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运用意境概念对山水画中空间认知方式的研究——以包含竹子的山水画为例

运用意境概念对山水画中空间认知方式的研究——以包含竹子的山水画为例

中图分类号 TU986.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2181(2013)03-0110-07

作者简介谷光灿: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地城镇

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讲师,guguangcan@https://www.doczj.com/doc/6a3590502.html,

运用意境概念对山水画中空间认知方式的研究

*

——以包含竹子的山水画为例

A Study on the Spatial Cognition of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by Employing Artistic Conception

T aking the Landscape Paintings of Bamboo for Example 谷光灿?GU?Guangcan

摘?要?意境是中国山水画创作和鉴赏的基本概念,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对意境概念进行再整理,尝试提出空间认知的意境方法论,并运用意境概念对山水画中的空间认知方式进行研究。研究方法是以中国古典时期到现代的山水画为调查对象(选取样本母体1608幅),抽样出其中包含竹子的山水画142幅进行空间配置、数量、形态等分析,通过总结其共通特征,梳理出山水画画家在表现竹子时相应的倾向和爱好,并根据心理感知过程的原理还原该空间表现对应的原初空间(实境),得以明确画家对竹子这种植物于环境中的认知方式,以期为风景园林规划中的空间设计提供参考和思路。关键词?意境;山水画;空间认知;竹

Abstract: Artistic?Conception?is?regarded?as?a?basic?concept?in?creation?and?appreciation?of?Chinese?landscape?paintings.?This?paper?illustrates?the?artistic?conception?in?the?perspective?of?psychology,?and?tries?to?propose?the?artistic?conception?methodology?of?spatial?cognition.?And?it?studies?the?spatial?cognition?in?the?landscape?paintings?by?employing?the?artistic?conception.?It?takes?the?Chinese?paintings?from?classical?age?to?modern?times?as?the?research?subjects.?The?total?number?of?sample?is?1608,?among?which?142?pieces?of?landscape?paintings?including?bamboo?are?studied.?Those?paintings?are?analyzed?in?terms?of?spatial?arrangement,?quantity?and?morphology.?By?summarizing?their?common?features,?elaborating?the?artists’?preference?for?the?bamboo?in?the?landscape?paintings?and?restoring?the?original?space?according?the?principles?of?psychological?process,?it?aims?to?defi ne?the?artists’?cognitive?style?towards?bamboo.?It’s?expected?that?this?paper?will?provide?references?for?space?design?in?the?landscape?architecture.Keywords: Artistic?Conception;?Landscape?Painting;?Spatial?Cognition;?Bamboo

1?研究背景和目的

1.1?研究背景

当前,我国的风景园林学科对于传统理论认识不够,国内的现代风景园林建设

显露出传统空间特色不足、缺乏意境等问题。意境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中独特的关于艺术创作和鉴赏的概念。这个诞生于唐代、缘于佛教的概念跨越了2000年,在当今中国的文学绘画以及建筑园林等艺术领域里仍然显示着强大的生命力,在哲学、美学、文学理论、设计理念等层面被广泛研究及运用着。正如西方心理学在18世纪中叶从哲学中分化出来一样,对于意境的研究也从传统的哲学和美学研究领域延伸到了心理学领域。中国在心理学研究发展至今的这三十年中已出现用心理学来解释意境的文章[1],也有学者关注到意境的心理学本质[2]。在心理学的诸多领域中,与意境研究密切相关的包括文艺心理学、审美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拓扑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意象心理学等等。其中,空间认知是认知心理学的主要命题,而中国山水

◎建筑理论与设计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106112012CDJZR 190004)

画正是古典画家在追求绘画意境过程中的空间认知产物。清初笪重光的《画筌》[3],可以说是山水画研究历史上最早的意境论;国画大师李可染在《漫谈山水画》中说,山水画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的问题,意境是山水画的魂[4];王耀庭也认为,意境的有无和高低成为中国绘画的判断标准[5]。

