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在当今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的角色与策略

中国在当今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的角色与策略

中国在当今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的角色与策略
中国在当今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的角色与策略

2010/7

中国在当今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的角色与策略

沈文辉

摘 要:美元霸权就是美元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占有特权地位,这是现行的国际金融体系的主要特征,也是它的内在缺陷,它使得金融危发轫于美国,蔓延至全球,给世界经济造成严重的创伤。正因如此,改革国际金融体系刻不容缓。然而,完全消除美元既不现实也没必要,因此,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目标只能是构建以多个主权国家货币为核心的多元国际货币体系。由于国际核心货币是一国综合实力在国际金融领域的体现,是大国博弈的结果,在现有的国际格局下,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中国应当在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决不当头的原则指导下,做一个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冷静参与者。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美元霸权;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冷静的参与者

中图分类号:F115,D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0X(2010)7-014-03

作 者:复旦大学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上海200433;湖南工程学院,湖南,湘潭,411104

美元霸权就是美元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占有特权地位,这是现行的国际金融体系的主要特征,也是它的内在缺陷,它使得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发轫于美国并最终演变为全球金融海啸。有鉴于此,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焦点就集中在美元霸权,即要不要美元或在多大的程度上保留美元。由于一国货币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是不同国家货币博弈的结果,它实际上是各国实力在国际金融领域的体现,这意味着围绕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世界各主要经济体之间的博弈在所难免。为了更好地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在这场不见硝烟的战争中,中国应当扮演何种角色,应当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本文试图对此进行一番探讨。

一 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内容与实质

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活动几近崩溃,贸易大幅收缩,先进经济体作为一个整体经历了战后最急剧的生产下滑;新兴市场经济体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为了避免类似危机日后重演,不同的国家或国家集团就改革目前的国际金融体系提出了自己的诉求,这些诉求反映了现行的国际金融体系的内在缺陷,体现了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内容,指明了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方向。

首先,欧盟主张建立有效的国际金融监管机制。欧盟要求扩大国际金融领域的透明度,加大对全球金融领域的监管力度。但是,由于欧盟与美国存在传统的盟友关系,他们同是 华盛顿共识的倡导者和践行者,而且,欧元是继美元之后的第二大国际储蓄和结算货币。因此,它认可现行的国际金融体系,基本认同美元霸权存在的合理性,只是应当对此进行微调,主要是要给美元霸权加上一个超国家的管理机制。去年3月12日,针对美国提议继续投入资金刺激经济的提议,默克尔表示, 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继续花钱,而是要建立一个防止类似经济灾难重演的监管体系。[1]同年3月17日欧盟春季峰会召开之前,默克尔又联合萨科齐向各国首脑发出了联名信,寻求欧盟其他国家支持,信中提到: 首要任务就是设立新的全球金融架构。在伦敦金融峰会上,英国、法国和德国都要求对现行的国际金融体制进行改革,尤其是要建立新的国际金融体系的监管机制。[2]

其次, 金砖四国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提出了多方位的改革要求。

第一、他们提出了 超主权储备货币的建议,这是对美元特权地位的最大的挑战。关于危机产生的原因,人们认为危机不是美国蓄意而为之,但它是美元作为主流国际货币的制度性缺陷的必然。因为,在理论上,储备货币发行国无法在为世界提供流动性的同时确保币值的稳定;[3]在实践中,当一国货币成为全世界初级产品定价货币、贸易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后,该国对经济失衡的汇率调整是无效的,因为多数国家货币都以该国货币为参照。经济全球化既受益于这一被普遍接受的储备货币,又为这一货币的制度缺陷所害。然而,如果国际社会设立一种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这个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因为 超主权储备货币不仅能够克服主权信用货币的内在风险,也能够为调节全球流动性提供可能。[4]

第二、针对美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霸权,他们要求增加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机构中的发言权。当前,国际金融组织在发言权方面明显失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七国集团掌握了其中的话语霸权。目前,发达国家在I M F的发言权比例为57.9%,仅美国所占份额和投票权就分别高达17.674%和16.732%。相比之下,中国在I M F中的份额和投票权分别为3.997%和3.807%,印度为2.443%和2.338%。而I M F的众多规则只有取得85%发言权以上的认可才能通过,可是其他国家发言权份额的总和也达不到85%,这实际上形成了美国的一票否决权。发达国家发言权明显过大,而发展中国家发言权明显偏小是现有国际金融体系的现状。[5]

第三、对当今国际金融机构决策层的人选制度,他们要求增强其透明度,并扩大其代表性。现行的国际金融体系是由美国主导建立起来的全球经济所遵循的原则、规章制度以及决策程序。在人事任命方面,I M F和世界银行的高官都由欧美所垄断,缺乏透明度,在决策层方面,发展中国家缺乏应有的代表性。因此,通过人事制度的改革来增强其透明度,扩大其代表性势在必行。这一点得到了I M F顾问德梅特里亚德的赞

14

同。他认为,做到这一点将大大提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世界金融的稳定作用。[6]

综上所述,现行的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要改革现行的美元占主导地位的单一的国际货币体系;其二是要改变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在国际金融机构中的话语霸权,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第三是要完善国际金融监管。所有这一切的矛头都对准美元霸权,其实质就是要改变美元在现行的国际金融体系中的霸主地位,要改变世界经济对美国经济的依赖性。

二 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终极目标

尽管不同的国家和国家集团就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提出了自己的诉求,但是,这些诉求有的切合实际,有的则过于理想。而且,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应当实现什么的目标,国际社会至今未能达成共识。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理性地看待美元霸权,理性对待美元在当今国际金融体系中的特权地位和美国在当今世界经济中的作用。

首先,在人类一定的历史阶段,美元霸权的存在具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霸权的存在本身具有其历史必然性,诚如基辛格所说, 几乎就像是存在某种自然规律一样,每个世纪都会有一个大国崛起,它有力量、有意志、有知识和道德上的激励,依据它自己的价值体系,来重塑整个国际体系。[7]国际社会如此,作为国际社会有机体构成部分的经济领域也是如此。正是因为历史的必然性,人类社会大国不断兴起,货币体系也走过了贵金属占主导地位到英镑占主导地位再到现在的美元霸权这样一个历程。同时,霸权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在一定的程度上它解决了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当今世界,美国作为霸权国为世界经济的运行制定了相对合理的规则、规章和决策程序。美国理所当然从中受益,但是其他国家亦从中获利。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与美国经济形成了一种共生的关系。可以想象,如果美元崩溃,世界经济也将崩溃,这是任何国家所不能承受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美元霸权体系有其自身的生命力。事实上,在美元的主导下,世界经济自1991年至2007年的16年间创造了近3.1%的持续增长,为美国则带来了年平均2.7%的连续增长。[8]

