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探新方法新技术--本科课程第二章

物探新方法新技术--本科课程第二章

物探新方法新技术--本科课程第二章
物探新方法新技术--本科课程第二章

2 地震反演技术

中国东部主要矿区经过多年的开采,浅部资源已亮红灯,迫切需要开采深部的煤炭资源。如何提高地质成果的勘探精度,在深部实现安全开采是我国煤炭行业今后的主要奋斗目标。

影响深部煤层开采地质条件的因素很多,如构造、水文、瓦斯、煤层顶底板条件等。目前,主要的成熟勘探手段是地震勘探,也仅限于解决构造问题。而煤矿深部安全开采中的主要地质问题,包括煤层顶底板水文地质条件、瓦斯突出条件与力学性质均属岩性勘探范畴。

地震反演技术是岩性地震勘探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一门集地震、测井、地质、计算机等多学科的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地震反演利用地表观测地震资料,以已知地质规律和钻井、测井资料为约束,对地下岩层空间结构和物理性质进行成像(求解)的过程,是反演地层波阻抗(或速度)的地震特殊处理解释技术。地震反演方法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是预测岩性的确定性方法,在油气勘探中取得了显著的地质效果。

基于模型的地震反演方法根据钻孔测井数据纵向分辨率很高的有利条件,对井旁地震资料进行约束反演,并在此基础上对孔间地震资料进行反演,推断煤系地层岩性在平面上的变化情况,这样就把具有高纵向分辨率的已知测井资料与连续观测的地震资料联系起来,实行优势互补,大大提高三维地震资料的纵、横向分辨率和对地下地质情况的勘探研究程度。

煤田地震反演工作起步较晚,处在叠后地震反演的研究和初步应用阶段。近年来,我们把地震反演技术应用于多家煤矿,其关注的重点是煤矿安全开采的有关地质问题,获得了丰富的地质成果,主要包括:

(1) 提高弱反射煤层的可检测性;

(2) 利用反演剖面提供的岩性信息来划分地层,研究煤层顶板的稳定性;

(3) 划分新生界下部地层、煤系地层和奥陶系灰岩顶部地层的岩性和含隔水性,查明含、隔水层的空间分布和厚度分布;

(4) 圈定火成岩侵入煤层的范围;

(5) 预测煤层厚度;

(6) 预测构造煤发育带(瓦斯富集带)。

2.1 地震反演方法的分类

从使用的地震资料来分,地震反演可分为叠前反演(基于旅行时的层析成象技术和基于振幅的A VO分析技术)和叠后反演(基于旅行时的构造反演和基于振幅的波阻抗反演);从利用的地震信息来分,地震反演可分为旅行时反演和振幅反演;从反演的地质结果来分,地震反演可分为构造反演、波阻抗反演和多参数岩性(地震属性)反演;从实现方法上来为,地震反演可分为递推反演、基于模型的反演和地震属性反演。

地震反演方法基本上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建立在较精确的波动理论基础上,即波动方程反演。这类方法主要在理论上进行探讨,尚未达到实用阶段。另一类是以地震褶积模型为基础的反演方法,目前流行的都属于这一类。具体地说,它又分成两类:一类是由反射系数推得的直接反演法,如虚测井、道积分等;另一类是以正演模型(褶积模型)为基础的间接(迭代)反演法,如无井资料的广义线性反演和有井资料的宽带约束反演、基于模型地震反演等。

基于模型的地震反演方法根据钻孔测井数据纵向分辨率很高的有利条件,对井旁地震资料进行约束反演,并在此基础上对孔间地震资料进行反演,推断煤系地层岩性在平面上的变化情况,这样就把具有高纵向分辨率的已知测井资料与连续观测的地震资料联系起来,实行优势互补,大大提高三维地震资料的纵、横向分辨率和对地下地质情况的勘探研究程度。

2.2 基于模型的地震反演

基于模型地震反演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地震记录褶积模型基础上,即地震记录S(t)是反射系数R(t)和地震子波W(t)的褶积:S(t)=R(t)*W(t)。其实质就是从测井资料出发,根据钻井分层数据及时深关系对井进行精细时深标定,建立一个初始波阻抗模型,用此模型合成地震剖面与实际地震剖面作比较,然后不断修改模型,使合成剖面最佳地逼近实际剖面,得到最终的地质模型。基于模型的地震反演流程见图2—1,其基本步骤包括:

图2—1 基于模型的地震反演流程图

(1) 测井资料的处理

如果是模拟测井资料,首先要对其进行数字化处理。同时,由于每一口井的位置及其他干扰因素的存在,每条测井曲线的值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要根据每口井的柱状图及实际物性参数对每口井进行归一化处理。而对于数字测井可免去这一步骤。最后在由测井资料计算出岩层的反射系数序列。

(2) 层位解释

将地震数据进行常规的处理以后,要进行精确的层位解释,层位是建立模型的基础,层位解释的精确与否直接影响着模型的精度。

(3) 子波提取

合成记录的制作以及下面的反演运算中都要用到子波,子波的提取是重要的一环。

(4) 合成记录制作及层位标定

将子波与反射系数序列进行褶积得出合成记录,然后将合成记录与地震记录进行精确的标定,标定的结果是拉伸或压缩了井曲线。

(5) 模型建立与修正

初始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人机交互的处理过程,对反演结果的好坏有直接影响。首先通过地震资料进行层位解释,制作合成记录,对每口井与井旁地震道做层位标定;并以层位解释为控制,从井点出发,将测井数据外推内插,在三维空间的每一个点建立初始模型。这个过程实际上是把横向上连续变化的地震界面信息,与垂向上具有高分辨率的测井信息相结合的过程。

(6) 地震反演

有了子波和初始模型,下一步就可以进行反演运算。运算过程主要通过修改初始模型,使合成剖面最佳逼近实际地震剖面。

2.3 地震反演关键技术

2.3.1 地震资料高保真处理

为了做好地震资料的高保真处理,通常应注意以下几点:(1) 对原始资料的异常道进行精细的剔除操作,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步骤;(2) 做好高精度静校正和精细速度分析工作;(3) 注意保护原始资料的带宽,防止片面强调提高资料的信噪比;(4) 尽量使用地表一致性反褶积等多道反褶积,防止使用单道反褶积,从而保证激发地震子波的一致性和横向变化的唯一性;(5) 做叠后修饰处理时,防止过度修饰而损失至关重要的振幅相对变化信息。

2.3.2 P值剖面代替叠加剖面

在地震反演理论的假设中,认为所使用的地震数据是零偏移距自激自收剖面。而目前反演过程中使用的地震数据通常是叠加剖面。叠加剖面是由多个非零偏移距的CDP道经过动校正处理后相加而得到的。因此,这种剖面只是对自激自收的零偏移距剖面的一种近似。但经过叠前A VO分析后,所得到的P值剖面是真正的零偏移距剖面。另外,由于叠前A VO分析没有多道相加的步骤,其所得到的P值剖面要比叠加剖面具有更高的纵向分辩率。因此,可以利用P值剖面代替叠加剖面,从而可以提高波阻抗反演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3.3 拟声波测井曲线

目前煤田地震资料反演的一个关键难点是很多矿区只有密度测井和电阻率

测井资料,而没有对地震反演至关重要的声波测井资料。因此,必须通过Gardner 公式把密度测井曲线转换为拟声波测井曲线

b v a =ρ (1)

式中,ρ为密度,3/cm g ;v 为速度,s m /。

Gardner 公式的两个系数因子a 和b 是统计拟合值,对于油气勘探的目的层通常取0.31和0.25。但是,它们不适用于煤系地层。要取得好的地震反演效果,就必须在所研究区域中收集尽量多的钻井和测井资料,由最小二乘法拟合出适合本矿区的系数因子值。

2.4 地震反演技术在煤矿安全开采中的应用

2.4.1 提高弱反射煤层的可检测性

晋煤集团成庄煤矿的主要可采煤层为 3 煤、9煤和15煤。3煤层厚且全区稳定,对应的T3波是一个能够稳定追踪的强反射波,在常规地震剖面上通常有两个强相位。但是,3煤层厚度大,反射系数高,对下覆煤层具有较强的屏蔽作用。因此,9煤层和15煤层所对应的T9波、T15波反射能量较弱,反射波同相轴连续性很差,时隐时现,在常规构造解释过程中,基本是依据与3煤层的层间距关系进行追踪对比,可靠程度较低,见图2—2。