1.2?研究目的

意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从清代至今,人们习惯于以这样的方式鉴赏山水画——“范宽的画是压倒山河的壮丽意境,梅清的画是如同万花筒一样烟云变幻的意境,弘仁的画是山水的奇异雄大的意境”[5]。对意境的鉴赏描述反映出意境实际上是人美妙的心理感觉。如评价倪瓒的山水画意境时,各位研究者使用了这样几组词语:幽静,空寂,平淡[6];清远,萧索,深邃,平淡,天真[7];淡泊,清新,高远,萧疏,荒寒,幽深,苍茫,简远,清逸,苍凉,萧索[8];幽静,阔达[9]。本文首先从词语根源上探求和辨析意境概念的心理学属性,并将其用于分析山水画中体现出的古代文人士大夫对空间的倾向与爱好,以意境生成原理来还原实境,解释该空间类型的认知特性和古代山水画画家的空间认知方式,以期为当下的住居环境空间设计、风景园林保护和景观建设等提供有价值的方法。

2?意境概念的心理学属性

2.1?意境的溯源

在讨论意境概念的定义之前,首先需考察意境的词源。意境由“意”和“境”二字构成,在早期的文献中“意”和“境”多分别使用,两者合在一起作为词语使用是在清代以后才多见。“意”作为心志、心意的本意从词源来看比较明了,是意境的心理学范畴的有力证据;相对来说,“境”的意思则比较复杂多样,所以接下来就针对“境”

