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极限思想及应用

极限思想及应用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极限思想及其应用

学生姓名 : 孙金龙

学号 : 071611140

系部 : 应用数学系

专业 : 金融数学

指导教师 : 刘炎

提交日期 : 2011年3月21日

毕业论文基本要求

1.毕业论文的撰写应结合专业学习,选取具有创新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论题。

2.论文篇幅一般为8000字以上,最多不超过15000字。

3.论文应观点明确,中心突出,论据充分,数据可靠,层次分明,逻辑清楚,文字流畅,结构严谨。

4.论文字体规范按《广东金融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规范》和“论文样板”执行。

5.论文应书写工整,标点正确,用用微机打印后,装订成册。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诚信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生签名:

时间:年月日

关于论文(设计)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东金融学院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1.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

2.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在校园网上提供服务;

3.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本人同意上述规定。

学生签名:

时间:年月日

摘要

极限思想作为一种数学思想,由远古的思想萌芽,到现在完整的极限理论,其漫长曲折的演变历程布满了众多数学家们的勤奋、智慧、严谨认真、孜孜以求的奋斗足迹。极限思想的演变历程,是数千年来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整个过程的一个侧面反应,是人类追求真理、追求理想,始终不渝地求实、创新的生动写照。

极限思想的产生与完善是社会实践的需要,它的产生为数学的发展增加了新的动力,成为了近代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基础和出发点。极限思想是微积分理论的基础,而微积分与经济学、物理学、机械自动化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对于经济学来说,是一个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必不可少的工具,经济学的核心词语“边际”便是一个将导数经济化的概念。只有结合微积分等数学知识,才能使经济学从一个仅仅对表面现象进行肤浅的常识推理、流于表面化的学科,变为一个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数理分析、再结合各社会学科的丰富知识,从而分析出深层次的、更具有广泛应用性的基本结论的学科。

其他学科也是如此,极限思想的应用无处不在,理解掌握并合理应用极限要思想,可以让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较快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实际效果.本文就利用数学的极限思想在解决各个学科中的实际问题的思考过程作出初步的探索和分析。

[关键词]:极限思想;应用;微积分;经济学

Abstract

Limit thought as a mathematical idea of the mankind from the ancient to the present limits of the full theory of the evolution of its long and tortuous journey filled with hard work of many mathematicians, intelligence, conscientiousness and pursued the struggle footprint. Limit the evolution of thought process that is thousands of years of human knowledge and transform the world's response to one aspect of the process, the human pursuit of truth, the pursuit of ideals, always realistic, vivid portrayal of innovation.

Limit the production and improvement of ideological and social needs of practice, it produ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athematics has added a new impetus, as the ideas and methods of modern mathematics foundation and starting point. Theoretical limit of thought is the basis of calculus, and calculus and economics, physics, mechanical and automation disciplines and daily life are inseparable. Especially in economics, is a look at the nature of the phenomenon through the essential tools, the core of economics, the word "marginal" is one of the guide number of economic concepts. Only the combination of calculus and other mathematical knowledge, to make economics the surface from a mere superficial knowledge of the phenomenon of reasoning, superficial subject, into a scientific approach to mathematical analysis, combined with extensive knowledge of the social sciences, to analyze the deep-seated, more widespread application of the basic conclusions of the subjects.

The same is same in other disciplines, limit the application of nowhere, without thinking, understanding and rational application of control limits to thought, allows us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can quickly find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 and improve the practical results. In this paper the limits on the use of mathematical ideas in various disciplines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in the thinking process to make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and analysis.

[Key Words]:Limit thought;Application;Calculus;Economics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I 1、极限的产生及发展 (1)

1.1极限思想的萌芽时期 (1)

1.2极限思想的发展时期 (3)

1.3极限思想的完善时期 (3)

2、极限思想在宏观经济中的应用 (4)

2.1计划经济 (5)

2.2市场经济 (10)

2.3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12)

3、极限思想在微观经济中的应用 (12)

3.1完全竞争市场 (13)

3.2垄断市场………………………………1 5

3.3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市场 (15)

4、极限思想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19)

4.1极限思想在建筑学中的应用 (20)

4.2极限思想在化学中的应用 (20)

4、结束语 (22)

参考文献 (26)

致谢 (27)

附录 (28)

极限思想及其应用

1. 极限的产生及发展

所谓极限的思想,是指用极限概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数学思想.用极限思想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可概括为:对于被考察的未知量,先设法构思一个与它有关的变量,确认这变量通过无限过程的结果就是所求的未知量;最后用极限计算来得到结果.

