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企业的发展之路

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企业的发展之路

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企业的发展之路
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企业的发展之路

内容摘要

随着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凸现和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化石能源需求与供给矛盾的日益突出,世界各国迫切需要共同合作来抵抗环境恶化的危机,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成为当前市场环境下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此同时,国际社会关于资源与能源利用模式的讨论愈加激烈,提出了包括碳排放贸易机制(ET)和清洁发展机制(CDM)等。作为企业,如何通过企业转型,战略调整来迎合这股低碳潮流,从而实现清洁可持续发展变得尤为重要。中国作为一个正在经历工业化阶段的国家,一方面我们需要充足的能源来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另一方面,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又势必向低碳经济转型,势必淘汰、限制高能耗产业的发展,势必调整产业结构。

本文在研究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关于低碳经济与企业转型的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发展现状,分析了企业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的转型之路。主要包括:广泛研究、开发低碳技术,并将这些低碳技术用于自身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实现产品和服务的低碳化;大力开发新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企业碳足迹;建立碳交易市场,促使企业承担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责任等。

关键词:低碳经济, 低碳转型, 低碳技术, 碳排放贸易机制, 清洁发展机制

ABSTRACT

With climate change and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coal, oil, natural gas and other non-renewable fossil energy stays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he world urgently need to work together to resist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crisis, and transformation to a low carbon economy thus become the trend of the current market. At the same time, discusses from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on energy use patterns, such as Carbon Emissions Trading(ET)and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CDM), become more intense. However, China is undergoing the stage of industrialization, on the one hand we need plenty of energy to maintain sustainable economic growth, on the other hand, we are bound to transform to a low carbon economy in order to achieve sustainabl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literature about low-carbon economy and the business transformation conducted by experts at home and abroad, combined with China's current situation, we d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Chinese enterprises under the low carbon background in this article. For example: develop low carbon technologies, and apply these technologies to its own product development; develop new energy, improve energy efficiency, and cut carbon footprints; build carbon emission trading market, and enable enterprises to undertake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o develop a low carbon economy.

KEYWORDS: Low Carbon Economy, Low Carbon Transformation, Low Carbon Technology, 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Mechanism,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正文目录

第一章引言 (1)

第一节选题背景及意义 (1)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1)

二、低碳经济兴起的背景 (2)

三、研究意义 (2)

第二节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3)

第三节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4)

第二章国外低碳经济现状分析 (6)

第一节低碳经济的首次提出 (6)

第二节各国应对低碳经济的措施 (6)

一、美国奥巴马“绿色新政” (6)

二、欧盟低碳能源计划 (7)

三、日本“福田蓝图” (8)

第三节低碳经济衍生的三种典型碳交易机制分析 (9)

一、排放贸易机制(ET)的概念 (9)

二、清洁发展机制(CDM)的概念 (10)

三、联合履行(JI)的概念 (11)

四、国内外关于碳交易机制的研究分析 (11)

第四节低碳经济下国际社会的合作尝试 (11)

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 (12)

二、《京都协议书》(Kyoto Protocol) (12)

第三章国内低碳经济现状分析 (14)

第一节国内能源现状分析 (14)

第二节国内环境现状分析 (16)

第三节国内发展经济与发展低碳经济之间的矛盾 (18)

第四节国内企业发展现状 (19)

一、出口结构单一,以劳动密集型为主 (19)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重工业比重偏高 (20)

三、整体技术水平落后,能源使用效率低 (20)

第四章中国企业的战略转型之路 (21)

第一节企业低碳转型的必要性 (21)

第二节企业如何实现低碳转型 (21)

一、政府政策的支持与创新 (21)

二、开发低碳技术,并将技术用于产品生产 (23)

三、完善投融资机制,加强多方合作 (23)

第五章结束语 (25)

第一节总结 (25)

第二节展望 (25)

参考文献 (27)

致谢 (28)

第一章引言

第一节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经济”这一概念是在全球气候变暖威胁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这一大背景下产生的。所谓低碳经济是指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的新经济形态。其特点是通过实体经济的观念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等途径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适应和减缓地球气候变暖。

“低碳经济”即包括“低碳”,也涉及“经济”。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关系,而能源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中国为例,由于整个社会还处在工业化初级阶段,对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依赖过大,使得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能源消费剧增,同时伴随着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上升和环境的破坏。通过下图我们发现,2000年到2008年期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03.05%,能源消费总量增长105.70%,同时伴随着空气中碳排放量的急剧增长。

图1-1 2000-2008年期间中国GDP和能源消费总量

数据来源:《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

可见,碳排放,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能源的消耗,而能源消耗的上升又会导致空气中碳排放量的增加,进而导致环境的恶化。反之则亦然。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各种极端天气的出现,“低碳经济”这一概念作为人类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尝试再一次浮出水面,从这一概念衍生出的“碳足迹”“碳形象”“碳主张”“碳交易”等新概念也正逐渐被人们熟知,这意味着一种新的经济体系、经济模式已经确立。

二、低碳经济兴起的背景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作为工业革命的先驱,英国早已意识到能源安全与气候变化的威胁,这种意识也为后来其他国家的发展起到了指示的作用。

“低碳经济”兴起的背景,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一)气候变化

近年来,地震、海啸,沙尘暴等多种极端天气在世界各地频发,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面对的问题。据科学家们统计,在过去的20世纪,地表温度上升了0.6摄氏度,其中温室气体的“贡献量”最大。在物理学中,我们知道,物体可以以红外线的方式释放能量,但这些被释放的能量并没有完全反射回太空,而是部分被大气中少量气体吸收,这些气体被称为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甲烷等。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工业气体的膨胀使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急剧增加,最终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二)能源危机

人类对传统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也增加了经济发展模式的风险性。一方面,煤,石油,天然气等都是不可再生能源,从世界能源储量,开采效率和强度上来看,未来人类使用能源的经济成本将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化石能源的过度开发与利用,大幅增加了空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并将引起地球表面和大气温度的进一步上升,并可能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产生不利的影响。

总而言之,由于大气的流动性以及能源禀赋的差异性,低碳目标已不是单个国家或组织的单一行为所能实现,它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合作,通过制定相关的协议或达成某种共识来约束各经济体的经济行为,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尝试之一。

三、研究意义

在气候变化,能源匮乏这两大背景下,“低碳”目标已不是某个国家的某种行为所能实现,它需要全球共同合作,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成为当前市场环境下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任何企业,要想在这种趋势下生存,必须顺应潮流,改走低碳发展之路才是出路。

作为一个正在经历工业化阶段的国家,一方面我们需要充足的能源来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另一方面,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又势必向低碳经济转型,势必淘汰、限制高能耗产业的发展,势必调整产业结构。

这就引出了此篇文章的研究方向,即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的企业在逆境中如何求生存,求发展。然而,由于“低碳”在中国是近两年刚刚新起的一个新课题,许多企业和机构还未认识到它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再加上我们国家对于“低碳”“节能减排”这方面的规范和法律条款较少,使其发展之路更加漫长曲折,本文希望通过探讨中国企业在低碳背景下如何实现战略转型来给企业发展提供一个参考,也为如何在经济发展和温室气体排放量之间找到平衡提供些许观点。