进行词源上的讨论。

从汉代的《说文解字》中可知

“境”的古字是“竟”,本义是界限,随

后衍生出抽象意义,即有界限的领域

或者地域。东汉初年佛教传入中国,在

对佛教用语visaya一词进行翻译时,使

用了“境”这个词[10]。佛教在中国唐朝

大为普及,“境”的概念也随之流传开

来,并在文学评论时被频繁使用。所以

“境”很早就带有了宗教的神秘色彩。

“境”很多时候被看作是“意境”的

略语。“意境”概念的诞生是否等同于

“境”的概念的诞生,对此本文不做探

讨,但“意境”作为词组如何诞生,如

何被重视,这两点可以由文献澄清。

已知最早用“意境”一词的人是

唐代诗人王昌龄,其诗格中曰“诗有三

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

从王昌龄最先使用意境开始,文学评论

家们自由地使用着“境”,“境界”,“意

境”,“情景交融”等词汇。查看唐朝以

后的文献,从宋代的范仲淹到明朝的王

夫之等,可看到较容易理解的“情景交

融”一词逐渐成为主流词汇。清代的纪

晓岚主持编撰的《四库全书》中第24回

清晰地使用了“意境”一词[11],以此可

推测“意境”一词在清代开始普及。

近代,国内学者开始借用西方的

美学研究方法研究意境,出现了王国

维的《人间词话》,也包括当代美学大

师宗白华对意境的毕生研究,其成果

奠定了意境在中国美学领域至高无上

的地位。根据王国维和宗白华的著作,

以及当代美学家如朱光潜、邓以蛰等人

的研究和争论,其中的共通论点可以概

括为:(1)意境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

面;(2)意境是主、客观这两个方面的

融合。但承续笔者博士论文[12]的观点,

意境的融合机制很少被人论及,其词源

意义上表现的空间属性也不被重视。这

个融合机制也就是客观环境(人总是

在空间中感知万物的)被人感知认识的

这一整个具体的心理统一发生过程。

2.2?本文的意境概念

在风景园林和环境空间设计领

域,从刘敦桢、陈从周、彭一刚,到周

维权、潘谷西、孙筱祥、赵思毅、金学

智、盛翀等学者的著书和文章,再包括

从中国知网中以“园林”和“意境”作为

关键词检索到的187篇相关文章来看,

对意境概念一词的认识和研究没有超

过前述美学家们对此进行的总结。因

此在本研究中将重视意境的空间属性,

也即认为人对空间环境以及其中物体

的感知是意境形成的基础。

本研究结合“土地的范围”到“心

理认识的范围”等意境的空间属性,

把意境看作为主观主体认识客观环境

(空间)后经过记忆再生或者重组而在

心(脑)中生成的空间。作为心理学认

知的基础,人的大脑在处理感觉情报

的同时赋予其意味[13],因此这个空间在

空间要素呈现的同时蕴涵了人的感觉、

情感以及意识。所以说意境来自于作者

对真实空间的体验与记忆。中国的山水

画不追求写实而追求意境,正如山水画

画家石涛所说的“搜遍奇峰打草稿”、

“造化是我师”以及画论中经典的“胸

中的丘壑”、“意在笔先”等等。换句话

说,山水画的意境就是表现出的空间要

素以及空间要素所带有的感觉特征以

及情感意味等。后部分因人而异却无疑

有某些共通性。

3?研究方法

3.1?抽取样本

根据本文的山水画意境的定义,

可以直接观察到山水画的空间要素(包

括个体形态特征等),而其感觉特征只

能通过意境表现者或感知者的描述来

进行研究。一定大小的空间即可作为围

绕人的环境,空间要素是空间中存在的

人可以感觉到的实际的物。在这里实际

的物是指人可以感受到的实物或者实物与实物之间的人给与名称的部分[14]。空间认知首先发生在对这些实际的物的形状大小、方向、配置等具体的感受上,即因为空间认知产生意境,而意境=意(意味、感情、思想等)+境(空间)。空间要素组成、空间在要素配置以及形态感受上的表现表明了作者的意味以及思想,因此对山水画意境中的空间要素的分析可以还原画家对现实空间的认知方式。

在山水画中,利用各种墨线的勾勒和各种皴法构成土山、岩体、树、竹、草、苔、人、舟、车、马等,而水体、山体、天空等可能用空白来表现。画家的技法有高低之分,意境的表现也有有无、深远之分。本文的研究为了保持客观一致性,只对空间要素本身的形态特征和物理状态、要素间的方向关系、配置等心理差异较少的因素进行调查。对于作者赋予空间要素更深的情感,需要更深入的针对画家个体进行调查,本文暂不做讨论。通过对山水画空间要素形态特征的辨析以及要素间的关系分析,用意境生成原理反推山水画空间中这些要素的配置、方向、大小所形成的真实空间本身的特征,揭示其所包含的感觉认知特征,从而获取空间环境的认知倾向。以上为本论文的总体思路。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抽取自《中国山水画》[15]一书中554名画家的1608幅山水画作品。因样本众多,空间要素可说是无穷无尽,而本文旨在方法论上作出探索,故在此基础上,从中再逐一选择出有竹子的山水画,也即本文以包含竹子的空间为空间认知对象。

选择竹子作为空间要素抽出样本是因为竹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深受喜爱的植物,通过其对人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进行研究将更有所启示和实际意义。从秦代以前的《诗经》到晋代的竹林七贤,从《洛阳名园记》到白居易的竹诗,从苏东坡的“不可居无竹”到郑板桥的“胸有成竹”,无不表明古代的主

流文化对竹的偏爱。可以推测竹子作为

一个空间要素对山水画画家具有重要的

空间认知构建的作用。同时,在调查的

可行性方面,由于山水画中竹子的形态

容易进行辨识,故其具有可行性。

由此对1608幅山水画进行精读,

注意对竹子的叶、枝、节、茎等形态特

征进行确认。结果有142幅(画家107

名)包含竹子的山水画被抽选出来。可

以看到,从元朝到清代,描绘竹子的画

家增多。当中有举世闻名的山水画画

家,如宋朝的夏圭,元朝的倪瓒,明代

的沈周、唐寅、清弘仁、虚谷等。除去

一些作品自身的历史背景遗失和收录

缺失的情况,本次研究中元明清作品占

总体的80%。

3.2?分类标准

本研究针对各空间要素的有无、

形态数量、大小规模形式以及要素的相

互配置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对空间要

素竹子,首先要把握其自身表现形态,

故首先对竹子的形态进行分类。本研

究兼顾丛生的竹子的特征以及抽象地

表现竹子的山水画的特征,加上对山水

画之间的竹子形态的相似性以及对应

的根数和周围的配置状况的反复考察,

同时参考刘敦桢、周业生等对中国古

典园林中的植物的孤植、从植、群植、

密林等的分类标准以及上田弘一郎对

竹子各状态的美的考察,以竹子的根数

为基准,把竹子的表现状态分为“伴”、

“群”、“林”(图1)。对“伴”、“群”、

“林”中的竹子的表现形态可以尝试以

如下标准进行分类:

“伴”:竹子的体量小,枝叶少,而

且根数少,具有必定同他物相伴的特

征,从选取的山水画的相似性来看一

般为4根以下。

“林”:密生的状态,一般表现出

30根以上。

“群”:处于伴与林之间,竹子是

丛生的状态,一般为5-29根之间。(30

根以上时,有时根据竹子的高度和体

量,也可归入“群”的分类。)

将142幅包含竹子的山水画按上述

标准进行分类,得到伴:群:林=41:55:

46的分布结果。142幅包含竹子的山水画

的数据以及竹子的形态特征分布如本文

最后附表1(隋、唐、五代、宋、元、明朝

部分)、附表2(清代及近现代部分)所

示。因为篇幅有限,样本众多,本研究仅

对这三类竹的形态特征同建筑物以及

水、石等重要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

分析,从而得到意境的感觉特征,并以

此反推画家的空间认知形成的方式。

4?三类形态竹子的意境分析

4.1?“伴竹”的山水画表现

根据前面的分类,得到伴竹的山水

画为41幅。伴竹在画面中杆数较少,一

般来说是在4枝以下,很多时候表现为

稚嫩和不成熟,在竹子种类上偏向于低

矮。包含伴竹的画作一般侧重于其纤细

的枝和叶的表现,着力于表现近景,体

量单薄。从其他要素关系来看,竹子周

围主要有立石等陪衬搭配,如果不能作

为主景,则不能同建筑物和水体得到相

称的地位,只能作陪景点缀,在画面中

占少量面积。在41幅伴竹的山水画中统

计到其中22幅没有建筑物,21幅没有水

流或者水面的表现。以建筑物(统计结

果中简称“建”)和水的表现的有无为

标准进行再分类后,统计如下:

有建无水:8/41;无建有水:9/41;

有建有水:11/41;无建无水:13/41。

由此可见伴竹类山水画作倾向于

近距离空间认知。最多的无建无水类,

其近景倾向更加明显,且较多出现如太

湖石等独立耸立、用于观赏的具有个

性的天然石,同时注意与植物的交叉配

合,这表明画家有意对石的刚硬浑厚与

竹叶的柔软纤细作对比表现;与此同

时,可以看到较为少叶的老枝甚至是枯

木,与竹枝的新鲜柔润也形成鲜明的对比。各个要素的高度差以及位置也提高了空间整体的平衡度。这些要素本身以及相互关系的特征表明了作者首先对竹子的选择性注意,并在对竹子所处空间的其他要素进行感知时因为其物理特性与竹子具有强烈反差,导致了画家选择性表达(图2)。笔者总结伴的形态的竹子空间倾向于表现近景,力图表现枝叶清晰的形态结构,构图简单,可以判定为画家倾向于这种近距离凝视对话式的空间认知。正如郑板桥题画诗“石依于竹,竹依于石,弱草靡花,夹杂不得”。

这种深具山水画意境的空间类型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常有出现,但由于近现代的园林设计中对植物树种山石等元素的搭配不得要领,其物理特征不能充分表现,古典画家追求的意境无法再现。比如拙政园中的“海棠春坞”小景(图3),其整体造型不够理想。

4.2?“群竹”的山水画表现

根据前面的分类,得到55幅群竹的山水画。作为“伴”和“林”之间的一种中间形态,其数量最多。在55幅群竹的山水画中较多的是近景+中景+远景的全景式描绘。群竹有较为细致的茎、

