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_SEM_的体育消费意识量表信_效度分析与维度识别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_SEM_的体育消费意识量表信_效度分析与维度识别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_SEM_的体育消费意识量表信_效度分析与维度识别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_SEM_的体育消费意识量表信_效度分析与维度识别

布卢姆认知目标过程维度分类

布鲁姆认知目标过程维度分类

布卢姆认知目标知识维度分类

二维分类框架运用举例 教育目标(educational objectives)同教育目的或宗旨(aim, purposes and goal)关系密切,在课程改革中又紧紧地同内容标准(content standards)或课程标准(curriculum standards)联系在一起。但不管我们怎么称呼,教育目标在系统设计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简单的说,我们希望学习者学会的东西,既是教学的预期结果,也就是教学的目标;而教学活动,像阅读教材,做实验,参观旅行等都是达到这一目标(的)的手段。所以,教学活动不是目标。同理,测验本身也不是目标。 教育目标分类学是对教育目标作出分类。修订的认知目标分类学坚持以学习者为取向,基于学习,重视了外部表现和可评价等特点,以此要求对预期的认知结果能作出陈述和评价。 一个教育目标的陈述包括了动词和名词。动词一般说明预期的认知过程;名词则一般说明期望学习者所获得或建构的知识。请看这样一个实例:"学习者将学会区分(认知过程)政府体制中立法,司法和行政机构如何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知识)"。其中,"区分"是属于认知过程中"分析"的一个具体类别;名词短语"政府体制中立法,司法和行政机构如何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为预期学习的知识类型提供了线索――"体制"是一个概念性知识。所以,根据二维矩阵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一目标就落在"分析"和"概念性知识"相交的方格内。 既然知识维和认知过程维构成了一个二维矩阵,矩阵内每一个具体结合就是教育目标指导教学实践的用武之地。用最简明的话来说,布卢姆认知目标修订的框架旨在帮助教师教学,学习者学习和评价者评价。假设我们有一个很笼统的教育目标或课程标准要求――"掌握欧姆定律",我们怎么用修订的认知目标分类学来加以细化呢(可参见下表) 首先要考虑到这一学习任务所包括的知识类型有:事实性知识――如知道测量电流需要用到电压,电流和电阻等知识;程序性知识――如会用欧姆定律的公式(电压=电流*电阻);概念性知识――如"电路图";元认知知识――如要确定采用什么样的记忆方式和理解方式。如果教学目标仅仅是为了"保持",那么。可以检查"识别"或"回忆"四种类型知识的程度。例如,分别用哪三个字母来代表欧姆定律中的三个变量;回忆欧姆定律公式或回忆书本上讲过的电路图等。 如果教学目标旨在促进"迁移",那么,具体分类就可以是:(1)解释事实性知识――学习者能用自己的话来界定关键术语(如"电阻")。(2)说明概念性知识――学习者能解释当采用串联或并联方式时,电路图中的电流量会发生什么变化。(3)执行程序性知识――已知电流和电阻,学习者能运用欧姆电定律来计算电压。(4)区分概念性知识――学习者能确定在运用欧姆定律的应用题中的哪一个信息对决定电阻是必不可少的(电灯泡瓦数大小电线的粗细还是电池的电压 )(5)核查程序性知识――学习者能确定在解决欧姆定律一类问题时,哪一种解决办法可能是最佳的。(6)评判元认知知识――学习者能选择一个解决欧姆定律一类问题的计划,判断其是否与现有的理解水平最相吻合。(7)生成概念性知识――如果一个电路图中电池容量大小不变,学习者能生成几种增加电灯亮度的方式。 新的认知目标分类学,是对将近使用了近半个世纪的布卢姆等人的分类学的全面修订,主要面向教师,面向教学实践,将学习,教学和评价紧密联系起来,突出其一致性。我们相信,这个新的分类体系,对课程编制,教育测评,教师培训,教育技术开发等方面都会产生积极影响,实现布卢姆在为《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40年的回顾》中撰文所表达的一个最大心愿:"加深对教育目标分类的理解,提高教育目标分类的有效运用"。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 什么是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是范丰会和宋文红在其新书《新视界心理学——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及其在学科教学、心理咨询和学习心理障碍辅导中的应用》中提出来的一个关于西方心理学的新理论体系。作者试图通过这一理论模型解决西方心理学“像灌木丛一样,流派林立、各说各话、相互矛盾”的现状,尝试进行西方心理学学科内综合,以便提高西方心理学对理论精华的继承性,更有效地发挥其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提出者简介 范丰会,物理学科教育学硕士、心理咨询师。1990年获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基础物理教育学硕士。曾从事过中学物理教学、中学教师继续教育、教育软件及教学资源开发、心理咨询、学习困难学生辅导、家长培训等工作。1990年完成硕士论文《大学生物理认知结构的定量研究》,之后工作28年来,对心理学基础理论、心理的发生发展、学科教学、学习心理障碍等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问题和重要实践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颇有心得。 宋文红,1991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从事儿科临床工作。2008年在北京大学第六附属医院进行精神科研究生课程,之后进入儿童保健和儿童心理专业,对儿童各类常见病、儿童发育性行为问题及儿童情绪行为障碍有丰富的诊疗经验。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形成过程 在《新视界心理学》一书中,作者从批评西方心理学各流派心理观和方法论缺陷出发,借鉴20世纪物理学的科学观和方法论成果,确立了指导心理学理论探索的心理观和方法论;在此基础上,秉持心理结构化和建构论的观点,沿着“用知识描述心理”的思路,创新提出了基于“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的基本理论框架;然后在这一理论框架基础上,继承各主流心理学流派的理论成果,融合形成了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根据这一理论,现行西方心理学主要流派和主要应用领域的问题都可以用一套基本范式进行解释,从而初步实现了对心理学各流派理论的综合与创新。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的主要内容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意识和潜意识共同构成心理活动的容器或空间。 2.用认知结构作为描述整体心理(包括意识和潜意识)结构的基本概念。认知结构是由陈述性知识、意象、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四种知识构成的网络化结构。 3.认知结构网络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由以上四类知识构成的、相互依存的两层网络——认知结构潜网和认知结构显网。认知结构潜网是在由遗传获得的“原始意象-本能”结构基础上于人类幼年期逐渐建构并在6、7岁基本完成的“意象-程序性知识”结构,其基本作用模式是象征性思维,即以情绪感受为依据,通过同化、泛化和顺应而建构知识经验并作用于环境,如同所有哺乳动物的学习和适应方式一样;认知结构显网的构建是在人类抽象逻辑思维出现时开始的,是在认知结构潜网基础上建构起来的“陈述性知识-意象-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结构,其基本作用模式是抽象逻辑思维,即以陈述性知识为核心、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导进行的同化和顺应过程。通俗地讲,潜网、潜意识、象征性思维是“讲情”的;而显网、意识、逻辑思维是“讲理”的。双网融合、和谐一致、具备充分的环境适应性是一个心理发展良好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所称“自我实现者”)的认知结构特征;否则,可能会产生各种内部冲突性和外部适应性心理问题。 4.认知结构有四种发展机制:同化、顺应、条件反射和整合。其中同化与顺应是从皮亚杰等理论引进。条件反射作用来源于行为主义的经典发现,在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中作为潜意识学习规律,可以解释潜意识情结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整合(类似于精神分析所

