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雅安生态与旅游规划

雅安生态与旅游规划

雅安生态与旅游规划
雅安生态与旅游规划

雅安生态与旅游规划

班级:建环2012级01班

学号:20122349

作者:康兴

摘要:雅安作为四川省旅游西环线上的重要节点,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发展潜力巨大,特别是西环线和大香格里拉的开发建设为雅安生态旅游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雅安拥有良好的自然风光,我们要充分利用这资源,保护雅安的生态,发展雅安经济,发扬雅安文化,特别是茶文化,把雅安建设成为旅游文化大都市。

关键词:生态、大熊猫、区位关系、旅游资源、茶、问题,规划。

“生态旅游”的含义不仅是指所有观览自然景物的旅游和强调被观览的景物不应受到损失, 而且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那些自然风光异常优美、文化和历史意义突出且几乎未受人类干扰破坏的地区, 旨在欣赏当地的自然、社会文化历史, 旅游者受到环境教育和生态文明的启迪, 反映了保护自然的要求和责任。生态旅游概念可分为 3种: ( 1) 根据市场和消费行为定义的生态旅游概念, 将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方式或旅游产品向市场推销, 向旅游者提供优美的自然和文化环境; ( 2) 根据可持续发展目标定义的旅游概念, 把生态旅游看作一种旅游发展模式, 将旅游发展与社区发展、环境保护结合起来; ( 3) 根据行为规范定义的生态旅游, 强调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行为规范和环境价值观, 旅游活动能使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建立良好的环境保护和环境道德观, 尊重地方文化传统。自西部大开发以来, 四川省各大城市大打旅游品牌, 四川省的旅游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 仅 2004 年旅游总收入就达 380 亿元人民币。由于雅安已成为大熊猫发现地和命名地, 成都- 雅安- 贡嘎山一线已经成为四川生态旅游的热线之一, 因而雅安结合自身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打造国家级和世界级生态旅游精品城市成为雅安未来发展的方向。

1.雅安现状

1.1雅安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资源

雅安市位于长江上游,四川盆地西缘,地处盆地到高原过度地带,地势起伏大, 相对高差5000多米,山地面积占94%,森林覆盖率50.79%。自然风光优美秀丽,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动植物资源丰富。

1.2大熊猫在雅安生态旅游的地位

1.2.1大熊猫与大熊猫文化

大熊猫作为我国特有的国宝级动物,在地球上的生存时间距今已有800多万年的历史,远比人类要早,和她同时代的动物都变成了化石,而大熊猫在恶劣的环境中不断改变自己而生存下来,而成为了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活化石。但是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大熊猫的数量不断减少。大熊猫不仅仅是中国人民的财富,同时也是世界和平友好的象征。大熊猫曾多次作为“国礼”走出国门,为增进中国同世界各国的有益和平共处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2.2雅安的熊猫情缘

自从第 1 只大熊猫在中国被发现起,大熊猫这个词就与雅安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宋代起, 就有资料记载,雅安市有大熊猫生存,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雅州(四川雅安)九折坂(即城南之严道山)有貘( 大熊猫)”时至今日,大熊猫全世界存活量仅有1000余只,雅安就有300多只,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蜂桶寨自然保护区1975年成立,1994 年被确认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雅安市国家级风景区—碧峰峡风景区内,已经建成全国第2个大熊猫科研繁育基地。

1.3雅安在四川内的区位关系

地理位置东临成都,西连甘孜,南界凉山,北接阿坝,距离成都仅130km,到双流国际机场仅需50分钟,为雅安打造西部第一生态旅游城市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雅安区位关系图

1.4雅安地区主要旅游资源

1.4.1雅安天河风景名胜区

雅安天河风景名胜区位于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境内, 距

雅安市区 25 km, 风景区总面积 9918 km2。其气候属于四川

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植被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植物

种类繁多, 分布广, 蕴藏量大。景区内被列入国家级保护的

野生动物有 21种。

该风景区以丰富多姿的森林景观为主体, 峰峦叠

嶂的山岳景观和奇险幽峻的峡谷景观为骨架, 各具韵

致的潭泉溪河、风光旖旎的高山湖泊以及银河倒悬的瀑

布等水景景观为特色, 兼有瑰丽奇特的天象景观和悠

久的历史文化、敦厚的民俗风情、美丽的神话传说等人文景观, 集雄、奇、险、秀、幽等特色于一体。

1.4.2碧峰峡森林公园

碧峰峡位于雅安市北8公里,景区为两条峡谷,左峡长

7公里,右峡长6公里,呈“V”字形,宽30-70米,海

拔700-1971米,峡壁相对高度100-200米。植被、峡景

和瀑布是碧峰峡景区的鲜明特色。峡内林木葱郁,苍翠欲滴,峰峦叠嶂,崖壑峥嵘。峡内林木葱郁,苍翠欲滴,峰峦叠嶂,崖壑峥嵘。时而奇峰耸峙, 高插蓝天, 时而两山并合天光一线,多类型的瀑布景观,更使双峡增添无限景色。谷底溪流奔泻,激发的银色浪花与山谷鸣响,沿115 m宽的石板路在峡区内环绕旅游,可领略险、奇、秀、幽之原始风貌。景区有黄龙峡、天仙桥、天然盆景、千层岩瀑布、白龙潭瀑布、女娲池、滴水栈道等景点 60 多处。境内有碧峰峡野生动物

