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美国教育文化中的精髓

浅析美国教育文化中的精髓

浅析美国教育文化中的精髓
浅析美国教育文化中的精髓

浅析美国教育文化中的三大精髓

摘要:

当今,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强国,不仅拥有最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其教育水平也是遥遥领先的,当中有很多精髓都值得各国学习。本文将展开论述美国教育文化中的三大精髓。

关键词:平等、科学、自由

正文:

在冷战结束以后,美国成了世界的霸主,是唯一的一个超级大国,它拥有世界最强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其实,美国,能够在短短两百多年内,有如此大的进步,和美国良好的教育文化有很大的关系,而且,在时间的长河里,美国教育文化也越发成熟,有越来越多的精髓。

总的来说,通过一些资料,本文总结了美国教育文化的以下3点精髓。

尊重

在美国,老师们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与学生接触,都为学生树立了友好、和善、礼貌的典范。像校长每天都第一个到校,见到学生都会主动向学生问好。在学校里,师生们都互相问好。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遇到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或者主动示意有不理解的问题,老师们都会主动停下课来为学生解答。老师们也从来不轻易不批评学生。课堂上学生没有一个问题不可以提,回答问题时学生答错了,老师也从不批评,老师们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观点。此外,根据某一调查报告显示美国学校家长会的组织分为两种:一种家长会是教师与家长一对一进行的,开家长会时,家长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找不同的老师一对一进行沟通。另一种家长会是根据学生和家长的要求进行的。假如某一位学生感到某个学科学习有困难,其家长便可要求学校对自己的孩子进行特殊辅导。学校就会安排心理老师专门对这个学生进行测试。一般参与这种测试的有三个学科老师、一位心理老师、校长还有父母,共七人参加。

从上面的材料中我们就很容易感受到,美国教育者对学生还有学生家长的尊重。校长老师都会主动向学生或学生家长问好,尊重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并尽力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正是由于这种尊重,在美国,师生关系都很和谐,而这对于教育是十分有利的,大大提高了教育质量。

2、科学

在美国教育文化中,科学教学一直是他们奉行的准则,美国教育者不会因为实施难度大,而放弃对科学教育的追求。这一准则体现在美国教育的方方面面。

首先,是表现在老师和校长的分工上。就以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学校为例吧,这里78.9%的学校开设了心理学课。虽然这只是一门选修课,但每个学校对这个课程的安排都十分精细、科学。每个学校的心理学老师都是专职的,不做心理辅导。心理学老师负责上心理学课,而心理辅导老师只负责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此外,承担心理学课程的老师学历都是研究生以上。

其次,就是表现在美国的教育体系上。美国采用的是分层教育,就以美国某一学校高校为例,其是分层设置课程的,具体情况是:

五年级的课程是统一的,六七年级分A B 两层,八年级ABC三个层次。

尽管学生的学习内容是统一的,但教科书的难度是不同的。一般A层是一本教科书,B、C 层是一本教科书。

高中一般分以下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基础课,供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来选。

第二个层次:正常的学生。

第三个层次:比较优秀学生。

第四个层次:AP课,即在高中阶段提前选修大学课程。

高中学生的课程,教科书特别厚,最好的学生可以把一本书学完,有的可以学一部分。

最有特色的是AP课程,把大学的一些课程放在高中选。这些课程由大学统一考试水平,有两个作用:一个是录取时可以参照这个成绩,二是达到一定水平,可以到大学后免修相应的学分。有些大学老师在这里上课。最多的有的学生选修四门课。

这种教育体系,把不同接受能力的同学分开来教,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得到最合适的教育,不用因为别的同学的进度而浪费自己的时间或学得吃力。

再就是体现教师们的科学精神上了。在美国的老师看来,教育就是让学生掌握方法。美国的教育具体到课堂是认知主义,是建构的,是自己长知识的。美国的老师都有强烈的反思意识,他们经常会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从而进行改良。此外,美国老师注重学生目标的培养,他们教育学生要为自己的理想和需要而学习。

自由

自由、灵活——真正人本的教育,美国教育把这点发挥得淋漓尽致。美国之所以成了最有创造力的国家,和这也紧紧相关,因为自由和灵活是开发人的创造力最重要的因素。

首先,美国老师对教室的布置就是自由的。有的老师把自己的教室帖的花花绿绿的,一米长的条子、人体骨架……老师们说,这里的每样东西都是有用的,都是给予学生以教育和影响的。

其次,美国学校的课程设置也是自由的,课程一直触及到生活的许多领域,比如养金鱼也是一门课程。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

然后,教师任教也是自由和灵活的。教师们上课更多是依据课程标准,而不是教材。有一节课,体育老师就拿着一个橡胶圈,就上了一堂体育课。其做法,就是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去做。学生怎么想,就可以怎么做。这样的课,充满了自由和创造。

再然后,学生的学习是自由的。美国学生有充分自由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学校一周五天课,每天7:20到下午两点20分上课,从下午两点半到五点半是学生课外活动时间。有的学生回家,有的学生在学校里,有各种社团活动、俱乐部活动和实践研究等。另外,每名学生享受充分的选课自主权,同时学校也会为学生提供方便的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菜单,每学期学校也都会提供高中四年的选课建议。

不钳制师生教与学的创造性,自由就是给予教师和学生自主教学、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看美国人如何教育小学生

