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化学第二章第1节有机化学反应类型第2课时卤代烃同步备课学案鲁科版选修5

高中化学第二章第1节有机化学反应类型第2课时卤代烃同步备课学案鲁科版选修5

高中化学第二章第1节有机化学反应类型第2课时卤代烃同步备课学案鲁科版选修5
高中化学第二章第1节有机化学反应类型第2课时卤代烃同步备课学案鲁科版选修5

第2课时卤代烃

[目标导航] 1.了解常见卤代烃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了解氟氯代烷对大气臭氧层的破坏作用。2.认识卤代烃的组成和结构特点,了解卤代烃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用途。

一、卤代烃的概念及用途

1.定义:烃分子中的一个或多个氢原子被卤素原子取代后所生成的化合物叫卤代烃。2.存在:仅由C、H、X三种元素组成的单纯的卤代烃在自然界中不多见,大多数是人工合成的。

3.卤代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卤代烃的用途:溴氯三氟乙烷(CF3CHBrCl)被广泛用做麻醉剂;氯仿(CHCl3)、二氯甲烷(CH2Cl2)等常用做溶剂。

(2)卤代烃对环境的危害

①卤代烃比较稳定,在环境中不易被降解。

②部分卤代烃对大气臭氧层有破坏作用。

议一议

1.卤代烃属于烃吗?

答案不属于烃,烃是只含C、H两种元素的有机化合物。

2.卤代烃中卤素原子的存在形式?

答案以原子的形式存在。

二、卤代烃的性质

1.物理性质

(1)状态:常温下除一氯甲烷、氯乙烷、氯乙烯等少数为气体外,其余为液体或固体。

(2)沸点:互为同系物的卤代烃,它们的沸点随碳原子数的增多而升高。

(3)密度:除脂肪烃的一氟代物和一氯代物外,液态卤代烃密度一般比水大。

(4)溶解性:在水中不溶,在有机溶剂中能溶,某些卤代烃是很好的有机溶剂,如二氯甲烷、氯仿(CHCl3)和四氯化碳等。

2.卤代烃的化学性质

(1)取代反应(水解反应)

卤代烃在与NaOH的水溶液反应时,分子中的官能团——卤原子被羟基所取代,发生取代反应(水解反应),生成相应的醇。

例如:溴乙烷水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CH 3CH 3Br +NaOH ――→H 2O CH 3CH 2OH +NaBr 。

(2)消去反应

某些卤代烃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发生消去反应。例如溴乙烷与NaOH 的乙醇溶液共热时会发

生消去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H 3CH 2Br +NaOH ――→乙醇△

CH 2===CH 2↑+NaBr +H 2O 。 议一议

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卤代烃的是( )

A .CHCl 3

B .CCl 4

答案 D

解析 卤代烃是卤素原子取代了烃分子中的氢原子,卤代烃中含有碳、氢和卤素原子,也可不含氢原子,但不能含有其他元素的原子。

2.通过哪些反应能生成卤代烃?写出你所知道的几个方程式。

答案 (1)烃与卤素单质的取代反应。

CH 3CH 3+Cl 2――→光CH 3CH 2Cl +HCl

(2)不饱和烃与卤素单质、卤化氢等的加成反应。 CH 3—CH===CH 2+Br 2CH 3

CH 3—CH===CH 2+HBr ――→催化剂

CH ≡CH +HBr ――→催化剂CH 2===CHBr 3.你所知道的密度比水大的有机物还有哪些?

答案 CCl 4、溴苯、硝基苯、二溴乙烷等。

4.卤代烃遇AgNO 3溶液会产生卤化银沉淀吗?

答案 不会,卤代烃分子中卤素原子与碳原子以共价键相结合,属于非电解质,不能电离出卤素离子。

5.有以下物质:①CH 3Cl ②CH 2Cl —CH 2Cl

(1)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有哪些?其中能生成二元醇的有哪些?

(2)能发生消去反应的有哪些?

(3)发生消去反应能生成炔烃的有哪些?

答案(1)①②③④⑤⑥②(2)②③(3)②

一、卤代烃的消去反应与水解反应的区别

卤代烃在官能团卤素原子的作用下化学性质较活泼,在其他试剂作用下,碳卤键很容易断裂而发生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

断裂形成

H—X

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碳原

(CH3)3CCH2Br都不能发生消去反

应,而CH CH Cl可以

变为

烯烃或炔烃

特别提示

(1)有两个相邻碳原子,且碳原子上均带有氢原子时,发生消去反应可能生成不同的产物。 例如:

发生消去反应的产物为CH 2===CH —CH 2—CH 3或CH 3—CH

—CH===CH 3。 (2)二元卤代烃发生消去反应后,可在有机物中引入叁键。

例如:CH 3—CH 2CHCl 2+2NaOH ――→乙醇△

CH 3—C ≡CH↑+2NaCl +2H 2O 。

例1 下列化合物中,既能发生消去反应生成烯烃,又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是( )

A .CH 3Cl

解析 卤代烃均能发生水解反应,选项中的四种物质均为卤代烃;卤素原子所连碳原子的邻位碳原子上连有氢原子的卤代烃能发生消去反应。C 、D 项中的两物质Br 原子所连碳原子的邻位碳原子上均没有相应的氢原子,而A 中无邻位碳原子,都不能发生消去反应。 答案 B

变式训练1 根据下面的有机物合成路线,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 、B 、C 的结构简式:

A :___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___,

C :________________。

(2)写出各步反应类型: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

(3)A→B 的反应试剂及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反应④和⑤的化学方程式为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2)①加成反应 ②消去反应 ③加成反应 ④消去反应 ⑤加成反应

(3)NaOH 的醇溶液,加热 (4)④+2NaOH ――→醇△+2NaCl +2H 2O

解析 在一系列的反应中,有机物保持了六元环状结构,但苯环变成了环己烷。反复的“消去”、“加成”可在环己烷上增加氯原子,且氯原子能定位、定数。

二、卤代烃中卤素原子的检验

卤代烃分子中虽然含有卤素原子,但C —X 键在加热时一般不易断裂,在水溶液中不电离,无X -(卤素离子)存在,所以向卤代烃中直接加入AgNO 3溶液,得不到卤化银(AgCl 、AgBr 、AgI)的沉淀。检验卤代烃中的卤素原子,一般是先将其转化成卤素离子,再进行检验。具体实验原理和检验方法如下:

1.实验原理

R —X +H 2O ――→NaOH △

R —OH +HX HX +NaOH===NaX +H 2O

HNO 3+NaOH===NaNO 3+H 2O

AgNO 3+NaX===AgX↓+NaNO 3

根据沉淀(AgX)的颜色(白色、浅黄色、黄色)可确定卤素原子(氯、溴、碘)。

2.实验步骤 取少量卤代烃加入试管中→加入NaOH 溶液→加热→冷却→ 加入稀HNO 3酸化→加入AgNO 3溶液

????? 若产生白色沉淀,卤素原子为氯原子若产生浅黄色沉淀,卤素原子为溴原子

若产生黄色沉淀,卤素原子为碘原子

3.特别提醒

(1)加热是为了加快水解速率。

(2)加入稀HNO3酸化,一是为了中和过量的NaOH,防止NaOH与AgNO3反应干扰实验;二是检验生成的沉淀是否溶于稀HNO3。

(3)用NaOH的醇溶液也可把R—X中的—X转化为X-,再进行检验,但此种方法要多用一种试剂——醇,所以通常是用NaOH溶液把R—X中的—X转化为X-。

(4)量的关系,R—X~NaX~AgX,1 mol卤代烃可得到1 mol AgX(除氟外),常利用此量的关系进行定量测定卤代烃。

例2要检验某卤乙烷中的卤素是不是溴元素,正确的实验方法是( )

