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对策思考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对策思考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对策思考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对策思考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对策思考

摘要:随着现代产业分工的不断深化,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因素就会越来越多。本文主要分析了在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影响因素,对这些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还讨论了相应的作用效果。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了有效的对策,以促进农村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已经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时代的飞跃。到21世纪中期,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需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我国,东西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存在很大的差距,由于各个地区的资源和环境的不同,这样就使得中部和西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就会受到限制,使得农村的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了不平衡的现象。在我国,农村的农民人口占到了绝大多数,农业经济是农村区域经济中的一个关键问题,但还需要重点考虑国家发展的相关问题。其中,我国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极不平衡,如何实现农村地区的发展平衡,这是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所在。

1 农村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1.1 市场主导农村金融理论

在我国的农村中,强调以市场为主的农村金融理论在农村经济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金融抑制、金融深化和金融约束理论都属于农村的经济理论。金融抑制是农村经济中的一项重要的理论依据,政府人为压低利率,严格控制我国的财政政策,这是金融约束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金融抑制将阻碍我国一些欠发达农村地区的经济增长,压低银行的利率,使一些落后地区的消费者减少储蓄,这样就会使得农村投资减少,会严重影响农村区域经济的增长。政府应该对银行利率进行有效调控,对金融领域的汇率进行有效控制和干预,使农村储蓄水平能够回到一个合理的水平。在农村区域经济中,需要实现人民币的自由兑换,使农村金融市场能够恢复一个正常的水平,能够有效实现农村资金的合理配置,从而促进一些欠发达区域经济出现增长。赫尔曼等人在此基础上提出金融深化理论,这是农村金融理论的核心。他们认为,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转型经济中,实现金融自由化是不可取的,“金融约束”需要选择适当的政策,即政府通过一系列的金融政策来控制农村金融部门和生产部门的利

益关系,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也能够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根据“金融抑制”理论,政府应该选择有助于金融稳定发展的措施,但应该指出的是政府不能够过度敢于,才能

够促进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

1.2 政府主导的农村金融理论

强调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村金融理论是农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的发展依据。其中主要包括农业信贷补贴、农村市场理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农业信贷补贴主要是向农村居民提供良好的信贷补贴,使得农村人民能够获得一定的补贴。在农村中,许多人的储蓄能力都是有限的,使农村面临着一个资金不足的问题。因此,金融机构可以将一些外部资本进入到农村地区,建立一些非营利的外部融资体系,这样能够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投入,能够降低农村贫困的程度。在20世纪90年代,在美洲出现了金融危机,给经济造成了很大的重创。建立一个稳定、高效的金融市场,这样就能够有效降低农村的金融风险。在农村经济中,政府的干预是非常有必要的,它的形成就是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理论上是这样的,因为在农村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农村区域发展不平衡,这样就会形成一个不完全竞争的市场,对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有着很大的影响。政府在金融市场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但政府不能够完全代替农村金融市场,只能够起到主导的作用,不能够实现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完全控制。

2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2.1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我国的地势非常复杂,每个地区都会有自身的发展特

点。在我国的东南部,主要是山地和丘陵,主要发展山区的农业。在我国的中部和东北部,主要是平原地区,由于具有广阔的平原,这样就能够实现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有助于农业的快速发展。这样导致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由于每个地区的政策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样就会对农业生产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中,我国农村地区存在发展不平衡。一个整体的趋势,我国沿海地区的农村发展不太平衡,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2.2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存在差异

在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个十分明显的问题。在我国的农村中,不同地区的人们都会有自身发展的特点,许多农村都是按照当地的习俗和地域特色来发展农村的区域经济。以下对我国农村的区域经济进行分析:传统型: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模式中,传统型农业是一项比较普遍的农业生产模式。在我国的一些偏远地区,人们利用该自然环境和农业发展规律,农业的发展主要依靠人力和物质资源。这种生产模式的发展相对比较落后,主要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着,在我国的西部地区是十分普遍的。

现代型:现代型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是利用机械化进行生产,主要存在于我国沿海和东部地区,这是农村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体现,是一种高效的生产方式。现代型主

要是从农业的基础出发,采用新型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综合使用现代控制技术来进行有效的。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需要进行有效的控制,应该建立一些行业法规来进行规范。通过对农村经济发展进行有效的控制,提高农村区域经济的整体水平及效率。这样才能够实现农村经济现代化的发展,促进我国新型农业的快速发展。

城市支持型:我国的许多大、中型城市都和农村地区连接在一起,这些地区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在这种情况下,新型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就出现了,即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输送,农村人员进城务工,这样能够间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特色发展型:部分农村的附近有工业区、商业区,交通非常方便,市场也很广阔。这种特色发展型的农村经济,主要是依靠附近的一些工业园区和商业区,能够从事一些和工业园、商业区相关的工作,这样能够实现经济的发展。农村还能将自己的房子租给园区中的工作人员,农村的人民还能够收到一定的租金。 3 影响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

3.1 农民收入

在我国当前农村的发展形势下,农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很大的原因是农民的收入方式比较单一,而且收入来源也比较少,一般只有通过农业活动来实现经济收入。因此,

农村低收入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传统型农村经济发展模式,非农产业比较少,大多数的农村劳动力只能够操作简单的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而其他的一些闲散劳动力没有收入,农村家庭的总收入还是比较低,对一些新型的农业没有足够的了解,导致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变得很缓慢,所以它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3.2 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

