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考试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考试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考试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考试

中央电大公共政策概论一、单项选择题

1、( C )是公共政策主体中最核心、并____________ 发挥独特作用的部分。A ?非政府组织B .非营利组织

C ?政府主体

D ?社会公众

2、( B )提出了著名的政策执行模型。

A ?克朗

B ?史密斯

C ?西蒙

D ? 拉斯韦尔

3、( A )是公共政策的核心问题。

A.公共利益B .政策方法

论C .政策过程 D ?公共问题

4、( B )有利于在十分不确定的情况和无所适从的条件下进行公共决策。

A.渐进思维

B.顺序决策思维

C.德

尔菲法 D.完全理性思维

5、( C )强调决策的迅速和彻底性,要求在较早的时间内和较大规模下改变系统的运行情况。当系统的问题很多而且积重难返,关系盘根错节时,就可以运用这

种思维方式进行决策。

A.完全理性思维

B.顺序决策思维

C.

剧烈变革思维D.经济合理性思维6 ( A )是一种专家会议法,可用来产生有助于查明问题和使之概念化的思想、目标和策略。?A. 头脑风暴法B.顺序决策思维

C.德尔菲法

D.完全理性思维

7.( C )是一种直觉预测技术。这种技术最初是为军事策略问题的预测而设计的,后来逐步扩展到其他领域。

A.头脑风暴法

B.顺序决策思维

C.德尔菲法

D. 完全理性思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D )实际上是一种将完全不适用的选择方案筛选出来的方法。

A.头脑风暴法

B.顺序决策思维

C.德尔菲法

D. 简单矩阵法

9.( C )指的是政府米取不行动的决策方

10.( B ),其基木过程就是让决策者逐项地对每一个选择方案极尽挑剔之能事,使其失去原有的吸引力。如果成功了,那么放弃它们就不再成为痛苦的事,于是最好的决定就产生出来

了。A.头脑风暴法 B. 巴拉姆驴子思维法 C. 德尔菲法 D.简单矩阵法

D、

1、对于利益不相关的决策类型,一般来说

应当强调“(A ) ”。这是一种十分

恰当的“职业行为”思维类型,无论是在利益相关决策还是利益无关决策中,我们

都需要提倡。A、公事公办B

?积极介入C ? 退避三舍

D ?不闻不问

2、多者博弈的公共决策体制

其实质是

( B

A.公共政策秩序稳定化

扁平

C.公共政策信息公开化

多元化3、多个环境因素对政策的影响,不仅表现

在共同作用上,而且还突出地表现在

(C)作用上。这种作用常常会引起预料不及的连锁

反应,使得问题变得更加复朵

A.个别

B.联系

C.交叉

D.个体G

1、公共政策是(A )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所制定的政策。

A.政府 B .企业 C ?个人

D . 社会组织

2 .公共政策的强制性经常与(B )措施相联系,若缺乏这种措施就将失去权威性。

A.奖励性B ?惩罚性C .温和性D . 权

威性

3、个人决策模式包括个人专断式和

(B )两种具体形式。A.个人不负责制B.个人负责制

C.

个人与集体共同负责制 D.集权者

4、公共政策的逻辑起点是(D)c

) O

B.公共决策体制

D.公共决策权力

A.社会问题B .公共利益C .公共事务D .公共问题

5、公共利益是公众(B )的资源和

条件。

A. 共同拥有B .共享C .独享D .

共同创造

6、公共政策的归宿在于( A )。

A.及时有效地解决公共问题 B ?对社会进C.为人们提供行为准则 D ?塑造公共价值

7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运用( A )的方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辨析,发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以促进对公共政策认识和研究的深化,改进公共政策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

A、定性或定量

B、定性

C、定量

D、系统分析

8.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D ) o

A、整体性E、超前性C、层次性D、系统性

9.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

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

(C ) O

A.组织

B.个人C .组织或个人 D.

组织或机构

10.各公共政策主体对政策结果的影响各异。他们之间(D)

A.是平起平坐的关系

B.是从属关系

C.是隶属关系

D.既非平起平坐的关系,也非从属关系。

11 .公共政策评价有利于政策的科学化和

(A )水平。

A.民主化

B.现代化

C.民族化

D.合理性

12.公共政策评价能够在公共部门内部形

成浓厚的(D )意识,有助于提高公共

部门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A.科学

B.民主

C.现代

D.竞争

13.公共政策思维方法的特殊性就在于它具有“决策”和“(A )”的双重特征。

A.公共性

B.现实性

C.科学性

D.超前性

14.公共政策案例是公共管理领域内某个管理问题

或政策问题的描述和记录。公共性

是公共政策案例的基本特点,(B )是公

共政策案例的另一重要特征。A.典型性B.管理性C.纪实性D.真实性

15.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有利于促进公共政策实践的科学化、民主化和(A )。

A.法制化

B.制度化

C.长期化

D.现代化

16.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

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 C ),与公

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

A.普遍性

B.共同性

C.不可分性

D.典型性

17.公共利益是个人与(D )所共享的资源与条件。

A.集体

B.社会

C.国家

D.其他社会成员

J、

1、决策权力角逐的核心问题是(A ),因为政治

权力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A.权力

B.利益

C.关系

D.制度

2、决策中的各种智囊组织经常被称为决策者的

(D )。

A.秘书

B.助手

C.领导者

D.外脑

3、决策权力的横向分化反映在政治结构中立法、司法、(C )权力的分化,以及行政部门的分化。

A.利益群体

B.压力集团

C.行政

D.社会团体

4.经济合理性思维是对(D )的一种改进或具体化,并且是现实公共决策中经常使

用的思维方式。

A.渐进思维

B.顺序决策思维

C.德

尔菲法D.完全理性思维

5.渐进思维指导下的公共决策者主张走一

步看- 斩进思维是对(A )的又一种

修正

A.完全理性思维

B.顺序决策思维

C.

剧烈变革思维 D.经济合理性思维

6.决策支持系统是指辅助决策工作的一种

(A )系统。

A.计算机

B.科学

C.分析

D.政治

K、

1、科学家明确地直接把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一般公认以( A )提出“一般系统

论”的概念为标志。

A.贝塔朗菲 B ?西蒙C ?克朗

D.戴维?伊斯顿

1、人们把分析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失效现象

所描述的曲线称为(C )。A.对策模型B .互动模型

C .浴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模型

D ?系统模型

2、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服从、认同与(D ) o

A.响应B .深入C .反映D .内化

3、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

同层次:(A )、认同与内化。

A.服从

B.拥护

C.赞同

D.质疑

4、人们遵守一项政策,主要是因为他们对政策

(D )的认同。生活于法制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对政府经过合法程序制定的政策,理所应当要遵守。A.权威性B.合理性C.正当性D.合法性

5、

1、史密斯认为,政策执行中有(A )个基本要素是必须认真考虑的。

A.四

B.五C .二D .三

2、思维就是有意识的头脑对客观事物的木

质和规律性关系所作的反映,而思维方法

则是指人们依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而形成的思维规则和手段。(B ) A.自觉性、客观性与直接性B

-自觉

性、概括性与间接性C.自觉性、概括性与直接性

D .概括

性、间接性与主观性

3.所谓公共政策体制,不仅指公共政策权力在政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格局,而且指政策主体在政策过程中的

( D )o

A.地位

B.权重

C.影响

D.活动程序

4.所谓社会问题是指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社会问题既包括私人问题,也包括

(A )问题。A.公共B.集体C.跨区域D.群体W

1、完全理性思维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是:(

A.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感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B.即人类的行动是无法合乎理性的,或者无法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C.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

无法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 ___________________ 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D.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2.为了实现公共决策的(A ),在进行决策之前,必须要有充分的系统分析活动。

A.科学化

B.民主化

C.现代化

D.整体化

X、

1、新型的公共政策理念视政策对象一一公

众为( D )o

A.被管理者B .对立者C .被统治者

D 伙伴

2、“系统分析”最早是由(B )提出并使用的。

A .美国国防部

B .兰德公司

C .麦克纳马拉

D .贝塔朗菲

3、下列关于知识经济时代基本特征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o

A.社会组织层级化B .社会主体知识化C.政策信息公开化D.民主参与大众

Y.

1、拥有完全理性思维特征的公共决策者追

求(C )类型的决策。

A、理性思维

B、理想主义

C、完美主义

D、实用主义

2.拥有完全理性思维特征的公共决策者追

求(A )的决策。A.完美主义类型B.重

新设计或者是终

止和替换现有系统的C.理想主义类型 D.哲学思辨类型Z

1、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D ),即鲜明地强调政府工作的侧重

点。

A.权威性B .合法性 C .系统

性 D .倾斜性

2、”政策科学"的概念是由美国政治学家

(C )最早提出的。

A.伊斯顿 B .西蒙C ?拉斯韦尔

D 史密斯

3.在拟定公共决策方案时,要求各备选方案之间互相(D )。

A.补充

B.协调

C. 一致

D.排斥

4.政策目标的有效性取决于不同的参与者

对它的(C )O A.基本掌握 B.选择C.共识D.

