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看到这个题目,心中是不是有许多疑问呢?(蜜蜂它不是人怎么会引路呢?它为谁引路呢?引向哪里?结果如何呢……)在读书的过程中能提出自己的问题,是很好的学习习惯,希望大家坚持。这些问题通过预习课文,谁已经有了答案了?不知道答案该怎么办呢?(在课文中寻找答案)要想在课文中又快又准地找到答案,我们先要读好本课的生字词。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1.出示生词认读

莫斯科、附近、派人、谈天、采蜜、惊讶

莫斯采:可用去偏旁的识字方法识记,教给学生用此方法。

2.指导学生书写“派、敲”

三、朗读理解

1.读准了生字生词,课文你会读得更好。

2.指读第一自然段。

(1)你知道了什么?(时间、地点)

(2)列宁和养蜂人的关系怎样?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句子:当地有个养蜂的人,列宁常常派人去请他来谈天。(3)“常常”是什么意思?你能换个词到句子中读一读吗?

说的真好,你看,如果一个词语你不理解它的意思,我们可以试着用其他熟悉的词语替换它放到句子里,如果句子的意思不变,就说明他们的意思相近,这也是帮助我们理解词意的一种好方法。

(4)你能用“常常”说句话吗?

再齐读此句。

3.通过读第一自然段,我们发现,列宁常常派人去请养蜂的人来谈天。这次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呢?赶快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

(1)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吗?“因为……所以……”

句子:可是往常派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列宁就亲自去找。

(2)“往常”是什么意思?用我们刚刚学习的方法试试(平常、过去、从前、以前)现在区分开这两个词了吗?

(3)我们一起来做下面的练习:

往常常常

A.小明是名品学兼优的学生,老师()表扬他。

B. ()这个时候,妈妈已经下班回到家给我做好了可口的饭菜。

4. 往常派去找养蜂人的人不在,别人也不知道养蜂人住在哪里,列宁连养蜂人住在东南西北那个方向都不知道,真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啊!列宁最后找到养蜂人了吗?

(1”画出表示列宁住的地方、花丛、园

子、小房子之间位置的词语。

(2)小组讨论: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用自己的话和本组学习伙伴说一说。

(3)小组汇报并展示列宁寻找养蜂人的路线。

列宁发现花从中有蜜蜂——蜜蜂飞进园子——小房子——找到养蜂人。生说,师画。

(4)学生上台根据路线图并口述。

5. 列宁为什么认为跟着蜜蜂走就能找到养蜂人?(列宁“一边走一边看、仔细观察”板书:仔细观察他看见了什么?他是怎么想的?)

明确:因为列宁想:蜜蜂是养蜂人养的,蜜蜂采完蜜就要回到蜂房,按照蜜蜂飞间的方向走,就一定能找到养蜂的人。

9、学习小结。

由于列宁通过观察了解到花丛、蜜蜂、养蜂人之间的关系,认真思考(板书),果然就找到养蜂人。现在你明白“果然”的意思了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

能用果然给大家说一句话吗?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列宁果然找到了养蜂人,读第四自然段,哪两个词在读的时候特别吸引了你的视线?

1.养蜂人见到列宁后有什么表现?(惊讶)为什么感到惊讶呢?

2.那么谁能用惊讶的语气读一读养蜂人说的话?

列宁的笑容让你体会到他此时心情如何?指导学生读。同学们看,作者通过两个词语就写出了人的想法情绪。你在写话的时候也恰当地用上一些描写人物表情的词语,你的写话就会更传神了。

3.列宁说,我有向导,那什么叫向导? 他的向导是谁呢? 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

那么,列宁是靠什么找到养蜂人的呢?

列宁有丰富的知识,他很了解蜜蜂,知道蜜蜂采了蜜要飞回蜂房去。列宁跟着蜜蜂走就找到了养蜂人的家。

列宁是靠动脑筋,想办法,仔细观察找到养蜂人的。师:列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利用蜜蜂采蜜要飞回蜂房去的这个特点,找到养蜂人的家的。今后同学们要是碰到困难,只要开动脑筋,仔细地看,认真地想,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年级《蜜蜂引路》课文

二年级《蜜蜂引路》课文 蜜蜂引路 1922年,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当地有个养蜂的人,列宁常常派人去请他来谈天。 有一回,列宁想找那个人谈谈怎样养蜂。可是往常派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列宁就亲自去找。 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他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列宁走到那所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 养蜂的个看见列宁,惊讶地说∶“您好,列宁同志,是谁把您领到这儿来的?”列宁笑着说∶“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 《蜜蜂引路》知识点 字与词 【我会写】 讶(yà)(讶然)(讶异)(惊讶) 谈(tán)(谈话)(谈判)(交谈)(面谈)(无稽之谈)派(pài)(派遣)(派别)(正派)(气派)(拉帮结派)引(yǐn)(引导)(引申)(指引)(索引)(旁征博引)