极限思想作为一种数学思想,其发展经历了思想萌芽、理论发展和理论完善时期。在其漫长曲折的演变历程中布满了众多哲学家、数学家们的奋斗足迹,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极限理论的形成为微积分提供了理论基础,为人类认识无限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它从方法论上凸显出了高等数学不同于初等数学的特点,是近现代数学的一种重要思想和方法。理清极限思想的发展脉络,揭示极限思想的核心内容及其与哲学思想的内在联系,对于理解数学史上的一些问题将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1.1极限思想的萌芽时期

远在两千多年以前,人们在对无穷的萌芽认识中,极限的思想和方法就不可回避地孕育在其中了。

在我国,著名的《庄子.天下篇》一书中有言:“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墨家著作《墨子·经下》中的也有“非半弗,则不动,说在端。根据论述,《经说下》解释道:“非,半。进前取也,前则中无为半,犹端也。前后取,则端中也。必半,毋与非半,不可也。”从中可体现出我国早期对物质的无限可分性与连续性已有相当深刻的认识,虽然这些认识更多地属于哲学,但已反映出极限思想的萌芽。

将无穷思想创造性地运用到数学中,当属我国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微。刘徽在注释《九章算术》时创立了有名的“割圆术",他提出用增加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来逼近圆,并阐述道:“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可见刘徽对无穷的认识已相当深刻,对极限的观念和方法已经有了直观基础上的应用。正是以“割圆术”为理论基础,刘徽得出徽率,

他一直算到192边形时,得到π≈157/50≈3.14,之后又算到3072边形时得到π≈3927/1250≈3.1416。到公元5世纪,南北朝时期的大数学家、科学家祖冲之(429—500)在其失传的《缀术》中(据数学史家考证),同样运用“割圆术一算到24576边形得到:3.1415926<π<3.1415927,这是领先国外上千年的惊人成果。

在国外,古希腊时期也有极限思想。古希腊的巧辩派中有相当一批人对几何三大问题感兴趣。安提芬在研究。化圆为方的问题时想到用边数不断增加的内接正多边形来接近圆面积,当多边形的边数不断加倍时内接正多边形与圆周之间存在的空隙就被逐渐“穷竭’’,而布赖森(Bryson,约公元前450年)则从相反的方向,提出通过圆的外切正多边的面积来逼近圆面积的思想。不过没有他们具体计算的记载。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欧多克斯创立了较严格的确定面积和体积的一般方法“穷竭法",这种方法假定量的无限可分性,并且以下面命题为基础:“如果从任何量中减去一个不小于它的一半的部分,从余部中再减去不小于他的一半的另一部分,等等,则最后将留下一个小于任何给定的同类量的量。应用穷竭法,欧多克斯正确地证明了“圆面积与直径的平方成正比例”以及“球的体积与直径的立方成正比例等结论”。欧多克斯的穷竭法,也已体现出了极限论思想。

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约公元前460—357),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他把哲学上的原子论引入了数学,创立了数学原子论。数学原子认为,线段、面积、立体多是由一些不可分的原子构成的,而计算面积、体积就是将这些“原子"累加起来。虽然思想比较粗糙,但却是不可分量的雏形,带有了古朴的积分思想。

古希腊最伟大的数学家阿基米德生于西西里岛的一个希腊殖民城市叙拉古,他的数学著作主要有:《圆的测量》、《论球与圆柱》、《抛物线求积法》、《论螺线等等》,被誉为数学之神。他巧妙地把欧多克斯等人的穷竭法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观点结合起来,通过严密的计算,解决了求几何图形的面积、体积、曲线长、计算万值等大量的计算问题。它突破了传统的有限运算,采用了无限逼近的思想,将需要求积的量分成许多微小单元,再利用另一组容易计算总和的微小单元来进行比较,他的无穷小量概念到17世纪被牛顿作为微积分的基础。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数学无穷思想发展之初,古人就已在极限领域开创了