其次,完全放弃美元也不现实。一方面,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美国的经济霸权仍将保持,这是美元霸权长期存在的基石。霸权的形成和维持归根结底靠经济实力的支撑。当今的世界经济格局是美国经济占整个世界经济的25%,在贸易、投资以及技术支持领域,美国也是独占鳌头。鉴于美国对全球资源的掌控和美国本身经济体制的活力,在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就经济实力而言,没有任何一个单一的经济体可以与美国 平起平坐。另一方面,人们的实践和思维惯性决定了美元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特权地位将长期存在。在过去的数十年里,美元一直是唯一国际储备货币,在国际贸易结算方面,美元是名副其实的 全球通行证。现在,方兴未艾的全球化在相当程度上就是 美国化,即美国凭借其超强实力按照自己的金融、贸易与服务规则来规划世界经济的运行。全球化的三大支柱!!!美元霸权、美国霸权影响下的世界安全局势以及美国力推的金融与贸易自由化进程,这些无一不是在美国主导下生成。[9]

再次,建立新的国际储备货币过于理想化。金融危机后,有的国家提出了 取代美元的提议,并得到了很多国家的认同。这提议确实满足了当今许多国家要求改革现行的国际金融体系的呼声。然而,从现实来看, 超主权储备货币过于理想化,不具备现实操作性。因为它仅仅是从纯经济理性出发思考的结果,而忽视了国际金融体系背后主权国家政治权力所发挥的作用。显而易见,当前国际金融体系是主权国家政治权力较量和运作的结果,其本质始终是大国之间的博弈。另外,作为美国的盟友欧盟和日本对此并不热心。就经济实力而言,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在以后的长时间里无法与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形成的八国集团抗衡。得不到美国以外的其他工业国家的支持,要建立新的国际储备货币或对现行的国际金融体制进行更弦换张恐怕也不现实。

由此可见,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终极目标不应是消除美元,而是在美元存在的前提下,建立以多个国家主权货币为框架的多元国际货币体系,并建立完善的国际金融监管体制。正如焦瑾璞指出的:目前各国外汇储备中的美元比例都比较高,美元作为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的储备货币,有自己存在的必然性。 目前我们争论以何种货币作为储备货币可暂不多谈,关键是如何在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方面向前走。[10]

三 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的角色与策略

美元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特权地位造成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使中国陷入了 高储蓄两难困境。这两者既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平稳发展也不利于中国国际投资的安全,从长远来看,不利于中国的和平发展。同时,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中国以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姿态越来越多地参与全球治理,从这两点出发,中国不可能置身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之外。然而,目前的国际格局和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选择决定了我国参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必须是有限度的,要做一个冷静的参与者。对此,我们不妨重温二十年前小平同志给我们的启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决不当头。

韬光养晦即中国要冷静观察、谦虚谨慎,低调处事。这是当今国际格局使然,也是当今国际环境下中国和平发展的理性选择。

冷战后,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嬗变,以往的两极对垒过渡到了 一超多强,美国成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伴随着这种变化,美国调整了其全球战略:其战略目标从以往的与苏联争夺世界霸主地位演变成了维护世界霸主地位。由于 只有大国的崛起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影响美国的世界主导的地位,而维护美国的长期领导才是其至高利益。[11]因此,美国关注的重点是各个国家或国家集团的实力变化,以防止他们挑战美国的 全球主导地位,这一点美国的政界和学界形成了共识。美国学者约翰?米尔斯海默指出:大国政治注定是悲剧,他甚至预言中美关系发展的结果最终是安全竞争或战争。鉴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美国一直重点防范中国。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的实力遭受了重创:股市暴跌、企业纷纷倒闭、失业率高居不下,连代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经典模式的 华盛顿共识也遭到了普遍的质疑。与此相反,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上升, 北京共识也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可。国际权力结构的变化必然导致全球治理角色的转化,现在有人提出了 G2的构想,其意是由中美两国共同执掌全球事务。这就意味着,中国不但要

15

分担美国的国际义务,更多的是要分享美国的权力。对美国来说,这是断然无法接受的事实。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在以后的长时间里,美国将对中国加强防范和掣肘,中国对美国霸权任何层面的挑战势必会招致美国的强力反击。同时,我们应当认识到:国际政治从来都是实力政治。虽然,我们的综合实力有了大幅提升,但与美国相比,依然差距很大。在这种情况下,贸然挑战美国霸权,不但没有胜算的可能,反而会给中国的和平发展造成更多的障碍。有鉴于此,中国应当低调处事,以免树大招风。在对待美元霸权问题上,中国没必要过多的提取代美元的事。

然而,韬光养晦并不意味着中国对美元霸权无能为力,只能默默地承受它所造成的风险和损失,相反,中国在这一方面应当也能够 有所作为,主要是要做到 内外兼修,即对内发展经济,对外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对内发展经济。历史上大国崛起的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经济实力是其综合实力增长的基础。在过去国际风云变幻的时候,小平同志曾经告诫我们:要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外主要是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这不仅可以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同时可以尽到我们的国际义务和职责。因为,如果人民币是国际主流货币,中国就能主导国际经济关系,包括国际贸易、投资和其他跨国经济活动。历史上,对大国最有利的的时期往往是其经济实力雄厚而本国货币又是国际货币的时期,19世纪的英国和20世纪后半期的美国都是如此。就目前来看,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直接效果是它可以有效地冲抵美元霸权所造成的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并使中国尽快摆脱 高储蓄两难困境,从而更好地维护中国经济安全并有效地保护中国的国际投资。同时,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人民币国际化将自然融入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的范畴,将推动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让众多的国家从中受惠。

促进国家利益的实现和最大化是各国现实主义外交的主旨,外交决策的优劣以其实现国家利益的成本和收益来衡量。中国 有所作为也应当讲究策略,要注意 决不当头。

首先,此次金融危机让众多的国家意识到美元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特权地位成了他们无法忍受的沉疴,促进国际金融体系中货币的多元化,弱化美元霸权,建立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成了除美国以外的其他各国主观上的共同诉求。其次,从客观上讲,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将是世界经济发展和全球化的必然结果。伴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分工的日益明确,类似于 欧盟的地区一体化经济体将会不断涌现。这种趋势的发展将会催生国际货币体系中不同的货币圈,届时,除美元圈外,欧洲的 欧元圈,亚洲的 人民币+日元圈等会相继产生。随着这些货币圈的形成,国际货币体系将由目前的以美元为主过渡到美元、欧元、人民币等多种币种主导,从而真正实现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由此可见,不管从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的主观诉求还是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来看,改革现行的国际金融体系、弱化美元霸权,中国不是孤立的。

结 语

金融危机暴露了美元所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的内在缺陷,也暴露了世界经济与美国经济相互关系的困境。改革现行的国际金融体系因此成了众多国家的共同诉求。由于一国货币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是该国综合实力的体现,国际金融体系的形成是大国货币博弈的结果,从长远来看,完全消除美元霸权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因此,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最理想的局面是建立一个以美元、欧元和人民币等多种货币占主导地位的多元货币体系。针对这种情况,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中国应当在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决不当头原则的指导下,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做一个冷静的参与者。

参考文献:

[1]陈丽娟:#各国首脑将带什么去G20??,#国际金融报?, 2009年4月1日。

[2]中国新闻网:峰会各方立场协调不易,救市效果恐有限, http://n e w s.x i nhuan et.co m/w orl d/2009-03/30/con tent_ 11098344.h t m,2009-9-30.