第二节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企业的战略转型问题进行探讨。

理论研究部分主要采取文献研究的形式,通过广泛阅读相关文献与报告,了解低碳经济产生的背景及其历史发展,以及世界各国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上采取的措施,同时结合分析低碳经济背景下衍生出的碳交易机制(ET)和清洁发展机制(CDM),提出企业战略转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在实践应用研究方面主要是结合我国的能源、环境现状以及我国企业的特点,研究其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低碳转型尝试,并提出完整的实用可行的解决方案。

二、技术路线

本文的总体技术路线可以表示为下图:

图1-2 论文技术走势图

第三节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一、本文的创新点

纵观国内外学者的文献,我们发现各国专家学者关于低碳经济的研究非常丰富,但主要是关于外国低碳尝试和探索的研究比较多,对于国内社会低碳发展和国内企业低碳转型的研究并不多,相关可参考的专业文献也比较少,一些学者虽然已在理论上进行了研究,但都还只是停留在论文形式讨论的阶段,并没有系统的理论专著出现。另外,由于低碳在国内还是近几年刚刚兴起的一个新话题,国内企业在低碳方面的尝试也不多,因此这些研究的可行性和实际意义多大目前还无从得知。但是,正如胡锦涛所说,气候变化即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但归根结底还是发展问题。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摆脱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开发新能源和新技术,才能缓解气候恶化,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企业,要想在这股低碳浪潮中求得生存,只有战略转型。因此,本文关于中国企业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如何战略转型,如何调整产业结构的研究是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的。

本文研究的指导性目标是:

(1)突出适用性。本文对于中国企业在全球低碳经济浪潮下的战略转型探讨是基于国内外经济现状之上的,尤其是国内的能源、环境和企业现状,而不是基于过去或者未来的某个点,低碳经济并不是未来才需要做的事情,而是当下就应该做的事情,延迟行动只会带来更大的成本损失。

(2)突出实用性。本文在研究关于低碳经济理论的相关文献及国内外现状的基础上,所提出的针对国内企业的低碳战略转型方案是完整实用的,低碳经济并不一定是高成本的经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很大一部分潜力是负成本的。

(3)突出合作性。任何一个项目的实施都不是单个单位的行为所能实现的,它需要各个方面的协作配合,企业的低碳转型也是如此,不仅需要政府政策的引导,鼓励和规范,更需要与国内外更多的企业合作,学习经验,取长补短,才能实现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二、本文的不足点

无论在国内外,低碳都还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可供参考的文献资料不多,再加上国内企业在低碳转型方面的尝试很少,本文中提出的企业低碳战略转型方案的可行性和实际意义多大还无从得知。

此外,由于相关文献资料的缺少,国内外对于低碳经济理论的研究并不是很完善,本文所提出的观点难免比较片面,缺乏系统性。

第二章国外低碳经济现状分析

第一节低碳经济的首次提出

低碳经济,在人类社会的首次亮相,是2003年英国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资源并不富足的岛国,英国已经充分意识到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因此在该白皮书中,英国政府将实现低碳经济作为英国能源战略的首要目标,具体包括:(1)大约到2050年时将英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消减60%,并于2020年取得实质性的进展;(2)保持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3)促进国内外竞争市场的形成,协助提高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率并提高劳动生产率;(4)确保每个家庭以合理的价格获得充分的供暖。

同时,在2006年英国政府颁布的《能源回顾能源挑战》中,进一步确认了2003年白皮书的四大目标,并指出了英国面临的两大挑战:(1)与其他国家一起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行动;(2)保证安全、清洁和合理的国内能源供应。

此后,值得欣慰的是英国并没有放慢在低碳道路上的脚步,而是积极全面的推进社会的低碳转型,包括:2008年颁布了《气候变化法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立法的国家;2009年4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公布碳预算的国家;2009年6月,正式公布了《清洁煤炭发展计划》草案,要求英国境内新设煤电厂必须首先提供具有碳捕捉和储存能力的证明;2009年7月,发布了《英国低碳转型计划》,对能源、工业、交通、住房等各领域的发展提出了详细的减排要求,有效促进了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此外,英国还通过财政大力支持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通过标准引导人们向低碳生活方式转变。

英国,不仅从实践上论证了低碳经济的可行性,还为其他国家的低碳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典范和指示作用。更为可贵的是,即便拥有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英国并没有放弃自己在低碳经济上的追求,而是执着的致力于社会的低碳转型。

第二节各国应对低碳经济的措施

一、美国奥巴马“绿色新政”

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美国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战略,如何促进就业,推动经济复苏成为美国政府的短期目标,而长期目标则是如何摆脱对外国石油的依赖,促进美国经济的战略转型。

因此,奥巴马政府上台后,毫不犹豫的选择以开发新能源、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应对危机,重新振兴美国经济的战略方向。在2009年4月的一次演讲中,奥巴马引述《圣经》中的“岩上之屋”,比喻说建在沙上的房子会倒掉,建在岩石上的房子则会屹立不倒,他解释说,美国的经济就像着火的房子,要重振经济除了要尽快灭火,还需要重建经济基础,打造一个“岩上之屋”。美国必须进行全面改革,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建立新的经济增长点,那就是“绿色经济”。

2009年2月15日,美国出台了《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投资总额达到了7870亿美元。该法案将发展新能源作为主要内容,在该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中,与开发新能源相关的投资总额超过400亿美元。按计划,在未来3年内,美国可再生能源的产量将翻一番;在未来10年内,美国在可替代能源上的投入将达到1500亿美元。可见,新能源的开发是奥巴马“绿色新政”的核心。

当然,除了开发新能源之外,奥巴马的“绿色新政”还包括节能增效、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节能方面主要是汽车节能,按照新标准,到2016年美国境内新生产的客车和轻卡每百公里耗油不超过 6.62升。此外,美国还将大力促进绿色建筑的开发,设定建筑能耗标准,对节能产品提供优惠政策,为低收入家庭提供节能补贴,鼓励建筑商发展节能建筑。美国正在制定全新的智能电网计划,以减少电力运输过程中的浪费。

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奥巴马政府认为应对气候变化与振兴美国经济的工作是一致的,能源和环境问题关系到美国的国家安全。在他的新能源计划中,提出建立一个“碳排放限制和交易制度”来控制大工业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从而实现到2050年把二氧化氮的排放减少80%的目标。

二、欧盟低碳能源计划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危机的出现,欧盟在英国及其他国家的低碳尝试背景下,也开始寻求一条开发“低碳能源”,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的转型之路。

2007年3月,欧盟颁布了《一揽子能源计划》,其内容主要包括:(1)欧盟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至少减少20%;(2)将可再生能源占总能源耗费的比例提高到20%;(3)将煤、石油、天然气等一次性能源消耗量减少20%;(4)将生物燃料在交通能源消耗中所占比例提高到

10%;(5)在205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60%至80%。

2007年11月,颁布了《战略能源技术计划》,主要包括:欧洲风能启动计划;欧洲太阳能启动计划;欧洲生物能启动计划;欧洲二氧化碳捕获、运送和贮存启动计划;欧洲电网启动计划;欧洲核裂变启动计划;

2008年2月,欧盟又颁布了《能源技术战略计划》,旨在通过加大能源领域人力和财力投入,加强能源科研和创新能力;通过建立欧盟能源科研联盟,加强大学、科研院所和专业机构在科研领域的合作;通过改造和完善欧盟老的能源基地设施,建立欧盟新的能源技术信息系统;通过建立由欧盟委员会和各成员国参加的欧盟战略能源技术小组,协调欧盟和成员国的政策和计划。该计划的主要目的是鼓励推广包括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源技术在内的“低碳能源”技术,以促进欧盟未来建立能源可持续利用机制。

