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民参与、城市社区治理与民主价值

公民参与、城市社区治理与民主价值

公民参与、城市社区治理与民主价值
公民参与、城市社区治理与民主价值

重庆社会科学

CHONGQING SOCIAL SCIENCES

2014年第2期总第231期

全球视野

中国个性

公民参与、城市社区治理与民主价值

Citizen Participation,Urban Community Governance and Democratic Value 夏晓丽

内容提要城市基层民主发展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程,社区是城市社会的基层,城市社区治理的多元结构为公民参与基层民主创新提供了制度平台,而公民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创新实践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价值,也推动着城市基层民主的实际运转,是现代民主在社区微观层面的实现。在公民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实践中,公民利益与权利得到实现,理性协商的公民精神得以培育,现代公民的主体性得到彰显,社区公民组织成长起来,民主不再抽象,不再陌生,而首先在社区范围内成为公民触手可及的真实生活。关键词社区治理公民参与公民精神理性公民作者单位济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南250022

Xia Xiaoli

Abstract :Urban democratic development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is the basis of the socialist democracy in https://www.doczj.com/doc/644661407.html,munity is the grassroots of the urban community.Urban community diverse governance structure provides a system platform for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the innovation of democracy in grassroots,while the innovative practice of the citizen participating in the urban community governance not only embodies the basic value of socialist democracy,but also promotes the actual operation of the urban democracy in the grassroots,which is also the realization of modern democracy in micro-aspects of the community.Democratic development must start from the grassroots,and urban community is an effective place for democracy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in China.In the practice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urban community governance,citizens ’interests and rights are realized,and the rational and deliberative civic spirit is to be cultivated.The modern citizen ’s subjectivity is to be highlighted,and community citizen self-government organization is growing.Democracy is no longer abstract and strange,and firstly become the real life within reach in the circle of the community citizen.

Key words :community governance,citizen participation,civic sprit,rational citizenship

*该标题为《重庆社会科学》编辑部改定标题,作者原标题为《城市社区治理的民主价值与有效运转———以公民参与为视角》。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协商民主机制创新研究”(批准号:13BZZ004)。

城市基层民主发展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程。城市基层民主必须从最基层的城市社区开始,社区为城市基层民主发展提供了生长的基础,是城市基层民主有效运转的最好空间。公民参与是现代民主的重要维度,公民参与的广度、深度和质量,是衡量现代民主发展的重要指标。现代民主不仅要有完备的国家民主制度设计,更要有公民参与的实际推动。从公民参与的视角考察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民主价值与有效运转,研究发现:社会主义民主不仅体现在“人民当家作主”抽象的民主价值中,也体现在城乡居民的真实生活里。社区是城市社会的基层,

38

城市社区治理的多元结构为公民参与基层民主创新提供了制度平台,有效吸纳公民参与社区治理是国家自上而下发展基层民主的有效制度安排;公民在不发生太大变动的社区空间里参与城市社区治理事务则是一种规则化和程序化的民主过程,体现着城市社区治理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基本规则与程序,践行着社会主义民主最基本的价值,真实有效地推动着城市基层民主的发展。

一、公民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民主价值

城市社区治理是是政府主导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主动变革,是党和政府自上而下发展基层民主的制度创新,也是政府从基层社区治理中汲取政治合法性支持的制度安排,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可以看作是一种内在的政治民主化过程。“当我们思考治理制度时,对民主价值观的关注应是极为重要的。”[1]公民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实践,在实现自身利益的前提下也体现着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价值。

(一)“以人为本”、平等参与的民主价值

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具体行为践行着社会主义民主所欲实现的基本价值:主权在民、公平正义、自由平等。“居民是社区主人”的社区治理理念凸现出社区居民作为社区主人在社区治理过程中的权力。我国城市基层民主的公平、秩序、和谐、正义等价值目标在尊重公民个人尊严,尊重公民自由和平等参与权的前提下逐步实施。“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等“以人为本”的理念则有利于公民主动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并在实际参与活动中实现其利益诉求,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本质。“民主过程的本质就是参与决策。民主社会中任何成员都不能保证他在参与的争执中一定稳占上风,但可以肯定(如果是真正的民主)他能公正地享有一份决策权。他可能在表决中失败,意见还是提出来了。”[2]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不是以某个既定的政治目标为出发点,而是从人的幸福生活与全面发展出发,以实现公民民主权利为目标。“以人为本,居民是主人”的城市社区治理理念有助于公民平等参与社区治理。政府虽然是城

市社区治理的启动者,但不再是社区治理的唯

一主体。城市公民参与基层民主实践不仅仅体

现在公民定期参与各种选举及投票上,更体现

在参与到与之利益相关的具体事务中。公民在

参与城市社区治理事务的过程中,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体现了“平等”、“权利”、“选举”、“参与”和“竞争”等社会主

义民主的核心价值。公民参与城市社区治理,在

身边事务中感受着公平、平等、理性、和谐的民

主价值及“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的民主理念。[3]

多元主体间协商合作也有助于改善社区治理的

民主环境,使公民习惯于以和平、合法、有序的

方式表达其利益诉求,能够平等对待竞争对手,

以理性态度处理分歧与矛盾,而不是简单的盲从。“以人为本,居民是社区主人”等社区治理的

核心理念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民主价值。

(二)现代公民精神的培育

公民精神也称之为公民性,是指在由公民

组成的共同体中,在共同活动中形成的以维护

公共利益为取向的多种理念,包含民主、平等、

自由、秩序、守法、合作、公共利益和负责任等民

主观念,也包括公民对公共事务的态度、看法,

对共同体价值的认同和对公共规范、公共原则

的维护等。社区公民基于利益诉求的参与行为

有利于培育现代公民精神,并为社区治理及基

层民主发展提供精神支持。我国传统政治文化

仍严重制约着理性自主和自为自觉的现代公民

精神的发展,传统的臣民意识、顺民意识则导致

在社区公共事务中部分公民无原则的顺从与退让。而市场经济的利益导向又使得社区公民过

多关注个体经济利益,缺少公益关怀和公共精神,有的公民为获取暂时私利而放弃公民权利,

甚至有公民为一已私利去破坏社区公益等。社

区公民精神的缺失,降低了公民参与社区事务

的实际效能。因此,现代民主社会的公民精神养

成不能仅仅依靠公民教育,更重要的是公民参

与实践对现代公民精神的实际历练。社区公民

在参与活动中逐渐养成平等、责任、理性、守法、

参与、宽容、互惠互利、必要的妥协及理性公民

39

重庆社会科学

CHONGQING SOCIAL SCIENCES

2014年第2期总第231期

全球视野中国个性

内心真实的同意等现代公民精神,并在具体事务中不断打破传统的臣民意识、顺民意识与私民意识等。社区公民的亲自到场和自身体验增加了社区认同与归属,加强了彼此的信任与合作,提升了公民的参与效能感。“参与的人克服了一般情况下使他们分开的那些差异,他们意识到其共同追求的目标的意义,并且有理由感到,达到这一目标或许就是自我管理要求的胜利。在这样一个共同的目标之下集中起来,对于公民和集体来说都是很令人振奋的。这是民主经验的一个重要因素。”[4]公民在参与社区治理的事务中“习惯于履行公民义务……使他们熟悉那些超越于个人环境的即时性的利益,鼓励他们去承认,公共事务才是他们应当加以关注的。”[5]真实地参与到社区公共事务并监督公共权力的社区公民,逐步确立了积极主动的公民角色观念,平等参与、守法理性、协商合作、宽容尊重、竞争博弈、有序表达等现代公民精神在参与行为中逐渐内化为公民内心的真实体验。有公民精神的社区公民,具有了关心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并勇于维护自身正当利益的积极态度和精神风貌,以及相应的行为能力,一般情况下能自觉主动地参与公共事务。“参与”、“责任”、“权利”、“义务”等现代公民精神在社区日常事务中事中逐渐渗透到公民的心灵深处。社区公民在公共精神的指引下,形成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良好道德准则,并深深影响着公民的参与行为。

(三)现代理性公民的真实历练

社区公民大致可分为三类:主动参与的积极公民、“搭便车者”、消极不参与的公民。①现实社区公民基本表现为要么顺从与服从现行体制,要么作为积极参与者,表达利益并要求有所改革。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公民,一般会主动参与社区公共事务,而参与的实际效能又反过来会激励他们成为现代“积极公民资格”的公民;“搭便车者”②更多的是只关心与自已利益最密切的事务,大多数是指望别人出头露面,自己响应,分得利益。这更需要制度激励与外力推动,当他们发现积极公民资格的参与者的参与成本

