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哈萨克民族文化略述

哈萨克民族文化略述

浅述发展哈萨克民族文化观

——————甘肃阿克塞胡尔曼巴依文化作为人类的精神家园,对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民族文化的精神,延续民族文化的血脉,不断创新让民族文化的共性在不同时期,不同时代背景下闪耀璀璨的光芒,才是民族文化具有多元特征,不断强化民族文化观而一个做的。

发展哈萨克民族文化,就是在丰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对国家对民族来说文化多样性、多元化。才是文化价值社会实践所应当具有的一个特性。那么,文化的主体是人。哈萨克民族文化的主体是哈萨克民族人民。实际上,文化价值的实践活动,所体现的也是人类活动的最终价值。

如何认知和认识哈萨克民族文化观就更为重要了,因为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意义都是厚重的,是社会进步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那么就从哈萨克对民族文化观的认知过程、哈萨克民族文化的教育意义及价值谈起,从哈萨克民族节庆、礼仪、食俗文化进行归纳整理。

认知民族文化观的重要性

在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民族文化是创造和发展本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民族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民族文化也是民族历史发展延续的真实反映。

每个民族的人都有权利和义务研究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化的历史,当我们面对民族文化与的现代文明的理性思考时。非常重要的就是肯定自己民族传统文化是本民族发展至今组成部分的清醒认知。文化发展过程中,理性的进行分析是非常至关重要的。传统文化的不断创城和发展,并有效延续,创造出新的民族文化更显得至关重要。

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全球强势文化不断袭来,使得民族文化面临更多的问题。是选择生存延续本民族文化还是抛弃呢?这又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不断反思。当然做出选择是有必要的,培育下一代民族精神的时代意义大于民族自身的发展。这个时候是不是一个弘扬民族文化的精华呢?

如何弘扬民族文化的精华。要做到适当的时候对自己民族文化做深入的研究,就更显得重要了。对民族文化在任何一个时期,民族意识形态的变迁和接受不同文明的方式,做系统的研究,意识到这一切都是这个民族发展过程中属于自己的一部分,并用来延续民族文化发展的命脉。那么创造新的民族文化,就必须强化研究民族文化的教育意义,以及对下一代的教育机会,文明民族的文化无论是相册还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都是在传达一种属于自己的

文化观,这个是不能动摇的。

对于怎样实现民族认同感,逐渐形成对本民族文化感情,要做到这一点主要还是需要有信仰的支持。但是,信仰是善的,科学是真的。只有提高民族自身对于民族文化自觉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的理解,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寻找那些属于民族自己生生不息的历史组成部分,这个民族才是完整的。只有那样你我的民族精神才是存在的,民族情感也不会淡化。

为一件有价值的事情,去探索自己民族的发展史,是一种荣耀,当那些高傲的野蛮还属于我们的时候,我们可去为更为有价值的民族精神去创造更多。

民族文化的教育意义及价值

民族文化的教育意义及价值,体现在历史长河中民族逐渐形成对自己文化认知延续发展的这一过程。民族文化教育对于民族延续,对于民族存亡,时间变迁,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普遍认知的角度来说,哈萨克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民族文化的思想层面和精神价值对于巩固和延续民族自身发展来说都有着重要的的作用。对于哈萨克民族文化当中的哲学意识部分、游牧民族传统价值观、艺术见解,在历史发展的任何一个片段中,其发挥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方式都无法替代的。回顾历史在整个20世纪,

哈萨克民族的文化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西方主流文化、斯拉夫文化、都出现了取代传统游牧民族文化积淀的危险。但是,时间依然无法冲淡民族文化自身在本民族族血液里凝聚流淌,以至于无法变更的事实。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传统文化以及蕴含的民族精神,不仅在诠释民族发展的过去,也在揭示民族发展的未来。这就是民族文化本身具有的精华部分,也是哈萨克民族优秀民族传统再现的一个事实。民族发展和进步,不能排斥民族教育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并且要通过更多的传媒方式来做到普遍认知的民族意义。因为民族文化的意义,可以影响和互相影响周边不同民族,从而不断发展。世界需要多样性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特色才能使世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更有世界意义。民族文化教育价值和意义,对于任何一个多民族国家都是有必要的、更能体现国家意义、民族意义。