[3][4][5]周小川:#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中国人民银行网站,2009-3-24.

[6]马建国:#世行顾问:中国将在解决全球危机中发挥特殊作用?,htt p://n e w s.xi nhu anet.co m/fortune/2009-03/31/con ten t_ 11107278.h t m,2009-9-30.

[7][美]亨利?基辛格著,顾淑馨、林添贵译:#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10页。

[8][9]朱锋:#G20启动全球格局再洗牌?,#新京报?,2009年3月29日。

[10]焦瑾璞:# 超主权储备货币是理想目标?,#中国证券报?,2009年3月30日。

[11]沈丁立:#美国亚洲战略评价?,载倪世雄,刘永涛#美国问题研究?(第六辑),时事出版社2007年版,第11页。

(责任编辑:余小平)

(上接4页)

意见,然后交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讨论裁决;要制定最低工资法规,要严格按照法律程序来制定最低工资标准以及最低工资调整幅度和频度,确保劳动所得与经济发展相一致。

参考文献:

[1]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年出版。

[2]孙小系:#总量平衡、收入分配与宏观调控?,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年出版。

[3]李爽:#实现公平分配的制度与政策选择?,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4]邹东涛、欧阳日辉:#发展和改革蓝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出版。

[5]#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2007―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出版。

[6]#中国私营经济年鉴(2006年6月―2008年6月)?,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9年出版。

[7]罗长远、张军:#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经济学解释?,#管理世界?2009年第5期。

(责任编辑:余小平)

16

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回顾

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回顾 一,20世纪80年代:引进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 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国民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早期,金融市场领域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引进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大一统”的金融体系中只有人民银行一家。当时金融体系最明显的特征是,人民银行既管宏观平衡,又提供商业性金融服务。80年代金融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改变这一金融组织体系结构,通过建立一些新的金融机构,将中央银行和商业性金融体系分开,构建一个所谓双层银行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中央银行专注于宏观调控、金融监管和为银行提供支付清算等金融服务;商业性金融机构则从人民银行独立出来,面向企业和居民提供商业性金融服务。具体而言,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以及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建立或恢复建立的。建设银行过去服务于财政功能;中国银行在恢复设立之前实际上是人民银行内部的国际局(对外加挂一个牌子);农业银行当时是一块虚的牌子;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过去只做进出口方面涉及的货运险,是人民银行和财政部的下属机构。 与此同时,80年代还在探索证券交易。当时没有成立股票交易所,80年代后期有个别证券营业部试点开展了证券交易。 二,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建立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基本框架 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金融改革发展以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为根据,与国家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相平行,主要特征就是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金融市场和组织结构的基本框架。 首先是专业银行转向商业银行。当时,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四大国有银行和交通银行都已经成立了,但四大行还是专业银行,分别服务于工商业、农业、国际业务和项目建设等行业或领域,相互之间没有充分的竞争。这显然不符合竞争性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同时也难以进行调控。并且,如果国家在某一领域有政策性要求,如有企业发不出工资,国家要求给予支持,那么四大行也必须负责自己领域的政策性业务。这不仅不利于银行业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市场主体的健康发展。基于这种考虑,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成立三家政策性银行,即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专门承担政策性服务,四大行只承担商业性业务,同时四大行不再按专业领域划分业务,相互之间可以交叉、竞争,以便改进服务。 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的另一重要背景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国有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即建立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基本特征的公司组织结构和初步的治理框架。当时就有一个问题,如果现代企业制度也适用于这些大型国有银行,那么这些专业银行也要像国有企业改革一样,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变专业银行的性质,变为市场竞争主体,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来运营管理。 其次,这一时期建立了证券市场。1990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建立,国家层面成立了证券委和证监会,后来证券委的发行审核功能合并进了证监会。 再次,保险业取得较快发展,特别是寿险开始初步发展。1998年,专门成立了中国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金融机构体系

金融机构体系

第六章金融机构体系 一、填空题 1、凡专门从事各种金融活动的组织,均称()。答案:金融机构 2、()是由政府投资设立的、根据政府的决策和意向专门从事政策性金融业务的银行。 答案:政策性银行 3、中国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是()、()、()、()。 答案: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 4、中国第一家民营性质的商业银行是()。答案:中国民生银行 5、一国金融机构体系的中心环节是()。答案:中央银行 6、专业银行的存在是()在金融领域中的表现。答案:社会分工 7、()是西方各国金融机构体系中的骨干力量。答案:存款货币银行 8、()是专门对工商企业办理投资和长期信贷业务的银行。答案:投资银行 9、不动产抵押银行的资金主要是靠发行()来筹集的。

答案:不动产抵押债券 10、()是经过金融渠道支持本国对外贸易的专业银行。 答案:进出口银行 11、1988年以前,中国的保险业由()独家经营。 答案:中国人民保险公司 12、新中国金融体系诞生以()的建立为标志。答 案:中国人民银行 13、70年代末以前,中国金融领域的“大一统”格局取决于高度集 中的()体制。 答案:财政信贷管理 14、截止1996年底,中国经过重新登记的金融租赁公司有 ()家。 答案:16 15、中国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是()。答 案:中国工商银行 二、单选题 1、下列不属于中国人民银行具体职责的是() A、发行人民币 B、给企业发放贷款 C、经理国库 D、审批金融机构答案:B 2、中国建设银行的经营战略是()

A、以效益为中心、集约化经营 B、不放弃农村,但不局限于农村 C、为大行业、大企业服务 D、发展国际金融业务答案:C 3、1997年底,中国经重新登记的信托投资公司为()家。 A、244 B、72 C、90 D、3500 答案:A 4、中国的财务公司是由()集资组建的 A、商业银行 B、政府 C、投资银行 D、企业集团内部答案:D 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险业迅速发展,基本形成了以 ()为主体的保险业体系。 A、中国人民保险公司 B、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 C、中国平安保险公司 D、天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答 案:A 6、我过第一家股票上市的商业银行是() A、上海埔东发展银行 B、招商银行 C、深圳发展银行 D、福建兴业银行答案:C 7、投资银行是专门对()办理投资和长期信贷业务的银 行。 A、政府部门 B、工商企业 C、证券公司 D、信托租赁公司答案:B