①加入氯水振荡,观察水层是否有红棕色的溴出现②滴入AgNO3溶液,再加入稀硝酸,观察有无淡黄色沉淀生成③加入NaOH溶液共热,冷却后加入稀硝酸至酸性,再滴入AgNO3溶液,观察有无淡黄色沉淀生成④加入NaOH的醇溶液共热,冷却后加入稀硝酸至酸性,再滴入AgNO3溶液,观察有无淡黄色沉淀生成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答案 D

解题反思

(1)卤代烃中的卤素原子与碳原子之间是以共价键相连,均属于非电解质,不能电离出X-,不能用AgNO3溶液直接检验卤素的存在。必须转化成X-,方可用AgNO3溶液来检验。

(2)将卤代烃中的卤素原子转化为X-,可用卤代烃的取代反应,也可用消去反应。

(3)检验卤代烃中的卤素原子时,在加入AgNO3溶液之前,一定先加过量稀HNO3中和过量的NaOH,以免对X-的检验产生干扰。

变式训练2 运动场上,当运动员受伤时,队医常常在碰撞受伤处喷洒一些液体,已知该液体是一种卤代烃R—X。

试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证明该卤代烃(R—X)是氯代烃还是溴代烃,可设计如下实验:

a.取一支试管,滴入10~15滴R—X;

b.再加入1 mL 5%的NaOH溶液,充分振荡;

c.加热,反应一段时间后,取溶液少许,冷却;

d.再加入5 mL稀HNO3酸化;

e.再加入AgNO3溶液,若出现________沉淀,则证明该卤代烃(R—X)是氯代烃,若出现________沉淀,则证明该卤代烃(R—X)是溴代烃。

①写出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有同学认为d步操作可省略。你认为该同学说法_____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环境保护角度看,能否大量使用该卤代烃?为什么?

答案 (1)白色 淡黄色

①R—X +NaOH ――→H 2O △

ROH +NaX ②不正确 在b 步骤中NaOH 溶液是过量的,若没有d 步骤,直接加入AgNO 3溶液,将会产生褐色沉淀,干扰观察沉淀颜色,无法证明是Cl -还是Br -

(2)不能大量使用该卤代烃,因为有毒的卤代烃挥发到空气中,会污染环境。

解析 (1)根据出现的沉淀的颜色,可知卤素原子的种类,在加AgNO 3溶液之前,必须加入稀HNO 3酸化,因为过量的NaOH 能与AgNO 3反应生成AgOH ,AgOH 不稳定,立即分解为褐色的Ag 2O 沉淀,干扰对卤素原子的检验。(2)有毒的卤代烃挥发到空气中,会污染环境。

1.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卤代烃的是( )

A .C 6H 5Cl

B .CH 2===CHCl

C .CH 3COCl

D .CH 2Br 2

答案 C

解析 卤代烃中只能涉及C 、H 和X 三种元素,而C 项中含有氧元素,故不属于卤代烃。

2.下列卤代烃中沸点最高的是( )

A .CH 3—CH 2—CH 2—Cl

答案 D

解析 互为同系物的卤代烃,熔、沸点随碳原子数的增多而升高,同碳原子数卤代烃随卤素原子相对原子质量增大而升高。互为同分异构体的卤代烃,支链越多,沸点越低。

3.以溴乙烷为原料制取1,2-二溴乙烷,下列转化方案中最好的是( )

A .CH 3CH 2Br ――→HBr 溶液△

B .CH 3CH 2Br ――→Br 2光照

CH 2BrCH 2Br C .CH 3CH 2Br ――――→NaOH 醇溶液△CH 2===CH 2――→HBr CH 2BrCH 3――→Br 2光照

CH 2BrCH 2Br D .CH 3CH 2Br ――→NaOH 醇溶液△

CH 2===CH 2――→溴水CH 2BrCH 2Br 答案 D

解析 在有机物的制备反应中,应尽量选择步骤少、产率高、副反应少的合成路线。对此题而言,选择加成反应比取代反应要好得多,而使用加成反应,必须先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不饱和烃,显然D 的步骤较少,最后产率也较高。

4.能发生消去反应,生成物中存在同分异构体的是( )

答案 B

解析 C 、D 选项中与卤素原子相连的碳原子只有一个邻位碳,且都有氢原子,消去产物只有一种;A 项虽然有两个邻位碳,但其为对称结构,消去产物只有一种;B 项中有三个邻位碳原子,但其中两个为甲基,消去产物有两种,互为同分异构体。

5.已知1,2-二氯乙烷在常温下为无色液体,沸点为83.5 ℃,

密度为1.23 g·mL -1,难溶于水,易溶于醇、醚、丙酮等有机

溶剂;乙醇的沸点为78.5 ℃。某化学课外小组为探究1,2-二

氯乙烷的消去反应,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

问题:

(1)为了检查整套装置的气密性,某同学将导气管末端插入盛有水的烧杯中,用双手捂着装置A 中大试管,但该方法并不能准确说明装置的气密性是否良好。则正确检查整套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向装置A 中大试管里先加入1,2-二氯乙烷和NaOH 的乙醇溶液,再加入________,目的是________,并向装置C 中试管里加入适量稀溴水。

(3)为了使反应在75 ℃左右进行,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装置A 中大试管相连接的长玻璃管的作用是________,装置B 的作用是________。

(5)能证明1,2-二氯乙烷已发生消去反应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装置A 、C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将导气管末端插入盛有水的烧杯中,用酒精灯微热装置A 中大试管,若导气管末端有气泡出现,且移开酒精灯一会儿后,导气管口出现一段稳定的水柱,则证明整套装置不漏气(其他合理加热方式也可) (2)碎瓷片 防止暴沸 (3)水浴加热 (4)冷凝、回流 防

止倒吸 (5)装置C 中溴水退色 CH 2ClCH 2Cl +NaOH ――→乙醇△

CH 2===CHCl↑+NaCl +H 2O(或CH 2ClCH 2Cl +2NaOH ――→乙醇△

CH≡CH↑+2NaCl +2H 2O) CH 2===CHCl +Br 2―→CH 2BrCHClBr(或

CH≡CH +Br 2―→CHBr ===CHBr 、CH≡CH +

2Br 2―→CHBr 2CHBr 2)

解析 (1)由于装置比较多,可选取酒精灯对装置A 中大试管进行加热,并将导管末端插入水中,依据最终能否观察到一段稳定的水柱判断整套装置气密性是否良好。(2)为了防止暴沸,应向装置A 中加入几片碎瓷片。(3)为了便于控制温度,提供稳定热源,100 ℃及以下温度常选水浴加热的方法。(4)长玻璃导管起到冷凝、回流的作用,目的是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减少1,2-二氯乙烷、乙醇等的挥发。产生的气体与装置C 中溴水反应或溶于溴水使装置内压强减小,可能会发生倒吸现象。(5)CH 2ClCH 2Cl 发生消去反应可能生成CH 2===CHCl 、CH≡CH 或二者的混合物,它们均能与溴水反应并使其退色。据此判断消去反应的发生。

[经典基础题]

题组1 卤代烃的概念及用途

1.下列关于卤代烃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所有卤代烃都是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小的液体

