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峡两岸关系

海峡两岸关系

两岸关系三十年:回顾与前瞻

刚刚过去的2008年,是两岸关系大发展、大突破、大变化的一年。蕴积了30年之久的发展、改善两岸关系的能量在台湾政局变更之后喷薄而出,转换成两岸的历史机遇和执政当局的行动力;“三通”及两岸一日生活圈的实现,就是这种动能的产物。特别是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以极大的政治智慧和政治魄力,提出推动两岸关系“六点主张”,从而为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指南。那么,两岸关系在过去的30年里究竟经历了哪些曲折道路?“胡六点”与“江八点”、“叶九条”之间有何异同?“胡六点”之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阶段应如何把握和进一步展开?怎样面对和处理台湾方面提出的种种政治主张和诉求?两岸和平协议的签订有哪些需要破解的问题?本专题拟就此做回顾与前瞻。

一、两岸关系30年回顾

(一)政治关系

在发展两岸关系的进程中,政治关系的发展是核心。其中中国大陆对台方针政策主张,即大陆的“叶九条”—“江八点”—“胡四点”等,在两岸政治关系中起着主导性作用。

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在向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时提出了九条和平主张,被称为“叶九条”,其要点是:(1)为了尽早结束中华民族分裂局面,我们建议举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共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双方可先派人接触,充分交换意见。(2)海峡两岸各族人民迫切希望互通音讯、亲人团聚、开展贸易、增进了解。我们建议双方共同为通邮、通商、通航、探亲、旅游以及开展学术、文化、经济、体育交流提供方便(后简称为“三通”、“四流”),达成有关协议。(3)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

(4)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私人财产、房屋、土地、企业所有权、合法继承权和外国投资不受侵犯。(5)台湾当局和各界代表人士,可担任全国性政治机构的领导职务,参与国家管理。(6)台湾地方财政遇有困难时,可由中央政府酌情补助。(7)台湾各族人民、各界人士愿回祖国大陆定居者,保证妥善安排,不受歧视,来去自由。(8)欢迎台湾工商界人士回祖国大陆投资,兴办各种经济事业,保证其合法权益和利润。(9)统一祖国,人人有责。我们热诚欢迎台湾各族人民、各界人士、民众团体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各种方式提供建议,共商国事。

“叶九条”一改以前“解放台湾”的提法,提出了通过加强两岸的交流、对话与合作来发展两岸关系,并对统一之后的两岸关系作出了新的构想。大陆向台湾当局发出了“和平统一”信号。到80年代初期,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的构想,从而为新时期发展两岸关系奠定了思想基础。随着两岸经贸交流和民间往来的进步与发展,台湾方面“不妥协、不接触、不谈判”的“三不政策”①也有所松动,1988年5月台湾当局提出了大陆政策的三个基本原则:(1)确保“国家安全”;(2)区分官方与民间,官方维持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民间则渐次开放;(3)单向间接原则。

20世纪90年代初期大陆和台湾当局在“一个中国”问题上都本着谨慎务实的态度,两岸关系维持基本稳定,加上两岸民间交流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在此形势下,两岸政治关系也取得突破性进展。1991年和1992年,两岸相继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与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作为官方授权专责处理两岸事务的民间法人机构,实际上充当两岸当局对话交流的白手套。1992年10月,海协会与海基会在香港就两岸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问

①“三不政策”由蒋经国于1979年4月4日在国民党内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

题进行了讨论,经过两会数轮会谈及函电往来,双方最终达成各自以口头声明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即“九二共识”。“九二共识”的达成为此后两岸展开对话与协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93年4月,在共同坚持“九二共识”、一中原则的基础上,著名的“汪辜会谈”就加强两岸经济合作和科技、文化、青年、新闻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进行了协商,签署了《汪辜会谈共同协议》、《两会联系与会谈制度协议》、《两岸公证书使用查证协议》和《两岸挂号函件查询、补偿事宜协议》等四项协议。“汪辜会谈”推动了两岸谈判的进程,也促进了两岸交流的蓬勃发展,两岸关系向前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①1995年1月,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就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若干重要问题,提出八点主张(简称“江八点”):(1)坚持一个中国原则。(2)对于台湾同外国发展民间性经济文化关系,我们不持异议。(3)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谈判过程中,可以吸收两岸各党派、团体有代表性的人士参加。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包括台湾当局关心的各种问题。作为第一步,双方可先就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进行谈判,并达成协议。在此基础共同承担义务,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并对今后两岸关系的发展进行规划。(4)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决不是针对台湾同胞,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搞“台湾独立”的图谋。(5)大力发展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以利于两岸经济共同繁荣,造福整个中华民族。我们主张不以政治分歧去影响、干扰两岸经济合作。应当采取实际步骤加速直接“三通”,促进两岸事务性商谈。(6)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7)要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和当家作主的愿望,保护台湾同胞一切正当权益。(8)我们欢迎台湾当局的领导人以适当身份前来访问,我们也愿意接受台湾方面的邀请前往台湾,可以共商国事,也可以先就某些问题交换意见。②

