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复习资料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复习资料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复习资料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油气藏中的流体

(Chapter1 Liquid of hydrocarbon reservoir)

基本内容:

①石油的概念、组成、特征、分类及物理性质。

②天然气的概念、产出类型、化学组成及物理性质。

③油田水的概念、类型和特征。

④油气的碳、氢稳定同位素。

教学重点:石油的组成和特征,天然气的产出类型,油田水的类型。

第一节石油

一、石油的概念及组成

石油(又称原油):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氧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一)石油的元素组成

主要是碳、氢、硫、氮、氧。尤其是碳、氢,两元素在石油中一般占95~99%,平均为97.5%。除上述五种元素外,在石油中还发现其他微量元素,构成了石油的灰分。

(二)石油的馏分、组分与化合物组成

1.石油的馏分组成

石油的馏分:是利用组成石油的化合物具有不同沸点的特性,加热蒸馏,将石油切割不同沸点范围(即馏程)的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馏分。

2.石油的组分组成

石油的组分:石油化合物的不同组分对有机溶剂和吸附具有选择性溶解和吸附性能,选用不同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将石油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组分,分别为油质、苯胶质、洒精苯胶质及沥青质。

3.石油的化合物组成

在近代实验室中,用液相色谱可将石油划分为饱和烃、芳烃、非烃及沥青质。

4.三者的关系

石油的组分、化合物和馏分的大致对应关系如下:

组分(溶剂分离)化合物(热色谱鉴定)馏分(热分离)

油质饱和烃汽油

苯胶质芳香烃煤油

酒精苯胶质非烃柴油

沥青沥青质重油沥青

二、石油的化合物及特征(本节重点)

(一)烃类化合物

1.正构烷烃

其含量主要取决于:①生成石油的原始有机质的类型;②原油的成熟度:

在石油中,不同碳原子数正烷烃相对含量呈一条连续的分布曲线,称为正烷烃分布曲线。

正烷烃分布曲线的应用:判断成油原始有机质类型、有机质成熟度、油源对比。

2.异构烷烃

以异戊间二烯烷烃最重要,研究和应用最多的是植烷和姥鲛烷。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叶绿素的侧链——植醇或色素,为生物标志化合物。常用于油源对比和沉积环境研究。

3.环烷烃

石油中的环烷烃多为五员环或六员环。随着成熟度的增高,由多环向单、双环转化,一般,单、双环占环烷烃的50—55%;三环占环烷烃的20%;四、五环占环烷烃的25%。

4.芳香烃

芳香烃包括苯及其同系物,有多环芳烃和稠环芳香烃。

(二)非烃化合物

1.含硫化合物:主要有硫醇(—SH)、硫化物(—S—)(包括硫醚 R—S—Rˊ、环硫醚)、二硫化物(—S—S—)以及噻吩衍生物。

2.含氮化合物:可分为碱性和中性两大类。碱性含氮化合物主要是吡啶、喹啉、异喹啉及吡啶的同系物。中性含氮化合物有吡咯、吲哚、咔唑的同系物及酰胺等。原油中含有具有重要意义的中性含氮化合物,即卟啉化合物,它是石油有机成因的重要生物标志物。

3.含氧化合物:主要有酸性和中性两大类。酸性含氧化合物中有环烷酸、脂肪酸及酚,总称石油酸;中性含氧化合物有醛、酮等,其含量较少。

三、石油的分类

Tissot和Welte(1978)提出的,该方案中的原油组成数据是指沸点>210℃的馏分分析数据。该分类采用三角图解,以烷烃、环烷烃、芳烃+N、S、O化合物作为三角图解的三个端元。

分为:石蜡型、环烷型、石蜡环烷型、芳香—中间型、芳香—环烷型和芳香—沥青型六种类型。

五、石油的物理性质(简介)

1.颜色:

2.比重:

液态石油的比重:是指一大气压下,20℃石油与4℃纯水单位体积的重量比,用d420表示。 3.石油的粘度

粘度分为动力粘度、运动粘度和相对粘度。相对粘度又称恩氏粘度,是在恩氏粘度计中200ml 原油与20℃同体积蒸馏水流出时间的比值。常用Et表示。

4.荧光性

荧光性:石油在紫外光照射下可产生延缓时间不足10-7秒的发光现象,称为荧光性。

5.溶解性

6、凝固和液化

7、导电性

第二节天然气

天然气:广义上指岩石圈中存在的一切天然生成的气体。石油地质学中研究的主要是沉积圈中以烃类为主的天然气。

一、天然气的分类

按照天然气的成因可分为有机成因和无机成因两种类型。

按照天然气存在的相态可以分为游离气、溶解气、吸附气和固态气水化合物。

按照天然气分布特征可以分为聚集型和分散型。

按照天然气的成分可分为烃类气体和非烃类气体。

二、天然气的产出类型(本节重点)

依其分布特征分:聚集型、分散型

1.聚集型

(1)气顶气:

(2)气藏气:干气气藏和湿气气藏。

(3)凝析气: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由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称为凝析气。开采出来后,由于地表压力、温度较低,按照逆凝结规律而逆凝结为轻质油,称为凝析油。

2.分散型

(1)油内溶解气

(2)水内溶解气

(3)煤层气:指煤层中所含的吸附和游离状态的天然气。

(4)固态气水合物:是在冰点附近的特殊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由烃分子和一定量的水分子结合而形成的固态结晶化合物。主要分布在冻土、极地和深海沉积物分布区。

三、天然气的化学组成

天然气的元素组成与石油相似,以碳、氢为主,碳占65~80%。

天然气的化合物组成以甲烷为主,其次为重烃气,并含有数量不等的N2、CO2、H2S 及其它惰性气体。

四、天然气的物理性质(简介)

1.比重

在标准状态下,单位体积天然气与同体积空气的重量比,即天然气的比重。

2.粘度

3.蒸气压力

气体液化时所需施加的压力称蒸气压力。蒸汽压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4.溶解性

在相同的条件下,天然气在石油中的溶解度远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

5.热值

第三节油田水

一、油田水的概念及产状

油田水:从广义上理解,油田水是指油田区域(含油构造)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狭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根据水与油、气分布的相对位置,分为底水和边水。

二、油田水的来源和形成(简介)

油田水来源于水盆地的沉积水、大气的渗入水、粘土矿物的初生水和地球深处的深层水。

三、油田水组成及特征

1.油田水的组成

(1)无机组成

常用组分:6种阴阳离子 HCO3-、SO42-、Cl-、Ca2+、Na+、Mg2+

微量组成:碘(I)、溴(Br)、硼(B)、钡(Ba)等几十种。指示特殊条件,CaCl2+高Br指示封闭环境。

(2)有机组成

油田水中含有气态烃、液态烃、苯、酚及环烷酸皂等有机组分。

(3)溶解气

溶解有O2、N2、CO2、H2S 、CH4、He。

2.油田水的特征

油田水的总矿化度:即水中各种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含量,以水加热至105℃蒸发后所剩残渣重量或离子总量来表示,单位ml/l、g/l或ppm。

特征及分布:

①油田水具有高矿化度

①海相沉积油田水矿化度比陆相高

②碳酸盐岩储层油田水矿化度比碎屑岩储层高

③保存条件好的储层水矿化度比开启程度高的储层高

⑤埋藏深的比埋藏浅的地层水矿化度高,但是,由于地质条件变化大,有些地区由于外来水的渗入或水力梯度增大,与油气有关的地下水矿化度也很低。

四、油田水的类型(本节重点)

在各种分类方案中,以苏林(Sulin)分类较为简明,以Na/Cl、(Na-Cl)/SO4和(Cl-Na)/Mg 这三个成因系数,把天然水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苏林认为,油田水的水化学类型以氯化钙型为主,重碳酸钠型次之,硫酸钠型和氯化镁型较为罕见。

五、油田水的物理性质(简介)

1.比重 2.粘度 3.透明度、颜色 4.气味 5.导电性

第四节 油气碳、氢稳定同位素

一、同位素的概念及碳稳定同位素分馏机理(简介)

同位素:指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相同,原子量不同的元素。 稳定同位素:指原子核的结构不是自发的发生改变。 同位素分馏机理: 1.同位素的交换反应 2.光合作用的动力效应 3.热力和化学反应的动力效应 4.同位素的物理化学效应

二、稳定同位素在自然界的分布、比值符号和标准

同位素比值的的计算:

‰‰‰100011000)(??

???

??-=?-=

r s r

r

s R R R R R δ

Rs :为样品的同位素比值;Rr :为标准的同位素比值。 标准之间的换算公式:

10001)1(13

13

????

???-+=A Br

Ar B C R R

C δ

δ

式中:B C 13

δ:为求取对B 标准的δ值;

A C 13

δ:为测得对A 标准的δ值;

R Ar 、R Br :为A 、B 标准的C C 12

13

/比值。

三、油气中碳同位素的组成

1.原油

C 13

δ:一般:-22‰~-33‰;平均值:-25‰~-26‰。

①海相:C 13δ值较高:-27‰~-22‰;陆相:C 13

δ值偏低:-29‰~-33‰。 ②C 13

δ随年代变化,微变低。 ③随组分分子量的增大,急剧增大。 2.天然气

C 13

δ随天然气成熟度的不同而不同:

生物成因气:C 13

δ≤-60‰~-95‰ 低 热解成因气:C 13

δ:-50‰~-20‰ 高 以上两种气的混合气:C 13

δ:-50‰~-60‰

天然气成份中:113C δ<213C δ<313

C δ<4

13C δ,分子量增加,C 13δ增大。

3.有机质和沉积物

腐泥型有机质:C 13

δ值偏低;腐殖型有机质:C 13

δ值偏高。 植物:C 13

δ值一般在-24‰~-34‰;水生植物:-6‰~-19‰

海泥有机质:-20‰;淡水有机质:-25‰;湖泥有机质:-29.5‰~-34.5‰ 四、氢同位素在油气中的组成

原油:一般在-80‰~-160‰ δD:饱和烃<芳烃<非烃,

δD 与C 13δ值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天然气:δD :-105‰~-270‰, δD 与C 13δ存在不很明显的关系。

第二章 油气生成与烃源岩

(Chapter2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source rock)

基本内容:

① 油气生成的原始有机质—干酪根的形成、结构、类型。 ② 有机质成烃演化的阶段性及成烃模式。 ③ 油气生成理论的进展

④ 影响油气生成的因素及地质环境。 ⑤ 天然气的成因类型及特征。

⑥ 烃源岩及其地球化学研究。

⑦油气地球化学对比

教学重点与难点:

①有机质成烃演化的阶段性及成烃模式。

②影响油气生成的因素及地质环境。

③烃源岩及其地球化学研究

第一节油气生成的原始物质

一、油气生成的原始物质的来源

油气生成的物质主要来源于生物的四大原始生物化学组成,它们是脂类化合物、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纤维素(木质素)。其中脂类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和分子结构与石油的最接近,是形成石油的主要组成,而纤维素,尤其是木质素的组成与泥炭接近,是成煤的主要组成。

