确各自的职责和职能,完善了单位服务承诺、办事公开、监督反馈、责任追究等四项制度,同时完善了畜牧兽医优质服务规范、医药管理、动物检疫员守则、创建规划、工作学习、检疫制度、防疫制度、药品管理制度等十项制度,努力做到有章可循。并按照年初制定的工作计划,结合当前的农村畜牧业发展形势,在民主生活会上进行总结和自检自查。为凡涉及全站重大问题的决策,都经过讨论决定。自觉规范自己的“工作

圈”、“社交圈”、“生活圈”,从严要求自己。根据全乡党风廉政建设要求,认真抓好全站职工作风建设,教育职工切实增强为农服务意识,努力为农民增收服务。 二、我乡全年畜禽存栏情况 2017年存栏总数9450头匹只条,其中:驴存栏3匹,骡存栏93匹,马存栏4匹,牛存栏852头,猪存栏1125头,羊存栏1291只,犬存栏247条,鸡存栏5835只。 三、主要工作 (一)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工作有序开展 我站始终把重大动物防疫做为日常工作之首抓实抓好,认真落实各项免疫措施。坚持贯彻执行国务院制定的“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技、依法防治、群防群治、果断处理”的工作方针。结合本站的自身实际工作,年初同每个站员签订了目标责任制,与每位防疫员签订了防疫员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强化了责任意识。平时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在春秋两季防疫结束后,组织专人进行检查考核。确保每项工作具体落实到群众中,不留在口头上,对存在问题认真整改,责任明确到人,坚持认真抓好落实。 一是防控措施进一步加强根据竹院乡政府的要求,完善了突发重大动物疫情预防预案,层层落实各项防控责任制,做好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工作。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宜宾市过境高速公路西段 沿线综合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1 前言 工程概况 宜宾市过境高速公路西段宜宾市的宜宾县、翠屏区。本项目的建设主要为提高宜宾市路网的通行能力和促进城市发展,项目在布线时充分考虑了沿线各重要城镇的发展规划,避免了对宜宾市城市发展的干扰。宜宾城市总体规划为本项目确定走向的重要依据之一。 路线起于乐宜高速公路,设枢纽互通,经金城、玉龙、止于宜水高速公路,设柏溪枢纽互通与公路相接。 推荐线(K+A+K)路线全长,建设里程,A线对应的K线长。 经统计,初步设计外业勘测共完成以下工作量: 1、沿线工程地质调绘。 2、工程地质类比调查4处。 3、静力触探孔44孔。 4、初设阶段完成的钻探工作量,机械钻孔84孔。 5、共调查天然砂砾石、砂及碎石料场2处,机制砂料场1处,灰岩碎石料场2处,砂岩片块石料场2处,其余料场可参考利用与公路相交或邻近的公路等工程已有资料,共收集6处。 技术标准、规程、规范 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规程、规范、规定如下: 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如下:路计路

(4)《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 GB/T50266-99;以往地质工作及参考资料: (1)区域地质资料:1:20万,H-48-(27)宜宾幅地质图。 (2)宜宾市过境高速公路西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3)宜宾市过境高速公路初步勘察报告。 上述资料对工作区的地层结构、地质构造、地质环境特征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对本次勘察有较大参考利用价值。 2 沿线工程地质概况 地形地貌 项目位于四川省东南部,地处四川盆地盆周山地区的南西缘山地亚区及四川盆地南低山丘陵区,路线走廊带的地形、地貌单元受地质构造和岩性控制明显。将工作区划分为两种地貌类型和五种次级类型地貌,分为侵蚀堆积地貌和构造剥蚀地貌两大类。 (1)侵蚀堆积地貌 ①河流堆积漫滩和一级阶地(Ⅰ 1 ) 主要分布于宜宾岷江、金沙江两岸滩地。堆积漫滩由近代冲积粉砂土、砂砾卵石构成。表面低平,宽数十至千余米,后缘高出江面4~10m。一级阶地由近代冲积粘质砂土、粉砂土、砾卵石组成,表面平整宽阔,略倾向江面,顺江延伸,长数至十余公里,宽约1km,前缘高出江面10~30m。 ②河流堆积阶地(Ⅰ 2 ) 主要分布于宜宾岷江、金沙江两岸二三级阶地。上部堆积黄色砂质粘土,下部为粘土夹砾卵石,组成二级及三级基座阶地。阶地台面不平整,切割处可见基岩出露。二级阶地高出江面50~80m。延伸1~4km。缓状 6纵 台角 无 冷天大 为最