B .所有卤代烃在适当条件下都能发生消去反应

C .所有卤代烃都含有卤原子

D .所有卤代烃都是通过取代反应制得的

答案 C

解析 有的卤代烃是气体,故A 错误;有的卤代烃不能发生消去反应,如CH 3Cl ,故B 错误;有的卤代烃可以通过加成反应制得,故D 错误。

2.下列关于氟氯烃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氟氯烃是一类含氟和氯的卤代烃

B.氟氯烃化学性质稳定,有毒

C.氟氯烃大多数无色,无臭,无毒

D.在平流层,氟氯烃在紫外线照射下,分解产生氯原子可引发损耗O3的循环反应

答案 B

解析氟氯烃的性质稳定,对人体无伤害,可作为制冷剂,它是无臭味的,当其进入臭氧层后,可以破坏O3。

3.下列关于卤代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多,一氯代烃的沸点逐渐升高

B.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多,一氯代烃的密度逐渐增大

C.等碳原子数的一氯代烃,支链越多,沸点越低

D.等碳原子数的一卤代烃,卤素的原子序数越大,沸点越高

答案 B

解析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多,一氯代烃的沸点逐渐升高,A项正确;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多,一氯代烃的密度逐渐减小,B项错误;等碳原子数的一氯代烃,支链越多,分子间距离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小,沸点越低,C项正确;等碳原子数的一卤代烃,卤素的原子序数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沸点越高,D项正确。

题组2 卤代烃的性质

4.下列卤代烃在KOH醇溶液中加热不发生消去反应的是( )

③(CH3)3CCH2Cl ④CHCl2—CHBr2

⑤⑥CH3Cl

A.①③⑥ B.②③⑤

C.全部D.②④

答案 A

解析卤代烃在KOH醇溶液中加热发生消去反应,应满足的条件是与卤素原子相连的碳原子的邻位碳原子上有氢原子存在,据此应有②④⑤能发生消去反应。

5.分子式为C3H6Cl2的氯代烃分子中的1个氢原子被氯原子取代后,可得到2种同分异构体,则C3H6Cl2的名称是( )

A.1,3-二氯丙烷B.1,1-二氯丙烷

C.1,2-二氯丙烷D.2,2-二氯丙烷

答案 A

解析C3H6Cl2的氯代烃分子中的1个氢原子被氯原子取代后,可得到2种同分异构体,说明C3H6Cl2分子中有2种氢原子。各选项中物质的结构简式分别为

1,3-二氯丙烷、1,1-二氯丙烷、

1,2-二氯丙烷、2,2-二氯丙烷

由它们的结构简式可以看出,1,3-二氯丙烷分子中有2种氢原子,故它们分子中的1个氢原子被氯原子取代后,可得到2种同分异构体。而1,1-二氯丙烷、1,2-二氯丙烷、2,2-二氯丙烷含有的氢原子种数分别为3种、3种、1种。故它们分子中的1个氢原子被氯原子取代后,得到的同分异构体数目分别为3种、3种、1种。

6.卤代烃R—CH2—CH2—X中的化学键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该卤代烃发生水解反应时,被破坏的键是①和②

B.当该卤代烃发生消去反应时,被破坏的键是①和④

C.当该卤代烃发生取代反应时,被破坏的键是①

D.当该卤代烃发生消去反应时,被破坏的键是①和②

答案 C

解析卤代烃的水解反应实质上就是取代反应,反应中—X被—OH取代了,所以被破坏的键只有①;卤代烃的消去反应是相邻两个碳原子上的一个—X和一个—H一同被脱去,而生成不饱和烃和卤化氢的反应,被破坏的键应该是①和③。

7.由碘乙烷制取乙二醇(HOCH2CH2OH),依次发生的反应类型是( )

A.取代加成水解B.消去加成取代

C.水解消去加成D.消去水解取代

答案 B

解析碘乙烷通过消去反应生成乙烯,乙烯和溴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1,2 二溴乙烷,该产物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可得乙二醇。

8.下列有关卤代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CH2Cl2有CHHClCl和CHClClH两种结构

B.氯乙烯只有一种结构,而1,2-二氯乙烯有两种结构

C.检验溴乙烷中的溴元素可将其与过量NaOH水溶液共热充分反应后,再滴入AgNO3溶液,可观察到有浅黄色沉淀生成

D.溴乙烷与NaOH的乙醇溶液共热发生消去反应时,乙醇的作用是催化剂

答案 B

解析CH2Cl2是四面体结构,所以CHHClCl和CHClClH是同种物质,故A错误;氯乙烯只有一种结构,而1,2-二氯乙烯有两种结构,一种是顺-1,2-二氯乙烯,另一种是反-1,2-二氯乙烯,故B正确;向溴乙烷中加入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再滴入AgNO3溶液,氢氧化钠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氢氧化银白色沉淀,该沉淀会分解生成黑色的氧化银,不可能观察到有浅黄色沉淀生成,故C错误;溴乙烷与NaOH的乙醇溶液共热发生消去反应时,乙醇的作用是作溶剂,故D错误。

9.为鉴别卤代烃中所含卤素原子,现有下列实验操作步骤,正确的顺序是 ( )

①加入AgNO3溶液②加入少许卤代烃试样③加热

④加入5 mL 4 mol·L-1 NaOH溶液⑤加入5 mL 4 mol·L-1 HNO3溶液

A.②④③①⑤B.②③①④⑤

C.②④③⑤①D.②⑤③①④

答案 C

解析卤代烃不溶于水,也不能电离出卤离子,所以鉴定卤代烃中所含卤素原子时,可先使卤代烃生成水解相应的卤素离子,再加入HNO3溶液中和NaOH,最后加入AgNO3溶液检验卤素离子。

10.下列反应可以在烃分子中引入卤素原子的是( )

A.苯和溴水共热

B.光照甲苯与溴的蒸气

C.溴乙烷与NaOH溶液共热

D.溴乙烷与NaOH的醇溶液共热

答案 B

解析苯与溴水不发生反应,A项不正确;甲苯与溴蒸气在光照条件下可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溴代烃,B项正确;C项,发生取代反应脱去溴原子;D项发生消去反应脱去溴化氢,故C、D项不正确。

11.为探究一溴环己烷()与NaOH的醇溶液共热发生的是水解反应还是消去反应,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设计如下三种实验方案,其中正确的是 ( )

甲:向反应混合液中滴入稀硝酸中和NaOH,然后再滴入AgNO3溶液,若有浅黄色沉淀生成则可证明发生了消去反应。

乙:向反应混合液中滴入溴水,若溶液颜色很快退去,则可证明发生了消去反应。

丙:向反应混合液中滴入KMnO4酸性溶液,若溶液颜色变浅,则可证明发生了消去反应。A.甲B.乙

C .丙

D .都不正确

答案 D 解析 一溴环己烷无论发生水解反应还是发生消去反应,都能产生Br -

,甲不正确;Br 2不仅能与烯烃发生加成反应而使颜色退去,也能与NaOH 溶液反应而使颜色退去,乙也不正确;一溴环己烷发生消去反应生成的烯烃能使KMnO 4酸性溶液紫色变浅或退去,发生水解反应生成的醇也会还原KMnO 4酸性溶液而使溶液紫色变浅或退去,丙也不正确;可行的实验方案是:先向混合液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中和过量的碱,再滴入溴水,如果溴水颜色很快退去,说明有烯烃生成,即可证明发生了消去反应。

[能力提升题]

12.在有机反应中,反应物相同而条件不同,可得到不同的主产物。下式中R 代表烃基,副产物均已略去。

(注意H 和Br 所加成的位置)

写出实现下列转变的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条件。

(1)由CH 3CH 2CH 2CH 2Br 分两步转变为CH 3CH 2CHBrCH 3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CH 3)2CHCH===CH 2分两步转变为(CH 3)2CHCH 2CH 2OH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CH 3CH 2CH 2CH 2Br +NaOH ――→醇△

CH 3CH 2CH===CH 2+NaBr +H 2O ②CH 3CH 2CH===CH 2+HBr ―――――→适当溶剂CH 3CH 2CHBrCH 3

(2)①(CH 3)2CHCH===CH 2+HBr ――→过氧化物适当溶剂(CH 3)2CHCH 2CH 2Br

②(CH 3)2CHCH 2CH 2Br +NaOH ――→水△

(CH 3)2CHCH 2CH 2OH +NaBr 13.A ~G 都是有机化合物,它们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6.0 g 化合物E 完全燃烧生成8.8 g CO 2和3.6 g H 2O ;E 的蒸气与氢气的相对密度为30,则E 的分子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 为一取代芳烃,B 中含有一个甲基。由B 生成C 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B 生成D 、由C 生成D 的反应条件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4)由A 生成B 、由D 生成G 的反应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H 4O 2