认知的四个层次

认知的四个阶段: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无知且自满) 二、知道自己不知道(看到了自己的弱点和差距,有了努力的方向) 三、知道自己知道什么(某领域专家,专业人士,可以有效利用自己的能力) 四、不知道自己知道什么(海纳百川,虚怀若谷,淡定自若,胸怀天地,不耻下问,已臻化境) 认知四个层次: 1、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2、知道自己不知道 3、不知道自己知道 4、知道自己知道 四只毛毛虫的故事—— 毛毛虫都喜欢吃苹果,有四只要好的毛毛虫,都长大了,各自去森林里找苹果吃。 (1)第一只毛毛虫: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第一只毛毛虫跋山涉水,终于来到一株苹果树下。它根本就不知道这是一棵苹果树,也不知树上长满了红红的可口的苹果,当它看到其他的毛毛虫往上爬时,稀里糊涂地就跟着往上爬。没有目的,不知终点,更不知自己到底想要哪一种苹果,也没想过怎么样去摘取苹果。 它的最后结局呢?也许找到了一颗大苹果,幸福地生活着;也可能在树叶中迷了路,过着悲惨的生活。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大部分的虫都是这样活着的,没想过什么是生命的意义,为什么而活着。 (2)第二只毛毛虫:知道自己不知道

第二只毛毛虫也爬到了苹果树下。它知道这是一棵苹果树,也确定它的“虫”生目标就是找到大苹果。问题是它并不知道大苹果会长在什么地方?但它猜想:大苹果应该长在大枝叶上吧!于是它就慢慢地往上爬,遇到分支的时候,就选择较粗的树枝继续爬。于是它就按这个标准一直往上爬,最后终于找到了一颗大苹果,这只毛毛虫刚想高兴地扑上去大吃一顿,但是放眼一看,它发现这颗大苹果是全树上最小的一个,上面还有许多更大的苹果。更令它泄气的是,要是它上一次选择另外一个分枝,它就能得到一个大得多的苹果。 (3)第三只毛毛虫:不知道自己知道 第三只毛毛虫也到了一株苹果树下。这只毛毛虫知道自己想要的就是大苹果,并且研制了一副望远镜。还没有开始爬时就先利用望远镜搜寻了一番,找到了一棵很大的苹果。同时,它发现当从下往上找路时,会遇到很多分支,有各种不同的爬法;但若从上往下找路时,却只有一种爬法。它很细心的从苹果的位置,由上往下反推至目前所处的位置,记下这条确定的路径。于是,它开始往上爬了,当遇到分支时,它一点也不慌张,因为它知道该往那条路走,而不必跟着一大堆虫去挤破头。比如说,如果它的目标是一颗名叫“教授”的苹果,那应该爬“深造”这条路;如果目标是“老板”,那应该爬“创业”这分支。最后,这只毛毛虫应该会有一个很好的结局,因为它已经有自己的计划。但是真实的情况往往是,因为毛毛虫的爬行相当缓慢,当它抵达时,苹果不是被别的虫捷足先登,就是苹果已熟透而烂掉了。 (4)第四只毛毛虫:知道自己知道 第四只毛毛虫可不是一只普通的虫,做事有自己的规划。它知道自己要什么苹果,也知道苹果将怎么长大。因此当它带着望远镜观察苹果时,它的目标并不是一颗