2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监测工作方案

附件1 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监测工作方案 草原资源监测是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草原的重要信息平台。多年来,草原监测结果,为依法实行草畜平衡、禁牧休牧管理制度及实施草原生态建设项目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各级政府制定宏观决策,调控畜牧业生产,合理利用草原提供科学依据。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创新,我区草原监测工作基本步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逐渐成为了外界认识内蒙古草原的一扇窗户。 今年,是落实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第二年,对补奖政策实施后的草原生态做出科学客观的监测和评估,是摆在我们草原监测工作者面前的硬任务,是对监测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为进一步做好全区草原监测工作,及时准确发布全区草原监测信息,科学分析与评价补奖机制生态效果,依据国家草原监测工作总体部署,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全面、及时、准确的获取全区草原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动态信息,掌握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和保护建设工程生态效益状况,逐步建立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评估体系,编制各类专题监测分析报告和年度监测总报告。 二、工作内容及技术方法 (一)天然草原监测:监测天然草原5月份返青状况、7月

份植被长势状况、牧草生长旺季最高月产量及群落各项指标。 全区在主要草原类型上设置988个监测样地。技术方法按照《草原返青期地面观测方案》、《国家草原监测技术操作手册》、《国家级草原固定监测点监测工作业务手册》(初稿)要求。 (二)人工草地及其他饲草料监测:监测人工草地、青贮饲料、农作物秸秆的面积、分布、产量等状况; (三)植被恢复情况及草畜平衡状况监测:以2011年的监测数据为本底资料,从今年开始,在补奖机制实施区域,定期对植被恢复情况和草畜平衡状况进行跟踪监测。为提高监测精度,科学评价草原补奖机制实施成效,8月份在完成草原资源常规监测的同时,要求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监测样地,样地数量可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而定。通过对天然草原生产力、人工草地产量监测及实际饲养的牲畜头数,分析评价该区域的草畜平衡状况。 (四)草原生态状况监测: 掌握本地区草原退化、沙化、盐渍化的等级、面积、分布及其变化情况等。 (五)工程生态效益监测:退牧还草工程、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前后、工程区内外植被和生态状况的变化等。 (六)草原自然灾害监测:草原火灾、鼠虫害发生次数、面积、分布以及预防和损失等情况,草原雪灾、旱灾等自然灾害情况等。 (七)典型牧户抽样调查:为掌握实施奖补机制区域内牧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开展典型牧户抽样调查工作。全区33个牧业旗

草原火灾应急预案(最新)

草原火灾应急预案 1.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建立健全草原火灾应急工作机制,全面、迅速、有序地依法处置草原火灾,最大程度减少草原火灾损失,保护草原资源,维护草原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1.2编制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草原防火条例》、《全国草原火灾应急预案》,《农业部草原火灾级别划分规定》、《X草原管理条例》、《X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编制。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X市行政区域内发生的草原(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火灾的应急处置。 1.4工作原则 草原火灾扑救应急管理工作坚持统一领导、军地联动、分级负责、属地为主,以人为本、科学扑火的原则。 2.组织体系 2.1X市草原防火指挥部