(3)氢氧化钠醇溶液、加热 浓硫酸、一定温度(加热)

(4)取代反应 加成反应

解析 (1)M r (E)=30×2=60,n (CO 2)=0.2 mol ,n (H 2O)=0.2 mol ,E 中含氧原子的物质的

量为n (O)=6.0 g -0.2 mol×12 g·mol -1-0.2 mol×2×1 g·mol -116 g·mol -1=0.2 mol ,即

n (C)∶n (H)∶n (O)=0.2 mol∶0.4 mol∶0.2 mol=1∶2∶1,最简式为CH 2O ,设E 的分子式为(CH 2O)n ,则30n =60,n =2,E 的分子式为C 2H 4O 2。

(2)依题意,A 为乙苯,B 的结构简式为,根据反应条件可推知,B 生成C 发生卤代烃的水解反应。(3)由B 生成D 发生的是卤代烃的消去反应,条件是氢氧化钠醇溶液、加热;由C 生成D 发生的是醇的消去反应,条件是浓硫酸、一定温度(加热)。对

应的物质分别为,CH===CH2(D)。(4)根据反应条件及

试剂可判断,由A生成B发生的是取代反应,由D生成G发生的是加成反应。

14.已知:CH3—CH===CH2+HBrCH3—CHBr—CH3(主要产物),1 mol某烃A充分燃烧后可以得到8 mol CO2和4 mol H2O。该烃A在不同条件下能发生如下所示的一系列变化。

(1)A的化学式:________,A的结构简式________。

(2)上述反应中,①是________反应,⑦是________反应。(填反应类型)

(3)写出C、D、E、H物质的结构简式:

C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

E________________,H________________。

(4)写出D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C8H8

(2)加成酯化(取代)

解析 1 mol烃A完全燃烧得8 mol CO2和4 mol H2O,则A的分子式为C8H8,①发生的是加成反应,反应②是从分子B中消去2分子HBr,③是在E中加入2分子Br2。则A为

B为E为

F为

H为

15.醇与氢卤酸反应是制备卤代烃的重要方法。实验室制备溴乙烷和1-溴丁烷的反应如下:NaBr+H2SO4===HBr+NaHSO4①

R—OH+HBr R—Br+H2O②

可能存在的副反应有:醇在浓硫酸的存在下脱水生成烯和醚,Br-被浓硫酸氧化为Br2等。有关数据列表如下:

(1)在溴乙烷和1-溴丁烷的制备实验中,下列仪器最不可能用到的是________(填字母)。A.圆底烧瓶B.量筒

C.锥形瓶D.漏斗

(2)将1-溴丁烷粗产品置于分液漏斗中,加水振荡后静置,产物在________(填“上层”、“下层”或“不分层”)。

(3)制备操作中,加入的浓硫酸必须进行稀释,其目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减少副产物烯和醚的生成

B.减少Br2的生成

C.减少HBr的挥发

D.水是反应的催化剂

(4)欲除去溴代烷中的少量杂质Br2,下列物质中最适合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NaI B.NaOH

C.NaHSO3D.KCl

(5)在制备溴乙烷时,采用边反应边蒸馏产物的方法,其有利于________;但在制备1-溴丁烷时却不能边反应边蒸馏,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D (2)下层(3)ABC (4)C (5)平衡向生成溴乙烷的方向移动(或反应②向右移动) 1-溴丁烷与正丁醇的沸点相差较小,若边反应边蒸馏,会有较多的正丁醇被蒸出

解析本题以卤代烃的制备为背景,并提供相关信息,再设置问题,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读取信息并灵活运用的能力。(1)A、C均可作为反应容器,B可用来量取反应物,实验中无需过滤,所以最不可能用到的仪器为漏斗;(2)由表格数据可知,1-溴丁烷的密度大于水,所以分液时产物在下层;(3)浓硫酸不稀释,会使醇发生分子间或分子内脱水,与HBr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也会大大降低HBr溶解(更多HBr会逸出),所以稀释的目的是A、B、C;(4)能除去Br2且不影响溴乙烷的试剂只有C,H2O+Br2+HSO-3===2Br-+SO2-4+3H+,A、B均会在除去Br2的同时与CH3CH2Br反应,D无法除去Br2;(5)边反应边蒸馏产物,有利于平衡右移,提高产率,而制1-溴丁烷时不能边反应边蒸馏,因为表格中数据表明,1-溴丁烷与正丁醇沸点相近,这样正丁醇会同时被蒸发出来。

鲁科版化学教案选修四1.2.2《电解原理的应用》

第二节《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以电解熔融的氯化钠为例,理解电解的基本原理,能够正确判断电解池的阴极和阳极。 ⑵了解氯碱工业、精炼粗铜及电镀铜的电解原理,能准确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解反应式;掌握惰性材料作电极时,离子的放电顺序。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理解电解的基本原理,体会电解原理的应用及计算。 ⑵通过电解熔融的氯化钠、观看氯碱工业的模型、精炼粗铜及电镀铜等,培养观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迁移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自主探究的意识,培养“由表及里”的分析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同时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以电解熔融的氯化钠为例,理解电解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一般电解反应产物的判断方法。 学习难点:了解氯碱工业、精炼粗铜及电镀铜的原理,体会电解原理的应用。(阴极和阳极以及电极反应的概念、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 1.2.2《电解原理的应用》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提问】 1、电解的工作原理 2、采用何种装置完成电解? 【板书】课题电解原理的应用 【设疑】 1 工业上冶炼金属的方法有哪些? 2、工业上如何冶炼钠、镁、铝? 下面我们进行第1个小活动,以饱和NaCl溶液和熔融的NaCl为离子导体设计电解池。 【交流研讨1】请选用合适药品和仪器画出你设计的电解池装置并写出电解熔融的NaCl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化学方程式。 阳极:2Cl--2e-=Cl2↑

阴极:2H ++2e-=H 2↑ 总反应:2NaCl=====通电 Cl 2↑+2Na 【点拨】刚刚我们设计的第一个电解池就是工业上冶炼金属钠的原理。 【讲述】电解是最强有力的氧化还原手段,电解法是冶炼金属的一种重要方法。对于冶炼像Na 、Ca 、Mg 、Al 这样活泼的金属我们常选用电解其熔融态的化合物的方法。这就是电冶金。 【板书】1、电冶金,冶炼活泼金Na 、Mg 、Al 等。 【投影】工业上常用电解熔融氯化镁的方法制取镁,电解熔融氧化铝的方法制取铝。 【讲述】我们设计的第二个电解池就是工业上制取烧碱的原理,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获得烧碱的同时还得到了H 2和Cl 2,习惯上把这种工业叫做氯碱工业。 【板书】电解饱和食盐水制烧碱、氯气和氢气 —(氯碱工业) 【演示实验】电解饱和食盐水 【观察、思考】 (1)电解池的两极各产生什么现象?若在两极附近均滴加酚酞试液,会有什么现象? (2)怎样初步检验两极产物的生成? (3)结合教材,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学生总结】 现象: 阳极:有气泡产生,使湿润的淀粉-KI 溶液变蓝 阴极:有气泡产生,滴加酚酞溶液变红 阳极:2Cl --2e - =Cl 2↑ 阴极:2H ++2e - =H 2↑ 总式:2NaCl +2H 2O=====通电2NaOH +H 2↑+Cl 2↑ 【讲述】这就是氯碱工业的核心原理,具体生产工艺则属于化学与技术范畴,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 【知识拓展】氯碱工业:离子交换膜法制烧碱 (1)生产设备名称:离子交换膜电解槽 阴极:碳钢 阳极:钛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检测题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金戈铁骑整理制作 第二章检测题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仅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一种“即食即热型快餐”适合外出旅行时使用。其内层是用铝箔包裹的、并已加工好的真空包装食品,外层则是分别包装的两包化学物质,使用时拉动预留在外的拉线,使这两种化学物质反应,此时便可对食物进行加热,这两包化学物质最合适的选择是() A.浓硫酸与水B.生石灰与水 C.熟石灰与水D.氯化钠与水 解析:浓硫酸溶于水虽然放热,但浓硫酸是液体,又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不适宜给食品加热;而相同质量的生石灰和熟石灰分别溶于水,前者放出的热量比后者多,氯化钠溶于水能量变化不明显。 答案:B 2.人造卫星常用的一种高能电池——银锌蓄电池,它在放电时的电极反应为:Zn+2OH--2e-===ZnO+H2O Ag2O+H2O+2e-===2Ag+2OH-,据此判断氧化银是() A.负极,被氧化B.正极,被还原 C.负极,被还原D.正极,被氧化