看美国人如何教育小学生 一个经济强国背后的推动力是什么?他们究竟行使一套怎样与众不同的管理 和教育制度? 也许国内的读者会觉得,一个已经读到五年级,马上就要毕业的美国小学生,对其数学能力的要求,仅仅限于加、减、乘、除运算,这未免水平太低了。 我婆婆退休前是搞幼儿教育的,她看到美国小学生整天“都在玩”不免叹气, 她对我说,施嘉特今年五年级,马上就小学毕业了,要是在中国,学生的压力已 经很大,整天埋头做功课。可是你看这孩子,每天放学就出去和一群野孩子打美 式橄榄球、踢足球……疯玩,做作业、弹钢琴的时间那么少,你做母亲的要抓紧啊!我说,施嘉特在学校成绩几乎全A,除了偶尔失手,有时候连着拿几个100分回来。对美国小学生来说,我觉得够了。小学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我更注重他运动、课外活动、交友联谊等的全面发展。 当然,婆婆还是不满意,她说美国的功课太松、作业太浅,估计考试也很容易。她强调,我们中国人讲究打基础——扎实的基础。其实,美国人也讲究打基础。只是中国的所谓的“基础”,和美国人的不同罢了。美国人讲究做人的底线, 这种观念就是从小培养起来的。美国小学生要打的基础是做人的自信、诚实、善良、公正、包容,以及独立自主的意识,也就是说,他们从小就学会了美国文化 的核心价值,而不是为这个核心价值服务的知识。 然而,与我婆婆持相同观点的大有人在,更有甚者把美国的中小学教育贬为“一塌糊涂”,其中措辞最激烈、情绪最激动的多是从中国来的中小学教师。他们 得意的是,每年国际数学竞赛名列前茅的都是中国学生,美国的中小学教育简直 无法和中国的相比。有时候,美国中文报纸上还有大标题“数学比一比,美国只能算发展中国家。” 有一次华人聚会,孩子们的父母回忆起自己年轻时的故事,在场的女士坦白,当年找丈夫的标准几乎都是要“学习好”,至于外形、性情、修养都在其次。而眼 下自己的下一代,如果你问她们班上男生谁的学习成绩最好,她们很茫然,但学 校里哪个男生运动最出色,绝对了如指掌。在孩子们眼里。朋友、友情、快乐, 比成绩重要多了。 一位带着9岁儿子来美国的父亲感叹,把儿子交给美国学校真是忧心忡忡, 那是什么样的学校呀!课堂上随意得像自由讨论,可以放声大笑;老师和学生常常坐在地上没大没小,上学就像在玩游戏;每天下午3点就放学;还居然没有统一 的教科书。 只是孩子放学后直奔图书馆,常常背满满一袋书回来,可是没两天就还了。 他又问,借这么多书干吗?儿子回答:“做作业。”然后,看到儿子在电脑上打出作业的题目《中国的昨天和今天》,他惊得差点儿跌地,这都是什么题目?试问哪 位在读博士生敢去做这么大的课题?他责问儿子这是谁的主意,儿子正色道:“老 师说,美国是个移民的国家,每个同学都要写一篇关于自己祖先生活国度的文章,还要根据地理、历史、人文,分析与美国的不同,并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位父亲没有做声。

浅析波普艺术与大众文化生活

浅析波普艺术与大众文化生活 摘要:20世纪50年代波普艺术诞生在英国,60年代在美国发展到了高潮,虽然存在时间短暂,但其影响却是从观念上改变了大众对艺术欣赏和承受的能力。 关键词:波普艺术;大众文化;后现代艺术 正文: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西方社会发生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变化。科学技术与物质生产的发展促使了西方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为现代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基础、内容和土壤。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们心灵造成的创伤和随科技革命与经济发展后物对人的精神压抑的加剧,以及生态危机、自然资源危机、社会心理危机等社会危机的日益加深,使得西方社会在20世纪上半叶滥殇的非理性主义思潮逐渐让位于加强对人的关注与研究的人本主义思潮。受其影响,于是现代派文学艺术开始出现了在思想主题、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等方面的变化,从而形成了文学艺术的新视点,于是出现了“后现代主义”艺术形态。 后现代艺术的形态出现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晚期现代主义艺术实践的反驳。这无疑是从达达主义开始,波普艺术在创作方法上虽然受到达达主义的影响,但从某种意义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流派。 在整个英国的波普艺术圈中,英国的艺术家的作品与美国艺术家的作品相比,在体现波普艺术的特征方面显得比较逊色,这也不足为奇,因为英国波普艺术原本就是产生于对美国文化的憧憬中,波普艺

术真正的土壤是在美国。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艺术的根基也发生了改变:中产阶级人数的增长,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花色齐全、品种繁多的生活用品,从大汽车到厨房用具,成倍地增长,在这高消费的社会中充斥着空调、汽车、广告、电视、可口可乐瓶子等。这琳琅瞒目的物质世界,极大地影响了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艺术表现形式。波普艺术,当时对美国的艺术家们来说无非是一种天然的需要。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许多英国的波普艺术家,采用了许多得来自美国影片中大众崇拜的形象,连环画、或者标志牌的形象。美国的艺术家们在某种程度上观察到了这些东西,尽管美国波普艺术发展晚了一步,但当新一代的美国波普艺术家们一旦了解了他们的日常生活环境和在新主题创作中的巨大可能性,结果他们比起任何做同样事情的欧洲人显得更大胆、更热情,甚至压倒一切。 波普艺术在美国所取得的成功,除了与美国经济的繁荣,大众文化的兴盛以及高消费社会为波普艺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视觉资源有关之外,它还与公众和收藏家对这一流派的支持有关。因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抽象表现主义虽然一度被美国政府作为宣扬美国自由文化政策的榜样推销到全世界,但是它面对现实生活的时候表现出的态度却是排斥和冷漠的。过分地远离生活实际,形式上极度简单化,纯粹追求画面的效果,在唯美的形式上已经走得很远。它不仅缺少了美国本土化、本民族精神的现实与直率的特征,而且没有表现出现代美国生活方式。虽然它使得美国艺术家摆脱欧洲文化殖民的梦想得以