2020年(金融保险)财政金融体制改革

(金融保险)财政金融体制 改革

第四讲财政金融体制改革 本章重点: 1、我国传统金融体制的特点 2、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历程、成效和问题 3、什么是公共财政?它有哪些特点? 4、为什么说公共财政是社会主义市场的必然要求? 第壹节中国金融体制改革 壹、传统金融体制的特征 1、“大壹统”的银行制度。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逐步消失,只剩下银行业,而银行业也只剩下中国人民银行,所有从事金融业的部门和机构基本上都是人民银行的下属机构,人民银行同时承担宏观调控和日常金融业务的双重任务,其终极目标是服务于计划经济,是全国的信贷中心、结算中心、货币发行的中心。 2、银行的运作服从于上级指令。银行运行实行行政化的管理方式,体当下金融体制上,就是按行政区划设置机构,即省市设分行,区县设支行,区县以下设分理处。这种和行政管理的职能和层次结构高度壹致的组织结构,决定了金融决策是集中经济计划决策的壹部分,国家的计划决策对金融活动起支配和导向作用,成为金融决策的依据。 3、简单直接的货币传导机制。所谓货币供给的传导机制是指货币供给的变化对经济运行影响的途径。在以服从指令为运作方式的“大壹统”的银行体制下,货币供给的变动直接传统导至实体经济活动,没有任何中间变量。这种直接的货币传导机制对经济活动影响的力度极其有限。 4、直接被动的金融调控方式。在计划经济的三大管理体制,即计划体制、财政体制和金融体制中,金融体制从属于计划体制和财政体制,计划体制实际处

于核心位置,起支配作用。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主要通过经济计划来进行,信贷计划只是计划指令执行和操作的工具,完全不具备自主运作和调节经济的独立性,也无需独立承担宏观调控经济的重任。 传统金融体制的之上特点决定了要在满足计划经济运作要求的同时,扭曲了我国银行的基本运作方法和货币基本职能,形成了货币供给的倒逼,不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和深入,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 二、金融体制改革的历程 始于1978年的中国金融体制改革过程,大体上能够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1978-1984年,拆分原来的“大壹统”银行体系,建立中央银行制度。首先,恢复和设立了专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相继于1979年恢复成立或独立运营。中国农业银行负责统壹管理支农资金,集中办理农村信贷;中国银行作为国家指定的外汇专业银行,统壹运营和集中办理全国的外汇业务;建设银行全要办理拨改贷业务,此外仍利用自己吸收的存款发放基本建设贷款,重点支持企业为生产国家急需的短线产品而进行的挖潜改造工程,且发放城市综合开发和商品房建设贷款。这样,建设银行逐渐由完全办理财政业务,逐步过渡到既办理财政业务又办理金融业务,且金融业务比重越来越大的专来银行。1984年1月1日,成立中国工商银行,承办原来由人民银行办理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经过多年的发展,现今中国工商银行已成为以人民币资金为主和城填金融业为主的、提供多功能服务的中国最大的专业银行。国有专业银行的重建和发展是建立中央银行制度的必要条件,没有国有专业银行的重建和分担原来“大壹统”银行所承担的大部分具体金融业务,人民银行就无法专门发挥中央银

近20年来中国金融改革取得的成就及金融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近20年来中国金融改革取得的成就及金融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专业:财务管理 班级:四 姓名:陈松 学号: 41015149 (一)我国金融改革取得的成就 1992 年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以来, 中国金融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金融在改革中稳步健康发展, 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 1. 金融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 金融业务迅速发展 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始于金融机构的组织创新,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目前已经基形成一个以中国人民银行为领导,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为主体, 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协作的金融组织体系, 并且在逐步完善。到1996 年末, 中国国内金融机构有:政策性银行3 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4 家、其他商业银行14 家、城市合作银行18 家; 信托投资公司244 家, 证券公司96 家, 财务公司69 家, 保险公司21 家。 国家政策性银行的建立, 初步实现政策性金融业务与商业性业务分离, 随着其内部管理体制的改善, 实现了与商业银行的合理分工, 步入正常发展轨道。国家政策性银行已开始在支持国家重点建设、促进固定资产投资改革、加强粮棉油收购资金管理、推进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出口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996 年, 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继续向现代商业银行转轨, 加强内部管理, 强化一级法人体制和总行对分支机构业务活动的统一调度, 向集约化经营迈出了重要步伐。1996 年国有独资银行全部进入世界100 家大银行之列, 其他商业银行也获得了进一步发展。1996 年, 组建城市合作银行的大中城市由35 个扩展到100 个, 农村信用合作社正在按照合作金融原则进行规范, 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在调整和规范中健康发展, 保险在稳定企业经营、安定人民生活和促进市场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 金融法律框架基本形成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中国金融法制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特别是在

中国金融结构的改革与变迁

中国金融结构的改革与变迁 经济运行与金融活动相伴而行,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金融的发展,金融的发展又反过来成为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力量。深入了解一国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水平对研究整个金融体系及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下从对中国金融结构的历史回顾到现状分析,最后对中国金融结构的未来进行展望,系统地对中国金融结构的改革与变迁做出详细分析。 一、中国金融结构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发展,与之相对的,中国的金融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与发展。金融体系从改革开放前的“大一统”转变为现在多种金融工具共存的全方位金融体系,金融机构也从单一银行制逐步发展为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多行业的结构体系。过去三十多年的发展中,我国形成了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金融格局,这种格局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点: (一)银行业是整个金融体系的主体 在改革开放前的“大一统”金融体系中,国家银行垄断了整个金融市场。经过改革,金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分离,股份制银行逐步设立,证券、保险等新型机构开始出现,我国资本市场也实现了从无到有,迅速发展。但是,我国金融市场以银行业为主导的结构仍未改变,间接融资仍然是我国主要融资方式。据统计,1995年,我国间接融资10568亿元,直接融资仅有1380亿元,间接融资占比达88.4%。到2003年,我国间接融资比例仍保持在85.1%左右。在此期间银行存贷款也是我国金融资产的主要部分,如1978年,我国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占全部金融机构总资产的93%,1986年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占全部金融机构总资产87%,1991年,该比例仍维持在较高水平,达到84%。同样地,银行信贷融资成为我国企业获取外源融资的主要形式,整个银行业为非金融企业提供的正式渠道信贷资金比重一直处于平稳高位状态,1993年该比例为96.31%,2003年98.26%,平均保持在98%左右。 (二)中国银行业主要以国有性质为主,政府为实际控制者 经过不断改革,我国银行业体系逐步出现多样化构成,股份制商业银行、城

