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民论坛2012.12

人民论坛2012.12

燃亮转型社会的道德之光(人民论坛)

詹勇《人民日报》(2012年12月03日04 版)

不久前,由网民推荐、超两亿人次点击的“最美警察”评选活动落下帷幕。以身殉职的派出所长、跳下铁轨救人被轧断双腿的“90后”学警、20多万次抱送上下学儿童的民警,每一个“最美瞬间”中,都传递着温暖人心的力量。近年来,除了“最美警察”,最美教师、最美司机、最美军人等层出不穷。蔚为壮观的“最美”现象,成为道德领域的一个关键词。

有人说,中国现实的多面性令任何简单推断都站不住脚。在道德世界,“复杂中国”体现得淋漓尽致。18个路人的冷漠与陈贤妹的善良、“范跑跑”的自我与张丽莉的利他、郭美美空虚的手袋与周江疆救人的身影,一起构成了五味杂陈的道德生态。

这里边铺染着转型期道德困惑的底色。当经济发展风驰电掣,当物质潮流席卷而来,当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在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中,人们心灵不断经历着过山车式体验,震荡与阵痛由此而生。从三鹿奶粉到扶老难题,屡屡触动道德痛点,引起全社会深刻反思。

历史上,转型期的社会巨变,曾让先贤发出了“礼崩乐坏”的浩叹,也让作家顿生“最好与最坏”并存的感慨,在今天“最美”与“最牛”交织而来的背后,其实隐藏着我们时代最为深切的道德之问。一个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国家,如何划出一道向上的价值曲线?一个数千年诗礼相传、厚德载物的民族,如何在现代化潮流的激荡中守望精神家园?一个努力为幸福生活打拼的人,如何给心灵一个栖居的角落?

正是在不无迷惘的道德求索中,一个又一个“最美”人物带来了令人振奋的答案。白方礼老人以风烛残年奋力“蹬”出了许多贫苦孩子的未来,诉说着“陌生人社会”的古道热肠;“油条哥”倒掉复炸油炸出“良心油条”吸引顾客,摆脱了“理性经济人”的逐利误区;“信义兄弟”生死托付接力还薪,激扬起市场经济所呼唤的诚信力量。他们破解着一些人以为无解的道德难题,燃亮了转型社会的道德之光,化为道德图景中最为醒目的主色调。

面对“最美”现象,也有人疑惑:没有豪言壮语,也罕有惊天壮举,朴实无华的“小人物”为何却有直指人心的力量?这是因为,人总是需要一点精神的,求真、向善、尚美是人类的本性。这更是因为,“最美”反映的是普通人的行为选择,展现的是普通人的责任担当,回答了“我能为这个社会做点什么”。

听从“不忍人之心”的召唤,遵从“心中道德律”的指令,人们内心向往的道德正能量,出现在荆江之畔搭救溺者的人链中,出现在北京暴雨之夜守望相助的人群中,也出现在开门迎接快递小哥的一声问候中,出现在公交车里为老人孕妇让出的每一个座位上。“最美”的人,可能就是我们自己。

“全世界的黑暗,都挡不住一根蜡烛的光明”,千百年来,正是在如此坚定的信念指引下,人类不断延续向上成长。面对时有阴霾侵袭的道德世界,我们更加需要像“最美”者一样,用自己的光热

去温暖他人,照亮通往美好未来的前行之路。

以制度创新释放“改革红利”(人民论坛·新征程新使命)——凝聚未来中国的力量之四范正伟2012年12月04日04 版)

“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在不久前的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上,李克强副总理

的这句话引发强烈共鸣。正如有人所言,当今中国最强音,若用两个字概括是“改革”;用四个字概

括是“改革、改革”;用六个字概括是“改革、改革、改革”。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离开改革开放,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更好的教育、更稳

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只有改革,才能去除种种不合理的体制机制,满

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有改革,才能营造公平正义的制度环境,激发中国社会的动力活力。

未来中国,最大的红利在改革,最好的投入是改革。改革,依然寄托着普通国人的幸福期盼,托举

着民族复兴的共同梦想。

正因如此,党的十八大报告86次提到“改革”,并首次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全面深化改革

开放”两大目标并列相提。今天,身处今非昔比的历史方位,当改革从观念突围转向利益调整,如何

重新凝聚改革共识、整合改革合力?当改革遭遇全球化、信息化的挑战,如何统筹兼顾、稳妥推进?

对于中国发展的非凡成就,有各种解读,比如人口红利、外贸红利、土地红利等等。这些分析

各有道理,但都没有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些红利都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后?比如人口红利,改革

前劳动力价格更为低廉,为何没有影响全球的“中国制造”?再比如外贸红利,全球化进程再顺利,

倘若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恐怕也很难从中受益。田忌赛马的故事尽人皆知,如

果从改革的角度解读,就是进行了“有效制度变迁”;同样,助推中国发展的各种红利,本质上都是

改革红利的体现,都是制度创新释放的红利。

从这个角度,可以理解小平同志“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的论断,可以理解改革之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要义,可以理解十八大报告“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的要求。今天中国

发展的任务艰巨繁重,但抓住改革这个根本,就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今天改革的思路千头万绪,

但只要牵住制度创新这个关键,就可以事半功倍。

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该看到,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特色鲜明、富有效率的,但还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制度需要完善之处,正是改革作为空间。加

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制度……就能调动起各

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源源不断地释放“改革红利”,又好又快地推动中国发展。

发展是最大的民意,改革是最大的红利。改革红利不会自动变现,以真抓实干的精神推进制度创新,

以造福人民的使命感承担历史责任,我们就一定能有更大作为、更多进步,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

生活。

用公平托起中国梦想(人民论坛·新征程新使命) ——凝聚未来中国的力量之五周人杰2012年12月12日04 版)

连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深情阐述,引发共鸣;怀揣梦想的年轻人,激情涌动。

正如南开大学学子所言,“以前常叹,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现在,我们对现实充满信心,对梦

想满怀憧憬。”

瞩望未来,“中国梦”该是一幅怎样的动人映象?

