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生儿胎粪性肠梗阻21例诊治分析

新生儿胎粪性肠梗阻21例诊治分析

新生儿胎粪性肠梗阻21例诊治分析
新生儿胎粪性肠梗阻21例诊治分析

肠梗阻护理常规

肠梗阻护理常规 【定义】 肠梗阻是指肠内容物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正常运行、顺利通过肠道,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 【病因与分类】 1.按肠梗阻发生的基本原因 (1)机械性肠梗阻——最常见,主要原因包括:肠腔阻塞(如蛔虫阻塞);肠管受压(如肠扭转、粘连性肠梗阻);肠壁病变(如肠套叠)。 (2)动力性肠梗阻——是神经反射/毒素刺激引起肠壁肌肉功能紊乱,使肠蠕动消失或肠管痉挛,以致肠内容物无法正常通行。可分为麻痹性肠梗阻及痉挛性肠梗阻。 (3)血运性肠梗阻——肠管血运障碍,引起肠失去蠕动能力,肠内容物停止运行。 2.按肠壁有无血运障碍 (1)单纯性肠梗阻——无肠管血运障碍 (2)绞窄性肠梗阻——伴肠管血运障碍 3.按梗阻的部位高位肠梗阻/ 低位肠梗阻 4.按梗阻的程度完全性肠梗阻/ 不完全性肠梗阻 5.按梗阻发展快慢急性肠梗阻/ 慢性肠梗阻 【病理生理】 1.局部 (1)单纯性机械性肠梗阻早期阻以上肠管蠕动增加,肠管膨胀 (2)急性完全性梗阻肠管血运障碍,肠管可缺血坏死而溃破穿孔 2.全身变化 (1)水、电解质、酸碱失衡高位:频繁呕吐、不能进食,酸性胃液丢失低位:肠管无法吸收胃肠道分泌液体+血浆渗出、积存+酸性代谢产物增加

(2)感染和中毒以低位肠梗阻表现显著 (3)休克及多器官功能障碍低血容量性休克,中毒性休克;呼吸、循环功能障碍 【临床表现】 1.症状 (1)腹痛单纯性机械性(阵发性腹部绞痛)、绞窄性(持续性剧烈腹痛)、麻痹性(全腹持续性胀痛或不适) (2)呕吐 ●早期(反射性,呕吐物以胃液及食物为主) ●高位(呕吐早且频繁,主要为胃及十二指肠内容物) ●低位(呕吐出现较迟而少,呕吐物可呈粪样) ●麻痹性(呕吐呈溢出性) ●绞窄性(呕吐物为血性或棕褐色液体) (3)腹胀高位(腹胀较轻)、低位(腹胀明显)、闭袢性(多不对称)、麻痹性(均匀性全腹胀) (4)停止排便、排气 完全性(多不再排便排气);不完全性(多次少量排便排气);绞窄性(可排血性黏液样便) 2.体征 (1)局部 –腹部视诊(腹胀,机械性肠梗阻可见肠型和蠕动波) –触诊(绞窄性肠梗阻可有固定压痛和腹膜刺激征) –叩诊(绞窄性肠梗阻性肠梗阻可有移动性浊音) –听诊(机械性肠梗阻肠鸣音亢进;麻痹性肠梗阻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148例小儿肠梗阻的护理体会

148例小儿肠梗阻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小儿肠梗阻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148例肠梗阻患儿的护理措施,分析和总结护理经验,提高救治成功率。结果:全部148例患儿中,成功治愈出院146例;仅2例新生儿患儿因基础体质差、病情危重死于手术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其有效治愈率为98.65%。结论: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有利于肠梗阻患儿的早日康复。 标签:小儿肠梗阻;护理;体会 肠梗阻是小儿外科最常见急腹症之一,它可由多种不同原因引起,常以腹胀、呕吐、排气排便停止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发生于小儿任何段年龄,起病急、进展快,易并发内环境紊乱、肠坏死、腹膜炎等多种并发症,严重者可危及患儿生命[1]。在临床治疗中,加强对小儿肠梗阻患者的护理至关重要,笔者所在医院小儿外科自2007年至今共收治肠梗阻患儿148例,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笔者所在医院小儿外科2007年6月-2011年11月住院部收治的148例肠梗阻患儿,男67例,女81例;年龄14 d~11岁,平均年龄(14±3.2)个月。该14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胀、呕吐、肛门停止排气和排便停止等临床表现,在以上临床表现基础上,酌情进行CT检查、X线平片检查、钡剂灌肠、彩超等检查,由此确诊为肠梗阻。在该148例患儿中,有86例患儿为肠粘连,21例患儿为肠扭转,10例患儿为肠道畸形,4例患儿为肠蛔虫,14例患儿为肠狭窄,13例患儿发生肠梗阻的原因不明。所有患儿中,101例保守治疗,47例手术治疗。 1.2 护理方法 1.2.1 除常规实施监测患儿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的护理措施之外,因为小儿肠梗阻发生原因多样,故实施护理时不可按照固定模式实行,应针对不同的病情,酌情制定对应的护理计划。 1.2.2 保守治疗的患儿护理对于小儿单纯性肠梗阻,大部分患儿可通过保守处理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因此护理人员应积极配合医生完成各项操作:抽血完善相关化验检查、建立静脉通路、灌肠、实行胃肠减压等。还应注意以下事项: 1.2.2.1 正确有效的胃肠减压(1)因小儿不能主动配合胃管的插入,客观上提高了下胃管的操作难度,故护理人员应刻意加强此方面的操作训练,提高一次置管的成功率,减少因反复置管导致的患儿不适及鼻、口腔、食管创伤的可能性。注意选取长度及粗细适合的胃管进行留置保留。(2)置管成功后,连接胃肠减压袋,期间应注意胃管的固定、引流的通畅及保证有效的负压引流。(3)密切观察并记录引流物液量及性状,如引流物持续为墨绿色液体,应考虑梗阻未完全