2009 类比推理的认知过程与计算模型

类比推理的认知过程与计算模型Ξ 罗 蓉 胡竹菁 (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南昌330022) 摘 要:该文主要论述了类比推理的认知过程及其计算模型。文章对类比推理的概念进行了分析,论述了类比推理的主要成分和认知过程,并进一步围绕类比推理的重要成分介绍了当前类比推理的主要实证研究及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概括了类比推理的主要计算模型。 关键词:类比;类比推理;认知过程;计算模型 中图分类号:B8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09)06-0042-09 1 类比和类比推理的概念 类比推理亦称类比或类推。“类”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中一个重要概念,有“本质”、“规律”等意义,具有相同本质、规律的事物为同类,反之为异类。类推,在中国古代,是逻辑推理的统称,指依据类的同异关系所进行的推理[1]。 在逻辑学中,类比就是类比推理,或者可以把类比理解为类比推理的简称。在许多逻辑学著作中,类比推理被看成是一种特殊的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在逻辑学中,通常被定义为:“它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系列属性上是相同(相似)的,而且已知其中的一个对象还具有其他特定属性,由此推出另一个对象也具有同样的其他特定属性的结论”[2]。这一定义流传较广,但仔细分析,该定义侧重于物体表面属性的比较,强调属性的推移。有心理学者认为,逻辑学一般对类比的意义估计不足,对类比推理描述肤浅,一般认为自然科学比较重视类比推理的重要意义。 在认知心理学领域,类比既可以被看作是推理的一种类型,也被认为是知觉的一种。把它看成是推理的一种类型的观点认为,类比存在于知识从一种情境(称为源或基础物)迁移至另一情境(称之为目标),迁移的依据是在两个情境间有着某种相似性,如关于手头任务的判断两种情境在本质上是同样的。这是当前关于类比的主导观点[3-5]。 G entner认为,类比就是关系结构从一个领域到另一个领域的复制[3]。她进一步阐述,类比即是1)在不同的领域或系统中相同的关系中存在相似;2)由此推论如果两物体在某些方面有着一致性,那么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一致[6]。 H oly oak指出,类比是一种特殊的相似。记忆中已有的问题、概念或情境称为“源”,当前的问题、概念或情境称为“目标”。两个情境如果它们在其构成要素中享有关系的共同模式,它们就是类似的,尽管这些要素跨越了两个不同的情境而不同。典型地,一个类比物(“源”或“基础物”)比第二个类比物(“目标”或”靶”)更熟悉或更好理解。最初知识中的这种不对称性提供了类比迁移的基础,用源产生关于目标的推论[7]。 类比也被认为是一种高水平知觉,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情境被知觉为另一个[8]。K okinov认为,这两方面的观点是相关的并且也是重要的,因而类比可以被认为是推理和知觉间的桥梁,在人类认知的核心中扮演着一个特殊的角色[9]。 G oswami认为,类比推理是人类认知发展的中心能力之一,它不仅在分类和学习中涉及到,而且为人类思维和解析提供了一种方法,它对科学发现和创造性思维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认知心理学中类比推理的基础地位已被广泛接受,在概念结构的本质、创造性问题的解决,以及人工智能等领域都成为研究的焦点[10]。 G enter指出[6,11],类比在认知科学中既普遍又重要。她认为:首先,在学习研究中,类比使得迁移跨越不同的概念、情境或领域,并被用来解释新主题。(先前知识)一旦被习得,它们就能被作为心智模型(mental m odels)以理解一个新的领域。比如,人们通常使用水流的类比来理解电流。第二,类比通常被用在问题解决和归纳推理中,因为它们能跨越 第29卷总第114期 心理学探新 PSY CH O LOGIC A L EXP LORATI ON 2009年 第6期 Ξ基金项目:2008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类项目《类比推理的发展理论研究》。 通讯作者:胡竹菁,E2mail:huzjing@https://www.doczj.com/doc/6b4397929.html,。

社会认知的两个基本维度与自尊关系的研究 综述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9, 9(6), 971-977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9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6b4397929.html,/journal/ap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6b4397929.html,/10.12677/ap.2019.96119 A Review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wo Basic Dimensions of Social Cognition and Self-Esteem Xinyuan Peng School of Psychology and Cognitive Sciences,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CNU, Shanghai Received: May 22nd, 2019; accepted: June 6th, 2019; published: June 13th, 2019 Abstract The most commonly used basic dimensions of social cognition are agency and communion, which cover two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beings: ability and enthusiasm, reflecting two core chal-lenges in social life. Th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ency-communion and self-esteem is still in the stage of gradual deepening. Although many inconsistent results have been found, an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three factors is also affected by cultural background, age, gender and other factors, most researchers still believe that agency has a more significant prediction and in-fluence on self-esteem. At present, there is a lack of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en-cy-communion and self-esteem in China. In the process of such localization, cultural universal-ity and naming should be noted. Morality may also b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social cogni-tion. Keywords Social Cognition, Agency, Communion, Self-Esteem 社会认知的两个基本维度与自尊关系的研究 综述 彭馨媛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上海 收稿日期:2019年5月22日;录用日期:2019年6月6日;发布日期:2019年6月13日

