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年高考+联考模拟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 专题10 文言文阅读(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

2016年高考+联考模拟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 专题10 文言文阅读(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

一、【2016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4题

桓公问于管子曰:?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人民习战斗之道。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兵弊于楚。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即以战斗之道当之矣。?公曰:?何谓也??管子对曰:?公贵买其鹿。?

桓公即使人之.楚买生鹿。管子即令桓公告民,藏谷十之六。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令中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生鹿于楚。楚王闻之,告其相曰:?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王之所以赏有功。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则是楚之福也,天且以齐私楚也。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尽齐之宝。?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管子告楚之贾人曰:?子为我致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什.至而金千斤也。则是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楚之男女皆居外求鹿。隰朋【1】教民藏谷五倍,楚以生鹿藏钱五倍。管子曰:?楚可下矣。?公曰:?奈何??管子对曰:?楚钱五倍,其君且自得而求谷。?桓公曰:?诺。?因令人闭关,不与楚通使。楚王果.自得而求谷。谷不可三月而得也,楚籴石四百。齐因令人载粟处芊【2】之南,楚人降齐者十之四。三年而楚服。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制衡山【3】之术,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燕、代必从公而买之。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天下争之,衡山械器必十倍以上。?公曰:?诺。?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不敢辩其价。齐修械器【4】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燕、代修三月,秦国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衡山之君告其相曰:?天下争吾械器,令其价再什以上。?衡山之民释其本.,修械器之巧。齐即令隰朋购粟于赵。赵粜石十五,隰朋取之石五十。天下闻之,载粟而之.齐。齐修械器十七月,修籴五月,即闭关不与衡山通使。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衡山械器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取材于《管子〃轻重》)注释:【1】隰朋:春秋时齐国大夫。【2】芊:地名。位于齐楚接壤处。【3】衡山:齐鲁之间的小国。【4】修械器:意思是施行购买兵器的策略。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将:率领

B.什.至而金千斤也什:十倍

C.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赋:给予

D.衡山之民释其本.本:农耕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的一项是(3分)

A.使人之.楚买生鹿载粟而之.齐

B.其.人民习战斗之道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

C.楚王果.自得而求谷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

D.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楚以.生鹿藏钱五倍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藏谷十之六

把十分之六的粮食储藏起来

B.天且以齐私楚也

上天将用齐国(的金钱)惠及楚国

C.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

衡山兵器的价格一定翻倍

D.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

燕、代、秦就带领衡山的使节回国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

①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

②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13.在下面每个人物后的横线上写出一个恰当的熟语或成语,用来评价人物在文中的表现。

(4分)

①桓公②管子③衡山之君

14.本文讲述了管子运用谋略的故事,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

(5分)

【答案】

9.C

10.B

11.D

12.①楚国百姓就放弃了农耕而去捕鹿。②(衡山之君)心理估量没有武器来应付两个敌国,就带领全国归顺齐国了。

13.【答案示例】桓公:从善如流(虚心纳谏、择善而从、从谏如流);管子:不战而屈人之兵(审时度势知己知彼神机妙算);衡山之君:因小失大(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愚不可及目光短浅)

14.答题角度参考:①用经济、金融手段战胜敌国②粮食安全对一个国家是极为重要的③上下一心是成功实施谋略的保证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近年来的高考文言文阅读题考查的实词,绝大多数源于教材,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就多达120个,而且每一个实词还有诸多的义项,考生要完全掌握已非易事,对于迁移和运用更是难上加难。本题可利用语境分析法,即根据词语所在句子的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判断。

10.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可根据文言虚词的具体语境分析判断。A项,之,均为“到”;B项,其,前者,代词,他们的;后者,语气助词,加强语气;C项,果,均为“果然”;D项,以,二者均为介词,用。所以选B。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常见的文言虚词共有以下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其中“因、以、于、则、之、乃、且、而”尤受高考命题人青睐,是历年高考试卷中的“老面孔”。做文言虚词类题时,要着眼“意义”

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易错警示】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例如本题中要结合着具体语境,将“其使”的意思翻译准确。

1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理解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释、畋、二敌等。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

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例如本题重点的词语应将释、畋、二敌等关键词语翻译准确。

1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和理解词语的能力。分析时,要根据文本中齐桓公、管子、衡山之君各自的言行举止等描写语句理解其人物形象,然后再根据平时对成语或俗语的积累,选用符合人物形象的词语作答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从齐桓公与管子的对话内容来看,齐桓公的言行举止表现出了他善于采纳和吸取别人的意见,由此可联想到从谏如流或虚心纳谏。管子在文中的分析独具眼光,具有远见的卓识,故可联想到“审时度势,知己知彼”;衡山之君为了眼前的小利而最终丢失了整个国家,由此可联想到“鼠目寸光”或“目光短浅”。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根据“问题即是答案”的原则,解答此题,应先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概述出管子在本文中采用了哪些谋略,例如,在经济、金融、粮食等方面的手段;燕、代、秦、赵等国的团结一心等都给我们人生重大的启示,只要能体现以上几个方面,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桓公向管仲问道:?楚国,是崤山以东的强国,它的人民娴熟于战斗的方法。(如果)派军队攻伐它,只怕(我们的)实力不能胜过它,会兵败于楚国,这应该怎么办呢??管仲回答说:?就用战斗的方法来对付它。?桓公说:?这怎么讲??管仲回答说:?您可用高价收购楚国的鹿。?

