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7.30 世界多极化趋势学案 岳麓版必修1

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7.30 世界多极化趋势学案 岳麓版必修1

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7.30 世界多极化趋势学案 岳麓版必修1
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7.30 世界多极化趋势学案 岳麓版必修1

学案30 世界多极化趋势

[课标要求] 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一、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1.背景

(1)二战后,西欧战争创伤严重,国际地位下降,不得不依附于美国。

(2)20世纪50年代,西欧各国的生产力得到了发展,要求从美国的阴影下走出来。

(3)当时欧洲任何一国都无法与美苏相比,只有走联合发展的道路。

2.形成

3.措施: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加强合作,建立关税同盟,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建立欧洲货币体系,并加强科技合作。

4.影响

(1)经济:促进西欧各国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

(2)政治: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严重削弱了美国的霸权地位。

[深化探究]

探究点1 西欧走向联合

材料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欧洲各国人民将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必须在联合起来的欧洲建立一个第三种力量。——《阿登纳回忆录》

思考材料表明西欧走向联合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美苏“冷战”开始后,西欧国家逐渐认识到,必须走联合的道路才能保障自身的安全和获得发展。

探究点2 西欧走向联合的影响

材料一美国与欧共体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GDP总额的比重

(

[易混易错]

欧洲共同体不等于欧洲经济共同体,后者是前者的组成部分。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显示了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但绝非是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重点精讲]

西欧各国走向联合的原因。

(1)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

(2)现实因素: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地位的丧失,要求改变战后初期受美国支配的局面。

(3)外部因素:美苏争霸的影响,认识到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保障自身安全和发展。

(4)思想渊源:源远流长的欧洲统一思想。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不得不承认西欧的伙伴地位,表示“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并把1973年定为“欧洲年”,以示对西欧的重视。

思考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材料二反映了欧共体和美国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答案材料一反映了随着欧洲国家经济合作不断加强,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以较快的速度崛起。材料二表明随着西欧由经济联合走向政治联合,其实力越来越强,在各个领域与美国展开激烈的竞争,在外交上逐渐做到了“用一个声音说话”,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

二、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1.背景

(1)二战后美国对日本实行单独占领,日本追随美国。

(2)战后的日本经济衰竭,民不聊生。

2.原因

(1)美国对日本的扶植。

(2)战后初期民主化改革,铲除封建因素。

(3)重视科技和教育。

(4)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利用国家政权大力推动经济发展。

3.成就:1956~1972年高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仅次于美国,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4.影响

(1)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2)资本主义世界呈现出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动摇了美国的霸主地位,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深化探究]

探究点1 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材料各国经济增长率(%)比较

思考

答案(1)1952~1960年和1961~1970年,日本经济都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2)随着日本和西欧的崛起,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出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探究点2 日本经济崛起的影响

材料1987年美国《时代》封面

思考图片反映出日本对美国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强大,对美国的政策逐渐强硬起来,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背景

(1)二战后,亚非拉地区诞生了许多新兴独立国家。

(2)这些国家在国际上处于弱势地位,甚至成为美苏争霸的战场。

[深度点拨]

1.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取决于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综合实力的对比,取决于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

2.多极化是指一种趋势,一个动态发展过程。至目前为止,多极化并没有定型为某一基本的世界新格局。

[易混易错]

日本在战后经济崛起的根本原因并非美国的扶植,而是日本在民主改革的基础上根据国内外形势制定了符合国情的发展战略。

[重点精讲]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对中国有何启示?

(1)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是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

(2)大力发展科技、教育,确立“科教兴国”战略。

(3)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等。

(4)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历史认识]

对不结盟运动的认识:不结盟运动并非绝对的不结盟,而是不与美苏两个大国结盟,不参加美苏争霸。不结盟运动本身就是第三世界国家为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而结成的一种联盟。

2.目的:改变不合理的状况,积极谋求维护自身独立、主权、发展与和平的有效途径。3.兴起

(1)标志:1961年,在贝尔格莱德举行的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通过了《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

(2)原则和宗旨: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

(3)含义: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主张和平共处,实行全面彻底裁军,销毁核武器。4.意义: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深化探究]

材料一1969年12月结束的第24届联合国大会已被称为“小国会议”。各种协议尽管遭到一两个核超级大国——苏联和美国的反对,但还是被通过了。如立即暂停大国间的核武器竞赛,成立一个国际组织来开发海底资源,取缔所有化学武器和细菌武器……——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1969年一名联合国代表说:“小国管理着东河(指联合国总部所在地)岸边的美丽的建筑物,两个大国管理着世界其余地方。”——《纽约时报》

思考材料一所述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结合所学探究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答案材料一说明不结盟国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日益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在联合国开始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材料二说明不结盟国家仍未改变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操纵国际事务的局面。其原因是:不结盟国家经济实力弱小,和美国等大国之间的经济实力相差悬殊,仍未摆脱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影响。

[重点精讲]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什么没有加入不结盟运动组织?