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农村地区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农民整体素质还比较低,这样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农民的综合素质不仅能够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得到体现,还能够在更多的农业生产中、农副食品开发中得到体现,新的农业经济发展和更新,都需要有一定的素质作为支撑。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越高,这样他们就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还会利用农业生产工具和先进的方法生产,如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多渠道增加收入,实现家庭经济的增收。

3.3 农业生产环境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产环境,农业生产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良好的自然环境能够提供一个先天的优势,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社会环境要求比较高,所以,它可以给农村的产品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市

场,以确保产品能够正常销售,对农村的经济发展有着促进作用。然而,由于我国地形十分复杂,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根据我国农村的地势来进行分析,我国东部地区农业的自然环境比较好,对农村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积极影响。然而,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在自然环境比较恶劣,会严重制约当地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农村的生产环境也是引起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4 实现农村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有效措施

4.1 吸引城市的投资

在我国的农村中,农民收入普遍较低,特别是一些采用传统型农业生产的农村,这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会有着很大的阻碍作用。在农村中,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吸引一些企业进入到农村当中,城市企业的发展能够带动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以这种方式来使得农民收入出现增加,只有当农民的收入有了一定的增加,他们才有能力购买一些先进的生产工具,能够实现机械化生产。采用机械式的生产模式,能够缩小农村与发达地区之间存在的差距。

4.2 全面提高农民素质

加强农民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和荣辱观的教育,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用崇高的信念、远大的理想来教育广大农民群众,用正确的思想、科学的理论来武装农村人民的头脑,使他们能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政府应该加强对农

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教育结构和教育水平。加强农民操作技能认证体系的改革和建设,为农民素质的提高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

4.3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农业生产结构可分为不同的层次,第1层次就是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的发展模式。第1个层次不适合所有的农村经济的发展,如沿海地区,不适合发展畜牧业,到西部就不适合发展渔业,所以各个地区需要做到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地的经济发展模式。第2层次就是第1层次的细化。作为畜牧业,可以根据喂养动物的不同分为家禽业、牛、羊等行业,并根据不同行业的不同需求,农业生产应该制定进一步划分。如可以对家禽业、饲料、农副产品等进行下一步的划分,实现产业的整合和发展。

5 小结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是我国十分关心的一个问题,农村经济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也占到了非常重要的比例。在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个地区需要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利用先进的机械设备和生产方式,科学合理地发展区域经济,使得各个地区都有自身的特色经济,能够促进农村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含宝.甘肃省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建议

[J].吉林农业,2012(09).

[2] 李涛.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3(07).

[3] 夏海龙.河南农村区域经济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7.

[4] 葛永波.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对策透视[J].农业经济问题,2011(12).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改革开放已近30年的中国内地,在长三角、珠三角、浙江以及福建沿海地区,区域经济的活力丝毫不弱于任何小“龙”小“虎”。 温州进入“凯恩斯主义”时代? 曾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教科书式范本的“温州模式”正在悄然发生转变。 温州这个令人惊叹的地方,生产出了占全国市场份额10%的服装、20%的鞋、60%的剃须刀、65%的锁具、80%的眼镜、90%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和90%的水彩笔。电器、泵、拉链、五金制品、汽摩配件、文教具等产业在国内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86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以“小商品、大市场”6字概括了“温州模式”,称其重要意义在于激活了一个民间自发的、遍及全国的大市场,并直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了流通网络。 近年来,温州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前面的标兵越行越远,后面的追兵咄咄逼人”,传统产业的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成为影响温州竞争力和成长性的重要因素。 “温州模式”扬名世界的三件“利器”也出现了钝化的迹象:一是温州价廉物美的轻工产品频繁遭遇国际贸易壁垒,出口受阻;二是温州资本难寻出路;三是温州第一代创业者的市场精神在第二代接班人中已难觅踪迹。 温州市政府在经济发展初期的施政理念为温州民营经济的自由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在“无为”的旗帜下受到削弱。 2005年之后的温州经历了政府职能的一次巨大转变,从一向奉行的“无为”到“有为”,从“不管”到“强管”,招商引资成为这个地级市的“一号工程”。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表示:“如果没有外来资金的投入,没有先进设备的引进,没有先进智力的引入,温州要实现又快又好发展,难度很大。” 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标志着西方自由放任经济时代的结束,温州在经过20多年的自由发展之后,是否也进入了某种意义上的“凯恩斯主义”时代呢?一个强势的政府又会将“温州模式”引入怎样一条道路? 苏州模式只长骨头不长肉? “只长骨头不长肉”,对于多年来中国最耀眼的城市经济明星苏州而言,可能是最具争议的一种评价了。 所谓“苏州模式”,实际上是类似于早年日本和韩国“政府主导型”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但又有自己的特色。政府除了提供制度和政策环境外,还通过制定非常明确的发展规划和战略来吸引外资。有外商笑称,“在苏州办事,找厂长、经理没有用,要找局长、找书记”。

区域经济发展协调问题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协调问题研究 【摘要】重庆市直辖以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区域之间很不平衡,“一圈”与“两翼”在经济水平和产业结构上的差距很大,这既有地形地貌的原因,也有工业布局和具体经济政策方面的原因。要实现经济协调发展,就要重视规划,按照十八大提出的“新四化”要求,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并贯彻好成渝经济区的相关具体政策。 【关键词】区域经济区域差异均衡发展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指针。重庆市是我国目前行政区域最大、人口最多的直辖市,也是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重庆经济的协调发展,将为西部地区各省份的协调发展提供实践经验,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 重庆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差异性分析 重庆区域经济发展现状。重庆经济区域划分为“一圈两翼”,即以主城为核心、以大约一小时车行距离为半径范围的城市经济区(“一小时经济圈”),以万州为中心的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北翼”)和以黔江为中心的渝东南城镇群

