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教案选编

语文教案选编

语文教案选编
语文教案选编

乡愁

(设计、执教: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夏峰峰)学习目标

通过自学、思考、交流,能品味诗歌凝练的语言,体会真挚的情感,理解精巧的构思,从而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品味诗歌精妙的语言,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课前准备

1.搜集图片和音乐《乡愁四韵》《殇》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

1.指出“乡愁”是我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主题,回顾有关“乡愁”的诗句,引入情境,出示课题;

2.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投影】

通过自学、思考、交流,能准确品味凝练的语言,深入体会真挚的情感,并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二、粗读,正确朗读,初步感知

【投影】

自由朗读这首诗,同时思考:本诗写了诗人不同时期的哪几种乡愁?

1.指名读,纠错,齐读;

2.生回答,师适时板书。

三、精读,品味语言,体会感情,指导朗读

【投影】

请同学们反复品读诗歌,用横线画出你认为最为精妙凝练的词语,并写出理由。

1.学生自由朗读,自由写;老师巡视。

2.全班交流,结合分析指导朗读。

品味语言示例:

(1)量词:枚,张,方,湾

这些词用得极其贴切。既与形象地表现了物体的外形,又传达了一种“举重若轻”的微妙情感。厚重的情感寄托于小小的物体之上,更让人唏嘘不已。

(2)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

尤其是“浅浅”,意味深长,委婉表达了台湾与大陆心手相牵,血脉相连;海峡并不足以阻隔同胞兄弟,阻隔亲人的是人为的因素;但是,海峡永远阻隔不了我们的沉沉的思念。

(3)连词:而

表示转折和递进,“乡愁”的“乡”不仅是故乡,更是“祖国”这个所有华夏儿女的“故乡”,诗人将个人的悲欢升华为祖国之恋、民族之思。

(4)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形象。举例拓展:“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指导朗读注意点:

(1)语气、语调、语速、情感、关键词等,

(2)个别读、齐读、比较读等,

(3)注意引导学生比较每小节的情感差异。

四、仿写练习

1.本诗不仅语言凝练,感情真挚,其结构形式也较为独特,以“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些表时间的短语串起全篇,且四个诗节句式完全一致,形成了诗歌的形式美和节奏美。

2.模仿本诗的结构,采用化抽象为具体的手法,“做一回小诗人”:

【投影】

小时侯上学后长大后

母爱融在乳液里母爱藏在枕头里

吮着它枕着它

香甜甜爱绵绵

(示例:母爱夹在书本里/翻着它/甜蜜蜜)

3.交流、点评。

五、诵读课文,小结课堂

1.配乐朗诵;

2.小结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全面研读与解析

《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全面研读与解析》 课题研究计划 沙底初中党仙丽 本学期,我校语文课题组在相关部门和学校教务处的领导下,以推进课程改革为核心,顺应全教育界掀起的“说课标、说教材”热潮,特制订本组的教研课题是“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全面研读与解析”。根据研究课题,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我制订自己的课题研修计划如下。 一、研究措施 1、学好理论,更新观念,提高素质 中国有句俗话:活到老,学到老。作为教师,更要“教到老,学到老”。 (1)、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了解当前教坛的新动态,结合语文教学实践,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 (2)、坚持研读新课标,浏览一些语文教育网站,及时了解语文教学的动态和语文教改趋向,开拓视野,拓宽语文改革思路;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吸收并消化他人的先进的教育经验,不断练好自身的语文教学“内功”,从而更好地适应新课标对语文教师所提出的更高要求。 (3)、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和课题研究进展,并根据自身的需要,确定学习重点,讲究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努力做到:自觉学习理论,深入研究探索,认真总结经验,积极撰写论文,使理论学习落到实处,卓有成效。 2、狠抓常规,改革教学,提高效率 (1)、本学期,在对照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牢固树立教师的服务意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革陈旧、呆板、单调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和设计科学、新颖、活泼、开放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语文课堂教学应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重视创设教学情景,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促使课堂教学结构的最优化,大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2)、积极参加每周三的教研组活动,不走过场。在与同科教师的交流中发现自己课题研究中的不足,及时加以补救或改正。 二、研究方法 对本课题的研究我准备采用行动研究法,同时综合运用调查法、经验研究法、总结法等教育科研方法。 三、活动安排 1、制定计划阶段: 查找所要研究问题的资料,进行学习,把握问题的实质,并进行论证,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研究计划。 2、具体实施阶段: 学习课题实施方案,明确课标解读和教材研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学期为阶段开展行动研究,进行定时的阶段小结,并不断调整方案。 3、结题阶段: 对所积累的资料进行整理、评价,写出结题报告。展示研究成果,邀请专家鉴定。 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本课题研究自2012年9月——2013年6月,周期1年。 2012、9------确立课题,论证方案,书写课题研究计划。 2012、10—2012、11------按照方案进行课标解读和教材研修,并撰写阶段性课题研修心得