图2—2 标准反射波剖面

反演(波阻抗)地震剖面的纵向分辨率高于常规地震剖面。从图2—3可以看出,从T3波到T15波之间有多个层位,而在图2—2的常规地震剖面上,这个范围内仅有两个同相轴。

图2—3 波阻抗反演剖面

3煤层和15煤层的波阻抗(绿色标)明显低于围岩的波阻抗,9煤层的波阻抗(黄绿色标)略高于3煤层和15煤层,但与围岩的波阻抗仍有较大差异。波阻抗的大小与煤层厚度有直接关系。因此,在反演地震剖面上能够清楚地看到9煤和15煤的反映。特别是T15波,由于煤层较厚,在常规地震剖面和反演地震剖面上的显示为大相径庭,这充分体现了地震反演技术(用测井资料约束)的优越性。

同时,沿层波阻抗切片能够提供整个勘探区内的煤层岩性信息。9煤层的岩性信息非常典型,该煤层在区内沉积较稳定,但煤层厚度变化很大,从0.15~

1.29m ,图2—4的沿层振幅切片基本不能提供任何信息,主要原因是受3煤层的屏蔽其振幅很弱;而图2—5的沿层波阻抗切片能够提供丰富的岩性信息,低波阻抗代表厚煤层区域,高波阻抗代表薄煤层或无煤区域,利用该信息能够比较准确地划分煤层厚度变化范围。

图2—4 9煤层的沿层振幅切片

图2—5 9煤层的沿层波阻抗切片 2.4.2 研究煤层顶板的稳定性

了解煤层顶、底板的岩性对后期的开采至关重要,常规地震剖面不能提供相关信息,而反演剖面则有助于解决类问题。在时间切片上也可获得煤层及其顶、底板的岩性信息。

在阳煤集团二矿九采区三维地震资料解释过程中,利用波阻抗数据体,以15煤层底板为参考面向上每3ms(根据本区的煤系地层平均速度转换成5m)做一个沿层切片,共提取了5个波阻抗切片,即获得了15煤层及顶板以上5m 、10m 、15m 的岩性信息,见图2—6~图2—10。波阻抗与速度和密度密切相关,从上述图件中可以看出,波阻抗值越大,则岩石的速度、密度和抗压强度也越大,煤层顶板也就越稳定。

图2—6 15煤层底板沿层波阻抗切片 图2—7 15煤层顶板沿层波阻抗切片 无煤带

厚煤带

图2—8 15煤层顶板上部5m沿层图2—9 15煤层顶板上部10m沿层波阻抗切片波阻抗切片

图2—10 15煤层顶板上部15m沿层波阻抗切片

2.4.3确定奥陶系灰岩顶部含、隔水层的空间分布和厚度分布

传统煤田地质学认为,奥陶系灰岩岩溶地下水水压高,易对下组煤顶、底含水层产生垂向顶托或侧向补给,且补给水源充足,对采煤威胁最大。因此,长期以来下组煤层是开采禁区。

在临沂矿业集团新驿煤矿下组煤水文地质补充勘探工作中,利用地震反演技术查明部分水文地质条件,主要包括奥陶系顶部含、隔水层的空间分布和厚度分布。研究成果突破了传统煤田地质学理论,表明奥陶系灰岩不完全是一个含水层,其顶部就有隔水层存在,可以为建立矿井突水的水量预测模型提供基础资料。

在常规地震剖面上,无法对奥陶系内部进行分层,原因是信噪比低和反射系数小(相对煤层而言)。但是利用地震反演剖面,借助相对波阻抗值的差异,便能够确定奥陶系顶部灰岩中的含、隔水层的空间分布和厚度分布。图2—11是水1—群2联井反演地震剖面,从中可以看出奥陶系顶界面、隔水层和含水层的分层位置。图2—12是隔水层底界面的沿层波阻抗切片;图2—13是含水层底界面的沿层波阻抗切片。沿层波阻抗切片能够提供整个研究区域内的含、隔水层岩性信息,隔水层的平均波阻抗明显高于含水层的平均波阻抗,利用该信息能够比较准确地确定奥陶系灰岩中的含、隔水层的空间分布。

奥陶系顶部隔水层时间间隔为15ms ,换算为厚度30m ;奥陶系顶部含水层时间间隔为5ms ,换算为厚度10m ;二者之间的过渡带厚度是变化的。图2—14是含、隔水层间隔图,单位为m 。图2—15是16煤、奥陶系顶界面、隔水层底界面和含水层底界面的立体显示。利用上述信息,可以确定奥陶系顶部的含、隔水层的空间分布和厚度分布。

图2—11 联井反演地震剖面

图2—12 隔水层底界面沿层波阻抗切片

图2—13 含水层底界面沿层波阻抗切片

图2—14 含、隔水层间隔图

图2—15 多个界面的立体显示

通常情况下,地下岩层的波阻抗值与孔隙度成反比关系,即岩层的波阻抗值增大时孔隙度随之减小,反之亦然。

因此,在波阻抗反演的基础之上进行孔隙度反演处理。图2—16为水1—群2连井波阻抗反演剖面和孔隙度反演剖面的对比图;图2—17为奥陶系灰岩顶界面波阻抗切片;图2—18为奥陶系灰岩顶界面孔隙度切片。

从图2—16中可以发现,波阻抗值较高的区域对应着孔隙度值较低的区域,即岩层的波阻抗与孔隙度成反比的关系。这一规律在图2—17和图2—18中也得到充分的体现,当波阻抗值在逐渐减低时,孔隙度值却在不断增加,中间并存在有一定的过渡区域。

(a) 波阻抗反演剖面 (b) 孔隙度反演剖面

图2—16连井反演剖面对比图

图2—17 奥陶系灰岩顶界面波阻抗切片

图2—18奥陶系灰岩顶界面孔隙度切片

2.4.4 圈定岩浆岩侵入煤层的范围

皖北煤电集团公司卧龙湖煤矿岩浆岩侵入现象严重,南一采区在2004年进行了三维地震勘探工作,但是仍然无法圈定岩浆岩的分布范围,给安全生产带了很大的影响。由于岩浆岩的速度、密度和视电阻率均较高,而煤层的速度、密度和视电阻率均较低,即二者的波阻抗和视电阻率差异明显,因此地震反演技术在解决岩浆岩侵入的问题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利用地震反演剖面区分煤层和岩浆岩的分界,从而解决岩浆岩侵入的边界问题,其解释依据包括:

(1) 波阻抗差异

煤层的波阻抗较小,岩浆岩的波阻抗较大,是区分煤层是否被岩浆岩侵入的主要依据。

(2) 煤层波阻抗的不连续性

如何界定岩浆岩与煤层的分界点呢?通过研究发现,本区正常煤层的波阻抗值较低,绝大部分都在4500以下;而煤层被岩浆岩侵入后波阻抗值较高,绝大部分都在5500以上,甚至到了6500以上。因此,可以利用煤层波阻抗的不连续性来确定岩浆岩侵入的边界。

(3) 煤层顶板的岩性变化

正常情况下,煤层的直接顶板为砂岩和泥岩,它们的波阻抗值较岩浆岩的波阻抗值要低。当煤层的直接顶板为岩浆岩时,其波阻抗值变高。根据煤层顶板的岩性变化是确定岩浆岩侵入煤层的又一依据。

图2—19是西一采区23-242井10煤及其火成岩顶板的测井曲线。在图2—20常规地震剖面上,10煤及其火成岩顶板没有显示,而在图2—21地震反演剖面上,能够识别10煤及火成岩。