与参与效能和收益回报成正比时,他们就有可能转向积极的参与者,反之,则会导致他们放弃参与机会,成为消极不参与者。这些公民又占了社区居民的大多数,所以怎样才能使这些人转化成现代民主的积极公民,除了进行公民教育提升公民意识及政府的适度动员外,更多的应该是促进公民的“实质性参与”及主动参与。公民参与社区治理是多元主体进行合作博弈的过程,其中有争议分歧,也有合作协商,公民在参与、合作、对话协商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参与,如何表达利益,如何实现公民权利,如何与社区其他治理主体合作与竞争。公民参与社区事务的日常行为使公民更真切地感受到参与的实际效能,并愿意为了促进社区的改善而承担责任或义务,而不是消极被动地等待政府提供完美的社区服务。在现代社会社区中“人们必须参与都市运动,并在其过程中发现彼此的利益,人们以某种方式分享彼此的生活,新意义也就有可能产生。”[6]只有在改善自身生活状况,维护个体利益与权利,提高社区生活质量的过程中,才能建构公民的主体性及“主人翁责任感”,才能提升公民自助与互助的能力,才能促使更多的公民向权利自足的现代理性公民转化。同样,了解和熟悉了民主规则和民主精神的现代公民,在参与社区治理的实践中会更遵守民主自治、自律①由于公民参与政府治理过程中公共利益的相关性和相容性的特点(公共利益的相容性是指增加新的受益者并不会减少原有受益者的利益,相关性是指公共利益受到损害,不仅仅是我一个人受到损害,而是同一社群的其他人也受到损害。)决定了现实中大多数公民充当着“搭便车者”与“守门员”的角色,公共利益的增加或减少不会直接使公民个人利益比别人更多或更少,所以公民个体对公共利益的态度是让别人去奉献,自己则坐享其成,积极的公民并不占多数,影响着公民参与治理的实际效果。

②奥尔森对“搭便车者”的分析认为,除非一个群体中个体的数量很少。或者除非有强制或其他的特别措施使个人根据他们的公共利益而行动,有理性的、寻求自我利益的个人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见(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第2页。

40重庆社会科学

CHONGQING SOCIAL SCIENCES

2014年第2期总第231期

全球视野中国个性

守法、恕道妥协的原则,会以和平、合法的方式表达其利益诉求。公民参与的直接历练可以为现代民主发展培养理性公民,现代公民在真实的参与行动中不断成长。

二、城市社区治理的民主运转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是一种内在民主化的制度变迁过程,城市社区在担负着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维护城市基层社会稳定任务的同时,还承担着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和程序正义,实现基层群众自治,发展城市基层民主的任务。在城市社区的空间里,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参与,推动基层民主有效运转。

(一)城市社区的多元治理结构为基层民主创新提供了制度平台

以城市社区为平台,政府行政调控与社区自治机制相结合、政府行政功能与社区自治功能互补的制度创新为城市社区公民自愿参与、社区自组织自主管理、政府自觉依法行政等提供了制度平台。

第一,城市社区治理为公民参与社区基层民主创新提供了制度平台。城市社区大多实行了“议行分离、相互制约”的社区组织机构。这种机构安排使社区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议事机构和领导机构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满足城市社区发展的制度需求,也可以降低城市社区治理和制度变迁中过高的信息成本、协商成本、实施成本和监督成本,以规避制度变迁中的政治风险,在寻求城市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实现城市社区的多元治理。“一主多元”的社区治理结构以政府为主导,社区自组织和公民等多元主体广泛参与,可以有效避免社区治理中出现过度的“参与爆炸”,也为国家维护城市社会稳定、城市基层政府获取合法性支持及解决基层社区治理中的实际问题提供了工具性的路径。街道办事处和以社区居委会为代表的社区自组织开始从“权力虚体”向“权力实体”转变,城市居民委员会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成为公民参与的主要载体。政府不再参与到具体的社区治理事务中,而是把社区的行政权力直接交给社区居民委员会和其他社区自组织。如上海的社区管理委员会、

社区事务咨询协商委员会及居民组织在城市社

区治理中的发挥了重要作用。青岛的社区代表

会议、社区委员会、居民小区自治组织的设置也

为社区公民参与基层民主事务和社区公共事务

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

第二,社区居委会的直接选举为公民参与

基层民主创新提供了直接渠道。作为城市居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

众性自治组织”的社区居委会是城市社区治理

的现有制度依托。社区居委会的直接民主选举

是居委会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前提,是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直接途径。社区居委

会直接选举,说明了国家自上而下的赋权与社

区公民自下而上的增权,共同创建了基层社区

的民主成长空间。政府自上而下的组织动员实

现了政府强力推动与社区公民自下而上的民主

集体表达的呼应,从制度上吸纳了公民参与的

需求,实现了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

有效衔接与良性互动。政府主动推动并动员公

民参与社区选举活动,为城市基层社会整合及

消除城市遇到的社会问题寻找到新的突破口。

政府主动推动居委会选举不仅仅是实现社会控制,同时也可以使参与其中的公民浸染在选举

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及政府推动的选举氛围中,

使公民的政治效能感和参与能力有了实际提高。通过选举活动让社区公民相信,社区是可以

实现自身利益的地方,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社

区公共事务活动。既便现在没有机会,但将来一

定有机会,营造了社区治理与公民自治的社区

愿景。社区居委会直接选举加深了社区公民对

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了社区成员的主

体意识、参与意识和民主意识。而公民在选举活

动中体会公民对政治体制的信任和效能感,从

而强化公民对现有体制的合法性认同。“因为真

正的选举能够消除各种非正义和歧视,使社会

每个成员都获得平等的政治权利和各种机会;

而且因为真正的选举能将社会各种各样的意志

集中起来并予以适当的反映,使社会生活能在

一定程度上按大多数人的意愿进行。”[7]各地的

41

重庆社会科学

CHONGQING SOCIAL SCIENCES

2014年第2期总第231期

全球视野中国个性

重庆社会科学

CHONGQING SOCIAL SCIENCES

2014年第2期总第231期

全球视野

中国个性

①2007年4月天津市河东区星河花园住宅小区业主在入住小区后,两年多拿不到房产证,原来规划建学校的地方也由开发商改建成住宅小高层,规划的下沉式广场至今没有踪影……他们依据相关法规成立了小区业主委员会,但与开发商多次谈判并没有取得实质进展。因为该开发商负责人是区人大代表,业主委员会认为这一特殊身份导致相关部门没有重视业主的利益诉求。因此业主们根据法律程序向河东区人大提交罢免该开发商负责人河东区人大代表职务的罢免函。此事受到区人大高度重视,引发了社会舆论关于选民对人大代表行使罢免权的讨论。韦洪乾:《天津选民联名罢免人大代表事件调查》,《检查日报》2007年4月23日。

社区选举办法不尽相同,但城市社区直选也是继村委会直选后,我国城市基层民主的“都市突破”。此外,城市公民参与选举区人大代表、选举自治的业主委员会成员的活动等也具有同样的效果。当然现实的城市地方政府仍然主导着城市社区的选举活动,这在相关部门对社区选举活动细节设计、成本投入、较大声势的宣传动员中都有所表现。但社区直接选举已具备集体表达公民意愿的民主功能,这也是城市基层民主有效运转的真实演练。

第三,公民通过社区居民会议等形式对社区事务进行协商,提升了社区治理的绩效。公民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事务大体包括社区整体规划改造、社区公益事业、社区财务与社区建设公益管理、社区资金筹集方案与费用摊派等,涉及到社区服务、社区保障、社区科技文化教育、社区环境和治安等方面。在涉及与社区公民利益紧密相关的社区事务的决策、管理和监督过程中,合作协商讨论成为公民参与社区事务的主要方式,而基层社区的社区居民会议(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和社区协商议事会)是社区协商治理的重要组织形式。而新兴的各种社区论坛、理财会、居民论坛、民主听证等也是协商的重要组织形式。参与者之间在多次协商合作中,有竞争有差异也有共识,参与各方提出相关理由,说服他人,或者转换自身偏好,在广泛考虑公共利益的基础上,公民个体和组织既实现了自身利益,又维护了社区多方主体的公共利益,达成了社区多方接受的共识。尤其是公民个体或组织与社区居委会或街道办事处或是其他地方政府职能部门进行面对面的对话与交流,共同协商讨论社区公共事务,改变了过去社区公民简单服从的被动局面,在与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协商和讨论中,对其决策和行为构成一定的压力,推动着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工作作风的转变。这样可以避免低组织化的弱势个体直接面对高度组织化的强势政府的不利地位,既可以提高社区公民参与的实际效能,也可以使社区公共事务得到完满的处置。近年出现的城市社区业主委员会同当地政府进行利益博弈的维权行动。①有的