中国大陆现行的金融机构体系

中国大陆现行的金融机构体系图示

中国金融体系里有6个主要实体:人民银行、政府、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投资机构、企业、个人。 一、人民银行。投资人是国家。和其他银行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国家银行不已盈利为目地。人民银行是“钱”的源头,可以被称作“lord of the money”。人民银行往市场上投入钱的方法主要是对商业银行“再贴现”及“再贷款”,以及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政府发行的国债。 二、政府。各级政府和公司一样,需要资金来维持日常运营,也需要投资建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政府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税务、国企收入、政务收费及债务。政务是行政单位的各种收费如违章停车的罚款。还有一个重要来源是国债和地方债。 三、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本质上也是公司,只不过运营的是钱而不是商品。大家把自己积攒的钱存在银行里,银行把汇总的存款一批批贷款给各个企业,收利息,同时给存款人一点更少的利息。 四、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金融投资机构。证券公司(券商)、基金公司在投资预期回报率更高的活动(例如股票、基金等)中发挥巨大作用,而且业务越来越多元化。以证券公司为例,既帮客户下单买股票(经纪),又帮公司上市(投行)、还自己炒炒股票(自营)、再帮富人理理财(资产管理),忙的不亦乐乎。 五、企业。现在才真正说到经济的实体。我们说振兴民族经济,是让企业富起来让个人富起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是发达国家经济繁荣的象征和基础。中国的中小企业贡献了65%的GDP,解决了75%城市就业问题。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获取资金的通常方式,是通过创始人的初始资本,和经营企业时产生的盈余利润获取。 运营中需要人手,因此需要招聘员工,这样就解决了城市人口就业问题,当然也需要支付员工薪酬。企业的税务压力很重,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车船税、各类社会保险费用。这样,企业结余的资金较为有限,想谋求大规模发展,往往需要通过融资的手段。融资时资金可来源于银行贷款、风险投资机构、股票市场

中国金融大变革

中国金融大变革 金融体制改革加速进行时 * 西方国家经济仍飘摇动荡,中国政府则着眼于在未来3-5 年内推动改革全面加速 * 利率市场化推进有望加快,债券市场规模将增加一倍... * ... 人民币在五年内可能成为完全可兑换货币 提要 西方经济疲弱仍在持续,市场将目光投向中国并密切关注决策层刺激经济的政策举措。未来一段时间,有望看到财政和货币稳增长的政策努力持续,并拉动经济温和回暖。关注短期政策波动之余,更应注意到金融领域的一系列改革正加速推进。预计明年年初上台的新一届政府领导人金融领域的改革进程表中将包括银行体系改革、发展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资本项目开放以及人民币可兑换几个方面,推进的速度可能超出大多数人的预期。这一变化一方面可以提高资本配置的效率,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为正在形成的中产阶级提供更多的投资选择,获取更高收益并进而促进消费,为经济增长从投资向消费转型并提升潜在增长速度创造条件。 本报告分析了未来三到五年可能的改革推进路径。金融领域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推进过程中的波动和曲折在所难免。在这一过程中,吸收借鉴他国历史经验及教训无疑有助于少走弯路。 从银行到债券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问题的累积迫使决策层加快发展以债券市场为主的直接融资渠道。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从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转移催生了巨大的基础设施(铁路、公路、桥梁等)投资需求。超过50%的国民储蓄率决定了资金并不成其为问题。但长期融资工具的匮乏意味着基建投资项目的融资不得不过度依赖银行贷款,并因而造成了项目周期长期性与银行贷款短期性之间的错配。要解决这一错配,适应未来城市化需求,债券市场的发展亟待加快。在推出了市政债及高收益债试点之外,企业债发行提速。给定未来十年总计约20-30万亿人民币的城市化基建投资需求以及金融十二五规划将直接融资比重提升至15%的目标,预期市政债及企业债规模可能在未来五年扩大一倍。当然,发展债券市场的过程中也存在巨大的挑战:如何将相互割裂的几个债券市场一体化并对发行统一监管以及建立健全的市场制度框架对提高市场效率至关重要。此外,允许国际金融机构更多参与将有助于提高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债券市场的发展反过来也将刺激银行业更多关注中小企业及消费者的融资需求。温州金融改革试点对于探索贡献我国GDP的65%、就业的80%以及税收50%的中小企业未来融资效率将做出有益探索。 利率市场化 央行今年6、7月份连续两次扩大贷款利率浮动下限意味着利率市场化进程有所加速。目前主要商业银行重组上市基本完成,市场化改革有所深化。鉴于非国有部门占投资比重已近60%。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推进时机成熟,也对资本市场的深化意义重大。

金融体制改革和利率市场化

金融体制改革与利率市场化 随着中国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快速转型,我国金融体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在金融宏观调控方面,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还待增强,利率市场化的步伐还需要加快,各金融监管能力和水平及相互间的协调配合技巧还待提高。目前,对金融体制改革不同学术观点不同,存在许多争议。金融改革进展到现在,实际上剩下的是三个比较简单的问题: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可兑换。中国金融改革的顺序和其他国家相反,我国是金融改革都改完了,最后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因此,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使金融业更好地为经剂社会发展服务已成为金融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十六大”报告指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按照这一精神,金融业确定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目前,以利率市场化为核心的利率改革已成为国外金融业不断研究的主题,80年代以来,西方主要国家已取得了不少发展经验。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剂体制改革要求,保证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利率市场化将是我国金融改革的方向。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最终目标就是形成在社会资金供求关系中,以基准利率为中心,市场利率为主体,既有国家宏观调控功能,又具有市场自我调节功能的一种利率管理系统。 一、金融体制改革与利率市场化的关系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国民经济高速增长,金融市场蓬勃发展,客观上要求利率市场化必须稳步推进。现行的严格利率管制使利率水平不能完全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由此带来一系列问题。1、管制价格是非市场竞争基础上形成的资金价格制约了金融交易的市场化程度,降低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影响了金融改革目标的实现。 2、利率管制的经营环境使国有商业银行无法接受市场利率的洗礼,缺乏应对利率竞争,管理和控制利率风险的实践和经验,从而可能在未来与外资商业银行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3、没有在利率市场化基础上的资金定价权,商业银行就不能根据资产业务的风险度和客户的贡献度,灵活地运用价格策略参与市场竞争,就无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客户市场,也无法把自己打造成真正市场化的微观金融主体。 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不仅是利率生成机制的改变,也是改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应对商业银行对外开放的需要。可以说,只有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才能更加有力地促进我国金融体制的整体变革。同时,从利率本身形成及世界各国的管理实践看,利率市场化改革也是必然趋势。二、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 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浪潮中,利率市场化极大地促进各商业银行及专业银行的自由竞争程度,加剧了银行的利率风险,如果银行没有优秀的定价能力和良好的内部管理,这将是个巨大的挑战。 (一)、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当前,国内商业银行并没有参与利率市场化的经验,而且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众多,把握和预测市场利率水平的难度很大。从我国的情况看,近年来一些中小商业银行经营出现了困难,风险较大,利率市场化后,如果没有有序的竞争,建立存款保险体