列(liè)(列队)(列车)(排列)(陈列)(名列前茅) 蜂(fēng)(蜜蜂)(蜂王)(蜂蜜)(黄蜂)(蜂拥而至) 敲(qiāo)(敲击)(敲门)(推敲)(旁敲侧击) 附(fù)(附近)(附和)(依附)(穿凿附会) 近(jìn)(近似)(近期)(亲近)(接近)(近水楼台) 【我会认】 莫(mò) (莫名其妙)(莫非) 斯(sī) (斯文)(斯人) 巧记生字 讶——说话碰着牙,担惊又害怕。 谈——言二火。 派——“旅”行的“方”向被水(氵)冲走了。 引——无长一张弓。 列——歹徒有把刀(刂)。 蜂——峰山换成虫。 敲——桌上又放半篇稿。 附——“付”字长了左耳朵(阝)。 近——斤坐走之船,距离渐渐短。 多音字

二年级下册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二年级下册《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指导学生会写9 个生字,会认6 个生字及偏旁“弓”,积累词语:附近、常常、谈天、往常、亲自、果然、惊讶。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列宁细心观察,善于根据事物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了解题目与课文内容之间的关系,懂得重点词语的意义,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理解运用“附近、常常、谈天、往常、亲自、果然、惊讶”等词语; 理解列宁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教法学法:直观教学法——采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演示。朗读体验法——通过读,体验列宁的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图画辅助法——利用简笔画直观画出列宁寻找养蜂人的线路图。 总结归纳法——引导学生对列宁找的养蜂人的原因进 行归纳总结。 教学准备: 1. 学生预习课文。 2.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教学时数: 3 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 猜一猜:有一种昆虫,专门在花丛中采蜜、传授花粉,本领可大了。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蜜蜂) 2. 揭示课题:“引路”是什么意思?(带路) 3. 蜜蜂给谁引路?蜜蜂是怎样引路的?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课文。 二、自主识字。 1. 指名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 2. 认清字形,同学互相交流怎样识记字形。读文中的句子,理 解词语的意思。 谈天:聊天,闲谈。惊讶:感到很奇怪; 惊异。向导:带路的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默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主要讲了列宁 利用蜜蜂引路,找到养蜂人的事。) 2.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蜜蜂引路这件事的?( 第二、三、四自然段。) 3. 按自然段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四、学生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自由读课文:回忆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特点。

最新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蜜蜂引路》精品教案精品版

2020年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蜜蜂引路》精品教案精品版

蜜蜂引路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内容,能体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2、学会8个生字,理解“引路、附近”等词语的意思,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体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教学难点:生字字形的掌握。体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请大家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蜜蜂”。 (生书空“蜜蜂”) 注意“蜜”,它和哪个字很相似?(密) 它的下面是个虫字底,表示跟什么有关? 蜂呢,怎么记住它? 2、大家都知道蜜蜂会采蜜,其实它还有一项本领,就是“引路”(板书:引路) “引路”什么意思? 读课题, 3、读了课题后想知道什么?(蜜蜂给谁引路?蜜蜂怎么给人引路呢?) 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师: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藏在课文的字里行间。(范读课文) 1、蜜蜂给谁引路? 师简介列宁的生平(列宁是前苏联人民的伟大领袖,相当我们国家的毛泽东主席。列宁建立和领导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三、品悟课文 (一) 1、蜜蜂把列宁引到哪里去呢?自由读第一自然段,遇到带拼音的生字多拼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老师也发现第一自然段有很多生字宝宝,我们一起跟它们打打招呼。 出示卡片(斯附派谈) 师提醒“斯”是平舌音,“谈”是前鼻音 课件出示词语(莫斯科附近派人谈天) (1)理解莫斯科 师讲解:他是前苏联的一大城市,也是现在俄罗斯的首都。出示生字卡片,认读:莫、斯(注意读准平舌音。)斯(与“期”区别)(2)附近 师:说说哪些同学坐在你附近?还有说说学校附近都有什么?(3)派人 师:谁给找找朋友? (4)谈天 师:你能给它换个词吗?

蜜蜂引路教学反思

蜜蜂引路教学反思 《蜜蜂引路》情节简单:无数蜜蜂在花丛中飞舞,看似纷乱的蜂群,在列宁眼中却有清晰的规律,利用此规律找到了养蜂人。这篇篇幅短小的课文给我们的价值引领并不仅仅是对文本的理解和对列宁的颂,从生命发展的角度来考虑,的教学更多的要渗透生活中、学习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很多难题,只要我们善于发现,积极动脑,许多好像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的探究意识。 语文教学要体现扎实、灵动,首先需要在教学的预设与操作上要做到扎实而灵动。本设计中我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点定位在发现,通过读、说、摆、演、找等儿童化的活动,多渠道开展言语实践,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的过程:发现列宁的发现发现线路图发现列宁思维过程发现文本中的近义词等等,使之由读文进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阅读境界,实现实与活的融合。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第三段。我设计了一个引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阅读过程。这种设计是符合学生认识事物和阅读课文的心理过程的。一开始,我请学生边读便找,发现了哪些景物,再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和养蜂人住的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在这一教学步骤中,我把重点放在学生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上。学生对课文所表达的事物有了初步的认识以后,我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部分进一步深入的学习,进一步从词句中体会列宁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的。如问学生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他是怎样想的?学生阅读了课文以后说,列宁在路边发现了蜜蜂,他会这样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养蜂人的吧?他还会想,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