肠梗阻术后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一

肠梗阻术后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一、术后护理问题 1、疼痛:与手术创伤有关 2、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与梗阻后血运障碍,术前、术中体液丢失,胃肠减压有关 3、焦虑或恐惧:与对疾病缺乏认识有关 4、导管滑脱的风险:与管道固定方法不当及活动时未注意妥善固定引流管导致管道牵拉有关。 5、潜在并发症的风险:出血、腹腔感染、肠粘连、肠瘘.、肠坏死等。 二、术后护理措施 1、疼痛 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嘱患者在咳嗽、深呼吸时用手按压伤口以减轻疼痛感。妥善固定各引流管,防止引流管来回移动所引起的疼痛。疼痛加重时遵医嘱给予患者使用止痛药。 2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遵医嘱给予静脉内输入足够的液体及纠正酸碱失衡的药物,必要时从中心静脉内输入高营养液体,以补充足够的氮和热量,以促进康复。 3、焦虑或恐惧 多与患者沟通交流,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了解患者心理状态,给予针对性疏导,讲解成功案例,以增强其信心。

4、导管滑脱的风险 加强健康宣教,告知患者及家属注意事项。妥善固定各个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避免受压打折、扭曲或滑脱,造成引流管效能降低,注意观察并记录各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及量,若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 5、排便异常 患者肠蠕动恢复后,可适当多饮水,多吃新鲜蔬果,下床适当运动以促进肠蠕动,休息时可在床上环形按摩腹部。必要时遵医嘱使用开塞露等缓泻剂,以保持大便通畅。 6、潜在并发症的风险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观察切口有无渗液、渗血,如有渗出及时通知医生换药,及时观察并记录各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及量,若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治疗预防感染。根据病情协助患者术后24小时开始早期活动(床上做起、下地活动),以预防肠粘连的发生。其中肠瘘一般发生在术后的3-5天,临床表现为体温升高,腹痛腹胀,白细胞计数升高,切口疼痛周围红肿,继而出现脓性渗出液,引流液为肠内容物或有粪臭味,以此确定为肠瘘。

超声诊断胎儿肠梗阻以及临床干预

超声诊断胎儿肠梗阻以及临床干预 【摘要】目的:讨论胎儿肠梗阻的产前B超诊断以及临床干预。方法:本次研究采用的方法是 B超产前诊断胎儿肠梗阻患者30例(此30例均是继续妊娠的患者),并对患者讲述可能会出 现的临床干预,有需要时将会对胎儿的中腹部进行X线以及钡餐造影,观察梗阻部位以及出现 的梗阻类型,在胎儿出生后取其脐带血,对胎儿的染色体进行详尽分析。结果:B超诊断胎儿肠 梗阻患者30例,产后发现存在消化系统畸形23例(占76.7%),消化系统畸形包括十二指 肠病变6例(占20%),小肠病变12例(占40%),9例合并羊水增多;空回肠闭锁8例(占26.7%)。环状胰腺5例(占16.7%),胎粪性肠梗阻2例(占6.6%)。结论:产前B超诊断胎儿肠梗阻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确诊胎儿消化系统异常,从而对其进行临床干预,给予严密观察 和临床监测,以减少不良状况的发生,提高先天性消化系统畸形的治愈率。 【关键词】产前B超;胎儿;临床干预;消化系统肠梗阻 在胎儿发育的过程中,出现肠梗阻的病因一般是由于先天性肠发育异常导致的,其发生率为 活产总数的1/3000~5000[1]。先天性胎儿肠梗阻异常通常会出现在进奶后或者出生后的两天之内,主要的症状表现为呕吐,腹胀,以及不能够排出胎便。出现这些状况主要是与胎儿消 化系统先天性畸形有关,这种病变在产前B超中主要的表现形式是特征性胎儿肠道扩张,可 作为胎儿产前诊断和临床干预的依据。对胎儿早期进行超声影像,可以降低严重畸形胎儿的 出生并且能够增加胎儿出生后肠梗阻的治愈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为2008年12月-2012年12月在本院诊断的产前B超胎儿肠梗阻30例(此30例 均是继续妊娠的孕妇)。孕妇的年龄为24-30岁,孕周为25-38周,全部为单胎妊娠孕妇。 1.2产前B超诊断 孕妇仰卧于病床上,采用麦迪逊V10超声诊断仪对孕妇腹部胎儿进行检查,探头频率为3.5-5.0(MHZ);根据Rutherford标准得到羊水指数(AFI),当AFI>20cm时则提示羊水过多,当AFI<5cm时则提示羊水过少【2】。根据其他部位位置的不同,大体可将肠梗阻分为十二指 肠和其他部位肠梗阻;十二指肠梗阻的超声主要表现为十二指肠胃泡严重扩张,伴随出现羊 水多于正常情况;其他部位的肠梗阻的超声主要表现为,通过对不同横切面以及纵切面的不 断探测,胎儿的腹部会显示出不少于一个扩张的肠襻无回声区,监测到小肠的内壁逐渐递增,并肠蠕动剧烈,羊水增多。在之后的4周内定期进行复查,复查结果显示随着周数的增加而 加重肠管扩张的胎儿被诊断患有肠梗阻。 1.3方法 根据临床记录材料对产前B超肠梗阻患儿进行系统分析,分析情况包括胎儿出生后的追踪访 查资料以及先天性消化道发育异常。 我院临床干预的30例继续妊娠患者中,其中有19例胎儿在出生后的一周内确诊为消化道畸 形肠梗阻。消化道畸形肠梗阻患儿出生后的主要症状有呕吐、腹泻,其严重性与病因及肠梗 阻程度密切相关。通过术前对患儿的中腹部进行X线造影以及超声检测,发现有9例X线造 影为典型的“双气泡征”或“三气泡征”,确诊为十二指肠梗阻。结合超声造影确诊有2例为先 天性小肠旋转不良,7例患儿为先天性小肠闭锁,3例为小肠狭窄。9例新生儿表现正常(30%)。 2结果

肠梗阻病人的护理(一类特选)

