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卫星通信产业发展概况及展望_郝为民

我国卫星通信产业发展概况及展望_郝为民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和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先后访华,我国首次使用地球站通过“国际通信卫星”(Intelsat)进行通信。我国最初民用通信卫星项目的启动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331”工程的立项和实施,国内卫星通信应用的启动可以从当时国务院电子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在80年代中后期推动的“三小站试验工程”算起。经过4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通信卫星及其应用都得到了长足发展。

我国已经建成一个卫星资源较充足的卫星固定通信业务用的空间段,它正在为我国和亚太地区用户提供良好的服务;我国已经建成一定规模的基本满足

网的补充、延伸和应急备份作用。目前,我国已经建成较大规模的卫星广播电视传输网,为扩大我国广播电视覆盖率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卫星通信发展过程中,固定通信业务空间段发展大致经历如下三大变化:①卫星转发器由无偿使用转为有偿服务;②国内卫星通信和电视传输业务由租用外商经营的卫星转发器为主转为租用由我国运营商经营的卫星转发器为主;③我国运营商经营的卫星转发器由供不应求已转为供求平衡并有较大富裕。从应用角度来看,卫星通信可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用于国际通信;第二阶段开始提供电视传送;第

我国卫星通信产业经过近40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国外发展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和我国整个通信行业发展相比也不太协调。现在是信息化时代,通信是实现信息化的必要条件,而卫星通信是我国通信网络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正在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因此,信息化给卫星通信发展带来机遇,同时,中国通信市场竞争激烈,面临着来自地面通信市场和国外卫星通信市场发展概况及展望

我国卫星通信产业

郝为民(中国卫星通信广播电视用户协会常务理事)

和亚洲卫星公司最近几年的平均出租率在80%左右。

中国卫通公司占据了国内大部分市场,其中广电市场占有率更是100%。用户分布:广电占50%,中国移动占15%,其他35%。

亚太卫星公司国内业务收入只占总收入的23%左右,其他业务以通信为主,占有率近70%,广播业务只占30%左右。亚洲卫星公司的情况与亚太卫星公司类似。

可以看出,我国卫星转发器利用率基本在80%转发器出租业务以电视广播为主,亚太卫星公司和亚洲卫星公司的业务从最初的广播电视业务为主,逐步

(2)公用通信国内业务

话音、数据、电视传输和因特网接入等业务。

条双向电路。

电信运营商在建设“村村通”工程过程中

项目就在全国建设了1000多个VSAT站点。

(3)公用通信国际业务

中国是国际通信卫星组织成员国。中国在(4)专用通信国内业务

专用通信网是公用通信网的补充。专用通信网

(5)专用通信国际业务

中国电信集团卫星通信有限公司负责经营中国目前,国内大用户主要有外交部和新华社两

(6)广播电视传输国内业务

在中星-9发射之前,我国主要利用亚太-6、全国共有广播电视专用中央级地球站3座,省级在国内,通过卫星可以接收到所有中央广播电

(BGAN)业务和卫星手持机业务(2008年推出海上宽带全球区域网业务)。该系统在中国地区的业务由交通部通信中心(北京船舶通信导航公司)经营管理。中国现已拥有5万多个“国际移动卫星”终端用户,包括海上和船舶的用户。

(2)“格鲁达”系统

“格鲁达”系统是由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建立起来的一个区域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该系统由一颗静止轨道卫星、卫星控制设施、网络控制中心和若干个地面通信关口站及广大用户终端构成。该卫星定点于123°(E),覆盖整个亚洲地区。星上共有140个L 频段点波束,覆盖我国的约45个点波束。该星可支持11000条话音信道及200万用户应用。可向用户提供双模的话音、传真、低速数据服务以及区域性漫游等项目服务。我国已经在部分地区根据“村村通”项目的需要开展了此项业务应用。

2006年,“格鲁达”系统与国际移动卫星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到2011年,该公司实际上已经破产并停止运营,其资产被国际移动卫星公司接管。

(3)“铱”星系统

“铱”星系统是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等倡导发展,它是由66颗低轨卫星组成的全球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星上转发器采用先进的处理和交换技术,多波束天线,且有星际链路。它可提供电话、传真、数据