70多年前,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里预言:“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到那时,

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70多

年后,“活跃跃的创造”早已远超先烈勾勒的愿景,“日新月异的进步”更让世界惊叹。“中国梦”的茁壮,

丰满着个人的梦想。

我们从未离梦想如此接近,但最后的这段距离,无法轻松越过。“中国梦”照亮的,既是民族国

家的共有理想,也有亿万中华儿女个人价值的实现。“总量”与“平均”的尴尬反差,“共富”与“个富”

的局部失衡,“国强”与“民富”的共同企盼,昭示我们:托起“中国梦”的,不仅是国家的强大、物质的

丰沛,还有圆梦的舞台。这个舞台,正如十八大强调的,就是要实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

平,唯此,才能拓展“中国梦”的幸福纵深。

用公平托起中国梦想,是国家之梦的应有内容,也是个人之梦的实现途径。反过来,缺少公平,

必然影响甚至摧毁梦想的抵达。“中国好声音”让平民一鸣惊人,靠的是公平选拔,而名校中寒门学

子的锐减又让人担心阶层的固化;自媒体时代权利意识的觉醒令人欣慰,但“异地高考”的问题让人

揪心于公平。现代化的足音越是临近,“公平”在梦想时代的地位便日益彰显。

用公平托起中国梦想,需要权利的平等、机会的均衡、规则的透明。当生存权不因家庭贫富而

有高低、发展权不因财富多少而有先后,三种基本养老保险的衔接转换、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

人大代表,让每个人的中国梦有了相同的起点。当社会不再是“拼爹时代”、户籍不再割裂人群,人

们的心态才能理性平和,人们的奋斗活力才能汹涌迸发,人们的前途命运才能自己掌握。当认识到“一

次不公的裁判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尤烈”,进而“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

公平正义”,从有章可循到有章必循,从权利的保障到权力的监督,社会才能守住公平正义的法治防

线。有权利公平,梦想才能起飞;有机会公平,奋斗才有动力;有规则公平,社会才能进步。

遥望奥林匹斯山上的法治文化,象征正义的女神忒弥斯蒙着双眼、手持天平与利剑,正告世人公平不但要以天平来衡量,更要靠利剑去保障。“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就要努力克服乃至消除不公平现象。以法治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我们必将用公平正义托起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梦”。

譬如北辰众星共之(人民论坛)

叶小文《人民日报》(2012年12月07日04 版)

履新未足一月,新一届中央领导层的言行中,一股新风扑面而来。亲民、平实的话语,简练、务实的会议,面对记者时习近平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参观“复兴之路”的车队随着社会车辆一起走,李克强、王岐山开会不准念稿……日前,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又公之于世。为此,大家一片赞誉。连美国《华盛顿邮报》也刊登长篇文章,题为《习近平告诉中共官员:简约》,感叹“八项规定已得到了中国民众的欢迎,中国媒体和舆论都赞誉有加。”

《论语·为政》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意思是,以德行来治国理政,就像北极星一样安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其它的星辰便会自动在周围旋转运行。

譬如北辰,众星共之,说的是巨大的带动效应。无论是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还是激情奔涌的改革开放新时期,从“三大作风”到“两个务必”,从“八个坚持”到“四个大兴”,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作风建设。人民群众正是从党的优良作风中,从领导干部一言一行中,感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汲取团结奋斗的力量。现在,“我们开了好的会,有了好的纲领,定了好的目标,重要的是要用好的作风、好的学风、好的文风使大会精神深入人心,变成精神力量,变成实际行动,真正落到实处。”一句话,必须“以良好党风带动政风民风。”

譬如北辰,众星共之,提的是严格的带头要求。长期执政,就要长期“带头”。群众总在看你这个头如何带。如果带的是脱离群众、精神懈怠的头,带的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头,就会头重脚轻、头昏脑涨,最终积重难返、众叛亲离。诚然,我们发动群众,调集力量,布置工作,不能不开会。但有的会长得令人昏昏入睡,空得令人摇摇欲坠,多得令人无言以对,会上念了那么多稿,说了那么多话,“嘴行千里,双脚还在屋里”。有的干部也下去“调研”,可忙的是迎来送往,看的是浮光掠影,听的是歌功颂德,“葫芦掉到井里,还是在水上漂着”。光说不干,空谈误国。官僚主义,误党误国。中央政治局的八项规定,对症下药,切中时弊:调研须扎实、活动要踏实,会议求实效、文件讲实际。必要的会要开、话要讲,但要害在是否“用心”,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用心成事,岂能“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现在,中央领导从改进作风的点滴入手、从具体事做起,这个头带得好。各级领导各位干部,当然要上行下效,从实际出发,从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着手,切实改进作风。

譬如北辰,众星共之,说到底,是要密切联系人民群众,这是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基本工夫。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关系党和人民事业成败。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带头改进工作作风,带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带头密切联系群众,带头解决实际问题。”

英雄无悔报国志(人民论坛)

陈家兴《人民日报》(2012年12月10日04 版)

英雄罗阳的故事,在人们心底激起阵阵涟漪。网络上,人们不吝真情文字,向英雄表达诚挚敬意。

“从两弹一星到神舟飞船,有多少值得尊敬的专家、技术人员累倒?他们默默无闻,燃烧了自己的生命,照亮了国防的未来,他们是真正的英雄!”“才51岁!敬请诸位国之栋梁,善自珍重,因为你们的血肉之躯不只属于自己,更是属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

人们理解敬重英雄,却又为英雄痛惜伤怀。漂亮地完成了任务,却舍弃了生命;把身心扑在事业上,却忽略了家庭。

善良的人们都喜欢圆满,总希望英雄的故事有一个完美的结局,不要留下什么遗憾。付出了心血与汗水,要尝得到甘甜的果实。经历过漫漫长夜,最好能看得到灿烂的黎明。然而,在英雄的人生中,只有无悔的奋斗。英雄所憾所悔者,是“把吴钩看了”的“闲愁最苦”,是报国无门而“揾英雄泪”的无限惆怅。