财政金融体制改革

第四讲财政金融体制改革 本章重点: 1、我国传统金融体制的特点 2、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历程、成效和问题 3、什么是公共财政?它有哪些特点? 4、为什么说公共财政是社会主义市场的必然要求? 第一节中国金融体制改革 一、传统金融体制的特征 1、“大一统”的银行制度。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逐步消失,只剩下银行业,而银行业也只剩下中国人民银行,所有从事金融业的部门和机构基本上都是人民银行的下属机构,人民银行同时承担宏观调控和日常金融业务的双重任务,其终极目标是服务于计划经济,是全国的信贷中心、结算中心、货币发行的中心。 2、银行的运作服从于上级指令。银行运行实行行政化的管理方式,体现在金融体制上,就是按行政区划设置机构,即省市设分行,区县设支行,区县以下设分理处。这种与行政管理的职能和层次结构高度一致的组织结构,决定了金融决策是集中经济计划决策的一部分,国家的计划决策对金融活动起支配和导向作用,成为金融决策的依据。 3、简单直接的货币传导机制。所谓货币供给的传导机制是指货币供给的变化对经济运行影响的途径。在以服从指令为运作方式的“大一统”的银行体制下,货币供给的变动直接传统导至实体经济活动,没有任何中间变量。这种直接的货币传导机制对经济活动影响的力度极其有限。 4、直接被动的金融调控方式。在计划经济的三大管理体制,即计划体制、财政体制和金融体制中,金融体制从属于计划体制和财政体制,计划体制实际处于核心位置,起支配作用。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主要通过经济计划来进行,信贷计划只是计划指令执行和操作的工具,完全不具备自主运作和调节经济的独立性,也无需独立承担宏观调控经济的重任。 传统金融体制的以上特点决定了要在满足计划经济运作要求的同时,扭曲了我国银行的基本运作方法和货币基本职能,形成了货币供给的倒逼,不利于宏观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现状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现状 国际审计学院2011级审计二班刘懿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发展总体呈向前趋势,但仍有诸多问题,诸多阻碍,若要论述我国金融体系现状,必要从原因纠起,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论述。 一.外部环境 较于大多数西方国家来说,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形成起步较晚,许多机构至今仍处于转型阶段,一些在国际组织中的应有权利也因为战争以及国家内部原因遭到极为大幅度的推迟,或者不能获得平等的待遇。 以下的例子足以说明这种情况。 国际清算银行创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也就是1918年左右,而中国人民银行1996年才得以进入该组织发光发热。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中国本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创始国之一,但由于美国等少数国家的阻挠,直到1980年4月才恢复了代表权的决定,在开始只有2.22%的投票权,经过27年的发展,中国经过增资和认购数额的调整,2007年上升至3.72%,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名列第三,可喜可贺,而美国今年来的投票值大概稳定在17%左右,也可想而知美国在当年阻挠中国进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是有一定的力度的。 世界银行(WB)主要是向成员国提供长期的优惠贷款,在某种程度上,世界银行是国家借款的一个比较方便快捷的途径,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1999年7月起,被世界银行判定已接近从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因此不再对我国提供优惠的软贷款(软贷款指的是贷款额度一般不超过项目资本金的50%。贷款期限为25年,其中宽限期5年。贷款利率比其他商业银行同期利率下浮10%。贷款方式主要是与各级政府合作选项、建立相应融资平台和发放贷款,并由各级财政对项目实行还款担保)。我本人并不认为我国经纪水平在20世纪末就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也许同当时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的强硬表现有关,不知是国际组织出现错觉还是借题发挥。 各大国际金融机构在发展世界经济和区域经济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诸如,组织商讨国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范文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金融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金融体制基本建立,金融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体制不断完善。金融资源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资源,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立足“十三五”时期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围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五大理念,为未来五年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明确了目标,提出了要求。我们要深刻领会和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将五大理念贯穿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全过程。塑造金融开放发展新体制,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完善宏观调控方式和审慎管理框架,坚持底线思维,确保国家金融安全,促进经济金融平衡、稳健、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一、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全面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完善宏观调控方式,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投融资体制。 (一)健全金融机构体系,构建金融发展新体制 健全商业性金融、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工合理、相互补充的金融机构体系。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机构体系。进一步深化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改

革,加强资本约束,完善治理机制,更好地发挥开发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在促增长、调结构方面的作用,加大对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支持力度。继续巩固商业性金融机构改革成果,优化国有金融机构股权结构,改善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机制,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形成有效的决策、执行和制衡机制。推动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跨境金融资源配置权的中资金融机构快速稳健成长。依托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合作性金融健康发展,形成广覆盖、可持续、补充性组织体系。提高金融机构服务质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制度,增强国有金融资产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 (二)发挥金融创新功能,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 加大金融支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力度,构建普惠性创新金融支持政策体系。加强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拓宽适合科技创新发展规律的多元化融资渠道,推进高收益债券及股债相结合的融资方式。强化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支持力度,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发展天使、创业、产业投资。创新间接融资服务科技创新方式,银行与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机构投贷联动。加快发展科技保险,推进专利保险试点。加快建立健全促进科技创新的信用增进机制。 (三)完善宏观调控方式,创新调控思路和政策工具 按照总量调节和定向施策并举、短期和中长期结合、国内和国际统筹、改革和发展协调的要求,完善宏观调控。采取相机调控、精准调控措施,适时预调和微调,更加注重扩大就业、稳定物价、调整结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是什么-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是什么? 改革开放以前,为了执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我国全面实行了计划体制,金融业也不例外.正规的金融市场被取缔,金融机构只剩下中国人民银行一家,既充当中央银行,又是唯一一家经营商业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改革开放以后,原有的一些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渐渐恢复,还开设了一些新的金融机构。到1997年底,全国单是银行、保险系统的总行、总公司已有12家,机构总数已达171601家,职工总数已达2187331人(《中国统计年鉴1998),第667页)。但是,量的扩张并不意味着我国金融体系已经发展得十分完善了,恰恰相反,改革开放以后重建的金融体制带有很多计划经济的残余,还十分不完善。东亚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我国金融体制的内在缺陷更加明显,建立与市场经济和我国现阶段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金融体制也显得更加迫切。 一、金融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从根本上说,金融市场和金融体制是实物经济发展的结果和需要,是为实物经济服务的,我国发展金融市场、设计金融体制也必须从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现代经济增长的途径有三个:一是通过要素积累,增加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这三大投入要素中的一项或多项;二是经济结构转移、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转换;三是技术变迁.每个国家的要素、禀赋中自然资源是先天给定的,在生产中大规模增加自然资源比较困难。劳动力的增长受到人口出生率的限制,”各国、劳动力变动的差异不大,一般年增长率在:1%一3%之间。唯一对经济增长率有大的影响的是资本积累的变化,各国在要素投入增加方面的主要差异就:是资本积累率的不同、经济增长还可以通过经济结构升级的方式实现。将投入要素由低效率的部门向高效率的部门重新配置,同样数量的投入要素的产出能在此而增加。在经济增长的的三大源泉中技术变迁是最关键的。技术创新使得资本的边际效率不会下降,从而维持经济长期增长。单纯依靠增加要素投入的外延式扩大再生产迟早会停滞下来的,而且市场竞争会使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在资源耗竭之前就早早失去活力。产业结构的升级会促进经济增长,但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则是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使既定要素投入可以生产出更多、更有竞争力的产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技术变迁与资本积累关系密切。现代技术创新从科学研究、控制实验到新产品试制、投产,需要花费大量的资本投入,同时,许多先进的技术需要资本设备作为其载体,技术创新往往体现在资本设备性能改良上。技术的升级实质上是通过资本积累来实现的,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两