节、枝、叶的形态描绘,也有较为简单

的下端直立、上端弯曲的抽象式描绘,

这取决于画家所选取的表现空间的尺

度大小(图4)。但在竹子同建筑物的关

系上可以看到明显倾向:55幅山水画作

中有建筑物的为48幅,有水的为52幅,

表现的倾向为有水有居。可以说该类竹

子山水画意境的共同点是竹子和建筑

物进行近距离的组合并成为最引人注

目的中景或近景,且其中较多的作品明

显地显示出相对于其他植物,画家选

择性地表现竹子与建筑超近距离的偏

好。笔者总结群的形态的竹子空间倾向

于表现山水中景或近景,这反映了画家

的一种理想化的与山水相伴、与竹相邻

的人居空间认知理念,契合传统文化的

“竹君子”、“与君为伴”以及山居的理

想,其认知方式倾向于抽象。

4.3?“竹林”的山水画表现

根据前面的分类统计,有46幅竹

林的山水画,其中也多为近景+中景+远

景。竹林繁密茂盛,或挺拔耸立,或顶

端弯曲下垂,充分表现出竹林的群体

方向性。其中有15幅山水画中的竹林表

现为群体倾斜的姿态,描绘了如风吹过

竹林的情景,可以推测画家试图用笔墨

手段再现风声的听觉特征。同其他要

素的关系上,竹林山水画中有数量较多

的建筑物出现,竹林多选择在建筑的后

部,46幅画作中仅有3幅无建筑物,无

水的画作也仅有3幅。建筑的前方多为

水面或者建筑面向山下,屋后是竹林,

充分表现了空间的半开放感和半围合

感,是幽深和开阔兼顾的山居空间的理

想认知。笔者总结林的形态的竹子空

间倾向于表现山水全景,与群竹的山水

画相比,除了同样表达出画家与山水相

伴、与竹相邻的理想人居的空间认知

方式外,

竹林山水更追求野趣和真实,

图1?竹子的表现形态分类标准示例

Fig.1?categorization?criteria?of?morphological?states?of?bamboo

图2?明?唐寅?灌木丛莜图轴?+元?倪瓒?从篁古木图轴Fig.2?Bush?,?by?Tang?Yin,?Ming?Dynasty;?Ancient?Tree,?by?Ni?Zan,?

Yuan?Dynasty,

图3?拙政园“海棠春坞”小景

Fig.3?Malus?Spring?Castle?Photo?in?Garden

of?Humble?Administrator (伴)208伴(600)伴(1192)群(598)

?林(1230)?林(1200)?群(1070)

?群(987)

意在表现风、雾、雨等真实的空间感觉,更具有自然感,符合山水中竹的真实面目(图5)。

5?结论

本文从竹的山水画为例,分析出画家对三种类型的竹的环境有倾向性的感知和认识。对竹子近观的对话式认知方式,着重观察其中竹子的个体形态和物理特性,可给予我们处理小景的灵感;对竹子的中观以及远观认知方式,着重观察其中对竹子与建筑物的高低搭配、围合状态等,从中可获取处理中尺度空间的灵感。本研究还发现,对于较大尺度的空间认知,天气是必须考虑的一个因素。换言之,对天气的感知潜伏于人的空间认知中。

据此,本研究可以得到如下结论:辨析山水画的意境有助于理解和分析画家的空间认知方式。从空间要素的个体表现状态到要素之间的关系传达出的感觉特征,基于此的分析可还原画家的空间认知。这种运用意境概念的分析方法可为当代风景园林规划中的

空间设计提供参考和思路。

图4?清?查士标?水竹茆斋图?+清?王翚?夏五咏梅图

Fig.4?Secluded?Residence?by?Water?and?Bamboos,?by?Zha?Shibiao,?Qing?

Dynasty;?Ode?to?Plum?Blossoming,?by?Wang?Hui,?Qing?Dynasty

图5?宋?夏圭?雪堂客话图页+清?沈宗骞?竹林听泉图

Fig.5?Hearty?Talk?with?Guest?in?Snow-laden?House,?by?Xia?Gui,?Song?Dynasty;?Listening?to?the?

Spring?in?Bamboo?Forest,?by?Shen?Zongjian,?Qing?Dynasty

参考文献:

[1] 廖国伟. 中国古代意境理论的格式塔心理学阐释[J]. 柳州师专学报, 2011, 26(01): 1-5.

[2] 张奕和.“意境”新说——“意境”的心理学探求[J]. 建筑学报, 1984(05): 45-49.

[3] 笪重光. 画荃[M]. 吴思雷, 注.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7: 1-33.

[4] 李可染. 漫谈山水画[J]. 美术, 1959 (05): 15-18.

[5] 王耀庭, 桑童益. 中国绘画のみかた[M]. 东京: 二玄社, 1995: 1-206.[6] 金哲弘. 倪瓒山水画研究[D]. 北京: 中国美术学院, 2008: 1-192.

[7] 黄道宾. 脱俗之美“写胸中逸气”——浅析倪瓒山水画体现的审美趣味[J]. 艺术探索, 2005, 19(03): 48-49.[8] 张瑞. 论王蒙倪瓒山水画的意境美[J]. 艺术教育, 2009(02): 122-123.[9] 张奎. 倪瓒山水画浅析[J]. 大众文艺, 2012(04): 34-35.

