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三章(燕山大学)之二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三章(燕山大学)之二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三章(燕山大学)之二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三章(燕山大学)之二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三章(燕山大学)之二]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1月,同盟会创办机关刊物《民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三章(燕山大学)之二。1906年,孙中山、黄兴、章炳麟等又编定《革命方略》,规定同盟会纲领的实施计划和其他各项具体方针政策。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16字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随后他通过《军政府宣言》等文件对三民主义作了具体阐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理论概括。

1.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民族主义的基本内容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要推翻满洲贵族当权的清政府,建立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国家。孙中山在解释这一款时,曾一再强调,“民族主义,并非是遇着不同族的人便要排斥他,是不许那不同族的人来夺我民族的政权。”“曾听见人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民族革命的原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这样看来,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这样,孙中山就将他的民族主义与带有封建色彩的种族复仇主义划清了界限。

2.民权主义“:创立民国”

民权主义的基本内容就是“建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权主义被孙中山称为政治革命的根本,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孙中山从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原则出发,认为中国沿袭数千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是不合理的、违反人道的,因此“政治革命”势在必行。“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他还说,“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来分作两次去做。”这样,他便把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军政府宣言》对未来的民主共和国的特征概括如下:“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

孙中山并未简单照搬西方议会制度。如他在三权(立法、司法、行政)分立学说的基础上提出制定五权(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分立的宪法的主张,用以防止西方国家在选举和委任中的舞弊行为及议会滥用监察权的弊端。孙中山还充分认识到建设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艰巨性,提出治国政纲分三期实施:第一期为“军法之治”,即在新光复地区,由军政府总摄地方行政,清除清政府的苛政积弊及其残余势力,并施行有关经济、治安、教育、卫生等社会公务;第二期为“约法之治”,即“军政府授地方自治权于人民,而自总揽国事之时代”,在此期间,解除军法,颁行约法;第三期才是“宪法之治”,即军政府解除权柄,制定宪法,国家政治步入议会民主制轨道。五权宪法反映了孙中山对完美民主制度的追求。上述构想预见到革命胜利初期实行革命军事专政的必要性,对巩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胜利果实具有重大意义。

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民生主义的基本内容就是“平均地权”。其具体办法是,“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

“平均地权”的提出决不是偶然的。首先,解决几亿中国农民迫切需要的土地问题,消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根本问题。其次,孙中山对于解决中国土地问题所提出的方案,是“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产物。孙中山考察西方社会,发现资本主义虽然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贫富两极分化,阶级矛盾异常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他认为中国革命必须设法预防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因而中国不但需要进行“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还必须进行“社会革命”。因此,孙中山积极寻找“改良社会经济组织”的办法。这时,风靡一时的美国资产阶级学者亨利·乔治的“单一税”学说给了他较大的影响。享利·乔治认为,土地私有是资本主义社会产生贫富不均现象的根本原因,主张将土地收归国有,其办法是国家每年向每块土地征收相当于地租额的赋税。而地租一旦收归国有,国家就不必征收其他赋税。孙中山借鉴亨利·乔治的学说,提出了“平均地权”的主张。他以为,中国实行“平均地权”后,就可防止因地价上涨而引起的社会不平等现象,且“私人永远不用纳税,但收地租一项,已成地球上最富的国。”通过“平均地权”以实现社会革命,是孙中山对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探索,但客观上却符合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因为“按照马克思的学说,土地国有化就是:尽量铲除农业中的中世纪式的垄断和中世纪关系,使土地买卖有最大的自由,使农业最容易适应市场”,因此,它是“纯粹资本主义的、十足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列宁:《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列宁选集》第2卷第295,294页)。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集中表达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与经济要求,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幸福生活的迫切愿望,因而成为动员与组织广大群众起来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的战斗号角,具有极大的鼓舞作用。但它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和彻底的反封建纲领,则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1、论战双方的阵地

同盟会成立后,通过《民报》及其他报刊,积极宣传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革命纲领,大造革命舆论,对清王朝进行口诛笔伐。由于革命派与保皇派在纲领路线等方面存在严重的对立与分歧,1905年至1907年双方各以《民报》和《新民丛报》为主要阵地,展开了一场关于中国走什么道路的大论战。两派在美洲、南洋以及国内的报刊都卷入了论战之中。

2、论战的内容

革命派和保皇派的论战内容十分广泛,包括民主革命的对象、任务、方法、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但归结起来,主要是围绕同盟会的三民主义纲领进行的,即要不要用暴力推翻清王朝,要不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这三个相互关联的问题,是这次论战的核心。

关于要不要用暴力推翻清王朝的问题。保皇派把“革命排满”和爱国救亡对立起来,认为保皇就是爱国,革命必致亡国。康有为甚至否认中国封建制度的存在,证明没有必要进行革命:“吾国久废封建,自由平等,已一二千年,与法之十万贵族,压制平民,事既不类,倡革命言压制者,已类于无病而学呻矣。”(康有为:《法国革命史论》,《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2卷上册第304页,三联书店1963年版)他们把革命描写成是杀人放火的“复仇主义”行为,必然导致满汉民族的更大裂痕,甚至引起帝国主义列强的干涉而亡国。

革命派列举大量事实,证明清王朝推行民族压迫政策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进一步论证了

民族革命的必要性和正义性。他们针对保皇派指责革命派“排满复仇论”反驳说:“民族革命非尽戮满族五百万人之一谓,倾覆其政府,不使少数人握我主权为制于上之谓也。”(去非:《纪十一月四日东京满学生大会》,《民报》第9号第96页)这就明确揭示了革命派所主张的“排满”,实质上是反对少数满洲统治者,而不是所有的满洲人。革命派还从理论上驳斥了保皇派对革命暴力的曲解,认为只有通过暴力革命,中国才能获得民族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解除亿万人民的痛苦,并热情地讴歌:“革命者,救人世之圣药也。终古无革命,则终古成长夜矣。”(思黄:《中国革命史论》,《民报》第l号第53页)肯定革命不仅不会招致帝国主义的干涉,反而是挽救民族危亡、避免列强瓜分的唯一途径。因为帝国主义敢于欺负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是一大原因,用暴力推翻清政府,则可避免被瓜分的危险。

关于要不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问题。康有为坚持历史渐进论的“三世说”,认为由“据乱世”必须经过“升平世”,才能到达“太平世”。就是说由封建专制,必须经过君主立宪,才能实现民主共和,“苟未至其时,实难蹭等”(康有为:《法国革命史论》,《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2卷上册第295页)。梁启超则认为中国不仅“不能进行共和立宪制”,而且还“未能行君主立宪制”,因为中国人尚未具备“可以为共和国民之资格”(梁启超:《开明专制论》,《梁启超选集》第478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只有从“开明专制”着手,“拾级而上”,经过君主立宪阶段,最后才能达到民主共和。他们认为如果革命派硬要通过暴力革命,超前“蹭等”实行共和,则必然导致国家乱亡。

革命派不同意保皇派关于中国社会必须经过“开明专制”和“君主立宪”等阶段,然后才能建立民主共和的理论。孙中山说:“有谓各国皆由野蛮而专制,由专制而君主立宪,由君主立宪而始共和,次序井然,断难躁等;中国今日亦只可为君主立宪,不能躁等而为共和。此说亦谬。”(孙中山:《在东京中国留学生欢迎大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283页)他援引当时菲律宾人民和美国黑人为争取独立自由而斗争的事迹为例,指出民主共和是世界进步的潮流,中国人民必须为建立一个民主共和国而奋斗。他们还以“天赋人权”学说作理论依据,斥责保皇派认为中国人还不具备共和国民资格的英雄史观,肯定中国人民完全有能力在推翻君主专制制度之后,建立一个民主共和的国家。他们力辩“政治革命”的内涵是推翻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不是依靠清政府实行“开明专制”和“君主立宪”,从而划清了“政治革命”和“开明专制”的界限。

关于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的问题。保皇派对同盟会提出的“平均地权”和“土地国有”纲领进行了全面抨击,认为中国社会经济制度基本上是良好的,指责土地国有制度违背了所谓“自然法则”,必将“妨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阻碍”社会文明的进步。他们称赞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完美与合理,不准对其有任何破坏和变革。

革命派列举大量事实批驳了保皇派对“平均地权”、“土地国有”纲领的攻一击,揭露中国封建土地制度的种种弊端,指出地主垄断土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人民生活穷困。所以对地主阶级垄断土地的现象表示强烈不满:“土地者,一国之所共有也,一国之地当散之一国之民。今同为一国之民,乃所得之田,有多寡之殊,兼有无田有田之别,是为地权之失平。”因此,必须“均配土地,使耕者不为佃奴。”他们强调说:“地主之流弊不特使贫民陷于地棘天荆之苦况,抑亦商工界之一大障碍物”(冯自由:《民生主义与中国政治革命之前途》,《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2卷上册第427页)。只有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才能补偏救弊。而实行“平均地权”和“土地国有”政策,不但不会妨碍人们从事生产的积极性,反而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