当年,郁达夫曾这样说道:“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我们敬重自己的英雄,投去敬佩的目光,对英雄来说,这已足够。英雄不问是否王侯将相,英雄不为能否名彪青史,英雄最可贵的精神在于报国,英雄最优秀的品质正在于把这鸿鹄志、报国情全部融入他的青春、热血与奋斗中。

从我们民族陷入苦难深重开始,多少英雄就用他们或微薄或震撼的力量,肩起黑暗的闸门,向着崛起与复兴挺进,用鲜血和生命构筑起一个个里程碑。其为众所知者,不过万一。其所奋斗者,又岂是为了让人所知?懂得了英雄的理想信念,就能理解林觉民《与妻书》中“勇于就死”的家国情怀,就能感受罗阳胜利完成任务时疲惫的笑容,敬重罗阳为了事业不懈奋斗的崇高境界。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英雄的故事如何不同,报国的精神与品质始终是英雄的恒定价值。正是在报国志向的驱动下,罗阳们甘愿默默奉献,殚精竭虑,责尽心安,死而后已。尤其是秉持航空报国志如罗阳者,更始终以质量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为念,夙夜在兹。他们也许有愧于妻儿父母,不能像很多人一样享天伦之乐、过悠闲生活,但一定无悔于当初的抉择、艰辛的奋斗,因为他们根本不会去想生前功名利禄、身后名声荣华,不会去想必须分享到胜利的果实、成功的鲜花才是完美人生。只要报国有路径、干事有平台,他们就会欣然而无悔。

民族复兴是中华儿女的执着梦想,历经一代代人的接力奋斗,曙光已经在前方耀亮。有千万个罗阳的矢志报国、埋头奉献,在时代洪流中彰显生命的价值,构筑人生的高度,书写青春的光彩,我们这一代人定能担负历史重任,成就我们自己的英雄传奇。

“不定调、不交稿”彰显新政风(人民论坛)

金苍《人民日报》(2012年12月11日04 版)

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州主持召开经济工作座谈会。会议刚开始,他就表示,不定基调,事先也没有让大家提交发言稿,这样做是为了让大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畅所欲言”。相信在这样实实在在的鼓励下,与会者一定谈出了不少真知灼见。

开座谈会,不定调,不交稿,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真实情况。因为,一旦定了调,就会有担心,怕唱了反调,有的同志发言时就会畏首畏尾,本着不犯错误的原则讲,揣摩着领导的意思讲。而如果提交了稿件,则难免照本宣科,把座谈会开成了朗诵会,讲的无精打采,听的昏昏欲睡。能够脱口而出的内容,很多都经过了长期观察、深入思考。不定调、不念稿的讲话,不一定绝对正确,也难以做到滴水不漏,但肯定会观点更鲜明、情况更具体、建议更到位。更何况,会议时间有限,空话套话多了,实话真话自然就少了。

实际上,准备稿子不是问题,不同的会议也有不同的要求,关键在于讲话要有真知灼见,会议要能求真务实,不要讲空话、讲套话。稿子“有料”,即便照着读,也能引人入胜。“定调子”也好、“念稿子”也罢,都只是一种标签,贴在了那些脑中空空、套话连篇的形式主义者、官僚主义者身上。

马三立有个相声叫《开会迷》,说的是一个话剧团团长爱开会、好打官腔。一次剧团买脸盆,要开会,他张口就来:“首先,我们要统一思想、统一步骤地,为了根本解决话剧团脸盆的问题而努力。”

相声固然是夸张的艺术,但现实中,这样的“开会腔”着实不少。群众有段子嘲讽,“常说的老话多,正确的废话多,漂亮的空话多,严谨的套话多,违心的假话多。”开会要开出实效、讲话要捞出干货,确实需要打破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痼疾。

不仅是开会容易被这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作风绑架,很多工作也戴上形式主义的枷锁、官僚主义的高帽,推不转、跑不动。“狠抓就是开会,管理就是收费,落实就是动嘴,验收就是喝醉”,更不要说那些荒山刷绿漆、路边遮羞墙、视察悬浮照了。唱高调、走过场、摆姿态、装样子,不仅做不好工作,更会让群众反感,使我们的执政资源白白流失。

不定调、不念稿,这样的会,需要更多调查研究,也会有更多脑力激荡,要下的功夫肯定比基调明确、稿件齐备的会多得多,也更能在开会中显出水平高下。向形式主义宣战,也是给那些混日子的领导干部敲响警钟。一些人习惯了甚至依赖于形式主义的工作方式,用会议落实会议、用文件落实文件,平时没有思考,开会没有准备,说话苍白贫乏,怎么领导发展、怎么服务人民?平时工作中不偷懒、把准脉,地方、行业的情况都烂熟于胸了,话才能讲好、工作才能做好,真正让群众信服。

从不拉欢迎横幅、不封路,到不定调、不提交发言稿,习总书记在广东的考察,让人感受到新一届中央领导的求真务实,显示出一种别开生面的新政风。转作风、正学风、改文风,中央领导率先践行,清风劲吹,作出了榜样,那些说多了的废话、摆多了的排场、做惯了的套路,是到要改变的时候了!