二、油气生成的原始物质的形成

沉积有机质:通过沉积作用进入沉积物中并被埋藏下来的那部分有机质称为沉积有机质。

沉积有机质的形成:生物死亡之后,大部分氧化成简单的分子,只有一小部分由于沉积在乏氧环境中被泥沙埋藏起来而被保存下来,成为沉积有机质(只占0.8%左右)。

三、干酪根(本节重点)

干酪根:沉积岩中所有不溶于非氧化型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亨特,1979年)。

(一)干酪根的形成

1. 微生物降解作用阶段

2.腐殖质的形成阶段

3.干酪根的形成阶段

(二)干酪根的结构及元素组成

干酪根的元素组成中以C为主,其次为H和O,还有N、S等。它们的一般分布范围是C:70~90%,H:3~10%,O:3~19%,N:0.4~4 %,S:0.2~5%(据Tissot,1984)。

分子结构:它是以环状结构为核心,带有各种烷基取代基核其它官能团的大分子,后者又彼此被次聚甲基或杂原子桥键所交联成的三维结构。

(三)干酪根的类型

Tissot(1974)根据干酪根的元素分析采用H/C和O/C原子比绘制相关图,即范氏图(Van Krevelen图),将其分为三大类:

Ⅰ型干酪根:是分散有机质干酪根中经细菌改造的极端类型,或称腐泥型,富含脂肪族结构,富氢贫氧,H/C高,一般为1.5~1.7,而O/C低,一般小于0.1,是高产石油的干酪根,生烃潜力为0.4~0.7。

Ⅱ型干酪根:是生油岩中常见干酪根。有机质主要来源于小到中的浮游植物及浮游动物,富含脂肪链及饱和环烷烃,也含有多环芳香烃及杂原子官能团。H/C较高,约1.3~1.5,O/C 较低,约0.1~0.2,其生烃潜力较高,生烃潜力为0.3~0.5。

Ⅲ型干酪根:是陆生植物组成的干酪根,又称腐殖型。富含多芳香核和含氧基团。H/C 低,通常小于1.0,而O/C高,可达0.2~0.3,这类干酪根生成液态石油的潜能较小,以成气为主,生烃潜力为0.1~0.2。

第二节沉积有机质的成烃演化

一、油气成因现代模式(本节重点、难点)

根据有机质的性质变化和油气生成沉积有机质的成烃演化可划分为三个阶段:成岩作用阶段、深成作用阶段和准变质作用阶段;相应地又按有机质的成熟程度将有机质成烃演化划分为未成熟阶段、成熟阶段和过成熟阶段,镜质体反射率Ro与有机质的成烃作用和成熟度有良好有的对应关系。

门限温度: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温度界限称门限温度。

门限深度:与门限温度相对应的深度称门限深度。

①成岩作用阶段—未成熟阶段:该阶段以低温、低压和微生物生物化学为主要特点,主要形成的烃是生物甲烷气,生成的正烷烃多具明显的奇偶优势。成岩作用阶段后期也可形成一些非生物成因的降解天然气以及未熟油。该阶段Ro小于0.5%。

②深成作用阶段—成熟阶段:为干酪根生成油气的主要阶段。按照干酪根的成熟度和成烃产物划分为两个带。

生油主带:Ro为0.5~1.3%,又叫低—中成熟阶段,干酪根通过热降解作用主要产生成熟的液态石油。该石油以中—低分子量的烃类为主,奇碳优势逐渐消失,环烷烃和芳香烃的碳数和环数减少。

凝析油和湿气带:Ro为1.3~2.0%,又叫高成熟阶段,在较高的温度作用下,剩余的干酪根和已经形成的重烃继续热裂解形成轻烃,在地层温度和压力超过烃类相态转变的临界值时,发生逆蒸发,形成凝析气和更富含气态烃的湿气。

③准变质作用阶段—过成熟阶段:该阶段埋深大、温度高,Ro>2.0%。已经形成的轻质液态烃在高温下继续裂解形成大量的热力学上的最稳定的甲烷,该阶段也称为热裂解甲烷(干)气阶段。

二、有机质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温度和时间

(一)作用机理

1.温度

化学动力学定律的一级反应方程: kc

dt

dc =-

速度常数k 与时间是线性相关,k 由阿氏方程求得:RT

E Ae k -=

2.时间

?

?

=

-

t

C

Co Kdt C dc

kt

C

Co =ln

一级反应方程积分:

阿氏方程取对数:

(1)代入(2)式,推导得:

从以上化学定律的原理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①有机质在反应过程中,温度起决定作用,时间有补偿作用; ②时间的补偿是有限的,温度所产生的热量应超过活化能E 。 (二)时间—温度指数(TTI )(实验课讲解)

第三节 油气生成理论的进展(选讲) 一、未熟-低熟油形成机理

1.未熟-低熟油的概念

未熟—低熟油:指所有非干酪根晚期热降解成因的各种低温早熟的非常规油气,包括在生物甲烷气生烃高峰之后,在埋藏升温达到干酪根晚期热降解大量生油之前,经由不同生烃机制的低温生物化学反应生成并释放出来的液态和气态烃。

2.未熟—低熟油的成因 (1)强还原咸化环境藻类成烃

(2)盐湖相沉积有机质在低温条件下转化成烃 (3)含煤岩系特殊的富氢显微组分早期成烃 内因:有机质类型

外因:局部咸化环境、较高的地温梯度 二、煤成烃的形成

)

1(ln

1 C

Co t

k =

)

2(1ln ln T

R

E A k ?

?

=b

T

R E t -?=1ln

1.煤成烃的概念

煤成烃:煤系地层的有机质在不同的演化阶段,其富氢组分所生成的气态和液态烃类。

2.煤成烃的演化特点:沥青化作用

三、凝析气藏的形成机理

1.凝析气藏的概念

凝析气(凝析油):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由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称凝析气。开采出来后,由于地表压力、温度较低,按照逆凝结规律而逆凝结为轻质油,称凝析油。

2.凝析气藏的相态特征

①烃类纯物质的相态

临界温度:液体能维持液相的最高温度,称为临界温度。高于临界温度时,不论压力多大,该物质也不能凝结为液体。

临界压力:在临界温度时该物质气体液化所需的最低压力,称为临界压力。高于此压力时,无论温度多少,液体和气体不会共存。

②多组分烃类相态及凝析气藏的形成

3.凝析气藏的形成条件

①在烃类物系中气体数量必须胜过液体数量,才能为液相反溶于气相创造条件。

②地层埋藏较深,地层温度介于烃类物系的临界温度与临界凝结温度之间,地层压力超过该温度时的露点压力,这种物系才可能发生显著的逆蒸发现象。

第四节油气形成的地质条件

一、油气生成的地质环境(本节重点、难点)

晚期生油理论认为:油气生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足够的有机质并能保存下来;一是要有足够的热量保证有机质转化为油气。

1.大地构造环境

主要有三种情况,欠补偿环境、过补偿环境和补偿环境,只有长期持续下沉伴随适当升降的补偿环境,能保证大量有机质沉积下来,而且造成沉积厚度大,埋藏深度大,地温梯度高,生储频繁相间广泛接触,有助于有机质向油气转化并排烃的优越环境。

2.岩相古地理环境

主要有海相和陆相,海相中浅海大陆架、三角洲区以及海湾、泻湖这些环境,对有机质的保存和转化有利,是有利的生油区域;陆相中半深湖—深湖相区,汇集大量的有机质,沉积快,还原环境,有利于生油;浅湖、沼泽区以高等植物为主,可形成Ⅲ型干酪根,是生气的主要区域。

二、有机质转化成油的影响因素

1.细菌:

2.温度:起决定作用。

3.时间:时间对温度有补偿作用。

4.催化剂:

5.其它:

第五节天然气的成因类型

天然气按成因可分为四种类型:生物成因气、油型气、煤型气和无机成因。

一、生物成因气

在成岩作用阶段因微生物化学作用而形成,化学组成以甲烷为主,含量高于98%,重烃含量小于0.2%,为典型的干气;δ13C值一般为-55‰~-90‰。

二、油型气

有机质在深成作用阶段热力作用下以及石油热裂解形成,化学成分重烃含量大于5%,最高可达40%—50%,过成熟气以甲烷为主,δ13C值随成熟度增高而增大,从-55‰~-35‰。

三、煤型气

是煤系地层中的有机质在热演化过程中而生成的。化学组成重烃含量可达10%以上,甲烷一般占70%—95%,含有非烃成分;δ13C值一般为-41.‰~-24.9‰。

四、无机成因气

由地壳内部、深海大断裂、深海沉积物形成,化学组成甲烷占优势,非烃含量较高;δ13C值大于-20‰。

第六节烃源岩及其地球化学研究

一、烃源岩的定义

烃源岩:指富含有机质能生成并提供工业数量油气的岩石。如果只提供工业数量的天然气,称为气源岩。

由生油岩组成的地层叫生油层。在相同的地质背景下和一定的地史阶段中形成的生油岩与非生油岩的组合称为生油层系。

二、生油岩的岩石类型

岩石类型:泥质岩类的泥岩、页岩等;碳酸盐岩类的泥灰岩、生物灰岩以及富含有机质的灰岩等。

三、生油岩的有机地球化学研究(本节重点)

1.有机质的丰度

常用指标有有机碳、氯仿沥青“A”、总烃,一般这些指标高,丰度高。

2.有机质的类型

常用的指标有化学分析法,采用H/C和O/C原子比绘制相关图,即范氏图(Van Krevelen图)来判断;热解资料的氢指数和氧指数;有机质的显微组分;生物标志化合物来确定。Ⅰ型、Ⅱ型干酪根为主要生油母质,Ⅲ型干酪根为主要生气源岩。

3.有机质的成熟度

可用镜质体反射、孢粉和干酪根颜色、岩石热解资料、正烷烃奇偶优势来确定,颜色越深,Ro大于0.5%,CPI值接近1为成熟源岩。

4.有机质的转化指标

可用总烃/有机碳或氯仿沥青“A”/有机碳。

根据以上资料对烃源岩进行综合评价。

第七节石油的地球化学对比

一、油源对比的意义

二、常用指标

对比的原则:性质相同的两种油气应源于同一母岩;母岩排出的石油应与母岩中残留的石油相同,实际上油气在运移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相似即同源。

(一)正烷烃分布曲线 (二)微量元素 (三)生物标志化合物 1.卟啉

2.异戊二烯烷烃和甾萜化合物 (四)碳同位素 (五)轻烃的配对分子 三、气源对比及天然气成因分类

第三章 储集层和盖层

(Chapter3 reservoir bed and cap formation)

基本内容:

① 储集层的物性参数及常规的研究方法。

② 碎屑岩储集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及影响储集特征的因素、分布特征。 ③ 碳酸盐岩储集层的空间类型及影响储集特征的因素、分布特征。 ④ 盖层的类型及封闭机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及影响储集特征的因素。 第一节 储集层的物性参数