3、论战的意义

革命派和保皇派的论战,是革命与改良的论战。革命派和保皇派是同属资产阶级的政治派别,有着共同的救亡图存的宗旨,都采用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理论来探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国家的道路。通过这场大论战,揭露了清政府的腐朽,划清了革命与保皇的界限,进一步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为辛亥革命作了重要舆论准备。这场论战也暴露了革命派与保皇派的一些共同弱点:第一,他们都不能正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保皇派害怕革命引起列强的干涉而招瓜分之祸,革命派认为革命可限于“排满”范围并能使国家独立,正可避免列强干涉,表明他们对帝国主义的本质都缺乏深刻认识和坚决反抗态度。第二,他们当时都不愿意看到下层群众在革命期间举行大规模起义的作用,害怕引起“内乱”。因此,保皇派竭力反对革命,而革命派则鼓吹“文明革命”、“秩序革命”。这些弱点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1907年,由于形势日益紧迫,两派的争论尚未结束,便投入到实际的政治斗争中去。中国民主共和与君主立宪的两种主张、两种前途的斗争,还有待于通过实践决出分晓。

第二节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灭

(一)武装起义与保路运动

1、萍乡、浏阳、醴陵起义

同盟会成立以后,便以武装起义作为工作中心,派遣会员潜行回国,组织力量,策动举事。正当同盟会积极策划准备时,1906年末,爆发了萍浏醴起义。

萍乡、浏阳、醴陵位于湘赣边界,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萍乡煤矿的大量开采,萍乡经醴陵至株州的铁路开通,社会经济变化很快。以洪江会为主的秘密会党相当活跃,首领马福益因参与华兴会武装起义而惨遭杀害后,会众积极活动,准备为他报仇。1906年夏,同盟会湖南分会负责人禹之漠在长沙主持了爱国知识分子陈天华、姚宏业因在上海筹备中国公学,为反动官绅阻挠,于1906年5月愤投黄浦江自杀的公葬仪式,接着又参与了湘乡学界反对盐捐浮收的风潮,被清政府逮捕下狱,激起了湖南人民的公愤。加以春夏之间水患成灾,民心浮动。洪江会遂乘机于12月4日发动起义,同盟会员刘道一、蔡绍南等也参加其中。起义军由龚春台率领首先攻占上栗市,然后至浏阳与姜守旦部合攻浏阳县城。清政府急调数路大军数万人进行镇压,9日,上栗市失陷。两万多会众腹背受敌,加以缺乏训练,11日在牛石岭被清军击溃,龚春台等化名逃走。姜守旦率部于20日在沙铺战败后,只身逃往九江。在醴陵,洪江会于6日和12日曾两次暴动,很快遭到镇压。萍乡安源煤矿工人大都是洪江会员,头目萧克昌被收买,“未允轻动”。萍浏醴起义的消息传到日本东京,同盟会“东京之会员莫不激昂慷慨,怒发冲冠,函思飞渡内地,身临前敌,与虏拚命,每日到机关部请命投军者甚众。”同盟会随即派多人回国策应,但已无法挽回败局。萍浏醴起义失败以后,清政府屠杀群众万余人,并大肆搜捕和杀害革命党人,刘道一、禹之漠等同盟会员殉难,长江流域的革命力量遭受严重损失。

2、潮、惠、钦、廉起义

萍浏醴起义激励了同盟会在华南地区进行武装斗争。孙中山认为,两广地区会党众多,且便于从海外获得饷械接济。由两广突破,进取长江,然后北伐以推翻清朝,这是孙中山基本战略思想。孙中山原拟在广东潮州府、惠州府、廉州府(今属广西)等地同时举义,布置联络会党、防军和民团,可是届临发动时,却变成几次孤立的起义。1907年5月22日,潮州府

饶平县黄冈镇会党群众与清军发生争斗,会党首领擅自下令起义,攻占黄冈,因事起仓促,至28日被清军镇压了。在惠州府七女湖的同盟会员邓子瑜急谋响应,于6月2日集中300多名会党起义,也因得不到响应,不久自行解散。9月1日,孙中山所派的王和顺率领一支队伍起义,攻占廉州府防城,队伍发展至3000人,然后进攻钦州。驻防钦州的清军将领郭人漳经黄兴联络,原来答应起义,不料临时变卦。起义军转攻灵山不克,饷械不济,不得已于9月中旬解散,余部潜伏到十万大山。接着,同盟会又在西南边境发动起义。1907年12月2日,奉孙中山命的黄明堂等人带领起义军夺取了广西镇南关,第二天,用大炮击退了清军的进攻,声势大振。孙中山、黄兴等人亲临炮台,放炮开枪,慰问战士和伤员。由于清军增援,攻势日猛,9日,起义军弹尽粮绝,不得不弃关突围。1908年3月,黄兴率越南华侨组成的革命军与防城起义失败后潜伏山中的队伍会合,共200余人进攻钦州。4月2日,在马笃山大败郭人漳所部清军,而后在钦州、廉州与广西上思一带转战40多天,因弹尽援绝而退往越南。4月30日,黄明堂等又在云南河口起义,附近清军纷纷归降。这些降兵遇到清军重兵进攻,又纷纷哗变,使起义队伍受到很大损失。5月26日,清军攻陷河口,起义军退入越南境内。同盟会在广东与西南边境发动的这六次武装起义这六次起义史称黄冈起义或丁未黄冈之役、惠州七女湖起义或丁未惠州七女湖之役、钦廉防城起义或丁未防城之役、镇南关起义或丁未镇南关之役、钦廉上思起义或戊申马笃山之役、云南河口起义或戊申河口之役没有达到预期的战略目的。

3、光复会领导的起义

与同盟会频频起义的同时,光复会在浙江、安徽也发动了起义。1905年,光复会员徐锡麟创办绍兴大通学堂作为联络浙江会党据点,召集金华、处州(今丽水市)、绍兴等地会党首领入校练习兵操,借以积蓄革命力量。不久,徐锡麟捐官道员,赴安庆充任安徽巡警学堂和巡警处的会办,暗中培养骨干,伺机发动起义。1907年初,绍兴大通学堂由秋瑾主持。秋瑾是光复会会员,同时又是同盟会在浙江的主盟人。她一面联络平阳、武义等地会党首领,一面吸收浙江新军官兵及军事学堂师生参加革命组织。秋瑾和徐锡麟等决定同时在浙江、安徽发动起义,以便互相策应。由于绍兴会党过早暴露行迹,武义、金华等地会党遭到镇压。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刺杀了到巡警学堂参加毕业典礼的安徽巡抚恩铭,率领学生军攻占军械所,经过激战被执,壮烈牺牲。安庆起义失败牵连大通学堂,7月13日,秋瑾被捕,坚贞不屈,15日殉难于绍兴轩亭口,表现出崇高的革命气节。1908年11月19日,安徽革命团体“岳王会”骨干、安徽新军炮营队官熊成基发动马、炮、步营新军千余人起义,围攻安庆不下,被清军击散,起义失败,熊成基隐匿,后于吉林遇害。安庆马、炮、步营举义是新军起义的开端。

4、广州新军起义

经历了1907年至1908年多次武装起义的挫折,同盟会把发动起义的重点从会党转向新军,争取掌握新式武器并有一定作战训练的新军作为发动起义的基本力量。1909年10月,同盟会在香港建立了南方支部,派赵声、朱执信、倪映典等在广东新军中发展革命组织,决定于1910年2月24日(庚戌年正月元宵节)前后举行起义。后因新军士兵与巡警发生冲突,广州地方官下令收缴新军士兵的枪枝弹药,倪映典率新军约3000人提前于2月12日在广州城郊发难,分三路进攻广州城。次日,他误中诡计,被敌人诱杀,军中无主,不久溃散。

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后,同盟会内部产生了悲观和急躁情绪,少数人希冀侥幸获胜,组织暗杀团体,进行恐怖活动。孙中山则认为广州新军起义失败,“虽属不幸之事,然革命种子早已藉此而布满于南北军界”,时机一到,新军便会“倒戈相向,而为吾党效力”

孙中山:《在槟榔屿筹款会议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494页。为组织力量再次起义,他于11月13日在槟榔屿召集黄兴、赵声、胡汉民等同盟会重要骨干会议,勉励他们不要因受挫而气馁,应当再接再厉,继续奋斗,教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三章(燕山大学)之二》。他说:“今日吾辈虽穷,而革命之风潮已盛,华侨之思想已开,从今而后,只虑吾人之无计划、无勇气耳!”