[10] 段炼. 当代西方汉学研究与“境”

的概念——兼谈南宋张炎词论的清空之境[J]. 中国文学研究, 2007(03): 47-51, 79.

[11] 蒋寅. 原始与会通:“意境”

概念的古与今——兼论王国维对“意境”的曲解[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44(03): 12-25.

[12] 谷光灿. 中国古典园林における意境と

空间要素の关系に关する研究[D]. 东京: 日本千葉大学, 2010: 1-154.[13] 庄司顺一, 西泽哲. ソーシャルワーカ

ーのための心理学[M]. 东京: 有斐阁, 2001: 1-299.

[14] 人间·建筑·环境六书编集委员会.空

间と时间 人间·建筑·环境六书[M]. 东京: 彰国社, 1975: 1-364.

[15] 陈履生, 张蔚生. 中国山水画[M]. 南

宁: 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0: 1-1608.图表来源:

图1-2、4-5:陈履生, 张蔚生. 中国山水画[M]. 南宁: 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0.图3:作者拍摄

附表1-2:陈履生, 张蔚生. 中国山水画[M]. 南宁: 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0.

收稿日期:

2013-01-25(责任编辑:张洁)

附表1?山水画中竹子的形态特征分布(隋、唐、五代、宋、元、明代部分)

Tab.1?the?morphological?features?distribution?of?the?Chinese?paintings?on?bamboo(Sui?,Tang,Song,Yuan?dynasty)

山水画图库内包含竹子的山水画作中竹子的表现形态(隋、唐、五代、宋、元、明代部分)

编号朝代图库编号山水画画家包含竹子的山水画作所属博物館尺寸(cm)

画作中竹子的形態

伴群林

1隋唐五代15赵 干霜秋渔捕图页台湾清玩雅集藏27*25.5●

2宋38

燕 肃春山图卷之一北京故宫博物院藏47.3*115.6●

3宋39春山图卷之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47.3*115.6●

4宋67佚 名溪山春晓图卷之四北京故宫博物院藏24.5*185.5●

5宋126

夏 圭雪堂客话图页北京故宫博物院藏28.2*29.5●

6宋127梧竹溪堂图页北京故宫博物院藏23*26●

7宋136马 麟芳春雨图页之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8宋157佚 名春波钓艇图页北京故宫博物院藏23*24.5●9宋171佚 名风雨归舟图页北京故宫博物院藏—●10宋188佚 名湖畔幽居图页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23.8*24.9●