“江八点”阐述了邓小平提出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提出了“就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逐步实现和平统一”③进行谈判的主张,同时明确表达了“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的立场与愿望,在大陆和台港澳地区及海外华人中引起热烈的反响。在民意与舆论的强大压力下,台湾当局陆续做出了回应。时任“行政院长”的连战在“立法院”作施政报告时提出“面对现状、增加交流、相互尊重、追求统一”④四项主张,并表示两岸关系应该进入“协商时代”,希望通过两会尽快就签订“台商投资保障协定等议题进行讨论”。4月,李登辉在“国统会”上做出“六点正式回应”,愿意以中华文化为基础,加强两岸各项交流,发展互补互利的经贸关系,并透露出愿就“三通”问题与大陆进行“政策性对话”的讯息。可见,江泽民主席“八项主张”发表后,两岸之间无论官方互动还是民间往来都出现了良好的气氛,各方对进一步发展两岸关系的期待也大为上升。1995年5月,两会在台北举行了“第二次汪辜会谈第一次预备性磋商”,确定于7月20日在北京举行第二次“汪辜会谈”,并就会谈议题达成了八项共识,两岸关系再一次面临突破的良好契机。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1995年6月,李登辉不顾各方的反对,到美国公开进行分裂活动,李在美公开演讲中挑衅“一个中国”的原则,大力鼓吹“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将台湾问题“国际化”。李登辉访美事件使两岸对话与商谈的基础遭到严重破坏,两会事务性商谈以及第二次“汪辜会谈”也被迫中断,台海局势更因此而陷入危机。此后经过近两年的恢复,至1998年终于有所缓和。事实证明,仅靠两会进行事务性商谈来维持两岸关系大局的稳定是远远不够的,也是十分脆弱的,政治因素特别是台湾当局的政策因素,往往轻而易举地将两岸累积经年的互信全部摧毁,因此,要根本解决问题消除两岸关系的隐患,最为关键的是两岸应尽早在“一个中国”原则进行政治谈判。为此,大陆方面采取了诸多灵活务实的措施,

①谢郁:十五年来两岸政治关系的回顾与思考.台湾研究,2006年第5期。

②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人民日报,1995年1月31日。

③新华社电讯1995年1月28日。

④台湾《中央日报》1995年2月22日。

积极推动两岸政治谈判进程。1998年初,钱其琛副总理公开呼吁两岸“首先要就政治谈判的程序性商谈作出安排”①,海协主动致函海基会邀请辜振甫来访。1998年10月,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率团访问上海、北京,汪辜二度握手,经过协商对话,双方最终达成包括加强两会交流、进行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对话以及邀请汪道涵会长访问台湾等在内的四点共识。汪辜二次会谈以及所达成的共识,使两岸对话从事务性商谈向政治性商谈层次提升成为可能,给处于低温两年多的两岸关系带来了升温回暖的迹象。

1999年5月,李登辉出版了《台湾的主张》一书,其中大力鼓吹分裂中国的“七块论”,并宣称“要就台湾的国际地位提出更完整的解释”②,这无疑又使两岸关系笼罩上一层阴影。7月,李登辉在接受“德国之音”专访时公然抛出“两国论”,称“1991年修宪以来,已将两岸关系定位在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而非一合法政府、一叛乱团体,或一中央政府、一地方政府的‘一个中国’的内部关系”③。“两国论”的出台,标志身为台湾当局领导人的李登辉已完全背弃了“一个中国”原则,彻底走上分裂的道路,不仅直接破坏了两岸关系和平稳定的基础,也是对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的严重挑衅,成为破坏台海和平的“麻烦制造者”。好不容易回温的两岸关系再次急转直下,降至冰点,两岸间的政治互信尽毁,两岸政治关系就此陷入僵局。

2000年台湾政党轮替后,主张“台独”的民进党上台执政,在岛内全面推行“台独”分裂路线。陈水扁执政后,2002年公然提出“一边一国”论,之后又相继推动“公投立法”、“正名制宪”、“去中国化运动”等等,严重侵蚀两岸稳定的基础,毒化两岸关系的气氛。更有甚者,政绩不佳的陈水扁和民进党当局每逢选举都大打“台独牌”、口出恶言挑衅大陆、攻击一中原则,不惜牺牲两岸和平以换取选票的做法,更让本已处在僵局中的两岸关系雪上加霜。

2005年初,在大陆、台湾在野政党及民间力量的共同努力下,冰封多年的两岸关系开始有了回暖之意。1月初,台湾海基会前董事长辜振甫先生辞世,大陆方面派出海协官员以汪道涵先生私人代表的身份赴台悼念,表达对台善意与尊重。1月28日,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纪念“江八点”十周年的讲话中提出,台湾的任何政党和政治人物“只要他从现在开始明确承认体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两岸对话和谈判可以立即恢复,而且什么问题都可以谈”④。3月4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即第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绝不动摇;第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绝不放弃;第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绝不改变;第四,反对台独活动绝不动摇。同时指出“台湾任何人、任何政党朝着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方向所作的努力,我们都欢迎。只要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承认‘九二共识’,不管是什么人、什么政党,也不管他们过去说过什么、做过什么,我们都愿意同他们谈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的问题”⑤。大陆方面的这些做法,用心良苦,态度诚恳,明确地向包括台湾当局在内的各方表达了大陆对在一个中国原则之下尽快恢复两岸对话协商的期待与善意。

与此同时,中国国民党、亲民党、新党为代表的台湾在野政党也表现了愿意为改善两岸关系而有所作为的强烈愿望。大陆方面、国民党以及台湾的航空业组织多方努力,2005年的台商“春节包机直航”得以顺利实现,两岸交流气氛热络、场面温馨。3月底,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登陆访问,4月、5月初和7月,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新党主席郁慕明先后访问大陆,与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举行政党高峰会谈,达成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遵守“九二共识”、谋求两岸和平、增进两岸交流等多项共识与愿景,使两