(“渝东南翼”)。自直辖以来,重庆的经济一直呈稳步发展的态势,GDP从1997年直辖之初的1509.75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0011.37亿元①。但是,重庆市各区(县)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直辖以来,区域经济差异变化具有以下特点②:第一,总体绝对差异扩大;第二,总体相对差异有所扩大;第三,两极差异不断扩大;第四,从经济差异变化的空间特征来看,主要表现为一小时经济圈增长比较快,与渝东北经济、渝东南经济区差异扩大。因此形成了“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典型二元结构。 2011年,重庆“一圈”的GDP达到了4368.49亿元,大约占重庆市GDP总量的43.63%;而相对发展滞后的渝东南经济带,其GDP总量仅为537.98亿元,仅占重庆市GDP总量的5.37%。2011年重庆“一圈”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35万元,“两翼”实现2.01万元③。由此不难看出,都市经济圈与周边的渝东南、渝东北经济带,存在着明显的经济增长优势。 重庆区域经济差异分析。地区经济水平差异大。从2008~2011年,重庆市三大区域GDP总值(表1)可以得知,每年一小时经济圈的生产总值远远大于渝东北和渝东南两翼。即使不从“一圈”和“两翼”对比,仅从渝东北翼和渝东南翼的GDP总值来比较,二者也存在明显差距。这无疑体现出重庆市三大经济区域在发展上的巨大差距,而这种差距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分析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分析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实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而农民有8亿人口,农民对于农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在科技信息蓬勃发展的今日,更应该注重发展农村经济。但是我国地缘辽阔,大大小小的农村不计其数,而农村经济发展存在鲜明的区域性差异,这些区域差异直接影响到农村自身城乡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关系到社会发展和政治稳定。文章以湖南省为例探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并对区域差异进行评估调查,最后根据区域差异给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 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但是由于我国是一个地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农村的地位位置、农村人口素质、地区教育水平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进而导致各个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区域差异。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严重制约着农村地区综合方面的均衡发展,这也是实现“最终共富裕”理想的最大阻碍因素之一。目前农村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转型阶段,国家应该重视对农村经济的大力扶持,逐渐缩小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本文以湖南省农村经济发展为例,分析湖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区域差异测评,并探讨农村经济发展

差异形成的原因,最后给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农村经济从改革开放以来有了显著发展,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阻碍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陈旧的制度、僵化的观念、政府以及农民思想观念等方面。 一是二元结构体制使得规模经营难以实现。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我国建立了农村和城市分割的体制,实行“二元化”管理。国外发达国家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城乡二元化体制逐渐会向一元化经济过渡,但是我国城乡二元化经济结构矛盾相当突出,城乡差距日益扩大,户籍制度、养老保险、医疗保障、财政分配等都向城市倾斜,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二元结构体制的限制使得农村规模经营难以实现。 二是农村投入少,产业化经营基础薄弱。国家对农村投入少,农村地区交通落后、地理位置偏僻、各类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农业抗灾能力弱,使得农业经济得不到有利的发展条件。以湖南省为例,2007年湖南省汽车、电话、自来水收益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3、18个百分点,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使得农村发展产业化经济条件不足。 三是政府缺乏对农村现代化发展的科学规划和指导。农业经济发展是一项漫长而系统的工作,需要进行统一科学规划和战略指导。但是很多当地农村政府只顾眼前利益和局部效益,

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论文

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变化研究 经济贸易系 国际经济贸易实务(物流与报关)1班 2009级 09421107 刘杏铃

发展前景:东盟业已形成的国际经济、政治实力;东盟在亚太国际关系中的独特地位;东盟内部在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上的改善; 以及东盟艰难跋涉、发展壮大的实践本身等,却为东盟一体化描绘了一幅充满希望的画卷 障碍:东盟的一体化与欧盟的一体化相比,其进程中还存在着社 会制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悬殊、经济结构缺陷等重重障碍. 区域经济一体化被定义为单独的经济整合为较大的经济的一种 状态或过程。也有人将一体化描述为一种多国经济区域的形成,在这个多国经济区域内,贸易壁垒被削弱或消除,生产要素趋于自由流动,以及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合作、变化、发展的浅析。