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就一定能找到养蜂人的家。他发现小房子后又是怎么想的?这样改变了以往习惯于逐句逐段进行情节性问答和讲解的教法,对于发展学生认识和思维能力是很有意义的。当学生深入学习了列宁观察、思考的方法以后,我又让学习回到课文的整体上来,借助看图,融进自己的体验和想象,具体叙述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 这堂课的教学,使我深切地感到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作为教师,只有紧紧地围绕学生,多给他们搭建展示才能的舞台,他们的潜能就会得到更好的发挥,学习的效果也会得到较大的提高。 篇二: 在上课前,布置学生广泛搜集有关蜜蜂和列宁的故事等资料,让学生从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对列宁有大致了解。搜集有关蜜蜂的知识,在进入文本之前利用故事性,知识性的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本课语言精练,情节简单,给人以启迪。是按事情发展顺序组织材料,中讲了列宁把不会讲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在陌生的地方找到自己要找的养蜂人的故事。它告诉我们,只要善于观察,善于动脑总会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也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课时和学生交换资料,汇报预习所获,拓宽学习语文的渠道,提高学习的效率。针对文本的特点本人在教学的思想上,扶着文本,质疑问难。利用课题激趣,对于山村孩子,蜜蜂这种动物也不陌生,很多孩子能讲出蜂王的特点。借着这种自然资源与优势,让学生的大脑迅速活动起来,思考与课题相关的问题。这也是课文所要了解的相关

《蜜蜂引路》公开课教学设计

《蜜蜂引路》公开课教学设计 《蜜蜂引路》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要求]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特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特点。 难点:学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 二、教具准备 生词卡片、投影片。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猜一猜:有一种昆虫,专门在花丛中采蜜、传授花粉,本领可

大了。你们知道它是谁吗?(蜜蜂) 2.揭示课题:“引路”是什么意思?(带路) 3.蜜蜂给谁引路?蜜蜂是怎样引路的?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课文。 (二)自学生字 1.指名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 2.认清字形。 引:左右结构,左边是“弓”,右边是“1”。 莫:上中下结构,上边是“艹”,中间是“日”,卜边是“大”。 斯:左右结构,左边是“其”,右边是“斤”。 派:左右结构,左边是“氵”,右边共6笔。 谈:左右结构,左边是“言”,右边是“炎”。 敲:左右结构,左边是“高”,右边不要写成“支”。 讶:左右结构,左边是“言”,右边是“牙”。 导:上下结构,上边是“巳”,下边是“寸”。 3.理解词语的意思。 谈天:聊天,闲谈。 惊讶:感到很奇怪;惊异。 向导:带路的人。 (三)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讲了列宁利用蜜蜂引路,找到养蜂人的事。 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蜜蜂引路这什事?(第二、三、四自然

《蜜蜂引路》优秀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蜜蜂引路》优秀教案 本文是关于《蜜蜂引路》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第四册《蜜蜂引路》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特点。 2、学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3、正确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生字、新词,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从列宁利用蜜蜂引路的事例中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四、教学准备:课件等 五、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谜语(出示投影片) 嗡嗡嗡,嗡嗡嗡, 成群飞进百花丛, 传播花粉又采蜜, 个个都是爱劳动的小英雄。 导:这个英雄是谁?(小蜜蜂) 导:蜜蜂还有一个会引路的本领。 2、揭示课题。 3、解题:“引路”是什么意思?(带路) 4、设置悬念。 蜜蜂还有一个本领就是会引路,大家知道吗?(不知道)列宁让蜜蜂引去哪儿?蜜蜂又是怎么引路的?请小朋友来看课文。 二、学习课文:初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请第一小组读第一自然段,在读的同时,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故事中有哪些人? (2)、比较句子。(出示投影片) 列宁住在莫斯科的一座小山上。 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 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板书: (3)、“附近”的意思。(离得很近) 用“附近”说一句话。 (4)、齐读第1自然段。 (5)、说说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列宁的住处、养蜂人在哪儿)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列宁常常派人去找养蜂人,那么他们究竟谈些什么?又是怎么去找他的,我们来学习第二自然段。 请一位同学来读课文,读的时候划出列宁为什么要自己找养蜂人的有关句子。 ①列宁找养蜂人有什么事? ②为什么这一回要亲自去? 第二段中的第二句前后有什么联系? (前半句讲列宁亲自去找的原因,后半句讲找养蜂人的结果)。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列宁要亲自去找,他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呢?我们来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 (2)、思考。 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边读边把表示位置的词用“△”画出来。 (3)、同学之间分组交流。 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把列宁的住处和养蜂人沿途经过的花丛、园子、小房子按书上讲的方法画出示意图。