1950年中国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国与苏联结成同盟,条约有效期为30年,到1980年条约有效期满。在此期间,中国当然不能加入不结盟运动。但中国一贯重视与不结盟运动的关系,与之保持着良好的合作。

1.196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听到法国首次成功试验原子弹的消息后高呼:“法国万岁!从今天早上起,她更加强大了、更加骄傲了。”能够和这一情境联系起来的是( )

A.世界政治的多极格局最终形成

B.西欧国家的复兴和两极格局的削弱

C.欧共体形成和经济全球化加强

D.西欧国家的衰落和美国霸权的稳定

答案 B

解析抓住时间我们可以看出是在欧洲走向联合的过程中法国实验原子弹成功,此时美国霸权正在随着欧、日的重新崛起而相对衰落。也可以用排除法做题,60年代多极格局尚未形成,欧共体成立是在1967年,西欧国家正在重新崛起而不是衰落。

2.1967年,下列哪些组织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

①欧洲煤钢共同体②欧洲经济共同体③欧洲原子能共同体④北约组织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1967年上述三个组织合并成立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

3.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中有利于日本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是( )

A.民主化改革

B.高度重视科技

C.高度重视教育

D.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

答案 C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目的关键词语“可持续发展”并正确理解其含义,据分析可知,C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4.在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中,为经济腾飞创造条件的是( )

A.挖掘国内资源,扩展海外市场

B.发展外向型经济,实行对外开放

C.引进先进科学技术,提高生产率

D.废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

答案 D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明确在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中,影响和决定其他因素的原因是什么。据分析可知,D项是影响和决定其他因素的原因,是基础。

5.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通过的宣言指出:“现有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看来,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这句话中“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是( )

A.互相妥协B.互相竞争

C.互相合作D.互相对峙

答案 D

解析根据“1961年”可知当时的军事集团主要指的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和以苏联为首的华约组织,两者是美苏“冷战”对峙的产物,因此其相互关系是对峙的,阵营鲜明。

课中问题

1.想一想,这段话说明了什么?

提示说明随着欧共体实力的增强,欧洲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2.在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由于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中国得以冲破美国设置的种种障碍,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件事情说明了什么?

提示这件事说明美国操纵联合国的时代结束,第三世界崛起,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阅读与思考

提示四则材料从两个方面反映出美国政策的变化:第一,美国同西欧国家的关系由战后初期的美国控制西欧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美欧合作的伙伴关系。原因是西欧一体化进程使西欧的实力增强,西欧国家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冲击着美国的霸权地位。第二,中美关系由美国遏制、封锁、孤立中国的敌对状态到美国主张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原因是美国经济实力的下降、侵越战争中不能自拔、苏联军事实力的增强,更重要的是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基础达标]

1.欧洲联合的进程从1951年签订煤钢共同体条约开始,不断向前发展。推动欧洲走向联合的动力是( )

①同美国争夺殖民地②稳定和发展欧洲③同苏联抗衡④摆脱美国的控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B

解析二战后,欧洲传统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在这样的情况下,欧洲人进行反思,通过联合,壮大自己,以求得发展和稳定,在美苏争霸中维护自己的利益。

2.1963年,法国总统戴高乐说:“首先必须要有个欧洲啊!现在对美国来说是很惬意的……”这表明戴高乐意识到( )

A.必须消除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

B.必须启动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

C.必须确立法国在欧洲的领导地位

D.必须抗衡美国,提高欧洲地位

答案 D

解析消除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能的。此时欧洲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已经启动。欧洲各国之间地位是平等的,不可能确立法国的领导地位。因此A、B、C三项与史实不符。面对美国对欧洲的控制,戴高乐认为,要抗衡美国,就必须提高欧洲地位,加强欧洲联合。

3.20世纪80年代,日本流行一本名为《日本可以说不》的书,书中主张摆脱美国的控制。这种现象说明( )

A.日本得到西欧国家的强有力支持

B.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局面开始形成

C.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已经丧失

D.日本开始谋求成为政治大国

答案 D

解析日本之所以能够在20世纪80年代说不,就是因为日本在80年代崛起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强国后,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经济超人

4.右图揭示了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个原因是( )

A.摆脱美国的控制

B.美国的扶植

C.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D.日本的外向型战略

答案 B

解析日本经济虽然崛起,但是在多个方面仍受美国控制。从图中反映不出与C、D两项有关的信息。图中下面的人代表美国,正是由于美国的扶植,日本才成为腾飞的“超人”。5.第一次不结盟会议认为不结盟的含义是( )

①消极的中立②积极地反对殖民主义③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④实行全面彻底裁军,销毁核武器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不结盟会议认为不结盟的含义不是消极的中立,而是要积极地反对殖民主义,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实行全面彻底裁军,销毁核武器。

[能力提升]

6.欧洲的联合发展模式不仅提高了欧洲自身的国际地位,也逐渐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欧洲联合首先从煤钢联营开始,主要是为了( )