桓公便派人到楚国购买活鹿。管仲就让桓公向民众求购,贮藏了国内粮食十分之六。派左司马伯公率领壮丁到庄山铸币。然后派中大夫王邑带上二千万钱到楚国收购活鹿。楚王得知后,向丞相说:?钱币是人们看重的东西,国家靠它维持,英明的君主用它赏赐功臣。禽兽,是一些有害的东西,是英明的君主应当抛弃驱逐的东西。现在齐国用珍贵的宝物高价收买我们的害兽,这样是楚国的福分,上天将用齐国的金钱惠及楚国。您通告百姓赶快去寻找活鹿,来把齐国的财宝全部换来。?楚国百姓就放弃耕种来猎捕活鹿。管仲还对楚国商人说:?您给我贩来活鹿,二十头就给您黄金百斤;十倍(二百头)就给您黄金千斤。这样楚国不向百姓征税,财富也充足了。?

楚国人民都在外面找鹿。隰朋让齐国百姓贮藏了五倍(于过去)的粮食,楚国凭借(出卖)活鹿贮藏了五倍(于过去)的钱币。管仲说:?楚国可以攻克了。?桓公说:?怎么办??

管仲回答说:?楚国贮藏的钱币增加了五倍,楚王将会很得意,之后求购粮食。?桓公说:?好。?于是派人封闭关隘,不和楚国互通使节。楚王果然非常得意,然后求购粮食。但是几个月都买不到粮食,楚国买一石粮食要四百钱。齐国派人运粮到芊地的南部出卖,楚人十分之四都投降齐国。几年(三年)之后,楚国就服从(于齐国)了。

桓公向管仲问道;?我想要找到控制衡山国的办法,这应该怎么办??管仲回答说;?您可以派人出高价收购衡山国的兵器进行转卖。这样,燕国和代国一定跟着您去买,秦国和赵国听说后,一定和您争着买。衡山兵器必然会价格翻倍。(如果天下争相购买),衡山国兵器必然涨价十倍以上。?桓公说:?好。?于是派人到衡山寻找、收购兵器,不敢同他们付价还价。齐国实行购买衡山过兵器的策略十个月以后,燕、代两国听说,果然派人去衡山过买兵器。

燕、代两国实行这一策略三个月以后,秦国听说了这一消息,果然也派人去衡山国购买兵器。衡山国君告诉宰相说:?天下各国争相购买我国兵器,让兵器价钱提高二十倍以上。?衡山国的百姓都放弃农业,发展制造兵器的工艺。齐国则派隰朋到赵国购买粮食,赵国卖粮食每石十五钱,隰朋按每石五十钱收购。天下各国听说这一消息,都运粮到齐国来卖。齐国使用了十七个月的购买兵器的策略,使用收购粮食的策略五个月,然后就封闭了关隘,不和衡山国互通使节(与衡山国断绝了关系)。燕、代、秦、赵四国也把自己的使者从衡山带领回国了。衡山国的兵器已经卖光,鲁国侵占了它的南部,齐国侵占了它的北部。(衡山国或衡山国王)内心自己估量没有兵器来招架两个敌国,便奉送国土,归降齐国了。

二、【2016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祖讳汝霖,号雨若。幼好古学,博览群书。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遂输粟入太学,淹蹇二十年。文恭①捐馆,家难渐至。大父读书龙光楼,辍其梯,轴轳传食,不下楼者三年。江西邓文洁公至越,吊文恭。文恭墓木已拱,攀条泫然,悲咽而去。大父送之邮亭,文洁对大父邑邑不乐,盖文洁中忌者言,言大父近开酒肆,不事.文墨久矣,故见大父辄欷歔。是日将别,顾大父曰:?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大父泣曰:?侄命蹇,特耕而不获耳,藨蔉尚不敢不勤。?文洁曰:?有是乎?吾且面试子。?乃拈?六十而耳顺?题,大父走笔成,文不加点。文洁惊喜,击节曰:?子文当名世,何止科名?阳和子其不死矣!?

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读书鹤鸣山,昼夜不辍,病.目眚,下帏静坐者三月。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入闱,日未午,即完牍,牍落一老教谕房。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令再上,上之不佳,又上,至四至五,房牍且尽矣。教谕忿恚而泣,公简其牍少七卷,问教谕,教谕曰:?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公曰:?亟取若笑资来!?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更臵丹铅。《易经》以大父拟元,龚三益次之,其余悉臵高等。

乙未,成进士,授清江令,调广昌,僚寀多名下士。贞父黄先生善谑弄,易大父为纨袴

子。巡方下疑狱,令五县会鞫.之。贞父语同寅曰:?爰书例应属我,我勿受,诸君亦勿受,吾将以困张广昌。?大父知其意,勿固辞,走笔数千言,皆引经据典,断案如老吏。贞父歙然张口,称:?奇才!奇才!?遂与大父定交,称莫逆。满六载,考卓异第一。