地方还出现了新兴的社区管理委员会、监察委员会、社团组织、企事业组织等。社区各种论坛等创新形式,体现着社区内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商过程,是协商民主在社区治理过程中的具体操演,创新了城市基层民主发展的途径。

(二)城市社区是基层民主有效运转的最佳场所

城市社区是中国走向现代民主的试验场所,小规模的社区是现代民主发展的经典途径。在当前中国社会“参与、民主教育和民主实践必须从小的地方单位出发”。

[8]

基层民主在社区公

民参与中真实运转起来,民主并不抽象也不遥远,就在公民生活其中的社区里触手可及。

第一,城市社区是公民参与基层民主创新的最佳空间。把宏观民主放在城市公民生活的社区进行微观层面考察,城市社区就是公民参与基层民主创新,使基层民主生长起来、运作起来的最好空间。参与是民主的应有之义,但民主与参与之间又存在着现实的张力。从国家宏观层面分析,一方面,民主与公民的直接参与密不可分;但另一方面,现代国家的政治现实又使得大规模的直接参与变得不可能。而民主与参与之间的张力可以在城市社会的基层社区得到缓解,使基层民主在城市社区首先运转起来。社区居民与居民之间、居民与社区自组织之间在社区内的参与合作中结成的邻里关系和社区网络发展了城市公民社会。公民参与的实践为政治民主发展锻炼了理性自足的合格公民,他们在多元协作过程中逐渐积淀协商、互助、妥协、宽

42

容的现代民主品格,也在多方利益博弈过程中掌握了现代民主规范和参与技巧。如沈阳市沈河区“社区人民联络员制度”、深圳市“月亮湾片区人大代表工作站”的做法,为城市基层民主创新提供了崭新的初步经验,当然各地的创新实践仍处于探索阶段,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进一步改进与完善。但“没有什么力量可以疏离与割裂人们对家庭、教堂和邻里社区的精神皈依,没有什么力量能够摧毁人们回归地方家园的行动……虽然我们说尽家庭和邻里组织的所有不足之处,但是,它们永远是培养民众精神的首要组织。借助于家庭和邻里组织,公民性格得以稳步地形成,公民特有的草根思想得以逐步确立。民主必须始于公民的家园,而这个家园就是我们生活的邻里社区”。[9]普通社区公民在社区治理中实践民主、理解民主并更进一步地相信民主、追求民主,抽象的民主在日常实践中变得真实,民主不仅是可欲的也是可求的,更是真实的。

第二,公民的主体性在城市基层民主创新实践中得到彰现。当地方政府提供了社区治理的制度平台后,公民则是城市基层民主发展的重要主体。传统社区管理中的公民是被排除在社区事务的决策之外的,而新型社区治理强调公民参与的重要性。新型城市社区治理强调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治理,政府不再是社区治理的惟一的权力主体,不再包办社区的一切事务,只对社事务给以宏观的指导,并引导和帮助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管理。社区公民自主参与社区居委会的直接选举和其他事务,体现了公民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在与公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社区各项事务中,只有公民才最了解自身的公共需要,公民在争取自己利益的过程中,必须参与到与自己利益密切相关的事务中。公民参与不仅仅是出席、在场、列席或者旁听,参与意味着社区公民或组织有资格在社区各项事务中实行管理、监督并承担主要职责。更多的社区公民自主参与社区治安、卫生和环境等事务。在具体实践中,公民的主体性体现在对社区公共事务决策的主体性、参与治理事务的主体性、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性等方面。如社区公民创造性地自主选举产生了由党员和门栋组

长等社区先进分子组成的社区院落自治管委会,开展形式各异的门栋自治和院落自治等社

区自治活动,都表明社区公民在推动社区民主

建设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很多城市社

区创立了“事务公开让民知,社情事务让民管,

社区工作让民审,重大事务让民议”的工作机制,社区重大事宜、工作动态等都在社区公示栏

中公布,提高了社区居民的自主参与程度。如深

圳人大代表工作站和各地的创新案例中都突出

了公民的主体性和直接参与。社区公民在社区

治理中的主体性日益突出,而社区公民在参与

社区治理中所表现出的主体性和创新精神在国

家制度框架内给社区基层民主注入了活力。

三、城市社区治理的民主效应

民主是个好东西,但民主不能仅仅是抽象

的停留在文本上的国家政治规定,必须要有制

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具体形式,只有这样,

抽象的民主才能转化成真实、具体的民主。公民

在参与日常的社区事务中,积淀了对民主的感

性认识:民主不是抽象的、遥远的,而是具体的、

真实的,就在自己生活的社区里。公民参与社区

治理的创新在各地的实践,验证了城市社区治

理的民主价值和真实的民主效应。

(一)社区人大代表工作站的设置

在城市社区设立社区人大代表工作站或社

区人大代表联络员等是社区公民参与城市社区

治理的重要创新形式。最典型的是深圳市社区

人大代表工作站和沈阳的“社区人民联络员制度”。2005年4月25日,深圳市第一个社区“人

大代表工作站”在月亮湾片区正式挂牌成立。人

大代表工作站在新型社区的居民、党和政府相

关部门、人大代表及片区企业等利益相关主体

之间构建了一个沟通意见、协商对话、协调关系

的多方参与平台。这个平台既有利于人大代表

履行法定职责,又有利于政府通过人大的渠道

了解和反映社情民意,同时又为居民参与社区

公共事务的自治管理提供了通道。沈阳的“社区

人民联络员制度”则规定每个社区产生1名人

43

重庆社会科学

CHONGQING SOCIAL SCIENCES

2014年第2期总第231期

全球视野中国个性

民联络员。社区人民联络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以信函、来访等方式与区人大代表、区人大常委会保持联络,可以直接向区人大常委会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社区人民联络员制度的建立,实际上在社区和区人民代表大会之间进行了更加直接的沟通,通过这一体制可以更通畅地反映社区居民的意见。各地的社区探索创新仍在继续,但在实践中已经产生积极的民主效应。2007年5~6月,南山区委、区政府委托深圳大学对区内8个社区进行居民满意度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居民对社区党组织建设、党员作用发挥及其他和谐社区建设指标的满意度平均达87.07%。深圳南山区的人大代表工作站的联络员敖建南总结到“联络机制是公民有序参与的平台,既体现了基层民主,也体现了法制的规范。出了问题,市民去找政府,抱着我是纳税人、我的问题你必须解决的态度,立刻就会形成对立。而通过工作站来协调,他们一般都是商量和探讨的态度。去找政府是对位,到我们这里来是补位。我们就是一个缓冲器。”①

(二)社区人大代表工作站的民主效应

在城市社区设立人大代表工作站,虽然各地做法不一,但都是运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现有制度资源(城市里的市辖区人大是人大组织在城市中的基层单位),实现城市社区组织与市辖区人大之间的对接,让人大代表来反映城市基层社区居民的意见及建议,影响政府决策、监督政府工作,从而为实现社区民主寻求制度依托。

第一,充分利用人大制度的合法性资源,实现社区基层民主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社区范围内的对接。社区人大代表工作站在推动社区基层民主发展的同时,充分利用了人大制度的合法性资源,国家与政府主动创新人大制度在城市基层社区治理的民主作用,通过已有的完善的人大代表制度为基层社区公民参与创设更完备的参与机制。通过这种机制,社区公民从传统的政治受动者向政治主动者转变,公民从过去在公共生活中经常扮演的非制度化参与者逐步改变为制度化的参与者,开始充分利用人大

制度这一合法性资源实现利益诉求。社区公民学会了如何利用现有制度资源和参与机制,更好地以理性合法的方式实现利益诉求,提高了社区公民参与的制度化水平及社区居民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能力。自人大代表工作室(站)设立和运行以来,大大减少了社区公民以群体性冲突为典型特征的社区居民维权(尤其是住宅区业主因城市规划、公共服务供给等问题而维权)事件,如和平解决深圳市垃圾焚烧厂迁址等事件。从而把非理性参与导入为理性参与,街头政治行动正在转变为会议政治方式,社区草根民主开始慢慢生长。

