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视觉时代的拟态现实

视觉时代的拟态现实

视觉时代的拟态现实
视觉时代的拟态现实

视觉时代的拟态现实

——从符号学角度看电视对现实的重构

大众传播媒介的出现在人类历史上具有石破天惊的意义。人类突破了长期口耳相传的狭小范畴,开始把目光转向整个世界。20世纪30年代末电视进入社会以来,麦克鲁汉所言的“地球村”已经变成了现实。电视声像共时传播的优势,使得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发生的事情都可以被另一角落毫不相干的人群同步经历。电视对当代社会的巨大辐射力和影响力,使之在全球范围内当之无愧地成为“第一传媒”。它为人们观察和体验世界甚至是组织世界打开一扇崭新的窗口,人们沉溺其中乐此不疲。现代人伴随电视共生死,没有办法也无意摆脱它。作为社会的人,我们越来越生活在现实的图像或画面之中。换言之,我们生活在一个“视觉时代”!电视对现实进行了重构,造成一种拟态现实。本文拟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考察这种现象。

现实的符号化

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在《人论》一书中指出:“人与其说是理性的动物,不如说是符号的动物,亦即能利用符号去创造文化的动物”。⑴以此为基石而形成的象征符号学认为:“人类不可能从一个单纯的物理世界中去看待人、看待世界,而只能从一个符号世界中,凭借自己的感觉和经验去把握人类文化的内涵”。⑵对符号的创造和利用构成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当人类面对无比阔远的巨大现实时,仅凭自身对世界的有限触摸只可能是盲人摸象。因而必须在符号世界去把握客观现实。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奠基人索绪尔也说过:“符号没有指称物体而是构成物体。除了用于指称物体的符号之外就没有物体”。⑶也就是说符号即是人脑中的世界景观。

那么,人对世界的把握就必然要经历一个把现实符号化的过程。符号的形成需要两个要素:能指、所指和一个过程:意指作用。“意指作用(signification)可被理解为一个过程,它是将能指和所指结成一体的行为,该行为的产物便是符号”,⑷罗兰·巴尔特这样定义意指作用。通俗的讲,符号的形成也就是一个任意的过程,经社会约定俗成后具有稳定性,“它抵制来自个别人的修改,因而是一种社会制度”。⑸比如,英语中的rose一词指玫瑰花。rose 即是能指,而玫瑰花则是所指。把rose和玫瑰花联系起来的这个过程在人是任意的,甚至第一个将rose和玫瑰花联系在一起的人,在他人看来是一种荒诞的无稽之谈。意指作用实际上就是一种无稽之谈。它毫无道理,只是后来使用的人多了,就形成约定而沉淀下来。语言是如此,符号也是如此。

电视视听兼备双通道的物理特性,使它在呈现现实时具有无可比拟的符号化优势。它创造符号,也培养人们读符号的认同和解读。电视符号一般由景别和镜头运动与剪辑构成。美国学者A·S·伯格对此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十分有意义的结果。可以用以下图表来加以概括。

表一

表二

电视就是以这些符号为基本手段,赋予现实以意义,从而对其进行符号化。电视对现实的全面符号化既体现在对现实真实反映的新闻中,也体现在对现实模拟反映的电视剧中,还体现在广告这种电视现象中。

一.新闻:事实的符号化

新闻被定义为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真实性是电视新闻的基本特征。在中国,人们对电视的基本态度,从《新闻30分》、《现在播报》的崛起,到《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的高收视率,都证明观众关注现实的强烈意识。电视形声一体的传播特性,使它所再现的事件极具真实感,观众很容易与电视真实产生认同。他们相信眼睛看到的就是事实,相信电视所传递的就是对事件的真实记录。然而,电视新闻所再现的事实是不完全的符号化事实,它不等同于客观事物的原本真实(raw reality)。摄制者利用不同的景别来对事实进行符号化。例如,在两国领导人的会见时,电视通常会给两者紧握的双手一特写,来表明关系的亲密和友好。但是却可能对外边游行抗议的群众毫不理睬。全息化的视觉符号所产生的身临其境之感取消了接受者的选择权,意味着对观众认知能力的放置。电视构成的事件不同于事实,“它其实是技术制造所谓真相的社会过程。也就是说,不仅作为象征符号能指本身没有一定的标准,象征符号的所指也同样不具有绝对的本相”。⑹有学者指出:“电视新闻是经过精心制作和拍摄的,演员就是信源和记者”,“具体画面的真实与整体画面的不真实,是由于记者喜欢运用戏剧化的画面和资料镜头的结果”。⑺电视新闻后期的剪接也是对事实进行符号化的重要阶段。编导对画面的取舍与组接使能指的组合指向新的所指,能够给事实本身所不具有的涵义,从而使事实的呈现面目全非。我们可以说电视新闻所报道的事实是被界定出来的,实际事实的界定即是意义的赋予。

现代社会里,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事必躬亲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人虽然生活在一个可以用自己的感官来验证的现实世界里,但更多地是对“电视的现实”的依赖。电视对事件的符号化威力常常被我们所领教。一个很小的事件经电视的渲染,可以成为一个重大事件。这个重大事件是创造出来的,并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影响。日本学者藤竹晓称之为“电视构成事件”。那些重大事件的现场直播是事件符号化的集中展现,它形成“媒介事件”,让远在彼岸的人们也进入方寸电视中,与素不相识的人同欢乐共悲喜。

二.电视剧:生活的符号化

每一个人都需要在与他人的互证中找寻自己的位置,通过关照他人的生活从而反观自身是人的基本需要。信息社会里这种需要尤其突出。在这个“视觉时代”,电视剧很大程度上代替了他人的生活而驻足于我们的脑海。观众痴迷于电视剧恐怕不仅仅是消磨时光和娱乐,更重要的是寻求一种认同,窥探与自己日渐隔膜的他人世界。电视剧的制作者操作如表一和表二的符号进行编码,对生活进行系统的,颇为精致的符号化。通过演员娴熟的表演技巧,剧中的“生活”如同一条符号的河流,极其自然地从观众的心田流过,留下滋润的痕迹。电视符号的图像功能,使符号的能指和所指在外形结构上有一种相似性。它在再现我们身边的世界的时候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观众在解读这些符号图像时,往往将它们的存在认为理所

当然,而没有想到,这些图像和符号的出现和罗列,看似写实的故事叙述之下,有符号把关人在对生活进行符号化。所以,当人们把剧中的符号化的生活当作他人真实生存状态时就会导致心理扭曲和行动失偏。“面对电视中的富丽堂皇和缠绵悱恻,观众在感叹‘看人家生活的’的同时,极易引发一种人生无奈,抱怨自身命运的悲凉哀叹”。⑻

电视剧给我们讲述的虚拟的故事,我们却把它当作生活本身来体验。那些纷至沓来的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似乎表达了我们从未感到的真实性。故事有可能是虚构的,但符号本身和叙述表达的方式,却是完全真实的。电视剧采用来自现实世界的符号,或者说是来自人们头脑那片天地里的符号,具有极其鲜活的生命力。如果其符号化契合了观众深层的文化心理,就会产生轰动效应。当年《渴望》播出万人空巷的盛景让许多人惑而不解。相反,有的电视剧一开播就招来讨伐声一片,不得不强行“腰斩”。这其实都是符号化“神话”作用的神奇魔力之结果。

