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

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

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

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时期,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准备阶段。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的社会性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整个历史阶段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从新中国建立到1952年,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彻底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下来的任务,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努力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1952年底,当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特别是土地改革在全国完成后,国内是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国外是中国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错误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时期,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准备阶段。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的社会性质。 (1)新民主主义社会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合信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形成分并存的制度,国营经济居于领导地位:在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2)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无论是经济领域还是政治领域,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因素,他们彼此都着。社会主义因素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处于领导地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的增长并获得最后的胜利。所以。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过度性社会形态 (1)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条约的签订,使外国侵略势力从沿海深入到内地,从东南沿海扩展到东北沿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和掀起瓜分中国高潮的新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2、结束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的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 义革命。“ 中国的资本主义分为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两部分。中国民主革命不是一般地反对资本主义。革命的性质由革命的对象和主要的革命者决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与旧民主主义革命一样,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因此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由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指导思想、国际条件不同,因而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革命的性质 ?①它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革命;

材料题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种怎样的社会

材料1、这个中国革命的第一阶段(其中又分为许多小阶段),其社会性质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还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革命……在各个革命的第一步、第一阶段,绝不是也不能建立中国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的社会,而是要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以完结其第一阶段。然后,再使之发展到第二阶段,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 ——摘自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 材料2、“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这种提法是有害的。过渡时期每天都在变动,每天都在发生社会主义因素。所谓“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怎样“确立”?要“确立”是很难的哩!……现在我们的革命斗争,甚至比过去的武装斗争还要深刻。这是要把资本主义制度和一切剥削制度彻底埋葬的一场革命。“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的想法是不符合实际斗争情况的,是妨碍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 ——摘自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讲话》(1953年6月15日) 请回答: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种怎样的社会?其与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2)毛泽东为什么认为“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这种提法是有害的,是妨碍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的?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种过渡性的社会形态,它是中国社会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阶段。它既不同于一般的资本主义制度也不同于社会主义制度。在政治上它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而不是单一的无产阶级专政。在经济制度上它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份并存,而不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新民主主义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社会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 因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种过渡性的社会形态,它的政治经济、形态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状态中,其社会主义的成份在不断增长,而民主主义的成份则在不断的减少,最终将完全过渡到社会主义。因此,毛泽东认为“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这种提法是有害的、是妨碍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的。

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时期是指

从1949年10月到1956年底,中国的私营工商业大致经历了两个不同阶段。1949年至1952年为第一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央和各级政府基本上是根据《共同纲领》提出的“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和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 即利用其有利于国计民生和恢复发展经济的积极作用,限制其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作用,改造其从旧社会带来的不符合新民主主义社会要求的弊病。这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改造,但它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造准备了相当有利的条件。 1953年到1956年为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央和各级政府对私营工商业的政策是以公私合营的形式,先是逐步地、有计划地合营。后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高潮的影响下,1956年内迅速地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 通过1956年的全行业公私合营,中央和各级政府所实施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完成了决定性的步骤,这对于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加快工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扩展资料: 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选,主要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实现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所谓国家资本主义,就是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 也就是说,这是一种在国家政权控制下的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工业领域的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商业领域的委托经销代销、以及公私合营等。 1956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正式宣布:“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