互动5 ?在政策方案执行过程中,偶然失效是指执行过程进入(C )的失效。

A.终结状态B .特殊状态C .正常状态D .起始状态

6、政策效果评价从本质上看是一种

( C )判断。

A.利益

B.事实

C.价值

D.可行性

7、在任何决策过程中,(B )因素和超理性

因素总是混合在一起的。

A.理智

B.理性

C.情感

D.有限理性

&政策评估是对政策(A )所做的判断。

A.效果

B.方案

C.结果

D.结论

9、在某些认识媒介的诱导、启迪下,思维

者突然豁然开朗的思维过程指的是:

( C )A.创造性思维B .直觉思维C .灵感思维

D .豁然开朗思维

10、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主体应该树立

(C )政策理念。

A.基础型B .理性型 C .发展型

D 综合型

11.中国国务院制定政策的许多活动实际上是体现在(B)的身上。

A.全国人大常委会

B. 国务院各部门

C.全国政协

D.中国社科院

12.政策执行者根据政策内容和局部利益对政策进行取舍,有利就执行,无利的不执行,这属于执行政策的(D )型

A.滞后

B.结构

C.抵触

D.折扣

1、(AC )的评价标准需要在各类人员通过协商、平衡利益关系中产生。

A .客观

B .适度

C .全而

D .有效

A、

、多项选择题1、按照性质的不同,可以将公共决策划分为(AC

A .非程序化决策

B .战略决策

C .程序化决策

D .策略决策

2、按照人们决策时对自然状态规律的认识和重点掌握程度,通常可将公共决策分为

(BCD )

A .随机决策

B .风险型决策

C .确定型决策D. 非确定型决策

C、

1、从政策执行者对执行政策的态度分析,政策执行问题有如下几种(?ABCDE )o

A折扣型B .结构型 C .滞后型 D. 抵触型E . 僵化型

2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公共政策评价可以分为

(ACD )

A 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B .整体评价

和局部评价

C事前评价、执行评价和事后评价

D .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

3处于不同地位的人们,对政策效果评价的

态度会(BD )

A .参与

B .支持

C .阻挠

D .反对

4、创造性思维的各种基木形式包括

(ABCD )。

A .顿悟

B .灵感

C .判断

D .直觉

D .

1、大众传播媒介对决策问题提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下列方面(ABC )

A.缩短了公众议程的时间

B.缩短了正式议

C.扩大了决策问题提出的数量

D.提高了决策问题的质

2.当代公共政策而临的现实挑战主要包括

(ABC )

A.公共政策的程序化与非常规决策之间的

矛盾

B.公共政策体系的相对封闭性与系统开放

性的矛盾

C.公共政策的特性与传统方法论之间的矛盾

D.公共政策的特性与传统官僚体制之间的矛盾F、

1、发展型公共政策理念的主要内容包括

(BCDE )o

A .效率优位观念

B .科学民主观念C.公平优位观念D ?创新超前观念E .人木观念

I、公共政策是政府在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

(ABCD )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选择B .综合C ?分配D .落实2 .公共政策的功能包括(ABC )o

A.分配功能B .导向功能C ?调控功能D .规制功能

3、公共政策核心主体包括(ABCD )。

A.立法机关B .行政机关C .司法机关D执政党

4、公共政策主体体系包括(BCD )。

A .社会名流

B .准公共政策主体

C .社会公众

D .核心主体

5、公共政策主体能力主要包括

(ABCD )o A.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B .引导公众观念、行为的能力

C.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D .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E .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

6、公共决策体系包含着(.ABCD )等子

系统。

A.监控

B.智囊

C.决断

D.信息

7、公共政策评价的基本组成内容有

(ABCD )o

A .建议

B ?信息

C .分析D?规范

8、公共政策效果的类型有(ABCD )o

A、潜在效果

B、直接效果

C、附带效果

D、象

征性效果

9、公共政策案例的特点有(CD )o

A .权威性

B .可行性

C .公共性D.管理性

10、根据公共政策案例记录的过程,可以把公共政策案例分为(ABC )o

A .完全公共政策案例

B .未来公共政策案

C.实时公共政策案例

D.风险型公共政策案例II、公共文化的内容包括(ABC )。A .对公共

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关系的认识

B .对公共道德观念的认识

C .对公共责任必要性的认识

D ?价值

分析12、?公共政策突出了公共”二字,这意味

着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的行为特征,应充分体现作为社会公共利益(ABD )的角

色。:

A.代表者

B.维护者

C.增进者

D.倡导者

13、公共政策对利益的分配过程大致经历

以下环节:(ABCD ) A.利益选择B.利益综合 C.利益分配D.利益落实。14、?公共政策主体引导公众观念行为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主体

(ACD

A.自身观念的影响程度程

15.公共政策系统由(ABD )及

监控系统构成■

A.信息系统

B.智囊系统

C.分析系统

D. 〉

断系 B.自身观念的模范

统度C?行为的规范程度D?行为的模范程度

16.管理理论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会

受到

A.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益集团

C.政策系统中立法机关干预的影响

D.特定

的政治环境中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

17.公共政策评价是依据(ABCD )。

一定的标准和程 B.与之相关的利

序,对公共政策的的影响

(ABCD )进行判断的一

种政治行为。

A.效益

B.效率

C.效果

D.价值

18.公共政策评价与一般的评价活动的区别

是(ABC )。

A.公共政策要从公众的、宏观的、系统的

高度来进行评价

B.公共政策的评价应放到一个比较长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进行。

C.公共政策的评价要考虑社会公共利益是

否得到科学有效地分配和落实

D.公共政策的评价要从实际出发19 .公共政策评价标准包括:

(ABC )

A.绩效

B.效率

C.充分性

D.科学性

20.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要素主要包括

(ABC )

A.弄清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目的

B.选准公

共政策案例分析的角度C确定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立足点D.明确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出发点

21.公共责任是指社会成员对参与公共生活的

(ABC ),也是指他们对其行为结果承担责任的程度。

A.使命感

B.责任心

C.自觉性

D.荣誉感

22.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问题,这可

以从以下方面来理解:(AB ) A.公共利益的基本属性B.公共机构的特性C.公共政策的特点D.公共政策的转型

23.公共机构的特性是(BCD )。

A.公共机构历史悠久

B.公共机构有存在的

必要性C.公共机构有维护公共利益的能力 D.公共

机构产出的独特性24 .公共政策未来的基木走向包括(ABCD )公共政策科学化.

A.突显公共性”,将决策视为公共行为,视政策为重要的公共物品

B.更加强调公共问题的具体要求;

C.突出公平在其目标体系中的地位

D.公共政策民主化J、

1、决断系统在公共政策及其运行中的作用

(ABCD )。

A.界定政策问题

B.确定政策目标

C.设

计政策方案D.选择政策方案

2、决策过程中决策者形成共识的途径通常

有(BCD )0

A.妥协

B.说服

C.强制

3决策支持系统由<BD )

A.贝塔朗菲 B .斯科特

4.集体决策模式指决策机构的全部成员

( ABC )

A.拥有同等决策权力

B.共同决策

C.共

同负责 D.共同进退5?结合中国的实际,可将公共决策的参与团体划分如下(BCD )o

A.社会团体

B.职业团体

C.群众团体

D.工6.决策方案性质的界定是指( ABD )o

A.明确决策方案的适用对象策'方案的运

C.明确决策方案的制定者

着重解决

7 ?决策方案评估的标准包括

A.效益标准

B.方案协调性标准

C.

方案适应性标准

D.方案

力度标准

L、

1、立体思维的内在特征表现在六个方面,

它们是(BD >o

A层次性、多维性、普遍性 B .系统性、整体性、动态性

C.层次性、

多维

性、

灵活性 D .层次性、多维性、联系性

N、

1、拟定公共决策方案的原则有(ABCD )

1、头脑风暴法的优点是(ABCD )o A ?专家团体所

拥有及提供的知识和信息量,比单个专家所有的知识和

信息量要大得多;

B .它使专家交流信息、相互启发,产生

思维共振”作用,爆发岀更多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C.它能够发挥一组专家的共同智慧,

产生专家智能互补效应;

D.交换提出。

C ?克朗

B.明确决用期限

D.该方案

的问题

(ABCD )o

A.多要素原则

B. 多方案原则C、

可操作性原则D.排斥性原则

Q

1 ?确定决策目标的标准是(ABCD ) o A.目标与手

段的统一 B.目标有效协调

C.目标具有可操作性

D.目标具体明确

S、

1、史密斯认为,(ABCD )是政策执行过

程中所牵涉到的重大因素。 A ?环境因素B ?执行机构 C ?目标群体

D .理想化的政策

2.史密斯认为,(ABCD )都是政策执行过程中

所牵涉到的重大因素。

A.理想化的政策

B.执行机构

C.目标群体

D.环境

因素

T、

o

2.通常情况下,下列利益群体和个体,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ABC )

A.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

B.