图2—19 火成岩与10煤的测井曲线特征

图2—20 常规地震剖面

图2—21 波阻抗反演剖面

2.4.5 预测煤层厚度

彬长煤田大佛寺井田含煤4层,其中4煤层可采,厚度变化范围为1.93~17.04m ,平均12.37m ,属特厚煤层。在常规地震剖面上,4煤层对应的T4波振幅主要是由煤层顶、底板的反射系数决定的,无法辨别煤层厚度的变化。而反演地震剖面反映了地层的波阻抗变化,煤层在煤系地层中特征明显,其波阻抗值很低,与围岩存在巨大的阻抗值差异,因此能够比较准确地分辨出4煤层厚度的变化。

图2—22为D18井与D19井的联井反演地震剖面,可以清楚地看出4煤层厚度与波阻抗的变化关系。

波阻抗反演煤层厚度的方法如下:

(1) 根据波阻抗值的变化,按地震层位解释的方法在波阻抗反演剖面上拾取4煤层顶、底板的分界线并进行全区插值,并根据导出的顶底板的分界线求出全区地震波在煤层中的旅行时;

(2) 根据区域地质规律及速度测井资料,确定4煤层中地震波传播速度并进行全区插值;

(3) 利用时间深度转换公式2/

h ,计算出4煤层厚度。

vt

表2—1为本区9个钻孔处4煤层的预测厚度与实际揭露厚度对比结果。通过表2—1可以看出,4煤层预测的厚度与实际厚度基本吻合,根据该方法预测了全区4煤层厚度,预测结果见图2—23。

图2—22 联井反演地震剖面

表2—1 4煤层实际厚度与预测厚度对比表

孔号实际揭露厚度(m) 预测厚度(m) 绝对误差(m)

D19 1.85 2.07 0.22

D13 10.04 10.12 0.08

D11 17.0 17.36 0.36

D12 13.42 11.96 1.46

D18 17.04 17.71 0.67

D24 17.48 17.25 0.23

D10 13.08 12.42 0.66

188 17.67 17.25 0.42

192 17.64 17.48 0.16

图2—23 4煤层厚度预测结果

2.4.6划分新生界下部地层岩性和含隔水性

许厂煤矿1304工作面南部第四系底界距3煤层间距在40m至60m之间,为矿井生产安全和研究提高开采上限,利用原达产采区的二维地震资料重新处理,并进行反演,以研究第四系底部含隔水层的空间分布。

第四系下段为滨湖、河流冲积条件下沉积物所形成的连续性较差,沉积速度多变的地震相,其地层按粒度可分为两类:一是砂类,其碎屑颗粒大,反映沉积时水动力条件强,沉积速度快,含水量大,有一定的渗透性;二是粘土类,形成于水动力条件弱、沉积速度比较缓慢的地质环境中,含水量小,渗透性较弱。

第四系地层中砂、粘土层的物性有一定差异。砂层一般表现为高视电阻率、高密度、自然伽玛强度低、较高自然电位异常;而粘土层则表现为低视电阻率、高密度、自然伽玛强度高、自然电位曲线接近基线,二者比较容易区分。因此,利用多条测井参数曲线对地震数据进行反演,获得三种反演参数剖面,即速度反演剖面、密度反演剖面和波阻抗反演剖面。

图2—24~图2—26分别为26线的速度反演剖面、密度反演剖面和波阻抗反

演剖面。

图2—24 26线速度反演剖面

图2—25 26线密度反演剖面

图2—26 26线波阻抗反演剖面

反演剖面比常规剖面具有更高的纵向分辨率,从中可以发现5组能够连续追踪的反射波,利用井旁合成地震记录,可确定它们对应的地质层位。图2—27为26线的第四系底部砂、粘土分布图。

图2—27 26线第四系底部砂、粘土分布图

利用地震反演技术并结合钻探、测井资料,可以解释1304 工作面第四系底部的含、隔水层分布情况,其结论为:

(1) 第四系底部的地层可分为两类:一是砂层类(含水层),其碎屑颗粒大,反映沉积时水动力条件强,沉积速度快,含水量大,有一定的渗透性;二是粘土类(隔水层),形成于水动力条件弱、沉积速度比较缓慢的地质环境中,含水量小,渗透性较弱。

(2) 第四系底部50m范围内具有交互连续沉积的3个砂层和4个粘土层,其表现为物性分布的成层且连续。

2.5 结论

地震反演技术是岩性地震勘探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据钻孔测井数据纵向分辨率很高的有利条件,对井旁地震资料进行约束反演,并在此基础上对孔间地震资料进行反演,推断煤系地层岩性在平面上的变化情况,这样就把具有高纵向分辨率的已知测井资料与连续观测的地震资料联系起来,实行优势互补,大大提高三维地震资料的纵、横向分辨率和对地下地质情况的勘探研究程度,在煤矿深部安全开采中发挥重要作用。

地震反演技术已经在多家煤矿得到应用,以解决煤矿安全开采中的不同地质问题。但是,在应用过程中尚存在着诸多技术问题,煤田地震反演工作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在今后的工程实践中,应该根据具体地质情况加强煤田地震反演技术的研究,将煤田三维地震岩性勘探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煤田地震勘探从构造解释阶段向岩性解释阶段的跨越。

新工艺新技术新应用教学总结

项目工程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下面是建筑网为您带来详细的介绍。 **项目工程采取常规的施工技术、材料和工艺,将无法实现工程项目的综合目标,只有通过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推广应用和技术创新,方可优质高效地完成**项目项目,极其有效地降低工程造价、加快工程进度、保证工程的过程精品,完全实现设计风格和建筑物的使用功能。 结合本工程的设计特点,投标人将全过程、全方位广泛应用科技成果,计划将建设部推广的十项新技术全部应用到本工程的建设上。除此之外,投标人还将结合本工程的施工实践,努力探索新的施工技术,总结新的施工工艺,应用新的建筑材料。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内容,投标人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相关章节时,已有详细论述。本章将综其所述,予以摘要性的说明。 一、深基坑支护技术 本工程基础埋置深度很深,整个建筑物大部分结构处于地下,平均埋深约为26米,局部达到41米深,且地下水位较高,开挖12米后即遇上层潜水层,在20m以下是承压水层,且地下水渗透性强、流通性好,建筑物距人民大会堂和地铁仅100多米之遥。因此,护坡降水方案的成功与否是本工程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投标人拟采用混凝土灌注桩支护技术、地下连续墙技术、和土钉护坡技术和基坑工程信息化施工技术等。投标人认为,通过上述综合技术的优化组合和合理应用,可确保**项目基础工程施工的顺利完成。上述综合技术还包括了以下内容: 1、旋挖钻机:由于地层多为砂卵石,采取常规的成孔方法比较困难。因此投标人采用旋挖钻机成孔,其施工速度是普通反循环钻机施工效率之七倍,特别是在砂卵石层更具优越性,不需要循环泥浆,可使施工操作面整洁,具有很好的环保特点。 2、压力分层型锚杆:压力分层型锚杆是在一个锚固段内有多个承载体,在卵石层成孔困难,锚杆长度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应用压力分层型锚杆技术,可很好的解决承载力不足之问题,具有降低成本作用。 3、内支撑技术:为了保证台仓基坑在土方开挖时,不穿插进行锚杆施工,减少工期,同时可节省造价,所以采用内支撑法。在台仓四角采用钢支支撑,防止连续墙侧向位移,达到基坑支护安全稳定之目的。 4、深基坑承压水减压井和回灌井降水技术:在台仓范围采取深基坑承压水减压井