成立X市草原防火指挥部。在市委、政府安排部署下,负责领导、组织、协调草原火灾方面的应急管理工作,统一指挥草原火灾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应急处置工作。 发生重大或特别重大草原火灾,或者草原火灾出现复杂情况,超出草原防火指挥部处置能力和工作职责时,由自治区应急委负责指挥应对处置工作。 总指挥:市人民政府分管草原防火工作的副市长。 主要职责:统筹火场的组织扑救工作,制定扑救方案,调度各方力量对草原火灾实施有效扑救,必要时,对不服从指挥、贻误战机、工作渎职的有关人员就地给予行政处罚。 副总指挥: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市农牧局、武警X支队负责同志。 主要职责:协助总指挥落实各项具体工作任务。 总调度长:市草原防火办公室主任。 主要职责:负责草原火灾扑救工作调度,督促落实火灾扑救有关指令、各项工作方案和扑救措施。 成员:市委宣传部、发改委、卫生和计生局、农牧局、园林局、公安局、民政局、财政局、环保局、交通运输局、教育局、国土局、商务局、水务局、监察局、气象局、安监局、粮食局、电信X分公司、武警X市支队、X市公安消防支队,X国家农业科

地质勘察报告

地质勘察报告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桐乡市崇福镇南阳村鹏辉大道北侧安置房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详细勘察阶段) 1 前言 工程概况 受桐乡市崇福镇皮草产业园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委托,我浙江城建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对拟建的安置小区进行岩土工程详细勘察工作。 拟建场地位于桐乡市崇福镇南阳村规划国道南侧,规划四路北侧,本次勘察拟建建筑为4F 的农民安置房共71幢,其中双联排建筑69幢、独幢建筑2幢,总建筑面积约68750平方米, 框架结构,总高度约14米,柱网尺寸:×米(2跨),最大单柱荷载1000KN,拟采用浅基础或桩基础形式。 岩土勘察工程等级 本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场地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地基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岩土工程勘察等级综合划分为乙级。 勘察目的和任务 本次岩土工程详细勘察的目的是通过岩土工程勘察,为拟建工程的基础设计与施工提供可靠的工程地质依据和设计参数。其主要任务如下: 查明拟建场地勘探深度范围内工程地质岩土层纵横向的空间分布规律、各地基岩土层的类型、深度、工程特征,分析评价地基土的稳定性、均匀性。 查明有无影响工程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及埋藏的河道、沟浜、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并提出处理方案。 提供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提供地基岩土层承载力特征值和变形计算参数,选择并评价基础方案。 提供桩基设计所需的岩土技术参数,提出适宜的桩型及桩端持力层建议,估算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分析桩基础施工中可能出现的岩土工程问题及相应的处理措施。 查明拟建场地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和变化幅度,并判定对建筑材料有无腐蚀性。 对场地20m范围内的饱和砂土、粉土进行液化判别、计算液化指数、确定液化等级;划分场地土类型和建筑场地类别,划分对建筑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为建筑抗震设计提供依据。 勘察依据及所执行的主要技术规范、标准 设计单位提供的建筑总平面图(1:500) 甲方、设计方对本次岩土工程勘察的技术要求 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国标《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国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国标《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行标《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行标《建筑工程地质钻探及取样技术标准》(JGJ/T87-2012) 省标《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33/1001-2003) 省标《工程建设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B33/T1065-2009) 省标《岩土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标准》(DBJ10-5-98) 其它相关的规范及规程 勘察方法和完成工作量 本工程勘察根据该场区附近的地质情况,结合拟建建筑物特征及场地施工条件,主要采用钻探和静力触探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施工作业,1台XY-1型钻机和1台电脑化静力触探仪进场施工。本区块共布置91个勘探孔,其中钻探取土孔31个,双桥静力触探孔60个,钻探孔采用全孔泥浆护壁钻进。取样采用系统取样和土层控制取样,确保各土层满足统计要求,软土土样采用薄壁取土器静压法采取,砂土及可塑以上粘性土土样采用普通取土器重锤少击方式采取,土样质量满足试验要求(Ⅰ~Ⅱ级)。