哈萨克民族文化的教育价值和意义,如何体现。主要还是要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来不断实现。将民族精神、优秀品质、意识形态、思想界面等以动态解读和现在人文科学结合,充分体现哈萨克民族的哲学、政治、道德观念,以及创造出更多与时俱进的音乐、书画、舞蹈等艺术作品,同时反映在建筑艺术、园林艺术、风俗习惯中,并体现审美意识,不断汇集为哈萨克民族自身素

养逐渐积淀的民族心理、民族品格,让哈萨克民族的精神力量之源得到充实,只有这样,民族的精神力量疲软和坍塌以至于生存发展受阻的可能性才会降低。

在哈萨克民族文化中的艺术特征的部分,如岩画、声乐、建筑艺术等,是最具民族性的内容。是审美观念、审美表现意识,理解自然,理解人生,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许多有益的启迪。在今天这个不断发展的时代理性化的认知这一切,方能彰显出哈萨克民族文化的不朽价值。

当然了哈萨克民族文化的教育过程,始终应当把民族精神、人文素质进行多渠道、方式的教育。当然了文化教育本身的特征是审美的艺术教育,因为这样的教育方式更直观,也可以将我们带入自己民族文化的艺术宫殿,阅读自己民族的艺术史、审美史、心灵史,发现真、善、美,逐渐形成优秀的精神品质。

哈萨克民族节庆、礼仪、食俗文化

纳吾鲁孜节是哈萨克族传统节日。“纳吾鲁孜”是哈萨克语“辞旧迎新”之意,节期在民间历法的新年第一天,大致在农历春分日。这一天,各家都吃一种用小米、大米、小麦、奶疙瘩和肉混合做成的饭。人们穿上鲜艳的

民族服装互相登门祝贺,主人要用亲手制作的节日食品招待客人,大家在冬不拉的伴奏下唱一种专门在这一天唱的、有固定曲调、即兴填词的节日歌,并翩翩起舞。在牧区的有些地方,人们还要在这一天宰杀牲畜,把羊头赠给老人,借老人的祝福祈求来年获得丰收。

纳吾鲁孜节

哈萨克人的游牧生产活动沿用自古相传的十二生肖纪年法。每年在阴历正月春分那一天(阳历3月21目前后)被称为“纳吾热孜”节(即新年之意),是哈萨克人民的春节,即哈历新年的元旦。由于哈萨克族是个跨国民族;我国哈萨克族群众过去习惯于农历2月20日过“纳吾热孜”节,但有一些富豪人家,为了显示自己的富有,要抢在春节前过一次,春节后再过一次。“纳吾热孜”节传统的过法为两个星期,即15天,也有过9天、3天、11天不等的。近年来各国哈萨克族过“纳吾热孜”节已开始趋向统一,如土耳其籍哈萨克人取阳历3月20日为“纳吾热孜”节,哈萨克斯坦取阳历3月22日为“纳吾

热孜”节,我国哈萨克人则取阳历3月21日春分这一天为“纳吾热孜”节。为了送旧迎新,预示丰收,各家各户都要用小麦、小米、大米、面、盐、肉、奶子7种食品做成“纳吾热孜”饭,还要食用珍藏过冬的马肋条灌肠、马肥肠、马碎肉灌肠、马脖肉、马盆骨包肉和其他肉类等。在这一天,人们成群结队地从一个阿乌勒到另一个阿马勒,走家串户,吃“纳吾热孜”饭,唱“纳吾热孜”歌,互相拥抱、祝贺新年。冬天宰杀牲畜时留下的头,一直要保存到此节,奉献给老人。老人口念祝词:“愿你的牲畜满圈、奶食丰盛。”在节日期间,还要开展各种文娱体育活动,如弹唱、对唱、摔跤等,另外还有绕口令、猜谜语、圆梦等内容。节日期间的哈萨克儿童更是欢天喜地,他们白天踢毽、放风筝;夜晚捉迷藏等。

肉孜节

随着历史的发展,哈萨克族从公元9世纪开始逐渐改信伊斯兰教。虽然哈萨克人长期过着游牧生活,固定的清真寺很少,宗教活动也不太频繁。但伊斯兰教对于哈萨克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相当大的影响,教规对人民有严格的约束力,人们把宗教道德视为最高典范。久而久之,有的教规慢慢演变成了信徒的生活习惯,因而哈萨克人每年都要欢度肉孜节和古尔邦节两个盛大的宗教节日。肉孜节,这个名称来自波斯语音译,而阿拉伯语的音译则为“尔德·菲土尔”,意为“开斋节”,所以“肉孜节”又称为“开斋节”。按照伊斯兰教的规定,每年伊斯兰教历