孙中山:《建国方略》,《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242页会议决定筹集巨款,在广州再次发动武装起义。随后,同盟会在海外华侨中募捐18万余元,并在香港组织统筹部,以黄兴、赵声为正、副部长,负责领导工作。他们派人在广州新军、防营、警察中从事发动工作,且于广州附近地区的会党、绿林中进行联络;还分别前往长江中下游各省策动响应。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起义的筹备工作逐渐就绪。

5、黄花冈起义

1911年4月8日,统筹部在香港举行会议,决定从香港派选锋(敢死队)800人至广州,预定4月13日正式起义。就在统筹部会议的同一天,同盟会员温生才刺杀广州将军孚琦,被捕牺牲,引起广州清军和地方当局的警觉,而起义所需饷械尚未运到,起义被迫延期。4月23日,黄兴由香港入广州,在两广总督衙门附近建立了起义指挥部,决定分兵四路,攻取广州,并写下“绝笔”,表示义无反顾的革命决心。但起义消息已经走漏,清军严密戒备,新军的枪械全被收缴。4月27日下午,以黄兴为首的革命志士120余人,臂缠白巾,手执枪械炸弹,吹响海螺,猛攻总督衙门。其余三路均未能按时策应。喻培伦身背一大束炸弹,冲锋在前,抛掷炸弹,所向披靡。起义军进入总督衙门后,又冲杀出来与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的卫队进行激烈巷战,黄兴右手受伤断两指,仍坚持指挥战斗,喻培伦、林时塽、林觉民等86人英勇牺牲,其中华侨29人。起义失败后,收殓死难者遗骸72具,合葬于广州红花岗(后改名黄花岗),所以历史上称此次起义为“黄花岗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了,但烈士们的英勇战斗精神振奋人心,成为武昌起义的预演。孙中山说:“是役也,集各省革命党之精英,与彼虏为最后之一搏。事虽不成,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轰轰烈烈之概已震动全球,而国内革命之时势实以之造成矣。”

同盟会成立以后,革命派发动了十几次武装起义,均告失败。造成这些失败的原因除了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及其他意外情况外,就革命派方面而言,主要是没有广泛深入地发动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他们既没有提出代表群众实际利益与要求的政治主张,也未在群众中从事艰苦细致的工作。因此,他们发动的武装起义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往往成为单纯的军事冒险活动,旋起旋灭。尽管如此,这些起义仍然具有重要意义。第一,促使革命派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了他们的军事斗争水平。从1908年以后,革命派不仅继续联络会党,也把注意力集中到新军方面,加紧下层官兵的工作。第二,显示革命派以武装斗争推翻清王朝的坚强决心,扩大了革命的影响。他们用鲜血和生命高高举起的战斗旗帜,激发了人民群众的斗志,促成了革命风暴的到来。

6、资产阶级领导的保路运动

1910年7月起,英、法、德(后来又有美)等国公使多次催促清政府迅速签订湖广铁路的借款合同。1911年1月,邮传部尚书盛宣怀着手和帝国主义国家商议借款事宜。5月“皇族内阁”成立后,为了给借款合同签字扫清道路,清政府以上谕形式宣布“干线均归国有定为政策”,派端方为督办粤汉、川汉铁路大臣,南下强行接收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四省的商办铁路公司。接着清政府就与英、美、法、德四国银行团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款合同,把以前批准商办的铁路利权出卖给帝国主义,很快激起了四省的保路风潮。

广东、湖南、湖北、四川等省人民经过了艰苦的斗争才迫使清政府同意将粤汉、川汉铁路改为商办。四省各设有铁路公司,历年来共筹集资金4000多万两。除广东全是商股外,其他3省还有用各种捐税征集的民股,如四川、湖南曾按地租的3%出谷米,收过“租股”。清政府劫收商办铁路公司不仅损害了民族利益,而且同作为股东的富商资本家、地主、农民的经济利益也发生了尖锐的冲突,不能不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对。

湖南绅商首先行动起来,在谘议局集会,并散发传单,抨击清政府的反动行径。长沙学生继起罢课,开会抗议。湖北各界人士数千人也在谘议局集会,且推出代表进京请愿,要求清政府收回成命。在革命党人詹大悲主编的《大江报》上还发表了《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的社论,号召群众抛弃幻想起来革命。汉口商民举行罢市,宜昌筑路工人数千人和清军发生武装冲突。广东召开粤路股东大会,一致反对“铁路国有”,议决继续商办,又成立保路会,派人进京请愿,力争维持原案。

四川的保路风潮最为激烈。各界人士在上邮传部书中严正声明,“川人之所极端反对者,……不在路归国有,而在名则国有,实则为外国所有。”全省商会还联合公开发布通电,警告清政府如不收回“铁道干路国有”成命,路事风潮“万无有或息之一日”,川汉铁路股东在成都开会,次日保路同志会宣告成立,由省谘议局议长、立宪派首领蒲殿俊任会长。各府州县纷纷响应,参加者达数十万人。立宪派规定了“文明争路”的方针,但很快就被蓬勃发展的群众运动所冲破。8月,成都举行有数万人参加的保路大会,号召全省罢市、罢课、停纳捐税。成都罢市后,数十州县闻风而动,纷起效法。与此同时,革命党人邀请哥老会首领在资州(今资中)罗泉井秘密集会,议决将保路同志会改为保路同志军,准备武装起义。随后,金堂、新繁、彭县、灌县等地发生了抗粮抗捐的群众暴动。9月7日,署理四川总督赵尔丰奉清政府之命,查办铁路公司和保路同志会,设计逮捕蒲殿俊、罗纶等负责人。消息传开,成都全城震动。千余群众纷纷前往请愿,要求释放被捕人员,赵尔丰竟丧心病狂地下令开枪,当场打死二三十人,第二天又枪杀前来请愿的群众数十人,造成了流血大惨案。成都血案发生后,广大群众迅速掀起全川的武装暴动。从8月起,川西、川南各地同志军先后进抵成都,四面围攻。9月25日,同盟会员吴玉章、王天杰等在荣县宣布独立,建立了第一个县级革命政权。四川保路运动转变为保路同志军起义后,清王朝急调端方率湖北新军入川镇压。武昌空虚,这给革命党人发动武装起义提供了极好机会。

(二)武昌起义与各地响应

1、湖北革命党在新军中的革命活动

湖北是革命派较早在新军中开展革命活动的地区之一。1902年4,5月间,吴禄贞留日回国,在武昌新军中担任要职,介绍革命党人打入新军,开展工作。1904年成立的科学补习所被破坏后,日知会又利用中华圣公会的教会阅报室的特殊条件,陈列革命书报,每周日开会演说,宣传革命宗旨,并在各学堂、兵营设有代表,以资联络。萍浏聘起义失败后,清政府加紧追捕革命党人,日知会遭到严重破坏。1908年夏,原日知会联络员任重远等人在武昌洪山成立军队同盟会,湖北新军中的革命活动再度活跃起来。同年12月,军队同盟会成员杨王鹏等人鉴于负责人出走,会务停顿,另组群治学社。经过群治学社积极慎重的发展工作,湖北新军各标几乎都有该学社的成员。1910年初,群治学社出资资助《商务报》,以该报为喉舌进行宣传。4月长沙抢米风潮发生时,该学社准备乘机起义,旋被清政府发觉,群治学社被迫停止活动,改组为振武学社。杨王鹏的活动被第二十一混成协协统黎元洪觉察撤差,振武学社的社务改由蒋诩武主持。1911年1月底,振武学社改名文学社,推蒋诩武为社长。文学社还

利用《大江报》公开鼓吹革命。半年之后,文学社的成员由1000人左右迅速增加到3000人以上,而且绝大多数为新军士兵。

2、武昌起义

由于文学社和共进会均在新军中发展会员,双方都有联合起来共图大业的要求,并且为此进行过接触。同年9月,为了加强工作,发动起义,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劝导下,双方决定实行联合,经过协商,组成了统一的领导机构,共推文学社领导人蒋诩武为革命军总指挥,共进会领导人孙武为参谋长,另一领导人刘公为未来的军政府总理。他们拟定了起义的详细计划,派人到上海迎接中部总会领导人来鄂主持大计,且联络邻近各省,策动响应。

湖北革命党人原定10月6日(阴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举行起义,由于清政府加强戒备,准备不及而延期。10月9日,准备工作一切就绪,不料孙武等人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配制炸弹时不慎引起爆炸,闻声而来的俄国巡捕将准备起义的旗帜、符号、文告、印信及机关里党人名册等全部搜去,孙武带伤走避。俄国驻汉口领事旋将搜获的文件转交清方江汉关道齐耀珊,所捕人员一并引渡。当天晚上,武昌小朝街85号的起义指挥机关又遭破坏,蒋诩武虽逃脱,刘复基、彭楚藩等被捕,往各营送炸弹的杨洪胜也落入敌手。次日晨,湖广总督瑞浧下令杀害刘、彭、杨三人,封锁各标营营门,收缴弹药,搜捕革命党人,形势十分危急。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在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毫不畏惧,毅然发动起义。