(选自张岱《家传》,有删节)【注】①文恭:张元汴,号阳和,谥文恭,张汝霖的父亲,张岱的曾祖父。②藨蓘:耕耘。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不事.文墨久矣事:从事

B.病.目眚病:疲惫

C.詈.不佳詈:责骂

D.令五县会鞫.之鞫:审讯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张汝霖早年虽博览群书,但在科举方面并不顺利,直至他父亲去世都没有考取功名。

B.邓文洁公听信别人的传言,认为张汝霖已难以造就,后通过当面测试才改变了看法。

C.张汝霖参加科考时差点因老教谕的昏聩而名落孙山,幸赖主考官的慧眼才榜上有名。

D.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张汝霖下笔千言,精准断案,黄称赞他为奇才。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

(2)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辙塞耳不敢听。

9.根据文中张汝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4分)

【答案】

6.B

7.D

8.(1)你就算了,回去后教育儿子读书,希望能保住先人的事业。

(2)朋友用经书中的考题彼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考题)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

9.考生书法的优劣对考试成绩有影响;可捐纳财货进入太学;考题出自经书;考官的喜好直接决定考试结果。

【解析】

6.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原文语境,考查其是否同语境吻合。B项的“病”一词多义,其本义是指不健康的现象。该选项把它解释为“疲惫”,而“目眚”是眼睛害病之意,若将此解释代入原文,则文理不通,故选B为正确答案。【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判断实词的解释的正确与否,关键是要理解它在文中的意思。做题时,千万不

要把所给的意义只带入到句子中去检验是否符合,这常常是个陷阱;必须要还原到原文语境,联系上下文进行具体分析,这样才比较保险。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目,应首先根据各选项表述在文本中找出相应内容,再同文本内容进行内容仔细比较,以确定正误,发现问题。同A项相关的文字是“幼好古学,博览群书。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同B项相关的文字是“盖文洁中忌者言,言大父近开酒肆,不事文墨久矣,故见大父辄唏嘘。是日将别,顾大父曰:‘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大父泣曰:‘侄命蹇,特耕而不获耳,藨蔉尚不敢不勤。’文洁曰:‘有是乎?吾且面试子。’乃拈‘六十而耳顺’题,大父走笔成,文不加点。文洁惊喜,击节曰:‘子文当名世,何止科名?阳和子其不死矣!’”,同C 项相关的文字是“牍落一老教谕房。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令再上,上之不佳,又上,至四至五,房牍且尽已。教谕忿恚而泣,公简其牍少七卷,问教谕,教谕曰:‘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公曰:‘亟取若笑资来!’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更置丹铅。《易经》以大父拟元”,同D项相关的文字是“巡方下疑狱,令五县会鞫之,贞父语同寅曰:‘爰书例应属我,我勿受,诸君亦勿受,吾将以困张广昌。’大父知其意,勿固辞,走笔数千言,皆引经据典,断案如老吏,贞父歙然张口,称‘奇才!奇才!’遂与大父定交,称莫逆”。答题时要先弄懂它们的意思,再做比较。

8.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根据文本中该句子的上下文认真揣摩句子大意,然后找准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翻译。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文从字顺。题中第(1)句中的“已”是“结束、完结”之意,这里可译为“完了、算了”;“还”是回家之意;“以”作连词,表目的;“期”是希望之意;“坠”是“损害、毁掉、堕落”

之意;“先业”即先辈的事业。第(2)句中的“经书题”即“以经书中的考题”;“相商”即商量;“文立就”即文章立马就写好了;“言及者”指谈到此(指考题)的人。【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类题目的解答方法首先要回到句子所在的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最后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文从字顺。本题与往年相比,题型没有

变化,仍是从所给文本中选取两个句子考查考生的翻译能力。考向明确,难度适中。所选句子涉及到的重点实词、虚词,皆是高中阶段应掌握的重点内容,考生做好课内知识迁移即可得分。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名师点睛】此题考查筛选信息和归纳句意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应该先通读全文,抓住题干中“根据文中张作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这个要求和范围限制,筛选出相关信息然后归纳概括。