东南亚国家自由贸易区经济学家大英帝国经济一体化

三、正文: 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变化 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 虽然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当今国际经济关系中最引人注目的趋势之一,但国内外对经济一体化尚无统一定义。"经济一体化"这个词语的使用是近年出现的。所谓"区域"是指一个能够进行多边经济合作的地理范围,这一范围往往大于一个主权国家的地理范围。根据经济地理的观点,世界可以分为许多地带,并由各个具有不同经济特色的地区组成。但这些经济地区同国家地区并非总是同一区域。为了调和两种地区之间的关系,主张同一地区同其他地区不同的特殊条件,消除国境造成的经济交往中的障碍,就出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设想。经济的一体化是一体化组织的基础,一体化组织则是在契约上和组织上把一体化的成就固定下来。 经济一体化具有许多经济方面的优点,重要的有: (一).根据比较优势的原理通过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 (二).通过市场规模的扩大达到规模经济提高生产水平; (三).国际谈判实力增强有利于得到更好的贸易条件; (四).增强的竞争带来增强的经济效率; (五).技术的提高带来生产数量和质量的提高; (六).生产要素跨越国境; (七). 货币金融政策的合作; (八).就业、高经济增长和更好的收入分配成为共同的目标。 在过去的数十年中,世界经济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各国经济的一体化。国际商品和劳务贸易增长速度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加强了,跨国流动的人数越来越多,对外直接投资迅速扩大,跨国公司的活动日益频繁。各国政府政策上的变化,特别是放开以前对外国公司封闭的产业,更强更广泛的区域贸易集团化运动,资金流动限制的取消,以及降低关税壁垒的长期影响,认同并强化了一体化的潮流。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经济一体化的形式根据不同标准可分为不同类别。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巴拉萨把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分为四个阶段: (一)贸易一体化,即取消对商品流动的限制; (二)要素一体化,即实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三)政策一体化,即在集团内达到国家经济政策的协调一致; (四)完全一体化,即所有政策的全面统一。

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问题探讨

目录 一、当前我国贫困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 ㈠当前我国贫困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1) 1.农业生产的耕地面积减少、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紧缺等 (2) 2.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就业不充分 (2) 3.农村资金供求矛盾突出 (2) 4.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 (2) ㈡当前我国贫困地区存在主要问题 (3) 1.土地城镇化大于人口城镇化 (3) 2.城市就业和城市贫困 (3) 3.当前收入差距问题 (3) 二、城乡统筹一体化,着力解决三农问题,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 (3) 三、贫困地区摆脱贫困的根本出路探索 (4) 1.经济增长与农业的关系 (4) 2.人口的增长与经济问题 (5) 3、如何(怎样)解决三农问题? (5) 主要参考文献 (7)

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问题探讨 【内容提要】加快发展,加快西部贫困地区的脱贫步伐,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及西部大开发的总目标。西部地区幅员广阔,农村人员比重大,是我国农产品的重点产区,经济基础差,农村经济发展和小康,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农村区域进而整个国家小康目标的实现。要加快西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我们首先要深化认识贫困地区的生态资源、农村劳动力供求及转移、教育事业、城市贫困、就业不充分和收入差距等问题及原因。“三农”问题是我国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关系到改革开放的全局,是能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解决西部贫困地区脱贫的根本出路。本文就城乡一体化、解决“三农”问题发展新农村经济,提出了一些想法。 【关键词】贫困、农村经济、统筹、三农问题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在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中,需要经济、技术、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创新、发展,去赶超发达国家,提升综合国力,建成一个现代化的文明的富强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建国以来,我国在促进和调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方面多以政策倾斜、经济扶持为主,东西部地区经济大联合,用经济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由原来的“输血方式”逐步向“造血方式”转化,国家在很久以前就已经下定决心,下大力量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并且为此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进程仍旧相当缓慢。要加快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我们首先要深化认识贫困地区贫穷的现状和原因,从而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着力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摆脱贫困。 一、当前我国贫困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贫困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反贫因是人类面临的一项共同历史任务。贫困不是社会主义,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消灭贫困、消除两极分化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城乡差距、东西差距越拉越大,西部农村贫困问题非常严重,并成为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西部大开发的第一仗便是要消灭贫困。 ㈠当前我国贫困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不少贫困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财政极度困难,尤其是县、乡镇一级,国家机器运转吃力,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可以列出一个很长的单子:官员腐败、下岗失业、性比失调、医患矛盾、三农问题、收入差距扩大、城市贫困、大学生就业难、劳工权益得不到保障等等。在这些问题中,有些是阶段性的、有些是长期性的、有些是其他问题派生出来的、有些则是许多问题的根源,都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问题的存在,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收入差距扩大,导致社会整体消费不足,有些问题是一时解决不了的,只有长期性或通过其他方面来加以缓解。 1.农业生产的耕地面积减少、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紧缺等。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西

课题论文:农村公路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探究

79274 农村研究论文 农村公路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探究 一、农村公路建设发展的必要性 我国是一个各方面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各个地区发展进度不同,一些地方发展较快,经济发达,一些边远地区发展落后,农民生活贫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尽快解决这个问题,为了提高农村的经济状况,必须坚持走出来的政策,建立一整套体系,全方面共同发展,全方面协调发展,像农村农路这个公益建设,政府需要大力的支持才可以,如果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作保证,那么农村公路的建设就指日可待了。 农村公路建设不仅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同时也促进了农民的精神生活,改变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要致富,先修路,这个道理就说明了便捷的交通条件对农村发展的重要性。农村公路建设对我国农村的发展至关重要,我国日前将近13亿人口,人口基数比较大,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各个地方交通条件不同使得各地发展不平衡,为了扩大农民的收入,丰富农民的生

活,提高农民的幸福感,所以必须加快各地的农村公路建设,加快我国城镇化水平,不仅可以改变村容村貌,还可以提高农民的基本道德素质,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还可以提高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13亿人口中大约有9亿人口生活在村镇,加快农村公路的建设,不仅可以大力发展农业,对于工业和服务业也有一定的显著作用,这无疑对农村的经济发展起着强大的推动作用。 二、农村公路建设发展面临的调整 农村公路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即使困难重重,在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为我国的公路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这就需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才能促进发展。即使基金有限,可以先把资金用于某一方面的建设,所以政府的招商引资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国家也逐年的加大对基础建设的资金投入,这就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对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技术手段,因地制宜,适应当地的发展条件,培养高技术人才,采用成熟的技术才能促使农村公路的发展。改变思想观念,转变管理模式,提高技术水平,加大招商引资,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才会对农村的公路建设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三、农村公路建设对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大数据产业在中国区域建设及重点应用领域发展分析