①新华社电讯1998年1月28日。

②《台湾的主张》。

③台湾中央社电讯1999年7月9日。

④《人民日报》2005年1月29日。

⑤新华社电讯2005年3月4日。

岸关系出现了十多年来难得一见的缓和气氛,台湾岛内也掀起了遍及各行业、各阶层的“大陆交流热”。2006年4月,国共经贸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共两党广邀两岸政商学界精英人士齐聚一堂,为发展两关系密切两岸交流与合作共谋良策。胡锦涛总书记在与连战先生会谈时提出“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四点建议”,强调“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主题”①。2005到2006年,大陆方面还连续推出多项惠及台湾同胞、利于两岸交流的政策措施,以积极的作为促进两岸关系的缓和与改善。

(二)经贸关系

30年来虽然两岸政治的发展充满曲折,但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却态势良好,呈现出贸易规模迅速扩张,贸易关系日趋紧密,商品结构不断调整,台商对大陆投资规模持续扩张,投资领域呈多元化,投资地域分布相对集中,投资经济效益明显等特点。②目前,台湾已成为大陆第七大贸易伙伴、第九大出口市场和第五大进口来源地,而大陆则是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出口市场和贸易顺差来源地。

1、贸易规模迅速扩大。1978年起,两岸贸易开始逐渐由停顿走向恢复,并迈入全新发展进程,其主要形态演进历经20世纪80年代的转口贸易,到90年代的转运贸易,至20世纪后期的过境贸易,再到21世纪初期的“准直接”贸易,呈现从间接逐渐向直接转化的发展趋势。

表1:历年两岸贸易统计表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两岸贸易规模不断扩张,发展势头强劲。1978年台湾对大陆出口为零,经香港转口的自大陆进口额也仅为4600万美元。至2006年,两岸贸易总额已

①新华社电讯2006年4月16日。

②张玉冰: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特点及趋势.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扩增至1078.5亿美元,28年间增长了2343.35倍,年平均增长率达31.93%。其中,台湾对大陆出口额增至871.1亿美元,年均增长36.14%;台湾自大陆进口额增至207.4亿美元,年均增长也达24.39%。由于台湾对大陆出口与自大陆进口贸易的长期不平衡发展,台湾持续享有顺差。从1980年的1.6亿美元,到2006年的663.7亿美元,两岸贸易顺差在26年间迅猛扩张了417倍,年均增长率达26.12%,顺差总额累计达到3987.6亿美元。①

2、贸易关系日益紧密。两岸贸易的迅猛发展为双方,尤其是台湾创造了巨大的贸易利得,同时也在两岸间建立起日趋紧密的贸易相互依赖度。从台湾方面来看,其对大陆的进口依赖度由1978年的0.42%上升至2006年的10.23%,历年累计从大陆进口额占其累计进口总额比重达4.58%;其对大陆的出口依赖度由1978年的0上升至2006年的38.89%,历年累计对大陆出口额占其累计出口总额比重达19.83%;而台湾对大陆进出口总额的依赖度则由1978年的0.19%上升至2006年的25.27%,历年累计对大陆进出口总额则占其累计进出口总额的12.63%。

从大陆方面来看,其对台湾的进口依赖度由1978年的0上升至2006年的11.00%,历年累计从台湾进口额占其累计进口总额的10.65%;其对台湾的出口依赖度由1978年的0.47%上升至2006年的2.14%,历年累计对台湾出口额占其累计出口总额的1.96%;其对台湾的进出口总额依赖度则由1978年的0.22%上升至2006年的6.12%,历年累计对台湾进出口额占其累计进出口总额的6.08%。由此可知,台湾对大陆日益表现出高度的市场依赖,而其对大陆的供应依赖也在不断加深;相比之下,大陆对台湾的市场依赖还不明显,对台湾的供应依赖也增幅较缓。②

伴随两岸贸易关系的日趋紧密和台湾对大陆贸易依赖度的迅速提高,大陆已在台湾对外贸易关系发展中占据最为重要的位置。2002年,大陆超过美国,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2005年,大陆又成为仅次于日本、美国的台湾第三大进口市场;而2003年,大陆已超过日本,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

3、商品结构不断调整,总体趋势迈向多元、互补。两岸贸易商品构成在20世纪80年代转口贸易为主导时,主要为台湾轻工消费品(如日用品和家用电器等,其比重占台湾对大陆出口额的70%以上),与大陆土特产品(如中药材等,其比重占大陆对台湾出口额的90%以上)之间的交易。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台湾厂商,尤其是大企业对大陆投资的增加,台湾工业原材料、半成品、零组件以及机械设备输往大陆的数量大幅扩增,逐步居于主导地位(其比重高达90%以上),而台湾消费品对大陆出口比重则明显下降。同时,由于台湾当局陆续开放大陆农工原料及半成品的进口,该类产品对台出口数量不断增加,逐渐成为大陆输往台湾的主流产品,而土特产品的出口比重则趋于萎缩。因此,两岸贸易的商品架构已从过去消费品与土产品之间的交易模式,转变为机械设备及生产零组件与农工原料及半成品之间的交易模式。总体来看,大陆对台出口商品多属中上游工业产品,加工层次较低;而台湾对大陆出口商品则多属中下游工业产品,加工层次较高。因此,两岸贸易结构呈现出互补性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4、台商对大陆投资规模持续扩张,投资领域呈多元化,投资地域分布相对集中,投资经济效益明显。台商对大陆投资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90年代日益增多,至21世纪初期形成相当规模,先后出现三次热潮。第一波投资热潮(20世纪80年代):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大陆投资的台商,为规避台湾当局的政策管制,多以迂回方式进行“投石问路”,投资数量和规模有限。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台湾当局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为突破口,台商