园,是全国第一家生态型的野生动物园,它由猛兽车行观赏区和温驯动物步行观光区组成。

1.4.3蒙山风景名胜区

蒙山风景名胜区, 是四川首批省级风景名胜区之一。在名山县境内, 距县城7.5 km。蒙顶海拔高度 1 456 m, 属东南亚暖温带季风季性气候, 年平均气温

13.2℃ , 年降雨量达 1 158.1 mm, 四季分明, 光照

充足, 气候温和。森林覆盖率达 90%, 空气中负氧离

子含量 220万个cm- 3, 被誉为“天然大氧吧”,而且

以夏禹治水踪迹、蒙顶茶入贡室而闻名遐迩。蒙山气

候温和, 雨量充沛, 适宜植物生长, 是我国有史可查

的最早人工栽培茶树的地方。蒙山名茶在我国茶业史

上占有独特的地位。蒙山前山绝壑飞泉,茶畦拥翠, 红宇古刹, 浓荫蔽日; 后山巨石嶙峋, 杂花生树, 曲径通幽。古道天梯, 雾海云崖, 石楼观月等自然景观天生地造, 雅秀兼备; 皇茶园、蒙泉井、石麒麟等人文景观历经沧桑, 为世所稀。蒙山有千年的红豆树, 有五、六百年的红杜鹃和古茶树, 有浑身似雪的白燕, 有的与落叶一样的枯叶蝶和菌中佼佼者灰树花( 仙菌) 等世间珍异。

1.4.4除了这几个旅游景点外,还有很多,例如周公山省级森林公园、喇叭河省级自然保护区、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龙苍沟森林公园等等,这里我就不一一介绍了。

1.5茶文化与雅安

雅安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是世界茶文明圣山的所在地。西汉(公元前53年)茶祖吴理真在蒙顶山开人工植茶的先河,后经南北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传遍五洲四海;从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至辛亥革命,长达1169年,蒙顶茶一

直是中央朝廷祭天祀祖专用茶;佛经“蒙山施食仪”,供奉专用“蒙山雀舌茶”皆于千年前发源于此;中国仅存的茶马司和历史最长的茶马古道见证了民族友谊的久远;源于宋代的蒙顶山派茶技“龙行十八式”,更是独具魅力,享誉海内外。

雅安是茶马古道“南路边茶”的起点,有悠久、独特的边茶文化。

雅安茶中精品历来是皇家祭祖贡品,产量极少,因此世人少有了解;加之雅安偏于西蜀,相对闭塞,因为历史原因落后于当代市场竞争。但是,论地理、气候、土壤条件,雅安都是最佳茶产地;更因少有工业污染,茶之品质纯净,虽江南佳茗也不让其先。

雅安产的砖茶称为边茶,数百上千年来经人背马驮翻越二郎山或小相岭进入藏区直至印度、尼泊尔,交换马匹、药材等,既是贸易大宗,也是安定边疆的必须。

史料记载,公元前53年,西汉药农吴理真移栽野生茶树于今日雅安名山县的蒙顶山,开创世界人工种茶之先河。吴氏被尊为茶祖,雅安即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

自唐代起祭天祀祖的皇茶产自哪里?——雅安。唐天宝年间始以蒙顶山茶极品,作为祭祀天地祖宗和圣人的贡品,连皇上也没有资格享用。蒙顶山茶的皇茶身份一直沿袭到清代皇权没落之时。

古有“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之说,誉雅安蒙顶山茶为茶中极品。诗人白居易晚年忆及一生钟爱:“茶中故旧是蒙山。”虽然现在雅安茶的名气逊于东南省份的名品,但好品质自是有人识。在上海召开的茶叶博览会上,蒙顶山茶却在行家品后得到“不下于四大名茶”的评价。

2.雅安现存问题与规划

2.1雅安现存问题

2.1.1交通

旅游交通是旅游的前提条件,首先要有吸引游客的旅游景点,景区,其次就会要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设施,环境,只有有优良的交通设施,环境,才能够增加和容纳更多的游客。

就现在雅安的交通而言,进出雅安的只有公路,没有铁路、飞机。而且旅游车站规模太小了点,无法容纳大量游客,交通与设施阻碍了雅安旅游业的发展。

2.1.2设施

为适应旅游者在旅行游览中的需要而建设的各项物质设施的总称。发展旅游业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旅游饭店(宾馆)、旅游交通以及各种文化娱乐、体育、疗养等物质设备。

旅游饭店为旅游者提供膳食、住宿和服务的场所。它是旅游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由客房部、膳食部、商品部三部分组成,有的还设有邮电、银行、理发等服务设施。旅游饭店是旅游者临时居住场所,各种服务设施要求清洁、实用,使客人有舒适、愉快、安全的感觉。服务质量是衡量饭店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内容,优质服务能弥补某些设备不足的缺陷,使旅游饭店增加客源,提高经济效益。

建设旅游饭店,要进行可行性研究,饭店地点的选择要考虑交通是否方便,客源是否充足。在建筑形式上要因地制宜,反映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要和当地的景观相辉映。饭店的经营管理要采用现代化科学技术,使信息灵通,有竞争能力。

旅游交通指旅游者从居住地到参观游览地和来往于游览地之间所使用的各种交通工具,是发展旅游业重要的物质条件。运用先进的交通工具,能够缩短旅游者旅途时间,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交通有航空运输、海上运输、内河运输、陆路运输等,旅游者主要是根据旅程的距离和是否安全、迅速、准时、方便、舒适进行选择。

文化娱乐和各种体育、疗养设施为适应旅游者不同兴趣和爱好而建立,如博物馆、游乐中心、网球场、游泳池等。增加各种服务设施和开展多种服务项目,能满足旅游者多方面的需求,也能增加旅游企业的经济收入。

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日趋完善和多样化;同时,各种服务设施的增加会进一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雅安现在正缺少这类旅游设施的建设。

3.雅安旅游建设规划

3.1增加熊猫品牌的宣传力度以及工作人员的素质

人与人的交往要依靠道德伦理约束。人与自然之间也应形成类似的伦理道德观 ) 生态道德来约束人的行为, 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类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搞生态旅游, 就要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和宣传工作, 使生态道德和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并成为自觉行动。同时引进专业人才、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职业培训、选送部分从业人员到高校进修等。还要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职业考核, 以确保行业内始终拥有一批高素质的从业人员。

3.2加大交通与设施建设力度

二十一世纪的人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世界里,习惯了快节奏生活的人们,开始寻找闲适的生活,旅游是他们获得这种生活最好的方式,但由于生活,

学习,工作等等的约束,人们旅游的时间往往时间短,短而精的旅游,是现在工薪人群能追寻的,所以好的交通地,才能最好的节约人们时间,让人们拥有更多时间的休息、放松。好的设施让游客更好的享受这短暂但是愉悦的休假,这才是现在人们所需要的。增加火车线路,我觉得是必要的,火车快捷,载客量多,扩修旅游车站规模,以及相关设施服务类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纪先桃, 夏建国. 雅安山水刍议[J] .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2,(12) : 64~ 66.