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

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 以及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条件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些经济成分中,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形成的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既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也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其本身并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过渡的条件有哪些呢?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物质基础、经济条件、政治保证和国际因素。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及现代工业的初步发展和我国已有相当规模的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从1949~1952年底,没收了国民党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归人民国家所有,采取冻结资产以及管制、征购、代管、征用等措施接收了英美等国在华企业以及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使中国现代化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是实现过渡的经济条件。①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及近代化工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特别是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工商业采取保护的政策,使濒临危机的民族工商业得到新的发展,进一步创造了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生产力基础。 ②在新民主主义经济结构中,不仅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先进的生产力,更重要的还有处于领导地位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国营经济是通过没收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和接收英美在华企业而建立起来的。国营经济的建立使国家掌握了经济命脉,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最主要经济条件。 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保证。 ①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执政党,这是决定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政治力量。 ②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各级政权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保证。 ③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要条件。 ④民族资产阶级此时虽然成为革命的对象,但工人阶级仍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着同它的同盟关系,从而有利于争取和改造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利于向社会主义过渡。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区别.doc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以及帅哥靓女评委团,大家下午好!(鞠躬)咱们伟大的祖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贫苦社会走到了现代富强与民主的社会主义社会,其间必然经历了许多奋斗与革命!我们小组讨论的题目就是其中的两个重要的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接下来请大家一起与我分享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 一.介绍新民主主义革命 首先为大家介绍第一大部分:即新民主主义革命: 1、我们小组先讨论了新民主主主义革命的背景: 即近代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不同的发展时期。 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是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却改变为属于新的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 2、接着我们又讨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与特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其性质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它不是一般地要消灭资本主义,相反,它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一定的条件。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但是,五四运动后至新中国成立的中国革命,已经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发生的必然性 然后我们小组又讨论了第二大部分: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发生的必然性: 1. 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必须要分“两步走”: 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改变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 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 2、然后我们小组又讨论了分“两步走”的原因,主要分以下三点: (1)中国革命之所以要分“两步走”,主要是因为中国社会性质与革命的特点所决定的。 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而社会主义革命需要一定的经济条件,需要有新民主主义作为工作准备: A、物质基础与经济条件。 B、政治保证。 C、国际因素。 也就是说,没有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要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那只是完全的空想。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特点和主要矛盾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特点和主要矛盾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这个社会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其发展趋势是社会主义因素日益增长,最终取代资本主义因素,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不可转移的、必要的”过渡形式。它“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特点: 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其发展趋势是社会主义因素日益增长,最终取代资本主义因素,而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具体的说来: 经济形态上,是一种多元的经济结构,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及个体经济同时并存。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形态是: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其中国营经济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经济方面的社会主义因素,合作社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则具有半社会主义的性质,是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转变的一种过渡性的经济形态。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任务是恢复和发展生产,实现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并逐步扩大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削弱资本主义经济成分,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奠定基础。 在政治形态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也是多元的,它不是一个阶级的专政,而是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同样也是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并存,而社会主义因素(无产阶级的领导)占主导地位。 二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经历的两个阶段,也是必不可少的两个阶段。从解放开始到1956年结束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社会主义改革是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提出的不同的政策。如果我们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做一个比较的话,我们会发现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社会主义改造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改造。从1951年12月开始,党中央颁发了一系列的决议,规定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到1956年底,全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96.3%,全国90%以上的手工业者加入了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逐步将其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而且将所有制改造与人的改造相结合,努力使剥削者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全面确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改革是中国共产党在面对国

专题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专题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新中国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正式建立:1954年全国人大代表大会召开后,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 3 )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 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目的: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2)1949年的《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3)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为中国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 (4)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二、经济建设 (1)1949年至1952年,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 (2)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年至1957年) 工业化的建设:1957年,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起,国家进行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三、外交成就 1、确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建立后提出了“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外交成就表现 (1)中苏建交:1949年中苏建交,1950年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年,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3)参加日内瓦会议会议:1954年,新中国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4)万隆会议:1955年,参加亚非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四、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1949年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五、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交通运输发展较快,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 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六、文化教育事业 1、1956年春,毛泽东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人民教育的奠基: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专题十一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