2008年全国草原监测报告

2008年全国草原监测报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编制说明 为准确掌握全国草原资源与生态状况,促进草原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农业部组织开展了2008年全国草原监测工作,重点监测了草原植被生长状况、生产力、利用状况、灾害状况、生态状况和保护建设工程效益等。 本次监测工作由农业部畜牧业司负责,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具体组织、协调和指导,全国畜牧总站承担技术支持与服务工作。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湖北、江西、广西、重庆、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21个主要草原省(区、市)的草原监测机构承担了草原地面监测工作。农业部遥感应用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国家气象中心承担了草原利用状况分析、草原植被长势监测和气象条件分析等工作。 为做好2008年监测工作,农业部制定了专门的实施方案和技术规范。各地根据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全国共有4000多人参加了本次监测工作,在400多个县开展了草原地面调查任务,设置样地3700个,获得样方数据8800个,工程效益样方数据790组,入户调查数据5400条。根据各地监测数据,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组织进行了认真审核分析,并召开专家会进行会商,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监测报告。

目录 编制说明 草原监测结果概要 (4) 草原资源状况 (6) 草原植被生长状况 (7) 草原生产力 (10) 草原保护建设工程效益 (13) 草原利用状况 (17) 草原火灾 (18) 草原鼠害 (20) 草原虫害 (22) 草原生态状况 (24) 对策建议 (25)

草原监测结果概要 草原生产力与上年基本持平 2008年全国草原植被总体生长状况与上年接近。全国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94715.5万吨,折合干草约29626.8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载畜能力约23178万个羊单位。 草原保护建设工程成效显著 与非工程区相比,草原植被盖度平均提高16个百分点,高度平均提高63%,鲜草产量平均提高80%,可食鲜草产量平均提高83%,毒杂草比例下降。 草原超载率继续下降 全国重点天然草原的牲畜超载率为32%,其中266个牧区、半农半牧区县(旗)中,牲畜超载率大于20%的有176个县(旗),超载程度较重的县旗个数有所减少。 草原火灾处于历史低位水平 2008年,全国共发生草原火灾251起,受害草原面积9895.9公顷。与上年相比,受害草原面积减少1523.3公顷,下降13%。与前6年的平均水平相比,火灾发生次数下降39.5%,受害草原面积减少79.4%。 草原鼠害程度略有下降 草原鼠害危害面积3675.8万公顷,占草原总面积的9.4%,较上年减少5.6%。内蒙古、青海、西藏、甘肃、新疆、

地质勘察报告

工程编号:DZ2013-20 ******集中供热管网工程 ***-***东段过河热力管道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有限公司 2013年3月 ******集中供热管网工程 ***-***东段过河热力管道 勘察资质等级:乙级 资质证书编号:161136-ky 发证单位:***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编写:*** 审核:*** 审定:***

工程负责人:*** 技术总监:*** 总经理:*** 单位地址:****** 联系电话:******

目录 一.概述 (一).工程概况和勘察目的 (二).勘察工作概况 二.工程地质条件 (一).气象 (二).地形、地貌 (三).岩土地层结构及特征 (四).岩土物理力学指标统计及计算 (五).环境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六).地基承载力确定及变形参数 (七).不良地质作用与边坡稳定性评价三.地震 (一).历史地震 (二).发震背景 (三).地震效应 (四).土层等效剪切波速 四.场地与地基稳定性评价 (一).地质构造 (二).场地土类型及建筑场地类别 (三).场地和地基稳定性及适宜性评价

五. 地基方案建议 (一).地基均匀性判定 (二).天然地基方案论证 六.结论及建议 附图表 1.勘探点平面图1幅 2.工程地质剖面图1幅 3.钻孔柱状图2幅 4.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1张 5.土工试验综合成果表2张

一、概述 (一)工程概况和勘察目的 1、工程概况 本拟建物位于************东段溢洪桥东,横跨河流。桥梁与河面高差约8m,因部分地段地形复杂,钻孔未能施工到位。详细情况见《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本场地位于太行山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带丘陵地貌,分布着冲沟和河流,河流南北岸主要是河流冲积的河漫滩地层,边坡土质相对较好,线路与河流基本垂直。河流常年有水。 受*******有限公司委托,*********有限公司承担该工程段的详勘工作。钻孔测量、土工试验等均由我公司岩土工程公司完成,于2013年3月26日开始进行了工程地质勘察工作。 2、拟建物特征 本次主要提供******集中供热管网工程***-***东段过河热力管道的岩土勘察工作,本工程段沿溢洪桥东侧跨河线状布置。 3、勘察目的 本工程是集选线勘察、初步勘察、详细勘察于一体的一次性详勘察工作,主要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 (2009年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8)以及《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 56-94)等有关规范的相应