[2]李如嘉, 富庆伟. 四川旅游完全手册[M] .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1.

[3]孙玲, 刘荣继. 浅谈生态旅游[J] .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3,(2) : 78~ 80.

[4]吴斌, 中国大熊猫发展史新探[J] .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2,(1) : 1~ 10.

[5]魏宏, 关于构筑生态经济产业平台的基本构想- 以四川省雅安市为例[J] . 农村经济, 2002, ( 9) : 21~ 22

生态旅游休闲生态园项目规划设计方案

生态旅游休闲生态园项目规划设计方案(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修改编辑!)

摘要:发展观光农业是“绿色经济”大背景下的一种自然选择。许多观光农业生态园因为缺乏科学的规划设计和经营管理,造成旅游形象定位模糊,观光性、生态示范作用以及科普教育和农业科技示范性不强。文章提出观光农业生态园规划时应遵循因地制宜、培植精品、效益兼顾的原则,结合实例探讨了具体规划方案,将生态园建成一个“生态农业示范园”、“观光农业旅游园”、“绿色食品生产园”及“科普教育和农业科技示范园”,最终实现生态园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字:生态园、项目规划、休闲旅游 在“绿色”和“生态”概念日渐普及、农业和旅游业产业地位不断提升的今天,走观光农业发展的道路已经成为“绿色经济”大背景下的一种自然选择。观光农业是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产物,是具有休闲、娱乐和求知功能的生态、文化旅游[1]。进入21世纪,观光农业将是重要的娱乐产业,农业观光园作为观光农业的主体必将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园就是采用生态园模式进行观光园内农业的布局和生产,将农事活动、自然风光、科技示范、休闲娱乐、环境保护等融为一体,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2]。但是在一些地区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许多项目由于盲目开发或规划不当而惨淡经营。本文就如何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观光农业

生态园进行规划和设计方面的探讨,以期对观光农业生态园的设计和建设提供方法上的参考。 1 观光农业生态园规划及发展存在问题 1.1 缺乏科学的规划设计和经营管理 观光农业生态园建园主要目标是进行生态示范,进一步拓展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的功能。但一些生态园的设计并没有结合其建园主要目标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充分发掘现代生态园丰富的资源内涵,因而造成园内功能分区不明确、旅游路线设计不合理、产品结构单一,不能多角度利用资源。另外,以旅游度假为主题的观光农业生态园受本身规划设计影响,客源渠道比较单一,很难吸引到较远城市的外地游客。再者,园区提倡采用自然生态平衡的管理模式,但园内管理人员文化素质低,生态知识贫乏,致使服务质量较差,管理比较混乱。 1.2 旅游形象定位模糊,观光性不强 生态园开发既以观光农业为核心,就需要整体定位和科学思考,需要加大旅游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使农业和旅游开发齐头并进、相辅相成。现在一些观光农业生态园中只是凭籍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提要 1.1.1项目名称 项目名称:某某生态农业观光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1.1.2项目建设单位、法人代表、所有制形式 项日建设单位:某某省某某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乡村旅游规划案例集

乡村旅游规划案例集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远景近年来也不断丰富乡村旅游规划设计经验,对行业动态和相关政策法规也认真学习,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乡村特色休闲及景观建筑设计、乡村游乐项目策划、农家乐升级、民俗村度假开发、古村落文化休闲开发、农业生态园打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成功拓展休闲农业园区策划、特色农业观光主题园区、休闲农业博览园、特色采摘度假区、新农村整体规划设计、新农村风貌设计、乡村旅游景区规划、乡村主题度假区规划、乡村会所、温室建筑设计等等。 国外案例: 一、法国普罗旺斯,拥有最丰富的乡村度假地 法国南部地中海沿岸的普罗旺斯不仅是法国国内最美丽的乡村度假胜地,更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度假人群。普罗旺斯的特色植物——薰衣草机会成为普罗旺斯的代名词,其充足灿烂的阳光最适合薰衣草的成长,因此,游客不仅可以欣赏花海,还带动了一系列格式薰衣草产品的销售。除了游览,其特色美食——橄榄油、葡萄酒、松露也是享誉世界。还有持续不断的旅游节庆活动,以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和艺术氛围,不断吸引来自全球的度假游客。 二、澳洲葡萄酒庄园,乡村产业与乡村旅游的完美结合

澳洲乡村葡萄酒庄园已成为澳洲本地及世界旅游市场的热门度假项目之一。最具特色的当然还属其葡萄酒酿造业,澳大利亚的葡萄酒蜚声海内外,以口感好、甜味始终,价格实惠著称。游客不仅因葡萄酒而来,也因其特色壮丽的葡萄种植园和庄园城堡的特色景观。葡萄酒庄园还围绕葡萄酒酿造开展了丰富的旅游活动如:葡萄采摘、葡萄酒品尝、参观葡萄酒酿制过程、参加酒艺培训学校等,完美的结合了乡村产业与乡村旅游。 远景案例: 一、康绿鲜生态农业庄园