A.促进成员国经济的发展

B.使欧洲国家之间避免战争

C.为政治一体化铺平道路

D.推动法国和联邦德国和解

答案 B

解析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向政府提交了对欧洲影响深远的“舒曼计划”。舒曼指出:“煤钢生产的联营将保证欧洲联邦共同基础的建立和发展,还可以改变这一地区长期生产武器使它自己成为牺牲品这一命运”,“这样结合起来的联合生产意味着法、德之间发生战争是不可想象的,而且在物质上也不可能”。舒曼认为如果“把法德的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共同的最高权力机构之下”,便能解决德法矛盾,使欧洲国家之间避免战争。所以正确答案为B。7.在决定把1973年定为“欧洲年”的时候,美国总统尼克松说,“美国同新欧洲的关系非改变不可”,“要建立一个比较完善、可以维持的伙伴关系,从而共同合作”。尼克松的这段话反映出( )

A.欧洲经济崛起,美国控制欧洲的计划破产

B.美日欧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C.欧洲联盟成立,需要其调整全球策略

D.美苏争霸中美国受挫,迫使其调整对欧政策

答案 A

解析20世纪70年代,随着欧洲经济的发展,欧洲成为美国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美国不得不调整对欧洲的政策。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中的欧盟成立于90年代,D项中美苏争

霸中美国受挫不是主要原因。

8.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占领日本,采取削弱日本的政策。1948年,美国改行扶植日本的政策,力图将日本建成冷战的前哨阵地。这一政策转变( )

A.成为日本长期推行仇视中国政策的开端

B.促使美国承认美日平等伙伴关系

C.提高了日本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

D.标志着冷战在亚洲全面展开

答案 C

解析美国对日本的政策由遏制转为扶植,是由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和新中国的成立,美国之所以改变策略,是要把日本变为遏制中国的前沿阵地,日本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提高了。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8年,美国陆军部长罗亚尔声称:美国要使日本成为远东兵工厂和防止共产主义的屏障……1954年3月,美日签订《共同防御条约》,以中国、苏联为敌,重新武装日本。

——摘自汪宏玉主编《国际关系史》材料二1962年底,美国借口日本棉织品“扰乱美国市场”,要求限制日本输往美国的36种棉织品,1963年增为40种……70年代以后,日本已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1972年,日本外相大平正芳说:“日本跟着美国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摘自王斯德、钱洪主编《世界当代史》材料三进入1995年后,美国……在缓和与日本的经济摩擦、发展经济合作的同时,加强日美军事同盟、致力于建立与日本的军事伙伴关系。就日本而言,建立与美国的军事伙伴关系……将意味着提高自己的对美地位、发挥更大的国际安全作用。但从更长远的观点看……日本发展与美国的军事合作,最终目的不是与美国一体化,而是积蓄力量,以求有朝一日摆脱美国的控制。

——摘自刘世龙《日美关系的两个周期》请回答:

(1)材料一中美国的对日政策与二战后初期相比,有何变化?

(2)依据材料二说明20世纪60~70年代美日关系与前一阶段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3)20世纪90年代,美日致力于建立怎样的外交关系?依据材料,归纳日本这样做的目的。答案(1)由削弱、限制日本变为扶持、控制日本。

(2)美日之间出现激烈的经济竞争,日本力图摆脱美国控制。因为日本国民生产总值上升到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

(3)美日致力于建立军事伙伴关系。其目的是提高自己对美地位、发挥更大的国际安全作用,

最终使日本彻底摆脱美国。

岳麓版普通普通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点

岳麓版普通普通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点 与本主题更多相关点击进入:知识点'>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点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 ____。 岳麓版普通普通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1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一、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 “仁”(仁者爱人); B. “礼”(“克己复礼”);C. “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影响最深远,打破官教限制) ;“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当时为受到重视,所倡导的儒家思想体系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保守的一面:主张按照周礼的制度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承认等级制度也阶级压迫。 4、反映了春秋晚期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礼崩乐坏。 5、孔子的政治主张对现在有何现实意义:对今天的政治文明的建设、对国家和社会的管理有着重要意义。(“礼”的观念,德治)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 “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摒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B. 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____,“无事取天下”。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新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三:单元检测试卷【1】(含答案解析)

【创新设计】2018-2019高中历史单元检测一岳麓版选修 3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特点是 ( )。 ①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还未 形成③对外以商品输出为主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一战爆发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经形成,此时西方列强对外经济侵 略的方式以资本输出为主,因此D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 D 2.下列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各大国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英德矛盾逐渐成为帝国主义间的主要矛盾 B.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正式建立 C.俄国、奥地利投入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加深了双方的矛盾 D.1907年英、法、俄三国协约正式建立 解析一战前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是俄国和奥匈帝国。奥地利是一战结束后, 奥匈帝国分裂后才出现的,因此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 答案 C 3.1907年,欧洲各国在海牙召开了第二次和平大会,其主要任务是制定“尽可能人道”的战争行为准则。从以后十年的历史看,这样的“准则”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 )。 A.阻止战争的爆发 B.承认了战争的合法性 C.阻止了不人道的武器的研发 D.有力地宣传了人道主义 解析从和平大会的主要任务看,这次会议将战争认作是一个国家的正当权 利,因此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4.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侵略集团的形成,从实质上说明了 ( )。 A.法德矛盾是当时国家关系中的主要矛盾 B.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巴尔干半岛而结盟 C.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商品市场互相勾结 D.帝国主义为重新瓜分世界而进行争斗