①表1及此处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网站《两岸经贸统计数据:历年两岸贸易统计表》计算整理而来,https://www.doczj.com/doc/625717509.html,/lajmsj.htm。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

②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06年两岸贸易额占各自对外贸易的比重》,https://www.doczj.com/doc/625717509.html,/ aarticle/jingmaotongji/redht/200704/20070404548637.html,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两岸经贸统计数据:历年两岸贸易统计表》,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

投资大陆开始由暗转明,数量逐步增加。许多台商把大陆沿海地区作为加工出口基地,以“台湾接单、大陆生产、香港转口、海外销售”的模式,大量转移岛内的夕阳工业,即以轻纺为代表的劳力密集型产业。至20世纪80年代末,大陆台资企业约有1000多家,投资总额超过10亿美元。第二波投资热潮(20世纪90年代):以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南巡讲话和中国共产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方向为契机,台商在“求发展、逐利润”的强烈驱动下,纷纷采取各种不同方式,扩大对大陆的投资。这段时期,台资企业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出现新的变化,产业形态不再限于加工出口业,由劳力密集型扩展到以石化为代表的资本密集型,并且通过在上海等地设立投资据点,不断推动占领大陆市场的商务活动。至20世纪90年代末,大陆台资企业约有43500多家,协议投资金额达440亿美元,实际到资240亿美元。第三波投资热潮(21世纪初期):世纪之交,台商在大陆的投资活动形成新的高潮,不仅数量大幅增加,而且集聚规模不断扩大。台商从以往单打独斗转为集体合作,从单纯的委托加工变为邀请卫星工厂共同参与,联合上、中、下游相关配套产业一起投资,投资动机也改为积极的产销策略,从最初的“跑、带”战略,转变为“生根”战略,签约期限一般都在40年以上。至2006年底,大陆台资企业累计达7.2万家,台商数量超过100万人,协议投资金额近1000亿美元,实际到资达437.59亿美元。大陆已高居台湾对外投资地区的首位,吸纳台资金额占台湾对外投资总额的比重超过2/3。①

投资领域趋向多元,产业层次逐渐提高。伴随台商对大陆投资的扩大,其涉足领域日益广泛,产业层次不断提高。台商投资领域主要集中于制造业,但近年来在服务业及其他产业投资比例有所提高,而农林及渔牧业比例则有所下降。截至2006年底,制造业领域的台商投资核准项目金额约占总金额比重的89.80%;服务业领域投资约占总投资的9.79%;而农业投资比重则仅为0.41%,主要分布于养殖业及园艺业等行业。台商对大陆投资企业呈现规模化、集团化趋势。台商投资从早期以“三来一补”以及合资、合作等形式为主,逐步转向以独资经营形态为主;大型投资项目不断涌现,从原来多为百万美元以下,发展到数百万、数千万、数亿乃至十多亿美元;投资主体由以中小企业、民间资本为主,逐渐发展到以集团企业、公营资本为主体的大规模、组合性投资。到2006年为止,台湾1100多家上市、上柜公司中已有七成在大陆投资,在大陆投资收益汇回台湾的金额达到449亿新台币,占其全部收益的62.7%。另外,参股国企成为台商投资大陆的新亮点,2005年,台湾大企业并购大陆国有企业的信息已开始浮现。

投资地域分布集中,有向内陆扩散趋势。台商对大陆的投资起初集中于福建省及珠江三角洲等东南沿海地区;继而,投资热点地区开始向以上海、苏州、昆山为代表的长江三角洲转移,并逐步向其周边扩展;随着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战略的相继实施与深化,大陆中西部地区以其优惠的投资政策、丰富的自然资源、相对有保障的能源电力供应以及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对台商形成越来越强的吸引力,西部、东北、华北与环渤海等内陆地区将成为今后台商投资的新方向。从分布比例来看,截至2006年底,东南沿海地区的江苏(45.80%)和广东(26.70%)依然为台商投资大陆的最主要聚集地,合计约占总投资额比重的72.50%;福建(8.02%)和浙江(6.95%)次之,合计比重达14.97%。而内陆地区的北京(1.84%)、天津(1.96%)、山东(1.71%)、重庆(1.02%)、湖北(0.91%)等省市的投资比重合计已近8%,且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

表2:历年台商投资祖国大陆统计表②

①资料来源:台湾数据来源于台湾“经济部投资审议委员会”.华侨及外国人投资、对外投资、对中国大陆投资统计月报[EB/OL]. 2007年9月[EB/OL]. https://www.doczj.com/doc/625717509.html,.tw/system-external/ctlr?

PRO=PublicationLoad&id=21,2007-09-05.