中国金融机构体系发展的进程

中国金融机构体系发展的进程 一、中国“大一统”金融体制的初步形成 1948年12月1日,在解放区华北银行,北海银行和西北农民银行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并于当日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解放后按行政区设立分支机构。 新中国成立后,同时成立人民保险公司,农业合作银行和信用合作组织。对于接管的金融机构分别进行改组,官僚资本银行根据情况直接并入中国银行或继续营业,其中,中央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中央信托局、邮政储蓄金汇业局和中央合作金库及国民政府省市银行全部并入中国人民银行。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则进行改组,私股权益被保留,官股没收,分别成为中国人民银行领导下专门经营外汇业务和工矿交通事业长期信用业务的专业银行。而1952年后,在华外国银行只剩下汇丰和渣打两家英国商业银行。中国人民银行通过逐步收兑各解放区货币,清理国民政府的金圆券,禁止外币流通等措施,建立起了独立和统一的货币制度。 1952年,国家又对继续营业的私营金融业率先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成立了统一的公私合营银行,成为中国人民银行领导下的办理私营工商业存贷款业务的专业银行。同时,中国银行从独立经营改变为与中国人民银行的国外业务局合署办公,交行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改由财政部领导,撤销了农业合作银行,农村合作社由中华合作联合总社华贵中国人民银行领导。 这样,到1953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时,一个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领导和经营管理的金融体系逐步建立起来。 二、“一五”时期高度集中的金融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1952年年底,国民经济恢复阶段结束时,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根据这一路线,国家制定了“一五”计划,而中国金融体制以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为指针,发展适合当时经济环境发展所需要的路子。 这一时期,为了适应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金融部门建立了集权式的统一的银行体制和信用制度。在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金融领域也开始建立高度集中的金融体制。从1953年起,国家在基本完成对私营金融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银行的国有化,并对金融业务实行非常严格的计划管理。这一时期的中国人民银行建立了纵向的信贷管理体制,对信贷资金实行“统存统贷”的管理办法,这是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基本金融制度即高度集中的银行体制。 这一时期的主要变迁是将公私合营银行纳入中国人民银行体系,撤销各大行政区中国人民区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的建立,中国农业银行的再建立及其撤销等等。在中国人民银行设立农村金融管理局,管理全国农村金融业务,随着农业生产合作和供销合作的发展,到1956年基本实现农村信用合作化。至此,中国“大一统”金融体制初步形成。 当时,为了加强对资金的计划分配,集中信用于国家银行,推行包括托收承付结算在内的一成套银行结算制度,信托基本消失,取消了企业间的商业信用,建立集中管理的货币投放回笼计划制度,建立现金出纳计划制度,加强了对货币发行的管理。此外还建立了集中统一的利率管理体制和高度集中度外汇管理制度。 三、“大跃进”及其后期计划金融体制的强化

浅谈我国的金融体制及其改革(一)

浅谈我国的金融体制及其改革(一) 论文关键词]:金融体制改革;资主体多元化;率市场化论文摘要]:我国金融体制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但是金融体制与金融运行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深层次的问题与矛盾,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与调整。文章分析了我国当前金融体制改革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并对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出一些看法与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及金融体制对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在发挥其财政供给、资金筹措功能上,对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市场发育却日显滞后,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与我国经济步入国际经济轨道的发展趋势极不相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金融市场正在形成,资本全球流动加快。因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所要求的健全的金融体制,并对当前金融体制进行更深入的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我国金融体制概述 金融体制,是指一个国家通过立法确立或认可的金融形态所形成的体系或系统。它包括一国的金融机构体系、金融调控体系和金融监管体系的地位、职责分工、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机制。金融体制是一个国家经济体制的核心部分,对经济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程度、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不同,形成了各种类型的金融体制模式。目前,在西方发达工业化国家中,基本上都形成了在法制基础上以国家金融主管部门为监管调控中心,以商业银行和证券机构为主题,与信托、保险等其他金融机构并存,以货币、资本、保险等金融市场为枢纽的金融体制。而我国现在采取的是以中央银行为领导,以国有专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协作的金融体制。 二、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20多年来,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本身的要求,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金融国际化步伐加快的背景下,中国现有金融体制的弊端逐渐暴露,金融宏观调控与监管、金融机构组织体系、金融市场体系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归纳而言,国内金融体制改革进展到现在,主要有以下问题需要解决: (一)投资主体多元化的问题 所有制方面的限制,导致了中国国有银行垄断的局面。由于银行业之间缺乏必要的竞争,一方面导致了国有银行改革动力的不足,效率低下;另一方面,非国有银行发展滞后,难以满足非国有经济的融资要求。因此,首先要打破所有制方面的限制,发展新的体制。金融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发展非国有银行和非国有金融机构。因此,必须大力发展针对非国有产业融资的非国有银行、非国有金融机构,放宽市场进入和退出“壁垒”,让那些效益良好的经济实体进入金融市场交易,让那些经营亏损、资不抵债甚至是违规经营的经济实体从金融市场上有序地退出。 (二)利率市场化的问题 从中国整个价格体系来看,由于市场经济的有效导入,所有价格基本上都放开了,而惟独作为金融产品价格之源的利率没有放开,没有市场化,还是由国家指令性调整。利率制定的非市场化,不仅直接影响到基础货币的调整,使得判断宏观货币供应量的多少和货币政策效果好坏缺少了最准确的标准,还影响到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所以,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和中国宏观经济改革都要求建立一个在市场条件下比较有效的利率调整机制。 (三)分业与混业经营的问题 我国是在1995年通过《商业银行法》后才正式确立了分业经营制度,然而,在全球金融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在加入WTO的新形势下,势必面对国外金融业强有力的挑战。同样,引起国内银行的业内竞争加剧,造成银行利润率下降、业务风险增大,迫使许多银行