肠梗阻病人护理 概念:任何原因引起的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即顺利通过肠道,称肠梗阻。诊断困难,发展快、病情重,常需急症处置。仅次于急性阑尾炎,胆道疾病,占第三位。病情严重的绞窄性肠梗阻的死亡率仍达10%左右。 1 分类 按肠梗阻发生的基本原因分类: 1)机械性:最常见。 ①肠壁病变:,如先天性肠道闭锁、狭窄、肿瘤、套叠、炎症等。 ②肠管受压、如粘连带、肠管扭转、嵌顿疝、肿瘤压迫等。 ③肠腔堵塞,如蛔虫团、粪块、胆石、异物等。 2)动力性:由于神经抑制或毒素刺激导致肠壁肌肉运动紊乱,致使肠内容物不能运行。 麻痹性肠梗阻多见,常见于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腹部大手术、腹膜后血肿或感染。 痉挛性如急性肠炎、慢性铅中毒。 3)血运性:肠系膜血管发生血栓或栓塞,引起肠管血运障碍,致肠麻痹,失去蠕动,肠内容物不能运行。随着人口老龄化,动脉硬化等疾病增多,已不少见。 按有无血运障碍分类 1.单纯性肠梗阻:仅有内容物通过受阻,而肠管并无血运障碍。 2.绞窄性肠梗阻:可因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栓塞或受压而使相应肠段发生急性缺血;或单纯性梗阻时因肠管高度膨胀,肠管小血管受压,而导致肠壁发生血运障碍。 按梗阻部位:高位肠梗阻、低位肠梗阻。按梗阻程度:完全性与不完全性肠梗阻。 按发病缓急:急性与慢性肠梗阻。 2 病理生理: 三方面:肠膨胀、积气积液和肠坏死;体液丧失和电解质紊乱;感染和毒素吸收 ①肠管局部变化 单纯性机械性肠梗阻 梗阻以上肠管蠕动频率和强度增加,梗阻以上肠管膨胀、肠腔积气积液 梗阻肠壁充血水肿、血运障碍,梗阻以下肠管瘪陷,膨胀和瘪陷交界处为梗阻所在 急性完全性肠梗阻:肠腔压力↑→静脉回流受阻→肠壁水肿、增厚、呈暗红色→动脉血运受阻→肠管变成紫黑色→坏死、穿孔 慢性不完全性肠梗阻:梗阻以上肠腔扩张、肠壁代偿性肥厚腹壁视诊常可见扩大的肠型和肠蠕动坡。 ②全身改变: (一)肠腔膨胀、积气积液 (二)体液丧失、水电解质紊乱,进而酸碱失衡。 (三)感染和毒素吸收 护理评估: (一)健康史 (二)身体状况:痛、吐、胀、闭。 1 腹痛: 机械性肠梗阻表现为腹部阵发性绞痛,这是由于要克服梗阻,肠管蠕动加剧所引起的,腹痛发作时可伴有肠鸣。如果腹痛的间歇期不断缩短,甚至成为持续性腹痛,可能是绞窄性肠梗

新生儿肠套叠的发病特点及诊治原则

新生儿肠套叠的发病特点及诊治原则 首都儿科研究所马继东 一、概况 肠套叠好发于婴儿期,是该年龄段最常见的急腹症,偏离以上年龄患儿发病率则明显降低。新生儿肠套叠很少见,据一般统计约占小儿肠套叠的 0.3% ,国外有文献报道新生儿肠套叠的发生率低于 1.3% ,国内有报道为 3% 。 新生儿肠套叠与婴儿期发病的典型肠套叠相比有明显特点:新生儿常伴有肠管的先天性异常,小肠套叠相对多见,极易因肠绞窄导致肠坏死。新生儿肠套叠早期为肠梗阻表现,晚期可发展成为肠坏死、肠穿孔和腹膜炎,尽早手术为新生儿肠套叠的基本治疗原则。 二、病因和病理 新生儿肠套叠可以根据发病原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新生儿肠套叠与好发于婴儿期的典型肠套叠相比更多为继发性,但也有原发性肠套叠。 (一)原发性肠套叠 有人对新生儿原发性肠套叠病因进行了分析,认为除回盲部游动、回肠末端淋巴滤泡丰富、易发生肠蠕动紊乱等普遍的易感因素外,还具有明显的自身特点:①新生儿原发性肠套叠与窒息、缺氧关系密切,机体严重缺氧时,蓄积的二氧化碳刺激肠壁神经节细胞,使肠蠕动亢进,将频繁收缩的肠管推入松弛肠管,形成肠套叠;②可能与新生儿肠壁的发育特点有关,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套入部肠壁平滑肌发育较好,环形肌发达;而鞘部肠壁平滑肌发育较差,纵形肌发育不良,肌间神经丛神经节细胞减少;③新生儿期接种的各种疫苗,尤其是轮状病毒疫苗可能使肠套叠发病率增加。 (二)继发性肠套叠 继发性肠套叠所占比率各家报告不一,有报道 60% ~ 75% 新生儿肠套叠伴有器质性病变,但有报道此数占三分之一。诱发肠套叠最多见的病变为回盲部重复畸形,曾有报道 l2 例新生儿肠套叠的 1/3 继发于肠重复畸形。还可以继发于肠息肉、错构瘤、美克尔憩室、

肠梗阻的护理常规

肠梗阻的护理常规 【疾病概述】 肠梗阻是指任何原因引起的肠内容物通过障碍,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按病因分为机械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和血运性肠梗阻;按肠壁血运有无障碍分为单纯性肠梗阻和绞窄性肠梗阻;按梗阻部位分为高位小肠梗阻、低位小肠梗阻和结肠梗阻。临床以腹痛、呕吐、腹胀、肛门排气、排便停止为主要特征。 一、非手术治疗的护理 1饮食:肠梗阻者应禁食,待梗阻缓解后12小时方可进少量流食,但忌甜食和牛奶,以免引起肠胀气,48小时后可试进半流食。 2胃肠减压:以减轻腹痛、腹胀。保持减压通畅,做好减压期间相关护理。 3解痉、止痛:单纯性肠梗阻可应用阿托品类解痉药缓解疼痛,禁用吗啡类止痛药,以免掩盖病情而延误诊断。 4液体疗法的护理:保证输液通畅,记录24小时出、入液体量,观察水、电解质失衡纠正情况等。 5防治感染和中毒:遵医嘱应用抗生素,以减少毒素吸收,减轻中毒症状。 6病情观察: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以及时发现绞窄性肠梗阻的体征。出现下列情况时应考虑到有绞窄性肠梗阻的可能,应及早采取手术治疗。 (1)腹痛:发作急剧,起始即为持续性腹痛,或在阵发性加重之间仍有持续性腹痛。肠鸣音可不亢进。 (2)呕吐:早、剧烈而频繁。 (3)腹胀:不对称,腹部有局限性隆起或触及压痛性包块(胀大的肠袢)。 (4)有明显的腹膜刺激症,体温上升,脉率增快,白细胞计数增高。 (5)呕吐物、胃肠减压抽出液、肛门排出物为血性,或腹腔穿刺抽出血性液体。 (6)腹部X线检查:见到孤立、固定的肠袢,且不受体位、时间的影响。 (7)经积极的非手术治疗无效而症状无明显改善者。 二、手术治疗的护理 1、术前准备:除上述非手术护理措施外,按腹部外科常规术前准备。 2、术后护理: (1)卧位:回病房后根据麻醉给予适当的卧位,麻醉清醒后。血压、脉搏平稳给予半卧位。 (2)饮食:禁食、胃肠减压,待肛门排气,拔出胃管后当日每1~2小时饮20~30ml水,第2日喝米汤,第3日流食,l厨后改半流食,2周后软饭。忌生冷、、油炸及刺激性食物。 (3)活动:鼓励病人早期活动,以利于肠功能恢复,防止肠粘连。 (4)防治感染:遵医嘱应用抗生素。 (5)病情观察:观察生命体征、伤口敷料及引流情况,及时发现术后并发症。 3、健康教育: (1)注意饮食卫生:不食不洁净的食物,不暴饮暴食,多吃易消化的食物,进食后不做剧烈运动。 (2)保持大便通畅:老年及肠功能不全者有便秘现象应及时给予缓泻剂,必要时灌肠,促进排便。 (3)避免腹部受凉和饭后剧烈活动。若有腹痛、腹胀、停止排便排气等不适,及时就诊。