岳麓版历史选修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

岳麓版历史选修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 专题1:梭伦改革 课标要求 ①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②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③③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第1课走向民主政治 1.梭伦改革: (1)梭伦改革背景: ①公元前7世纪,贵族政治面临严重危机。政治上,贵族政治是少数贵族集体的统治,普通民众没有权力参与政府运作;经济上,由于缺少监督和有效的制约,雅典的贵族大肆侵吞平民的土地财产,激化了社会矛盾。平民与贵族尖锐对立,内战一触即发。 (3)梭伦中庸思想在改革中的体现: 梭伦使工商业奴隶主以第一和第二等级而获得掌握政权的机会,把他们上升为统治阶级。对贵族也并非彻底的打击,因为贵族以其财产仍可列第一和第二等级,只是他们的特权受到削弱,不能再独占政权了。 他给与平民的政治权利却是有限的,反映了他的改革始终保持着他自以为荣的“中间路线”。他自称既遏制富人的贪婪,又要抵制穷人过分的欲望。“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这句话就贴切体现了他的中庸思想。 (4)梭伦改革的影响: 积极:缓和了贵族与平民、工商业奴隶主的矛盾,为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推动了雅典社会的发展。 局限:①其中庸原则决定了改革的不彻底性。②按财产划分等级限制了平民参与高级管理的机会。③不能完全满足平民阶级的政治经济需求。 2.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完善 (1)确立——克里斯提(梯)尼改革 (2)进一步完善——伯里克利改革 (3)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积极性和局限性) 积极性:①为人类提供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为后世的民主政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②政治决策通过多数人讨论,会使问题考虑的更全面。③公职人员由多数人选举产生,对群众负责,受社会监督,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④创造了灿烂的希腊文化与科学。

岳麓版历史选修1《历史重大改革回眸》全册知识结构

选修1《历史重大改革回眸》全册知识结构 课标要求 1.梭伦改革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2.商鞅变法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3.北魏孝文帝改革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4.王安石变法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5.欧洲的宗教改革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 (2)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8.明治维新 (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9.戊戌变法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通过学习,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岳麓版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全套教案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课标要求 1.第一次世界大战 (1)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理解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2)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认识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 (3)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认识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1)了解凡尔赛会议和华盛顿会议构建帝国主义和平体系的史实,剖析该体系的实质和不稳定性。 (2)知道“非战公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作用。 (3)简述国际联盟的成立和主要活动,评价其历史地位。 3.第二次世界大战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从局部战争逐步走向全面战争的。 (2)了解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各大战场重要战役等史实,认识反法西斯国家是怎样通向胜利之门的。 (3)简述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汲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 4.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1)了解美苏冷战局面形成的主要过程,认识冷战局面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2)了解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六七十年代美国反战运动等史实,分析战后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高涨的原因、特点和意义。 (3)了解七八十年代美苏等国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的背景和过程,指出从中得到的启示。 (4)了解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

5.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1)了解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认识局部战争与冷战格局的关系。 (2)了解中东战争发展过程,认识中东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中东问题的艰难性。 (3)了解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分析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教训。 (4)了解海湾战争,认识高技术战争的特点和影响。 6.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1)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时代主题的客观依据,把握当今世界国际形势发 展的总趋势。 (2)结合历史事实,认识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辩证关系。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1、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世界成为一个整体,世界性的战争成 为可能 :2、生产力和科技进步,为世界大战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 3、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原因、表现、后果) 4、具体原因:帝国主义国家围绕争夺霸权和殖民地,展开激烈的斗争。三 对矛盾日益尖锐(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 军事侵略集团,疯狂地扩军备战,巴尔干成为火药桶。(原因) 意 (非洲突尼斯问题) 法 (普法战争后果) (年 德英 1892年 1879 1907年 奥匈俄 (直接原因、借口、偶然性):1914年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 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 :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塞尔维亚、比利时有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性质)

岳麓版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

岳麓版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 岳麓版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 宋明理学 一、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程朱理学: 1、程朱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 (1)统治者支持:长期的混乱,不利于大一统的稳定和巩固,宋 代统治者倡导尊儒读经。 (2)儒家学者的努力: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理学”。 (3)代表人物: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 成就最为突出,所以“理学”也称为“程朱理学”。

2、程朱理学的内涵: (1)程颢、程颐的思想主张: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2)朱熹的思想主张: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3、程朱理学的影响: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三、陆王心学 1、陆九渊的思想主张: 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2、王阳明心学出现的背景: (1)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2)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3、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1)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2)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4、评价: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走向民主政治 教案

第1课走向民主政治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渠道;了解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学会理论知识和实际材料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批判能力,逐步增强和提高政治参与的责任感和实际本领,提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2学情分析本堂课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比较密切,教师应多收集一些感官资料,让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的认识丰富和生动起来,同时,在注重对学生知识引导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让学生既领悟了知识,同时又培养良好的政治素养和政治参与能力。 3重点难点重点:古代雅典贵族政治;梭伦改革的内容。难点:贵族政治的特点;对梭伦改革内容的分析,对雅典民主政治的正确认识。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梭伦改革的社会背景 活动1【讲授】课堂教学 一、梭伦改革的社会背景 1、雅典的贵族统治(政治制度) (1)确立:公元前7世纪最高行政长官:执政官 (2)运作概况决策机构:战神山议事会 (3)进步作用:废除了、建立了、树立了、提供了 (4)局限性:少数贵族集体统治,缺少民从的监督和制约 2、公元前7世纪末,雅典的贵族大肆侵吞平民的土地财产,社会矛盾激化。