一个光辉的起点。

1.2极限思想的发展时期

14世纪末,欧洲开始有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到15世纪中期,随着封建制度的解体,欧洲的生产力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开始了“文艺复兴”时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也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当时,围绕着力学为中心,在天文学、物理学、地理学等方面都提出了大量的新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探究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发展。如哥白尼“日心说”的诞生带来了一场自然科学的革命;由于对天体力学的研究,涌现出了一批科学家,如斯蒂文、伽利略、开普勒等等,他们在数学方面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为微积分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为极限思想和方法的发展及运用带来了机遇。

16世纪以后,欧洲处于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期,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生产和科学技术中发生了大量的变量问题,如曲线切线问题、最值问题、力学中速度问题、变力做功问题等……初等数学方法对此越来越无能为力,需要的是新的数学思想、新的数学方法,突破只研究常量的传统范围,提供能够用以描述和研究运动、变化过程的新工具,这极大地促进了极限思想的发展。

众多数学家为解决上述问题做了不懈的努力,如笛卡尔、费马、巴罗、卡瓦列里、沃利斯等……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尤其是牛顿和莱布尼兹创立微积分的工作,他们都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了极限的思想和方法,虽然他们的工作过多地依赖于直观,缺乏严密的逻辑基础,但在他们开创出的新得数学领地上极限的思想和方法展示出了勃勃生机,他们的努力和成就为极限思想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3极限思想的完善时期

18世纪微积分富有成果然而欠缺严谨的基础,因而受到了人们的怀疑和攻击。英国哲学家、大主教贝克莱对微积分的攻击最为激烈,他说微积分的推导是“分明的诡辩”。正因为当时缺乏严格的极限定义,微积分理论才受到严峻的挑战。弄清极限概念,建立严格的微积分理论基础,不但是数学本身的需要而且还有着认识论上的重大意义。

使分析基础严密化的工作由法国著名数学家柯西迈出了第一大步。柯西于1821年开始出版了几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书与论文,给出了分析学一系列基本

概念的严格定义。如他开始用不等式来刻画极限,使无穷的运算化为一系列不等式的推导。这就是所谓极限概念的“算术化"。后来,德国数学家魏尔斯特拉斯给出更为完善的到目前仍在使用的“£一6’’方法。另外,在柯西的努力下,连续、导数、微分、积分、无穷级数的和等概念也建立在了较坚实的基础上。不过,在当时情况下,由于实数的严格理论尚未建立起来,所以柯西的极限理论还不可能完善。

柯西之后,魏尔斯特拉斯、戴德金、康托尔各自经过独立深入的研究,都将分析基础归结为实数理论,并于十九世纪的七十年代各自建立了完整的实数体系。魏尔斯特拉斯的理论可归结为递增有界数列极限存在原理;戴德金建立了有名的戴德金分割;康托尔提出用有理“基本序列”的极限来定义无理数。由此,沿柯西开辟的道路,建立起来了严谨的极限理论与实数理论,完成了分析学的逻辑奠基工作。数学分析的无矛盾性问题归纳为实数论的无矛盾性,从而使微积分学这座人类数学史上空前雄伟的大厦建在了牢固可靠的基础之上。重建微积分学基础这项重要而困难的工作就这样经过许多杰出学者的努力而胜利完成,极限理论的完善使微积分有了坚实的基础。

2. 极限思想在宏观经济中的应用

近期我国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出现了快速上涨的现象,通货膨胀压力逐步显现,已成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一个中心问题。本轮价格上涨发端于猪肉价格上涨,此后引发了食品价格的上涨和更大范围的价格上升,食品价格相对于整体消费价格上升非常突出。从结构分解角度看,食品价格上涨主导了本次通货膨胀的上升,且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围绕中国目前通货膨胀的形成核心原因以及如何治理目前的通货膨胀等问题,大量学者和研究机构对此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本文作者认为,此次以粮食为主的物价上涨,除了自然灾害造成粮食减产的一部分原因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为应对2008年金融海啸各国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多产生的副作用,在刺激增加GDP的同时,也造成了物价的上涨。