三.广告:消费的符号化

现代消费社会的特征是符号消费已取代实质的物品消费,消费被符号化。人们的消费行为,并不是为了要表达他们是谁的既成意义,而是要通过消费的物品来建构出他们是谁的意义,是运用消费特定的文化产品的过程来期待认同。因而,消费的主要是产品所象征的符号意义,而不仅仅是产品本身的实际功用。物必须首先成为符号才能成为被消费的对象。渴望消费本身往往比实际的消费更令人欣喜。广告的主要工作重点,就是透过感官符码与诉求,使消费者“看到”欲望,得到承诺,来满足他们拥有消费产品的狂想与梦幻。消费并不是单一的经济过程,更是一个体验社会和文化的过程。任何商品的消费,都成为消费者社会心理实现和标示其地位、文化品味,区别生活水准的文化符号。

由于意指过程是任意人为的,为消费品建立毫无根据的意义归属也就无限多样。广告中经常用“名人”来推荐产品,这是最为常见的符号化手段。广告运用流行文化中“名人”个人所代表的特征与文化内涵,作为广告的代言人,来提供消费者符号的消费。比如,一则关芝琳做的大印象减肥茶的广告。在展示了关的苗条美好身材之后,播出关的正面特写并配以关的一句话:大印象减肥茶,留住我的美丽。这则广告把关芝琳个人的骄人身材与美丽人为地附着于减肥茶的功能之上,赋予产品以她个人的符号意义,从而刺激消费者对减肥茶所代表的符号意义的向往。“明星的不同特点和类型,使他们以生动可感的方式满足了观众的想象和梦幻,明星在这个时代具有‘神’和‘人’的双重属性”。⑼另外,广告也通过情节化的画面来产生意义。雕牌透明皂的广告中,老太太边洗衣服边说:雕牌透明皂就是好,洗得干净还不褪色呢!我一直用它。旁边的老头从看报中抬起头,微笑着从眼镜的上面看着老太太。很明显,广告把肥皂和美满的婚姻家庭、信任以及其他的意义联系在一起,给消费者一个品牌的完美形象。

符号的现实化

电视媒体具有“敞开”(呈现)和“遮蔽”(误导)二重性。电视构成真实,电视造成事件,电视制造热点,电视也忽略那些不应忽略的价值。我们通过电视编辑过的“实况”世界固然能看得更远也更为多样,然而,人与世界之间因为有了电视而“远视”的同时,观看这个感性世界的方式却因其中介作用而被限定。它给予人的是一个模拟组合和人为复制的世界,一种符号构成的现实。藤竹晓称之为“模拟环境的环境化”。

一.声像符号构成的神话现实

罗兰·巴尔特在《符号学原理》中将符号分为两个层面:外延和内涵。外延就是电视符

号表达意义的第一系统,其本质特征是能指等同于所指,二者无法分开,即符号的指涉性和直接任意性。比如,屏幕上呈现的天安门城楼是能指,而所指则就是镜头前实际存在的天安门城楼。内涵是电视表达意义的第二系统,其本质是符号的含蓄性,联想性的意指,运用多种系统的符号规则,进行二度或连续性的符号化。它是与原符号形似的新符号。

在外延和内涵划分的基础上,巴尔特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神话”。所谓神话,就是“一种符号系统,一种意指作用的方式,一种言谈”,⑽它是建立在第一系统之上的第二系统。简单地说,神话即是内涵。它以能指和所指构成的符号(也就是外延)作为内涵的能指而指向新的所指,使内涵获得一种历史,一种知识以及一个理念,一个意象。我们可以用下面的图式来了解。

符号2(神话)

能指2 所指2

符号1(语言)

能指1 所指1

神话因而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指称,一种概念化的思维和理解方式,是一连串相关的概念。电视中的声像符号同样决不仅仅是客观的展现。它必然通过符号的运作建构起关于现实的神话,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替代实在的生活。电视拍摄中广泛使用的蒙太奇手段就是一种十分明显的神话方式。而大量存在的方式我们几乎察觉不到。《渴望》中的女主角刘慧芳所表现出来的善良、温柔、坚毅以及吃苦耐劳、忍辱负重、自我牺牲等品德,就被声像符号的讲述建构成中国妇女的美德这样的神话。这个男性视点赋予的意义内容,被全国人民理所当然般地接受了。此后的《咱爸咱妈》等剧都只是在重复同样神话的言说,赚取了观众的大把眼泪。神话的运作方式,让人意识不到在悄然之间电视已然为我们创造出另一片天空。它使电视表现出来的世界只是现实世界的移位,可是它却成为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现实。鲍德里亚认为,电视以一种“真实的内爆”使出现于屏幕的图景等同于在场的真。符号已不再指涉外在的真实世界,而仅指涉符号本身的真实性和产生符号体系本身的真实性。这种“真实”比现实还要真,是一种“超现实”。

二.符号世界的现实认同

由于两级乃至多级系统构成神话的过程是无穷无尽的,神话也就成为一种社会文化规范隐藏在人们的心底,形成观众习惯了的或理解力之内的符号模型和意义模型。在符号世界里,人的现实认同感就建基于已形成的符号模型和意义模型。因为当观众凝视电视屏幕时,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声像符号的内涵意义层面上,对符号的外延意义的真实与否并不在意。

1.写实故事中的现实认同

人追逐真实是一种本能,因为人希望对世界能有一个切实的掌握。这几年纪实节目的持续走红就是明证。写实手法在电视的叙事中也越来越重要。建立在写实主义之上的现实模型是人们在这些故事中寻求现实感的心理元点。“写实”本身具有两重含义。一方面可以理解为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对它进行详实的描写再现;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在某一特定时刻,用特定视角观察时,忠于原型的视觉印象,来描绘事物的一种方法。“事实上写实一点也不自然,但它符合我们观物的心态”。⑾在电视的时空叙述中,场景的转接,时间的变换以及人物行为的前因后果都在质朴的符号组合中呈现出令人沉迷的写实魅力。现实模型让故事显得十分自然。近年来风靡欧美的“真实电视”节目,比如,英国的《老大哥》,法国的《阁楼的故事》,美国的《幸存者》,用隐藏摄像机全程跟踪拍摄人为制造的真实故事,呈现出一种截然不同于以往电视情景的真实性。全球众多电视观众被这些节目吸引,许多国家马上引进,都获得了

很高的收视率。

2.虚构故事中的现实认同

虚构故事相应于人们心中的虚构模型。它在一个故事的框架内,放置观众所认可的视觉符号,迎合观众心灵深处的幻想,在观众和故事之间建立起一种默契。所以,观众是否相信是能不能形成认同感的关键。上天入地飞檐走壁在一般的故事叙述中得不到观众的认可,但在荒诞的故事里,人们却看得津津有味。《西游记》、《封神榜》的播出不仅让小孩子高兴不已,大人也一样如痴如醉。另外一些“本故事纯属虚构”的电视剧,观众也没有因之而产生排斥感。《还珠格格》中的“小燕子”早已经飞进千家万户,还刮起一阵强烈的追星热潮。不同的人都在这些故事里找寻自己心灵的共鸣,沉湎于一幕幕或悲或喜的情景。在电视叙事方法的培养下,观众也逐渐成熟,解读能力不断增强。许多前卫的电视叙事方式也已经为观众所吸纳,能够认同讲述者给予的神话。人们对符号世界的“现实感”认同也就在亦真亦幻的故事里沉淀下来,慢慢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结语

经过现实的符号化和符号的现实化两个双向互动的过程,电视完成了对现实的重构。它所编织的“拟态现实”之网纠结于每一个现代人的心灵之中,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电视世界和现实世界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是这两个世界并不是表现我们社会的表面真实,而是象征性地也反映了我们的社会价值结构及其内部关系”。⑿对电视构成拟态现实的追问,是为了培养一种鉴别能力,从而使人在这个视觉时代更加理性地把握生活。

注释:

⑴恩斯特·卡西尔《人论》 P4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⑵赵凤翔等著《电视艺术文化学》 P70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

⑶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 P126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⑷⑸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 P39 P3 三联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

⑹⑼陈龙《电视媒介和大众之间:电视文化论》 P246 P234 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

⑺李希光《新闻事实论》《中国传媒报告》2002年第10期

⑻时统宇《电视影响评析》 P7 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⑽曾庆香《媒介神话化》《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年第3期

⑾ J·费克斯 J·哈利《解读电视》郑明春译 P120 远流出版社1993年版

⑿约翰·弗克斯和约翰·哈特莱《电视:内容分析》《现代传播》1995年第5期

机器视觉与图像处理方法

图像处理及识别技术在机器人路径规划中的一种应用 摘要:目前,随着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在智能机器人系统中,环境感知与定位、路径规划和运动控制等功能模块趋向于分布式的解决方案。机器人路径规划问题是智能机器人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路径规划系统可以分为环境信息的感知与识别、路径规划以及机器人的运动控制三部分,这三部分可以并行执行,提高机器人路径规划系统的稳定性和实时性。在感知环节,视觉处理是关键。本文主要对机器人的路径规划研究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研究了图像处理及识别技术在路径规划中是如何应用的,机器人将采集到的环境地图信息发送给计算机终端,计算机对图像进行分析处理与识别,将结果反馈给机器人,并给机器人发送任务信息,机器人根据接收到的信息做出相应的操作。 关键词:图像识别;图像处理;机器人;路径规划 ABSTRACT:At pres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each module, such as environment sensing, direction deciding, route planning and movement controlling moduel in the system of intelligent robot, is resolved respectively. Robot path planning is an part of intelligent robot study. The path planning system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perception and recognition, path planning and motion controlling. The three parts can be executed in parallel to improve the stability of the robot path planning system. As for environment sensing, vision Proeessing is key faetor. The robot path planning of this paper is based on image recognition technology. The image processing and recognition technology is studied in the path planning is how to apply, Robots will sent collected environment map information to the computer terminal, then computer analysis and recognize those image information. After that computer will feedback the result to the robot and send the task information. The robot will act according to the received information. Keywords: image recognition,image processing, robot,path planning

中日拟声拟态词对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25260372.html, 中日拟声拟态词对照 作者:毛蕊 来源:《青年时代》2020年第02期 摘要:拟声词能生动地描摹出动物或人等发出声音,以及自然界中,生物或物体所发出的各种各样的声音。拟态词不仅可以用于描写动作神态,还可以表达感觉感受。拟声拟态词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与其他词汇相比更能传达出说话者的感受,引起对方共鸣。不仅在日常交流中,漫画作品、新闻报纸以及广告宣传等领域也越来越多地使用拟声拟态词,成为日语的一大特色。汉语也存在拟声拟态词,并称之“象声词”。中日拟声拟态词虽有相通之处,但由于各自语言体系不同,而且日语拟声拟态词数量远远超过汉语,因此给以汉语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和从事翻译的工作者带来困扰。本文将从词汇构造、句法功能两个方面对比研究中日拟声拟态词的异同,并考察几种日语拟声拟态词的汉译形式,帮助日语学习者进一步了解和把握日语拟声拟态词。 关键词:中日拟声拟态词;词汇构造;句法功能;汉译形式 一、词汇构成 实际上,日语中的拟态词有一部分来自古代汉语,如茫茫,但现在日语母语者对是否来自汉语的意识越来越淡薄。日本根据自身语言特点和民族特征,丰富和壮大了拟声拟态词,因此本文考察对象定为中日两国现代拟声拟态词。 汉语是表意型文字,一个字代表一个音节;日语是表音型文字,一个假名代表一拍。因此本文将不同的词汇构成要素分别用字母A、B、C、D表示一个音节或一拍。 (一)汉语的“象声词” 根据音节数的不同,吴川(2005)将象声词分为4类,整理如下。 音节1:A型-当,咚,呼。 音节2:AA型-咚咚,嗡嗡;AB型-哗啦,扑。 音节3:AAB型-咚咚锵,叮叮当;ABB型-哗啦啦,咕噜噜。 音节4:ABBB型-轰隆隆隆;AABB型-噼噼啪啪;ABAB型-吧嗒吧嗒;A里(哩)AB型-哇哩哇啦;A里(哩)BC型-叽里咕噜;ABCB型-噼嗒啪嗒;ABCD型-丁零当啷。

视觉文化

视觉文化 一、视觉文化研究的历史语境 视觉文化并非一个新问题。因为自从有了摄影与电影这种艺术形式之后,西方一些学者就开始了对这一问题的反思。 1936年,本雅明曾分别写出《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与《讲故事的人》两篇论文,在前一篇文章中他指出摄影、电影出现的意义,于是光晕的消失、震惊体验、展示价值等等便成为解读新型的视觉艺术的重要范畴; 他又在后一篇文章中认为,对讲故事和小说构成冲击乃至破坏的力量来自于新闻报道,因为新闻报道和小说一样,“都是讲故事艺术面对的陌生力量,但它更具威胁;而且它也给小说带来了危机”。 面对新视觉艺术和旧文学样式,本雅明总会呈现出一种进退两难的矛盾状态。而这种矛盾或许在以下表白中体现得更加充分:“有人曾说:‘将来的文盲并非不懂阅读与写作的人,而是不懂摄影的人。’但是一名摄影者若不能解读自己的照片,岂不是比文盲更不如?对图片的说明与描绘会不会变成摄影最重要的部分呢?” 本雅明并未用过“视觉文化”(visual culture)的概念,但他实际上开启了人们在视觉文化的问题框架之内思考文学与视觉艺术之关系的先河。此后,西方一些学者均不同程度地触及过这一问题。比如,在海德格尔那里,他曾关注过“世界图像时代”的到来问题。匈牙利电影美学家巴拉兹·贝拉(Béla Balázs)虽然并未对视觉文化做过充分论证,但他却享有这一概念的发明权。而此概念经过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等人的阐释之后,既被人们广泛接受,也受到了学界的青睐。 早在1970年代,丹尼尔·贝尔就已指出:“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这一变革的根源与其说是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电影和电视,不如说是人们在十九世纪中叶开始经历的那种地理和社会的流动以及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美学。乡村和住宅空间开始让位于旅游,让位于速度的刺激(由铁路产生的),让位于散步场所、海滨与广场的快乐,以及在雷诺阿、马奈、修拉和其它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画家作品中出色地描绘过的日常生活类似经验。”与此同时,西方学者也开始使用与视觉文化相类似的表达,以指认我们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比如,在波兹曼(Neil Postman)那里,印刷文化背景下的“阐释年代”消逝后,紧随其后的是“娱乐业时代”;米歇尔(W. J. T. Mitchell)则干脆把它叫做“图像转向”(pictorial turn),以此对应西方哲学界广泛谈论的“语言学转向”(linguistic turn)。此外还有波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的“仿像”说,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的“电信时代”说,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的“软件启动硬件的时代”说等等。这些说法汇聚在一起,就构成了理解我们这个时代的示意图。 中国的情况 在国内学界,虽然视觉文化一词的使用早在1981年便已出现,而现在能查到的第一篇全面介绍视觉文化的文章亦发表于1988年,但到目前为止,视觉文化真正进入研究者视野也就是十年左右的时间。 1998年,花城出版社编辑钟洁玲与其丈夫钟键夫为推出“红风车经典漫画丛书”,便硬造出一个“读图时代”的词予以宣传。现在看来,这个硬造之词不仅成为此套丛书成功的出版营销策略,而且在短时间内风靡文化界与学术界,并成为“视觉文化”之说的中国式表达。由于此概念首先诞生于出版界,后来者在使用中又让其涵义延伸于电子、数字媒体生产出的视觉艺术产品,所以,这一概念也暗示出纸质、电子和数字媒体全面向图像时代位移的信息。世纪之交以来,视觉文化的译介与研究也日渐增多。比如,随着《文化研究》第3辑(陶东风等主编,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对“视觉文化研究”专题的集中介绍,随着《视