“高音喇叭,不如哑巴”(人民论坛)

金苍《人民日报》(2012年12月13日04 版)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空谈误国”的道理。

上世纪90年代,湖北神农架一个村子,为了对付横行的野猪,就装了个大喇叭,放狮子、老虎等猛兽的录音。一开始,野猪真信,吓跑了。但过了些时候,它们发现没有危险,就又回来,把喇叭杆子都给拱倒了。村民说:唱高调、说空话,连野猪都骗不了。

顺着这个故事想想,什么方法才对付得了野猪?组织个护村队可能更有效,互助共防,野猪来了就赶跑。野猪不会被喇叭骗,自然也会看“实效”,有了实实在在的威胁,可能就不敢来了。

还记得有一个故事:集市上两个摊都卖菜刀,一边喇叭喊得欢实:谁下厨房谁受累,买了不受菜刀罪。另一边却是个哑巴,拿出片白铁皮,一刀刀剁下去,铁皮成铁丝。谁的生意好?不用想就知道。

故事里有道理。那个大喇叭,是一些人的画像。这些人专耍嘴巴子戏,规划头头是道,部署井井有条,总结天花乱坠。实效呢?群众看不见、摸不着、感觉不到。卖刀的哑巴,则是另一种实在型干部。他们用实干当招牌、用实绩来说话,可能没有高音喇叭的轰动效应,但群众对他们的工作,也会“茶壶煮饺子——心里有数”。

不可否认,领导干部“会说话”也很重要。一件事情能深入浅出、条分缕析,做好动员部署,调动大家积极性,是很重要的领导力。不过,无论说得多好,都需要干得好来配合。否则,说得越好,就越是空谈。言行合一,那是最好;实在不行,会干不会说,总比会说不会干要强,这正是故事中说的“高音喇叭,不如哑巴”。

有些人把开大会、整材料当做主要工作、关键步骤,“做得对不对,关键在开会;干得好不好,主要在汇报”。行政系统的运转和管理,有“信息成本”。不管是决策、执行还是考核,都需要下功夫了解实情。有些人却不愿花这样的成本,靠拍脑瓜子、磨嘴皮子干事,用会议落实会议、用文件贯彻文件;更有些人还利用信息不对称,欺骗上级、糊弄同级、无视下级,把无说成有、差说成好,不仅像高音喇叭,还是谎话连篇的高音喇叭。

我们也有这样的经验:包产到户、乡镇企业、对外开放……一步一个脚印,杀出一条血路,闯出一条新路。从国家看,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大熊猫给地球打气;从地方看,路宽了、楼高了、财政宽裕了。外国人都说中国有“唱高调”的本钱了,但越是这种情况,我们越要头脑清醒,不能只是拿着功劳簿吹牛,而是要处理好说与做的关系,实话兴国、实干兴邦。

当前,各地正在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也是在北京这次座谈会上,有中央宣讲团成员提出,十八大精神不要被“过度解读”,报告本来直白简单,有些解读文章有点走偏,反而让人不好理解。的确,纲领言简意赅,行动更应直接有效,相比拉起高音喇叭唱高调、说空话、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实干才是对十八大精神更好的理解和落实。

“走钢丝”与“登高峰”(人民论坛)

陈家兴《人民日报》(2012年12月14日04 版)

“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既要有…走钢丝?的忧患意识,也要有…登高峰?的必胜信心。”李克强同志用“走钢丝”与“登高峰”这两个意象,形象描述我们建设一个生态文明的现代化中国应当同时具备的心态。事实上,无论是做好各项具体工作,还是实现“两个100年”目标、实现“中国梦”,都需要这样的心态。

行百里者半九十。从“登高峰”的特点和规律看,越是最后几公里,越容易因曙光在前而松懈,也越容易因山高路陡而消耗心力与体能,导致最后关头“掉链子”。但是,如果在这种时候重新调整心态,焕发清醒、冷静的精神意志,一步一步攀上去,就能够一鼓作气,登临绝顶。世间万事,莫不如是。

网上流传一句李嘉诚“笑着渡过难关”的话,颇有哲理和辩证。“你想过普通的生活,就会遇到普通的挫折。你想过上最好的生活,就一定会遇上最强的伤害。这世界很公平,你想要最好,就一定会给你最痛”。实现“中国梦”,成为世界瞩目的中心,中国必定会遇到很多想象不到的困难、风险和挑战。埋怨是不行的,畏惧是不能的,在“捧杀”中陶醉与在“棒杀”中迷失更是不可取的。具备“走钢丝”与“登高峰”的心态,才会在微笑中面对困难、渡过难关。

不必讳言我们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腐败问题,公平问题,思想观念的障碍,利益固化的藩篱,百姓的更多期望与愿望实现之间的差距,发展速度与社会可承受程度之间的矛盾。凡此种种,回避只会让矛盾更发酵,掩盖只会让问题越积越多。我们说要有“走钢丝”的忧患意识,就是不仅要正视这些问题矛盾的存在,更要清楚回避和掩盖所带来的危险性、复杂性。

在发展的进程中,工作的方法往往决定成效,实干更应该讲求工作的方法。从坏处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就是一种实干的方法论。发展的主动权,往往取决于这样的方法。发展的机遇、动力、活力,也往往是在这样的实干方法中不断出现。直面矛盾,巧妙化解,往往更能凝聚共识。强化问题意识,着眼于解决问题,往往更能激发前进的动力。“走钢丝”与“登高峰”的心态,正是要落在这样的实干上。

有了这样的实干精神与方法,我们必定能最大限度化解“大国成长的烦恼”,经受“最痛”的冲击,获取“最好”的结果。

勿忘昨天无愧今天不负明天——复兴之路启示之一

本报评论员(2012年12月01日01 版)

“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这三句诗,将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熔铸于百余年中国沧桑巨变的历史图景,展现于几代人为民族复兴奋斗的艰辛历程,令人感慨、催人奋进。

梦想不可丢。“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如笼中之鸟、釜底之鱼、牢中之囚,四万万民众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宰割”,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复兴历史,从这深重的苦难中拉开大幕。自新、自救、自立、自强,不灭的梦想引领一个民族穿越“千年未有之变局”,战胜“千年未有之强敌”,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开启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中华民族对梦想的执着坚持,展示的是中华儿女的爱国主义情怀,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伟大精神。在新的征程上,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对复兴梦想的不懈追寻始终是我们的动力之源、勇气之源。

道路不可弃。“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坚定不移走向世界的脚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新,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经历了多少惊心动魄的历史转折、观念突破和制度革新,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政治勇气,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复兴之路,冲破了许多预言家的设想,改变了13亿人的命运,将中国送到了一个世界大国的位置。这条来之不易的道路,承载着几代中国人的夙愿,凝结着无数先贤的心血。在新的征程上,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对于这条道路,我们都应当倍加珍惜、始终坚持。