【参考译文】

我祖父的名字叫张汝霖,号名叫雨若,从小就喜欢学习古文,博览群书。小时候他不愿意临摹书法家的书法,因此字写得很丑,因而在去官衙考试时,总是不能被录取。于是就用粮食买了个上太学的资格读书,在其中待了二十年。我曾祖父去世后,家境一天天困难。我祖父在家中龙光楼读书,去掉下楼的梯子,用吊车将食物送上楼去,曾经三年没有下楼。江西邓文洁先生到越地来悼念我曾祖父,曾祖父坟旁的树都已经长大了,邓先生抚摸着树枝泪流满面,哭啼着离开。曾祖父送他到邮亭,邓文洁对祖父很不高兴,原来是他听信了别人说的坏话,说我的祖父近日开了一家酒店,好久都没有写文章了,所以看见我祖父就连声叹气。那天邓文洁要走了,回头对祖父说:?你算了,回去后教育儿子读书吧,希望你能保住你先人的事业。?祖父哭着说:?我的命运不好,只是耕种而没有收获啊,但是耕耘还是不敢不勤奋的。?邓文洁说:?有这种情形吗?我将要当面考考你。?就顺手拈取了?六十而耳顺?这个题目让祖父写文章,祖父提笔就写,文不加点,一挥而就。邓文洁又惊又喜,鼓掌说:?你的文章应当在社会上出名,岂止是在考场上考取功名?你父亲大概还没死吧!?甲午年正月三十,祖父就到了南都,在鸡鸣山读书,一直到深夜都还手不释卷,因而害了眼病,在考试院静坐了三个月。朋友用经书中的考题彼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考题)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进入考场后,时间还没到中午,就完成了文章。他的答卷落到了一个老教谕的手中。这位老教谕把他所选取的文章上呈给大主考李九我先生,李先生看了大骂这位老教谕,命令他重选送上来,送上来又不是好的文章,以致送了三四次,试卷差不多快要送完了。老教谕七分地哭泣着,李九我先生翻检试卷少了七分,询问老教谕,老教谕说:?这七份试卷文理极其不通,我把它们留下来作为笑料罢了。?李先生说:?赶快把这些你认为是笑料的试卷拿来!?李先生一见我祖父的文章,鼓掌称赞很妙,把卷子重新用红笔批阅一遍。关于《易经》,打算把祖父的文章作为第一名,龚三益第二,其余的五篇全部放臵在高等。

乙未年,祖父考为进士,被授以清江县令,又被调到广昌,僚属大多是有名的人。黄贞父先生喜欢开玩笑戏弄人,认为我祖父是纨绔子弟而看不起他。刚好巡抚布臵一件疑难案件,让五个县的县令会同审理。黄贞父对同事们说:?按照惯例这个案件应该交给我办,我不接受,大家也不要接受,我准备用这个案件来难倒张广昌。?我祖父知道他的心意,就并没与一再推辞,拿起笔写了好几千字,判断案子就像很有经验的老年官吏。黄贞父吃惊地张开嘴,称赞祖父是?奇才!奇才!?黄贞父就决定同我祖父建立朋友关系,并成为莫逆之交。祖父做官满了六年,每次考察评比都是第一名。

三、【2016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

晏子对曰:?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三王①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古者尝有处橧巢②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湿润,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槀邑。晏子辞曰:?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敝矣;又好盘游玩好,以饬女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弊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此婴之所为不敢受也。?

公曰:?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

晏子曰:?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宗.君而处身,曷为独不欲富与贵也!?公曰:?然则曷以.禄夫子??

晏子对曰:?君商渔盐,关市讥③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若死者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若此三言者,婴之禄,君之利也。?

公曰:?此三言者,寡人无事焉,请以从夫子。?

公既行若三言,使人问大国,大国之君曰:?齐安矣。?使人问小国,小国之君曰:?齐不加我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注】①三王:夏商周三代之明君,多指夏禹、商汤、周文王(或周武王)。②橧(zēng)巢:用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③关市:指集市。讥:稽查,盘问。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说:同“悦”,高兴

B.土事不文.,木事不镂文:花纹

C.下之疾.其上甚矣疾:痛恨

D.宗.君而处身宗:尊崇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如此,则诸侯其.至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服之轻重便于.身青,取之于.蓝

C.然则曷以.禄夫子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D.关市讥而.不征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冠足以修敬/ 不务其饰/ 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B.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 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C.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D.夫冠足以修敬/ 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认为,古代圣王诚心诚意地爱护百姓,实实在在地对百姓行善,因此天下的人都感念其徳义而归附他们。

B.晏子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而是效法他们的节俭风尚。

C.面对景公的封赏,晏子并不领情,他毅然决然地予以拒绝,并且指出了景公穷奢极欲与穷兵黩武的危害性。

D.本文采用对话的方式,批评了景公治理国家的错误观点和做法,表达了晏子减少赋税、减轻刑罚等政治主张。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4分)

(2)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3分)

(3)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3分)

【答案】

9.B

10.D

11.A

12.B

13.(1)他们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穴居住,是为了避风寒;不再造土穴居住,是为了避潮湿。(2)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您的话错了。

(3)这样做是可以的。虽然这样,难道您就不想要富有和尊贵吗?

10.试题分析:D表转折,但、却。A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或许”“大概”/代词,他们;

B介词,对于/介词,从;C介词,拿、用/表目的连词,来。

【解析】

9.试题分析:文:动词,装饰花纹。“土事不文,木事不镂”上下句子结构相同,“文”和“镂”相对,词性应该相同,课本中学过“金石可镂”,可知“镂”应为动词,据此可推断出“文”也应是动词。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义,属于山东卷必考考点,题型稳固。从历年高出题规律来看,实词的考查具体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活用、偏义等语言现象。考生备考时要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一是识记和累积,掌握文言实词的基础知识;二是学会推断。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较高的阅读能力。推断方法如下:①根据学过的课内实词来推断词义,②使用组词法来推断词义,

③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推断词义,④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⑤根据字形推断词义,⑥语