康绿鲜生态农业庄园位于彭镇沿河坝村,紧邻成新蒲快速通道。占地约929亩,地势平坦,土壤质量较好。气候温和,发展条件较好。远景将康绿鲜以打造集示范、教育、生产、度假、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园区为设计理念。立足生态原则,结合国内庄园的发展形势与优秀范例来进行布图与设计。此次设计灵感主要来自“田园地方”这一传统文化。设计以正南正北,正东正西方向为两条主要景观轴线,外轮廓形似卵圆形的多功能体验区是农庄的核心,象征“天圆”,内部道路系统围绕两条轴线分布,象征“地方”,以此实现外圆内方、天圆地方的分布方式。农庄的种植区栽植模式围绕正南正北、正东正西两条轴线来分布,道路系统围绕整个园区穿插分布,使整个园区感官上更具规模,操作上更科学合理,同时有利于作物接受充足光照,良好的生长。 二、仁寿清见开发示范园

马克思主义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着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需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本文尝试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内容 生态自然观是自然观持续进化的产物,它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立足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尤其是生态学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新的思维模式和新的价值观念。与传统的自然观相比,生态自然观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 (一)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核心问题。马克思认为,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恩格斯也指出,人类存有于自然界中,依赖于自然界。自然界创造了人类,人类又通过自身的社会活动来影响和改变着自然。因此,人与自然在彼此相互制约中,人类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不是消极地回归自然,要做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与自然之 间联系的中介环节。在实践中,自然成为劳动的对象,是人们获得生 产和生活物资的来源。马克思指出,人与自然是相互创造、同步生成 的过程。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人类无限地掠夺和破坏自然,导致人 与自然的关系在根本上发生了变化。因此,在生存和发展中,必须遵 循自然的规律去理解、适应和利用自然,准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做到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在生态治理方面也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在治理过程中因为受思想观念、地方政策、法律法规、科技水平、文化素质等方面的影响,现阶段依然存有着严 重的生态问题,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思想观念落后,地方保护严重当前部分基层政府不能准确 认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认为经济的持续增长就是社会 进步、人民幸福的唯一标准。他们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增长,不 顾长远的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引进了一些排污企业,收取高额 利税。面对环保部门的检查,地方政府也会进行干预,及时为企业出

生态旅游区项目总体规划推荐(标准版)

生态旅游区项目总体规划推荐 (标准版) Frequent work plans can improve personal work ability, management level, find problems, analyze problems and solve problems more quickly. ( 工作计划)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文字可以自由修改

生态旅游区项目总体规划推荐(标准版)导语:工作计划是我们完成工作任务的重要保障,制订工作计划不光是为了很好地完成工作,其实经常制订工作计划可以更快地提高个人工作能力、管理水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青龙湾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 项目负责人: .9 目录 第一章规划总论 一、规划区地理位置及范围 二、规划原则 三、规划依据 四、规划期限 第二章风景旅游资源及评价 一、区域概况 二、风景旅游资源类型分析

三、风景旅游资源特点 四、旅游开发条件分析 五 、总体评价 第三章区域形象设计与旅游项目策划 一、景区性质 二、主题形象设计 三、旅游项目总体构思 四、旅游业发展目标定位 第四章功能分区与分区规划要点 一、功能分区 二、规划结构 三、分区规划要点 第五章旅游区容量与服务设施规划 一、旅游区容量计算 二、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第六章旅游资源与生态保护规划 一、环境影响评估 二、保护措施 第七章配套规划 一、旅游交通规划 二、建筑风貌规划 三、给排水、供电与电讯规划第八章旅游市场开发策略规划 一、市场机会分析 二、客源市场定位 三、市场开发策略 第九章规划实施建议 一、分期建设计划 二、旅游人才及教育计划 三、开发体制与政策建议 附件一:规划图纸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 生态文明是21世纪人类对工业文明时代所造成的生态危机从思想观念、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反思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既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从存在论的角度来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自然界先于人类存在,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本身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类。“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站在牢固平稳的地球上吸入并呼出一切自然力的人”,“自然界就它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来生活。”同时,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人类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都要以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为前提条件,劳动只是人与自然进行交换的中介,是一种自然力的表现。说明人不能离开自然而存在,受自然的约束,破坏自然就是破坏人类的“无机的身体”,因此要尊重、爱护自然,与其共生共荣,协调发展。 以实践为中介来说明人、自然、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实践是人与自然联系的中介,通过实践来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劳动过程……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实践,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形式,只有通过实践,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变换才有可能发生。也只有在实践活动中人才能把自身之外的自然变成了自己活动的对象,变成自己的客体,自然才有以人类生活为判断尺度的为人的存在意义,同时,“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实践是连接人、自然与社会的桥梁,环境对人类的制约性以及人类对自然的主动性通过实践达到统一。然而,在工业文明中,人们在实践中把“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片面的理解成“控制自然”,过分张扬人的主体能动性,造成人与自然的分离。滥用科技,资本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生产和消费方式不合理,造成社会内部利益对立,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就是人类自然力的滥用以及自然资源的浪费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没有按制自然规律和人类需要相结合的原则来调整、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导致其扭曲断裂,从而造成对生态环境无法弥补的破坏。生态文明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强调人类的活动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要超越自然生态系统自动调节的阈值范围,与自然为伴,共同发展。 马克思关于人、自然、社会之间的矛盾的最终解答。马克思在《资本论》提到,“从一个较高级的社会经济形态的角度来看……他们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利用者,并且他们必须像好家长那样,把土地改良后传给后代。强调土地的使用者要善待土地,以便子孙后代的永续利用,生态文明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由此而来。马克思同时提出,要想实现这种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社会制度的变革。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因此,要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首先要解决人类社会中的根本矛盾和主要矛盾。而共产主义社会会使“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本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本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历史之迷的解答……”我们现在虽然没有实现共产主义,但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却给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指南,而生态文明建设则为实现共产主义储备了条件。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党的十八大报告新意解读 “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