物探工作方法技术

1:5000激电中梯剖面测量 1:5000激电中梯剖面测量采用长导线,针对重要异常带、矿化带进行,为寻找隐伏矿提供依据。 1、1:5000剖面敷设 剖面端点用全站仪或GPS RTK布设,用木桩标记;测点采用GPS RTK分段控制、罗盘定向、测绳量距布设,用带有编号的红布标记。质量检查按“一同三不同”的原则进行,检查点在空间上、时间上大致均匀,总检查量不低于5%,精度要求达到“B级”精度要求,即在相应比例尺图上平面点位限差<±2.5mm,点位中误差不超过12.5m;相邻点距误差限差10%,均方相对误差不超过5%。 2、野外工作方法 激电剖面法采用中间梯度装置,AB=1200米,MN=40米,点距=20米。 采用时间域激电测量,正反向标准直流脉冲供电,脉冲宽度2秒。 以上参数可根据野外实际情况,通过现场试验进行适当调整。 激电观测参数为一次电位Vp、供电电流强度I及视充电率Ms,计算视电阻率ρs。观测时,测量电极MN在供电电极AB的2/3区间移动,旁线距小于AB/5。全区装置大小、观测参数设置应保持一致。一条剖面不能在一个供电装置内完成时,每个装置接头处应有三个以上的重复观测点。供电电流应使二次电位观测值大于最小可靠值,一般应使一次电位观测的观测值绝大部分在30mV以上。野外要经常检查仪器、导线的漏电情况,对突变点、异常点应进行重复观测和加密观测,确保观测数据可靠。 3、电性参数测定 电性参数测定主要采用露头法测定,有条件时,应采集一定的岩矿石标本,用标本法测定,并分别统计。每类岩(矿)石标本不少于30块,参数测定的质量评定应以采用某一种岩性测定的全部标本检查结果来衡量,即用基本观测统计出来的常见值与检查观测结果统计出来的常见值相对误差不得超过20%。 4、质量标准 视电阻率观测精度(<±7%),视充电率观测精度(<±12%),达到B 级精度;电性参数总平均相对误差≤±20%。

物探新方法新技术之七:三维可视化技术(3DVisualization)

7 三维可视化技术 三维可视化(3D Visualization)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诞生的一门集计算机数据处理、图像显示的综合性前缘技术。它是利用三维地震数据体显示、描述和解释地下地质现象和特征的一种图像显示工具。它可使地球物理学家和地质学家“钻入”到数据体中,更深刻地理解各种地质现象的发生、发展和相互之间的联系。 7.1 三维可视化技术概述 可视化技术是把描述物理现象的数据转化为图形、图像,并运用颜色、透视、动画和观察视点的实时改变等视觉表现形式,使人们能够观察到不可见的对象,洞察事物的内部结构。 可视化技术有两种基本类型:基于平面图的可视化(Surface Visualization)和基于数据体的可视化(Volume Visualization),也称为层面可视化和体可视化。 层面可视化指的是地质层位、断层和地震剖面在三维空间的立体显示,其主要用于解释成果的检验和显示。 体可视化是通过对数据体(可以是常规地震振幅数据体,也可以是地震属性数据体,如波阻抗体或相干体)作透明度等调整,从而使数据体呈透明显示,其主要用于数据体的显示和全三维解释。 在体可视化解释中,常用技术有5种:体元自动追踪技术、锁定层位可视化技术、锁定时窗可视化技术、垂直剖面叠合可视化技术和多属性可视化技术。 (1) 体元自动追踪技术 追踪过程是从解释人员定义种子体元(Seed Voxel)开始的,体元追踪是沿着真正的三维路径追踪数据体,因此追踪结果是数据体而不是层位。图7—1给出利用体元自动追踪技术解释某油田含油砂体的过程,即从油层标定、种子点拾取、体元追踪到三维显示。 (2) 锁定层位可视化技术 利用已有的层位数据(或者层位数据做定量时移)作为约束条件,将目的层段的数据从整个数据体中提取出来,然后针对层段内部数据体调整颜色、透明度和光照参数,可以更有效地圈定地质体的分布范围,更准确地判断断层的延展方向

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应用

国家大剧院项目工程采取常规的施工技术、材料和工艺,将无法实现工程项目的综合目标,只有通过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推广应用和技术创新,方可优质高效地完成**项目项目,极其有效地降低工程造价、加快工程进度、保证工程的过程精品,完全实现设计风格和建筑物的使用功能。 结合本工程的设计特点,投标人将全过程、全方位广泛应用科技成果,计划将建设部推广的十项新技术全部应用到本工程的建设上。除此之外,投标人还将结合本工程的施工实践,努力探索新的施工技术,总结新的施工工艺,应用新的建筑材料。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内容,投标人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相关章节时,已有详细论述。本章将综其所述,予以摘要性的说明。 一、深基坑支护技术 本工程基础埋置深度很深,整个建筑物大部分结构处于地下,平均埋深约为26米,局部达到41米深,且地下水位较高,开挖12米后即遇上层潜水层,在20m以下是承压水层,且地下水渗透性强、流通性好,建筑物距人民大会堂和地铁仅100多米之遥。因此,护坡降水方案的成功与否是本工程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投标人拟采用混凝土灌注桩支护技术、地下连续墙技术、和土钉护坡技术和基坑工程信息化施工技术等。投标人认为,通过上述综合技术的优化组合和合理应用,可确保**项目基础工程施工的顺利完成。上述综合技术还包括了以下内容: 1、旋挖钻机:由于地层多为砂卵石,采取常规的成孔方法比较困难。因此投标人采用旋挖钻机成孔,其施工速度是普通反循环钻机施工效率之七倍,特别是在砂卵石层更具优越性,不需要循环泥浆,可使施工操作面整洁,具有很好的环保特点。 2、压力分层型锚杆:压力分层型锚杆是在一个锚固段内有多个承载体,在卵石层成孔困难,锚杆长度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应用压力分层型锚杆技术,可很好的解决承载力不足之问题,具有降低成本作用。 3、内支撑技术:为了保证台仓基坑在土方开挖时,不穿插进行锚杆施工,减少工期,同时可节省造价,所以采用内支撑法。在台仓四角采用钢支支撑,防止连续墙侧向位移,达到基坑支护安全稳定之目的。 4、深基坑承压水减压井和回灌井降水技术:在台仓范围采取深基坑承压水减压井和回灌井降水技术,能迅速有效地降低第二层承压水水头,为台仓内深基坑的开挖和施工创造良好的条件,且比较经济。在歌剧院台仓基坑支护和开挖方案中,投标人优先选择这一施工技术。 5、冻结法施工技术:该技术兼有封闭地下水与加固地层双重作用的特殊施工方法,冻结法在承压水深基坑维护施工中,具有很好的适应性,极为安全可靠,且对地层和环境污染很小,特别是卵石层进行冻结后冰冻层不会出现冻涨融沉现象,适合歌剧院台仓的基坑支护和开挖,能有效地为施工创造条件。 6、压力灌浆:该技术同样兼有封闭地下水与加固地层双重作用的施工方法,在承压水深基坑维护施工中,同样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和安全可靠性,适合歌剧院台仓的基坑支护和开挖,能有效地为施工创造条件。 二、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技术 本工程将全部使用预拌混凝土,广泛应用高性能混凝土施工技术。高性能混凝土具有无收缩(微膨胀)、防渗、防裂、和易性、易泵送性和稳定性好。在**项目工程使用高性能砼,建议采用超细矿粉和高效减水剂共用,可有效保证地下砼的抗渗、防裂、抗冻、抗碳化、抗盐、抗酸等要求,对增强混凝土的和易性和可泵送性,预防砼中碱—集料反应,十分有效。此项技术还包括了以下内容: 1、自密实混凝土技术的应用:对于预应力、劲性混凝土构件将采用自密实混凝土技术,底

12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情况

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情况 第一节信息化管理新方法 1.1档案信息化管理措施 一、图纸自审、会审与设计变更 收到图纸后,要求施工员、公司有关技术人员、质检人员认真学习图纸,领会设计意图,然后组织公司内部有关人员进行自审,交流学习体会及汇总图纸上存在的问题,做到自审记录;认真参加会审,将图纸上存在的大部分问题在图纸会审时予以解决,为日后顺利施工扫清障碍;及时整理图纸会审纪要并办妥有关签证手续。任一设计变更均应经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签字和盖章后方可用于施工。 二、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 工程开工前应编制好施工组织设计,以指导施工,具体内容应包括工程概况、施工程序、施工方法、保证质量和安全的技术组织措施、主要材料用量、施工进度计划及总平面布置等。施工组织设计要经公司技术负责人审批。重要部位施工还要编制分部或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案并须经报批。 三、施工日记