专题十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 【专题解读】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1919年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共产党为反抗国民党统治,进行工农武装革命,开始了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从此开始。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浴血奋战,终于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战。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国民党政府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悍然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中国现代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和土地改革运动等,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从1953年开始,我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对农业、手工业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到1956年,我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了20世纪以来中国第二次历史巨变。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充满艰难曲,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等重大失误和挫折。从历史的发展过程看,“文化大革命”仍属于探索过程中的失误。但这一时期“两弹一星”成功研制、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改善等史实说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仍然是历史的主流。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成为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逐步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实现了20世纪以来第三次历史巨变。 本专题是历年来中考重点考查的内容之一。 【考点梳理】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艰难历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1.五四运动 (1)背景(导火线):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帝国主义无视中国主权,《凡尔赛和约》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由日本继承。 (2)口号或要求:“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最能体现五四运动的性质)、“取 消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废除二十一条”、“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3)经过:①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示威游行;②前期(5月4日至6月3日):运动主力是学生,运动中心在北京,斗争形式以学生运动为主;(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③后期(6月3日以后):运动主力是工人,运动中心在上海,斗争形式是群众性的爱国运动,出现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的局面。(五四运动与辛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是什么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是什么 第四章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是什么?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形式。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社会经济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 2.简述过渡时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建国初期,由于抗美援朝战争对军用物资的需求和土地改革后农民消费品的增加,资本主义工商业一度有较大的发展,然而,其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也逐渐暴露出来。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社会主义公有制之间,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与国家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之间,资本主义企业内部工人与资本家之间都存在难以克服的矛盾,影响到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和劳 3.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是什么? 社会主义改造,作为新中国对于旧制度的否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经验:首先,它标志着公有制对于私有制的宣战,并取得了根本性的胜利;其次,他为广大的受压迫人民推翻了压在他们头上的精神枷锁,使他们不仅在经济上、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在政治上和精神上得到了解放!在真正意义上体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也是人类进步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光辉一页!第三,五十年代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向全世界展示了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也使今天的中国人民具有了并从此具有了对于人生和美好社会前景的回忆和向往的内容!更为重要的经验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为最广大的中国人民建立和打下了公而忘私和分辨是非的能力的雄厚的思想基础!总之,社会主义改造作为一种政治举措,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开创了崭新的一页,开创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美好的社会基础的开端,开创了中国人民展示自己最为美好和健康的人的本质的社会形态!也为目前的社会现状树立了一面镜子和标尺! 4.试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重大历史意义。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越过漫长的资

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区别与联系

两者的联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两种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社会形态。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要准备,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二者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众多的相同或相似之搜索处。这些相同或相似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指导思想是相同的, 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文化, 尽管按临时大宪《共同纲领》的规定, 实行的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政策, 对于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的资产阶级思想并没有加以消灭, 但是, 中国思想界主流思想地位被马克思主义占据则是无疑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策之一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而马克思主义是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 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指导思想是相同的。 2. 在国体上, 二者是相同的, 都是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 3. 二者的历史使命是相似的。新民主主义的历史使命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全国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 建立新中国, 然后迅速改变经济文化极端落后的状态, 为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创造条件。 4. 二者社会经济结构相似。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是多种成分不断发展、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 存在着五种经济形态。毛泽东曾指出“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 加上私人资本主义, 加

上个体经济, 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这些就构成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这五种主要经济成份, 在国家政策的规范和调节下, 分工合作,为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创造必要的前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结构从所有制上看也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今天, 我们不仅有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还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二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等多种经济形态, 各种经济形态共同为繁荣现代化中国而努力。