生态乡村旅游景区创意规划设计

生态乡村旅游景区创意规划设计 ——山合水易“龙岩洋畲原乡生态旅游度假区 修建性详细规划” 乡村旅游景区规划设计——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乡村旅游景区里面应该配置什么,怎样规划设计才能吸引游客的目光,这是每个投资者在进行项目投资时都在思考的问题。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在对龙岩洋畲原乡生态旅游度假区进行修建性详细规划时,创意的生态乡村旅游景区创意规划设计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功。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对该项目的各个区域,进行了详细规划设计。 (一)入口服务区 1、生态停车场 与项目周边环境相配合,形成具有达成与片区环境相融合的环境,形成为片区服务 2、游客服务中心 关于游客服务中心的一点说明:本项目中的游客服务中心由一组建筑组成,这组建筑包含“农庄酒店”的大堂、酒店普通客房、并兼具服务中心的功能。因此,这是一组复合型、多功能的建筑群。 3、原乡商街

一方面满足整个区域游客的旅游商品购物需求,另一方面成为山庄休闲度假区的配套。主要提供具有洋畲特色的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以及游客必须的生活用品的购买。 (二)农庄休闲度假区 1、五彩生态谷 以植物种植和生态环境的营造为主,形成良好的生态与农业观光的氛围。根据每个片区的不同发展特点,形成五片区域。让“五彩生态谷”真正融合当地的种植和生态特色,使整个农庄休闲度假区达到“四季常绿常花、沿途水流不断、风光移步换景”。五彩生态谷包括:山泉谷、山药谷、山花谷、山茶谷、山竹谷。 2、院落式农庄酒店 莅临入口服务区的位置,设立院落式农庄酒店。以农庄风格为特色,通过增加设计空间,与周边环境协调一致,形成普通客房+独立院落式客房两种客房样式。其中酒店的主体作为整个景区的游客服务中心使用,营造复合型的功能。其它的独立客房散落在酒店主体的周围。 3、山地农庄 以林地和山地为主要背景的接待群。利用区块中的山体优势,形成依山就势,错落有致的山地农庄接待区。是该区域相对私密和高端类型的产品。

某旅游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过程

太湖风景名胜区西山景区总体规划 编制单位: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编制完成时间:2003年9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规划布局与景点规划 第三章旅游规划 第四章土地利用协调规划 第五章保护培育规划 第六章典型景观规划 第七章游览设施规划 第八章居民社会调控规划 第九章植被规划 第十章基础工程规划 第十一章经济发展引导规划 第十二章分期发展规划 第十三章实施措施 第二部分说明 第一章规划背景 一、太湖风景名胜区的特点、组成 二、西山景区在太湖风景名胜区中的地位 三、以往规划编制情况及实施回顾 四、本次规划编制背景 五、本次规划总体思路 第二章景区基本概况 一、自然及资源条件 二、历史沿革 三、社会经济 第三章景观资源概况与评价 一、景观资源概况 二、景观资源评价 第四章规划指导思想与性质 一、规划依据 二、规划参考 三、规划原则和指导思想 四、规划范围和外围保护地带范围

五、规划期限 六、性质 第五章规划布局与景点规划 一、总体布局 二、景点规划 第六章旅游规划 一、景区旅游业发展背景分析 二、景区旅游发展现状 三、旅游市场开拓 四、游览路线组织 五、旅游环境容量 第七章土地利用协调规划 一、土地资源分析 二、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三、土地利用原则 四、土地利用分配 五、景区用地平衡表 第八章专项规划 一、保护培育规划 二、典型景观规划 三、游览设施规划 四、居民社会调控规划 五、植被规划 六、基础工程规划 七、经济发展引导规划 八、分期发展规划 第九章实施措施 第三部分图件 1、西山景区总体规划――区域位置图 2、西山景区总体规划――景源评价与现状分析图 3、西山景区总体规划――规划设计总图 4、西山景区总体规划――景观功能分析图 5、西山景区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协调规划图 6、西山景区总体规划――交通组织规划图 7、西山景区总体规划――保护培育规划图 8、西山景区总体规划――游览设施规划图 9、西山景区总体规划――居民社会调控规划图 10、西山景区总体规划――植被规划图 11、西山景区总体规划――给水排水工程规划图 12、西山景区总体规划――供电电信工程规划图 13、西山景区总体规划――分期发展规划图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摘自:《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第1版(2008年10月1日) 马克思.资本论(第 3卷)[M].人民出版社,197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6.120、9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517、51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人民出版社,1976:251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足以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为中心内容,以实践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为逻辑起点的科学体系。它揭示了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自然与历史之问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是解决人类生态问题的重要哲学依据。生态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的总和。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实践的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是全部生态文明理论的逻辑起点和哲学基础。 马克思关于生态文明的哲学内涵:与人类相对应的是自然,与个人相对应的是外部世界,它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马克思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他从社会基本矛盾中把握生态问题,从生产方式的角度考察生态文明,得出了要在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生态文明的科学结论。马克思认为,只有发展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才能解决人与自然相冲突的问题,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生态文明。 然而,在当今世界,处处可见人类破坏自然界的痕迹。如大气污染、臭氧层遭到严重破坏、森林被砍伐、大片的土地荒漠化、江河湖海被严重污染、野生物大量灭绝等等! 针对现在的环境越来越恶化,让人不得不想到2012这部灾难片,由于人类无止境的开发资源,导致地球的地壳越来越薄!由于人类无止境的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而获取更好生存!于是地震火山爆发旱灾水灾一个一个到来!最后人们将为他们之前种下的果付出毁灭的代价!纵观整个历史的发展,人们由最先的崇拜自然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人类从远古人猿进化到现代的人类,除了体型身材上的变化,思想和智力也有了飞跃发展,人们开始明白利用自然赋予他们的资源可以创造财富,于是个人富裕了,地区富裕了,国家强盛了,人们开始更疯狂的开采资源,满足自己物质上的需求,渐渐的森林变少了,水源变少了,动植物灭绝了,不再有明显的四季,南极北极的冰川开始融化,不久的将来,虽然2012年世界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太阳风暴袭击地球,但是持续的环境恶化是推动世界灭亡的一个,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对当今人类消除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第一,,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认为,一方面人类属于物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也是一种自然存在物,另一方面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变成了“人的无机的身体”,从而两者原本非但不冲突,而且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人与自然界中的其他存在物的关系是伙伴关系,它们之间是完全平等的。理想的社会应当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马克思所说的理想社会不仅是一个人道主义的社会,而且也是一个自然主义的社会。把自然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一个主要特征,强调共产主义就是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有机结合,是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的最根本之处。 第二,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使我们充分认识到生态危机的本质,充分认识到生态危机对我们人类的危害的严重性。也就是说,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将使我们人类充分认识到人类社会究竟能否继续下去,就取决于当今人类能否跨过生态危机这个坎。按照马克思的论述,生态