9月,教徒要封斋1个月。在斋月里,穆斯林只要不是病人、旅客、怀孕和哺乳的妇女,每天从黎明到日落前,要戒除一切饮食和房事。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后每天进两餐。斋戒是教徒必行的“天命”功课,象征着内心负疚的穆斯林向安拉忏悔和赎罪,以此来培养教徒成为能够忍受饥饿、克已禁欲、畏主守法的人。斋戒不仅是不吃不喝,主要是杜绝一切不良行为。在封斋月里,除了每天的5次礼拜之外,在晚间还要做一次20拜的礼拜。哈萨克人由于礼拜寺少,一般都在毡房内进行。一个月斋戒期满,伊斯兰教历10月1日即行开斋,这一天,各氏族部落的哈萨克人都得聚集附近礼拜寺中净身礼拜,相互祝贺,这一日就是肉孜节。

哈萨克人每年都欢度肉孜节3天。过节时,男女都要穿上最新最好的衣服,骑着马成群结队地互相拜节。首先小辈给长辈拜节,每家都准备丰盛的食品,这些食品大都是在斋月最后一个主麻日(星期五),也就是第四个主麻日后开始制作的。这些食品以油炸食物为主。这一天还要举行各种文娱活动。

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在肉孜节之后70天,称为回历的新年,也叫大节,比肉孜节隆重。“古尔邦”一词系阿拉伯语音译,意为“献牲”,所以也称“宰牲节”。在伊斯兰教中相传先知伊卜拉欣梦见安拉,安拉今他宰杀自己的儿子,以考验他的忠诚,当他的儿子伊斯玛仪勒俯首听命,伊卜拉欣准备执行时,安拉、又令他宰羊代替。伊斯兰教根据这个传说,规定每年伊斯兰教历12月10日宰杀牲畜,祭祀安拉。在古尔邦节里,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每个家庭都要准备包尔沙克(油炸果子)、油饼和各种点心,富有的人家宰羊、宰牛或宰骆驼,待客或馈赠。宰羊时,传统习惯不绑羊腿,据传说,宰的这只羊是上天堂乘骑的牲畜,绑了腿就没法行走,也就上不了天堂。宰后切成大块煮,熟后放在大盘子内,客人来后,主人便当着客人的面用刀子削成片,热情地请客人吃肉,并请喝一碗肉汤。

节日里,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走亲串邻,祝贺节日,在节目的白天,还要举行赛马、叼羊、姑娘追等富有情趣的、别具一格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晚上人们欢聚一堂,唱歌跳舞。

礼仪

哈萨克的礼仪即有浓郁的草原生活特点又有伊斯兰

教特色。他们十分重视新生命的诞生。婴儿出世后往往举行三天庆祝活动,视为摇篮礼。哈萨克族的婴儿一般是在摇篮里长大的,所以哈萨克人在婴儿出生7~10天后要举行将婴儿放入摇篮的仪式。届时,主人家宰一只羊,邀亲友、邻居家的妇女参加,同一天还举行命名仪式。来参加这两个仪式的妇女每人都要将一件自己亲手制作的衣

服送给婴儿,还要给孩子起一两个名字供主人选择,或者由毛拉给孩子命名。主人热情招待来宾,大家围坐在一起边吃边向孩子祝福。现在,这一仪式多在婴儿出生40天后举行。在男孩5~7岁时一般还举行割礼,即把男孩的生殖器包皮切除,哈萨克非常重视割礼,仪式规模十分隆重。婚礼最为热烈。

丧礼严格按伊斯兰教规进行,实行土葬。人死后,向亲友报丧,所有的亲戚都来悼念。人死后要用洁净布罩脸,面目安放,用帐围起,申近亲为死者常灯守灵.前来吊唁

都要向遗体告别,并安慰其亲属。吊唁者如是妇女或近亲妇女,要与死者家属要一起唱挽歌。哈萨克族人实行土葬,死后七天,四十天和一同年均要祭祀。特别是对一周年祭祀更为隆重,要通知亲朋好友,亲属前来祭祀,请毛拉念经祈祷。这一天要修坟墓。