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

C.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者

D.积极创造社

会财富者

W

1外部监控体系是由(BCD )等组成。

A.政党

B.人民群众

C.新闻舆论

D.社会团体

2、为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各国政府需要调整的公共政策主要包括(ABDE )。

A .产业政策

B .教育政策

C .科技政策

D .财政政策E.金融政策

X、

1下列关于知识经济时代基本特征的说法中,正确的有(BCDE )。

A ?社会组织层级化

B ?社会组织扁平化C.政策信息公开化 D.民主参与大众化

E.社会主体知识化

2、下列关于知识经济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的论述中,正确的有(CDE )。

A ?知识经济的发展阻碍了公共政策创新

B ?公共政策无助于知识经济的发展C.知识经济

的兴起要求实现政策创新

D .知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公共政策的扶

E.知识经济的发展影响到了公共政策的

执行

3.系统理论认为政策执行过程的分析,可

以理解为(ABC )。

A.外界环境对政策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

B.系统产生了政策输出

C.由政策结果和反馈提供了政策的评价与再输入过程

D.政策的系统化

4.现代意义上的公共政策评价的产生与发

展可归结于以下因素:(ABCD )。 A.学科与研究群体的推动 B.政府外部动力

C.政府内部动力

D.技术手段的完备

5.系统方法应用于公共政策领域所遵循的

原则包括(ABCD )。A.整体性B.综合性C.最优化D.可行性

6.系统分析重视给定系统的外部联系和内

部联系。这体现了系统方法的(BCD )o

A.可行性原则

B.相关性原则

C.有序性原则

D. 动态性原则7.系统分析的指标体系通常包含(ABCD )

资源性指标、时间性指标。A.政策性指标B.技术性指

标C.经济性指标D.社会性指标

8.系统分析流程的基木内容包插

(ABCD )

A ?系统研究B.系统设计C.系统属性量化D.系统评价

9.系统分析不能解决的问题包插

(ABCD ) o

A.带有极强政治色彩的问题

B.具有深刻社会含义的问题

C.在决策中,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是超理性

因素的问题D.做出不同选择时,必须在观念(偏好)和实际价值(效用、价格)之间加以权衡

的问题Y、

1、以下选项属于公共问题横向性质维度的

内容包括(CD )o 2、以下哪些说法体现了公共政策的未来基

政策应当是讲究公平的C .公共政策应当追求民主

D .公共政

策应当实践科学化

3.依据可靠性理论分析,在政策方案的执行过程中,失效”表现在(ABD )等阶段。这种政策失效率的变化,类似于浴盆

状,人们把这种曲线也称为浴盆模型”。A.早期失效B.偶然失效C.晚期失效D.耗损

失效

4.一般说来,公共文化集中体现在社会成员

的以下认识和观念之上:(ABC )。

A.对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的认识

B. 对公共道德观念的认识

C?对公共责任必要性的认识 D.对公共文

化的认识乙

1、政策的导向是(BD )的导向。

A ?全国性公共问题

C ?管制性公共问题

B ?国际性公共问题

D ?服务性公共问题

本走向(BCD )。

A.公共政策应当是问题取向的 B .公共

C.回溯分析

D. 效应

的基本特征有

)O A.交叉性B?动态性C?突发性D.多样性

4?专家会议所考虑的问题的各方而以及所提供的备选方案,比单个成员单独思考及提供的备选方案更多、更全面和更合理。

5、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立(ABE )的公共决策体制。

A ?多者博弈决策体制

B ?民主参与决策体制

C .

集权式决策体制D .精英决策体制

E .网络化决策体制

6、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呈现出的新

特点包括(ABCD )。

A .信息化

B .民主化

C .高效化D.科学化 E ? 多变化

7.在所有制定公共政策的主体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是(AB )。

A.党

B.政府

C.其他公共机构

D.准公共机构

8.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公共政策主体必

须转变公共政策理念。这些理念包括

(ABCD )o A.视政策对象一一公众为伙伴而

不是对立者

B.公共政策的出发点应是解决公共问题、

保证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C.支持、鼓励准政策主体的发展

D.要具有前瞻性,注重预防”而非治疗”

重点掌握政策主动权9?政策环境的优化和改善。主要包括-

(BCD )

A.对市场机制有充分的认识和把握

B.提倡公共道德,强调公共责任,使社会

逐渐形成良好的公共文化氛围

C.加强公共政策程序化、公开化的法制建设

D.最大限度地吸纳公民参与,推进公共管

理的社会化10.中国地方各级政府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

下,负责管理地方的(ABC )等各个方面的工作

A.政治

B.经济

C.社会

D.外交

11?追踪决策的特征包抵(ABCD )。

A.回溯分析

B.非零起点

C.双重优化

D.心理效

应12.正式评价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价方案,并按

(A )和内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价者进行的评价。

A.规定的程序

B.规定的顺序

C.随机的顺序

D. 预定的形式

13.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各国政府实现政策创新。通过(ABCD ),促进知识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A.公共政策理念

B.公共政策体制

C.公共

政策过程 D.公共政策内容的变革与调整

三、判断题B、

1、巴拉姆驴子思维法的基本过程就是让决策者逐项地对每一个选择方案极尽挑剔之能事,使它失去原有的吸引力。如果他成功了,那么放弃它们就不再成为痛苦的事,于是最好的决定就产生出来了。

(对)2、扁平式组织削减了内部层级,强调信息共享,重视横向联系与协作,重视权力分散、自我管理和民主管理,强调人力资源开发。扁平的学习型组织是公共组织的变

入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的价值目标应当是公平优位。(对)

D、

1、大众传播媒介可以扩大决策问题提岀的数量,但不能缩短公众议程和正式议程的时间。(错)

2、德尔菲法是一种专家会议法,可用来产生有助于查明问题和使之概念化的思想、

目标和策略。它是1948年由创造性思维专家奥斯本首先提出的一种加强创造性思维的手段。(错

F、

1、非正式评价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重点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对)

2.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

享有决策权,上级有权

.条件D ?行为

ABCD ) o

A.文化B .观念C

2、追踪决策的特征主要是

A.双重优化

B.非零起点

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错)_____________ 3.非正式评价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

价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重点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对)

G.

1、公共政策是社会组织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所制定

的政策。(错)

2 ?公共政策的强制性经常与惩罚性措施相联系,若缺乏这种措施就将失去权威性。

(对)3、公共政策系统包括政策主体和政策客体等要

素,不包括外在环境。(错)

4、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包括整体性、超前性、层

次性、多样性、合法性,不包括有

效性、对称性。(对)

5、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不涉及个人。(错)

6、公共政策主体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还常常在应对突发事件等危机管理中发挥

重要作用。(对)

7、公共政策主体选择哪些问题制定政策,

就意味着一定要对这些利益关系进行调控。

(对

&公共政策监控系统是指由政策系统内的

人员和机构组成,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错)9、公共决策问题的复杂性使得其解决也呈现出长期性与阶段性。因此,在决策方案中必须明确决策阶段,以使得决策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划分和决策。

(对)

10、公共政策评价结论决定公共政策的生

命周期。(对)

11.公共政策体制,是指公共政策权力在

政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格局,并非政

策主体在政策过程中的活动程序。(错

12.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公共管理领域内某个管理问题或政策问题的描述和记录。

(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明确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目的;(2 )选准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角度;(3)确定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立足点。

(对)14.公共责任是指社会成员对参与公共生活的使命

感、责任心和自觉性,与他们对其个人行为结果承担责任的程度无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

15.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

(对)

16.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

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对)17.公共决策是公共政策主体为了实现有效管理选择一种主观最满意的方案的动态

过程。(对)18.各子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互动及整合能力不是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重要组

成部分。(错)19.公共政策监控系统是指由政策系统之

内的人员和机构组成,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错)

20.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案例分析方法的一种。它是指运用德尔菲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辨析,发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以促进对公共政策认识和研究的深化,改进公共政策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

(错

21.公共政策的科学化并不单是指在公共政策的过程中采用科学的技术和方法,它还应该具有更广泛的意义。如公共政策体制的科学化,公共政策诸方法的科学化。

(对)

J、

1、解决决策问题的基本措施是决策方案的核心内容,要尽量做到明确、具体,要明确提出方案的执行者应该做什么、如何

做,并告知执行者不得随意机动。(错)

2、决策方案性质的界定是指明确决策方案的适用对象,运用期限以及该方案着重解决的问题等。

(对)

3、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依据某种价值标准制定的政策目标与方案是较为理想的结果,而在实际中是行不通的。

(对)

4、绩效是公共政策评价的主要标准之一。绩效包括公共政策推动的结果,但不包括

民众心目中认定的满意程度。(错)

5、剧烈变革思维是1948年由兰德公司的研究人员首先发明的。这种思维方法最初用于军事策略问题的预测,后来逐渐用于

其他领域。(错)6 ?决策支持系统是指辅助决策工作的一种计算机系统。(对)