境分析推断。本题B项可采用课内推断法和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推断法;A项、D项可采用语境推断法,将词义代入选文可知解释正确;C项可采用课本推断法,《屈原列传》中有“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的句子。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采用的是山东卷传统题型,四个选项各考查一个虚词,每个虚词列出两个句子,一个句子选自考题所给文本,另一个句子选自课内。

这类题目解答时可先课内后课外,由课内推知课外。如D项中“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而”表转折,可译为“却”,将这个义项代入“关市讥而不征”,可发现解释正确,据此就可以判断出本题的答案。虚词类题目复习时要认真积累考纲规定的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还要注意到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常用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有:①词性分析法,②位置分析法,③温故求新法,④语境判定法,⑤语法切入法,⑥标志识别法。

形式考查。指向明确,难度适中。解答这类题目常用的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

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本题画线句子可根据文意断句,也可利用句子结构特点断句。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在文意的理解,属于山东卷必考内容,采用的是传统的题型。解答时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一般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有: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

凭空添加,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关系。答题时注意“人物”“事件”“时间”“地点”

的差别和重点词语的翻译,还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一般文言中经常省略主语,所以注意辨析省略主语。本题考向明确,难度适中,四个选项覆盖全文,A项和B项信息在选文第一段,C项信息在选文第二段,D项是对全文的概括。设误点在于曲解文意,也属于凭空添加,无中生有,是山东卷本考点命题常见形式。

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解答时注意落实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1)句中“其”,他们;“为”,动词,可译为“搭建”;“以”介词,因为、为了。(2)句中“致”,使动用法,让(使)……来归附;“过”,错误。(3)句中,“是”,这样;

“虽”,虽然;“然”,这样;“独”,难道。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是山东卷高考必考内容。与往年相比,题型没有变化,仍是从所给文本中选取两个或三个句子考查考生的翻译能力,考向明确。

所选句子涉及到的重点实词、虚词、固定句式,皆是高中阶段应掌握的重点内容,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句子翻译题目更突出了对虚词的考查,如“其”“为”“以”等,并且有两个句子涉及到了反问句,“不亦难乎?”“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而对实词的考查有所不足。另外,由于文本本身倾向于议论说理,句意理解有一定难度,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找出关键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等方法进行翻译。一般来说,对古今异义的词语、古代是单音节词语现代是双音节词语要“替换”;

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地名、人名、器物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删”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删”,对省略的内容要补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

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文从字顺。

【参考译文】

景公询问晏子说:?我想穿上古代圣王的衣服,居住圣王的宫室,这样,那么诸侯们都会来吗??

晏子回答说:?效法古圣王的节俭那么就可以,效法穿衣服,居其室,没有益处。夏商周三王穿不同的衣服而统一天下,不是因为衣服使诸侯归服的,诚心于爱护人民,果断地推行善政,天下百姓都感念他们的恩德,而归服于他们的道义,这就是他们的衣服节俭而人民大众高兴的原因。那帽子足够用来表示恭敬就行了,不要致力于装饰;衣服足够用来掩护身体抵御寒冷就行了,不要致力于华美。身上穿的衣服不要色彩杂陈,头上戴的帽子不要镂刻花纹。古人曾有用木柴搭巢和挖洞穴居而不厌恶的人,给予宫室而不要,天下人不是朝拜宫室,而是共同归向于他们的仁爱。到了三代制作衣服,是为了增加敬肃之意,头上戴的帽子足以表示敬肃,而不求贵重;身上穿的衣服足以使行动干净利落,而不有害于活动。衣服的轻重方便于身体,使用钱财的多少顺于民意。后来他们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穴居住,是为了避风寒;不再造土穴居住,是为了避潮湿。因此修建明堂的原则是,地下的潮湿,不能浸出;天降的寒暑,不能侵入。土建筑物不能装饰花纹,木建筑物不能镂刻,给民众看,让他们知道节制。等到这种风气衰败的时候,衣服的奢侈已过于足以敬肃的程度,宫室的壮美已过于避开潮湿的程度,使用人力很多,使用钱财很浪费,这是与民为仇敌。如今君主想要效法古圣王的衣服,不效法他们的制度,如果效法他们的节俭,那么虽然还没有成就治理,希望还是有益的。如今君主穷尽楼台亭榭的高耸,竭尽蓄水池的深度而没有止境,致力于刻镂雕花的巧妙,花纹彰显的观看而不厌倦,那么就是与民为仇敌了。就像我的忧虑,恐怕国家的危险,而主公您也不平安呀。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您的话错了。?景公赐给晏子平阴和槀邑。晏子辞谢说:?我的国君喜欢修筑宫室,百姓的力量十分疲困了;又喜欢游乐与珍宝,用来装饰女子,百姓的钱财都用光了;又喜欢发动战争,百姓离死亡很近了。使其力疲困,使其财用竭,使其身临死境,下面的人非常痛恨上面的人!这就是我不敢接受的原因。?

景公说:?这样做是可以的。虽然这样,难道您就不想要富有和尊贵吗??