信息时代的视觉传达

第八章信息时代的视觉传达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技术进步是惊人的。当生产力转向消费品,许多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展望可以是无止境的经济扩展和兴盛。在1950年代期间,“优良设计是良好的买卖"成为视觉传达设计界令人鼓舞的呼声。兴盛和技术发展似乎与日益重要的公司紧密联系,这些大工业和商业机构正逐渐意识到在各种不同群众阶层中,需要发展一个公司形象和辨认。人们认为设计是形成质量和可靠性声誉的主要方式。 当然,用视觉记号作为识别已存在许多世纪。在中世纪时,专卖标记是作为强迫手段;使行会能管理贸易到1700年间,基本上每个贸易者或商人有一个商标或印记。工业革命的大量制造和推销的到来,使视觉识别和商标增加了价值和重要性。但1950年代期间开始的视觉识别系统,远远超越商标或标识把一个特定机构的所有传达统一成一致的设计系统,公司可以建立一个一致的形象,帮助实现可识别的目标。许多全国性的和多国性范围的公司,使一个一致性的形象很难维持,一个系统的处理几乎成为必要。 宾托里(Pintori)在奥利凡蒂(OliVetti)公司 对公司视觉形象的最早努力,是由个性强烈的设计师们把他们的个人印记留在他们主顾的设计形象上而建立的。这是德国逋用电气公司AEG的贝伦斯(Peter Behrens)的情况。1936年在意大利奥利凡蒂(OliVetti)打字公司开创了同样过程,这是在创办人的儿子阿德里诺(Adriano Jivetl)请用了二十四岁的宾托里(Giovanni Pintori 1912年生)参加宣传部门以后。历经三十一年,宾托里的个人印记留

在奥利凡蒂的视觉形象上。1947年宾托里为这个公司设计的标识是稀字距的无衬线小写字体的公司名字,识别的达到不是通过设计计划中使用这个标识,而是通过宣传材料视觉传达的一般视觉面貌。 宾托里设计中的空间组织有一种随意和几乎舒展的特质。然而,极其复杂的设计有一种简洁的感觉,因为他有才能通过大小和视觉节奏的重复,把小的元素组织成统一的结构。这种复杂的造形,在1940和50年代期间,很适合奥利凡蒂的宣传需要,因为公司寻求高技术的形象,在它们的打字机和商业机器中促进先进的工业设计和工程的特征。宾托里特别熟练于使用简化的视觉形体,使奥利凡蒂产品的机械装置和程序形象化。他会经常构成抽象的形状暗示作广告产品的功能和目的。在宾托里的主持下,奥利凡蒂公司的视觉设计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因为这家公司在产品设计、建筑和宣传中促进优良设计已获得国际声誉。从1908年卡米罗(camillo OliV etti)创建公司起,它对人类理想和技术进步有双重承诺。.设计作为公司政策,被认为是致力于这两个目枷极重要的组成部分。 哥伦比亚广播网(CBS)的设计 纽约市哥伦比亚广播网在公司形象设计中走在前面是由于两个主要的杰出人物:CBS的董事长斯坦登(Frank Stanton),他理解艺术和设计以及它在公司事务中的潜力;及戈尔登(William Golden 19 1 1_1959),任CBS艺术指导几乎二十年,是一位杰出的视觉传达设计师,有不妥协的视觉标准和对传达过程的敏锐见识。CBS公司形象的有效性并不靠组织严密够设计规划,或对所有的公司传达用二种特定风格。相反,每个设计解决办法的特征和智慧,CBS能建立一个不断

瓦维诺夫拟态中人类选择的基因组证据

瓦维诺夫拟态中人类选择的基因组证据 翻译自: Ye C Y, Tang W, Wu D, et al. Genomic evidence of human selection on Vavilovian mimicry[J]. 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2019, 3(10): 1474-1482. 译者: 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应用生物科学专业(1701) 彭影彤唐瑜悦施杨琪古爱媛邓博文许焕一叶永澎李超峰刘畅刘臣涛 陈斌焕陈之豪 修改: 叶楚玉副教授 *该译文来自《生物信息学》课程作业(樊龙江主讲) 【摘要】 瓦维诺夫拟态是指杂草在形态上逐渐进化成与驯化作物相似的一种植物拟态现象,被认为是人类无意识选择的结果。解析瓦维诺夫拟态的分子机制将扩展我们对拟态这一进化现象的认知,同时有助于我们理解农业杂草的起源和进化,而这也是作物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为此,我们收集了长江流域的拟态和非拟态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材料,进行了表型观察以及基因组重测序。稻田中的拟态稗草逐渐进化出小分蘖角从而使得苗期稗草在形态上与栽培水稻相似。进一步分析表明,拟态稗草是在约1000年前从非拟态稗草群体中演化化而来的,并经历遗传瓶颈效应。稗草基因组在拟态过程中受到选择的区域包含87个株型相关基因(这其中包括控制植物分蘖角度的关键基因LAZY1)。该项研究为瓦维诺夫拟态中的人类选择提供了基因组水平的证据。 瓦维诺夫拟态是以前苏联著名植物学家和遗传学家Nikolai Vavilov的名字命名的,瓦维诺夫拟态(或称作物拟态)描述的是一种进化适应性现象,指杂草通过进化使得其在特定时期(如稗草苗期)的形态与驯化作物相似,从而避免被清除。在早期农业生产 1/ 13

视觉文化:从传统到现代(一)