模型认知和认知模型

模型认知和认知模型 认知结构的激活扩散模型认知结构的激活扩散模型也是一个网络模型。但与层次网络模型不同,它放弃了概念的层次结构,而以语义联系或语义相似性将概念组织起来,如图2-5所示。概念之间的连线表示它们的联系,连线的长短表示联系的紧密程度,连线愈短,表明两个概念有愈多的共同特征。这样的语义记忆结构无疑不同于逻辑层次结构,但它本身并不排除概念的逻辑层次关系,如“机动车”是“小汽车”和“卡车”等的上级概念,有连线相通。然而,概念之间有更多的横向联系。“小汽车”还与“卡车”、“公共汽车”、“急救车”等机动车有联系。 激活扩散模型的加工过程是很有特色的。当一个概念被加工或受到刺激,在该概念结点就产激活,然后激活沿该结点的各个连结,同时向四周扩散,先扩散到与之直接相连的结点,再扩散到其他结点。前面提到概念间的连线按语义联系的紧密程度而有长短之分,现在连线则又有强弱之别。连线的不同强度依赖于其使用频率的高低,使用频率高的连线有较高强度。由于激活是沿不同一的连线扩散的,当不同来源的激活在某一个结点交叉,而该结点从不同来源得到的激活的总和达到活动阈限时,产生这种交叉的网络通路就受到评价。例如,对野鸭是鸟”作出判断,就需要进行搜索,来收集足够的肯定和否定的证据。当在“野鸭”

和“鸭”之间找到上下级连线,又在“鸭”和“鸟”之间找到上下级连线,就得到足够的肯定证据对“野鸭是鸟”作出肯定判断。激活扩散模型的信息提取机制是相当复杂的。它与层次网络模型不同。层次网络模型只包含搜索过程,而激活扩散模型则包含两种过程,除搜索过程以外,还有决策过程。这种决策过程也可看作计算。 从激活扩散模型我们可以看出,知识的保持不仅与知识的组织程度有关,而且还与知识的运用频率和信息加工过程的决策计算有关。认知心理学对知识的研究结果也表明,由于不同的识记方式导致对识记内容加工深度也有所不同,对新知识信息加工愈充分,识记效果越好。例如,博布罗和鲍尔曾要求被试记一些简单的“主一谓一宾”结构的句子。在第一条件下,被试记忆由实验者提供的现成的句子,在第二种条件下,被试自己用句子中的主语和宾语名词另造句子,测验要求是给被试提示主语,要求他们回忆出宾语名词。结果发现,第一种条件下的回忆率为29%,第二种为58%。这种显著的差异在于精心加工的水平不同。 以上的认知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将新知识纳入认知结构,不仅需要按逻辑层次进行组织,而且需要对知识进行必要的精心加工。这样的应用结束技能时应注意对新获得的知识进行应用。由于新知识的结论往往是通过几个典型事例得出的,还不够稳固,需要将它应用到所属类中的其他事例中,通过应用加强同类

观摩课示范课记录总结

刘校长主持观摩课记录 1. 时间:2014年11月5日 2. 地点:多媒体教室 3. 参加人员:全体教师 4. 讲课教师:张广营 5. 讲课学科:数学 6. 讲课内容:初一数学《4.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工程问题》 活动过程: 一、我校在汇报课基础上评出的优质课,又由于付老师讲课较为出色,在校模式课大赛中成绩优秀。被推荐为校观摩课讲课人选。她对数学教学新模式把握得较好,所以校领班子决定让她上一节模式课。对全体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是一个非常大的鼓励与触动。 二、讲课前,由刘校长主持搞了两次大型的集体备课。校教研领导小组的人员都参加了,他们各抒己见,为乔老师出谋划策,使她非常受益。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先让她把自己的课说一遍,然后大家再根据她说的情况进行分步重点地讨论。每一个环节都不错过。比如,目标的确定必须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且照顾到三个层次: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体现三级备课、三级预习等等。 三、老师的课上得十分成功。她是按照教学新模式上的课,“三段六步”运用得较好,课上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地发挥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教师的主导意识也明显地显现出来了。学生们的

活动量较大,也运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尤其是释疑探究的环节非常到位,一节课完成,做到了堂堂清。受到了领导与同行的一致好评。 四、会后,刘校长又组织了一次教师集体研讨。教师们都谈了自己的听这节模式观摩课的感受,大家都认为这节课非常成功。部分教师还写了听课心得。年青教师也看到了学好新模式的希望。

全校观摩课总结 2014年10月,全校进行了观摩课,共五位老师进行了课堂教学展示,他们分别是:杜城屹、姜冬梅、张英花、刘洪美、皮桂花。这五位老师在课前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可以说每节课也是凝结了全组的智慧。这几节课都非常成功。每节课都具有如下优点: 一、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注重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主动去获取知识。 如英语课鲜艳的板书刺激着孩子的视觉,让他们立即参与到教学中来;付立新老师的数学课让学生自己探究、主动探索;皮老师让学生重温面积公式的形成过程;曹红梅老师的语文课则通过故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较好地体现了融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良好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很难想象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学生麻木不仁的老师能让学生认真听他讲课。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勤奋学习的催化剂,它使老师乐意教,学生乐意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这五节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们都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都摆正了自己在师生关系中的位置,突出地体现了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认识者、