7.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依据某种价值标准制定的政策目标与方案是较为理想的结果,而在实际中是行不通的。

(对)&决策权力可以定义为一种法律权力,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岀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其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对)

R、

1、认同是接受政策反应的最高层次,它表现为对政策内容及其意义准确而深刻地理解,并积极地自觉行动。(错)

2、如何确立公共利益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重要性、如何通过非制度性的规范和意识形态来保障公共利益的实现。这些构成了公共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对)

3、任何一项政策不可能一劳永逸。政府要

随着国情的变化,不断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新政策或调整已有的政策。(对)

S、

1、所谓社会问题是指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它泛指由于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致使全体社会成员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乃至社会进步发生障碍,从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需要动用全社会的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对)

2、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多元化利益格局的出现,中国的各种利益团体也将进一步形成和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并将对公共决策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对)

3、顺序决策思维指导下的公共决策者通常认为,政策制定和贯彻是而且应当是通过缓慢的进展和小心的改变实现的,主张走

一步看一步。(错)

4、所谓系统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木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

一种方法。(对)

T、

1、头脑风暴法主要运用于重新设计或者是

终止和替换现有系统的决策类型,强调决策

的迅速和彻底性,当系统的问题很多而且

积重难返,关系盘根错节时,就可以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决策。(错)

2、突显“公共性”,将决策视为公共行为,视政策为重要的公共物品是公共政策

未来的基本走向之一。(对)

W、

1、无为思维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思维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实现公共决策的科学化,在进行决策之前,必须要有充分的系统分析活动,系统分析工作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公

共政策的质量和水平。(对)

X、

1、心理效应在追踪决策中占有重要的地

位,是追踪决策的特征之一。(对)

2、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

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对)

3、系统理论认为政策制定是一个反复的形成、执行、再形成的演化过程。(错)

4、系统是指由两个以上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与外部环境发生联系的

有机整体。(对)

5、系统分析就是对一个系统内的基本问

题,用系统观点进行思维推理,在确定和不确定的条件下探索可能采取的方案,通过分析对比,为达到预期目

标选出最优方案。(对)

6、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

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对)

7、系统分析就是为政策主体选择一个行动

方向,通过对情况的全面分析,对备选方案择优,为政策主体提供可靠的依据。

(对)Y、

1、因果理论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

(对)

2、由于公共政策具有较强的时效性,所以对公共政策的评价不宜放到较长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进行。(错)

3、因果理

论大致包括两类内容:( 1 )把

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一张“指导人

们从当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的地图”。政策执行是

按地图所指引的方向到达目的地;(2)把政策中

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

(对)4?演化理论认为在提出政策问题、制定政策目标、拟定政策方案过程中,都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多重目标实际上会产生矛盾与冲突。因而在实际执行中,会对原有目标不断地重新设计。政策制定是反复的形成、执行、再形成的演化过程。

(对)5.要保证政策执行的可靠性,就要控制它的失效性。(对)Z、

1、政策理念是指政策主体进行公共政策活动时所秉持的价值观。思想观念是结果的真正决定者,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就会制定出与之相关的政策。

(对)

2、作为一个系统,在各主体不具备独立性、但有较高能力的情况下,公共政策体系有一种天然的整合能力和机制。(错)

3、中国国务院下属的各个部门是辅助国务院行使职权的,不独立行使重要的行政决

策权力和领导权力。(错)

4、中国的职业团体不属于公共决策的参与团体。(错)

5、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对)

6、在运用思维方法时,决策者一方而要注重理性选择的关键性作用,同时还要不断地发觉灵感和注重直觉。(对)

7、在公共决策中,决策者必须首先具有职业行为的思维方法,将决策过程作为一种普通的职业来对待。(对)8、在使用简单矩阵法时,决策者要做的是挑拣出那些无论哪一种选择都需要满足的几个至关重要的性能。没有这些性能,这个决策将会失去意义,它实际上是一种将完全不适用的选择方案筛选出来的方法。

(对)9、在进行公共政策分析时,只要坚持使用系统分析法就可以解决具有深刻社会含义的问题。(错)

10、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的知识化与信息化是

民主化与科学化的前提与基础。

(对)

11、纵向层次维度和横向性质维度是认识

公共问题的两个维度。(对)

12、中国的国家权力由人民代表大会之下

的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分享。

(对)

13、中国的司法机关包扌舌法院和检察院,但不包

括行政机构的公安、国家安全机关、人民代

表大会的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错)

14>在各个国家中,议会的政策数量最多,政策活动的制度化程度最高,是政策系统的核心主体,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具有

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错)

15、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织,

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并不影响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

错)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试题

一、填空题(20分) 1、给社会政策下定义有直接界定、(间接界定)与(理论界定)等3种基本方式; 2、社会政策的范围包括(价值)、(对象)、内容、过程等方面; 3、《伊丽莎白济贫法》于(1601)年在(英)国实施; 4、社会政策的主体包括(弱势群体)与(政府服务机构); 5、环境分析包括政府与社会、(国内)与(国际)、场景与背景等维度。 6、社会政策的主要研究方法有人性假设、(调查研究)与(政策分析)等3种基本方式; 7、教育有主体性、学习性、社会性、(传承性)与(生产性)等特征; 8、福利国家一词最早见于(1941)年(公民与教徒)一书; 9、社会政策包括(公平)与效率、(人权)与主权等价值维度; 10、当代世界的特征包括经济(市场化)与生活(网络化)、管理全球化及发展不平衡等。 11、全球性社会政策面临权力的边界模糊化、资源的(配置不平等)与问题的(普世化压力)。 12、马克思认为人性包括生存、(发展)与(享乐)等需要。 13、马斯洛认为人性依次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等五种需要。 14、社会保障的基本方式有社会保险、(社会救济)与(社会福利); 15、医疗卫生政策包括医生与(患者)的矛盾、经验与(科学)的矛盾。 16、医疗卫生政策包括精英与(民主)的矛盾、心理与(生理)的矛盾。 17、教育在历史上呈现科学与(人文)的交融、(自主)与开放的结合; 18、教育发展的历史趋势包括(公共)与私人的统一、投入与(产出)的关联。 19、社会政策分析应突破传统政府、市场二元论,走向政府与(市场)、(社会)三元互动视角。 20、社会政策在理论基础上包括经济学理论、(社会学)理论与(政治学)理论。 二、判断题(20分) 1、社会政策是政府介入社会生活领域的行为(对); 2、作为政府的一项常规职能,社会政策是从近代开始的(对); 3、政府是社会政策的必要条件(对); 4、社会政策就无条件追求自由(错); 5、社会政策的分析应在事实基础上先判断其价值(对)。 6、社会政策是政府处理社会福利的文件(错); 7、古代社会政策不是政府的一项常规职能(对); 8、社会政策以人的生活的社会性为条件(错); 9、社会政策在价值上应将自由与合作统一起来(对); 10、社会政策的分析从寻找原因开始(错)。 11、我国长期社会政策目标是建设福利国家(错)。 12、我国长期社会政策目标不是建设福利国家(对)。 13、政府始终以促进就业为宏观调控目标(错)。 14、政府应有条件的以促进就业为宏观调控目标(对)。 15、应试教育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基本教育挑战(对)。 16、教育公平是我国当前教育政策面临的一个基本矛盾(对)。 17、当前我国医疗卫生政策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看病难(错)。 18、看病贵是当前我国医疗卫生政策面临的尖锐矛盾之一(对)。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1105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2011.5) 考试题型:名词解释4,20分;简答题4,32分;问答题2,28分,实践分析题1,20分。 名词解释: 1、社会政策社会政策是公共政策的重要领域,是公共政策中有关公民福利、社会公平的政策,旨在满足人们难以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是国民经济的二次分配,其外延包括社会保障政策、劳动就业政策、教育政策、社区社会政策、公共住房政策、个人性社会服务政策等。 2、剩余模式社会福利的需求主要是通过个人的努力来满足的,只有当基本社会安全网络无法提供有效保障时,公共部门才有必要进行介入并提供帮助 3、制度模式社会福利体系被看做是与其他社会制度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为处在生产劳动中的工人提供保障,而且为那些处于劳动力市场之外的福利需求者提供普遍的保障。 4、职业福利也称为附带福利,指与就业或缴费记录有关的由企业提供的各种内部福利,可以现金或实物形式支付,常常由政府依法强制实施,如企业补充医疗和补充养老保险、子女教育和住房补助、有薪假期等等。 5、财政福利指具有明确社会目标的特别减税和退税措施,如在许多发达国家,凡市民参加慈善捐款、社会保险或抚养子女等都能获得