储集层:凡具有一定的连通孔隙,能使液体储存,并在其中渗滤的岩层,称为储集层。储集层中储集了油气称含油气层。投入开采后称产层。 一、储集层的孔隙性

绝对孔隙度: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体积之和与该岩样总体积的比值。 P t =V p /V t *100%

有效孔隙度:指彼此连通的,且在一般压力条件下,可以允许液化在其中流动的超毛细管孔隙和毛细管孔隙体积之和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P e =V e /V t *100% 二、储集层的渗透性

渗透性:指在一定的压差下,岩石允许流体通过其连通孔隙的性质。 达西定律:

K :为岩石的渗透率,其大小与岩石本身的性质有关。

L

P

A K

Q ???=μ

绝对渗透率:单相液体充满岩石孔隙,液体不与岩石发生任何物理化学反应,测得的渗透率称为绝对渗透率。

有效渗透率:储集层中有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每一单相流体的渗透率称该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油气水分别用Ko、Kg、Kw表示。

相对渗透率:对每一相流体局部饱和时的有效渗透率与全部饱和时的绝对渗透率之比值,称为该相流体的相对渗透率。油气水分别表示为Ko/K、Kg/K、Kw/K。

三、储集层的孔隙结构

1.概念

孔隙结构: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以及相互关系。

2. 研究方法

①孔隙铸体薄片法:把岩石切片,孔隙注入红颜色的胶体,制成薄片,在镜下观察其孔隙及喉道的类型、形状、大小等特征。

②扫描电镜:放大倍数增大。

③压汞曲线法

四、流体饱和度

流体饱和度:油、气、水在储集岩孔隙中的含量分别占总孔隙体积的百分数称为油、气、水的饱和度。

第二节碎屑岩储集层

碎屑岩储集层的岩类包括:砾岩,含砾砂岩,中、粗砂岩,细砂岩及粉砂岩,其中物性最好的是中—细砂岩和粗粉砂岩。

一、碎屑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

①粒间孔隙

②特大孔隙

③铸模孔隙

④组分内孔隙

⑤裂缝

二、影响碎屑岩储集层储集性的因素(本节重点)

1.沉积作用是影响砂岩储层原生孔隙发育的因素

矿物成分:矿物的润湿性强和抗风化能力弱,其物性差。

岩石结构:包括大小、分选、磨圆、排列方式。当分选系数一定时,粒度越大,有效空隙度和渗透率越大;粒度一定时,分选好,孔渗增高立方体排列,孔隙度最大,渗透率最高。

杂基含量:含量高,多为杂基支撑,孔隙结构差;以泥质、钙泥质胶结的岩石,物性好。

2.成岩后生作用是对砂岩储层原生孔隙的改造及次生孔隙形成的因素

压实作用结果使原生孔隙度降低;胶结作用使物性变差;溶解作用的结果,改善储层物性。

三、碎屑岩储集层的形成环境及分布(难点)

砂岩体:是指在一定的地质时期,某一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形态、岩性和分布特征,并以砂质为主的沉积岩体。

碎屑岩储集层多分布在陆相沉积环境,从剥蚀区开始的冲积扇环境到深湖中的浊积扇环境均有良好的储集砂体。

1.冲积扇砂砾岩体:孔隙结构中等,各亚相带的岩性特征有差别,因此其渗透性和储油潜能也有变化。以扇中的辫状河道砂砾岩体物性较好。

2.河流砂岩体:边滩砂岩体中部储油物性较好,向上、向两侧逐渐变差。河床砂砾岩体平面呈狭长不规则条带状,剖面上呈透镜状,顶平底凸,物性一般中部好,向顶、向两侧变差。

3.三角洲砂岩体:有三角洲平原的分流河道砂岩体,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远砂坝,前三角洲的席状砂。以前缘带的砂坝砂岩体和前三角洲的席状砂岩体,分选好,粒度适中,为三角洲储集层最发育的相带。

4.湖泊砂岩体:集中于滨湖区和浅湖区,粒度适中,分选、磨圆好,胶结物多为泥质,浅湖区为泥质和钙质混合,相对来讲,浅湖区砂体物性优于滨湖区。

5.滨海砂岩体:有超覆和退覆砂岩体、滨海砂洲、走向谷砂岩体,滨海砂岩体,岩性以中、细砂为主,分选磨圆好,松散,物性好。

6.浊流砂岩体:由根部→前缘,由下部→上部,物性变好,前方和上部可构成良好的储集层。

7.风成砂岩体:由成份纯,圆度好,分选佳,胶结弱的砂粒组成,孔隙渗透性好,最有利的碎屑岩储集体。

第三节碳酸盐岩储集层

一、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

1. 原生孔隙:⑴粒间孔隙,包括遮蔽孔隙;⑵粒内孔隙:①生物体腔孔隙,②鲕内孔隙;⑶生物骨架孔隙;⑷生物钻孔孔隙;⑸鸟眼孔隙。

2. 次生孔隙:⑴晶间孔隙;⑵角砾孔隙;⑶溶蚀孔隙:①粒内溶孔或溶模孔,②粒间溶孔,③晶间溶孔,④岩溶溶孔洞;⑷裂缝:①构造裂缝,②非构造裂缝:成岩裂缝,风化裂缝,压溶裂缝。

在实际工作中,常把裂缝性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空间系统分为:

裂缝孔隙系统:油气渗流通道,是成为高产井的重要条件之一。

基块孔隙系统:是油气的主要储集空间,也是获得稳产的关键。

二、碳酸盐岩储集层的类型

1. 孔隙型储集层(包括孔隙—裂缝性)

2. 溶蚀型储集层

3. 裂缝型储集层

4. 复合型储集层

三、影响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因素及分布规律(本节重点)

1.影响孔隙型储集层发育的因素及分布规律

影响因素:沉积特征(沉积环境),即其孔隙度、渗透率大小与粒度、分选、磨圆、杂基含量以及造礁生物发育程度。

分布规律:分布在高能环境或有利生物礁形成的环境,能形成好的粒间—晶间孔隙。

2.影响溶蚀型储集层发育的因素及分布规律

影响因素:⑴碳酸盐岩溶解度:与成分、结构有关。

⑵地下水的溶蚀能力:取决于地下水的PH值、CO2含量、SO42含量、温度、压力。

分布规律:⑴受岩性因素控制:主要分布在厚层、质纯、粗结构的碳酸盐岩层段,特别是白云岩;⑵受地下水活动的控制:发育于富含CO2的地下水活动地带,主要在古风化壳带(古岩溶带);⑶受构造因素控制:在构造裂缝发育的部位,为溶蚀裂缝的主要分布区。

3.影响裂缝型储集层发育的因素及分布规律

影响因素:⑴岩性控制因素;⑵构造的控制作用;⑶地下水的控制作用。

分布规律:在质纯、脆性大,构造强烈的部位,以及地下水活跃的地区。

四、碳酸盐岩与碎屑岩储层的区别

1. 碳酸盐岩储集层储集空间的大小、形状变化很大,其原始孔隙度很大而最终孔隙度却较低。因易产生次生变化所决定。

2. 碳酸盐岩储集层储集空间的分布与岩石结构特征之间的关系变化很大。

以粒间孔等原生孔隙为主的碳酸盐岩储层其空间分布受岩石结构控制,而以次生孔隙为主的碳酸盐岩储层其储集空间分布与岩石结构特征无关系或关系不密切。

3. 碳酸盐岩储集层储集空间多样,且后生作用复杂。

构成孔、洞、缝复合的孔隙空间系统。

4. 碳酸盐岩储集层孔隙度与渗透率无明显关系。孔隙大小主要影响孔隙容积。

总之,碳酸盐岩储层的主要特点:储集空间发育具不均一性或突变性,也称各向异性。第四节其它岩类储集层(简介)

一、火山岩储集层

二、结晶岩储集层:

三、泥质岩储集层

第五节盖层

一、盖层的概念

盖层:指在储集层的上方,能够阻止油气向上逸散的岩层。

常见的盖层:石膏、盐岩占33%

泥岩、页岩占65%

致密灰岩占2%

二、盖层的封闭机制

1.盖层较致密:岩石孔径小,渗透性差。

2.无或少开启裂缝:即使产生裂缝,由于其可朔性较好,也容易弥合成为闭合裂缝。

3.盖层具较高的排替压力

排替压力:是指某一岩样中的润湿相流体被非润湿相流体开始排替所需的最低压力。

4. 异常压力带阻止油气向上逸散而成为盖层

三、盖层的研究方法

①气体吸附法:测定微孔隙结构特征。

②压汞法

③盖层扩散系数的测定

④生储盖组合的研究

第四章圈闭和油气藏

(Chapter4 trap and hydrocarbon reservoir)

基本内容:

①圈闭和油气藏的分类及基本要素。

②各类圈闭和油气藏的形成条件、类型及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各类圈闭和油气藏的形成条件、类型及特征。

第一节圈闭和油气藏概述

一、圈闭的概念和发展

油气圈闭:油、气、水流体,在其力场强度的作用下,油气将由高势区向各自的低势区流动,这种储集层中被高油或气势面、非渗透性遮挡单独或联合封闭而形成的油或气的低势区,称为油气圈闭。

二、圈闭和油气藏的分类

按成因可将圈闭分为:构造、岩性、地层、水动力和复合圈闭五大类。

三、圈闭和油气藏的度量(本节重点)

(一)圈闭的度量

1.闭合度(高)和闭合面积的确定

闭合度:是指圈闭顶点到溢出点的等势面垂直的最大高度。

溢出点:是指圈闭容纳油气的最大限度的位置。

闭合点:从另一角度来描述溢出点的特征,意即闭合的最低点,低于该点位置,圈闭就不存在了(不闭合),或超出圈闭的范围。

2.有效孔隙度和储集层有效厚度的确定

(二)油气藏的度量

1.油气藏的概念

油气藏:是相当数量的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在一个油气藏内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统一的油、气、水界面,是地壳中最基本的油气聚集单元。

2.油气藏内油、气、水的分布

3.度量参数

对于油气藏来讲,其大小通常是用储量来表示的,主要用到以下几个参数和术语。

(1)油气藏高度和油气柱高度

油气藏高度:是指油气藏顶(闭合高和储层顶面交点)到油气水界面的最大高差。

油气柱高度:是指油气的最高点到最低点的海拨高度。

(2)含油边界和含油面积

油(气)水界面与储集层顶、底面的交线称为含油边界。其中与顶面的交线称为外含油(气)边界,与底面的交界称为内含油(气)边界。由相应含油边界所圈定的面积分别称为内含油面积和外含油面积。

(3)气顶和油环

气柱高度等于油气藏顶到油气界面的垂直距离,油环高度等于油气藏高度减去气柱高度。

第二节构造圈闭和油气藏

构造圈闭:是由于地壳运动使储集层顶面发生了变形或变位而形成的圈闭,在其中聚集了烃类之后就称为构造油气藏。

一、背斜圈闭及油气藏

背斜圈闭:由于储集层发生褶皱变形,其上部又为非渗透性岩层所覆盖遮挡,底面或下倾方向被高油气势面或非渗透性岩层联合封闭而形成的圈闭即为背斜圈闭,聚集油气后,成为背斜油气藏。