(完整word版)肠梗阻的护理常规(模板)

肠梗阻护理常规 定义 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顺利通过肠道,称为肠梗阻。 分类 按肠梗阻发生的原因分为1.机械性肠梗阻2.动力性肠梗阻3.血运性肠梗阻 按照肠壁有无血运障碍,分为(1)单纯性肠梗阻(2)绞窄性肠梗阻 临床表现 (一)症状1.腹痛2.呕吐3.腹胀4.停止自肛门排气排便 (二)体征1.全身:单纯性肠梗阻早期,病人全身情况多无明显改变2.腹部视诊:可见肠型和蠕动波。触诊:可有轻度压痛。叩诊:腹腔有渗液,移动性浊音可呈阳性。听诊:肠鸣音亢进,有气过水声或金属音,为机械性肠梗阻表现。麻痹性肠梗阻时,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治疗 原则是矫正因肠梗阻所引起的全身生理紊乱和解除梗阻。一)基础治疗1.禁食、胃肠减压2.矫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3.防治感染和中毒4.镇静、解痉、止痛等对症治疗。二)解除梗阻1.非手术治疗,治疗期间,需严密观察,如症状、体征不见好转或反有加重,即应手术治疗。2.手术治疗①解决引起梗阻的原因:如肠粘连松解术、肠切开取除异物、肠套叠或肠扭转复位术等。②肠切除肠吻合术③短路手术④肠造口或肠外置术 护理问题/关键点 1 疼痛 2 水、电解质失衡 3 休克 4 绞窄性肠梗阻 5 胃肠减压护理 6 教育需求 初始评估 1 基础生命体征、疼痛 2 生活方式,吸烟、饮酒史 3 心理、社会、精神状况 4 家庭支持情况 5 体重、营养状况 6 了解患者重要脏器功能及有无过敏史 7 患者过去的外科疾病及手术史,尤其是腹部手术史 8 患者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便排气症状和腹部体征 持续评估 1 基础生命体征和疼痛 2 患者的精神面貌和神志改变情况 3 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对手术有无思想顾虑,经济承受能力,希望了解的问

小儿急腹症诊断概述

小儿急腹症诊断概述 小儿科急腹症是最常见而且又是很严重的一组疾病。其临床表现的共同特征是:腹痛、呕吐、腹泻、便秘和便血,甚而出现休克。而这些症状并非急腹症所特有。由于小儿在解剖、生理,病理等方面有很多特点,常常给我们在诊断和鉴别上带来很多困难。现把小儿常见急腹症诊断方法总结如下。 1 根据小儿生理特点分析 1.1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未发育成熟,大脑皮层对兴奋和抑制具有泛化倾向,有很多急腹症在临床上表现为相同的症状,故给诊断带来了困难,其体温中枢调节功能极不稳定,其在夏季更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术中可产生高热、惊厥、窒息。且小儿神经系统对刺激的耐受力较低,易发生紊乱,术后腹胀严重,持续时间长,可影响伤口愈合。 1.2 循环系统 新生儿血容量为体重的10%,全身总血量约为300毫升,术中失血60毫升即占其血容量的20%,临床可出现失血性休克,故手术要求操作仔细,减少出血。 1.3 代谢特点 小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体液代谢旺盛,易受疾病和外界环境的影响,产生水和电解质紊乱,急腹症患儿多不能进食,常伴有频繁呕吐、肠腔内积液、腹腔内渗液,使大量体液丢失和进入组织间隙,临床上很快出现脱水,术前应注意矫正。 2 根据不同年龄组好发的情况分析 新生儿时期,急腹症多为先天性畸形,如肠闭锁、肠狭窄、肠旋转不良等。6~8月婴幼儿好发急性原发性肠套叠,学龄前和学龄儿童易患急性阑尾炎,在急腹症诊断中要考虑这些特点。 3 根据病史分析

(1)腹痛:要掌握腹痛发生的时间、进展的速度、性质、部位是否固定。(2)呕吐:出现的时间、次数、性质与腹痛的关系。(3)排便:大便的次数、性质、与腹痛的关系。 4 根据体检分析 随腹内病变的进展,产生有毒物质吸收中毒或炎症反应,体温可逐渐上升,频繁呕吐、厌食、精神不振,活动减少,卧床体位固定,继之产生低张性脱水酸中毒。 4.1 腹部检查 患儿多不合作,可给镇静剂待入睡后再检查。要观察腹外形有无腹胀、肠型、腹式呼吸是否存在。触诊在急腹症检查中最重要,要明确腹痛的部位、范围有无肌紧张和肿物。分三层触诊,浅层抚摸腹壁有无皮肤过敏和肠型,中层按压有无肌紧张,深层检查肿物及深压痛,叩诊肝浊音界及腹水有无,听诊肠鸣音是否亢进或消失。 4.2 直肠指诊 应常规进行,且放在体检最后。要明确:(1)直肠周围、盆腔有无压痛、压痛的部位、范围。有无肿物,肿物的大小、形态软硬度、活动度、肿物上有无压痛;(2)直肠有无狭窄,粘膜有无水肿,溃疡、息肉;(3)拔出手指有无排气、排便,便的性质有无脓血。 5 实验室检查 应选择简单、快速得结果的项目:(1)血尿便常规检查;(2)血清Na+、K+、CL-、CO2CP以及血PH、PCO2、PO2的检查,可反映体内酸碱代谢、呼吸功能状态,为术前准备提供科学依据。;(3)胃肠引流液腹腔穿刺液应常规镜检涂片找细菌。 6 腹腔穿刺 可直接获得腹腔内容物,对诊断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依据。 (1)方法:穿刺前要排空膀胱,卧向穿刺侧3~5分钟,使腹腔液聚集,选择左或右下腹相当麦氏点处,局麻下穿刺。 (2)抽出物的判断:①抽出不凝的血,提示为腹腔内出血,多为实质脏器损伤、恶性肿瘤破溃、肠坏死等,若抽出的血迅速凝固,为误穿入