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微课视频资源-《穷人1》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上册精品资料设计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上册精品资料设计 1 (Ppt 首页内容) 《穷人1》 穷人不 “穷” 一、微课目标 从《穷人》一文中体“穷”与不 “穷” 二、微课内容 导入: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一文讲述了桑娜夫妇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动人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皇专治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课文以“穷人”为题,文中的哪些描写让你感受到穷人的“穷”呢? (Ppt1内容)桑娜沉思∶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解说词)这句话是对桑娜的心理描写。从句中的“只能勉强填饱肚子”“不论冬夏都光着脚”“ 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等描写可以看出桑娜家很穷,因为桑娜夫妇这样辛苦地干活也只能吃黑面包,菜只是鱼,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工作是冒着生命危险的,但即使如此,还吃得不好,穿不好,一年四季都没鞋穿,可真是“穷”呀! (Ppt2内容)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 (解说词)一个“破”字也足显他们的穷。如果不穷,为什么不换一张新帆呢?后面是一段环境描写。这是多么恶劣的天气啊!可是渔夫却要冒着生命危险出海打渔?为什么?就是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如果打不到鱼,他们一家可能就会饿肚子。从这段环境描写中也可以体会到他们家的“穷”。 文中还有很多方可以体现出他们的“穷”。他们一家很穷,但面对西蒙丢下的两个孩子时,又是怎么做的呢? (Ppt3内容)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解说词)这是桑娜的做法。作为母亲,她可怜两个孩子;作为邻居,她必然要关心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而作为需抚养五个孩子的家庭主妇,她会为今后的生活担忧,所以“心跳得很厉害”。“非这样做不可”就是应该而且必须这样做。因为桑娜看到两个可爱的小孩没有了母亲的抚养,十分可怜,所以没有多考虑,就把他们抱回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桑娜的善良,她没有因为“穷”而丢失了最美好的品质。 (Ppt4内容)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解说词)这是渔夫的做法。一个“熬”字,非常准确地写出渔夫的苦日子。“总能熬过去的”是说一定能度过艰难的日子。家里虽穷,生活困难,但能熬过去,也很准确地表现了渔夫的坚强性格。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渔夫关心他人的美好心灵。 (Ppt5内容)物质上的“穷” 精神上的“不穷” (解说词)桑娜一家在物质上确实是“穷”的,但他们都没有因为物质上的“穷”而丧失了人类最美好的本性,他们都拥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他们勤劳、善良,关心他人,他们在精神上是最“富有”的人!

初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案例(23304)

初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案例 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爱莲说》 【教材分析】 1、《爱莲说》是人教新课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教学课时为1课时。 2、本单元的能力训练重点是:学生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并且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3、《爱莲说》是周敦颐的代表作,以莲喻人,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以莲花君子自勉,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通过本课的学习体会作者高洁的情感和不随流俗的积极人生态度,进一步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2、在了解作者经历和《爱莲说》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揣摩文中描写莲花的文字,品味作者流露出的情感,了解文章运用的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二、能力目标

1、能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能快速阅读拓展文章,在拓展文章的支持下深入理解《爱莲说》的深意。 2、学生在自主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主动提出问题,提升发现问题、辨析问题的能力。 3、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协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疏通文意、处理课文难点,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理解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勇于面对生活、不随流俗的积极人生态度。 2、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欣赏莲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有培养自己具有“莲”的品质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学习文言文《爱莲说》,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写法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 教学难点:通过本课的学习,理解作者的高洁情怀,体味所描写的景物与作者所抒发的“志”之间的关系。 【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北京昌平第四中学初二跨越式实验班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试验班学习,基础知识扎实,课堂气氛活跃,能积极思考、主动质疑。

