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_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_准则变迁研究

_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_准则变迁研究

CKYJ业务与技术

会计鉴定工作缺乏统一技术标准,严重影响鉴定结论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司法会计人员缺乏统一的任职资格认定,致使各地司法会计人员素质不齐;目前多数司法鉴定人员并不是专职,不具备独立的身份地位,难以保持鉴定结论的公正性;司法会计鉴定人员的法律责任不明,致使鉴定工作的质量得不到保证,也不利于保护鉴定机构和人员的合法权益。

13.《会计法》第四十二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可以对单位并处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可以处二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第四十三条规定:“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予以通报,可以对单位并处五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第四十四条规定:“隐匿或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予以通报,可以对单位并处五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第四十五条规定:“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尚不构成犯罪的,可以并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由此可以看出,对会计违法行为的处罚弹性过大,也是有关人员知法犯法、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之一。针对《会计法》的上述不足,应进一步划分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的具体界限;法律责任中对于经济处罚以绝对数额代替弹性数额为宜,以减少执法过程中的弹性空间,使造假者的造假成本、潜在损失远远大于造假收益,从而对会计违法行为起到震慑作用

14.《会计法》第四十五条规定“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及其他人员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或者隐匿、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可以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行政处分。”这一条规定存在的问题是没有规定哪些单位或部门可以对违法行为的主体进行罚款,这样势必造成实务中的不可操作性,因此,应作出明确规定。

参考文献:

〔1〕张敦力.论我国《会计法》的进一步修订与完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2〕蒋琳玲.《会计法》存在的一些问题及修改建议.《商场现代化》,2006年10月(下旬刊)总第483期。

〔3〕刘汝燮.实施《会计法》的两个难题及对策,《广西会计》,2000第10期。

〔4〕崔建才,吴云.《会计法》亟需“实施细则”,《中国农业会计》,2003年第8期。

〔5〕陈韶君,郑敏.会计法与相关法律制度的协调与对策,《财会通讯》,2005年第9期。

〔6〕顾立霞,对《会计法》中处罚规定的理性思考,《财会月刊》,2004第6期。

◇作者单位: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

◇责任编辑:敬彦峰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准则的制定背景,指明其规范的内容、范围和性质;在回顾该准则的修订过程时,配合以案例解释上市公司利用该准则进行盈余操纵的行为;进而比较不同版本准则内容的差异;最后对该准则提出了相关意见。

关键词:制定背景修订背景盈余操纵准则差异

一、准则的制定背景

自1998年起,我国开始在股份有限公司中施行《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准则。众所周知,财务报告反映的是企业在特定时点的财务状况、以及特定期间内的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变动情况。但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可能产生较大影响的事项可能是在资产负债表日后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生的。因此,为了使财务报告的使用者能够全面、客观地了解企业的财务信息,就必须对这些事项进行评价,以确定其是否应当调整将要报出的报告期的财务报告,或仅仅在附注中进行说明。

资产负债表日与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生的需要调整或说明的事项就是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1998年定义)。这类事项的披露,或者对企业资产存在状况提出新的证据,或者对企业财务状况或收益评估有重要影响,因而有利于投资者做出正确的投资判断,规避潜在风险。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期后事项的披露和审计,形成对上市公司的强制性披露要求,能够有效地防止会计操纵行为。正因为如此,1998年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在总则中将此作为一个专门事项,要求披露相关内容,具体内容则留给了相应会计准则来规范。

二、准则的修订背景

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由于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着利用会计准则的弹性进行盈余操纵的行为,现实中就不乏利用《资产负

《资产负

债表日后事项》准

CKYJ业务与技术

债表日后事项》准则的规定以达到配股和发行可转债目的的事件。根据我国《公司法》、《证券法》等的规定,净资产收益率必须连续三年达到10%以上,才能有配股资格,这些规定导致了巨额冲销和“10%现象”。历经几次配股规则的变化过程,配股资格的最新规定为“近3年净资产收益率平均6%以上,且其计算原则为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孰低”,这虽然遏制了“10%现象”,但却有可能导致“6%现象”的重演。事实上,历次配股政策变迁均伴随了我国证券市场ROE分布形态的相应变化。

我国会计准则规范的重点过去一直偏向于利润表,而从一些案例来看,对资产负债表的监管同样重要。就《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准则来看,1998年稿将现金股利作为调整事项,上市公司就可以利用这个规定影响资产负债表中的项目,比如调减未分配利润、所有者权益合计项目从而提高净资产收益率。因此,有必要考虑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的最新动态,对《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进行修订,以遏止除利润操纵外又一种类型的报表粉饰。于是在2003年稿中将现金股利从调整事项中区分开来,并在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项目中单独列示。

三、利用准则操纵盈余

1998年实施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准则以后,证券市场出现了利用现金股利作为调整事项,操纵盈余以达到配股、发行可转债目的的现象。下面以两个具体案例来说明该问题:(一)10%现象