美国社会与文化漫谈论文美国高等教育

美国高等教育 摘要:当代美国高等教育无疑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备受瞩目。其在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采取了多种战略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和有益的经验。美国政府对国际教育交流和管理十分重视,许多高校利用独具特色的优势吸引了国外大量留学生,同时鼓励教师和学者双向流动,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研究,通过实施行之有效的举措发展跨国高等教育,并不断加强高校课程的国际化建设。美国在充分发挥本国高等教育辐射力的同时,也卓有成效地吸收了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优秀成果。 本学期通过对<美国社会与文化漫谈》这门课的学习,自己对美国有了更加深入而清晰的认识,本论文主要分析美国高等教育的特点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根据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于2009年11月5日发布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 2009)显示,欧美大学占据了榜单的显要位置,国内大学全都在200名之外,其中,名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等6所大学均排在第201~300名。由此可见,中国与西方的高等教育之间的差距还是非常巨大的。排名前十的大学中,8所为美国大学,其中哈佛大学自排名发布以来连续7次位居第一。 研究人员今年新推出了学科排名,分别列出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经济学(商学)共5个学科的世界大学前100名。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麻省理工学院4所大学的5个学科全都排在世界前20名以内。北京大学的数学学科,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计算机学科入围百强。 以上数据很清楚地展示了美国高等教育在全球的领先地位,就连我们国人一直来引以为傲的清华北大也是难以望其项背啊。美国的高等教育究竟强在哪里?为什么美国培育出了那么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每一次经济的跨越的离不开科技的发展,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经济强国,科技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而美国的科技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着其庞大的高等教育系统。其在高等教育方面的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对我国的教育发展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 有人说20世纪在一定意义上说是美国世纪,在过去百年中美国在科技和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从一个被殖民的国家摇身一变成为世界强国。究其原因,除了美国拥有优越的天时地利条件,还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不但未伤元气反而还刺激了经济的发展,掠夺了大量第三世界国家的资源,以及美国人民思想较为开放、勇于开拓创新等因素外,还和美国能够不断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推动和引导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回顾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它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高等教育制度的多元化 美国在高等教育发展中通过建立和发展多层次和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制度,较好地解决了普及与提高的问题。今天其高中毕业生中的绝大部分都能进入到高等学校,同时它还拥有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等众多的世界一流大学,培养出大量精英人才,领导着美国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多层次和多样化已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鲜明特色。 1.建立和发展社区学院 美国社区学院具有实用性、灵活性、经济性和前瞻性等特点,它已发展一百多年仍方兴未艾。如今,

美国大众文化对当代影响

美国大众文化对当代影响 美国与众不同的建国历史,孕育了美国民主的政治体制,也孕育了其独特的大众文化,并形成了三个重要特点:一是拓荒期的美国移民社会只存在一种平民性质的文化,而不像诸如中国这样历史悠久的国家,具有承上启下的文化传统和相对稳定的文化构架;二是美国大众文化从一开始便基于市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商业气息浓郁;三是由于美国大众文化介入美国社会生活既广且深,它的概念也因而更为宽泛。 在中国,文化以及与文化沾边的林林总总都由文化部负责的。美国并没有文化部,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就说美国没有文化。其实,恰恰是美国文化及其独特性辅佐了美国作为超级大国的霸权地位。相信大家基本认同这样的观点:在美国,谁当总统并不是最重要的,没有奥巴马的美国照样是美国;但没有微软、谷歌、波音、常春藤,没有麦当劳、好莱坞、肯德基、可口可乐的美国,那美国就不是美国了,而些这才是美国文化的基因。其文化个性已经成为美国重要的软实力资源,丰富了美国梦的基本内涵。 美国文化引人注目的个性正在于:它虽然是丰富多彩的,甚至是光怪陆离的,却又是浑然一体、难以分割的,并不像历史悠久国家的文化那么雅俗两分、高下立见。事实上,美国文化的主要体现方式就是大众文化,抑或可以解读为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充分交融与完美渗透,以至于我们仅凭直觉就能感受到,进而感受到它的青春张力、它的内在诱惑力。以好莱坞为例。冷战时期,苏联与美国对抗,可前苏联的青少年却穿着类似牛仔裤的蓝布工装裤,热衷于搜寻美国录音录像磁带;美国影片产量不足世界电影产量的10%,却占据了世界银幕播放时间的50%;而美国电视节目的出口量也比第二位的英国高出了7倍之多。初次来好莱坞星光大道的人,可能会令人失望。人们无法想像,每年盛大的奥斯卡颁奖仪式,就在这样一条拥挤凌乱的街上举行,连颁奖式现场——柯达剧院,看起来也并不起眼,跟“盛大”、“壮观”、“恢宏”这些词好像沾不上什么边。与国家大剧院、水立方简直是天上地下;而那些巨星们的名字,则被刻在了地上,任游客“践踏”,想要寻找自己崇拜的偶像,得蹲在地上找半天,这和动辄就为名人建一座高大的塑像,然后让人仰头膜拜的中国文化有着截然的不同。可是,就在这样的漫不经