信心不可泄。站在民族复兴的历史新方位,我们的身后是波澜壮阔、厚重沧桑的奋斗历史,我们的面前是前所未有的复兴曙光。此时此刻,我们距离“中国梦”的目标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实现“中国梦”的信心比任何时候都更坚定。越是在这样的时刻,越是要立足实际、脚踏实地。在新的征程上,无论经历什么样的考验,我们都应当始终保持“中国信心”。

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到我们手中。勿忘昨天的苦难与辉煌,无愧今天的责任与使命,不负明天的梦想与追求,更加美好的中国,将在亿万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中、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奋斗中变为现实。

道路决定命运发展才能自强——复兴之路启示之二

本报评论员《人民日报》(2012年12月02日01 版)

一个国家和民族,有了正确的道路,人民的奋斗才能充满信心,命运的航船才能乘风破浪。

“全党同志必须牢记,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多么不容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要把蓝图变为现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的“三个牢记”,回首过去、审视现在、展望未来,彰显了共产党人的历史自觉和责任担当,发人深思、给人力量。

历史蕴含着盛衰兴亡的深刻哲理。鸦片战争期间虎门的大炮,列强瓜分中国的“时局全图”,《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复兴之路上耐人寻味的片段,定格了令人感慨的历史瞬间,让我们深切体会到:正是因为“社会制度腐败,经济技术落后”,近代以后中华民族才会遭受深重苦难;正是因为奋起抗争、发展自强,我们这个民族才能“拼将十万头颅血”,终把乾坤力挽回。

道路决定命运。百余年来为救亡图存,无数仁人志士留下多少“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悲愤,付出多少“春云碧血,秋雨黄花”的牺牲,却终究壮志难酬。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逆转地改变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血雨腥风的革命年代,硝烟弥漫的战争时期,激情燃烧的建设岁月,波澜壮阔的改革大业,这条复兴之路筚路蓝缕的伟大历程,让我们深切体会何谓“来之不易”、何谓“弥足珍贵”、何谓“倍加珍惜”、何谓“始终坚持”。用老百姓的生活和新中国的发展作证,沿着这条道路,我们才能够实现吃饱穿暖、免除农赋等千年梦想,才能够完成港澳回归、北京奥运、上海世博等百年盛事,才能畅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发展才能自强。回望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持续奋斗,百年中国跌宕前行的潮流,当代中国举世瞩目的进步,无不说明“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旋律。发展了,五千年中华才有古树新枝的传奇;不发展,13亿中国人一点出路也没有。今天的中国,比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的梦想,但历史的足音也警醒我们:越是这个时候,越不能掉以轻心。立足“三个没有变”基本国情,迈向全面小康两个“百年目标”,前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蓝图不可能一蹴而就,梦想不可能一气呵成,我们还需长期努力坚持发展、艰苦奋斗推进发展、改革创新提升发展。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我们的奋斗是未来中国的基石。谨记三个“牢记”,全党同志夙夜在公,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定能创造中国道路更多辉煌,赢得中华民族更大光荣。

沿着复兴路共筑中国梦——复兴之路启示之三

本报评论员《人民日报》(2012年12月03日01 版)\

伟大的事业,源于伟大的梦想。个人的奋斗如此,国家的发展亦然。环顾世界,很少有民族,能像中华民族那样,历经苦难与辉煌;也很少有国家,在持续奋斗中,始终坚持“同一个梦想”。

“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阐述,展现了中华儿女不懈追求的美好愿景,揭示了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集体意识,道出了中国梦最为本质的核心内容。

这个梦想,凝聚着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的探索奋斗;这个梦想,蕴藏着中华民族固有的“家国天下”情怀;这个梦想,更包含着中国走向未来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回首近代以来,瓜分豆剖的危险、亡国灭种的阴霾、“东亚病夫”的歧视……国家失去尊严,民族饱受屈辱,个人何敢言梦?从新中国“站起来”,到改革开放“富起来”,再到新世纪“强起来”,国家民族的强盛,让人民的幸福有了坚实依托;“中国梦”的茁壮,使个人梦想有了广阔空间。吃饱穿暖、下海经商、有车有房……个人梦想的日益丰富,再次说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有国家的繁荣昌盛,才有个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国家之梦,反映国民之梦;个人之梦,融为民族之梦。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当今中国,国家理念与人民期盼同声相应;个人梦想与民族梦想一脉相承,中国梦既是“强国梦”,也是“富民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现代化国家的蓝图,对接着“更好的教育”、“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的群众期盼。个人敢做梦,国家能圆梦,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中国梦正一步步变为现实,让人民感受变迁、触摸幸福、实现理想。

北京的长安街,取盛唐之意,贯穿于建国、复兴二门间,谓之长治久安。只有创造了灿烂文明的民族,才会如此渴望再创辉煌;也只有历尽苦难沧桑的国家,才更珍惜来之不易的道路。沿着这条复兴之路,为梦想努力奋斗,让梦想照进现实,我们的目标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达到。

中国梦,我们曾经离它如此之远,我们从未离它如此之近。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复兴之路启示之四

本报评论员《人民日报》(2012年12月04日01 版)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蓝图,靠什么绘就?13亿人的“中国梦”,靠什么实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党“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持续奋斗,事关成败,至关重要。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的讲话,是对全党8300多万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的警示和要求。

成功缘于实干,祸患始于空谈。战国赵括“纸上谈兵”,两晋学士“虚谈废务”,历来是治国理政的大忌。中华民族百余年的奋斗史,也从另一面印证了这个道理。付出世人难以想象的巨大牺牲,在“坚船利炮”的西方列强侵略下夺取民族独立的胜利;靠着“节衣缩食、勒紧裤带”的奋斗精神,在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鼓起“杀出一条血路”的改革勇气,用短短数十年走过西方国家两三百年历程。饱经沧桑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走出苦难、走向辉煌,靠的不是空想清谈,而是实干苦干。

实干精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国际形势波云诡谲,国内发展攻坚克难,发展关键期,矛盾凸显期,尤其需要真抓实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倒计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怎样落实为执政兴国的具体措施?深化改革已成最大共识,如何通过不断创新释放“制度红利”?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强化监督、反腐防变能否落到实处?没有脚踏实地的奋斗,没有扎扎实实的工作,我们将愧对人民期待和历史责任。

注重落实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机遇稍纵即逝,改革不进则退,时代呼唤只争朝夕、真抓实干的行动者。只会纸上谈兵而不知行合一,热衷虚谈废务而不求真务实,追求形式主义而不脚踏实地,结果只能是大政方针落空、政策措施变味。至于那些台上唱高调、台下瞎胡闹的贪腐分子,更是制造政治泡沫、败坏党风政风。这样的“空谈干部”,面对历史和人民,岂是一个“误”字了得?