中国金融改革方向

大体上讲,中国金融改革的方向主要朝三个方面发展,一个是国际化,一个是市场化,一个是系统化。 第一个方向就是国际化。经济全球化已经是一个不可阻挡的浪潮,随着中国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金融的全球化也是大势所趋。从世界金融的发展趋势来看,金融全球化主要有以下特征: 其一,就是货币的虚拟化程度增加,各国之间汇率成为一种政策工具。由于国际购买力主要根据汇率来衡量,因此,各国之间的汇率制度在一定程度下就成为一种政策博弈的工具。大家可以回忆一下,广场协议和卢浮宫协议的结果,导致了日本10年左右的经济衰退。在东亚金融危机的时候,要求人民币贬值的压力很大,曾几何时,现在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也同样很大。那么这些都说明汇率的问题成为各国政府之间博弈的工具,所以我们还是要坚持以我为主,主权在我的原则。当然我们要考虑各种因素,但是汇率主权问题我们不能跟着别人的意见走,所以这是第一个特点。 其二,是资本的流动、规模和速度都在增大。这种流动的特点也逐渐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资本的流动比以往时代都要迅速,亿万的资本在一秒钟之内可以迅速地转移到几万里之外的地方。 其三,是世界金融市场的集成化日益发展,也就是说各国的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达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步。美国次贷危机对于全球经济的巨大打击可见一斑。 其四,就是金融创新不断发展。在这几十年之内,金融创新层出

不穷,许多金融衍生产品不断被推出,使得现在金融衍生品总的量大大超过了世界的GDP,大概是8到10倍。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够发挥金融衍生品防范风险、对冲风险的功能,防止金融衍生品方面的过度投机,也就成为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 在这样一个国际金融一体化的形势下,我们需要提高我们自己的国际金融竞争力,即通过金融改革来适应这种金融全球化的特点。 一是,要认真学习其他国家的经验。在金融创新、金融衍生品等方面,我们的知识和其他发达国家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实际操作的经验就更少了。所以,在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中我们经常遭遇失败,像在期货方面就出现过中航油、中储棉、中储铜等事件,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二是,要培养有国际化视野和国际金融经营管理的人才。在这个方面我们要依靠引进和自己培养相结合的策略。 三是,要正确地去运用各种金融创新的工具。美国华尔街金融风暴证明,金融创新工具运用不得当的话将引发巨大风险,况且像中国这样一个高储蓄率的国家,银行的钱都是老百姓的钱,造成的风险会更大。 第二方向就是市场化。它包括利率的市场化、汇率的市场化和不断丰富市场参与者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利率的市场化。利率是资金的成本,它实际取决于险和交易成本,所以利率本身不应该是固定的,它是跟着风险和交易成本来变化的。比如农村金融、小额贷款、中小企业贷款的利率就比较高,因为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

2.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 根据1993年12月25日《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在国务院领导下,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建立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竞争,严格管理的金融市场体系。 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目标。根据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目标是:强化中央银行的地位和作用,完善政策性银行经营机制,加快国家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的步伐,规范商业银行的行为,稳步发展城乡合作银行,积极稳妥地发展债券和股票融资。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严格结算制度,改善金融服务。完善利率、汇率形成机制。积极创造条件,有步骤地使人民币成为可兑换货币。对银行、信托、保险和证券业实行分业经营,依法管理。进一步发展以银行融资为主的金融业。 (二)我国金融法的渊源与立法状况 1.我国金融法的渊源 金融法的渊源,是指金融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我国金融法的渊源包括国际法渊源和国内法渊源两大类。 (1)国际法渊源:国际条约、国际惯例。 (2)国内法渊源:宪法、法律(基本法和专门法)、行政法规和地方法规。 2.新时期的我国金融立法状况 新时期的我国金融立法是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的深化而日益得到加强和完备的。它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1)从1978到1983年底,为金融立法的草创时期,其间,为了适应工作重心转移和对外开放的需要,我国开始重视金融立法工作,出台了一些金融行政法规。 (2)从1984到1992年,为金融立法的全面发展时期,其间,以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为指导思想,我国开始了对金融体制的全面改革,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为适应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需要,国务院及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和公布了大量金融行政法规,内容涉及金融的各个方面。 (3)从1992至今,为金融立法的更新完善时期。这一阶段的金融立法有以下特点: A、立法总的指导思想的变化,以邓小平同志1992年南巡讲话为指南,金融立法以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指导思想,如明确规定商业银行是企业法人,确立了中央银行以间接调控为主的贷币政策工具体系。 B、初步构建了金融立法体系的框架,以1995年先后出台的四大金融法律《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和《票据法》为标志。目前我国金融法的体系和内容可分为:银行法、货币法、信贷法、票据法、证券法、信托法、融资租赁法、期货交易法、保险法、涉外金融法。 C、立法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些暂行条例为正式条例所代替,如《外汇管理暂行条例》被《外汇管理条例》所代替。一些低层次行政法规为高层次法律所取代。 D、对立法内容进行了全面更新,即时反映了金融改革最新成果,如《票据法》、有关证券法律制度方面的条例和规定以及新出台的《证券法》。 E、立法技术有了明显改善,注重学习和借鉴国际上成功的立法经验,立法的规范化程度、可操作性有了明显的提高。 四、金融法法律关系 (一)金融法律关系概念与特征 金融法法律关系是国家运用金融法调整金融主体的金融活动而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其特点是:

我国的金融体制及其改革

我国的金融体制及其改革 [论文关键词]:金融体制改革;资主体多元化;率市场化 [论文摘要]:我国金融体制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但是金融体制与金融运行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深层次的问题与矛盾,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与调整。文章分析了我国当前金融体制改革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并对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出一些看法与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及金融体制对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在发挥其财政供给、资金筹措功能上,对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市场发育却日显滞后,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与我国经济步入国际经济轨道的发展趋势极不相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金融市场正在形成,资本全球流动加快。因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所要求的健全的金融体制,并对当前金融体制进行更深入的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我国金融体制概述 金融体制,是指一个国家通过立法确立或认可的金融形态所形成的体系或系统。它包括一国的金融机构体系、金融调控体系和金融监

管体系的地位、职责分工、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机制。金融体制是一个国家经济体制的核心部分,对经济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程度、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不同,形成了各种类型的金融体制模式。目前,在西方发达工业化国家中,基本上都形成了在法制基础上以国家金融主管部门为监管调控中心,以商业银行和证券机构为主题,与信托、保险等其他金融机构并存,以货币、资本、保险等金融市场为枢纽的金融体制。而我国现在采取的是以中央银行为领导,以国有专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协作的金融体制。 二、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20多年来,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本身的要求,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金融国际化步伐加快的背景下,中国现有金融体制的弊端逐渐暴露,金融宏观调控与监管、金融机构组织体系、金融市场体系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归纳而言,国内金融体制改革进展到现在,主要有以下问题需要解决: (一)投资主体多元化的问题 所有制方面的限制,导致了中国国有银行垄断的局面。由于银行业之间缺乏必要的竞争,一方面导致了国有银行改革动力的不足,效率低下;另一方面,非国有银行发展滞后,难以满足非国有经济的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