官网:https://www.doczj.com/doc/645637087.html, 大数据产业在中国区域建设及重点应用领域发展分析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市场研究及运营战略一体化服务商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CHINA MACHINERY MARKETING ACADEMY 官方网站:产业规划https://www.doczj.com/doc/645637087.html,/ 版权声明:该报告知识产权归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所有,未经允许,不得擅自篡改、挪用、从事盈利性宣传活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官网:https://www.doczj.com/doc/645637087.html, 一、紧跟浪潮捕捉热点──"数据中 国"建设初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中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作为"'十三五'十四大战略"之一的"国家大数据战略",我国《大数据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也正在紧张制定中。"十三五"期间,大数据领域必将迎来建设高峰和投资良机。 大数据的特征 大数据产业发展历程 目前,我国大数据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多种商业模式得到市场印证,新产品和服务不断推出,细分市场走向差异化竞争。

官网:https://www.doczj.com/doc/645637087.html, 在全球七大重点领域内(包括教育、交通、消费、电力、能源、大健康以及金融),大数据的应用价值预计在32200-53900亿美元之间。 全球七大重点领域大数据应用潜在价值2011-2018年中国大数据产业营收规模及增速 大数据时代的挑战 二、高屋建瓴深入分析──大数据 领域深入剖析 产业链 大数据产业链由以数据产品为中心的纵向结构与以大数据技术为中心的横向结构结成一个"T"型价值链结构。

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影响因素

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影响因素 现阶段国内经济发展大形势是积极上扬的,经济一直在大幅度增长,产业结构也能做到去旧迎新,不断调整,各个区域的经济差异已经在不断缩小,因此经济增长有质量保证。但是不能否认的是,我国的经济增长还呈现一种区域间不平衡的状态。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本、劳动力、技术、制度等很多方面的因素也处于不平衡状态,使这种不平衡逐渐变大。国内生产总值与总量的差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差异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差异是中国的区域经济增长中差异的具体表现。 1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1.1资本因素。资本因素本身就是一个难以进行概念界定的因素,但它对区域经济的增长差异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这一因素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的方面来看,资本要素包含很广,人力、物质、土地等资本都是资本要素的一部分。但是一般意义上都用这一要素的狭义概念,抛去其他内容,仅留下物质这一个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差异所产生的影响。物质资本又可以进行划分,其中可以划分出流动性的资本与固定化的资本两种。一般在进行研究时,常常需要用“资本形成总额”这一概念进行衡量,这个数值是取存货增加额的数量与固定资本的形成总额累加而得来。这个概念指的就是这两种计算因素的变动值相加带来的总数在某一地区某一时间的表现。1.2劳动因素。劳动因素也是干预区域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差异也产生较大影响。现阶段的研究一般都是采用就业人数的权衡和分析进行对劳动因素的衡量。实际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劳动力数值是计算劳动力因素的现实数据。就业人数的计算,一般来说,不仅包括了现阶段有城市中的在岗职工与个体业主、再就业离退休的人员,也包括乡村中的农村就业人员、乡镇企业就业人员等就业人员。这些具体有工作就业人员的数量相加,可以比较准确地表现一个地区一定时间内的劳动力具体实际使用情况。1.3技术因素。技术因素是我们国家现在经济得到不断发展的一个非常有用的推动力量,它不仅促进现阶段国内的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而且很大程度上推动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根据这一地区经济增长出现差异的调查研究,然后根据技术这一要素本身具有的特征,可以完整的知道这一要素本身内容的广泛性和可以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其他论文文档]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献综述(1)论文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献综述(1)论文 【论文摘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在国家整体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使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更新,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和与时共进的特征。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1 引言。 1958 年美国发展经济学艾伯特·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率先提出“发展战略”这一概念,重点讨论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自己的潜力、资源与环境,谋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自20 世纪60 年代开始,联合国先后制定了60 年代、70 年代、80 年代三个10 年的“国际发展战略”,它使得“发展战略”一词逐渐越出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范围,也广泛运用于发达国家。 2 国外研究现状。 2. 1 理论贡献。 (1)区域平衡增长论。 均衡增长的主要涵义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行业和部门相互协调、共同增长。主要包括赖宾斯坦(H. Leibenstein)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纳尔森( R. R. Nelson)的低水平 陷阱论、罗森斯坦和罗丹( P. N. Rosenstein- Rodan)的大推进论,以及纳克斯(R. Nurkse)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 (2)区域不平衡增长论。 区域不平衡增长论认为增长过程在实质上是不平衡的。其代表理论有佩鲁(Perour)的 增长极发展理论、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和赫希曼(A. O. Hi rschman)的依附理论。 (3)区域阶段发展论。 倒U 型理论(Reversed U - Shaped Theory) 1965 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 J. G. Williamson)把库兹涅兹的收入分配倒U 型 假说应用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提出区域经济差异的倒U 型理论。他通过分析24 个 国家的国际横截面数据和10 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认为国内不同发展阶段区域不平等 的变化趋势,地区间收入差异的长期变动趋势大致呈倒U 型。 (4)钟型发展理论( Bell Shaped Theory)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对策研究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对策研究 摘要:我国在农业的发展方面拥有较为雄厚的基础,在传统农业的发展中,我国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能够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展开科学合理的农业发展措施。目前,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关注,如何根据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情况,展开科学的发展策略,成为了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分析了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和现状,展开了研究与探索,制定了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农村区域经济;现状;对策 在新时期,我国的农村经济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我国加大了政策支持,在物质等方面,也投入了巨大的精力。目前,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广大农村人民的生活情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农村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区域的和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源于我国区域发展存在差距的事实,必须进一步缩小差距,才有利于区域之间农村经济的总体进步,促进农村区域新面貌的形成。国家也认识到了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正在寻求积极的措施解决具体问题。 一、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1.促进区域协调。对于区域经济,国家已经形成了比较 科学的认识,也非常注重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农村地区,为了促进农村实力的整体进步,国家采取协调发展的战略,缩小区域差距。在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西北地区,为了克服不利因素,国家更是投入了巨大的精力,旨在改善西北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通过采取措施,促进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能够带动更大范围内农村经济的发展进步,满足科学发展观的相关要求。 2.提高农村发展的整体实力。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整体实力,不仅如此,农村地区的发展情况也是我国农村实力的最好体现,必须加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才能够进一步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进行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就是以区域的农村经济作为重点,将整个区域作为一个整体,促进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与进步。从我国农村的长远发展来讲,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这是一种科学的发展方式,能够促进农村区域的整体进步。 3.促进社会进步。和谐社会的建设一直是国家高度关注 的问题,也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促进社会和谐,要以经济力量作为基础,才能够进一步发挥对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为社会进步提供优势条件,在经济基础之上拥有更多社会进步的促进力量。 二、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