晏子说:?我听说做人的臣子的人,先国君而后自身;安定国家后才考虑自己的家,尊重国君才能安身,怎能说唯独不想富贵呢!?景公说:?那么我用什么封赏你呢??晏子回答说:?君王放宽对渔盐的征税,对关市只盘查而不征税;对耕地的人收取十分之一的租税;减轻刑罚,如果是犯死罪的人就判刑,如果是该判刑的就罚款,如果是该罚款的就免了。这三条,就是对我的赏赐、君王的利益。?

景公说:?这三条,我没有什么说的,就听从先生的吧。?

景公按照这三条去做了。派人去问大国,大国之君说:?齐国安定了。?派人问小国,小国之君说:?齐不会侵凌我们了。?

四、【2016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第16—21题。(18分)

①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博学能属.文,美须眉,善谈论。郡将夏侯威异之,以兄霸之子妻之。举上计吏,州四辟从事,皆不就。夏侯霸之降蜀也,姻亲多告绝,祜独安.其室,恩礼有加焉。

②帝将有灭吴之志,以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南夏,甚得江汉之心,吴石城守去襄阳七百余里,每为边害,祜患之,竟以诡计①令吴罢守。于是戍逻减半,分以垦田八百余顷,大获其利。在军常轻裘缓带,身不被甲,铃阁以下,侍卫不过十数人,而颇以畋渔废政。尝欲夜出,军司徐胤执棨当营门曰:?将军都督万里,安可轻脱!将军之安危,亦国家之安危也。胤今日若死,此门乃开耳。?祜改容谢之,此后稀出矣。

③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谰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吴将邓香掠夏口,祜募生缚香,既至,宥之。香感其恩甚,率部曲而降。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每会众江沔游猎,常止晋地,若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兵所得者,皆封还之,于是吴人翕然悦服。称为?羊公?,不之名也。祜与陆抗相对,

使命交通

..,抗称祜之德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抗尝病,祜馈之药。抗服之无疑心,人多谏抗,抗曰:?羊祜岂鸩人者??

④祜女夫尝劝祜有所营臵,令有归载者,祜黯然不应,退告诸子曰:?人臣树私则背公,

是大惑也,汝宜识吾此意

..。?

(节选自《晋书·羊祜传》)【注】①诡计:奇计。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博学能属.文(2)祜独安.其室

17.为下列居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皆计所侵.,送绢偿之()

A.侵占B.侵犯C.侵害D.侵袭

(2)祜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

..()

A.结交B.连接C.往来D.沟通

18.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胤今日若死,此门乃.开耳今君乃.亡赵走燕

B.称为“羊公”,不之.名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祜女夫尝劝祜有所.营置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

D.人臣树私则.背公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19.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

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谰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

20.第④段中“此意”指的是:做大臣应当□ □ □ □。(2分)

21.依据②③两段相关事迹,概括羊祜的主要品质,完成表格。(4分)

相关事迹羊祜的品质

安边垦田(1)__________________

徐胤当门(2)__________________

邓香归降(3)__________________

陆抗服药(4)__________________

16.(1)连缀,写作(2)安抚

17.(1)A (2)C

18.C

19.每次于吴人交战,约定好日期才出战,不用偷袭的方法。将帅中有想进献诡诈计谋的人,(羊祜)就拿出美酒让他喝,使他说不出口。

20.不谋权私

21.(1)足智多谋(2)闻过能改(3)宽厚待人(4)坦荡磊落

【解析】

16.试题分析:(1)里根据前面“博学”和后面“文”可知,译为动词词性,和文章搭配,故译为“连缀、写作”;(2)根据“其室”可知译为动词,结合后面内容“恩礼有加焉”

可知,译为“安抚”。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如此题的(1)里根据前面“博学”和后面“文”可知,译为动词词性,和文章搭配,故译为“连缀、写作”;(2)根据“其室”可知译为动词,结合后面内容“恩礼有加焉”可知,译为“安抚”。还要注意近几年文言实词错误选项经常出现一词多义现象,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

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如此题的(1)句根据文意“割谷为军粮,都按照所割的数量”译为“侵占”;(2)句结合语境“羊祜和(吴国)陆抗两军对峙,互通使者往来”可知,选项C正确。还要

注意近几年文言实词错误选项经常出现一词多义现象,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

18.试题分析:A项译为才;“乃”字是语气助词,可以起到承接的作用。B项结构助词,不译;宾语前置句的标志,不译。C项“所”,译为代词,放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短语。D 项译为就;已经。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虚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如此题的选项A 项①句“胤今日若死,此门乃开耳”译为“才”;②句“今君乃亡赵走燕”表示语气助词,可以起到承接的作用。此外还需要注意是否合语境,感情色彩等。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

19.试题分析:主要重点词语的翻译:“克”译为“约定”,“为”译为动词,做,“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定语后置句,“辄”译为“就”,需要补充主语“羊祜”。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克”“为”“辄”等词语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

定语后置句。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技巧点拨】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

此题考查的是“此意”的内涵,做大臣应该怎么做,人物是“做大臣”,品质是“怎么做”,结合题干提示,把“此意”放回原文,结合“人臣树私则背公,是大惑也”可知,应该指不树私背公,自守卫疆界,不要贪求小利。“此意”为不谋权私。