此外,欧盟又于2008年12月签署了《欧洲经济复苏计划》,包括:(1)10.5亿欧元用于资助7个碳捕获和储存项目;(2)9.1亿欧元用于资助电力联网;(3)5.65亿欧元用于资助北海和波罗的海的海上风能项目。

由此可见,欧盟的低碳能源计划主要着重于能源供应安全和环境保护,它的低碳能源战略计划的实施,必将对国际能源市场以及研发、特别是新能源的研发产生巨大的影响。

三、日本“福田蓝图”

自然资源稀缺,自然灾害频发,使日本很早就意识到了节俭和环保的重要性,2008年7月,日本政府公布了“低碳社会行动计划”草案的具体内容,这也标志着2008年6月由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提出的“福田蓝图”开始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根据“福田蓝图”,日本减排的长期目标是到205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比目前减少60%~80%,提出要在3 ~5年内,将太阳能发电设备的价格降至目前的一半,同时大力推进将二氧化碳封存到地下的碳捕集及封存技术的开发,把日本打造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低碳社会。为实现日本在 2020年之前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削减14%的目标,节能,减排要一起推进,共同发展。“福田蓝图”提出的目标是,到2020年日本的太阳能发电量提高到现在的10倍,到2030年再提高到40倍。

为了进一步落实“福田蓝图”,日本政府鼓励开展碳交易,日本东京都制订了东京都碳捕捉①和交易计划,对东京都内的能源消耗大户制定减排指标,若

①碳捕捉是指捕捉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压缩回枯竭的油田或者其他安全的地下场所。

完成不了,就必须购买碳信用来填补不足,这是全世界第一个涵盖城市商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源的强制性减排计划。

此外,一个完善的法律体系也是发展低碳经济,创建低碳社会的必需。为此,日本建立了一个完备的建设循环型社会的法律体系,包括《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食品再生利用法》,《绿色采购法等等》,以进一步加快向低碳社会转型的进程,实现日本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当然,和其他正在实行低碳尝试的国家一样,日本也重视低碳技术的开发,它认为只有推进现有技术的改良和普及,在相关新科学技术领域有所突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增长和温室气体排放“挂钩”问题,实现完全“脱钩”。2006年6月,日本出台了《国家能源新战略》,提出从发展节能技术、降低石油依存度、实施能源消费多样化等6个方面推行新能源战略。2008年5月,日本综合科学技术会议批准了《环境能源技术创新规划》,为实现日本提出的2050年之前全球温室效应气体排放量减半的目标描绘中长期技术创新路线图。

“福田蓝图”是日本低碳战略形成的正式标志,它的低碳技术创新、制度变革为日本社会指明了方向。

第三节低碳经济衍生的三种典型碳交易机制

碳排放交易,即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它起源于《京都协议书》,其内容主要是:协议国家承诺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一定的减排目标,各国再将自己的减排目标分配给国内各个企业。当某国不能按期实现减排目标时,可以从拥有超额配额或排放许可证的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购买一定数量的配额或排放许可证以完成自己的减排目标。同样,在一国内部,不能按期实现减排目标的企业也可以从拥有超额配额或排放许可证的企业那里购买一定数量的配额或排放许可证以完成自己的减排目标,排放权交易行为由此形成。

碳交易机制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排放贸易(ET)、清洁发展机制(CDM)和联合履行(JI)。

一、排放贸易(ET)的概念

排放贸易,是《京都协议书》第十七条所确立的合作机制,该机制主要适用于发达国家之间。主要是指通过将减排的GHG量转化为一种商品量(CO2当量②),使得各组织之间可以进行交易,以最低的成本实现减排目标。

一方面,它可以激励那些环境污染严重的国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另一方面,它也可能产生相反的激励,因为在衡量过去碳排放量的基础上分配许可证,这难免给企业不削减排放量提供了一个理由。比如说,一个企业,它可以决定减少其温室气体排放量,但是它将来可以得到的排放许可证却因此而减少了。这个问题也可以解释为道德问题,因为这个污染者的减排行为是有回报的。而且,在排放交易机制下,排放许可证是通过拍卖而不是送出的方式发放的,这给政府带来了可观的收益,这收益可以用来提高我们环境政策的整体效率。

当然,该机制也存在很多争议,有些人认为,这种贸易方式其实是另一种殖民主义,发达国家在维持较高的消费水平基础上,又获得了低效工业的减排许可证。另外一个争议是,由于某些国家超额排放许可证的存在,《京都协议书》中的减排目标是难以实现的,比如说,俄罗斯由于前苏联解体出现了超额的排放许可证,其他的国家可以从俄罗斯购买这些许可证,但是这并不会减少整体的碳排放量,相反,它是排放许可证的重新分配。

但是,随着低碳经济逐渐成为世界新潮流,碳排放贸易量近几年也出现了逐步上升的趋势,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2005年有 3.74亿吨的二氧化碳当量通过这个机制实现交易,与2004年相比,增幅达240%。

二、清洁发展机制(CDM)的概念

清洁发展机制是《京都协议书》第12条建立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灵活机制,主要内容包括:发达国家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的方式,与发展中国家开展项目级的合作,通过项目合作所实现的温室气体减排量,可以由发达国家缔约方用于完成在《京都议定书》的减排承诺。

对发达国家而言,清洁发展机制提供了一种灵活的履约机制;而对于发展中国家,通过CDM项目可以获得部分资金援助和先进技术。但是,CDM只能作为全球减排和技术转让的手段之一,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排和技术转让还需要发达国家做出更多的努力。

然而,CDM项目必须满足:(1)获得项目涉及到的所有成员国的正式批准;(2)促进项目东道国的可持续发展;(3) 在缓解气候变化方面产生实在

② CO2当量是度量温室效应的基本单位,由该温室气体的吨数乘以其温室效应值后得出。

的、可测量的、长期的效益。CDM项目产生的减排量还必须是“无此CDM项目”条件下产生的减排量的额外部分。

此外,参与CDM的国家必须满足一定的资格标准。所有的CDM成员国必须符合三个基本要求:自愿参与CDM;建立国家级CDM主管机构;签署《京都协议书》。此外,工业化国家还必须满足几个更严格的要求:完成《京都议定书》第3条规定的分配排放数量;建立国家级的温室气体排放评估体系;建立国家级的CDM项目注册机构;提交年度清单报告;为温室气体减排量的买卖交易建立一个账户管理系统。

三、联合履行(JI)的概念

联合履行是《京都协议书》第6条所确立的合作机制,主要是指发达国家之间通过项目级的合作,其所实现的温室气体减排抵消额,可以转让给另一发达国家缔约方,但是同时必须在转让方的允许排放限额上扣减相应的额度。相对而言,该机制的谈判进展比清洁发展机制和排放贸易容易得多。排放交易单位为排放减量单位(ERU)。

四、国内外关于碳交易机制的研究分析

外国学者Vipul Sandwar 和Himanshu Sikarwart,在他们的著作《缓解气候变化因素之碳排放交易》中认为,为了达到某个特定的环境改善目标,通常需要提供一个灵活的责任分配机制,因为它有助于降低整体成本,碳排放许可证交易的想法就是出自于此。他们认为通过碳排放交易,那些拥有更低减排成本的国家和企业被鼓励扩大减排活动,因为他们可以向那些拥有高减排成本的排放者出售许可证。