10日晚8时半,驻武昌城内的新军第八镇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他们击毙反动军官后,在熊秉坤带领下冲出营房,直奔楚望台军械库夺取弹药,军械库守中的革命士兵立即响应。接着,其他步、炮、辎重各营和军事学堂学生也相继起义,在楚望台补充了弹药,并推原日知会会员、工程第八营左队队官吴兆麟为临时总指挥,向湖广总督衙门发动攻击,经过通宵激战,于次日黎明占领了总督衙门,控制全城。湖广总督瑞徵逃到“楚豫”号兵舰上,第八镇统制张彪率部逃往汉口。11日晚和12日晨,驻汉阳、汉口的新军先后倒戈,武汉三镇全部光复。

3、湖北军政府

武昌起义的第二天,革命党人邀请谘议局议员和地方绅商举行会议,成立湖北军政府。当时孙中山远在海外,黄兴、宋教仁、谭人凤等同盟会其他领导人又在香港和上海。直接组织这次起义的领导人或死或伤,或被迫出走。吴兆麟又自以为资历太低,不足以号召。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十一混成协协统黎元洪被推举为湖北军政府都督,立宪派首领、湖北谘议局议长汤化龙任民政部长,然而在起义初期实际行使军政权力的却是以革命党人为核心的参谋部。黎元洪在武昌起义的当晚亲手杀害过两名响应起义的士兵,是被革命党人搜出用枪逼上都督席位的。他不愿附从革命,也不敢贸然公开反对。随着革命形势的继续发展,黎元洪逐渐改变了原先的态度,同意出任都督,负实际责任。此举固然有助于扩大革命的影响和号召力,消除清军中下级军官对革命的疑虑,争取列强的中立和对革命军作为“交战团体”的承认,但同时也使湖北军政府内部的权力斗争更加复杂化了。10月17日,根据汤化龙等人草拟的而由同盟会干部居正出面冒称“同盟会本部所拟”的《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条例》,黎元洪由都督兼任总司令,改民政部为政事部,由汤化龙任部长,负责总揽政务。7天之后,仍掌握实际军事力量的革命党人否定上述条例,制订了《中华民国鄂军政府改订暂行条例》,限制和缩小都督的权力,同时汤化龙也被改任为编制部部长,夺回立宪派总揽政务的权力。汤化龙不甘担任编制部部长的闲职,离开湖北。但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人物仍聚集在黎元洪周围,湖北军政府内部夺权与反夺权的斗争依然存在。

4、武昌起义胜利对全国的影响

武昌起义的胜利引发广大群众的革命激情,他们掀起参军的热潮。湖北军政府宣布扩军4协,5天之内便已满额。汉阳兵工厂工人日夜赶制枪枝支援前线。10月18日,革命军在汉口附近刘家庙迎击清军,当地的铁路工人和农民手持劳动工具前来助战,奋力杀敌,首战告捷。

武昌起义在全国产生极大的影响。各地的革命党人纷纷发动新军和会党响应,革命风暴席卷全国。

10月22日,湖南革命党人发动会党和新军进攻长沙,巡抚余诚格仓皇逃走,革命军推举焦达峰、陈作新为正、副都督,建立湖南军政府。湖南光复隔绝了清政府与粤、桂各省的联系,稳定了湖北的后方。湖南军政府还派出军队支援武汉抗击清军的斗争。同一天,陕西同盟会联络会党和新军在西安起义,护理巡抚钱能训逃走,建立以张凤翔为大统领(后改称都督)的陕西军政府。部分陕西革命军还攻入山西,切断清政府与西北地区的联系,从侧面威胁南下的清军。10月23日,驻江西九江的新军宣布独立,次日收复湖口和马当要塞,成立九江军政府。31日,同盟会在南昌发动新军起义,建立江西军政府,解除了长江下游清军对武汉的威胁。江西都督几经更迭,后由同盟会员李烈钧担任。10月29日,革命党人在太原发动新军起义,组成由新军协统阎锡山任都督的山西军政府。10月30日,云南同盟会联合新军协统蔡愕和营管带唐继尧等人发动起义,次日占领昆明,组成以蔡愕为都督的云南军政府。

11月3日,同盟会中部总会、光复会发动上海城自治公所商团、巡警和会党、工人起义,先占闸北,后攻江南制造总局,次日,占据全城,随后,成立以同盟会员陈其美为都督的上海军政府。11月4日,浙江革命党人在上海的支援下发动新军和防营起义,次日黎明占领杭州,6日,汤寿潜由沪返杭,就任浙江军政府都督。11月5日,来自上海的义军联合枫桥的新军进入苏州,同日以江苏巡抚程德全为首的江苏都督府成立。11月4日,贵州革命党人在贵阳发动新军和陆军学堂学生起义,成立贵州军政府,新军教练官杨草诚出任都督。11月8日,安徽巡抚朱家宝在谘议局立宪派士绅的支持下宣布独立,自为都督,后因形势不稳逃离安徽,由同盟会员孙毓绮、柏文蔚先后出任都督。11月7日,广西洛议局议决独立,推巡抚沈秉望为都督,几天后,陆荣廷发动兵变,取而代之。11月9日,福州革命党人率新军、会党起义,推第十镇统制孙道仁为福建军政府都督。同日,广东宣布“独立”,同盟会员胡汉民任都督。

在短短一个月内先后有13个省和重要城市上海宣布独立。各省独立大致有三种方式:一是新军起义,如湖南、陕西、山西、云南、江西、贵州、浙江和福建;二是旧官僚倒戈,如江苏与广东;三是谘议局易帜,如安徽与广西。

倾向革命的新军起义,是绝大多数省份独立的主要力量。然而,新军中的革命骨干不甚了解地方上的复杂情况,很难有效地管理地方,因此在起义成功后往往主动地把权力移交给那些看起来有声望有经验的上层人士。旧官僚和在谐议局中起主导作用的立宪派,一向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声望,以及管理地方事务的丰富政治经验,他们加入革命阵营后,一方面加速了清政府的崩溃,另一方面也增加了革命阵营的妥协性。革命党人由于发动和依靠群众不足,内部又有种种矛盾和磨擦,再加上害怕列强的干涉,就使旧官僚和立宪派有隙可乘。在湖北,武昌起义后被推上都督席位的黎元洪上任不久,就依靠立宪派与旧官僚同革命党人争权。在湖南,立宪派在军政府成立后要求仿效湖北汤化龙任民政部长的先例,实行“军民分治”,湖南都督焦达峰害怕分裂,让立宪派首领谭延阎当了民政部长兼参议院议长。立宪派利用参议院多方限制都督行使职权,旋又发动政变,杀害焦达峰等革命党人,夺取政权。在江苏,旧

官僚程德全表示赞成独立,便被推为都督。在广西,由于同样原因,旧官僚沈秉塑出任都督。不久,前清军提督陆荣廷又夺得都督之位,接着便迫害甚至残杀革命党人。这样,独立的各省很大一部分权力迅速地落入了立宪派和旧官僚的手中。

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了实行“文明革命”,同立宪派、旧官僚一样,在独立各省对农民群众自发的反封建斗争加以弹压。江苏无锡军政府派兵会同江阴、常熟派出的军警,镇压了三县交界地区的“千人会”抗租运动;上海军政府多次出兵,平息郊县农民的抗租风潮;山西军政府也破坏长治、高平、沁县一带反对地主豪绅的“干草会”运动,捕杀起事首领,致使广大农村未能出现应有的社会大变动,以铲除封建势力。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临时政府成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次日,他发出通电,宣布中华民国改用公历,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1月3日,各省代表联合会增选黎元洪为副总统,并通过孙中山和黄兴提出的9名国务员名单。其中陆军总长黄兴、外交总长王宠惠、教育总长蔡元培均是同盟会员;实业总长张謇和交通总长汤寿潜是立宪派的首领;财政总长陈锦涛、内务总长程德全、司法总长伍廷芳是旧官僚;另外海军总长黄钟英是起义的舰长。根据同盟会原先设计的“部长取名,次长取实”的方案,孙中山直接任命的各部次长、局长和总统府秘书长等,除海军次长已退出同盟会外,均是同盟会的重要骨干,掌握了临时政府的实权。1月28日,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成立,作为临时政府的立法机关;翌日,举同盟会员林森为议长。40余名临时参议员中,同盟会会员占了30多名。因此,尽管立宪派和旧官僚在起义各省中夺取了很大的权力,但在组建临时政府的斗争中却遭到挫折。南京临时政府的立法权、行政权都掌握在居于领导地位的革命党人手中。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⑴南京临时政府的革命措施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以革命党人为主体的资产阶级民主政府,它在短短三个月中颁布了不少有利于发展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民族经济、文化教育以及有关社会习俗革新的政策法令。

在政治方面:它宣布人民享有选举、参政等公权和居住、言论、出版、集会、信教自由等私权;各民族所享权利和所负责任,一视同仁;解放“疍户”、“惰民”等所谓“贱民”,在法律上和其他人民一律平等;保护华侨,禁绝贩卖华工;禁止买卖人口和蓄奴;禁止刑讯,“其罪当答杖、枷号者,悉改科罚金、拘留”