这就让我们再次开始考虑,一个国家运用宏观调控手段来影响经济是否是画蛇添足,或者说这只“看得见的手”是否运用得太过频繁。

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运用极限思想,从宏观经济体制的两个极端来

考虑,也就是一切生产都由国家控制的计划经济和国家从不干涉的市场经济。

2.1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或计划经济体制,又称指令型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而这种体系下,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各方面,都是由政府或财团事先进行计划,是有规划、计划地发展经济。从而避免了市场经济发展的盲目性、不确定性等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危害。如:重复建设、企业恶性竞争、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生社会经济危机等问题。

计划经济是共产主义的经济体系,它的建立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保证。只有实现计划经济这一科学体系,社会经济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产生的不利影响,才能达到社会经济高速、平稳和健康的发展。计划经济又称指令型经济,是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由于几乎所有计划经济体制都依赖于指令性计划,因此计划经济也被称为指令性经济。解决三个基本经济问题的是政府,所谓的三个经济问题是指: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而其中大部份的资源是由政府所拥有的,并且由政府所指令而分配资源的,不受市场影响。

计划经济被当作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这种观点的逻辑推理是:社会化大生产把国民经济各部门连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而客观上要求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2.1.1计划经济的优势

计划经济之所以存在并在许多国家得以实行,是因为计划经济本身确实在很多方面存在优势而且能够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以我国建国初期为例。

首先,对经济进行预测和规划,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在宏观上优化资源配置,对国民经济重大结构进行调整和生产力合理布局,能够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短期内高速发展。

建国伊始,面对国民党政府留下的财政枯竭、通货膨胀的局面,由于国家加强了集中管理,不出一年时间,就基本制止了通货膨胀,经济初步获得稳定。中财委在关于稳定物价斗争的总结中曾指出,在市场物价问题上同资产阶级的较量,不但需要统一的指挥,而且要有保证实施这种统一指挥意图的能力。也就是说,要能做到集中使用力量,灵活调度物资,全面指导物价。薄一波后来在总结

这一条历史经验时说:“40年来,我们看过来看过去,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又还不富裕的大国里,要长期保持金融物价的基本稳定,经济的基本稳定,维护中央的权威,保证政治与经济必要的集中统一是不可缺少的,中央有力量,各个地区都会得到益处。”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成就来看,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确实也功不可没。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史来看,在不到1/4的世纪里,依靠生产资料的公有制,运用计划经济,充分地动员和集中一切必要和剩余资源,长期保持着平均高达30%以上的积累率和年均10%左右的经济增长率。这些历史功绩说明了合理规划的计划经济体制产生和存在的合理性。

其次,保证了把有限的财力、物力和人力集中到重点建设上,建成了一大批重要项目,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时,我国重工业的基础极其薄弱,生产力水平相当低,如果不改变这种落后状况,农业、轻工业、交通运输和国防建设就不可能在现代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从这种实际情况出发,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在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情况下,重点部署了钢铁、机械、电力、煤炭、化工等方面的建设。总之,从1953年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短短的5年时间,我们取得的成就为中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的优越性。

再次,能够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兼顾效率与公平,保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建国初期,计划经济思想中的分配原则实行按劳分配制度,多劳多得,少劳少得。计划经济中,所有生产工作都是有计划地进行,所有信息公开透明,有效杜绝了徇私枉法,贪污腐败的现象,所有人在教育、就业等方面拥有相同的机会。这些事实都体现了计划经济中的公平原则。

总之,在一定的历史环境和时期内,计划经济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2.1.2计划经济的弊端

计划经济体制在特定的情况下的确非常成功,取得了巨大成就,发挥了巨大作用。但这并非承认计划经济体制没有弊端,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和经济规模的扩大,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缺陷和弊端日益暴露。

第一,计划经济片面强调计划和集中管理。计划经济体制片面强调计划,忽视价值规律和市调节作用。我们“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就建立了一套实际