国际移动卫星-4在轨飞行示意图

星级饭店可以接收到通过境外卫星平台转播的部分境外节目。

(7)广播电视传输国际业务

目前,主要通过租用分布全球的泛美-8~10、银河-3R和热鸟-3等国外通信卫星转发器,向世界五大洲传送中国电视台的9套电视节目和国际广播电台的32套话音广播节目。

卫星移动通信发展概况

中国尚无自建的国内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现使用的都是国外系统,主要有“国际移动卫星”(Inmarsat)系统、“格鲁达”[Garuda,又叫“亚洲蜂窝卫星”(ACeS)]系统、“铱”(Iridium)星和“全球星”(Globalstar)系统。

(1)“国际移动卫星”系统

“国际移动卫星”系统已经历了4代,使用的都是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笫4代由3颗静止轨道卫星组成空间段,每颗卫星有19个宽波束和200多个窄带点波束,是首个提供全球3G服务的卫星通信系统。目前,“国际移动卫星”支持的通信服务主要包括:电话、传真、电传、数据传输、图像传输及遇险安全通信等,并为海事遇险救助和较大自然灾害提供免费的应急通信服务。业务系统从1982年开始模拟体制A 标准业务,发展到B、C、M,以及Mini-M、M4、F标准,以至到2005年推出的陆上宽带全球区域网

和寻呼等业务,其用户终端有双模手机、单模手机和寻呼机。该系统在中国地区业务由中宇卫星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经营管理,该公司的关口站建在北京,覆盖全国疆域。1998年11月铱星公司宣布商业运营,1999年5月中国正式开通“铱”星业务,已发展约800个用户。2000年3月,铱星公司宣布破产,停止提供“铱”星服务。受此影响,中国地区业务被迫终止,并妥善处理了各项善后工作。

2000年底,美国四家投资者出资2500万美元收购了“铱”星系统,2001年新的铱卫星公司成立,并重新提供通信服务。现铱星公司希望重新在中国开展业务。该系统重组后,由于设备成本及运营成本大大降低,通话费也会降低,调整了市场定位,增加了业务和终端种类,改变了经营策略,降低了设备和运营成本,现正处在恢复发展之中。

(4)“全球星”系统

“全球星”系统是由美国劳拉、高通等公司倡导发展的系统。它是由48颗低轨卫星组成的全球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卫星采用透明转发器,多波束天线。它向用户提供话音、传真、数据和定位等业务,其用户终端有单模手机、双模手机、三模手机、车载机和固定终端。该系统在中国地区业务由中宇卫星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经营管理。该公司第一个关口站建在北京,主要覆盖地区为我国东、中部地区,另有兰州关口站正在计划建设中。2000年5月在国内正式提供“全球星”服务,至2002年末已发展用户2600多户。

2002年2月,美国全球星公司宣布申请破产保护,严重影响了我国兰州关口站建设和用户发展。由于卫星移动通信最有效解决的用户群体主要在我国西部地区(西北与西南),兰州关口站的建设被迫停止,严重影响了用户发展。2004年全球星公司被美国一家投资公司收购后,实行了业务扩展计划,改变了经营战略,瞄准了目标市场,现正在恢复发展中。

卫星直接广播发展概况

(1)“世广卫星直播”系统

“世广卫星直播”(World space Satellite Radio)系统是由世广国际有限公司创建,它是一个L频段数字音频和多媒体卫星直播系统。该卫星系统由3颗静止轨道卫星组成,分别称为“亚洲之星”(AsiaStar)、“非洲之星”(AfriStar)和“美洲之星”(AmeriStar),三星分别覆盖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以及欧洲的部分地区。每颗卫星有3个发射波束,每个波束含左、右旋2个载波,每个载波可以支持50个以上的音频和多媒体服务频道。世广卫星接收机是便携式L频段数字接收机,可固定接收,亦可移动接收,共有4种类型。它可直接接收来自卫星的音频节目和高速传输的图像、文字、数据、软件等多媒体节目。

“亚洲之星”于2000年3月发射成功,定点于105°(E)轨道位置。中国通信广播卫星公司是“亚洲之星”在中国大陆地区相关业务的独家代理。该卫星中国地区的业务上行站等设施建在中国通信广播卫星公司的北京地面站,该站2001年上半年建成后可开通中国地区的国际广播电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话音广播节目,还可开通中国地区的卫星多媒体业务,如金融经济信息广播、交通和地理信息广播、网上信息广播和文化娱乐信息广播,以及远程教育等多种业务。