肠梗阻诊断

肠梗阻诊断 腹部阵发性绞痛、呕吐、腹胀、停止排便、排气、肠型、肠鸣音亢进、气过水声是诊断肠梗阻的依据。最后,X线检查可以证实临床诊断。因此,详细地询问病史发展过程,系统地体格检查极为重要。但必须指出,在某些病例中这些典型症状不可能完全表现出来。甚至,有可能与其他一些疾病混淆,如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输尿管结石、卵巢囊肿蒂扭转等。因此,准确地诊断对肠梗阻十分重要。 在诊断中必须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否有肠梗阻存在根据腹痛、呕吐、腹胀、肛门停止排便和排气,以及肠鸣音变化与X线检查,肠梗阻的诊断一般不难。但在临床上仍有将内科疾病(急性胃肠炎、暴发性食物中毒、心绞痛、过敏性紫瘢等)当成机械性肠梗阻而施行手术导致病人死亡者,须加注意。 (二)是机械性梗阻还是麻痹性梗阻前者多须手术,后者常不必手术,故鉴别十分重要。诊断机械性肠梗阻的主要依据是,阵发性腹痛,伴有肠鸣音亢进,腹部透视见扩大的肠腔内有液平面;诊断麻痹性肠梗阻的主要依据是:持续性腹胀痛、肠鸣音消失、多有原发病因存在,X线检查见全部小肠和结肠都均匀胀气。但要注意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机械性梗阻没有经过合理处理,梗阻上段的肠管肌肉过度扩张,终至麻痹,因而临床表现为腹痛渐渐减轻腹胀则有增加,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另一种是梗阻上段肠管坏死穿孔,阵发性的腹痛可能因此减轻,其形成的腹膜炎也会引起继发性的肠麻痹,掩盖了原先的机械肠梗阻。继发于机械性肠梗阻的肠麻痹和原发的麻痹性肠梗阻的鉴别,主要靠详细询问病史,如果病人发病之初有阵发性腹绞痛,并自觉腹内有很响的肠鸣音,以后腹痛转为持续性胀痛、腹内响声随之消失,就可诊断为继发于机械性肠梗阻的肠麻痹。 (三)是单纯性梗阻还是绞窄性梗阻两者鉴别的重要性在于,绞窄性肠梗阻预后严重,必须手术治疗,而单纯性肠梗阻则可先用非手术治疗。有下列临床表现者应怀疑为绞窄性肠梗阻:①腹痛剧烈,发作急骤,在阵发性疼痛间歇期,仍有持续性腹痛;②病程早期即出现休克,并逐渐加重,或经抗休克治疗后,改善不显著;③腹膜刺激征明显,体温、脉搏和白细胞计数在观察下有升高趋势;④呕吐出或自肛门排出血性液体,或腹腔穿刺吸出血性液体; ⑤腹胀不对称,腹部可触及压痛的肠袢。通常根据上述特点,绞窄性肠梗阻与单纯性肠梗阻的鉴别没有多大困难,但有时也有肠绞窄而临床表现不突出,以致未能及时手术,造成肠坏死、腹膜炎者,此种情况最常见于粘连索带引起的肠壁切压坏死,以及仅有肠壁部分绞窄的Richter氏嵌顿性疝,因此单纯性肠梗阻经短时间非手术治疗,腹痛仍不减轻者,应考虑施行剖腹探查术。 (四)是小肠梗阻还是结肠梗阻因为结肠梗阻可能为闭袢性,治疗上胃肠减压效果多不满意,需尽早手术,故鉴别甚为重要。高位小肠梗阻,呕吐出现较早而频繁,水、电解质与酸硷平衡失调严重,腹胀不明显;低位小肠梗阻,呕吐出现晚,一次呕吐量大,常有粪臭味,腹胀明显。结肠梗阻的特点是,腹痛常不显著,腹胀较早出现并位于腹周围,呕吐发生很迟,X线检查结肠内胀气明显,且在梗阻处突然中止,钡灌肠可见梗阻部位。 (五)是部分性还是完全性肠梗阻部分性梗阻者,病情发展较慢,有排便、排气;完全性梗阻,病情发展快而重,多无排便、排气。 (六)梗阻的原因是什么有时难以确定,应根据年龄、病史、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等综合分析。新生儿肠梗阻,多为先天性肠道畸形所致;2岁以下幼儿,肠套迭常是梗阻原因;儿童有排虫史、腹部可摸到条索状团块者,应考虑为蛔虫性肠梗阻;青年人在剧烈运动后诱发的绞窄性肠梗阻,可能是小肠扭转;老年人的单纯性梗阻,以结肠癌或粪块堵塞多见。此外,应详细检查疝的好发部位,看有无嵌顿性疝;曾有手术、外伤或腹腔感染史者,多为粘连性肠梗阻所引起;有心脏病,应考虑肠系膜血管栓塞。