三种认知模型

模板匹配模型、原型模型和区别性特征模型各自如何解释汉字的知觉过程?什么样的实验证据能够支持或反对这些模型? 罗文翰 00911060 生命科学学院 模型概述: 在对汉字的识别中,有三种模型可以解释汉字的知觉过程:模板匹配模型、原型模型和区别性特征模型。 模板匹配模型认为,在长期记忆中,储存着许多外部模式的“袖珍副本”,称作模板。它们与外部模式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当一个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官时,刺激信息便被拿来与记忆中的各种模板一一比对,认为刺激与匹配程度最高的模板相同。汉字识别时,刺激的汉字与脑中储存的汉字的模板相对应,如果一致则识别出该汉字,否则不能识别出该汉字。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无论是什么汉字,其识别过程是一样的,使用的时间应该一致。 原型匹配理论认为,人的记忆中存储的不是与外部模式有一一对应关系的模板,而是原型。原型是对事物形象的一种概括的心理表征,反映一类事物的基本特征。在进行原型匹配的时候,需要把复杂对象的结构进行拆分,拆分成简单的形状,通过对部件的原型进行匹配,以达到识别对象的目的。这种比对不需要严格的准确匹配,只需近似匹配即可。即使某一范畴的客体之间存在外形、大小等方面的差异,所有这些客体可以通过原型匹配得到识别。在汉字识别过程中,把汉字分解为各种各种的组成部分,然后与脑中储存的原型进行匹配。 区别性特征模型认为,该理论认为模式是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构成的,这些元素或成分称为“特征”,特征间的关系也称为特征。特征分析理论认为所有复杂的刺激都是由一些可以区分的、相互分离的特征组成。各种模式是以分解后的一些特征形式来表征和储存的。进行识别的时候,需要抽取刺激的特征,并将其与记忆中的各种模式的特征进行比较和匹配。特征匹配模型强调的是特征、区别的分析。成功与否决定于刺激的可分解性。应用到汉字上来说就是,识别汉字时是通过识别汉字中的组成部分并且组成部分的位置关系等,由此来识别汉字。 实验证据: 在一项对汉字觉知模型的研究中(关于汉字加工单位的研究张武田冯玲),研究者发现汉字中高频字和低频子、笔画多和笔画少对于笔画多对被试对识别时间和识别正确率有影

表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之认知过程维度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之认知过程维度 类目与认知过程替代名称定义与例子 1.记忆——从长时记忆系统中提取有关信息 1.1再认识别从长时记忆系统中找到与呈现材料一致的知 识(例如再认美国历史上重要事件的日期) 1.2回忆提取从长时记忆系统中提取相关知识(例如回忆 美国历史上重大事件的日期) 2.理解——从口头、书面和图画传播的教学信息中建构意义 2.1解释澄清、释义、描述、转换从一种呈现形式(如数字的)转换为另一 种形式(如言语的)(例如解释重要演讲或 文件的含义) 2.2举例例示、具体化找出一个概念或一条原理的具体例子(例 如给出各种美术绘画类型的例子) 2.3分类类目化、归属确定某事物属于某一个类目(如概念或原 理)(例如将考察到的或描述过的心理混乱 的案例分类) 2.4概要抽象、概括抽象出一般主题或要点(例如为录像磁带 上描写的事件写一则简短的摘要) 2.5推论结论、外推、内推、预测从提供的信息得出逻辑结论(例如在学习 外语时,从例子中推论出语法原理) 2.6比较对照、匹配、映射确定两个观点、客体等之间的一致性(例 如比较历史事件与当前的情形) 2.7说明构建、建模建构一个系统的因果模型(例如解释法国 18世纪重要事件的原因) 3.运用——在给定的情景中执行或使用某程序 3.1执行贯彻把一程序运用于熟悉的任务(例如多位整数 除以多位整数) 3.2实施使用把一程序运用于不熟悉的任务(例如将牛顿 第二定律运用于它适合的情境)

类目与认知过程替代名称定义与例子 4.分析——把材料分解为它的组成部分并确定部分之间如何相互联系以形成总体结构或达到目的 4.1区分辨别、区别集中、选择从呈现材料的无关部分区别出有 关部分或从不重要部分区别出重 要部分。(例如在数学文字题中区 分有关与无关数量) 4.2组织发现一致性、整合、列提纲、 结构化确定某些要素如何在某一结构中的适合性或功能(例如组织某一历史上描述的证据使之成为支持或反对某一特殊解释的证据) 4.3归属解构确定潜在于呈现材料中的观点、偏 好、假定或意图(如根据文章作者 的政治观点确定他的观点) 5.评价——依据标准做出判断 5.1核查协调、探测、监测、检测查明某过程或产品的不一致性或 谬误;确定过程或产品是否有内在 一致性;查明某种程序在运行时的 有效性(例如确定科学家的结论是 否来自观察的数据) 5.2评判判断查明产品和外部标准的不一致性, 确定某产品是否具有外部一致性; 查明一个程序对一个问题的适当 性(例如判断两种方法中哪一种对 于解决某一问题是最适当的方法)6.创造——将要素加以组合以形成一致的或功能性的整体;将要素重新组织成为新的模式或结构 6.1生成假设提出多种可供选择的假设 6.2计划设计设计完成某一任务的一套步骤(例 如计划写一篇历史题目的论文)6.3产生建构发明一种产品(例如为某一特殊目 的建筑住处)