礼俗

在哈萨克族的游牧经济生活中形成了哈萨克族特有的一些风俗习惯。每季迁移牧场被牧民当作生活中的大事,因而在转场时先来户必须对后来户进行周到的款待,被称为“艾露勒克”。搬迁时,牧民们一定要穿上最好的衣服,牲畜所驮的毡房及家俱什物上,遮盖漂亮的毡子和毛毯,用以装饰。搬迁中沿途经过其他阿乌勒时,全阿乌勒的妇女们都要出来送酸奶子,马奶子给大人和小孩解渴,有的甚至请搬迁的人到自己毡房内喝茶。当搬迁户到达居住地后,已迁来的人都要出来欢迎刚搬来的人家,并热情地问“一路平安!”回答是“安居乐业!”已住定的牧民即帮他们卸东西、搭毡房。然后,先来户即向新来户送各种各样的饭食,以表示对新迁来户一路辛苦的关怀和慰问。接受了这些东西的人家,也将以同样的礼节去接待

后来户。

哈萨克族中还盛行相互济助的习俗,这种习俗可能是从古代氏族社会留传下来。按照这种习俗,如有人遭受水灾、火灾、风雪灾等自然灾害而生活困难时,可向自己氏族要求济助。这时,同氏族人根据自己的情况给予济助,或送衣服,或送粮食,或送牛羊、或送毡房的木柴、绳子等。如有人拒绝济助,当他一旦处于困难境地时,全氏族人都不会济助他,而且会被认为是破坏民族习俗而受到歧视。

不过相互济助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出财物的,也有出人力互助的。如某人借了别人的钱财,而自己又确实无力偿还时,全氏族的人都会帮助他偿还债款、财物。出人力相助主要是,在进行剪羊毛、擀毡、作毡房、打草、筑干圈等单家独户难以完成的劳动时,当事人就请本氏族的人帮忙。这种帮忙从不索取报酬,仅当事人宰羊备茶饭招待一番即可。所以每一户人家都有帮助人家的义务,同时也有请人家帮助的权利。

哈萨克人以纯朴、诚实、直爽、热情好客而闻名。这是因为牧区地广人稀,居住分散,行旅不便,外出时,凡有毡房的地方,自然就成了休憩和投宿之处,行人就可免受饥寒之苦。可知好客是长期游牧生活中形成的美德。哈萨克人中流传说:“只要沿途有哈萨克,哪怕你走一年,

也不用带一粒粮、一分钱。”哈萨克人对待客人恭敬备至,礼节周到,他们认为客人是安拉赐予的,不可稍有怠慢。由于这样的好习惯,哈萨克族中一直没有乞丐。

在哈萨克族中有一句古老的谚语,“如果在太阳下山时放走了客人,就是跳到水里也洗不清这个耻辱”。还有民谚说,“好客人来到羊要下双羔”。因而凡是前来拜访和望门投宿的客人,无论认识与否,不论懂不懂他们的语言,也不论是哪个民族,都热烈欢迎,竭诚接待。哈萨克族有句俗话说:“祖先遗产中的一部分是留给客人的。”所以哈萨克族在接待客人时,连自己也舍不得吃的东西都要拿出来款待,不但用好饭、好肉招待客人,而且还精心喂养客人的马匹,第二天热情送行。这样的招待,并不向客人索取任何报酬。他们认为向客人买东西是非常耻辱的事。招待客人吃的肉,如果是陈肉,就要说明原因,否则客人可告诉头目,说他无礼,将陈肉待人,头目必定罚他有失散客之礼。

一般说,来客有三种:一种是特意请来的亲家、亲戚和朋友等;二是近客,一般指牧村里的熟人;三是“胡达”的客人,即相互不认识的人。对上述三种客人,分别用不同的礼节来招待。贵客来时,全家老小要走出毡房迎接客人,扶客人下马,热情地打招呼,为他开毡房门,陪他进

毡房,把客人的帽子和马鞭放好,客人依左手方向,按年龄大小盘腿入座正上方。然后主人问候客人本人好、家庭好,以及全牧村有威望人的近况,哈语称“玉兴阿满巴”(全家平安)。同时问候牲畜的情况,哈语称“麻勒加阿满巴”(牲畜平安)。拿出家里最好的各种奶、面制品摆满餐布,用奶茶待客。