草原监测与评价实施方案

***草原监测与评价实施方案 草原监测评价是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重要基础。为确保草原监测评价工作有序开展,根据有关规定,结合我*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的和任务 (一)掌握草原资源与生态基本状况 开展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本地调查,掌握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分布范围、草原类型及生产力、植被组成、草原退化、沙化、盐渍化面积、范围和等级、土壤状况等基况数据和资料,建立草原资源与生态基础数据库。 (二)实施草畜平衡监测 开展草畜平衡监测预警,准确掌握草畜平衡区饲草料供需变化动态,为兑现草畜平衡奖励资金和及时调整天然草原载畜量提供依据。 (三)开展补奖政策实施效果评价 开展草原保护效益监测,分析评估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实施后草原植被和生态环境恢复效果,为绩效评估和进一步完善补奖政策提供依据。 二、内容和指标 (一)监测范围 草原监测与评价范围是全区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禁牧区,禁牧区涉及我****万亩草原。 (二)监测内容 1、草原生态状况:草原退化、沙化、盐渍化面积、分布区域和等级评定。 2、草原植被状况:植被组成、盖度、高度、物种数量变化情

况。 3、草原生产力状况:草原植被长势、各类型草原鲜草及干草产量、载畜能力。 4、草原利用状况:草原承包、草原利用方式、载畜量。 5、畜牧业生产情况:牲畜饲养情况、人工草地建设情况。 6、草原灾害情况:草原鼠虫害发生次数、面积、分布、特点及草原旱灾等其他灾害情况。 (三)禁牧区监测指标 根据系统性、易测性、可比性原则,确定如下监测指标。 1、草原植被监测指标 植物种类、植被高度、盖度、密度、频度、地上生物量、枯落物盖度和枯落物重量。 2、草原生态状况监测指标 草原退化、沙化、盐渍化指示植物、裸地盖度、土壤质地、土壤机械组成、土壤养分、土壤侵蚀状况。 三、监测评价与信息发布 (一)监测方法 1、定点监测 (1)样地设置 在全区两大类型草原中,选择代表性强、生态分布区域典型的草原类型进行定点监测,共布设监测点10个,其中荒漠草原8个,山地草原2个。样地类型全部为非围栏固定监测样地。 (2)监测项目 非围栏固定监测样地在牧草生长旺季(6~8月)按月测定草原地上生物量、盖度、高度和频度,拍摄样地样方照片。观测时间为每月中旬。 (3)设备配置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XXXXXXXX工程名称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二○一七年七月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1、前言 1.1工程概况 1.2勘察内容 1)对坝址区内主要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震、地下水特性和不良地质现象的类别、规模和特征等的阐述。并查明坝基地层物理力学性质等工程地质条件。 2)查明坝基及坝肩渗漏、渗透特性等水文地质条件,通过压水试验等查明坝基渗透性。 3)通过砌体取芯样做抗压强度试验、坝体压水试验等检查坝体砌筑质量。 4)通过钻孔试验数据对坝址工程整体地质情况进行描述和确认。 1.3勘察依据及执行标准 本次勘察工作所依据的技术规范、标准及文件 ●行标《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L55-2005) ●国标《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487-2008) ●行标《水利水电工程钻孔压水试验规程》(SL31-2003) ●行标《水利水电工程钻探规程》(SL291-2003) ●行标《水利水电工程边坡设计规范》(SL386-2007) ●行标《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DL5073-2000) ●国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 ●国标《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3-1999)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手册》 ●设计单位提供《钻探技术要求》 1.4勘察工作布置及工作完成情况 1.4.1勘察工作布置 本次勘察工作勘探点的数量和位置由设计单位布设,详见“坝址区勘探点平面位置图(图号S-1)”。勘探点的位置沿坝体工程布置,左、右岸坝肩各布置1个勘探点,共布设勘探点2个,勘察点间距约98米。 根据设计单位提出的“勘察技术要求”和“勘探点布置图”,遵照现行规范和有关文件的要求,布设2个均为控制孔,孔深控制:各孔深入稳定基岩、压水试验值小于3Lu。 1.4.2勘察工作完成情况 本次勘察工作于2012年12月22日至12月28日完成野外钻探、取样及压水试验等工作;室内试验自2012年12月29日开始,2013年1月10日结束。完成的具体工作量见表1.4.2-1、勘探点信息一览表1.4.2-2。 表1.4.2-1 完成工作量一览表