《临时政府公报》第35号,1912年3月11日,体现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保障人权的原则。

在经济方面:它保护人民的私有财产,颁布了一些保护工商业的法令规章,提倡人民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实业部制定的《商业注册章程》,允许各埠公司自由呈注,减免注册费。该部还规定设厂营业自由,准许某些企业缓偿欠债以渡过危机。除中央设有实业部外,还要求各省成立实业公司。财政部也拟定了《商业银行条例》,鼓励民间开办银行。

在文教方面:它倡导以“自由平等博爱为纲”的“公民道德”,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14条,规定“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

《临时政府公报》第4号,1912年2月1日。同时又颁发《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11条,

重视小学、中学、师范学校的课程改革。教育总长蔡元培提出,军国民主义、实利主义、德育主义、世界观、美育主义“五者,皆今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者也。”

蔡元培:《对于新教育之意见》,《蔡元培全集》第2卷第134页,中华书局1984年版在教育部公布的章程中规定小学可以男女同校,改善了学校教育中女子的地位。

在社会习俗革新方面:严禁种植、吸食鸦片和一切赌博,革除前清官府“大人、老爷”等称呼,限期剪辫,劝禁缠足,禁止欺压妇女,提倡男女平等,力图树立一种新的社会风尚。各地方当局依据上述政令,认真实施,如陕西、湖北、湖南、安徽等地严惩烟犯,一经捕获,均判死罪,广东地方也处决了一批赌犯。虽然各地在实行中有时不免简单粗暴,失之太严,同时又遇到传统势力的抵制,但由此而带来社会风气的变化是不可忽视的。

南京临时政府的各项政策法令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对于解除封建旧制度的桎梏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不过,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坚定性,南京临时政府对于农民的土地问题缺乏必要的关注,对于地主阶级利益没有根本的触动,这就使南京临时政府得不到农民的支持。在对外政策上,南京临时政府为了换取帝国主义的承认,主动承担过去的外债和赔款,承认清政府和帝国主义国家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保护列强在华的各种特权和利益。即使这样,帝国主义国家还是一直拒不承认南京临时政府,甚至蛮横地扣留全部海关税收,在经济上切断临时政府的主要财源,致使临时政府始终处于财政困难的境地。

⑵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月11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一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按照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规定立法权属于参议院;政府采取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选举产生,总统行使职权,须有国务院副署;法官有独立审判的权利。同时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人民享有人身、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居住、信仰等自由,有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临时约法》体现了当时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要求。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孙中山领导的一次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伟大的历史意

第一,推翻了封建帝制,打击了中国封建势力及其主子帝国主义。辛亥革命埋葬了统治中国268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将具有绝对权威的皇帝从神圣宝座赶下来,这对封建势力是致命一击,也使帝国主义无法找到像清政府那样能在表面上控制全国局面的走狗,此后,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再也不可能在中国建立起稳定的统治秩序了。

第二,建立了民主共和国,从此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之后,一切封建余孽包括袁世凯和张勋,他们的任何复辟帝制丑剧都不能不遭到可耻的下场。民主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和民主潮流的不断高涨,空前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极大地激励了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开拓革命的道路。

第三,为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辛亥革命削弱了中外反动势力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束缚和压迫,南京临时政府制定了许多保护工商业的政策和法令,促使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工矿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和工场手工业迅速增加,中华大地出现了振兴实业、提倡国货的热潮。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工人阶级的队伍不断壮大起来,逐渐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第四,对近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影响。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1912年在华的越南侨民组织了越南独立党,并提出民族解放和建立共和国的主张,1913年荷属东印度群岛人民也掀起了反对殖民主义的革命运动,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日趋高涨。列宁在评价辛亥革命时指出,“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具有世界意义,因为它将给亚洲带来解放并将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

(列宁:《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六次(布拉格)全国代表会议文献》,《列宁全集》第21卷第163页,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近代史教案

中国近代史教案(两次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 “和其他历史事件一样,鸦片战争并不是某一个因素造成的,它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从理论上或概念上说,这是两种不同文化间的冲突。当两种各有其特殊体制、风格和价值观念的成熟的文化相接触时,必然会发生某种冲突。使英国人同中国人相接触的是商业,鸦片战争爆发前十年,商业最重要的一环是鸦片贸易,而中国人竭力想取消这一贸易,这是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二)导火线 1839年6月,道光帝派钦差大臣_______领导虎门销烟。 1(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18题)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奏稿中提出:“迨(等到)流毒于天下……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白银)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而益下;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籍寇资盗,不亟(急迫)为计? 在这里,林则徐强调鸦片泛滥的最大危害是 A.损害身体,削弱军人战斗力 B.国库空虚,无饷银供给军队 C.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 D.白银外流,为列强增加财源 (三)过程 开始:1840年6月,英军到达广东海面, 进程:第一阶段:广东→厦门→浙江定海→天津白河口; 第二阶段:强占香港岛→镇江→南京下关江面 结束:1842年,签订中国近代史第一个不平等条约——《___________》。 “中西关系是特别的。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主要人物:道光、林则徐、琦善、海龄 (四)《南京条约》(熟记) 割地(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 开埠(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关税协定 各种货物的税率比以前有多增加,但是,用两国协定的方式规定下来,清政府也就在实际上丧失了单独改变税率的权利了。 例题: 2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广东人民抵制洋货 B 《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 C 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缩减 D 清政府限制广州对外贸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规划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规划 () 一、课程的沿革及建设的基础 年,根据课程调整的需要,由《中国革命史》改成《毛泽东思想概论》,年又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将《毛泽东思想概论》改成《中国近现史纲要》。无论如何变化,三门课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内容体系以及在爱国主义培养功能等方面大体一致。同时,在师资力量方面仍然以主讲《中国革命史》、《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的教师为骨干,教师稳定,有着丰富的业务知识和雄厚的学科底蕴。这些年的课程建设以及全体教师的努力都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的基础。 二、课程建设目标 、仔细执行中青年教师的中长期培训计划,大力支持教师参与国家和陕西省重大理论课题和实践课题的研究,通过科研促进教案水平的提高,通过教案检验科研的成效。总之,通过教师教案和科研良性互动机制的建立,用年左右的时间,培养出在本学科和本课程领域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教案名师和学科研究专家。建设一支更加合理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懂得教案规律和教案艺术,同时具有较高的教案水平和学术水平的师资队伍。 、以贴近现实、增强实效为主题的教案内容创新。较长时间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难以成为大多数学生欢迎的课程,不少学生对公共理论课兴趣不大,实际投入的时间精力不足。关键的问题在于理论缺乏创新,内容脱离实际。学生不欢迎教师照本宣科,思想僵化,理论无法解释现实,又不能回答和解决实际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改革的思路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的前提下,注重用通俗话讲课,讲贴近现代化、贴近国际国内热点问题、贴近学生思想实际的内容。同时强化实践教案环节,一方面根据教案内容和教案目标的实际,有计划地组织开展课堂讨论、师生对话、革命遗址参观,另一方面配合团委、学生处和各教案单位开展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 、进一步改进教案方法。课程讲授不仅是传递文化知识体系,而且是促进学生认识、能力、技能等全面发展的手段,而讲授方法将直接影响以上各项目标的实现,为此要求教师必须改进教案方法。要求教师积极参加教案研究活动,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八章)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在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特定的历史阶段,党制定了正确的路线和指导方针,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破烂摊子上,顺利地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充分理解历史和人民对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 二、重点与难点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及历史必然性。 2.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是什么? 3.我国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三、计划课时:2课时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前,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在局部地区建立起来的,这就是当时的各个解放区。在这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被废除,但民主革命的任务尚未完成,这时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还不具备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即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时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就已经是一个“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了。 (二)中共中央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分析 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所建立起来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1948年9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做过分析。毛泽东指出,把我们社会的经济称作“新资本主义”“是不妥当的,因为它没有说明在我们社会经济中起决定作用的东西是国营经济、公营经济,这个国家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所以这些经济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我们的经济的名字还是叫“新民主主义经济”好。而新民主主义经济,就是“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之下的经济体系”。刘少奇提出,民主革命胜利以

(完整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教案)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过程,明确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命运的伟大意义。 2、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工农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意义,明确中国共产党能够根据形势的变化,制定正确的革命纲领,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中国革命指明正确的方向和道路。 二、教学内容 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1)北洋军阀的统治 (2)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3)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1)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3)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 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1)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2)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 三、基本概念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国共合作大革命 四、基本线索 1、从北洋军阀的统治了解新文化运动作为思想解放潮流发生的必然。 2、五四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3、国共合作使中国革命出现了新局面。 五、教学重点 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历史意义 3、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过程 六、教学难点 1、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特点 2、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七、教学热点 1、正确认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作用。 2、第一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北伐战争的意义。 八、教学方式 1、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师生互动为辅。 2、适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九、教学方法 1、充分尊重教材,增补相关资料。