自工程开工起每天均要做施工日记,详细记录当天天气情况、工地的施工情况、技术质量措施的效果以及有关会议纪要等,记录人要签字。 四、技术交底 在每一个工序施工前,都应向班组进行书面技术交底。交底内容包括图纸要求、材料的技术和使用要求、施工操作要点、质量标准、控制指标和安全注意事项;交底人、记录人和接受交底的均要在记录上签字。 五、技术复核 结构工程模板、洞口、预埋件要进行技术复核、对超出规范要求的要进行整改,做好复核记录,并办理有关签证,若出现超、偏等不合格项目,施工员要及时落实整改,整改后再办理认证签字。 六、砼、砂浆施工内业 施工前应将有关材料送检测中心委托原材料检验和配合比试验。即施工前现场应收集好原材料(砂、石、水泥、外加剂)的合格证、检验报告及配合比试验报告单;要对施工配合比进行计量,计量要经常复核,做好施工记录,并按规范要求进行拌制、检测和取样,按标准要求制作试块和进行养护,及时送检,收集试块强度检验报告和进行强度评定。试块强度出现不合格要及时

物探新方法、新技术

第一章 地震模拟技术 地震模拟技术是指用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代替地下真实介质,用物理实验和数学计算模拟地震记录的形成过程,以得到理论地震记录的各种方法和技术。 物理模拟 :物理模拟是用一些已知参数的介质做成一定几何形态的模型来模拟地下地质结构,采用超声波模拟地震波,专用换能器模拟震源和检波器,将野外地震勘探过程在实验室内重现,得到理论地震记录的方法和技术。 物理模拟的优点是与实际情况接近,真实性和可比性高;缺点是模型制作和改变参数均困难、成本较高。 合成地震记录 制作合成地震记录的假设条件是: (1) 地下介质是水平层状的,无岩性横向变化,各层间密度变化不大,均可视为常数; (2) 地震子波以平面波形式垂直向下入射到界面,各层反射波的波形与子波波形相同,只是振幅和极性不同; (3) 所有波的转换、吸收、绕射等能量损失均不考虑。 制作合成地震记录的步骤是: (1) 获得反射系数 反射系数曲线?)(t R 波阻抗曲线),(ρv z 根据假设(1),可用速度曲线代替波阻抗曲线。 通常用声速测井资料即可,但某些地区无声速测井资料,也可利用电测井资料获得声速资料(法斯特公式) 6/13)(102)(ρh h v ?= (1-1) (2) 地震子波的选择 选用不同的子波来制作合成记录,与井旁的地震道比较,选择最接近的一个。 (3) 不考虑多次波及透射损失情况 地震子波与地层反射系数的褶积为合成记录 )()(*)(t s t t b =ξ (1-2) (4) 不考虑多次波,但考虑透射损失情况 )()(*)(t s t t b =ξ (1-3) 式中 )(t ξ——t 时刻并考虑以上各界面透射损失的等效反射系数。 例如第n 个界面的等效反射系数为 )1()1)(1(212221ξξξξξ---=-- n n n n (5) 考虑多次波及透射损失情况 )()(*)(t s t t b =ξ (1-4) 式中 )(t ξ——t 时刻并考虑多次波与以上各界面透射损失的等效反射系数。 图1—3为合成地震记录的示意图。利用合成地震记录,对地震剖面上的地质层位

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应用

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应用遵循“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原则,广泛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四新”成果,充分发挥科技在施工生产中的先导、保障作用。了有效的促进生产力的提高,降低工程成本,减轻工人的操作强度,提高工人的操作水平和工程质量,满足房屋的结构功能和使用功能,在施工中我公司应把先进工艺和施工方法、先进技术应用到工程上去,大力推广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确保标书工期,质量和降低成本。 一、从技术上保证进度 1、由项目部总工程师全面负责该项目的施工技术管理,项目经理部设置工程技术部,负责制定施工方案,编制施工工艺,及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问题,以方案指导施工,防止出现返工现象而影响工期。 2、实行图纸会审制度,在工程开工前己由总工程师组织有关技术人员进行设计图纸会审,并及时向业主和监理工程师提出施工图纸、技术规范和其他技术文件中的错误和不足之处,使工程能顺利进行。 3、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尽量压缩工序时间,安排好供需衔接,统一调度指挥,使工程有条不紊地进行施工。 4、实行技术交底制度,施工技术人员在施工前认真做好详细的技术交底。 5、施工时采用计算机进行网络管理,确保关键线路上的工序按计划进行,若有滞后,立即采取措施予以弥补。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应满足工地管理的需要,符合业主统一的管理的规定。

二、推广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组织好施工生产 1、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开展群众性的QC小组活动,在施工中制定全面质量管理、工作规划,超前探索和解决施工中的疑难问题,消除质量通病。 2、用现代化技术设备 工程实施中,将运用高精度的仪器,采用先进的检测手段,控制施工的每个环节。 3、建立完善的技术管理体系 按照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确定的施工程序,精心组织流水线平行作业,控制每道工序,狠抓工序衔接,实行施工技术、测量、试验、计量技术资料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做到技术标准、质量标准、管理标准相统一。 4、妥善保管好有关工程进度、质量检验、障碍物拆除以及所有影响本工程的原始记录和照片。 5、按照监理工程师和业主的技术要求,利用人才优势,发挥技术专长,实行规范化、程度化、标准化施工作业,在现场树立典型示范作业面,为创优质工程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工作。 三、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应用和计划如下:(一)、新技术应用 1、柱子钢筋Φ14以上采用电渣压力焊连接,以节省钢筋用量,亦可采用套筒挤压连接技术。 2、利用电子计算机及先进的施工管理软件对工程的施工进度计划进行跟踪控制,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3、予埋铁件采用大磁铁查找,以避免找寻埋铁件时乱凿。

物探工作方法

5.3 物探工作 5.3.1 激电测量 布置于面积性异常查证区内,1:1万测量网度为100×40m,1:2万测量网度为200×40m。采用中梯(短导线)装置,极距AB=1000-1500m、MN=40m。观测范围限于AB极距2/3以内,测线长度大于2/3AB时,相邻测段需有2—3个重复观测点。一线供电多线观测时,主测线距旁测线间距应小于AB距的1/5,可以用时间域激电也可以采用双频激电。 1、时间域激电 具体要求如下: (1)参数选择 采用双向短脉冲供电方式,占空比为1:1,供电周期、延时、采样宽度通过该地区实验确定。 (2)发电、整流、发射与接收仪器校验 正式生产前,首先对生产设备进行技术校验,待所有参数满足要求后方可投入生产。要求发电机必须运转正常,输出电压变化不得超过5%;整流器和假负载工作正常;发射机输出功率必须稳定,电流显示应高于±1个字;接收机应性能稳定,抗干扰能力强。正式观测前应进行生产仪器的一致性对比试验,满足要求后方可投入生产。 (3)测量方法 观测参数为一次场电位差(ΔV1)、视极化率(ηs),发射机直读并记录供电电流(I),通过计算装置系数(K),最后用公式ρs=K×△V1/I计算出视电阻率(ρs)。 (4)技术要求 每日开工前与收工后要对供电电极、接收电极、接收线、发射线进行检查,确保不漏电、连接完整;每日供电前或每次布极后,检测AB两极的接地电阻,一般在1000欧姆米时开始供电;遇河流、水塘处导线必须悬空架设,不得放入水中;供电电极入土深度应保证在0.5m以上,测量电极必须接地良好;供电电流、总场电位差、视极化率必须保证三位有效数字;当观测困难时,应检查设备是否正常,查明原因后再继续工作;在野外观测中发现视极化率突变点或极化不稳时应进行重复观测,以合格观测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最终观测结果。参与平