肠梗阻护理常规

肠梗阻护理常规 一、定义 肠梗阻,指肠内容物通过障碍,通俗地讲就是肠道不通畅。这里肠道通常是指小肠(空肠、回肠)和结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 二、症状和体征: 1、症状: (1)腹痛:机械性肠梗阻因肠蠕动增强,常有阵发性腹绞痛。腹痛发作时病人常自感腹内有气体窜行,可见到或扪到肠型,听到高亢肠鸣音;如果是不完全肠梗阻,当气体通过梗阻后,疼痛骤然减轻或消失;肠扭转和肠套叠时,因肠系膜过度受牵拉,疼痛为持续性并阵发性加重;到病程晚期由于梗阻以上肠管过度扩张、收缩乏力,疼痛的程度和频率都减轻;当出现肠麻痹后,腹痛转变为持续性胀痛。 (2)呕吐:呕吐的频度、呕吐量及呕吐物性状随梗阻部位的高低而有所不同。高位梗阻(主要指十二指肠和空肠近侧)呕吐出现较早、较频繁,呕吐量较多;低位梗阻呕吐出现较晚,次数也较少,呕吐量较少,低位梗阻由于细菌繁殖的作用,呕吐物还具有粪臭味。 (3)腹胀:梗阻时因肠管扩张而引起腹胀。腹胀程度因梗阻是否完全及梗阻部位而异。梗阻越完全,部位越低,腹胀越明显;有时梗阻虽完全,但由于肠管贮存功能丧失,呕叶早而频繁,亦可不出现腹胀;若不注意这一情况,可导致漏诊、误诊。闭拌型肠梗阻常表现出不对称性腹部膨胀,有时可在该处扪到扩张的肠管。 (4)停止排气排便:肠梗阻因为肠内容物运送受阻,不能排出体外,故肛门停止排气排便。但必须注意,梗阻部位远端的肠内容物仍可由蠕动下送。因此,即使完全梗阻,在这些内容物排净之前,患者可继续有排气排便,只是在排净之后才不再有排气排便。当然,在不完全性梗阻,排气排便现象不会完全消失。 2、体征: (1)局部

视诊:机械性肠梗阻常可见腹部彭隆、肠型和异常蠕动波;肠扭转时可见不对称性腹胀;麻痹性肠梗阻则腹胀均匀。 触诊:单纯性肠梗阻时腹壁较软,轻度压痛;绞窄性肠梗阻时有腹膜刺激征、压痛性包块;蛔虫性肠梗阻时常在腹中扪及条索状团块。 叩诊:麻痹性肠梗阻全腹呈鼓音;绞窄性肠梗阻时有渗液时,可出现移动性浊音。 听诊:机械性肠梗阻肠鸣音亢进,有气过水音或金属音;麻痹性肠梗阻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2)全身:肠梗阻病人由于体液丢失可出现相应的脱水体征,如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脉细速、血压下降和心率失常等。 三、常见护理诊断 1、体液不足:与频繁呕吐、肠腔内大量积液及胃肠减压有关。 2、疼痛:与肠蠕动增强或肠壁缺血有关。 3、体温升高:与肠腔内细菌繁殖有关。 4、潜在并发症:吸入性肺炎、腹腔感染、肠瘘、肠粘连等。 四、护理措施: 1、非手术治疗 (1)禁食、胃肠减压:胃肠减压抽出积聚在梗阻上端的气体和液体,降低肠内张力,有利于改善肠壁血循环,减轻全身中毒症状,改善呼吸、循环功能。有效的胃肠减压对单纯性肠梗阻和麻痹性肠梗阻可达到解除梗阻的目的,对于需要手术者也是一种良好的术前准备; (2)维持体液平衡:重点在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肠绞窄时因丢失大量血浆和血液,故在适当补液后应输全血或血浆; (3)营养支持:肠梗阻时手术或非手术治疗都有相当一段时间不能进食,所以营养支持很重要。一般的外周静脉输液通常达不到营养支持的要求,可采用全胃肠外营养,也就是通过静脉途径输注身体所必需的营养液。肠梗阻时采用全胃肠外营养,既可作为术前的准备,也可作为非手术治疗或术后不能及早进食的支持治疗。若肠梗阻解除和肠功能恢复,最好尽早口服。不能进正常饮食的病人,可进要素膳食; (4)抗生素治疗:肠梗阻时,在梗阻上端肠腔内细菌可迅速繁殖。肠梗阻病人应使用针对需氧和厌氧的抗生素。

肠梗阻护理常规

肠梗阻护理常规 1非手术治疗病人的护理常规 (1)饮食肠梗阻病人应禁食,如梗阻缓解,病人排气、排便,腹痛、腹胀消失,12小时后,可进流质饮食,忌服易产气的甜食和牛奶等,无不适, 24小时后进半流质饮食,3日后进软食。 (2)胃肠减压及时放置胃肠减压管,吸出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减轻腹胀,改善肠壁血液循环。留置胃管期间应:固定好胃管,保持胃管通畅和负压装置有效;注意引流液的色泽、性质和引流量,并正确记录,发现血性液 体,应考虑肠绞窄的可能;每日雾化吸入2次;每日口腔护理2次或用牙 龈炎冲洗液漱口数次。 (3)矫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输液过程中严密观察,准确记录出入量(4)抗生素应用 (5)解痉剂的应用确定无肠绞窄后,可用阿托品、山莨菪碱等抗胆碱药物,不可随意用吗啡类止痛药,以免影响病情观察 (6)呕吐呕吐时应坐起或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腔内呕吐物,以免误吸; 呕吐后漱口,保持口腔、颜面部清洁,并随时观察记录呕吐物的性状及量。(7)腹胀病人血压平稳,应取半卧位,检查胃肠减压是否有效。腹部热敷或按摩;如无绞窄性肠梗阻可能,可从胃管内注入液体石蜡,每次20-30mL,注入后夹管30分钟。 (8)病情观察定期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以及腹痛、腹胀及呕吐等变化,若病人症状与体征不见好转或反有加重,应考虑有肠绞窄的可能,需配合医生完善各项检查。绞窄性肠梗阻病人病情危重,多处于休克状态,需紧急手术治疗。应在抗休克、抗感染的同时,积极做好术前准备。 9)慢性不全梗阻,需作肠切除者,除一般术前准备外,应按要求做肠道准备。 2术后护理 (1)体位血压平稳后取半卧位。 (2)饮食禁食、胃肠减压,注意胃液的颜色、性质、量;肠蠕动恢复后,停止胃肠减压,进流质饮食无不适,3日后改半流质,10日后进软食;肠切 除吻合术后,进食时间应适当推迟。 (3)输液禁食期间应给予补液,记录出入量,保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4)病情观察继续观察生命体征变化,以及有无腹痛、腹胀、呕吐及肛门排气等,观察引流液色、质、量。 (5)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①肠梗阻如出现腹部阵发性疼痛、腹胀、呕吐等应积极采取非手术疗法,一般多可缓解。 ②腹腔内感染及肠瘘肠瘘多发生在术后1周,病人感腹部胀痛、持续发热、白细胞计数增高,腹壁切口处红肿,以后流出粪臭味液体,应积极处理,保持引流通畅,保护瘘口周围皮肤。 3出院指导