语文课程资源与教材

语文课程资源与教材 一、语文课程资源分类 语文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语文课程目标达成的因素与条件的总和。 1、教材资源 (核心) 2、人力资源 3、大众传播媒体资源 4、语文实践活动资源 5、语文设施资源 6、其他资源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 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广告语 二、语文课程教材 1、语文教科书的基本结构 <1>助学系统 目录、卷首语、注释、生字表、写字表、笔画名称表 <2>课文系统 <3>习题系统 2、现行语文教材及其特点 2001年通过审查的教材有: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

此外,通过审查的还有:湘教版、语文A版S版、鄂教版、冀教版、西南师大版、长春版、教科版、中华书局版 当前安徽省使用的语文教材主要有: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 <1>目标集中,突出整合 人教版教材每一组都有“导语”,通过简洁的几句话揭示本组的专题。“导语”之后的课文及部分练习,“语文园地”中的阅读短文、好词佳句、口语交际、实践活动以及展示台等内容,都是围绕本组的专题合理安排的。 <2>选文典范,贴近生活 不同时代的小学语文第一课:“毛主席万岁!”“你办事,我放心!”“毛主席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爱北京天安 门。”

新教材注重反映时代的进步和时代的精神: 《我叫“神舟号”》、《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我与地坛》、《道士塔》、《卧虎藏龙》、《天龙八部》 <3>留足空间,延伸开放 不同版本,不同层次; 必教必学内容,选教选学内容 <4>改变功能,亲和力强 教本(师)-学本(师、生) 人教版中“我会读”、“我会认”、“我会说”、“我会写”、“我会猜”、“我会讲”等 《天龙八部》第四十一回“燕云十八飞骑,奔腾如虎风烟举”.课文后留给学生们这样一道作业:“有人说,金庸的小说成就足以进入文学史,也有人说他的武侠小说再好也是通俗文学,只有娱乐的作用,难登大雅之堂。对此,你怎么看?”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复习题及测试题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复习题 1.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和,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交际工具信息载体 ①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②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 ③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实践性综合性 4.语文课程的任务?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5. 与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人文性 6.语文课程基本理念? 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③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④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①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②加强语文教育的实践性; ③遵循汉语言的规律,培养语感。 8.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熏陶感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爱国主义改革创新社会义荣辱观9.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从“”“”“”“”“”五个方面提出要求。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10.课程目标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四个学段,分别提出“学段目标与内容”,体现语文课程的 和。各个学段,,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九年一贯整体整体性阶段性相互联系螺旋上升 11.课程目标从、、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 的整体提高。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语文素养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背诵优秀诗文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字以上。240 400万 词典,会用多种。累计认识常用汉字个

人教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学案精选版

人教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学案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18 将相和 学校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 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召集、商议、允诺、隆 重、约定、胆怯、推辞、拒绝、能耐、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攻无不克、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 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预习导航】Array 一、学习字词。 1.能给带点的字注音吗 允诺.()召.集( 渑.池()削.弱()击缶.() 胆怯.()将相 ..和() 2.读读下列词语。 蔺相如廉颇和氏璧胆怯鼓瑟侮辱 荆条躲避击缶抵御渑池 3.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的词语。 和氏璧鼓瑟击缶上大夫上卿诸位 完璧归赵负荆请罪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二、预习课文内容。 1. 读一读“资料袋”,批画知识点。填一填。 这篇文章选自,作者是。 2.《将相和》是根据,主要是和的 故事。文题中的“将”指“相”又是指; “和”的意思是;“将相和”的意思是: 。 3. 这篇课文共讲了个小故事,分别给故事加上小标题是: 【课堂探究】 三、合作探究。 1.课文题目为“将相和”既然有了“和”,就说明他们曾经“不 和”,“不和”的原因是什么呢

2.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 “大王,这块璧有点毛病,让我指给你看。” (1)这块和氏璧是稀世珍宝,真的有“小毛病”吗蔺相如为什么这样 说 (2)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蔺相如的什么特点 3.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从 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蔺相如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4.结合课文的内容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四、品读全文,完成填空。 《将相和》这篇课文,讲了( )件事。分别是 ( )、 ( )、( )和( )。第一件事的起因 ( ),结果是( )。第二件事 的起因是( ),结果是( )。第三 件事的起因是( ),结果是( )。 三件事的总起因是( ) 五、学完本课后你有什么收获和同学交流交流。 【达标训练】 一、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答.(dā dá)应 便. (pián biàn)宜 病假. (ji ǎ jià) 回答. (dā dá) 方便. (pián biàn) 真假. (ji ǎ jià)