解析:原电池就是把氧化还原反应拆分成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两部分,分别在两个电极上发生,使电子经外电路移动,从而产生电流。 答案:B 3.下列反应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 A .铁与盐酸反应 B . C 与CO 2共热 C .碳酸钙的分解 D .Ba(OH)2·8H 2O 晶体与NH 4Cl 晶体反应 解析:Fe +2HCl===FeCl 2+H 2↑,放热反应;C +CO 2===== 高温2CO ,吸热反应;CaCO 3=====高温CaO +CO 2↑,吸热反应;Ba(OH)2·8H 2 O +2NH 4Cl===BaCl 2+2NH 3↑+10H 2O ,吸热反应。 答案:A 4.假设某化学反应的反应过程如图所示,观察分析,符合图中变化的化学反应为( ) 反应前 反应后 A .A 2+3 B 2 2AB 3 B .2AB 2+B 22AB 3 C .2A 2B +5B 2===4AB 3 D .2AB 2+B 2===2AB 3 解析:由图可知反应物用AB 2、B 2表示,生成物用AB 3表示,反应后反应物与生成物共存,说明反应不能进行到底,为可逆反应,结合反应前后原子守恒可知反应方程式为2AB 2+B 22AB 3。

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

化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复习 第一章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符号:△H(2).单位: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 为“-”或△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的反应 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 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三、燃烧热 1.概念:25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 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 mol ④研究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四、中和热 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 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H+(aq) +OH-(aq) =H2O(l) ΔH=-57.3kJ/mol

高中化学《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学案7鲁科版必修

第2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俗话说,水火不相容。但你知道钠这样的活泼金属可以与水剧烈反应甚至在水上可以燃烧吗? 2005年3月29日,京沪高速公路发生特大氯气泄露事故,多人伤亡,附近绿地全部枯黄,这是什么原因?翻落的氯槽罐被移至水池,进行碱液稀释中和,消除了危险源。你知道碱液为什么能消除氯气的危害吗? 这就需要知道它们的性质,而研究物质性质是有方法的。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沿什么途径去研究才能更好更快的了解这些化学物质的性质呢? ?研习教材重难点 研习点1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 【思考·提示】 思考:在化学的学习中,你认识了哪些物质?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研究它们的性质的? 提示: ●四种基本方法 (1)观察法 ①含义: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地用感官考察研究对象的方法。 ②内容:可以直接用肉眼观察物质的颜色、状态,用鼻子闻物质的气味,也可以借助一些仪器来进行观察,提高观察的灵敏度。人们既在观察过程中,不仅要用感官去搜集信息,还要积极地进行思考,及时储存和处理所搜集的信息。观察要有明确而具体的目的,要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和综合。 (2)实验法 ①含义:通过实验来验证对物质性质的预测或探究物质未知的性质的方法。 ②注意的问题:在进行实验时,必须注意实验安全。同时要注意控制温度、压强、溶液的浓度等条件,这是因为同样的反应物质在不同的条件下可能会发生不同的反应。 ③实验的步骤:在进行研究物质性质的实验前,要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实验用品和实验步骤等;实验中,要仔细研究实验现象,并做好实验记录;实验后,要写好实验报告,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3)分类法 在研究物质性质时,运用分类的方法,分门别类地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研究,可以总结出各类物质的通性和特性;反之,知道某物质的类别,我们就可推知该物质的一般性质。 (4)比较法 运用比较的方法,可以找出物质性质间的异同,认识物质性质间的内在联系,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归纳和概括。 ●案例:对金属钠的研究 1、钠的物理性质 软、亮、轻、低、导(软——质软,硬度小;亮——银白色金属光泽;轻——密度小,比水轻;低——熔点低;导——可导电、导热) 思考:你在研究钠的物理性质过程中用到什么样的方法? 提示:“软”——观察用小刀切割钠的实验;“亮”——观察钠的断面;“轻”——通过钠与水反应的实验,观察到钠浮在水面上;“低”——通过钠与水的实验,观察到钠熔成小球或通过钠与氧气反应的实验,观察到加热时钠很快熔化;“导”——首先通过分类法确定钠属于金属,然后根据金属的通性判

高中化学知识点:卤代烃

高中化学知识点:卤代烃 卤代烃: .卤代烃的定义 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卤素原于取代后生成的化合物,称为卤代烃,可用R—X表示。在卤代烃分子中,卤素原子是官能团。由于卤素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较强,使共用电子对偏移,c—x键具有较强的极性,因此卤代烃的反应活性增强。 2.卤代烃的分类根据分子中所含卤素原子种类的不同,分为氟代烃、氯代烃、溴代烃和碘代烃。 根据分子中所含卤素原子个数的不同,分为一卤代烃和多卤代烃。 根据烃基结构不同,分为卤代烷烃、卤代烯烃、卤代芳香烃等。 卤代烃的性质: 1.卤代烃的物理性质 常温下,卤代烃中除一氯甲烷、氯乙烷、氯乙烯等少数为气体外,其余为液体或固体。 一氯代烷的物理性质:随着碳原子数增加,其熔、沸点和密度逐渐增大。 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除脂肪烃的一氟代物、一氯代物等部分卤代烃外,液态卤代烃的密度一般比水大。密度一般随烃基中碳原子数增加而增大。

2.卤代烃的化学性质与c2H5Br相似,可以发生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 卤代烃中卤素的检验: .实验原理 根据AgX的颜色可确定卤素: 2.实验步骤 ①取少量卤代烃; ②加入NaoH溶液; ③加热煮沸; ④加入过量稀硝酸酸化; ⑤加入AgNo3溶液。 3.实验说明加热煮沸是为了加快水解速率,因不同的卤代烃水解难易程度不同;加入过量稀硝酸酸化是为了中和过量的NaoH,防止NaoH与AgNo3反应,干扰实验现象,同时也是为了检验生成的沉淀是否溶于稀硝酸。 卤代烃在有机物转化和合成中的重要桥梁作用: .一元代物与二元代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2.卤代烃的桥梁作用通过烷烃、芳香烃与X2发生取代反应,烯烃、炔烃与X2、HX发生加成反应等途径可向有机物分子中引入一X;而卤代烃的水解和消去反应均消去一X。卤代烃发生取代、消去反应后,可在更大的空间上与醇、醛、酯相联系。引入卤素原子常常是改变性能的第一步,卤代烃