浅析从美国电影中折射出的美国文化

浅析从美国电影中折射出的美国文化 ——观《世界电影史有感》 电影,这一元素自诞生以来就从未离开过我们的视线,一直活跃在近现代文明的历史舞台上。自2009年底2010年初的《阿凡达》在全球掀起一阵新的狂热效应之后,单单对于电影本身的了解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了。越来越多的影人及资深影迷纷纷将目光转移并锁定在了电影的制作背景上。而好莱坞电影无论是其运作模式还是拍摄水准制作功底都位及全球电影界的翘楚。吸引了绝大多数人的目光。无论是《与狼共舞》的叙事,还是《骇客帝国》的科技,或者是卡梅隆曾经保持了13年的全球票房纪录的《泰坦尼克号》,都再一次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并以此切入分析《阿凡达》获得成功的背景。正如知名电影评论人莫绶所言:“《阿凡达》的成功并不是一鸣惊人,而是根植于美国文化创意领域深厚的积累沉淀。” 如今我在读完《世界电影史》之后对其中美国电影史部分,特别是战后至今的美国电影史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想在此谈谈我对其的看法并分析一下我所理解的战后至今美国电影中折射出的美国文化。由于阅读时间仓促,且下文所述皆为个人粗浅见解,还望老师指正。 一件艺术品往往和艺术家的名字联系在一起,而一种艺术形式的历史通常是将艺术家的名字记录下来。这样的历史其实是把个别艺术家的生活和作品置于一种社会真空状态之下,或者超越了时间和地点的束缚,也就是说他们的作品处于社会历史之外。如果说个别艺术家超越了社会生活,但我们也不应该忘记,社会生活同样高于该艺术家的整个内在,因为每部作品至少都带有两个印记——艺术家的印记及其作品所在环境的印记。但是不管怎么说,任何时期的电影都会有一个鲜明的时代印记,在整个大环境下各个不同导演发挥各自的主观想象力与创造力带给我们不同的心灵享受。 “战后初期美国好莱坞电影面临着极好的发展前景,罗斯福的自由主义在恢复时期(1945-1947)风行于好莱坞的一些制片厂内,这个时期社会纠纷很多,在这个电影 的首都也不例外。那些战前的电影大师,如约翰·福特、卡普拉、惠勒,似乎准备重显 身手,大干一场。电影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卖座打破了记录(1946年售出50亿张影票),盟军的胜利又为好莱坞打开了新的世界市场。(日本、西德、意大利 等轴心国)”[1] 威廉·惠勒以极大的热忱和心血拍了《我们生活中最美好的年代》这部具有鲜明时 代特征“恢复时期”特点的影片。这位作风细致的杰出艺匠用很长的篇幅描述三个复员军人——一个银行家,一个飞行员,一个失去双臂的残废者一一归来的情景。故事结局虽

美国中小学生守则

Classroom Rules: High School Level 高中 1 Arrive on time. 2.Raise your hand before speaking. 3.Listen to others and participate in class discussions. https://www.doczj.com/doc/625219739.html,e the pencil sharpener during noninstructional time. Stay on task. 5.Do your assignments. 6.Bring materials and have them ready. 7.Listen to directions. 8.Cooperate with your group. 9.Pick up after yourself. 10.Leave other people's materials alone. 11.Do not interrupt other students' learning. 12.Keep hands, feet and objects to yourself. 13.Keep your hands clean and take care of personal hygiene in the rest room during breaks. 14.No vandalism. Don't write or carve on your desk or school property. 15.Treat computers with care. elementary school小学 Class Rules 1.No interfering with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others. 2.Respect personal space, rights and property of others. 3.Follow directions of all your teachers. https://www.doczj.com/doc/625219739.html,e to class prepared with all supplies and homework complete. 5.Raise your hand before you speak during a classroom lesson. 6.Obey all school rules. https://www.doczj.com/doc/625219739.html,plete all assignments neatly and on time. 8.Be quiet in lines, hallways, and restrooms.

美国梦与美国文化

论美国梦与美国文化 美国梦(American dream ),对全世界来说,都是一个奇迹。然而这也是美国的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美国梦的由来与发展跟美国特有的社会文化及美国精神是分不开的。正是在种种美国特色下,美国梦才能绽放其魅力。美国梦是一种相信只要在美国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致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们必须透过自己的工作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1] 他不在乎你曾经是如何的身居高位还是地位卑微,也不在乎你曾经是如何的腰缠万贯还是一贫如洗,只要你有梦想,只要你愿意为此努力付出,你终可以获得你想要的幸福生活。许多美国人的确认为,这种获致成功的机会在世界上其他国家是找不到也并不存在的。正是这一点,吸引了许多欧洲人踏上美国这片处女地,实践自己的美国梦。“ 美国梦” 包含几个要素:美国提供了人人都能成功的机会;成功取决于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而不是家世和背景;人人都拥有平等的权利;人人都有信仰的自由。美国梦的源起自1620 年11 月11 日在科德角集体签署的《五月花号公约》,美利坚民族的起点就此开始。他们为了上帝的荣耀,为了增强基督教的信仰,为了提高他们国王与国家的荣誉,漂洋过海,在弗吉尼亚的北部开发第一个殖民地。并在上帝面前共同立誓签约,自愿结为一个民众自治团体。[2] 踏上美洲大陆的,多为英国受压迫的清教徒以及欧洲大陆的弱势者诸如德国破产的小农。他们所在原来的欧洲国家大多社会等级森严、财富分配不公、宗教歧视严重,而他们正是第一批抱有“美国梦”的,并移民到美洲新大陆将其付诸实践的人。在新大陆,他们可以不再忍受原先的不公与压迫,可以奉行新教教义,勤劳节俭,节制欲望,即抱有这些最原始的资本主义精神,开始融入这片新土地,并同时把这种精神也灌输进来。同时,他们又具有强烈的使命意识,自认为是“上帝选中的人们”,上帝让他们在这片新土地上生根发芽壮大,让他们来管理整个世界,维持世界秩序。他们的如此之浓厚的宗教色彩又为美国人的文化信仰有了坚实的积淀。对他们来说,这里是上帝让他们来实现他们的“美国梦”的土地。孟德斯鸠、笛卡尔等启蒙运动的先驱,开始对美国这块神奇的土地赞颂不已,这也燃起了这些曾经在欧洲式弱势群体的“美国梦”。在精神上,这些宗教的力量足以让人产生动力,这些文化信仰足以让他们为之奋斗,取得成功。从美国独立直至19 世纪末期,土地广袤而人口稀少,移民都能获取大片肥沃的土地。当时的美国还是农业经济为主,不言而喻,“土地就意味着财富,意味着成功”。随着18 世纪末、19 世纪初美国西部发现多处金矿,有些幸运儿开始因掘金而一夜暴富,这波“淘金潮”的传奇,推动了移民西进的浪潮,也为“美国梦”抹上了浓厚的金黄色彩。[3] 由此可见,美国特殊的地理环境也对美国梦的发展奠定了有利基础。而在地理环境以及文化信仰的双重作用下,美国的政治制度也给美国梦提供了肥沃的土壤。18 世纪来到美国的移民都是欧洲的弱势者,最典型的是英格兰的清教徒和德国的破产小农民,当他们来到还是殖民地的美国时,政治平等的要求就格外强烈,也自发地落实了民主。于是,“平等权利”成了“美国梦”的一个内涵,从《五月花号公约》中不难发现这一点。而启蒙运动带来的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的思想又在这片土地上成功得以发展。理性的光环也笼罩了美国这片土地。因此,美国的土地上很难找到专制集权的身影。良好的社会环境也促使美国梦可以更为顺利地发展。美国梦与美国多元文化在喷射机时代来临前,数百万乘船至美国的移民者对美国第一眼印象,便是纽约港前自由女神像。美国给人以自由的感觉,即无论做什么事,只要不扰乱社会秩序,只要不威胁国家统治,那么便是合理合法的。因此,美国社会也成为多元社会,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混血人种,亚裔、非裔、拉美裔,几乎每一类人都可以在美国找到栖身之地。他们崇尚自由,崇尚民主。与其他大多数国家不同的是,在美国拥有的经济自由相当多,政府扮演的角色相当有限,这使得美国的社会流动性极大,任何人都有可能透过自己的努力迈向巅峰。早期建国时期美国西部广大的土地都无人居住和拥有,任何有心人都可以加以占据并投资和开垦。而到了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庞大的自然资源和先进的工业技术则使得快速的社会流动变的可能,而且这种趋势仍在一天一天的增加中。传统意义上的历史一直是各个国家的历史。但在美国,自罗马帝国以来,首次出现了创建一个文化的历史的可能。现在第一次有了这样一个机遇,在新的基础上用新技术创建一个有着前所未有的开放性的多元文化。一个有着多种精神中心的文化。一个永远抛弃种族中心主义心态、部落心态的文化。那是一种破坏性的心态。依据历史学家的说法,美国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工业扩张并非只是因为美国的自然资源丰富,更是因为所有人都有机会借由自己的奋斗获取财富。美国梦成为了吸引世界各地人民移民美国的主要原因—无论过去或现在。在今天,每年有超过一百万的人成为美国公民,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移民地点之一。在美国,你可以发现这里有开放精神。这里有希望,有前途。这里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群体,但没有冲突,而是进行合作,进行和平竞争,进行建设。在非