生态旅游规划案例

世界著名生态旅游区规划案例 由世界旅游组织的顾问们编写的权威著作《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地方旅游规划指南》给我们提供了一批与生态旅游相关的规划案例,此处摘录其中5个典型案例。 一、自然生态旅游规划案例 在重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和地区,自然旅游变得越来越重要。由于然旅游涉及的活动范围极广,因而成为旅游业中很难界定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何使自然旅游既能满足游客体验生态的需要,又不至于破坏生态环境,制定一个合理的开发规划便显得十分重要。总结世界著名自然生态旅游区的成功规划案例,可以得到以下凡点启示: (1)自然旅游的成功依赖于对自然的保护。 (2)自然旅游点需要经费来维持和保护,大部分经费可直接通过门票收人和产品销售收人取得。 (3)旅游者是环境教育的极好对象。很多自然保护公园错过了提供环境教育的机会。无论是执着的自然旅游者还是对自然历史知之甚少的新自然旅游者,可通过信息手册、展览和导游讲解增强环保意识。 (4)若以自然旅游作为自然保护和乡村发展的一种手段,必须使当地居民参与到旅游业的开发中来。这样既能使旅游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又可提高旅游旅游地居民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5)保护工作者与旅游经营者之间的合作关系日益紧密。保护与开发是一对矛盾的概念,开发旅游区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但是,要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将这一对矛盾统一起来,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合作关系,旅游经营者通过对旅游者进行教育以及将捐款用于公园管理等方式,积极参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中来。 二、社区参与保护考古遗迹的规划案例:墨西哥得卡斯玛雅文化遗迹的保护 墨西哥尤卡坦半岛上的得卡斯既是一个有3.5万居民的中心城市,又是一有65个小村庄的自治市。1988年,该地在被飓风毁坏后进行了重新建设,当人们为建设一个新的综合性体育设施进行挖掘时,一座坐落在危地马拉到墨西哥湾之间通商线路上有着2000年历史的古玛雅人的城市被发掘了出来,后来又在这里

用马克思基本原理解读生态文明建设

用马克思基本原理解读生态文明建设 前一阶段十八大胜利召开,中国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他们之间的联系不言而喻,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社会主义理论建设和实践应用的指引作用都是决定性的。自新中国成立至今,一路风雨飘摇,经历了无数的苦难,今天的十八大顺利召开,每个公民都在为十八大的顺利召开保驾护航,最终十八大圆满闭幕,我想这一切的一切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十八大中,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这一个全新的概念,并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大章节单列出来。在该章节中,胡锦涛指出,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二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四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五大建设之一提出,并正式写入党章。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党和人民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建设是有其理论原理的。下面我就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谈谈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离不开自然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本质含义和基本特征有三点。第一,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其次,实践实践是人类有意思的活动,体现了自觉地能动性。最后,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实践的基本形式有三种: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其中生产劳动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前提。 各种形式的实践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界的密切关系。人类社会其实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自然界提供的物质基础,反过来,发展的人类社会又应该保护自然界的生态环境,实现永续发展。

生态旅游区项目总体规划

生态旅游区项目总体规划 《生态旅游区项目总体规划》是一篇好的范文,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希望对网友有用。 生态旅游区项目总体规划青龙湾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项目负责人:目录第一章规划总论一、规划区地理位置及范围二、规划原则三、规划依据四、规划期限第二章风景旅游资源及评价一、区域概况二、风景旅游资源类型分析三、风景旅游资源特点四、旅游开发条件分析五、总体评价第三章区域形象设计与旅游项目策划一、景区性质二、主题形象设计三、旅游项目总体构思四、旅游业发展目标定位第四章功能分区与分区规划要点一、功能分区二、规划结构三、分区规划要点第五章旅游区容量与服务设施规划一、旅游区容量计算二、旅游服务设施规划第六章旅游资源与生态保护规划一、环境影响评估二、保护措施第七章配套规划一、旅游交通规划二、建筑风貌规划三、给排水、供电与电讯规划第八章旅游市场开发策略规划一、市场机会分析二、客源市场定位三、市场开发策略第九章规划实施建议一、分期建设计划二、旅游人才及教育计划三、开发体制与政策建议附件一:规划图纸.区位交通图范文写作.综合现状图.规划总图.功能分区图.旅游交通与服务设施规划图.保护区规划图附件二:旅游度假区管理政策资料汇编第一章规划总论一、规划区地理位置及范围青龙湾生态旅游区位于安徽省宁国市西部,处东经°-°,北纬°-°,规划主入口距宁国市区约公里。