所得税减免,从而增加净可支配收入。蒂特姆斯把它看成是一种转移支付。 6、贫困烙印指因接受福利救助而被定为“穷人”,并因此而感到自卑或受到其他人歧视的现象。 7、福利依赖接受福利的人不仅在收入上依赖福利津贴和服务,在心理上也处于一种依赖状态,他们丧失了积极性、技能、独立性,甚至是自我生存的能力。 问答题: 1.简述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的区别。 答:研究的出发点不同:公共利益-公民福利 研究的内容不同:政策机构的制度能力和制度设计-社会福利 追求的目标不同:多元化-公平公正 提供物品和服务性质不同:非排他-排他 增进福利的路径不同:社会福利到个人福利-个人福利到社会福利研究路向不同:实证研究-价值关联 2.综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福利国家的批评。(没找到) 3.简述布来萧的需要类型分类及其意义。 答:第一,标准的需要(normative need) 第二,感觉的需要(felt need) 第三,表达的需要(expressed need ) 第四,相对的需要(comparative need(注:意义找不到。) 4.对社会需要的理解差异如何影响社会政策行动?(可参考笔记,我

社会政策概论

关信平:社会政策概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一章社会政策的基本范畴 第一节政策和公共政策 一、政策 (一)政策的基本特征 1、政策是制度化的行动体系 2、政策具有明确目的性和方向性 3、政策具有明确的行动内容 4、政策是规则体系与行动体系的结合 (二)政策概念的定义 1、多元视角 孙光之《政策科学》:“政策是国家和政党为了实现一定的总目标而确定的行动准则,它表现为对人们的利益进行分配和调节的政治措施和复杂过程。” 林金德之《政策研究方法论》:“政策是管理部门为了使社会或社会的一个区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而提出的法令、措施、条例、计划、方案、规则或项目。” 张金马之《政策科学导论》中认为:“政策是党和政府用以规范、引导有关机关团体和个人行为的准则或指南。其表现形式有法律、规章、行政命令、政府首脑的书面或口头声明和指示以及行动计划与策略等。 陈振明之《政策科学》:“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策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社会政策、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辞海》:“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一系列行动准则。” 2、定义 “政策是指政府、政党或其他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 理解: (1)政策的主体可以是社会中的各种组织,但政府和政党的政策体系在社会中的影响最大。 (2)政策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以及围绕组织的目标而有序地处理各项日常事务。 (3)政策包含了规则体系和各种具体的行动。 (三)政策与制度的关系 1、什么是制度 制度指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并能够体现在人们的行为模式和社会关系模式之中的有关规则的复合体。 由有关的规则集合构成的制度可以分为两类,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前者指由比较明确地表达出来的一系列规则构成的,而且有相应的奖惩措施来保障其更有可能得到遵守的制度。后者往往是由没有那么明确地表达出来的规则构成的。 2、制度与政策的关系 相通之处: (1)都包含有规则的要素。 (2)绝大部分政策都是在既定的制度基础上制定和实施的。 (3)政策行动可以建立一套新的制度或改变现有制度。 不同之处: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复习

问答题: 1.简述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的区别。研究的出发点不同:公共政策研究的出发点在于公共利益;社会政策研究的关注点是公民福利 研究的内容不同:公共政策关注的是公共利益的维护;社会政策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社会福利方面追求的目标不同:公共政策的目标是多元化的;社会政策的目标主要是追求社会公平提供物品和服务性质不同:非排他-排他增进福利的路径不同:社会福利到个人福利-个人福利到社会福利研究路向不同:公共政策主要是实证研究方向;社会政策主要是价值关联方向2.综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福利国家的批评。20世纪70年代社会政策从社会行政学分离出来,成为一门正式的学科,此后,社会政策的研究重心转向了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社会政策的理论研究也受到重视。率先对福利国家体制进行反思的是保守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他们对福利国家理论大肆抨击,指责福利国家福利开支巨大,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导致了西方经济的衰退;政府过多包揽福利事业导致在社会服务领域的垄断,剥夺了人们选择福利的权力;同时,政府部门提供社会福利服务在经济效率方面也受到质疑,而且可能造成了社会公德的沦丧。左派方面,指责保守党政府使福利国家衰退了;下层阶级,尤其是那些低收入的大家庭仍陷于贫困之中。右派方面,福利国家体制想向所有人提供普遍性的福利服务去消除贫困只是幻想,而应该运用选择性福利模式,将福利帮助更多地对准穷人。新马克思主义认为福利国家体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国家中的阶级剥削的问题,因此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无产阶级贫困化的问题。女权主义认为,福利国家体制并没有保证妇女与男子同等的权利和地位,相反,它的许多所作所为使针对妇女的传统歧视性价值和态度合法化了。 3.简述布来萧的需要类型分类及其意义。类型:第一,标准的需要;第二,感觉的需要;第三,表达的需要;第四,相对的需要意义:布来萧的这个分类是指出界定需要时所包含的因素,区分出需要的类型。比如个人感觉到的需要不一定表达出来,表达出来的需要也不一定是个人真正感觉到的需要,专家或专业人员对他人需要的认定也可能与当事人自己感觉到的需要有很大的不同,同样,个人感觉到的需要与相对的需要之间有时也难以区分。所有的需要或多或少的都带有主观的性质,即使是标准的需要,所建立的标准也是人为的,涉及到价值的判断,因而也是社会的、文化的。 4.对社会需要的理解差异如何影响社会政策行动?对社会需要的认识不同,会导致政策选择上巨大差异。当把个人的某些需要与社会需要相统一,满足个人的需要就是社会政策追求的最终目的,当把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相分离,社会政策满足个人的需要就变成了手段,而满足社会需要才是其最终目的,很显然,只要目的实现了,手段运用的充分与否就无关紧要了。社会政策是满足个人的需要还是满足社会的需要也就成了制约社会政策行动的关键因素。社会唯实论:社会作为整体有其自身的需要。这种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并不完全一样,也不等于个人需要的总和。如多亚尔和高夫看来,保证社会成员最低水平的生存和基础、养育和教育后代、学习必要的生产和服务的知识和技能等是社会文化要持续和发展所必须实现的,于是它们也就成了社会的需要。

社会政策概论三合一

社会政策概论模拟卷1 一、填空题 1、社会政策的学科性质有综合性、应用性、(系统性) 2、社会问题的特点包括客观性、主观性、(社会性)、过程性。 3按照社会政策行动的运作方式,社会政策的对象可以分为(一般性对象)和选择性对象 4、从政府或其他组织资源投入的方式上看,社会政策资源大致上可以分为资金性资源和(非资金性资源)。 5、社会政策可行性的实质内容包含了政策的可能性、(合理性)、有效性和可接受性。 6、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公共性、权威性(价值性)、阶级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7、社会政策研究中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主要有(定量研究方法)和定性研究方法 二、名词解释 1制度性福利模式是指社会福利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制度,其特点是首先由政府的福利计划来满足社会成员的各种需要和解决各种社会问题。 2、社会政策是指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性价值的指导下为达到其社会性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行动的总和。 3、普遍性福利模式是指社会政策行动倾向于不加区分的给全社会或者某些群体中的所有成员都提供相同的福利待遇,而不论他们每个人是否有满足的需要。 4、社会政策主体指发起或参与社会政策行动过程的行动者 分为直接主体和间接主体,直接主体是指在社会政策制定过程中起直接作用或在政策目标实现过程中直接执行政策的个人、社会团体或组织;间接主体是指在政策制定或目标实现过程中不拥有合法的权利直接参与而是通过自身的能力和影响力起作用的个人、社会团体或组织。 5、公共政策的决策模式是指在社会决策过程中的基本政策体制、制定政策的基本程序和基本决策方法等方面的综合性。 6、社会政策的资源是指社会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要素,它可以是人力、财力、物力、时间、信息等,也可以是权利、地位、威信、名誉等非物质资源。 7、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依法为所有公民普遍提供者在保证一定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 8、剩余性福利模式是由维诺斯基和美博提出来的社会福利的两种福利模型之一,也叫补缺型福利模式,这种模式以为只有在家庭和市场不能满足个人需要的时候,社会福利设施才会介入运作,并且只是暂时的,这种模式有种慈善和施舍的印迹,救助者被视为弱者,被贴上耻辱的标签。 9、社会政策对象是指社会政策性的的接受者,是接受社会政策帮助的个人或家庭或者说是受社会政策行动影响到人。 三、简答 1、什么是社会政策的“准市场机制”,其具体内容如何? ①准市场机制是指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服务领域。 ②基本内容: a、在公共部门和福利性项目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b、改变政府拨款方式。 c、增大受益者的选择。 d、增加福利使者的付费,增加服务机构的资金来源。 e、加强对服务机构的业绩考核和评估。 5、导致社会政策变动的原因及变动的主要方式? 原因:①政策本身的原因②政府方面的原因③来自社会方面的原因 变动的方式:①社会政策的修订②社会政策的改革③社会政策的终止 1、影响社会政策决策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客观方面:社会政策的需求情况、社会政策的成本与效果、社会政策的制定机制 主观方面:政府和政党的目标、政治领袖、政府职能部门、利益集团