21.试题分析:考查二、三两节的内容,概括羊祜的主要品质。根据不同的事迹,抓住关键内容分析人物品质。“安边垦田”“于是戍逻减半,分以垦田八百余顷,大获其利”可见他足智多谋;“徐胤当门”根据徐胤说的那番话,可知他闻过能改;“邓香归降”根

据他从不偷袭,“香感其恩甚,率部曲而降”可知他做人宽厚待人;“陆抗服药”根据文意“祜馈之药。抗服之无疑心”可知他做人能够坦荡磊落。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

②放回原文。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

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博学多才、善于写文,须眉秀美,善于论辩,同郡的夏侯威认为他很不一般,将兄弟夏侯霸的女儿嫁给他做妻子。羊祜被荐举为上计吏,州官四次征辟他为从事,但羊祜都拒绝就职。夏侯霸投降了蜀汉。其亲属怕受牵连,大都与其家断绝了关系,只有羊祜,安慰其家属,体恤其亲人,亲近恩礼,超过常日。

司马炎称帝后,有吞灭吴国的志向,任命羊祜为荆州诸军的都督,镇守南夏,(羊祜的政绩)深得江汉地区百姓的欢心。吴国石城驻军离襄阳七百多里,常常侵扰边境。羊祜在军中,常穿着轻暖的皮裘,系着宽缓的衣带,不穿铠甲。铃阁之下,应命侍卫的士卒也不过十几个人。并且,喜欢打猎钓鱼,常常因此荒废公务。有一天夜晚,他想出营,军司马徐胤手持柴戟挡住营门说:?将军都督万里疆域,哪能这样轻心放纵,将军的安危也就是国家的安危。除非我死了,今夜此门才得开。?羊祜正色改容,连连道歉,从此很少外出。

每次于吴人交战,约定好日期才出战,不用偷袭的方法。将帅中有想进献诡诈计谋的人,(羊祜)就拿出美酒让他(们)喝,使他(们)说不出口。吴将邓香到夏口抢掠,羊祜悬赏活捉邓香,邓香押来以后,羊祜宽容他,放他回去。邓香感激羊祜不杀之恩,便率亲兵来降。羊祜率军走到吴国境内,割田里的谷子作军粮,每次都计算所割谷物的数量,然后送去丝绢作赔偿。每次会集众人在长江沔水一带打猎,都不越过晋的边界。如果猎物先被吴人射中却被晋兵获得,都原封不动交还吴国人。于是吴国人心悦诚服,称羊祜为?羊公?,而不称他的名字。羊祜与陆抗两军对垒,双方使者来往沟通。陆抗称赞羊祜德高望重,即使乐毅、诸葛亮也不能超过。陆抗曾经患病,羊祜送了一服药给他,陆抗毫无疑心地服用了。许多人劝陆抗不要服这服药,陆抗说:?羊祜怎么会用毒药害人呢??

羊祜的女婿劝羊祜说:?购臵些田产家业,也好卸官后有所归宿,后事有所依托,这样不是很好吗??羊祜当时没有答话,事后告诉子女们说:?作为人臣,经营私业就违背公事,这是很糊涂的做法,你们应记住我这些话。?

五、【2016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勿斋记(明)朱舜水

①世之学圣人者,视圣人太高,而求圣人太精,究竟于圣人之道去之不知其几万里已。

②古今之称至圣人者莫盛于孔子,而聪明睿知莫过于颜渊,及其问仁也。夫子宣告之以精微之妙理,方为圣贤传心①之秘,何独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夫视听言动者,耳目口体之常事,礼与非礼者,中智之衡量,而?勿?者下学之持守,岂夫子不能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哉?抑颜渊之才不能为玄为妙、鹜高鹜远哉?而遇生民未有之孔子,其所以授受者,止于日用之能事,下学之工夫,其少有不及于颜渊者,从可知矣,故知道之至极者,在此而不在彼也。

③藤君素好学,有志于?四勿?也,以名其斋。因号?勿斋?,初见于太史所。士大夫之初遇,自有礼矣,不得轻有所请谒也,奈何以?勿斋?请余为之记也?余未知其人,亦何得轻为搦管,如贾人之炫其玉而求售也?抑其心久厌夫高远玄虚之故习,茫如捕风,一旦幡然,欲得余言以证其生平之志,中庸之德乎??先民有言,询于刍荛②?,勿斋有之矣!?狂夫之言,圣人择焉?。余亦有之矣!