(精心整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松鼠和松果》 石庙镇中心小学语文组张忠云 一、课例导语 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我们已经进入了高科技信息技术期间,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主要途径。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照》中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促进中小学教学根本性变革的首要途径。”这就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步到了一个十分主要的地位。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当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充分使用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服务,获得语文学科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进步语文素养,是一个极新而又布满朝气的领域。 二、教材特点 《观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课。课文向我们展示了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由于孩子们对钱塘江大潮了解较少,不能很好地理解“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对于“万马奔腾、天崩地裂”等词语不能很好地理解。小学生对新奇的事物有很大的好奇心,但对课文只是很浅的理解,真正读懂课文光靠老师讲是行不通的,所以教学方法应是基础的让学生自学,较难的由老师带学。同时考虑到学生年龄小,视觉上的冲击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与兴趣,所以加入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使教与学的过程更形象化.感性化,效果良好。我想通过以上的教学手段来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认识“聪、活”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这个童话。 3、认识到人类向大自然索取时,一定不要忘记回报自然,这样才能拥有美好的家园。 四、教学过程

五、案例反思 1、给学生以充分发挥的空间: 由于学生的拼音已掌握较好,我采用了让学生预学生字、个别字老师带学的方法,效果较好。让学生事先预读课文,简单理解课文讲了件什么事,学生也完成的较好。教学过程中学生能自己答出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答,不包办。课后的作业讲故事、画未来都可使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给他们以发挥的空间。 2、让信息技术手段在课文中较好的发挥作用: 在本课教学中信息技术手段的采用对学生学课文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像最开始的猜谜后出示投影图、学习生字用投影显示、讲课中用录音配乐烘托气氛。用投影图的出示增加直观效果,在学生读课文或讲故事时配乐,这些都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学习。 3、以启发式教学带领学生学课文: 对课文进行学习分析时,教师不是一味地讲或读,而是采用了引导启发得手段,学生能说的让他们尽量说,老师只是在学生确实无法弄懂的情况下才讲解,以避免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现象,使学生学会自主的学习。

高三第一轮复习——内能 热和功 教案12

内能 热和功 一、考点聚焦 1.分子热运动的动能。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物体的分子势能。物体 的内能。 2.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二种方式。热量,能量守恒定律。 3.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永动机的不可能。绝对零度的不可达到。 4.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环境保护。 二、知识扫描 1.温度是表示物体的 冷热程度 ,是物体分子运动平均动能的 标志 。物体的 温度升高,表明它的分子热运动 平均动能 增大。 2.分子势能跟分子 间距 有关,如图所示。 3.物体内能是 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 和 ,与物体的 温度和体积 以及物体的摩尔数有关。 4.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有两种: 热传递和做功 。 5.热力学第一定律关系式为ΔU =Q+W 。注 意正负符号。第一类永动机是 不能 制成的。 6.热力学第二定律一种表述是: 不可能使热量由低温物体传递 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它变化 。这是按照热传导的方向性来表述的。 另一种表述是: 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把它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它变化 。这是按照机 械能与内能转化过程的方向性来表述的,它也可以表述为:第二类永动机是 不可能 制成的。 三、典型例题 例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小 B .温度低的物体分子的平均速率小 C .一定质量00C 的水结成00C 的冰,内能一定减少 D .外界对物体做功时,物体的内能不一定增加 解析: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的标志,但不是内能的标志。所以A 是错误的。 温度低,分子的平均动能小,但分子质量大小不清楚,因而B 是错误的。C 答案中 要放热,由能量守恒可知,内能一定减少。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可知,在热传递不清 楚的情况下,内能不一定增加。故C 、D 是正确的。 点评:本题要求考生掌握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分子势能和物体内能等概念,并要正确 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 例2 一个小铁块沿半径为0.2m 的固定半球内壁的上端边缘由静止下滑,当滑到半球底部 时,底部所受到的压力为铁块重力的1.5倍,设此下滑过程中损失的机械能全部转 化为内能,并有40%被铁块吸收,已知铁的比热容为0.46J/(g ·oC ),g 取10 m /s 2,求铁块升高的温度? 解析:设铁块的质量为m ,则N 一mg=R m v 2 ,铁块在半球底部的动能 E K =)(mg N R mv -=21212,据能量守恒有t cm mv mgR ?=?-002402 1)(,解得 Δt=1.3×10—3 oC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前言】此学习提纲以王文彦主编的教材《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为蓝本整理。 语文学科发展 1.光绪二十九年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产生了新的学制——“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现代教育的起点,也是语文这门学科独立的起点。《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初等小学堂设“中国文字”科,高等小学堂、中学堂设“中国文学”科。 2.“语文”学科名称的确立:“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语文语文课本之时。 3.1956年,语文学科改为“汉语”“文学”分科教学。 4.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1世纪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正式启动。 语文学科性质 学科名称的含义:“语文就是语言的意思,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语文是以汉民族言语为核心,以文学教育为重点,包含语言、文学、文章、文化等综合因素的学科。 语文学科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的内涵: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基本工具;语文是基础课程,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课程。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的定义:P84 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颁布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基本标准,是规范语文课程和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P84“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请按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价值理念: 1、一个根本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语文课程性质的二元融合,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融为一体。《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试题