社会政策概论复习要点

社会政策概论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 1.政策概念的定义:政策是指政府、政党或其他组织为实现其目标 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P5 2.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 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P6 3.社会政策的定义: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 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服务行动的总和。 P11 4.社会福利的概念的含义:首先,“福利”一词常常指人们社会生活 的一种良好的状态和总体上的利益;其次,“福利”是一种按照实际需要而进行的财富分配方式,如福利性住房分配制度、福利性医疗制度等。P15 5.社会保护的基本含义:社会保护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建立 各种保护性的制度和措施,以避免或减弱某些社会群体在社会经济变迁(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和结构变化)过程中所受到利益损害。P17 6.社会保障的含义:是指政府通过公共行动而向社会成员提供基本 生活保障的政策体系,是通过制度化的方式使社会成员在因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死亡、灾害等原因而丧失劳动能力或生活遇到障碍时,能够从国家和社会获得基本生活保障。P242 7.就业政策的基本含义:就业社会政策,又称劳动就业政策,常常

简称为就业政策,是指政府或其他组织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合理分配就业机会、解决失业问题和保护劳动者权利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P297 简答题: 1,政策的基本特征:○1|政策是制度化的行动体系;○2|政策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3|政策具有明确的行动内容;○4|政 策是规则体系与行动体系的结合。P3 2,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1|公共性(最突出特点之一);○2|权威性(包括政策制定中的权威性和政策实施中的权威性);○3| 价值性(即指公共政策反映了政府的价值目标);○4|群体性 与社会性的统一。P6 3,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1|社会保障政策;○2|公共医疗卫生政策;○3|公共住房政策;○4|公共教育政策;○5|劳动就业政 策;○6|社会福利服务政策;○7|针对专门人群的社会政策体系; ○8|社会政策的其他内容(如对越轨行为者的“行为矫治”、家 庭政策、社区发展政策等)。P13 4,西方社会政策学科最近的发展趋势:○1|理论研究的多元化并向纵深发展;○2|研究对象的范围进一步拓宽;○3|研究方式发 生转了移。 5,社会政策的理论基础来自哪些方面:社会政策具有综合性,这种综合性表明,社会政策学科的产生和发展是建立在多学科的 理论基础之上的。一方面,从事社会政策研究的学者来自许多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社会政策概论 一、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包含了政府为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各种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是在特定目标指引下,对社会公共利益的选择和分配。 2、社会政策:是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的社会性价值的指导下,为达到其社会性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性服务行动的总和。一般来说,社会政策具有三方面含义,包括社会性价值、社会性目标和社会性行动。福利性是其最重要的特征。 3、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说,就是在公共资金的支持下向社会成员无偿或低偿提供物质产品或服务的制度和过程。狭义上认为对生活能力较弱的儿童、老人、母子家庭、残疾人、慢性精神病人等的社会照顾和社会服务。社会福利是在社会保障的基础上保护和延续有机体生命力的一种社会功能。 4、社会问题:是一种对社会成员和社会整体造成负面影响、社会主流价值不能接受因而需要采集集体行动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它具有普遍性、变异性、复合型和周期性等特征。 5、民间组织:政府组织体系之外的各种民间非性组织的总称。包括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等,它们以其民间和非营利两个方面的特点而与政府组织和企业组织区分开来,并在当前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6、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标的民间社会服务组织,包括志愿团体、社会组织或民间协会等,是介于政府和营利性企业之间的“第三部门”。它具有非营利组织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非营利性。其次,非营利组织所提供的服务具有福利性特征。最后是其非营利组织的公共性特点。 7、普惠性福利模式:是指社会政策行动倾向于不加区分地给全社会或某些群体中的所有社会成员都提供相同的福利待遇,而不论他们每个人是否有满足的需要。 二、简答题 1.简述新加坡公积金制度 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种社会福利制度,即所谓“退休基金社会主义”制度,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的长期储蓄。政府通过这一制度有效地调控消费基金,解决职工购买住房和退休后的养老问题。新加坡的公积金制度实行会员制,所有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无论是雇员,都必须按雇员月薪的一定比例缴交强制性的公积金,并按月存入雇员户下。公积金制度在新加坡实行40多年来,对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以下5点:(1)为国民提供了多样化的社会保障。(2)新加坡的中央积金局将归集的公积金购买国债,因此它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

社会政策概论考试重点-----精简版

名词解释 1.社会政策:是政府或其它组织在一定的社会性价值的指导下,为达到其社会性目标而采取的各种 福利性社会性服务行动的总和。 1)社会性价值:是指在社会中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价值体系,或者是能够代表大多数人利益的价值述求,而不是只反映少数群体的价值立场。 2)社会性目标:是指它一般不是为了直接促进经济发展或整个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多,而是为了通过更加公平地分配各种资源而满足大多数人(尤其是下层群体)的各种基本需要,以增强社会的整合和稳定,解决社会问题,提高社会生活质量,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3)社会性行动:是指社会政策是社会成员广泛参与的行动。 2.社会保障政策:是政府通过公共行动向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政策体系。 3.公共医疗卫生政策:是政府或其它组织开展的公共卫生事业和为社会成员提供医疗服务的政策。 1)公共卫生:是指在向社会提供预防性卫生服务方面采取的公共性行动,其中包括疾病控制、预防接种和卫生知识普及等方面的公共行动。 2)医疗服务政策:是政府为社会成员提供医疗服务的政策。 4.公共住房政策:是指由以福利性方式为社会成员提供公共住房或住房补贴的政策。 5.公共教育政策: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组织兴办教育事业,向社会成员提供教育服务的政策。 6.劳动就业政策:一般指政府或其他组织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合理地分配就业机会、解决失业 问题和保护劳动者权利而采取的各种公共行动的总和。 7.社会福利服务政策:是指由政府或其它组织为提供社会福利服务而采取的政策。社会福利服务是 指直接面向社会成员,尤其是社会中的具有特殊需要的个人或群体而提供的福利性服务。 8.社会福利:一般指不以直接商业性交换为原则,而是按照人们的实际需要来提供物质产品和服务 的制度。更具体说,就是在公共资金的支持下向社会成员无偿或抵偿提供物质服务或产品的制度和过程。 9.社会保护:Social Protection,是指由政府或其它社会组织建立各种保护性的制度和措施,以避免或 减弱某些社会群体在社会经济变迁(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和结构变化)过程中所受到的利益损害。 10.社会保障:是指由社会(主要是政府)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其他一些社会福利的方式向失去 劳动能力和劳动机会的公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11.社会保护分为预防性和治疗性。 1) 预防性两大原则:基本权利保护和增能。增能,Empowerment,即通过教育培训、增大人力资 本、社会资本和政治能力等途径而增强弱势群体自身的能力。 2)治疗性两大原则:补偿原则和社会关照原则。 12.社会行政(Social Adminstration)一般指政府行政机构在其职权范围内代表国家在社会事务方面 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 三层含义:1) 代表着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领域。2)代表管理社会事务的政府机构。3)代表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规则和程序体系。 13.完全积累制:智力20世纪80年代新的养老保险制度。以个人资本为基础,实行完全的个人账户 制,并由私人养老基金管理公司负责经营管理,保险费完全由个人缴纳,雇主不需要承担供款义务。 14.社会行动政策的管理:是指通过合理的组织体系,有效的规章制度和合格的管理人员来保证社会 政策行动有序地进行,以便高效率地到达社会政策预期目标的过程。 三个层次: 1)社会政策行动的行政管理层次(即社会行政管理):是指政府对社会政策行动的宏观管理体系。 2),..行业管理层次:是指在与社会政策相关的行业中建立的社会服务管理体系。 3)…社会服务机构管理层次:是指政府对社会服务机构(即向社会成员提供各种社会服务的机构,包括学校、医院、养老院等)建立的管理体系。

社会政策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政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502106 英文名称: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Policy 一、课程说明 1. 课程类别 学科基础课程 2. 适用专业及课程性质 必修:社会工作专业 3. 课程目的 社会政策是党和政府在特定时间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的社会工作和管理的目标所采取的政府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政策、策略、法规、措施、办法、方法、规章、条例等的总称,是国家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使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具有比较系统的社会政策方面的理论知识,并初步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研究我国社会政策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从而达到该专业学生在社会工作和管理方面所应具备的能力。 4. 学分与学时 学分为2.学时为40 5. 建议先修课程 社会学原理、社会工作导论、法学概论、形势与政策 6.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 《社会政策概论》.关信平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参考书目: 《社会政策导论》.杨伟民编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7.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在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理论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社会调查等方法,不但要注重课堂讲授,而且要注重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切实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增大信息传输量,以调动大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的。 8. 考核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试 成绩评定:(1)平时成绩占30% ,形式有:考勤、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社会调查报告、平时测验等。(2)考试成绩占70%,形式有: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 9. 课外自学要求 (1)根据授课教师开列的相关书目进行课外阅读。 (2)按照授课教师的布置完成课外作业。 (3)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社会调查,并按时提交调查报告。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社会政策概述 基本内容: 第一节社会政策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一、社会政策的基本含义 二、社会政策的特点 三、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的关系