蜜蜂评课稿

《蜜蜂引路》评课稿 樟湖小学:包月云 今天听了包老师上了《蜜蜂引路》第一课时。 这节课中包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穿插“画一画,演一演,议一议”等环节,让学生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列宁的机智幽默,善于思考,养蜂人的惊讶,从而能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1、新课伊始,通过听写生字词,引发学生的注意力,提出问题激起他们解决问题的兴趣。学生凭着对课文的感悟,结合生活经验,明白了列宁是如何细心观察,思考判断,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拓展了思维,丰富了学习的内涵。 2、包老师在课堂中注意营造探究氛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课堂学习师生双方都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学生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3、包老师创设“演一演”的环节,不仅为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打下基础,而且还发展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包老师设计的“画一画”环节,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陶冶了艺术情操,还让学生更容易地了解了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学习环节的趣味设计,呈现了孩子们良好的学习状态,帮助他 们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包老师始终体现了尊重和赞赏,尊重每一个人的努力付出,赞赏每一位同学对自己的超越。 但是课堂总是充满了遗憾不那么完美:例如、朗读训练没有体现个性化、多样化。朗读是我班学生的弱项,朗读形式单一,齐读多于自由读。没能大胆地放手,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让个别孩子展示自己的朗读水平,对朗读水平较弱的学生而言,他们也少了一次锻炼的机会!篇二:蜜蜂----评课稿 《蜜蜂》评课稿 听了肖老师上的《蜜蜂》,感触深刻。《蜜蜂》一课是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以第一人称写的他所做的一个试验,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复述课文是一个重点,也是最终考查学生吸收率的一项指标。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小组合作填写时间过长,复述课文只是指名说了说,没能放到小组里更广泛的训练。这一点是一个失误。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有两点,一是理解试验的过程,二是练习复述课文。教学过程中,肖老师尝试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把大多数时间和空间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通过自读自悟自由讨论理解课文。肖老师没有一个人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介绍,而是指导学生自己通过读、说、议等各种方法去亲身体验学习。但在教学中,在第一环节,字词的复习,肖老师利用指名读、开火车读的方法让学生达到了复习的目的。但算一算也用了5分钟左右。其实可以将这部分下放到小组学习中,让小组长组织组员互相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并对小组进行细化分工。如一号学生指给二号认,其他听;接着二号指给三号认,其他听……认读时,把不会认的字做好标记,并负责教会不会认的同学,做到人人过关,再进行展示。试想,在相同时间里,复习的范围及效果会更好。小组合作学习只停留在了文章表面,不能让学生细致深入地加以体会。每个小组优等生只有一两人,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参加进来,产生思维的碰撞,今后还要尝试探索。初读课文这个环节也做的不好。拉火车读,只涉及到几个学生,如果下放到小组学习,让组长组织检查读通读顺课文,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开口读书。然后进行展示,评价,再读。目标难度不大,学生积极性高,参与面广,更易达成目标。篇三:蜜蜂说课稿 《蜜蜂》说课材料 说课人:刘盛玲 说教材

《蜜蜂引路》的教学设计方案

《蜜蜂引路》的教学设计方案 《蜜蜂引路》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附近惊讶造句。 2.能正确、流利地读课后练习3的两组句子,并比较出每组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能正确回答课后练习1的两个问题。 4.初步懂得遇到疑难的事情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事物之间的关系,就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5.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 2.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初步懂得遇到疑难的事情只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二)能较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指导书写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一)掌握本课8个生字的音形义。 (二)通过初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激发情趣。 板书课题10蜜蜂引路 谁说说什么叫引路? (就是领路、带路。) 蜜蜂怎么会引路它给谁引路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同时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只有四个自然段)。 2.指出四人每人读一段课文,正音。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1.自学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想想字义,并在书上画出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再读一读。 2.检查自学效果。 (1)字音: 附:读fù,不读fú。引:读yǐn,不要读成yǐng。

(2)字形: 谈:谈话就是说话,所以是言字旁。右边是两个火,上边的火,捺要写成点,要与谈字区别。 和爪字区别。 导:上边是巳,要封口,不要写成己。下边是寸。要与异区别。 (3)由这8个生字组成的词语及词义是: 引路:领路,带路。 莫斯科:前苏联首都。 附近:离得很近的意思。 养蜂:饲养蜜蜂。 派去:分配、指定。 谈天:很随便地谈话。 向导:带路的人。 3.指导书写生字的字头。 可提示以下几个字: 引:左边的弓字,三画,右边一条长竖。 斯:左边是其字,右边是斤,不要写成月字。 莫:上中下结构。上边是草字头,中间一个扁日,下边大的`横写长些。 导:注意下边寸的横写长点。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要求:边读边思考,每个自然段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蜜蜂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通过典型事例说明蜜蜂具有方向辨认能力的科普文章。文章首先介绍了问题的产生,即“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接着用了较长的篇幅介绍法布尔在女儿的配合下进行了蜜蜂能否辨认方向的试验。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在进行语言文字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对科学的求实精神。 教学本课时我采用以默读为主,自主探究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老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感悟到试验的乐趣和从事科学研究应有的求实精神。 在第四册教材中有一篇课文叫《蜜蜂引路》,其中也提到了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于是在一开始上课时,我便让学生回忆这篇课文,有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了故事的内容,我引导学生思考,蜜蜂为什么能为列宁引路呢,不少学生联系到本文说出了答案。在这样的知识再现过程中,不仅回忆巩固了学过的知识,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学生带着质疑走进了课文。 在学习法布尔做试验的过程时,我让学生分别找出法布尔对蜜蜂做了哪些事情,而蜜蜂又是怎样反应的。在这些对比学习中,学生发现蜜蜂能从两里远的地方飞回家,觉得实在是太神奇了,于是真切地相信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而文章的最后总结自然段,法布尔提到:“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我顺势提问:“为什么法布尔无法解释呢?”我引导学生从当时的时代环境与科学条件去