第一章教案文本的构成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时间是2001年。(√) 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于2011年进行了修订。(√) 3.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有时会是一致的。(√) 4. 教学重点是指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应着重指导的内容,它多受教学目标的制约。(√) 5.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学习的困难所在,它主要依据学生实际情况而定。(√) 6.教学过程是教案的主体。(√) 7.教学方法设计主要依据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进行,不必考虑师生的特点。(×) 8.教学目标应考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但这三方面不必分列。(√). 9. 片断教学就是将40分钟的课的教学内容浓缩成短课(×) 10. 片断教学时间短,故不必设置导入与结课环节。(×) 第二章:识字写字教学 1.小学拼音教学不需教的韵母是() A.en B.iu C.enɡ D. iɑo 正确答案:D 3.关于拼音教学方法,正确的一项是()

A.示范模仿法、口诀法、手势演示法、局限法等,都是常见的拼读教学方法 B.歌谣是辨记声母、韵母的常用方法 C.应要求所有的小学生掌握直呼音节的方法 D.动画演示法一般用于学习单韵母 正确答案:B 4.“书写规范”中“规范”二字的意思是() A.笔画、笔顺正确,不写错字、别字、异体字等 B.握笔的姿势 C.整篇中每个字的大小、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空隙和距离 D.写字的坐姿、站姿 正确答案:A 5.语文教材中的识字教学资源,一般不包括() A.插图与注释 B.语文园地 C.单元导读与目录 D.课文 正确答案:C 6.标对了调号的音节是() A.qiū B.bīe C.tūi D.dūo 正确答案:A 7.“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是(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案例《我的祖国》 《我的祖国》 —小学六年级网上语文实践活动课 (一)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准确表达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利用网上资源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发布信息的能力; 4.了解祖国的风景名胜、民族风俗等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过程 1.导语引入,激发兴趣 向学生说明本学期的网上语文实践活动课的主要内容是收集有关祖国的资料,了解祖国。本堂课的话题仍旧是围绕着我们的伟大祖国展开。对学生提出,通过上次活动,你对祖国还有哪些了解? 学生汇报。 提问学生还对祖国哪方面感兴趣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提炼为两个方面,即风景名胜和民族风俗。 2.学生上网,收集信息 学生上网收集自己感兴趣的祖国风景名胜或民族风俗信息,同学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并请同学们在网上介绍自己的信息。教师在学生上网浏览时,可以通过网络和学生个别交流,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指导,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合作完成。 3.信息交流,互相补充 (1)风景名胜 视频:九寨沟、恒山、天山、武夷山、桂林山水…… 文字:泰山、杭州、日月潭、长白山、珠穆朗玛峰…… (2)民族风俗 视频:维吾尔族、蒙古族、藏族。 文字:介绍我国少数民族、介绍民族风俗。 图片:各少数民族服饰。 4.网上习作,师生评价 写一篇短文,向朋友介绍祖国的风景名胜或民族风俗。整个过程中,教师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监控、辅导。学生通过网络展示自己的作品,师生共同参与评价。 5.师生总结,布置作业 鼓励学生对自己收集的信息和网上作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评析,概括总结,并要求学生将习作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到老师或朋友的信箱里去。