20年前,深圳蛇口工业区竖起一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醒目标牌,摆脱了一场姓社姓资的无谓争论,拉开了一段“中国故事”的序幕。今天,我们离民族复兴的梦想前所未有的接近,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以苦干续写中国辉煌,用实干托起中国梦想,民族复兴的壮阔历程一定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行进到一个全新的境界。

有梦想就有希望有信心才有力量

——复兴之路启示之五

本报评论员《人民日报》(2012年12月05日03 版)

每一段新征程的开启,总让人充满憧憬。从新起点继续出发的中国,如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怀揣复兴梦想的中华民族,何以抵达光辉的彼岸?

“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充满自信的展望,传递出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继往开来的决心,表达了中国人民奋发有为的豪情。

百余年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敢于在闭关锁国的困境中向往“开放中国”,敢于在风雨如磐的旧社会呼唤“少年中国”,更敢于在救亡图存的奋斗中为“可爱的中国”流血牺牲。有梦想就有希望,回顾历史,坚持民族复兴这个最伟大的梦想矢志不移,我们的民族才能走上振兴中华的道路。为温饱梦按下“大包干”的红手印,为市场梦“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为富强梦大胆“引进来、走出去”,有梦想就有动力,审视现在,国家理想和个人梦想相互激荡,中国的发展才能迸发巨大活力。

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逐梦史”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艰辛探索,顺应了社会进步的时代潮流,进行着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人间正道。正是由于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我们才勇于在迎接挑战中实现“中国梦”。

今日之中国,其行进也迅疾,其抵达也浩荡,但距离两个百年目标、民族复兴梦想,依然是行百里者半九十。改革深水区、发展攻坚期、转型关键期,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所罕见的困难。我们深知,越是接近民族复兴梦想,前进道路就越可能艰难曲折。有信心才有力量,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勇于攻坚克难,敢于迎难而上,就一定能打开中国发展新局面、开创中国道路新境界。

眺望东方的地平线,曙光已经显现,中国大有希望。把激荡百年的民族梦想与自信力量,写在中国大地,融入每一个人心底,世界将会听到一个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回响——

“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深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目标要求-七论学习贯彻党的十

八大精神本报评论员《人民日报》(2012年12月06日04 版)

党的十八大报告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把发展目标与改革目标一起规划、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同部署,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深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和目标要求。

改革开放是发展的强大动力。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这30多年来的发展成就;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辟;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今日神州大地上的生机与活力。过去的发展成就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中国的发展依然要靠改革开放。

应当看到,未来十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关键意义的阶段。当前改革进入了“攻坚区”和“深水区”。我们既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又面对着改革发展的艰巨任务,这些都是对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大考验,考验着改革的勇气,更考验改革的智慧,迫切要求我们作出更大的努力。

改革越深入越需要勇气。30多年来,正是凭着那么一股子劲与气,凭着那么一种敢闯敢试的精神,我们才冲破了重重阻力,实现多个领域、多个方面的突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面对协调各方面利益和达成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日益加大的难度,面对改革越来越多触及现有利益格局、涉及深层次利益调整的阻力增大,面对社会各方面分享改革成果的强烈愿望,面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方面改革的艰巨任务,我们必须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高度,以更大的勇气,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深化改革。

改革越深化越需要智慧。深化改革是涉及诸多领域的巨大系统工程,千头万绪,必须总揽全局,明确主攻方向和改革重点,集中攻坚克难,务求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调整利益格局,必须统筹兼顾,善于在利益增量上做文章,在存量利益上多优化。制定重大改革措施,必须从实际出发,善于做充分而科学的论证,以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出台改革措施,必须积极稳妥,善于把握时机、创造条件,避免因犹豫不决错过改革的最好时机。攻坚阶段的深化改革,更需要相互协调,使改革措施实现各领域、多方面、诸环节的协调配套。经验表明,改革的智慧来自实践,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找到破解难题的钥匙;改革的智慧来自人民,坚持问计于民,集思广益,增进共识,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找到化解阻力的办法。

“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党的十八大报告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个方面,确立了深化改革开放的“五个目标”,明确了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在推进“五个目标”的改革进程中,不断焕发政治勇气和智慧,我们必定能释放发展新活力,开创改革新局面。

临事而惧好谋而成(人民论坛)

辛士红《人民日报》(2012年12月17日04 版)

周恩来同志说过,“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经济落后的国家要在经济上翻身,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我们应该有临事而惧的精神。这不是后退,不是泄气,而是戒慎恐惧。”我们干工作、抓建设、谋发展都离不开这种临事而惧的精神。

《论语》上讲,子路请教孔子,“如果您统率三军,您会选择谁来充当助手?”孔子答道,那种空手与虎搏斗,徒步跋涉急流,纵然身死也无悔意的勇猛之人,并不值得赞赏。而那些遇事谨慎冷静,考虑周详,善谋良策去成就事业之人,则可以共事。

临事而惧,不是害怕而是重视,不是犹豫彷徨而是殚精竭虑。俗话说,易事者必难,难事者必易。有的工作,难度极大,却能够马到成功,有的事情,举手之劳,却办得一塌糊涂,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干事情的人是临事而惧、周密筹划还是临事不备、仓促上阵。态度不同,结果迥异。