第二,人大代表工作站发挥了制度组织吸纳作用。联络员协助人大代表沟通信息,使易引发较大冲突的矛盾得到较好的控制,创新了“组织(机构)吸纳”的社区治理制度。正如某些学者所言:人大代表工作站依托民意得到发展。人大代表制度将民间自发的组织机构纳入了现行体制,通过人大代表工作室(站)的制度设计,将民众利益诉求和参与冲动纳入体制内,并使其能够理性有序释放。人大代表工作室(站)的机制,既为人大代表履行职责提供了制度平台,又在居民、政府、人大代表等利益相关主体之间搭建了一座信息沟通、对话协商的桥梁,使各种民意诉求得到有序释放。有的城市社区直接吸收本选区的人大代表担任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的委员,通过社区协商议事会等组织形式,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并使其在基层的社区民主中履行职责,弥补了人大代表业余、义务、兼职化的薄弱环节,人大代表可以通过该机制深入了解民生,从制度上加强了人大代表与选民的委托代理关系,提升了人大代表在选民中的信誉,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操作层面上保证了人大代表履职的定时化、定点化、规律化、规则化,推动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社区中与公民密切相关的事务通过行政吸纳、代表辅①邹树彬:《构建和谐社区——

—深圳市月亮湾片区:“人大代表工作站”个案研究》,重庆出版社,2007年;《深圳特区报》、《南方日报》、《瞭望东方周刊》及相关网站等。

44重庆社会科学

CHONGQING SOCIAL SCIENCES

2014年第2期总第231期

全球视野中国个性

助、公民参与三种合力得到有效解决,有助于社区基层民主的实现和健康发展。

当然这些创新也只是城市社区治理的民主创新探索的一个阶段,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有些做法还需要进一步改进与完善。如:人大代表工作站的运作绩效与人大代表个人的能力、素质及履职意愿具有重要关系,怎样保证人大代表的积极性及代表性?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如何处理好与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关系,如何保证社区人大代表联络员补位不越位、真正按照代表的授权和要求开展工作并做好代表的助手;“人大代表工作站”的联络员怎样避免精英参与可能带来的各种问题;怎样调整区级人大代表结构,实现选区与社区的结合甚至统一,由社区公民直接选举部分人大代表,以更好地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提炼和创新。当然对于某些于“理”不通、于“法”无据的创举,我们应该在尊重和鼓励的前提下,区别对待,允许其差异化发展,因为民主本身也需要经历一个不断试错和修正的渐进过程。当社区公民的不断探索与创新在经验成熟以后,就应适时调整法律制度,以满足社区公民的民主诉求,实现由基层民主向更高层次民主的逐步过渡。

四、结论

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实践是现代民主在社区微观层面的实现,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程。在我国这样一个缺乏民主传统的大国,建设现代民主是一个慢长的过程,我们不能操之过急。“群众通过基层的直接民主形式管理好一个村,将来就可管好一个乡,管好一个乡以后,将来就可管好一个县、一个省,真正体现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11]而城市基层民主的有效运转有赖于政府与公民的良好合作。城市社区治理的制度创新,为扩大公民参与和推进城市基层民主提供了制度平台。这种制度供给在城市社区治理的不同时期,也应随着公民参与实践进行调整。如最初的“政府搭台、公众唱戏”,政府

扮演更积极的角色,主导性较强。但随着公民权

利自觉与参与能力的逐渐提高,公民参与对既

有制度渠道有了创新与突破的需求,如前面所

讲的社区各种论坛等新兴组织的兴起,就是公

民自主参与对现有制度供给需求不断扩大的表现。政府就应在公民参与过程中不断改革创新

原有的制度供给,并对公民参与给予积极的回应,允许社区公民在法律允许范围内的自主创

新与探索,如对社区出现的新兴社区组织的认

可与支持等。只有实现了自上而下的政府行政

管理与自下而上的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与

良性互动,城市基层民主才能真实有效地运转

起来。

参考文献

[1](美)珍妮特·登哈特罗伯特·登哈特:《新公共

服务:服务而是掌舵》,丁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10年,译者前言第8页

[2](美)科恩:《论民主》,聂崇信等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219页

[3]蔡定剑:《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社会科学

出版社,2010年

[4]Oldfield,Adrian.Citizenship:an Unnatural Practice.Political Quarterly.Vol1.1990,P184.

[5][8](德)托马斯·海贝勒君特·舒耕德:《从群众

到公民——

—中国的政治参与》,张文红译,中央

编译出版社,2009年,第159、196页

[6](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曹荣湘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69页

[7]林尚立:《选举政治》,三联书店,1993年,第

29页

[9]孙柏瑛李卓青:《公民参与:社会文明程度和

国家治理水平的重要标识》,《上海城市管理职

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10]潘多拉:《扩大基层民主大有可为》,《法律与

生活》2007年第1期

(责任编辑:张晓月)

45

重庆社会科学

CHONGQING SOCIAL SCIENCES

2014年第2期总第231期

全球视野中国个性

论城市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的问题及对策毕业论文

论城市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的问题及对策毕业论文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论城市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的问题及对策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姓名蔡津科班号09行政管理院系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同组姓名无指导教导梅昌超 一、课题名称 论城市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的问题及对策 课题内容 当前,社区治理是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而居民参与是社区治理的本质要求。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发展,原有的社会利益格局不断分化,多元利益主体逐步形成,必然要求公民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并明确其在社区治理中的角色定位。同时,需要构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制度体系。本文针对城市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也对此提出了有关对策建议。 二、课题任务要求 1.观点正确,论证充分。

2.结构合理,逻辑严密。 3.满足一定的阅读量。 三、同组设计者 无 四、主要参考文献 张宝锋.现代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朱分华,陈立强.论社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 潘小娟.中国基层社会重构:社区治理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侯静.论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J].公共行政,2010,(3). 蔡生菊.论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的缺失[J].发展,2010,(2). 陈丽霞.论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深度[J].中国经贸导刊,2009,(14). 徐善登.社区公民参与特殊性之内外审视——基于治理视阈[J].云南社会科学,2009,(4). 花蕾,徐建邦.城市社区治理中的政府角色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3). 赖飞,童小霞,董小刚.社区治理中政府的角色定位[J].科技经济市场,2007,(9). 王芳在.公民社会发展与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选择[J].学术研究,2008,(11). 欧明华,谭志军.重塑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主体角色[J].企业导报,2009,(11).

武汉市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情况分析

武汉市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情况分析 1.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改革的稳步推进,社会领域改革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彼时,深刻转型期下,中国的政府职能正在发生显著变化,需求和呼唤社会中出现各种新的阶层、力量、组织来承接政府转移出来的服务职能和企业剥离出来的社会职能,这为社会组织的发育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2013年11月,十八届三次会议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国务院还先后于2013年9月、2014年11月发布了《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和《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些政策的相继出台为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了方向的指引和巨大的动力。社会组织正是在这股巨大动力的推动下出现了较为平稳的发展。1988年,我国经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团体仅有4446个。到2004年,达到近28.9万个;而从2004年到2014年的短短10年间,全国社会组织的数量增至60.6万个,是1988年数字的136倍左右。就整个社会组织行业来讲,在2014年,共吸纳社会各类人员就业682.3万人,形成固定资产1560.6亿元,社会组织增加值为638.6亿元,接收社会捐赠524.9亿元,社会组织成为一个蓬勃发展的领域。其中,上海,深圳等城市社会组织的发展已走在全国前列,而武汉市继此大城市之后,近年来为响应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激发社会组织活的号召,也开始重视并探索社会组织的生存与发展问题。2013年10月,“美丽武汉·大爱江城”武汉首届社会组织公益项目选拔大赛圆满落幕,此公益项目比赛历时8个多月,吸引了400多个社会组织参与,参与群众6万多,网名投票数达2000多万人次投票;2014 年,武汉市登记的社会组织个数达到了 4800个,我市民政部门分别对其中符合评估资格条件的163家社会组织进行了评估,评出5A级社会组织6家,4A级社会组织23家,3A级社会组织63家。如今,2015年公益项目大赛、社会组织的评估工作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武汉市社会组织的发展迎来了春天。 另一方面,社区作为大社会的缩影,自然是社会管理的重中之重。随着社会组织在社区有目的的建设起来,它逐渐承担起一定的社区功能,满足社区人群的需要,在社区治理中发挥出其特有的作用。社会组织携手社区居委会等政府或非政府机构,依据正式的法律、法规以及非正式社区规范、公约、约定等,通过协商谈判、协调互动、协同行动等对涉及社区共 发展进步。社区社会组织的引进,打破了传统政府对社区公共事务和服务的长期垄断,弥补