视觉文化:从传统到现代(一) 【内容提要】当代文化的“视觉转向”或“图像转向”,标志着视觉性在当代生活中所占的主导地位。本文立足于当代文化情境来思考视觉问题,从“看的方式”的变化去考察视觉观念的历史,透过视觉文化从传统向当代形态的转变,剖析了构成“图像时代”之要素的视觉文化的性质的功能,从而把握其内在的文化逻辑。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视觉性更突出地是一个当代问题。所谓当代文化的“视觉转向”或“图像转向”这类说法,标志着视觉性在当代生活中所占据的主导地位。然而,历史地看,视觉文化又不是当代所独有的,可以说它古已有之。因此,立足于当代文化情境来思考视觉文化问题,就有必要考察视觉文化从传统形态向当代形态的转变,透过这一转变,我们便可把握到当代视觉文化内在的“文化逻辑”。 视觉范式的转变 我以为,考察视觉文化的不同历史形态,就是考察视觉观念的历史。用伯格的话来说,就是所谓“看的方式”(waysofseeing),亦即我们如何去看并如何理解所看之物的方式。他写道:“我们只会看到我们有意去看的东西。有意去看乃是一种选择行为。其结果是我们所见之物带入了我们的目力所及的范围。”(注:JohnBerger,WaysofSeeing(NewYork:Penguin,1972),p.8.)看为什么会是这样的选择行为呢?伯格的解释是:“我们看事物的方式受到我们所知的东西或我们所信仰的东西的影响。”(注:JohnBerger,WaysofSeeing(NewYork:Penguin,1972),p.8.)这也就是说,人怎么观看和看到什么实际上是深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并不存在纯然透明的、天真的和无选择的眼光。如果我们把这个结论与布尔迪厄的一个看法联系起来,便会看到其中的奥秘。布尔迪厄认为,每个时代的文化都会创造出特定的关于艺术的价值观念,这些观念支配着人们看待艺术品甚至艺术家的看法。他指出: 艺术品及价值的生产者不是艺术家,而是作为信仰的空间的生产场,信仰的空间通过生产对艺术家创造能力的信仰,来生产作为偶像的艺术品的价值。因为艺术品要作为有价值的象征物存在,只有被人熟悉或得到承认,也就是在社会意义上被有审美素养和能力的公众作为艺术品加以制度化,审美素养和能力对于了解和认可艺术品是必不可少的,作品科学不仅以作品的物质生产而且以作品价值也就是对作品价值信仰的生产为目标。(注:布尔迪厄:《艺术的法则》,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276页。) 这里,布尔迪厄实际上是告诉我们,艺术品的价值并不单纯地在于它自身,而在于关于艺术品的价值或信仰的生产。因此,对这种价值或信仰的分析才是艺术科学的关键所在。同理,如果把这个原理运用到视觉文化的历史考察中来,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时代的眼光实际上受制于种种关于看的价值或信仰,这些正是伯格“我们所知的东西和我们所信仰的东西”的本义所在。 更进一步,这种带有特定时代和文化的眼光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眼光呢?贡布里希从画家的角度深刻地阐述出来。他认为,“绘画是一种活动,所以艺术家的倾向是看到他要画的东西,而不是画他所看到的东西”(注: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年版,第101页。)。画家总是以他独特的视角和眼光来看世界,在中国画家那里,梅兰竹菊有独特的人格意义,所谓“四君子”也;这种眼光在西方画家那里是不存在的,反之亦然。贡布里希认为这是一种“图式”,制约着画家去看自己想看的东西,即便是同一处风景,不同的画家也会画出不同的景观,因为他们总是“看到他要画的东西”。假如说画家的眼光还有点神秘难解的话,那么,用库恩的科学哲学的术语来说明便很简单了。库恩认为,科学理论的变革与发展实际上是所谓的“范式”的变化。在他看来,“范式一词有两种意义不同的使用方式。一方面,它代表着一个特定的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等构成的整体。另一方面,它指谓着那个整体的一种元素,即具体的谜题解答”(注: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5页,第158页。)。这就是说,一个科学共同体的成员往往拥有

新媒体视觉文化时代初中美术教育论文(共2篇).doc

新媒体视觉文化时代初中美术教育论文 (共2篇) 第1篇: 新媒体视觉文化时代初中美术教育论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新媒体视觉文化时代初中美术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 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使得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视觉文化时代。新媒体时代的视觉文化具有大众化、后现代性等特点,在视觉文化冲击下,视觉媒体成为人类接受知识的主要方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初中美术教学理念和模式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文章以初中美术教学为主题,简述了新媒体视觉文化给初中美术教学带来的影响,并就新媒体视觉文化时代的初中美术教学策略展开了分析,以期能对初中美术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 新媒体;视觉文化;初中;美术教育 随着社会发展,我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视觉化、图像化,视觉文化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尤其是青年群体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将多媒体视觉

表达方式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教学的束缚。因此,许多教育工作者都就视觉元素、视觉文化在教学领域的应用给予了高度关注。那么,从初中美术教学视角来看,视觉文化有何意义呢?笔者在此做出了回答。 一、新媒体视觉文化给初中美术教学带来的影响 顾名思义,视觉文化指以图文声像等视觉符号为视觉基础的文化艺术形式。传统的视觉文化以语言文字和印刷媒介为支撑,新媒体时代的视觉文化比传统的视觉文化更加直观、生动。新媒体时代的视觉文化融合了更多的视觉元素,并且,许多文字化的东西都被转化为图像,这也给传统的语言文化传播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今,视觉传播已经成为人类最重要的信息传播形式,从小在多媒体视觉文化影响下长大的青少年,在思想和审美方面也深受视觉文化影响。如与文字相比,初中生更乐于接受多媒体视觉文化。在多媒体时代,多媒体也被广泛应用到教学中来,依托于校园网建设和多媒体教学,许多视觉元素也走进课堂。初中美术是美育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视觉感知能力和审美素养是初中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不过,受应试教育模式影响,传统的初中美术教学不仅教学内容单一,而且,教学模式单一,美术教学以美术欣赏、学画和知识灌输为主,学生视觉感受和审美情感根本不受关注,美术教学效果也受到影响。将多媒体教学用到初中美术教学中,借助丰富多样的视觉元素使美术知识直观化、立体化,可以增强美术教学的`趣味性和针对性,还可以给学生的视听觉器官带来多重刺激,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新媒体时代,许多教师都积极提倡将视觉元素用到美术教学中去,以解决美术课

插画的视觉时代

插画的视觉时代 ——论视觉元素在现代插画中的运用 插画是一种智慧又独特的艺术,她是绘画与设计的完美结合。20世纪前50年是插画的“黄金时代”,那时候没有科技时代的发达传媒体系,传插大众的主体是报刊和杂志,插画占了很大的比例。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快摄影作品的势力越来越大,大有成为主角的可能,到了20世纪90年代,摄影作品已完全取代插画,成为媒体主要的视觉元素,传统插画的地位越来越尴尬。 但在这股主流之外,国外的插画作者早在1984年Macintosh苹果电脑问世伊始,便不遗余力地运用电脑发展出五花八门的插画流派。除此之外手绘与摄影作品、印刷、拼贴画的数码再处理技术这些都付与插画新的意义,使插画作品不仅仅只局限于一幅幅插图,而使之延伸到了网络、广告、CD封面甚至T恤上,插图已经成为新的文化群体表达自己意识形态的利器,原本属手工性质的插画依托电脑等新的媒介,反而成为IT时代最先锋的视觉表达艺术之一。 老一辈的插画家都有极为扎实的绘画基本功,他们的敬业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们完成一套作品就如重新写作一样,他们不仅是画者更是导演和演员,一部部作品在他们的精心演绎下变得栩栩如生,现在看来一样是精品,这样的艺术品从不过时。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任何市场都越来越多元化,科技的发展也给插画的创作带来许多新的尝试,在继承以往手绘基本功的同时,新技术的运用也必不可少,新时代类型的插画,给手插画艺术新的生命力,使其迎来了新的“黄金时代”。 新的世纪,插画最理想的载体依然是平面媒体,尤以书籍为多,插画师以及媒体的价值取向明显有了许多类型,他们互相影响、繁衍——有的黑色、低调、机械、叛逆;有的鲜艳、快乐、优雅、奢华。那些单纯依靠绘画材料的使用,这个人是怎么画出来的,画笔的质感是怎样体现的等等问题,已没有意义,现代的插画家身兼数职他们是画家、雕塑家、插画师、设计师等等,他们通过水彩、素描、粉笔、炳烯、至甚油画颜料,加上photoshop,Illustrator ,Pinter等还有印刷技术、丝网版画技术、拼贴摄影元素等等,这一切都给予插画新的时代感。 我最喜欢的插画师是伦斯威特(Graham Rounthewaite)他的作品是以伦敦的街头流行文化的刺激性,街头性为主题,也是视觉先锋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曾就读于伦敦皇家艺术学院,他的第一份工作是担任《Trace》杂志的艺术指导,现在则是大名鼎鼎的《The face》与《i——D》杂志一起,用了不到20年已经成为世界的街头时尚文化圣经,杂志设计从广告语言、街头招贴、电视、朋克文化中吸取灵感。作为这本杂志的艺术指导,他的插画则带有强烈的街头风格——线条简洁,人物多为街头青年的典型形象,多为淡彩手法以硬朗的城市背景或涂鸦为辅,色彩低沉。在近年来大热的街头文化中伦斯威特的插画风格已经成为这种类型的城市文化代表,他最出色的一部作品是为“Levis”牛仔裤作的平面广告插画,商业上的成功证明了他所代表的街头流派已经当仁不让地进入世界主流。伦斯威特经常在伦敦街头闲逛,借以吸收在碍街头的时尚资讯,用他的话说“我不会放过电影、音乐片段,服装以及街头的人们显现出的巨大能量,只要是能吸引我的,我都喜欢。”