大陆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统计》,[EB/OL].

https://www.doczj.com/doc/625717509.html,/static/v/tongjiziliao/v.html/1,2007-09-05.。

②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网站《两岸经贸统计数据:历年台商投资祖国大陆统

5、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两岸经贸仍能持续发展。2008年1~6月,两岸贸易继续保持增长势头,贸易额达680.1亿美元,同比增长23.0%。其中,大陆对台出口130.8亿美元,增长18.9%;自台进口549.3亿美元,增长24.0%。

进出口商品结构日益优化,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成为对台贸易主要商品:2008年1~5月,自台进口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额分别达304.8亿美元和254.9亿美元,占大陆自台进口总额的67.0%和56.1%;而同期对台出口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分别占大陆对台出口总额的58.2%和35.3%。

加工贸易比重有所下降,中西部地区对台贸易增长突出:2008年1~6月,在大陆加工贸易政策调整作用下,加工贸易方式对台进出口额分别达361.7亿和64.5亿美元,占大陆对台进出口额的65.8%和49.3%,比2007年全年水平下降了4.5个和4.7个百分点。值得关注的是,中西部地区虽然占整体对台贸易比重较小,但增势突出,2008年1~6月中西部地区对台贸易同比增长了34.9%和34.2%,比东部地区同期水平高12.3和11.6个百分点。

台商投资区域不断扩大,投资领域更趋多元。2008年1~6月,大陆共批准台商投资项目1193个,同比下降31.8%,实际使用台资10亿美元,同比增长19.9%。截至2008年6月底,大陆累计批准台资项目76339个,实际使用台资467.6亿美元。按实际使用外资统计,台资占大陆累计吸收境外投资的5.7%,是大陆第四大外资来源地。从2008年1~6月的数字看,台商投资仍然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吸收台商投资的前6大地区依次为:江苏、广东、福建、山东、上海和浙江,合计占大陆吸收台资总额的76.9%。但值得关注的是,西部地区对台商投资的吸引力正不断增强。2008年1~6月,西部地区实际吸收台资在2007年大幅上升249%的基础上,继续同比上升118%,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态势。

投资领域更趋多元,技术层次不断提升。在大陆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经济结构优化的背景下,加上产业政策调整的引导,台商投资技术层次不断提升,投资领域日益多元。2008年1-6月,台商对大陆投资继续集中在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制造业,约占台商对大陆投资总额的80%。台商投资的前五大行业依次为,电子零组件制造业、计算机、电子产品及光学制品制造业、电力设备制造业、塑料制品制造业、基本金属制造业。同时,服务业、环保产业正成为台商投资的新方向,台商投资教育、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也大幅增长,投资技术服务、交通运输等领域开始增多。①

计表》,https://www.doczj.com/doc/625717509.html,/lajmsj.htm。

①数据转引自杜子君(商务部台港澳司政策处):当前两岸经贸关系特点及前景展望.中国经贸,2008年第

(三)军事关系

如果说“政治是经济的延续”,那么“军事就是政治的延展”。三十年来两岸的军事关系如同两岸的政治关系一样,波澜起伏,大致经历了80年代的局势缓和、90年代的高度紧张和政党对话开启之后的新缓和三个时期。

以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为界,之前的三十年,两岸基本上是“武装对峙”,其中1950年代中期以后一段时间的对台政策,虽曾提出以“和平解放”代替“武力解放”,但总体说来,当时的和平政策不过是解决台湾问题的辅助手段而已。《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以及邓小平同志“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政策提出之后,军事手段在统一台湾战略中的作用相对下降,即从“解放台湾”的主要方式,转变为保持战略威慑的手段。随着两岸交流的逐步恢复以及80年代中美关系的发展,两岸军事关系与此前三十年相比,大为缓和。

发生在90年代中期(1995年6月——1996年3月)的台海危机是两岸军事关系最为紧张的阶段。1995年6月7日至11日,李登辉赴美,往返途中经停洛杉矶、锡拉丘兹、安克雷奇三个城市。6月9日,李在其母校康奈尔大学发表了名为“民之所欲,长在我心”的政治性演说,宣扬所谓“台湾经验”,叫嚷要“突破外交孤立”,强化台美关系,政治色彩浓厚,欲将其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的活动推到了高峰。与此同时,台湾当局又连续举行针对大陆的大规模军事演习,严重毒化了两岸关系的气氛。面对挑衅,中国政府不得不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反击措施,以打消克林顿政府以为中方在美稍做姿态后就会吞下李登辉访美苦果的幻想,使美国真正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中国政府导弹发射及军事演习行动如下:——1995年7月21日至7月28日,从江西铅山导弹基地试射东风15导弹6枚,攻击预定目标,富贵角北方约70海里处。7月21日1时,距离富贵角北方命中区481公里的铅山基地以东某地点,先后发射2枚东风15导弹;7月22日零时跟2时,先后试射2枚东风15导弹;7月24日2时跟4时,先后发射2枚东风15导弹,6枚均命中目标区。

——8月15日至8月25日,解放军南京军区出动舰艇59艘,飞机192架次,在东引北方约28海里处,进行海上攻防演练。

——9月15日至10月20日,解放军陆、海、空部队在闽南沿海地区展示舰艇有81艘,飞机610架次。

——10月31日到11月23日,解放军位於东山岛举行两栖登陆作战操演,出动兵力包括步兵第91师、舰船63艘、飞机50架。

李登辉访美,是台湾当局借推动“务实外交”,在国际上挑战“一个中国”、制造分裂的严重事件,大大助长了“台独”势力的气焰,同时也进一步加深某些外国反华势力插手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的程度,严重破坏了两岸关系的和平与稳定,危害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李登辉访美事件使两岸对话与商谈的基础遭到严重破坏,两会事务性商谈以及第二次“汪辜会谈”也被迫中断,自1979年全国人大《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以来不断和缓的两岸关系迅速逆转,两岸无数关心台海和平的人士奔走努力多年培植起来的互信基础几乎丧失殆尽,不仅两岸关系再度失去改善与突破的契机,台海局势更因此而陷入危机。