思考,学生很快明白了,当时的科学还不够发达,有许多现象是无法解释的。至此我引导学生体会,法布尔是个严肃对待科学,实事求是的人。最后我还提出一个小小拓展问题:现在的科学发展了,你们能不能去查找资料告诉我,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呢? 《蜜蜂》这篇课文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课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试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过程大体是在自家花园蜂窝里捉上20只蜜蜂,都在背上做上记号,叫小女儿守在窝旁,“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飞蜜蜂。随后写“我”途中的观察和猜测以及试验的结果。结果第二天有17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先后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最后得出结论:“我”尚无法解释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在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 如何通过生本教学模式达成教学目的是我首要考虑的问题。 首先,我总结了近期在生本教学探讨中出现的问题:1、学生预习不充分,大部分孩子只是停留在生字词的预习上,只有少数同学能按老师的要求读通课文并收集相关的资料。2、小组合作学习只能停留在文章表面,不能细致深入地加以体会。3、小组合作,每个小组优等

蜜蜂引路教案

蜜蜂引路 教学目标: 1、会写“附近”2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 3、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学习列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品质。 4、初步懂得遇到疑难的事情只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事物间的关系,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复习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蜜蜂引路 出示词语:惊讶谈天派人引路列队蜜蜂敲门附近 昨天学的新词你能读吗? 开火车读,齐读 二、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并且找到了。我们留了个什么问题?(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三、学习第三段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哪一个自然段能回答这个问题。(第三自然段) 2.哪个同学能来读读第三自然段,大家边听边想想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 指名读。 3.在列宁寻找养蜂人的一路上,他看见了什么?请你来圈一圈。 板书:花丛蜜蜂园子小房子 4. 师:他不仅看,而且看得很仔细。书上有个词叫——观察。板书:观察 5.列宁观察到的花丛、蜜蜂、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老师想画一幅列宁寻找养蜂人的路线图,你能根据第三段的内容,把这些贴在合适的位置。 四人小组合作。贴完以后,说说为什么要贴在这个位置? 哪个小组来展示一下你的路线图,并且说说为什么这么贴? 6.师:花丛在路边,蜜蜂在花丛里。园子是在花丛的附近,附近是就是离你——很近。你能说说你的附近坐着谁?你的家在哪里,学校在不在你家附近? 园子的旁边就是小房子了。 7.列宁还观察到些什么? 师:多么细心的列宁啊,原来两者是有联系的。我们说他观察仔细。板书:

8.师:列宁在找养蜂人的路上一边观察,一边会想些什么呢? 投影出示:当列宁从住处出来后,他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心想:,于是,他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列宁又想:,这样我就一定能找到养蜂人。 小组讨论,然后由一人负责填写,一人来汇报。 交流 总结:列宁真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板书:善于思考 9.列宁心里想的和结果一样吗?你从哪个句子里看出来?齐读。你又是从哪个词语知道的呢? 师:果然的意思就是——和原来想的一样。 列宁经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果然找到了养蜂人。谁能结合这张路线图,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齐读这段话。 四、学习第四段 1.出示,指名读第四段。 2.师:养蜂人什么样的心情?见到列宁为什么会感到惊讶呢? 交流 3.师:对呀,那么谁能用惊讶的语气读一读养蜂人说的话? 同桌分角色读读课文。指名 4.师:读得很有感情,真好。什么叫向导?列宁的向导是谁呢? 5.师:但是你们想,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点课题) 6.师:那么,列宁是靠什么找到养蜂人的呢?指名说 师:列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找到养蜂人的家的。这就告诉我们,今后我们小朋友要是碰到困难,也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7.学到这里,你还有什么想问的吗? 五、写字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罗贵荣)

《蜜蜂引路》教学实录 崇实实验小学罗贵荣 一、出示谜语,导入新课。 嗡嗡嗡,嗡嗡嗡, 成群飞进百花丛, 传播花粉又采蜜, 个个都是爱劳动的小英雄。谜底《蜜蜂》 师:喜欢这群小精灵吗?它们不仅勤劳还能给我们带路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26课——《蜜蜂引路》。拿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教师在黑板上写下“蜜”)“蜂”和“引”是我们这节课要求会写的字。蜂是什么结构的?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要写得左窄右宽。 师:先写“虫”字旁。写“蜂”的时候两部分要紧凑一些。在书上写一个。咱们伸出手指,继续来写“引”。引字的第三笔是“竖折折勾”,(教师在黑板上写出“引”)发现了没有,“引”写的时候,两部分要—— 学生:分开 师:对,要分开一定的距离,这样写起来才比较好看。(教师在黑板上写出“路”)来,让咱们齐读课题 学生:(齐读)蜜蜂引路 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1:蜜蜂为谁引路? 生2:它是怎么引路的? 生3:结果怎么样?