日语拟声拟态词总结

◎干脆料理があっさりしている。(菜很清淡) ◎あっさりと断る。断然拒绝 ●いらいら焦急,烦躁 ◎待ち人が来なくていらいらする。等的人还没来所以很焦急●うっかり不留神,漫不经心 ◎うっかりと間違える。不留神弄错了。 ●うっすら稍微,隐约 ◎うっすらと見える。隐约可以看见。 ●うっとり出神,入迷(日语) ◎うっとりと見とれている。看得入迷。 ●うとうと迷迷糊糊 ◎うとうとと眠る。迷迷糊糊睡着了。 ●うろうろ徘徊,转来转去 ◎うろうろ歩き回る。徘徊 ●うんざり厌烦,厌腻 ◎毎日同じ料理でうんざりする。每天同样的菜都腻了。 ●がたがた发抖,哆嗦,不稳,不紧 ◎がたがた震える。震动 ●がっかり失望,灰心 ◎試合に負けてがっかりする。比赛输了很失望。 ●がっくり突然无力 ◎体力ががっくりと落ちる。突然身体无力掉了下来。(日语) ●がぶがぶ(喝酒水等,咕嘟咕嘟的声音) ●がやがや喧闹,吵嚷 ◎がやがや騒ぐ。吵吵嚷嚷。 ●きちんと好好地,整整齐齐 ◎きちんと片付ける。收拾得整整齐齐。 ●きっかり恰,正 ◎きっかり合う。恰好合适 ●ぎっしり满满地 ◎予定がぎっしりと詰まる。预定排得满满的。 ●きっぱり断然,干脆 ◎きっぱり断る。断然拒绝 ●ぎゅうぎゅう(吱吱) ●きらきら闪耀,耀眼 ◎きらきら輝く。闪闪发光 ●ぎりぎり极限,到底 ◎ぎりぎり間に合う。勉强赶上。 ●ぐうぐう(呼噜呼噜,打鼾声) ●ぐずぐず磨蹭,慢吞吞 ◎ぐずぐずと返事を延ばす。磨磨蹭蹭耽误了回信。 ●くっきり清楚,鲜明 ◎くっきり見える。清楚的能看见。

◎ぐっすり眠る。酣睡。(日语) ●くどくど罗嗦,絮叨 ◎くどくどと愚痴を言う。罗罗嗦嗦地发着牢骚 ●くよくよ想不开,耿耿于怀 ◎くよくよ気にする。耿耿于怀 ●ぐるぐる团团转 ◎ぐるぐると回る。团团转 ●げらげら哈哈 ◎げらげら笑う。哈哈大笑 ●ごたごた混乱,乱七八糟 ◎部屋の中がごたごたしている。房间里乱七八糟。 ●こつこつ勤奋,孜孜不倦 ◎こつこつと働く。勤奋的工作。 ●こっそり悄悄,偷偷 ◎こっそり抜け出す悄悄地溜出 ●ごろごろ隆隆,轰隆轰隆,无所事事 ◎ごろごろと鳴る。轰隆轰隆的叫着 ◎家でごろごろしている。在家里无所事事(日语) ●ざあざあ哗啦哗啦 ◎雨がざあざあ降る。雨哗啦哗啦地下着 ●さっさと赶紧,迅速 ◎さっさとやる。迅速的做。 ●ざっと粗略,简略,大致 ◎ざっと計算する。粗略地计算 ●さっぱり痛快,爽快,清淡;完全 ◎気分がさっぱりする。心情爽快 ◎さっぱりした味。清淡的味道 ◎さっぱりわからない完全不明白 ●さらさら潺潺,沙沙 ◎さらさらと流れる。潺潺地流淌 ●ざらざら粗糙,不光 ◎滑手が荒れてざらざらする。手干燥很粗糙。 ●じっくり仔细,慢慢地 ◎じっくり考える。仔细想想 ●しとしと淅淅沥沥 ◎雨がしとしとと降る雨淅淅沥沥地下着 ●じめじめ潮湿,湿润 ◎じめじめ湿る潮湿 ●じろじろ目不转睛地看,注视 ◎じろじろ見る目不转睛地看 ●しんみり沉静;心平气和(日语) ◎しんみりと感じる感觉很沉静 ●すくすく茁壮成长貌

浅谈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趋势

浅谈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在不断丰富的同时,精神生活也得到了较大地满足,处在新媒体时代,设计的观念以及表达形式都受其影响,各种视觉传达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视觉感受,不断出现符合社会精神需求的创新性的创作。本文对我国视觉传达设计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指出了如何在设计创新的同时把握发展方向,以期为我国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标签:视觉传达设计;现状;发展趋势 1.基于多媒体条件下的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现状 1.1 传达媒介的特性 从人类的传播媒介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几乎所有新的媒介出现时,都会使用旧的媒介作为本身的内容。我国视觉传达设计中过多的沿用了已经使用数千年的版面设计,书本、纸张等平面媒介的设计习惯过多的影响了设计者的设计思维,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设计者虽然耗费了大量的精力,但最后却是效果一般,而今天的计算机网络的优势就是在于视覺符号的丰富性、创造性以及即时性,如果仍沿用老的设计理念,既达不到设计效果,也浪费人力物力。 1.2 计算机辅助设计 计算机辅助设计已经成为设计的基本工具,计算机的更新换代在一定意义上也代表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主要体现在人们进行视觉传达设计所运用的信息由实物向数字信息媒介转移。处理图形的软件的发展逐渐发展渐趋成熟,同时电脑技术使得对于设计的标准越来越高,使得设计具有创新性,在较为真实的表达一定客观实物的同时,也对人们的精神产生一定的预期影响作用,并且还可把表现形式从二维空间的平面,上扩展到三维立体空间等,提高受众的视觉享受。 1.3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经济以及文化的全球化速度加快,信息的传播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地域、时间以及空间,信息的载体也打破了原本的局限性。网络空间容纳了各国人民在虚拟的空间里传播一定的信息,并且实现信息的全球共享。网络空间的信息在一定意义上是技术的飞跃,带给人类的是信息的交互性,从而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实现信息的网络收集。 1.4 数字影像技术的发展 数字影像技术的发展实现了对于文字、字母、数字、图形以及色彩的多种处理,实现了图片与文字表达的一体化、视觉与听觉的一体化等等,更加全面地对

试析视觉文化时代的传统文化传播—以戏曲为例

试析视觉文化时代的传统文化传播 —以戏曲为例 论文关键词:戏曲艺术视觉文化视觉化媒介时代文化建设艺术创作 论文摘要:戏曲的表演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视觉系统,今天戏曲在视觉媒介的作用下被日益地视觉化和影像化,影响到了戏曲形态的呈现和观众看戏方式的变化,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观众的戏曲审美。 视觉文化是在媒介时代所产生的一种文化形态和解读模式,但是“将…视觉?等同于…图像?,从而与…语言?相区别有可能会使我们误入歧途。”其实,视觉文化有别于印刷文化,不在于“图像”取代了“文本”,而在于我们的观看方式发生了变化。因此,并不是只有电视、电影、摄影、网络、广告我们才能纳人到视觉文化的研究之中,而其实一切视觉的东西都可以纳人到视觉文化的范畴之内,视觉人类学早已证明,“其实,人类早就…进入过?读图时代了。”而国际视觉文化协会主席马焰教授也说“视觉世界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多维世界,它处在永恒的流变之中。……如果文化和社会研究是视觉文化研究的应有之义,那么,中国这条正在从沉睡中觉醒的巨龙,正是追溯丰富的视觉文化之源的最好所在。”所以,突破视觉文化研究的局限,在中国背景下,在中国文化视域之内,需要对视觉文化进行新的更新和发展。“一切提供观看信息的媒介,如电影、电视、戏剧、摄影、绘画、时装、广告、网络视听等都在构筑着视觉文化符号传播系统。”而不同