(2)中国广播电视卫星直播系统

2008年6月,我国第一颗直播卫星中星-9发射成功,并于2008年7月完成在轨测试后交付使用,覆盖中国大陆、海南岛、台湾、港、澳等地区。共有18台36MHz和4台54MHz带宽的Ku频段转发器,有向全国地区直播150~200套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

“非洲之星”

0.45~0.6m口径天线直接从卫星接收到符合收视质量标准的广播电视节目。

2009年10月,我国通过中星-9直播卫星,采用专用的先进卫星广播系统安全模式加密播出了直播卫星“村村通”电视广播节目,包括CCTV-1、2、7、10、12、新闻和少儿,CETV-1和各省市卫视共47套电视节目,以及中国之声等14套广播节目。

中星-9成功发射后,以国家招标方式将终端免费赠予偏远农村地区,并未向公开市场发售。目前直播星终端国家招标工作已进行过5次招标,总计超过1975万套。

第一次2008年12月,369.8万套,7家企业中标,金额12.95亿元;标,金额30亿元;

第三次2010年7月,65万套,4家企业中标,金额2亿元;

第四次2011年11月,354.0498万套,六家企业中标,金额超过11亿元;

第五次2012年6月,321.8391万套,7家企业中标,金额近10亿元。

中星-9的22台转发器中目前使用了8台,尚有较大余量。

卫星通信企业和产品发展概况

卫星通信按业务分为卫星固定通信业务、卫星移动通信业务和卫星直接广播业务三类。从前面分析

可知,中国卫星固定通信业务已有一定规模,是中国卫星通信的主业务。

(1)卫星运营商和产品供应商

空间段经营商通常叫卫星运营商。我国独资或中外合资经营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租赁业务的运营商先后有中国通信广播卫星公司、亚太卫星公司、鑫诺卫星通信有限公司、中国东方通信卫星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直播卫星有限公司和亚洲通信卫星有限公司等。其中,前五家属于新组建的中国卫通公司的全资或控股公司。

(2)VSAT通信网络运营商和设备供应商

卫星固定通信业务网络经营商又分为公用通信网络经营商、专用通信网络经营商和广播电视传输网络经营商。其中蕴含于上述三网经营商中最活跃、数量最多的是VSAT业务经营商。

截止2013年4月,获准经营国内VSAT通信业务的经营商有40家。这40家企业中,小站用户超过1000个的只有11家,有60%的经营单位其小站用户数量还没有达到500个,没有形成规模经营,现有的小站用户数量难以满足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我国VSAT市场基本被国外产品垄断,并且厂商众多,体制各异。只是在最近几年,少数国内厂商自主研发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性能和国外相当的VSAT系统,已逐步得到推广应用。

近年来我国发布的重要政策

1993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管理规定》的129号令,规定“国家对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的生产、进口、销售、安装和使用均实行许可证制度,个人禁止自行接收卫星电视”。

1995年10月,邮电部发布《关于使用国际海事卫星系统陆地移动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加强对用户申请使用“国际移动卫星”系统陆地移动业务的管理。

2007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国防科技工业委员会联合制定《关于促进卫星应用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发改高技[2007]3057号),大力推进我国卫星应用产业的发展,提升卫星应用自主创新能力。

2012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组织实施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专项的通知》,推动卫星应用产业自主化、体系化、多元化、商业化发展,其中在卫星通信方面,重点支持Ka频段宽带多媒体通信卫星研制、S频段卫星移动通信民用地面系统关键设备研制及运动平台卫星通信应用系统研发。

2012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提出“以建立我国自主、安全可靠、长期连续稳定运行的空间基础设施及其信息应用服务体系为核心,加强航天运输系统、应用卫星系统、地面与应用天地一体化系统建设”,“启动由大容量宽带多媒体卫星、全球移动通信卫星、数据中继卫星等系统组成的空间信息高速公路建设”。

小结

(1)卫星资源初具规模

截止到2013年5月,我国在轨商业通信卫星18颗,其中C频段转发器近400台,Ku频段转发器200多台,转发器总带宽超过20GHz。另外还有1台S频段和1台Ka频段试验转发器。