美国大众文化研究的三个走向

美国大众文化研究的三个走向 2002-9-12 美国所潘小松 一 20世纪发生了许多重大的事情,大众文化的兴起因此显得不那么重大。知识界对大众文化的不屑和轻蔑是文化精英的“高雅文化”观念在作祟。有的学者在谈论国内理论界对大众文化的一贯态度时说:“从历史上长期形成的‘高雅文化’对文化领域的主宰,‘小众’对‘大众’的不平等关系,‘文化精英’们对知识经典化过程的监督和控制等等,都对把大众文化研究赶出理论的伊甸园起着重要作用。”(李陀序,王晓明主编《在新意识形态的笼罩下——90年代的文化和文学分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西方知识界对大众文化的态度其实也经历了这样的心路历程。90年代以来西方(以美国学界为主)热火朝天的文化研究颠覆了传统文化研究的观念,一变而为“注重大众文化,尤其是以影视为媒介的大众文化”,“重视被主流文化排斥的边缘文化和亚文化,如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工人阶级亚文化,女性文化以及被压迫民族的文化经验和文化身份。”(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版第1页)本文所说的“大众文化”跟阿多诺(THEODORE ADORNO)所谓“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是一个意思,指的是“大众传播或大批量生产的文化”。所谓“大众文化研究”指的是研究“大众文化的生产,包括文化工业的角色”,研究“大众文化的消费,包括消费者的角色”(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7月版《大众文化研究》第274页,陆扬,王毅选编)。选择美国大众文化作为研究的对象,是因为目前为止全世界范围内美国大众文化最具“文化工业”的特征,同时也最有影响。20世纪末文化研究领域的新动向大抵因美国文化而起;文化理论观念的更新主要是围绕着美国大众文化的生产、消费和传播产生的。“美国大众文化研究”关键在于研究美国大众文化现象,并不一定表示研究者一定是美国人。法兰克福学派虽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转移到美国,该学派的文化批评理论针对的主要是美国大众文化现象,但却不太合适说阿多诺和霍克海默是美国学者。美国大众文化研究是近20年西方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和批评的出发点是对约半个世纪前法兰克福学派文化批评理论的修正。 美国大众文化研究,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其“三个走向”只是笔者个人注意到的三个方面,并不代表大众文化研究数字上的绝对。这三个走向的侧重点分别为:1.大众文化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大众文化的功能。2.大众是否被动接受文化工业产品。3.技术对大众文化与社会政治关系的影响。 二 关于大众文化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美国学者对摇滚乐的看法颇能说明问题。“历史地看,摇滚乐是美国特产。”(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先锋译丛”《摇滚与文化》第1页,王逢振主编)从美国摇滚乐研究入手,很容易看出大众文化研究领域的学者们是如何“修正”阿多诺们的理论的。阿多诺的《论流行音乐》试图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模式对流行音乐的影响诸种方式“在政治上和艺术上具有破坏性”。(伯尔纳·吉安德隆《阿多诺遭遇凯迪拉克》一文,见陆扬、王毅选编《大众文化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7月版第209页)。在他看来,流行音乐的基本特征是“伴随着资本主义行业体系的标准化”。流行音乐“反映并强化了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消费者日益败坏的品味。……文化工业中的工业标准化不仅满足了厌倦的消费者需要不断地刺激,因而,音乐制造业便创造出虚伪的个性化‘旋律’,以及不间断的新奇幻象。如同他们的麻木不仁一样,工人没有意愿也没有能力同他们所消费的文化产品作智力上的斗争。”(上海三联版《大众文化研究》第216页)用迈克·费瑟斯通总结阿多诺等观点的话说:阿多诺们认