[注]①传心:传授道统。②刍荛:指割草砍柴的人。

22.概括第①段的意思。(2分)

23.第②段举孔子、颜渊为例,对其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以圣贤为例,具体典型,很有说服力。

B.交代“四勿”是圣贤道统传授的秘诀。

C.借助圣贤之人的做法,引出文章观点。

D.通过对比,揭示圣人之道的玄妙高远。

24.作者初见藤君就答应为他作记,原因是什么?(2分)

25.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狂夫”借指作者,表达谦逊之意。

B.“圣人”借指藤君,表达感激之情。

C.作者认为自己境界与圣人相距甚远。

D.作者为藤君向自己求文而感到庆幸。

26.概括作者的修身理念。(用自己的话作答。)(4分)

【答案】

22.答案示例:世人学习圣人不得要领。

23.D

24.答案示例:藤君勿斋的名称来源于“四勿”,这与作者的修身理念十分契合,所以作者初见藤君就答应为他作记。

25.A

26.答案示例:修身应注重日常的人情事理,在视听言动之间下功夫,从而臻于圣人之道。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概括题。解答本题要注意如下几点:审题,审出概括的目标和概括的要求,比如本题,“概括第①段的意思”;然后要理解该段的意思,概括的时候要注意概括的模式,一般为“主谓宾”的形式,即找到该段陈述的对象,再看围绕对象写了什么事。比如本文的第一段,对象是“世人”,是写世人向圣人学习,但因不得要领,结果距离圣人愈远。

2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材料的能力。D项,“揭示圣人之道的玄妙高远”有误,文章第二段说“岂夫子不能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哉?抑颜渊之才不能为玄为妙、鹜高鹜远哉”,可见圣人之道并非玄妙高远。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文章所举的事例往往是为了观点服务。故要解答本题,应注意如下几点:一是孔子和颜渊的事例是什么;二是本段的中心是什么;三是本文的中心是什么。孔子和颜渊的事例定然是为本段和本文的中心服务的。本段所举出的事例是说孔子拿“四勿”来教育颜渊,而“勿”是学习人情事理基本常识的最基本要求,由此可以看出,圣人之道并非是玄妙高远的。

24.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者初见藤君就答应为他作记,原因是什么”,答题的区域在第三段。考生可以找到“腾君素好学,有志于‘四勿’也,以名其斋”“抑其心久厌夫高远玄虚之故习,茫如捕风,一旦幡然,欲得余言以证其生平之志,中庸之德乎”这些内容,然后进行概括即可。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首先应审题,从题干审出答题的方向和筛选信息的区域,比如本题“作者初见藤君就答应为他作记,原因是什么”,考生可以先找到“作者初见藤君”这一内容,文章第三段“初见于太史所”,可见答题的内容主要在这一段。在这一段,作者说“士大夫之初遇,自有礼矣,不得轻有所请谒也,奈何以‘勿斋’请余为之记也?

余未知其人,亦何得轻为搦管”,从这些内容可以判断答案就在左右。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句子的能力。文言文中的理解句子,并非仅仅是考查学

生的翻译能力,更多的是考查学生对句子含义的理解。比如本题,“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不但要理解画线句的意思,更要分析其中的所指。

26.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概括作者的修身理念”,要求“用自己的话作答”。首先应找出能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然后再进行概括。第二段借用孔子和颜渊的例子来说明圣人之道并非玄妙高远,由此说明自己的修身之道,即修身应注重日常的人情事理,在视听言动之间下功夫,从而臻于圣人之道;第三段借对藤君追求“四勿”的分析来表明自己的观点。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关于作者的观点,一般会有如下几种表述方式:一是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情感;二是借助他人他物来表现自己的看法和情感;三是从反面来表达。本文第二段是借助孔子和颜渊的事例来表明自己对于修身所持的看法,即应注重日常的人情事理;第三段是借助对藤君的分析来表明自己的观点。

译文:

世上学习圣人之道的人,把圣人看得太高,而且对圣人的要求也太精细,最终距离圣人之道不知有几万里。

古今能称得上圣人的没有比孔子伟大的,聪明睿智没有超过颜渊的。等到颜渊向孔子询问仁的时候,孔夫子用精微妙理给他解答,这正是圣贤之人传授道统的秘诀,为什么独独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那些看、听、说、动的事,是耳目口体的功能,是否符合礼教,需要内心的智慧去衡量,?勿?是学习人情事理基本常识的最基本要求,难道夫子不能说玄妙高远的话?还是颜渊的才能不能追求玄妙高远的志向?他们用来传授的东西,只不过是日常之所擅长之事,人情事理最基本的常识,他们很少有比不上颜渊的,由此可以知道了。所以那些懂得道义精妙的人,是在这些方面而不是在那些方面。

藤君向来喜好学习,有志于追求?四勿?之境界,用它给自己的书斋命名。因此称为?勿斋?。初次在太史所见面。士大夫初遇的时候,都自有礼节,不会轻易有所请求之事,为什么拿?勿斋?来请我给它做记呢?我不了解这个人,又为什么轻易为他执笔为文,就好比商人炫耀他的玉想求得出售呢?或者是他内心久已厌恶那些高远玄虚的旧习,茫茫然就好比捉风一样,一旦醒悟,想要得到我的话来证实他的生平之志,中庸的品德吗??古代圣贤有句名言,要虚心向割草打柴的人请教?,勿斋有啊!?(即使是)狂妄之人的言语,圣人也会选择性的听取?,我也被听取了啊!

六、【2016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李台州传[宋]杨万里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人,不知何郡邑。母展,妾也,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母子相失,宗质以父荫,既长,仕所至必求母,不得,姻家司马季思官蜀,宗质曰:?吾求母,东南无之,必也蜀??从之西,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曰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