哈萨克人认为,宰羊待客是光荣体面的事情,也是应尽的义务,如果是贵客或贵亲,还要宰上一匹两岁的马款待,表示祝福。

宰羊待客时,不能宰黑羊,认为黑羊代表不吉利,万一家中只有黑羊而必须宰时,可以在黑羊上绑一白布,也就表示不是全黑的羊了。在宰羊前,主人先将羊拉进门或牵到火塘前,面对客人半跪在地上,右胳膊搂着羊脖子,两手举在胸前,掌心向里,恭敬地对客人说:“请允许吧!”(请求祝福意)。有的仅把给客人宰的羊施向门口,将羊头扯进屋内,向着客人,主人伸出双手,恭敬地对客人说。这时,客人都把双手举到眼前,掌心向里,由一位年长者或有威望的人作祝福词。其祝词内容一般是“人畜两旺,男是英雄,女是阿肯,全家光荣”。作完上述的“巴塔”(祝词)后,大家双手从脸颊上轻轻捋下,齐声说:

“安拉奥克巴尔!”意即真主保佑。这个仪式完毕后,主人才把羊拉出去宰。

在内熟之前,先把餐布铺好,放上包尔沙克、奶疙瘩、奶豆腐、奶皮子、酥油、奶茶等食品来待客,在冬天,还用“吉尼特”来招待客人。大家围着餐布而坐,客人坐在上席,边谈边吃边喝。在夏天,喝罢奶茶,换饮马奶子,在冬天则拿来奶疙瘩和奶浆。在吃喝时,主人及陪客弹起冬不拉,唱“阿马尔的六支歌”。然后请客人唱歌或讲故事,猜谜语或吟唱史诗,也可请客人游戏娱乐。肉熟之后,吃手抓羊肉前,由小孩提来盛凉水的小茶壶和脸盆,请客人洗手。洗好后不能乱洒手上的水,用主人拿来的毛巾擦干,否则就是不礼貌。

吃手抓羊肉,要重新铺上干净的餐布,主人把肉盛在大盘内端来。把盛有羊头、臀部肉、肋条肉的盘子放在客人面前。客人中年长者必须先将羊头上的腮帮肉割一块回敬给年老的主人,再削下羊头上的右耳朵给在座的最小的孩子,割一片鼻前肉放进盘内或自己吃。如席间来一位长者,就让长者先吃。然后把羊头敬还主人,以此向主人表示满意和谢意。之后,大家开始吃肉,直到大家吃饱为止,否则主人是不满意的。在吃肉时,主人还向客人献“捧肉”,即把肥肉和油给客人喂,以及客人送还膀子骨等礼

仪形式。在吃肉中羊的12根骨头和其他部位的肉,应该分配给什么客人是有一定规矩的。对长者和尊贵的客人给盆骨肉,对女婿和媳妇给羊的群肉(羊腿上的关节)和胸肌肉,给小孩吃羊的舌头、耳朵、腰子和心脏。吃完肉后,让客人喝肉汤。客人再次做“巴塔”(祝福后,才能收起餐布)。

请客人吃肉如盘中放有羊头,端上来时,必须把羊头的嘴对准上座的客人,如果羊头的嘴朝着毡房门,表示不是诚心待客,而是驱逐客人出去,这是很不礼貌的事。在前腿上有块一端象拳头状的圆形骨头,称为铜巴拉克式骨,哈萨克语称托巴斯其力克。如果宰羊请客人吃饭时,放有前腿上的这块肉骨头,是不尊敬客人的表示。另外前腿骨(哈语称“卡尔及勒克”,为老骨头意)不能给未结婚的女子吃,认为吃了,女子嫁不出去或者晚婚。而肋骨上的“吐丝特索伦曲克”(即前胸的尖处),不能给未结婚的青年吃,如果吃了,男子去岳父母家时,要马失前蹄会遭到危险。客人吃完羊肉要擦手上的油时,应递给毛巾,如果客人提出要用马叉子或皮带擦手油,可以给,如果客人不说而给了马叉子擦手上的油,则是对客人不尊重。