在碳交易机制的可行性方面,Vipul Sandwar 和Himanshu Sikarwart认为,原则上没有任何原因可以解释为什么这种方法不能用于国际上控制超越国界的气体排放。而当前,只有很少的国家同意接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具体目标。这些国家通过与其他国家交易既定的减排目标而减少自己的排放量,或者与那些目前无减排目标的国家建立合资企业来减少排放量。

而澳大利亚国家大学和布鲁金斯协会的Warwick J. McKibbin,美国环境保护局的Robert Shackleton和奥斯汀德克萨斯大学和布鲁金斯协会的Peter J. Wilcoxen在他们的著作《京都协议书下国际碳排放许可证交易存在的潜在影响》中认为,碳交易带来的影响是双重的。首先,套利的存在使所有国家的许可证价格趋于一致。这保证了各国的减排边际成本相同,实现目标的成本也将降到最低。那些拥有相对较低减排成本的国家会出售许可证;而那些拥有较高减排成本的国家则会购买许可证,这两种情况都导致了买卖双方国内的碳排放量相比于之前任何一种情况都要减少的更多。此外,碳排放交易使得整个控

制体制得到缓解,因为任何一个国家的排放量都可能会低于其在京都协议书中承诺的排放量。控制体制的缓解意味着协议书下真实的排放减少量将会更多。

由此可见,他们都认为碳排放交易机制是一个可行的而且会产生积极影响的机制,世界各国应加入到低碳减排的行列中来。

第四节低碳经济下国际社会的合作尝试

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的公约,它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对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

该公约于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到2009年12月7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第15次会议为止,加入该公约的缔约国已发展到192个。

公约将参加国分为三类:工业化国家;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公约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规定的义务以及履行义务的程序有所区别。公约要求作为温室气体的排放大户的发达国家,采取具体措施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以支付他们履行公约义务所需的费用。而发展中国家只承担提供温室气体源与温室气体汇的国家清单的义务,制订并执行含有关于温室气体源与汇方面措施的方案,不承担有法律约束力的限控义务。公约还建立了一个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使其能够履行公约义务的资金机制。

该公约的最终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这一水平应当在足以使生态系统能够自然地适应气候变化、确保粮食生产免受威胁并使经济发展能够可持续地进行的时间范围内实现。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最近一次会议,即2009年12月7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的第15次会议上,大多数国家都认识到气候变化问题的严重性,尽管有些国家对哥本哈根会议的成果不太满意,但是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缔约方大会决定的形式发表了《哥本哈根协议》还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二、《京都协议书》(Kyoto Protocol)

《京都协议书》,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的补充条款。它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三次会议制定的,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该协议书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

《京都议定书》需要在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55%以上的至少55个国家批准,才能成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公约。中国于1998年5月签署并于2002年8月核准了该议定书。欧盟及其成员国于2002年5月31日正式批准了《京都议定书》。2004年11月5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使其正式成为俄罗斯的法律文本。截止到2009年2月,一共有183个国家签署了该条约。

《京都协议书》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其对缓解气候变暖,实现人类可持续发现具有重大意义。

第三章国内低碳经济现状分析

第一节国内能源现状分析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又处于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发展时期,决定了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高碳发展地位。我国的能源现状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能源结构不合理,偏重高碳能源

资源赋存的特征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长期以来保持“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特征。据统计,2008年的能源生产总量是260000万吨标准煤,其中原煤所占的比重为76.7%,原油占10.4%,天然气占 3.9%,而其他的水电、核电、风电则占9.0%。从下图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我国2008年的能源生产结构。

图3-1 2008年我国能源生产结构图

数据来源:《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

与之相匹配,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也是“以煤为主”,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8年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是285000万吨标准煤,其中煤炭所占的比重68.7%,石油占18.7%,天然气占3.8%,水电、核电、风电站8.9%。

总体上来说,我国的能源生产及消费呈现出“富煤、缺油、少气”,以及“新型能源短缺”的结构特征。显然,这种以低热值的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负外部性对环境影响较为重大。

图3-2 2008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图

数据来源:《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

下图是我国2000-2008年期间的煤炭生产和消费走势,从图中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的煤炭生产与煤炭消费基本上是保持平行发展的态势,也就是说我国消费的煤炭总量基本等于生产的煤炭总量。

图3-3 2000-2008年期间我国煤炭的生产和消费走势

数据来源:《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

二、人均能源资源相对不足,资源质量较差。

我国常规能源资源的总储量就其绝对量而言,是较为丰富的。然而,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就可采储量而言,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

的二分之一。有关专家估计,若按目前的开采水平,我国石油资源和东部的煤炭资源将在2030年耗尽,水力资源的开发也将达到极致。就质量而言,我国能源资源以煤炭为主,按各种燃料的热值计算,在目前的探明储量下,世界能源资源中,固体燃料和液体、气体燃料的比例为4:1,而我国则远远落后于这一比值。目前,在世界能源产量中,高质量的液、气体能源所占比例为60.8%,而我国仅为19.1%。

三、能耗水平高,能源利用率低

尽管我国目前的人均能源消费量居世界之末,但是其能耗强度却居世界前列。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我国能源系统的总效率仅为9%,不及发达国家的一半。其中,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是造成能耗水平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从中国的经济结构来看,经济主体是第二产业,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而工业生产技术的高碳消费特征,又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倾向。再加上工业技术的落后,设备的不完善,这些又导致了能源利用效率的低下。

此外,能源工业技术水平低,能源运输不足,能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这些都是我国目前的能源现状,能源在推动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同时,也制约了我国的持续高速发展。

第二节国内环境现状分析

中国目前的环境状况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空气质量有所改善

根据《2008中国环境公报》显示,2008年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总体良好,519个报告了空气质量数据的城市中,达到一级标准的城市21个、二级标准的城市378个、三级标准的城市113个、劣于三级的7个,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达标比例为71.6%,县级城市达标比例为85.6%。

但是,工业化阶段的发展现状,再加上“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使得我国整体的空气污染状况还是比较严重,虽然与之前几年相比有所改善,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是很大。

下图是中国近几年全国及部分城市的二氧化硫排放量,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虽然近几年呈现出逐步缓解的趋势,但部分地区的污染仍很严重,这些酸性气体正是导致酸雨形成的罪魁祸首。

第三章 低碳经济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及政策()