工程物探常用方法及技术

工程物探常用方法及技术 工程物探——工程地球物理勘探的简称,它是以地下岩土层(或地质体)的物性差异为基础,通过仪器观测自然或人工物理场的变化,确定地下地质体的空间展布范围(大小、形状、埋深等)并可测定岩土体的物性参数,达到解决地质问题的一种物理勘探方法。 按照勘探对象的不同,工程物探技术又分为三大分支,即石油工程物探、固体矿工程物探和水工环工程物探(简称工程物探),我们使用的为工程工程物探。 工程物探技术方法门类众多,它们依据的原理和使用的仪器设备也各有不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工程物探技术的发展日趋成熟,而且新的方法技术不断涌现,几年前还认为无法解决的问题,几年后由于某种新方法、新技术、新仪器的出现迎刃而解的实例是常见的。它是地质科学中一门新兴的、十分活跃、发展很快的学科,它又是工程勘察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某种程度上讲,它的应用与发展已成为衡量地质勘察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常用工程物探方法及特点 ①电法勘探:包括电测深法、电剖面法、高密度电法、自然电场法、充电法、激发极化法、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瞬变电磁法等; ②探地雷达:可选择剖面法、宽角法、环形法、透射法、单孔法、多剖面法等; ③地震勘探:包括浅层折射波法、浅层反射波法和瑞雷波法; ④弹性波测试:包括声波法和地震波法。声波法可选用单孔声波、穿透声波、表面声波、声波反射、脉冲回波等;地震波法可选用地震测井、穿透地震波速测试、连续地震波速测试等; ⑤层析成像:包括声波层析成像、地震波层析成像、电磁波吸收系数层析成像或电磁波速度层析成像等; 地下管线探测 主要检测内容: (1)金属管线探测 地下金属管线适宜用管线探测仪和探地雷达进行探测,管线仪对于金属管线探测具效率高、仪器轻便、结果准确等优点;探地雷达可用于埋深较大和密集管线的探测。 (2)非金属管线探测 目前地下非金属管线探测的首选方法是探地雷达。探地雷达具有连续无损探测、高效、高精度、易反演解释等优点。 使用探地雷达具有独特的天线阵技术,可以极大提高探测结果的精度和有效性。 考古探测 利用地下古代遗物与周边物质的物性差异,采用地球物理勘探手段对它们的平面位置、埋深、分布范围进行调查。利用雷达多天线阵列技术,探测的精度高,在小面积精确定位方面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磁法探测能更快、更大面积地揭示地下遗址的面貌,结合已经为考古发掘与考古调查所认识的部分,加以典型影像校正,能更完整地认识遗址的全貌。 主要应用于找出遗址内土城墙、壕沟、坑、柱洞、房屋、墓穴等的位置及分布情况。 成都建测科技有限公司拥有领先的无损检测设备与检测系统方案,主要提供工程物探设备、基桩检测设备、建筑检测设备、路基基坑监测设备。

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应用

六、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应用 遵循“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原则,广泛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四新”成果,充分发挥科技在施工生产中的先导、保障作用。了有效的促进生产力的提高,降低工程成本,减轻工人的操作强度,提高工人的操作水平和工程质量,满足房屋的结构功能和使用功能,在施工中我公司应把先进工艺和施工方法、先进技术应用到工程上去,大力推广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确保标书工期,质量和降低成本。 1、从技术上保证进度 (1)由项目部总工程师全面负责该项目的施工技术管理,项目经理部设置工程技术部,负责制定施工方案,编制施工工艺,及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问题,以方案指导施工,防止出现返工现象而影响工期。 (2)实行图纸会审制度,在工程开工前己由总工程师组织有关技术人员进行设计图纸会审,并及时向业主和监理工程师提出施工图纸、技术规范和其他技术文件中的错误和不足之处,使工程能顺利进行。 (3)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尽量压缩工序时间,安排好供需衔接,统一调度指挥,使工程有条不紊地进行施工。 (4)实行技术交底制度,施工技术人员在施工前认真做好详细的技术交底。

(5)施工时采用计算机进行网络管理,确保关键线路上的工序按计划进行,若有滞后,立即采取措施予以弥补。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应满足工地管理的需要,符合业主统一的管理的规定。 2、推广采用四新,组织好施工生产 (1)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开展群众性的QC小组活动,在施工中制定全面质量管理、工作规划,超前探索和解决施工中的疑难问题,消除质量通病。 (2)用现代化技术设备 工程实施中,将运用高精度的仪器,采用先进的检测手段,控制施工的每个环节。 (3)建立完善的技术管理体系 按照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确定的施工程序,精心组织流水线平行作业,控制每道工序,狠抓工序衔接,实行施工技术、测量、试验、计量技术资料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做到技术标准、质量标准、管理标准相统一。 (4)妥善保管好有关工程进度、质量检验、障碍物拆除以及所有影响本工程的原始记录和照片。 (5)按照监理工程师和业主的技术要求,利用人才优势,发挥技术专长,实行规范化、程度化、标准化施工作业,在现场树立典型示范作业面,为创优质工程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工作。 3、计算机推广、应用和网络管理技术 在本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计算机技术应用是项目管理最为先进高

高密度电阻率法物探技术及其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b4625739.html, 高密度电阻率法物探技术及其应用 作者:邱信强 来源:《地球》2014年第01期 [摘要]高密度电阻率法作为物探方法中的一种应用最为广泛的勘探方法,在特殊地质的勘探和工程勘查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我国地勘队伍在解决相应地质问题时带来许多便利之处。本文主要通过对高密度电阻率法工作原理的研究,结合二维成像技术和正反演技术在工程中的运用,提出了一些针对不同环境下勘测时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高密度电阻率法二维成像技术正反演技术 [中图分类号] P631.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1-90-2 0引言 高密度电阻率法基本工作原理与传统的电法勘探是相同的,主要是根据岩石、矿石以及不同地层、不同地质体等导电性的差异,通过地面的测定,研究人工或天然电场的分布特点和变化规律来推断地下电阻率分布,从而准确的推断出不同地质体的分布状况。高密度电阻率法凭借其测试简便、效果好、成本低、效率高等优点在勘探工程中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高密度电阻率法是一种快捷的地质勘探方法,其工作的范畴属于直流电阻率,其采用高密度的布点进行二维电断面测量,采集的数据量大、全面、准确、观测的精度高,在我国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勘探中运用非常的广泛。但是也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例如在进行野外勘探时数据处理不够精准、正反演成像技术在进行图像分析时存在误差、二维成像技术的反演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勘测人员在理论与实际工程相结合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将高密度电阻率法应用更加的广泛。 1高密度电阻率法的工作原理 高密度电阻率法的工作范畴包括数据的采集与数据的处理,与常规的电阻率法工作原理相同,主要是以地下介质之间的导电性的差异为基础,通过A、B两个电极向地下传递电流,然后在M、N电极之间测得电位差△V,从而求得该记录点的视电阻率值Qs=K△V/I。在进行现场的勘测时,只需要将全部的电极合理的安放在一定距离的测点上,然后将多芯电缆连接到由单片机控制多路电极自动转换开关,这样机器就能够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电极与测点之间的自动转换。测量的数据通过电极转换开关传输到微机工程电测仪,根据实测的电阻率剖面数据,通过专业的计算机软件进行反演数据处理,就可以获得地层电阻率的分布状况,从而推断出地层结构的分布状况[1]。 2高密度电阻率法的工作方法与数据处理 2.1高密度电阻率法的工作方法

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应用

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应用 一、“四新”科技成果推广应用计划推广组织管理 为把本工程建成技术上一流、管理上科学、工期上先进、同时达到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发和推广应用新技术的目的,在工程施工之初,就成立开发和推广应用新技术领导小组。即以总承包项目经理为组长,总承包项目总工程师及总承包项目副经理为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及专业项目经理和专业项目技术负责人参加的项目科技进步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各项工作的实施。 科技推广领导小组成员分工 二、粗直径钢筋连接技术 1.概述 在满足本工程设计和规范的前提下,为提高工效、降低成本,本工程大于或等于20的Ⅲ级钢筋的连接均采用滚扎直螺纹机械连接,直径为16和18的柱子竖向钢筋连接采用电渣压力焊。滚扎直螺纹连接是近几年来开发的一种新型的螺纹连接方式,它先把钢筋端部滚扎成直螺纹,然后用套筒实行钢筋对接。通过冷轧工艺形成螺纹,加大接头部分的钢材密度,提高接头的抗拉强度,因此本工程的在上述部位均采用这种连接方式。直螺纹不存在扭紧力矩对接头性能的影响,从而提高了连接的可靠性,也加