临事而惧,是一种尊重规律的求实精神。按照规律办事,干工作才能有章法,办事情才能有把握。但是,找到规律、遵循规律并非轻而易举的事。如果情况不熟决心大,错把谨慎当胆怯,不调查便轻举妄动,不论证便率性而为,则注定要吃失败的苦头。正如张爱萍上将所说,一个指挥员不应该相信“绝对”二字,即使别人对你拍着胸脯说绝对,你也不要信他。关键在于检查他是不是把一切该做的都认真地、尽力地去做了。

一个临事而惧的人,越是大事难事,越会一丝不苟,全力以赴,绝不会马马虎虎、模模糊糊,掉以轻心、漫不经心。邓小平曾经指出,“我们的事业总是要求精雕细刻,没有一样事情不是一点一滴的成绩积累起来的。”每个人从事的工作就是自己的雕塑作品,光辉还是平淡,完美还是瑕疵,都需要自己用细心和耐心去雕琢。只有精心不将就,细致不粗放,严谨不疏漏,实干不空谈,才能把工作做到位。

同样是受命之日,赵奢“不问家事”,而赵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赵括之母由此断言“括不可使将”。当一个领导走上更高一级岗位时,是春风得意,官升脾气长,还是临事而惧,位高无傲气,就像一面镜子。像陈毅元帅出任外交部长时,“实有绠短汲深之惧”。许光达在获悉自己将被授予大将军衔时,“高兴之余,惶惶难安”,专门向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领导写了一份降衔申请书。临事而惧,体现的是自知自省的思想操守。醉心仕途之辈,怎能有这样的境界。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任何时候都要把困难预见得充分一些,把问题考虑得周全一些,我们才会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去迎接挑战,经受考验,才能真正做到临危不惧,处变不惊。临事而惧,正是这样一种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1945年,在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的前夕,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一口气列出了我党面临的17条困难。充分设想困难,做到有备无患,这正是老一辈革命家留给我们的政治智慧。

前行路上,我们面对发展的重要机遇和有利条件,亦面临“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摈弃骄傲自满、麻痹大意、敷衍塞责的心态,保持临事而惧、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我们必定能创造更多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成就。

坚持稳中求进奋力扎实开局(社论)

《人民日报》(2012年12月17日01 版)

在全国人民的关注和期待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胜利闭幕了。这是党的十八大后召开的第一个全国性重要会议。会议强调,要紧紧围绕主题主线,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稳中求进,开拓创新,扎实开局。会议新风扑面,求真务实,方针明确,部署有力,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形势和困难挑战,我们及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态势良好。这个好形势,是与改革开放30多年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奠定的坚实基础分不开的。我们站在了更高的起点上。综合判断,我国发展仍然具备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但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已发生很大变化。明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同时也是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风险和困难较多的一年。这就需要我们继续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立足全局,突出重点,扎扎实实开好局。

稳中求进,扎实开局,必须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是做好经济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持续健康发展,要求的是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增长,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在不断转变发展方式、不断优化结构中实现增长。我们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努力实现明年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

稳中求进,扎实开局,必须着力保障农产品供给。我国有13亿人口,只有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保持社会大局稳定。我国虽然粮食连年增产、库存充裕,但主要农产品供求仍处于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紧缺的状况。我们要巩固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好形势,夯实农业基础。

稳中求进,扎实开局,必须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根本途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深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我们要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作为工作重点。按照尊重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的原则,积极采取措施,争取早见成效。

稳中求进,扎实开局,必须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这次会议将推进城镇化作为一个工作重点单独列出,表明了城镇化在现代化全局中的重要地位。我们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稳中求进,扎实开局,必须加强民生保障。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也是人民群众自身奋斗的目标。我们要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做好民生工作,

重点保障低收入群众的基本生活,稳定和扩大就业,加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积极引导广大群众树立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的理念,共同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稳中求进,扎实开局,必须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扩大开放。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关键在改革。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动摇,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更大政治勇气和智慧推动改革不断深入。要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开得好,会风好是一个鲜明特色,是与会同志的共同感受,充分展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求真务实,狠抓作风转变的坚定决心。会议富有成果,贯彻会议精神更要真抓实干。必须切实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拿出精气神来,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勇于实践,勇于开拓。各级党委要议大事、抓大事,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科学化水平,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奋力开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局面。

从最坏处准备向最好处努力(人民论坛·新征程新使命)——凝聚未来中国的力量之六詹勇(2012年12月18日04 版)

发展态势向好,不利因素不少,如何化不利为有利?许多领导干部都面临这样的问题。日前,习近平同志在谈到当前经济形势时,提出“从坏处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一番话给人启发。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不论什么工作,忧患意识丢不得。事实证明,做决策,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头脑才会清醒。谋发展,从最坏的基础设想,以最坏的可能性来部署,向最好的结果努力,心里才会有底、做事才能靠谱,即使有大风大浪,也能挺过来。

在加拿大丘吉尔瀑布水电站,常年备有一辆紧急情况下使用的“逃生巴士”,每天24小时在控制室出口待命。尽管1971年电站投运以来巴士从未用过,但40多年来工作人员仍然每天坚持检修,只是为了在出现未知灾难、电站防御系统失效等极端情况下启用它。即使最坏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也不遗余力去防范,这才有了电站的安全。“逃生巴士”体现的居安思危、防患未然,对操控改革发展快车的领导干部们来说,值得深长思之。

小平同志早就说过,改革开放是有风险的事,没有万无一失的方案。今天,改革进入深水区,思想观念的障碍让共识更难凝聚,利益固化的藩篱使改革阻力重重,国际形势的变化也给发展平添变数,新的风险正在积聚。这个时候,最考验改革者勇气与智慧的,就在于敢不敢正视“最坏处”、会不会解决“最难处”、能不能争取“最好处”。

从最坏处准备,向最好处努力,方向虽然明确,但前行的路不好走。风险与挑战多是不速之客,更不按套路出牌,没有一叶知秋的预判,没有未雨绸缪的谋划,没有从蝴蝶翅膀振动中感知风暴的敏锐,就会在骤至的风险面前手足无措、顾此失彼。