第三章?低碳经济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及政策 第一节全球气候变暖与发展低碳经济 一、全球及中国气候变暖现状 地球的气候一直是呈波动式变化的,冷暖交替出现。近一万年来,地球上气温的波动幅度在摄氏2度到摄氏3度之间,期间一共经历了3次暖期,即全新世大暖期(距今8000年至3000年前),中世纪温暖期(10世纪至13世纪),以及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的这次暖期。目前地球的气候系统正经历一次以全球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着变化,这是近万年来地球上出现的第3次暖期。 在目前的这个暖期中,气候也是波动的,从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40年代温度一直上升。上个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变冷,以后又上升,90年代是近百年最暖的时期。自20世纪初以来(1906—2005年),全球地表气温显着升高,全球平均表层温度已上升了0.74℃,海平面上升17em。在北半球过去1000年的任何世纪中,此次升温最为剧烈。21世纪高温、热浪、热带气旋(台风和飓风)及强降水频率增加明显。 百年来,中国气候也发生明显变化,20世纪中国年均气温升高了0.5~0.8℃;年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区域降水量变化波动较大;我国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地区在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特别是西北变暖的强度高于全国平均值,长江以南地区变暖趋势不显着,有些地区如四川甚至出现变冷的情况。我国已连续出现了16个大范围的暖冬,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降水逐渐减少。2007年为中国1951年以来最暖的一年,年平均气温10.1℃,为有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据预测,21世纪中国地表气温将继续上升,降水也呈增加趋势。2040年以前,不同情景下中国地区变暖趋势差异不大,而2050年以后则可能出现明显的变暖程度的差异。低排放情景下,增温趋势缓慢,到21世纪末变暖不会超过1-3℃,高排放情景下,则将会增加3~6℃。(全球气温再上升2摄氏度,上海将被淹没)。 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 1、欧盟加大开发可再生能源 气温升高造成的极端天气和水资源紧缺正袭扰欧洲:英国遭遇了60年不遇特大洪灾;强风暴降临法国;阿尔卑斯山冰川在过去150多年消退了近200米;西班牙遭遇40年未遇的大旱,第二大城市巴塞罗那不得不紧急调派轮船从法国买水供应居民;沙漠化威胁着伊比利亚半岛,有报告说,西班牙的气候已经开始“非洲化”;热浪和干旱引发的森林火灾频仍,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等国深受其害;气候变暖还影响到南欧一些地区的葡萄种植,农民不得不考虑毁掉葡萄园,到海拔更高的地区开辟新的种植区。 为应对气候变暖,欧盟准备在2013年前投资1050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加大开发可再生能源力度,减少对化石能源依赖,计划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20%。到2020年把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例提高到20%,把用于交通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修改版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作者:海海杰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要想弄明白,必须先要知道什么是低碳经济?它与我们现有的经济形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有着怎样的机遇与挑战?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怎么做?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热点。低碳经济的争夺战,已在全球悄然打响。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改革开放以来,电力、冶金、水泥、化工等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通过保障供应,为中国经济的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为此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应强烈。这种状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新型的、以提高能源等生产要素利用效率为核心的集约型增长方式和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经济被提出来了,来替代传统的经济形式。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未来经济形式走向的必然选择。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中国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和自身能源储备的 不足,使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日益严峻,例如,到2030年, 预计中国80%以上的石油需求将依赖进口;其次,中国作为能源消耗大国、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受到越来越多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中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已做出了2020 年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承诺;第三,随着能源价格的攀升,如果不降低能耗,必将挤压企业的 经济效益,对于能源成本占总成本比例甚至高达五成的 高能耗产业更是如此。 在这种必然的选择之下,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又将有什么机遇呢? 在一些传统行业中,我国比一些发达国家落后几十年。而在新能源领域,比如太阳能、风能、水能和锂电池等行业,与最发达的国家相比只落后了一两年。因此,在当今传统产业发展受挫、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中国应该抓住机会,迅速向低碳经济转型,大力发展新能源。 我国是世界上面积第三的国家,如此广阔的国土面积给我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自然资源。据估计,我国可开发利用的风能储量为10亿千瓦;在东北、中西部、华北地区有着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在地热能方面,全国可开采资源量为每年68亿立方米;当前中国的核电装机容量为906万千瓦,预计到2020年中国核电运行装机容量将达7000万千瓦。 那么同时,中国又将面临着怎样的严峻挑战呢?

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分析

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分析 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分析 1低碳经济概况 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低碳经济的含义与解释也存在诸多不同。但普遍认同的概念为“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从根本上改变人力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减少以二氧化碳为表征的温室气体排放,走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换言之,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为实现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必须通过先进技术、有效制度或新能源开发等方式,降低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量,达到大幅度降低温室气体大量排放的作用。河南省位于我国中部,属于我国人口第一大省,但资源相对匮乏。如水资源位于我国第19位,与全国水资源人均量相比,仅为其20%;与全国矿产资源占有量相比,仅为其25%,与全国矿产资源潜在总值相比,仅为其1/7。由此可见,河南省属于资源贫困省,但河南经济总量却位于全国第五位,河南2009年单位GDP能耗值为每一万元1.156吨标准煤,比全国均匀水平高,二氧化碳排放量则为142.8万吨/亿人,比全国平均水平低。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由河南主导的“中原经济区”开始向国家战略提升,要求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不能牺牲农业与粮食、生态与环境,

应实现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对中原经济区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河南省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能源结构不合理、利用率低 在煤、石油与天然气三者中,煤释放的二氧化碳量要远远多于石油与天然气,而河南资源条件为“富煤、少气、缺油”,该条件在能源结构中起决定性作用。由此可见,河南省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在选择低碳能源方面十分有限。自2002年起,河南省煤炭生产量在能源生产结构中就占据较高比例,基本都超过80%。以2012年为例,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煤炭比重在76.3%,石油为12.1%,天然气为7.1%,4.5%为水电、核电及风电比例。通过计算得出,一吨煤燃烧后产生的二氧化碳量为4.12吨,与石油、天然气相比,每吨多出的比例分别为30%、70%,由此可见,河南省经济发展对煤炭需求量较高,这种情况的长期存在,将给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同时,由于技术水平低级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导致无法充分利用能源,造成资源浪费。 2.2产业结构不合理

低碳经济概念的出现时间和背景以及挑战

低碳经济概念的出现时间和背景以及挑战、途 径、误区、生活方式的变化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大进步。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 当前,国际上有关低碳经济研究的主要内容有: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包括与碳减排有关的能源消费结构的转换和低碳排放能源系统的建立;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主要探讨不同经济发展模式、阶段、速度与碳排放的关系;农业生产与碳排放,包括土地利用变化、农业土地整治、农业生产水平与结构的变化等;碳减排的经济风险分析与减排对策研究等。 低碳经济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伴随着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化石能、核能等的使用,人类逐步从原始文明走向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而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将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 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摒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低碳经济其实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其涉及广泛的产业领域和管理领域。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而系统地谈论低碳经济,则应追溯至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协议书》。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

(财务知识)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最全版

(财务知识)低碳经济提出 的背景

(壹)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 “低碳经济”首次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做出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能够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200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当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我国党中央、国务院也高度重视低碳化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以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问题对我国发展带来的挑战。吴邦国委员长2009年视察安徽时特别强调,要积极发展低碳经济,促进节能减排。全球低碳经济发展主要基于以下背景: 1、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提出挑战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的挑战也越来越大。全球变暖趋势的主要原因是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且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了地球的大气层。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小组根据气候模型预测,到2100年为止,全球气温估计将上升大约1.4-5.8摄氏度。根据这壹预测,全球气温将出现过去10,000年中从未有

过的巨大变化,从而给全球环境带来潜在的重大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导致天灾增多、冰川融化、疾病肆虐,甚至会因洋流改变而再次进入冰河期。 2、煤炭、石油等传统化石能源短缺形势越来越严峻 由于地球化石能源资源有限,随着消费量的剧增,全球能源形势日趋严峻。从世界能源储量见,现有技术经济水平和开采强度下,煤炭能够用200多年,石油能够用40多年,储量十分有限。从能源分布见,据统计,约38%的可采石油储量分布于中东,17.3%和16.5%分布于前苏联和北美,欧洲不足4%,分布十分不均。此外,人类使用化石能源的经济成本越来越高,技术要求越来越强。于此同时,人类使用开采化石能源的速度呈现递增趋势,1985-2005年,世界石油需求的年均增长率约为1.7%。据预测,未来20年内,世界石油消费将以近2%的速度增长,高于过去20年的平均增长水平。全球各经济区域中,亚太地区需求增长最快,供需矛盾突出。我国化石能源资源在世界已探明储量中,石油仅占2.7%,天然气0.9%,煤炭15%,呈现“缺油、少气、多煤”的状况,但其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比例却分别高达4.2%、1.5%和33.5%。高速发展的经济导致石油大幅进口,我国自1993年起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对外依存度高达40%,严重威胁着我国的能源安全。目前,我国原油消费量以年均5.77%的速度增加,而同期国内原油供应增速仅为1.67%,供需缺口逐年拉大,对石油进口的依赖度越来越大。 3、美英等发达国家摆脱金融危机、加快经济复苏需要新引擎