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冲击

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冲击 理学院信计0901 刘林学号:200948490101 关键词:美国文化影响中国文化 摘要:中国是当今世界各大国中唯一坚持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因此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巨大,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影响。 在国际关系中,“文化扩张”主要指一国将其传统价值观传播或强加给其他国家,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在激烈竞争的国际舞台上,许多国家都不同程度地以自己的文化观念影响着国际关系。但是,没有一个国家能像美国那样,把文化扩张和渗透作为外交战略的组成部分,在对外关系中极力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因此也对我国的文化发展影响甚大。 1.利用文化产业的优势进行文化渗透 20世纪90年代,美国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美国式力量,向世界各国辐射,对地球上几乎所有国家进行着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的单方面输出,并施加影响。目前美国的文化产业居世界首位,成为最大的文化输出国,繁杂的美国文化商品超越地域、时空限制,到达五大洲的每个角落。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迪斯尼、CNN(美国有线新闻网)、MTV流行音乐风行全球,好莱坞电影更是深得青年人的青睐。 面对美国消费文化,尤其是媒体(电影、电视节目、图书、音像制品和网络服务等)冲击着中国文化市场(特别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这些文化冲击变得更加明显、更加强烈、更加趋于白热化),中国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就会潜移默化地西方化或美国化。目前中国在经济、技术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距离,文化产业不够发达,不能够满足有些青少年衣食住行高标准的需求,使青少年对美国产生崇拜、向往之情。一部分青少年的文化价值重心偏向西方文化,“西化”思想在这些青少年中深受欢迎。 此外,美国还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资源拿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其他文化加以改造,即进行“美国化”之后,据为己有,再重新推广到世界各地,不仅为其带来高额利润,而且达到宣扬美国民族主义和文化至上观念的目的。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花木兰》是中国流传下来的传奇故事,讲述一个女孩特别孝敬父母,代替年迈的父亲从军的英勇故事。其主题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孝道。而在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中,其主题已经变为女性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孝道的主题居于次要地位。中国一些青少年可能会产生迷惑,主题到底是什么。也许10年、20年后,《花木兰》的传统主题会被“实现自我”的主题所取代;由此推知,如果更多传统题材的文化遗产被西方国家开发利用和篡改,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可能会面临丧失的危险。 2.利用网络文化上的垄断地位进行文化渗透 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的公开性、全球性使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能够十分方便地突破国界和地域限制来推行文化霸权,渗透价值观念,扩张文化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文化成为实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强有力的“武器”。美国凭借网络资源方面的优势,在国际互联网上到处推销“网络影视”、“网络图片”等思想文化,这些思想文化反映了美国的国家形象、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等,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网民”的政治倾向、道德品质、人生价值和文化素质,甚至民族的感受和价值判断。 面对美国网络文化的强大冲击,中国青少年如果过多地接触可能会产生亲近感、信任感,甚至认同和依赖。这种文化侵入不仅会模糊青年一代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可和民族身份的认同,削弱民族感,甚至使他们成为崇拜美国文化的人。 美国网络文化霸权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思想上,还突显在网络语言英语化上。如今在互联网上,主导性的语言是英语,约占90%以上,汉语却占不到1%;90%以上的

美国中小学生课程表

美国中小学生课程表 美国新泽西州克尔尼镇林肯学校2002——2003学年度三年级B班课程表: 每天: 9:00 Reading; 9:45 Specials; 10:30Spelling; 11:15Social studies; 12:00Lunchtime; 1:00English; 1:45Science; 2:30Homework。 3:00Go back home。 副科: 星期一:Music 星期二:Sports 星期三:Art 星期四:Sports 星期五:Computer 7年级(相当于国内初一) 每天的课程会有6节课,分6个科目。每个科目中,也有几种课让学生选择。学生从每个类别中选出一种课程,递交教务处审批,批准后,就会成为学生的课程表了。 1.ART 艺术 I.绘画 II.工艺品 2.GYM/HEALTH 运动和健康教育 3.Language Arts 语文 I.English –0700 中级英语 II.English –0720 中级英语 III.English - 0770, 0780, 0790 英语(针对有特别需求的学生)4.Math 数学 I.2700 Algebra 代数学(专为对代数有特别能力和兴趣的学生设计)II.2710 Algebra 代数学(为中等水平的学生设计)

III.2720 Algebra 代数学(为学代数有困难的学生设计) IV.2730 Algebra 代数学(为有特别需求的学生设计)5.History 历史学 I.Athenian Government 雅典政制 II.Rome 罗马 III.world culture 世界文化 IV.The Vikings 海盗 V.World War II 二战历史 6.Science 科学 I.Family and Consumer Sciences 家庭与消费的科学II.oceans and climates 海洋和气候 另外,学校会要求学生在暑假时候,阅读一些书籍,包括: I.The King of Shadows (作者:Cooper) II.Hope Was Here (作者:Bauer) III.Stargirl (作者:Spinelli) IV.Boy (作者:Dahl)