快了施工速度。它克服了其他几种机械连接的缺点,集中了其他几种机械连接的优点,施工便捷,技术经济效果显著。 2.滚轧直螺纹钢筋接头的优点 2.1接头强度高、延性好,能充分发挥钢筋母材的强度和延性。接头性能达到规范中I级接头标准并能断于母材。 2.2检测方便、直观。 2.3钢筋加工直螺纹可预制(专业工厂加工),套筒可工厂化生产,不占施工工期,加工效率高,施工方便、快捷、操作简单、连接速度快。风雨无阻,可全天候施工。 2.4施工连接时不用电,节约能源:设备功率仅为3~4kw,不需专用配电设施,不需架设专用电线。施工连接时不用气、无明火作业、无漏油无污染,无噪音污染,无烟尘,安全可靠,环保施工。 2.5适用性强,在狭小场地钢筋排列密集处均能灵活操作。 2.6适用范围广:对钢筋无可焊性要求,适用于直径12~50mm HRB335、HRB400钢筋在任意方位的同、异径连接。可连接横、竖、斜向的HRB335、HRB400级同径或异径钢筋。 2.7抗疲劳性能好:接头通过行业标准规定的二百万次疲劳强度试验。 2.8节省材料:以直径40mm钢筋连接套筒为例,挤压套筒质量4kg,直螺纹套筒1.1kg。直螺纹套筒质量是挤压套筒的25%,而接头性能却能与挤压接头媲美。 三、新型模板及脱模剂应用技术 1.模板工程应用情况 混凝土结构的模板工程,是混凝土构件成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现浇混凝土结构用模板工程的造价约占钢筋混凝土工程总造价的

新时期新技术新方法

新时期新技术新方法 ———课件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目前,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已融入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它以语言、文字、视频信号和声音等新颖独特的方式给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革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被誉为教育史上的第四次革命。因此,作为教育教学的内容及方式也必须随着改变,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善于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教学,要善于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使教和学都能高效进行。 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在各校都得到空前重视,有的学校规定:凡是公开课必须用多媒体。这就使得有些教师为了证明自己是在用现代信息技术,就用电脑展示几道口算题,感觉自己也是现代化教学。就连平时的日常教学,用多媒体觉得是一种时髦,以至于有的老师课课都运用信息技术,造成老师们抢占多媒体教室的现象。这样的做法不仅“大材小用”,而且浪费了教师们的大量精力和宝贵时间,形成“高成本,低收效”的不和谐局面。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正确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功能呢? 一、创设情境,开拓思维 儿童是想象力最丰富、最活泼时期。儿童愿意去发现各种事物。因此,教师的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发挥多媒体课件动态感知的优势,创设情境。激励学生猜想、想象和联想,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教学“圆的面积计算”一课时,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演示把

新技术、新工艺应用

新技术、新工艺应用 1新技术应用的意义 工民建筑是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建筑装饰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急剧下滑。如何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改造传统产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因此,在本工程的施工中,我们将积极采用新技术,通过科技进步提高工程科技含量,提高工程整体质到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 2技术先进性的应用 在本工程中我们将以工程的先进性为原则,在选择时考虑施工工艺,组织管理上体现先进性。 1、模板尽量采用工厂化、小型装配式钢模板材料施工。在工程中大量标准化模板构件施工。先进的工厂化成套模板施工与传统的手工制作为标志的生产方式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1)稳定性高。装配式模板结构多采用优良模板配合钢管、槽钢支撑,其模板稳定性稳定性好,易于控制。 (2)外观质量稳定,精度高。 (3)缩短工期。一次配模和多次重复利用,可达到有效缩短施工总工期的目的。 2、采用激光测量仪进行测量作业,激光测量仪器具有操作简便、测量准确的特点。 激光水准仪能够发射一条醒目的激光水平线,减少传统放线误差。

3、计算机应用。通过对计算机及局域网络系统实施有效管理,保证施工资料的有效、准确、完整和查找方便。实现资料、信息的共享,同时实现本工程各施工过程及装饰效果的计算机演示,达到直观、动画、连续的幻灯片自动画演示效果,为创优目标的实现提供必要保证。例如在工程影像资料的收集上,我们将按照《公司声像档案管理规范》及《国家档案管理规范》用数码相机及时将施工进度过程中的图像资料完整的储存在电脑中,并及时传回传公司总部,以便公司的职能部门能随时掌握工程的进度以做出的相应的正确判断。

物探新方法新技术--本科课程第一章

1地震模拟技术 在地震资料解释过程中,常常需要根据地震解释结果建立地层模型。这种模型是真实地层的简化,只考虑影响地震剖面的主要因素。制作模型的技术就是地震模拟技术,包括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 地震模拟技术是指用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代替地下真实介质,用物理实验和数学计算模拟地震记录的形成过程,以得到理论地震记录的各种方法和技术。 地震模拟技术广泛应用于地震理论研究领域,并能够指导实际生产。 1.1物理模拟 物理模拟是用一些已知参数的介质做成一定几何形态的模型来模拟地下 地质结构,采用超声波模拟地震波,专用换能器模拟震源和检波器,将野外地震勘探过程在实验室内重现,得到理论地震记录的方法和技术。 物理模拟的优点是与实际情况接近,真实性和可比性高;缺点是模型制作和改变参数均困难、成本较高。 有些地质现象十分复杂,几乎不能用理论方法去解决,所以有时需要用缩小了的物理模型进行模拟,见图1—1。但是如果希望模拟结果真实可靠,模型必须从几何地震学、运动学和动力学各个方面都与所模拟的地质系统相似。 图1—1地震模拟槽为使物理模型观测到的波场特征与野外观测到的波场特征一致,要求模 型与被模拟系统具有几何相似性和物理相似性(运动学、动力学)。

几何相似性是指用相应的比例将地质模型缩小,各层的倾角与实际地层的 倾角相同,就可以满足物理模型与地质系统的几何相似性。如果长度方向缩小的 比例为「则面积缩小的比例就是2,体积缩小的比例就是3。 物理相似性则要求模型材料与地层介质的物性参数具有相似性,以便获 得与野外记录相似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运动学相似性考虑的是时间比.,需要模型在位置和形状上与实际地质体产生相似的响应,速度与加速度比分别为 ■ /.和7 ?2。动力学相似性考虑的是质量分布比,则密度比为■厂3。与维数 无关的参数(例如泊松比)必须与实际地质体在数学上相同。 例如可以建立一个用10cm表示1km的模型,则模型的长度比例为鑿=10*。实际上,所用的模型材料限制了地震速度,模型与真实地层的速度比只能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即"。由于已经选择了「所以只能限制.。如果模型材料与真实地质体具有相同的速度,即? =10*,则所使用的震源频率就是实际勘探中所使用的震源频率的104倍(频率比等于1/ )0制作模型的材料密度与实际地质体的密度基本相同,由于密度比」厂3=1,所以质量比为丿=10J20 图1 —2为美国Geoquest公司利用物理模拟手段证明菲涅尔带的影响,其中道间距为85m,主频为30Hz,菲涅尔带半径为280m。图1 —2(a)为地质模型,图1— 2(b)为沿测线A在箱型构造上方的地震记录,图1—2(c)为沿测线B离箱型构造150 m 处的地震记录。补充:French三维模型试验 1.2合成地震记录 制作合成地震记录的假设条件是: (1)地下介质是水平层状的,无岩性横向变化,各层间密度变化不大,均可视为常数; (2)地震子波以平面波形式垂直向下入射到界面,各层反射波的波形与子波 波形相同,只是振幅和极性不同; (3)所有波的转换、吸收、绕射等能量损失均不考虑。 - 1500m >4------- \209tn