我国大数据产业分布

我国大数据产业分布 我国大数据产业集聚区主要位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北京、上海、广东是发展的核心地区,这些地区拥有知名互联网及技术企业、高端科技人才、国家强有力政策支撑等良好的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基础,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业态,且产业规模仍在不断扩大。 除此之外,以贵州、重庆为中心的大数据产业圈,虽然地处经济比较落后的西南地区,但是贵州、重庆等地依托政府对其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的政策引导,积极引进大数据相关企业及核心人才,力图占领大数据产业制高点,带动区域经济新发展。 我国大数据区域分布图 京津冀地区依托北京,尤其是中关村在信息产业的领先优势,培育了一大批大数据企业,是目前我国大数据企业集聚最多的地方。不仅如此,部分数据企业扩散了到天津和河北等地,形成了京津冀大数据走廊格局; 珠三角地区依托广州、深圳等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优势,发挥广州和深圳两个国家超级计算中心的集聚作用,在腾讯、华为、中兴等一批骨干企业的带动下,珠三角地区逐渐形成

了大数据集聚发展的趋势; 长三角地区依托上海、杭州、南京,将大数据与当地智慧城市、云计算发展紧密结合,吸引了大批大数据企业,促进了产业发展。上海发布《上海推进大数据研究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大数据在城市管理和民生服务领域应用。 大西南地区以贵州、重庆为代表城市,通过积极吸引国内外龙头骨干企业,实现大数据产业在当地的快速发展。2013年起,贵州市率先把握大数据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其发展大数据产业所独具的生态优势、能源优势、区位优势及战略优势等四大优势,抢占先机率先启动首个国家大数据综合实验区、国家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和国家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实验区;率先建成全国第一个省级政府数据集聚共享开放的统一云平台;率先开展大数据地方立法,颁布实施《贵州省大数据应用促进条例》;率先设立全球第一个大数据交易所;率先举办贵阳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和云上贵州大数据商业模式大赛等。了解详情最后关于大数据就介绍到这里,如果大家还不明白的地方,请与网站的在线老师联系,在线老师会根据你的问题详细为你解答。点击咨询

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及策略诠释

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及策略诠释 内容摘要:区域经济增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但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本文以黑龙江省经济增长与发展为例,运用全要素生产模型对区域经济增长中的劳动、资本及全要素生产率进行计量,并就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过程中各要素的培育与发展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即实行区域金融优惠政策,调整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等。 关键词:区域经济资本产出弹性劳动产出弹性全要素生产率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经济区域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产品与服务总产出量的增加,可以用区域国民生产总值计量。而区域经济发展不仅指产出的增加,还要伴随着产出结构的改善和资源配置(投入结构)的优化,因此区域经济发展还包括政治、社会体制进步、收入分配的合理化、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区域市场结构的优化、居民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的改善等。 我们认为,要考察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进程,找出影响该地区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主导因素,应该遵循一定的逻辑思维,如图1所示。 影响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因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生产要素的种类及其质与量。其主要作用是形成原始生产要素的供给。斯密认为劳动、资本、土地的数量决定一国的产出。生产要素主要指以下几个方面:投入要素的种类。主要包括:一是资本要素,主要来源于家庭储蓄、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二是劳动力要素,主要来源于区域内自有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如迁移和打工等因素;三是自然资源要素,如土地的肥沃程度、矿产的种类及丰富程度、气候等因素。 投入要素的数量。资本存量的多寡特别是资本增量的快慢,往往成为促进或阻碍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一般认为,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水平的高低是决定其资本形成规模的最重要因素。在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投资又全部形成资本的前提下,资本形成规模便完全取决于国民收入水平及相应的储蓄率,而储蓄率又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于对应的收入水平。 投入要素的质量。资本要素的质量主要指内涵型资本的形成,即在资本形成