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文献综述

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文献综述 商丽09财政学2009020203016 一、引言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飞速发展,我国GDP每年都以较高的增速运行,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和第三大出口国,工业化和城市化仍处在快速发展中,并且还将在今后的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持续这种快速的增长。30年的高速发展使我们不但从传统的“短缺经济”走向了真正意义的“买方市场”,而且基本解决了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除了外汇储备世界第一,我们的钢铁产量、煤炭产量、水泥产量、发电量、玻璃产量均成为世界第一。 但是目前,无论是经济增长方式,还是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布局和结构,都存在着过分依赖资源、资本、环境的投入,充分利用但又比较倚重低价劳动力资源和土地资源,而自主创新技术和人力资本的作用不足等问题。特别是沿海地区的外向型、外源型的产业结构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也充满着不确定性和变化。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 我国对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导致增加对进口能源(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依存度。气候变化导致的水资源短缺、极端天气也使得农作物大幅度减产。如果这种气候变化趋势得不到缓和,将严重影响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目前我国的“三高”企业较多,单位GDP能耗大排污多,严重的破坏生态平衡,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高。全国企业存在着工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产业层次偏低、企业整体素质不高的特点。我国经济面临着一系列挑战,突出表现在: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面临着应对气候变化的新挑战: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传统的低成本比较优势明显削弱,亟待形成新的优势。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倡导低消耗、低排放,它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要求,为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提供了一条新的更加有效的途径。 二、关于低碳经济的产业结构理论文献综述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 刘莎5000109092 新闻091 摘要:“低碳经济”这一最早见诸于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低碳经济》的词汇,已经深深烙进了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2010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确定在5省8市开展低碳产业建设试点。“金砖四国”之一的中国,以当今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如何面对时下的低碳经济发展,今后又可能遇到怎样的经济挑战?有没有什么可行性策略?本文将对这些问题展开分析。 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中国家经济挑战可行性策略 一、低碳经济概念界定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知道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1】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除酸雨、光化学烟雾、臭氧层空洞等大气灾害之外,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成了不争的事实,当下已经显现的气候异常和预测可能出现的灾难,是人尽皆有的体验和担忧。摒弃20世纪以来经济的传统增长模式,迈向生态文明的新路子,是世界经济的出路,也是中国经济关注度重点。 二、世界走向低碳经济 近年来,世界正在酝酿着低碳的技术创新,低碳经济的突破可能成为经济危机后新一轮的主要带动力量,首先突破的国家可能成为新一轮世界经济增长的领跑者。 我们来看看世界各大国都在低碳经济这场经济“赛跑”中处于怎样的位置。 美国:将低碳产业作为重振经济的战略选择。主要的措施可以分为节能增效、开发新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其中锁定新能源为核心。 日本:将低碳社会作为发展方向。提倡物尽其用的节俭精神,通过更简单的生活方式达到更高质量的生活,从高消费社会向高质量社会转变。同时发展提高新能源利用技术,削减温室气体排放。 巴西:大力推动生物燃料发展。进一步完善乙醇、生物柴油等的提炼和利用技术,利用政府推出的一些列金融支持政策,发展农业种植,以满足生物柴油的原料需求。 韩国:将“低碳绿色增长作为国家战略。这一战略通过减少能源依赖、提升绿色技术、发展再生能源,促进就业和人民增收。 世界各国都根据自身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发挥各自的优势发展本国的低碳经济,以便在新一轮的经济赛跑中抢占先机。中国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三、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和未来 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阶段,又面临着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口比重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技术落后、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积重难返等问题,在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节能减排上形势严峻。 基于这些原因,有人说,经济要发展,工业是先导,要发展工业就必然有排放。保持低碳状态,除非人们不开车,不烧煤,放弃重工业发展。这种说法显然是极端的。中国有些城市一开始对低碳经济、低碳城市很有热情,但后来却不愿意高调践行,就是英文害怕大型的化工、钢铁行业投资受到限制。任何社会都需要一些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和产品来保障经济的运行和生活的质量,否则社会将无法运转。低碳经济不是要排斥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和产品,而应该想办法提高碳效率。在这一点上,科技的力量不可或缺。

中国的低碳之路

中国的低碳之路 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特别是开采、燃烧煤炭等化石能源,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含量急剧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25%,导致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增温效应高、生命周期长,是对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温室气体。全球变暖也使得南极冰川开始融化,进而导致海平面升高。《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发表文章称,至2100年,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127厘米,美国约1400个城市至2100年或将被淹没。气温升高所带来的热能,会提供给空气和海洋巨大的动能,从而形成大型,甚至超大型台风、飓风、海啸等灾难;气温升高不单会从海洋直接吸取水分,还会从陆地吸取水分,使得内陆地区大面积干旱,从而粮食减产;全球变暖使得冰山冰雪的积累速度远没有融化速度快,甚至有些冰山已不再积累,这就断绝了当地的饮用淡水。《低碳之路》一书中提到过融化情况最为严重的喜玛拉雅山东部地区冰川,这些冰川在2035年之前消失的可能性非常之大。“过去50年中,人类活动已经破坏了大约2/3的生态环境。目前,地球上10%~30%的珍稀野生动物濒临灭绝,24个生态系统中的15个正在持续恶化。”书中还提到了科学家认为的一个极限,“自然界最后的安全阀:2℃。”、“更为凶险的末日预言来自英国科学家詹姆斯·拉夫洛克。他认为,如果全球气温上升接近3℃,且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超过500ppm(体积浓度:百万分之一),海洋及热带雨林将净排放温室气体,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吸收二氧化碳,这将把全球平均气温推高6℃,海平面上升至少25米。那时候,地球上大部分地区将不适合人类居住,人类数量可能减少80%,90%的物种将灭绝。” 1997年的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召开。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2007年12月15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产生了“巴里岛路线图”,“路线图”为2009年前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关键议题确立了明确议程。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低碳”、“碳足迹”等词汇近年来成为国内外的热门用语,这里的

论文—浅谈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意义及发展之路

浅谈如何认识低碳经济 郭亚军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是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学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CO2 )和二氧化硫(SO2 )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能源品种新概念,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定义的延伸还含有降低重化工业比重,提高现代服务业权重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内容;其宗旨是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经济,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影响,实现经济活动中人为排放二氧化碳与自然界吸收二氧化碳的动态平衡,维持地球生物圈的碳元素平衡,减缓气候变暖的进程、保护臭氧层不致蚀缺。广义的低碳技术除包括对核、水、风、太阳能的开发利用之外,还涵盖生物质能、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它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汽车等多个产业部门。

低碳经济有两个基本点:其一,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经济活动低碳化,把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尽可能减少到最低限度乃至零排放,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其二,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能源消费生态化,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保证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的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英国充分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它正从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走向主要依靠进口的时代,按目前的消费模式,预计2020年英国80%的能源都必须进口。同时,气候变化的影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公共课考试的答案