形势政策浅析美国大众文化的扩张对中国的影响

应对全球问题背后的思考 —浅析美国大众文化的扩张对中国的影响 【摘要】冷战后,随着国家软力量在国家力量中地位的突出,美国开始看重一种特殊的能力即利用自身软力量的优势来影响它国的能力。国际政治领域中也由此出现了“文化霸权”、“信息霸权”、“制度霸权”等名词,或统称为“软霸权”。美国利用其软力量中的世界理念、政治文化、大众文化与媒体、对国际制度的影响力等来为其全球霸权战略服务.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美国不断进行文化扩张,其文化霸权主义对许多国家的传统文化甚至民族认同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我国的文化安全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将就美国文化霸权中的大众文化扩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展开浅析(即本文仅阐述美国大众文化的向中国的扩张的影响),包括美国大众文化向中国文化扩张的方式与途径,以及对中国文化安全的影响。 【关键词】文化霸权美国大众文化中国文化影响 冷战结束后,军事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相对减弱,经济因素地位上升,文化因素的作用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加强。“文化手段和政治、经济、军事手段一样,在大国间军事作用有限的条件下.特别是在现代核战争无法严密保护本国不受报复的情况下,文化手段尤其成为一种更加重要的强大渗透工具。”正是基于这种地缘政治、经济利益的考虑,霸权主义的执行者——美国开始不断加强对全球文化扩张与渗透的攻势,将其作为实现霸权主义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频频以“人权高于主权” 为借口对其他国家内政外交横加干涉。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美国以经济全球化为诱导,凭借它对信息技术和信息的垄断,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入侵,一致极具渗透性迅速“吞噬”着当地的传统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并且在政治和文化上竭力推行政治强权和文化权.二者交替使用,共同构成了对发展中国家民族正当主权的压制和消蚀。 在世界上有两各个最主要的文化模式,一个是东方文化,另个便是西方文化作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被看作是两种单文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这两种文化不可避免的要发生冲突和碰撞。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美国经济上的强势为其实行文化霸权找到了理由,美国认为,其经济发达的原因就在于其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的先进性,世界上各民族文化的发展都要向美国看齐。由于其物质上的强势,美国运用经济等手段向中国渗透其价值观念、政治模式和制度理念,更是频频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对中国的

从跨文化的角度研究中英幽默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从《在路上》解读“垮掉的一代”时代背景与主题 2 安娜与伊丽莎白个性完整性与分裂性的比较研究 3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策略 4 欧?亨利短篇小说人物形象分析之善良特性 5 A Brief Study of Rhetorical Devices Employed in President Obama’s Inaugural Addres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ntactic Structure 6 英语委婉语:礼貌视角下的有意不合作 7 Enhance Listening Aptitude through Music 8 An Interpretation of Feminism in Byatt’s Possession 9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冲突 10 两个反叛的女人——姚木兰和斯佳丽之对比分析 11 爱米丽的挣扎与终结——论《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爱米丽毁灭的间接和直接原因 12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799 75 79 38 13 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 14 从《红楼梦》及其译本看中英非赞同表达的异同 15 旅游广告资料翻译探讨 16 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学方法 17 An Analysis of Gilmore’s American Existentialism in The Executioner’s Song 18 关联理论关照下文化缺省现象及其翻译应对策略 19 对比分析嘉莉妹妹与简爱的女性形象 20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幻灭与重生 21 现代汉语量词英译研究 22 海丝特白兰—清教时代的新女性 23 从《简爱》看夏洛蒂?勃朗特的女性意识 24 困境下的回归--从生态角度看乞力马扎罗的雪 25 简爱和林黛玉不同命运的文化透析 26 《还乡》中哈代的自然观 27 论中西旅游文化的差异性 28 《麦琪的礼物》看语境在中英翻译中的影响 29 从希斯克利夫的悲剧人生看“如何被逼出邪恶的人性” 30 高中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现状研究综述 31 《红楼梦》中文化词的翻译 32 臻于完美的人物魅力——对简?奥斯丁《劝导》中的女主人公的分析 33 从目的论看《红楼梦》中“狗”习语的翻译 34 英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 3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36 从餐桌礼仪看中美饮食文化差异 37 A Comparative Study on Metaphors of FIR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from a Cognitive Perspective 38 论华兹华斯的自然观 39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友谊观对比