根据区域的自然地貌、风景旅游资源分布及景观空间的连续性和管理上的便利性,规划将本旅游区边界确定为:东起竹峰镇杨村,沿镇界过太子尖、金斗山、人山尖至甲路镇边界枫树岭,再沿宜黄公路东侧山脊连线至胡乐镇鸿门,折向西沿鸿旌线(省道)南侧山脊连线过古堂山至滑渡,然后沿宁国市界向北过罗汉肚、一尖峰、父子岭至龙潭寺,再沿青龙镇边界过柿树岭至石头岭、凤形山、西坑坞,接竹峰镇边界回杨村。 规划范围包括青龙、竹峰、百度范文排行板桥三镇乡全境及城关、甲路、胡乐镇部份区域。 规划区面积约为平方公里。 二、规划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是当今资源开发的主流及核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自然生态可持续、社会文化可持续和经济发展可持续。 旅游可持续发展建立在自然生态、社会文化和区域经济共同实现和谐发展的基础之上,旅游资源开发必须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发展,永续利用的工作方针,协调好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关系,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市场导向原则以客源市场需求来确定景区旅游开发方向,迎合现代旅游者崇尚自我、回归自然的趋势,注重旅游产品功能定位与市场预测,并具有一定的超前量,使旅游产品有较长的生命周期。 、个性化原则在旅游项目规划上强调个性特色,追求惟我独有,

、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论对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论 与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全球乃至中国都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 国内学界从马克思的实践观、生态哲学、自然观等方面多角度对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进行了研究,发表了许多文章和专著。这些都是可喜的理论成果,对建设生态文明无疑具有丰富的理论指导作用。基于上面的原因,我产生了系统分析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想法,从而为当前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提供理论支撑,为“可持续发展观”提供马克思主义哲学依据。[1][2]另外,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是马克思自然观的基础,它对解决我国生态危机乃至破解全球性生态困局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第一,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可以为人类解决当前的生态困境提供一种理论选择。第二,马克思的自然观里强调“人与人的和解”是“人与自然的和解”的前提条件。这对于我国当前阶段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此,为了更好地建设生态文明以及改革成功,我们必须从我国的现实国情出发,加强相关理论的研究,以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导需求。把马克思的人与自然

关系理论中国化,用来指导我国的生态文明实践,这不但是一种理论综合创新的行为,也是我们中国人民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对自身的挑战必须做出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明智选择。因此,我认为,以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为理论根源来探讨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实践问题,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实践问题生态危机 以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为指导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社会 1.改变天人对立的旧文明自然观树立生态文明的自然观 要真正做到保护环境首先就要从思想意识上改变人类以往控制自然征服自然的态度,认清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错位与失衡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改变以往把自然当成人类可以随意征服的对象的思维方式摆正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从价值观角度研究追其根源是与一直以来主导人类思维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息息相关的所谓的人类中心主义。它认为人作为自然进化的最高产物应以自己特有的视角,来改造自然人在万物中处于主体地位这种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凸显了人在自然中的主体地位作为主体的人以理性为尺度为世界制订了一系列形而上学的法则来主宰和统治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对立这种人与自然对立的价值观是当今人类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的根源之一。 [3] 其实人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存在于自然之中而不是之外,恩格斯说我们必须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演进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演进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深刻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生态观,强调了人的主动性和实践性,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造成当前全球生态危机的元凶。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历史维度 马克思、恩格斯所生活的年代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资本主义工业化所造成的生态危机还没有达到危害人类生存的程度。因此,在他们的著作中并没有明确提出生态文明这一概念,但在他们博大精深的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智慧。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维度 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马克思、恩格斯深入研究了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及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个人对自然的关系是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可见,人是自然界有机组成部分,人本身既是自然的产物并始终归属于、依存于自然的属性。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在一定范围内改造和利用自然。对此,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越来越有可能学会认识并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们的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远的自然后果。但是这种事情发生得越多,人们就越是不仅再次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而那种关于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对立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由此可见,马克思恩格斯把人类看作是自然界的一员,而非自然界的单纯征服者,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而非单纯的改造对象。因此,人类要与自然共同进化,协调发展,形成人-社会-自然系统。历史唯物主义启示我们,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因此,自然界的变化发展不仅体现人类活动的规律,还必然体现自然界自身的运动发展规律。也就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人的需求和自然的规律两者的辩证统一。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经济学维度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马克思揭示了私有财产制度与自然的对立的普遍性,指出自然异化是人为造成的,具体来说,是由私有制和金钱的统治造成的。恩格斯指出,在各个资本家都是为了直接的利润而从事生产和交换的地方,他们首先考虑的只能是最近的最直接的结果。一个工厂主或商人在卖出他所制造的或买进的商品时,只要获得普通的利润,他就满意了,而不再关心商品和买主以后将是怎样的。人们看待这些行为的自然影响也是这样。资本家在利润的诱导下,只是把自然界当作他们取之不尽的仓库、具有货币属性的商品和容量无限的垃圾场,生产过程的环境成本全被转嫁给了社会。对此,我们永远不能忘记马克思的告诫:资本主义积累的逻辑无情地制造了社会与自然之间的新陈代谢的断层,切断了自然资源再生产的基本进程。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家的贪婪和资本的逐利,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个体化、资源问题的私有化,会加剧资源的开发和滥用,最终导致对资源的更大的争夺和破坏,并带来自然与社会的矛盾。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探索出解决人与自然关系异化问题的出路在于从根本上变革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乃至技术发展模式这一途径。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实践维度 从实践的角度看,社会主义社会是有一个由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同样,生态文明的建设也需要一个过程,而且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所