布卢姆认知目标认知过程维度分类

布卢姆认知目标过程维度分类

布卢姆认知目标知识维度分类

二维分类框架运用举例 教育目标(educational objectives)同教育目的或宗旨(aim, purposes and goal)关系密切,在课程改革中又紧紧地同内容标准(content standards)或课程标准(curriculum standards)联系在一起。但不管我们怎么称呼,教育目标在系统设计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简单的说,我们希望学习者学会的东西,既是教学的预期结果,也就是教学的目标;而教学活动,像阅读教材,做实验,参观旅行等都是达到这一目标(的)的手段。所以,教学活动不是目标。同理,测验本身也不是目标。 教育目标分类学是对教育目标作出分类。修订的认知目标分类学坚持以学习者为取向,基于学习,重视了外部表现和可评价等特点,以此要求对预期的认知结果能作出陈述和评价。 一个教育目标的陈述包括了动词和名词。动词一般说明预期的认知过程;名词则一般说明期望学习者所获得或建构的知识。请看这样一个实例:"学习者将学会区分(认知过程)政府体制中立法,司法和行政机构如何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知识)"。其中,"区分"是属于认知过程中"分析"的一个具体类别;名词短语"政府体制中立法,司法和行政机构如何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为预期学习的知识类型提供了线索――"体制"是一个概念性知识。所以,根据二维矩阵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一目标就落在"分析"和"概念性知识"相交的方格内。 既然知识维和认知过程维构成了一个二维矩阵,矩阵内每一个具体结合就是教育目标指导教学实践的用武之地。用最简明的话来说,布卢姆认知目标修订的框架旨在帮助教师教学,学习者学习和评价者评价。假设我们有一个很笼统的教育目标或课程标准要求――"掌握欧姆定律",我们怎么用修订的认知目标分类学来加以细化呢(可参见下表) 首先要考虑到这一学习任务所包括的知识类型有:事实性知识――如知道测量电流需要用到电压,电流和电阻等知识;程序性知识――如会用欧姆定律的公式(电压=电流*电阻);概念性知识――如"电路图";元认知知识――如要确定采用什么样的记忆方式和理解方式。如果教学目标仅仅是为了"保持",那么。可以检查"识别"或"回忆"四种类型知识的程度。例如,分别用哪三个字母来代表欧姆定律中的三个变量;回忆欧姆定律公式或回忆书本上讲过的电路图等。 如果教学目标旨在促进"迁移",那么,具体分类就可以是:(1)解释事实性知识――学习者能用自己的话来界定关键术语(如"电阻")。(2)说明概念性知识――学习者能解释当采用串联或并联方式时,电路图中的电流量会发生什么变化。(3)执行程序性知识――已知电流和电阻,学习者能运用欧姆电定律来计算电压。(4)区分概念性知识――学习者能确定在运用欧姆定律的应用题中的哪一个信息对决定电阻是必不可少的(电灯泡瓦数大小电线的粗细还是电池的电压 )(5)核查程序性知识――学习者能确定在解决欧姆定律一类问题时,哪一种解决办法可能是最佳的。(6)评判元认知知识――学习者能选择一个解决欧姆定律一类问题的计划,判断其是否与现有的理解水平最相吻合。(7)生成概念性知识――如果一个电路图中电池容量大小不变,学习者能生成几种增加电灯亮度的方式。 新的认知目标分类学,是对将近使用了近半个世纪的布卢姆等人的分类学的全面修订,主要面向教师,面向教学实践,将学习,教学和评价紧密联系起来,突出其一致性。我们相信,这个新的分类体系,对课程编制,教育测评,教师培训,教育技术开发等方面都会产生积极影响,实现布卢姆在为《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40年的回顾》中撰文所表达的一个最大心愿:"加深对教育目标分类的理解,提高教育目标分类的有效运用"。

小学优质课评比细则.doc

小学优质课评比细则 小学优质课评比细则该如何制定更加合理公平呢?下文是我收集的小学优质课评比细则,欢迎阅读! 小学优质课评比细则一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全镇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按照区教育局教研室的要求,结合全镇实际,经研究决定,于20XX年2月下旬在全镇开展全镇优质课评选活动。旨在推进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打造骨干教师队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参评对象:全体小学教师 三、活动过程 1、准备阶段 时间2月20日-9月24日,以学校为单位开展校级优质课评选活动,推出参加镇优质课评选的人选,连同课题于24日之前报镇教研室(各校参评教师名额分配见附件一)。 2、实施阶段 (1)时间:2月27日-2月29日,由镇教研室统一组织。 (2)地点:语文讲课地点定在中心小学;数学讲课地点定在大坡小学;英语、音、体、美、信息技术讲课地点定在民族小学,思品和科学定在临汶小学。 (3)熟悉学生:参赛教师于讲课的前一天去熟悉学生,由学校做好

联系、协调。 (4)听课安排:原则上除包班的教师外,相关学科的教师都要参加。活动期间,每人听课不少于4课时。 (5)评选奖励办法:由镇教研室与镇相关学科教研组人员共同组成评委组(暂不定,临时通知),评出一二三等奖并颁发荣誉证书。 四、评选程序及时间安排 评选工作于今年二月底结束 评选程序 时间安排 以校为单位推荐人选 2.20-2.25 课堂教学评比 2.27、2.28 成绩核算公示结果 2.29 五、活动附件: 1.马庄镇小学优质课评选领导小组 组长:樊常花 副组长:薛晓辉 成员:高国齐建国戚小锐公华贞 2.马庄镇小学优质课评选工作小组 组长:薛晓辉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从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构建角度来看,证据推理和模型构建是文化基础维度下科学精神素养理性思考的两个基本点。通过对高中化学课程的研究,要求学生能够解释证据与结论之间的关系,确定形成科学结论所需的证据以及寻找证据的方式;能够根据材料及其变化的信息进行抽象总结和构建模型,并通过模型思维来理解材料质量及其变化的一般规律[2]。6.目前,许多教师基于证据设计了课时教学推理和模型认知,反映了大多数化学教师对化学核心素养教学建设的积极态度;在对这些教师的成就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与对化学核心素养的设计者的化学核心素养的本义进行了分析比较。现在,我将这些思想提供给您参考和交流。 1,无证据 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实验事实与要验证的猜想之间存在三种逻辑关系:①可以证明是正确的;②猜想可以证明是错误的;③该猜想无法得到证明。可以说前两种实验事实是要证明的猜想的证据(在第一种关系中,实验事实是要验证的猜想的肯定证据,而在第二种关系中,实验事实是要验证的猜想的否定证据),而不能说第三个证据是要