中国近代史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中国近代史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表格对比分析使学生能够概述近代前期外国列强对中国发动的四次侵略战争以及中国人民进行的反抗斗争,能够熟练说出三大条约及其影响。 2、通过对三大条约的分析使学生能够说出近代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懂得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3、让学生学会用列表比较的方法复习归纳类似的知识。 重点难点: 重点:近代史上列强发动的一系列侵华战争和中国被迫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难点:对中国清政府战败的原因的分析和认识;掌握通过列表比较的学习方法。导入课程 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覆亡,期间经历了清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北洋军阀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和瓦解的历史。中国的近代史又可以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自鸦片战争以来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一系列战争及对 中国的严重影响,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不断抗争,使中国免于亡国的境地。 我们把《侵略与反抗》这个单元归纳为一条线索,两个方面,三大条约,四次侵略战争,五篇课文,进行记忆。 自主复习、合作探究 一、四次侵华战争 19世纪上半叶,西方主要强国相继开始工业革命,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大发展, 西方资产阶级急需开拓海外市场销售本国的剩余工业产品并从海外市场取得工 业原料。 展出《虎门销烟》、《圆明园残迹》、《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瓜分中国》四幅图片,引出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合以上四幅图片,从根本原因、侵略国、条约以及产生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回顾 材料一:“在地球的另一角落里有着一个人间奇迹,它叫夏宫。……人们的想象力所能创造的一切几乎神话性的东西都体现在这座宫殿中。……有一天,两个强盗 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诸一炬。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

初中历史(中国近代史专题)精品教案

中国近代史 考点1:侵略与反抗 一、鸦片战争 1.林则徐虎门硝烟 (1)背景: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带来巨大危害 (2)过程:1839、6,缉拿烟贩,缴获鸦片110多万千克,在广州虎门海滩销毁 (3)意义: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 2.中英《南京条约》1842、8 (1)内容:割地(割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开埠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中国须同英国商定英商进出口货物所缴税款) (2)影响: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60年 2.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总共150多万平方公里) (1)1858年《瑷珲条约》: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2)1860年《北京条约》: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方公里领土 (3)1864年《勘分西北界约记》: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多平方公里领土 (4)19世纪80年代《改订条约》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西北部7万多平方公里领土 3.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1)1860、8,青浦战役,太平军大败洋枪队华尔 (2)1862年,慈溪战役,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 4.左宗棠收复新疆 (1)原因:19世纪60年代,中亚地区浩罕汗国阿古柏入侵新疆,1871年俄国出兵侵占伊犁,中国西北边疆出现危机。 (2)经过:1875年,左宗棠进军新疆讨伐阿古柏。1881年中俄双方签约,中国收回伊犁 5.新疆建省:1884年 三.中日甲午战争 1.《马关条约》1895年李鸿章伊藤博文 (1)内容:①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彭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③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开设工厂;④增辟通商口岸等 (2)影响: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2.致远舰管带邓世昌:黄海大战民族英雄邓世昌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经过:1900年6月,为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两千多人,由天津向北京进犯。夺取大沽炮台,又攻占了北京。 2.《辛丑条约》 (1)内容:①经济上,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税收作保;②政治上,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③军事上,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④外交上,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2)影响:①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②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考点2近代化的探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全套)

教案 2009 ~2010 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授课对象 09麻醉1班,法医1班,康复1班,信管1-2班, 07临床Ⅰ5-8班,08生工1-2班, 09护理1-5班,09公管1-5班, 09环境1班,生科1-4班, 07临床Ⅰ1-4班, 09药学1-5班 授课教师叶建 温州医学院

教案 授课日期:教案编号: 1 课程名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年级:09麻醉1班,法医1班,康复 1班,信管1-2班,07临床Ⅰ5-8班,08 生工1-2班,09护理1-5班,09公管 1-5班,09环境1班,生科1-4班,07临 床Ⅰ1-4班,09药学1-5班 专业、层次:2007、 2008、2009本科 学时:32学时 教师叶建地点:7AJ101,7AJ201,东教学楼406,7BJ20 6A107,7AJ102 教学安排课型:理论实验见习其它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指导示教其它 教学资源多媒体模型标本实物音像其它 授课题目(章、节)开篇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教材和主要参考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节选)(1939.12) 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节选)(1997.9.12)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介绍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形势。 2.了解为什么说鸦片战争师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3.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4.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1、介绍本课程的总体情况和基本要求(20分钟) 2、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形势(30分钟) 3、鸦片战争前的世界形势以及对中国的影响(30分钟) 重点和难点: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师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 辉煌的历史进程

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46—2006) 综述辉煌的历史征程 一、教学目的: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50多年历史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严峻考验及其如何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如何带领中国人民经过艰辛探索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从而从总体上理解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成就。 三、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严峻考验及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内容: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意义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宣告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第一,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的时代从此终结,中华民族一洗近百年来蒙受的屈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二,本国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中国和建立起来了。 第三,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安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人民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的时期开始了。 第四,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第五,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的执政党,它可以运用国家政权凝聚和调集全国力量,巩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成果,解放并发展社会生产力,以造福于各族人民,造福于整个中华民族。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这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胜利。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第一项历史任务,即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基本上完成了;这就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即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党面临的严峻考验 建国初期形势是错综复杂的。一方面,解放战争已取得基本胜利,人民盼望已久的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终于诞生,整个中国大地呈现出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这是形势的主流。另一方面,也面临着许多严重的困难和一些紧迫的问题。这对于刚刚执掌全国政权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是新的严峻的考验。 新中国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把解放战争进行到底,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三章(燕山大学》之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三章(燕山大学》之三] 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一)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袁世凯出山 武昌起义后,清政府惊恐万状,立即派陆军大臣荫昌赶赴武昌前线,调兵镇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三章(燕山大学》之三。然而,因为北洋军大部分将领为袁世凯的心腹爪牙,所以荫昌指挥失灵。10月14日,在列强的压力下,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但袁世凯为了逼迫清政府交出更多的权力,一面借口“足疾”尚未痊愈留在河南彰德,继而提出召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授予他军事全权等条件;一面指使冯国璋、段祺瑞等北洋军将领暂取观望态度,致使清军进攻武汉受挫。27日,清政府被迫召荫昌回京,命袁世凯为钦差大臣,节制湖北水陆各军。当时,北洋军第六镇统制吴禄贞正秘密组织燕晋联军直捣北京,而新军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则联合第三镇协统卢永祥等发动“兵谏”,于10月29日在滦州联名电奏清政府速开国会,改定宪法,组织责任内阁,特赦“国事犯”。这一举动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11月1日,在北洋军攻克汉口的当天,皇族内阁被迫辞职,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来京组织责任内阁。袁世凯取得清政府的军政大权后,立即派人刺杀了吴禄贞,同时进京组阁。可是袁世凯并不打算立即攻占武昌,而企图利用南北对峙的局面夺取全国政权。11月26日,经过袁世凯和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的密谋,英国驻汉口领事出面向湖北军政府提议南北停战议和。为了创造议和的有利条件,27日,北洋军攻陷汉阳,威胁武昌。 2、南北议和 12月初,南北双方达成协议,开始停战。18日,各省军政府议和代表伍廷芳和袁世凯派出的议和全权大臣总代表唐绍仪在上海开始和谈。南北代表除讨论军队停战的具体措施外,主要就实行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展开争论。袁世凯在议和期间一面以倡言君主立宪要挟革命党,一面以革命党要求共和立宪来逼迫清政府。20日,当南北议和代表举行第二次会议时,英、美、俄、法、日、德六国驻上海总领事同时向双方代表提出照会,表面上要他们“尽速达成协议,使目前的冲突归于停止”,实际上是压迫南方革命势力尽快向袁世凯妥协。 南方革命阵营中的立宪派也趁机向革命党施加压力,迫使革命党人向袁世凯交出政权。早在武昌起义前夕,张謇就到河南彰德拜访袁世凯,经过密谈,双方对未来的政局和对策达成默契。袁世凯的议和总代表唐绍仪抵沪后,张謇等立宪派便在幕后紧张活动,上海南阳路上赵凤昌的住宅惜阴堂成了南北议和代表和立宪派进行密谋的场所。1910年入京谋炸摄政王载洋未遂被捕入狱的同盟会干部汪精卫,于1911年11月出狱后担任了南方各省议和参赞,积极参与惜阴堂密谋,为袁世凯疏通。同盟会“内外负重要责任之同志,则悉倾于和议” 《胡汉民自传》,《近代史资料》总45号第59页,黄兴在收到汪精卫为袁说项的电报后明确表示,为了“早日恢复完全土地,免生外人意外之干涉”,待袁世凯举事后,“请项城充中华民国大统领,组织完全政府。此非兴一人之言,全国人心皆有此意” 黄兴:《复汪精卫电》,《黄兴集》第94页,中华书局1981年版。由于袁世凯当时拥有重兵,且有拥护共和的表示,因此总统“非袁莫属”几乎成了共识。南北议和几经周折,至12月底初步达成了“开国民会议,解决国体问题,从多数取决”的协议《南北议和史料》,《辛亥革命》资料丛刊第8册第84页,其实想让袁世凯通过这种方式取得民国大总统的地位,只是举行国民会议的具体地点尚未决定。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三章)