(一)背斜圈闭的特征

(二)背斜油气藏的基本特征

(三)背斜油气藏的形成机理及成因分类(本节重点)

1.褶皱作用形成的背斜油气藏

2.与基底活动有关的背斜圈闭和油气藏

3.与同生断层有关的逆牵引背斜圈闭及油气藏

4.与塑性流动物质有关的背斜圈闭及油气藏

5.与剥蚀作用及压实作用有关的差异压实背斜及油气藏

二、断层圈闭及油气藏

断层圈闭:是指沿储集层上倾方向受断层遮挡所形成的圈闭,聚集油气后即成为断层油气藏。

(一)断层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本节重点)

封闭作用:断层是否起封闭作用取决于断层本身是否封闭和断层两盘岩性的接触关系。其结果是形成油气藏。

通道作用:成为油气运移的通道。其结果是油气运移至浅处,若遇圈闭可形成次生油气藏;若无遮挡油气逸散至地面而散失。

(二)断层圈闭和油气藏的类型(本节重点)

断层圈闭的形成条件是断层必须是起封闭作用的,那么在平面上必须是断层线与储集层的构造等高线构成闭合的状态才能形成圈闭。那么根据断层与储集层的平面组合关系,可将断层圈闭分为以下四种基本类型:

1.弯曲或交错断层与单斜构造结合组成的圈闭和油气藏。

2.三个或更多断层与单斜或弯曲岩层结合形成的断层或断块圈闭和油气藏。

3.单一断层与褶曲结合形成的断层圈闭和油气藏。

4.逆和逆掩断层与背斜的一部分结合形成的逆(或逆掩)断层圈闭和油气藏。

(三)断层油气藏的基本特征

断层油气藏的基本特征主要是沿断层附近储集层因岩层被挤压破裂而渗透性变好;断层的发育使油气藏复杂化,构造断裂带内的油气藏被断层切割为许多断块,分隔性强,各断块内含油层位、含油高度、含油面积很不一致;油气常富集在断层靠油源一侧。

三、裂缝性背斜圈闭和油气藏

裂缝性背斜圈闭:在背斜构造控制下,致密而脆性的非渗透性岩层,由于各种原因可以出现裂缝特别发育而使孔隙度和渗透性变好的局部地区,周围则为非渗透性围岩和高油气势面联合封闭形成的油气低势区,称为裂缝性背斜圈闭。聚集了油气之后即形成裂缝性背斜油气藏。

(一)裂缝性背斜油气藏的基本特征

此类油气藏油气分布总体上受背斜构造控制,但具有油气分布不规则的特征。由于储层非均质性严重,裂缝的发育与储集岩性质和所受构造作用的强弱有密切关系,使油气藏的油气产量,油气柱高度及油气层压力分布极不均一。

(二)裂缝性背斜油气藏的基本类型

按储集层的岩石类型,可分为碳酸盐岩和其它沉积岩两大类。

四、刺穿圈闭及油气藏

(一)形成机理

刺穿圈闭:地下岩体(包括软泥、泥膏岩、盐岩及各种侵入岩浆岩)侵入沉积岩层,使储集层上方发生变形,其上倾方向被侵入岩体封闭而形成的圈闭称为刺穿圈闭。

(二)刺穿油气藏的主要类型

按储层与刺穿岩体的相互关系,可分为:①盐栓(核)遮挡圈闭和油气藏;②盐帽沿遮挡圈闭和油气藏;③盐帽内透镜状圈闭和油气藏,除③外,其余二类油气藏多呈层状展布。第三节岩性圈闭和油气藏

岩性圈闭:储集层的岩性在横向上发生变化,四周或上倾方向为非渗透性岩层遮挡而形成的圈闭称岩性圈闭。聚集油气之后形成岩性油气藏。

一、砂岩透镜体岩性圈闭和油气藏

透镜体岩性圈闭四周均为非渗透性岩层,无溢出点,圈闭的大小受非渗透性围岩所限,往往难以形成大规模的油气藏。

发育背景:碎屑岩透镜体岩性圈闭多与岸带附近的砂体有关,常见的有河道砂体,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沿岸带分布的河口坝、堡坝砂体。

二、砂岩上倾尖灭岩性圈闭和油气藏

上倾尖灭型岩性油气藏上倾方向为非渗透性岩层遮挡,油气仍成层状分布,圈闭的闭合面积由通过溢出点的储集层构造等高线和岩性尖灭线所圈定,两者在平面上必须闭合才能形成圈闭。在平面上,岩性尖灭线和构造等高线有三种组合形式:

①弯曲的尖灭线与平直的构造等高线;

②平直的尖灭线与弯曲的构造等高线;

③两者都弯曲。

发育背景:储层多以碎屑岩为主,发育的沉积类型与透镜体岩性圈闭类似,有河道砂体侧翼、岸带附近的三角洲砂岩体前缘或侧翼、滨岸砂坝、水下扇的前缘或侧翼等。由于岸线附近常形成与岩性尖灭有关的呈带状分布的油气藏,故常把这类油气藏带称海滨线油气藏带。

三、生物礁圈闭和油气藏

礁型圈闭:是指礁组合中具有良好孔、渗性的储集岩体被周围非渗透性岩层和下伏水体联合封闭而形成的圈闭。礁型圈闭中聚集了油气之后就形成礁型油气藏。

礁型油气藏根据油气分布的控制因素可分为:

1.整个生物礁形成统一的古地貌突起,油气藏居于岩礁突起顶部,底部有水。油气的分布类似于古潜山油气藏。

2.礁体内岩体物性不均匀,油气仅分布于礁体内部局部渗透带中,油气藏受礁体古地貌与物性双重控制。

3.生物礁产状呈背斜,油气藏受礁体和背斜构造双重控制。

第四节地层圈闭和油气藏

地层圈闭:主要是由于储集层纵向连续性发生中断而形成的圈闭。这里指狭义的地层圈闭,即不整合圈闭:是指储集层的上倾方向直接与不整合面相切封闭而形成的圈闭。储层可位于不整合面之上或之下。

一、地层超覆圈闭和油气藏

地层超覆圈闭和油气藏:在不整合面上由于地层超覆沉积的砂岩体直接与不整合面接触,不整合面从下面与储集层上倾方向相切,并对储集层上倾方向起支撑和封闭作用。储集层的下倾方向则为水体或非渗透性岩层联合封闭。

二、地层不整合圈闭和油气藏(本节重点)

1、不整合面下不整合油气藏

不整合面下不整合油气藏:不整合面在储集层上面对储集层上倾方向进行封闭,储层两侧仍为不渗透岩层封闭。油气藏为层状,闭合面积由通过溢出点的储层构造等高线和储层剥蚀线形成的闭合区来决定。它是原来的古构造(如背斜、单斜)被剥蚀掉一部分,后又被新

的沉积物所覆盖而形成的。有时也称它为潜伏剥蚀构造油气藏。

2.古潜山圈闭和油气藏

古潜山圈闭和油气藏:是由长期遭受风化剥蚀的古地形突起被上覆不渗透岩层所覆盖形成圈闭条件,油气聚集其中而形成的。也称它为潜伏剥蚀突起油气藏。

油源来源于古潜山外部,经构造断裂、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作用使不同岩类组成的“潜山”储集体遭受风化、淋滤、溶蚀作用而形成渗透性良好的缝网裂缝系统成为油气聚集的空间,而不整合面及断层面等供油通道,则成为古潜山油气藏形成的必要条件。油气藏呈块状分布,不受层位控制。

3.基岩油气藏

基岩油气藏:是指油气储集于沉积岩基底结晶岩系中的油气藏。实际上它是属于特殊类型的古潜山油气藏。

其储集空间、运移通道、油气藏特征均与古潜山油气藏相同,它与古潜山油气藏的区别主要在于:①储集层类型,古潜山为沉积岩裂缝、溶蚀孔洞为主要的储集空间;基岩油气藏为变质结晶岩,构造运动和风化作用产生的裂缝为其主要的储集空间。②油气来源,古潜山油气藏油气可来源于比潜山时代新的生油岩,也有与潜山同时代或比潜山老的生油岩;而基岩油气藏的油气只能来源于不整合面以上的沉积岩系的生油岩,不可能来源于基岩下面的生油岩。

第五节 水动力圈闭和油气藏(难点)

水动力圈闭:在水动力作用下,储集层中被高油、气势面,非渗透性遮挡单独或联合封闭而形成的油或气的低势区称为水动力圈闭。 一、水动力圈闭的形成机制

Hubbert(1940)将单位质量的流体所具有的机械能之和定义为流体的势(Φ),也就是说,流体在其达到势能最低值以前,总是在各自力场的支配下,由各自的高势区向低势区流动。

由油、气、水的势能公式:

Φw = g ·Z + P/ρw Φo = g ·Z + P/ρ

o

Φg = g ·Z + P/ρ

g

和静水柱压力:P = ρw ·H ·g

推导得出:

在静水条件下,hw 为定值,U 为常数,油气势只与高程Z 成反比,油气等势线与构造等高线平行,构造高部位为低势区。

在动水条件下,hw 顺水流方向降低,为一变量。油气势取决于水动力hw 和高程Z 。由

)

183(---

=

Z h h o

o

w w o

w o ρρρρρ)