高考政治复习专项练习公民的政治生活_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_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1) Word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课后练习(1) 1.我国公民可以通过打电话或者写电子邮件的方式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是公民通过________参与________。() A.社会听证制度民主管理B.社情民意反映制度民主决策 C.专家咨询制度民主监督D.社会听证制度民主决策 2.绵阳市物价局根据《政府制定价格听证办法》召开了水价听证会,就城区自来水价格上调和简化中心城市污水处理收费分类、归并污水处理收费标准等方案广泛征求社会意见。来自不同行业的40位参加人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意见。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有利于决策反映民情民意,政府更好地依法执政 ②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 ③说明我国人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④体现了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3. 2012年6月3日,建设投入8亿元,使用寿命不到10年的沈阳绿岛室内体育场被拆除。“短命建筑”的背后是盲目随意决策。要克服盲目随意决策就必须() A.让公民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管理 B.建立健全决策机制,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 C.听取民意,让百姓成为最终决策者 D.保证公民政治参与,扩大公民权利 4.“电视问政”是指电视台采取莨播的形式,群众做“考官”,干部当“考生”的一种新沏问政模式。满意不满意的权力交给了现场观众,举笑脸认可,举哭脸批评。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概括这种问政新模式的意义,较为合适的是( ) A.拓宽民主渠道,尊重人民群众当家作土地位 B.完善民主制度,确立干部与群众的和谐关系 C.扩大民主权力,增强干部的管理和服务意识 D.健全监督机制,提高领导干部的威望和公信力 5. 2012年微博反腐迅速发展。在众多反腐案件中,均可以看到微博的身影。然而微博反腐“误伤’’情况时有发生,由于部分参与微博反腐的网民缺乏理性,也会对社会的良好秩序产生负面影响。这表明( ) ①公民应在法律和公序良俗的范畴内行使权利 ②检举腐败分子是公民表达权的基本方式

参与式社区治理

一、参与的目标是建立起新的社区生态系统。 社区主体是居民。居民的利益多元化,居民阶层化,需求多样化是现代新型社区的主要特点。社区治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就要把握和适应这个主要特点。社区参与式治理就是突出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共同行动”为基础,以提高社区居民组织化为目的。参与式治理就是强调社区多元利益群体的互动;通过协商寻求共识,采取共同行动,对问题进行治理。强调在社区治理中社区、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合作。最终目标是建立社区生活新秩序,构建新型的社区生态系统。 (一)参加与参与的区别 参加不是参与,但参加是参与的前提。没有参加就没有参与,通过参加逐步实现参与。参加在一定程度上是非主动的。就目前而言,社区居民一般地是参加社区举办的各种活动,你组织我参加,这种参加是有选择的,是以兴趣爱好为前提的,参与则不同。参与是主动的,是一种权利的行使。二者既有联系又有本质区别。因此,不能用参加代替参与。 参与一般分为两个层面: 第一层面:活动参与――过程参与――决策参与。 第二层面:决策参与――过程参与――活动参与。 在第一层面中,活动参与即对某一活动的参与(如选举社区居委会成员),过程参与即对某一活动的全过程的参与,有对活动的监督、评议,决策参与即对参与者的价值体现。 在第二层面中,决策参与体现了参与者的价值。不管他的意见、建议是否被采纳,都体现了他对社区治理的态度。 过程参与,是参与者从策划到实施的全过程的参与,体现了参与者的价值提升。 活动参与,社区治理中的各项活动是社区治理的过程,通过对活动的参与,参与者分享到参与的快乐,更重要的是对治理成果的分享。 参与是一种权利,它的动力源于需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论,认为人的需求有五个递进,生活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这五个递进各自包含着许多具体内容,但归纳起来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维持生存的基本物质需求,包括生理和安全需求;第二层次得到发展和展示的精神需求。“参与”则正是第二个层次中的关键,是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求的体现。如果没有这一需求,则不会产生“参与行为”。从这个意义上看,参与是目标群体的参与,是利益群体的参与,而绝不是“全民参加”。同样,非目标群体非利益群体的不参与同样是一种权利,与我无关可以不参与。应该看到,在社区事务中,必然会涉及到一部分利益最直接的关系人。因此,非目标群体非利益群体是动态的、可变的,此事为非目标群体、非利益群体,彼事就不一定了。因为任何社区事务总要涉及到一定的利益相关人。此事要不参与,彼事要参与。因此,对不参与同样应给予必要的尊重。这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参与是一种责任和义务。社区的主体是居民。居民是社区的主人。他们不仅有权利分享政府、社会通过社区这个平台享受到为其提供的社会公共服务和社区为其提供的社区服务。同时,他们还有责任和义务参与社区事务和社区服务中来,奉献爱心,为他人提供服务,为社区发展做出努力。权利和责任、义务是对等的,没有只要权利,不尽责任和义务的事情。但是,“社区冷漠”是现在社区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是社区“参与”的一个瓶颈。这种“冷漠”的表现:其一是人际关系的疏远。个性化生活,自我为中心“老死不相往来”,导致邻居间的“陌生”,“熟人社会”变成了“陌生人的社会”;其二是人们更多的关注自身利益和权利,忽视他人的权利和社区公共权利与公共利益。社区建设就是要建设一个邻里守望,出入相友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社区冷漠”的治疗过程。“社区参与”既是一个有效的治疗路径,同时,也是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参与”,社区成员在寻找共识的过程中,自我教育,学会尊重、退让、妥协,在采取“共同行动”中学会

社会工作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角色与作用

社会工作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角色与作用 【摘要】社会工作是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条件,也是社会肌体自我修复及社会疾病救治和预防的重要保障机制。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社会工作的作用是基础性的,不可缺少也不可替代的。充分发挥社会工作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作用,根本问题在于创新体制和机制。 【关键词】社会工作社区治理 The role of social work in urban community governance and function Abstract: Social work is an important condition of social benign operation, also is the body repair itself and society an important safeguard mechanism of social disease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In urban community governance, the role of social work is the basic, indispensable and irreplaceable.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social work in urban community governance, the fundamental problem lies in the innovation system and mechanism. Key word: Social work Community governance 一. 社会工作的两个传统 作为一种专业的社会工作,从其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诞生,迄今大约一个世纪的时间。(王思斌,1998,6.)而在中国,这里指的是排除香港、澳门和台湾的中国内地,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在高等学校开办,还只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事情,至今不到30年。至于作为专业性实务的社会工作,时间就更短了,也就是本世纪十年左右的时间。所以,无论官方还是学者,普遍认为中国的社会工作起步晚,水平低,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以及中国的香港、澳门和台湾等地区。甚至有人认为中国过去根本就没有社会工作。这样的评判是否符合实际呢?这样的评判虽然不能说完全没有根据,但也包含了很大的误区。 正如心理学等现代科学虽然只有不长的历史,却有久远的过去一样,中国的社会工作同样如此。虽然作为一种专业的社会工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制度框架下只有一段短暂的历史,或者说,现在正处在一个方兴未艾的时期,然而,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工作,在中国又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 1