恩格斯曾描述到:“在阿提卡的田地上到处都竖立着抵押柱,上面写着这块地已经以多少钱抵押给某某人了。没有竖这种柱子的田地,大半都因未按期付还押款或利息而出售,归贵族高利贷者所有了;农民只要被允许作佃户租种原地,能得自己劳动生产品的六分之一以维持生活,把其余六分之五作为地租交给新主人,那他就谢天谢地了。不仅如此,如果出卖土地所得的钱不够还债,或者债务没有抵押保证,那么债务人便不得不把自己的子女出卖到国外去做奴隶,以偿还债务。父亲出卖子女——这就是父权制和专偶制的第一个果实!要是吸血鬼还不满足,那么他可以把债务人本身卖为奴隶。雅典人民的文明时代的欢乐的曙光,就是如此。” 3、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执政官 梭伦(约630—560BC.)是古希腊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和诗人。他出身于贵族家庭,年轻时一面经商,一面游历,到过许多地方,漫游名胜古迹,考察社会风情,后被誉为古希腊“七贤”之一。梭伦在游历中写过许多诗篇,如“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受穷;但是,我们不愿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都在更换主人。”我们不难从中看出他的诗人品质,虽以经商为业,却坚信道德胜于财富。他还在诗中谴责、抨击贵族的贪婪、专横和残暴。这些诗篇为他赢得了“雅典第一位诗人”的美誉。 梭伦首席执政官任满后,即放弃全部权利离开雅典去远游了。据说他到过埃及、塞普路斯、小亚细亚等地,一路上留下不少佳话和美谈。晚年他退隐在家,从事研究和著述,死后骨灰撒在了他曾为之战斗过的美丽的萨拉米斯岛上。 二、梭伦改革的内容 1、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废除债务奴隶制。平民沉重的负担解除了,土地回到平民手中;平民人身自由得到法律保障。 2、鼓励发展工商业,提倡节俭,反对奢侈。为雅典民主制形成打下了阶级基础;促进了雅典工商业的发展。

高中历史岳麓版最全目录(包括选修)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1-3 选修6本 必修1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必修2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五单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必修3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第四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 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选修1:《历史重大改革回眸》 第1 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上 第1 课走向民主政治 第2 课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 第2 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第3 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第4 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 第5 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第6 课北宋王安石变法 第7 课忽必烈改制 第8 课张居正改革 第3 单元西方近代早期的改革 第9 课欧洲宗教改革 第10 课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 第11 课综合探究:体会移风易俗 第4 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 第12 课俄国农奴制改革 第13 课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第14 课日本近代化的起航 第15 课戊戌变法 第16 课综合探究:中日近代化改革比较 第5 单元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17 课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选修2:《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广东考纲要求) 第 1 单元从“朕即国家”到“主权在民”第1 课欧洲的君主专制 第2 课为君权辩护 第3 课近代民主思想的发展 第2 单元民主专制的搏斗 第4 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5 课美国独立战争 第6 课法国大革命 第7 课综合探究:读雨果的《九三年》 第3 单元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形成 第8 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完善 第9 课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第10 课美国民主宪政的扩展 第11 课综合探究:政体比较 第4 单元“从来就没有救世主” 第12 课宪章运动 第13 课国际工人运动 第14 课综合探究:工人阶级是如何进行日常斗争的?——英国工会个案研究 第5 单元近代中国争取民主的斗争 第15 课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萌生 第16 课亚洲第一共和国 第17 课为了独立富强的新中国 第18 课综合探究:反思民本与民主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 1 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1 课战云密布的欧洲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三战争与和平-总结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三战争与和平-总结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一战的爆发 1、一战爆发的客观条件 ①20世纪初的世界:已经基本上形成一个整体,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形成了“牵一 发而动全身”的局面。②20世纪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 大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 2、一战爆发的原因 ⑴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的发展不平衡。 ⑵重要原因:新老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的矛盾尖锐(三对) ①法德矛盾——实质:争夺欧大陆霸主地位②英德矛盾——是帝国主义国家的主要矛盾 ③俄奥矛盾——争夺巴尔干半岛 ⑶具体原因: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 ①同盟国集团——德、奥、意②协约国集团——英、俄、法 ⑷直接原因: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矛盾实质: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一战爆发 二、一战进程和结果 1、三条战线 ⑴西线:(比利时、法国北和德法边境) ,英法V德(“施里芬计划”) ⑵东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 ,俄V德、奥匈 ⑶南线:(巴尔干半岛),塞尔维亚V奥匈 2、四年战事及结果 ⑴战况及结果: 年 代 战况战役战役特点新式武器 19 14 东西两线计划破产马恩河战役首次重大战役, 宣告速战速决战略破产 19 15 重心在东东线僵持东线僵持 19 16 重心转西 战事惨烈 凡尔登战役决定意义,是一战的转折点德军首次使用毒气弹 索姆河战役规模最大、伤亡人数最多英国首次使用坦克 日德兰海战最大海战,“大炮巨舰的高峰” 19 17 阵营变化美国参战,中国参战,俄国退出战争《布列斯特和约》 19 18 战争结束盟国崩溃,奥匈投降,德国投降 ①原因:A美国与协约国经济联系加强,为了保障美国借给协约国的贷款能够归还,美国希望协约国取胜。 B 德国“无限制潜艇战”提供参战契机。