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

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沉沦;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进步。半殖民地是从国家的政治地位上看的,半封建是从社会经济结构上看的。半殖民地是促成半封建的原因,半封建又是半殖民地的基础。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具有以下特点 ①封建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了破坏,但封建剥削制度依然存在,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同买办资本、官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仍然占着优势地位。封建主义是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同盟者及其统治的基础。②民族资本主义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并在中国的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很大作用,但它的大部分同外国资本主义和该国封建主义或多或少都有联系,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力量软弱,不可能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束缚。③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不仅强大,而且根深蒂固。他们和中国的反动势力相互勾结,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并且控制了中国的政治中枢和军事要地。④中国历届政府具有极强的反动性。从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到国民政府,不仅是压迫人民、阻止社会进步的专制政府,而且是对外投降的卖国政府。⑤中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呈现出极端不平衡的状态。这是由于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同时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分散的地主经济,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⑥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程度世界少见。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下,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破产,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⑦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极为缓慢,经济异常落后。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的比重很小,在抗日战争以前,现代工业大约占10%左右,农业和手工业大约占90%左右。 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 (1)性质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就是社会主义革命。 (2)革命任务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就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其代理人官僚资本主义;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包括:政治上建立各级地方人民政权,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在经济上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党的工作重心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工作重心在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工作重心在城市。 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区别: (1)社会性质不同: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发展的过渡性的社会,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一个发展阶段,这是两个根本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 (2)阶级构成不同:新民主主义社会还存在着剥削阶级——资产阶级,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已经不存在剥削阶级,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不存在。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特点和主要矛盾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特点与主要矛盾 新民主主义社会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这个社会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其发展趋势就是社会主义因素日益增长,最终取代资本主义因素,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就是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不可转移的、必要的”过渡形式。它“就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与文化特点: 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其发展趋势就是社会主义因素日益增长,最终取代资本主义因素,而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具体的说来: 经济形态上,就是一种多元的经济结构,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及个体经济同时并存。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形态就是: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其中国营经济就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经济方面的社会主义因素,合作社经济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则具有半社会主义的性质,就是个体经济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转变的一种过渡性的经济形态。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任务就是恢复与发展生产,实现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并逐步扩大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削弱资本主义经济成分,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奠定基础。 在政治形态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也就是多元的,它不就是一个阶级的专政,而就是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同样也就是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并存,而社会主义因素(无产阶级的领导)占主导地位。 二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就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经历的两个阶段,也就是必不可少的两个阶段。从解放开始到1956年结束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社会主义改革就是党与政府在不同时期提出的不同的政策。如果我们将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做一个比较的话,我们会发现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对农业、手工业与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改造。从1951年12月开始,党中央颁发了一系列的决议,规定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与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与政策,。到1956年底,全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96、3%,全国90%以上的手工业者加入了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逐步将其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而且将所有制改造与人的改造相结合,努力使剥削者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全面确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改革就是中国共产党在面对国内外新形势新问题的时候提出的。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就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就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与全国人民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是什么?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形式。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社会经济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 2.简述过渡时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建国初期,由于抗美援朝战争对军用物资的需求和土地改革后农民消费品的增加,资本主义工商业一度有较大的发展,然而,其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也逐渐暴露出来。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社会主义公有制之间,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与国家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之间,资本主义企业内部工人与资本家之间都存在难以克服的矛盾,影响到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和劳3.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是什么? 社会主义改造,作为新中国对于旧制度的否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经验:首先,它标志着公有制对于私有制的宣战,并取得了根本性的胜利;其次,他为广大的受压迫人民推翻了压在他们头上的精神枷锁,使他们不仅在经济上、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在政治上和精神上得到了解放!在真正意义上体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也是人类进步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光辉一页!第三,五十年代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向全世界展示了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也使今天的中国人民具有了并从此具有了对于人生和美好社会前景的回忆和向往的内容!更为重要的经验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为最广大的中国人民建立和打下了公而忘私和分辨是非的能力的雄厚的思想基础!总之,社会主义改造作为一种政治举措,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开创了崭新的一页,开创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美好的社会基础的开端,开创了中国人民展示自己最为美好和健康的人的本质的社会形态!也为目前的社会现状树立了一面镜子和标尺! 4.试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重大历史意义。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越过漫长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一个长期受帝国主义掠夺和奴役的国家,变成一个享有主权的独立的国家。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变成一个除台湾等岛屿外实现统一的国家。一个人民备受欺凌压迫的国家,变成一个人民当家作主、享有民主权利的国家。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变成一个走向经济繁荣、全面进步的国家。一个在世界上被人们看不起的国家,变成一个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尊重和重视的国家。所有这些,都是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可缺少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条件,为后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毛泽东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个步骤:第一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第二步,在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基础上,使革命向前发展,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国家。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深刻地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学说。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认清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同时又认清二者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的根本任务是要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独立,推翻封建地主和官僚资本的统治,走上民主发展的道路。社会主义革命要求消灭资产阶级,实现生产关系的变革,这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都是不能实现的。 在革命前途问题上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把中国革命过程中两个紧密联系的阶段割裂开来,只看到两者之间的区别,没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要在两个阶段之间硬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和发展资本主义的阶段。认为民主革命的结果只能是建立资产阶级的共和国,无产阶级只能在资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通过合法斗争聚结力量,到一定时候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一种是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主张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企图把两个不同性质的革命阶段并作一步走,一举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种观点只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而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区别。 区别:社会主义革命:反对资本主义统治的,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的的.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自创立时起就确定的奋斗目标。但是,基于旧中国是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党确定实现社会主义必须分两步走,必须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才能转入社会主义革命。这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党在很长的时间里一直以新民主主义作为自己的第一步纲领,用以规定当前革命的性质和通过这个革命所建立的共和国的性质。在新中国建立之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没有把中国的社会主义前途写进去。当时党中央认为:先经过一段新民主主义建设时期,再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这至少要十年到十五年,然后视情况而定。 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和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建立在没收官僚资本基础上的国营企业和新建国营企业的力量日益发展壮大,实际上成为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力量;工人阶级在整个国家中的领导地位和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的控制能力,得到很大加强;调整工商业采取的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等措施,不仅起到利用和限制的作用,实际上也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土地改革后党注意发扬农民个体经济和互助合作这两种生产积极性,帮助农民组织起来,倡导互助合作运动,实际上成为引导个体农业向社会主义的集体化逐步过渡的开端。新民主主义的前途必然是向社会主义发展,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中本来就有社会主义因素,而且是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不断壮大其力量和扩展其范围的因素。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显示出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对我国有重大的榜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党认为解决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在农村和城市开始逐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步骤已经成为必要并有现实可能,于是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 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讲到: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十年到十五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十年或者更长时间以后才开始过渡。1953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正式讨论和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1954年9月15日至28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把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作为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确定下来。 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以后,党中央向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工作,在党内迅速统一了认识,在全国人民中得到广泛的拥护,成为团结和动员全国人民共同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而奋斗的新的纲领。 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时候,发生了高岗、饶漱石分裂党的重大事件。1954年2月,党的七届四中全会揭发批判了他们的反党分裂活动。1955年3月,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通过决议,开除高岗、饶漱石的党籍,撤销他们所担任的一切职务。通过这次斗争,维护了党的团结,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顺利贯彻提供了重要保证。 (2)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资本主义因素,也有社会主义因素。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由于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缘故,就都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并且不是普通因素,而是