11元208李士行古木丛篁图轴上海博物馆藏169.6*100.4●

12元247张 渥竹西草堂图卷辽宁省博物馆27*81●

13元252

倪 瓒古木幽篁图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88.6*30●

14元255秋庭嘉树图轴南京博物院藏134.1*34.3●

15元256紫山房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80.5*34.8●

16元258从篁古木图轴南京博物院藏102.9*43.9●

17元259琪树秋风图轴上海博物馆藏62*43.4●

18元282朱叔重春塘柳色图页台北故宫博物院藏41*55.3●19元283陈惟允诗意图轴倪瓒题台北故宫博物院藏36.6*33.9●

20明297王 紱峰下 醉吟图轴无锡市博物馆63.9*32●

21明300王 紱桥柯竹石图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54.7*27.3●

22明307徐 賁枯木竹石图轴无锡市博物院藏43.5*29●

23明329周文靖古木寒鸦图轴上海博物馆藏151*71.6●

24明336杜 琼南村别墅图册之六上海博物馆藏33.8*51●

25明340

夏永日湘江风雨图卷之一北京故宫博物院藏35*1206●

26明341湘江风雨图卷之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35*1206●

27明342沈 贞竹炉山房图轴辽宁省博物馆藏115.5*35●

28明356

沈 周报德英华图卷之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29*251.5●

29明357雪夜宴集图卷烟台市博物馆藏152*30.8●

30明358青园图卷旅顺博物馆藏19.1*188.7●

31明359岸波图卷苏州市博物馆藏30*165●32明365周 臣怡竹图轴上海博物馆藏59.3*37.2●

33明401

唐 寅灌木丛莜图轴苏州市博物馆藏109.4*58.9●

34明402古木幽篁图轴南京博物馆藏146*148.6●

35明405事茗图卷之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31.1*105.8●

36明407文徵明高人名园图轴四川省博物馆藏69.7*48.1●

37明422吕 纪竹溪鸳鸯图轴上海博物馆藏165.3*52.4●

38明427仇 英兰亭图扇北京故宫博物院藏21.5*61●

39明449陆 冶竹泉试茗图轴吉林省博物馆藏96.5*33●

40明467文 嘉曲水园图卷之一上海市博物馆藏24.6*145.5●

41明486钱 谷求志园图卷之一北京故宫博物院藏30*190.5●

42明537刘原起山水图扇北京故宫博物院藏14.7*45●43明557陈 裸画王维诗意图轴上海博物馆藏198.4*95.1●44明565项德新仿王孟端竹石图轴首都博物馆藏88.5*30●

45明575赵 左竹院逢僧图轴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67.9*31.2●

46明598

文从简介石书院图卷上海博物馆藏29.7*69.8●

47明600江山平远图轴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66.3*32●

48明601文丛昌山水图扇北京故宫博物院藏16*46●

49明615

卞文誉一梧轩图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100*44.5●

50明618山水绣佛图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121.3*53.2●51明619山水图扇北京故宫博物院藏16.5*48.5●52明624陈 焕山水图扇北京故宫博物院藏19*53.5●

53明653沈 颢闭门著书图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96.2*40.8●

54明659恽 向幽涧峭兮鸣泉深图轴—214*90.5●55明660张瑞图书画合璧图册之一北京故宫博物院藏34.7*29.2●56明666邵 弥积书岩图轴无锡市博物馆藏101*3105●

57明682项元汴双树楼阁图轴上海博物馆藏67.6*33.6●

58明685

王 綦秋园习静图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69.7*33●

59明686秋景山水图轴上海博物馆藏142.9*63.9●60明689宋 晋写杜甫诗意图册之二上海博物馆藏22.8*15.3●61明703杨文聪仿倪瓒山水图轴无锡市博物馆藏40.8*29.8●

62明709项圣谟松石图轴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186*76.5●

63明723陈洪绶杂画图册之四北京故宫博物院藏30.2*25.1●64明728陈嘉言竹深荷净图扇北京故宫博物院藏16.5*52.4●

65明729魏居敬山水图扇北京故宫博物院藏15*47.9●66明730金庶明山水图扇金俊明书北京故宫博物院藏16.2*51.1●67明756李 箸山水图扇北京故宫博物院藏19.4*52.5●

68明757金 润溪山真赏图卷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29.1*1068●69明759俞 泰潇湘暮雨图轴辽宁省博物馆藏152*49.3●70明762林 垍梅壮书屋图卷——●

71明763朱 质山水图扇北京故宫博物院藏17*52●

附表2?山水画中竹子的形态特征分布(清代及近现代部分)

Tab.2?the?morphological?features?distribution?of?the?Chinese?paintings?on?bamboo(Qing?dynasty?and?Modern?times)

山水画图库内包含竹子的山水画作中竹子的表现形态(清代及近现代部分)

编号朝代图库编号山水画画家包含竹子的山水画作所属博物館尺寸(cm)

画作中竹子的形態

伴群林

72清770

刘 度山水图扇上海博物馆藏27*20●

73清771山水图扇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30*20●74清779王时敏杜甫诗意图册之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39*25.5●75清789祁豸佳寒林孤亭图轴美国乐艺斋藏114.5*41●

76清832吴伟业南湖春雨图轴上海博物馆藏113*42.4●

77清837

弘 仁疏泉洗砚图卷上海博物馆藏19.7*69.7●

78清838雨余柳色图轴上海博物馆藏84.4*45.3●79清839竹石风泉图轴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85*33.6●