公民参与、城市社区治理与民主价值

重庆社会科学 CHONGQING SOCIAL SCIENCES 2014年第2期总第231期 全球视野 中国个性 公民参与、城市社区治理与民主价值 * Citizen Participation,Urban Community Governance and Democratic Value 夏晓丽 内容提要城市基层民主发展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程,社区是城市社会的基层,城市社区治理的多元结构为公民参与基层民主创新提供了制度平台,而公民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创新实践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价值,也推动着城市基层民主的实际运转,是现代民主在社区微观层面的实现。在公民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实践中,公民利益与权利得到实现,理性协商的公民精神得以培育,现代公民的主体性得到彰显,社区公民组织成长起来,民主不再抽象,不再陌生,而首先在社区范围内成为公民触手可及的真实生活。关键词社区治理公民参与公民精神理性公民作者单位济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南250022 Xia Xiaoli Abstract :Urban democratic development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is the basis of the socialist democracy in https://www.doczj.com/doc/644661407.html,munity is the grassroots of the urban community.Urban community diverse governance structure provides a system platform for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the innovation of democracy in grassroots,while the innovative practice of the citizen participating in the urban community governance not only embodies the basic value of socialist democracy,but also promotes the actual operation of the urban democracy in the grassroots,which is also the realization of modern democracy in micro-aspects of the community.Democratic development must start from the grassroots,and urban community is an effective place for democracy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in China.In the practice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urban community governance,citizens ’interests and rights are realized,and the rational and deliberative civic spirit is to be cultivated.The modern citizen ’s subjectivity is to be highlighted,and community citizen self-government organization is growing.Democracy is no longer abstract and strange,and firstly become the real life within reach in the circle of the community citizen. Key words :community governance,citizen participation,civic sprit,rational citizenship *该标题为《重庆社会科学》编辑部改定标题,作者原标题为《城市社区治理的民主价值与有效运转———以公民参与为视角》。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协商民主机制创新研究”(批准号:13BZZ004)。 城市基层民主发展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程。城市基层民主必须从最基层的城市社区开始,社区为城市基层民主发展提供了生长的基础,是城市基层民主有效运转的最好空间。公民参与是现代民主的重要维度,公民参与的广度、深度和质量,是衡量现代民主发展的重要指标。现代民主不仅要有完备的国家民主制度设计,更要有公民参与的实际推动。从公民参与的视角考察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民主价值与有效运转,研究发现:社会主义民主不仅体现在“人民当家作主”抽象的民主价值中,也体现在城乡居民的真实生活里。社区是城市社会的基层, 38

美国城市社区治理及其启示

美国城市社区治理及其启示 邹丽琼(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徐州221116) 摘要:美国的社区治理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公民自治的典型形态,它主要不是依赖政府,而是依赖社区公民、公共服务企业以及公共服务组织的参与。美国社区治理表现出了社区治理民主化、社区治理组织化、社区权力多元化的特征。对美国社区治理的考察为中国社区治理的发展提供了经验。那就是,中国社区治理发展要求转变政府角色、培养现代公民和发展成熟的公民社会。 关键词:社区;治理;美国;社区治理 一、社区、治理和社区治理 最早提出社区概念的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腾尼斯,他在1887年出版的《社区与社会》(Community and Society)一书中指出,社区(community)是指那些由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的,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团体(腾尼斯,1887)。①英国社会学家麦基文(1917)认为社区是广大的区域。任何社区都在风俗、传统、生活方式等方面具有一定程度的区别性的标记和特征。与社区最初定义的情感因素不同,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帕克(1936)在社区概念中引入地域性特征,他认为社区是占据在一块被或多或少明确地限定了的地域上的人群汇集。②社区互动理论的创始人美国学者桑德斯(1982)认为

社区是一种社会互动的场域。③国外的理论界逐步完善了社区的概念,概括来看,国外社会科学家认为社区的基本要素主要有:(1)有按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组织起来共同生活的人口;(2)有一定的地域和环境条件,包括地理位置、地势、资源、气候、经济、交通和公共设施;(3)有自己特有的文化、制度和生活方式;(4)在情感和心理上有共同的地域观念、乡土观念和认同感。④由此可以看出,社区首先具有地域性特质,同时还包含着一定的历史文化的含义以及制度设施和物理设施。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西方学术界,特别是在经济学、政治学和管理学领域,“治理”一词十分流行。西方学者对治理作出了许多新的界定。英语中的治理一词源于拉丁文和古希腊语,原意是控制、引导和操纵。20世纪90年代,全球治理理论的代表人物詹姆斯·N·罗西瑙(James N Rosenau)在《没有政府统治的治理》和《21世纪的治理》中指出:治理为一系列活动的领域里的管理机制,它们虽未得到正式授权,却能有效发挥作用。与统治不同的是,治理指的是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活动,这些活动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 ⑤Rhodes认为:其中,全球治理委员会的定义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和权威性,该委员会在《我们的全球合作伙伴》中指出,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⑥治理有四个特征: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 美国城市社区治理及其启示社区治理是与社区统治相对的概念,它表示在社会利益多元化 时代社区公共管理的新理念。相对于社区统治而言,社区治理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非意识形态性。社区统治强调对社区的政治统治,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的价值判断。社区治理则关注对社区管理的有效性,强调节约治理的成本,提高治理的效能。(2)非暴力色彩。社区统治注重通过暴力手段来维持对社区的统治和占有,具有非常强的强制性。社区治理虽然也具有强制性,但是这种强制性是比较微弱的。社区治理是建立在政治和社会认同基础上的,更多的是依靠社区成员自觉的服从和参与。(3)权力运行的多向性。社区统治的权力运行方向总是自上而下的,“它运用政府的政治权威,通过制定政策和实施政策,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单一向度的管理。治理则是一个上下互

社会工作与基层治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44661407.html, 社会工作与基层治理 作者:姜爱 来源:《社会科学动态》2018年第04期 近年来,城市社区治理理论成果不断丰富。然而,我们却发现,城市社区治理在实务层面却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实践困境:专家学者所研究的理论知识与实务层面的实际问题无法完全契合;基层社区的实践也未能给政府部门提供良好的政策建议反馈;传统的社区问题真实而又持久存在,却未找到指导实践的视角来有效地处理这些问题。因此,华中师范大学城市社区建设研究中心通过对城市基层社区治理经验的归纳与总结,开发出一套从理论到理念再到实务的技术体系①。这套独特的实务技术方法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应用与推广,对社区居民委员会的专业化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华中师范大学城市社区建设研究中心历经4年,通过转变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理念和传授专业的社区社会工作方法,培育出一大批本土化的专业社区社会工作者。 2017年11月21日至22日,由华中师范大学城市社区建设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二届“行动研究下的城市社区治理论坛”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出发,围绕“社会工作与基层治理”的主题,与会人员从资源链接的经验与问题、积分兑换的经验与问题、公益金众筹的经验与问题、政策财政经费使用的经验与问题四个方面展开了讨论。参与本次论坛并发言的嘉宾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专业社区工作者,他们既是持证社工也是社区工作员,更是城市社区治理问题的研究者。可以说,本次会议不仅是对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聚焦,也是对行动者与研究者的重新定义。我们认为,一线社区工作者是城市社区治理实践领域的专家,也是城市社区治理研究领域的探索者,还可以说是城市社区治理行动研究的主体。虽然学术界常言“无学者,不论坛”,但是这批优秀的社区实践者可为学术界的研究带来思想上的交流与碰撞。这正是本次论坛与传统的以专家学者为中心的论坛的区别,也是本次论坛具有特殊意义的地方。 一、行动研究的类型、概念与特点 有学者根据实践研究中不同的协作关系,将实践研究分为四种类型,即隔墙观察型、外来者型、协同型和实践者型。隔墙观察型的实践研究是指研究者根本没有跟实务界发生任何关系。外来者型的实践研究是指研究者从观察者和他人的社会位置进行研究,从而作出评估、总结经验、提炼理论。协同型的实践研究是指研究者对其他实践者或其他实践者的实践进行研究。实践者型的实践研究是指实践者对其自我,对自我所处之社会位置、情境、社会经济政治的环境结构,对自己在某一社会情境下的行动或实践,以及对自己行动和实践所产生的影响所进行的自主研究。②我们通过梳理学界已有的分类,在丰富本框架的同时,根据研究和行动 视角的不同,对专家研究和行动研究在“过程—关系”两大维度下进行类型划分,深入探究行动研究在城市社区治理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根据研究的主体视角的不同,我们主要将实践研究分为专家研究和行动研究(参见表1)。专家研究即从专家学者的角度出发,它强调的是对事物高度抽象和凝练的理论性把握,

《社区治理》作业2参考答案

作业2 一、名词解释: 1、市场失灵P110 市场机制不能有效抑制垄断,不能有效提供公共物品,不能克服外部不经济行为,不能带来其运行所需的外部环境条件,还不能提供我们极为珍视许多东西,例如社会公正、社会保障和内心宁静等等,市场的上述缺陷就叫做“市场失灵”。 2、村民自治P105 即村民通过村民自治组织依法办理与村民利益相关的村内事务,实现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 3、社区服务P72 在政府倡导下,为满足社会成员多种需求,以街道、镇和居委会等社区组织为依托,具有社会福利性的居民服务。 二、单项选择题 1、B答案解析 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一般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组成,并通过依法民主选举的方式产生。居民委员会成员每届任期3年,可以连选连任。 村民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组成,村民委员会成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每届任期3年,届满应当及时举行换届选举。村民委员会成员可以连选连任。 2、A答案解析 在“四个民主”中,民主选举是村民自治的基础,民主决策是村民自治的关键,民主管理是村民自治的根本,民主监督是村民自治的保证,四个民主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不能只重视民主选举,而轻视后忽视其他三个民主。 3、A答案解析