卫星转发器数量初具规模,基本满足目前业务需求,并且尚有一定余量。

(2)运营业务稳步推进

在卫星固定通信方面,卫星公用通信网、卫星专用通信网和卫星广播电视传输网得到较好发展;在卫星移动通信方面,国外静止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运营良好,低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运营不佳。我国的静止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已开始建设,低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正在论证;在卫星直接广播方面,国内卫星电视直播系统已投入运营,正朝商业化方向迈进。

(3)地面产品制造夹缝中发展

我国VSAT市场基本被国外产品垄断,只是在最近几年,少数国内厂商推出了拥有自主知识的VSAT 系统,已逐步得到推广应用。但总的来说,由于产品

影响力等各种因素,应用有限,仍未改变国外产品占主导地位的局面。

(4)专业队伍成熟稳定

经过几十年,特别是最近十几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培养出一批有一定专业知识,经过实践锻炼的卫星设计、制造,频率和轨道协调,测控,运行维护,营销和管理等方面的专业队伍,这些十分宝贵的财富对我国今后卫星通信事业的发展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2 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展望

存在的问题

1)管理体制分散。我国卫星通信发展一直缺乏明确的、统一的战略和思路,管理体制分散,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多年来一直没有形成良性商业运作模式。

2)政策支持落实不到位。过分强调市场的拉动作用,而忽视政府宏观规划和政策扶持的重要性。卫星通信是一个高技术、高投入、慢产出的产业,在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之前,必须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

发展展望

1)卫星电视直播应用与产业发展成为重点。卫星电视/音频直播业务,是今后卫星通信发展的主要方向和业务收入源。我国约有1.7亿户家庭需要通过卫星直播看电视,因而直接到户面向消费用户的视频业务将是卫星通信最有潜力的市场。

2)宽带多媒体卫星及其应用得到发展。随着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宽带高速的卫星通信系统逐渐成为主流,卫星宽带数据接入将出现重大发展。我国自主研制的静止轨道Ka频段卫星将得到发展,卫星宽带接入在未来10年内将有稳步增长。

3)自主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成为新的增长点。预计“十二五”末我国首颗静止轨道移动通信卫星发射,将满足我国数百万用户的迫切需求,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3 建议

结合国际通信卫星及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战略趋向和产业政策,针对我国卫星通信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发展建议。

1)从国家层面对卫星通信的发展进行扶持。卫星通信产业是国家战略性产业,投入大,产量少,科技含量高,研制周期长,风险极高。单纯依靠市场力量难以保证技术、业务创新及其产业化持续健康地发展。因此,在卫星通信的发展过程中,应加强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加大对卫星系统的研发投入,对边远地区,通过普遍服务基金的建设,支持卫星通信的发展。

2)建立卫星通信设备和通信系统开发的“国家队”和“地方队”,加强卫星通信应用技术的自主化。在国内卫星应用的各领域中,通信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竞争最自由的,但多年竞争的结果是:关键技术和设备依然受制于人,国外厂商大行其道。在国外竞争对手远强于国内的情况下,如果国家不予扶持,市场将很快被国外产品和企业垄断。国家主管部门应制定政策,通过专项资金、大规模采购等方式促进“国家队”和“地方队”的形成和健康成长,从而形成良性互动和互补,建立起数个拥有雄厚资本、先进技术和强大国内国际竞争力的卫星通信设备制造及系统解决方案提供的领军企业和一批有实力的地方企业。

3)充分发挥卫星通信优势,积极拓展发展空间。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卫星通信是地面网络通信的补充和延伸,而非替代品。但从卫星通信长远发展看,卫星通信只有突破从属和补充的角色,才能实现产业化的发展。未来Ka宽带等大容量卫星的普及,将缩小卫星相对于地面网络在容量和成本方面的劣势,进而利用其广域覆盖的优势,积极拓展发展空间。

4)加大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加大国家主导和支持下的由运营企业牵头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应用研究力量,开发新应用,推广新产品,培育新市场,力争使卫星通信应用进入百姓的日常消费行列。

5)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先进技术。扩大国际合作,搞好对外合作交流,加大卫星通信领域新技术、新应用和深空通信等领域的预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