第三章民族复兴的准备 一、教学目的: 通过这一章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中,中国的各个阶级和阶层都进行了反抗和斗争,但是无一能够取得胜利,这样就为认识到只有中国的工人阶级才能担负起领导革命的重任打下了基础。 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化的过程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的运动能够促进中国的近代化,而有的运动却只能遏制中国的近代化。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甲午战争都对中国历史的进程有重大影响。空前的民族危机是戊戌变法发生的基本原因,也是中国近代化由技术层面发展到政治层面的主要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残局”的出现是此后中国近代化全面展开的主要原因。辛亥革命的昙花一现再次表明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和曲折。 二、重点和难点: 1.评价太平天国的纲领和其失败; 2.百日维新述评? 3.分析比较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的异同。 4.理解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5.你怎样评价太平天国的纲领和其失败? 三、计划课时:4课时 第一节太平天国运动 一、农村社会变动与太平军起义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农村社会的变动 1. 农村经济更加残破 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历史转折点,它使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的变化。 鸦片战争前,中国在政治上是一个独立自主、统一的国家;战后,中国的领土开始被割裂,主权的完整遭到破坏,中国已经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 战前,中国在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逐渐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破坏了沿海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地区的传统手工业。 (1)鸦片输入的激增引起的白银外流、银贵钱贱、"小民重困"等问题更加严重 就缴纳的田赋而论,"东南产米之区,大率石米卖钱三千,自古迄今,不甚悬远。昔日两银换钱一千,则石米得银三两;今日两银换钱两千,则石迷仅得银一两五钱。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而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一,《备陈民间疾苦疏》(咸丰元年十二月十八日)这在无形中就使农民增加了一倍以上的田赋负担。地主阶级又千方百计的把这种负担转嫁给农民,加速了劳动者的破产。 (2)清政府为了支付战费和赔款,拼命搜刮百姓 如江浙一带的的漕赋,原需交米1石的,战后竟需交米2石5、6斗,甚至达3、4石之多;湖南的地丁税则从每丁正银1两变成了每丁几两。这些都使劳动人民的负担更加沉重。 (3)地主、官僚、贵族也加剧了土地的兼并,地租剥削率很高 到太平天国起义前夕,土地兼并已经十分激烈,官僚、贵族占地的规模最为惊人,如道光时期的大学士琦善占地竟达25600顷以上。满汉大员有地几百顷、数千顷的很多。(农也:《清代鸦片战争前的地租、商业资本、高利贷与农民生活》,《经济研究》1956年第1期)一般地主占地规模也相当惊人,以致广大自耕农和小地主破产。至于佃农的境况就更加恶劣

中国近现代史专项训练电子教案

2017中国近现代史专 项训练

中国近现代史专项训练(一) 1A .政府强化了对关税的控制 B .连年战争使农村经济日趋凋敝 2.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 也”。老农“忽做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 A .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B .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C .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D .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3.国民党《中央日报》就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能尽如人意的 地方,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这指的是 A .国民党“一大”召开 B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4.1960年起,《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等对欧洲共同体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多,这表明中国 开始调整对西欧的外交政策,其主要背景是 A .“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 B .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C .美、苏两国间关系的变化 D .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5.1170年,南宋范成大出使金朝,所撰《燕宾馆》诗中说:“苦寒不似东篱下,雪满西山把菊 看。”自注:“至是适以重阳,虏重此节,以其日祭天,伴使把菊酌酒相劝。”从中可以得知 A .南方人不适应北方的气候 B .金朝对南宋使臣极为尊重

6.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为994人,10月增加到3000人,年底发展到10000人。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快速发展主要是由于 A .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 B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 7.据统计,到1950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总额比1949年12月增加了12倍以上。这反 映新中国 A .迅速实现经济稳定 B .经济状况根本好转 C .合理调整了工商业 D .人民收入迅速增加 8.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 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 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 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 9.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只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 人、监生84人。这表明此时 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10.在遭到中国军队打击之后,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 士,其统率才能十分高超,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动,必须瞩目。”上述评论所指的战役应是 11.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 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这主要是因为 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 B.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规划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规划 (2012-2016) 一、课程的沿革及建设的基础 1998年,根据课程调整的需要,由《中国革命史》改成《毛泽东思想概论》,2006年又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将《毛泽东思想概论》改成《中国近现史纲要》。无论如何变化,三门课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内容体系以及在爱国主义培养功能等方面大体一致。同时,在师资力量方面仍然以主讲《中国革命史》、《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的教师为骨干,教师稳定,有着丰富的业务知识和雄厚的学科底蕴。这些年的课程建设以及全体教师的努力都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的基础。 二、课程建设目标 1、认真执行中青年教师的中长期培训计划,大力支持教师参与国家和陕西省重大理论课题和实践课题的研究,通过科研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通过教学检验科研的成效。总之,通过教师教学和科研良性互动机制的建立,用5年左右的时间,培养出在本学科和本课程领域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教学名师和学科研究专家。建设一支更加合理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懂得教学规律和教学艺术,同时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的师资队伍。 2、以贴近现实、增强实效为主题的教学内容创新。较长时间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难以成为大多数学生欢迎的课程,不少学生对公共理论课兴趣不大,实际投入的时间精力不足。关键的问题在于理论缺乏创新,内容脱离实际。学生不欢迎教师照本宣科,思想僵化,理论无法解释现实,又不能回答和解决实际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改革的思路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的前提下,注重用通俗话讲课,讲贴近现代化、贴近国际国内热点问题、贴近学生思想实际的内容。同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一方面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实际,有计划地组织开展课堂讨论、师生对话、革命遗址参观,另一方面配合团委、学生处和各教学单位开展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 3、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课程讲授不仅是传递文化知识体系,而且是促进学生认识、能力、技能等全面发展的手段,而讲授方法将直接影响以上各项目标

中国近代史复习教案

初中语文教研组计划 为了进一步推进我校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深化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成果,全面加强教师日常教学常规管理,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扎实推进、稳步提升学校语文教育教学质量。本学期我们语文教研组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紧紧围绕学校本学期教研工作目标,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以课题研究为中心,扎实进行校本教研,积极、稳妥、有效地深化语文课程改革实验,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规范教学常规,强化语文教学工作中的研究、服务、指导等功能,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突破口,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打造我校的语文教学品牌。继续加强校本课程建设,以学校工作为主线,以县局教学工作大检查为契机,将“集体备课,资源共享,目标一致,方法灵活,张扬个性”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职业要求。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积极作为,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本学期相关工作,全力确保我校语文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实施课程改革为契机,立足校本,狠抓实效,大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以“注重积累,培养习惯,指导学法,训练思维,渗透德育”新课改理念为基础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强化教师队伍建设,转化教师的教学行为。积极贯彻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课堂教学以精讲、互动、高效为指导,教研工作以校本为中心,努力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开拓创新、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真抓实干,紧紧围绕学校本学期工作目标,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积极、稳妥、有效地深化语文课程改革实验,进一步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规范教学常规管理,强化语文教学工作中的研究、服务、指导等功能,积极推进名师工程,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要加强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向创新和效率要质量,全面提高我校语文教学的效益,全面开展成长型教师群体建设活动,以推进课程教学为中心,课题研究为重点,促进师生成长为根本,抓好教师培训工作,做好评析报告,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结合语文教研组全体教师的教研实际,为教师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和展示舞台,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及业务能力,为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服务。 二、工作目标 第一、备课 为更好地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集体备课制度。 (一)集体备课的时间和组织形式 1、集体备课的时间:每周1次(周一下午),按单元(章、节)进行集体研究。 2、集体备课的组织形式:以教研组为单位,由备课组长负责主持。 (二)集体备课活动要求 1、教研组长组织组内教师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集体备课计划。 2、集体备课必须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进行。在集体备课之前,个人必须先通览本单元(章、节)教材,按集体备课的要求考虑好自己的意见,再参加集体

初中毕业会考中国近代史总复习教案1

初中毕业会考中国近代史总复习教案 中国近代史 [课时]第1课时 [复习内容]中国近代史: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考纲要求] 1、识记层次:①知道林则徐和虎门销烟;②记住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地点; ③知道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的侵略史实;④知道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⑤知道甲午中日战 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⑥知道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 2、理解层次:①简述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 影响;②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中国民族危机的加剧。 3、运用层次:简述《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 面加深的影响。 [考点导学] 1、林则徐和虎门销烟 19世纪上半期,英国为牟取暴利,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鸦片的大量输入,一影响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二腐蚀了清政府的统治机构,三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1839年6月3日的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战争的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2、鸦片战争 ①根本原因:英国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工业原料,打开中国大门。 直接原因:清政府命林则徐实行禁烟运动。 ②经过:1840年6月,英国舰队开到广东海面,进行挑衅,战争爆发。1842年8月,英舰到达南京江面,清廷被迫派人向英军求和,战争结束。 ③结果: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其主要内容有: a.割香港岛给英国(中国领土主权受到严重破坏) b.赔款2100万元(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c.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便利英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④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成为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反对外国侵略者,同时反对本国封建统治者的斗争,中国历史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第二次鸦片战争 ①原因: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扩大侵略权益。 ②时间: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③主要事件: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④影响: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外国侵略势力扩大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的