上是严格限制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它片面强调计划,完全否定市场的作用。所谓市场,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关系的总和,各种商品市场供求状况和市场价格高低的变化,调节着商品的生产和流通,以及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利益分配。所以,市场调节实质上就是价值规律调节。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基本形成以后,中央集权过多,只讲有计划按比例发展,不讲或少讲价值规律的调节,从而排斥市场的配置资源的作用。国家计划对商品的生产、流通和价格管的过死,市场几乎没有发挥作用的余地。这往往容易导致社会生产与需求脱节,计划管理本身与实际相脱离。

而且,这种体制片面强调集中管理,限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的发挥。实行中央高度集权的经济管理体制,把地方卡得很死,使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难以发挥,整个管理体制因权力过分集中而显得僵化和缺乏活力。“社会产品有几万种、几十万种,如按不同的规格、花色计算那就为数更多,不可能都列入国家计划。……而且各类产品(特别是不同的规格、花色)的生产和需要经常发生变化,上级机关规定的越具体,就越难保障它们供求之间的平衡。”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病已不是仅仅影响经济的某一地区、某一部门、某一行业或某一环节,而是波及几乎所有的部门、地区和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一切基层企业甚至集体经济单位都只能够按照国家计划下达的指标办事,取消它们的自主权和主动性。这样做,将使国民经济陷入僵死状态,生产和需要互相脱节的现象永远无法解决。特别是在我们这样国土大、人口多的国家,这种计划管理制度,显然是不适宜的。”

第二,计划经济体制运行逐渐呈现低效率、高成本。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制定的计划无所不包,这就使得体制运行的效率低且成本高。首先,社会经济生活千变万化,具有不确定性。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人们永远也不可能用计划的方法对社会经济进行完全的事前控制。中央计划机关不可能对全社会的一切经济活动的所有信息,都在活动之前及时掌握。在这种情况下,中央计划机构实际上并不能掌握现实的全部信息,但却要制定一个预先计划来配置资源,管理和调节全部社会生产与消费,这就一定会遇到很多的障碍。同时为维护计划经济体制的正常运行不可避免地要耗费一定的运行成本,且计划越具体广泛,成本代价越高。其次,现实生活中存在着无数利益相互分离的主体。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资源配置决策却只由代表社会全体成员整体利益的中央计划机关集中做出,并要求全社

会一切组织、个人执行。然而决策的制定者与执行者又都有各自自身的利益,这些利益势必与社会的整体利益经常发生磨擦。这就不但会使计划的编制和执行发生偏离,而且会最终使计划的预期落空。

第三,计划经济体制易促成无限政府。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往往导致生成一个全能无限的政府。从马克思所设想的角度来看,计划经济体制是由社会来管理经济活动的经济体制形式,这种管理要靠社会庞大的计划来完成,也就注定了政府在其中的根本作用。在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主要得益于国家权力的运用,这就更易使政府垄断政治与经济权力,从而奠定了集权式政府的基础。所以,无论计划经济体制的各个结构怎么运转,都是以政府命令为核心,反过来又造成政府权力的不断扩大,并日渐成为经济生活中的主宰。当经济没有被看作一个独立的生产过程而是作为政治的一个部分时,政治权力的最高权威性就很容易被张扬出来。政府的越权不仅使政府的经济职能日渐增大,而且政府计划的日益膨胀又需要庞大的政府机构来保证,因此,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容易造就一个庞大臃肿的机构体系,政府包揽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社会等一切方面的一切管理工作。同时,在计划经济体制的结构中,各个经济主体几乎都没有自己独立的经济自主权,政府是管理经济生活的主要核心。当企业的生产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时,需要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的不是企业而是政府,是一层一层的政府部门,逐步导致了政企不分。计划经济体制促成了无限政府,而权力的无限性又导致计划的无限性,反过来,计划的无限性更加促使权力的无限性的形成。二者之间相互作用,促使形成了权力集中的无限政府。