在1995年下半年和1996年初台湾举行“大选”期间,李更叫嚣,如当选连任“还要再去访问一些对方想都想不到的地方”,宣布台湾要建立“有效吓阻,快速反应”的能力,加紧向美国购买性能先进的武器装备,同时在岛内连续开展针对祖国大陆的军事演习,台湾海峡局势骤然紧张。岛内“台独”分裂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更加猖獗,气焰更加高涨,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受到严重挑衅。中国政府随后又一次展开了导弹试射和军事演习:1996年3月8日至3月25日期间,局势紧张。台湾空军和飞弹部队进入最高警戒。3月11日,美国自波斯湾加派独立号航空母舰战斗群前往台湾海域,预定与尼米兹号航空母舰战斗群会合。解放军海军潜艇也紧急出海警戒,双方静观其变。

8期。

——3月8日至3月15日,解放军在福建永安和南平飞弹部队基地进行“联合九六”导弹射击演习。发射4枚东风15导弹点火升空,并迅速越过台湾海峡,飞向锁定目标。3月8日零时跟1时,从永安分别试射2枚东风15导弹,落在高雄外海西南30至150海里目标区;而同步时间前后不到十分钟,3月8日1时,从南平发射一枚东风15导弹,落在基隆外海29海里处目标区。

——3月12日至3月20日间,解放军海、空部队在东海与南海展开第二次实弹军事演习。航空兵力之战术操演和编队航行、火炮、飞弹射击及海空联训,该岛离台湾当局实际控制的岛屿不足10海里。

——3月18日至3月25日间,解放军海、陆、空部队展开第三次登联合作战的军事演习。演练项目包括三栖登陆、空降及山地作战演练。

强大的军事威慑力量,扼制了台湾的分裂势力,震动了全世界,也迫使美国多次重申其坚持一个中国、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搞“两个中国”的原则,对维护祖国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台湾舆论惊呼:中共军事演习,是“准封锁行动”,已实际封锁了台湾南北海上运输线,并认为这是自1858年以来的中共对台采取的“最激烈的军事行动”。

经过两年的修复,两岸军事关系有所缓和。到1999年5月,李登辉出版了《台湾的主张》一书,其中大力鼓吹分裂中国的“七块论”。7月,李登辉在接受“德国之音”专访时公然抛出“两国论”再次激怒了大陆,使大陆做出强烈反应。7月31日,解放军举行建军72周年招待会,中国共产党军委副主席迟浩田上将在庆祝会上强调,“中国人民解放军严阵以待,时刻准备捍卫祖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坚决粉碎任何分裂祖国的图谋”。8月下旬,中国空军首次在高海拔地区进行地对空导弹实弹打靶试验;海军则在台湾岛以北海域举行反潜演习,由海底发射导弹攻击海上目标,意在加强潜艇攻击能力,提升雷达的扫描范围及精确度。9月初,人民解放军在北京军区、济南军区、沈阳军区的特种部队和两栖侦察队,在山东中部山区首度集结演练。同月上旬,人民解放军南京、广州军区陆海空三军、第二炮兵和民兵预备役部队,在浙东、粤南沿海举行了大规模的诸兵种联合渡海登陆实兵演习。但就在台海局势紧张程度不断升级的时候,台湾发生了“九二一”大地震。出于人道主义考虑,也为了避免国际社会的不理解与误会,大陆在地震发生后停止了各项军事演习,台海局势得到缓解。

2004年9月6日,以李登辉为首的“台独”分裂势力在台北搞所谓的“台湾正名”大游行,李登辉上演一出三代一起“游街”的闹剧。9月28日,陈水扁在民进党十七周年党庆晚会上又公开亮出“台独”时间表,声称要在2004年“完成历史性首次‘公投’”,在二00六年“催生台湾新宪法”,于2007年实施“新宪法”。陈大打大选“台独”牌,再次引起两岸关系的紧张,中国大陆一方面严厉批驳陈的台独言论,发表严正申明,一方面加紧对台军事部署,以遏制“台独”势力的嚣张气焰,两岸军事关系再度陷入紧张状态。

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后访问大陆,开创了政党亲切握手共同推进两岸和平进程的新局面。胡连会谈取得重要成果,新闻公报中的重要共同体认之一就是“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谋求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维护两岸同胞利益,是两党的共同主张”,两党将要共同促进的工作之一就是“促进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建构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架构,包括建立军事互信机制,避免两岸军事冲突。”①两岸政党会晤至今,两岸军事关系总体趋于缓和。

二、两岸关系互动中的经验与教训

纵观30年来两岸关系的互动历程,其中不乏经验和教训可陈。

①胡锦涛与连战会谈新闻公报,人民网2005年04月29日17:35,

https://www.doczj.com/doc/625717509.html,/GB/26741/47107/47312/3360547.html

(一)一个中国原则下的和平与两利。

30年来,在两岸同胞和各界人士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发生重大变化。1987年底,两岸同胞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同胞交往日益密切,两岸经济合作蓬勃发展,形成互补互利的格局;1992年,两岸达成“九二共识”,双方在此基础上举行首次“汪辜会谈”;2005年,国共两党领导人实现历史性会谈,达成“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2008年两岸协商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得到恢复并取得重要成果,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迈出历史性步伐。事实证明这一切成果都是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下取得的,只有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两岸才可能实现长久和平。相反,30年来,两岸关系中波折,包括两岸的军事紧张,都是由于“台独”势力违背“一个中国”原则挑起的,“两国论”、“七块论”、“一中一台”、“公投”等等言论和行径就是要公然制造两岸对立,图谋分裂。在未来两岸关系互动中,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坚决与“台独”势力斗争,既是30年来处理两岸关系的基本经验,也是谋求两岸和平基础和前提。