1986年在湖南长沙召开的全国社会福利会议上,民政部长崔乃夫首次提出在城市开展社区服务工作的构想,1987年在武汉召开的社会福利会议上,民政部公开倡导并全面发动在全国城市开展社区服务试点,1989年民政部又在杭州召开了全国城市社区服务工作会议,推广交流试点经验,进一步有力地推动了社区服务在全国更大范围的开展。 1993年民政部积极会同国务院其他14个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意见〉,标志着社区服务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促进了社区的繁荣发展,另一方面标志着社区服务走向市场化倾向的产业化发展道路,引起了许多潜在的问题。 民政部在1995年发布了《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城标准》,通过行政文件的措施来规范社区服务的发展方向。 4、A,答案解析 英国社区照顾和中国社区服务对象的比较 一、共同性: 在中西方的社区照顾中,都把社会福利对象作为核心的服务对象来提供服务和照顾。英国的社区照顾的对象就特指是社会福利对象,不再包括其他内容。中国的社区服务早期也是把社会福利对象作为惟一的服务对象,后来虽然社区服务对象扩大到一般居民和城市下岗职工,但是社会福利对象仍然是中国社区服务的关注重点。 二、差异性: 英国社区照顾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围绕着社会福利对象,以及相关的福利照顾者,不包括一般的社区居民。而中国的社区服务则由一开始的社会福利对象扩大到一般的社区居民,最后又包括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缺乏稳定性。英国是根据社区照顾的福利性质来界定其服务对象的,而中国社区服务是根据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来扩展自己的服务范围和服务对象,进而来归纳自己的服务性质。相比较而言,英国的社区照顾更容易明确自己的服务范围和服务性质,也容易建立相应的

社区治理经验交流材料

至善天马.以人文本—做好社区服务 (曹溪街道天马社区:戴雪梅) 2016年11月1日 曹溪街道天马社区成立前后的基本情况:曹溪街道天马社区成立于2015年6月。处于城乡结合部,辖区面积1平方公里,居民总户数有2014户、常住人口10030人;其中包含13个小区楼盘、6个驻地单位。社区现有街道挂职书记1名,工作人员7名(含社区主任),其中社区在职党员369名,居民党员165名。 成立前:辖区居民形形色色、从事各行各业。他们的年龄、文化程度、生活状况、经济条件、个人素质、经历等等各不相同,所以他们对政策的认知理解水平也相差甚远,邻里间交流甚少。 自社区成立后:我们社区与时俱进,创新工作理念,积极倡导“创建非凡,至善共生“的理念,坚持做到六善:善德、善心、善行、善解、善意、善言。以居家养老与志愿者服务助残助困为主线,着力搭建暖心服务平台,特别注重充分发挥社区各种群体的作用,通过开展各项服务活动把居民凝聚在一起,发挥自身优势,不分你我,共同为社区出谋划策。进一步加强辖区帮扶、脱贫工作,加强同居民的联系,真正把服务居民落到实处。社区成立以来辖区内至今未发现吸毒涉毒、电信网络诈骗等情况,无重点信访人员,社区今后将继续加强管控。具体做法有: 居民自治,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是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第一原则。居民参与标志着对社区的认同和关爱,标志着居民既可以对社区内的利益分享,又能对社区内的责任承担。为使社区的自治工作真正开展起来,我认为,首先要做好四方面的基础工作: 着力深化居民自治意识,提高互动能力。发展社区居民自治,是当前社区治理创新的必然趋向和选择。只有实行居民自治,让居民自己参与管理自己的事

2019春高中政治必修二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第二框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时政热点+Word版含答案

第二框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 价格听证民主决策 云南省曲靖市中心城区调整出租汽车运价听证会顺利召开。来自社会各界的50多位代表参加了此次听证会。会上,代表们对出租汽车企业及出租车经营者提出的两套调价方案进行了讨论。方案一:调整基价(起步价),即在现行6元的基础上,对基价上调1元,调整为7元;方案二:调整基价里程,即在现行6元的基础上,基价里程由原来的2.5公里变为2公里,“起步价”保持现行的6元标准不变。与会代表们详细听取了调价方案,并就方案及有关材料中涉及的问题进行了交流发言①。 通过现场听证,19名发言代表从不同利益群体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出租汽车运价调整方案的合理性、科学性、必要性及可行性②。最终,大多数代表赞同方案一。 思维导图 创新演练 某市物价局准备召开民用天然气价格调整听证会,民用天然气销售价格拟由现行的每立方米1.9元调整为每立方米2.5元,低保户天然气价格仍执行现行价格不变。 (1)假如在你所在班级召开一场这样的模拟听证会,你是这场听证会的组织者,请写出你的组织方案。 (2)请运用“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有关知识,说明物价局为什么要召开天然气价格调整听证会。 解析:该题以某市物价局召开价格调整听证会为背景,考查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问题。第(1)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可以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回答,要注意方案的条理性。第(2)问首先要明确社会听证制度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一种方式,然后回答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答案:(1)确定听证会主题:将全班同学分成小组,扮演不同的角色;各小组分别准备材料;模拟听证会的程序,各小组推荐代表陈述观点;听证会主持人总结。 (2)这是公民通过社会听证制度参与民主决策的体现。这一做法有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有利于促进公民

社区治理的基本理论精

第二章社区治理的基本理论 【学习目的要求】了解治理理论产生的背景;掌握治理理论的含义及其统治概念的区别;重点掌握社区治理理论的含义、社区治理理论产生背景,以及与社区治理相关的范畴。 一、治理理论的含义 关于治理概念,不同的社会学派有着不同的解释和界定,但最具权威性的定义是全球治理委员会下的定义,即:个人与公私机构管理其自身事务的各种不同的方式总和;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治理有四个规定性特征: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条例,也不是,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和支配,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意味着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 基于上述治理定义,我们认为治理的内涵应该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在治理的主体上,超越企业治理的局限,也突破一国治理的范围,存在着一个由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层级的公私行为体、力量和运动构成的复杂网络结构。 第二,在治理的基础上,超越国家权力中心论,国家对内已不再享有唯一的、独占性的统治权威,国家仍然发挥主要作用,但必须和其他行为体合作;对外,国家主权或自主性观念也逐渐受到各类超国家体制概念的挑战和削弱。 第三,在治理的方式上,既实行正式的强制管理,又有行为体之间的民主协商谈判妥协;即采取正统的法规制度,有时所有行为体都自愿接受并享有共同利益的非正式的措施、约束也同样发挥作用。 第四,在治理的目的上,各行为体在互信、互利、相互依存的基础上进行持续不断的协调谈判,参与合作,求同存异,化解冲突与矛盾,维持社会秩序,在满足各参与行为体利益的同时,最终实现社会发展和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二、治理和统治概念的本质区别 治理作为一种政治管理过程,也像政府统治一样需要权威和权力,最终目的也是为了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推动社会发展,这是两者的共同之处。但两者之间更多的是区别和差异。 治理和统治的本质区别在于:1、两者的主体不尽相同。统治的权威中心一定是政府机关,而治理的权威中心包括政府机关但又不限于政府机关,治理的主体是多元化和多样性的,它可以是公共机构,也可以是私人机构,还可以是公司合办的机构。统治是有政府单独行使公共事务的管理权限,而治理是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合作、政府与非政府的合作、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强制与自愿的合作。治理的主要特征“不再是监督,而是合同包工;不再是中央集权,而是权力分散;不再是由国家进行再分配,而是国家只负责管理;不再是行政部门的管理,而是根据市场原则的管理;不再是由国家‘指导’,而是由国家和私营部门合作。”2、管理过程中权利运行的向度不同。政府统治的权利运行依循自上而下的方向,他运用政府的政治权威,通过发号施令、制定政策和行政手段,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单一向度的管理。而治理则是一个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互动管理过程,它主要是通过谈判协商、对话合作、沟通交流、相互认同和确立目标等方式对公共事务实施管理。治理的实质在于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基础上的合作,它所拥有管理机制主要不依赖政府的权威,而是合作网络的权威,其权力运行的向度是多元的、相互的,而不是单一的和自上而下的。3、管理的范围不同。政府统治所涉及的范围就是以领土为界的民族国家。一个国家的政府统治如果超越了自己领土范围,而延伸到其他国家,那就是对其他国家主权的侵犯,这是国际法和各国关系准则所不允许的。治理的范畴既可以是特定领土界限内的民族国家,也可以是超越国家领土界限的国际领域。4、权威的基础和性质不同。统治的权威主要源自于政府的法规命令,治理的权威则主要源于公民的认同和共识。 三、善治及其基本要素