武汉理工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内容整理电子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内容整理 1.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后果是什么? 答:一、积极作用: (1)政治:①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明清以来的“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中国一步步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潮流之中。②加速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瓦解。 (2)经济:①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②一些企业家试图以“实业救国”,民族资本主义得以发展起来。③中国的经济逐渐融入世界。 (3)思想文化:帝国主义的入侵唤醒了一部分中国人,他们为救国图存开始奋斗,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等一系列思想文化运动蓬勃发展。 (4)科技:电报、电话、电影等传入中国。 二、消极作用: (1)政治:从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了一系列的侵略战争并强迫中国政府与之订立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割占了中国大片领土,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成为了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并让使一个独立的中国逐渐沦为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 (2)经济: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阻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具体表现:①帝国主义列强根据不平等条约,控制了中国一切重要的通商口岸。②在经济

上中国逐步地形成了对帝国主义资本的依附而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③资本主义国家一定程度上压制着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民族资本主义逐渐陷入困境。 (3)思想文化:①西方思想文化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冲击。②圆明园等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被帝国主义摧毁。 (4)对人民:大量中国人民惨遭杀害,是历史的巨大灾难。 2.如何理解“落后就要挨打”? 答:由于清朝长期闭关锁国,禁锢思想,导致本处于世界先进行列的中国在世界发展的潮流中慢慢落后,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帝国资本主义列强发动了一次次的侵华战争。无数人民遭受屠杀迫害。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还有《辛丑条约》、《北京条约》、《天津条约》、《望厦条约》等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更让中国丢失香港、澳门、台湾、澎湖列岛、辽东半岛等大好河山,又加上无数的赔款和财富被掠夺,华夏儿女抬不起头来。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经济和科学技术得以快速发展,其资本主义又将侵略的矛头指向了地大物博的中国。经济危机后的日本,满心贪欲自1937年起对华发动了长达8年的侵华战争,让无数无辜的中国人民死在了枪炮声中,更让中国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这一切正是因为最近二百年中国在诸多列强以工业革命为契机快速发展的时期停滞不前,日趋落后,科技和军事实力均不及他国,从而遭受了无尽的损失,即落后就要挨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二章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中,中国的各个阶级和阶层都进行了反抗和斗争,但是无一能够取得胜利,这样就为认识到只有中国的工人阶级才能担负起领导革命的重任打下了基础。 二、重点和难点: 1.评价太平天国的纲领和其失败; 2.对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纲领的评价; 3.百日维新述评。 三、计划课时:2课时 随着资本一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深,社会各阶级都面临着“怎么办”的问题。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们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出发,对国家的出路进行探索,先后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和方案。 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一)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的建立 1.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背景 (1)清政府为了支付赔款,拼命搜刮百姓 鸦片战争失败以后,为支付对列强的巨额赔款,同时也为了弥补财政亏空,清政府加重了赋税的征收科派。各级官吏在征收钱粮时往往浮收勒扣,横征暴敛,农民的负担更为加重。正如天地会的《万大洪告示》所说:“天下贪官,甚于强盗,衙门污吏,何异虎狼”,“民之财尽矣,民之苦极矣!” (2)鸦片输入引起白银外流、银贵钱贱 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鸦片贸易在战后进一步泛滥,白银外流更加严重,导致银贵钱贱,又额外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3)土地兼并加剧,地租剥削率日高 老百姓“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而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田赋负担实际增加一倍以上。这些负担归根到底,仍然落到了农民的头上。 (4)人民反抗彼伏此起 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迫使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群众走上反抗斗争的道路。1842年至1850年间,全国各族人民的反清起义在百次以上。清政府调兵各处镇压,但群众斗争彼伏此起,酝酿着更大规模的反抗。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爆发的。 2. 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的进程 (1)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组织群众 1843年,洪秀全开始创立拜上帝会。随后,他从家乡广东进入广西。为了反对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他撷取原始基督教教义中反映下层民众要求的平等思想和某些宗教仪式,从农民斗争的需要出发,加以改造,创立了拜上帝教;并利用它发动和组织群众。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二章第一节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二章第一节教案 安世道 农学院设施(2)班 课程:9班 学号2011015001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农民阶级、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从而正确认识单纯的农民战争运动,是不能为实现中国的独立和富强真正指明出路。 教学重点 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 主要内容 一是农民阶级发动太平天国运动,企图用武装斗争和农民改革方案改造社会; 第一节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一、农村社会变动与太平军起义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农村社会的变动 (1)鸦片输入的激增引起的白银外流、银贵钱贱、额外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老百姓“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而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田赋负担实际增加一倍以上。这些负担归根到底,仍然落到了农民的头上。加速了劳动者的破产。 (2)清政府为了支付战费和赔款,拼命搜刮百姓

如江浙一带的的漕赋,原需交米1石的,战后竟需交米2石5、6斗,(10斗=1石,一石=120斤)甚至达3、4石之多;湖南的地丁税则从每丁银1两变成了每丁几两。这些都使劳动人民的负担更加沉重。 (3)地主、官僚、贵族也加剧了土地的兼并,地租剥削率很高 到太平天国起义前夕,土地兼并已经十分激烈,官僚、贵族占地的规模最为惊人,如道光时期的大学士琦善占地竟达25600顷(1公顷=10000平方米)以上。满汉大员有地几百顷、数千顷的很多。一般地主占地规模也相当惊人,以致广大自耕农和小地主破产。至于佃农的境况就更加恶劣了,他们需向地主缴纳高额地租,并且常常受到高利贷者的重利盘剥。终岁勤劳,难得一饱。导致农村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4)由于政治腐败,水利连年失修,自然灾害十分频繁 1841-1843年黄河连续三年决口,造成豫、皖、苏三省广大地区被淹,人民死亡以百万计;1846-1850年,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各省又连续遭到严重的水旱灾害,波及上千余州、县。尤其是1849年长江大水,汉口尽成水府,武昌水深至檐,湖北、安徽、江苏等省广大地区受灾严重,为百年所未遇。同期,两广地区也是水、旱、蝗灾不断。总之,连年的人祸天灾,使人民陷于失业、破产、饥饿、死亡的困境。 2. 人民反抗此起彼伏 清政府的黑暗统治和残酷的封建剥削,以及外国侵略势力所造成的灾难,迫使广大人民群众走上了反抗道路。鸦片战争后,汉、壮、苗、瑶、彝、回、藏等各族人民的起义和抗租抗粮等斗争几乎遍及全国。 其中从1843-1850年,全国各地群众暴动和武装起义,大小即达70余起。当时北方各省有白莲教、天理教的斗争,河南、安徽、山东一带有捻党活动;在南方,斋教散布于湖南、江西、福建、浙江等地,天地会势力更是遍及长江和珠江流域。 据统计,1847-1850年仅广西一省,天地会系统的农民起义队伍即有二三十支。每支少者数百人,多者三、四千人不等,几乎无地无之,无时无之。(严正基:《论粤西贼情兵事始末》,《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第2册第3页)这些斗争使官僚、地主、豪绅惶惶不可终日,狠狠地打击了清朝统治势力。以至于地主文人惊呼:粤西近日情势,如人满身疮毒,浓血所至,随即溃烂,……终必有溃败不可收拾之一日。(龙启瑞:《上某公书》,《经德堂文集》卷六,第6页)这一切都说明,由于阶级矛盾的激化和各地农民反抗斗争的持续发展,一场农民大起义的风暴即将来临。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标准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标准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适用专业:药品经营与管理3+2 编写执笔人:杨婕音审核人签字:杨婕音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在校本科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并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与阵地。 (二)课程教学目标 1、本课程总目标 本课程旨在帮助大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同时,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帮助大学生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从而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与历史责任感,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 2、本课程分目标

(三)参考学时 36学时 (四)课程学分 2学分 (五)课程内容和要求

(六)教学建议 1.教学方法和手段 ①系统讲述,主要是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基本内容按章节、按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进行系统讲述,讲清其基本内容和基本概念,使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和把握。 ②专题讲解,主要针对课程中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比较详细专题讲解,使学生对中国历史的有关重要问题有深入了解和深刻认识。 ③案例教学,通过一些具体案例讲解中国历史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概念,有助于学生形象理解相关内容。 ④课堂讨论,针对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 ⑤体验性教学法,通过参观邯郸市烈士陵园、涉县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等和组织学生进行历史情景剧表演、观看相关教学资料片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总结,在实践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素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