鲁科版化学必修2知识点 高三化学笔记

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原子结构 第1课时 原子核 核素 一、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2)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近似为1,电子的质量可忽略。 (3)带电特点: 微粒 质子 中子 电子 带电特点 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不带电 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原子序数=核电核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4)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 (5)在化学上,我们用符号A Z X 来表示一个质量数为A ,质子数为Z 的具体的X 原子。 二、核素 1.元素、核素、同位素、同素异形体的比较 元素 核素 同位素 同素异形体 定义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 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把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称为核素。一种原子即为一种核素 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 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核素间互称为同位素)。 相同元素组成,不同形态的单质 本质 质子数(核电 荷数)相同的 一类原子 质子数、中子数都一定 的一类原子 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 核素的互称 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 范畴 同类原子,存 在游离态、化 合态两种形式 原子 原子 单质 特性 只有种类,没 有个数 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 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 同 由一种元素组成,可独立存在 决定因素 质子数 质子数、中子数 质子数、中子数 组成元素、结构 原子A Z X 原子核 质子 Z 个 中子 N 个=(A -Z )个 核外电子 Z 个

举例H、C、N三种 元素 1 1 H、2 1 H、3 1 H三种核素 234 92 U、235 92 U、238 92 U互为同位 素 O2与O3 2.元素、核素、同位素、同素异形体的联系 三、原子或离子中微粒间的数量关系 1.原子或离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及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1)质子数+ 中子数= 质量数= 原子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2)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内质子数= 核电荷数 (3)阳离子核外电子数= 核内质子数–电荷数 (4)阴离子核外电子数= 核内质子数+ 电荷数 (5)除1 1 H外,其它元素的原子中,中子数≥质子数 2.原子的质量数与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及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 原子的质量数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区别原子的质量数是该原 子内所有质子和中子 数的代数和,都是正整 数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指该原 子的真实质量与12 6 C质量的 12 1 的比值,一般不是正整数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由天 然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的相对 原子质量与其在自然界中所 占原子个数的百分比的积的 加和得来的。Ar=Ar l*a1% +Ar2*a2%+ 联系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分别取其近似整数值,那么,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在数值上与原子的质量数相等 第2课时核外电子排布 一、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1.依据:电子能量高低、运动区域离核远近。 2.电子层与电子能量的关系 电子层数 1 2 3 4 5 6 7 电子层符号K L M N O P Q 最多容纳电子数 2 4 8 2n2 离核距离近远 电子能量低高 二、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1.由里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渐升高的电子层里 2.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n表示电子层) 3.②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是最外层时,最多不超过2个);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

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3--4章知识点详细总结

第三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一、电解质的有关定义 物质 单质 化合物 电解质 非电解质: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和有机物。如SO 3、CO 2、C 6H 12O 6、CCl 4、CH 2=CH 2…… 强电解质:强酸、强碱、绝大多数金属氧化物和盐。如HCl 、NaOH 、NaCl 、BaSO 4 弱电解质:弱酸、弱碱和水。如HClO 、NH 3·H 2O 、Cu(OH)2、H 2O …… 混和物 纯净物 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本质区别: 在一定条件下(溶于水或熔化)能否电离(以能否导电来证明是否电离) 电解质——离子化合物或共价化合物 非电解质——共价化合物 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鉴别方法: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 2、强电解质与弱电质的本质区别:在水溶液中是否完全电离(或是否存在电离平衡)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 ②SO 2、NH 3、CO 2等属于非电解质 ③强电解质不等于易溶于水的化合物(如BaSO 4不溶于水,但溶于水的BaSO 4全部电离,故BaSO 4为强电解质) 4、强酸(HA )与弱酸(HB )的区别:(1)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相同时,pH (HA)<pH (HB) (2)pH 值相同时,溶液的浓度C HA <C HB (3)pH 相同时,加水稀释同等倍数后,pH HA >pH HB 二、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1、水的电离平衡:H 2O H + + OH - 水的离子积:K W = [H + ]·[OH -] 25℃时, [H + ]=[OH -] =10-7 mol/L ; K W = [H + ]·[OH -] = 10-14 注意:K W 只与温度有关,温度一定,则K W 值一定; K W 不仅适用于纯水,适用于任何溶液(酸、碱、盐)。 2、水电离特点:(1)可逆 (2)吸热 (3)极弱 3、影响水电离平衡的外界因素: (1)酸、碱 :抑制水的电离(pH 之和为14的酸和碱的水溶液中水的电离被同等的抑制)(2)温度:促进水的电离(水的电离是吸热的)(3)易水解的盐:促进水的电离(pH 之和为14两种水解盐溶液中水的电离被同等的促进) 4、溶液的酸碱性和pH : (1)pH= -lg[H + ] 注意:①酸性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可能是 溶液) ;②pH <7 溶液不一定是酸性溶液(只有温度为常温才对); ③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可能是 溶液)。 (2)pH 的测定方法:酸碱指示剂——甲基橙、石蕊、酚酞 pH 试纸 ——最简单的方法。 操作:将一小块pH 试纸放在洁净的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未知液点试纸中部,然后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读数即可。 注意:①事先不能用水湿润PH 试纸;②只能读取整数值或范围

高中化学碳的多样性学案8鲁科版必修Word版

碳的多样性第二课时碳及其化合物的转化的多样性 课前学案 知识回顾: 一、写出下列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几个概念 1、风化:风化是指在室温和干燥空气里,结晶水合物失去一部分或全部结晶水的现象。 风化是一个化学变化过程。例如,日常生活中碱块(Na2CO3·10H2O)变成碱面(Na2CO3),就是风化现象。(自然岩石的风化是指岩石与空气、水、二氧化碳等物质长期作用,发生了复杂的化学反应,形成了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的作用。) 2、潮解:有些晶体能自发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它们的固体表面逐渐形成饱和溶液, 这种现象叫做潮解。无水氯化钙、氯化镁和固体氢氧化钠在空气中很容易潮解。 易潮解的物质常用作干燥剂。潮解属于物理变化。 新课预习: 一、自然界中碳及其化合物的转化 1、【阅读】P65-67 自然界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思考】 (1)CO2是通过哪些途径进入大气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海水中的含碳物质是从哪里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大气中没有CO2会怎么样?CO2过量又会怎么样?

高中化学卤代烃知识点

第二章 卤代烃 一.卤代烃的结构特点:卤素原子是卤代烃的官能团。C —X 之间的共用电子对偏向X , 形成一个极性较强的共价键,分子中C —X 键易断裂。 二.卤代烃的物理性质 (1)溶解性:不溶于水,易溶于大多数有机溶剂。 (2)状态、密度:CH 3Cl 常温下呈气态,C 2H 5Br 、CH 2Cl 2、CHCl 3、CCl 4常温下呈液态且密度> 1 g/cm 3 。 三.卤代烃的化学性质(以CH 3CH 2Br 为例) 1.取代反应 ①条件:强碱的水溶液,加热 ②化学方程式为: 2.消去反应 (1)实质:从分子中相邻的两个碳原子上脱去一个卤化氢分子,从而形成不饱和化合物。 例如: CH 3CH 2Cl : +NaOH ――→醇△ NaCl +CH 2===CH↑+H 2O (2)卤代烃的消去反应规律 ①没有邻位碳原子的卤代烃不能发生消去反应,如CH 3Br 。 ②有邻位碳原子,但邻位碳原子上不存在氢原子的卤代烃也不能发生消去反应。例如: 。 ③有两个相邻碳原子,且碳原子上均带有氢原子时,发生消去反应可能生成不同的产物。例: CH 3—CH===CH —CH 3+NaCl +H 2O