193(---

=

Z h h g

g

w w g

w g ρρρρρ

大学普通动物学知识点总结

笫一章原生动物门 一. 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整个身体由一个细胞组成。原生动物即单细胞动物。具有一般细胞所有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细胞器这种单细胞又是一个具有一切动物特性和生理机能的、独立完整的有机体具有运动、消化、呼吸、排泄、感应、生殖等机能 1.4有特殊的适应性 不良环境下能形成包囊,在失去大部分结构后缩成一团,并分泌胶质在体外形成包囊膜,使自身与外界环境隔开,新陈代谢水平降低,处于休眠状态。待环境条件良好时又长出相应结构,脱囊而出,恢复正常生活。 1.5 群体单细胞动物 特点:由多个单细胞个体聚集而成的群体,但绝大多数群体内的单细胞个体具有相对独立性 二. 代表动物:草履虫––结构和功能 结构和功能 ●表膜:包被草履虫体表的膜,即细胞膜、质膜,分三层。最外层膜连续覆盖在体表和纤毛上, 中间层和内层膜形成表膜泡镶嵌系统 纤毛:为细胞质的丝状突起,是草履虫的运动器官。纤毛的基部有复杂的微管纤维网,控制和协调纤毛的运动。 口沟:从草履虫身体后半端开始,在表膜上一条伸向身体中部的斜沟,沟的未端为口(胞口 细胞质:分成外质和内质二部分 外质:为表膜下面的一薄层细胞质,较透明。剌丝泡分布在外质中 刺丝孢:为纺缍形小杆状结构,有小孔开口于表膜。当受到外来刺激时,能释放出内含物,吸水后聚合成丝,能麻庳敌害,有防御功能。 内质:内含颗粒状结构,有流动性。有许多重要结构分布在内质中:食物泡:散布在内质中的许多泡状结构。 食物泡的形成。食物泡的消化功能 伸缩泡和收集管:位于内、外质的交界处,2组,身体前后半部的中部各一对。功能:排除体内多余水分。 草履虫体内水分来源:A.大部分由外界通过表膜渗透进来。B.一部分随食物经胞口和食物泡进入细胞质。 C.小部分为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水 ●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有二种。大核:一个,肾形,位于胞咽附近。功能:主管营养代谢、有丝分裂、细胞分化,通过蛋白质合成来控制表型基因,称为营养核。小核:一个或多个,位于大核凹陷处。功能:是基因储存地,负责基因交换、基因重组,并由小核产生大核。主管生殖、遗传,称为生殖核。草履虫与其它原生动物一样,无专门的呼吸、循环胞器。 呼吸、排泄:靠表膜渗透循环:靠内质环流 1 .无性生殖:横二分裂:小核先作有丝分裂,大核再作无丝分裂,各自延长,分成二部分。虫体从身体中部横缢,形成 2 个子体。. 有性生殖:接合生殖 三.重要的病原体—疟原虫 疟原虫引起的疟疾的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寄生在人体的疟原虫主要有4 种:1)间日疟原虫●东北西北华北2)三日疟原虫3)恶性疟原虫●云南贵州四川海南岛3)卵形疟原4 种疟原虫的生活史基本 有二个中间寄主:人,雌按蚊 ●有世代交替现象:无性世代:在人体内进行。有性世代:在雌按蚊体人内进行 ●传播媒介:雌按蚊。红细胞前期:在人的肝脏中进行。临床意义:决定潜伏期的长短 ●红细胞内期:在人体的红血细胞中进行。临床意义:决定疟疾症状反复发作的间隔时间 ●红细胞外期:在人体肝脏中进行。临床意义:疟疾复发的根本原因 分类依椐:运动胞器、营养方式 1.鞭毛虫纲Mastigophora:植鞭亚纲夜光虫1.鞭毛虫纲Mastigophora动鞭亚纲 2.纤毛虫纲Ciliata以纤毛为运动器官喇叭虫钟形。 3.肉足纲Sarcodita以伪足为运动器官变形虫 有外壳的肉足纲种类足衣虫

行政组织学多项选择题复习资料

行政组织学多单项选择题A A 按组织内部是否有正式的分工关系,人们把组织分为(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 B B 巴纳德认为,组织不论其级别高低和规模大小,都包含以下基本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信息的联系) 19、伯恩斯和斯塔克将组织结构划分为(机械式组织结构、有机式组织结构)。 C C 从系统理论的角度看,任何一种社会组织大体都发挥三种功能:(“聚合”功能、“转换”功能、“释放”功能)。 C 促进组织活动一体化的手段和途径主要有(目标手段、政策手段、组织手段、信息沟通手段)。 C 常用的调查研究方法主要由(定量化调查、系统化调查、程序化调查)。 C 冲突的特性有(客观性、主观性、程度性)。 C 冲突经历的阶段包括(潜代阶段、认知阶段、行为阶段、产生结果阶段)。 C 从组织沟通的一般模式和组成要 素来看,组织沟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动态性、互动性、不可逆性、环境 制约型)。 D D 邓肯将组织环境分为(内部环境、外部环境)。 D 邓肯从(简单与复杂)和(动态与静态)两个维度对影响组织的环境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D 戴维斯在《管理沟通与小道消息》一文中指出,口头传播方式的非正式信息交流渠道或形式主要有(单线式、流言式、偶然式、集约式)。 D 对组织管理和变革发生影响的外部环境因素包括(一般环境因素、特殊工作环境)。 F F 费德勒提出的情景因素有(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任务的结构、职位权力)。 F 非权力性影响力主要源于(才能因素、品格因素、情感因素、知识因素)。 F 符合现代冲突观点的是(冲突本身没有好坏之分、有些冲突对组织具有破坏性、有些冲突对组织具有建设性)。 G G 管理学家W。理查德。斯格特在其《组织理论》一书中,认为组织的基本构成要素为(社会结构、参与者、目标、技术、环境) G 古典组织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泰勒、法约尔、韦伯)。 G 国务院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它 (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在国家 行政系统中处于最高地位)。 G 工作再设计就是通过对工作进行 重新调整和再设计,使工作更有趣并 富有挑战性,以此增强员工的工作满 意度,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组 织工作的效率。工作再设计的途径和 方按为(工作轮换、工作扩大化、工 作丰富化)。 G 根据决策所具有的条件的可靠程 度不同,决策可分为(确定型决策、 风险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 G 根据冲突的内容可把冲突分为(权 力冲突、认知冲突、情感冲突)。 G 根据冲突发生的方向可把冲突分 为(横向冲突、纵向冲突、直线/职能 冲突)。 G 根据沟通是否需要第三者介入传 递,我们可将沟通划分为以下两种类 型(直接沟通、间接沟通)。 G 根据国外组织行为研究者的试验 和探究,正是沟通网络有以下几种基 本类型(链式、环式、Y式、星式、 全通道式)。 G 根据其在行政组织中所占有的地 位,行政组织文化可以分为(主文化、 亚文化) G 根据现代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研 究,组织变革阻力产生的原因为:(心 理上的抵制、组织本身的阻力、经济 原因引起的抵制、社会的原因)。 H H 回避策略中解决冲突的方法包括 (忽视、分离、限制)。 H 哈佛大学教授格雷纳1967年在 《组织变革模式》一书中,提出了一 种按权力来划分的组织变革模式,他 认为,一般组织的权力分配情况可分 为三种(独权、分权、授权)。 J J 减少冲突的策略主要由(谈判、设 置超级目标、第三方介入、结构调整)。 J “绩效”的英文performance,从 单纯语义学的角度看,表示(成绩;业 绩;成果;效益;)或(A.成绩B.效率C. 成效D.效果)。 J 绩效指标包括的要素有(考评要 素、考评标志、考评标度)。 K K 科学决策原则主要包括(预测原 则、程序原则、可行性原则、信息原 则)。 L L 里格斯指出,棱柱型社会具有以下 三个基本特征(异质性、形式主义、 重叠性)。 L 里格斯在他创立的“棱柱模式理 论”中,将社会形态划分为(农业社 会、棱柱社会、工业社会)。 L 勒温将领导者的作风分为(专制、 民主、放任)三种类型。 L 罗宾斯特。克兹与1972年提出情 景变革模式,他认为,组织变革的方 式取决于组织成员的技术能力和人际 关系能力的组合。根据这种不同组合, 他提出了以下几种不同的变革形态 (自然性变革、指导性变革、合作性 变革、计划性变革)。 M M 美国学者艾桑尼以组织中人员对 上级的服从程度、上级对下级权力的 运用关系,将组织划分为(强制性组 织、功利性组织、规范性组织)。 M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交换学派的代 表布劳及史考特,根据组织目标和受 益者的关系,把组织分为(互利组织、 服务组织、企业组织、公益组织)。 M 美国行为科学家赫茨伯格在其《工 作的推力》和《工作与人性》等著作 中,提出影响人的积极性的因素主要 有(激励因素、保健因素)。 M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 区、自治州、自治县)。 M 美国学者西蒙认为构成权力的基 础有(信任的权威、认同的权威、制 裁的权威、合法的权威)。 M 目前在理论界,对行政组织文化的 理解主要有(大行政组织文化概念、 小行政组织文化概念、辩证综合的行 政组织文化概念)观点。 M 美国斯坦福大学管理心理学教授 利维特认为,组织是一个系统,是由 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因素构成的动 态系统,这些因素有(技术、人员、 结构、任务)。 Q Q 群体发展大致经历的阶段有(形成 阶段、磨合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 段)。 Q 群体意识主要包括(群体归属意 识、群体认同意识、群体促进意识)。 Q 权力性影响力主要源于(法律、职 位、习惯、武力即暴力)。 R R 人的行为机制主要包括(需要、动 机、行为、反馈)。 R 人经历挫折后在行为方面的消极 反应主要有(防卫、替代、攻击)。 S S 世界银行在其1997年的《世界发 展报告》中指出,以下几项基础性的 任务处于每个政府使命的核心地位,

石油地质学试题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试题(一) 二、论述题: 1.气藏气中常见的化学组成是什么?(10分) 2.简述如何评价圈闭的有效性(10分)。 3.圈闭度量的实质及其一般步骤是什么(10分)? 4.论述有机晚期成油说的基本内容(10分)。 5.简述微裂缝排烃模式(10分) 6.分析含油气盆地中形成油气田的综合地质条件(10分)。 7.油气差异聚集原理是什么(10分)? 一、概念题(30分): 1、生物标志化合物:沉积物和石油中来自生物体的原始生化组成,其碳骨架在各种地质作用过程中被保留下来的有机化合物。 2、圈闭:圈闭是指储集层中能聚集和保存油气的场所或容器。 3、溢出点:指圈闭容纳油气的最大限度的位置,若低于该点高度,油气就溢向储集层的上倾方向。该点是油气溢出的起始点,又叫最高溢出点。 4、TTI:即时间—温度指数(Time Temperature Index )。根据促使有机质成烃热演化的温度和时间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的一种定量计算有机质成熟度的指标。 5、CPI:碳优势指数,反映有机质或原油的成熟度。 6、初次运移:是指油气脱离烃源岩的过程,是发生在烃源岩内部的运移,烃源岩是初次运移的介质。 7、流体势:单位质量的流体所具有的机械能的总和; 8、系列圈闭:沿一定的路线上溢出点依次升高的多个圈闭; 9、含油气盆地:指有过油气生成、并运移、聚集成工业性油气田的沉积盆地。 10、石油: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成分上以烃类为主,并含有非烃化合物及多种微量元素;相态上以液态为主,并溶有大量烃气和少量非烃气以及固态物质。 二、论述题(70分):(答题要点) 1、气藏气中常见的化学组成是什么?(10分) (1)气藏气中常见的烃类组成有甲烷(C1H4)、乙烷(C2H6)、丙烷(C3H8)、异丁烷(iC4H10)、正丁烷(nC4H10);(2)气藏气中常见的非烃气有氮气(N2)、二氧化碳(CO2)、硫化氢(H2S)、氢气(H2)、一氧化碳(CO)、汞(Hg)蒸气及惰性气体(氦、氖、氪、氩、氙、氡)。 2、简述如何评价圈闭的有效性(10分)。 (1)圈闭的概念;(2)圈闭形成时期-早;(3)圈闭的位置-近;(4)圈闭的容积-闭合高度高;(5)闭合面积大;(6)圈闭的保存条件-保 3、圈闭度量的实质及其一般步骤是什么(10分)? (1)圈闭度量的实质是评价一个圈闭有效容积的大小。 (2)其一般步骤包括:1)确定溢出点;2)确定闭合高;3)确定闭合面积;4)确定圈闭内有效储集层比例;5)确定圈闭内有效储集层的有效孔隙度。 4、论述有机晚期成油说的基本内容(10分)。 (1)成油物质――有机、证据;(2)成油过程――演化、晚期;(3)烃源岩、干酪根的概念);(4)阶段性具体论述:未成熟阶段,成熟阶段,过成熟阶段 5、简述微裂缝排烃模式(10分) (1)排烃驱使因素-成烃增压;(2)排烃途径或通道-微裂缝;(3)排烃相态-连续烃相。特点:幕式排烃。 6、分析含油气盆地中形成油气田的综合地质条件(10分)。 含油气盆地:指有过油气生成,并运移、聚集成为工业性油气田的沉积盆地。 油气田:是一定(连续)的产油气面积上油气藏的总和。一定的产油面积:指不同层位的产油气层叠合连片的产油气面积。 综合地质条件: 1)成烃坳陷和充足油气源 成烃坳陷——指盆地中分布成熟烃源岩或成烃灶的深坳陷区。 充足的油气源——油气丰度: 单位面积的丰度高。根据这种方法将世界主要含油气盆地分为3个等级。丰富的(>2 108m3/km2)中等的(0.2 108m3/km2—2 108m3/km2),贫乏的(<0.2 108m3/km2) ; 生烃是和

地理科学导论复习资料

地理科学导论复习资料

————————————————————————————————作者:————————————————————————————————日期: ?