语文教学要全面落实新课标 的四个基本理念

语文教学要全面落实新课标中的四个基本理念 我在本次小学语文国培学习中,通过学习,对语文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有了深刻的认识。我们作为语文教师,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全面落实新课标修订稿中提出的四个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我是一线教师,要明确上述四个基本理念,在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工作中,要尽量落

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案例

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案例《故都的秋》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三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总目标”中也提出让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可见,课程改革强调改变学生习方式,倡导探究式学习。而信息技术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们进行探究式的学习,同时它的直观可感,视觉空间的变换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课程优化整合,就是要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融合到课程中——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而信息技术的介入,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并带来了活力。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多媒体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优化整合,产生了优化的教学效果。 《故都的秋》系郁达夫在对故都北平的秋景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的作品,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古往今来,对于“秋”,或讴歌,或诅咒;或因它而寓之于意,或借它而寄之以情。时有古今,地有南北,意有厚薄,于是“秋”也就显示不同的姿、色、声、味来。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通过独特的表现手法,表现出了“秋”独特的风姿,独特的色彩,独特的音响,独特的韵味,独特的意境。 郁达夫是现代散文名家,有关他的资料非常丰富,因此网上相关信息也很多,这为学生进行网络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本单元所选四篇课文都是散文中的名篇佳作。教学要求是注意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语言,探究文中所蕴藏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的美感思维。 二、基本思路 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作为网络资源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教师的角色: (1)学习资源的提供者 (2)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3)学生协作学习的组织者 (4)学生建构知识的促进者 (5)学习的评价者 网络的作用:呈现教学信息,传输教学信息,学生探索知识的工具,学习资源库 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 2、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3、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稿“形”与“神”的关系。 4、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意识地选择几处景物,写几个片段。 二,教学重点 1、本文写故都的秋天,为何不详写故都秋天的著名风景? 2、本文题为“故都的秋”,文中却多次提到南国之秋,为什么? 教学时数2课时 三、教学准备 1、地点多媒体网络教室 2、教学软件 多媒体课件:PPT、FLASH课件

美术教学与语文课程的整合-

美术教学与语文课程的整合 新课程标准指出“以融合学科教学的方式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突破教学重难点。课程设计不应再是单纯的美术课,而是在教学内容上综合了音乐、语文、数学、自然及科学等学科知识。”课程综合化已经成为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问题,而美术与语文虽然表现手法不同,但两个学科之间教学目的相通,联系密切,将二者融合好,对于提高美术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挖掘美术教材中的语文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美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应以美术教材为基础,在基于教材进行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教师应擅于挖掘和利用美术教材中的人文资源,使其为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服务。 例如,在教学《汉字的联想》时,我找来甲骨文、象形文、篆书等各种字体的相关资料,让学生看一看并猜一猜,这些文字都是什么字体?并探究这些文字产生的历史背景,从而激发学生对美术字的兴趣。鼓励他们从汉字的形、义、结构等方面出发,对汉字笔画与结构进行合理变体,引导学生将美术字的书写当作一幅画来创作,将创作过程当作一种娱乐活动。实践证明,学生不但掌握了美术字的设计方法,而且有效培养了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画故事》一课时,我结合语文书中学生耳熟能详、短小精炼的成语故事、寓言故事来展开教学。《画蛇添足》、《叶公好龙》、《对牛弹琴》、《刻舟求剑》、《守株待兔》……这些成语故事在学生的画笔下一一呈现,稚嫩而又新奇,质朴而又多变。完成作品后,学生把这些成语故事制成了电影胶片的形式贴在走廊上,并戏称这条走廊为“成语故事画长廊”,由此可见学生对自己作品的满意度。这种教学模式既提高了学生美术创作的热情,又加深了学生对成语、寓言的理解,深受学生的欢迎。 而低年段的学生对《拔萝卜》、《乌鸦喝水》、《小马过河》这一类的小故事感觉直观易懂,我就通过语文教材中的一个个故事,一篇篇文章,让学生进行自由的故事画创作,表达他们的感受。我想这就是很好的整合呀! 二、借鉴语文说写训练形式,培养学生在美术上的表现意识与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第三讲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1) 教学目的: 1、了解语文课程名称的确定和语文课程名称的歧义。 2、理解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语文课程基本性质的理解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对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的认识,有长期的历史过程。从语文课程名称确定以来,始终存在着不同的认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争论,我们才逐渐接近了语文课程的本质。语文课程的本质什么,这就是今天的学习内容。 二、新课传授 (一)语文课程名称的由来 中国古代没有独立的语文课程。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堂,实行分科教学,语文才从多学科的融合中分化出来,单独设科。自1904至1949年,课程名称使用过中国文字、中国文学、讲经读经、国文、国语等,直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才正式使用语文这个名称。 关于“语文”这个学科名称的确定,叶圣陶先生曾作过说明:“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他在1964年《语文教育书简》中还专门谈到:“‘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