区域经济发展论文产业结构研究论文

区域经济发展论文产业结构研究论文 高等教育对地方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影响研究摘要:通过对保定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运用结构偏离度方法研究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通过测算保定市高等教育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灰色关联系数,分析了高等教育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联性。结论表明,驻保高校是促进保定区域经济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深层次动力,基于此提出了合理发展保定高等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区域经济;产业结构 保定历史悠久,崇尚文化,汇集了河北省大部分高等学校。在“十一五”期间,保定市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但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着不平衡现象,各县区存在较大差距。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因此逐步改善和调整产业结构,对推动经济发展尤其重要。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表明,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会带来劳动力结构和技术结构等出现一系列变化,引起劳动力的就业产生新的组合。这些新的经济社会变革又必将促使为其提供智力、人才与科技支撑的高等教育,在教育结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上作出相应的调整。本文以保定市为例,通过对产业结构与高等教育的关联分析,研究如何发展高等教育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一、保定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1.保定市产业结构的总体发展分析。2003年以来,保定市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见图1)。 从总体趋势来看,2003—2008年这一阶段保定市的产业结构呈

“二、三、一”型,即第二产业占GDP比重最大,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小,标志着保定的产业结构向更高阶段迈进了一大步。但根据世界银行钱纳里等经济学家研究,人均GDP 2 000美元以上(1980年,美元),第一、二、三产业生产结构为15.4%、43.4%、41.2%,而保定市2008年第一、二、三产业结构为15.62%、48.31%、36.07%,距此标准尚有差距,有待发展调整。而与发达国家的“三、二、一”型结构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2.保定市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其中产业结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其发展变化客观上要求就业结构与之相适应,产业结构的不断演进和升级也伴随着就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但对于就业结构来说,除产业结构外,还受体制、教育等因素的影响,有时并不表现为与产业结构同步变化,就业结构调整可能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一般用结构偏离度来表示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这种非同步关系。当结构偏离度等于0时,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完全协调,若偏离0越远则意味着结构的偏差越大。根据统计数据,对2003年以来保定市三次产业的结构偏离度进行计算,所得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自2003年以来,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绝对值很大。这表明,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很不协调,产业产值份额大于就业份额,具有较强的劳动力吸纳能力,但这种不协调性较为平稳;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均小于零,说明产值份额小于就业份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 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 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 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制约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损害落后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剧区域经济的矛盾。 (3)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不利于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4)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四)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政策思路 1、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各地区经济都应融于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2、遵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继续允许和鼓励有优势的地区发展得更快、更好,以此引领全国经济发展。 3、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缓解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 4、落后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发挥自身优势,赶超发达地区。所谓落后地区,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低下层次的地区。它包括以下含义:① 落后地区是一个相对的地域概念。

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黑龙江省做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出现了经济发展渐缓、工业化水平下降、技改收效甚微、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不多等诸多问题,严重束缚了黑龙江经济在21世纪发展。针对上述问题,应通过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提高创新投资、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等措施,抓住“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机遇,实现再崛起。关键词:经济发展;黑龙江;区域经济改革开放以来,赶超战略下建立起来的大量不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型国有企业在开放、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缺乏自生能力的问题逐步由隐性变为显性,加上国有企业所背负的沉重的社会性包袱,使黑龙江经济在改革开放以后暴露出一系列比较严重的问题,制约着经济的发展。一、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经济发展渐缓黑龙江经济在国家建设初期的倾斜政策支持下,从无到有,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经济发展速度始终位居全国前列。直到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除京、津、沪三个直辖市以及台湾省外,在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中,黑龙江的gdp总额位于全国的第二位,但到2007年,则名列全国第15位,且人均gdp 增长速度则下降到全国水平以下,全国为13.5%,黑龙江为12.1%,在全国的排序为第13位。值得指出的是,2007年,黑龙江省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平均为13 786元,黑龙江为10 24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 541元,已经位居全国倒数第2位。 2.工业化水平下降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黑龙江省曾经拥有令人称道的优势产业。但这些建设于计划经济时期的优势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或因资源限制,或因体制制约,或因技术落后纷纷失去昔日的光彩。如黑龙江的石油产业、林业产业因资源枯竭日益陷于困境;其他产业如矿山机械、金、轻工、纺织、制药等国有大中型企业,因产业结构老化、耗能严重,即将被市场淘汰出局。整个老工业基地中,除少数国家特殊政策保护的骨干企业外,大部分企业都已成为夕阳产业,呈现出日益衰落的景象。与此相伴随,工业化水平也出现下降趋势。改革开放前,黑龙江省工业在整个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但改革开放后,黑龙江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出现下降趋势,这一现象并不是黑龙江所独有的,而是整个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个缩影。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结构中,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工业所占比重较高,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总值规模小,比重低,缺乏对经济增长的整体带动作用。2007年,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237.27亿元,位居全国第15位,且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平均水平为1706.72亿元)。新技术产业规模小,导致东北老工业基地增长缺乏后劲,也难以充分发挥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作用。以上说明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有待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 3.技改收效甚微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为了进一步推进黑龙江地区的经济增长,先后投入了上千亿元的技改投资。但由于原有经济体制中一些制度因素制约,各自为政,分散决策,使得重复建设、相互掣肘的问题经常发生,投资效果并不明显。特别是在拨改贷以后,由于大部分国有企业自有资金有限,技改资金多为银行贷款,大大加重了企业负担。很多项目,几经讨论,多方论证终获批复。但在论证期间,失去了良好的市场机遇,加之贷款导致沉重的债务包袱,致使项目投产之日,即是亏损之时。 4.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不多黑龙江经济由于工业结构偏重,产业结构老化,导致工业经济效益急剧下降,且一些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逐渐被淘汰出局,在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的条件下,由于企业的大量关停并转,使得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急剧缩减,其实际人数由1990年的504.7万人下降到2006年的374.9万人,所占比重由1990年的39.6%下降到2006年的29.1%。这部分从第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并不是全部转移到具有较大吸纳能力的第三产业,而是有相当一部分逆向回流到第一产业。二、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针对提出的上述问题,黑龙江省在发展区域经济的进程中,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发展,早日走出困境。 1.积极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坚持“有进有退”的原则,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增强国有经济的