社会政策概论考试重点-----精简版

名词解释 社会政策:是政府或其它组织在一定的社会性价值的指导下,为达到其社会性目标而采取的各种 福利性社会 性服务行动的总和。 1) 社会性价值:是指在社会中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价值体系,或者是能够代表大多数人利益的价 值述求,而不是只反映少数群体的价值立场。 2) 社会性目标:是指它一般不是为了直接促进经济发展或整个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多,而是为了 通过更加公平地分配各种资源而满足大多数人(尤其是下层群体)的各种基本需要,以增强社会 的整合和稳定,解决社会问题,提高社会生活质量,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3) 社会性行动:是指社会政策是社会成员广泛参与的行动。 社会保障政策:是政府通过公共行动向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政策体系。 公共医疗卫生政策:是政府或其它组织开展的公共卫生事业和和为社会成员提供医疗服务的政策。__ 1) 公共卫生:是指在向社会提供预防性卫生服务方面采取的公共性行动,其中包括疾病控制、预 防接种和卫生知识普及等方面的公共行动。 2) 医疗服务政策:是政府为社会成员提供医疗服务的政策。 公共住房政策:是指由以福利性方式为社会成员提供公共住房或住房补贴的政策。 公共教育政策: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组织兴办教育事业一向社会成员提供教育服务的政策。 劳动就业政策:一般指政府或其他组织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合理地分配就.业机会、解决失业. 问题和保护劳动者权利而采 取的各种公共行动的总和。 社会福利服务政策:是指由政府或其它组织为提供社会福利服务而采取的政策。社会福利服务是 指直接面向 社会成员,尤其是社会中的具有特殊需要的个人或群体而提供的福利性服务。 社会福利:一般指不以直接商业性交换为原则,而是按照人们的实际需要来提供物质产品和服务 … 的制度。 更具体说,就是在公共资金的支持下向社会成员无偿或抵偿提供物质服务或产品的制度 和过程。 社会保护:Social Protection 是指由政府或其它社会组织建立各种保护性的制9度和措施, 以避免或 减弱某些社会群体在社会经济变迁(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和结构变化)过 程中所受到的利益损害。 10. 社会保障:是指由社会(主要是政府)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其他一些社会福利的方式向失去 劳动能力和 劳动机会的公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11. 社会保护分为预防性和治疗性。 1) 预防性两大原则:基本权利保护和增能。 增能,Empowerment 即通过教育培训、增大人力资 本、社会资本和政治能力等途径而增强弱势群体自身的能力。 2) 治疗性两大原则:补偿原则和社会关照原则。 12. 社会行政(Social Adminstration —般指政府行政机构在其职权范围内代表国家在社会事务方面—_ 米取的 各种行动的总和。 三层含义:1)代表着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领域。2)代表管理社会事务的政府机构。3)代表政府 管理社会事务的规则和程序体系。 13. 完全积累制:智力20世纪80年代新的养老保险制度。以个人资本为基础,实行完全的个人账户 制,并由私 人养老基金管理公司负责经营管理,保险费完全由个人缴纳,雇主不需要承担供款义 务。 14. 社会行动政策的管理:是指通过合理的组织体系,有效的规章制度和合格的管理人员来保证社会 政策行动有 序地进行,以便高效率地到达社会政策预期目标的过程。 三个层次: 1) 社会政策行动的行政管理层次(即社会行政管理):是指政府对社会政策行动的宏观管理体系。 2) ,..行业管理层次:是指在与社会政策相关的行业中建立的社会服务管理体系。 3) …社会服务机构管理层次:是指政府对社会服务机构(即向社会成员提供各种社会服务的机 构,包括学校、医院、养老院等)建立的管理体系。 15. 社会政策行动管理的对象: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 1. 2. 3. 4. 5. 6. 7. 8. 9.

20秋学期《社会政策概论》在线作业 参考资料

20秋学期(1709、1803、1809、1903、1909、2003、2009 ) 《社会政策概论》在线作业 1 单选题 1 ()主张国家是全社会利益的代表,其基本职能是提供社会福利服务、解决社会问题,通过再分配实现“社会主义”目标。 A 新自由主义 B 马克思主义 C 第三条道路 D 社会民主主义 2 ()认为在满足社会成员需求和解决社会问题方面,福利的手段优于市场的手段。 A 社会政策的经济导向模式 B 社会政策的福利导向模式 C 发展型社会政策模式 D 第三条道路社会政策模式 3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秉持的社会政策理念是()。 A 主张国家应承担主要的福利责任 B 反对国家提供过多的福利,赞成补缺型社会福利 C 认为福利有力于提高社会向心力 D 认为现有的福利是一种投资 4 城市低保的审批时限为自接到申请人提出申请之日起()内。 A 15日 B 30日

C 60日 D 90日 5 政府“干预”社会社会福利事务属于()。 A 残余式社会福利 B 制度式社会福利 C 自由主义福利模式 D 社会民主主义福利模式 6 1994年,()在《防止老龄危机》提出三支柱养老金模式。 A 世界银行 B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 国际劳工组织 D 乐施会 7 政府“包揽”社会社会福利事务属于()。 A 残余式社会福利 B 制度式社会福利 C 自由主义福利模式 D 社会民主主义福利模式 8 新加坡社会政策的创立以()为标志。 A 中央公积金局成立 B “公共住屋计划”的开展 C 在社会保障运作中引入私营部门参与和管理 D 社会保障制度出台 9 世界银行组织认为未来的福利应侧重于()。

南开《社会政策概论》在线作业答案

南开《社会政策概论》在线作业答案 1 工伤保险条例中规定,申请劳动能力鉴定时地级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在()内出结论。 A 15日 B 30日 C 60日 D 90日 答案:C 2 (),我国政府在城市建立了街道—居委会体制的社区组织体系。 A 20世纪80年代 B 20世纪90年代 C 20世纪50年代 D 20世纪60年代 答案:C 3 ()的影响在于政府开始承担保障公民基本需要的责任。 A 1935年《社会保障法》 B 1601年《伊丽莎白济贫法》 C 1942年《贝弗里奇报告》 D 福利国家体制的形成 答案:B 4 () 提出福利的“社会分工”,将社会福利分为社会福利、职业福利和财政福利。 A 瓦格纳 B 蒂特马斯 C 贝弗里奇 D 吉登斯 答案:B 5 城镇养老保险缴费责任中,个人缴费比例为()。 A 工资总额的8% B 工资总额的10% C 工资总额的15% D 工资总额的20% 答案:A 6 世界银行组织认为未来的福利应侧重于()。 A 工作福利 B 实现公民权 C 再分配 D 社会安全网 答案:D 7

1889年德国俾斯麦政府颁布的《伤残和养老金保险法》中规定()以上的老人可以领取养老金。 A 55岁 B 60岁 C 65岁 D 70岁 答案:D 8 ()可以评价社会政策在政府公共政策体系中的相对重要性程度。 A 政府年度社会支出总量 B 政府年度社会支出人均量 C 政府年度社会支出占政府财政支出的比例 D 政府社会支出占GDP的比例 答案:C 9 新农合基金管理规定,中西部地区乡级医疗机构的住院补偿起付线原则上不超过()。 A 50元 B 60元 C 80元 D 100元 答案:D 10 ()是个体为了维系其生存并求得发展而必须设法获得满足的摄取状态。 A 有效需求 B 需求 C 个人需要 D 社会需要 答案:C 11 流浪乞讨人员临时救救助时间一般不超过()天。 A 10天 B 20天 C 30天 D 15天 答案:A 12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缴费和补助标准参照()。 A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B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险 C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 D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答案:D 13 公民自办社会福利项目属于对社会政策的()。 A 政治参与

社会政策概论三

社会政策概论模拟卷 一、填空题 1、社会政策的学科性质有综合性、应用性、() 2、社会政策研究中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主要有定量研究方法和() 3、社会政策对象从其基本原则上看,可以分为一般性的对象和() 4、社会问题的特点包括客观性、主观性、()、过程性。 5、从政府或其他组织资源投入的方式上看,社会政策资源大致上可以分为资金性资源和()。 二、名词解释 1、社会政策 2、普遍性福利模式 3、社会政策主体 4、公共政策的决策模式 5、社会政策的资源 三、简答 1、影响社会政策决策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2、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有哪些主要环节? 3、政府在社会政策体系中有哪些责任和作用? 4、什么是社会政策的可行性,包括哪些主要方面? 5、社会政策对消费行为的影响有哪些? 四、论述 1、分析下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的关系 参考答案:

1、由于在当代社会中社会福利项目大多数都是由政府或其他非营利机构直接投入并管理,因此,划分是否属于社会福利项目只需要看它是否向社会成员提供物质和服务帮助,以及是否由公共资金或优惠政策支持,因而接受者可以免费或低费地获得这些物质和服务产品。从这个角度看,在许多国家和许多研究者所使用的“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这两个概念所指的行动领域可能是一致的,以至于在许多文献中这两个概念可以互换使用。 但是另一方面这两个概念在表达问题的侧重点上也有所不同。首先,这两个概念表达问题的角度仍有很大的不同。“社会福利”是指一种既定的制度和过程,它可以是人为设计的,也可能是自然形成的。相比之下,社会政策概念则重点强调政府或其它组织在社会福利领域的干预行动。或者说,社会福利概念侧重反映既有的社会福利制度(包括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制度)及与其相关的实践操作模式。而社会政策概念则主要反映政府(或其它组织)在社会福利方面所采取的各种有意识的行动。其次,在不同的国家这两个概念所包含的外延也并不相同。一些国家在使用社会政策概念时采用其广义,包含了教育政策等方面的内容,而使用社会福利概念时相对比较狭窄,因此导致二者的外延出现一定的差异。

《社会政策概论》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 考试题型:名词解释4\20 简答题4\32 问答题2\28 实践分析题1\20 名词解释: 1、社会政策是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 取的各种社会性行动的总和。 2、剩余模式社会福利的需求主要是通过个人的努力来满足的,只有当基本社会安全 网络无法提供有效保障时,公共部门才有必要进行介入并提供帮助 3、制度模式强调政府在福利提供中所起的主导作用,主张把社会保障作为人们的基 本社会权利。 4、职业福利也称为附带福利(fringe benefit),指与就业或缴费记录有关的由企 业提供的各种内部福利。 5、财政福利指具有明确社会目标的特别减税和退税措施。 6、贫困烙印指因接受福利救助而被定为“穷人”,并因此而感到自卑或受到其他 人歧视的现象。 7、福利依赖接受福利的人不仅在收入上依赖福利津贴和服务,在心理上也处于一 种依赖状态,他们丧失了积极性、技能、独立性,甚至是自我生存的能力。 问答题: 1.简述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的区别。 研究的出发点不同:公共政策研究的出发点在于公共利益;社会政策研究的关注点是公民福利 研究的内容不同:公共政策关注的是公共利益的维护;社会政策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社会福利方面 追求的目标不同:公共政策的目标是多元化的;社会政策的目标主要是追求社会公平提供物品和服务性质不同:非排他-排他 增进福利的路径不同:社会福利到个人福利-个人福利到社会福利 研究路向不同:公共政策主要是实证研究方向;社会政策主要是价值关联方向 2.综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福利国家的批评。 20世纪70年代社会政策从社会行政学分离出来,成为一门正式的学科,此后,社会政策的研究重心转向了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社会政策的理论研究也受到重视。率先对福利国家体制进行反思的是保守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他们对福利国家理论大肆抨击,指责福利国家福利开支巨大,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导致了西方经济的衰退;政府过多包揽福利事业导致在社会服务领域的垄断,剥夺了人们选择福利的权力;同时,政府部门提供社会福利服务在经济效率方面也受到质疑,而且可能造成了社会公德的沦丧。 左派方面,指责保守党政府使福利国家衰退了;下层阶级,尤其是那些低收入的大家庭仍陷于贫困之中。 右派方面,福利国家体制想向所有人提供普遍性的福利服务去消除贫困只是幻想,而应该运用选择性福利模式,将福利帮助更多地对准穷人。 新马克思主义认为福利国家体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国家中的阶级剥削的问题,因此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无产阶级贫困化的问题。 女权主义认为,福利国家体制并没有保证妇女与男子同等的权利和地位,相反,它的许多所作所为使针对妇女的传统歧视性价值和态度合法化了。 3.简述布来萧的需要类型分类及其意义。 类型:第一,标准的需要;第二,感觉的需要;第三,表达的需要;第四,相对的需要

《社会政策概论》20春期末 参考资料

《社会政策概论》20春期末考核 1 单选题 1 现代社会政策实践起源的发端是()。 A 1935年《社会保障法》 B 1601年《伊丽莎白济贫法》 C 1942年《贝弗里奇报告》 D 福利国家体制的形成 2 城镇养老保险缴费责任中,企业缴费比例为()。 A 工资总额的8% B 工资总额的10% C 工资总额的15% D 工资总额的20% 3 ()的影响在于提出了“福利国家”的蓝图。 A 1935年《社会保障法》 B 1601年《伊丽莎白济贫法》 C 1942年《贝弗里奇报告》 D 福利国家体制的形成 4 ()认为在满足社会成员需求和解决社会问题方面,福利的手段优于市场的手段。 A 社会政策的经济导向模式 B 社会政策的福利导向模式 C 发展型社会政策模式 D 第三条道路社会政策模式

5 公民直接提出对社会政策的批评或建议属于()。 A 政治参与 B 意见参与 C 社会行动参与 D 资源投入 6 ()的影响在于政府开始承担保障公民基本需要的责任。 A 1935年《社会保障法》 B 1601年《伊丽莎白济贫法》 C 1942年《贝弗里奇报告》 D 福利国家体制的形成 7 ()认为福利国家是公民权历史演进的结果。 A 马克思主义理论 B 公民权理论 C 社会民主主义理论 D 集体道德责任说 8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社会政策理念是()。 A 主张市场承担主要的福利责任 B 主张国家承担主要的福利责任 C 主张个人承担主要的福利责任 D 主张国家、市场、个人共同承担福利责任 9 ()反对国家在社会福利事务上的广泛干预和实施大规模的国家福利计划,主张把国家的责任和行动限制在最小的范围里。 A 新自由主义 B 马克思主义

社会政策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政策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总学时:54学时讲课学时:54学时 总学分:3学分 课程类别:专业方向必修课 考核方式:考试 开课专业:17级社会工作专业 参考教材:《社会政策概论》关信平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 二、课程的性质、教学任务和目的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社工专业专业方向必修课。 教学任务:在课堂上,认真学习社会政策的基本理论,积极参加教师组织的政策讨论、辩论活动;在社会中,关心社会中客观存在的政策问题,并以积极的心态分析社会问题、酝酿解决方案。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政策的基本理论,掌握分析和评估社会政策的基本方法;也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目前国内在社会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社会,并积极参与社会的制度建设。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课程在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理论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社会调查等方法,不但要注重课堂讲授,而且要注重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切实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增大信息传输量,以调动大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的。 四、成绩评定 (1)平时成绩占30% ,形式:考勤、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社会调查报告、平时测验等。 (2)考试成绩占70%,形式:闭卷考试。 五、课外自学要求 (1)根据授课教师开列的相关书目进行课外阅读。 (2)按照授课教师的布置完成课外作业。 (3)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社会调查,并按时提交调查报告。 六、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编导论:社会政策的概念和发展

第一章社会政策的基本范畴 第一节政策与公共政策 一、政策 二、公共政策 第二节社会政策的基本概念 一、社会政策的定义与实质 二、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 三、“社会政策”与其他类似概念的关系 第三节社会政策的法规体系 一、社会政策与法律和法规 二、我国社会政策的法律法规体系 三、其他政策文件 四、各种法律法规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社会政策实践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发达国家社会政策实践的历史发展 一、社会政策实践的发端 二、战后西方“福利国家”社会政策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考点整理

社会政策概论知识点 一、不定项选择题(少选、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10X2=20分) 第二章 1、进入工业化社会以后,为了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德国率先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标志着现代社会政策实践的开始。(单选?)P22 2、1601年《伊丽莎白济贫法》,三类P22/23 该法在施行救济的过程中建议应对不同类型的贫民采用不同的救济方法来 满足他们的基本需要,体力健全的贫民需要送入劳动工场,对不能工作的贫民送入救济院或者施以院外救济,为失依儿童安排学徒训练机会。 3、19世纪80年代,德国,社会保险制度建立P24 内容(?):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事故保险、护理保险、养老保险 意义(?):——建立德国统一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建立起各负其责的社会保险管理体制;——社会保险社会化管理程度较高;——社会保险资金运作模式的改革;——完善社会保障的基础性工作。 4、福利国家概念P25 福利国家是一种工业国家的国家形态,它不只是社会保险或公费医疗,也不只是家庭福利或社会救助计划,甚至也不能完全等同于社会保障或社会政策,而是它们的总和。 福利国家是一种工业国家的国家形态;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以调节和缓和阶级矛盾,保证社会次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统治的一种方法。 5、1942,《贝弗里奇报告》,二战后P26 新的社会保险体制的主要特点有:以均等给付和均等供款为基础,充分满足最低限度的生计需求,由保险者、雇主和政府三方共同负责其经费来源。 6、欧洲福利国家体制P26 “贝弗里奇计划”为战后英国福利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从1944年到1948年,英国政府以《贝弗里奇报告》为蓝本通过了一系列社会立法,初步建成了“福利国家”的基本体制。 7、西方福利国家危机 20世纪70年代P28 看书 8、福利改革——以英国为例,撒切尔P29 特点:使人们更加注重个人的责任,降低对国家的依赖,开创一个新的、更加强调个人责任和反对依赖国家的保守主义的社会政策体系。 9、拉丁美洲国家改革——智利改革P30 私营部门参与管理、民营机构运营合作 看书 10、亚洲——新加坡改革P3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