地理科学导论 第一章地理学概述 第一节地理学及其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地理学 物理学,是研究物体的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理";地理学,是研究"地"的"理";"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的表层空间。更具体的说,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球表层中发生的空间尺度的现象、过程、机理和规律等的的学科。 人地关系就成为研究地理学的核心。 ●二、地球表层系统与地理环境 (一)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 地球表层的圈层组成主要有五部分的内容: 1.岩石圈:岩石圈是地球表层的固体岩石部分,包括地壳的全部和地幔的一部分。岩石圈的表层还可分为土壤圈和沉积岩石 圈。 2.水圈水圈即指地球表层中的各种水体,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冰川以及岩石、土壤孔隙中的地下水,最大 厚度约20公里左右。地球上的总水量为138,600km3,海洋水占96.5%,面积占71%,陆地淡水占3.5%(其中冰川占1.74%,地下水占1.7%),地表淡水仅占0.6%。地球上的水通过蒸发-输送-降水-径流的形式进行周而复始地循环,有其大循环与小循环。 3.大气圈大气圈即指地球的气体部分。从上到下主要分为:电离层——中间过渡层——平流层——对流层。对 流层的厚度约为8—18km,平流层厚度为从对流层顶到50km,中间层为从平流层顶到85km,逸散层为从85km往外的空间范围。电离层又可分为三层,最外的层次称为逸散层,次外层称为暖层. 大气中氮、氧成分占99%(N2占78%,O2占21%),此外还有少量的Ar、CO2、O3、H2O以及微粒物质。对流层中集中了大气成分的3/4,其中99. 9%的大气集中于大气层50km高度以下。 4.生物圈生物圈即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其中绝大多数生物都集中生活在岩 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气圈相互接触交融的地带,大致在地面、水面上下100—200米范围以内。地球上有动物100多万种,植物有34万种,微生物4万种,植物占生物有机质量的90%。 5.人类圈人类圈又称为智慧圈、技术圈、文化圈等,指人类及人类所创造的人工物质环境。"智慧圈"的概念是前苏联 学者维尔纳茨基在1945年提出的。他认为:"智慧圈是地球新的地质现象,在这里首次成为巨大的地质力量。他能够而且应该以自己的劳动和思想改造自己的生存领域,与过去比较是根本的改造" 。人类虽然也是生物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它是由生物进化而来的,它具有新的,自己所独有的特性,因而,使它作为一个单独的圈层与生物圈分开,但是却渗透于自然演化形成的生物圈,二者相互共存。它是现代科学研究的对象。 (二)各圈层构成的地球表层系统 地球表层是一个整体。各圈层间不是绝对的、彼此截然分开的,而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但除了固体岩石圈和大气圈以外,其他圈层也不都是处处连续的。因此对各个圈层的划分应从宏观上、整体上相对的去理解。 1.地球各个圈层构成了地球表层系统。 2.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与物质转换与循环(1)物理循环:大气、海洋的环流及其相关联的热量输送、水分循环;地壳升降、平移运动及其带来的物质、能量循环等过程。(2)化学循环:岩石、矿物溶解成分以及其在土壤中的循环;大洋中的碳酸盐等的沉积过程;大气中氧气的生成与消耗过程。(3)生物循环:生物的生长、繁殖过程,生物之间的食物链等与生命活动相联系的过程。(4)所有这些的循环过程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共同作用影响到地球表层系统的物质、能量平衡、转化与循环。 (三)地球表层的空间结构与基本特征 1.地球表层的空间结构指各要素组成部分在空间上排列组合形成的稳定的分布与配置关系。 分层结构:各自然地理要素按照环境条件而发生的垂直方向上的分异,各自集中于地球表层的一定空间部位形成的空间结构。上下圈层结构、表面的垂直地带性。地域结构:地球表层的地域分异,及其形成的地域子系统的次一级地域单元之间通过地域联系而形成的空间结构。包括了自然地域系统、人类社会的政区系统。自然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特征;海陆梯度地带性特征;自然地理区划

2020行政组织学记分作业二2020行政组织学复习资料

记分作业二 一、单选题 1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一书中提出中国官僚制成为一种早熟的组织形态的原因是() ?A)中国古代人最聪明 ?B)中国古代的王权专制 ?C)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达 ?D)中国古代的“治水社会”的需要 参考答案: D 2 1961年,()出版了《公共行政生态学》一书,系统运用生态学的方法来研究行政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A)里格斯 ?B)高斯 ?C)伯恩斯 ?D)伍德沃德 参考答案: A 3 ()是指必须善于任用各种各样的人才,尽可能把他们安置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上。 ?A)适才适用原则 ?B)选贤任能原则 ?C)合理流动原则 ?D)竞争激励原则 参考答案: A 4“决策”一词,在中国最早出现于()。 ?A)《大学》 ?B)《孟子》 ?C)《韩非子》 ?D)《论语》 参考答案: C 5 西蒙曾指出:管理就是决策,组织管理的过程就是决策过程。这句话体现了决策的()特征。 ?A)目标性 ?B)选择性 ?C)预测性 ?D)普遍性 参考答案: D 6沙因认为,()只是组织文化的显露与表面层次,而不是文化的基核。

?A)基本假设 ?B)人造的象征物 ?C)价值观 ?D)思维模式 参考答案: B 7行政组织结构方面的调整与改革,主要是通过政府机构的改革或调整改变行政组织系统()来实现的。 ?A)行政效率 ?B)效率指标 ?C)运作流程 ?D)内部构成方式 参考答案: D 8大张旗鼓地宣传公共组织文化的内容和要求、树立典型、培训教育等具体做法属于行政组织文化建设的()途径。 ?A)选择标准 ?B)提炼定格 ?C)巩固落实 ?D)强化认同 参考答案: D 9()认为组织文化与个人的内心变化是相关的,并把这一方面称为组织文化的心理内容或心理学渊源。 ?A)沙因 ?B)路易斯 ?C)威廉·大内 ?D)鲍曼 参考答案: B 10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反映了我国古代行政思想中的( )。 ?A)民本思想 ?B)德治思想 ?C)法治思想 ?D)修身意识 参考答案: A 二、多选题 11西方国家行政组织职能的重构体现为以下哪几个层面? ?A)职能范围 ?B)职能结构 C)职能重心

地理学思想史考试思考题复习题-完整版--

一、地理学、地理学史、地理学思想史的区别与联系? 从概念来看: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综合学科。地理学对人地关系的研究着重是空间关系。 地理学史是对地理知识的记录积累、地理知识表示形式、地理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历史发展过程。地理学发展史是研究人类认识和利用地理环境的历史,以探讨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及其规律研究全人类认识地理环境的历史,是世界地理学史或称地理学发展史;研究各个地区、民族或国家地理学的发展过程,是该地区、民族或国家的地理学史。地理学发展史,可以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大阶段。地理学史具有地域性、综合性的地理学,其历史有自己的独特性。地理学史有三个主要方面,它们可以结合研究,也可以分别研究。1、地理发现史;2、地理图籍史;3、地理学思想史 地理学思想史它是人类对其居住地球表面认识的历史,是地理学学说(包括假说和预测)的发展史。探索和运用地理科学思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与“科学史学”中的“学科史”之间的边缘科学。着重研究地理学思想的起源、继承和发展的理论思维。从认识论、方法论、逻辑学以及科学哲学角度,对地理学的科学结构、科学性质、研究目的、意义、逻辑体系,发展进程中各种学派与学术观点,进行系统的研究与评论;从历史的发展中阐发地理学的进取与开拓。 联系与区别:地理学史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也是自然科学史和社会科学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地理学思想史则是地理学史的一部分,研究地理学研究中产生的相应思想及理论体系的思想发展历史,它不能说是一门科学,而是在地理学发展过程中所衍生出来的相应思想。 地理学(geography)是关于地球及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它是研究地球表层各圈层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空间差异与变化过程的学科体系,地理学可分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系统三个分支。自然地理学主要研究地貌、土壤等地球表层自然现象和自然灾害,土地利用与覆盖以及生态环境与地理之间的关系。人文地理学包括历史地理学、文化与社会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包括对农业、工业、贸易和运输的研究)和城市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则是计算机技术与现代地理学相结合的产物,采用计算机建模和模拟技术实现地理环境与过程的虚拟,以便于对地理现象直观科学的分析,并提供决策依据。 地理学史是地理知识的记录积累、地理知识表示形式、地理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历史发展过程。 地理学思想史是探索和运用地理科学思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与"科学史学"中的"学科史"之间的边缘科学。着重研究地理学思想的起源、继承和发展的理论思维。从认识论、方法论、逻辑学以及科学哲学角度,对地理学的科学结构、科学性质、研究目的、意义、逻辑体系,发展进程中各种学派与学术观点,进行系统的研究与评论;从历史的发展中阐发地理学的进取与开拓。内容主要包括:

地理学思想史-克拉瓦尔

地理学思想史 第一章绪论 1.何谓“历史的演化观点”和“时期独特说”?请问就现代史学方法如何整合这两个观点? 2.为何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界对科学史发展观的看法,由直线型的进步论转为引介科学家们对基本假设变迁的研究? 3.试说明费耶罗班的“思想动态性”。 4.科学知识的定义逐渐发展为民族科学知识的原因何在? 5.一本书作者来看,西方地理学的发展有哪几项主要地理概念? 第二章古希腊时期的地理学 1.人称历史学之父,也是传统地图学与区域描述的创始人希罗多德,在公元前5世纪如何利用阿那克西曼的发展的伊奥尼亚地图作研究? 2.公元前5世纪的巴门尼德对地球新观念的贡献是什么? 3.试述埃拉托色尼与托勒密对地理学发展的贡献。 4.试述罗马时代最好的区域地理学者斯特拉波对地理学的贡献。 5.试述人称“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对地理学发展的贡献。 6.为什么在西罗马帝国结束之前,最好的古希腊地理学者已被社会忘记? 第三章中世纪与现代初期的地理学 1.葡萄牙、西班牙航海探险与蒙古人远征西亚至欧陆两事件与地图学发展的关系如何? 2.托勒密理论再发现的时代背景及其历程与其影响是什么?