视觉媒体构筑了一个大的视觉“场”,这个视觉“场”显然对人们的生活发生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作为中国独特视觉符号的戏曲,从文化形态上来看,有别于印刷文化,作为综合的视听艺术在现时代发生着“视觉化”的转向;从戏曲传播的媒介形态角度来看,其也形成了一个丰富的戏曲媒介文化系统,不同的视觉媒介形态构成不同的戏曲视觉“场”,并对戏曲观众形成了一个立体的戏曲视觉传播网络。在这个立体的戏曲视觉传播网络中,观众不停的穿越“场域”,调整戏曲的视觉欣赏状态和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他们的戏曲审美,这为我们观察视觉文化在中国的影响以及观看的“视觉机制”提供了新的可能。同时,这种可能也许会成为我们丰富视觉文化理论的新的资源,正如周宪先生所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和丰富的视觉资源,因此当代中国视觉文化对这些传统资源的吸纳和改造必然造就中国当代视觉文化的特色,这就要求我们发展出一些独特的视觉文化理论来”。 把戏曲媒介研究和视觉文化相结合起来,不是凭空而想的,是因为戏曲作为综合艺术本身对戏曲视觉的重视,同时戏曲在和不同的视觉媒介结合的过程中,其视觉性被进一步的强调和放大,戏曲被“媒介化”的过程,就是戏曲被进一步的“视觉化”过程,“戏曲从可以只听到非看不可,是戏曲从舞台到荧屏的一个重大飞跃。”这个过程一方面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戏曲媒介形态,但同时这个过程也影响到戏曲本身的美学特质,更影响到戏曲观众的审美感知。 一、戏曲视觉

200506论视觉文化时代的美术教育(清华)

载于《清华美术·卷3》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出版,第118-124页。 论视觉文化时代的美术教育 王大根(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摘要: 人类已进入视觉文化时代,图像表征已成为全球文化传播和交流的重要方式,甚至出现了“图像霸权”。因此美术教育必须更新美术观,并认识到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其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形成一种“美术素养”,即处理图像信息的“视觉读写能力”。在视觉文化时代,美术已成为一种特殊的、具有方法论意义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无需翻译的国际化语言,美术与语文、数学、外语等语言学科同等重要,应当引起国内教育界的重视。 关键词: 视觉文化美术语言美术素养人文性质视觉读写能力 基础教育美术课程改革多年以来,各地都推出了一些新教材,也出现许多好课例,成果卓著。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一些误区,比如,有的教材加入了造形要素的内容,却并未关注这造形要素对作品乃至人的审美心理有何影响;有的教材广泛选入了现代艺术、流行艺术、商业艺术和大众艺术,具有时代感、新颖性,却没有文化层面的判断和鉴别;有的课注意了材料的多样性、学生的兴趣和活动,却缺乏美术要素和内涵;有的老师责问:“美术课到底还要不要美术知识和技能?”然而他在实施新课程时怀念的依然是写实的素描和色彩……为此,笔者觉得有必要对进入视觉文化时代之后,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美术观”、学生的“美术素养”以及美术教育所发生的变化和新的意义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关于视觉文化时代 21世纪是一个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知识经济为标志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全球化”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机遇、挑战和未知的时代。而且,随着现代科技迅猛发展,世界已进入了“视觉文化”的时代,这对美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什么是视觉文化? 人类社会生存环境是由三类环境构成的:自然物质环境、社会体制环境和信息符号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人类的各种信息符号的产生、传播及其演变构建了人类的文化,不同的信息符号系统标志着人类历史不同时代。 文明起源,人类莫不依赖图形(或象形文字)记载文化。随着“图”和“文”的发展和分离,二者显示出不同的功能。早在唐代,张彦远就在《历代名画记》说过“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图”和“文”一贯是人类文化传播的两种主要方式。由于传统印刷技术的限制和科学理性

详解视觉设计中的信息处理流程

物质世界客观存在,而人的“视觉成像”是对当前世界的“唯心”重建。这种重建基于个人“经验”、“感知”和“集体意识”。最初科学家认为人类通过视觉被动获取周围世界的全部图像信息而建立个人的视觉资料库,近10年来的研究表明捕获“全部图像信息”只是个传说,其中由心理学家Daniel T. Levin 和Daniel J. Simons建立的实验“真实世界”客观说明一个事实:大脑利用眼球1/10秒的速度获取重要信息,而这些信息将服务于正在进行的核心任务。举个例子,你的大脑向眼球发出指令阅读这段文字,而让你忽略了文章右侧导航的其他信息。 左图为相机拍摄效果,右图为人类视觉关注效果 正因为有如此特性,研究“视觉注意力”变得尤为重要。如何让用户更容易发现我们的产品?如何让商家更有效的广告?如何让我们的网页和软件更容易触动用户,更有萌点?… 在深入问题之前先简单了解三个概念。 视觉信息处理流程 人脑皮质有140亿-160亿个神经元,其中常用的不到1/10,而五感瓜分到的神经元则更少,所以在睁开眼睛,有大量视觉信息输入的时候做有机筛选变得非常有必要,这也是漫长进化的优化结果。某些医学著作提到,视觉信息处理需经24个以上流程,Colin Ware又将其归纳为三个阶段,大致是:一、基本信息提取,并行处理多个特征; 二、根据目的需要,筛选关注内容; 三、保存关键目标,联想相关描述。(详细见《Visual Thinking For Design》) 被动关注和主动关注 “被动关注”又称“刺激引发”,按照Colin Ware归纳的三阶模型可以理解为:最基本的视觉元素,颜色、位置、顺序、轮廓等交织形成-> 过滤多余信息,有序构建复杂图像、塑造三维模型等-> 确认信息对象,并从“经验”获取更多其他信息来描述对象。可参考示意图:

工控拟态安全处理器验证系统测试及安全分析

2018年11月 Journal on Communications November 2018 2018273-1 第39卷第Z2期 通 信 学 报 V ol.39 No.Z2 工控拟态安全处理器验证系统测试及安全分析 张铮1,刘浩1,谭力波2,张杰鑫1,刘镇武1 (1. 数学工程与先进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南 郑州 450001;2. 国家数字交换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2) 摘 要:随着工控系统安全事件越来越多,其安全问题不容忽视。针对当前工控系统对未知后门和漏洞缺乏有效 防御手段,以拟态安全处理机架构为核心,搭建了工控拟态安全处理器原型验证系统,通过黑盒测试、注入测试 等测试方法,对该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进行了测试,证明了该系统功能的顽健性、合理性以及系统性能的适用性。 此外,从操作系统级和应用程序级两个层面对该系统进行了安全测试,证明了工控拟态安全处理器验证系统的防 御有效性。 关键词:工控系统;网络安全;拟态防御;拟态编译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1959/j.issn.1000?436x.2018273 Industrial control mimic security processor verification system test and security analysis ZHANG Zheng 1, LIU Hao 1, TAN Libo 2, ZHANG Jiexin 1, LIU Zhenwu 1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Mathematical Engineering and Advanced Computing, Zhengzhou 450001, China 2. National Digital Switching System Engineering & Technological R&D Center, Zhengzhou 450002,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security incidents in industrial control systems, their safety issues cannot be ig- nored. In view of the fact that the current industrial control system lacks effective defense methods for unknown back- doors and vulnerabilities, the prototype of the industrial control mimic security processor with the mimic security pro- cessor architecture as the core was built, through the black box test, injection test and other test methods. The function and performance were tested to demonstrate the robustness and rationality of the system's functionality and the applica- bility of system performance. In addition, security tests was carried out on the system level and application level, which proves the defense effectiveness of the industrial control mimic security processor verification system. Key words: Industrial control system, network security, mimic defense, mimic compilation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领域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在信 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趋势下,工业控制系统 (ICS ,industrial control system )产品大多采用通用 的协议、硬件和软件,甚至以各种方式与互联网等 公共网络进行连接。然而,高度智能化的工业控制 系统带来巨大生产力的同时,网络的透明、开放以及互联等特性使病毒、木马等威胁逐渐向工控系统扩散。2016年,某网络犯罪团伙使用HAWKEYERA T (远程木马控制)对超过30个国家逾130家工业领域的企业开展“食尸鬼行动”,窃取并售卖大量企业核心情报、受害者PC 信息以及控制账号。国内著名企业海康威视遭遇“黑天鹅”安全门事件,部分生产监控设备被境外IP 地址控制。事实表明,“低成本、高收益”的工控安全现状吸引着更多的攻击者收稿日期:2018-11-08 通信作者:张铮,ponyzhang@https://www.doczj.com/doc/625260372.html,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金资助项目(No.2017YFB0803201) Foundation Item: The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No.2017YFB0803201) 万方数据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的转型研究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的转型研究 发表时间:2018-11-23T14:11:13.553Z 来源:《青年生活》2018年第9期作者:陈佩璇孙慧雯[导读] 文章主要就视觉传达设计发展的现状及其变化的原因进行审視和思考,对视觉传达设计的传播环境、符号语义及文化层面等角度进行剖析,希望对当前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有所裨益。 摘要:文章主要就视觉传达设计发展的现状及其变化的原因进行审視和思考,对视觉传达设计的传播环境、符号语义及文化层面等角度进行剖析,希望对当前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视觉传达传播多元化 1传播环境的改变 科技革命带来的变革影响并促进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改变,并逐渐形成一种融合的全球文化。视觉传达设计也在这样的时代洪流中受到了不可避免的冲击,导致设计面貌的极大改变。 1.1从视觉传达的社会环境来看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设计行业的繁荣,只有具有良好的信息传达才能吸引广大消费者的眼球,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与经济紧密联系的视觉传达设计也必须与时俱进,这主要是因为:第一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即人们需要通过信息传递和收集来满足商家及消费者的胥求,其结果必然促使新的设计形态产生;第二不断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媒介,视觉传达设计通过视觉形象承载着民族文化精神、审美倾向、民俗风尚、道德伦理观等,这些需求必然不断推进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 1.2从视觉传达的传播媒介来看 信息传播离不开媒介,在今天的信息时代,传播媒介摆脱了早期单一的传播形式,进入了多元化时代。尤其是数字媒体的出现,给传统媒介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其诸多优势为视觉传达设计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当今多种传播媒介并存的情况下,设计师要充分利用新媒介的优势,也要对传统媒介进行创新,结合不同媒介的特点,采用适当的形式增强传播效果。 2现代文化观念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 在全球文化融合的趋势下,众多学科文化领域的交叉和关联及新学科的出现,使人们不得不用多元文化的思维研究各种不同的文化以便适应这种形势,视觉传达设计也不例外。 2.1多元文化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冲击 在数码、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传播科技的作用下,不同国家的文化以及不同领域内文化的联系将会越来越密切。各民族的文化实现了全面的交流,并导致多元文化的共存与渗透。作为设计师,其应该更多地关注多元文化的研究,从中发现更多的相关无素,用设计的语言进行交流、提炼和表达。针对不同的文化群体,设计师不仅要考虑自身的文化知识背景,还要做出适当的选择,把其他各种文化因素考虑到设计中。 2.2受众的信息接收范式的转化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 一些研究者认为,人对于视觉语言的偏好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情感方面的,反映了由视觉形态唤起的情感的直接影响;第二个是认知上的,反映了在人们心目中,视觉形态与其中的信息产生的美感与价值有关。当前社会的信息化、多元化,使得更多的信息被淹没在信息海洋中,使得视觉元素需要更形象、更深入、更生动,在体验层次上与人们的心灵相呼应,以达到最有效的视觉传播效果。受众需要的是拥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形象,其更多的是感性地接受信息。 2.3当代审美及价值观特色对视觉传达的影响 每一个时期或民族的艺术设计。都深嵌在该时代审美特色或价值观的框架之中。当前经济发展及全球文化的交流使得人们的审美及价值观念表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在视觉传达上既受到简洁清新.强调功能的新现代主义的影响,也有轻松、幽默、刺激新奇、商业化、贴近普通大众的一面。艺术设计的发展脱离不了时代文化背景,总会受到该时代审美特色.价值观念、文化理念的影响。视觉传达设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必须把文化观和价值观问题摆到首要位置,在尊重科学的同时还要拥有文化伦理关怀,关注人们的文化需求和精神寄望。 3新媒体时代视觉传达设计的转型 3.1设计范围扩大化:“二维度”转向“多维度” 在艺术的界限里,以线为主的形态叫做一维空间,以面为主要形态的叫作二维空间,以体为主要形态的叫作三维空间,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主要在二维空间内进行,但是在新媒体时代视觉传达设计的维度也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在进行着无限的扩展,从传统的类似纸张的“二维”发展到“三维”,促进了视觉传达设计从平面转向立体,以后更会发展到“多维”给予观众更加直观的感受,让观众获得更多有效的信息,让观众的体验更为愉快。 3.2设计领域开放化:“单一”转向“复合” 由于视觉传达设计涉及很多方面的知识,囊括了社会、文化和心理学方面的各种领域,另外由于设计这项工作本身就带有强烈的相通的成份,设计的成功与否就受到很多方面原因的作用和影响。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视觉传达设计如果想要革新就注定要与其他学科进行更大程度的交融,展现全新的风貌。作为一门应用设计学科的视觉传达设计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消费者的审美眼光和思维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进步,而且在每分每秒都在不断变化。这样的现实境况,对视觉传达设计人员就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设计者在伴随着视觉传达设计的扩展而不断丰富扩充自己,之后运用自己丰富的知识储备来解决各样复杂的问题。因为现在各个学科交融性增强,导致出现很多设计的边缘和交叉学科,设计人员分为前端和后端之分。例如网站设计师,交互设计师,页面设计师,应用程序设计师,色彩搭配心理师等。另外,视觉传达设计开始涉及到越来越多的因素,导致学科的复合型增强,例如心理学、行为学、信息传播学说等,他们都为视觉传达设计贡献着本学科的精髓,呈现出一中“协作”的态势,设计从“单一”向“复合”转型,这样的协作使得视觉传达设计这个学科得以全面的发展,在更高的层次上能够转型成功。 结论:综上所述,视觉语言的内涵与形式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视觉传达设计开始与其他学科专业相互渗透融合,在设计理念传播技术、形式语言、设计方法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未来的视觉传达设计将是一个更加多元化的領域。参考文献: [1 ](美)约翰。费斯克等.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李彬,译注。新华出脱社,2004. [2]何洁。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趋势.装饰,2002(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