十二、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应用

十二、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应用 一)施工合理化建议 1.对所推广利用(使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在施工前,应对操作者进行岗位技术培训,确保“三新”应用的合理见效。 2.实行基层单位和项目部全面贯彻ISO9002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体系标准,质量管理走上规范化、程序化和系统化轨道。 3.采用现代管理技术和计算机软件技术,利用CAD制图绘制的平面布置图,施工详图二次设计图,利用“神机妙算”预算软件进行工程预算编制统计报表,成本分析;利用海文软件进行施工进度计划的编制和进度工期的控制调整。 4.同时鼓励提倡所有管理人员,操作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充分利用以往成功的经验。搞一些小发明、小创造用于施工实践中。 二)降低成本措施 1.加强施工能力 全面了解本工程的施工条件,进一步改进施工机械设备的配备,并保持有适量的富余。同时配备充足的配件,机务管理与维修人员,加强机械设备的保养与维修,充分发挥机械化施工的能力。 2.加强工程计划管理做好施工进度控制,合理划分施工流水段,在上一道工序、分预及施工段施工结束前,做好下一项目的物质、人员等的准备工作,同时要求上道工序、分项及施工段为下一项目创造最佳作业条件,以便于流水作业。此外由于本工程工期处于冬季高温季节,故应时刻注意砼的保养工作,特别是砼,应设专人覆盖等保护措施,以免开裂影响工程质量造成返工。

三)加强施工资源管理 1.优化施工组织,合理布置现场,加强施工管理,以避免和减少材料的二次搬运。 2.做好施工准备工作,各种物质的准备与运输工作应按施工进度的要求提前进行,以满足连续施工的需要。合理进行资金动作,保证满足工程的需要。 3.遵重科学,广泛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 4.优化砼配合比,加强质量意识,一次验收合格,以免增加返工损失。 5.严格材料领用手续,把好原材料消耗关。 四)组织管理措施 我们施工管理的宗旨是为业主着想,对业主负责。节约成本,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是双方共同的目标。在施工过程中,我们将采取以下技术措施,达到降低工程造价的目的。 1.施工道路布置场外尽量利用原有永久性道路路基,场内根据规划道路先做好路基用作场内道路,减少今后做道路工程量,节约临时设施费用。 2.安排好材料进场时间,按施工组织设计规划堆放,及时将到场材料搬运到工作面,减少二次搬运和积压翻仓工作。建立限额领料制度,把好现场计量关,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节约工料。 3.提高分部分项工程质量,做到一次验收合格。 4.加强工具管理,采取租赁制度,防止丢失,加快周转速度,为降低成本创造条件。 5.加强成品保护,尽力避免成品破坏、损伤、避免修复费用的发生。

Surfer在绘制物探图件中的新方法技术

第10卷第4期2019年4月 矿产勘查 MINERAL EXPLORATION Vol.10No.4 April ,2019 [收稿日期]2018-01-30 [作者简介]蒋伟,男,1986年生,硕士,工程师,从事地球物理勘查工作;E -mail :279588242@qq.com 。 Surfer 在绘制物探图件中的新方法技术 蒋伟 (赣中南地质矿产勘查研究院,南昌 330029) 摘 要 Surfer 软件是美国GOLDEN 软件公司研发的一套运行二维和三维图形绘制软件,可以利用它绘制等值线图、3D 立体图、阴影地貌图、矢量图等,已广泛地应用于教学、科研、测绘、地质、物探等领域。目前,该软件的最高版本是Surfer14,新版本提供了很多画图功能。针对物探成图的一些特殊要求,如对数成图线性显示、图件快速反转、运用色阶和层级文件等,使用Surfer 成图为物探工作人员提供了很多便利,提高了物探图件的制作效果和效率。 关键词Surfer 转换对数色阶 中图分类号:P6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801(2019)04-0990-06 0引言 Surfer 是由美国Golden software 公司出品的一套功能强大的成图软件,它可以通过处理XYZ 数据 来制作等值线图和三维等值立体图,具有强大的插值功能和绘制图件能力,可以制作等值线图、线框图、基面图、数据点位图、地形地貌图、分类数据图、趋势图、矢量图以及三维表面图等(宋明艺和张春 灌,2009)。Surfer 拥有交互式菜单操作,具有多种数据网格化方法和函数运算功能,数据输入方便,除 了ASCII 码X 、Y 、Z 文件以外,还可识别EXCEL (*.xls )、Microsoft SYLK (*.slk )、Comma Separated Variables (*.CSV )等文件,可输出AutoCAD 、Map-Info 、ArcInfo 、光栅图、Windows 位图、JEPG 、GIF 等20多种图形文件。 Surfer 还具有软件内存小,占用资源少,内存管理优异等特点,已广泛地应用于教学、科研、测绘、地质等领域(朱庆俊和李风哲, 2007;王会秋,2009;刘宜和周浩, 2011;王身龙等,2011)。在物探工作中常用的等值线图,如平面等值线图、拟断面图、点位图、三维表面图等都可用Surfer 绘制(白世彪等,2002)。但在物探工作的使用中也存在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Surfer 中文支持不好,没有标准的色谱模块, 满足不了一些特殊的要求,例如对数成图线性标注、 图形反转,快速调用色谱模块等。因此,在物探工作中需要新方法技术把物探数据快速精准地通过Surfer 软件来满足成图需求。 1对数成图线性标注 通过美国Golden software 公司对surfer 软件的 优化和升级,现在已经升级到surfer14。根据长时间的使用,发现有很多对物探成图有帮助的功能。在 许多电磁法物探数据中,采集或者成图的数据都是 视电阻率值(唐泽圣, 1991)。为了更好地反映地层结构和特征,成图过程需要用对数的数据来网格化 和成图,但是标注要用算数的形式标注,图形更真实地反映地层结构和接触关系,特别是转换为MapGIS 格式(秦林江,2010),便于地质人员解读,资料也更容易理解和使用。 对数成图线性标注的操作过程主要是在网格化 时,选择Z 方向转化为对数,保存为线性。其他网格化操作都一样(图1)。 从图2原始数据文件可以看出来,第一列和第二列是坐标数据,第三列是电阻率的线性值,第四列是电阻率的对数值。图3是第四列对数值通过线性网格化线性显示的等值线图,图4是第三列线性值 99

物探方法简介

物探方法简介 一、瞬变电磁法简介 1、瞬变电磁法技术原理 瞬变电磁法(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sMethod, TEM)是以地壳中岩(矿)石的导电性与导磁性差异为主要物质基础,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利用不接地回线或接地线源向地下发送一次脉冲磁场,在一次脉冲磁场的间隙期间,利用线圈或接地电极观测二次涡流场,并研究该场的空间与时间分布规律, 来寻找地下矿产资源或解决其它地质问题的一支时间域电磁法。下图即为瞬变电磁法原理的图解。 2、瞬变电磁法应用领域 瞬变电磁法施工简便、低阻探测能力强、精度高、探测深度大(地面1000m、井下150m),井下、井上均可施工。具有许多传统直流电法不可比拟的优点,可应用于: ◆地下水探测。瞬变电磁法可用于找水、咸淡水区分、地下电性

分层、圈定地下充水溶洞; ◆寻找金属矿床; ◆煤层顶底板富水性探测、巷道迎头超前探、圈定煤层采空(塌陷)区; ◆陡倾角、断层、岩脉等地质构造探测。 二、高密度电法简介 其原理与普通电阻率法相同,不同的是在观测中设置了高密度的观测点,工作装置组合实现了密点距陈列布设电极,是一种阵列勘探方法,现场测量时只需将全部电极(几十至上百根)置于测点上,然后利用程控电极转换开关和微机工程电测仪便可实现数据的快速和自动采集,增加了空间供电和采样的密度,提高了纵、横向分辨能力和工作效率。 在众多直流电阻率方法中,高密度电阻率法以其工作效率高、反映的地电信息量大、工作成本低、测量简便等突出优势,在物探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应用于: ◆寻找地下水、管线探测、岩土工程勘察; ◆煤矿采空区调查,煤矿井下富水性探测; ◆水库大坝的坝体稳定性评价、坝基渗漏勘查、堤坝裂缝检测、建筑地基勘探; ◆涵洞和溶洞位置勘查、岩溶塌陷和地裂缝探测 三、矿井直流电法简介 主要应用于井下,其原理与地面直流电法相似,不同之处为:矿井直流电法属全空间电法勘探、采用本安防爆设备,它以岩石的电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