关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关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摘要】农村集体经济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村级组织服务功能、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推动农村各项社会公共事业大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分析贫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的现状入手,探究发展壮大贫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的相应措施。 【关键词】贫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 【引言】农村集体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村级组织服务功能、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推动农村各项社会公共事业大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发展壮大贫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增强贫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活力,对于促进贫困地区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巩固农村基层政权、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共同富裕和农村现代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正文】 一、贫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一)农村集体经济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小 由于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过程中集体经济的生产资料几乎全被“分光”,从而导致目前农村集体经济出现“空壳”,拥有农村集体经济的村子寥寥无几,即使是在拥有农村集体经济的村子,其集体经济也是规模不大、效益不佳,在整个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很小。 (二)农村集体经济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有限 农村集体经济与农村基层组织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农村基层组织就是农村集体经济的管理组织。目前,由于农村集体经济的“空缺”,农村基层组织很难拥有“富裕”的资金来为村民办些诸如修建村道、整治河道、修建文化书屋、修建体育设施等实事,也无力发展诸如免费教育、医疗、保险和各种救济等

多项公益和福利事业,也无力从根本上消除由贫富差距拉大而潜伏着的不稳定因素,不能确保农村的社会稳定和共同富裕的实现。农村基层组织不仅使其自身的威信、凝聚力和战斗力大大降低,而且往往造成干群关系紧张,长此下去甚至还将会动摇我们党的执政基础。 (三)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面临困境 目前,农村集体发展滞后面临困境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村集体经济生产发展的基本生产要素严重匮乏,农村集体经济做不强、做不大;二是基层各级政府重视不够,在政策和金融等方面缺乏有效的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缺乏持续性;三是农村集体经济竞争力不强,人才匮乏,管理、设备、技术严重落后。 二、贫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一)体制障碍 1、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政策缺乏有效性和持续性。在传统集体经济制度下,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农村集体财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全统一到集体经济组织中,农民既丧失了私人财产权,也丧失了独立经营权,在这种政策下集体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初期,农村集体经济实行承包、租赁、合资等经营方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数量和规模得以扩大,农村集体经济有了质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虽然农村集体经济中集体土地所有的产权制度没有发生变化,但农民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在鼓励个体经营和私营经营政策下,相当多的人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已漠不关心,更多的集体经济组织被拍卖,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政策有效性和持续性的缺失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很难以独立市场主体的身份参与经济活动,最终导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越来越少,农村集体经济规模越来越小。 2、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及时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由于集体经济组织的

大数据在互联网经济发展中的应用Word版

大数据在互联网经济发展中的应用 【摘要】我们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获取信息的速度和数量都是惊人的。应运而生的大数据便是这个时代最鲜明的特点事物之一。本文首先说明了大数据的特点,然后分析了互联网经济发展的现状,最后详细阐述了大数据在互联网经济发展中的应用。 【关键词】大数据;互联网经济;交易成本;交易效率 一、大数据的特点 (一)数据的总量巨大 大数据中的大就集中体现了它的这一特点。我们其实也可以通过自我的感知了解到现如今的互联网时代中信息数 据的巨大程度。 (二)数据的类型繁多 这个特点也是不难理解的。现在的数据类型不仅是文本形式,有图片、视频、音频、地理位置信息等多类型的数据。 (三)数据时效性高 大数据要求快速处理,因为很多数据存在时效性。比如电商的数据,假如今天数据的分析结果要等到明天才能得到,那么将会使电商很难做出类似补货这样的决策,从而导致这些数据失去了分析的意义。

(四)数据分析较为复杂 在互联网时代,企业的业务需求更新的频率加快了很多,那么大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模型必须灵活适应新的业务需求,这同时也就导致了其复杂性。 二、互联网经济发展的现状 互联网经济指人们在互联网上的经济活动的总和。互联网经济是随着信息网络化的发展而逐渐产生的一种经济现象。在互联网经济中,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环节,主体的经济行为,获取经济信息,进行预测、决策甚至包括交易过程都严重依赖互联网络。互联网经济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效率高 互联网经济中的交易大部分依靠互联网来进行,买卖双方无需见面,业务处理速度更快,并且几笔交易可以同时进行,无需按顺序排队。知名商业模式如阿里小贷,依托信用数据库,客户从申请贷款到发放有时只需要几秒钟,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成本低 互联网经济中,买卖双方通过相应的网络平台自行完成商品的定价和交易,买方可以在开放、透明的平台上寻找自己需要的商品,卖方则可以避免开设经营场所的资金投入,降低运营成本,既带来了便利,同时也降低交易成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