下好先手棋,才能打好主动仗。所谓“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关键是有忧患意识的预警器、充分准备的压舱石。宁可把困难估计得足一些、对策想得周全些,宁可多下苦功夫搞好事先调研、民意吸收得更充分些,把制度设计得更科学些,才能避免临时抱佛脚,避免好事办坏,聚合改革发展的正能量。

这方面的例子举不胜举。比如,征地拆迁被称为“天下第一难”,在同一个难题面前,有的地方搞得民怨沸腾,有的地方却能皆大欢喜,差别在哪里?拆出和谐的,往往因为能客观分析拆迁带来的稳定风险,设身处地为百姓利益着想,和风细雨地一家一户做工作。拆来骂声的,多是因为想当然、拍脑袋,不顾现实情况,不管群众得失,开着推土机硬上,结果可想而知。

这也说明,从“最坏”到“最好”,没有什么终南捷径,唯有一个“实”字,务实的作风,实干的举措,实在的成效。

要自豪,但不要自满(人民论坛·新征程新使命)

——凝聚未来中国的力量之七李强(2012年12月21日04 版)

“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党的十八大提出的这一宏伟目标,让“收入倍增”成为万众瞩目的话题,人们在期待的同时,也有谨慎的迟疑:我们真的可以实现吗?

其实,从1978年至今,剔除价格因素,30余年来,国人收入至少增长了6倍,“收入倍增”并非奢望,已经切实发生在了每个人身上,也道出了中国发展的厚重业绩:数亿百姓成功脱离贫困,经济总量跻身世界第二,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13亿人民走出一条和平崛起的中国道路,维持多年的稳定高速发展,赢得世界赞赏,任何一个中国人,理应为之自豪。

然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自豪之余更需冷静。收入倍增的实现难度,与贫穷落后的30年前不可同日而语;城市化率过半,但还有数亿农民工过着“半城市化”的生活;“中国制造”风行世界,但8亿件衬衣才能换回一架空客飞机……这样一个“真实而矛盾”的中国,时刻提醒我们要算好“乘除法”:多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得很大;多么大的成绩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很小。

也正因此,对于外界的喝彩与“捧杀”,我们需要头脑清醒。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自豪而不自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的历史责任,更是历史自觉。今天,我们从未如此接近这一梦想,行百里者半九十,愈是接近成功,艰难险阻愈是不可轻视。

放眼世界,我们与发达国家差距尚存,金融危机余波犹在,国际战略围堵与周边利益冲突,仍然深刻影响着我们的发展,全球化、信息化浪潮汹涌,中国和平崛起的道路不那么平坦。着眼国内,发展的深层矛盾、繁重的民生建设、转型期的国人心态,令前行的步伐不那么轻松。

顺境中难长良木。风越强,树越壮。中国改革发展的参天巨木,从来是在挑战中一步步成长。油然而生的“中国自豪”,是在世界政治经济的格局中、在参与全球化治理的过程中所取得的。充满传奇的“中国故事”,是13亿勤劳、勇敢、智慧而又隐忍的中国人共同书写的。正是一起苦、一起干、一起同心协力,我们战胜了前行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走出了一条适合国情的发展之路,更加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信心。

西谚有云,谁在凯旋中战胜自己,谁就赢得了两次胜利。躺在功劳簿上,并不能带来新的发展,改革开放奠定的物质基础和道路自信,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只要我们沿着正确的航向,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依靠人民战胜风浪与暗礁,就一定能抵达民族伟大复兴的彼岸。

下基层别“没干先吹”(人民论坛)

刘良军《人民日报》(2012年12月19日04 版)

在乡下调研,听到一“进村入户”的工作组如此介绍:别看我们进村入户时间不长,取得的成绩却是喜人的,仅在省市相关新闻媒体就先后发表通讯报道近十篇,电视中有画面,广播里有声音,报纸上有文字……自得之情溢于言表。对此,有人议论:难道工作组进村入户的主要成绩就是对外宣传?工作组每做一件事情,生怕村民群众不领情、社会各界不知晓,“王婆卖瓜”热衷炒作,能真正获得当地村民群众的由衷感叹、称赞吗?

为群众做事,不是说不能宣传推介。事情做得出色,方法有创新,经验很独到,宣传推介也是应该的。肯定先进、鼓舞后进、借鉴示范,会起到好的效果,使群众工作做得更好。相反,那些“没干上先吹上”,无办实事之心、有博虚名之意的行为,那种哗众取宠、自我吹嘘、华而不实、虚头巴脑的做派,只会让群众反感,产生心理上的隔阂与疏离。干部脱离群众有很多种情况,让群众产生这种心理隔膜就是一种具体表现,这往往也是一些地方干群关系紧张的一个起因。

群众需要的是真贴心、真办事的干部。到基层转一转、吹一吹就走的人,得不到群众的心。相反,那些真正沉下去和群众在一起、为群众办实事的人,群众会真心待他,拿他当亲人看待。有的干部入乡随俗视自己为乡村普通民众一分子,与群众同一桌子吃饭、同一口井喝水、同一屋檐下睡觉,被群众亲昵地称为“卧底干部”。有的四处奔波为村里找项目、多方打听请专家授技术,或及时解决用水安全问题,或落实农田水利改造工程,做实事,办好事,让群众舍不得、离不开。这些干部不奢望报纸上有文字,只求群众能舒心;不在乎电视上有没有图像,只在乎群众能不能得实惠;不介意广播里是否有声音,只介意群众脸上是否有笑容。他们也许不为外界所知,却能留在群众心里。

基层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成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的一个舞台,因而基层也难免会成为一些人追名逐利、邀功请赏、吆喝镀金的地方。真心想为群众办事的人,与只想捞点升迁资本的人,有一个明显的差别就是,前者只干不说或少说多干,后者则是没干上先吹上,干出一分要吹出三分。下基层的干部是哪类人,群众心里清楚得很。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评价下基层干部的工作业绩,不能只看媒体怎么说,不能只听干部怎么总结,主要的应是听群众的心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