高中历史岳麓版大事年表

中国与世界重要历史事件 一、世界史大事年表 14-15世纪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1487-1488迪亚士远航到达非洲南部沿海 1492哥伦布远航到达美洲 1497-1498达伽马远航到达印度 1519-1522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1640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88英国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统治确立 1689俄国彼得一世开始改革 17时机后半期牛顿力学体系确立 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1775-1783北美独立战争 1776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布美利坚合众国独立1785瓦特的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 1789.7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831,1834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19世纪30年代法拉第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 1836~1848英国宪章运动 1844德意志西西里工人起义 1848.2《共产党宣言》发表 1853~1856克里米亚战争 19世纪中期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学说 1861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1~1865美国内战 1864第一国际成立 1868日本明治维新开始 1870~1871普法战争 19世纪70年代初意大利统一最终完成 1871德意志统一最终完成 1871.3~5巴黎公社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向帝国主义过渡 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1903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列宁主义诞生 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7.11.7(俄历10.25)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922.12苏联成立 1929-193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931.9.18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九一八事变 1933.3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行新政 1937.7.7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 1939.9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2初《联合国家宣言》形成反法西斯同盟 1945.2苏美英举行雅尔塔会议 1945.5.8德国签订无条件投降书 1945.9.2苏美英举行波茨坦会议日本签订无条件投降书 10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 1945.10联合国建立 1947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 1948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 1949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 1949.10.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1950-1953美国侵略朝鲜战争 20世纪50年代初-7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1954《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签字 1955亚非国家召开的万隆会议 1955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1960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这一年被成为“非洲独立年” 20世纪60年代初不结盟运动形成 20世纪60年代初-1973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 1967欧洲共同体成立 1971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得到恢复 1972.2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上海公报发表 1973美国在《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议》上签字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剧变 1991苏联解体 1992北美自由贸易区形成

岳麓版高中历史世界近代史

世界近代史 必修1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实行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过程:1640年(爆发)——处死国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英国革命的完成) 3、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权利法案》(1689) ①保留国王,实际上“统而不治”的地位,作为国家的象征而存在 ②国家的最高权力在议会,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 二、美国资产阶级革命 1、过程:1776年,美国独立;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19世纪中期,美国形成民主党、共和党轮流执政的格局 2、1787年宪法——费城 三权分立原则:国会——立法权;总统——行政权;最高法院——司法权 评价: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加强了国家权力,实践了,体现资产阶级民主精神;局限性:承认黑人奴隶制,印第安人没有公民权,妇女地位低下 三、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1、1789年,法国大革命和第一共和国的建立;1870年,第三共和国的确立 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四、德意志的统一 1、俾斯麦领导下,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统一(1871年) 2、德意志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特点: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大权,议会对政府没有监督权 必修1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背景:(经济背景)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促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阶级背景)19世纪三四十年代,各国爆发了大规模工人运动,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2、1848年,《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内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规律;明确指出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说课稿 辽宁省大连二十三中学 霍玉侠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大连二十三中学的霍玉侠。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我说课的思路如大屏幕所示。 ●说教学理念: 新课程理念认为:历史课程要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即:转变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说课标: 对于本课,课标要求是: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以我国近代报刊、电影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根据课标要求,学生应该能讲述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史实,理解掌握导致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因素,并形成一定的认识。 ●说学情 经过在高一上学期的学习,高一学生对于历史事物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比较能力,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对于他们除了仍然要加强以上这些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是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中的第12课,本单元的前5课是以经济近代化为主线,介绍了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和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变化。而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则是西方工业文明冲击和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变化的结果,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学习本课有助于学生全面把握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深化对已学知识的理解,拓展思维,掌握相关的学习方法,提高历史学习能力,为以后的历史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依据课标、教材和学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如大屏幕所示):(一)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和阅读、分析教材,了解近代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深化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认识,提高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和运用相关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

新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三:单元检测试卷【4】(含答案解析)