(3)二元卤代烃发生消去反应时要比一元卤代烃困难些。有些二元卤代烃发生消去反应后可在 有机物中引入三键。例如:CH 3—CH 2—CHCl 2+2NaOH ――→醇△ CH 3—C≡CH+2NaCl +2H 2O 上引入碳碳双键或碳碳三键。 五.检验卤代烃分子中卤素的方法(X 表示卤素原子) 1.实验原理 R —X +H 2O ――→NaOH △ R —OH +HX HX +NaOH===NaX +H 2O HNO 3+NaOH===NaNO 3+H 2O AgNO 3+NaX===AgX↓+NaNO 3 根据沉淀(AgX)的颜色可确定卤素:AgCl(白色)、AgBr(浅黄色)、AgI(黄色)。 2.实验步骤 (1)取少量卤代烃;(2)加入NaOH 水溶液;(3)加热;(4)冷却;(5)加入稀HNO 3酸化; (6)加入AgNO 3溶液,观察沉淀的颜色。 即RX ――→加NaOH 水溶液△ R —OH NaX ――→加稀HNO 3酸化R —OH HX ――→加AgNO 3溶液????? 若产生白色沉淀,卤原子为氯原子若产生浅黄色沉淀,卤原子为溴原子 若产生黄色沉淀,卤原子为碘原子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三章 第二节盐类水解 测试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第三章 第二节盐类水解 测试 选择题 (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4分)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水解反应是吸热反应 B 、升高温度可以抑制盐类的水解 C 、正盐水溶液pH 均为7 D 、硫酸钠水溶液pH 小于7 2、在pH 都等于9的NaOH 和CH 3COONa 两种溶液中,设由水电离产生的OH - 离子浓度分别为 A mol ·L -1与B mol ·L -1,则A 和B 的关系为 A 、A > B B 、A =10-4B C 、B =10-4A D 、A =B 3、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下列反应,其中属于盐类水解反应的是 A 、NH 4+ +2H 2O NH 3·H 2O + H 3O + B 、HCO 3- + H 2O H 3O + + CO 32- C 、HS -+H + === H 2S D 、Cl 2+H 2O H ++Cl -+HClO 4、向0.1 mol ·L —1醋酸中加入少量醋酸钠晶体,会引起 A 、溶液的pH 增大 B 、溶液中c (CH 3COO — )减小 C 、溶液中c (H +)增大 D 、溶液中c (H +)·c (OH —)增大 5、pH=1的HClO 溶液与0.1 mol ·L —1的NaOH 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所得溶液 A 、c (Na +) = c (ClO —) B 、pH>7 C 、pH=7 D 、pH<7 6、下列过程或现象与盐类水解无关的是 A 、纯碱溶液去油污 B 、加热氯化铁溶液颜色变深 C 、铁在潮湿的环境下生锈 D 、浓硫化钠溶液有臭味 7、0.1 mol/L NaHCO 3溶液的pH 最接近于 A 、5.6 B 、7.0 C 、8.4 D 、13.0 8、物质的量浓度相同时,下列既能跟NaOH 溶液反应、又能跟盐酸溶液反应的溶液中,pH 最大的是 A 、Na 2CO 3溶液 B 、NH 4HCO 3溶液 C 、NaHSO 4溶液 D 、NaHCO 3溶液 9、下列各溶液中,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A 、0.1 mol/L Na 2CO 3溶液:c (OH —)=c (HCO 3—)+c (H +)+2c (H 2CO 3) B 、0.1 m o C 、向醋酸钠溶液中加入适量醋酸,得到的酸性混合溶液:c (Na +)>c (CH 3COO —)>c (H +)> c (OH —) D 、向硝酸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得到的pH =5的混合溶液:c (Na +)>c (NO 3- ) 10、有①Na 2CO 3溶液、②CH 3COONa 溶液、③NaOH 溶液各25 mL ,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1 mol/L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 总复习提纲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 个) 原 子 核 注意: 中子(N 个) 质量数(A)=质子数 (Z)+中子数(N) 1.)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Z 个) 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 == 质子数 + 电荷数(—) 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数 == 质子数 - 电荷数(+)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 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 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 超过32个。 电子层: 一(能量最低)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过渡元 素的族序数不一定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 外电子层数 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 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 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 (7个横行) 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 (7个周期) 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 长周期 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 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 主族:ⅠA ~ⅦA 共7 个主族 族 副族:ⅢB ~ⅦB 、Ⅰ B ~ⅡB ,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 第Ⅷ族:三个纵行, 位于ⅦB 和ⅠB 之间 (16个族) 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 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 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 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归纳

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归 纳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专题一: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一、反应热、焓变 1.反应热: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叫反应热。包括燃烧热和中和热。 电 离 : 注意: 水解 : 吸热反应的发生不一定需要 常见的吸热反应: 铵盐与碱的反应:如NH 4Cl 与Ba(OH)28H 2O 加热才能进行。 大多数的分解反应:CaCO 3== CaO + CO 2 生产水煤气:C + H 2O == CO+H 2 碳和二氧化碳的反应:C+CO 2=2CO 燃烧反应 金属与酸(或水)的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 酸碱中和反应 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CaO(Na 2O 、Na 2O 2)与水的反应 浓酸与强碱溶于水 2、焓变:在恒温恒压的条件下,化学反应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反 应的焓变。 符号:用ΔH 表示 单位:kJ/mol 放热反应:ΔH= —QkJ/mol ;或ΔH<0 吸热反应:ΔH= +QkJ/mol ;或ΔH>0 3、反应热产生的原因: 宏观: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能量不同,Δ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微观:化学反应过程中化学键断裂吸收的能量与新化学键生成所放出的能量不同,ΔH=____________ 二、热化学方程式 1.热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能表示反应热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不仅表示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也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2.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的注意点 (1)需注明ΔH 的“+”与“—”,“+”表示 ,“—”表示 ;比较ΔH 的大小时,要考虑ΔH 的正负。 (3)要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g 、 l 、s 、aq 注意: 放热反应不一定常温下就自发进行,可能需要加热或点燃条件。

高一化学鲁科版必修二全册导学案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一) 【学习目标】 1.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A Z X的含义。 2.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3.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含义。 【重点难点】A Z X的含义和元素、核素、同位素的关系 【自主学习案】P2-3 1.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都与有关。 2.原子是由和构成的,原子核是由和构成的,其中带正电荷,而不带电,它们依靠一种特殊的力结合在一起。 【交流研讨】 讨论:据表中的数据讨论下列问题 (1)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2)原子的质量由哪些微粒决定?

(3)忽略电子质量,原子的相对质量与质子数、中子数有什么关系? 【技能归纳】 一、原子结构 1.原子的结构 2.质量数 (1)概念: (2)关系式:原子中: 核电荷数(Z )= = 质量数(A )= ( )+ ( ) 3.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 A Z X 【思考】①阳离子中A Z X n +: 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A )= + 相对质量约为 质子的数目决定 中子不带电 相对质量约为 决定 元素的不同原子,影响原子的质量 围绕原子核做高速运动 每个电子带 电荷 相对质量为一个质子(中子)的1/1836 核外电子层排布:最外层电子数目决定 每个质子带 电荷

②阴离子中A Z X m-: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 【迁移应用】 1、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曾经起了很大作用,其内容包含了下列三个结论:①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②同种元素的原子的性质和质量相同;③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从现代观点看,你认为三个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A ③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②③ 2、自从1803年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假说以来,人类对原子结构的研究不断深入、不断发展,通过实验事实不断丰富、完善原子结构理论。请判断下列关于原子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A 所有的原子都含有质子、中子和电子三种基本构成微粒 B 所有的原子中的质子、中子和电子三种基本构成微粒的个数都是相等的 C 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作用的实质是原子核中的质子对核外电子的吸引 D 原子中的质子、中子和电子三种基本构成微粒不可能再进一步分成更小的微粒 3、据报道,某些建筑材料会产生放射性同位素氡22286Rn,从而对人体产生伤害。该同位素原子的中子数和质子数之差是() A 136 B 50 C 86 D 222 4、某粒子含有6个质子,7个中子,电荷为0,则它的化学符号是() A.136Al B.137 Al C.13 6 C D.13 7C 5、对于A ZX和A+1 ZX+ 两种粒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质子数一定相同,质量数和中子数一定不同B.化学性质几乎相同 C.一定都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D.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一定相同 【自主学习】P4-5 【技能归纳】 二、元素、核素、同位素