地质勘察报告(修改)

1前言 1.1工程概况 肥乡区属资源性缺水地区,全区水资源严重不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4879万m3,人均占有量为191m3,是全国人均水平的9%,属极度资源型缺水地区。 邯郸市肥乡区景观水系及路网工程PPP项目水系引水工程计划在利用已建的东风渠程寨泵站和已铺设的直径1.0米以上管道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管道铺设延伸,将东风渠的黄河水引入城区、引入水系。以补充岳城水库引水不足,高标准解决肥乡城区水系水源问题,彻底打造肥乡区主城区和团结渠景观水系,完善区域市政基础设施和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建设美丽肥乡、富裕肥乡、宜居肥乡。 本次工程拟建在原管道南侧布置新管道,东段位于原管道DN1000mm变DN800mm上游,在原管道上开设三通,并在原管道分叉后和新铺管道首部安装控制阀门。新铺管线位于五排支渠道北坡坡顶下方,管道铺设至民有二干渠城南堡节制闸下游,以便利用城南堡节制闸控制民有渠回水长度,减少水量损失。本次工程管道0+000-1+640段埋深5.26-6.25m,桩号1+640-8+778段埋深2.10-4.24m,采用材质为DN1000mm球墨铸铁管,施工方法为明挖施工法。 根据招标文件要求,我院承担本次工程地质勘察工作。 1.2勘察目的 为本次工程提供地质资料,本次勘察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1)查明管线沿线的地层结构,岩土性质。

(2)查明管道沿线场地内是否有不良的地质现象。 (3)查明地下水状况,承压水层的分布范围、埋藏深度、水头压力,环境水的腐蚀性。 (4)提供管道地基各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值,并提供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建议值。 (5)查明场地是否有液化地层,并对液化地层提出治理措施。 (6)提供地基变形参数。 (7)提出地基土层的承载力标准值。 (8)对管道地基进行合理的工程地质评价。 (9)针对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岩土工程问题,对设计、施工和现场监测工作提出应注意的问题和建议。 1.3勘察依据的技术标准 根据本工程的建筑物特征及场地的地质特征,本次勘察依据的技术标准为: (1)《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487-2008) (2)《水利水电地质测绘规程》(SL299-2004) (3)《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L55-2005) (4)《水利水电工程钻探规程》(SL291-2003) (5)《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SL73-2013) (6)《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7)《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2012) (8)《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

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垃圾处理填埋场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详细勘察) 1、勘察工作 1.1拟建工程概况 受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城建局委托,其拟建的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垃圾处理填埋场建筑场地的岩土工程勘察(详细勘察)工作由*承担,场地位于长白朝鲜族自治县。 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三级工程;场地复杂程度为中等复杂场地;地基复杂程度为二级;岩土勘察等级为乙级;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 拟建建筑物的主要数据和特点表1 1.1.岩土工程勘察目的、任务内容要求和技术依据 1.2.1.勘察目的 本次勘察为详细阶段的岩土工程勘察,目的是正确反映工程项目拟建