80清840山水图册之一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29.5*22●

81清862查士标水竹茆斋图轴上海博物馆藏126.3*49●

82清875樊 圻山水图册之二上海博物馆藏13.1*22.1●83清915祝 昌水阁深秋图轴上海博物馆藏174.2*81.7●

84清956邹 喆雪景山水图扬州市博物馆藏64.7*47.5 ●85清971吴 宏秋景山水图景烟台市 博物馆藏146.5*62.5●

86清987王 翬夏五吟梅图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91*60.4●

87清995王 翬云壑松涛图轴南京博物院藏66.6*37.1●

88清999

吴 历兴福感旧图卷之一北京故宫博物院藏36.7*85.7●

89清1000兴福感旧图卷之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36.7*85.7●

90清1037顾 符山水图轴李一氓藏187*48.3●91清1040梅 庚秋林书屋图轴上海博物馆藏147.6*67.4●92清1050石 涛对菊图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99.6*40.3●

93清1055

王原祁仿李成烟景图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47*30●

94清1059仿大痴山水图轴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121.5*43.3●95清1067姜实节仿倪山水图轴李一氓藏94*29●96清1070禹之鼎西斋图卷上海博物馆藏30*161.4●97清1071顾 昉王 翬师生合册之一美国乐艺斋藏28*30.7●98清1073姚 宋溪山茅亭图轴——●99清1079王 云休园图卷旅顺博物馆藏54*1294.9●100清1130高风翰山水图册之二山东省博物馆藏27.5*68.5●

101清1153

高 翔扬州即景图册之一北京故宫博物院藏23.8*25.5●

102清1157山水图册之一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24.3*33.2●

103清1192王 宸仿各家山水图册之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24*32●

104清1197王 愫天香染袖图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17.1*48.1●

105清1200

沈宗骞竹林听泉图轴上海博物馆藏90.6*35.1●

106清1201山水图册之一常熟博物馆藏18.5*25●107清1206罗 聘苏斋图轴上海博物馆藏110.3*37.2●

108清1211

蔡 嘉层岩楼石图轴重庆市博物馆藏104.1*53●

109清1213秋夜读书图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63.7*37●

110清1220钱维乔山水图扇北京故宫博物院藏21*59.8●111清1229张赐宁山水图轴李一氓藏55*34●

112清1230

黄 易书画诗翰合册之一无锡市博物馆藏13.5*18●

113清1232书画诗翰合册之一无锡市博物馆藏13.5*18●

114清1285永 瑢仿黄鹤山樵山水图轴—126*47●115清1240黎 简仿王蒙山水图轴广东省博物馆藏105*47.2●

116清1242朱鹤年万卷书楼图轴四川省博物馆藏129.5*43.6●117清1248张 崟洞霄宫图—134.5*66.5●118清1249瑛 宝古木竹石图扇北京故宫博物院藏15.6*49.7●

119清1253

钱 杜著书图轴上海博物馆藏85.7*27.3●

120清1254紫琅仙馆图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132.1*27.2●121清1255虞山草堂布月图轴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138.2*53●122清1256冷泉秋话图扇北京故宫博物院藏17.1*53.6●

123清1259改 琦逗秋小阁学书图轴上海博物馆藏94.4*27.4●

124清1277戴 熙山水册页—32*61●

125清1302

虚 谷设色山水册页之一二上海博物馆藏—●

126清1306板桥修竹图册——●

127清1309

蒲 华山晴水明图轴江苏省美术馆藏144*77.5●

128清1312声在树间图轴朵云轩藏177*80●129清1313溪山真意图页—33*67●

130清1318杨伯润山水四屏之三—168.5*44.5●131清1324任 颐西江竹楼图页中国美术馆藏28*18●

132清1331

杨无恙杂画册之一李一氓藏10.5*16.5●

133清1334杂画册之四李一氓藏10.5*16.5●

134清1340任 预江城春晓图轴辽宁省博物馆藏27.8*33.7●

135近現代1355林 予北斗洞图轴中国美术馆藏92*48.2●

136近現代1368

齐白石八开山水图册之二—32.5*35.5●

137近現代1372秋竹晴岚图轴—67.5*41●138近現代1391姚 华秋馆论诗图页—26.2*38.5●

139近現代1402

金 城上元夜饮图轴中国美术馆藏101*55.5●

140近現代1404碧梧清暑图轴—134*65●

141近現代1452吴子深山水图轴朵云轩藏98*42●

142近現代1607江兆申高山绝壑图轴—147.5*75.5●

合計41554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