【创新设计】2018-2019高中历史单元检测四岳麓版选修 3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二战”后美苏战时同盟关系走向破裂的根本原因在于 ( )。 A.国家利益的冲突 B.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 C.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 D.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冲击 解析关于国家关系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一般上都是因为国家的根本利益, 而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实际上仅仅是国家利益的一个表现而已。 答案 A 2.为“冷战”提供理论依据的是 ( )。 A.八千字电报 B.“铁幕”演说 C.杜鲁门主义 D.马歇尔计划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乔治·凯南的八千字电报提出的 理论被称为遏制理论,为“冷战”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答案 A 3.下列事件为杜鲁门主义出台提供了有利时机的是 ( )。 A.“希土危机”的正式爆发 B.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C.乔治·凯南的“八千字电报” D.苏联的防御型外交政策 答案 A 4.下列事件“使那些生怕美国出口不景气的人为之陶醉”的是 ( )。 A.实施马歇尔计划 B.发动朝鲜战争 C.单独占领日本 D.推行“冷战”政策 解析马歇尔计划提出要援助欧洲经济复兴,这就大大刺激了美国的出口。 答案 A 5.二战后,德国和朝鲜形成分裂局面的相同原因是 ( )。 A.国内民族矛盾的激化 B.美国和苏联的相互对抗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演变 D.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推行 解析德国分裂是由于战后美苏对抗引起“柏林危机”,后来柏林墙修建, 两个德国分裂。朝鲜也是类似,战后以北纬38度为界实行分区占领。二者都

新课标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全册课后标准答案

新课标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3全册课后答案 第1课 ◆阅读与思考 一是因为儒家学派以“仁”为核心,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二是在历史观方面,将捍卫三代典章文物当做自己的神圣使命,同时亦不排斥对不符合时代潮流的礼俗政令加以适当的变通修改。三是它设计出一整套安定邦家的方案,为巩固政教体制提供了切实可循的途径。正因为如此,儒家学派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解析与探究 1.孔子主张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对鬼神敬而远之。 2.材料一反映了上帝了解人民的疾苦。这种天命观是符合人们的想法的。材料二剔除了“天命”人格神的绝对权威,主张无为而治。反映了没落贵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持消极、悲观的态度。材料三反映了孔子并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对鬼神的存在持怀疑态度。 ◆自我测评 L.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孔子对“仁’’学思想最核心的解释是“仁者爱人’,为此必须遵循“忠恕”之道。孔子还提倡“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礼”即“克己复礼”。 2.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有:“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有利于使受教育者的范围得到扩大;“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有利于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采取特殊的方法启发诱导;“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与思结合的学习思想也有重要意义。他在教育上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老子将“道”抽象化,概括为普遍的、无所不包的最高哲学概念。即“道”,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天法道,道法自然”,剔除了“天命’’人格神的绝对权威。 第2课 ◆阅读与思考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并非偶然,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 大变动的时期,社会经历着深刻的变革。这场变革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一、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农作物:水稻(南)、粟(北)(引进作物:玉米、番薯) (2)生产工具的变革: ①原始农业:刀耕火种 ②商周:主要使用耒和耜 ③春秋战国:铁器和牛耕出现 ④唐代:曲辕犁 ⑤灌溉工具:三国翻车、唐代筒车 (3)水利设施的完善: ①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②汉代:漕渠、白渠、坎儿井、治理黄河 (4)生产方式的变化: ①千耦其耘: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 ②自耕农经济:? 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私有土地出现 产生:春秋 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规模小,难扩大再生产 二、古代中国主要的土地制度 (1)井田制: 形成:商周时期 实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2)私有制确立: 形成:战国时期 原因:私田逐渐私有;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认土地私有(3)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4)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土地兼并 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 (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四、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和特征 (1)金属冶炼术的演变: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2)纺织技术: ①丝织技术:?西汉中国被称为“丝国”称号?唐代发明了缂丝技术 ②棉纺技术: ?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元明时期:江苏成为棉纺织业中心,棉纺织业新兴的手工业部门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 (3)陶瓷: ①陶器的发明:新石器时代:黑陶、彩陶、白陶 ②制瓷技术: 东汉末年:青瓷 南北朝:白瓷 隋唐时期:技术臻于成熟,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宋代:瓷都景德镇,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体系 元代:创造了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瓷时代 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 清代:创造了粉彩和珐琅彩 ③影响:唐代瓷器大量出口,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 (4)手工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①官营手工业:? 产生:西周时期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孔子与老子》教学设计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侨光中学林小静 本专题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形成的重大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其中,本课的课标要求为:知道儒家和道家,了解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包括两部分,其一介绍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其地位;其二介绍老子的主要思想及其地位。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学情分析:对于孔子和老子这两位思想家,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稍有涉及,有所了解,但未必有深刻的体会。本课的学习将使学生温故知新,对这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较深的理解,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尝试着将书本知识运用于现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孔子和老子,了解他们的主要思想,了解儒家和道家的形成,理解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地位。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论语》《道德经》摘录的阅读分析,知道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通过模拟孔子问答,体会孔子的主张和价值;通过对崔英杰案的思考和1987年美国国情咨文引用老子话语的分析,领会孔子、老子的思想对社会现实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儒家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家的智慧并从中汲取营养;认识孔子和老子的思想的价值。 重点:知道孔子的主要思想;理解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难点:理解“仁”、“礼”、“道”等概念;体会老子思想的智慧之处及对现实的指导作用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体验式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模拟孔子问答,理解孔子的主张;结合现实分析孔子和老子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运用,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用谈话法了解老子思想,体会其智慧。 教学过程: (课前)展示本课相关图片,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氛围。 (导入)“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新课学习) 一、孔子及其思想 (一)孔子的主要活动和历史地位 通过一组图片了解孔子的主要活动和历史地位。(孔庙、杏坛、牌坊、孔子塑像、周游列国图、讲学图等) 如果我们要了解孔子的思想,当读什么书? (二)孔子的思想 教材对孔子的思想学说介绍了几个方面? 情境体验:孔子问答(学生模拟孔子及其学生、国君对话) 1.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模拟对话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仁”的本质和基本内涵是什么?如何做到“仁”?孔子在什么背景下提出“仁”的学说? “礼”的学说 模拟对话: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高中历史岳麓版 选修三战争与和平 总结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一战的爆发 1、一战爆发的客观条件 ①20世纪初的世界:已经基本上形成一个整体,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形成了“牵一发而动 全身”的局面。②20世纪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 2、一战爆发的原因 ⑴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的发展不平衡。 ⑵重要原因:新老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的矛盾尖锐(三对) ①法德矛盾——实质:争夺欧大陆霸主地位②英德矛盾——是帝国主义国家的主要矛盾 ③俄奥矛盾——争夺巴尔干半岛 ⑶具体原因: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 ①同盟国集团——德、奥、意②协约国集团——英、俄、法 ⑷直接原因: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矛盾实质: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一战爆发 二、一战进程和结果 1、三条战线 ⑴西线:(比利时、法国北和德法边境) ,英法V德(“施里芬计划”) ⑵东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 ,俄V德、奥匈 ⑶南线:(巴尔干半岛),塞尔维亚V奥匈 2、四年战事及结果 ⑴战况及结果: ①原因:A美国与协约国经济联系加强,为了保障美国借给协约国的贷款能够归还,美国希望协约国取胜。 B 德国“无限制潜艇战”提供参战契机。