场地的岩土工程条件,掌握各岩土层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对场地的稳定性、均匀性作出合理评价,为工程设计、施工提供所需的岩土工程资料及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的评价结论和地基基础方案建议。 1.2.2.任务内容要求 搜集附有坐标和地形的建筑规划总平面图,了解场区的地面整平标高(设计地坪高程),建筑物的性质、规模、荷载、结构特点、基础形式、埋置深度、地基允许变形等资料。 查明有无影响场地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若存在时,分析其成因类型、分布范围,预测其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评价其对工程建设的影响,提出预防措施建议。 查明场地内的岩土层结构、分布规律、各层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和均匀性。对各层岩土工程特性进行评价,提供各层岩土的承载力特征值及满足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对需进行沉降计算的建筑物,提供地基变形计算参数,预测建筑物的变形特征。 查明场地地下水的类型、埋藏条件,分析其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对工程的影响。评价地下水和土对主要基础结构材料的腐蚀性。结合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特征提出本工程抗浮水位建议数据。 查明场地内有无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 提供场地抗震设防基本烈度,判明场地土类型及场地类别,划分对抗震有利、一般、不利或危险地段,查明场地内有无液化土层并对液化可能性作出评价。 对地基基础方案(主要包括地基类型、基础形式、持力层选择、地基处理、基坑支护、工程降水和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等)作出分析评价,并提出建议及相关注意事项。 提供场地土的标准冻结深度、冻胀性类别、冻胀等级。 评价土层渗透性和隔污性能。

2020年全国中考化学试题单元汇编(二)

2020 年全国中考化学试题单元汇编 (二) 一选择题 1..以下化学反应中,没有黑色物质生成的是 A .加热碱式碳酸铜 B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C.加热氯酸钾D.加热高锰酸钾 2.空气中体积分数约占78%的气体是 A. 氮气 B. 氧气 C. 二氧化碳 D. 稀有气体 3.以下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A. 氢气 B. 氯化钠 C. 空气 D. 铜 4.以下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的是 A. 红磷 B. 铁丝 C. 木炭 D. 氢气 5.据报道:某地一名5岁的女小孩把涂改液当饮料吸食,食道被严峻烧伤。经医院检测后发觉,涂改液中含 有苯、甲基环已烷等多种有毒物质。由此可知,涂改液是 A、混合物 B、纯洁物 C、单质 D、化合物 6.以下日常生活中的变化现象,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A 、木炭燃烧 B 、白炽灯泡通电发光发热 C、铜制品在潮湿环境里生成〝铜绿 7.空气质量日报是环境监测部门对一个地区空气质量情形所做的监测报告。目前计入空气要紧污染物的是可 吸入颗粒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以下情形能直截了当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A、把煤作为要紧燃料 B、随意丢弃塑料垃圾 C、随意丢弃废电池 D 、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 8.目前,我国重点都市空气质量日报的监测项目中不包括 A、二氧化硫〔SO2〕 B、二氧化碳〔CO2〕 C、二氧化氮〔NO2〕 D、总悬浮颗粒物〔TSP〕 9.〝冰红茶〞、〝雪碧饮料〞、〝生理盐水〞和〝矿泉水〞均属于 A. 化合物 B 、纯洁物 C 、混合物 D 、无法判定 10.人们对空气污染程度的关注不断加强,我市也是空气污染较严峻的都市之一。以下气体中可造成空气污染 的有:①NO2、②NO、③ CO、④CO2、⑤SO2 A .①②③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 D .①②④⑤ 11.以下图所示物质的用途中,要紧是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范文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1 2020年4月19日

XXXXXXXX工程名称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二○一七年七月 2 2020年4月19日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1、前言 1.1工程概况 1.2勘察内容 1)对坝址区内主要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震、地下水特性和不良地质现象的类别、规模和特征等的阐述。并查明坝基地层物理力学性质等工程地质条件。 2)查明坝基及坝肩渗漏、渗透特性等水文地质条件,经过压水试验等查明坝基渗透性。 3)经过砌体取芯样做抗压强度试验、坝体压水试验等检查坝体砌筑质量。 4)经过钻孔试验数据对坝址工程整体地质情况进行描述和确认。 1.3勘察依据及执行标准 本次勘察工作所依据的技术规范、标准及文件 ●行标《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L55- ) ●国标《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487- ) ●行标《水利水电工程钻孔压水试验规程》(SL31- ) ●行标《水利水电工程钻探规程》(SL291- ) ●行标《水利水电工程边坡设计规范》(SL386- ) 3 2020年4月19日