“一个中国”原则顺应了时代潮流和历史趋势,把握了民族根本利益和国家核心利益,体现了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尊重人民愿望的实事求是精神,反映了对两岸关系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从而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30年来的实践证明,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有利于两岸同胞加强交流合作、融洽感情,有利于两岸积累互信、解决争议,有利于两岸经济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符合促进亚太地区和世界繁荣稳定,推动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的需要。

(二)政治搭台、经贸唱戏。

“政治搭台、经贸唱戏”,政治为经贸服务,经贸为政治关系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政治和经济活动统一于和平统一大业。30年前两岸经贸的重新开启正式由于政治声音传递的触动;30年来年两岸经贸向纵身发展与两岸政界的大力推动密不可分。两岸政治关系平稳,就会促进两岸经贸的繁荣;两岸政治关系波动,则会影响两岸经贸的正常化。过去,台湾对与大陆的贸易所存有的疑虑、台湾内部所存在的经济“全球化”或去“中国化”的争议等问题都是通过政治行动的搭台加以缓解的,并且未来还将依赖于政治的方式从根本上解决。展望未来,两岸经贸的新突破仍然需要两岸政治关系的顺利发展搭建平台。

同时,两岸经贸的发展,对两岸政治关系发挥了正面影响。随着两岸经贸的不断发展,两岸相互依赖、互补互利的程度越来越深,向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深度合作、融合的关系迈进。经济上的统一是最终实现政治统一的前提,让经贸成为推动两岸政治关系的主角,两岸关系的不断平稳发展才有更为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交流、增进互信。

加强交流,增进互信,不断拓宽和平统一的基础。1、台湾岛内的政局和民意是影响两岸关系的重要因素。泛蓝阵营并不是人人都永远恪守“一个中国原则”,泛绿民众也不是各个都支持台独,对于那些曾经主张过、从事过、追随过“台独”的人,也应热诚同他们开展坦诚对话交流,使之回到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方向上来。2、不仅要加强与台胞的交流,而且还要同广大港澳同胞、海外华人华侨开展开诚布公的对话、协商、交心,增进其对大陆的全面了解与信任。3、美国因素是影响两岸关系的重要外部因素,中美双方务实交流合作加强,双方高层互动和战略对话逐步形成机制化发展的趋势,有利于排除“台独”势力的干扰,维护台海局势的稳定。4、两岸加强交流可以是官方的,也可以是民间的,努力促进两岸交流主体的多元多样。5、交流的内容不仅仅局限在经贸,教育、卫生、体育、军事、文化习俗等等方面的不断丰富。今天,两岸同胞往来之频繁、经济联系之密切、文化交流之活跃、共同利益之广泛是前所未有的,未来维护台海和平、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仍然需要各界各方面交流的不断加深和巩固。

三、未来两岸关系的前瞻

(一)和平协议的签署需要解决的难题。

2005年胡连会谈公报中的成果包括“促进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建构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架构,包括建立军事互信机制,避免两岸军事冲突”的重要内容,时隔三年,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里,提出推动两岸关系六项主张,再度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那么,“胡六点”与“江八点”、“叶九条”之间有何异同?两岸如何“在国家尚未统一的特殊情况下的政治关系展开务实探讨”?最终签订和平协议还存在着哪些难题需要解决?

首先,胡锦涛提出的以下六项主张:即一、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二、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三、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四、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五、维护国家主权,协商对外事务;六、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那么,“胡六点”与“江八点”、“叶九条”之间有何异同?“胡六点”是“胡四点”的延续,也是对“江八点”、“叶九条”的继承与发展,彰显了其“硬中更硬,软中更软”的特点。对马英九竞选“总统”时的政见,比如“外交休兵”、军事互信机制(CBM)、“一中共同市场”等,“胡六点”都作出了有针对性的善意回应,但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上,“胡六点”却是“针锋相对,寸土必争”,没有任何妥协空间。其中提到:“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一九四九年以来大陆和台湾尽管尚未统一,但不是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分裂,而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中后期中国内战遗留并延续的政治对立。”上述纲举目张的硬道理,是百分之百的“硬中更硬”。“胡六点”提出“我们了解台湾同胞对参与国际活动问题的感受”,台湾民间当然理解不可能参与具有“主权”性质的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卫组织等;但对于能否顺利参与“世卫大会”(WHA)成为“观察员”,哪怕用“中华台北”的名义参与,让台湾民间仍有所期待,这就是“软的更软”。

其次,是两岸的政治关系和政治框架进行探讨切入点在哪里的问题。一是台湾所关心的国际空间,第二个就是军事互信机制的建立。马英九的任期跟胡锦涛的任期,重叠的大概三年多时间。如果抓住这个三年多的机遇,制定出两岸之间的和平路线图,就可以进一步推展两岸关系,而且不可逆转。这两点中,军事互信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目前还只是刚刚起步而已,这一部分未来可能需要进一步加强。