低碳经济”是在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提出严峻挑战的大背景下提出的. 第一章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理念的产生 练习题: 单项选择题 1. 低碳经济理念是在()的背景下产生的。 A. 经济危机 B. 气候变化 C. 全球合作 D. 知识经济 2. 人们所谈及的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温室气体在很多时候是一种狭义范围上的,主要指的是1997年《京都议定书》所确定的()种气体。 A. 4 B. 5 C. 6 D. 7 3. 从1990年启动《公约》谈判到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国际气候谈判在20年间经过了()阶段。 A. 两个 B. 三个 C. 四个 D. 五个 4. 低碳经济首次出现在官方文件中,是2003年2月24日由()发表的《能源白皮书》。 A. 美国 B. 中国 C. 日本 D. 英国 多项选择题 1. 以下气体中属于《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温室气体的是()。 A. 水汽 B. 二氧化碳 C. 臭氧 D. 甲烷 E. 氧化亚氮 2.《京都议定书》虽然在1997年就已经面世,但由于()等国迟迟不愿批准而未能尽早生效。 A. 英国 B. 美国 C. 日本 D. 澳大利亚 E. 俄罗斯 3. 低碳转型的推力是()。 A. 保障能源安全 B. 避免碳锁定效应 C. 提升国际竞争力 D.实现可持续发展 E. 应对金融危机 判断题 1. 二氧化碳当量是常被用于测量温室气体的单位。(对) 2. 臭氧是温室气体中在大气中存活时间最长、存量最大的气体。(错) 3. 国际气候博弈的本质是生存权之争。(错) 4. 产业革命以前,人类社会的碳排放对大气的二氧化碳浓度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对)第二章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 单项选择题 1. 发达国家中碳生产力最高的国家是()。 A. 美国 B.日本 C. 挪威 D. 英国 2. 发达国家中,()的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呈现强脱钩的特征。 A. 美国 B.日本 C. 挪威 D. 英国 3. 研究表明,人均碳排放与人均GDP之间存在近似()的曲线关系。 A. 倒“V”形 B. “V”形 C. 倒“U”形 D. “U”形 4.()是实现低碳经济的物质基础。 A. 经济发展阶段 B. 资源禀赋 C. 消费模式 D. 技术进步 多项选择题 1. 目前,对“低碳排放”的理解有不同的角度,主要基于以下()三种原则。 A. 国际合作原则 B. 国际公平原则 C. 人际公平原则 D. 投入与产出的效益原则 E. 基本需求原则 2. 以下这几个国家:()的碳生产力水平位列全球前三名。 A. 美国 B. 日本 C. 乍得 D. 阿富汗 E. 马里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20)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20) 未来十年有望削减二氧化碳排放4.7亿吨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5日发布《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2)》.报告作者之一、国 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朱跃中表示,如果中国严格实施节能减排,在未来十年内将单位gdp能耗强度下降30%,那么一次能源需求总量 将降低到51亿吨标准煤,可节省20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削减二氧化 碳排放4.7亿吨. 报告称,中国政府制定了绿色能源发展目标,要在2020年将非化 石能源利用量提高到7亿吨标准煤,这意味着非化石能源利用量将在2010年2.77亿吨标准煤的基础上至少增加4亿多吨标准煤的能源 供应,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国的能源急缺. 报告指出,近年来中国的能源需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态势.2010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达到32.5亿吨标准煤,比2000年增 长了1.2倍.朱跃中认为,从实际发展趋势看,未来十年中国gdp的年 均增速很可能达到8.5%左右,到2020年中国gdp总量将达到71万 亿元(2005年价格).如果中国严格实施节能减排,未来十年内将单 位gdp能耗强度下降30%,那么一次能源需求总量也将降低到51亿 吨标准煤,可节省20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削减二氧化碳4.7亿吨. 报告称,中国是石油资源总量较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由于能源需求大大超过供给,使中国从石油出口国变成石油进口国,原油对外依 存度已高达54.8%,成为除电力外各种一次能源均需进口的国家.报 告主编、名古屋大学教授薛进军教授表示,大量的石油进口造成了中 国能源的对外高度依赖,将会增加中国能源安全的危险度.(倪铭娅)

认识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认识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一般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的产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是由英国政府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提出。最早可追溯至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协议书》。 全球气候变暖致使低碳经济、低碳技术日益受到世界各国关注。中国作为一个能源消费大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向低碳经济转型成了必然选择。我国在2006年底由科技部、中国气象局、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等六部委联合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要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中国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模式,而应该建立一套合理自主的“中国模式”,结合实际,合理自主的发展符合中国国情的低碳产业和低碳经济,进而打造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生态国家。 2007 年9 月8 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 次领导人会议上,本着对人类、对未来的高度负责态度,对事关中国人民、亚太地区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福祉的大事,郑重提出了四项建议,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令世人瞩目。2008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2008年7月,G8峰会上八国表示将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其他签约方一道共同达成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长期目标。 中国外交部2010年11月26日向世界宣布,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比2005年下降40—45%的约束性指标。 中国目前处于以资本和能源密集化为特征的工业化中后期,城市化水平与社会消费需求还在持续提升,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将带来我国就业的新机会。为了顺利实现低碳经济转型,一方面,应该积极推动为社会生产和居民消费活动提供各种社会服务的第三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担负着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的任务,在短期内不可能扭转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特征,需要通过高碳产业的低碳化来实现低碳发展。 “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哪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 自2009年以来,我国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由此,节能减排刻不容缓。对于目前的中国,低碳经济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十二五”期间是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世界上的碳排放大国,中国必须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及能源消费结构,促进整体经济健康发展。 低碳经济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紧要关头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经之路。低碳经济对中国既是压力又是挑战。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政府主导,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制定长远其发展战略,鼓励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通过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等措施,来引领和助推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低碳经济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详解自来水是如何生产的? 饮用水的净化工序已有超过100年历史。尽管在此之前,各民族的先民们都直接饮用自然水,但种种迹象表明,上层阶级还是会对这些水进行一些简单的处理。早在史前时期人类就开始寻求纯水,梵文艺术和埃及碑文中就有关于水处理知识的记载。中世纪的几次瘟疫让人类了解到公共卫生与饮水清洁的重要性。人们开始注意饮用水处理的问题。“大概100年前,人们觉得这样的水还是不干净,认为需要净化后才能饮用。”2007生活饮用水标准起草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水质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水质安全监测室主任鄂学礼指出,对净化水的需求促使人们寻求沉淀净化工艺。最初,人们试着将水静置沉淀,结果发现经过沉淀的水,依然相当混浊,还夹杂着杂质,甚至还有大颗沙粒,于是便发明了现代沉淀工艺。此后,关于微生物的知识渐渐普及,人们发现光靠沉淀无法去除这些可能存在危险的小家伙。沉淀再也无法满足人们对饮用水提出的卫生要求,新的技术又被发明出来。人们开始往水中投放消毒剂,“那便是用氯消毒。”氯溶于水后生成次氯酸。这是一种强氧化剂,能杀死水里的病菌。1908年,在水中添加氯进行消毒的技术得到了应用,水处理取得了最重大的进展。它也标志着现代饮用水处理技术的出现,同时带动了现代饮用水标准的制定。后来,英国开始建设自来水输送系统,用管道将经过处理的清洁水送到每一个家庭中。再后来,沉淀的工艺也有了进展,在使用混凝剂后,水中那些能用肉眼识别的混浊物都会被凝固成大颗