②目的:A协约国能归还贷款;B插手欧洲事务;C争夺世界霸权。 ③影响:大大增加了协约国一方的经济、军事实力。使战局朝着有利于协约国的方向发展。加速了第一 次世界大战结束的进程。 ⑵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①经济劣势:德奥集团在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都不占优势。 ②战略失误:德国速战速决计划破产,德国被拖入了两线作战和持久战,阵地战的泥潭。 ③国内矛盾:一战加剧了交战国内部的矛盾。而同盟国各国表现得更加明显,奥匈帝国出现了民族解 放运动,导致了帝国的解体;德国爆发了“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帝制。 ④国际力量对比:日本参战,意大利倒戈,美国参战,在美国带动下,其他国家参加协约国集团更是 大大增加了协约国实力。所以,同盟国在一战中失败,是由经济、军事、国内和国 际力量对比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三、一战的性质 1、整个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注意:判断战争的性质,看作战双方的目的。一战作战双方的目的是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 2、局部:塞尔维亚、比利时为保卫国家的主权和独立而战。但这并不能改变战争的性质。 四、一战的影响 1、一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2、战争催生了新世界: ①一战使欧洲在国际上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几个世纪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 ②摧毁了德意志、俄罗斯、奥匈、奥斯曼四大帝国;使英法受到重创; ③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④美国和日本乘大战之机崛起; ⑤战后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高涨; ⑥战后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国际性的组织——国际联盟。 3、大战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①一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的催化剂(如飞机、汽车、化工技术发展); ②一战促使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 ③一战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平主义思潮+社会主义理想和观念)。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教学建议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教学建议 一、课标概说和整合 (一)课标概说 历史(Ⅲ) 历史(Ⅲ)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共有8个专题。 思想文化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思想文化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了解中外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进一步从思想文化层面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本模块的学习要点: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3)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4)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4.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2)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3)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高中历史选修一教案(共33份) 岳麓版11

第课北宋王安石变法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 .理解和掌握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原因和表现、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 容、评价其历史作用、分析其失败原因,培养生解读材料、史论结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分析、概括、归纳等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生运用历史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能力与方法整合课程教资源、通过材料与历史视频和图片,营造情境,启发生思考、发表看法;通过由易而难的设问引导生自主习、合作探究,培养和提高生习历史 的基本能力;通过分组讨论、体验表演等方式,促进生情感升华,培养感受历史并能 独立评判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习王安石变法,理解和认识改革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体会改革的曲折和艰辛,习改革勇于改革、敢于斗争的精神,培养居安思危的历史责任感和勇于为国家奉献的精神。 学情分析 授课的对象是高二文生。生习历史的积极性总体较高。而且经过三个必修模块的习,生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并掌握一定的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思维能力。有一定的探究欲望和兴趣,能够积极表达自己的见解,有利于在本课开展难度较大的感悟式、探究式等自主性习。尽管如此,如何在本课历史史料多、知识容量大、理性思维强的情况下生能较好地掌握本课的三维目标,对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回忆必修一第、课内容,思考:北宋初期时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从集中行政权、军权、财政权三方面考虑。)为什么需要变法呢?(北宋中期出现社会危机)这是变法的背景也是其必要性。 重点难点 (一)重点: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变法的内容 (二)难点:对王安石变法具体措施的理解和对变法的总体评价 认识王安石变法的实质 教学过程 活动【讲授】北宋王安石变法 一、背景:北宋中期出现社会危机的原因和表现(三冗与积贫积弱) 、积贫积弱的局面的形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