上海梅林(600073)1999年每股收益为0.32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则是-0.09元。事实上,该公司当年追溯调整“四项计提”,已经调减了其年初未分配利润数,但该公司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却仍然高达0.39元/股(见表1),直接导致年末未分配利润出现负数。然而,其净资产收益率从1998年度的6.81%猛增到13.34%,三年平均值到达了10.13%,恰巧略高于当时的配股条件,并于2000年成功实现配股(见表2)。

表1

表2

(二)6%现象

西宁特钢(600117)自97年上市以来,除2000年曾实施每股派送0.06元外,其余年份均未分配过现金股利,并且其在2001年报中还曾预计2002年度不进行利润分配。2003年该公司拟发行可转债,其2002年度的每股收益为0.1953元,发放的现金股利却高达0.52元/股。这笔3.03亿元的现金股利,占可供股东分配利润的98%。未分配利润大幅度减少,使得其2002年度按加权平均法计算的净资产只比2001年度上升了7.43%,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则从2001年度的5.88%上升到了2002年度的7.52%。

该公司在其《净资产收益率及每股收益计算表》中特别注明:最近三年未扣除时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算数平均数为7.09%,扣除后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算数平均数为6.18%。这两个指标都恰巧略高于证监会《关于做好上市公司可转换公司债券发行工作的通知》中对能源、原材料、基础设施类公司的相关要求。

表3

众所周知,我国企业的上市资格是一种稀缺资源,上市成功就能够在资本市场筹集资金,那么在企业做强做大的过程中就有更多发挥的空间和机会。而且,成功上市之后,企业可以通过配股等方式募集资金,进一步扩大自己的经营实力。从以上的案例可以发现,企业的股利政策带有明显的配股、发行可转债的动机:从监管方修改并补充规定上市企业配股、发行可转债资格条件的角度看,我国企业中存在这种行为的不是个别情况,这是一场企业与政策制定方之间的监管与反监管游戏。

四、准则主要变化的内容

到目前为止,关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准则有3稿,可以将其分别定义为1998年稿、2003年稿以及2007年稿。其中2003年稿在1998年稿的基础上进行了很大的修订;而2007年稿在2003年稿的基础上没有实质上的变动。

(一)2003年准则变化的主要内容

2003年稿是在1998年稿上修订而成的,修订的内容主要就是针对当时资本市场环境下所发生的问题。譬如,针对上市公司报喜不报忧的现实,监管方就要求其披露需要调整或说明的有利或不利事项;针对上市公司滥用股利政策以达到配股、发行可转债资格的行为,监管方对资格条件进行修改并添加了补充规定。具体变化列表如下:

配股年度每

10

公告日期

公告类型

20003.000.0020000524股东大会

决议方案

2002年2001年

本年比上年

增减(%)

2000年

每股收益0.19530.153427.310.1388

净资产收益率9.396.3847.186.17

扣除非经常性

损益的净利润

为基础计算的

净资产收益率

7.525.8827.894.60

每股净资产2.082.40-13.332.25

调整后的每股

净资产

1.982.32-14.662.13

CKYJ业务与技术

(二)2007年准则变化的主要内容

2007年稿的变化更主要的是体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包括《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定义,以及相关账务处理。其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准则也经历了一个变迁过程。《国际会计准则第10号——

—或有事项和资产负债表日以后发生的事项》(1978年10月公布,1980年起生效,1994年曾重编)规定资产负债表日后制定的现金股利政策既可以作为调整事项,也可以作为非调整事项。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于1999年3月修订了《国际会计准则第10号——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将股利视为非调整事项,并将其在权益的一个单独组成部分或在附注中进行披露,而不是将其在资产负债表日作为负债确认。

五、结论

准则的有效执行并达到显著效果,需要多方的配合。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强:(一)从会计信息供给方的角度来看,首先必须加强对新会计准则的学习,了解准则制定和修订的背景;其次就是理清概念,严格区分调整事项和非调整事项,特别是新准则中的变化内容;再次就是严格执行准则的规定,对交易事项进行客观的反映。(二)从会计信息需求方的角度看,关键是及时更新会计知识,适应准则变化带来的会计信息阅读不便难题。(三)从会计监管方的角度来看,首要的是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使其工作及时遵循新准则的规定;其次就是研究新准则中存在的经济后果问题,通过发布法规的形式对上市公司的行为进行约束;再次就是联合各部门,加大对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打击力度。总而言之,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经济现象、严格执行会计准则的规定,新准则才能发挥出积极有效的规范作用。

参考文献:

〔1〕上海梅林1999年报,泰阳证券网

〔2〕西宁特钢2002年报,巨潮资讯网

〔3〕财政部(1998):《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

〔4〕财政部(1998):《企业会计准则——

—资

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下转第42页)

表4

1998年稿2003年稿引

2.本准则不涉及中止营业

定义3.本准则使用的下列术语,其定义为: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指自年度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

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生的需要调整或说明的事项。

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指董事会批准财务报告报出的

日期。

2.本准则使用的下列术语,其定义为:

(1)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指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