二、自由读课文解决第一个问题:蜜蜂为谁引路? 生:蜜蜂为列宁引路。 师:(相机板书“列宁”)老师布置了预习,说说你对列宁有哪些了解? 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 师课件出示列宁的图像简要介绍。(列宁是前联人民的伟大领袖,他是个非常伟大、非常了不起的人物。) 三、自主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列宁要去找谁呀需要蜜蜂引路? 生:列宁要去找养蜂的人。 师:你是从哪个自然段知道的? 生:第一自然段。 师相机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自己读读这个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理解词语:“附近”(换词:旁边、周围。用“附近”说句子)(教师相机在黑板上画一座小山,在旁边写下“列宁”);“常常”(换词:经常)“谈天”(聊天);“莫斯科”(俄罗斯的首都)。 齐读第一自然段。 四、自主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这回,列宁想找这个养蜂人谈什么呀? 生:他想找养蜂人谈谈养蜂的事。 师相机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 师:自己读读这个自然段看看你又能读懂些什么? 理解词语:往常(换词:平时、平常、以前;用“往常”说句子),比较句子:(课件出示句子)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蜜蜂引路》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黄丽花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区别“常常”和“往常” ,会写“派”。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列宁是怎样找到蜜蜂的。教学重难点: 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区别“常常”和“往常” ,会写“派”。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列宁是怎样找到蜜蜂的。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质疑课题 1、今天,老师说个谜语考考大家,好吗? 小小虫,嗡嗡叫,飞到东飞到西,传播花粉采花蜜,人人夸它爱劳动。“打一动物。 (蜜蜂) 2、出示蜜蜂图和蜜蜂两个字,(板书“蜜蜂”)边写边数笔画边书空。看到这个“蜂”字你会想到哪些 字?(峰、锋) 3、3、出示图文,这样的字都是形声字。学生读 4、质疑课题 学生交流(为谁、为什么、怎么引)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请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都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习生字。 出示生字,指名读。正音 带读、齐读 3、出示句子巩固 1922年,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指名读) 4、列宁住哪?莫斯科,简单介绍莫斯科。板书齐读 5、出示第二个句子 当地有个养蜂的人,列宁常常派人去请他来谈天。”学习常常 课文中还有一个有“常”字的句子.学生读 出示句子“可是往常派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列宁就亲自去找。” 出示”常常、往常”练习,区别。出示填空 常常:经常、总是。往常:过去、平常、一般。 A、放学后,他()到操场上打球。 B、()都是妈妈送我上学。 B、谁能用这两个词语中的一个词说一句话。 过度:刚才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好,第3组句子,咱们再接再厉。 ⑷出示“ 1922年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他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齐读。这两个句子有一个相同的词。—— 附近 A附近是什么意思,知道吗?(对!周边、旁边、周围)谁来说说你的周围有什么?学校附近有什么?(房子、商店) 再读句子。 刚才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相信接下来的学习一定会更认真的。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列宁去找养蜂人,这一路上经过哪些地方,用横线画出来。 2、指名交流(看到花丛里……小房子)板书你们刚才说看到这些地方是从哪两句话看出-

7《蜜蜂引路》教案设计1

蜜蜂引路参考教案二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引、莫、斯、附、养、派、谈、导”这8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附近”、“惊讶”两词。会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读文,边读边找出有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的句子并画出来。弄清花丛、园子、小房子的位置和列宁寻找养蜂人所走过的路线的关系,由学生画出一幅列宁寻找养蜂人的路线图。 2.通过画图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想象、表达、自学的能力。 3.课上通过字、词训练及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列宁对事物观察得非常细心,又很爱动脑筋,使学生懂得遇到疑难的事情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事物之间的关系,这样就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注意体现创新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重点理解课文第三段,让学生带着课后作业1中的第一问默读课文,边读边把有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的句子画出来,弄清花丛、园子、小房子的位置和列宁寻找养蜂人所走过的路线。由学生自己凭借理解画出一幅“列宁寻找养蜂人”的路线图。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一)重点: 1.学会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2.理解列宁为什么说蜜蜂是向导,是蜜蜂把他领来的。 3.认识课文里所涉及的各种事物的相互关系。 (三)疑点:蜜蜂真能引路吗?真的能当向导吗? (四)解决方法:使学生理解列宁是通过观察,利用蜜蜂来引路的。 三、课时安排:3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课上配合教学进行分小组讨论来解决重点、难点。 2.在学习生字词时请学生到前边来指导学习、认识。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看着自己画的“列宁寻找养蜂人”的路线图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将本课应掌握的字、应理解的词、句训练到位。 2.进行朗读的训练及指导。 3.学习课文内容,解决重、难、疑点。 4.结合课文进行思想教育。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结合图画理解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2.总结全文,理解列宁为什么会把蜜蜂当向导? (三)重、难点的学习和目标完成过程:

小学二年级蜜蜂引路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蜜蜂引路》教学反思 【篇1】《蜜蜂引路》教学反思 《蜜蜂引路》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七单元的课文。这篇课文讲的是列宁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养蜂人的故事。表现了列宁具有非凡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列宁是个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人。课文共有 4 个自然段。第一、二自然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列宁是怎样找养蜂人的。第四段讲了列宁找到了养蜂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新词,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列宁寻找的线路。难点是从列宁利用蜜蜂引路的事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在张主任的悉心指导下,本课经过了两次修改最终定稿。确立了两大任务:识字写字、学文。识字以随文识字为主,从开课的诗句引入,再到通过创设情境:老师看到孩子们读得好认真,把睡在课文里的生字宝宝都读醒了! 可是,我们这一课的生字宝宝特别的调皮,它们躲进这三句话里不肯出来了。你能把这三句话读正确吗? 相机随文识字、写字。学文的重点直接放在课文第三自然段,通过读一读、找一找、摆一摆、说一说,理清列宁寻找的线路,学会有序表达,突破本课的难点。《蜜蜂引路》一课我前前后后一共上了三次,每上一次对我来说都有不少收获,现总结如下: 一、每一篇课文,在备课时构建要有整体性,不能零散。课 堂思路要清晰,每个环节的设置要有目的,能做到相辅相成。 每一个板块的教学要有层次性,每一步想达到什么目标,老师

自己心中要有数。过于独立的环节让人感觉既脱离里了文本,又使整堂课凝聚力不够。比如:识字写字环节在教学中要多以随文识字为主,单一的集中识字就感觉比较零散。当然,我还是认为,最好能集中识字和随文识字相结合,做到互补。 二、识字教学形式要多样。抛开我们平时最常用的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识字方法,老师还应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创设更多的识字情境。比如,本课的“莫”字教学: A 生活中识字。师:列宁住在?( 莫斯科附近的小山上。) 出示“莫斯科”读,图片展示,师叙述:莫斯科是俄罗斯的首都,是世界著名的古都。莫斯科修建了一座座漂亮的教堂,叫——莫斯科教堂。莫斯科有一种用木头制成的娃娃,既好看又好玩,在当地非常有名,叫——莫斯科娃娃。 B “莫”的意思。师:其实“莫”字在我们生活中还有一个意思,谁来读?“早上到校,莫迟到。”在这句话中“莫” 的意思是?( 不要,别。) 你也能试着填一填吗?“上课听讲,莫( ) 。课间休息,莫( ) 。上下楼梯,莫( ) 。讲究卫生,莫( ) 。”老师刚才也填了,拍着手读一读。使枯燥的识字教学变得灵动起来,孩子们也会印象深刻。 三、写字的教学要讲究策略。二年级下期每一课的生字很多, 老师并不需要每个字一一讲解,那样做时间根本不够,孩子们也一点不感兴趣。这就需要老师动脑筋,找易错字,找有典型特征的字,找教一个能带动一类字写法的字。指导的方法也不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一)本课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及表达能力。 2、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初步培养学生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优秀品质。 (三)教学难点:从列宁利用蜜蜂引路的事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课题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继续学习26课“蜜蜂引路”(齐读课题) 2、检查生字 检查一下同学们生字的掌握情况(课件出示词语:谈天附近引路惊 讶旁边敲门跟前观察) 3、回顾课文 一组学生读课文 师:孩子们,回顾一下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二段 1、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近列宁,走进他的小故事,故事发生在1922年,(出示第1段) 请一名同学读读这段文字,其他同学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预设:当时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山上?画出山上房子(师: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莫斯科是前苏联的首都。那附近是什么意思?(举例感悟附近的意思,以你为中心说说谁同学坐在自己的附近,哪谁同学坐在你的旁边,谁同学离你较远) 靠近莫斯科的小山上, 附近一词是我们这课要写的生字,(课件打出附近,让学生观察字的结构和写时注意怎么写好看,例如左窄右宽等,师板书生书空) 同学写在语文书课后的生字表上书写2个)(在学生写字时,老师要巡视,反馈) 同学们写的非常认真,你还读懂了什么? 预设:列宁和养蜂人是朋友 师:你从哪句话知道他们是朋友关系?(生读句子)为什么? 生读句字,出示句子:当地有个养蜂的人,列宁常常派人去请他来谈天。(生谈理由,抓住常常和谈天) 预设1:“常常”字体变红。常常的近义词是?只有好朋友才会经常见面呀,只有好朋友才会有聊不完的话呀!谁能用常常说一句话? 谁还读懂了他们是朋友关系,再次读句子,你从哪儿知道的? 预设2:“谈天”字体变红,只有好朋友才会无话不谈呀! 师小结:同学们说的真好,我们就知道了列宁和养蜂人是好朋友,但老师还有一个字不明白,列宁派人去请他,这个派是什么意思?(生)派还是我们这节课要写的字,(课件打出,分析字形,书写) 师过渡:同学们真会读书,不仅读出列宁住在哪,还读出了列宁和养蜂人是朋友的关系,那请同学们把你们读懂的东西读给老师听听吧,齐读第一段

小学二年级语文课件:《蜜蜂引路》

小学二年级语文课件:《蜜蜂引路》 小学二年级语文课件篇一:《蜜蜂引路》 教学目标: 1、会认六个生字,会写九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经常”的意思。 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读文体会列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好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出示课件(蜜蜂在花丛中飞舞)。 小蜜蜂不仅勤快,还会给人领路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蜜蜂引路》(板书课题)吧!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学生借助拼音读课文,读准字音。 2、游戏“蜜蜂采蜜”玩中识字。 3、交流识字方法。 三、细读课文,理解字词。 1、联系生活理解“附近、谈天”。 2、换一换掌握“常常”的用法。