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其后有人释为语言文字,有人释为语言文学,皆非立此名之原意。第二种解释与原意为近,惟‘文’之含意较‘文学’为广,缘书面之‘文’不尽属于‘文学’也。课本中有文学作品,有非文学之各体文章,可以证之。第一种解释之‘文字’,如理解为成篇之书面语,则亦与原意合矣。”张志公先生也作过说明:“1949年6月,全国大陆大部分解放,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着手研究在全国范围内使用的各种教材问题。关于原来的《国语》和《国文》,经过研究,认为小学和中学都应以学习白话文为主,中学逐渐加上学一点文言文;至于作文则一律写白话文。总之,在普通教育阶段,这门功课应当教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掌握切近生活实际,切合日常应用的语言能力。根据这样的看法,按照叶圣陶先生的建议,不再用《国语》、《国文》两个名称,小学和中学一律称为《语文》。这就是这门功课叫作《语文》的来由。这个语文就是语言的意思,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在口头谓之语,在书面谓之文,合起来称为语文”。 这一变革的根本意义,就在于把口语和书面语结合起来,彻底改变了传统语文教育中书面语言(文言文)脱离口头语言(生活语言)、重读写轻听说的倾向,从而最终确立了现代语和现代文在语文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并重的教育思想。 (二)语文课程名称的歧义 【学生思考:语文这个词可以怎样理解?尽量创造一种宽松、畅所欲言的气氛,组内交流后,教师设法调动学生对此发表看法,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各种

部编版语文微课实录《散文二篇》

《散文二篇》微课实录 一、导入 亲爱的同学,你好!欢迎一起学习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15课《散文二篇》。在上课前,请准备好纸和笔,方便接下来的活动。看到《散文二篇》这个题目,你一定会把目光聚焦在“散文”二字上吧!你还记得曾经学过的散文吗?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暂停 按下PPT:《春》《紫藤萝瀑布》《藤野先生》《背影》《白杨礼赞》,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的散文名篇。你还记得它们的类型吗? 暂停 第四单元的单元提示告诉我们, 按下PPT:散文可以分为四类:写人记事、托物言志、阐发哲理、写景抒情。我们给这些名篇归下类吧! 请暂停播放。 按下PPT:《藤野先生》《背影》是写人记事散文,《紫藤萝瀑布》《春》是写景抒情散文,《白杨礼赞》是托物言志散文。你做对了吗?阐发哲理散文是哪篇呢?对了,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散文二篇》——《永久的生命》和《我为什么而活着》。 二、交流学习经验 你学习了这么多的散文,一定有自己的散文学习经验。按下PPT:请你在纸上拟两到三个学习目标,选出最感兴趣的一个,写出达成方法,并举例说明。现在,请暂停播放,思考完成。

老师这里有四位同学,他们在自主学习了《散文二篇》后,想和你交流下学习经验。按下PPT:

这四位同学分别从文章的结构、语言特点、写作手法、作者的思想感情四个角度来确定学习目标,你是从什么角度确定学习目标的呢?这四位同学为达成学习目标运用了朗读、概括、勾画、摘录、对比阅读、做批注、朗读设计的方法,你将运用哪些方法?如何达成学习目标? 三、结语 按下PPT: 今天我们通过《散文二篇》交流了自己的散文阅读经验,如果你感兴趣的话,还可以再读《纪念白求恩》,比较《散文二篇》和《纪念白求恩》在写法上的异同,并结合自己的体验,写写你对自己未来新的认识与思考。 好,我们今天就学到这里。亲爱的同学,再见!