第四,计划经济体制阻碍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建设。政府对国家经济实行全面掌控的计划经济体制,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民主的核心是人民做主,实际上是社会成员自己管理自己,这就要求社会成员对自己负责,并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但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成员的政治参与受到阻碍,成员缺乏政治参与的动力。人们参与政治,基本的出发点是要通过影响和推动政治决策来追求某种利益。这种利益与人们越贴近,人们对它的追求越迫切,由它所引起的参与动机就越强烈,反之亦然。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全部社会资源都控制在国家及政府手中,成员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国家政府的经济计划,个人利益曾在一个时期内被视为万恶之源,人们只能追求国家和集体

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也就毫无政治参与的动力可言。法治化是民主化的重要保障。法治和人治是水火不容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服从于各项政令,服从于各级权威,甚至服从于个人。可以说,计划经济是一种权力经济,它是人治的最好土壤,却丝毫没有法治的容身之处。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人民日报》社长吴冷西提出中国应加紧法制建设,当时毛泽东回答说,“你要知道,法制这东西是捆住我们自己手脚的”,一句话就顶了回去。

第五,计划经济体制忽视社会成员个体合理的利益需求与价值意识。一方面,计划经济体制是崇尚社会价值本位的体制形式,主要强调对社会成员个体社会价值的实现,而忽视了共同合理的利益需求。社会经常把目光投注于集体与社会自身,强调个体对于集体和社会的无条件的服从,社会和集体的目标就是个体的目标;社会和集体的责任同样也就是个体所不可推卸的责任。个体依附在组织和集体的生活之中,个体的行为和观念被束缚在社会的共同行动之中。这种社会集体价值的先行性,很大程度上压抑了个体的合理利益要求。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对于社会个体来说,在长时期内的物质匾乏的状况下这种分配始终只能满足于个体的生存层面,个体自我价值需求的满足在物质分配上不能得到基本的实现。当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对于个体的社会价值的高扬,在较长的时期之内也造就了许多英雄人物,并形成全社会范围的革命的热情主义和无私奉献的利他主义,在实践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并激励带动了一大批人。但是,它实质上是以牺牲个体的合理价值需求为基础的,因此并不能持久。另一方面,在我国,随着对计划经济体制的选择到最终确立,计划经济体制被当作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甚至被视作经济制度本身。由于这一点,使得在实践过程中,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制度崇拜成为个体价值意识中的主要内容。比如,在价值目标上,是以全社会的集体目标为全部,而没有个体自身的价值目标;在价值理想上,是以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度为主的制度理想,而几乎不存在属于个体自身的价值理想;在价值信念及信仰上,以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和毛泽东提出的抽象的社会主义目标为根本的信念和信仰基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行政权力的广泛介入,政治全面渗透入社会各领域,集体生活侵犯个体生活,组织观念取代了个体观念,等等,不可避免地使个体形成了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为核心的价值意识。但是显然,这种意识,并不是对制度的深刻把握之后形成的,而是

由于上层建筑的不断号召和日常生活的不断灌输而从外部输入的,从而使得个体的价值意识受到了忽视和束缚。

2.2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又称为自由市场经济或自由企业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市场经济也被用作资本主义的同义词。在市场经济里并没有一个中央协调的体制来指引其运作,但是在理论上,市场将会透过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产生复杂的相互作用,进而达成自我组织的效果。市场经济的支持者通常主张,人们所追求的私利其实是一个社会最好的利益。

2.2.1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市场营销要求根据市场需求,广泛利用各种市场资源,在极其广阔的时空范围内进行生产,而不是像传统小农那样局限在一个家庭范围内,使用家庭资源,为满足家庭需要而进行生产。从而使经济市场经营由封闭走向开放,厂商经营规模越来越大,最终势必突破国家疆界,实现经济全球化。

而且,市场经济使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而实行生产的机械化、科学化,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从历史发展来看,世界各地小农经济统治数千年间并不曾发明过任何一台最简单的机器,而15世纪末以来,随着市场经济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主流,人们便开始尝试发明这样那样的机器,特别是自18世纪下半叶以来短短二三百年时间,人们便便发明了无数精巧绝伦、神通广大的机器,各行各业都普遍实现了机器化。由于面向市场经营,使用机器大生产,这就要求人们改变以往小农经济状态下那种凭经验靠估计的做法,而代之以科学的定量测试、计算和分析。