●行标《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DL5073- ) ●国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 ) ●国标《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3-1999)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手册》 ●设计单位提供《钻探技术要求》 1.4勘察工作布置及工作完成情况 1.4.1勘察工作布置 本次勘察工作勘探点的数量和位置由设计单位布设,详见“坝址区勘探点平面位置图(图号S-1)”。勘探点的位置沿坝体工程布置,左、右岸坝肩各布置1个勘探点,共布设勘探点2个,勘察点间距约98米。 根据设计单位提出的“勘察技术要求”和“勘探点布置图”,遵照现行规范和有关文件的要求,布设2个均为控制孔,孔深控制:各孔深入稳定基岩、压水试验值小于3Lu。 1.4.2勘察工作完成情况 本次勘察工作于12月22日至12月28日完成野外钻探、取样及压水试验等工作;室内试验自12月29日开始,1月10日结束。完成的具体工作量见表1.4.2-1、勘探点信息一览表1.4.2-2。 表1.4.2-1 完成工作量一览表 4 2020年4月19日

中国环境状况公报——草原

草 原 状 况 中国拥有包括荒草地在内的各类天然草原近60亿亩,居世界第二位,占国土面积的41.7%。 2006年,中国草原保护制度建设和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取得显著成效。据初步统计,2006年全国累积种草保留面积达到4亿亩,草原围栏面积7.87亿亩,禁牧休牧轮牧草原面积13亿亩,3000多万头牲畜从依赖天然草原放牧转变为舍饲圈养。通过加强人工草地和棚圈建设等措施,初步实现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收的目标,草原植被得到较好恢复,为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草原生产力 根据2006年草原监测显示,全国草原鲜草产量94313万吨,折合干草约29587万吨,载畜能力约23161万羊单位,较上年增加0.6%。产草量居前10位的省(自治区)分别是内蒙古、新疆、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黑龙江、甘肃、广西、湖北,其产草量达21123万吨,占全国总产草量的71.4%。 草畜平衡监测结果表明,全国天然草原平均超载牲畜34%左右。从六大牧区的情况看,生态建设项目区外,仍存在不同程度的牲畜超载。其中西藏超载38%、内蒙古超载22%、新疆超载39%、青海超载39%、四川超载40%、甘肃超载40%。从牧区、半农半牧区县(旗)情况看:在全国266个牧区、半农半牧区县(旗)中,204个县(旗)处于超载状态,其中牧区县平均超载28%,半农半牧区县平均超载42%。

草原鼠、虫害 2006年,草原鼠害危害面积5.6亿亩,比上年减少1.8%。其中,严重危害面积3.08亿亩,比上年减少3.0%。鼠害较严重的是青海、内蒙古、甘肃、四川、新疆、西藏、宁夏等7省(自治区),危害面积共4.99亿亩,占全国的88.8%。危害严重的主要鼠种有鼠兔、沙鼠、鼢鼠、田鼠、黄鼠类等。2006年,累计防治鼠害8600万亩,其中完成草原鼠害应急防治3740万亩,建设草原无鼠害示范区4860万亩。 2006年,草原虫害危害面积2.52亿亩,比上年减少9.9%。其中,严重危害面积1.09亿亩,比上年减少27.3%。草原虫害发生最严重的地区是内蒙古,危害面积1.02亿亩,占全国总危害面积的40.5%;其次是新疆、青海、甘肃三省(自治区),危害面积共计8430万亩。危害严重的主要是草原蝗虫、白茨夜蛾、草原毛虫、草原螟和古毒蛾等。2006年,累计防治虫害5700万亩,占危害面积的22.6%;其中防治草原蝗虫4016万亩,占草原蝗虫危害面积的27.2%。 草原火灾、雪灾 2006年,全国共发生草原火灾350起。其中草原火警312起,一般草原火灾35起,重大草原火灾2起,特大草原火灾1起。受害草原面积47394公顷,烧死伤牲畜1595头(只),伤1人,未造成人员死亡。与上年相比,草原火灾次数减少216起,受害草原面积减少6022公顷,处历史低位水平。火灾主要发生在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四川、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火灾最为严重的为内蒙古自治区,共发生火灾32起(其中特大火灾1起),受害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