验证的猜想的证据,即非证据。例如,已知溶液中只有一种氯化物溶质;推测是溶质是BaCl2。①如果实验事实是:向溶液中加入1-2滴Na2SO4溶液将导致白色沉淀,然后向溶液中加入1-2滴硝酸将不会溶解白色沉淀物,则事实是猜想的积极证据;相反,如果实验事实是通过向溶液中加入1-2滴Na2SO4溶液,溶液中没有白色沉淀,则该事实是推测的负面证据;③但是,如果实验事实是向溶液中加入1-2滴AgNO3溶液会导致白色沉淀,那么这不是推测的证据,必须重新设计勘探活动。 2,逆向推理 它可以解释证据与结论之间的关系,不仅包括证据推理中的结论,还包括结论逆向推理中所需的证据。强调反向推理的原因之一是在科学探究中使用了两个推理方向:反向推理用于从猜想和设计实验中推断所需的证据以收集证据;并运用积极推理来推断该猜想是否成立,并根据实验获得的结论得出结论。其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使用两个推理方向。例如,在有机合成过程中,我们经常使用逆向推理的思维方式。第三是逆向推理具有发散思维的特征。不同程度的分歧导致设计实验的证据和方向不同。

认知循环总结

第一代认知无线电以反应序列的方式实现智能的认知无线电(Intelligent cognitive radio, ICR)。可以通过单处理机顺序执行,也可通过多处理机并行执行。单处理机上的执行过程有严格的推论顺序,如图2.1所示。模仿人类对外界环境做出的反应,可把认知循环划分为多个时期:清醒时期,在此时期中,CR的任何一个感知器接受到新的刺激或者一个先前认知循环的完成都会激起一个新的原始的认知循环;睡眠时期,在此时期中,CR的功率减少;做梦时期,在此时期中,完成需要计算的、精确的类型识别和学习;祈祷时期,在此时期中,进行更高一级的交互信息。 翻译《Implementing a Cognition cycle with words computation-2011》控制论的现代形式是认知信息学,这门学科试图发现自然智能和人脑认知过程的机制。为了研究人脑这个最复杂的器官,认知信息学囊括了多门学科,包括:哲学,生理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人脑参与了各种无休止的认知活动。对人类智力的模拟要求在人脑的各种感知过程之间组成一个协调体。每一个感知过程归属于一个感知环,这个感知环和其他感知环相互作用构成了人类的智力系统。 另一方面,像其他的自然现象一样,自然智能和人脑的认知过程涉及到日常生活思考中的模糊的概念、平均智力、不准确的信息、事实。在这种情况下,模糊集理论提供了一种正规的方法、以准确的形式来捕获和处理来自于自然界的模糊数据。 Wang提出的MADB模型是一种认知循环,它包括了人脑的各种相互作用的认知功能。在目前的工作中,利用模糊集理论来研究MADB模型。MADB模型中的每个认知功能被看做一个模糊推理系统,在此系统中,各组件基于模糊逻辑理论进行互动。另外,MADB也是一个闭环系统,随后,提出一种能够把新信息集成到已有知识中的心理学模型来操控认知循环的反馈信息。最后,这个模型能够指导计算按照智能和人类行为的方式进行。 一般来讲,认知信息学的概念用于在行为的心理研究和方法论模型之间建立联系,目的是将认知循环开发成一个带自我控制的人工智能机器。模型自主地决定如何通过对它自己的行为的反应来继续执行它的任务。 文章组织如下:第2部分将MADB模型描述为一种基于模糊集理论的认知循环,讨论了人脑思考和信息处理的本质和相关的理论。然后在第3部分,提出了一种心理学模型,这种模型能够管理新信息,并把新信息集成到已有知识中以便构成认知循环中的环路。在第4部分,介绍了行为模型在计算机工程及计算智

布鲁姆知识维度

分类表有两个维度: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 知识维度 分为四种知识,分别是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无认知知识。 A.事实性知识——学生通晓一门学科或解决其中的问题所必须了解的基本要素 A1,术语知识。例,技术词汇、音乐符号。 A2,具体细节和要素的知识。例,重要的自然资源、可靠的信息源。 B.概念性知识——在一个更大体系内共同产生作用的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 B1,分类和类别的知识。例,地质时期、企业产权形式。 B2,原理和通则的知识。例,勾股定理、供求规律。 B3,理论、模型和结构的知识。例,进化论、美国国会的组织架构。 C.程序性知识——做某事的方法,探究的方法,以及使用技能、算法、技术和方法的准则 C1,具体学科的技能和算法的知识。例,水彩绘画的技能、整数除法的算法。 C2,具体学科的技术和方法的知识。例,访谈技巧、科学方法。 C3,确定何时使用适当程序的准则知识。例,确定何时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准则;判断使用某一方法估计企业成本是否可行的准则。 D.元认识知识——关于一般认识的知识以及关于自我认知的意识和知识 D1,策略性知识。例,知道概述是获得教材中一课的结构的方法;使用启发法的知识。 D2,关于认知任务的知识,包括适当的情境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例,知道某一教师实施的测验知识;知道不同任务对于认知要求的知识。 D3,关于自我的知识。例,知道对文章进行评论是自己的长处而写作是自己的短处;知道自己的知识水平。