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生的需要调整或说明的有利或不利事项。

(2)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指董事会或类似机构批准财

务报告报出的日期。

调整事项5.资产负债表日后董事会制订的利润分配方案中与

财务报告所属期间有关的利润分配(其中分配方案中

的股票股利应当作为非调整事项),也应当作为调整

事项。

4.企业应就调整事项,对资产负债表日所确认的资产、负债

和所有者权益,以及资产负债表日所属期间的收入、费用等

进行调整。

利同第5条:其中现金股利作为调整事项;股票股利作

为非调整事项。

7.资产负债表日后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由董事会或

类似机构所制定利润分配方案中分配的股利(或分配给投资

者的利润,下同),应按如下方式予以处理。

(1)现金股利在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中单独列示;

(2)股票股利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单独披露。

资产负债表日后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由董事会

或类似机构制定并经股东大会或类似机构批准宣告发放的

股利,比照上述规定处理。

持续经营8.如果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表明持续经营假设不再适用,则企业不应在持续经营的基础上编制会计报表;同时,还应披露如下内容:

(1)不以持续经营假设编制会计报表的事实;

(2)持续经营假设不再适用的原因;

(3)编制非持续经营会计报表所采用的基础。

CKYJ

〔5〕

财政部(2003):《企业会计准则———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6〕

财政部(2007):《企业会计准则———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7〕

财政部(2002):《企业会计准则———或有事项》〔8〕

财政部(2002):《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会计差错更正》

〔9〕

证监会(1994):《关于执行<公司法>规范上市公司配股的通知》

〔10〕证监会(1996):《关于1996年上市公司配股工作的通知》

◇作者单位:广东发展银行总行财会部◇责任编辑:焦

(上接第39页)财务管理

我国中小企业成长周期融资结构分析

■/池昭梅

要:合理的融资结构是企业在融资活动中要考虑的

一个重要因素,因其能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增强企业的融资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而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为解释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特点提供了思路,进而为优化企业融资策略提供借鉴,对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有较好地指导作用。

关键词:融资困境

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

融资结构

融资结构是指企业各种资金的来源及构成,其实质是自有资金与借入资金的比例。企业的融资结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企业的规模、公司治理状况、资金需求量的大小及外部融资环境等等。合理的融资结构能有效地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增强企业的融资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但融资难已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本文通过研究中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资金需求,分析其融资结构特点,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提供依据。

一、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现状分析

20世纪70年代,Weston&Brigham根据企业不同成长阶

段融资来源的变化提出了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该理论把企业的资本结构、销售额和利润等作为影响企业融资结构的主要因素,将企业金融生命周期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初期、成熟期和衰退期。随后,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Weston&

Brigham对该理论进行了扩展,把企业的金融生命周期分为六

个阶段:创立期,成长阶段Ⅰ、成长阶段Ⅱ、成长阶段Ⅲ,成熟期和衰退期。该理论提出企业各个阶段的融资来源为:1.在创立期,融资来源主要是创业者的自有资金,资本化程度较低;2.在成长阶段Ⅰ,融资来源主要是自有资金、

留存利润、商业信贷、银行短期贷款及透支、租赁,但存在存货过多、流动性风险问题;3.在成长阶段Ⅱ,除了有成长阶段Ⅰ的融资来源外,还有来自金融机构的长期融资,但存在一定的金融缺口;

4.在成长阶段Ⅲ,除了有成长阶段Ⅱ的融资来源外,还在证券

市场上融资,但存在控制权分散问题;5.在成熟期,则包括了以上的全部融资来源,但投资回报趋于保守;6.在衰退期,则是金融资源撤出,企业进行并购、

股票回购及清盘等,投资回报开始下降。美国经济学家Berger&Udell其后对Weston&

Brigham的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进行了修订,把信息约束、

企业规模和资金需要量等作为影响企业融资结构的基本因素来构建企业的融资模型,从而得出了企业融资结构的一般变化规律,即在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随着信息约束、企业规模和资金需要量等约束条件的变化,企业的融资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处于早期成长阶段的企业,其外源融资的约束紧,融资渠道窄,企业主要依赖内源融资;而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可抵押资产的增加,资信程度的提高,企业的融资渠道不断扩大,获得的外源融资尤其是股权融资逐步上升。Berger等使用美国全国中小企业金融调查和美国联邦独立企业调查的数据,对美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进行检验证实了该理论。

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为解释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特点提供了思路,但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是否符合该理论,目前国内有关学者多用实证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据国际金融公司(IFC,1999)在中国北京、成都、顺德、温州等地开展的一项针对民营企业的调查表明,我国民营企业不论处在哪个发展阶段,其融资来源都严重依赖于内部融资。而在《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研究》联合课题组发布的《2005年中国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报告》

也显示,目前中小企业首选的筹资方式中,利用企业积累的自有资金占比48.41%、

通过银行贷款来扩大生产规模占比38.89%,其它形式筹资占比不足13%,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进行融资仅占

2.38%。这说明了我国中小企业多把内源融资作为首选的融

资方式,而银行贷款、

发行股票或债券等外源性融资运用得极少。同时,张捷(2002)通过运用暨南大学“中小企业发展与支持系统”课题组的相关数据,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进行检验后认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的变化趋势基本符合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特点及后果分析

综合以上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分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关键在于明确目前企业所处的成长周期。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发展很快,据统计,截至2004年底,我国共有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