粒,并最终沉淀下来。这样,一整套的现代饮用水加工过程便形成了。源水经管道引入水厂,经加氯消毒去除大部分微生物后,在机加池中进行混凝沉降,再先后经煤砂滤池、活性炭滤池的过滤和吸附,在进入供水管网前进行第二次加氯消毒。从源水到出厂水所必经的五道工序,给饮用水构筑起了一道功能完备的防火墙。整整100年来,这套工艺在世界各地的自来水厂里默默运作,为人们提供着清洁的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造成这些饮用水污染的污染物也在不断变化。上世纪六十年代,造成水污染的主要是微生物。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重金属污染成了影响饮水安全的首要问题。而现在水污染却是以有机污染为主。我国部分地区水源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明显增多,且检测出国内外公认的多种致癌、致畸、致突变物质和能导致动物和人生育能力下降及其后代生存能力减弱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这种有机物的污染是最难处理的。”同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新的污染源头正在不断出现。20世纪中叶,水体开始受到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的化学污染。在这一时期,污染物主要是重金属铅、汞、铬以及氰化物、氟化物、亚硝酸盐等无机物。除了来源于工业排放的无机污染之外,不同地区水源中个别元素过多(或过少),也可能引发区域性疾病。在中国,较严重的是饮水型氟中毒和饮水型砷中毒。饮用水中氟化物的浓度高,会严重影响骨骼发育,使患者不能直立。而砷中毒则会导致皮肤损伤、周围神经病变,重者发展为皮肤癌。“不过,当前饮水安全的最大隐患来自有机污染。”鄂学礼指出,饮用水中有机污染的来源十分广泛,包括工业污染排放、化肥农药等农业污染以

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背景

低碳发展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背景 所谓低碳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的减少煤炭等化石燃料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近几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据预测,中国在202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中国在节能减排问题上将会面临越来越多的国际压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根据自身的资源和环境条件,提倡节能减排,避免走很多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 二、中国经济发展与能耗现状 (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了能源消耗量的急速上升在建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经济的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民经济迅速增长,到现在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带来能源消耗的急剧上升。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近几年的能源消耗总量较七十年代已经增长了近50倍。这一发展趋势显示出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偏高,这严重影响了我国的能源安全。我国一旦成为能源净进口国,在以后的经济发展中必将处于被动地位,严重影响中国将来的社会经济发展。 (二)中国社会生态环境系统急剧恶化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是以付出巨大的环境为代价的。局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08年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321.2万吨,废水排放量为571.7 亿吨,工业固体废弃物19亿吨。与此同时,我国的矿产和水资源利用率只有发达国家综合利用率的25%左右,也就是说我国每单位GDP的资源能耗是发达国家的4倍以上,是发展中国家的2倍以上。 “厄尔尼诺”现象和“反厄尔尼诺”现象等自然灾害频发。伴随着工业社会的进步发展,人们不断地向自然界强取豪夺,破坏了地球生态循环系统。1998年长江洪水,200年济南特大暴雨,2008年年初南方雪灾和5月汶川大地震再到近期全国各地各种极端气候和自然灾害频发,这些都是大自然像人们无休止的破坏敲响了警钟。 三、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一)发展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主要特征的绿色经济。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举措。温室气体导致南极冰川迅速融化,海平面上升。专家预测,到2100年,还行面将上升一米左右,世界上2%生活在低洼地区的人口将失去家园,部分沿海城市将永久消失。因此,自2003年英国率先开始节能减排行动之后,意大利、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颁布了一系列节能减排措施,开始了世界低碳经济的发展历程。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全球气候变化不仅给工业带来影响,也将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危害。有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的负面影响日益严重,到本世界末世界农作物将会减产10%-12%.中国地域广阔,横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三种大陆性气候,气候变化将会对我国的农业生产产生很大的影响。首先,我国的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农业危机会影响我国社会的稳定和团结;其次,我国的工业发展是以农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农业受到影响,必然会波及工业的发展;最后,中国的农业十分薄弱,对自然条件特别依赖。 农业在中国的基础地位决定了我国必须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系统的不利影响。

我认识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认识低碳经济发展之路摘要;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并且一直以来对环境忽略,人为地破坏了生态环境的自然平衡,使得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恶化。我们已经没有足够资源来支撑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也不能在持续这种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因此必须强化全民的资源危机意识,在发展循环经济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同时,发展低碳经济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减少对资源的肆意浪费。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向生态文明的跨越,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双重和谐的生

态文明。 关键词低碳经济,节能减排 引言;2009年哥本哈根大会使气候问题变得格外的备受关注。,所有国家都认为发展低碳经济是解决变暖这一瓶颈的出路。并前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是全球经济继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之后的又一次系统变革,也被视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新动力源泉。那到底低碳经济的概念是什么呢?中国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及要怎样才能发展低碳经济?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

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发展低碳经济既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国家权益和人类命运的全球性革命,又是全球经济不得不从高碳能源转向低碳能源的一个必然选择。

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性(一)低碳经济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是绿色经济发展的理想模式。发展低碳经济无疑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巨大挑战,也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绿色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发展低碳经济也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从一定意义上说,对低碳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就是探索我国未来发展的可能性问题,就是破解能源资源和温室气体排放约束的世纪性难题。 (三)发展低碳经济,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低碳能源和低碳技术,不仅是

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之路

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之路 摘要:近年来,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转变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选择。 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能源环境方面的问题尤其突出。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理念,为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使人们更加关注低碳经济的崛起。 关键词:低碳经济能源结构低碳型社会 正文: 一、低碳经济发展背景 低碳经济概念始于英国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其目标是到2050 年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相对于1990年削减掉60%,并在英国建成一个低碳经济体。无独有偶,同年,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也掀起了一场“A、B发展模式”之争。即以人为本,以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资源、小型水电、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称之为“B模式”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与现行的以化石燃料为基础、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以经济为绝对中心的称作“A模式”的传统发展模式之争。所谓的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要提高能源的效率、转变能源结构、减少污染的排放。低碳经济将成为减缓气候变化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和必由之路。 中国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2008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就是“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中国对气候变化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

发展低碳经济

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 整理:玉溪一中龚华 一、低碳经济体现了哪些哲理? 1.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体现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2.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体现了办事情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3.应对气候变化,人类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发展低碳经济,向低碳社会转型,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体现了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二、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 (一)哲学 1.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的必然选择。采用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可以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经济发展与气候变化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环境保护,遏制全球变暖趋势。 3.事物的变化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当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质变。应对气候变化,遏制全球变暖趋势,必须发展低碳经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二)政治学 1.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职能决定的。发展低碳经济,是国家职能部门履行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必然要求,能更好地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2.这是由我国国家机构的性质、国家机构组织与活动的原则决定的。发展低碳经济,体现了我国国家机构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扞卫者,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 3.这是由我国的国家利益决定的。发展低碳经济,可提高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降低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维护国家经济独立与安全。 4.这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要求。发展低碳经济,可以推进我国技术进步,增强经济实力,从而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5.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壮大我国的经济实力,可以更好地发挥我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作用。 三、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 (一)经济学 1.坚持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要用市场化手段,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2.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 3.扩大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发展低碳经济所需技术和资金,不断提高我国低碳技术与产品的市场竟争力。 (二)哲学 1.人类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协调人与自然、经济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