探析_文化全球化_与_文化美国化_

一、全球化与美国化 20世纪70年代,“全球化”一词就已经出现在了美国的 《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据文献考证,早先美国学者乔治?莫德尔斯用“全球化”这一概念来解释欧洲人的扩张,通过政府及其它共同体在一个全球贸易网络内实现一体化。如今,这一概念被不断引用,泛化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日益凸现的新现象。一般而言,货物与资本的跨国流动是全球化的最初形态,在流动过程中,出现了相应的地区性、国际性的经济管理组织与经济实体,以及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精神力量的跨国交流、碰撞、冲突与融合。因此本质上,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影响和制约的多元概念。 “美国化”并不是一种新的现象,从英国学者威廉?斯特德1901年出版的《世界的美国化》一书算起,至今已有100余年的历史了。但真正意义上的“美国化”应归结于20世纪中后期才凸显出的一种现象。随着美国力量的强大,这一趋势也在日益加强。有学者将“美国化”行为特征总结为:“世界各地之人喝可口可乐,吃麦当劳化的食品,穿美国生产的或美国样式的服装,看好莱坞电影和NBA比赛,储蓄和携带作为硬通货的美元,讲美国英语,使用视窗和英特尔系统日夜上网,过分地关注美国,如果可能的话,在美国学习和工作,加入美国国籍。另一方面,……除了高技术产品,美国人出口他们的价值观、思想、政策和武器。”毕竟,这样夸张耸动的描述只存在于概念的探究中,事实上,世界各地的绝大部分众人还未对美国趋之若鹜。 总的说来,全球化是个客观的历史进程,它描述的是世界作为一个整体的发展,带来的结果则是涉及全球范围内的深刻变革。即使20世纪90年代之后来势凶猛的全球化在很多方面打上了美国的烙印,但这种性质也不会发生根本的改变。美国 化只是局限于美国大众文化向外传播对全球发生的一种影响,它在一定的时空范围会导致被影响国的文化发生方向的改变,但不会使它们完全丧失自我认同,从根本上趋同于美国文化。 这样, 一个处于不同文化环境下的社会完全美国化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在现实中更不存在,而且将来也不可能出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全球化和美国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一种客观存在,而后者还只是对似乎正在发生的趋势的理论描述,并未被历史和现实所证明。 二、文化全球化与文化美国化 不少人在概念之初就将全球化和美国化等同了,继而对文化范畴中的两者再度混淆。 那么,到底什么是“文化全球化”呢?对于这一问题,笔者更倾向王存刚博士观点:“所谓文化全球化,是指随着人类交往关系的发展,不同文化模式之间的交流日益广泛和深入,彼此之间相互认同、相互融合的程度不断提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某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通性(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一致性)的趋势。” 他总结了文化全球化主要表现的两个方面: 1.文化传播与交流的空间范围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广泛,不同文化模式和传统之间相互接纳的程度逐步提高。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不同群体间的文化交往由于地域限制显得既不明显也不不活跃。但随着交通、通讯等技术领域的迅猛发展,人类进行文化交流的手段也日趋先进与多元化,跨地域群体间的交流的范围越来越大,从表面泛泛的生活贸易的交往,到深入的传统、宗教和文化等领域的互动,可以说,在全球化和互联网编织的世界网络中,人类不同群体间的文化交流早已不受地域的限制,交流的层面也逐步提高,当今国际社会中的跨文化交流现象便是其集中的体现。 探析“文化全球化”与“文化美国化” 毛露敏 (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上海200433) 收稿日期:2007-09-16 作者简介:毛露敏,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 社会科学家 SOCIALSCIENTIST2007年11月增刊 Nov.,2007Supplement 【政治文明与构建和谐社会】 摘要:全球化与美国化这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在面对文化全球化的问题上,我们必须要深入探讨,文化全 球化是否会产生全球文化和文化全球化是否会导致文化美国化这两个问题。 关键词:文化;全球化;美国化中图分类号: G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07)增刊-0104-02 104

美国文化论文

美国文化期中作业 浅谈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 摘要: 美国文化的特点很多,集中体现在文学、绘画、建筑、电影等方面,其核心的便是个人主义,个人主义体现在人们的日常行为、文化语言、教育婚姻、竞技电影等方面。美国文化有精华,亦存在糟粕,那么我们在面对美国文化的时候应该批判的吸收,从而使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得以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美国文化、个人主义、批判的吸收 美国文化的特点体现在各个方面,如:文学、绘画、建筑、雕塑、舞蹈、电影……我在这里就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进行浅析。 所谓个人主义,一般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个人主义,是泛指西方从文艺复兴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随着反封建压迫和神权统治的斗争而形成的以个人为中心的思想。狭义的个人主义,主要是指个人主义这一概念出现以后的个人主义思想体系及其理论,它是一种典型的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和社会哲学,其主要内容是相信每个人都具有价值,高度重视个人自由,强调个人的自我支配、自我控制、自我发展,是以个人为本位的人生哲学 美国文化的主要内容是强调个人价值,追求民主自由,崇尚开拓和竞争,讲求理性和实用,其核心是个人中心主义。美国公众注重成就,仰慕英雄,有深厚的成就崇拜和英雄崇拜的心理积淀。个人成就是所有美国人价值观中评价最高的价值之一。美国人有很强的成就(或成功)意识。成功是所有美国人的追求,是诱人的前景,前进的动力。他们坚信,一个人的价值就等于他在事业上的成就。一些事业有成的企业家、科学家、艺术家和各类明星,成了新时代的英雄。他们个人奋斗的过程和结果,成了社会文化价值取向的参照系,父母教育子女的活教材。 个人主义体现在美国人的日常行为中。强调每个人作为个体,每个人都有他的自然权利,平等和自由。在美国,个人的隐私权是受到尊重和保护的。而那些对年龄、婚恋、宗教信仰、经济状况等有关方面的问题,美国人认为是隐私性问题,通常采取回避的态度。个人主义强调对个人私生活的保护和尊重,不允许对之进行刺探、干涉和侵扰。若一个人出于获利、好奇或恶意的动机而侵犯别人的隐私权,要受到惩罚。美国人如果对别人的私事爱讲闲话,不仅没有好处,有时还会卷入民事诉讼中去。崇尚自由、张扬个性的观念对美国人的生活态度影响颇深,从其着装便能得知一二:美国人的服装观念是自由的、个性化的,衣服不是显示生活地位的标尺,而是展现个性的方式。每个人都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服装的颜色和样式,穿衣打扮自行其事,随心所欲。 个人主义体现在美国人的文化语言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首先,语言反映了文化。其次,文化支配着语言,即不同民族的文化结构会导致各民族语言之间的差异。谚语是与文化关系最为密切的语言形式之一,最能反映—个民族的价值观,是一

美国中小学生守则中英文对照

美国中小学生守则中英文对照 1. Always refer to a teacher by title and last name. (总是称 呼老师职位或尊姓。) 2. Get to class on time or a little earlier. (按时或稍提前到课 堂。) 3. Raise your hand when you want to ask a question. (提问 时举手。) 4. You may speak to the teacher from your desk while you are seated. (可以在你的座位上与老师讲话。) 5. When you are absent, you must make up the work you have missed. Ask either the teacher or a classmate for the work. (缺席时必须补上所缺课业。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6. If you expect to be away from school because of an emergency, tell your teacher in advance and ask for the work you will miss. (如果因紧急离开学校,事先告诉你的老师并索取耽误的功课。) 7. All assignments you hand in must be your own work. (交的 所有作业必须是你自己完成的。) 8. Never cheat on a test. (考试不许作弊。) 9. If you are having difficulty with a class, schedule an appointment to see the teacher for help. The teacher will be glad to help you. (如果你上课有困难,约见老师寻求帮助。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