3.基督教在13世纪开始,在传统认知及实践方式上有哪些改变? 4.试述改革后的基督教对地理学发展的影响。 5.试述阿拉伯地理学者们在地理实察及人文地理学上的贡献。 6.试述17世纪瓦伦纽斯的主要著作,以及牛顿如何彰显瓦伦纽斯对地理学的贡献。 第四章启蒙运动与地理学 1.试述科学在17世纪初期的发展、中期的进程与末期的结果。 2.说明18世纪地理学的发展过程。经理哪五个脉络? 3.说明欧洲现代国家与科层体制发展的关系? 4.17——18世纪耶稣会教士对中国地图绘制有何贡献? 5.17——18世纪意大利天文学家卡西尼家族结合三角测量与天文测量等技术,对法国及欧洲的制图有何贡献? 6.为什么17——18世纪地图学者与地理学者同义?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展出两类地图学者? 7.18世纪地图学者用三角测量技术可得相对点的位置,若要知绝对位置的方法有哪些? 8.18世纪时康德对解除地理学认同对危机有何贡献? 9.试述18世纪在创造论的学术环境下,地理学相关领域的发展。 10.试述18世纪地理学野外实察的需求及影响影响野外实察发展的学者? 11.18世纪的英、法两国是地图学发展最好的国家,但为何在19世纪期间德国在现代地理学发展中却取得领导地位?

《普通动物学》总结

普通动物学总结 第一部分无脊椎动物的一般构造和生理 一、对称 动物身体的形状是各种各样的。这些多种多样的形状也表示出动物的进化过程和动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 体制:即动物体的基本形式;无对称—球形对称—辐射对称—两辐对称—两侧对称 ①不对称:体不能分成两个或若干个对称部分——变形虫; ②球形对称:通过一个中心点,有无数对称轴,可将球体切成对称面——放射虫、太阳虫、团藻; ③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的中央轴有许多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成两个相等的部分——表壳虫、钟虫、海绵动物、腔肠动物; ④两辐射对称:由于有口、口道沟的存在,身体只能通过体轴作平行与垂直口道沟的两个对称面——珊瑚纲(海葵)、栉水母; ⑤两侧对称:扁形动物及以上的动物都是属于两侧对称的(扁形、环节、软体、棘皮动物等)。 二、胚层 单细胞原生动物,无所谓胚层的构造,最多如团藻一样只有1层细胞。 多细胞动物:两胚层动物:海绵动物(逆转动物)、腔肠动物。 三胚层动物:扁形动物及以上 三、体腔 体腔是指消化管与体壁之间的腔。扁形动物以下没有任何形式的体腔。原腔动物有原体腔(囊胚腔);自环节动物及以上,都有真体腔。真体腔的产生对消化、循环、排泄、生殖等器官的进一步复杂化都有重大意义,被认为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 有些高等无脊椎动物(包括环节动物门的蛭纲、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等),真体腔退化,形成围心腔、排泄器官和生殖器官的内腔和生殖管。 节肢动物形成了血腔,即发达的血窦;棘皮动物体腔甚发达,一部分体腔还形成水管系统、围血系统等;半索动物有发达的分三部的体腔囊。 腔肠动物:开始出现由内外胚层组成的体壁,其中空的腔叫消化循环腔; 扁形动物:无体腔; 线形动物:具原体腔; 环节动物:始见真体腔; 节肢动物:属混合体腔; 四、体节和身体分部 身体分节也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环节动物是同律分节多,异律分节少;而节肢动物却是异律分节多,同律分节少。异律分节对身体的进一步复杂化有很大的意义。 软体动物身体不分节,它的身体分为头、足、内脏团3部分。半索动物的体腔前后分3部分,也可以说是3个体节。 棘皮动物的成体看不出分节的现象,但从它们胚胎发育中的3对体腔囊看来,可能是由3体节的祖先进化而来的。 五、体表和骨骼 原生动物的体表:有的质膜很薄(变形虫);有的有加厚的角质膜(眼虫);有的具纤维质的胞壁(植鞭目);有的具角质的外壳(表壳虫);有的还具有石灰质的壳(有孔虫);此外还具有硅质骨针的几丁质中心囊的(放射虫)。

行政组织学复习题

行政组织学复习题 行政组织学复习题 1961年,(里格斯)出版了《公共行政生态学》一书,系统运用生态学的方法来研究行政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公平理论)的理论基础是组织成员会个人计算个人和他人的投入和收益。 (沙因)对组织文化及其重要性的阐述是从组织中领导与文化的关系角度来进行的。 (路易斯)认为组织文化与个人的内心变化是相关的,并把这一方面称为组织文化的心理内容或心理学渊源。 (适才适用原则)是指必须善于任用各种各样的人才,尽可能把他们安置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上。 (行政组织)学习是行政组织发展的首要需求和关键途径。 (古德诺)认为政治与行政不仅要区分开,而且也可以实现和谐。 20世纪初期的美国行政改革,各级政府设立专门的人事机关是“(吏治委员会)”。 1982年,撒切尔首相发动财务管理改革(FMI),旨在将(责、

权、利)结合起来,对英国近年行政改革起到奠基作用。 ( 公共行政组织 ) 发展是行政发展的核心部分。 1968年,英国(富尔顿)改革侧重管理方法,强调专家治国。 A 按照行政组织环境与行政组织的关系密切程度来划分,可把行政组织环境分为(一般社会环境、具体工作环境 ) 按照行政组织法律规范,物质性的激励主要是(工资、奖金、津贴、福利、榜样激励)阿吉里斯把学习的方式分为(单环学习、双环学习)。 B 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是?( 法约尔 ) 巴纳德将组织激励的诱因分为两大种类,一种是物质的刺激,一种是改变组织成员的动机,也就说服的方法。巴纳德指出说服的方法有哪些形式(A压力说服、宣传说服、灌输动机)巴纳德指出组织是由以下哪些要素组成? (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信息交流) C 差别计件工资制是谁发明的? (泰勒) 从过程看,政策执行的动员模式特点包括( ABCDE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发展)是公共行政组织变革与发展的核心主题。 从狭义上说,行政组织文化是一种主体文化,它是由(观念要素、实践要素、角色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 D 大张旗鼓地宣传公共组织文化的内容和要求、树立典型、培训教育等具体做法属于行政组织文化建设的(强化认同)途径。 第二财政的主要支出项目可包括( ABCDE ) F 法约尔认为,管

人文地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重点 ⒈★什么是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解释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提前地域分布的规律性。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决定。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地域体系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之一。 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已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具有其特定内核(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即地理学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具体包括三大主题: ①人地关系的传统。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②区域研究的传统。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创造了各种人文现象,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地域上进行的,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③空间分析的传统。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探讨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 2. 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①社会性。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受各种因素影响,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还突出的反应在其历史性上。各地区的人文现象的分布面貌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要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 ②区域性。区域性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性。任何地理现象都有一定的分布区域,都有特定的空间和地域。人文现象的地理位臵的研究,他的恩不范围、界限、类型、规律的研究,区域特征和特征条件的研究,区域划分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及地理的编制等,都是区域性的体现。人文地理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差异根本点之一也在于人文地理学包含的区域研究的特性,重视了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③综合性。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人文地理学自身的优势也在于它在综合研究一个区域的人口、经济、社会、文化、政治、聚落等各方面形成发展的条件、特点、分布规律和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后,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发现问题,提出解决矛盾的构思。 综合性特点决定了人文地理学的性质是一个横断学科,与研究地球表面的人文要素的学科都有密切关系。 ⒊古代、近代、现代人文地理学的特征

地理学思想史论文最终版

地理学思想史论文: 浅谈对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 摘要: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即地理学研究什么?)一直是在地理学产生后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困扰所有地理学家的至关重要的问题。深入认识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将更有助于我们学习地理学。本文将由对不同时期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来谈到如何认识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关键词:不同时期、研究对象、认识 正文:华中师大刘盛佳认为地理学的发展阶段主要分为萌芽时期、初创时期、形成时期、发展时期四个时期,美国学者普雷斯顿.詹姆斯则认为地理学发展包括古典时期、近代时期与现代时期三个主要时期。本文采用的是詹姆斯的分类方法。 一、古典时期(19世纪中期以前) 古典地理学的思想线索和所有其他学术领域的线索交织在一起的,这一时期是人们对地球的初级探索阶段,无论是数学还是文学都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最初,人们在日常生活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开始思考并发现地理问题,总结地理规律,从而形成了早期的地理学思想。如从地球形状扁平到圆后来又到球,从柏拉图的直觉理论到亚里士多德的注重观察事实,到埃拉托色尼提出地理学并计算出地球圆周长度。到了中世纪,虽然不同宗教对地理学产生了影响,但总体来说,人们开始交流,出现了马可波罗、伊本巴图塔、玄奘等旅行家,航海和制图等技术也有了显著改进。而后,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到来,哥伦布、麦哲伦等人的旅行获得了空前的大量新资料及制图成就,对地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总而言之,这一时期以地理学知识的描述性记载为主。 二、近代时期(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近代时期也称新地理学时期,是从1874年开始在德国大学里建立地理教席算起的。自此德国地理学就传播到了法、英、俄、美等国。洪堡和李特尔被认为是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和科学地理学的开山大师,是从古典地理学到新地理学之间继往开来地人物。洪堡遍历美洲、西欧、北亚,根据大量观察,用比较的方法揭示了自然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李特尔则探究了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始祖。 三、现代时期(二战以后)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的产生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第一、某种地理思想产生的地理环境背景 在不同地域居住的不同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他们的周围世界会有不同 的看法。例如,“中国”一词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商朝,它的国都位于它的东、南、西、北各方诸侯国之中,因此人们称这块土地为“中国”,即居住于中间的王国,同时它 又是政治、经济的中心。这些看法通过总结上升为理论,就会出现不同的学说和学 派。古代中国和西方地理学的分立,便打上了环境的深刻烙印。近代各国地理学 方向的差异,也同地理环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外部条件, 但地理学本身是以它为直接对象的。因此,研究地理学的思想,如不考虑一种学 说、理论和方法出现的环境背景,将不会得出具体而生动的结论。 第二、某种地理思想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任何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均 有与之适应的上层建筑,其中包括文化、教育和科学。从地区上看,社会经济造成 了科学中心的变动。从古至今,世界科学技术已经经历了五次大转移,其路线和高 潮期依次为:四大文明古国特别是古希腊和古中国(16世纪以前)~意大利一英国一法国)一德国一姜 国(1920至今)。地理学也不例外。地理学中的自然现象的研究,是人类对客观自