生态文明建设在马克思主义原理中的体现

生态文明建设在马克思主义原理中 的体现 ——04009125程雨生主题词:十八大;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环境;可持续。 在聆听了陈爱华教授的关于《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十八大精神》的讲座之后,我对于十八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特别是对生态文明的概念有了清楚的认识。 十八大报告中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大章节单列出来。在该章节中,胡锦涛指出,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二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四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新提法更多,如“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等等。 十八大中,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这一个全新的概念。生态文明作为五大建设之一提出,并正式写入党章,作为党和人民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建设是有其理论原理的。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离不开自然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其本质含义和基本特征有三:第一,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的基本形式有:(1)、生产劳动实践,也就是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心的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说与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主义在关注和思考人类的前途和命运的同时,对于人、自然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非常系统的研究,提出了极具前瞻性的社会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方面的科学思想,并由此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学说。一百多年后,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全球性的环境危机成为全世界不得不面临的重大问题。我国是发展中国家,长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和高能耗型的生产方式使得环境恶化,资源紧张的矛盾尤为尖锐,并严重制约着我国的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面对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日趋紧张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中国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新型发展理念,并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作为我们的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为实现中国梦的有力支柱。这种新的发展理念正是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说为理论依据,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说在中国现阶段发展中的实际运用。深刻理解这两者之间的本质联系,对于我们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健发展,实现中国梦的宏伟目标意义重大。 一、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学说理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提出:“人类应重视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马克思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的深入研究,提出并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学说。其理论核心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思想。 (一)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论证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和一致性,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的和谐共生关系。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这种统一性可以概括为“人在创造环境的同时,也被环境所改造”。首先,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 其次,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

生态文明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原理

生态文明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原理 主题词:十八大;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环境;可持续。 在聆听了陈爱华教授的关于《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十八大精神》的讲座之后,我对于十八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特别是对生态文明的概念有了清楚的认识。 十八大报告中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大章节单列出来。在该章节中,胡锦涛指出,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二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四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新提法更多,如“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等等。 十八大中,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这一个全新的概念。生态文明作为五大建设之一提出,并正式写入党章,作为党和人民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建设是有其理论原理的。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离不开自然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其本质含义和基本特征有三:第一,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的基本形式有:(1)、生产劳动实践,也就是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心的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解决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前提。(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即人们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在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3)、科学实验,它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专门为了认识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和准备性活动。而这三点中,第一点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前提。 上述各种形式的实践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界的密切关系。人类社会其实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客

生态旅游规划

生态旅游规划

生态旅游规划设计 一:生态旅游的产生和发展 生态旅游诞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一次世界环境运动的大环境中,并在七八十年代初具雏形。20世纪80年代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谢贝罗斯.拉斯卡瑞首次提出“生态旅游”的概念。生态旅游的产生和发展归因于全球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和对大众旅游的不满,人们回归自然需求的日益增加。生态旅游的发展改变了国际旅游客源的构成和流向,使原有涌向工商业发达城市为主的客流变为由发达城市流向大自然。简言之,生态旅游就是以大自然为场所,把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特色旅游。 生态旅游是指在旅游过程中欣赏美丽的景色,更强调的是一种行为和思维方式,即保护性的旅游。不破坏生态、认识生态、保护生态、达到永久的和谐,是一种层次性的渐进行为。生态旅游以旅游促进生态保护,以生态保护促进旅游,准确点说就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了解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它不会破坏自然,还会使当地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 生态旅游是绿色旅游,以保护自然环境和生物的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它强调以一颗平常心尊崇自然的异质性,把自然作为有个性的独立生命来看待。参加生态旅游的人们在欣赏自然美色的同时,学会静观默察、敬天惜物,认真听取周围的天籁之声,并通过摄影、写生、观鸟、自然探究等活动,充分感悟自然。 综合的来说,可以对生态旅游做一个定义:(1)生态旅游是一种满足高品位游客需要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产品较普通的旅游产品而言,更追求那种回归大自然的自然情调、追求原汁原味的文化享受、追求在生态旅游的过程中体验“人地合一”的快感。这种高品位的旅游活动适应了具有较高生态意识水平,并且具备较高层次教育背景和文化涵养的生态旅游者的参与。与此同时,这些旅游者还可以充当传播生态意识和思想的使者,通过一次丰富的旅游经历,可以使他们自发地呼吁和影响周围的人群,来共同珍惜我们的生活环境,共同来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 (2)生态旅游是一种借助与外部旅游资源的旅游活动。要申明一点,这里

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 “条条道路通罗马”,这是古罗马鼎盛时期为世界所瞩目的写照。20世纪60年代末,全世界再次把目光投向罗马。几十名专家、学者成立了专门研究全球问题和人类困境的“罗马俱乐部”。他们指出:人类在对自然界的开发与征服的同时,正在侵犯自己的生存基地,并且在掠夺子孙,人类借以生存的整个生命圈正在缩小,自然灾害将空前地增多并趋向恶性,现代人和未来人的生存空间将被沙漠吞噬…… 20世纪90年代初,科学家联合会发起和签署了“世界科学家警告人类声明书”,在这份声明书上签名的有1575位世界顶级科学家。他们在声明书的最后告知人类:我们,声明签署人,作为世界科学界资深成员,在此郑重向全人类发出警告:我们正面临着巨大危险。 “罗马俱乐部”的告诫与呼吁已过去差不多有40年了,1575位世界顶级科学家签署声明也快有20年了。纵观整个世界,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在继续,并且在有的地区还变本加厉。人类仍然面临自然危机、生态危机的威胁。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人类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如此举步维艰?人类是一种有思想的存在物,人类的实践都是在思想的支配下进行的,正确的行动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人类之所以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如此举步维艰,关键在于缺少正确的理论指导。 那么,人类究竟到哪里去寻找这种思想武器呢?西方的生态马克思主义者富有说服力地告诉整个人类:这种思想武器现成的就有,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就是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所引出的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世界观是当今世界唯一能指引人们消除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武器。在当今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生态理论,但无数的事实证明,它们都不足以承担起指导人类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唯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承担起这一重任。 从马克思的3部著作看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 下面首先分析一下马克思的3部著作,这就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这3部著作是马克思在不同时期的主要著作。让我们看一看马克思在这3部著作中是如何阐述其生态世界观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