肠梗阻病人的护理常规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肠梗阻病人的护理常规 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或通过障碍,称为肠梗阻,是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一、临床表现 常见临床表现: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便 排气。 二、非手术治疗方法包括:禁食禁饮、胃肠 减压、解痉止痛、矫正体液失调、防止 感染和中毒。 三、护理问题 1. 体液不足与频繁呕吐、肠腔内大量积液 与胃肠减压有关 2. 疼痛与肠蠕动增强或肠壁缺血有关 3. 体温升高与肠腔内细菌繁殖有关

4. 潜在并发症;吸入性肺炎、腹腔感染、肠 瘘、肠粘连等 四护理措施 1. 维持体液平衡 (1)合理输液并记录出入量 (2)营养支持: 2. 有效缓解疼痛 (1)禁食、胃肠减压: (2)腹部按摩 (3)应用解痉剂:腹痛病人在明确诊断后遵医嘱适当予解痉剂治疗,如阿托品肌肉注射。 3. 维持体温正常遵医嘱正确、合理地应用抗菌药物控制感染并观察病人在用药过程中的反应。 4. 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1)吸入性肺炎 1)预防:病人呕吐时,应协助其坐起或将头偏向一侧,呕吐后及时清洁口腔卫生,并记录呕吐物的量及颜色、性状。 2)病情监测:观察病人是否发生呛咳、有无咳嗽、

咳痰、胸痛及寒战、发热等全身感染症状。 3)护理:若发生吸入性肺炎,除遵医嘱及时予以抗菌药物外,还应协助病人翻身、叩背、予雾化吸入,指导病人有效呼吸、咳嗽咳痰等。 五.健康教育 1. 术后早期下床活动,防止肠粘连。 2. 养成良好饮食习惯,多吃富含营养易消化的食物,注意饮食卫生,忌暴饮暴食,忌食生硬及刺激性食物,避免腹部受凉和餐后激烈运动。 3. 出院后有腹痛、腹胀、呕吐等不适时应及时复诊。

肠梗阻的护理措施

肠梗阻的护理措施 肠梗阻护理要点 1. 首先要保持饮食卫生,不洁饮食除了会引起急性胃肠炎以外,也会引起肠梗阻。如急性胃肠炎严重时,反复腹泻也会造成“麻痹性肠梗阻”。还有,饱食后勿作剧烈运动,以防止肠扭转的发生。 2. 发生肠梗阻后,不要盲目喂食,患者首先要禁食水,以减轻腹胀,体位选半卧位,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如果是黏连性肠梗阻,在缓解期,勿进食较硬的食物,以半流体为主,蛔虫性肠梗阻在缓解后应行驱虫治疗。 3.对于单纯性肠梗阻、无血液循环障碍的或不完全性的肠梗阻,可采用禁食、胃肠减压、补液、抗感染等非手术方法,以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或采用灌肠,来刺激肠道,促其排便。若上述治疗后症状未减,甚至加重,趋向完全性肠梗阻,应及时手术治疗,去除肠梗阻的病因,以恢复肠道通畅。 4.临床上发现,由于肠内蛔虫团引起肠梗阻时有发生,此外,孩子进食过多的花生、瓜子,空腹吃大量的柿子、杨梅等水果也会导致肠梗阻.对于曾发生过肠梗阻或有腹部手术史的儿童,尤其要加强预防,如果平时肠胃功能不良,可适当采取中医药治疗,以调理肠胃。 肠梗阻吃什么好 (1)宜吃清淡有营养,流质的食物,如米汤,菜汤,藕粉,蛋花汤,

面片等; (2)容易消化促进排便的食物。如蔬菜:海带、猪血、胡萝卜等水果:山楂、菠萝、木瓜等;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如各种蔬菜、水果、糙米、全谷类及豆类,可帮助排便、预防便秘、稳定血糖及降低血胆固醇。 (3)宜吃富含蛋白质及铁质的食品,如瘦肉、鱼虾、动物血、动物肝肾、蛋黄、豆制品以及大枣、绿叶菜、芝麻酱等; (4)宜吃加工或烹饪精细的食物,以利咀嚼及消化。全蛋每周可吃1—2个。奶类及其制品、五谷根茎类、肉鱼豆蛋类、蔬菜类、水果类及油脂类等六大类食物,宜多样摄取,才能充分的获得各种营养素。 (5)选用植物性油脂,多采用水煮、清蒸、凉拌、烧、烤、卤、炖等方式烹调;禁食肥肉、内脏、鱼卵、奶油等胆固醇高的食物。

肠梗阻护理常规

肠梗阻护理常规 【病情观察要点】 1.有无腹痛、腹胀、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并注意出现时间及动态。 2.呕吐物、肛门排出物、胃肠减压抽出液的性质和量。 3.腹部体征的出现几动态变化。 4.重点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 5.了解各项检查化验的结果,判断患者有无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常等。 【主要护理问题及相关因素】 1.疼痛:与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进行或通过障碍灯有关。 2.舒适的改变:与肠梗阻致肠胀等有关。 3.体液不足:与呕吐、禁食、肠腔积液、胃肠减压等有关。 4.潜在并发症——肠瘘、肠坏死、腹腔感染、休克等。 【主要护理问题的护理措施】 1疼痛: (1)关心体贴患者,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给予精神安慰和心理疏导。 (2)调整舒适的体位,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减少外界的刺激。 (3)观察疼痛的性质、程度及时间部位,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止痛药,并观察用药效果。(4)不可随意应用吗啡类止痛药,以免掩盖病情。 2.舒适的改变: (1)留置胃管,持续胃肠减压,观察引流液的量、色和性质,为诊断提供依据。 (2)妥善固定胃管,抽吸1次/2h,保持引流通畅。 (3)关心安慰患者,讲解胃肠减压可吸出肠道内气体和液体,减轻腹胀,减低肠腔内压力,改善肠壁血液循环,有利于改善局部病变及全身情况,使患者重视胃肠减压。 (4)遵医嘱给予灌肠、肛管排气、鼻饲药物等处理。 (5)病情允许时鼓励患者多下床活动已促进肠蠕动恢复。 (6)患者呕吐时,坐骑或吸入性肺炎;呕吐后,用冷开水或等渗盐水漱口,清洁颜面部,观察记录呕吐的性质、梁、次数及发生的时间。1.维持口腔清洁卫生,口轻护理2次/天,防止口腔感染;2.遵医嘱补液,防止出现液体不足;3.密切观察腹胀、呕吐的变化,注意手术指证的出现。 3.液体不足: (1)监测生命体征、尿量、尿相对密度及颜色,判断血容量有无不足。 (2)观察呕吐物、胃肠减压引流液的量及性质,记录24h出入水量,为准巨额估计输液量提供依据。 (3)观察记录皮肤弹性及黏膜改变情况,判断有无体液不足的存在。 (4)遵医嘱补充及时送检标本,追踪电解质、肾功能等检验结果,及时报告医生。 (5)遵医嘱补充液体量及电解质,并根据检验结果随时调整补充。 4.潜在并发症: (1)监测体温、血常规及观察切口愈合情况,如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积极处理。(2)肠道功能恢复前保持有效地胃肠减压,减轻胃肠道张力,注意观察和防止术后并发症。(3)遵医嘱积极抗感染病观察期疗效。 (4)遵医嘱给予营养支持,补充蛋白质或输血,,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吻合口及切口的愈合。 (5)饮食:术后严格禁食、禁水;待胃肠功能恢复,肛门排气后进少来量流质;如无不适,逐步增加流质量到半流质;若行肠切除术者,推后1~2天进行流质。