同时,面对巨大的市场需要,仅靠家庭劳动力显然是无法满足的,必须大量引入家庭外劳动力,这样就大大增加了就业。由于市场分配成为最基本的分配形式,一切生产要素和产品都要通过市场来分配,于是千千万万的厂商和个人便在市场上围绕有限的市场资源展开了广泛而激烈的市场竞争,使每一个人和每一家厂商都随时面临严酷的市场压力,从而推动科技的进步和市场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由于市场经营通行等价交换原则,从本质上来讲,要求人与人平等协商,这

样就形成一种基本的人类行为模式,反映到政治上,就要求自由、平等和民主。同时,市场把个人、企业与社会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这使得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强烈的动机关心和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人们普遍具有浓厚的民主意识。

市场经济是一个由千千万万的厂商和个人参与的过程,因此必然要求对人们的行为作出严格的规范,包括国家法律制度、厂商内部的管理制度、各种技术性操作规范以及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标准等。

2.2.2市场经济的局限性

市场失灵以及政府失灵。在一些西方经济学家的著作中“市场失灵”是指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缺乏效率的情况,即市场机制的某种障碍造成资源配置失误或生产要素浪费性使用的情况。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被归结为以下四条:不完全竞争性市场结构的存在;公共产品的存在;外部成本和外部收益的存在,不完全信息的存在。.这理个原因同完全竞争市场的四个假设条件相对应,导致市场失灵的每个原因都意味着完全竞争市场经济所依据的假设条件的破坏。

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包括垄断竞争、寡头、垄断这三种市场结构,其存在破坏了完全竞争市场所必要的第一个假设条件,即所有市场都有大量买者和卖者,谁都没有控制和影响价格的力量。例如垄断的厂商能够调整产量来影响甚至控制价格,结果使资源配置缺乏效率。

公共产品是对集体有益而私人厂商不愿生产的产品和劳务,如国防、基础教育、城市环境、气象预报、道路、航线、灯塔等。这些产品和劳务的提供要由政府负责并承担其费用。消费者享用公共产品,不通过市场购买,市场没有任何机制能迫使他显示出对公共产品的偏好或愿支付的程度,因而导致市场失灵。市场对生产公共产品的资源配置缺乏效率,甚至失去作用。

外部性问题是私人生产和消费的副作用,这种副作用独立于市场机制之外,是市场机制容许私人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决策时可以忽视的。对外部收益的创始者市场不予报酬,对外部成本的创始者市场也不能给予惩罚,从而导致市场失灵,使资源配置不能达到最优状态。

信息不完全便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要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状态,私人决策者必须具有完全的信息。但事实上,任何私人决策者都只能掌握部分信息,而难以掌握完全信息。不完全信息会导致私人决策者的错误抉择和缺乏效率的资源配

置。

西方学者认为,导致市场失灵的每一原因都暗含着政府在经济中的潜在作用,政府可通过微观经济政策的调控作用,例如生产公共产品、实行反托拉斯法、调节垄断、制度控制外部影响的规则和条例等来矫正市场失灵。但是,在西方学者中也有人明确指出:就像存在着“市场失灵”一样,也存在着“政府失灵”,即政府的政策并不能保证市场经济达到最优资源配置。市场失灵并不是政府干预所能矫正的。他们认为,“政府失灵”的原因是:衡量社会损失和社会收益是困难的、不能精确的;不存在能准确知道公众对公共产品偏好的机制,政府也不可能是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正确无误的机构,不能预期政府机构总是有效率的;政府也不是超凡脱俗的社会组织,政府官员也不是毫无私利的社会利益的代表,他们也有自己的偏好和需要。

在西方经济学界,市场配置和政府干预两种意见长期进行争论,主张政府干预的人常常强调市场失灵,反对政府干预的人则常常强调政府失灵。

市场经济的不稳定性和“微调”失灵。西方经济学家一般都承认市场经济的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性主要症状是失业、周期性衰退和通货膨胀。有的酉万经济学著作在分析这种不稳定性时指出,历史经验表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增长时期看来很短暂,在增长和扩张时期之后,紧跟着便是紧缩和下降时期;在接近充分就业时期之后,跟着就会出现高失业时期;在价格稳定时期之后,又会出现通货膨胀时期。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和推行,都根源于市场经济的不稳定性。