当宰羊吃肉完后,即浇水洗手。在洗手时应该向主人说“若黑买脱”(感谢意),如果更尊重主人的话,应该

说“若黑买脱堪泼加萨”(感谢祝长寿之意)。关于这方面有一个传说:古代有一个汗王,他虽然不断生孩子,却没有活,总是长到一二岁就死去了,因此汗王很焦急,即讯问一个年老的人,用什么方法可使我的孩子活下来。那个老人建议说,你不妨把各种各样的人都请来吃肉。当吃完肉后,由你的孩子或你们给他们倒水洗手,他们会说“若黑实脱堪泼加萨”(感谢祝长寿之意)。如果大家都一致这样说,上帝听到后有可能受感动而使你的孩子活下来。这个汗王采纳了他的意见,就把各方面的人都请来,宰羊请他们吃,吃完后汗王8岁的孩子给客人倒水洗手时,却没有一人说“感谢千岁”的话,于是主人家感到很伤心,也很害怕,认为没有人说“感谢祝长寿之意”的话,恐怕这个孩子仍难存活。果然过了二三年,这个孩子又死了,为此汗王根伤心。这件事发生后,哈萨克族中就留下了在洗手时都说“若黑买脱堪泼加萨”(感谢祝长寿之意)的话语。

吃完羊肉后的浇水洗手,擦手有两块布,分别称油布、水布,不能混用。

客人临走时,如属贵客,主人就要问贵客:“毡房内是否有你需要的东西。”如果客人看中了某件东西就要奉送。如没有,就按一般惯例给贵客送礼。经济条件好的,送元宝、马、骆驼、猎枪和鹰,次者送皮大农、袷袢及狐

皮、狼皮等珍贵的兽皮衣服。至于附近客人和“胡达”的客人,用一般礼节相待,走时不送东西。

自从哈萨克人信奉伊斯兰教后,与之相联系而形成的禁忌很多,最主要的是:忌食猪肉和非宰杀而死亡的牲畜肉,还忌食一切动物的血。牲畜一般要由男性宰杀。吃饭时,不能把整个馕拿在手上用嘴啃。同时吃饭时最好戴上帽子,以示尊敬。在毡房内不许坐床,要席地盘腿坐在地毡上,不许把两腿伸直,更不能脱掉鞋子。年轻人不许当着老人的面喝酒。儿媳不能使用公公的马鞍和公公的床位;公公也不能使用儿媳的马鞍和坐儿媳的床位。在交谈和吃饭时,最忌讳择鼻子、吐痰、打呵欠、放屁等。不能当面数主人的畜群和点牲畜的数目。不要用脚和棍棒跟打牲畜的头部。不能跨过拴牲畜用的绳子。走路遇羊群要绕道而过。不许乘马进出羊群。不要当着主人的面追打猎犬和守门的狗。借群众的马骑,还时不要卸下马鞍。不许当着父母的面赞美他们的孩子,尤其不能说胖、美、俊之类的词。绝对不允许跨过吃饭用的餐布。严禁从作礼拜(乃玛孜)的人前通过,也不能踏作礼拜的布单子,更不要模仿他们的动作大声说笑。哈萨克人认为每礼拜二、五是不吉利的日子,不能外出。忌讳客人在毡房门前下马,要在拴马桩那里下马。大小便时要戴帽子,不说话。最忌讳损坏或拔掉青草,因为青草是草原生命继续的象征等等。

在哈萨克族中,大辈见小辈亲吻;年岁相当的见面时拥抱;若挚友见面,妇女施拥抱礼,男人行握手礼,即双方两只手掌对手掌握手。一般人见面必须热情问候并握手。这在王树桥的《新疆礼俗志》中早已指出:“戚友远别,相会必抱持,交首大哭,侪辈握手,搂腰”,“尊长见幼辈,则以吻接唇,口霎喋有声。”并还进一步指出“少不剃须,唯常剪唇髭,便汤饮,十日一剃发,三日一削爪,同于洋俗。”

由于高寒山区,气候常常会突变,所以即便是夏天,牧民在草原上放牧,头上也要戴皮帽,身穿皮衣或棉大衣。牧民对火十分小心,即使是小雨,烟头抛在地上也要用脚踩灭,以免引起火灾。

哈萨克人在数目字方面很重视单数,尤其重视7和9,特别是“7”被他们崇尚敬重。在哈萨克的民间文学作品中,“7”是出现最多的一个数字,泛指数目之多。如“7天”、“7昼夜”、“7年”等多半是比喻征途的漫长,生活的煎熬、毅力的磨炼。在生活习俗上也常和“7”结下了不解之缘。如哈萨克人在婴儿出生后第7天要举行摇篮礼和命名礼。7代内不准通婚,而联姻的人家必须隔7条河。娶妻的彩礼也是多的为77匹马,中等户为47匹马,下等户为 17匹马。人死后,把死者放人墓穴后,每人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