-肠梗阻的护理常1护理常规

肠梗阻的护理常规 肠内容物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正常运行、顺利通过肠道。临床上以机械性肠梗阻最为多见,主要原因为粘连、肠扭转和肠套叠、肿瘤、疝嵌顿及粪块、结石、异物堵塞等。 1.护理评估 1.1病史:腹部疼痛的原因、性质、时间。 1.2症状:局部症状:腹痛;胃肠道:恶症状恶心、呕吐。 1.3心理社会反应: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心理焦虑的程度。 1.4辅助检查:结合病史及体检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助检查。 2.护理问题 2.1腹痛 2.2焦虑情绪 2.3恶性、呕吐,排气排便的停止 2.4液体的不足 2.5潜在的并发症:胃管的滑脱 3.护理措施 3.1将患者置于安静、舒适的环境。 3.2定期检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3.3向患者讲解疾病知识,减轻焦虑情绪。 3.4遵医嘱给予输液治疗 3.5根据患者的腹痛评分,通知医生,采取措施。

3.6妥善固定各种引流管,确保引流通畅,准确记录引出物的颜色、量、性状。 3.7准确记录出入量。 3.8灌肠:刺激肠蠕动,恢复排气排便。 4.健康指导 4.1注意饮食卫生,少食刺激性强的辛辣食物,少食柿饼、糯米等容易诱发肠梗阻的食物,宜食营养丰富、高维生素、易消化吸收的食物,避免暴饮暴食, 饭后忌剧烈运动。 4.2保持大便通畅:便秘者应注意通过调整饮食,腹部按摩等方法保持大便通畅,无效者可遵医嘱口服缓泻剂,避免用力排便。 4.3引流管的护理:讲解留置引流管的目的及注意事项。 4.4心理:保持心情愉悦,每天进行适当体育锻炼,定时排便。。 4.5加强自我检测,若出现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便等不适,及时就诊。 5.护理评价 5.1患者舒适,生命体征正常,无并发症的发生。 5.2患者了解疾病基本知识,并能主动配合治疗。 5.3患者在院治疗期间能保持良好的饮食、卫生及生活习惯。

2020年肠梗阻的护理常规

作者:非成败 作品编号:92032155GZ5702241547853215475102 时间:2020.12.13 肠梗阻的护理常规 【疾病概述】 肠梗阻是指任何原因引起的肠内容物通过障碍,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按病因分为机械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和血运性肠梗阻;按肠壁血运有无障碍分为单纯性肠梗阻和绞窄性肠梗阻;按梗阻部位分为高位小肠梗阻、低位小肠梗阻和结肠梗阻。临床以腹痛、呕吐、腹胀、肛门排气、排便停止为主要特征。 一、非手术治疗的护理 1饮食:肠梗阻者应禁食,待梗阻缓解后12小时方可进少量流食,但忌甜食和牛奶,以免引起肠胀气,48小时后可试进半流食。 2胃肠减压:以减轻腹痛、腹胀。保持减压通畅,做好减压期间相关护理。 3解痉、止痛:单纯性肠梗阻可应用阿托品类解痉药缓解疼痛,禁用吗啡类止痛药,以免掩盖病情而延误诊断。 4液体疗法的护理:保证输液通畅,记录24小时出、入液体量,观察水、电解质失衡纠正情况等。 5防治感染和中毒:遵医嘱应用抗生素,以减少毒素吸收,减轻中毒症状。 6病情观察: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以及时发现绞窄性肠梗阻的体征。出现下列情况时应考虑到有绞窄性肠梗阻的可能,应及早采取手术治疗。 (1)腹痛:发作急剧,起始即为持续性腹痛,或在阵发性加重之间仍有持续性腹痛。肠鸣音可不亢进。 (2)呕吐:早、剧烈而频繁。 (3)腹胀:不对称,腹部有局限性隆起或触及压痛性包块(胀大的肠袢)。 (4)有明显的腹膜刺激症,体温上升,脉率增快,白细胞计数增高。 (5)呕吐物、胃肠减压抽出液、肛门排出物为血性,或腹腔穿刺抽出血性液体。 (6)腹部X线检查:见到孤立、固定的肠袢,且不受体位、时间的影响。 (7)经积极的非手术治疗无效而症状无明显改善者。 二、手术治疗的护理 1、术前准备:除上述非手术护理措施外,按腹部外科常规术前准备。 2、术后护理: (1)卧位:回病房后根据麻醉给予适当的卧位,麻醉清醒后。血压、脉搏平稳给予半卧位。 (2)饮食:禁食、胃肠减压,待肛门排气,拔出胃管后当日每1~2小时饮20~30ml水,第2日喝米汤,第3日流食,l厨后改半流食,2周后软饭。忌生冷、、油炸及刺激性食物。 (3)活动:鼓励病人早期活动,以利于肠功能恢复,防止肠粘连。 (4)防治感染:遵医嘱应用抗生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