再次,是两岸签订和平协议可行性的关键着力点在哪里的问题。台湾的政治定位是两岸签订和平协议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这其中又涉及到若干子问题。比如,在“一个统一主权”的前提下,是不是政权跟主权分开,是不是承认台湾有一个政权?这个政权的名称叫什么?是中华民国政府吗?主权是至高无上的、独立的、唯一的、不可分割的,主权属于全国人民。那么是不是意味着,大陆可以分享台湾这部分主权,台湾有权利分享大陆这部分的主权呢?是不是只有在台湾拥有一个合法政权的前提下,两岸才可以签订所谓和平协议呢?如果要签订和平协议,那么“台湾怕没有尊严,不平等,大陆怕主权再造”的顾虑又该如何消除呢?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目前两岸在签订和平协议的基本原则上没有大的分歧,关键是在一个主权如何分享的技术层面上,还是存在着巨大的分歧。所以,和平协议的签署,还需要海峡两岸的胆识、勇气和智慧。

(二)总体向好、不时波动。

三十年来,随着两岸官方和民间交流的不断增进,两岸关系总体向着和平发展的方向发展。但可以预见的是:

1.两岸关系在未来还将出现波折,两岸“不统不独”的现状将继续维持。就现实层面而言,两岸短期内统一难,独立更难,两岸只能在统一与独立的两极之间寻找支撑点,这就是涉及自身利益的两岸各方尽可能地维持台海“不统不独”的现状,寻求更多的共同利益,

以缓和两岸关系。但是,由于涉及两岸关系中的各方所追求的最终价值目标不同,统一与独立的矛盾依然是未来两岸关系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对中国大陆来说,统一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终目标,但现阶段和平统一的条件尚不完全具备而“台独”势力又急于改变台海现状,谋求实现台湾“法理独立”。这样,制止“台独”、维持台海现状就成为当前对台政策的当务之急。因此,大陆过去一直主张“和平统一”,现在更强调“和平发展”。

对台湾当局而言,民进党执政后,也高举“两岸和平”大旗。但陈水扁“和平”主张背后的政治目的是实现“和平独立”。因此,民进党与陈水扁的“和平”主张缺乏坚实的政治基础,陈水扁若不放弃“台独”追求,台海和平就无法真正实现,始终存在冲突与战争的风险。

对美国而言,台湾独立也许是最优选择,但由于支持“台独”的风险太大,美国只能退而求其次维持两岸“不统不独”的局面,这样美国付出的代价最小,而收益最大。目前承认“九二共识”的泛蓝阵营的政党上台执政,统独矛盾开始淡化,即使存在“法统之争”和“制度之争”的矛盾,但这两种矛盾不会激化,两岸仍然继续保持“不统不独”现状格局。

2.随着岛内政权斗争的日趋激烈,不可预测因素增多,两岸关系的发展仍充满着变数。大陆未来的对台政策基调已定,即在政治上将会坚守“一个中国”、“九二共识”的政策底线,根据《反分裂国家法》的精神,持续对民进党政府施压,以迫使台湾接受一个中国原則和“九二共识”,上桌谈判;在经贸方面,将继续扩大交流、推动“三通”。至于美国方面,它不愿意两岸片面改变现状,使两岸关系紧张程度升高,它要的是一个低度紧张的两岸关系,可以从中渔利。因此,美国的政策基调也已定。变数最大的是台湾岛内,随着岛内政权斗争的日趋激烈,各大政治力量的较量结果难以预测。虽然在总体上可以判断和平发展是未来两岸关系的主题,但是台湾政局的不可预测性将会加剧两岸关系的不可测,两岸关系不确定、不可测因素增多。

3.经济问题越来越成为岛内民众关注的焦点,两岸的经济关系将从交流向合作方向发展。由于民进党要走脱离中国的台独发展道路,因此必然在经济上不能过多依靠大陆,也就是经济发展不能受制于大陆,这是民进党当局采取的基本战略。这便是为什么长期以来两岸的经济互动只是限于民间的单向的交流层面,缺乏深层次的双向的合作。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大陆是一个正在上升的新的世界经济大国,是台湾经济发展不可回避的具有不可抗拒诱惑力的巨大的市场,是台商对外投资与发展的首要选择。台湾经济发展离不开大陆腹地支撑。在这一强大潮流的推动下,两岸的交流必将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即由现在的农业领域合作向工业、第三产业领域的合作方向发展;由现在的民间的合作向官方或半官方合作发展。对此,我们乐观其成。

当然,台湾问题的形成,是数十年乃至上百年历史的产物。要想真正彻底解决,需经海峡两岸长期共同努力,经由和平发展之路,厚植共同利益,构筑共同家园,形成命运共同体,最后达至统一。这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融合过程,需要双方共同创造条件,需要时间和耐心,需要如《告台湾同胞书》、“叶九条”、“邓六点”、“江八点”这样的一座座路标指引。“胡六点”正是和平发展阶段的纲领性文件,它将指引两岸关系由和平发展阶段逐步迈向和平统一。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9年1月1日。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07年10月15日。

3.《江泽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81-424页。

4.叶剑英:“有关和平统一台湾的九条方针政策”,https://www.doczj.com/doc/625717509.html,/view/165782.htm

5.李家泉邱震海邱进益:“一个主权,两个治权”,还是“一个民族,两个实体,共享主权”?《南方周末》2009年1月15日。

6.贾葭:《两岸政治互信机制短期难以建立》,《纵横周刊》2008年12月27日。

教学建议:“回顾”部分可多参照讲稿,“前瞻”部分可以额外参考参考文献5和6两篇文章以及“胡六点”后有关台海关系走向的文章,这样充分些!

撰稿人:林伯海、马黎、彭晓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