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

.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 1.相同点——两者在政治上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都坚持共产党的领导,都是人民当家作主;在经济上都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运行机制都应该是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代私有制几乎绝迹,这是不同点。);在思想文化上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都要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2.不同点 (1)社会性质不同: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发展的过渡性的社会,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一个发展阶段,这是两个根本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 (2)阶级构成不同:新民主主义社会还存在着剥削阶级——资产阶级,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已经不存在剥削阶级,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不存在。 (3)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不同: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产阶级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参政,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亲密战友。 (4)人民民主专政的含义不同: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人民民主专政是要镇压敌对阶级,保护国家完成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民主专政则主要是对敌对分子、破坏分子的专政,主要任务也变为巩固和建设社会主义。 (5)经济构成不同:经济上虽然都是多种经济充分并存,但是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公有制经济只是占主导地位,还不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已经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其地位和作用大大提高了。 (6)生产社会化程度不同:在新民主主义社会比较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则比较高。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新民主主义社会在第一阶段,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和国民大革命时期(1919年5月至1927年7月),北洋军阀与中国人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中共“二大”指出,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革命的性质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可见,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集中在北洋军阀统治集团身上,而帝国主义则是它的总后台,是社会最主要的矛盾。 在第二阶段,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或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至1937年7月),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代表中国人民利益的

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革命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为生产力的发展扫清道路,解放生产力, 从而促迚社会的全面迚步和发展。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 务的基本完成,为了促迚社会生产力的迚一步发展,为了实现 民族复兴、人民并福,中国共产党适时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逐步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 其历史必然性是: 1是迅速发展国营经济,开展大觃模经济建设,顺利实施第 一个五年计划的客观要求。2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 限制、改造政策发展的必然结果。3是土地改革后,发展农村 经济政治的必然趋势。4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J 国家政权和提 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必要条件。 中国梦的内涵。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 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并福。 国家富强,是指我国综合国力迚一步增强,中国特艱社会主义 事业迚一步发展和完善。民族振兴,就是通过自身的不断发展 与强大,继承并创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及先进的文明成果, 幵将其传递给全世界,从而影响世界、改变世界,迚而使中华 民族再次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再次以高昂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 族乊林。人民幸福,就是人民权利保障更加充分,共同享有人 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 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必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国家 的精神追求,是维系社会发展和稳定的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及其遵 循的根本原则,是这个体系的精髓。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 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 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 代精神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含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 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 科学内涵: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紧密联系中国的具体实际,创造性地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 策,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②是把中国革命、建 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升华为理论,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 主义理论成果;③是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的土壤之中, 和中国民族的特点结合,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 两大理论成果及关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①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 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共同特点:①它们都是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 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问题所凝结的丰硕成果,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 晶。②这些理论成果在内容上,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又具 有中国特色,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③这些理论成果在 形式上,体现了中国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民族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