认知过程维度 有6个主类别:①记忆/回忆;②理解;③应用;④分析;⑤评价;⑥创造。 1、记忆/回忆——从长时记忆中提取相关的知识 1.1 识别,同义词:辨认 从长时记忆中查找与呈现材料相吻合的知识(例如,识别美国历史中重要事件的日期) 1.2 回忆,同义词:提取 从长时记忆中提取相关知识(例如,回忆美国历史中重要事件的日期) 2、理解——从口头、书面和图像等交流形式的教学信息中构建意义 2.1 解释,同义词:澄清、释义、描述、转化 将信息从一种表示形式(如数字的)转变为另一种表示形式(如文字的)(例如,阐释重要讲演和文献的意义) 2.2 举例,同义词:示例、实例化 找到概念和原理的具体例子或例证(例如,列举各种绘画艺术风格的例子) 2.3 分类,同义词:归类、归入 确定某物某事属于一个类别(如概念或类别)(例如,将观察到的或描述过的精神疾病安全分类) 2.4 总结,同义词:概括、归纳 概括总主题或要点(例如,书写录像带放映的事件的简介) 2.5 推断,同义词:断定、外推、内推、预测 从呈现的信息中推断出合乎逻辑的结论(例如,学习外语时从例子中推断语法规则) 2.6 比较,同义词:对比、对应、配对

化学核心素养之模型认知的教学

化学核心素养之模型认知的教学 1.模型认知简介 高中化学新课标明确提出,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为微宏结合、变化平衡、模型认知、实验探究、科学精神等。而模型认知在启蒙化学教学中是重点,也是难点。化学模型方法是在已获得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以理想化的思维方法,对化学事实进行近似、形象和整体的描述,进而揭示其本质和规律。通过研究模型来揭示客观事物原型的特征、本质和规律的能力就是模型变化能力。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过程是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再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进行检验并修正的过程。学生的知识建构、模型认知也是一个渐进式的螺旋上升的过程。 2.教学课例介绍 “分子和原子”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一的内容。在分子原子这一核心概念的建构中,基于学情诊断是前提,运用模型方法是关键。 3.设计目标: 本节课是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起始课,教材安排在学习空气、氧气等宏观物质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经验,通过观察、实验来了解分子基本性质为突破口,进而通过分析化学变化过程的本质,初步得出分子、原子的概念。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而教学难点则是形成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想象,以及从微观分析宏观物质性质的意识和能力。 4.码课设计过程:

5.码课设计反思: 本课例放弃了各种教材中使用广泛的“氨水使酚酞变红”探究实验,转而创设“酒精使塑料袋胀大”这一普通而又熟悉的真实情境,以及后面环节选择水蒸发、水电解的微观示意图,意在唤醒和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进而在这些熟悉的情境中用模型方法进行微观表征,在揭示出学生日常概念(即心智模型)的同时,初步形成“宏观现象微观解释”的化学独特思维方式,从而建立起“宏观--微观”相互联系,以及形成“知微显著”的化学观念。

优质课观课记录

(7)观课记录 张老师执教的《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层次比较清楚,环节紧凑,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迁移已有知识,引入新授内容。 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 从情境图中找一找,三角形在哪里? ” 老师通过出示情境图引领学生走进生活中的三角形,并让学生举例, 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二、充分展现概念的生成过程。 张老师在教学三角形的意义时, 她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 放手让学生通过寻找图片中的三角形, 判断图形是否为三角形来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三角形的定义。把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图形联系起来, 丰富学生的表象, 自主建构起正确的三角形概念,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充分把握教学目标,巧妙化解教学难度。

张老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 有序合理地做好了课堂教学设计, 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详略得当。张老师对于三角形的特征(边、角、顶点)讲解安排的非常简单,但是对于三角形的意义的认识, 张老师对整个教学过程设计的非常详尽, 特别是帮助学生找顶点及相应的对边方面这有点难,让学生有了清楚的表象。不仅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 学会了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有助于自身素质的提高,培养了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总体上看, 该教师教学基本功扎实, 教学情景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都有一定的开放性, 为学生的自主探索留下 了较大的空间与时间,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 所呈现出 来的数学课堂是动态生成的, 注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实现了 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 (8)教学反思 三角形是学生们平日里接触较多的一种图形,在低年级就已经直观认识过,因而本课的重点就放在三角形的定义和分类上。所学重难点都是由学生在操作中获得的,不是由老师讲出来,硬塞给学生。这样做,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学习,落到实处,效果也好。在整个课堂里,老师只是充当一个参与者、引导者。课堂总结也是通过老师的引导,由学生做出归纳,这样效果要比由老师包办好。从这节课可以看出: 一、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让学生感受三角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形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改变数学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经历过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