2.3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相结合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都存在着优势与弊端,无论采用那种经济体制,都不可能一劳永逸。

在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体制是一支强有力的有形之手,但是,既然发展市场经济是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那就必须发展价值规律这只无形之手的积极作用,有计划的市场经济的体制模式就决定了它的经济体制应该是一双手的调节机制。

在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发展并不是只依靠价值规律这只无形之手的作用。斯密时代的靠无形之手去自由调节经济的格局已经过去了,国家干预包括一

些国家对计划的使用已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运用的调控手段。正如2008年金融海啸中,实行市场经济的典型代表美国也先后拿出上万亿美元来刺激经济。

计划体制与市场体制同时并存,互相结合。这社会主义国家是计划经济中引进市场体制,在资本主义国家是市场经济加国家干预。社会主义调节机制桶资本主义调节机制如此惊人的相似,都是一双手的机制。这正应了邓小平的一句话:“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而这也恰恰就是我国现在正在实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极限思想在微观经济中的应用

我们在上文中一再提到市场,那么究竟什么是市场呢?市场是指从事物品买卖的交易场所或者接洽点。一个市场可以是一个有形的买卖物品的交易场所,也可以是利用现代化通讯工具进行物品交易的接洽点。从本质上讲,市场是物品买卖双方互相作用并得以决定其交易价格和加以数量的一种组织形式或者制度安排。

在经济分析中,每个行业根据市场上场上的数目;厂商所生产的产品的差别程度;单个厂商对市场价格的控制程度;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的难易程度四个方面不同的市场结构特征,将市场划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市场。其中前两者是市场的极限情况,我们要对市场进行分析研究,就要从这两种市场类型开始。

3.1完全竞争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 是在《西方经济学》的研究中从现实的市场经济中抽象出来的, 是一高度抽象化、理想化的市场理论模型, 现实中并不存在这样的市场。既然生活中并不存在这种市场, 为什么还要研究它? 这是因为通过对完全竞争市场的抽象化分析而得出的结论, 在把条件放宽的情况下, 此结论也大体适用于现实的市场。

3.1.1完全竞争市场概述

完全竞争市场具备的条件。第一, 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在市场上有大量的参与者, 从而任何买者或卖者都无法具有市场力量, 无法改变既定的市场

价格, 只是价格接受者, 第二,资源的完全自由流动。当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时, 所有资源都可在各厂商和各行业之间完全自由地流动, 不存在任何障碍。这样, 任一资源都可及时投向能获得最大利润的生产。第三, 市场上每一个厂商提供的商品都是同质的。在消费者眼里, 产品没有任何差别, 完全同质, 完全可替代。第四, 信息是完全的。在完全竞争市场上,所有与产品相关的信息都是完全公开的, 不存在信息的不对称和信息的不完全对称。

完全竞争厂商利润最大化之均衡。总利润为总收益 (TR)与总成本 (TC) 之差: 总利润=TR (Q) - TC (Q) =P*Q- TC (1)

(1) 式极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P=M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 对单个厂商来说, 价格 P 是既定不变的,有 MR=P 。总之, 完全竞争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或亏损最小化的原则是: 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即 MR=MC 。如图1、图2所示。

图1 D 为行业面临的需求曲线即全体消费者对该

产品的需求曲线 图2 d 为单个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即消费者对

某厂商产品的需求曲

在短期, 厂商是在既定的生产规模下, 通过对产量的调整来实现 MR=SMC 的利润最大化的原则。由此可以推导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它是厂商短期边际成本 SMC 曲线的一部分, 具体地说, 它是 SMC 曲线上大于和等于平均可变成本 A VC 曲线最低点的那一部分, 该曲线还表示厂商在每一价格水平上的供给量都是可以给他带来最大利润或最小亏损的最优产量。如图3所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