普通动物学复习重点

1绪论 1、生物多样性通常分为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的分界:动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真核生物﹙细菌、蓝藻﹚界、真菌界 两界:动物界、植物界;三界:动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四界:动、植、原、真核生物界;五界:动、植、原、真核、真菌界;六界:植物界、动物界、真菌界、原核生物界、古细菌界、真细菌界;八界:古细菌界、真细菌界、古真核生物界、原生动物界、藻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 3、物种:在一定的自然分布区,一定数量的同种动物在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上非常相似,且雌雄个体可以自然结合而产生后代的种群组成。 4、亚种:是种以后的分类等级,是种内个体在地理上充分隔离后所形成的群体,不同亚种具有一定的形态、生理、遗传等特性和地理分布,不同亚种长期分布在不同的生态区域内,也成“地理亚种”、“生态种群” 5、双名法是以两个拉丁文或拉丁化了的文字连在一起,表示一个物种的学名。是现行国际上一致采用的中的命名法,由瑞典科学家林奈于1758年提出。属名在前,种名在后。 2、3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与原生动物门 1、人体的四大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2、肌肉组织中骨骼肌一般受意志支配,为随意肌;心肌除有收缩性、兴奋性、传导性外还能够自动有节律性的收缩,不受意志支配,是不随意肌

3、类器官:由细胞质分化出类似高等动物的器官 4、原生动物的主要特征:单细胞生物;个体微小体形结构多样化;伪足、鞭毛和纤毛为运动胞器;营养方式多样化﹙植物性营养、动物性营养、腐生性营养,可能出简答题p24﹚;生殖方式多样性﹙无性生殖包括二分裂、复分裂、出芽生殖;有性生殖包括配子生殖和接合生殖。可能出简答题p24﹚;协调与应激性;包囊形成;栖息地 5、原生动物的分类:鞭毛纲,代表动物:绿眼虫;肉足纲,代表动物:大变形虫;孢子纲,代表动物:疟原虫;纤毛纲,代表动物:草履虫 6、五大寄生虫和五大寄生虫病:血吸虫病、疟疾、黑热病、丝虫病和钩虫病 4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1、端细胞法;原口动物以此法形成中胚层,即在原口的两侧,内、外胚层交界处各有一个原始的中胚层细胞,形成中胚层细胞索伸入内外胚层之间。最初细胞索结实,为中胚层带,以后中胚层带的中央裂开形成体腔。 2、肠体腔法:后口动物有此法形成中胚层。在原肠背面两侧内胚层向外突出成对的囊状突起,称为体腔囊。体腔囊脱离内胚层后,在内外胚层之间扩大成为中胚层。其中的空腔即为体腔。 5腔肠动物门 1、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辐射对成体制;两胚层及原始消化腔;原始的神经组织——神经网;水螅型个体出芽或横裂无性生殖,水母型个体有性生殖,有世代交替现象; 2、腔肠动物的两种体型:水螅型和水母型

行政组织学复习材料(考试必备)

1、简述行政组织的含义与特征(第一章绪论) 行政组织是为履行国家行政职能而依法建立起来的一切行政机关的综合体。它包括四方面的内涵: 1、静态的行政组织结构 2、动态的行政组织过程 3、生态的行政组织环境 4、心态的行政组织意识 特征: 1、阶级性 2、社会性 3、权威性 4、法制性 5、系统性 6、发展性 2、简述行政组织与行政机关、行政机构的关系 行政组织以行政机关为基础,是行政机关的综合体,而行政机关又以行政组织的原则为指导。行政组织制约行政机关,而行政机构的设置又以行政机关的职能为依据,受行政机关的制约。 3、简述行政组织的构成要素 1、组织目标 2、机构设置 3、组织人员 4、权责体系 5、财物设备 6、法规制度 7、技术信息 8、团体意识 4、简述英美法三国的行政组织 英国的行政组织 英国是典型的议会内阁制国家,这一模式被欧洲和大多数由前英国殖民地独立后建成的国家采用。 (一)中央行政组织 在中央体制上,英国采用的是“议行合一”的内阁制,内阁对议会负责。 (二)地方行政组织 地方行政组织的层级一般分为两级,即“郡”和“区”。也有少数地方行政组织的层级为三级,即郡、区、教区(或社区)。 英国大多数地方政府采用议会委员会制,由议会直接承担行政职责,不另设地方行政机关。议会内分设若干委员会分担各项行政职责,议长即为地方行政首长。 美国的行政组织 美国是联邦制国家,联邦政府不是中央政府,对州政府及地方政府的内部事务,联邦政府无权干预。美国的行政组织包括联邦政府机构、州政府机构及地方政府机构。 (一)联邦政府机构 联邦政府机构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1、总统及总统直属机构 美国联邦政府采用三权分立的总统制。总统与国会都直接由选民选出,对选民负责。 美国的行政组织包括联邦政府机构、州政府机构及地方政府机构。 总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行政首脑。总统无权解散国会,也不对国会负责。 总统直属机构又称总统府,直接受总统领导,是总统的咨询、参谋、辅助机构。 2、内阁及行政部 内阁是总统和部长集体讨论政府事务的机构,是总统的顾问机构和各部部长之间交流信息的机构。 内阁各部长由总统提名,经国会认可后产生,各部长只对总统负责。 在美国,部是最重要的行政机关,是随着政府职能的扩大而逐渐设立的。 3、独立行政管理机构 该机构是为某一专门目的而设立的一种行政组织,虽然比“部”的级别低,但比“部”拥有更大的自主权。 (二)州政府机构 州是联邦的单位,在为组成联邦而赋予联邦政府以相应权限外,其余权限由州保留行使最高和最终决定权。 州长是州的行政首脑,州拥有自身的司法体系。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实行分权制,不存在直接的领导与从属关系。 (三)地方政府机构 在美国,州以下的政府称为地方政府,一般分为“县”与“市”,下设教区与镇。 1、县政府组织 县政府的基本结构相同,大都采用委员会制。是立法、行政的统一体:既是立法机关,又是行政机关。 县政府的职能是执行州的行政事务,是州政府在某一地区的代理机关。 2、市行政组织 美国的市政府,既是州政府的代理机构,又是市自治体的政府。市自治体是由市民组成的法人团体。 市政府的组织形式主要有四类:市议会制、市经理制、市委员会制 法国的行政组织 法国的行政组织是保留议会制某些特点的总统制,一般称为“半总统制”。 (一)中央行政组织 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统帅,由议会直接选出,主持内阁会议,是行政决策的中心。内阁负责具体的行政事务,总理由总统任命,对总统负责,内阁成员由总理提名,总统任命。 总统不对议会负责,由总理代表总统对议会负责。总统在征询政府和议会意见后,可以解散议会。 (二)地方行政组织 法国的地方行政组织分为大区、省、市镇等级。 1、大区行政组织 大区的议决机关是区议会,区议会主席是大区行政首长,领导大区各行政部门。 每个大区包括几个省,但不是省的上级机关,其职权主要限于经济发展和领土整治方面,并代表国家协调两个省以上的活动。 2、省行政组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试题与答案[1]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试题(一) 一、概念题(30分): 1.生物标志化合物 2.圈闭 3.溢出点 4.TTI 5.CPI 6.初次运移 7.流体势 8.系列圈闭 9.含油气盆地 10.石油 二、论述题: 1.气藏气中常见的化学组成是什么?(10分) 2.简述如何评价圈闭的有效性(10分)。 3.圈闭度量的实质及其一般步骤是什么(10分)? 4.论述有机晚期成油说的基本内容(10分)。 5.简述微裂缝排烃模式(10分) 6.分析含油气盆地中形成油气田的综合地质条件(10分)。 7.油气差异聚集原理是什么(10分)? 一、概念题(30分): 1、生物标志化合物:沉积物和石油中来自生物体的原始生化组成,其碳骨架在各种地质作用过程中被保留下来的有机化合物。 2、圈闭:圈闭是指储集层中能聚集和保存油气的场所或容器。 3、溢出点:指圈闭容纳油气的最大限度的位置,若低于该点高度,油气就溢向储集层的上倾方向。该点是油气溢出的起始点,又叫最高溢出点。 4、TTI:即时间—温度指数(Time Temperature Index )。根据促使有机质成烃热演化的温度和时间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的一种定量计算有机质成熟度的指标。 5、CPI:碳优势指数,反映有机质或原油的成熟度。 6、初次运移:是指油气脱离烃源岩的过程,是发生在烃源岩内部的运移,烃源岩是初次运移的介质。 7、流体势:单位质量的流体所具有的机械能的总和; 8、系列圈闭:沿一定的路线上溢出点依次升高的多个圈闭; 9、含油气盆地:指有过油气生成、并运移、聚集成工业性油气田的沉积盆地。 10、石油: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成分上以烃类为主,并含有非烃化合物及多种微量元素;相态上以液态为主,并溶有大量烃气和少量非烃气以及固态物质。 二、论述题(70分):(答题要点) 1、气藏气中常见的化学组成是什么?(10分) (1)气藏气中常见的烃类组成有甲烷(C1H4)、乙烷(C2H6)、丙烷(C3H8)、异丁烷(iC4H10)、正丁烷(nC4H10);(2)气藏气中常见的非烃气有氮气(N2)、二氧化碳(CO2)、硫化氢(H2S)、氢气(H2)、一氧化碳(CO)、汞(Hg)蒸气及惰性气体(氦、氖、氪、氩、氙、氡)。 2、简述如何评价圈闭的有效性(10分)。 (1)圈闭的概念;(2)圈闭形成时期-早;(3)圈闭的位置-近;(4)圈闭的容积-闭合高度高;(5)闭合面积大;(6)圈闭的保存条件-保 3、圈闭度量的实质及其一般步骤是什么(10分)? (1)圈闭度量的实质是评价一个圈闭有效容积的大小。 (2)其一般步骤包括:1)确定溢出点;2)确定闭合高;3)确定闭合面积;4)确定圈闭内有效储集层比例;5)确定圈闭内有效储集层的有效孔隙度。 4、论述有机晚期成油说的基本内容(10分)。 (1)成油物质――有机、证据;(2)成油过程――演化、晚期;(3)烃源岩、干酪根的概念);(4)阶段性具体论述:未成熟阶段,成熟阶段,过成熟阶段 5、简述微裂缝排烃模式(10分) (1)排烃驱使因素-成烃增压;(2)排烃途径或通道-微裂缝;(3)排烃相态-连续烃相。特点:幕式排烃。 6、分析含油气盆地中形成油气田的综合地质条件(10分)。 含油气盆地:指有过油气生成,并运移、聚集成为工业性油气田的沉积盆地。 油气田:是一定(连续)的产油气面积上油气藏的总和。一定的产油面积:指不同层位的产油气层叠合连片的产油气面积。 综合地质条件: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