论专业语文及其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d5381453.html, 论专业语文及其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 作者:戴林东 来源:《江苏教育研究》2013年第30期 摘要:专业语文是指中职具有专业特色,渗透于专业课程体系之中,能够满足学生专业学习、职业和生命发展实际需求的语文。其命题的依据是:素质培养的需要、职教政策的引领、课改形势的助推、学生主体的诉求。专业语文课程建设应当旗帜鲜明地体现出面向专业培养目标、面向专业项目课程、面向职业技术岗位、面向主体人生体验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专业语文;课程建设;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10-0010-05 “中职语文的针对性是强调学科教学必须贴近中职办学实际和学生实际,中职开设的专业门类繁多,学制不一,各专业岗位对未来从业人员在文化基础知识上要求不尽相同。”[1]这是专业语文命题立意的机缘。所谓专业语文,是指中等职教具有专业特色,渗透于专业课程体系之中,能够满足学生专业学习、职业和生命发展实际需求的语文。明确专业语文的概念并在课程建设中加以积极地倡导,旨在以中职语文课程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适应中职学生学习特点和实际需求,实现语文教育基础性、应用性服务功能,有效利用专业课程文化资源,确立中职具有专业特色的校本化语文课程建构思路甚至模式。其依据有四点:(1)素质培养的需要;(2)职教政策的引领;(3)课改形势的助推;(4)学生主体的诉求。 专业语文课程创新建构是中职课程开拓建设的重要内容,它是对中职语文课程普教化倾向洗心革面的解构,是对传统的中职语文课程思想和课程模式脱胎换骨的否定,是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生本化定位的科学调整,以及培养规格职业化、岗位化、素质化调适的切实提升。搞好专业语文课程建设,可以有力推进中职专业课程改革步伐,有效生成和优质运行中职文化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互动共赢的衔接、渗透和融合机制。因此,专业语文课程建设不是对传统的中职语文课程删繁就简和化难为易,也不是市场经济背景下中职语文教育庸俗化的降格以求,而是多维度辐射、多层面挖掘、多视角拓展的资源整合、机制生成和体系建构。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教职成〔2009〕3号)指出:“语文教学要遵循语文教 育规律……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教材应该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反映培养目标及专业学习的要求。”中职新课程改革以来,与“项目课程”、“任务引领课程”、“任务驱动课程”等理实一体化“仿真工厂”专业课程模式相呼应,中职语文在资源整合和 体系创新、结构调适等方面做出了可贵的探索,课程建模逐步活跃。以人教版、苏教版为代表的中职《语文》新教材,都建立了“基础模块”、“职业模块、”“拓展模块”结构体系,很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职业教育特色”。其创新价值主要体现在:(1)重应用性。新教材不仅在思想上面向职业(专业)倡导应用,而且在知识上充实了与专业发展相关的应用性语文知识和文本范例,在应用能力培养上通过“表达和交流”与“综合实践活动”专题项目组织实施。应用范畴

小学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应用案例

小学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应用案例 ——《小露珠》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案例导语 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我们已经进入了高科技信息技术时代,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主要途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当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充分使用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服务,获得语文学科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是一个极新而又充满朝气的领域。 文章以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露珠》第二课时为例,从“教材解读”、“学习者分析”、“课时目标”、“重难点突破”、“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等几方面阐述小学语文课程和信息技术的整合应用。 二、教材解读 《小露珠》是一篇优美的童话。课文采用了拟人化的写作方法,根据时间的推移,通过描写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过程以及小动物们和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表现了小露珠外表美,心灵更美,赞扬了小露珠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高尚品质。文中在描绘美景的过程中,传递着许多美好情感,如小动物们对小露珠的喜爱,植物们对小露珠的依依不舍之情,似乎都在传递着和谐、美好的情感,这种情感可以让孩子们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 三、学习者分析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授对象是是三年级学生,他们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对美好事物外表美的感受胜于内在美的感受,语感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增强。加强字、词、句的训练是本学段语文教学的重点。鼓励学生结合语言环境、联系生活实际或查字典来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加强语言的积累,重视词句的运用,加强与说、写之间的联系,培养对美好事物的感受能力、提高审美情趣,既是课标的要求也是其学习所需。 四、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用“越来越……越来越……”造句。 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知道小动物和植物都喜欢小露珠,感受小露珠的美丽和可爱。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