最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卤代烃》知识梳理

第三节 卤代烃 答案:(1)—X(F 、 Cl 、Br 、I) (2)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卤素原子取代而生成的化合物 (3)分子中除了碳氢原子外,其余是卤素原子 (4)少数 (5)液体和固体 (6)难 (7)CH 3CH 2OH ――――――→NaOH 水溶液,△CH 3CH 2—OH +H — Br (8)+NaOH ――→醇△CH 2===CH 2↑+NaBr +H 2 O 1.卤代烃的结构和物理性质 (1)卤代烃的结构: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卤素原子取代而生成的化合物R —X ,如CH 3CH 2Br 、CHCl 3、CH 2===CHCl 、Br 、CH 2—Cl 、氟利昂(氟氯代甲烷和氟氯代乙烷的总称)等。 卤代烃的官能团是—X(F 、Cl 、Br 、I)。 芳香卤代烃,如Br 常温下,卤代烃中除少数为气体外,大多数为液体和固体,不溶于水,溶于大多数有机溶剂(本身是很好的有机溶剂)。 ①互为同系物的卤代烃,熔沸点随碳原子数的增多而升高。 ②除脂肪烃的一氟代物和一氯代物外,其余液态卤代烃的密度一般都比水的密度大。 ③溴乙烷在常温下是无色液体,沸点38.4 ℃,密度比水大,难溶于水,易溶于多种有机溶剂。 (4)卤代烃的用途 卤代烃的用途很广泛。如有些多卤代烃,其化学性质稳定、无毒,具有不燃烧、易挥发、

易液化等特性,曾被广泛用作制冷剂(如氟利昂)、灭火剂(如CCl4、C2F4Br2)、麻醉剂(CF3CHBrCl)、有机溶剂(如氯仿CHCl3)等;有些卤代烃还是有机合成的重要原料,如合成聚氯乙烯树脂(塑料材料)、聚四氟乙烯(不粘锅涂层)等。 近年来发现有些含氯、溴的氟代烷可以对大气中的臭氧层产生破坏作用,已被国际上禁止或限制使用。 【例1】下列关于卤代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溴乙烷(CH3CH2Br)分子中,溴元素的存在形式为溴离子 B.在卤代烃中,卤素原子与碳原子形成共价键 C.聚四氟乙烯(塑料王)为高分子化合物,不属于卤代烃 D.卤代烃比相应的烷烃的沸点高 解析:在卤代烃分子中,卤素原子与碳原子是以共价键结合的,所以溴乙烷分子中溴元素是以溴原子的形式存在的,A 不正确;聚四氟乙烯虽然是高聚物,但是也属 于卤代烃,C错。 答案:AC 2.卤代烃的化学性质 在卤代烃分子中,卤素原子是官能团。由于卤素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强,使共用电子对偏移,C—X键具有较强的极性,因此卤代烃的反应活性增强。下面以溴乙烷为例研究卤代 溴乙烷和NaOH在不同的溶剂中发生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生成不同的产物 溴乙烷的消去反应: ①溴乙烷的沸点低,不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应采用水浴加热。 ②证明Br-生成的方法:向大试管中加入稀硝酸酸化后,滴加2滴AgNO3溶液。 现象:大试管中有浅黄色沉淀生成。 ③检验Br-时,必须先用稀硝酸酸化,否则AgNO3会与OH-反应,生成褐色的Ag2O,会干扰观察浅黄色的AgBr沉淀。 ④消去反应是有机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从一个分子中脱去一个或几个小分子(如H2O、HX等),而生成含不饱和键化合物的反应。 ⑤如果用高锰酸钾酸性溶液检验消去反应生成的乙烯,必须先用水吸收生成的HBr,否则HBr会影响乙烯的检验,因HBr也会被高锰酸钾酸性溶液氧化,使溶液褪色。 ⑥乙醇在卤代烃消去反应中不是催化剂,只是起到了溶剂的作用。 巧记卤代烃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条件和产物:无醇(水溶液)则有醇(生成醇),有醇(醇溶液)则无醇(产物中没有醇)。 【例2】下列关于卤代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所有卤代烃都是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小的液体 B.所有卤代烃在适当条件下都能发生消去反应 C.并不是所有卤代烃都能发生水解反应生成醇

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总复习提纲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总复习提纲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 个) 原子核 注意: 中子(N 个) 质量数(A)=质子数 (Z)+中子数(N) 1.X )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Z 个) 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 == 质子数 + 电荷数(—) 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数 == 质子数 + 电荷数(+)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 是2n 2 ;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 一(能量最低)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过渡元素的族序数不一定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 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 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 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 (7个横行) 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 (7个周期) 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 长周期 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 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 主族:ⅠA ~ⅦA 共7个主族 族 副族:ⅢB ~ⅦB 、ⅠB ~ⅡB ,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 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 和ⅠB 之间 (16个族) 零族:稀有气体 加上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第ⅦA 族卤族元素:F Cl Br I At (F 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右上方)

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

化学反应原理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第二节燃烧热能源 第三节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归纳与整理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 第二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第二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第三节化学平衡 第四节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归纳与整理 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 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第三节盐类的水解 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归纳与整理 第四章电化学基础 第一节原电池 第二节化学电源 第三节电解池 第四节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归纳与整理 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与原理 章节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符号:△H(2).单位: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 为“-”或△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的反应 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 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导学案高中化学导学案鲁科选修教师用书 共价键 配套练习

共价键 1.相距很远的两个氢原子,相互逐渐接近,在这一过程中,体系能量将( )。 A.先变大后变小 B.先变小后变大 C.逐渐变小 D.逐渐变大 【解析】相距很远的两原子之间的作用力几乎为零,能量为两原子能量之和。随着距离的减小,两原子相互吸引,使体系能量缓慢下降。当两原子继续靠近时,两原子轨道相重叠;各成单电子配对成键,能量最低。再进一步接近,两原子核之间的相互斥力又将导致体系能量上升。 【答案】B 2.下列原子间形成π键的是( )。 【解析】“肩并肩”方式相互重叠形成π键。 【答案】C 3.在氯化氢分子中,形成共价键的原子轨道是( )。 A.氯原子的2p轨道和氢原子的1s轨道 B.氯原子的2p轨道和氢原子的2p轨道 C.氯原子的3p轨道和氢原子的1s轨道 D.氯原子的3p轨道和氢原子的3p轨道 【解析】成键的电子一般为元素的价电子,所以形成共价键的为氯原子的3p轨道和氢原子的1s轨道。 【答案】C 的是( )。 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 ... A.σ键比π键重叠程度大,形成的共价键键能更大 B.两个原子之间形成共价键时,最多有一个σ键 C.气体单质中,一定有σ键,可能有π键 D.N2分子中有一个σ键,两个π键 【解析】从原子轨道的重叠程度看,π键轨道重叠程度比σ键重叠程度小,故π键稳定性低于σ键,A项正确;在单质分子中有的存在σ键,如H2,有的存在σ键和π键,如N2,还有的不存在化学键,如稀有气体,故B、D 两项均正确;C项错误。 【答案】C 5.下列各分子中,含有s—p σ键的是( )。 A.HCl B.NF3 C.SO2 D.PCl3 【解析】只有氢原子用s轨道成键。 【答案】A 6.COCl2分子的结构式为,COCl2分子内含有( )。 A.4个σ键 B.2个σ键、2个π键 C.2个σ键、1个π键 D.3个σ键、1个π键 【答案】D 7.下列反应中,能说明σ键比π键牢固的是(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