3、朗读中体会“果然、惊讶”。 四、深读课文,体会感悟。 蜜蜂真的会给人领路吗?列宁是怎样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养蜂人的? 1、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2、画一画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 3、再读第二段,谈谈你的感悟。 五、朗读全文。 六、学生交流。 我们该向列宁学习什么呢? 七、资料展示。 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这是前苏联人民的伟大,课件出示列宁图及资料 八、联系实际,扩展延伸。 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许多的困难,我们该如何面对、如何解决呢?学习这篇课文你一定会有收获的。 小学二年级语文课件篇二:《蜜蜂引路》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并会用“常常”造句。

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理解课文内容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小黑板、图片、生字卡片、练习纸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猜一猜:有一种昆虫,专门在花丛中采蜜、传授花粉,本领可大了。你们知道它是谁吗?(蜜蜂)板书 2、顺势提问:你们知道蜜蜂是干什么的吗?(采蜜)可别小瞧了这些小蜜蜂,它还会引路呢?(添加“引路”一词)知道“引路”是什么意思吗?(带路) 3、看到这个题目,心中是不是有许多疑问呢?(学生提问:蜜蜂它不是人怎么会引路呢?它为谁引路呢?引向哪里?结果如何呢……)这些问题很好,但是老师也不知道答案。平时老师经常告诉大家,不知道答案要怎么办呢?(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很好,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26课《蜜蜂引路》中怎么讲的吧! 二、学习生字词语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这篇课文讲的是列宁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养蜂人的故事。表现了列宁具有非凡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列宁是个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人。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一、二自然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 列宁是怎样找养蜂人的。...《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会认“莫、斯”等6个生字,会写“讶、谈”等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认字写字、能结合重点的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蜜蜂是如何给列宁引路的。 教学准备:课件、列宁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都喜欢猜谜,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小小虫,嗡嗡嗡,飞到西,飞到东,传花粉,采花蜜,人人夸她爱劳动。打一动物,猜猜它是谁? 2、师板书:蜜蜂指导书写生字“蜂”。 3、勤劳的小蜜蜂本领可大了,除了传花粉,采花蜜,还会引路呢!(师板书:引路指导书写生字“引”)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蜜蜂是怎么引路的。 4、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反馈,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3、简单说说课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理解第一、二、四段内容 1.从图切入:是呀,在蜜蜂小向导的带领下,列宁终于找到了养蜂人,你看到了什么?(出示课文插图)文中哪段话写了这幅图的内容? 2.教学第4段:自由读第4段内容,注意他们此时的表情。 交流,关注:惊讶、笑着。引导识记“讶”。什么情况下,你感到惊讶? 3.回读1、2段,认读词语: 养蜂的人看到列宁时,为什么这样惊讶?自由读一读1、2自然段思考。 (1)这篇课文一共有6个要求认的生字,有5个生字朋友都躲在第一自然段里了,你能读通吗?先看这些词语:莫斯科、附近、派人、谈天 认读,引导识记字形,理解意思:莫斯科(城市名)、附近(谁坐在你的附近?你家附近有哪些建筑?)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看来列宁和养蜂的人是常常见面,可为什么养蜂的人看到列宁会觉得惊讶呢?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 比较句子,分辨词语:“常常”和“往常”。(课件出示课后相关练习) 当地有个养蜂的人,列宁常常 ..派人去请他来谈天。 可是往常 ..派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 ①分别为这两个词语找近义词。②这两个词语能交换吗?为什么?

蜜蜂教学反思

蜜蜂教学反思 篇一:蜜蜂>教学反思 本反思以《蜜蜂》一课的教学设计为基点,就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达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谈几点看法: 一、尊重和信任学生,引导学生确定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动力的一部分,在授课时应该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出发,学生喜欢怎样学习,可以由学生自主决定,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心理需要。因此一开始我就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然后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理解读文中的句子,并和同座一起合作完成板书。我认为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尊重和信任学生,允许学生提出各种意见,包括与教师相反甚至错误的见解。教师要尽力避免简单的指责和训斥,避免有损学生尊严的讽刺和挖苦。只有这样,学生在确定学习目标的过程中,才能在同学们面前,在教师面前,无拘无束。袒露心声,并逐步养成自尊、自信的品质。 二、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我展示的机会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特别想要阐述自己的见解,同时品尝成功的喜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为他们动口、动脑提供足够的素材、时间和空间。例如在引导学生补充板书时,我就是先让学生跟同座讨论,等每个学生都经历了动脑,动口的过程后,再指名回答,从而给每个学生都提供一个展示的机会。 三、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读课文。 俗语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课堂上,我采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有自读、轮读、引读、指名读等,学生在一遍遍的感情朗读后,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多的体会,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一种最好的自学方法。 四、鼓励学生参与课外学习 教学结束后,我向学生推荐阅读阳朔的《荔枝蜜》,力求将课内延伸到课外,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处处为学生着想,努力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情高涨地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知识,学生才能自主地学习新知。也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