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创新

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创新 发表时间:2019-08-30T11:04:44.373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10月39期作者:王亚娟[导读] 社会治理创新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社会工作在社会治理创新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关于社会工作创新社会治理的研究自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以来逐渐展开,许多学者对社会工作介入社会创新治理的路径及其作用空间等进行了理论层面的探讨,现如今,我国的社会治理创新实践多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基层社区开展。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河南新乡 453000)摘要:社会治理创新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社会工作在社会治理创新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关于社会工作创新社会治理的研究自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以来逐渐展开,许多学者对社会工作介入社会创新治理的路径及其作用空间等进行了理论层面的探讨,现如今,我国的社会治理创新实践多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基层社区开展。关键词:社会工作;创新社会治理;文献综述 一、引言 社会治理创新是当前我国学术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推动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有利于我国社会和谐稳定、促进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治理本质上是回应和解决社会发展中产生的各类问题,即处理社会矛盾、整合社会秩序、推动居民积极进行社会参与、提升民众幸福感等。近些年来,随着社会治理理念的不断丰富,如何依托现有的理论,将作为一种执政理念的社会治理,转化为具体可操作化的方法,是我们目前所要解决的现实难题。 二、社会工作与创新社会治理 1.“社会治理”理念的提出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转型和改革不断深入,社会矛盾社会问题也愈发突出,以往的的社会管理理念已不再适应当前社会现实。为回应这一现实需要,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文简称《决定》)中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四大战略任务,即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作为一个专业和职业的社会工作都可以有效介入并从中发挥独特的作用,这标志着我国现代社会治理思维与治理模式的积极转变。 2.“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 社会管理是以政府为管理主体,通过采取行政手段,协调处理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规范社会秩序,防范社会风险,为居民生存和社会发展提供一个良性的社会运行条件和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而社会治理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即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等多种主体,通过平等的合作、对话、协商、沟通等方式,共同参与,依法对社会生活中的秩序混乱、矛盾突出、风险频发等现象进行引导和规范,最终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维护社会成员公共利益最大化。 二者相比来说,社会管理侧重于政府,即单一主体对社会进行管理;社会治理则强调多元主体对社会进行治理。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是一种由集权到分权,由单纯的行政管理向多方合作治理转变的过程,即主体多元化的过程,包括政府、社会组织、企业以及直接参与社会生活的公民个人等都将成为新的治理主体。 3.“社会工作”与“创新社会治理”的契合性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探寻切实有效的社会治理手段,推动社会治理技术融入基层社会是新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工作机构作为社会领域的重要行动者,在此过程中可提供专业的方法,并发挥重要的作用。社会工作是一个涵盖哲学基础、专业伦理、理论基础、专业方法、实务模式和技巧的科学体系,它是一门助人的艺术,更具有专业的方法,通过近些年的发展以及本土化的实践,现已形成一种宏观层面关注社会公平正义、中观层面推动社区治理创新、微观层面重视个体心理健康和维护家庭和谐的全方位多层次服务体系。社会治理从本质上讲,是应对转型时期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而社会工作正是为回应社会转型时期产生的各种问题而产生的,因此,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治理,可以推动社会治理朝着更加专业化、社会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 三、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治理创新的相关研究 在我国,自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以来,社会工作参与和促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制度条件还没有正式建立,社会工作如何介入社会治理创新,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中的作用空间是什么,基层实践中如何推动社会工作融入社会治理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学界的探索尚比较少,下文将对有关学者的研究作简要综述。 王思斌认为,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方面,社会工作可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社会治理。他认为社会工作以服务为基础参与社会治理,强调参与社会治理形式的多样性:可通过直接服务、政策倡导、发展性参与、倡导传播协同合作的精神等多种形式参与社会治理,有利于形成新的治理机制。 顾东辉通过分析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在结构和内涵上的相似之处,认为在社会治理的具体实践中,社会工作的诸多专业方法和理念能对社会治理实践的具体开展有所启示。目前中国的社会治理,需要吸纳社会工作在制度、政策、行政以及实务层面的智慧,推动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的创新。 李迎生根据《决定》关于“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四大战略任务,对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治理创新的路径及其作用空间做了初步思考,从四大战略任务出发,详细的分析了社会工作介入的可行性,认为社会工作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各个方面都有介入空间并可以从中发挥作用。 卫小将认为,社会工作通过将个体放置于社会生态环境中去观察,注重对个体行为及其与周围各个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研究,发现这些系统对于社会问题的产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而,社会工作在参与社会治理时须反其道而行之,从个体及其周围的系统出发,从内向外,逐级治理。 纪德尚认为,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和职业,能够在社会治理创新中发挥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在社会工作推动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创新的系统建构中,可以借助专业社会工作特有的工作方法,个案、小组和社区三大专业方法共同运用,构建社会工作协同政府化解社会矛盾的专业调节机制,促进社会秩序和谐有序。

社区治理形成性考核答案

社区治理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参考答案 作业一: 一、名词解释 1社区:是指由一定数量成员组成的、具有共同需求和利益的、形成频繁社会交往互动关系的、产生自然情感联系和心理认同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 2、善治: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 3、街居体制:作为区政府派出机关的街道办事处和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居民委员会产生并得到 了法律的认可,法律还明确规定街道办事处指导居民委员会工作。 二、单项选择题 1.德国社会学家(A)早在1887年就曾经著有《社区与社会》一书,探讨古代社区群落和现代社 会的分别。 A.腾尼斯 B.迪尔凯姆 C.韦伯 D.帕森斯 2.1978年,提出社区功能包括生产、分配、消费功能,社会化功能,社会控制功能,社会参与功能,互相支持功能等五个方面内容的学者是(B)。 A.美国学者桑德斯B.美国学者华伦 C.中国XX学者徐震D.中国XX学者林香生、黄于唱 3.腾尼斯把传统社会的社区形态界定为一种自然发生的基于(A)的靠情感和习俗来维持人际纽 带关系的长期稳定的地域生活共同体。 A.血缘和亲缘关系B.理性和算计的选择 C.兴趣和爱好D.法律和规则 4.在马克斯·韦伯看来,(D)被当作现代转变的核心。 A.城市化B.XX化C.科学化D.理性化 5.认为社会问题和偏差行为的定义过程和定义标准才是构成社会问题和偏差行为的关键行为,至于行为和社会现象本身并不是问题所在,这是何种社会问题归因理论?(C )

A.社会病态论B.社会解组论C.标签理论D.行为偏差论 6.1989年,(C)发表的一篇题为《撒哈拉以南非洲:从危机到可持续增长》的报告中,首先 使用了“治理危机”一词。 A.联合国开发署B.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C.世界银行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7.学者(A)于1995年发表题为《没有政府的治理》的专著,并撰写了题为《21世纪的治理》、《面向本体论的全球治理等文章》,为治理理论的创立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A.詹姆斯·N·罗西瑙B.罗纳德·J·格罗索普 C.保罗·韦普纳D.奥利弗·E·威廉姆森 8.全球化首先是指(B)。 A.政治全球化B.经济全球化 C.军事全球化D.社会和文化全球化 9.社区服务最本质的特点是(B)。 A.群众性B.福利性C.服务性D.互助性 10.莱斯特·萨拉蒙对(B)的发生原因作了最精辟的论述,他把这些原因归结为四个“危机” 和两次“革命”。 A.工业革命B.全球性结社革命 C.新管理主义思潮D.绿色环保运动 三、多项选择题 1.美国学者希拉里和威尔士所提出的社区定义的基本要素包括(ABCD)。 A.一群人B.地域或地点 C.社会互动D.共同的依附归属感、心理认同 2.美国学者法林根据社区的性质提出的社区类型包括(ABC)。 A.地理社区B.身份利益社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